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

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范文第1篇

【關键词】低碳经济;绿色物流;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7-0017-02

1引言

物流行业的发展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增加了能源和物料的消耗。可持续发展战略下,要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各个行业正常运作中的节能降耗水平。社会生活对物流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如果不及时采取策略实现绿色物流管理,未来物流行业会产生更多的能耗。所以,低碳经济环境下要给予绿色物流管理足够的重视。

2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绿色物流是一种生态化物流发展的模式,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随着我国政府对生态环境维护理念的不断重视,对物流企业的发展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优惠政策,推动物流企业实现绿色健康发展,为物流企业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对于企业和国家而言都是有利的。

其次,有助于提升物流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当前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开始入驻我国,加剧了我国物流市场的竞争,使得物流企业面临严峻的竞争,而实施绿色物流管理,能够推动物流企业有效进行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动物流企业的发展具有更高的现代化水平,从而有助于增强其综合竞争力。例如,德邦物流在我国发展态势一直向好,对本土物理企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如果物流企业不进行改善,发展低碳经济,自身运营成本会上升,在价格战中难以胜出,影响自身的竞争力。

最后,物流产业的发展随着电商的发展而不断扩大规模。随着国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和购物方式的转变,未来物流行业的工作量会持续增加,这就意味着物流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消耗的资源会不断增加。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物流行业要在发展初期做好绿色物流管理的准备,避免物流行业发展后期与有限的资源和已经治理好的生态环境产生矛盾。

3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的问题

3.1缺乏低碳理念

低碳理念在物流行业中的认知相对较低,物流企业各层领导没有认识到绿色物流对自己企业发展的正面作用。我国地大物博,物资丰富,各个行业发展初期一般是粗犷式发展,所以低碳经济意识相对较弱。另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物流行业的收益与业务量有直接关系,企业偏重关注短期收益,对长期经营的成本和行业竞争关注相对较少,这导致绿色物流管理工作开展较为困难。

3.2缺乏技术支持

部分物流企业开始践行低碳经济理念,在实际运营中采用绿色物流管理技术。低碳经济环境下的绿色物流,需要信息技术作为保障,只有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才能够实时管理物流动向,从而合理使用运输工具,避免车辆空载或者未满载而造成的能源浪费。

3.3缺乏管理政策

低碳经济有利于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如果没有政策引导和管理约束,低碳理念在物流行业的践行也会比较慢。虽然,国家大力倡导低碳经济,但是中央和地方都尚未对物流行业提出低碳经济的具体要求,还没有形成专门化的正常体系,这就造成物流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管理时,没有参考标准。由于各个地区的政策有差异,没有统一的政策,绿色物流管理的发展也面临困难。

4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的策略

4.1树立绿色物流管理理念

第一,物流企业要树立绿色物流管理的理念。企业领导要对低碳经济有深入的认识,立足长远,考虑到绿色物流管理对企业成本、经营、管理、效益等多方面的影响。只有企业领导对绿色物流管理有深入的认识,才能引起企业内部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从而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来践行低碳理念。第二,企业供应链要做到绿色管理。物流企业的绿色管理要将各个环节都实现低碳管理。例如,物流运输车辆的路线规划要合理,避免路线规划不合理导致过多油耗。再如,运输所用的车辆,也要本着低油耗的原则。第三,企业所有员工都要有低碳经济发展的意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当企业员工有低碳理念,就会创造性地工作,在本职岗位上实现绿色管理。另外,低碳经济下,物流管理的内容会相对繁杂,當员工具有低碳理念,可以更好地配合管理,有利于有效落实绿色物流管理。

4.2引进及创新绿色物流管理技术

第一,要引进绿色物流管理技术。低碳经济在国内外都在发展,国内外各个行业都在节能降耗,物流行业也是如此。对于物流企业,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低碳经济技术,有效地应用于物流企业当中。第二,要创新绿色物流管理技术。虽然各个行业的绿色管理技术都有借鉴价值,但是物流企业的运营模式与之不同,所以直接应用并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所以,要创新绿色物流管理技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以降低能耗为宗旨,思考新的管理方法。第三,要改善绿色物流管理技术。物流企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绿色物流管理技术要持续改善,这样才能将低碳经济进行到底。

4.3制定科学合理的绿色物流管理政策

第一,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绿色物流管理政策。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低碳经济要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根据当下物流企业发展情况,对其节能降耗空间进行评估,然后制定科学合理的绿色物流管理政策。第二,各级政策制定部门要制定阶段性的绿色物流管理政策。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物流企业经营生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所以其绿色发展政策要不断更新升级,从而保证政策对绿色物流管理有引导作用。例如,当下电动汽车以其环保的优势备受推崇,在充电桩供电能力充足的地区,政府可以引导物流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减少运输过程中向空气中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既可以引导物流行业向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还能够推动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第三,要发挥市场作用机制,促进绿色物流管理技术快速发展。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的绿色物流管理政策是基于理论分析和实地考察而决定的,而物流企业自身经营发展中对节能降耗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如果发展市场作用机制,促进物流企业挖掘低碳经济发展的方法,可以推动绿色物流管理的发展。在相应政策的激励下,物流企业的绿色物流管理方法也会向好发展。第四,政府可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最好的物流企业作为业内标杆,其绿色物流管理方法可以作为行业标准。

4.4实施一体化管理方式

物流企业在工作中包括多个环节,如包装、运输、装卸等。低碳经济环境下,物流绿色管理要从各个环节入手,打造一体化的绿色管理方式。例如,在包装上,可以根据物品的尺寸来选择相应大小的包装箱,避免大箱装小物品,造成箱体的浪费,同时还要增加填充物防震。另外,还要对包装进行合理收费,这样可以刺激客户自己提供包装材料,减少公司的包装成本。再如,在运输工作中,要做到车辆定时出发,这样可以积攒一天或者几天货物,然后同时发车,力求车辆满载出发。为了保证顾客满意时效性,可以对达到时间进行标注,调整相应的费用。再如,在装卸过程中,要避免对包装划伤或者损毁,这样可以让包装直接回收利用。将物流包装箱回收再利用,可以减少纸箱的制造。这是通过循环利用来实现资源和物料的节约。

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会计 低碳经济 模式构建

一、引言

哥本哈根国际会议以后,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资源、能源、产业、技术、贸易等方面的重大调整,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传统会计体系随之进行必要的变革,绿色会计便孕育而生。

二、低碳经济与绿色会计的概念界定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

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其核心技术是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本人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为保障,以最低资源利用,最低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程度产出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图1 低碳经济的内涵理解模式图

(二)绿色会计的概念界定

绿色会计又名“环境会计”,其思想的起源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初。传统会计只是将能源、原材料等纳入成本,由此产生的环境成本并没有纳入计算。绿色会计则不同,它是指运用绿色经营理论对传统会计理论体系进行整合并以此对经济活动进行的核算、反映、控制并进行管理的综合管理活动。下文的研究以上述概念为依据展开论述。

三、绿色会计是实施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在低碳经济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化绿色会计理论研究成为会计理论研究者的共识,原因如下:

(一)绿色会计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会计理论未将个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纳入成本计算,长期如此,势必阻碍企业自身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重视环境因素,实行绿色会计,才能对个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及社会的影响做出科学的判断。

(二)绿色会计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备条件

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选择,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健全完善低碳会计制度,以此为制度基础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绿色会计是实施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

(三)绿色会计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科学途径

发展低碳经济与绿色会计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前者是后者的存在前提和理论基础,它的实现必然进一步推动后者的研究发展,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手段和实现途径。

四、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会计新模式构建

本人在借鉴其他专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会计新构建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2 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会计新构建模式图

(一)绿色收入计算

所谓绿色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个体通过治理环境产生的各种效益的货币表现。对于个体治污期间产生的效益可以直接根据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对于绿色收益的会计处理可以根据收益不同分为治理环境收益、直接环境收益等。

(二)绿色成本计算

企业绿色成本主要是指个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环境造成影响而主动采取或被动采取的措施而产生的成本,可以以货币形式进行结算,也可以也实物形式进行,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换算,但换算标准随着地域与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绿色负债确认

本人认为, 绿色负债是指由于个体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环境问题而导致的尚未支付的而需要在将来予以支付的环境义务,在此情形下,计算个体负债,不单单只有货币形式,还有社会责任形式。

(四)绿色利润计算

在实行绿色会计的前提下,个体的利润方式也产生了一系列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将环境因素纳入会计,因而,个体的绿色利润应综合考虑绿色收入、绿色成本、绿色负债、绿色节能奖励等,这与传统的利润计算方式将有较大的不同。

(五)绿色信息披露

未来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将包含两种指标,一种是静态指标,主要指个体绿色投入占个体经济规模的比例反映,诸如,绿色资金投入率(年度个体绿色资金投入/个体资产总额)、绿色资金销售比(年度个体绿色资金投入/个体销售额)。另一种是动态指标,主要有绿色投资项目的NPV、IRR;再生能源投资产出率(计算绿色收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 项目投资总额)等。

五、小结

由此可见,建构绿色会计新模式,将低碳经济用合适的会计语言进行表达,对加快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绿色会计新模式也将对会计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由于个人认识水平的限制,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银莲,碳会计尚远,跨国公司青睐低碳投资[N].中国经营报,2010-08-27.

[2]曾锴、王小波、陈程,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碳会计体系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0(10).

[3]桑军朝,低碳会计理论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4]强殿英、文桂江.构建企业低碳会计体系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8).

[5]周志方、肖序.论国际碳会计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中国能源,2009(9).

[6]谢来辉、碳锁定,“解锁”与低碳经济之路[J].开放导报,2009(10).

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港口;低碳;绿色;环境保护

0 引 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交通运输部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指导建设下,包括大连港、青岛港在内的许多港口在绿色低碳发展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十三五”l展规划》也进一步提出要强化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港口作为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1 国内外港口绿色低碳发展现状

1.1 国内港口

从整体上看:

(1)国内对港口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认识有明显的提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业内人士就港口的环境保护建设和资源节约问题提出相关绿色发展理念,到近年来交通运输部以青岛、蛇口、天津等港口作为试点进行绿色低碳港口建设,人们对港口发展理念的认识从认知层面提升到操作层面。

(2)政府部门成立并健全绿色港口的相关职能机构,逐步完善绿色港口相关法律法规。交通运输部带头建立了综合规划司、环境保护处、政策法规司、节能减排处等环保部门,并陆续出台了《港口建设管理规定》《港口规划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部门规章。通过这一系列举措能够更好地管理各地方港口的绿色发展事务,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3)港口在绿色低碳方面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新技术在码头也得到了实际应用。无论是在码头的设计规划期,还是在码头建成后的实际运营过程中,都有完善、合理的制度给予规划和指导。“油改电”、岸电等新技术的应用,也显著提升了港口的节能减排水平。

从各港口来看:

(1)青岛港围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两个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进行港口环保建设。2007D2012年,青岛港共投资15亿元购置和建造环保设备。2013年,青岛港更是斥资22亿元,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输装备节能技术应用、码头装卸工艺系统改造、港口智能化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保护等5个领域实施27项重点工程项目,采取利用清洁能源、加强技术改革、降低能源消耗等措施,积极促进港口与环境的和谐发展。[1]在“以港兴市”的战略倡导下,青岛港将更加注重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全力打造绿色港口,全面发展半岛蓝色经济带。

(2)大连港开启了港口的“生态模式”建设,以多种方式促进港口绿色低碳发展。比如在港区建立挡风抑尘墙,有效抑制粉尘污染和噪音污染;采用生物技术处理污染废弃物,避免产生二次污染,高效节能减排;港区实施“油改电”、海水源热泵、太阳能照明等节能改造,通过资源的减量和再利用来降低能耗;港区内52万m2的绿化面积约占可绿化面积的90%以上。随着环保措施逐项落到实处,大连港的绿色转型初见成效。

(3)上海港为转变港口发展方式、缓解环境保护与港口发展之间的矛盾,在2015年7月正式提出了《上海绿色港口三年行动计划(2015D2017年)》,到2017年底,港口生产作业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较2010年下降7%,港口生产作业单位吞吐量碳排放较2010年下降9%,主要港区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20%。为实现上述目标,上海港从船舶治理、港区治理、港口能力建设等3个方面制定了多项具体措施。比如:为减少PM2.5的排放,上海港一半的码头将于2020年使用岸电系统;上海港计划建立国家海事与地方海事、环保、质监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检查船用油品质量,监督船舶油污排放,并对检查结果定期公布;在水源地保护区,上海港将实行船舶污水和生活垃圾的“零排放”措施,以保护市民饮水安全。众多举措将确保上海港绿色港口的顺利建成。

1.2 国外港口

与国内港口相比,国外港口在绿色低碳发展上起步较早,截至目前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长滩港作为美国第二大港口以及重要的集装箱港口,是“绿色港口”的提倡者之一。长滩港要求船舶在港区航行时降低航速,以减少燃料的消耗和废气的排放。2005年1月,长滩港正式推出名为“绿色港口政策”的环保方案,针对保护海洋水质和空气质量、保护海洋生物栖息地以及缓解海洋交通压力等多个方面制定了积极有效的措施;2010年,长滩港通过拨款900万美元作为奖金,对参与其绿色港口相关计划的船舶所有人和码头运营商进行奖励。长滩港通过解决生产工艺问题,提升港口整体管理水平,使周边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悉尼港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港口,也是最早具有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港口之一。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悉尼港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理念,从水体质量、空气质量、噪音控制、生物多样性、垃圾管理、危险货物管理、环保教育及培训等7个方面制定了“绿色港口指南”,规范港口的生产管理行为。[2]与此同时,悉尼港意识到绿色低碳港口的建设需要包括政府和社区在内的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因此与各方协调,开展了包括法规制定和实施、政策宣传教育在内的多项工作,并在建设绿色低碳港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英国利物浦港则通过建立污染检测中心,对港区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保护。针对煤炭码头货种的特性,港口与技术公司合作,通过安装先进的洒水系统等设施来减少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

日本东京港则是将绿色发展的眼光放在了土地利用和港区布局方面,通过建立港区景观公园等,平衡生态与生产之间存在的发展问题。

2 存在的问题

2.1 港口缺少绿色发展规划

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在港口建设初期,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整个大环境,环保意识都比较弱,因此我国普遍走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港口在其发展规划过程中并未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到“预可研”及“工可研”中。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港口自身,都十分重视绿色低碳发展,但其所采取的措施都很难从根本上真正解决已经存在的污染问题。在新港口的规划过程中,有必要针对绿色低碳方面专门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帮助港口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2.2 缺少地方性的关于港口绿色低碳建设的 法律法规和评价体系

在港口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措施予以支持,但对于各个地方政府来说,各个码头面临的情况各不相同,所应采取的发展措施也不尽相同,仅仅依靠国家出台的规章制度并不足以使港口得到全面的发展。只有根据各港口自身的情况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和评价体系,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才是适合不同港口发展的正确途径。

2.3 港口间缺乏交流合作

虽然各个港口都有意识地针对自身发展状况进行绿色低碳建设,但是港口之间的交流十分缺乏。许多港口在功能上大致相似,在地理位置上也较为相近,但彼此并未进行合作,也没有整合资源优势形成港口集群。事实上,功能结构相近的港口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彼此好的发展措施,并加以改进利用,以期在自身的发展上取得成功。港口间只有协调合作,避免盲目竞争,实现资源共享,才会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2.4 港口与社会之间缺乏协作

港口的绿色低碳发展,不仅需要其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港口所在城市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协作。从目前来看,尽管港口与政府之间合作较多,但港口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并不密切,大对港口的绿色低碳发展状况了解甚少,在港口建设上也不能给予有效支持。

2.5 对低碳绿色发展的概念认知依然存在局限

我国在港口绿色低碳发展建设内涵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在发展上所作的努力更多集中于如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如何增加经济效益、如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方面,而对于如何维护生物多样性、怎样制定更加合理的发展规划、环境对港口的发展有何积极反馈等方面的考虑仍不够全面,未从根本上入手解决港口的绿色发展问题。此外,对节能减排这一理念的诠释,也仅仅是从生产运输操作流程的某个环节或港口企业的某个操作部门着手,缺乏完善的节能减排操作系统。这些深层次的原因都使得港口绿色低碳发展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绿色低碳发展除了包含与环境相关的内容之外,效率的提升、程序的简化也是其重要的方面。

3 发展对策

3.1 研究制定港口绿色低碳发展规划

作为指导港口建设的重要支撑,发展规划能够针对不同港口的不同特点进行绿色低碳规划的研究。在基础的“预可研”和“工可研”中,对必要的设施设备作出设计,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港口周边环境调查、港口海洋环境容量研究、港口建设发展环境影响分析以及国外绿色港口建设模式和经验分析等研究基础上,从港口所处的地理环境、建设期和运营期长短以及贸易强度等多方面出发,合理制定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目标,规划其生态功能,并选择合适的港口进行试点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一套合理的建设发展规划方案。

3.2 建立地方性法律法规及港口评价体系

针对港口的实际发展情况和港口城市的实际发展状态,各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政策,以促进港口的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具有地方性的法规制度有利于政府及监管部门对各港口的绿色发展进行有效的监管,使港口发展计划得到有效的落实。同时,根据港口的绿色发展状态,还可以制定相应的绿色低碳发展标准及评价体系,对港口的发展水平作出有效衡量,也便于港口根据发展现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调整。

3.3 强化港口间的规模化协作

地理位置较近且经营业务相似的港口应积极进行外部联合,实现高效合作和信息共享,针对业务的互补点形成错位发展,减少资源消耗,避免资源的浪费以及无序、低效的竞争,提高港口整体的生产效率,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此对规模化港口群体的周边生态环境发展形成有利影响,实现各港口在生产经营与绿色低碳发展上的互惠共赢。

3.4 加强港口绿色低碳发展宣传力度

针对港口与社会协作较少的问题,可从加强宣传这一角度出发,强化港口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开展如深入社区的港口环保教育、邀请高校师生深入码头实地了解其绿色发展情况及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媒介向群众进行宣传等一系列社会活动。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社会更多地认识到港口进行绿色低碳建设的重要性,更有利于港口进行环保建设,也能够更好地倾听来自社会的声音,集思广益,帮助港口高效发展。

3.5 拓展并深化绿色低碳发展的内涵

事实上,绿色低碳发展涉及的不仅仅是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等方面,而且更需要注重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采用何种清洁能源时环境的改善程度最大、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强、环境内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被影响及破坏程度最小等。同时,绿色低碳发展不是将复杂的程序简单去除,而是针对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瓶颈,将生产操作程序变得更加人性化和有效率。

4 结 语

绿色低碳港口作为当前港口发展的重要趋势,非一日之功可以建设完成。通过对国内港口绿色低碳发展情况进行探究,了解建设的弱点所在,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各个港口管理者应抓住发展时机,帮助港口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海北;低碳旅游;发展;思考

低碳经济自20世纪末出现后,很快风靡了全世界。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低碳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它比生态旅游具有更为丰富而且明确的内涵。发展海北低碳旅游业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而且对于提高海北知名度、建设高原旅游名州、加快推进生态立州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发展低碳旅游业需要把握的两个问题

发展低碳旅游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海北既拥有独特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又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发展低碳旅游业、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1.1树立低碳理念。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属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社会效益好。发展低碳旅游业是创建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在旅游业中推行低碳消费、绿色发展带动示范作用突出,可率先成为实践者,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就海北而言,当地草原的原生态游牧文化、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等,构成了典型的高山草原社会遗产,是极其稀缺的低碳旅游资源。因此,特别要在旅游主体企业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行社、购物点及导游中,倡导低碳消费,在旅游行业中推行循环经济、倡导低碳消费,培养低碳消费理念,提高人们的节能、减排意识。营造低碳旅游发展氛围,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发展低碳旅游业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低碳理念,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同时,以标语宣传、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全社会低碳经济的教育,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重视并加强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1.2倡导低碳行为。旅游者、旅游开发者、旅游企业、旅游管理者作为旅游各方参与者,都应在行为上低碳化。将生态环保理念渗透到工作、生活和消费中,使旅游者建立健康、生态和可持续旅游方式。旅游开发者对自然景区不做“硬”开发,要做“软”开发。不改变原有地貌,坚持“多利用、少开发”的原则,选择性开发低碳旅游资源。旅游企业则要提供给旅游者低碳化旅游产品。在旅游餐饮上,尽量选用本地的食材,选择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用餐形式建议多选自助餐的形式。在旅游饭店上,要以绿色饭店的理念全面创建低碳旅游饭店,用节能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实行垃圾分类等。在旅游交通上,旅游者不妨多采用传统交通工具,选择徒步、穿越、营地等体验性强的旅游方式,同时要控制景区(点)内交通工具的进入,应禁止外来车辆、景区私家车、公务车及出租车的进入,景区内设置环保旅游观光车、电瓶车、畜力车、人力车等少污染或无污染的交通工具以保护生态环境。在旅游方式上,低碳的实现主要取决于旅游景区低碳的实现,景区在开发和管理上以低碳为理念,创建生态型景区,发展产业化自行车旅游、徒步旅游、森林旅游、湿地旅游等绿色生态类型的旅游产品,彻底扭转到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上来,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在旅游购物上,尽量购买原生态的商品,抵制过度包装、生产设计复杂的旅游商品。在旅游娱乐上,应减少开发大型实景和文化演艺类活动,大力开发原生态的、体现当地原汁原味文化的旅游项目。旅游管理者则主要控制游客数量,对旅游者进行低碳教育,通过游客管理、景区管理实现低碳化。

2.发展低碳旅游业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

2.1强化规划引导。发展低碳旅游业,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来指导。已有的规划重视旅游本身及其相关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而忽视生态保护和建设;只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忽视资源保护。有的景区景点在景观设计上,没有充分体现人性化和生态化设计理念,以致许多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不协调。因此,旅游服务要以人为本,旅游开发则要以天为本,也就是要将这种未经工业化污染的生态景观资源、生态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保留下来,抛弃数量经济的观念,合理测算生态承载量,限制游客数量,走品质旅游经济的路子。一是在具体规划上,要增进环境优化与人文关怀的互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加强对全州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制止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对以往已经编制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要按照资源环境保护优先的要求,重新审视、调整、修改完善。二是在具体项目上,要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各景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制定规划,关键是要严格实施规划,使规划法制化,成为指导低碳旅游业的纲领性文件。三是在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和改造创新上,要依托海北旅游资源殊的自然属性,找准旅游资源中不同的文化特性,使旅游产品既美丽多姿又富有神韵,既统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气质。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旅游规划建设上的生态理念、环保意识及建造艺术,以规划整合生态旅游资源,精心打造生态旅游板块。

2.2制定政策措施。低碳旅游发展势必需要相关部门、相关主体的支持和配合,共建合作机制联合推进。应注重相关行业规划或计划的衔接,以共同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共同制定标准、共同监督执行、共同评定检验等形式,将旅游业节能减排工作融入国民经济体系中综合规划、执行和考核。各级政府和旅游业主管部门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机制,健全发展低碳旅游的激励机制,发挥企业发展低碳旅游的主体作用,并引导公众参与。一是统一认识,加强指导,全州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都要从建立循环经济这一高度来倡导低碳消费、发展绿色旅游的认识。二是制定相应低碳旅游的地方标准。通过制定绿色旅游饭店、宾馆,低碳景区、旅行社的地方标准和考核奖励办法,引导旅游企业投入到推行低碳消费、发展绿色旅游中来。三是建立表彰奖励机制。将是否“低碳”纳入行业发展的考核和评价因素,促使现有旅游模式转变,激励引导旅游主体争创低碳企业、绿色企业,使广大游客争做“文明游人、低碳游客”。对达到地方标准的绿色旅游饭店、宾馆,低碳景区、旅行社及优秀导游人员、文明游客,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四是加大低碳旅游的宣传。利用旅游宣传推介的优势,在国内外节会、媒体、网络上宣传低碳旅游品牌形象,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五是加大行业监管。从旅游的各要素入手,与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低碳消费、绿色旅游的鼓励扶持政策,引导旅游绿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3营造良好环境。海北州作为青海省4A级旅游景区全覆盖地区之一,更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围绕低碳这一核心,推动旅游走向深入。一是要有特色浓郁的人文环境。一个地方要有特色,不是靠高楼大厦,而是靠传统文化的积淀,靠建筑语言的表现,靠鲜活的生活气息,形成浓郁的人文环境。所以,一个浓郁的人文环境必须要求对自身的文化有充分的认识,要珍重自身的文化,要热爱自身的文化,要提升自身的文化,形成一个特色浓郁的人文环境。二是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通过多措并举,保护好原生态资源,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低碳旅游建设和经营。坚持不懈地抓好旅游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力解决涉旅安全、市场秩序、卫生防疫、“三废”排放等突出问题。搞好城镇和景区垃圾、污水的无公害化处理,在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和城镇居民中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烟尘和噪声排放,保护好优质空气和水源。同时,加强对《环境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和实施。进一步建立健全关于促进低碳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和制度,保护并优化海北旅游生态环境。三是防止盲目开发,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一方面,在开发初期就应通过技术手段使景区设施建设符合环保要求,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在策划上要突出“天人相通、动静结合、雅俗共赏”的理念;在布局上要突出“特色突出、优势互补,资源节约、生态优先”的理念;在性能上要突出“建筑为形、文化为魂,生态为本”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科学界定旅游环境质量、容量或承载力状况的发展趋势,控制旅游人数,避免环境污染,防止盲目开发,保证资源及环境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范文第5篇

目前为止,国外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已经具有比较大的规模,而且他们非常重视新产品、服务的创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发明和运用相对应新技术更高效、更安全和更专业的服务于碳金融产品和业务,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大的可比优势。他们现在所开展的业务类型主要有:第一种是碳基金业务,主要是为一些碳减排项目或相关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第二种是低碳项目贷款业务,该业务主要是以赤道原则作为项目融资的标绳,低碳项目产权、经营权、CERS收益权等碳权是重要的抵押、质押贷款依据;第三种主要是提供一系列碳交易的中介服务,例如:撮合碳排放权交易,为项目投资、企业融资提供咨询服务等,银行从中获得手续费、佣金收入;第四种是设计一些挂钩碳排放权多种理财产品,将碳金融产品惠及到全民的生活理财中,还开发一系列碳衍生产品。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相关业务是经济发展模式快速转型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国金融企业身市场盈利能力与竞争能力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低碳金融发展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绿色信贷的规模比较大,倡导绿色经营

1.绿色信贷主要指商业银行增加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和高污染等行业的信贷投放,通过利用有利的信贷政策去引导社会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初始投放规模还是较大的,根据近几年的绿色信贷投放数据显示,投入几乎都在逐年递增。同时,在相关的金融服务体系上也得到了完善。而且还不断创新金融工具,拓展各种各样新的金融业务。

2.商业银行的绿色经营则是指商业银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银行内部提倡环保、节能减耗的绿色的工作环境和经营方式。比如对银行本身的办公环境和资源进行严格监督,从资源的品种使用到采购方式都要按绿色环保要求进行。并通过开发多种电子产品和服务,不断减少对社会资源的占用。但我国商业银行在这一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绿色经营的理念还没有深入到日常的工作和业务中。

(二)中间业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商业银行主要提供的是绿色贷款等理财服务等,商业银行的绿色理财是指在全盘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及其社会效益、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银行盈利等因素的一种理财方式,这种业务的出发点主要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然后开发出有市场前景的绿色理财产品。而现在很少有关开发与碳交易挂钩的理财产品。从我国商业银行的这种业务的效益来看都很有限,说明应更多的开发更多更好的其他的中间业务。

(三)绿色信用卡

该卡最大的特点是为个人购买碳减排量提供了银行交易的平台,持卡人可以在使用它的同时,去自觉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享受到低碳生活的方式。并且这种卡片本身的材质也是采用可回收的材料制作而成,目的是达到减少污染、减少资源浪费的目的。比如:兴业银行发行的兴业银行中国低碳信用卡就属于这种信用卡。现在我国也有不少的商业银行发行了这种信用卡,但这种卡的使用和管理还很不完善。

二、我国商业银行低碳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低碳金融首先是在国外碳交易市场有发展起来后传到我国的,因此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我国的政府和企业、金融机构等对之还没有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而商业银行在这方同的实践经验和风险的防范能力还很差,我国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也不大。所以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机构的银行,要更快更好的发展碳金融业务还要面对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一)对低碳金融业务的认识不足、意识不强

我国的商业银行往往总是习惯于传统的业务,对于新兴起的低碳金融业务没有清楚的认识和明确的概念,加之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很难在业务上创新上有所突破,这样国际的竞争力也差,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相关专业人才缺乏

因为我国低碳金融的发展时间较短,政府和学校等未引起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没跟上,所以相关领域所需的现行人才和人才的储备都不足,这样加大了碳金融业务的风险,严重阻碍了我国相关经济业务的发展。

(三)低碳金融业务的风险较大

尤其我国现在低碳金融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我国国内的碳交易市场很不成熟,总是被动的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在这种前提下,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相关业务必然会面临各种新的风险,比如由于对碳交易相关知识的不熟悉而对未知风险的预警和防范没有准备和方法;由于对国际国内的政策法规不熟悉而带来的风险等等。

(四)我国绿色信贷的增长速度快,但所占比例小,在国际市场上还是没有竞争优势

比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一直以来比较注重对低碳经济项目和工程的支持,到2011年8月,该银行发放的低碳贷款余额超过250亿元,与年初相比,增长率达15%以上,但是这些绿色贷款与银行的贷款总额相比重仍很小,低于其总贷款的2%。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还是要不断增加对低碳项目和业务贷款支持的比重和力度,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低碳金融相关的中间业务创新不足

随着低碳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要发展碳金融业务,就要不断进行相关业务和服务的创新。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碳金融方面的产品和服务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还远远不够,急需该领域的专家、人才,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开发适合我国现行发展阶段特点的中间业务。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业务拓展的路径

要解决好我国商业银行在拓展碳金融业务中的种种问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经验,并要求商业银行自身、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一)树立低碳金融的理念,建立低碳企业文化氛围

商业银行应从高管到一线营业人员都要上而下牢固的树立低碳金融的理念,并且要将这一理念到银行平时的和项经营管理之中,不要注重眼前利益和微观利益,要着眼环境、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等长远的、宏观的利益,并通过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加强对低碳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人才储备

在碳金融领域的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相应领域的专业知识。目前来看,这方面的从业人员还很欠缺,一些相邻专业的人才对碳金融的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了解也不够。我国现在的高校应看准这一市场,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现在社会所急需的人才,为我国低碳银行的建设做好人才储备。如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们也可以通过对银行现有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一些培训或进修,提高他们对碳金融知识的水平,以适应新形势的迫切需要。

(三)进一步优化绿色信贷

我国2007年提出“绿色信贷”政策,要求各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区别所贷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的要求,银行的绿色信贷可以从其结构组成、抵押依据、风险评估等等方面去优化设计。我们的银行要不断创新担保模式、适当放宽抵押和质押物的范围,低碳贷款要重点投向那些低碳技术、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管理等领域;放贷要从贷款前的审查、到发放贷贷款的工作程序、到发放贷款后的管理进行全过程的监控。

(四)不断进行低碳金融中间业务的创新

我国银行要充分借鉴国际上先进银行在这方面的服务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低碳金融服务的新模式,比如具体业务可以:中国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需要积极推出低碳投资产品及相关服务,开展挂钩碳指标的理财产品业务,对那些准目标客户的需求要进行研究、分析,推出合适的服务计划;要对那些CDM项目进行开发、交易全程管理的一站式管理;还可以发挥其自身的专业特长为碳交易双方提供技术咨询、信用评估、融资顾问、资金清算等中介服务。

(五)加强低碳金融的风险管理

在我国不少企业由于在生产经营中造成环境污染等,这样就有可能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处罚、停产或关闭,这就会给予其贷款的银行带来风险,甚至因些而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商业银行一定要加强对碳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要建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碳金融风险评估体系。来规避或降低这些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六)完善低碳金融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农业;发展战略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在以往的时间里,农业活动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造成了重大伤害,特别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造成了高碳量的排放,致使温室效应逐步加剧,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全球变暖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发展低碳农业是当前低碳经济发展下应该坚持的战略,我们应该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寻求到创新的农业发展战略,为实现低碳农业和低碳经济而努力。

一、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的相关内容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提出还是源自于十几年前的英国,英国是最早发现能源的安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指的是人们要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或法律法规,利用创新的技术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并要为开发出新能源而努力,尽最大程度来减少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和污染,减少高碳气体的排放,从而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的概念虽然并没有明确的官方定义,但是它的理念源自于低碳经济,同样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实现的绿色种植、绿色生产、绿色排放等农业活动,尽可能的使用无毒无害的产品,减少农药、化肥、机械等产品的过分依赖,杜绝大面积焚烧秸秆而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减少农业活动中高碳的排放量,实现绿色的低碳的农业发展。

二、实现低碳农业的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多,我国的农业发展和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甚至出现了非法垦荒等现象,使得生态绿地越来越少,大面积的农业开发加剧了水资源的使用和浪费,水土的流失使当前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农田开发的机械化也造成了众多废弃物的产生,再加上大量高污染的农药、化肥等产品使得土壤化学含量超标,水质和土壤及农作物、植物的质量不断下降,人们过于重视工业的开发,忽略了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发展,使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得不到提升,种种原因,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威胁,实现低碳农业发展可以将以上提出的种种障碍性因素进行针对式的处理,尽最大限度的减少在农业生产或开发过程中二氧化碳及高碳气体的排放,有助于促使低碳农业的发展,并维护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既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缓和人与自然关系最为重要的必要路径。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

(一)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

想要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理念上的转变和普及,提升农民低碳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相关内容的宣传或讲解,借助农业生产中新型的技术或设备提高农民在农业活动和发展中的认识,做好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宣传工作,尽力完善农村生态农业的设备及创新的技术,可以在当地举办技术解说交谈以及高碳农业对生态破坏的负面效应的相关会议,让当地农民都参与其中,尽量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低碳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完善低碳农业的发展战略

相关的地方政府要以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当地农业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并制定符合该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战略决断,完善激励和监督制度,对违反低碳农业发展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或警告,杜绝一切生态污染问题的出现,提倡绿色环保的农业发展模式,针对非法垦荒的行为要进行严抓严打,加强监督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定期的走入到地方中去,寻找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潜在因素。提升该地区农业经济在绿色发展的前提下得到稳步的提升。

(三)坚持创新科技创新应用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在已有的低碳农业发展理念下,相关的部门要加强对农业创新技术工作的研发,鼓励技术人员投入到新型技术的研究中,适当的给予资金的支持和投入,让研究工作者积极主动的将精力投放在创新技术开发的事业中,为研制低碳环保的农业设备或技术创造良好的基础,为了让农民更好的使用新型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当地的政府要完善该项目的补贴政策,实现创新技术及设备的广泛应用,促使低碳农业和人们生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农业低碳发展结构及模式的创新

改变传统的单一化农业生产模式,带领农民群众寻找更广阔的农业生产空间,丰富农作物的种类,发展出属于当地的农作特色,如生态化绿色的采摘园,通过网络进行大力宣传,促使城市居民主动的来到城郊或农村游玩和观光,不但能让该地区经济得到快速提升,还能加强当地绿色务农的宣传,实现了现代低碳农业、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低碳经济下的农业发展战略应该以实际出发,遵循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农业理念,转变传统的农业结构,实现农业技术、设备上的创新开发,坚持低碳农业发展战略的创新原则,坚持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坚持经济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提高农民整体的低碳化农业发展的认识,在人们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又维护了低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远红.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263-267.

[2]王雪.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创新[J].农业经济,2013,(12):57-58.

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低碳经济;科学发展;必然要求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钱智民21日在天津召开的“APEC低碳示范城镇论坛”上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积极建设低碳示范城镇,构筑绿色低碳产业体系。预计到2015年,我国将建设100座新能源城市,20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1000座新能源示范区和10000个新能源示范镇。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一、低碳经济与建筑施工的关系

低碳经济是指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以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为基础,以三低即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低为途经,从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看出:国民经济的很多部分,如交通行业、冶金行业、建筑行业都被涉及到,除此之外,多项技术也被涉及到,如能源再生技术、新能源在开发技术等等。作为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的主要部门,建筑及建筑施工行业也是有毒、有害气体的主要制造者和排放者,因而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从建筑施工行业入手,并加大在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控制力度,从而保证建筑施工行业与低碳经济的科学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二、影响建筑低碳建筑施工发展的因素

(一)、人们缺乏低碳参与的意识

人们的思想意识是发展低碳建筑的基础。因而,对于低碳建筑、发展低碳建筑的意义,包括低碳建筑的参与主体在内,例如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建造师、施工人员、社区物业管理者、建筑材料供应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等等都必须理解,并进行深刻的理解。但是,目前对于低碳建筑来说,其概念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识,更不用提对其具有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淡薄的低碳建筑意识和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高耗能、高排放性依然持续在我们目前的生产和生活中,这导致我国推行低碳建筑受到了相当大的阻碍。

(二)、缺乏建立健全的政策、机制

目前与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建筑的建造方面的政策、机制方面还没有建立健全起来,这主要是由于在我国建筑业低碳建筑还没有发展成熟且依然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在现阶段,治理以煤炭能源为主要消耗能源的多污染结构的节能减排措施是政府政策措施制定的主要方面.致力于发展低碳建筑、特别是低碳建筑施工相关国家政策还十分缺乏,甚至还没有强制定的措施针对一些排碳量较大的建筑能耗大户,同时对于激励低碳排放的企业的政策也依然缺乏,这使得高耗能的建筑企业采取降低碳排放的措施的动力缺乏。因而,本人认为在阻碍低碳建筑发展的种种因素中,滞后的国家政策和不健全的机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低碳建筑施工技术制约

目前发达国家为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早已致力于低碳技术研究开发。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为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挑战。发达国家将通过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两条途径推动能源技术进步和国际能源技术合作,这无疑对我国是有利的。但是。发达国家担心向我国提供低碳技术会影响其在低碳技术市场中的竞争力,故不愿意积极主动转让低碳技术。而目前我国科技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专业人才缺乏、技术转让费高昂、产业结构分散、相关技术转让政策和法律不完善等,都极大地阻碍了低碳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及推广。因此,国家要多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低碳施工掀起一场施工企业的管理革命

(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施工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过程就是将生产中产生的外部不经济转化为内部成本,进行自我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所强调的是覆盖所有生产环节的碳管理和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生产经营行为。换句话说,低碳发展方式将会在施工企业中掀起一场管理模式的革命。

(二)、低碳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主要表现在成本的节约和新兴市场的开拓上。在太原南站的建设中,中铁建工集团仅一项低碳焊接工艺的使用,就节约钢材337吨,节省成本近200万元,同时还减少了607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当然,施工企业在利用低碳进行内部挖潜的同时,更要注重对相关低碳新兴领域的开拓。这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提高新能源领域工程的建设能力,占领在低碳经济中新兴的建筑市场。二是通过科技合作,将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引入建筑材料之中,开拓以建筑材料吸收温室气体的绿色智能建筑,进而开创一种新的建筑文明。

(三)、低碳施工为全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十分巨大的。以北京南站为例,自2008年投入运营以来,它以最低的运营成本和能源消耗为公众提供最优质的公共服务,充分体现了它的现代化、人性化和公众化。这些与大量低碳施工技术的运用是分不开的。冷热电三联供与污水源热泵技术的使用,就使天然气的利用率从35%%提高到了85%%以上,年发电量占到了整个站房用电负荷的49%%,不但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还可以每年节约运营成本近600万元。

(四)、这场革命将涉及企业的管理理念、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等诸多方面。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将“原生态、绿色、环保、智能”的建设理念植入施工管理之中是至关重要的。在南极,中铁建工集团就将原生态的建设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拆除过的房址上看不出任何的建筑物痕迹,实现了对南极大陆环境的零破坏,得到了国际环保组织的高度评价。要实现有效的碳管理,自然离不开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作为施工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逐步形成房地产开发、房建施工和建筑物资经营的上中下游完善的产业链,才能够将碳管理的足迹覆盖到整条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增强碳管理的有效性,从而将这种有管理的碳转化为企业的资本,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

(五)、相比理念的转变与结构的调整,科技创新对于施工企业低碳发展作用则更加直接。具体来说,施工企业实施过程绿色施工或者过程低碳施工要满足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通过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实现机械使用效能的最大化,以此降低机械使用带来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二是要通过优化设计,促成绿色、环保、生态建筑材料以及低耗能设备在建筑上的使用,以及低碳、零碳建筑产品的最终实现。三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在科学可行的范围内有效节约建筑原材料尤其是钢材、混凝土以及周转材料的使用。四是要深入广泛推行工程项目的标准化管理,进而达到安全优质的目标,避免伪劣、低品质建筑产品带来的更大浪费。

四、低碳施工发展对策措施分析

(一)、发展低碳建筑,低碳施工须意识先行和全社会参与

发展低碳建筑应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大主体的作用,提高人们的低碳觉悟和认识,让人们认识到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及控制环境污染等需要每个组织和个人的自觉行动。因此,政府应加大气候变化危害教育和发展低碳经济宣传的力度,使人们充分认识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生存条件的严重威胁,使人们高度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增强全社会低碳经济发展意识,加快形成全民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共同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

(二)、建立科学的低碳施工管理体系,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系统科学的低碳施工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能力,减少因管理混乱而造成的碳排增加。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施工工序,并对多种施工方案进行综合评审,选择最优的施工组织方案。同时,施工企业、监理、业主等各参与方应以最大限度减少碳排量为己任,组建低碳施工委员会,实时监控和调整施工现场的低碳施工执行情况。

(三)、推广低碳施工新技术。

建立二氧化碳排放动态监测系统。应建立建筑产品排放动态检测评价系统,以保证能够动态、及时、实时地观察和控制既有建筑的能耗以及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并及时有效地解决超耗能建筑问题,努力把能源消耗降到最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优化用能结构,积极推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减少煤炭、火力等传统发电的能源比例。同时,优先使用国家和行业推荐的节能降耗的用能产品,如施工现场全面使用LED 照明灯,选用高效的利勃海尔轮式装载机等。

(四)、提高现场人员的低碳意识。

采取精细管理、低碳行动管理理念。“低碳型企业从我做起”等活动,号召所有管理人员加强节约、缩小开支、关心成本、共同监督,树立节约意识、营造低碳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实施低碳行为。发展低碳施工应加强低碳环保教育,充分调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培养其低碳意识。现场人员是低碳施工的最终执行者,离开现场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即便再完美的低碳施工方案也难以真正得到落实。

结束语

低碳经济为建筑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企业、社会、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低碳企业文化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必然选择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绿色低碳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和培训,重塑人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形成生态价值观;建立健全低碳管理体系、制定严格的低碳施工管理制度和措施是实施低碳企业文化的组织保障;大力推进低碳施工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是实施低碳企业文化的技术保障。施工行业提供了一次转变发展方式的良好机遇。首先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能够助推施工企业提升自身技术、开拓新兴市场,实现业务结构的调整与新领域的拓展,从而获得更高收益。同时也能够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启一个新的建筑时代,从而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低碳建筑施工时代的到来将使人们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从而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因此,从的来讲,建筑现场低碳施工能为我国低碳经济做出极大贡献,真正实现科学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明,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讨,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范文第8篇

(①莱芜市医疗保险事业处,莱芜 271100;②莱芜市财政局,莱芜 271100)

(①Laiwu Medical Insurance Department,Laiwu 271100,China;②Laiwu Finance Bureau,Laiwu 271100,China)

摘要: 本文对绿色会计的概念以及实施必要性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新经济形势下绿色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发展绿色会计的具体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green accounting, expound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green accounting in new economic form, 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measures to develop green accounting.

关键词 : 新经济形式;绿色会计;发展

Key words: new economic form;green accounting;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185-02

作者简介:魏宁(1973-),女,山东莱芜人,现任莱芜市医疗保险事业处财务科科员,本科,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孟艳华(1975-),女,山东莱芜人,莱芜市财政局会计科科长,本科,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递增、生活方式的无节制,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高能耗的基础上,给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为治理环境污染、优化经济发展结构,我国实施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协调企业经济利益与低碳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优化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绿色会计的重要职责。

1 绿色会计的概念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2 新经济形式下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已经进入低碳经济时代,而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如何合理协调企业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经济发展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绿色会计是以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为目的的,因此在新经济形势下实施绿色会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建立绿色会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又不损害未来利益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结构要以低碳环保为核心,而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大多是以高能源消耗为基础的,因此必须要建立绿色会计,通过绿色会计体系督促经济结构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

2.2 建立绿色会计是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会计模式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我国会计由单纯的传统会计、管理会计到人力资源会计再到现在的绿色会计都是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而发展的,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要以低碳环保为核心,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用到环境会计,这种经济发展趋势对绿色会计的发展是一种有利的支持。

2.3 建立绿色会计是强化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 基于当前企业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现状,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实施绿色会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绿色会计可以帮助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将环境成本也纳入到企业的成本支出体系中,这样有利于企业改变以往的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了经济的整体效益。

3 新经济形势下绿色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绿色会计的论述比较多,但是针对我国新经济形势下发展绿色会计中存在问题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则以我国新经济形式环境为背景,分析我国绿色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绿色会计理念还不成熟 绿色会计的发展理念主要是从我国宏观经济角度出发,从社会环境利益方面考虑企业的经济发展,而不能从企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衡量,但是就目前绿色会计的实效运行情况看,绿色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还非常的少,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中几乎没有绿色会计的概念,甚至一些会计人员连基本的绿色会计概念都没有。

3.2 缺乏完善的绿色会计体系 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要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企业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绿色会计体系的案例非常少,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对绿色会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会计实务中还是不能准确系统的对绿色会计的要素、计量以及记录行为进行规范,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也不全面。比如现在我国相关会计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在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中,只会在上市公司的照顾投标书中披露环保因素信息,而对于环保问题而产生的债务等信息却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

3.3 政府及社会对于绿色会计发展的监督力度不足

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切实利益,因此环境污染治理需要每个人履行其职责,依靠社会群体的力量治理环境污染,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治理主要是依靠环保部门的监督与控制,而社会群众以及媒体等对环境污染问题实施监督,而没有一定的处罚权等,这样就会导致许多社会环境污染问题依靠环保部门的单一监督与管理很难实现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这样一来因为监督力度的缺失,再加上实施绿色会计对企业没有产生直接的效益,因此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动力不大。

4 新经济形式绿色会计发展的对策

4.1 提高社会对绿色会计的认识 为改变绿色会计在会计实务中的缺失问题,应该从提高人们对绿色会计的认识方面入手,通过宣传绿色会计,提高绿色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一是政府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加强对绿色会计理念的宣传与指导,引导人们对绿色会计实施的意义以及重要性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二是加强对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丰富与创新绿色会计的内含,将绿色会计理论与企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实现绿色会计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和环保的要求;三是实现绿色会计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的挂钩,让企业明白实施绿色会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进而通过企业实施绿色会计提升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

4.2 建立健全完善的绿色会计体系 基于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为实现我国低碳经济,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要将绿色会计纳入到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绿色会计的环保功能。①国家立法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绿色会计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出台了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而且现有的会计体系多数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因此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确定绿色会计的地位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②加强绿色会计理论研究,我国要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与研究成果,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同步发展。

4.3 强化环境审计力度 基于绿色会计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在具体的会计实务中,企业选择绿色会计的动力不足,它们不会主动披露对环境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也不会主动披露因为环境污染成造成的负债信息,因此政府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要强化对企业的环境审计力度,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审计,实现绿色会计在社会中的发展。同时我国也要建立科学奖罚机制,对于破坏环境的经济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制裁,而对于实施绿色会计的企业以及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4.4 大力培养绿色会计人才 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不长,我国专门的绿色会计人才还比较缺乏,为扩大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应用范围,需要国家大力培养专门的绿色会计人才:一是我国高校要侧重培养具有绿色会计专业知识的人才,尤其是关于企业应用的绿色会计实务专业人才;二是企业要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对绿色会计的认识,增强会计人员对绿色会计的操作技能,满足企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新经济形势下,我国绿色会计发展虽然存在着一些困难,但是其对经济结构转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要强化绿色会计发展理念,提高绿色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将绿色会计充分的应用到企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好的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问题,促进我国环保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李明轩.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会计发展的探讨[J].现代会计,2012(3).

[2]刘卫华.浅析绿色会计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时代金融,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