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

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告传播;消费者行为;广告应用

一、前言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广告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成为新型产业。广告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承担的责任逐渐增加,不仅仅能够推动企业生产销售,还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便捷,加快国家经济发展。消费者作为广告的主要对象,判断广告是否成功的主要衡量标准就是消费者在观看完广告后的购买水平,因此广告在制作中必须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及行为特征相吻合。研究专家对于现今市场发展研究中认为,市场中的影响因素众多,但是消费者一直是市场发展中的核心组成。

二、消费者行为简介及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一)消费者行为概念及其组成架构

1、消费者行为概念及其简析

目前,消费者行为可以理解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中与购买单位之前的交换过程。对于消费者行为概念分析中应该对于以下几点关注,首先消费者行为概念中提到了“交换”词汇,这就证明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中已经会在交换过程中扮演者一个角色,商品在消费者与厂家之间转移。消费者行为构建中的关键因素就是交换过程。其次消费者行为概念中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方式是以单位形式存在的。这也就是产品购买者的行为可能是个人消费行为的表现,还可能是团体消费行为的表现。因此本文对于广告对消费者行为影响分析中主要对于个人消费行为影响分析。最终消费者概念中对于消费者交换过程步骤划分,消费者在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重点[1]。

2、消费者行为组成架构及其解析

消费者行为是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团体购买、交换过程、营销战略、个人影响因素、环境影响因素。在这五个组成中团体购买代表着消费者,消费者购买商家所提供额产品及服务,消费者也是交换过程的实施者。对于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中可以发现,消费者决策与行为在购买产品中受到了环境影响因素与个人影响因素的直接性影响。消费者受到环境影响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除个体以外的因素对于消费者构成影响,例如单位、营销者。消费者受到个人影响因素影响主要体现在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所能够享受到的售后服务及产品等。广告主要是对于消费者的个人影响因素起到帮助,环境影响因素主要在广告制作中起到帮助。设计人员为了能够保证广告效果,应该开展个性化的产品营销手段[2]。

(二)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1、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构成

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可以分为心理要素与自身要素。心理要素指的是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动机、知觉、学习、信仰,消费者在想要购买某件商品时,动机就会抑制消费者的行为,在消费者采取行为满足自身需要后,动机才会消失;知觉是消费者在根据外界环境所构建的心理情境,消费者在产生购买产品的动机后,如果支配消费者具体行动就受知觉控制;学生是消费者根据自身长时间生活所累积的经验改变其消费行为;信仰是消费者对于一件特定事物所持有的想法。

消费者自身要素对于消费行为影响严重。例如消费者自身的生活方式,消费者会在生活方式中将其自身消费行为展现积累,进而反应在消费者购买产品中[3]。

2、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从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中可以发现,消费者在消费中不仅仅受到自身上的影响,外界环境对于消费者的消费需要也有着直观性影响。环境影响因素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社会及文化。社会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是广告策划人员在制定针对对象中所选择的群体,不同针对人群在购买产品中表现的态度及行为存在一定差异,产品销售情况也会根据针对人员作出相对应调整。文化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是消费者所生活的时代,及在这个时代中文化环境[4]。

根据本文对于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发现,广告设计人员在设计广告内容时,首先应该将产品针对的人群明确,进而了解针对人群的生活环境及文化背景,最终围绕针对人员设计广告内容及选择传播方式。

三、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在广告传播中的作用

(一)广告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各因素分析

1、个人自身因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人们在不同阶段所追求的目标也存在一定差异,在消费行为商业呈现出巨大的不同。人们购买产品就是将自身的心理需求满足,满足度与消费者所购买产品的种类及特点有着紧密关联。因此人们在不同阶段购买产品也存在一定差异,例如人们的儿童阶段购买产品中,儿童作为人们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价值观及人生观发展并未成熟,因此对于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于外界事物模仿性强。模仿是人们的儿童阶段走向成熟的主要途径,也是儿童开始消费的途径。广告针对人群为二筒时,就需要在广告形象代言人选择上选择儿童较为接受的人物。增加儿童模仿性能,进而让广告就有良好的社会效应[5]。

2、自然环境因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广告最开始的效应就是对于自然环境的作用,进而在才是让人们产生消费动机,实施消费环节。因此广告设计人员在对于广告传播中一定要考虑广告传播的位置及天气因素。研究发现,人们在不同天气环境对于广告的态度也会发生一定转变,对于广告传播范围效果造成影响。

心理学对于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心理状态研究中认为,零售产品销售中自然环境因素最为明显。零售商品对于社会销售环境冲击性较为严重,其中包括广告周围灯光、商场规模等。广告设计人员在广告传播中,不仅仅需要对于消费者心理状态分析,还需要对于广告中产品销售的环境但系,进而设计出符合消费者消费心理的产品销售途径[6]。

(二)消费者行为要素实证研究及广告传播策略分析

1、个人消费心理因素实证研究及广告传播策略分析

假设:一天早上某人工作中发现同事用的哪款手机是它最喜欢的哪款手机,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心理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这种心理上的活动就证明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中的心理特征。不同的消费人群在购买产品中的心理变化存在一定差异。广告设计人员在设计广告中,首先应该对于消费者的心理变化及时掌握,进而设计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广告方案,改变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的行为举止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非理性的。如人们在购买矿泉水中,行为就是不理性的,即使人们能够为购买矿泉水说出多种原因,但是并不与逻辑学相吻合。广告设计人员就是对于消费者的心理变化分析,进而掌握到消费者在对于不同产品销售中的真实需求,满足人们的生理要求,开展针对性的产品宣传活动。

2、自然环境因素实证研究及广告传播策略分析

假设:端午节前夕,我国某地区超市中雪碧在举办产品促销活动,促销人员穿着由厂家所提供的统一性服装,为路过的每一位客人都递上一杯冰凉的雪碧,周围的电视中一直播放者该产品的广告[7]。

对于这个案例分析中,可以发现自然环境对于消费者消费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广告设计人员如果能够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购物环境,让消费者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购物,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将发生改变。人们在购买一件产品中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广告设计人员在设计广告中就是根据人们的从众心理设计广告。从众心理指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自身观念会跟随周围人的意见发生转移,进而跟随多数人的意见,让整个团体的意见一张纸。人们在消费中也有类似的情况,这也是心理学上所的从众心理。商家对已产品宣传中,首要任务就是增加消费者对于该产品的行为度,进而改变消费者的行为。首先产品商家会为消费者提供温馨的购物环境,增加外部环境对于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影响。如果消费者是与多个人共同逛街的情况下,周围的人就是诱导消费者购买产品[8]。

四、消费者行为因素在广告传播中的应用及意义

(一)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分析及其应用

1、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力

广告设计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丰富的个人魅力。心理学上认为一个设计成果一般具有以下几种影响力:

(1)吸引注意力。广告设计人员在设计广告上,为了能够让消费者享受到视觉上的震撼,一般都会从新颖的角度对于广告形式设计,增加消费者对于广告产品的关注度。

(2)传播信息。广告时间虽然较短,但是设计人员还是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产品的主要信息呈现给消费者,让消费者对于产品初步了解,进而增加对于产品品牌的认识。

(3)情感诉求。设计人员在设计广告中会将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反映出来,消费者在观看广告中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增加对于品牌的信任。

(4)说服。广告在传播产品信息及引起消费者共鸣时,消费者对于该品牌的态度将会发生转变,进而销售人员就能够说服消费者,促进消费者购买该产品。

2、广告策划应注意的内容

根据消费者在观看广告中的心理变化,广告设计人员在对于广告内容策划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视:

(1)研究广告作用与消费者的心理机制

设计广告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产品销售数量,增加厂家经济效益,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概念消费者心理变化,让消费者在观看到广告以后能够购买该产品。部分广告传播中消费者并不会购买该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广告设计人员就应该对于广告形式重新设计,增加广告对于消费者的刺激,掌握消费者在产生购买欲望之前的心理变化。这让广告设计人员在对于广告形式设计上更加具有针对性,也是判断一支广告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9]。

(2)引起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广告诉求

广告设计人员设计广告就是引领消费者的思想及行为,但是广告中如果出现“说什么”等敏感性词汇后,消费者对于该产品将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广告设计人员在广告中提出问题时,应该选择能够增加消费者对于广告产品兴趣的问题。这就需要广告设计人员对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分析,了解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中的动机。

(3)消费者对广告中的认知规律对广告表现的影响

人们经常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改变,人们在对于外界事物开始认识中就被外界事物所影响。广告对于消费者影响也是消费者对于产品认识的初期。广告在消费者之间的认知水平,也是广告设计人员在广告内容设计上较为关心的一个因素。因此,广告设计人员在对于广告内容设计上应该遵循消费者对于事物认知的规模设计。

(二)消费行为转变的特点及广告有效传播策略

消费者在购买某种产品时,一定是经历过认真考虑后所作出的行为。消费者在对于某一类产品认识清晰后,在选择产品种类时就会随意性购买。新型的产品在消费者之间了解有限,广告设计人员就是增加消费者对于该产品的认识性,突破消费者对于某类产品在认识上的错误。广告本质就是改变消费者的心理。换个角度分析,广告就是厂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沟通形式。

1、消费者行为转变的特点

心理学对于消费者心理研究中发现,消费者在对于某一种品牌产生消费需求后,信念将会转变消费者购买行为,也就是说消费者对于某品牌形式一定的价值观后,购买该品牌会将思想观念转变为追求利益。其中消费者如果能够在消费中更加关注利益要比关注信念的消费持久性要更长,因为该产品的价值观念已经与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吻合。

2、广告有效传播策略

广告在传播中也需要根据消费者的心理变换发生改变。消费者的态度是广告有效传播中的重要成分,不同的消费者对于广告内容认知上也存在一定误差。广告传播人员针对文化水平较高,接受能力较强的消费者宣传中,最好采取双向式传播方式,就是将产品的优势及劣势都直接性告诉消费者,让消费者能够感受到产品的公正性,消费者是否购买产品的行为由消费者自己决定。该层次的消费者对于自身的判断能力较为认可,在购买产品中不喜欢别人替他所处决定。

(三)认知消费者行为因素对广告传播的意义

广告在传播中,首要任务就是需要增加广告内容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进而推动消费者在购买该类产品中能够选择广告中的产品,对于产品具有一定信任度。广告在对消费者沟通中,关键性的因素就是广告设计人员应该对于消费者正确认识。传统广告设计人员对于消费者消费观念上的认识存在一定问题,因此传统广告主要的观念就是“由内而外”,设计人员对于广告设计上是从产品角度出发,是向消费者展现商家的需求。这种广告策略模式被研究人员称职为“我要的消费者”。现阶段广告宣传中应该将传统广告宣传理念整合,从消费者的角度设计广告内容,厂家在生产产品中也是从消费者的角度研发设计,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10]。

五、结论

广告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广告研究对于广告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仅仅对于广告对消费者决策及行为的影响分析,还存在较为不完善的部分,仅供参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孙瑾,张红霞.服务业中绿色广告主张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基于归因理论的视角[J].当代财经,2015,03:67-78.

[2] 罗光帆.公益广告对消费者消耗行为的影响效果分析――一个自然现场实验的证据[J].商业经济研究,2015,12:72-74.

[3] 柳媛.虚拟社区对消费者决策行为的影响――从“宝马微信朋友圈广告”浅谈虚拟社区下的营销策略[J].中国商论,2015,15:102-104.

[4] 周珍,高赛,林云,王瑞梅.网络口碑对在线零售业消费者决策行为影响[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5,19:108-116.

[5] 金鑫,桑红.论广告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J].商业经济,2013,09:49-50.

[6] 周彦莉,赵炳新.消费者决策关联关系及个体网络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3,04:171-177.

[7] 安圣慧,陈姜.网络视频广告对消费者决策过程的影响研究[J].商业时代,2008,22:23-25.

[8] 陈翠,宋思根.植入式广告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研究评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05:103-110.

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consumerism tendency questionnaire",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umer attitudes and behavior, consumer psychology, consumer evaluation, influence factor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consumerism questionnaires,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combined wit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analyzed and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consumeris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ated research.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onsumerism; consumption concept; consumption behavior; consumption psych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对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越来越深的影响,高职学生作为广大青年中的一个群体,同样受到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消费主义倾向,这给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研究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对高职学生的访谈,编制了《高职学生消费主义倾向调查问卷》,该问卷通过消费观念和行为、消费心理、对消费的评价、消费影响因素等方面来反映高职学生的消费主义倾向。

本研究以高职学生为被试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调查问卷985份,有效问卷971份。调查数据录入后,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和实践经验,对高职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

1 人口学变量数据统计

从被试的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等变量来看,男性占30.2%,女性占60.8%;大一的占59.5%,大二的占39.3%,大三的占1%;来自城市的占53%,来自农村的占36.7%,来自城乡结合部的占10.3%;独生子女占63.7%,非独生子女占36.3%。

从被试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费用等变量来看,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以下的占34.6%,为大专的占37%,为本科的占22.2%,为研究生以上的占6.2%;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以下的占38.2%,为大专的占31.4%,为本科的占24.4%,为研究生以上的占6%;家庭年收入为5万元以下的占25.9%,为5-10万元的占32%,为10-15万元的占28%,为15万元以上的占14.1%;每月可支配费用为500元以内的占16.2%,为500-1000元的占32.8%,为1000-1500元的占32.7%,为1500元以上的占18.3%。

2 消费主义倾向数据统计分析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高职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消费心理、对消费的评价和消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来反映高职学生的消费主义倾向。

2.1 消费观念和行为数据统计分析

在消?M观念和行为方面,考虑到社会赞许性,主要从高职学生对良好消费观念和行为的认同和对不良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否认两个方面来分析。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学生在注重消费实用性、崇尚节俭消费、制定消费计划等良好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方面的认同率偏低。在“我认为商品有没有用才是最关键的”、“我消费时首先会考虑商品或服务的实用性”、“我通常只在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去购物”、“我认为无论贫富都应该勤俭节约”、“我通常在消费之前会有一个详细的计划”、“我日常的支出主要用于自身成长和发展”等问题中,被试的认同率分别只有37.4%、48.4%、32.6%、51.2%、32.1%、35.9%,认同率大部分不到一半。

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学生在超前消费、品牌消费、享乐消费、奢侈消费、崇洋媚外消费等不良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方面的否认率偏低。在“我认为超前消费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我认同那些花钱只为买品牌的现象”、“我消费时,品牌通常是我考虑的主要方面”、“我赞同不会挣钱就不会花钱的说法”、“我认同及时享乐的观点”、“我的支出主要用于娱乐和享受”、“如果我有钱,我会愿意去购买一些奢侈品”、“我认为国外的东西比国内的要好”、“我认为消费是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等问题中,分别只有35.7%、48.5%、34%、37.1%、38.3%、39.8%、29.9%、32%、33.9%的被试表示否认,否认率大部分在三四成。

2.2 消费心理数据统计分析

在消费心理方面,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学生对从众性消费、盲目性消费、冲动性消费、随意性消费等不成熟消费心理的否认率偏低。在“如果大家都去购买某件商品,我通常也会去购买”、“很多情况下,我购物只是因为喜欢购物的感觉”、“我经常会因为一时兴起而去买一些没有什么用处的东西”、“我的消费状况受心情影响很大”等问题上,分别只有44.3%、40.9%、37.9%、27.3%的被试表示否认,否认率均不到一半。

2.3 对消费的评价数据统计分析

在对消费的评价方面,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学生对消费良好评价的认同率偏低,对消费不良评价的否认率偏低。在“我对自己目前的消费状况比较满意”、“我认为自己的消费方式比较合理”两个问题中,被试的认同率分别只有39.3%和39.7%,认同率均不到四成。在“我认为周围很多高职同学存在过度消费现象”、“我认为高职学生属于高消费群体”两个问题中,只有32.8%和31.2%的被试表示否认,否认率均在三成左右。

2.4 消费影响因素数据统计分析

在消费影响因素方面,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学生认为自身经济状况、自己的眼光、网络环境、同伴和广告等方面对自身消费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我的消费状况主要取决于自己的经济状况”、“我消费时通常会相信自己的眼光”、“网络环境对于我消费的影响很大”、“我的消费很大程度上受同伴影响”、“广告对于我购物的影响作用很大”等问题中,分别有81.4%、79%、72.3%、61.7%、58.9%的被试并没有否认这些因素对自身消费的影响。

3 人口学变量与消费主义倾向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将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费用等人口学变量与消费观念和行为、消费心理、对消费的评价、消费影响因素等反映消费主义倾向的变量进行了相关分析。

(1)人口学变量与良好消费观念和行为之间的相关分析。高职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费用与注重消费实用性、崇尚节俭消费等良好消费观念和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高职学生每月可支配费用与制定消费计划这一良好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2)人口学变量与不良消费观念和行为的相关分析。高职?W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费用与超前消费、品牌消费、享乐消费等不良消费观念和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高职学生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与崇洋媚外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高职学生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费用与奢侈消费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3)人口学变量与消费心理之间的相关分析。高职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费用与冲动性消费、盲目性消费、从众性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高职学生每月可支配费用与随意性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4)人口学变量与对消费的评价之间的相关分析。高职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认为高职学生存在过度消费现象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高职学生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费用与认为高职学生属于高消费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5)人口学变量与消费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高职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费用与广告对其消费的影响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高职学生家庭年收入、每月可支配费用与同伴对其消费的影响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高职学生家庭年收入与网络环境对其消费的影响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高职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与自身经济状况对其消费的影响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4 高职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特征

(1)消费主义倾向明显,对传统消费观念造成冲击。受消费主义思潮影响,部分高职学生在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心理等多方面出现了消费主义倾向,他们对物质的追求远远高于满足实际需求,对精神层面的追求相对不足,往往希望通过物质消费来证明自身的价值、获得心理的满足。这种消费主义倾向对崇尚勤俭节约、提倡艰苦朴素等传统消费观念造成了冲击。

(2)消费观念和行为扭曲,与现实状况形成鲜明对比。部分高职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出现了扭曲,他们并没有树立一些良好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例如,注重消费实用性、制定消费计划等等;反而养成了一些不良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例如,超前消费、品牌消费、享乐消费、奢侈消费、崇洋媚外消费等等。然而,大部分高职学生并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父母或家人定期给予的生活费,有些高职学生的家庭并不富裕,甚至有不少高职学生的家庭年收入和每月可支配费用都相对较低。不少高职学生在消费观念和行为方面的扭曲与他们的现实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购行为与心理;“双十一”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网络为平台的电子商务也得到了“突破式”的进步,网购逐渐成为国民消费方式的最主要内容之一。对于传统购物来说,网购具有商品种类丰富,价格便宜,方便快捷等优势。近年来,“双十一”网购节日兴起,其在社会消费领域所创造的“需求神话”与网络电商所营造的节日氛围中逐渐从一种校园亚文化异化为全民W络购物狂欢节,并最终使“双十一”网络购物行为固化成为一种被大众定期礼拜的公共节日仪式(吕欣,2014)。“双十一”所蕴含的丰富隐喻生动折射出了我们当下的社会现状,同时也反映出了伴随互联网一起成长的当代年轻人的内心渴求,“双十一”也成为中国当下鲜活的“时代标本”。

二、文献综述

大学生群体具有思维敏捷活跃、容易并乐意接受新鲜事物、心态开放等特点,并且其拥有能够自由支配的生活费用与大量的课余时间,这些都使网购这种兼具实用型和时尚型的购物方式迅速风靡于各大校园并被其普遍接受。

1.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

当前关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健康消费观,即认为大学生的消费是合理的;而另一种则持相反论点,认为大学生消费是不合理的消费观。对于前者认为大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由少年向中年、由学校向社会过渡阶段的群体,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既存在与少年、中年群体相似的一面,却又与其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从整体上来看,多数学生能够秉承勤俭节约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进行合理适度地消费。这是由于大学生已经开始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其在消费时已经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于消费商品的选择上,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使需求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刘志伟,2002)。对于后者,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当前大学生的消费并不合理,甚至存在盲目追求、奢侈浪费等现象。他们认为大学生当前消费的盲目性、攀比性和从众性,使得大学生消费偏离了正常轨道(宋佳霖,2011)。例如,超前消费的信用卡、促销打折的广告都引诱着大学生进行不合理的消费。除此之外,很多大学生经常压缩个人日常开支,将省下的钱用于人际交往、娱乐等非必要的消费,导致自己的日常生活面临捉襟见肘的现象。

2.大学生“双十一”网购现状的研究

当代消费文化不仅仅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也是对商品本身的一种消费,其表现为一种符号消费。也就是说人们除了追求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还将商品作为一种显示自身身份,地位,价值的符号来消费(陈黎,2015)。随着网络消费热潮的升温,2009年“双十一”网购狂欢节的诞生更是促成了全民参与网购的热潮。虽说“双十一”作为非传统的购物节日而存在,但却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消费文化。这种消费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符号,引领着消费热潮。

“双十一”狂欢购物节通过依托在大学生中流行的“双十一光棍节”,将普通的网购赋予了新的含义,引起了众多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大学生是极易接触并热爱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双十一网购正好迎合了他们的这种特点,使他们在双十一网购这一新鲜的活动中能获得一种新的身份体验。而这种体验不仅满足了他们自身对商品的需求,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新的主体际性的符号交流。

3.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

总体来说,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三种。首先,他们认为网购价格便宜,购买方式便捷。对拥有固定生活费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同样的商品网购对其更有吸引力,因为网购商品较实体店便宜,并且能够货比三家,给其充分的比较空间选择合适自己的商品。除此之外,网购方式便捷,大学生拥有较多的课余时间可以在网络上逐一挑选,省去外出烦恼。其次,当代大学生都拥有追求个性的心理,希望自己能够与众不同。在虚荣与求异的心理促使下,他们从网购中追求时髦与个性,以此来凸显自己的不同。最后,从众性与宣泄性消费。从众性消费是一种追随群体的消费行为,这种随群消费在大学里更是随处可见。而我们所说的宣泄性消费包括正面和负面进行宣泄其内心情感的消费。大学生群体虽然已经到了民事责任年龄,但他们的心理还尚不够成熟,且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情绪起伏波动比较大(宋佳霖,2011)。网购作为他们宣泄的途径,适当发泄有利于其心理健康,但过高消费却也能造成极大浪费与不利。

三、相关核心概念

1.消费观

消费观是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态度和总体看法,是价值观的组成之一,是人们用来价值判断与衡量消费及有关事物的尺子(罗子明,2002)。在这种判断标准的指导之下,人们通常会选择躲避开不利的、与自身三观不符的、不喜欢的或者不接受的商品和消费行为,而选择去追求积极的、价值判断美好的商品和消费行为。

2.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消耗某种商品和服务时大脑思维活动的态势,即心理态势,是一种内心活动。这种心理态势的形成受到消费者的个性、气质、知觉、想象、感觉、情绪、记忆、兴趣、联想、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顾文钧,2002)。人们通常在消费时,心理也会经历认知、情感、意志这一普通心理学的基本过程。

3.消费行为

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为了获得劳务与消费资料而从事的选择、购买与使用的活动,也称为消费者行为。一般一个完整的消费行为要经历几个阶段:问题认知、信息收集与评估、购买决策及购买后评价。从横截面所涵盖的内容看,消费行为由许多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构成,而且更偏重于后者。内隐行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决策过程的个人特征内部要素(霍金斯、科尼,1987)。但众多学者强调,消费行为是由影响消费者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4.理性消费

理性消费是消M者根据自己的工资收入、爱好及其它约束条件选择自己所能购买的商品,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孟超,2015)。理性消费最根本的特征是满足人的需要,但杜绝奢侈浪费等不良消费习惯。秉持以人为本、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的消费行为,倡导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而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没有完全具备“慧眼”的大学生群体,面对社会的诱惑,并不能理性思考,所以常会出现盲目与不合理的消费行为。

四、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大学生“双十一”前后消费行为与心理的相关信息。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是一种根据研究目的或课题需要,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符号、数字或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以用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风笑天,2012)。通过文献研究能够全面、正确地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并从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主要通过对网络核心期刊的搜索,整理大学生网购行为与心理现状、影响因素等相关资料,确定基本的研究目的与方向。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指以书面提出问题的形式来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通过问卷编制、施测及数据分析等方式,共抽取483个大学生样本,获取了影响当代大学生网购行为与心理的因素及其对自我网络消费行为与心理的认知水平等方面的信息。

3、访谈法。访谈法是指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直接接触与直接交谈的方式来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本文分别通过对两名大学生及两名电商进行访谈,了解分析“双十一”等消费节日对大学生网购行为与心理的影响。

五、调研总体情况与样本分析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其中,主要以江苏和北京的高校为主。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共回收有效问卷483份。

2.数据基本分析(SPSS)

本次调查的样本中,男性共有174人,占总样本的36.0%,女性人数共309人,占总样本的64.0%,年龄分布为18-26(21.75±1.747)。此次被调查的对象所处高校985或211比例为32.9%,与全国985、211工程占全国高校三分之一的比率大致接近。所以,样本高校分布较好,具有代表性。而在年级分布中,样本大都分布于大三、大四区间,其专业分布中,以文史、艺术类为主,比例最少的为医学类。在日常消费模式调查中发现,接近半数的大学生在消费中会根据产品的质量价格状况决定。而剩下的多为网络消费模式,选择以实体店消费为主的大学生占极少数,此现象也反映出如今实体消费的低沉状况。被调查大学生的每月生活费成正态曲线分布,多半集中在1500元左右,更有大半学生月生活费超过1500元。这说明现在大学生的生活水平已显著提高,且具备较高质量的消费能力。而在主要消费项目上,饮食、生活用品、衣服鞋帽位居消费项目前三位。此外,旅游出行、话费网游、教育支出也相差无几,分列后几位。说明现在的大学生群体,消费结构不再似往常单一,也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与品质。

3.相关性检验分析

(1)高校与其相关因素的调研数据分析

上表为高校(985或211与非985及211)与其相关因素的卡方检验结果,其中每月生活费的Pearson卡方值为10.255,自由度为4,显著性概率值P=0.036

高校(985或211与非985及211)与其相关因素的卡方检验结果

(2)性别与其相关因素的调研数据分析

下表为性别与其相关因素的卡方检验结果,其中每月用于网购费用的Pearson卡方值为13.118,自由度为3,显著性概率值P=0.004

六、结果与讨论

1.影响当代大学生网购行为与心理的因素

大学生消费群体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不同,一方面,他们消费需求旺盛,但另一方面他们经济尚未独立,消费行为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面临许多矛盾。经过分析,笔者发现大学生自身的需求、生活环境以及性别的差异是影响其消费的主要因素。

(1)自身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基本的生存需求已不再是人们的追求。本次调研也发现,当代大学生们的生活水平已不同于从前,他们更加注重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更加追求生活的品质,即使自身还未能实现收入的自我增加或者在生活费用尚不能完全自我掌控的情况下,他们仍然会选择在最大程度的自我支配中达到自我需求与满足。因此,自身需求是大学生进行消费的最重要因素,而网络购物所带来的便利在满足他们需求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可控范围内自我支配效用最大化的满足感。

表5.4性别与其相关因素的卡方检验Y果

(2)生活环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能力也不断提升,加之货币的不断膨胀,物价飞涨,以及商家的促销诱导等,很容易营造一种高消费的社会风气。而心智不够成熟的大学生极易受到社会的影响,形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同时大学生往往对自己期望过高,觉得自己“腹有诗书”、高人一等,在大手大脚的同时又希望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且追求标新立异的消费方式,攀比、从众心理也都随之而来。电商利用大学生们不买就亏了的心理,借助“双十一”努力降低价格减少库存,大学生们则在商家的大力促销、社会的鼓吹以及周围人的带动下进行从众消费,消费观也随之产生偏差,理性消费行为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表现甚少。

(3)性别差异

生物学将人类划分为男性和女性,而这不仅仅影响男女性的进化历程,也使其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极大的不同。已有学者通过研究归纳男性与女性在网购行为的差异,首先男性较为极端,要么是忠实的网购支持者,要么绝不进行网购活动,女性的作为则更为温和;其次,男性更喜欢看评论,比较,选择性价比高的商品,而女性更注重网购互动带来的虚拟体验;最后,男性更加柱状网购过程,女性则更容易享受网购带来的快乐(蒋欢,2010)。根据调研发现,女性网购次数及“双十一”活动的参与度要远高于男性,从女性特质就可以理解这一结果的产生。女性较男性来说更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如促销活动、打折活动等的影响;其次,女性更加注重商品的直观感受而不同于男性购物性价比为首选的经验;最后,女性是感性的动物,消费易冲动,且极易后悔。男性消费较理智、自信,很少购买让自己后悔的物品。

2.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对“双十一”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心理的分析,通过大学生对自我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认知,为引导其树立理性消费观及正确的消费行为,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开展。

(1)宏观层面

首先,和谐的社会需要有健康的消费环境,而良好的消费环境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所以在社会中树立理性和谐的消费观以及合理的消费环境对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曾经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即使放在如今高消费的社会环境中也应该值得提倡与宣扬。另外,政府也应以身作则,进行廉政文化建设,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严惩的现象,并及时纠正社会上的不良消费习惯与行为,引导大学生树立绿色消费、理性消费的观念,并为大学生的理性消费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中观层面

一方面,大学是个“小社会”,也是大学生大学时光中所处时间最多的地方,合理健康的大学风气对其影响颇大。不论作为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高校,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进步。因此,学校应当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减少奢侈、浪费现象,引导学生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另一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生活费用的最基本来源方,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等应及时制止,对待孩子的生活费支配问题,既要给其一些自主支配权,也需要给予及时的提醒和建议,减少不理智的消费。除此之外,父母的社会经验丰富,对于金钱的判断具有成熟性,合适的时机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同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防止其攀比、从众心理的产生。

(3)微观层面

作为大学生,首先应当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做大学生之应该做,想大学生之应该想,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避免盲从跟风,减少不理智行为与心理的出现;其次,要培养自己正确绿色的消费习惯,量入为出,学会理财。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与家庭条件不同,对于消费的能力和水平也各有千秋,要杜绝随大流的习惯,对自己的消费水准有合理的心理预期,防止一时爽快而导致日后捉襟见肘的现象产生;最后,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在本质上与社会各类消费人群具有区别,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显得尤为重要。提高自身觉悟,适时反思自己不合理的消费行为,这些都对自我合理消费观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欣,需求深化与赛博空间合力共谋的消费社会陷阱――“双十一光棍节”盛行背后的文化解读[J].现代传播,2014年第12期

[2]风笑天,《社学会研究方法(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33

[3]刘志伟,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点及企业营销策略[J].商业研究.2002.2

[4]宋佳霖,当代大学生不合理消费问题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6期,2011,12

[5]陈黎,消费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双十一网购行为[J].品牌:电子商务,2015,2

[6]罗子明,消费者心理学(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36

[7]顾文钧,顾客消费心理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9):6

[8]霍金斯、科尼,消费者行为 [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9]孟超,从“双十一”购物节谈国民理性消费[J].太远大学学报,第16卷第1期,2015,3:35

[10]蒋欢,网络购物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火灾;人的行为;安全疏散

1 引言

近年来火灾发生的频率加大,造成的损失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但造成了财产的重大损失,而且造成了人员的群死群伤。寻究其原因,除了建筑物本身的消防安全不合理之外,火场中受困人员主观方面的原因也不容忽视。在火场这样特殊的场合下,很多人失去理智,通常采取一些不理智的逃生方式,进一步加大了火场上的人员伤亡。因此,研究火灾中人的心理状态及行为特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为今后建筑物消防系统的性能化设计和建立疏散指挥体系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2 调查研究对象及方法

为了研究建筑火灾中人的心理行为反应,准确收集各种数据,掌握火灾中人的真实行为,为人的行为反应研究提供比较可信的依据,笔者确定主要调查对象为火灾逃生者、最早到达火灾现场实施救援的消防队员以及失火建筑周边的知情者。

通过笔者多次参加灭火救援和火灾原因调查过程中的亲身体验,询问100多名逃生者及失火建筑周边的知情者,通过使其冷静回忆当时的火灾场景、紧急情况下所想和所采取行为的方法,获得关于建筑火灾中人的行为反应的真实资料,为性能化安全疏散设计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

3 人在火灾中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3.1心理活动的产生

人的心理是一种高级的反映形式,它具有两方面特征:第一,心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现实。人脑必须在客观现实的刺激和作用下才能产生心理,人脑才能把客观事物转化为主观映像。人的思维、情感、记忆等个性心理现象,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第二,心理具有能动性。人的心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不像镜子那样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3.2影响火灾认知过程行为的因素

经过对近几年火灾案例分析,可以得知对于火灾而言,如果逃生人员受过良好的消防知识教育和训练,而且能及时和准确认知火灾发生这一信息,因此作出正确避难行动决策的概率相对较大,有助于提高整个火灾避难行动的可靠性。

但若火灾发生时人员生理状态和避难能力等综合素质较差(如婴儿、老人、残疾人、病人),没有受过消防知识教育和训练,则其对火灾的认知可靠性将显著降低。建筑物火灾中认知过程常见的人失误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初期火灾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

(2)轻视了初期信息的重要性、行动迟缓,未能及时作出正确的反应。造成此类失误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消防报警不及时,另一方面是疏散人员消防安全素质不高。

(3)夜间值班,由于身体机能因素降低了人员的认知可靠性。

(4)由于无避难计划或未受过避难训练和教育,受群集行为影响,出现人为的认知混乱和无秩序状态。

3.3人在火场中心理的种类

人的心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现实。由于火灾具有突发性、多变性、高温性,烟毒性等特点,这种环境使人处于非正常状态,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中称为应激状态,此状态对个体的心理功能和行为活动产生很大影响,使人出现异常行为,主要有以下3中类型。

(1)惊慌。惊慌是指在火灾中人接受异常灾难刺激表现来的一种焦虑状态和行为状态。这种焦虑和行为往往不能自控,更甚者丧失理智,从而影响逃生。引起惊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火灾突发性。突发的火灾使原来自身的心理平衡遭到破坏,使人们失去理智的控制。第二,建筑物超员,疏导不利,增加人们的心理压力。第三,报警不及时。在火灾中如果过迟地发出警报,火势已经增大,又会加剧人们的心理负担。

(2)恐惧。恐惧是指人对某些事物给自己带来或可能带来的危害所做出的消极心理反应。恐惧心理是建立在紧张心理基础上的,主要是由于缺乏应付或摆脱可怕的情境力量或能力而产生的,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恐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火焰和烟气,这是外因。火灾都伴随着高温和烟毒气体,会使人产生强烈恐惧感。第二,受困人员接受的消防教育少,这是内因。很多火灾案例表明:如果火场受困人员未接受过消防教育,他将会失去理性判断和思考,因此会产生恐惧感。相反,便可以冷静地面对火灾,从而机智地寻找逃生的办法。

(3)群聚。在火场中人员受到威胁时,就会产生群聚依赖心理,感觉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安全感,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惊慌感和恐惧感。群聚心理是在突发事件情况下,最容易发生的习惯性倾向。在突发火灾的情况下形成的群体,本来就是互无联系、无组织的临时群体,但在混乱之时凑在一起,虽不相互认识,却都认为是可以相互依赖的人。这种在无任何指令或暗示的举动下形成的自然集结气氛,往往越变越强。

3.4人在火灾中的行为特点

人的心理具有能动性,火灾突然爆发时,由于超出了人的正常压力范围,产生被迫的、应激的并带有本能的行为,在必然会导致错误的判断, 产生非理智的错误行为。

(1)从众。信息压力是决定火灾中从众行为的主要因素。从众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下意识性;二是自发性;三是性别、年龄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从众行为;四是从众心理随着楼层的增高而增强。

(2)趋光。人具有朝着光亮处运动的习性,以明亮的方向为行动目标。

(3)归巢。在公众聚集场所内,一般总是朝进来的出入口作逆向性的逃生,很少使用不熟悉的通道,只有当这段路被火焰、烟气封闭时,才另寻它路。

(4)走捷径。火灾中的人员为尽快脱离危险,都试图利用最近、最易通过的路线逃生。

(5)超常发挥。遇到紧急情况时,失去正常的理智行为,把全部精力集中于应付紧急情况上,会发挥平时意想不到的力量。

通过许多火场经验表明:这些异常行为除了火场的特殊环境外,主要是受习惯、下意识或经验的影响,其中火场经验是很关键的因素,逃生知识欠缺的人很容易出现上述行为。

4 结束语

综合火灾中疏散人员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特点,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共识:

(1)加强消防演练有利于人的安全疏散。在火场中人员产生不安全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和缺乏必要的消防安全常识而引起的,因此,培训必须顺应心理规律和教育对象的心理状况,积极开展火场逃生演练,培养人们的心理适应能力,这样有利于安全避险,减少伤亡。

(2)通过性能化的安全疏散设计可以引导人员安全疏散。根据火灾中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特点,在进行安全疏散设计时应符合人员在火灾中心理行为实际,使人群形成有序撤离,从根本上保障人员安全。

(3)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本文所进行的关于火灾中人的心理行为讨论,仅局限于烟气危害过程的疏散和避难阶段,由于人本身的复杂性,其行为又是一个带反馈的复杂系统,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只进行了定性分析,今后需要应用动力学的原理建立疏散模型,采用计算机仿真方法,对疏散过程中人的行为进行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1]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1―232.

[2] 童庆杰,权高峰,邵力.火灾事故中人的心理及行为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18(3)46-50.

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范文第5篇

一、中职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环境,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状态。如家庭教育的放松与家长的放纵,使部分学生养成了娇气任性、自私刁蛮的习性,一旦违纪受到教师的批评,他们就感觉到万分委屈而予以抵触,发泄心中的不满。有些父母离异家庭的学生由于得不到母爱或者父爱,从而形成比较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的心理;有些家庭的家长脾气暴躁、诡异,子女在一些事上有过错时,不是先从思想上去教育,而是大打出手,这样势必会导致家长与学生的矛盾,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

2.学校教育因素

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很多时候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有些教师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当学生犯了错误时,不问青红皂白,先打几大板。之后也不做思想工作,而采取消极地防范和限制措施。这样,会造成学生讨厌教师,并也觉得自己已无可救药,于是破罐子破摔。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利用“一支笔、一张嘴、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因材施教,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必然会导致很多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对教师的敌对情绪、逆反心理。

3.社会因素

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时时刻刻侵蚀着学生的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的思想等。再者,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中职生学历低、能力小,在就业方面人为地刁难,也加重了中职生的不良心态。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敏感而好奇的学生,腐蚀他们稚嫩的心灵,使他们潜移默化地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二、中职生逆反心理的应对措施

1.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针对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疏导的迫切需要,学校应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心理健康辅导、咨询站,定期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逆反心理,学校应多组织一些专门性讲座,邀请专家或专业教师或典型学生用讲解、报告、以身说法等讲座方式,在学生中加强青春期心理教育。

2.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每个年级组每学期至少开一次家长会。不仅要求通报学校、班级、学生的情况,更要求对家长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学习指导,达到家校共谋、家校共育的效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建立“家长委员会”,加强家庭教育的交流和示范,在家长中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3.教师要更新教育观点

教师要视学生为朋友,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第一位,教师要信任每个学生,对学生要大度、要真诚,遇事要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处理问题,不能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教师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当师生之间有矛盾时,要能沉得住气忍着,绝不能硬碰硬,毕竟学生年龄小不懂事,要多对学生做思想工作,当他们真正感觉到自己有错误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

4.开展各种活动,创造 “成功体验”

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应多在班上举办各种活动,如篮球赛、歌唱比赛、书法比赛、辩论赛等。使班级成员都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们知道自己也能行。也要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付出了迟早是有回报的,要相信自己。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应多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发挥出来。教师要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赞扬,让他们初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教师对他们的信任,为他们进一步养成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个性品质奠定基础。对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学生不要指责,要多鼓舞,只要能参与其中就已经是很棒的。

中职阶段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又是逆反心理表现较为严重的阶段。作为中职教师,要了解引起逆反心理的各种原因及危害,学会利用恰当的方法与学生沟通。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有了良好的沟通,做到相互理解与信任,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可以尽快地得以消除,也就能平稳地度过这一非常时期。

参考文献

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范文第6篇

观众对“山寨剧”的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研究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需求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总结为以下几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相爱,尊重与地位,自我实现。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观众选择“山寨剧”,是为了获得以下三个层面上的满足。

生理满足。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人们首先想要得到的最低层次的满足是生理需求的满足,如食欲等,其次才是比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人们喜欢《少年包青天》,就是为了从其中曲折、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中获得感觉器官的紧张和无与伦比的兴奋。看《丑女无敌》或者《家有儿女》这样的喜剧片,是为了从戏中调侃幽默的语言、极度夸张的演绎手法中,得到全身心的放松。

心理满足。首先是“娱乐渴求心理”的满足。电视剧是给观众带来“娱乐”的一种快捷方式。恶搞可以说是“山寨剧”的标志性特征。①“恶搞”和“山寨”其实很符合人们的娱乐渴求心理,因为人们愿意对过去的作品按照自己的意愿任意地挪用,寻求一种没有深度的表现方式,在看的过程之中淋漓尽致地过把瘾,看完之后又没有太多意味深长的总结回顾。比如《丑女无敌》,人们就是愿意欣赏“林无敌”呆板、丑陋的外表以及爆笑全场、不可思议的故事情节。其次是“多、快”心理的满足。山寨文化又被称为快餐式文化。“山寨剧”因为是模仿别人的东西,所以,其制作、拍摄、上映都特别快。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讲求速度的社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这么多剧集的电视剧,让观众得到一种持续的心理享受。第三是“追求个性心理”的满足。山寨文化相对于精英文化来说,被称为草根文化,曾被一些清高的人称为是一种低级的“模仿”。其实,在草根一族看来,这种文化形式并不是一种低级的表现,也不是一种侵权的行为,它就是自我娱乐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而已。草根在观看“山寨剧”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然后又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评论。

精神上的共鸣。观众在接受故事内容时,不仅想要获得表层的生理满足和心理满足,还需要伴随故事情节的不断深化,把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情绪激发出来。当故事内容与观众的心灵构造相对应时,灵魂深处就会生发出一种激动而美好的情绪,从而感受深刻的人生意味和高尚的精神境界。②就像《一不小心爱上你》中“蓝晴晴”的原型,就是一种千百年来被人们所传颂的勤劳、善良、温柔、孝顺的奋斗者形象。无论是原版的“崔恩熙”,还是新版的“蓝晴晴”,都是非常容易被观众接受的“原型”。

观众对“山寨剧”使用与满足的影响因素

观众对“山寨剧”的使用与满足有赖于观众的自我期待,这种期待是由观众长期的生活实践决定的。观众的心理根源主要由三方面构成:社会心理、个人心理、媒介影响。

社会心理影响下的观众对“山寨剧”的使用与满足。每一个时代,都有着占主导地位的精神、思潮、审美和热点,观众受时代潮流的影响,在选择、评判故事内容时会带上时代的色彩。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在后现代文化的影响下,观众的视野再度发生位移。他们既拒绝接受意识形态的灌输,也拒绝接受所谓精英艺术家对其进行艺术、思想上的熏染,转而渴望一种表层化的生理、心理和愉悦。因此,一系列的故事以其离奇的故事内容、夸张的情节拨动了观众的心弦。无论是《一起来看流星雨》《丑女无敌》还是《一不小心爱上你》,它们都没有很深的文化意识的传播,只是在表面用夸张的表演、优美的现代高科技制造的画面打动观众。人们不追求高内涵的文化产品,转而追求在简单的欣赏中获得。

个人心理影响下的观众对“山寨剧”的使用与满足。首先是自我减压的一种方式。现代社会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使人们想要通过媒体来寻找身心放松的方式,娱乐是电视传播的效果之一。当人们在生活中碰到种种苦恼或者不幸,便会通过观看以轻快为基调的“山寨剧”来暂时忘掉现实世界的烦恼,在观看荧屏上亦真亦幻的故事时忘掉自己,使自己在情感的宣泄中获得愉快,在故事内容中寻求精神享受,领悟生活。因此“山寨剧”成为观众喜爱的一种自我减压的方式。其次是从众心理的驱使。人们往往会有这样的心理,那就是“从众”。越是争议大,就越要看个究竟,越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候的表现为一边观看着一边对其大加批评,为了更好的批评就要继续观看下去。因为大家都在看,都在评论,因此这些议论成了人们饭后交谈、聊天的主要话题,那么自然会有更多的人为了融入这种交流之中而去了解这部片子,不然会被扣上你已经“out”的帽子。

媒介影响下的观众对“山寨剧”的使用与满足。在“使用与满足”的模式下,观众似乎是完全积极的,完全拥有自。而事实上,在传播活动中,媒介的地位仍然有一定的作用,对观众的影响不可低估。一方面,观众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媒介,获得各种情感的满足;另一方面,媒介以其强大的力量影响着观众,刺激着观众的需求,表现在“山寨剧”的传播过程中,便是网络媒介给观众提供一个可以发表自我言论的沟通交流的平台。观众在网络平台上可以进行相互的沟通,网络增强了观众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观众再也不用被动接受了,而是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自我看法,甚至可以影响“山寨剧”的剧情发展。

总之,“山寨剧”凭借自身的优势,迅速蹿红荧屏。作为“山寨文化”的产物,“山寨剧”的低门槛可以促进整个电视剧行业的繁荣。但是,这种“繁荣”中蕴含着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两个层面。一方面,它很好地印证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内涵。通过满足观众生理、心理、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快速的被观众接受,而观众对山寨剧的接受以及喜爱,也受到各种社会动因的影响,如社会、个人、媒介因素等。另一方面,在山寨剧文化现象盛行中也映衬出我国电视剧生产中文化原创力匮乏等问题。在电视剧生产中,我们不能简单地“模仿”别人的东西。只要我们认真地结合自身的特点,对原剧进行合理的本土化变身,相信有关“山寨剧”的各种争议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栏目责编:曾鸣

注释:

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范文第7篇

一、ABC理论简述

ABC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一种理论,埃利斯认为,人们通常的情绪困扰,是因为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他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event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ABC理论是心理学上认知疗法的一种,它是通过纠正人们的认知来改善咨询者的情绪体验,达到调节心理状态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比如,有两个同事一起逛街,恰巧看到另外一个同事迎面过来,但是对方没有和他们打招呼,就直接走过去了,这两个人中可能有一个人是这么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又没带眼镜,没看到我们,也可能有别的原因”,但是另外一个可能会想:“他是不是还在为前几天的吵架耿耿于怀呢,他现在故意不理我,下一步可能就要找我茬了”。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想法造成了不同的心理和行为,下一步可能前者该干什么干什么,而后者的这种情绪会让他无法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不合理的信念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不合理的信念中,就有可能产生情绪障碍。

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体会到,大学生的部分不良的就业心理状态等都是由于认知错误造成的,如果辅导员能够在工作中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进行积极的引导,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会有促进作用。ABC理论虽然是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但是理论掌握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笔者认为,如果能和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进行融合,将会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就业形式严峻,大学生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单纯依靠学校心理辅导的老师是不可行的,辅导员通过掌握ABC理论并能加以应用,将会大大增强学校就业工作的力量。

二、ABC理论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中的应用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大学生出现的不良就业心理,是由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多种因素造成的,本文在这里不再论述不良心理出现的原因,仅仅针对大学生出现的普遍的就业心理不良现象以及辅导员如何运用ABC理论进行教育和引导进行探析。

1、自卑

自卑主要表现为脸红、低头、出冷汗,这些大学生胆小、萎缩,面对就业单位不知所措。按照我国的学制,大学分为重点大学、普通本科、独立学院、高职院校等,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大学生面对毕业院校比自己好的大学生或者条件比自己好的大学生容易出现缺乏信心的现象,这些大学生勇气不足,瞻前顾后,缺乏主动争取的心理。这种现象在学历相对比较低以及农村的学生中出现的比较多,女性出现的比例也比较大。自卑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辅导员在面对这些大学生时,要通过引导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己,因为大学生的B(信念)出现了不客观,所以他们的情绪和思维的结果C就出现了问题。面对这些大学生的B,辅导员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通过自我认知,帮助大学生认清楚自己的性格、特长、优势在哪里,不要拿自己的劣势去比别人的长处;另外,还要认清楚现实情况,对于应聘的岗位自己符合的条件有多少,不打无准备的仗,对于条件高的岗位不要贸然去应聘,否则失败的次数多了势必打击自信心,而对于符合条件的岗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全力出击,并及时总结应聘的经验,提升自己的自信心等。

2、焦虑

焦虑主要表现为大学生长期担心、心烦气躁、心神不宁,思想压力大,睡眠不好等,严重的甚至对就业表现出恐惧心理。这种情绪的出现主要源于大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就业形势,也不知道如何去找工作等。辅导员面对这样的学生应该首先让他们认识到,焦虑的出现是正常的情绪反应,适当地焦虑可以让大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就业,促使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但是过度焦虑就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以及就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大学生过度焦虑甚至产生恐惧心理的情况下,辅导员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到B(信念)的不合理之处,比如,有的大学生感觉自己没有竞争的优势,肯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进而焦虑。辅导员要针对大学生的信念B——“没有竞争优势,肯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进行纠正,通过自信心的塑造以及提高自身竞争力等方面纠正学生的认知。

3、从众

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在就业的选择上,多数大学生都存在从众心理,表现为:选择大家都看好的热门职业;就业地区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或者大城市;趋向于选择工资高的单位等。这是因为大学生很多人把别人的就业选择作为自己的参考标准,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攀比,盲目从众。这种从众往往导致大学生扎堆找工作,造成很多人失利,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等后果。辅导员针对这种情况,同样要纠正大学生心中的B(不合理信念)——“别人的选择就是我的选择”。辅导员要通过引导让大学生认识到,每个人有自己的能力和性格特点,自己适合的工作和符合自己条件的工作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大学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要结合客观条件和主观认识来选择职业,不要盲目追求金钱、大城市和工作轻松等条件。而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刚开始起点的不同并不决定了每个人的生活,只要自己努力,辛勤工作,早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4、自我定位过高

这种大学生也体现为自大的心理,他们认为自身条件很好,自我估计较高,在职业的选择上表现为职业取向太高,脱离现实,心态上自高、自傲,盛气凌人。这种类型的很多大学生往往自己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要求就业单位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十全十美,对于用人单位挑三拣四,但是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这种单位是否能够招聘自己。而这种大学生一旦未能如愿,则容易出现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这种好高骛远的心理对于大学生的顺利择业和就业产生的影响很大。辅导员面对这样的学生,利用ABC理论纠正学生的不合理信念——“我的条件很好,我就应该去那些大型企业”。纠正这种不合理信念的方法很多,辅导员可以利用清单法等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识到“人外有人”,帮助他们认识到找工作不是要找所谓的“好”工作,而是要找自己适合的和适合自己的工作等。

三、辅导员运用ABC理论的注意事项

现实中,大学生的就业不良心理现象不仅仅只有以上分析的四种,但是笔者认为以上四种是受大学生认知因素影响比较大的心理现象。大学生就业认知因素是指由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主客观因素推理与判断是否正确导致的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而ABC理论是认知疗法的一种,针对以上四种心理现象最为妥当,因此本文不对其他心理现象进行分析。

ABC理论本身是心理咨询方法的一种,笔者认为辅导员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仍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咨询讲求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辅导员工作中,辅导员一定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逐步建立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只有这样的前提下,辅导员进行的关于认知等的沟通和交流才能产生效果。当今国内众多学者对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辅导员是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的疏导者,但是具体怎么疏导谈之甚少,辅导员还是要经过实践总结掌握方法。

2、ABC理论是通过纠正学生的认知来达到调整学生心态的目的。辅导员在开展工作前要认识到大学生自身已经具备的一些客观现实条件等的不可改变性。如,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进行心理教育工作,这时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经过大学将近三年或者四年的学习已经基本确定,每个人的素质是不同的;大学生的性格经过社会化的过程也已经是基本稳定的状态等。只有认识到这些,辅导员在开展工作中遇到瓶颈或者分析问题时才能比较全面和客观,如一位辅导员在进行一名自卑学生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他要通过交谈认识到这名学生的自卑到底是因为什么,是家庭、自身素质还是其他原因,而家庭条件等是老师不可改变的,这时在利用ABC理论进行疏导时应该把分析的重点转移,而不应该局限于不能改变的现实情况。

3、虽然本文研究的是ABC理论对于辅导员就业工作的帮助,但是就业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辅导员在运用这个理论的过程中,还可以和其他的一些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该理论的使用也是因人而异,不一定所有的辅导员都适合使用本理论,辅导员在与大学生交流前,务必要做好准备工作,不要生搬硬套理论,注意根据学生情况随机应变。

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专业承诺 学习倦怠 教学质量 情感承诺

一、引言

长期以来,学习心理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而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的研究相关内容十分缺乏。普遍认为大学的学习是职业定向很强的专业学习,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是反映大学生积极和消极学习心理的两个重要的综合指标,对着两个指标的研究对高校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大学生专业承诺的研究

目前国内的学者普遍认为,大学生专业承诺是指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并愿意付出相应努力学习该专业的态度。大学的学习是职业定向很强的专业学习,大学生专业承诺水映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喜爱和愿意付出的努力和良好的行为表现等积极学习心理,是衡量大学生学习心理状况的综合指标。

现阶段,大学生的专业承诺状况不佳,有以下几点原因:1.对专业及学生自身兴趣不了解:在入学专业报考时,很多学生并不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盲目听从教师或家长的安排,造成入学后对专业缺乏认同感、缺乏兴趣会从而丧失学习动力,则无法积极主动学习。2.教与学的氛围:首先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处在从高中的学习方法中转型为大学的学习方法的过程,这种过程中很容易由于适应不良而产生消极情绪;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水平也同样影响专业兴趣;大学的集体生活容易造就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及氛围。3.就业市场的前景:一些专业由于其广泛性、特殊性,毕业后就业困难或者就业条件艰苦,工作内容枯燥等,同某些专业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也使得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习失去兴趣。

对于专业承诺的测量,采用连榕[1]等编制的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测量大学生专业承诺的4个方面(情感承诺、继续承诺、理想承诺和规范承诺)共44个项目,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等级记分。得到结果[2],大学生专业承诺整体水平并不高,呈中上水平。其中,规范承诺和情感承诺高于中间值,理想承诺和继续承诺低于中间值。

三、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

学习倦怠是一种多维度的有独立系统的学习心理现象。它随着时代文化发展而产生的,已经形成并在蔓延,危害到众多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倦怠的破坏性是持久且逐渐深入的一个过程,其传播范围很广,容易扩散,再加之“从众心理”的影响,学习倦怠波及的范围将是整个大学生群体。

造成学习倦怠的原因有很多,以下列举几项:1.人口因素影响[2]:人口学因素如性别、年龄和专业等对学生学习倦怠可能有影响。2.学生的学习倦怠与本身的人格特征有密切相关,具有某些不良人格特征的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倦怠[3-5]。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是导致大学生学习倦怠的重要原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受其影响[6]。4.学校因素:一些一般高等院校的学校资源不足,教学设备不足、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教师不当的教学态度和方式方法,学生参与科研和学术活动的道路不畅,自身潜力不能充分发挥等等,都是影响大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重要原因。5.家庭因素:来自父母不恰当的过高的期望,也可能给一些大学生造成大学学习的压力;或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只想让孩子早点毕业,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这种过低的要求也导致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受挫,从而导致学习倦怠。

连榕等[1]在开放式问卷结合访谈和征询专家意见后,初步提出了大学生学习倦怠的3个方面(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的构想并形成了20个项目,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个等级记分。结果表明[2],学习倦怠的水平较高,接近中间值,其中,行为不当较为严重。

四、大学生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状况

大学生情感承诺是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最重要预测变量。可以说明:1.目前大学生专业承诺水平不高,且学习倦怠水平较高的问题关键在于许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热情不高、动力不足等。因此,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专业的空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2.高校教学改革增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形成积极的职业动机,有利于减少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3.理想承诺(指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等)对学习倦怠的预测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说明大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还很不够,对专业的喜爱可能更多的是出于直接兴趣,因此,在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辅导是极为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 2005,37(5):632―636.

[2] 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 2006,29(1):47-51

[3] 莫雷,张卫.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6

[4] 张治遥.大学生内外控信念、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D].彰化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1989. 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