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微课教学的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课;教学模式;ACTSER模式;教学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2-0013-04

微课(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来自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LeRoy A. McGrew[1]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T. P. Kee[2]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McGrew教授希望较长篇幅的有机化学概论能被非本专业的学习者花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因而,他提出了60秒课程,期望在非正式的场合利用他人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化学常识。McGrew教授将60秒的课程分别设计成以下三部分[1]:概念引入(General Introduction),解释(Expla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结合生活举例(Specific Example-The Chemistry of Life),并认为其他领域专家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去讲解他们的专业。Kee认为进行一分钟演讲短小而精练,须充分掌握核心概念,具有良好的逻辑结构和一定数量的举例,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已有知识与所学材料的交融。而“微课”(Micro-Lecture)这一概念则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次提出的,他将微课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构建的,以在线学习或者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3]微课具有较高的互动性、参与性、信息传播快等特点,逐渐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

然而,国内关于微课的研究多聚焦于理念阐释和资源建设等方面,在教学模式设计方面,呈现出相对具体化、固定化和结构化的模型框架,缺少灵活性和教学理论支持。文章旨在通过对微课定义与特征的阐释,并结合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分析,提出了ACTSER微课教学模式及其设计流程,并对该模式进行了实践验证,以期为微课更好地促进教与学提供借鉴。

一、微课之定义与特征

传统课程通常是指书本的知识内容及事先已经规定好的教学计划,如教学目标、内容、进度、课时、评价等。[4]传统课程主要是以教授课程为主要的教学目的,以学科为中心,知识为本位,以文本、口头语言等传统媒介传达某一单元的具体内容,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4]微课则不同,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5]因此,微课不仅是教学活动,也是数字化教学资源。我们对传统课程和微课各要素进行了比较,如表1所示。

通过上表各要素之间的对比,不难看出,微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时间的缩短

微课的教学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主题突出,目标明确,主要解决学科教学中的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它较短的学习时间更加符合学习者的视觉驻留规律及认知特点,有助于学习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学习相关知识。

2.内容的精细

微课针对某个学科的知识点进行精细化的描述,不仅意味着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执行,更是要求学生完全掌握该知识点。微课是以微型视音频为核心,整合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反馈评价、教师互动点评为一体的具体化、情景化的教学资源。[6]微课的类型从不同维度依次可分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它的资源容量较小,加上与其主题配套的教学资源也只有几十兆,有利于学习者随时随地开展移动学习。

3.设备的转变

对教师而言,授课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教学设备也不仅限于传统设备;多媒体数码终端的出现,为微课提供了运行平台,草根化的信息技术媒介工具也为其提供了教学支持。教学设备的转变,为微课开展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

二、微课教学模式探究

教学模式一词最早由美国的乔伊斯(B.Joyce)和威尔(M.Weil)提出,他们在《教学模式》一书中给出如下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7]而国内学者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大体分为几类:(1)“方法说”,认为模式是教学方法的综合;(2)“结构说”,认为模式是在具体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时间序列或空间结构;(3)“理论说”,认为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的形式所表达出来的主观选择;(4)“程序说”,认为模式是完成教学任务,有计划执行任务的计划策略。[8]虽然国内学者观点角度不同,但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结构、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借鉴以上观点,我们将教学模式定义为: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设计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程序,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型。

根据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和威尔(M.Weil)对众多教学模式的分类,微课的设计开发主要包括四种不同的教学模式:(1)信息加工教学模式;(2)个性化教学模式;(3)合作教学模式;(4)行为控制教学模式。其具体内容分析见表2。

三、微课ACTSER教学模式的构建

结合微课的分类与特征,并根据对教学模式的分析,提出了ACTSER微课教学模式及其设计流程。所谓ACTSER教学模式是指在微课教学的具体设计过程中,首先明确教学目标(Aim)、然后进行教学情境(Context)的精心设计、再辅以信息化工具支持(Tool)、从而建构动态的、以流媒体为核心的形式出现的教学资源(Source)、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Evaluate)、最后开展教学反馈(Report)活动的过程。

1.教学目标(A)的分析

微课教学目标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需求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将教学目标扎根现实课堂,确定教学内容,并构成微课的教学资源。

2.教学情境(C)的设计

教学情境的设计要尽可能地贴进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与教学主题相关联。设计的情境不仅要激励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更要给学生充分发挥智慧与思维的空间,给予学生主动求知、探索的自由。此外,设计的情境要说明将要开始的活动性质。

3.教学工具(T)的支持

微课不仅仅是以流媒体为核心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还是具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的课程,因此教学支持工具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学支持工具包括学习辅导工具,支架与路径,同步或异步的指导、讨论与协作,不同层次的练习与反馈,以及相关的学习资源。教学工具的提供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支架与路径,避免学生在学习相对零散的内容时失去方向。同时,师生之间使用同步或异步的交流工具,可使学生的学习结果得到及时反馈,也可以使课内的正式学习和课外的非正式学习得到连续和统一,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4.教学资源(S)的建构

微课教学资源的建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片段化的微课须做到结构系统性、内容连贯性,也需要多种类型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形成有意义、有组织的关联。这些关联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发散性的网状结构;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构造的。微课教学资源的建构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又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连贯性。

5.教学评价(E)的生成

微课教学模式形成后,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该模式的应用,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微课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给予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通过教学评价,为微课一系列的反馈活动提供指导和方向。

6.教学反馈(R)的提供

微课教学的反馈是指学生学习结果分析、教师教学反思、资源整合、再生及建构的一系列微活动。微课学习平台记录着学生的学习足迹,为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提供了路径与平台,便于教师在正式课堂上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同时,教学反馈也为微课的教学目标、情景设计、资源构建、教学支持工具提供了改进的建议,使微课的教学模式呈现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良性活动过程。

四、ACTSER微课教学模式设计的实践案例

为了方便一线教师理解ACTSER微课模式的设计流程,以便使用ACTSER微课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及与其他教师分享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基于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从教学目标(A)、教学情境(C)、教学工具(T)、教学资源(S)、教学评价(E)、教学反馈(R)六个方面构建了基于ACTSER设计流程的微课教学模式,并给出了基于该模式的实践案例。

1.案例来源

C语言程序设计是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C语言二级)考试科目之一,是面向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递归程序调用是该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微课《C语言递归程序调用》正是针对学生在该知识点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重难点问题:递归定义、递归调用而设计的一节微课。我们结合大学生学习特征和教材内容特点,剖析递归程序调用知识点,画出详细的思维导图和知识框图,结合生动的故事情节、有趣的画面,对其进行设计与后期处理,编制成一段精彩的“话剧”脚本并进行播放,随后呈现相关试题练习,根据练习结果的反馈,若达到目标则进行下一知识点的学习,否则,重新进行本知识点的复习。

2.案例介绍

针对C语言学科特点,我们利用该模型,对《C语言递归程序调用》进行了微课设计。该案例的具体设计,见表3。

五、微课教学模式应用策略与建议

通过对基于ACTSER微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我们对运用该模式进行实践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微课教学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思维怪圈

“《C语言递归程序调用》”的案例为微课教学模式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随堂练习测试一直没有通过,不能开展下一知识点的学习,导致了厌倦、反感情绪的产生。显然,微课的教学不必一定遵循传统教学线性的设计过程。它可以是一个动态的、网状的、循序渐进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教与学的过程。一个完美的教学过程应体现出控制性和释放性的统一,因此,微课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思想怪圈,做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 “学教并重”的统一步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结合”,从而实现学生、教师、微课和技术四个实体要素动态交互的过程。

2.微课教学应打破等同于微视频教学的思想偏见

有很多教育工作者片面的认为,微课便等同于包含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的微视频。其实不然,微课不仅包含微视频,也包括音频及多媒体文件的形式,同时还包含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6]我们认为,微课教学应注重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深度融合,而不是拘泥于信息技术媒介的外在表现形式。

3.微课教学应注重时间与空间的连续与统一

微课为符合学习者的视觉驻留规律及其认知特点,将教学内容以片段化的方式呈现,虽有助于学习者的深度学习,但碎片化的知识对课堂内容的统一、系统化整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微课的设计并不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盲目地切割,而是对课程中所出现的重点、疑点、难点进行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在把握好知识粒度的同时,又必须确定好时间单元;在保持知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又与实际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相联系;此外,学习者应有效地使用教学支持工具,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开展移动学习,做到课内正式学习与课外的非正式学习的统一与连续。

4.微课教学应实证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情景

微课教学模式设计是否科学,应用效果如何,不是通过简单理论归因、专家评判就能得出的,而是需要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教学情景中,对教与学的环境、条件、因素等各方面开展实证研究,才能更加科学客观地设计、开发以及实施微课,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 [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1993, 70(7): 543.

[2]Kee.T.P.(1995).The one minute lecture[J].Education in Chemistry, (32): 100-101.

[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6.

[4]吴文刚. 谈传统课程的弊端和研究性课程的时代意义[J].教育探索, 2002 (12): 40-41.

[5]张一春.微课是什么?我给出的定义[EB/OL].

[6]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10): 63-67.

[7](美)乔伊斯(Joyce, B.)等著,荆建华等译.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8]方林.国内外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0(12):13-15.

[9]郑军,王以宁,王凯玲,等.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4):27-30.

[10]顾凤佳,李舒愫,顾小清.微型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8(3):96-101.

[1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 2013(1):67- 75.

[12]范福兰,张屹,白清玉,等.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6):26- 30.

[1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8-53.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范文第2篇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微课教学理念

(一)注重逻辑主线,突出三个选择 本课程注重历史与逻辑相结合,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剖析,揭示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学习这门课程的重心是运用基本理沦对这一段历史进程进行规律性认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逻辑线索。这一点也是贯穿于微课教学的主轴。本课程分上中下三编,侮编分设综述,而各编综述是在世界历史视野和中国文化传统的视野下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国情、历史规律的宏观介绍,也是本课程的逻辑主线。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信息量大,而大部分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尤其对世界历史知识了解匾乏,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沦更缺乏理解。要在有限的时间把综述的逻辑线索讲清楚,学生首先需要明晰这一段大的历史背景以及基本的历史脉络,合理运用发挥微课的浓缩和整合历史场景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形成历史在场感,为教师进一步用历史唯物主义理沦分析认识历史现象提供较为有效的铺垫。

(二)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革命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英勇奋斗的历史在教学活动中,只有让学生学生自觉设身处地地反思中华民族在侮一个历史关键时刻所作出的选择,才能让学生在思想深处与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而前赴后继的仁人志士产生精神共鸣。从课堂教学的经验来看,学生常常更为注意对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些人物,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本课程侮编综述之下都设有不同的专题,也是本编内容的要点,而且这些要点在高中初中历史教材中都有涉及,学生相对熟悉。在微课教学中,可以选择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作一定程度的纵深和拓展,并且以此为切入点,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讨沦式、参与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教学设计

(一)微课的选题多样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涉及人物众多,事件复杂,线索纷繁,对于非历史专业、特别是理工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知识背景和结构的不同,在学习中往往难以把握住历史主线。学生通常是对某一个人物或某一个历史事件感兴趣则听,不感兴趣则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微课的设计应围绕本课程的主题、主线、重点、难点,针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展开:同时注意避免将微课内容固定化、模式化,在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与结构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微课教学内容。具体来说,一是通过视频编辑在较短的时间内旱现线索复杂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宏观上把握历史主线:二是通过视频展现学术界对某一历史问题、事件或人物的评价,使学生理解如何以历史唯物主义客观看待不同观点:三是参照以往的教学经验,针对学习中经常性的问题制作微课:四是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将微课内容与时事政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站在现实看历史、回顾历史看现实,真正思考。

(二)内容上连续性、互补性和实效性

本课程的微课教学内容应与教案编写,课件制作,微视频的选题保持连续性、互补性,体现微课的实效性。首先,针对主线、主题、重点、难点,侮节课的微课可根据教学内容分为1-3个部分,侮部分时间控制在8-10分钟:其次,控制授课内容、课件以及微视频之间在内容上的衔接:第三,教案的编写与课件制作与微视频三者之间的时间、内容、主次要根据教学实际内容合理安排,使三者教学中体现优势互补:第四,教案的编写与课件制作与微视频注意增强学生课堂参与 。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教学效果评估与改进

(一)微课教学与课后作业、课后阅读以及教学实践手册的完成相结合

微课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了较多的信息量,虽然易于学生宏观了解历史线索,但因为缺乏自主分析处理这些信息,仍然会出现课堂听、课后忘的情况。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开列相关书籍,布置相关作业,结合教学实践手册,让学生消化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学习视野。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微课教学;应用实践

一、微课教学的概念与特点

1.微课教学的概念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微课教学模式也逐渐发展起来,微课教学以视频为载体,教师可以对视频内容加以优化,并将课堂教学的易错点和重难点放到视频当中,学生可以直观地寻找出本节课程的易错点和重难点。微课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教学的方式丰富多样,教师可以随时改变教学形式,有利于对重难点以及易错点知识的讲解。

2.微课教学的特点

首先,微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较短,一般情况下微课时间为5~8分钟,由于微课时间短,有利于课程的安排和时间的安排。其次,内容微小化,每个视频只包含一个知识点,这更有利于对易错点和难点知识的讲解,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最后,情节相对清晰完整,微课虽然每节课较短,但是微课并不是多节课程的混合体,微课的设置和安排,也是按照教学计划和要求拟定的。

二、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1.微课的设计

首先微课设计应当新颖,微课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对教学重难点以及易错点的讲解方面,在较短时间内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对该知识点的重点和易错点进行分析,学生可以集中学习该知识点的核心部分。其次,微课设计也要满足一般课程要求,因为微课也是课程,因此微课设计要有一般课程设计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通过微课教学实现教学目的。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最后,微课的设计要注重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

2.微课的制作

微课的制作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本文以“Flash遮罩层动画制作”为例进行微课制作:首先是主题的选择。遮罩层是Flas制作的核心部分,也是重点部分,因此该部分的学习很具有代表性。其次要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主要依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设置。最后是制作内容。微课的内容设计,一定要体现该节课的主题遮罩层动画制作过程,然后由浅到深对知识点进行讲解,通过操作演示加深学生对该动画制作过程的理解。

3.微课与常规课的融合

微课教学和常规课程相结合,不仅可以集中对重难点和易错点进行讲解,还能够增添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微课教学和常规课程相结合是很有必要的。在传统课程中插入微课,使得课堂变得多元化,学生学习过程中也不会像往常那样感到枯燥,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4.微课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教师可将课程各个部分的上机操作方法录制到视频当中,由于微课教学视频很短,因此一个部分的教学时间也不是很长,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教师的操作视频,然后结合教学视频练习上机操作。同时也可以利用微课教学形式进行角色演练,教师通过相关软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错误之处进行讲解,从而解决难题,这有助于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三、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流程如下:首先在学生课前预习时引入微课。教师提前录制好教学视频,视频要体现教学的重难点和操作过程,录制完成以后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通过教学视频进行课前预习。其次是在上课前导入微课。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易错点,以预防学生盲目学习。最后是在具体操作中引入微课。主要是针对课程中比较复杂的知识点,在录制视频时,教师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细化,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将微课教学融入计算机教学当中,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改变课堂枯燥状态,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范文第4篇

摘 要 根据微课教学的特点,讨论微课弥补职业体能课程教学方法的欠缺、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情景化、并指导学生课外练习。对微课资源开发与建设存在资源堆砌、重复性大、实践性不强、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普遍不高等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微课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

一、前言

微课是高校教育资源建设新方向。随着微课的发展,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将得到大大的丰富,对于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微课也将起到重要的教学辅助作用。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可以增加学生对相关未来职业的特色体育知识和内容,使学生树立职业性体育意识,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体育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的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虽然在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在体育教学上的投入远远低于专业建设的投入。体育师资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单一,信息化技术水平不强,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的整体水平离高职体育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较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改革赋予体育课程新的目标和新的任务。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体系,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体系不明确,体育教学不能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终身体育与专业素质目标不明确。虽然职业实用性课程教学在教学目标、内容、组织方法、评价、资源等理论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理论研究转化为实践教学成果较少。不能为理论研究提供实践支持。

三、高职院校职业体能课程中微课教学的现状研究

(一)微课的特点

“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并且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情景化、趣味化、可视化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中微课教学的现状研究

查阅文献资料可知,目前国内研究体育微课教学的文献较多,但是把微课这种教学形式运用到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目前还没有,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微课在体育教学应用中主要有二种形式,一是自主在线学习型。体育微课程教学的资源形象、具体、生动,有利于学生理解体育动作能够要领。在对动作技术要点讲解时,过去我们采用“讲解+示范”的形式讲授,以讲解为主,示范为辅。虽然讲解能够强调重点,但在示范时,由于示范动作瞬间完成,学生根本不能看清其过程。我们利用微课视频,可以将动作难点与新技术动作以慢速连续播放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细节,从而更好地掌握技术要领,加深学生对整个动作的认识。同时将微课程上传到资源网站,学生就可以通过在线学习方式课外进一步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运动兴趣的培养。二是室内教学插入型。在体育常识教学中,我们利用课件强大的交互性可以把学习的主动给学生,在具有代表性的画面、优美的动作技术、简明的文字显示加上生动的语音解说就可以让他们以很高的兴趣去了解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文化修养。

四、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中进行微课教学对策研究

第一,加大对职业体育课程中利用微课教学的宣传与普及。把微课教学这种形式运用到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中,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目前国内还没有人专门研究这个领域。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建设主要解决终身体育与职业身体素质需要的矛盾,而微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课程矛盾。微课视频可以随意让学生下载,学生不仅可以在课上学习,课下练习使用,同时这个视频还可以保留到上班工作时,对其进行体育锻炼指导,预防职业病,延长职业时间,为学生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提供帮助。这需要对体育教师在这方面进行宣传与普及,让他们都了解微课教学在职业实用性课程中的地位,对教学的帮助,才能更好的将微课教学用到职业实用性课程中。

第二,建立微课教学资源平台。微课教学不是一位老师可以完成的,需要体育同行一起努力,建立起微课教学资源平台。微课教学平台不仅仅可以提供视频资源,还需要有知识导向、学习反馈、课后练习、师生互动等相关配套资源。微课教学平台的搭建是实现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很多学校都有精品资源课程建设,可以通过对精品资源课程中的资源进行改造,再加工,形成微课教学平台。

第三,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培训。教师在微课的教学中需要精心设计,充分准备,把日常积累的教学功底发挥出来,以实现个人教学风格、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学综合水平的全面展示。在这一个锤炼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成长也将得以较快提升。微课为体育教师尝试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提供了一个契机,加深了对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的认识,自觉认识到需要加强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培训中心.2014.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词汇教学 微课

初中作为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阶段,英语词汇教学显得非常重要,将微课教学模式引入初中英语教学中,对提高教学效率有促进作用。微课与词汇教学的融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词汇的掌握能力逐渐提高。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的不足,解决现阶段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十分有利。下面本文就将对微课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为微课应用的具体途径提出建议。

一、微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1.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微课教学中,教师会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和机会,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足够的尊重,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教师可以适当地对英语词汇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将一些英语词汇中的难点部分用微课的教学模式进行讲授,课后教师可以将微课资源到班级的微信群等网络平台,让学生在其他时间里自己进行复习与巩固。由于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知识的理解不是很透彻,通过课下的自主学习,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能巩固复习学过的知识,还能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锻炼。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对于英语的学习来说,词汇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备足够的词汇量,才能够通过对词汇的运用达到与人交流的最终目的。但是就目前的英语词汇的教学看,学生在词汇的运用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而微课教学模式的运用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一般来说,教师在运用微课教学模式的时候,都会创造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一来,只要学生敢于张开嘴,就能慢慢地锻炼语言的运用能力。由此看来,微课教学模式的运用对改善我国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的现状是十分有利的。

3.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词汇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词汇的学习本身就是枯燥的,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很容易就会对词汇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的下降。而在微课教学模式运用之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增多了,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就显得更加灵活。除此之外,微课的短时间教学特点,不会使学生感到特别劳累,这样一来,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上的兴趣就会得到提高,会在班级内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班级整体的学习效果都得到强化。

二、微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1.注重微课教学的“活用性”

活用性是初中英语词汇微课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之所以要注重活用性,是因为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微课的形式化,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微课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一般情况下,微课的教学模式都是提前进行教学资源的设置,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这样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很难把握学生在学习中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因此,微课运用的活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到活用性的提高,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建立一个公共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进行微课的学习的时候可以实时在公共平台提出问题,然后教师负责讲解。例如在译林版初中英语“Dream homes”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学生主要是要对一些生活方式进行了解,并且能够用英语讲述自己家庭的生活方式,教学的重难点是“Have a discussion in groups,and talk about their dream homes”,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相关词汇,对于新词学生难免会出现理解困难及应用不恰当的问题,当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在班级平台内进行发问。这样的微课教学途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增强学习效果。

2.注重微课教学的“重点突出性”

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微课的运用不仅要注重活用性,重点突出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微课资源设置的时候,对教学目标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资源进行筛选,争取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这样做主要是由微课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一般来说,微课的时间都很短,如果将很多不重要的知识点都放入到微课当中,那么可能使学生错过重点的学习内容,时间的限制使得教师必须在短时间内将重点的知识尽可能地放入微课中。例如在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中“Shopping”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要对购物时使用的一些常用词汇进行掌握,例如商品的名称、衣服尺码及折扣情况等,教师就需要将这些重点的词汇在微课中进行重点突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找到重点,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非常广泛,其对于词汇教学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对于目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微课教学模式的运用都能够进行解决,除此之外,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学效率等都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使微课教学更好地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范文第6篇

传统历史教学中,为了适应不同学生对于知识点掌握程度的差异,教学节奏进行得比较缓慢。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微课教学的展开。微课教学要求时长较短,使得每位学生在微课教学过程中都能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能够比较轻松地掌握知识点。

调查发现,教学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到十分钟,可以使学生一直保持在注意力相对集中地状态,因此我们建议将每段微课视频的播放时间设置在五分钟到八分钟左右的时长。由于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因此在选材上要注意精简、同时要能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在开始时播放微课视频,开门见山导出主题和主要知识点,能够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缩短传统课堂的导入环节,提高课堂效率。而微课设置方式可以是一个题目或者是结合学过的相关知识点以及社会新闻、生活现象,当然也可以开门见山以名师讲堂的方式直接进入知识点的展示。

(二)微课教学选材内容单一,没有考虑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现在虽然教师们对于开展微课教学的热情比较高涨,但是受备课条件和微课教学认知所限,教师通常只会准备一套微课内容,但是我们知道,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他们对于新知识点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同一套教学内容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对于学生整体的提升效果是比较小的,这就与我们实施微课课程的初衷相悖。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在微课课程的选材上更加用心,需要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微课素材,即使是同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受众不同、他们对于旧知识的掌握度和新知识的接受度也是不同的,针对接受能力快的学生,教师应将重点放在调动学生兴趣,重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微课设置要更加灵活、内容要更加丰富有趣;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就需要教师在新课开始前先帮助学生梳理一遍以前的知识点,才能保证新知识学习的连贯性,那么在微课选材上就不能有过多新内容,要重在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连贯上,教学进度也不能太快。

(三)教师对于微课教学的把握能力不足,忽视自身课堂定位

推行微课教学以来,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部分教师以名师录制的微课课程来代替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整个课堂都是由一连串的视频贯穿下来,放映结束,一堂课45分钟也全部过去了。而学生对于视频内容的把握、对于课堂的参与度、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都被模糊掉了,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于重点把握不清、甚至只是在瞧热闹,而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那么针对以上现象,教师需要找准自己在课堂上的定位,不能被微课占据课堂;教师在微课教学中的作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微课视频的播放只能起到更好地呈现知识点和提高学生兴趣的作用,因此,在微课引入历史课堂后,教师在前期需要谨慎细致的选择微课素材,课堂上也要在播放微课的同时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对微课中的知识点重难点有一个更加准确的把握,微课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作好小结工作,帮助学生巩固在微课中学到的内容,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及时反馈和总结,完成对课程学习的巩固和升华。

(四)总结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范文第7篇

【摘 要】微课是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型尝试,本文中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微课,与大家来探讨其应用意义、应用现状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 微课;历史;策略

一、微课的定义

微课的定义,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育教学实践的要求,要求在视频作为主要载体的基础上,教师把自己在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重难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教学活动记录下来。“微课”的核心组成就是课堂教学视频或者是教学案例片段,同时也包含了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反思、课堂及课下测验,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

二、微课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如果没有兴趣的引导,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知识,尤其是历史教学中涉及大量的历史背景、意义、历史过程需要记忆,课业负担繁重,日渐增加的课业负担更是让学生畏惧学习、逃避学习,把微课引入课堂就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微课的内容新颖而具有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应用于历史教学中更是可以把一些知识线索连成串,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形式帮助学生更加灵活地记忆和运用,而免除了刻板背诵带给学生的压力。

三、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特点和优势

历史教学中涉及很多的故事、人物典故等题材,很多的知识点具有连贯性和故事性,很适合以微课这种短小的多个知识模块方式来展示,而微课具有主题鲜明、内容简洁、时间较短等独特的优点,将之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也可以使学生在注意力较为集中的时期对教学重难点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同时,运用微课教学,大大丰富了知识点展示的形式,尤其是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文素养对公众的熏陶,各种历史题材的语言节目、名人讲座、以及优秀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针对历史教材里的很多知识点,教师都可以找到影片、名家讲坛、说书,以及名师公开课等多种形式和多种素材,从而进行课堂教学和展示,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于历史学习保持较高的求知欲。

四、微课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一)微课时长把握不当

传统历史教学中,为了适应不同学生对于知识点掌握程度的差异,教学节奏进行得比较缓慢。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微课教学的展开。微课教学要求时长较短,使得每位学生在微课教学过程中都能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能够比较轻松地掌握知识点。

调查发现,教学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到十分钟,可以使学生一直保持在注意力相对集中地状态,因此我们建议将每段微课视频的播放时间设置在五分钟到八分钟左右的时长。由于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因此在选材上要注意精简、同时要能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在开始时播放微课视频,开门见山导出主题和主要知识点,能够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缩短传统课堂的导入环节,提高课堂效率。而微课设置方式可以是一个题目或者是结合学过的相关知识点以及社会新闻、生活现象,当然也可以开门见山以名师讲堂的方式直接进入知识点的展示。

(二)微课教学选材内容单一,没有考虑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现在虽然教师们对于开展微课教学的热情比较高涨,但是受备课条件和微课教学认知所限,教师通常只会准备一套微课内容,但是我们知道,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他们对于新知识点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同一套教学内容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对于学生整体的提升效果是比较小的,这就与我们实施微课课程的初衷相悖。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在微课课程的选材上更加用心,需要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微课素材,即使是同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受众不同、他们对于旧知识的掌握度和新知识的接受度也是不同的,针对接受能力快的学生,教师应将重点放在调动学生兴趣,重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微课设置要更加灵活、内容要更加丰富有趣;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就需要教师在新课开始前先帮助学生梳理一遍以前的知识点,才能保证新知识学习的连贯性,那么在微课选材上就不能有过多新内容,要重在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连贯上,教学进度也不能太快。

(三)教师对于微课教学的把握能力不足,忽视自身课堂定位

推行微课教学以来,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部分教师以名师录制的微课课程来代替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整个课堂都是由一连串的视频贯穿下来,放映结束,一堂课45分钟也全部过去了。而学生对于视频内容的把握、对于课堂的参与度、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都被模糊掉了,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于重点把握不清、甚至只是在瞧热闹,而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

那么针对以上现象,教师需要找准自己在课堂上的定位,不能被微课占据课堂;教师在微课教学中的作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微课视频的播放只能起到更好地呈现知识点和提高学生兴趣的作用,因此,在微课引入历史课堂后,教师在前期需要谨慎细致的选择微课素材,课堂上也要在播放微课的同时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对微课中的知识点重难点有一个更加准确的把握,微课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作好小结工作,帮助学生巩固在微课中学到的内容,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及时反馈和总结,完成对课程学习的巩固和升华。

五、总结

微课教学引入中学历史课堂是一个十分新颖的改革举措,微课教学方式的成败主要在于几点,首先微课选材的把握既要较好呈现知识点,又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把握自身定位,做好微课的播放者和课堂引导者,帮助学生在微课中找准知识点,最后做好小结工作,帮助学生提炼和升华学习内容。只有做好以上几点,微课教学应用于历史教学中才能真正获得成效。

参考文献

[1]杨连瑞,肖建芳.英语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2]吕良环.外语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魯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4)02—0005—09【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4.02.001

一 引言

自2011年“微课”概念在国内被首次提出来以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就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被广泛认可,微课概念在教育领域迅速传播,相关实践和应用也迅速展开,由此带动了各级各类“微课大赛”在全国各地开展。“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便是微课在高等教育领域建设和应用一个典型,该活动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以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搭建高校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风采展示平台为宗旨,分为文史、理工、高职高专三大类。截止2013年6月28日,全国参赛高校1600多所,参赛选手12000多名,参赛微课作品总数超过一万件。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具有活动周期较长、参赛选手众多、竞赛形式多样、作品类型丰富、以应用引导建设、示范辐射面广等特点。但具体而言,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现状如何?高校教师制作微课主要方式有哪些?微课作品的制作水平和应用情况如何?参赛教师对大赛机制及活动平台又有什么反馈意见?这些都是本研究予以回应的问题。

二 文献综述

有关微课的提法,国内外并不统一。如Micro-lecture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首创,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Educause将微课定义为“一节的短小的视音频,呈现某个单一的、严格定义的主题”,在被用作在线、混合或面对面教学的一部分时,这些简短的课程就成为学习活动的点缀,这些活动有利于增强课程主题的学习。

国内关于微课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不同的提法,但其涵义不尽相同。刘运华等人在介绍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中提到微型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和情景认知理论;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通常还包括相应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评测、教学反思核心和关键、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构成一种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李玉平认为微课程的主要以数字故事为呈现方式,倡导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宗旨是“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此外,张静然对微课程的相关研究做了系统的梳理,姚正东对微课程的设计做了初步的探讨。

可以看出,由于实践领域和研究背景的不同,不同研究者对微课定义、视频时长、组成资源、表现方式、应用目的等问题的看法尚不一致。本研究将依托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采取问卷调查法,辅以访谈、内容分析和个案研究等方法,试图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首届高校微课建设与应用现状,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

三 方法与过程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参赛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版本,同时辅以内容分析法提炼反馈意见。问卷于2013年6月6号,并于2013年7月1日回收,有效样本总数527份,问卷有效率94.11%。

数据分析分为两部分:描述性分析部分描述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交叉性分析部分描述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师对微课认识的差异性。

2 研究工具

为了解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调查问卷从三个维度进行调查,即参赛教师对高校微课的认知状况(包含参赛教师对微课的概念、内涵、特点、分类、趋势的理解)、参赛教师微课制作与应用情况、参赛教师对微课发展及平台建设的建议(包含微课作品的使用情况、平台功能建议、评价激励机制等)。

3 样本分析

参与调查的527名高校教师的样本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四 结果与分析

1 高校微课建设的基本情况

(1)参赛教师对微课的认知现状

对于微课的概念,参赛教师认可度最高的微课特点依次为主题突出(77.61%),短小精悍(66.41%),以微教学视频为核心(56.93%)等。

在微课资源构成方面,问卷所列举的9种资源形式中,教学视频以84.44%的认可率高居榜首,其次为教学设计(79.51%)、教学课件(74.38%)、教学素材(49.91%)等,从数据可以看出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是微课的核心资源形式,其中教学视频是重中之重。

微课到底多“微”才算恰当呢?调查表明:高校教师普遍趋向于16~20分钟的微课(39.28%),11~15分钟其次(34.54%),21~25分钟(11.39%),6~10分钟(11.01%),25分钟以上(3.61%),1~5分钟(0.19%)。总体来看,大部分教师认为10~20分钟的微课是比较合适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是大赛评价机制的导向(参赛通知中微课时长规定)作用,其二是11~20分钟的时间段能让老师讲清讲透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而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保持度也较高。

根据常用的教学方法分类,微课可以分为很多种,调查发现,高校教师目前教学中最迫切需要的微课类型为探究学习类(51.42%)、启发类(46.3%)、演示类(39.47%)、讲授类(39.28%)、自主学习类(37.95%)等。

高校教师对于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持乐观态度。83.87%的参赛教师认为微课在高校将有“较好”或者“很好”的发展前景。大部分教师对微课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2)参赛教师微课制作现状

随着微课实践的深入,己有研究者归纳出以下四种微课视频的制作方式:一是视频拍摄式,采用专业摄像机、DV或者手机等工具;二是屏幕内录式,常用的软件有Camtasia studio、Screencast、屏幕录像专家等;三是由软件合成类微课,如由PPT、Flash等软件录制或编辑合成;四是由运用以上二种或多种方式混合制作成的微课视频。

调查发现,63.38%的微课制作者选择将这几种方式混合使用,居高校微课制作方式之首,其他制作形式的微课依次为视频拍摄式微课(38.9%)、录屏式微课(28.5%)、动画合成式微课(20.5%),而直接从原有完整视频课例中切片剪辑成微课的方式最少(14%)。通过进一步访谈得知:传统的完整视频课例未必适合制作成微课,因为其设计制作的理念和微课的本质特征(短小精悍、高度聚焦、适合学习学习等)不完全符合,因此这种切片式的微课制作方法虽然简单易行、在某程度上可以盘活优化原有的成品视频资源库,但并不受老师的欢迎。

从参赛教师选择微课内容来看,选择以某个教学环节、活动或进程以及教学重难点作为参考内容的比例分别达66.98%和64.9%,其他如按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教材的章节课时内容等比例较小,分别为31.69%和20.11%,这说明参赛教师在选择内容时知识点偏向零散化的特征较明显,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目前微课制作尚处于摸索阶段,基于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微课制作相对容易,而单元化、体系化的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方法还不成熟;二是大赛评价机制导向作用:首届大赛规定是以单个知识点的微课作品为主。

微课的制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9个环节:①确定微课的教学主题;②细化微课知识点;③微课的教学设计;④制作微课的教学课件;⑤撰写微课视频的拍摄/制作脚本;⑥微课视频的拍摄或者录制;⑦微课视频后期编辑与优化;⑧设计制作微课配套资源;⑨教师的微课教学活动实施。

在以上环节中,参赛教师认为微课制作过程中重要程度最高的环节依次为微课的教学设计(84.63%)、确定微课的教学主题(65.09%)、微课教学活动的实施(53.13%)、制作课件(44.97%)、细化知识点(40.04%)、视频拍摄或录制(33.97%)及后期编辑优化(32.83%)等,从中可以看出教师最重视的还是微课的教学设计以及主题的确定等教学层面的内容,而对微课的制作、编辑和美化等技术性环节居其次,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微课制作、设计先行”和“制作微课是技术,设计微课是艺术”的理念。

此外,教师认为微课的教学实践应用也是微课设计制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占53.13%位列第三位),这说明:微课建设的目的是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等应用,而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因此,“以用促建、应用引领”微课发展,正是本届高校微课教学大赛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实践证明:微课资源也只有在教学实践的不断应用中才能得到进优化、丰富和完善,实现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特别是视频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微课视频制作途径和方法越来越多样化、技术和软件工具越来越简单化(特别是可汗式录屏式微课制作工具的出现,微课制作技术与成本大幅降低,教师可以一个承担微课设计者、拍摄者、活动实施者和后期编辑合成者等多种角色和任务),但本次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在制作微课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却是技术层面的,例如52.18%的教师认为微课视频的后期编辑加工技术难度大(如片头片尾、画面效果、字幕显示等),48.77%的教师微课视频的拍摄难度大,制作成本较高,而只有32.83%的教师反映微课选题、确定知识点困难,只有13.85%的教师反映尚未掌握教学设计方法。这说明目前微课制作的技术门槛对一线学科教师而言尚高,需要更多专业技术培训支持或者简便易用的工具。

与之对应,教师认为自己微课作品中的不足也主要反映在技术层面上,如视频镜头单一,表现形式不够丰富(52.75%),微课视频画面不够清晰(36.05%),其次才为教学水平有待提高(32.07%),提供的配套资源不够丰富(28.27%),师生互动不够(27.89%),微课教学设计创意不够(27.51%)等,进一步验证了教师需要微课制作技术支持的结论。

(3)参赛教师对微课大赛及平台的建议和期望

在本调查实施之时,全国高校微课参赛作品上传已接近尾声,参赛作品总数接近10000节。面对数量如此众多的微课作品,参赛教师是如何利用的呢?调查显示教师点播/查看自己的微课活动最多,其次为点播/查看别人的微课,评价(含推荐/引用别人的微课),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微课,最后才是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微课,可见参赛教师对微课的应用停留在单纯比赛层面的较多,围绕微课开展的同行交流及教学活动稍少。各项具体的频率指数见表2。

调查发现,对于首届全国微课教学大赛的作用,参赛教师普遍比较认可的是以下几点:有利于同行交流借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86.34%);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79.32%);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展现教师风采(65.46%);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综合应用能力(63.38%):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与研究水平(53.51%)。可以看出,以上几点均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对于微课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只有26.19%的教师表示赞同。由此看来,本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导向还是偏向于微课在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水平方面作用,而对高校微课最直接用户和最庞大的使用群体_大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与课堂教学变革等方面关注度和导向不够。

微课作为一种全新资源建设方式和教学应用模式,参赛教师普遍期盼建立更完善的立体化激励评价机制体系来宣传推广其理念和实践,如绝大部分(84.63%)的教师希望能获得教育行政部门的证书奖励,66.98%的教师希望比赛成绩作为职称评定的参考指标之一,61.1%的教师希望有奖金奖励,56.55%的教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先进典型,被推广宣传,48.58%的教师希望得到政策支持和优先立项等。

本次比赛的所有活动和环节都是基于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网站平台进行的,该平台设计理念和技术较为先进,具有参赛选手实名注册、用户管理、作品上载、审核、微课展播、交流评论、专家评审、成绩公布等多重功能。但调查表明,平台还存在:微课太分散,没有形成专题化微课程体系(63.19%),没有提供微课及配套教学资源的下载功能(39.28%),微课分类和检索仍不够便捷(37.95%)等问题,这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2 高校教师对微课认识的差异性分析

交叉性分析选取了教师基本信息中5个自变量(参赛教师的性别、教龄、专业、技术职称、接触微课时间长短),5个典型因素进行交叉分析,利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具体运算值见表3和表4。

(1)不同类型的教师对参赛教师自己微课满意度差异性

表3中的数据显示,不同专业、教龄、技术职称、接触微课时间长短与教师对自己的微课满意度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不同性别的教师对自己的微课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其Pearson卡方值为0.045,差异显著。具体来说,相比女教师而言,男教师对自己制作的微课满意度更高一些。

(2)不同类型的教师对微课视频时长的看法差异性

由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不同性别、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对微课视频时长的看法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卡方检验表明,不同教龄的人对微课视频时长看法有显著不同,如表3,P值为0.011,小于0.05,即:教龄越长的人喜欢高校微课视频更长一点。

卡方检验表明参赛教师接触微课时间长短与其对微课视频时长的看法关系重大,如表3,D值为0.002,小于0.01。其中,接触微课时间越长的人倾向于高校微课视频的时长越长。

(3)不同类型的教师对微课在教育教学未来发展前景的态度差异性

表3的数据显示,所有教师,无论性别、专业、教龄、技术职称及接触微课时间长短的教师对微课的态度均是乐观积极的。

(4)不同类型的教师对微课核心组成要素的看法差异性

在前面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们普遍认为微课核心组成要素依次为: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教学课件,那不同类型的教师对这个看法是否存在差异呢?如表4,经过Pearson卡方检验发现:

①所有老师对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是微课的核心组成资源的看法是没有争议的;

②然而男女教师对教学设计是微课核心组成资源看法不一样,卡方P值为0.019,具体而言女教师更认可教学设计作为微课核心组成资源;

③不同教龄的人对教学设计是微课核心组成资源看法差异显著,卡方P值为0.036,教龄越长的教师认为自己有多年上课经验丰富,驾轻就熟,无须对微课进行专门的教学设计。而教龄相对较短的教师来说,则认可教学设计作为微课核心组成资源,对微课教学设计非常重视。

(5)不同类型的教师对微课核心开发环节的看法差异性

教师们普遍认为微课比较重要的开发环节依次为:微课教学设计、微课主题的选择、微课的应用实施,那不同类型的教师对这个看法是否存在差异呢?如表4,经过Pearson卡方检验发现:

①所有教师对教学设计是微课最核心开发环节这个看法是一致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②不同专业的教师对微课主题(内容)确定是微课核心开发环节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卡方值为0.036。文史类教师相比理工和高职高专类的教师更看重微课教学主题的确定;

③不同性别的教师对微课的教学应用实施是微课核心开发环节的看法存在异常显著的差异,卡方值是0.000。其中,女教师相对而言更看重微课的教学应用和实施环节。

五 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我们对高校微课参赛教师对微课的认知、微课制作水平以及对微课大赛的反馈建议三方面均有了一定认识,下面分别加以总结阐述,并提出建议。

1 高校参赛教师对微课的认知

(1)高校微课核心是微视频,时长定义受评价导向

此次调查中发现,84.44%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微视频是微课最核心的资源形式,与此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和课件也是必备组件,赞同率均在70%以上。其实在教育领域,也已经有来自一线的教师开始探索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以及效果,范福兰等人在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应用效果的调查显示,70.5%的学生认为交互式微视频资源能够激发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而文字、音频、图像等资源形式少受青睐,这说明在流媒体技术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微视频作为一种可用的教学资源形式具有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调查发现,超过70%的人认为11~20分钟的微课对于高校微课来说是比较合适的,而且差异分析显示教龄越长的人、接触微课时间越长的人喜欢微课时长更长一些;此外,胡铁生等面向2013年全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的调查表明:中小学的微课视频时长85%分布在10分钟以内,其中75%集中在5~8分钟之间:其高校和中小学微课时长定义如此不同次,除了与二者微课应用对象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有关系,最重要的是因为其大赛的评价导向机制根本不同,导致了对微课不同的时长定义。也有研究者认为不同学科的微课其时长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文科因为其更多的情景导入、涉及面较广而不如理科微课那么简单直接,因而文科微课视频时长平均长于理科微课。

(2)高校微课功能定位偏向于教师专业发展,而忽视对学生学习的支持

调查中有人表示微课不仅要帮助教师专业发展,也应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对于首届全国微课大赛的作用,参赛教师普遍比较认可的还是偏向微课帮助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对微课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却导向不够,但是不能否认学生才是微课的终端用户。

此外,梁乐明等认为微型课程针对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完整的教学活动,促进信息技术更好地整合于教与学,时间和规模都是微型的,以微视频为核心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可以整合常规课程教学,也可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发展所用。应该说,在微课的功能定位上,教师专业发展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应该兼而有之。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先教师后学生”也是一条循序渐进之路,体现着由“建”到“用”的思路转变。

2 高校微课制作水平现状

(1)微课制作技术培训迫在眉睫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遇到的首要问题是技术方面的,如52.18%的教师认为微课视频的后期编辑加工技术难度大(如片头片尾、字幕等),认为自己微课制作不足也主要是技术层面的,如镜头切换、后期编辑等。这些数据表明一线教师急需微视频制作技术方面的指导,一方面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微视频制作技术培训,能让教师灵活选择、综合使用;另一方面应该使技术门槛尽量降低,选择简便易用的微视频制作技术,如录屏软件、PPT课件、视频编辑软件,只有降低技术门槛,更多的教师才能自觉地参与到微课的建设中来。此外,学科教师与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应通力合作,从这方面看来,微课也为教育技术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契机和挑战。

(2)微课制作“形式大于内容”现象普遍

本次比赛中,84.63%的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在整个微课制作环节中最重要,但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技术表现上,如视频、课件制作等。在评审过程中,从部分专家的评语中可以看出,也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的取向,有些作品教学内容虽好,但是因为技术表现不到位,导致微课作品评分过低。但随着技术培训力度的加大,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教育技术人员的加盟,微课制作将从最开始的注重技术表现逐步过渡到注重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上面。“制作微课是技术,设计微课却是艺术”,技术只是手段,教学才是本质。从形式到内容,微课的设计制作将逐步深化。

(3)微课制作没有突破传统课程开发模式

在微课视频制作方法上,63.38%的微课制作者会采取“混合式微课”制作方法,采用多种视频技术合成,制作方法上较纯单一拍摄式微课方法有所创新,但是在微课程开发模式和教学设计理念上仍然不能脱离传统课堂教学束缚(如相当一部分高校参赛微课仍是片段课、精课品、浓缩课、公开课,只是形式上“微小”了),大部分还是课堂讲授式微课,教学配套资源不齐全,微课视频的交互性不够、系统平台缺乏对学生学习诊断和记录功能。总之,能支持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有先进微课教学设计理念指导微课作品仍然缺乏。

3 高校教师对微课发展及平台建设的建议

(1)以用促建,微课资源的教学应用实践是根本

当前高校微课的数量相对丰富,但应用还处于浅层次的探索阶段。虽然本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设计论证之初就考虑到微课的教学应用,但由于相关的理论研究、操作模式、应用指导与技术培训等方面仍显不足,高校微课建设仍不可避免地存在“建多用少”的问题。如何突破?首先,将微课程作为一种有效的校本研修资源,形成网络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其次,微课程可为创新型教学模式提供资源支持,如颠倒课堂、个体差异学习和自定步调学习等,为学生提供易用、易得、适用、实用的学习资源,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辅助资源。最后,微课可作为新型学习理念,积极开展微课在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提供更丰富的资源。以用促建,以教学需求与应用实践来引领微课建设的有序发展,切忌走上“重建设轻应用无研究”的老路。

(2)微课的后续发展:课程化、专题化、系列化

调查显示,63.19%的参赛教师认为目前大赛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微课资源太散,没有形成专题化的微课程。很多高校教师也期盼能尽快实现高校微课系列化、专题化、课程化的导向开发,尽快形成一批专业精品微课程并示范推广,方便师生系统使用;呼唤微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希望专家给与指导,进行微课的主题研讨;希望大赛能够常态化,重视后续推广与资源的共建共享;资源建设的方式从行政主导逐渐向行业指导转变。

(3)平台需要更强健,技术支持待完善

健全的微课平台是进行资源共建共享的有力保障。平台的功能除了满足参赛教师上传、修改、微课作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参赛教师针对微课资源展开的交流、共享、评价、技术培训等需求,应该为参赛教师提供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然而,与可汗学院相比,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平台还太单一,仅是资源提供和展播,并未从学习者角度和学习为中心来设计开发,如诊断功能、交流功能、学习记录功能、虚拟社区功能等缺失,而且目前的微课数量少、没有形成体系、资源的开放力度不够。

(4)参赛教师呼吁大赛评价机制更加多元化

微课作品的评价机制具有导向作用,权威、多元的评价标准正是参赛教师的诉求。教师提出目前的评价标准过于笼统,理工类与文史类、本科与高职高专类的微课不应该使用同一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中网络评价比例占到五分之一,水分较大,有失公平;呼吁首届微课比赛能够提高获奖比例,以示鼓励;评审专家点评公开化,有人建议决赛能现场直播点评;建议奖项设置的更丰富一些,除传统的一、二、三等奖之外,可以设置最佳教学设计奖、最佳技术奖、最佳创意奖等等;也有人质疑评价标准的权威性。此外,现行评价是基于同行和专家的视角,唯独没有学生的评价和体会,这是活动设计的一个明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