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骨盆修复的正确方法

骨盆修复的正确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骨盆修复的正确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骨盆修复的正确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骨盆骨折;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36-02

骨盆是身体骨骼系统的枢纽,是下肢负重的支撑点。不稳定骨盆骨折包括旋转及垂直不稳定。在挽救危急生命及内脏损伤以及失血性休克等合并伤的前提下,随着对骨盆骨折的解剖生理、生物力学和内外固定技术研究的深入以及随访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手术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

一、骨盆骨折内固定治疗手术指征

骨盆骨折稳定性的判断是指导骨盆骨折治疗方法的基础。骨盆骨折内固定手术指征:旋转及垂直不稳定骨折;骨盆环骨折合并骸臼骨折移位;耻骨联合分离大于2.5cm;单纯骸骼后韧带损伤;骨盆严重内旋畸形导致下肢外旋功能丧失;骨盆严重外旋畸形导致下肢内旋功能丧失者;无会阴污染的开放性后部损伤等。骨盆因其特殊的解剖结构,骨折的类型可因损伤机制的不同,可以是复杂多样的。临床上因根据具体情况,以判定骨盆的稳定性为原则,把握手术指针,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二、术前准备

重度骨盆骨折常合并内脏损伤以及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首先要重视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判断,快速扩充血容量,监测生命体征,判断是否存在各种并发症并及时处理,尽量减少搬动,待患者病情稳定的同时进行充分的骨盆骨折分析,术前设计,以及复位固定器械的准备。

1,术前合并伤的处理

①首先判断是否合并有内脏及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这是抢救生命的关键。②严重骨盆骨折应常规导尿,一方面患者骨盆骨折后卧床后,另一方面有利于观察尿量变化,为计算出入量,判断休克提供依据;合并有尿道损伤者,必要时可先维持功能(如造屡)后二期手术,③骨盆大出血的处理:应足量输血,充分扩容,骨盆制动。④注意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处理:注意双下肢的临床表现,力争早期诊断,尽快手术挽救肢体。⑤骨盆骨折的处理:在抢救生命的前提下,尽早骨折复位,尽可能减少后遗症。

对于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应严格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全肢体第二”的原则,对骨折可先采取急诊外固定、牵引等保守治疗,可暂时稳定病情,控制出血,同时积极处理并发症,为手术做好准备。这对提高疗效及抢救成功率,减少和延迟并发症的发生都有重要意义。

2,骨盆骨折手术时机的安排。过早手术主要为感染和脏器功能衰竭。过晚手术复位的难度明显加大,导致相当一部分病例复位不足。影像学检查是判断稳定性的依据。

三、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内固定手术治疗

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更符合生物力学,病人可早期活动及负重行走。骨盆骨折内固定方式有多种,临床上最大限度地恢复骨盆环结构,尤其是后环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是内固定治疗的主要目标。

1,骨盆骨折内固定治疗方法

骨盆前环损伤内固定方法有:重建钢板固定;耻骨空心螺钉固定。前环的切开复位固定可根据骨折或脱位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如耻骨上下支骨折伴耻骨联合分离,可行长的重建钢板固定,能有效控制旋转移位。

骨盆后环对于骸骼关节骨折脱位和骸骨骨折的内固定方法有很多:骸骨棒固定,其手术简单、创伤小。但过度加压易损伤骸神经,骸骨棒本身没有复位作用,且骸骨棒的固定强度不如骸骼关节的松质骨螺钉,已较少被应用。骸骼关节空心螺钉的固定,用松质骨螺钉从患侧的骼后上棘经骼骼关节固定到正常的骸骨体上,该方法经临床证实固定较为有效。

骨盆前路钢板内固定骸骼关节,具有以下优点:可以避免经后路所引起的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并能降低感染发生率可在同一手术、一个手术视野同时完成骨盆前、后环固定,

可分离出足够空间放置2块重建钢板确保固定牢靠;前路固定骼骼关节,只需推开骼骨内板附着的肌肉即可暴露骼骼关节,在直视下完成复位固定,可以清楚地看到和保护毗邻的神经血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医源性损伤;前方入路避免了骼骼关节后方韧带等软组织进一步损伤。缺点是:手术本身创伤大,出血多。

固定骸骼关节时须注意3个重要环节,即确定复位标志力争解剖复位、固定的牢靠性及避免神经血管损伤。总之,对骨盆骨折的内固定复位的要求就是要纠正半骨盆旋转畸形,恢复骨盆环的解剖完整性。

2,骨盆前后环的联合内固定

骨盆生物力学研究显示,前后环同时固定时,其强度明显高于单纯后环固定。因骨盆为环形结构,当单纯固定后环时,骨盆结构呈几何可变体系,受力时不能维持原有结构和形态,因而稳定性差;当前后环同时固定时.骨盆形成了闭合环形结构,呈几何不变体系.抗变形维持原来结构的能力明显增强。因此,在患者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建议行前后环联合固定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最佳方案。

四、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康复

骨盆骨折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异位骨化,多见于骨质大量切除和软组织广泛剥离之后,直接外侧入路异位骨化发生率略高;骸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出现下腰痛和步态改变。由于注重手术操作及提高复位质量,其发生率有所下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髓部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密切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活动、肿胀、疼痛等情况。

术后应及时复查血常规、血电解质及血气分析,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输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术后早期应鼓励患者进行下肢肌肉的静力性收缩锻炼,鼓励病人多翻身,改善局部血运。功能锻炼对患者术后功能顺利恢复至关重要,鼓励和指导患者加强下肢功能锻炼,主动和被动组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防止关节僵硬,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结语

随着对骨盆生物力学的深入研究,新材料、新方法的不断出现,对骨盆骨折稳定性将会有更加深入和清晰的认识,可以预见,骨盆骨折的治疗将日趋完善、规范和简单。

参考文献

骨盆修复的正确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女性;骨盆骨折;特点;护理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交通的不断发展,骨盆骨折患者逐年增加而女性受到骨盆骨折损害的病例亦逐年上升,骨盆骨折主要由高能量直接暴力所致,如车祸、高处坠落、重物压砸伤等,其伤情凶险,出血量大,合并伤多,死亡率高[1],我科自2005年元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女性骨盆骨折患者50例,现将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50例,均为女性,年龄8~62岁,平均39岁,受伤原因:车祸伤26例,高处坠落伤15例,重物砸伤9例;50例患者中闭合性损伤38例,开放性损伤12例,其中合并休克者41例,肋骨骨折21例,血气胸12例,尿道损伤3例。

1.2结果

12例手术治疗,38例保守治疗,除一例患者因原发性心脏病、失血性休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致死亡外,其余均好转出院。

2女性骨盆骨折特点及护理对策

2.1生理特点

骨盆是人体重要器官,主要起支撑和保护盆腔脏器的作用,对女性的生殖系统来说亦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2]。而且,由于女性有特殊的生理周期,一旦骨盆骨折,月经期的到来,便会给自身和护理带来极大的不便,为此,护士应热情接待,操作耐心解释,动作轻柔、熟练,认真讲解相关女性解剖生理知识,告知治疗的经过,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如遇月经期来潮,应协助患者做好会卫生护理工作,注意经期的常规卫生。

2.2心理特点

由于骨盆骨折多为突发,使其心理准备不足,出现惊恐随后的疼痛;住院自理缺陷、医疗费用是否成了家庭负担等又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悲伤等心理上的障碍。护理中主动接近患者,有效沟通,掌握其思想动态,解除其顾虑,满足其合理要求,是护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在患者意见不正确或对医务人员有误解时,抱以宽容的态度,耐心倾听她们的叙说,不厌其烦地回答问题,反复认真地解释说明,对其病情变化、治疗、住院费用做到心中有数,做到“三多”:即多问候,令患者有被尊重的感觉;多帮助,主动给予生活细节的帮助,使其感到温暖;多与家属沟通,使家属密切配合。“三少”:少提及用钱多少;少提病情的严重性;少谈论病房内其他危重患者病情。本组14例患者均出现焦虑、悲伤,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累赘,消极治疗,通过心理指导,家属配合,积极的骨折治疗后情绪稳定。

2.3睡眠失调

环境改变,骨盆骨折引的疼痛,担心预后等均可引起睡眠紊乱。针对失眠,首先找出原因予以解决,其次消除疼痛等不适感,合理安排夜巡时间,或有针对性安排巡视,注意脚步、开关门动作轻,必要时合理使用助睡眠药物,但巴比妥类药物具有一定危害性,故以慎用为好,本组18例患者出现夜间睡眠障碍,白天萎靡不振。通过给患者指导正确睡眠方法等,1周后17例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睡眠,1例由于存在习惯性失眠而遵医嘱给予沿袭入院前用药。

2.4易发并发症

早期最常见为失血性休克,部分患者合并尿道、膀胱损伤,早期休克主要因血容量降低所致,要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快速输液、输血,治疗休克。发现患者排尿困难应立即导尿及留置导尿管,并妥善固定,注意观察尿量、颜色。严重尿道断裂和膀胱破裂需手术处理,术后要保持留置导尿管或膀胱造瘘管的通畅。由于女性尿道生理特点,易发生逆行感染,要协助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定期消毒尿道口,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给予抗感染药物。后期骨盆悬吊和牵引术患者的并发症常见为褥疮,呼吸道、泌尿道感染与深静脉栓塞。因此在护理中,首先教用她们利用肢体,借助牵引床和悬吊带学会引体抬臀,受压部位垫入糜枕,每2h更换一次,护士做到“勤翻身、勤检查、勤换洗、勤整理、勤督促”鼓励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定时翻身,饮水每天至少1500 mL,以预防呼吸道、泌尿道感染。为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教会患者行踝关节及四肢肌肉的运动,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不产生疲劳感和疼痛感为度,并加以督促。重视患者的主诉,防止骨盆牵引带移位导致皮肤受压。

2.5重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出院指导

骨盆骨折后由于长期卧床,缺少功能锻炼,会造成骨质疏松和骨组织修复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废用性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或挛缩,故应使患者认识到积极而正确的功能锻炼是康复的关键,是以后进行日常活动的必要条件。对于未婚女性患者担心骨折治愈后会影响生育功能而情绪低落,对康复训练丧失信心,要耐心细致的解除她们思想上的顾虑,调动其积极性,根据病情、体力、耐力制订锻炼计划,掌握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逐渐从被动向主动过渡。本组2例患者因术后怕疼,但心骨折再移位而不肯在床上行患肢功能锻炼,一度出现膝关节的僵硬,活动度小于30°。通过解释,同类病例的现身讲解后观念改变了,出现时患肢膝关节活动度达到了80°。

骨盆骨折愈合周期长,患者的恢复一部分时间是在家进行的,因此出院指导尤为重要,很多人认为出院就是治疗的结束而忽视指导,所以必须要从思想上重视,要强调两月内禁止起床,愈合前禁止负重,强调增加营养及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及定期复查、随诊的时间和重要性。注重宣传自我锻炼的长远意识,鼓励患者树立独立生活能力的信心,为提高自身生活质量而坚持锻炼。

参考文献

骨盆修复的正确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范围内一种多发而且治疗比较困难的疾病。此病致残率高,严重危害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受到世界各国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骨科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更新,新的技术层出不穷,特别是根据解剖学、生物力学的原理,以冲压整复手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填补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愈的空白。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纠正髋关节脱位、骨盆旋移,恢复双侧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及校正下肢不等长;(2)疏通血管,改善股骨头的血液循环,修复细胞,将死亡骨吸收,新建骨小梁,促进新骨成骨,支撑起塌陷的软骨;(3)恢复髋关节的动力平衡和受力平衡。采用传统治疗方法,虽然可以部分缓解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症状,但不能彻底根治。运用新的冲压整复手法治疗则可完全达到康复目的。

1 应用解剖

骶髂关节是骶骨和髂骨耳状面相互交错嵌插的滑膜关节。关节面被软骨遮盖,较为光滑。但有不规则的突起和凹陷部,借以稳定关节。此关节在生理上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属微动关节。骶骨的关节面可随骨盆的前倾后仰,沿关节横轴做轻度旋转活动。关节周围有长短不等的坚强韧带保护,以加强关节的稳定性,限制它向前下方移动[1]。有急慢性腰腿痛史或外伤史者,骶髂关节错位劳损,韧带松弛,骶髂关节的旋转活动范围增加,超越了生理活动范围的扭转,致使骶髂关节脱位,骨盆旋移。

骨盆的旋移引起髋关节囊动脉血供减少、静脉回流障碍和瘀血,髋关节囊动脉血供减少、静脉回流障碍和瘀血是引起下肢肌肉萎缩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原因之一[2]。股骨头韧带动脉血供来自闭孔动脉。上关节囊动脉来自旋内侧动脉,也是股骨头血供的主要来源。下关节囊动脉来自旋股内侧动脉,供应股骨头内下部分。这3组动脉于股骨头骨化后互相吻合,形成血管网。股骨头、股骨颈部的血管是由关节囊内滑膜骨面进入股骨头、股骨颈部的。因此,外伤或骶髂关节脱位均可损伤上述血管,造成供血不足,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

2 病因病理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主要发生于骶髂关节局部外伤,但也可以在无外伤情况下发生,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骨盆旋移;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诱发或加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在外力的作用下,引起骶髂关节脱位损伤、骨盆旋移、髋关节脱位,致使双侧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造成髋关节囊动脉、静脉、股骨头韧带动脉、上关节囊动脉和下关节囊动脉的牵拉、扭曲和挤压[1],使股骨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股骨头内血供中断或闭塞,骨内细胞缺血、缺氧,使造血细胞、脂肪细胞、骨小梁坏死,死骨形成。这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原因。

先天性骶髂关节脱位,骨盆旋移,多数引起双侧股骨头发育不良。如:股骨头缺如、畸形扁平或没有股骨头,只有细小的股骨颈来代替股骨头,关节间隙不均匀等。更为严重的是幼儿期双侧髋关节畸形并脊柱畸形,引起双侧下肢不发育,细而短,即终身残废。

临床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多发生于外伤,30~40岁的男性发病率最高,男性多于女性。外伤性髋关节脱位,骨盆旋移引起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占60%,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骨盆旋移引起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占40%。外伤性和先天性的病理相同,只是病因不同。

3 症状与体征

早期:由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起病隐匿而缓慢,初起时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中期:症状逐渐明显,主要有髋痛、腹股沟痛、膝关节痛、盆腔脏器功能紊乱、下肢功能受限、歪臀跛行及肌肉轻度萎缩。后期:疼痛症状逐渐缓解,髂腰肌、臀部及下肢肌肉萎缩,患侧大腿中部周径比健侧大腿小。髋关节屈曲、内收挛缩畸形,下肢功能严重受限。急性患者有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势,骶髂关节脱位脊椎侧弯变形。有急慢性腰腿痛史或外伤史者,并有不同程度的坐骨神经痛症状。骶髂关节压痛并向同侧下肢放射,症状有腰痛、髋部疼痛、腹股沟痛、膝关节痛及下肢功能轻度受限。慢性患者腰臀肌及下肢肌肉萎缩,下肢不等长;骨盆脏器功能紊乱;便秘、急胀感;潮湿、下降(男性多见)。时常更换坐姿或站立的重心,腰骶髋部僵硬无力、强直或钙化。

4 检查

4.1 触诊 患者仰卧位:检查下肢长短,下肢短者为髂前错位,下肢长为髂后错位。俯卧位检查:两侧骶髂关节面脱位,高低不平。两侧髂后上棘和尾椎不成等腰三角形,两侧髂后上棘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坐骨和股骨头、股骨颈的位移,随着骨盆的旋移而前移位或后移位(这是临床上运用手法检查治疗的重点,3种检查结果必须吻合,方可运用冲压整复手法)。

4.2 X线检查 骨盆平片:对整个骨盆的骨质检查、是否有外伤引起的骨折、骨质发育是否畸形。若有以上症状不可应用冲压整复手法治疗。X线可了解髋臼、股骨头畸形和球形关节面的损坏程度、双侧髋关节间隙的密度增高或降低、骶髂关节间隙下口有无骨刺。骨刺的大小和患病时间呈正比。腰椎正侧位:注重对脊柱侧弯、椎体畸形、强直、钙化、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的检查,若出现椎体畸形、钙化、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者不宜使用冲压整复手法治疗。

4.3 ECT和MRI检查 ECT或MRI对骨髓病变敏感性高,能起到早期诊断,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分期、分级治疗有很大的帮助。有关节囊肿胀、膨出、关节腔有渗出积液者为0级缺血性坏死。骨内缺血使造血细胞、脂肪细胞、骨细胞坏死,与坏死组织邻近的活组织有炎性细胞渗出和充血者为Ⅰ级缺血性坏死,这是X线和CT所不能显示的[3]。

5 诊断与鉴别诊断

5.1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即可做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明确诊断。

5.2 鉴别诊断 (1)骨结核:本病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极为相似,少年和儿童多见。本病有低热、盗汗,持续时间长的特征,而且触诊检查没有骶髂关节脱位、骨盆旋移及下肢不等长的症状。相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时高热、多汗、持续时间短,全身症状和血液检查有时和骨结核吻合。不同的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全身症状和血液指标比骨结核恢复的迅速。(2)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病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表现相似,并存者占60%以上。单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沿患者臀部后外侧向下肢放射到小腿后外侧,或者3个脚趾麻木。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则腹股沟痛、膝关节痛,双侧下肢酸软无力。(3)单纯性髋关节炎和滑膜炎:单纯性髋关节炎和滑膜炎临床表现有时不易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区分。可做ECT和MRI鉴别。(4)强直性脊柱炎:可拍X线骨盆平片。骶髂关节间隙狭窄,出现新月状骨质,钙化或硬化骨。可出现关节骨性强直,活动期血沉加快,部分患者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并存。

6 治疗方法和步骤

(1)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使用整脊手法整复,使髓核还纳,以解除对脊神经根的压迫。(2)骶髂关节的脱位和骨盆旋移的患者,使用冲压整复手法,使骶髂关节、骨盆旋移复位。如手法得当,即可疏通血管,腹股沟痛可随即消失,受限的下肢可活动自如。(3)膝关节和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患者,运用顿拉融合手法,使膝关节半月板融合,踝关节复位。手法整复后的患者,可配合步行运动,但姿势要正确。步行运动可改善病变的血液循环、牵拉肌腱和恢复挛缩的肌群。

第一个疗程以冲压整复手法为主(时间2个月)。手法整复首先解决的是患者疼痛,整脊手法治疗脊柱侧弯,对椎间盘突出进行整复,使压迫神经根的髓核还纳,使不同程度的坐骨神经痛症状消失。骶髂关节脱位、骨盆旋移,引起脊柱的侧弯变形是必然的,是内力不平衡造成的结果。使用冲压整复手法可使骶髂关节脱位,骨盆旋移复位,疼痛消失。

由于脱位旋移时髋关节周围各肌群发生变化,出现相应肌群萎缩、变短或拉长,而髋关节周围的多数主要肌群挛缩变短,当复位后,这些挛缩的肌肉被拉长,肌力大于治疗前,必然造成机械性压迫[4]。因此在临床上,骶髂关节的脱位骨盆的旋移会反复发生,难以稳固。这是所有患者的共同现象,给治疗带来了很多麻烦。所以根据生物力学的原理,采取患者以步行运动为主、配合锻炼的方法,能增加血液循环,对缩短的肌肉、肌群帮助牵拉,帮助修复软组织,加速关节面的磨合。多数患者萎缩的阔筋膜张肌、缝匠肌、股直肌等有相应肿胀和拉伤,医者可进行分筋、顺压等手法进行融合整复[5],症状可减轻或消失。

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引起股骨头塌陷或疲劳性骨折,关节面窄,活动受限,致使股骨头对外力的承受能力相当差,不便于手法治疗和骨盆的整复。所以医者不可使用常规手法治疗,以免因受到外力引起股骨头骨折。根据触诊检查结果,明确患者骶髂关节脱位和骨盆旋移方向。采用冲压整复手法治疗,必须把握轻、巧、准、稳4个要点,方可进行治疗复位。通过冲压整复手法治疗,可以解除患者神经和血管的压迫,使患者步行无疼痛。此时应让患者少躺静养,以保护关节面的错动及拉伤的软组织和无菌性炎症的恢复。一般患者手法整复后,第一周是反应期,夜晚有腰椎及盆腔酸胀不适的反应。不能平卧,属于正常情况,可以下床走动,症状即可缓解或消失。

外伤性骶髂关节脱位和骨盆旋移便于手法整复,而先天性骶髂关节脱位和骨盆旋移,在手法治疗上难度要大,治疗和恢复时间相应延长。由于关节面损伤时间过长和受力不平衡,造成营养不良,软组织变性、僵硬和关节面变形,部分患者关节面钙化或骨化,严重者不易手法治疗。第二个疗程(2个月),除正常冲压整复手法治疗外,患者可在平整的场地上多步行运动。第三个疗程(2个月),要保证冲压整复手法的正常治疗,患者增加活动量,每天以正确姿势做不少于5~10km的步行运动。上体自然,挺胸抬头,重心平衡,上肢自然摆动一致,前脚掌着地用力,踝关节在用力的同时活动到位。通过步行运动,增加各部关节血液循环,以改变歪臀跛行上体一侧倾斜的不良姿势。(往往这个时期,患者有一种心理放松感,认为自己的病好了,看到了希望,配合不认真。这是大多数患者的心理状态,会造成康复时间的推迟)。

治疗初期,患者夜晚可出现肌肉、肌群发热、疼痛的症状。若休息后不缓解,可服1粒芬必得或一般止痛药,疼痛、发热可消失。手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后期,可进行大负荷的功能锻炼(如高速大步运动,快速上楼梯、登山等运动),使关节面进一步的磨合、稳合,牵拉挛缩的肌群、韧带,以恢复正常功能。

7 注意事项

(1)患者的年龄过大或伴有骨质疏松不宜冲压整复手法治疗。(2)髋关节、骶髂关节钙化或骨化者严禁冲压整复手法治疗。(3)股骨颈骨折、髋骨骨折者、伴有各种轻型骨折者愈合后方可治疗。(4)手法治疗必须轻巧,定点、定位准确无误,以免引起骨折。(5)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骨关节结核、肿瘤患者,禁用冲压整复手法治疗。(6)患者在没有使用冲压整复手法治疗前,应避免负重,减少步行运动。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球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股骨头受机械性压迫和受力不平衡,会造成股骨头塌陷或疲劳性骨折。

8 临床资料

1995年3月~2005年3月笔者运用冲压整复手法共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0例,其中男59例,女41例,平均年龄35岁。早期患者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治疗2~3疗程,治愈率为100%。中期患者35例,其中男24例,女11例,3~4个疗程治愈,治愈率100%。后期患者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治疗4~5个疗程,治愈率95%,有效率为100%。以上病例,经过跟踪查访均无复发。

8.1 病例1 患者,女,40岁,干部。主诉:腰腿痛、髋部疼痛、坐骨神经痛,并往同侧下肢放射。左侧腹股沟痛,膝关节区疼痛。经多家医院诊断治疗1年多,一直按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无明显效果。后经省级医院ECT检查:确诊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三期。X线骨盆平片检查:左侧髂骨比右侧髂骨小三分之一,骶椎倾斜,骶髂关节间隙不相等,关节密度增高,诊为先天性骶髂关节脱位。触诊:骶髂关节脱位、骨盆旋移、左下肢功能受限并缩短,腰臀部及大腿肌肉萎缩,膝关节疼痛变形,小腿外翻。

第一次冲压整复手法治疗后,疼痛症状消失,歪臀跛行、小腿外翻及一侧倾斜基本恢复正常姿势。休息时双侧下肢反应强烈,下肢发热,上体发冷,此反应属于正常反应。患者下床做步行运动,反应症状消失。通过冲压整复手法治疗,加上患者的功能锻炼、步行运动、主动配合等,3个疗程后,做ECT检查示:死骨吸收80%。X线骨盆平片检查:双侧髋关节、骶髂关节间隙大小恢复正常。治疗恢复4个疗程后,ECT和X线检查示:双侧股骨头死骨吸收,骨小梁恢复,新骨生成,受限的下肢活动自如,恢复正常图1。

8.2 病例2 患者,男,41岁,干部。发病2年多,在北京某医院行骨内注射健骨组织液一类药物治疗2年,并配合多种方法治疗,疼痛症状开始缓解,但仍歪臀跛行、上体一侧倾斜。X线检查:右侧股骨头塌陷和疲劳性骨折。触诊:骶髂关节脱位,骨盆旋移,右侧下肢缩短,腰臀部及下肢肌肉萎缩。

通过3次冲压整复手法治疗后,患者下肢步行活动自如,歪臀跛行基本恢复。夜晚休息时,凌晨3点钟以前反应强烈,腰骶部酸软不适及双侧下肢肌肉发热、疼痛,半个月后症状消失。住院治疗1个月后,能正常参加工作。以后每1个星期治疗4次,并逐渐增加功能锻炼。治疗2个疗程后,X线检查示:骨折处基本愈合,死骨吸收60%以上。治疗4个疗程后,X线检查示:双侧股骨头死骨吸收,骨小梁恢复,新骨成骨,疼痛消失,双侧下肢活动自如图2)。

8.3 病例3 患者,男,15岁,学生。主诉:2年多来,左侧髋痛,腹股沟痛,有坐骨神经放射痛,歪臀跛行。X线检查:双侧骶髂关节、髋关节间隙不均匀,左侧股骨头畸形扁平,成骨中心缺血、缺氧不发育。右侧股骨头缺如,骨骺线不融合。左侧股骨比右侧股骨细而短。触诊检查:骶髂关节脱位、骨盆旋移、肌肉萎缩,左侧下肢严重功能受限无力。第一次冲压整复手法治疗后,双侧下肢发麻至前脚掌。步行运动双侧下肢发热有力,夜晚休息时无成年人的反应症状。经冲压整复手法治疗和步行锻炼1个疗程,X线检查示:右侧股骨头骨骺线融合,缺如的骨骺恢复正常。左侧股骨头死骨吸收,髋关节间隙增大均匀。治疗完第2个疗程,X线检查示:骨小梁恢复、新骨成骨。第3疗程,增加了功能锻炼,患者受限的下肢活动自如。X线检查示:左侧股骨头由原来的畸形扁平、球形关节间隙狭窄修复成椭圆形股骨头、球形关节间隔增大。3个疗程治愈,跟踪查访3年无复发图3。 图1~3 A手法治疗前 B手法治疗后

9 小结

一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病初期,按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较多,但并不矛盾。因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椎间盘突出、脊椎变形并存者为60%以上,是一种多发病综合征。传统的治疗方法,以部分缓解症状为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股骨头置换术,经济代价高,损伤性大,下肢功能受限恢复差,易丧失劳动能力,患者不易接受。冲压整复手法的整复能从本质上彻底根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使患者下肢功能恢复,从生理结构上恢复正常人的生理解剖位置,从而解决了以骨质的变形和位移引起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使血管神经的压迫得以解除,恢复正常血液循环。

临床上治愈的患者,身强体健,大便成形,不再潮湿,得以恢复。祖国医学以冲压整复手法治疗骶髂关节脱位,骨盆旋移,符合生理解剖。方法简便易行,疗效迅速显著,是治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最佳手段。

【参考文献】

1 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61.

2 朱盛修,陈振光,黄恭康,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疗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1,213.

3 江浩.骨与关节MRI.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35.

骨盆修复的正确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不稳定骨盆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a)-128-02

Perioperative nursing of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 patients

LONG Gui-zhen ,PEI Hong ,YAO Qiong-zhen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Zhaoqing,Zhaoqing 526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countermeasure of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 Methods:The review analysis from 33 patients with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 in clinical treat and cureand to nurse process from January 2004 to August 2007. Results:In 33 cases of unstable pelvisc fracture,1 case failure death because Mul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other 28 cases were cured, 4 cases were improved and request to leave the hospital. Conclusion:To observe the patient′s conditionin time and adopt effective nursing measures,it's a key to prevent thecomplication effectivily and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Perioperative nursing

骨盆骨折大多是一种严重多发伤,常由车祸、塌方、坠落伤所致,常合并骨盆内大出血、内脏损伤,且并发症比骨盆骨折本身更为严重[1]。因此,积极及时地配合抢救,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现将我科2003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33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3例患者,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10~65岁,平均37.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7例,坠落伤6例,合并出血性休克14例。并发伤情况:腹腔内脏器损伤12例,尿道及会阴损伤7例,膀胱破裂2例,直肠损伤2例,其他部位骨折19例。

2 护理

2.1休克的处理

2.1.1纠正休克 抢救失血性休克是骨盆骨折损伤抢救的中心点[2]。骨盆各骨为松质骨,盆壁肌肉多,邻近有许多动静脉丛,血液供应丰富,骨折后易引起广泛出血而致失血性休克,因创伤严重常合并腹内实质性脏器损伤,使病情危重。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加压输血、输液或行深静脉置管,确保有效的静脉通路。抢救时应减少搬动患者,以免骨折端再擦伤血管、神经,加重或造成继发损伤,做必要检查时,将患者抬放在木板上,连同木板一起搬动,并嘱患者不要随意变动。

2.1.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在进行各种抢救的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表情、皮肤色泽等,持续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动态观察ECG、BP、HR、R、SpO2,及时准确记录病情及各种参数。

2.1.3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减少缺氧对组织器官造成的损伤,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做好常规检验:血常规、交叉配血试验,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为抢救争得宝贵时间。

2.2观察腹部情况

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腹膜刺激征等,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除形成盆腔血肿外,还可形成腹膜后血肿[3]。评估腹痛的性质、程度,腹胀的范围,程度及有无腹膜刺激征,腹部包块等。如出现腹痛、腹胀、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及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液,提示有腹腔脏器损伤的可能。

2.3心理护理

骨盆骨折患者多因意外事故所致,突然而来的打击,使患者承受巨大的身心痛苦,为骨折治疗预后担忧,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护士应给予恰当的心理支持,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耐心开导,安慰患者,必要时鼓励家属参与,共同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强其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2.4术后护理

2.4.1留置导尿管 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并观察尿液的颜色。膀胱及尿道损伤是骨盆前环骨折的常见并发症,表现为排尿困难,尿道口有血液溢出,会青紫肿胀及下腹胀痛,早期进行导尿并留置导尿管有利于诊断和损伤尿道的修复,对于膀胱损伤者可充分引流尿液,减少外渗污染,每天常规消毒尿道口2~3次,拔除导尿管后,注意观察排尿情况,了解尿线是否变细或中断。

2.4.2会、尿道及直肠损伤的护理 直肠损伤时表现为里急后重或出血,有时可触及刺伤直肠的骨刺,直肠损伤较少,大多数是会撕裂伤的后果,因此凡会损伤者,应注意是否合并直肠损伤。女性骨盆骨折患者合并会损伤者,应常规检查内外生殖器官及泌尿系统,及时发现阴道损伤。会阴直肠损伤患者,一般损伤较深,易引起感染,早期清创十分重要,并放置引流管,保持会的清洁,注意观察伤口分泌物的色泽、气味,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选用有效的抗生素。

2.4.3术后牵引的护理 术后患者常规行皮肤牵引2~3周,以减轻疼痛及活动下肢时股骨头对髋臼的接触和挤压。行皮牵引时应注意观察皮肤有无潮红、破溃及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及感觉情况。保持牵引锤悬空,滑车灵活,牵引绳与患肢长轴平行,防止滑车、足部抵住床尾和牵引锤着地,影响牵引效果。每天用75%的酒精棉签消毒一次,防止针眼感染。

2.4.4一般护理及预防压疮定时翻身,每2小时翻身或改变1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推动作,并根据骨折部位决定。不稳定骨盆骨折尤其是合并腹部手术者,卧床时间长,且改变困难,极易发生压疮,因此要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及时更换。不能翻身者,应在骨突部位加置气垫、棉圈。鼓励患者多饮水,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增加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及做深呼吸。

2.5康复指导

正确的功能锻炼不仅有助于推动气血的运行,促进骨折的愈合,而且可防止肌肉的萎缩、关节僵硬、骨质疏松等并发症和后遗症。早期注意活动上肢,2周后开始进行下肢肌肉收缩锻炼,练习股四头肌收缩、踝关节屈伸及足趾活动,并辅以局部按摩,4周后开始练习髋、膝关节的屈伸活动,6~8周拆除牵引固定,开始扶拐不负重行走,并加强下肢各关节的活动,12周后逐渐负重行走。

3 结果

本组33例患者,合并出血性休克14例,腹腔内脏器损伤12例,尿道及会阴损伤7例,膀胱破裂2例,直肠损伤2例,其他部位骨折19例,除1例年老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28例治愈,4例好转后要求出院,未出现压疮及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2年,术后骨盆骨折处均骨性连接,无内固定物松动、折断及伤口感染发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 讨论

当患者因外伤所致骨盆骨折时,由于各种因素及患者自身的原因,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及心理,护士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增强对手术治疗的信心,取得配合,科学地指导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功能锻炼,为术后患肢功能康复锻炼打好基础。而病情的观察是临床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敏锐的洞察力是救治成功的关键[4]。骨盆骨折往往是由于遭受的暴力大,因此常合并复合伤,损伤范围广、失血量大、伤情变化快,而且并发症多为闭合性损伤,容易被骨盆骨折的表现掩盖而造成漏诊,耽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骨盆骨折伴有并发症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并发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及时对症治疗。在护理骨盆骨折患者时,要重视对并发症的观察,只有加强病情观察,对患者的全身情况、生命体征及局部情况进行评估、判断,识别有意义的症状和体征,才能为并发症的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使骨盆骨折患者的并发症能得到早期诊断,使患者及早得到治疗。33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护理实践证明,及时观察病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有效防止并发症,提高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定鳞.现代骨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902-906.

[2]秦宏敏,龚维成,郭开今,等.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探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5):259.

[3]马海燕.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4,10(3):88.

骨盆修复的正确方法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R68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4-20-03

髋关节疼痛,功能障碍,跛行是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大主要体征。髋关节疼痛持续不减,不仅影响髋关节功能的恢复,还易使患者丧失治疗信心。剖析发生疼痛原因,采取适当处置,解除病痛有利病人安心治疗,坚定治愈信心争取早日康复至关重要。

1髋关节疼痛因素

1.1骨内因素(1)股骨头出现坏死后,骨超微结构破坏,一般情况下局部血运可能受到影响,回流路线不通畅,局部代谢产物聚集,淋巴组织液等也逐渐沉积,造成局部压力升高,由于对神经的压迫而出现痛感,随压力增大疼痛随之加重;同时,由于代谢产物二氧化碳、尿素及无机盐的局部聚集、pH值的偏离,也使传导系统受到超正常生理刺激。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就会畏痛而少动,局部压力对周围神经传入纤维的刺激增大,代谢产物进一步聚集,pH值更加偏离生理态。因此,刺激股骨头软骨及滑膜,疼痛也将随之加重。(2)股骨头无菌坏死后,关节软骨变薄,弹性降低,表面凸凹不平,出现皱褶、卷曲或破裂,出下面骨质。有的出现增生肥大、呈结节状,关节边缘骨质及软骨均有增生骨化。这样,会使关节表面失去正常滑润度,减震能力降低,增加磨擦阻力,在髋关节运动中,会引起疼痛。(3)股骨头无菌坏死后,骨失去正常生物载荷性能,在正常应力条件下股骨头出现断裂、塌陷变形。死骨组织内释放出一种酶类蛋白质,分解产生有害毒素,刺激滑膜及关节囊引起髋关节疼痛。(4)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凡并发病理骨折(包括骨皮质壳状断裂及出现断裂带巨大囊变)均造成正常股骨头形态塌陷变异,丧失正常承载性能。在正常应力负荷条件下,加重产生病理骨折负重后破坏正常骨超微结构,加重骨形态变异,骨与软骨碎屑脱落关节腔内,刺激骨膜及关节囊张力增高,引起髋关节疼痛。

1.2骨外因素(1)超应力负荷,造成髋关节损伤根据Wolff定律理论学说及骨承重功能及适应原则与修复重建理论。当股骨头发生无菌性坏死后,骨超微结构破坏,载荷功能明显下降,此时如仍按常规负重及超限活动,都可加重髋关节疼痛。(2)韧带、肌肉、神经牵拉引起疼痛。因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发生后最终导致髋关节生物力学环境发生改变,双侧髋关节不能均等负重,常并发骨盆倾斜,旋转扭曲,失去关节功能协调性。形成受损关节囊、韧带、肌群、挛缩,如支配髋关节周围有二组神经:前面是股神经,内侧是闭孔神经。股神经来源于,S2-S4是腰丛神经的最大分支,在腰大肌与髂腰肌之间下行,达腹股沟韧带下面在股动脉外侧入股三角,然后分出许多分支,支配股四头肌和缝匠肌及大腿前面皮肤。闭孔神经起源于S2-S4出腰大肌根部内侧,由于股神经和闭孔神经既支配髋关节,又支配膝关节,当髋关节出现病变时,可刺激神经,通过脊段反射作用,出现及膝部疼痛。(3)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此类病人,除股骨头坏死外,常引起脊柱僵直变形,骶髂关节间隙狭窄或消失融合,因慢性血管翳破坏性炎症,造成关节囊、滑膜、韧带腐蚀破坏,并常出现周围软组织钙化,形成骨赘,致引起关节僵直、挛缩限制正常关节活动,多发生持续性疼痛,严重者功能受限,病程久远可引起患侧肌肉萎缩,肢体变形。(4)气候变化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疼痛的关系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与外界环境之间维持动态平衡六即风、寒、暑、湿、燥、火是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种不同气候变化称六气,对机体发病过程,症状变化互相影响。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性普行而数变,多游走,为百病之长。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风寒热谓六之首。人体、四肢百骸、骨关节病均可因风寒邪侵,加剧症状,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也不例外,凡遇严冬,阴雨潮湿、常引起髋关节疼痛加剧,其机理在于,寒性凝滞、寒邪侵袭、气机收敛、筋脉收缩挛急,渗其肌表,毛窍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寒邪客于经络关节,痛则加剧。(5)七情对髋关节疼痛影响。情志变化,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对客观事物反映,是人体精神活动外在表现,如果突然受到强烈精神打击,超越正常生理、思维、活动承受范围可使人气机紊乱,脏腑阴阳失调。惊恐伤肾,暴怒伤肝、肝气不畅、肾气不固、七情致病、脏腑气机运行紊乱,易诱发疼痛加重,有碍疾病康复。

2对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疼痛的认识及防治对策

2.1耐心向患者宣教,使他们理解减轻负重的意义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一旦确诊后,必须避免负重及增加保护性支撑持拐行走,其目的是减轻髋关节应力负荷,是防止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后,因负重造成股骨头塌陷变形,引起髋关节疼痛的重要措施。特别是中青年及女性病人,一定要克服心里障碍,走出怕持拐有碍影响自身形象的误区。

2.2对于股骨头坏死后髋关节疼痛问题,黄克勤教授提出“以动制疼”的理论

引起疼痛的原因总体看是因力学环境或化学因素改变对神经刺激所致。压力梯度的改变或化学因素的改变,都会对血运和体液的渗流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结果又对血运和体液渗流起着负面作用,造成恶性循环。功能活动对血运和体液渗流起着推波逐浪作用,对增加血运,推进体液渗流有显著影响,因此,它可降低对神经的压迫强度,缓解化学因素对神经刺激,从而减轻痛感。而痛感的减轻又可增强患者功能活动愿望和活动量。

2.3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病人并发髋关节粘连,僵直,关节间隙狭窄头臼关节面凹凸不平,活动增加磨擦阻力,筋肉挛缩,疼痛顽固不止。在这种情况下除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药物外,要求病人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进行适时、适度、有针对性的髋关节模造锻炼,做必要髋关节屈伸、内收、外展、下蹲等功能活动,循序渐进增加运动负荷及时间,达到模造、滑利关节,疏通经络,增加关节囊、韧带、肌肉的张力,调整关节间隙。同时功能模造锻炼可发挥对血液循环“泵”的作用,肌肉收缩时,组织间压力增高,推动静脉环流;舒张时,压力减低,可使更多的毛细动脉血管血液及淋巴液、组织液流向静脉,促进了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和骨内的血液循环,可逐步回收聚集的代谢产物和沉积的组织液等,降低对周围神经的压力,使PH值接近生理态,减低痛疼感。肌肉活动时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如乳酸等,又能使局部血管扩张,肌肉内备用血管开放,保证更多的血液通过。同时,对形成新的血液环流也具有积极意义。另外通过关节模造,还能增大股骨头的负重区域,促进滑液的分泌,营养和滑利关节,减轻疼痛。

总之,在适当应力刺激下,不仅有利坏死骨结构修复,而且,还能逐渐改善股骨头的承载性能,达到骨壮筋柔、缓解,消除疼痛之功效。

但动中要有度、有量及正确方法指导,持拐目的是保护性支撑,这些辩证关系需正确把握理解,才能收到显著效果。

2.4必要的心理疏导,耐心正确解释病情,同情体帖病人遭遇,做好医疗服务,树立坚定的治愈信心,养成良好健康的心态,解除久病带来的身心损害,是突出强调心理疗法重要目的,可起缓解疼痛作用。

2.5“HC-5股骨头坏死治疗仪”的应用

“HC-5股骨头坏死治疗仪”是根据Wolff定律关于骨内应力状态决定骨重建等理论及以力电效应与生物效应,电刺激作用及药物吸收作用为依据,利用仪器对人体敏感的中频、电脉冲、红外热释放等热效应,作用于治疗部位,迅速将中药有效成分释放股骨头内。直流电通过人体时产生电解、电泳、电渗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电脉冲使肌肉产生兴奋和有节律收缩,产生力电效应,在生物体内引起血管扩张,微循环发生改变,加速局部营养代谢过程,使病理产物排出,电解的结果使正极周围呈酸性产生氧气,负极周围呈碱性产生氢气。电泳、电渗的结果,正极下水分减少,蛋白质密度增加,易聚结凝固,细胞膜致密,通透性降低。负极下水分增多,蛋白质颗粒分散,密度变稀,细胞膜疏松,通透性增高。

“HC-5股骨头坏死治疗仪”在临床操作中,选用肥大键,输出频率为7200HZ。对骨关节疼痛效果明显是骨内应力电位最佳选择。如果患者髋关节疼痛较集中在某点或区域时可临时选择疼痛点取穴治疗,可收到理想效果。

2.6中药浴,药袋热敷法,蒸气雾化法

通过中药有效成份,作用肌肤体表、渗透腠里、开放毛窍、达其肌里、透其筋骨、通经活络、活血化瘀、调气养血、达到骨壮筋柔之功效,并使筋肉松驰,解除关节、韧带挛缩拘紧,缓解疼痛。

2.7循经按摩推拿法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跌补闪失,筋出鞘,骨错缝,气血瘀滞,久病关节僵直肌肉挛缩拘紧,气血瘀滞为肿疼,宜按摩法,按其经络,通郁闭之气,摩其壅坚,以散其结之中,其患可愈。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以瘀肿疼痛功能障碍为主症,临床要从整体出发,按照“辨证论治”“补虚泻实”“动静结合”及“动动结合”(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的原则,施以各种刚柔、轻重不同的推拿按摩手法,循经取穴,按其皮肤,达其肌理,透其筋骨,作用于病所,畅通经络起到缓解疼痛之功效。改善关节功能,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2.8骨盆结构调整法

通过骨盆平衡调整器,使双下肢牵引合理受力,调整骨盆结构,纠正骨盆倾斜和改善关节间隙狭窄和半滞锁、滞锁状态及半脱位状态等。可以实现骨盆正、脊柱直(恢复或接近生理弯曲)、闭孔等圆、三线水平,有效的纠正了因骨盆倾斜所带来的双侧髋关节受力不均匀,腰背肌群紊乱而出现的髋关节疼痛,可促进股骨头的修复。

4参考文献

1黄克勤.实用股骨头坏死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黄克勤.股骨头坏死非手术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刘柏龄.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骨盆修复的正确方法范文第6篇

人的皮肤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大自然赐给人类最美的礼品之一,是人体极其重要且生理功能复杂的器官。人体皮肤一生中每天承受千百次的负荷、摩擦、牵拉、扭曲、弯折而仍能存活,这是任何其它无生命、人造的物质所不能比拟的,皮肤损伤后的修复并达到自身的平衡稳定,是复杂的生理过程,是通过不断循环的方式完成的。矫形外科手术的皮肤切口多较外科其它专业切口长,一次手术甚至需要几个皮肤切口方能完成手术。但截止目前对伤口的修复与皮肤愈合的组织机理了解还很有限,对如何减少皮肤切口的瘢痕愈合并没有突破性进展。作者根据既有的伤口愈合的基础研究成果与临床观察结果,对手术切口关闭与伤口包扎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基本避免了手术切口易出现的切口感染、皮瓣坏死、延期愈合等并发症,获得了有价值的经验,由于本院手术治疗的病人95%是下肢,故重点阐述下肢手术的经验。

目前绝大部分骨科的疾病与外伤还需要实施皮肤切口,在医生眼睛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因此,对手术切口的关闭、皮肤缝合与伤口包扎技术仍值得探讨。本院矫形骨科自1998年~2004年连续3000余例下肢矫形骨科手术,无1例发生骨关节感染与皮肤切口的化脓性感染,手术切口一期愈合者达995%。在总结分析其结果时,有以下几个原因:(1)本院矫形骨科皆是择期手术,基本不收治骨科感染性疾病,缺少交叉感染的机会;(2)治疗的病人绝人多数是50岁以下的成年人或青少年,身体健康,手术耐受力良好;(3)我院矫形外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套矫形外科工作流程与手术风格,凡髋关节以下的手术、甚至是复杂的联合性矫形手术亦多数在2 h以内完成,由于手术时间缩短,必然减少了切口的软组织损伤与污染;(4)矫形手术的主要部分在骨盆部以下的下肢,便于加压包扎;(5)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作者创用了简单的切口关闭方式与正确的切口加压包扎方法,是取得手术切口一期愈合的重要因素。

1 止血带的合理应用

股骨下段以下的矫形手术常规采用,若同期实施髋部手术,可在髋部手术完成后再在大腿上扎弹性橡胶止血带,对下肢肌肉萎缩、皮下软组织少者,应减少止血带的压力与持续时间,每次上止血带的时间应控制在1 h以内,在手术过程中经常用盐水纱布湿敷伤口,避免切口干燥。小腿以下的某些矫形手术类别,若手术过程顺利,伤口加压包扎后再松止血带,可减少切口内渗血。

2 手术结束后的伤口冲洗与引流

髋部手术结束后可采用盐水冲洗伤口。大腿以下的手术无需冲洗,检查无大的活动性出血点,即可直接关闭伤口。

伤口引流的问题

清洁手术切口,一般无需放置引流管。若发现皮下或伤口深部有明显的死腔,可放置闭式硅胶引流管,但引流管放置时间不超过48 h,由于伤口内残留的死腔,早期必然以血肿来填充,然后毛细血管长入血肿内,由血肿逐渐变成结缔组织来填充死腔,因此下肢无菌手术的切口不宜采用负压引流。骨盆、髋关节部手术结束后,若发现创面血液渗出较多,应采用止血材料等相应的止血措施。需放置引流管者,作者采用延期引流法,即肢体包扎完毕后,用止血钳在引流管与皮肤的交界处将引流管关闭,以促使其伤口内的血肿形成,2~3 h后再放开引流管,此时伤口内的血肿已部分凝固且形成一定的压力,可减少术后伤口血液的渗出与引流量。

3 手术切口关闭

外科手术对人的体表切开侵入机体,手术结束后又关闭伤口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人体组织连续性破坏与修复的过程。

31 深筋膜的缝合关闭

若是在下肢肌肉丰厚的部位,应关闭深筋膜,因为正常情况下肌肉的收缩需要完整深筋膜的约束力,非肌肉丰厚的部位如小腿下段,无需常规关闭深筋膜。

32 皮下组织的缝合

有两种情况皮下组织(浅筋膜)应实施缝合:(1)皮下组织丰厚的部位和某些肥胖的患者;(2)皮肤切口欲实施皮内缝合者。但皮下组织的缝合应采用细线,宜稀不宜密,缝合应位于皮肤真皮层的深层,缝扎的组织要少,但缝线结扎要紧,对皮肤张力较大的部位,皮下组织更应适当缝合,以减少皮肤的张力。研究证明在创面修复的过程中首先出现毛细血管的新生与纤维组织增生,真正的切口愈合发生在缝线之间的对应组织。因此,不管是皮肤或是皮下组织都不应缝合的太密。在保证创缘对合的前提下,组织缝扎的越少,越有利于血液循环与创伤修复,且能减少皮肤切口与缝线瘢痕的形成。

33 缝合皮肤切口

皮肤切口缝合的质量是病人很关心的问题,因为手术切口的瘢痕将给患者留下永久的纪念,如何减少手术切口瘢痕与缝线瘢痕是现代外科的标志之一。对传统的皮肤切口,采用何种缝合针线、缝合技术、缝合方法,不同的缝合方法与缝线对伤口愈合的影响结果如何,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到目前为止,外科医生主要还是按传统要求,凭直觉、用自己熟练的方法关闭伤口,但是熟练的方法并不总是正确的。

作者掌握的原则是:(1)手术切口容易外露的部位,如膝前侧、小腿或年轻女性在皮肤无张力的切口部位,采用皮下缝合关闭切口;(2)若应用传统的皮肤间断缝合,应采用小针1号缝合线,切口缝合不能过密、过紧,以皮肤切口对合为准;(3)对皮下组织较少的部位应采用皮肤与皮下组织一层缝合法;(4)间断缝合皮肤法的质量要求是,缝合与缝线打结后,两个皮肤切口缘能自然的良好对合,而无需用镊子对皮。皮肤缝合松紧度掌握的标准是,伤口关闭完成后,术者与助手在切口两侧同时向中间积压,其皮下积液可以通过伤口自然流出。

34 是否采用可吸收线缝合皮肤切口

这主要看手术者的习惯与切口的部位,但一般来说,人体皮肤与皮下组织在融解吸收可吸收线的过程中,也是一种抗原抗体的炎症反应,可吸收缝线必然加重了炎症反应的程度与时间。因此对皮肤切口愈合的质量而言,并不比非吸收线优越。但患者术后的肢体若上管型石膏固定,因无法早期拆线,用可吸收线缝合皮肤,可免除切口拆线的操作步骤。

35 皮肤切口张力过高的关闭

切口不能一期对合,可采用皮肤牵拉性张力带固定,由于术后能逐渐牵拉皮肤,使创缘逐渐对合,是一个很有效的技术。在无皮肤缝合张力器的情况下,若想一期关闭伤口,可采用减张缝合。但术前应对手术切口部位的皮肤张力有正确的了解,避免皮肤在高张力下关闭切口。

36 伤口内遗留较大死腔的处理

若遇此种情况,要分析死腔底部和死腔周围是良好的软组织还是骨骼或瘢痕组织,若是骨骼或瘢痕组织,应采用软组织瓣转移消灭死腔。若死腔壁周围是正常的血液循环较好的软组织,可通过爬行、替代消灭死腔。如重度屈髋畸形松解术后、重度股内收肌挛缩畸形实施内收肌起点广泛松解术后,皆容易遗留较大的皮下死腔。此种情况除了置放闭式引流管,术后采用延期或间断引流技术外,主要是采用大无菌棉垫在伤口部持续加压包扎与置动的方法。髋部的制动方法可采用髋人字石膏,加压包扎与置动的时间应维持在3周以上。这样除了减少死腔的容积,更主要的目的是控制关节的运动,以使死腔内形成的血肿提供一个稳定的毛细血管顺利长入的条件,从而能使血肿早期纤维化,也有利于凝固血块内纤维蛋白网的形成。对伤口的愈合过程研究证明,伤口愈合初期,纤维蛋白网起到新生组织的支架作用,而纤维蛋白网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稳定环境。

伤口的良好愈合是人体组织生长平衡的结果,外科医生只能帮助提供其自然愈合的条件,不能干扰其自然修复的过程。但正确的缝合关闭技术,术后合理的伤口包扎,能为伤口良好愈合创造优良的条件。

4 手术切口的敷料包扎

41 不需要加压包扎的伤口,可仅用一次性粘贴敷料覆盖。

42 需要适度加压包扎的伤口(尤其是下肢)必须在厚棉垫敷料的基础上,再用弹力绷带给予适度加压包扎,术后应注意观察加压包扎的张力以及时调整。加压包扎的范围:小腿中下段的手术,膝关节以下至后足。膝关节上下部位的手术,人腿中部至小腿下1/3。大腿中上段的手术,加压包扎时必须包括同侧由于正常人肢体的生理活动,肌肉、血管、神经等组织都在一定的压力下运动,手术过程中对各层组织打开等于解除了压力,伤口部位虽然已经缝合,但生理性压力并没有完全恢复,因此,术后肢体给予适度的压力下均匀包扎,对减少术后伤口疼痛,减少皮下渗血、渗液,提高皮肤切口的愈合质量都是很有利的。

5 皮肤缝合线拆除的时间

皮肤损伤后形成创面,创面的局部必然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缺损、血管断裂和出血现象,创面的组织修复是机体对损伤部位的一种自然的防御性适应反应,修复的过程与持续的时间,不同的个体与不同的手术部位皆有很大的差别,但由于缝线结扣内组织坏死利新生愈合之间的平衡,一般需要1周左右的时间,缝合的伤口在5天左右强度最差,因此术后7~10 d拆线,也仅适应于颈、胸部的一些小切口的手术。下肢的手术切口愈合强度一般需要2~3周,血液循环差的部位或无知觉的切口(如脊膜、脊髓彭出后遗下肢畸形的矫形手术),达到良好的愈合强度需要4周以上。因此对下肢手术切口,若是关闭切口时真皮深层缝合较好,术后2~3周可拆线,若采用皮肤与皮下组织全层缝合者,术后拆线时间应超过3周为宜,皮肤创伤愈合一般分为炎症期、增生期与重塑期。炎症反应如局部的红、肿、热痛大多在伤后48~72 h达到高峰,而后出现新生的细胞或结缔组织修复伤口,皮肤创伤愈合主要是由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修复,细胞增生的高峰发生在术后1~2周。伤口愈合后,其内部结构需要继续调整塑性和重建,以恢复或接近生理状态,这一过程称为重塑,即肉芽组织向瘢痕组织转化[2],这一过程持续数月甚至1 a以上。作者的临床观察证明,手术切口部位给予持续1个月以上的适当压力,如用石膏塑型加压,可减轻切口重塑期的瘢痕形成。

为了治疗疾病,恢复或增加人体美,切开皮肤与筋膜,甚至对组织的破坏是一种美的创造,手术结束后,修复伤口更需美的要求。复杂的手术操作是科学的,由复杂变成简单的手术操作程序,更是科学的升华。在当今高精尖仪器层出不穷,现代化诊疗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外科医生尤其是专家型的外科医生,应当注意了解皮肤结构、皮肤生理功能、皮肤再生、皮肤损伤后创面愈合的基本过程等新近研究成果,提高最常见的、传统骨科手术的切口愈合质量。

大量的知识和经验来自于临床实践而不是实验,高年资的外科医生也应注意常规的、司空见惯的、重复手术类型的观察与总结,重视手术切口的关闭与伤口包扎,这一看似简单却事关手术质量的问题。

参考文献

骨盆修复的正确方法范文第7篇

【摘要】 [目的]总结大批量地震伤骨折伤员救治方法和预后,分析影响疗效的原因。[方法]介绍本院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收治的骨折伤员的主要救治措施和手术方法,随访术后疗效。[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随访率78.4%。525例骨折术后一期愈合(96.7%),延迟愈合和不愈合18例(3.3%),其中开放性骨折16例,闭合性骨折2例,主要发生在胫腓骨(14例),占延迟愈合和不愈合总数的77.8%。感染数46例,感染率8.5%。疗效优352例(64.8%),良108例(19.9%),可51例(9.4%),差32例(5.9%),优良率84.7%。[结论]多学科联合急救分类、合理医师组配和专家组决策手术预案等卫勤组织管理方法,快速、简便、有效、安全的手术原则是提高手术通过量和手术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 地震; 骨折; 手术; 随访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a large sample of earthquake injury patients, and to analyze the trauma causes. [Method] All cases were injured in Wenchuan Earthquake. Their postoperative effects were recorded and analyzed.[Result]In all 693 cases, 543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average 13 months, with the followup rate of 78.4%. One stage healing was achieved in 525 cases (96.7%). In another 18 cases (3.3%) of nonunion or delayed union cases, 16 cases were open fractures and 2 cases were closed fractures. Most of them were tibia and fibula fractures (14 cases, 77.8%). Infection occurred in 46 cases (8.5%). Excellent effect were achieved in 352 cases (64.8%), good in 108 cases (19.9%), fair in 51 cases (9.4%), poor in 32 cases (5.9%). The final goodtoexcellent rate was 84.7%.[Conclusion]Combination of multiple departments for classification of firstaid, reasonable composition of surgeons, and principles of being quick, convenient, effective and safe are keys to improve operation quality and effect.

Key words:earthquake; fracture; operation; follow up

作者简介:权 毅(1956-),男,四川人,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关节与创伤外科,(电话)13881832158,(电子信箱)quanyi56@sina.com 地震是对人类伤害最多最大的一种自然灾害,顷刻之间几十万生命被顷砸掩埋,数十万伤员面临生死一线,而地震伤员中90%需要骨科医师处理。面对1~2 d内涌入医院的大量骨折伤员,迅速、正确、有效地进行手术治疗,可加快手术通过率,减少残费率。总结抗震救治的经验,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类群死群伤事件,如矿难、地震、火灾、海啸、洪灾、重大交通事故及战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院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收治地震伤员1 269例,骨折伤员974例(76.8%),进行手术复位固定693例,占骨折伤员的71.1%,现将骨折手术后的随访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93例手术伤员,获得随访且资料完整的543例,随访时间10~14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率78.4%。男290例(53.4%),女253例(46.6%),年龄2~100岁,平均45.8岁;543例中,298例(54.9%)为单纯性骨折,126例(23.2%)为多发骨折,83例(15.3%)伴有其他部位骨折或脑外伤、胸部外伤及腹部外伤等。开放性骨折212例(39.1%)合并93处闭合骨折;闭合性骨折331例(61.0%)共569处,其中四肢闭合性骨折267例43例脊柱骨折和21例骨盆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表1)。骨折部位:上肢182例(34.5%)261处,下肢297例(54.7%)456处,脊柱43例(7.9%),骨盆21例(3.9%)。表1 543例地震伤骨折手术部位和类型部位开放骨折

1.2 手术方法

543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时间:伤后3 h~18 d。212例开放性骨折立即清创行骨折复位固定术,其中170例行内固定,42例行外固定架固定,外固定架固定的42例中,19例创面难以一期缝合的行有限内固定+外固定+VSD(vaccum sealing drainage封闭式负压引流),7 d后行创面植皮或二期缝合伤口。331例的569处闭合性骨折中,12例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31例脊柱骨折或伴脊髓损伤的及时行骨折解压,前路钉板或后路钉棒内固定。21例骨盆不稳定骨折,先行大重量牵引,并限期(9~12 d)手术复位固定术,其中钢板内固定13例,骶髂关节空心螺钉有限内固定+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6例,其余261例闭合性四肢骨折按平时常规择期手术复位内固定或外固定架固定。固定方式:各类钢板312例、髓内钉45例、动力髋23例、空心螺钉8例,动力髁18例、外固定50例、髋关节置换6例、脊柱后路钉棒固定20例、脊柱前路钉板固定11例、PVP12例,其他固定方法38例,238处骨折行非手术治疗。

1.3 疗效评价

根据骨折复位和愈合情况,伤口或创面感染情况,疼痛和日常生活功能情况进行评价。骨折复位和愈合情况根据X线片判定,疼痛用10分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pain scale,VAS),分数从0~10分(不痛至最大疼痛限度),功能用改良巴塞尔指数(Barthel index,BI)[1、2]并结合日常生活功能恢复量表(functional recovery scale,FRS)[3]评分。>90分为优,无功能障碍,61~89分为良,轻度功能障碍;60~41分为中,中度功能障碍;

优:骨折复位良好一期愈合,伤口愈合无感染,疼痛评分0分,日常活动功能>90分;

良:骨折功能复位一期愈合,伤口浅层软组织感染,无骨感染,伤口创面已愈合,疼痛评分1~3分,日常活动功能61~89分;

可:骨折功能复位、骨折愈合或延迟愈合,有骨感染或伤口感染,现已愈合,疼痛评分4~6分,日常活动功能41~60分;

差: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或骨折对位对线差(畸形愈合),软组织或骨感染,疼痛评分>6分,日常活动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

2 结 果

本组543例骨折手术治疗伤员,随访时间10~14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率为78.4%。212例开放性骨折创面一期愈合173例,伤口感染二期愈合39例,占开放性骨折的18.4%。骨折愈合一期196例(92.5%),延迟愈合10例(4.7%),不愈合6例(2.8%)。19例经VSD治疗者,7 d后创面无感染行植皮术或二期缝合伤口,1例再次使用VSD处理l周,创面愈合。331例闭合性骨折中,发生切口感染7例,占闭合性骨折的2.1%。12例PKP治疗者椎体高度部分复位,腰背部疼痛基本消失,31例脊柱骨折全部愈合,其中5例术前伴脊髓损伤截瘫者2例部分恢复,3例无好转。21例骨盆骨折全部愈合。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恢复行走功能。其余261例除2例发生延迟愈合,259例骨折一期愈合。

本组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总数18例,占本组伤员总数的3.3%,开放性骨折16例,占延迟愈合和不愈合总数的88.9%,闭合性骨折2例,占延迟愈合和不愈合总数的11.1%。从发生部位看,除尺桡骨1例,股骨2例,跖、趾骨1例,其余14例均发生在胫腓骨,占延迟愈合和不愈合总数的77.8%。

本组感染总数46例,总感染率8.5%,其中开放性骨折创面或伤口感染39例,占感染总数的84.8%,闭合性骨折7例,占感染总数的15.2%。上肢9例,下肢37例(表2)。

表2 543例地震伤不同骨折部位术后感染率比较部位感染未感染合计感染率(%)上肢91731824.9(9/182)下肢3726029712.5(37/297)骨盆、脊柱064640合计464975438.5(46/543)

x2=14.902,P=0.001,有统计学意义

按上述评分标准,543例中,优352例(64.8%),良108例(19.9%),可51例(9.4%),差32例(5.9%),总优良率84.7%。疗效较差主要是在小腿开放性骨折,具体分布见表3。表2 543例地震伤不同骨折部位术后优良率比较部位例数优良可差优良率

x2=15.280,P=0.000,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骨折是人类生活和工作中最常见的外伤,尽管给本人带来痛苦或残疾,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但由于它是单发的、个别的,伤员数量较少,乃至一个区县都有足够的能力使伤员得到良好的治疗。而地震由于其突然性和对建筑物的毁灭性,建筑物大面积倒塌,瞬时造成大量人员被压砸、掩埋,以致产生大量骨伤员,并具有伤情重数量多[4、5]、开放性骨折多、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多[6、7]、肢体毁损伤多、全身合并伤多以及老年人和儿童伤员多等“6多”现象,由于这些现象导致伤员的伤口感染率高、截肢率高、死亡率高、残废率高等“4高”预后。从本组伤员看,1 268例地震伤员中,骨折伤员974例(76.8%),比任何一种自然灾害和战争的比例要高的多。开放性骨折212例(39.0%);闭合性骨折331例(61.0%),而其中693例进行手术复位固定,占骨折伤员的71.1%,占本组伤员总数的54.7%。

3.1 救治原则

3.1.1 组织实施要点 主要采取4种措施:(1)迅速分类:由脑外、胸外、普外、骨科医师及分诊护士组成分诊小组,对所有伤员逐一检诊、分类、贴伤票并转送病房,再由专家组进行地毯式筛查,根据伤情提出检查、诊断和处理意见并提出急诊手术、限期手术、择期手术和不予手术决策;(2)统一管理:实行一体化诊治,全院28个临床科室除专科伤员外,均收入骨折伤员,由该科医师经管,骨科医师负责专科处置和手术;(3)手术医师的合理配组:根据医师专业特长,建立脊柱、骨盆、四肢、关节、外固定、小儿骨科等手术组,并分组实施相应手术;(4)术后处置:实行手术医师责任制,由主刀医师负责观察处理术后伤口。

3.1.2 手术方式选择 由于伤员多每天要行50~80台手术,因此,手术原则应该是快速、简便、有效、安全。根据这一原则,采取了几种微创手术:(1)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解决了高龄脊柱骨折伤员原有全身性疾病给手术带来的麻烦;(2)骨盆骨折经皮空心螺钉+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为治疗一些复杂性骨盆骨折提供了新的方法;(3)开放四肢骨折有限内固定+外固定架,简化了手术过程,加快了手术通过量,使更多伤员得到了及时的治疗;(4)用VSD处理感染创面,使创面感染得到迅速控制,减少了骨关节感染率,尤其是创面可在1周内不必更换敷料,大大减少了医护工作量,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医疗资源,为更多伤员的救治提供了条件。对大多数闭合性四肢、脊柱骨折的伤员,用平时骨折创伤处理的手术方法和原则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3.2 结果分析

3.2.1 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 开放性骨折骨不连发生率明显较闭合性骨折高,下肢比例明显较上肢高是因为下肢,特别是胫腓骨的开放性骨折比例高。本组18例中14例发生在胫腓骨,其主要原因:(1)小腿皮肤软组织损伤严重,骨折多为开放、粉碎性,伤口感染、骨感染或骨缺损所致,及时清创、有效控制感染和植骨可以明显减少其发生;(2)部分使用单臂、面外固定架的病例因固定稳定性较差,因此,建议尽量使用双臂、多杆或半环型多平面外固定架;(3)个别病例使用交锁髓内钉,因应力遮挡作用造成。本组实践证明,在大量伤员需要急救手术时,尽量避免使用交锁髓内钉,以免因交锁定位不准耽误时间,同时应考虑使用动力交锁型髓内钉。

3.2.2 感染与预后 地震伤员伤情最突出的特点是软组织挤压和骨折开放。本组开放骨折达39%(212/543)。由于软组织创伤、伤口严重污染、大量伤员短时聚集、救治时间延误以及医疗资源不足和清创不彻底,导致伤口感染乃至骨感染率增加,本组感染总数46例,总感染率8.5%。开放性骨折的感染率明显较闭合性骨折高。开放性骨折创面或伤口感染39/212例(18.4%),占感染总数的84.8%,闭合性骨折7/331例(2.1%),占感染总数的15.2%。两者有显著差异。伤口创面感染与否直接影响到骨折愈合、肌肉坏死与粘连、关节强直与功能,从而影响手术预后。尽早解除挤压、合理的现场初期创面处理、快速后送、及时细致的清创和术后创面处理、适当有效的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明显减少创面或骨感染,提高手术优良率,降低残废率。

参考文献

[1] Maa SH,Sun MF,Wu CC.The 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 on pain and mobility in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a pilot study\[J\].J Nuts Res,2008,2: 140-148.

[2] Szydelko M,Kwolek A,Druzhicki M.Results of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after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from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and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J\].Neurol Neurochir Poi,2008,2: 116-122.

[3] Moriello C,Byme K,Cieza A,et al.Mapping the stroke impact scale (SIS-16) to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J\].J Rehabil Med,2008,2: 102-106.

[4] 权 毅,潘显明,邓 冰,等.1070例地震伤救治情况报告\[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8,6:5105-5112.

[5] 潘显明,邓少林,屈 波,等,汶川特大地震中脊柱骨折伤员的救治体会\[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0:744-746.

骨盆修复的正确方法范文第8篇

【摘要】

目的 探讨腔镜下尿道会师术早期治疗闭合性尿道损伤的疗效。方法 对69例闭合性尿道损伤病例行尿道镜及输尿管镜下尿道会师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25 min(15~45 min),平均住院天数8 d(4~14 d)。69例尿道损伤患者均能顺利留置尿管,术后4~8周拔除尿管。56例拔管后排尿通畅,常规定期尿道扩张1~3个月后最大尿流率18~25 mL/s;12例发生尿道狭窄,定期尿道扩张3~6个月后最大尿流率16~23 mL/s;1例拔管3个月后尿道严重狭窄,行冷刀内切开、尿道瘢痕汽化电切术治疗后排尿通畅。结论 腔镜下尿道会师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有效恢复尿道连续性,可用于闭合性尿道损伤的早期治疗。

【关键词】 尿道损伤;腔镜下尿道会师术;早期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iency of early treatment of closed urethral injury by endoscopic realignment.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69 cases of urethral injury treated by endoscopic realignmen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 catheters were successfully inserted into all patients with urethral injury and were removed within 4~8 weeks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average operation time was 25 mins(15~45 mins) and the average admission day was 8 days(4~14 days). Fifty-six cases had fluent urination after the removal of catheter and received regular urethral expansion within 1~3 months and their maximum urine flow rate was 18~25mL/s at the end of the treatment. Twelve cases with urethral stricture received urethral expansion within 3~6 months and their maximum urine flow rate was 16~23mL/s at the end of the treatment. Only one case had serious urethral stricture after the removal of catheter and received transurethral urethrotomy by cold knife and transurethral scar vaporization. Conclusion Endoscopic urethral realignment is minimally invasive, demanding shorter operation time and admission day and can effectively resume the urethral continuity, therefore it could be used for early treatment for closed urethral injury.

Keywords: urethral injury; endoscopic urethral realignment; early treatment

尿道损伤是泌尿外科急诊常见病之一,闭合性尿道损伤常见于骑跨伤引起的尿道球部损伤、骨盆骨折引起的后尿道损伤及医源性尿道损伤,治疗原则是尽可能恢复尿道连续性,减少尿道狭窄。我院2004年7月至2010年3月,采用尿道镜及输尿管镜直视下尿道会师术早期治疗尿道损伤69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69例,均为男性,年龄20~68岁,平均36岁。致伤原因:骑跨伤64例,骨盆骨折3例,医源性损伤(未排空气囊患者自行强行拔除尿管)2例。69例均为闭合性尿道损伤,前尿道损伤64例,后尿道损伤5例。伤后1~10 h入院,生命体征平稳,无腹腔脏器损伤及膀胱破裂,常规试插导尿管均失败。

1.2 手术方法

在腰麻或连续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后取截石位,在电视监视下进镜,到达损伤处观察,确定损伤部位、程度,仔细找到近端尿道断裂口,尽量顺残存连续尿道粘膜处进镜达膀胱。经输尿管镜或尿道镜置入泥鳅导丝达膀胱,退镜,取F18三腔硅胶导尿管(其冲水通道开口于尿管尖端,可容泥鳅导丝顺利通过),导丝插入尿管冲水通道,或者于尿管尖端用12号针头戳孔穿过导丝,循着导丝插入尿管,退出导丝,气囊注水15~20 mL。若近端尿道断端寻找困难,可采用适当加大液压灌注泵水压、提拉挤压会排出血块以及前列腺指诊引导等方法。本组中3例因尿道断裂严重、移位明显,无法找到尿道近端断端,于耻骨上两横指处做1.5 cm切口行膀胱造瘘,顺切口进入膀胱,经尿道内口置入尿道探子,在尿道镜下于断端找到尿道探子,在尿道探子引导下进镜达膀胱。术后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牵引,时间4~6 d,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留置尿管4~8周。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15~45 min;住院时间4~14 d。本组69例均能在腔镜下顺利留置尿管,术后4~8周拔除尿管。56例患者拔除尿管后排尿通畅,拔管2 d后常规行尿道镜检查并在直视下行尿道扩张,检查见尿道损伤部位有新鲜瘢痕形成,尿道粘膜覆盖,尿道连续性已恢复,定期扩张尿道1~3个月,无尿道狭窄发生,3个月后最大尿流率18~25 mL/s。12例患者拔管后出现尿道狭窄,表现为尿线变细、排尿费力、尿分叉等,最大尿流率7~15 mL/s,镜下见尿道内环形或不规则瘢痕形成,定期行尿道扩张,3~6个月后排尿通畅,6个月后最大尿流率16~23 mL/s。1例患者拔管后出现排尿困难,未坚持定期扩张尿道,拔管后3个月尿道镜检查见球部尿道瘢痕增生明显,尿道环形狭窄,最大尿流率5 mL/s,行尿道狭窄冷刀内切开及尿道瘢痕汽化电切术治疗后再留置尿管4周,拔管后排尿通畅,常规扩张尿道3个月,最大尿流率27 mL/s。69例均无尿失禁、阳痿发生。

3 讨论

尿道损伤后正确的早期诊断和处理非常重要,否则易产生尿道狭窄、闭锁、假道形成等。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开放手术尿道会师、尿道一期吻合术、单纯膀胱造瘘术3~6个月后再处理[1]。随着腔镜设备的不断完善和技术的不断成熟,目前腔镜下尿道会师术已有取代开放手术的趋势,通过腔镜下尿道会师早期治疗闭合性尿道损伤,已取得较好疗效[2]。该术式属微创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痛苦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3],经冲洗后损伤部位视野清晰,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尿道损伤的部位、类型及程度,同时可以进行治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4]。本组69例均在尿道镜或输尿管镜下成功进行尿道会师术,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无尿失禁、阳痿发生。

随着泌尿外科腔镜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生命体征平稳、全身情况稳定、无其他脏器合并损伤、骨盆骨折时骨盆基本稳定不影响尿道镜下操作的所有闭合性尿道损伤患者,均可行腔镜下尿道会师术。术中寻找到近端尿道断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操作必须在直视下进行,拉直、挤压会排出血块有利于保持视野清晰,必要时可在输尿管导管或导丝引导下进镜,找到近端断裂口后插入输尿管导管或导丝,在其引导下进镜可看见正常近端尿道腔。切忌盲目进镜,否则可能形成假道加重损伤。尽量控制冲洗液压力及液体量,避免大量液体渗入组织间隙造成会阴肿胀、尿道断端周围积液和感染[5]。本组3例因无法找到尿道近端断端而在耻骨上做小切口,置入尿道探子进入尿道内口,从而成功引导进镜。有学者[6]报道,在双膀胱镜下尿道会师可克服因单镜下尿道断端视野不清造成的操作时间延长、对创伤处干扰大,以及冲洗液过多外渗引起的感染等。所以,在断端不易找到的情况下,可选择耻骨上膀胱造瘘置入尿道探子或膀胱镜会师的方法。

尿道狭窄是泌尿外科常见病之一,多为外伤和医源性损伤所致[7]。尿道会师术后留置尿管主要是在尿道内起支架作用,同时引流尿液,利于尿道粘膜再生。本组患者均在尿道会师术后4~8周拔除尿管,其中56例拔除尿管后排尿通畅,拔管2 d后行尿道镜检查见损伤部位新鲜瘢痕形成,尿道粘膜覆盖,3个月后最大尿流率18~25 mL/s。刘流等[8]报道,尿道会师2周时尿道断端导管周围发现新生上皮,8周时损伤区域尿道已基本完成修复,拔除尿管后尿道周围瘢痕即出现增生现象。所以,本文认为在会师术后4~8周拔除尿管比较合适,拔管后定期进行尿道扩张,减少尿道狭窄、闭锁的发生,并定期行尿流率检测。初期扩张时建议在尿道镜直视下进行,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尿道断端恢复情况,同时可以有效避免盲目扩张带来的损伤。如拔管后出现尿线变细、排尿困难,经检查明确尿道狭窄后可延长尿道扩张时间,必要时行尿道镜下冷刀内切开,并用汽化电切镜切除增生的瘢痕[910]。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第2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15-916.

[2] 张 鸽,孙利国,张 杰,等.腔镜下尿道会师术治疗闭合尿道球部损伤[J].交通医学,2007,21(1):72.

[3] 陈国强,何华亨,涂 涛.腔镜下尿道会师术治疗后尿道损伤16例[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10):782-783.

[4] Moudouni SM, Patard JJ, Manunta A, et al. Early endoscopic realignment of posttraumatic posterior urethral disruption[J]. Urology,2001,57(4):628-632.

[5] 吴永兵,宋体松,张成辉,等.输尿管镜行尿道会师术治疗尿道断裂23例分析[J].微创医学,2009,4(1):59-60.

[6] 董万超,方大维.双膀胱镜下尿道会师治疗男性尿道损伤18例[J].华中医学杂志,2009,33(4):192-193.

[7] 孙英姿.后尿道狭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9,18(6):434.

[8] 刘 流,梁德江,满立波,等.尿道损伤术后局部组织变化的动物实验观察[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1,22(9):559-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