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骨折术后康复的方法

骨折术后康复的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骨折术后康复的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骨折术后康复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系统功能;康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康复过程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2-197-04

胫骨平台骨折,常有不同程度的移位,是从一块骨平台分离出来的,如若治疗不当,常常会引起膝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无法平稳站立。内固定手术虽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最有效的办法,但是仍然会有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例如:膝关节功能障碍等。针对以上并发症,主要的应对措施就是康复治疗。本研究是为了对比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和传统自主康复疗法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3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经过内固定手术后,根据掷骰子法将13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9例。观察组女39例,男30例,年龄15~85岁,平均(46.6±2.2)岁;对照组女37例,男32例;年龄19―87岁,平均(47.5±3.1)岁。其中,车祸58例、坠楼42例,超负荷运动22例、其他损伤16例,经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病情已稳定。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首次胫骨平台骨折、属于自愿参与调查研究,有较好的依从性,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平均住院时间为一周,均为新鲜骨折。患者自述膝关节明显疼痛、浮肿、畸形、无法挪动,被迫挪动时会听到明显的骨擦音。经检查,符合如下六种类型:单纯胫骨外髁劈裂性骨折、外髁劈裂性合并平台塌陷骨折、单纯平台中央塌陷骨折、内侧平台骨折、胫骨内和(或)外髁骨折、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胫骨干骨折。且均无重要脏器的损伤、骨折局部有较严重的开放性伤口且开放时间超过12h、严重心律失常、张力性气胸、消化道穿孔、严重脑部疾病等症状,且精神正常、意识清醒,并且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治疗。患者病史、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患者有头、肾脏、脾脏等重要脏器的严重外伤;并发多处骨折的患者;休克待抢救;骨折后关节明显移位、脱出;生命体征波动幅度较大;骨折后局部有开放性损伤,并且持续8~12h以上;严重感染;患者明显不合作或极度紧张;则应该排除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判断。

1.2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3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最有效的内固定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系统功能康复治疗的方法,对于麻醉未清醒的患者,嘱患者家属6h内持续揉搓下肢,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待患者麻醉清醒之后,并在患者自述不痛的情况下,指导患者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天进行500~1000次,尽量在保证质量的的前提下多做,并防止关节的二次损伤;自主的进行坐位或卧位的直腿抬高练习,从能够抬起开始,直到接近120。;进行直抬、侧抬、和向后抬腿练习,每组进行十次,每次10~15s,间隔5s后,为了防止肌肉萎缩,需要每天进行4~6组;之后继续进行静力性训练,比如:坐位时的直腿抬高练习;然后则是动力性练习,主要包括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的训练,每组20个,一次4~6组,组间休息30s,一天1~2次;带患者插线后,就要进行推髌骨训练,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各20次,每天2~3次;一周后,进行弯曲锻炼,待患者静息时毫无痛感时,可以进一步进行滚球等膝关节的锻炼;2周后,进行热敷与冷敷交替进行,操作过程中,要每十分钟更换一次,嘱咐患者家属测好温度后再敷到患者关节处,以防止患者烫伤或冻伤;4周后开始关节屈伸活动联系,以增强患者的关节活动度;3个月后可以进行关节的负重康复训练;牵拉练习;扶墙下蹲;逐步进行提提踵、负重、跨步、静蹲等高强度的训练;并进行常规的物理治疗方法辅助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康复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包括:推拿、按摩、针灸。采用传统自主康复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愈合情况,术后1周行患肢肌群的肌力训练,1个月后采取膝关节主动、被动屈伸训练,3个月后渐进行负重训练。

1.3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均进行术后1年随访,对比两组患者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时间、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HSS评分情况、回访优良率及发生膝关节活动功能失常率。疗效标准参考HSS评分改善程度,并得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其中,优:评分高于85分为优,评分位于70~84分之间为良,评分位于60~69分之间为可,评分低于59分为差。其优良率计算方式为: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经过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前、治疗后的HS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HSS评分为(78.27±9.1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2.27±1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术后回访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回访优良率为98.5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最有效的临床手段,术后的恢复途径乃是重中之重。在我国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康复治疗方法更为重要,若造成膝关节功能障碍等不良后果,将使患者抱憾终生。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应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采取康复治疗。在过去的临床工作过程中,经常对患者采用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相对比来讲,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恢复时间长,患者一般不能坚持到底,临床恢复率低,康复效果差。

骨折术后康复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康复训练; 胫骨平台骨折; 膝关节功能

中图分类号 R68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5-0039-02

胫骨平台骨折是常见关节内骨折,占全部骨折1%,占老年骨折8%[1],该类患者大多数是由于高能量损伤所致出现系统症状,由于骨折劈裂、塌陷,对膝关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该类患者致残率较高,如果不能及时利用合适方法对其进行治疗,通常情况下会遗有各类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笔者所在科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进行早期系统康复训练,疗效显著,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6月42例患有胫骨平台骨折病例,进行分组,其中21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并与同期采用早期康复训练的21例患者治疗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6月收治的42例患有胫骨平台骨折病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5例、摔伤15例、车祸伤18例、重物砸伤4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33.0±4.2)岁,观察组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30.0±3.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一般临床治疗 两组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卧床休息,常规抗感染止痛,促进骨折愈合等药物治疗。

1.2.2 康复治疗 观察组患者除常规治疗外,当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即行早期康复训练。术后由康复治疗师、护士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1)心理康复护理:医务人员对患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采用健康教育,个别交谈,用语言鼓励患者,提高患者自信心,树立战胜疾病信心。(2)功能锻炼:术后麻醉清醒后即可进行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及踝泵屈伸锻炼,术后24 h后可行直腿抬高,病情允许术后48 h后可行CPM锻炼,循序渐进,其速度与范围视患者病情及切口情况进行调整,禁止过早负重。术后2周指导患者坐床进行屈伸练习,术后3~4周增强肌力锻炼为主,同时增加膝关节主动运动,在屈曲最大程度上维持5~10 s,每次屈曲5~10次,每天练习2~3次,力量以膝关节产生轻微酸胀向无明显疼痛为宜,术后4~6周膝关节屈曲高度按行90°,加以练习后,情况许可,加大活动幅度,但要严格保持6~8周患肢不负重,根据X线中关节骨折愈合情况决定负重质量,情况允许,可慢慢指导离床活动,利用辅助器练习躯体转移。术后3~4个月可使用单拐练习,逐步加大膝关节活动度。(3)理疗:术后48 h热疗,红外线照射,2次/d,30 min/次;超声波,软化瘢痕,松解。(4)按摩与被动主动运动:在康复治疗师及家属配合下对患者进行按摩和被动活动。

1.3 疗效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折治疗效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9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骨折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是常见关节内骨折,严重者合并半月板、韧带腓总神经损伤,故该部位对膝关节完整性、活动度有很大影响。术后正确系统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清除肿胀,还能预防深静脉血栓、关节粘连,促进骨骼生长,减少并发症发生。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是功能恢复的关键。康复锻炼争取在骨折复位,固定后尽早进行,并贯穿整个骨折愈合过程。术后早期使CPM治疗可增加关节营养代谢能力,刺激可使间质细胞分化成关节软骨,加速关节软骨与其周围组织愈合,同时CPM可防止关节粘连和僵硬。膝关节术后采取早期主动运动训练,能有效促进血液及淋巴回流,从而缩小关节内外肌肉组织粘连和挛缩几率[2]。骨折术后,应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锻炼计划,指导、鼓励正确完成,定期评价康复成果,锻炼应循序渐进。根据骨折类型及内固定的情况,严格控制下的延迟负重训练,对防止关节面塌陷重要意义[3]。术后系统地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是取得远期疗效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荣国威,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19.

[2]方丽.膝部骨折患者术后两种功能康复方案的比较[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14(4):56-57.

骨折术后康复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四肢骨折; 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093-01

二十一世纪骨科领域技术革新,器械创新,对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大地提高了骨折患者的治愈率,但是手术治疗只是四肢骨折、关节创伤和早期功能锻炼恢复全过程都十分重要。现将2004年3月-2006年3月收治的32例四肢骨折患者术后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18-77岁,平均(36.5±7.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2例,坠跌伤5例,挤压伤4例,其它伤1例。骨折部位有肱骨外科颈、肱骨干、肱骨内外踝骨折、胫、腓骨骨折等。其中合并关节骨折5例,开放性骨折10例,闭合性骨折23例,多发性骨折4例;合并脑、胸、腹伤8例。

1.2 手术治疗 合并脑、胸、腹伤骨折患者,骨折作暂时处理,行脑、胸、腹部损伤处理,待病情稳定后再行骨科手术处理。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加外固定25例、单纯固定4例、牵引3例。内固定分别用解剖钢板、L型钢板、加压钢板、交锁髓内钉、梅花钉、克氏钉、加螺丝钉、钢丝内固定。术后视骨折内固定稳定程度采用或不用外固定。

1.3 术后中西医综合康复

1.3.1 早期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 (术后3天至3周)术后疼痛缓解后,术后3到7天主动活动固定肢体肌肉屈伸指(趾)、股四头肌、三头肌、胫前肌、远端未固定的关节,3-5次/天每次持续活动15-20分/次。对四肢长骨内固定牢固者可在术后7-14天行骨折两端关节练习,活动范围从小到大,2次/天;近关节的骨折,早期行连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 Pas 2sive MotionCPM)、局部理疗(周林频谱仪、红外线治疗仪)。术后3天服活血化瘀中药(当归、赤芍、苏木、桃仁、川断、木通、川芎、台乌、没药、陈皮、乳香、甘草)。

1.3.2 中期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 (术后3周至8周)患肢肌力练习,从无抗阻到抗阻练习。配合中药外洗(宽筋藤、钩藤、银花藤、王不流行)、肌肉按摩;受累关节进行主动、被动活动:手握单杠、肩关节外展、上举;肘关节被动屈曲,将前臂置于桌(床)上、墙壁上将躯干压肘关节即可达到屈曲;两手背相对练习掌屈及两手掌相对练习背伸;握拳与伸指,转动保健球。平卧起坐直腿抬高练习屈髋;坐在床上主动屈伸小腿或双手握床栏屈膝下蹲可练习屈伸膝关节;卧床或坐位练习踝关节、趾关节屈伸活动。

1.3.3 后期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 (术后8周以后或12周以后)肢体摆动练习、关节轴位运动:①肢体重力作用与肌力协同作用运动受累关节。②通过器材协助运动和关节功能牵引活动关节。③通过器材(如:橡胶、拉力器、弹簧)行抗阻练习增强肌肉力量、恢复肌肉功能。④理疗(红外线、超声波、电磁场刺激)。⑤中药外洗(桂枝、威灵仙、防风、川加皮、细辛、荆芥、乳香、没药)等治疗。

2 结果 36例四肢骨折术后患者中,仅25例(69.44%)在住院期间早期、系统、恰当接受康复治疗,出院时恢复正常功能的13例(52%)、关节活动幅度也有所增加。本组有5例骨折累及关节损伤,12周后继续康复治疗锻炼,关节功能均有所改善。

3 讨论 骨折的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是现代医学治疗骨折、关节损伤的三大重要环节,随着骨科技术革新、器械创新更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加上恰当的关节锻炼,大大地减少了并发症。骨折经手术复位,内(外)固定愈合需4-24周,按物理力学外固定需关节固定,但患肢长时间受到制动,肌肉萎缩、肌张力降低、肌腱挛缩、应激力减退、关节僵硬、骨代谢障碍,严重的致残[1]。早期、系统、恰当的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可加快骨折愈合,利于关节功能恢复[2]。骨折术后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进行[2]。早期术后2-3天内服中药,有活血散瘀之功效,待患肢疼痛缓解后行患肢肌肉、肌腱伸缩活动锻炼,邻近关节运动。术后2周视骨折固定稳定性而定,拆开外固定治疗结束再行外固定[3]。早期活动能增加肢体血循环、消肿减轻对神经压迫而止痛,肌肉挛缩停止;减轻关节、肌肉、神经的黏连。早期治疗恰当,中后期的肌肉萎缩、韧带挛缩、关节僵硬就减少。中、后期康复治疗方法有: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电磁场刺激理疗,通过各种器材训练、按摩、中药外洗等。CPM可加速骨膜层未分化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修复损伤的关节,促进成骨细胞增生,加快骨折愈合[4]。电磁场刺激理疗使神经细胞多巴胺水平减少,乙酰胆碱水平增加,而乙酰胆碱有增加运动功能恢复作用,改善运动机制[5]。在中、后期康复治疗全过程医护人员应对不同的骨折、关节损伤的患者有计划、有程序地安排康复训练。这期治疗时间比较长,有条件者尽可能住院接受治疗。相当一部分患者因经济未能解决等原因未完全康复而出院。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有计划地初步教会病人及家属操作锻炼,鼓励病人树立坚强的信心和毅力,出院后继续康复训练,争取最大限度地恢复肌肉、韧带、关节功能。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对特殊病例应设立门诊病历档案卡,电话随访指导康复训练。四肢骨折的康复治疗应注意:①根据骨折、关节损伤固定稳定情况而定早期、系统、恰当康复治疗。②早期、中期由医护人员指导协助锻炼,后期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主动与被动相结合锻炼。③功能锻炼幅度从小到大,次数逐日增加。④运动方向与原骨折外力方向相反。⑤活动骨折端不应受到旋转、成角或剪力等应力的影响[6]。⑥适当训练其它肢体关节,防止其它肢体关节挛缩。

参考文献

[1] 张毅,黄东锋,毛玉容等.膝关节韧带损伤早期应用膝矫形器动态石膏固定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1):24.

[2] 莫新发,何仲佳,周志贤.四肢骨折的术后康复治疗[J].广东医学,2004,25(4):411.

[3] 罗伟胜,谭常赞,李炬英等.精神疾病患者合并骨折康复治疗[J].中国民康医学,2003,15(3):155.

[4] 陆裕朴,胥少订,葛宝丰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587.

骨折术后康复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康复功能训练

股骨颈骨折是骨外科常见病,约占全身骨折3%~4%,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股骨颈骨折伤情多较重,约80%为移位性骨折,治疗难度大,加之患者多为老年人,后者恢复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恢复困难、预后多不佳,骨折不愈合率可达5%~10%、股骨头坏死率约30%,存活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生活能力下降,生命质量严重受损,股骨颈骨折已成为致老年人残障的重要病因之一[2]。手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主要方法,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法包括内固定术、关节置换术,疗效肯定,安全性基本能够得到保证,成功率较高。康复训练是股骨颈骨折术后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尚无规范的康复路径,一般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早开展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阶段性康复功能锻炼是一种适应骨折愈合生理阶段、患者恢复情况、患者康复训练耐受而制定的护理计划,关于股骨颈骨折术后阶段性康复功能锻炼研究较少,此次研究就此进行探讨。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3年2月~2014年5月,医院骨外科与康复科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确诊为股骨颈骨折;②均手术治疗,且手术均获得成功;③未合并其它类型严重骨折;④无原发性认知、运动障碍,如痴呆、卒中后偏瘫;⑤可耐受康复训练,未合并严重的骨质疏松症;⑥知情同意。共纳入患者84例,其中男40例、女44例,年龄56~84岁、平均(74.8±4.0)岁。Garden分型:Ⅰ型1例、Ⅱ型11例、Ⅲ型64例、Ⅳ型6例。手术类型:复位钢板内固定术28例、手法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20例,髋关节置换术36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61例。家庭支持情况:全力支持52例、一般31例。合并症情况:高血压23例、糖尿病8例、肥胖19例、营养不良20例。据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插入法,将患者纳入常规组与阶段组各4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手术治疗情况、营养状况、家庭支持情况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护理:治疗护理,静脉滴注活血化瘀中药制剂,口服补血理气方剂,同时加强术后早期病情监护,落实基本的常规宣教、并发症防治护理、伤口引流护理、敷料更换等。

常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特别关注院内康复训练,有完整的院内康复训练表,但对于出院患者,仅进行出院前指导,不进行跟踪式的院外治疗。

院内康复训练主要路径:①术后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并持续24h以上,开展安排康复训练,先进行下肢、上肢小关节训练,如活动踝部、足趾活动,伸展上肢进行股四头肌伸缩训练,10min/次,或至有劳累感,每次至少间隔5min,上举训练8次/组,早中晚各1组,同时对膝盖进行按摩以舒经活络;②术后次日,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主要训练下肢小腿、上肢,3次/d,早中晚各一次,10~20次/组,若条件合适,开始直腿抬高训练;③术后第2~3d,待患者引流管拔除后,进行关节被动活动持续训练,膝关节训练早期活动度不大于15°,以患者耐受为准,逐渐增加至90°,一般每日增加10°左右,10组每次,早晚各1次,每次30min;④术后4~8日,若伤口愈合较好,可在扶持下进行下床活动;⑤术后2周可进行协调性、步态训练,适度负重训练。

阶段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落实院内康复训练,还强化院外康复训练,进行跟踪指导。所有训练,均有专业的康复师、护士、患者及其家属通过制定,据患者实际情况,讨论通过,训练遵循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合理适度、安全可靠四项基本原则,主要训练内容包括踝部锻炼、股四头肌舒缩锻炼、深呼吸锻炼、直腿抬高训练、下床锻炼、负重训练、特殊训练(认知功能训练、肺功能训练。一般路径为:①术后1周:肌力训练、4次/d,髋部屈曲训练、4次/d;②术后第2周,增加髋外展、内收训练,10~20组/次,2-4次/d,注意控制关节活动范围,若条件合适进行负重行走训练,行走时应先迈患肢、避免内外八字步;③术后3-12周,增加耐力与肌力训练,扩大髋关节训练角度范围,强化负重步行训练,每天至少30min行走锻炼,一般在术后6周独立行走。每隔2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解训练开展情况、患者感受,每隔1个月返院复查1次,评估骨愈合情况、肌力与耐力恢复情况。肺部功能训练主要包括早期缩唇呼吸、后期歌咏训练、床上腹式呼吸训练、晚期上肢有氧训练,若患者不耐受,也可不进行有氧训练。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出院时、6个月,以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进行下肢活动功能评分,以髋关节功能评价表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以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患者日常活动能力[2]。统计患者出院后并发症发生例,如骨不连、股骨头坏死、下肢静脉血栓、骨折后遗症、褥疮、积坠性肺炎、内固定松动、髓内感染等。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

2结果

2.1 功能评价

6个月后,阶段住FMA、髋关节功能、ADL评分高于出院时、同期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出院时与6个月后常规组与阶段组FMA、髋关节功能、ADL评分对比(X±s)

注:与出院时相比,*P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阶段组骨折延期愈合率、骨折后遗症发生率、并发症合计例次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常规组与阶段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注:与常规组相比,*P

3讨论

股骨颈骨折手术安全性、有效性已能得到基本保障,术后院内康复训练也逐渐得到医院重视,部分医院开始落实院内康复训练路径管理,也取得一定成效。但需注意的是,骨折康复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而言,术后康复期间长,院内康复训练落实不易,出院后仍长期卧床者并不鲜见,患者因此出现肺功能下降、下肢微循环障碍等病理表现,甚至可并发积坠性肺炎、褥疮,加重营养不良症状表现,影响骨愈合、肌力恢复[3-5]。阶段性康复训练,在院内康复训练基础上,还提供系统的院外康复训练指导,结果显示,阶段组下肢功能、髋关节功能、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更显著,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术后并发率显著下降。持续的阶段性康复训练优势主要为:①提高了术后康复训练安全性,避免继发性损伤[4];②提高康复训练科学性,可在据患者耐受、恢复情况,尽可能在保障安全前提下,提升康复训练水平,增进康复训练效果;③适应了老年患者生理、病理特点,弥补了院内康复不易开展之不足,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以保障康复训练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刘月驹.股骨颈骨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22-31.

[2]朱燕宾.京津唐地区133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流行病学特征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4:22-25.

[3]董昌海.中医治疗骨折迟缓愈合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3(9):16-18.

骨折术后康复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康复护理程序;股骨颈骨折;髋关节功能

近年来,股骨颈骨折的患者也日益增多。股骨颈骨折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关节功能障碍、肢体畸形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对股骨颈骨折现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但患者术后的关节功能康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临床上关注的检点。术后积极的康复训练不仅能缓解髋关节置换术的疼痛,还能有效促进髋关节的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总体生存质量[1]。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4月对5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采用康复护理程序,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摄标准患髋正侧位x线片及骨盆x线平片证实;意识清晰,无神经或精神方面疾病而影响其日常活动,有较好的认知能力;全部患者均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排除手术禁忌症、陈旧性或病理性骨折。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70-84岁,平均(79.5±5.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46例,骑自行车摔伤28例,行走摔伤2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4-72h。骨折部位:左侧55例,右侧45例。骨折类型按照解剖分型:头下型37例,经颈型30例,基底型33例。骨折移位按照Garden分型:Ⅱ型58例,GardenⅣ型42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程序,具体措施如下:

1.2.1 术后1周内(第一阶段) 麻醉清醒后挤压和按摩患者的小腿,指导患者进行及健肢的主动运动与患肢踝关节、脚趾的主动屈伸运动。术后1d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先收缩5s,再放松3s,每次练习控制在5min,3次/d,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渐增加练习时间和次数。踝关节和小腿采用间歇性气囊肢体加压仪进行治疗。手术后第2d,在CPM机的协助下进行膝、髋、踝关节被动屈伸运动。

1.2.2 术后1-2周(第二阶段) 逐渐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由被动运动过度到主动运动,髋屈伸肌、外展肌、股四头肌抗阻训练,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患肢抬高控制在30°以内,每次练习控制在5min,3次/d,仰卧位屈髋屈膝运动,屈膝从15°开始,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每日增加训练角度,目标>90°;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渐增加练习时间和次数;之后进行坐起训练和起立坐下训练,练习过程中注意患者有无心慌、出冷汗以及恶心等不良反应出现,及时停止练习[2]。结合患者的体力恢复情况让其自主进行穿衣、梳洗、进食、床上排便等活动。

1.2.3 术后2-4周(第三阶段) 当患者健侧下肢具有正常的活动能力以及患肢可靠的内固定时,进行站立、负重、行走、转身训练。术后1个月,可适当根据X线显示的骨折愈合情况进行患肢的负重训练,缓慢的半蹲起立、原地踏步练习、上下台阶练习,患肢由部分负重逐渐到完全负重。

1.3 观察指标 两组术后均随访6-12个月,平均8.5±2.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髋关节功能:满分100分,得分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3]。从疼痛、功能、畸形、运动范围等4方面进行疗效评价,Harris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用(χ±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在功能、疼痛、畸形方面的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运动范围显著大于对照组,Harris评分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指发生在股骨颈基底部与股骨头下之间的骨折。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由于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加上协调性差,身体不灵活,该骨折的发生率较高。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保守治疗死亡率较高,现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2]。要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术后的康复训练必不可少。本研究将康复护理程序引入5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后康复锻炼中,针对骨折患者的特点及个体差异,有计划、有步骤、按照康复的不同阶段程序化的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通过按摩和挤压小腿,进行被动、主动的肌肉舒缩运动,利用肌肉收缩时对血液、淋巴液的肌肉泵作用,促进血液、淋巴液向心回流,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加快肿胀的消除,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同时在康复过程中逐渐延长训练时间,增加训练强度,增加关节的活动度,提高了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促进了髋关节功能的恢复[3]。结果显示,观察组的髋关节的运动范围显著大于对照组,Harris评分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程序能够显著促进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丽文,吴欲晓,郎史文,等.康复护理程序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8,7(9):696-697.

骨折术后康复的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康复; 肱骨骨折; 肩关节功能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具体是指肱骨外科颈在内及其部位的骨折,占所有骨折患者中的5%左右[1]。因为这种骨折的损伤部位接近肩关节,而肩关节是人体活动最多的关节之一,故而其功能的恢复对于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作用[2]。目前,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有手术和非手术两种方法,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可以耐受手术,则使用手术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较好效果[3]。但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治疗方式仅仅是影响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效果的一个方面,而康复的好坏也是重要的方面[4-6]。本文以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康复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31~75岁,平均(61.58±6.69)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肱骨近端骨折,排除病理性骨折可能;所有患者从受伤到接受手术时间1~5 d,平均(2.13±1.12)d;在致伤原因方面,交通伤32例,摔伤22例,坠落伤6例。为保证研究对象同质性,本研究要求所有患者受伤前生活可以自理;未合并有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疾病;患者神经精神正常;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可以理解本研究所涉及的健康教育内容并具有独立完成本研究所涉及调查问卷。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致伤原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使用艾迪尔系统,臂丛麻下进行。患者仰卧于可透视手术台上,胸部和肩部垫高30°~40°,经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在显露骨折端后,清除血肿,复位骨折;先使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复位,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观察复位是否满意,再进行锁定钢板固定。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康复治疗。具体措施如下:(1)患者术后第2天~第3周内,为康复治疗第一阶段,此阶段中,患者以被动运动为主,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关节囊及韧带等软组织粘连,主要动作以前屈上举、外旋为主,每日应最少进行两次,每次时间不少于10 min。在此阶段后期,可以视患者情况,进行内收和内旋的锻炼。(2)患者术后第4~10周为康复治疗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三角肌及肩袖肌肉力量,以主动运动为主,主要动作有前屈动作、站立位上举及增加第一阶段动作范围等。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让患者量力而已,且不可操之过急造成损伤。(3)患者术后3个月,可开始康复治疗第三阶段,即以增加肩关节活动力量和范围为目的的运动,可以在主动运动的基础上使用器械,也可帮助患者参与简单的社会运动。在此阶段,要注意鼓励患者康复信心,让其积极的进行运动康复。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本文观察指标包括两部分,首先是对两组患者肩关节运动能力的比较,测量时间点为患者术后第6个月进行的复查,使用美国肩肘关节协会的《肩关节评估表》进行,分为疼痛、肌力、稳定性、肩关节功能及肩关节平均活动度五个维度,满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结果越积极;第二部分是对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进行Neer评分的比较,满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结果越积极。测量时间点为患者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方法,计数资料使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肩部功能的比较 观察组在疼痛、肌力、稳定性、肩关节功能及肩关节平均活动度等五个评价肩关节功能的指标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Neer评分的比较 术后第3天,两组Ne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6个月,观察组Ne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包括肱骨大小结节骨折、肱骨近端骨骺分离及肱骨外科颈骨折[7]。对于此类骨折,临床上有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方法。一般来说,如果患者为非移位骨折,则可考虑使用保守治疗,而如果患者有移位现象,则应考虑使用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8]。通常,需要使用内固定进行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都伴随有患者软组织完整性损伤的情况,可能会造成患者关节囊、韧带等发生粘连,尤其是在手术后2周内,这种情况十分严重。且在患者出院康复阶段,由于未能接受系统的治疗,其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也不容乐观[9-10]。本研究中,笔者通过贯穿于患者治疗全程的康复治疗,在术后早期对患者进行被动运动,后期着重于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对稳定肱骨近端骨折固定效果,提高肩关节功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肩关节功能的比较中,观察组在疼痛、肌力、稳定性、肩关节功能及肩关节平均活动度等五个评价肩关节功能的指标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6个月,观察组Ne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康复治疗可以在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患者中起到积极作用,可以提高患者肩关节功能、稳定内固定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水平。

参考文献

[1]高仕长,倪卫东,梁安林,等.多发性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09,11(6):494-496.

[2]杨礼跃,蔡靖宇,郭涛,等.影响肱骨近端骨折手术疗效的因素[J].中国医药导报,2008,5(6):153-154.

[3]唐芳根,金丹,黎健伟,等.数字化重建技术在肱骨近端骨折临床分型中的应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11):1671-1674.

[4]廖云.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12):2095-2096.

[5]邱勤业,胡汉生,范震波,等.经皮钢板与解剖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1(30):5569-5574.

[6]张作君.对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几点看法[J].中医正骨,2011,23(10):30-33,36.

[7]王伟斌,庞清江.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3,16(3):278-279,282.

[8]唐兵,秦定扬.新鲜肱骨近端骨折并肩关节脱位25例诊治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0,20(4):627-629.

[9]王萌,张爽,刘晓华,等.陈旧肱骨近端骨折的康复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8):2170-2172.

骨折术后康复的方法范文第7篇

【Abstract】 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biological agent fixed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defect after observation and nursing.Method:35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agent’s fixation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defect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and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postoperative care methods.Result:The group of patients with active biological agents fixation and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care,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14-28 d after discharge.Knee function excellent in 28 cases,good in 5 cases,and available in 2 cases,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94.29%.Conclusion:In biological agents fixed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defect after surgery for patients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 care and close observation of the patient’s condition changes,to improve postoperative kne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Key words】 Fixed biological agents;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Rehabilitation care

First-author’s address:Luocun Hospital of Nanhai,Foshan 528226,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8.040

胫骨平台骨折在临床骨科中较为常见,发生胫骨平台骨折后,会严重影响膝关节的活动性、完整性及稳定性[1]。由于胫骨平台解剖结构特殊,骨折后容易发生缺损,目前临床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多采用生物剂固定方法,其临床疗效显著,但术后也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故加强术后观察,做好术后康复护理具有重大意义[2]。现将生物剂固定胫骨平台骨折缺损术后康复护理方法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35例胫骨平台骨折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胫骨平台骨折缺损。男21例,女14例;年龄25~67岁,平均(35.3±5.9)岁;右侧17例,左侧18例;闭合性骨折29例,开放性骨折6例;受伤距离手术时间3 h~6 d,平均(3.6±1.2)d,均为新鲜骨折。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均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手术,4例应用复位空心加压螺钉进行内固定,25例行切开复位支撑钛合金板或钛板内固定,6例行简单内固定加外固定架进行固定。在复位时,撬起塌陷部分,对于骨缺损面积较大者,使用生物剂胎骨粉与生物热熔胶进行固定,术后引流48 h。

1.2.2 术后观察及护理 (1)保持患肢功能位:回病房后,在患肢关节下垫薄枕,保持患肢功能位,使膝关节保持伸直或屈曲5°,避免肢体外旋,以免发生关节畸形,影响关节功能恢复。(2)应用气压治疗仪:每天使用气压治疗仪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以加快患肢的淋巴及血液循环,缓解水肿,防止形成深静脉血栓,治疗30 min/次,2次/d。(3)主动功能锻炼:遵循“早锻炼、晚负荷”的康复治疗原则,早期进行活动锻炼,以减少凝血系统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加快术后康复[3]。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制定主动锻炼计划,并定期对康复成效进行评价。术后2 d开始进行足趾活动,股四头肌等长舒缩锻炼,3~5次/d,30~50下/次。术后第3天开始进行踝泵及直腿抬高练习,患肢抬高到45°时维持数秒再放平休息,5~10下/次,2次/d。术后4~6周,逐渐开始做膝关节屈伸运动,1 h/d,以促进淋巴、静脉回流,预防关节僵硬、肌萎缩。(4)CPM(膝关节功能锻炼器)锻炼:术后2 d可开始进行CPM锻炼,将患肢固定在滑动梁上,以足套固定足部。训练要循序渐进,活动度先从3°(屈曲位)、0~1°(伸直位)开始,逐渐增大活动度,增加度数以5°~1°/d为宜,以患者可耐受为度[4]。锻炼时间1~2 h/次,3次/d,持续锻炼3~4周,直到患者膝关节主动屈曲度可达到120°。将主动锻炼与CPM锻炼相结合,并逐渐改为主动锻炼。在康复训练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若在CPM锻炼过程中,患者出现伤口渗血、疼痛难忍,要立即终止锻炼,及时报告医师,以便及时采取注射曲马多或换药等止痛措施,并将CPM锻炼时间延后[5-7]。(5)抗阻力训练:从术后第2周开始进行抗阻力训练,患者在病床边取坐位,以床沿为支点做膝关节伸直训练,然后逐渐在患者足背部放置沙袋进行抗阻力训练,15 min/次,3次/d,并逐渐增加沙袋重量和训练时间。(6)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嘱患者在出院后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嘱其继续坚持进行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术后3个月,患肢可部分负重,5个月方可完全负重,要注意避免外伤,体育锻炼应在有保护措施的前提下进行。定期回访,前3个月内要每月进行1次X线片复查,以了解内固定及骨折愈合情况,之后3个月内进行1次X线片复查,并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将内固定器拆除。

2 结果

本组患者经生物剂固定治疗和积极的术后康复护理,术后住院14~28 d后出院,平均(20.5±4.3)d,出院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3±6.5)个月。出院时,28例的膝关节主动屈伸度在85°~120°,平均(106.8±10.5)°;伸直0~10°,平均(7.2±1.6)°;膝关节功能接近正常,无疼痛,行走自如,轻度肌萎缩,下蹲较差5例;2例时有疼痛,屈曲受限但>90°,有肌萎缩,平地行走无跛行,下蹲及上下楼不便。参考文献[8]中的疗效评价标准,35例患者优28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4.29%。

3 讨论

由于胫骨上端为疏松骨质,骨折后容易发生骨缺损,若出现挤压塌陷,就会增加骨折整复难度,影响膝关节面平整度,引发膝关节功能失调、创伤性关节炎[9]。因此,临床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缺损,术中准确、充分的植骨是关键,应用生物剂进行支撑、固定,抬高塌陷胫骨平台进行复位,让新骨在材料内形成,可有效提高骨修复及骨愈合效果[10]。

骨折术后康复的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老年髋部骨折术;连续护理模式;综合护理干预

髋部骨折是指股骨及股骨转子间骨折,该类骨折的康复时间长,医疗成本高,死亡率高[1]。该类老年群体多合并骨质疏松和跌倒危险,老年群体发病率远高于其他普通人群。手术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主要方法,手术治疗的优点在于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病发生少、病死率低。但是老年患者的身体技能差,合并疾病多,术后6个月内死亡率较高。因此,有必要加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护理,促进患者功能康复,提高预后质量。本文以11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为研究对象,分析连续性护理模式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综合干预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14例,手术类型为内固定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男性患者31例,女性83例。年龄66~84岁,平均年龄(75.3±4.7)岁。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7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手术方式:关节置换术68例,内固定46例。合并疾病:1种34例,2种及以上42例。合并并发症:1种11例,2种及以上9例。入院时Bathel指数(15.6±4.4)。依据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手术方式、合并疾病和并发症、Bathel指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入院评估、健康教育、术前准备。围手术期做好生命体征监测、骨科专科护理,预防压疮、感染、深静脉栓塞等骨科常见并发症;术后进行功能锻炼、关节活动等。干预组患者在即基础上,根据连续护理模式实施综合干预。包括评估疾病、精神和营养状况、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成立专业人员组成的康复护理团队,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做好并发症针对护理。编制健康教育手册,分析患者的健康需求,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由专业康复师为患者制定功能康复计划,康复内容包括关节、肌肉、日常活动锻炼,促进髋关节康复。患者出院后,对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训练指导、危险因素评估、并发症预防等护理,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危险因素,并指导患者改进方法。

1.3观察指标

开展综合干预前后,使用harris量表分别对护理前、出院时(T0)、出院1个月(T1)、3个月(T2)时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使用健康调查表对患者的依从性(出院后坚持服药3个月)进行调查。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技术资料使用频数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使用t和x2检验,以P

2.结果

2.1髋关节功能评分

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Harris指数均不断提高,T0、T1、T2干预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依从性

干预组的依从率为50.9%,对照组为17.5%,两组患者的依从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d3.讨论

连续护理模式是指通过老年科与骨科协作,成立有专科医生、护士、精神科医生、理疗师、疾病管理员等多个学科团队组成的小组,在术前和围手术期为患者提供疾病评估、围手术期诊疗与康复措施,连续护理模式已经成为老年髋部骨折转诊的新型医疗模式[2]。我国老年医学发展时间短、医疗条件水平不高,患者住院治疗时间缩短的,院内护理干预主要以短期干预为主。虽然部分医院重视出院后患者康复情况,但是电话或家庭随访等延伸护理工作缺乏各个学科合作,无法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综合干预。

因此,本文根据连续护理模式理念,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实施综合干预。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连续护理模式后,患者出院前、出院1个月和3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显著提高,且各时间点干预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的依从性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更高的原因在于应用连续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及时纠正患者家庭康复中的错误观念和行为[3]。如术后100天内不得进行康复锻炼,只能在室内进行行走练习。干预组患者依从性更高的原因可能与患者对疾病认知更高有关。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通过电话和家庭随访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和持续药物治疗的最多用个,如服用双磷盐酸、维生素D可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可显著降低再次骨折发生率;此外,还组织各类健康教育和关爱活动,提高患者对骨折及其危险因素的认识,因而患者的依从性更高。

【参考文献】

[1]冯玉新. 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2012,23: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