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病理学的初步认识

对病理学的初步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病理学的初步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病理学的初步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病理住院医师;细胞病理学;规范化培训

细胞病理学是病理学的细胞学部分,是以组织学为基础,研究组织碎片、细胞群团、单个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以及细胞间比邻关系,并探讨组织来源的一门科学[1]。它是采集人体各部位,特别是管腔器官表面的脱落细胞或用细针直接吸取病变器官及肿物获得的细胞,经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这些细胞的形态,做出诊断的一门临床检验学科,又称为临床细胞学或诊断细胞学。它是根据细胞内异常状况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原理,以及疾病发生过程中细胞的生理功能发生改变的规律,从而提出诊断和防治疾病的依据。对细胞样本的分析通常是一个快速的过程,对患者构成潜在危险的细胞,比如非典型增生细胞、癌细胞或感染细胞等各具特点,这些细胞的特征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才能正确识别,因此,临床迫切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细胞病理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途径,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根本之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医学生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其最终目标是培养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住院医师,丰富拓展专业知识,增强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专业素质[2]。我院为广西住院医师规培基地,承担着全省细胞病理医师的培养及进修生、实习生的带教任务。为提高规培生对细胞病理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规培生良好的学习思维和习惯,提高规培生的学习效果,探索将个体化的培养方案、多样化的带教方式、多元化的考核体系等引入细胞病理学带教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制订个体化培养方案

住院医师规培从实质上来讲,其实是属于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同时也是当前社会广泛认可的一个培训合格临床医师的模式,对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有重要作用。临床规培生有部分是刚毕业的医学生,有部分是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有的是临床病理专业的规培生,有的是临床各专业轮转到病理科的规培生。大家的水平不同,学习的时间不同,学习的要求不一致,因此,对于每个人的培训内容及时间的安排及带教教师的配备都应有所不同,我们根据每个人的知识基础、规培时间及教学大纲要求等,制订了个体化的培养方案。

1.1问卷调查,量体裁衣

在规培生刚入科时,制订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历、专业、规培时间、是否从事过临床工作、是否从事过细胞病理检查工作、从事该专业年限或年阅片量,等等。通过调查问卷可以详细了解规培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据此制订个体化的培养方案。例如,对于其他专业轮转的规培生,其规培时间只有短短2周,制订的规培方案以能够熟练掌握标本的收集、制片及常用的染色方法,熟悉细胞病理报告的工作流程、报告模式及报告的解读为标准。而对于临床病理专业的规培生,根据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其规培方案则在其他专业轮转规培生的基础上,还要掌握细胞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如染色的原理、液基细胞学的原理及操作等专业技能;完成细胞学检查初筛工作至少2000例;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国内外进展,具备进行常规细胞病理学初步诊断的能力。而对于从事过临床工作,对细胞学有一定阅片基础的规培生,重在讲授最新的脱落细胞学理念、诊断分级系统及专业新进展,以更新其陈旧理念;加强鉴别诊断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其脱落细胞学诊断水平。通过制订个体化培养方案,可使规培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所需知识,更快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1.2实行导师制,因人施教

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欧洲,最早在英国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开始实行,其强调要依据学生个体化的差异,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并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3]。导师制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这种密切的师生关系,能让教师足够了解其带教规培生的情况,能针对每个规培生的不足及特点给予及时解惑或肯定,规培生也能足够了解教师、信任教师,可以及时请教教师,这样的师生关系可有效提高规培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4]。我科在选拔细胞病理导师时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且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能及时准确解答规培生的问题,并有良好的带教技巧,有足够的精力参与教学,中级以上职称且至少从事细胞病理学诊断工作3年以上。

2知识传授阶段化

细胞病理学是一门基础与临床紧密联系的形态学学科,临床上主要应用于肿瘤的初筛、确诊及普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细胞形态学观察,见微知著,对从事细胞学诊断的医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细胞病理学教学中,需要密切联系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及临床医学等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使规培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用学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5]。细胞病理学教学一直都是难点和重点,所涉及的系统及细胞种类繁多,形态变化大,教师认为难教,规培生也感觉难学。为指导规培生在临床培训的短时间内把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尽快掌握不同组织的细胞形态变化特点,对一些临床常见的疾病做出诊断,采取一对一的带教方法,对规培生的学习内容进行阶段性教学,由简及难、循序渐进,夯实基本技能,提高诊断水平。

2.1细胞病理技术的学习

每个规培生在进行细胞病理学规培时,首先要掌握细胞病理技术,包括标本的收集、制备、固定及染色等,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要掌握瑞氏染色及巴氏染色的原理、操作技能及染色效果的评价。带教教师在规培生入科学习的第一天,应详细讲解细胞病理技术的各项工作,规范讲解技术要领,然后在“放手不放眼”的原则下,让规培生大胆动手操作,直至他们能够独立、规范地处理各种临床标本,并能制备出优良的细胞涂片,此项培训时间为一周。

2.2细胞的阅片诊断

细胞的形态从正常到非典型增生再到恶性病变的一系列变化过程中,细胞的形态变化大,给识别增加了难度。初学者往往无从下手,因此,应给规培生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使其对细胞的认识先从正常的细胞形态着手,认识了正常的细胞形态,再到非典型增生细胞形态,再到恶性肿瘤细胞形态,采用逐级递进的对比学习方式,这不仅让规培生学得轻松,还让规培生对自己更有自信,学习起来更得心应手。学习内容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及时间长短进行了调整,如让规培生先从相对简单也是临床最常用的女性生殖系统脱落细胞学及浆膜腔积液细胞学开始学习,再学习相对较难的针吸细胞学。

3灵活运用多样化的带教方式

3.1手把手标准示范

细胞病理技术大部分内容是标本的接收、标本的制备及标本的染色等。临床脱落细胞标本多样,各类标本送检的要求,如送检的量、送检时间、送检时的注意事项等都有所不同,再加上标本的处理方式不同,标本的染色方法不同等,使这部分内容较难学。因此,对于新入科的规培生,带教教师会一边耐心讲解(包括一些操作的原理、技巧及注意事项等),一边手把手标准示范,直至规培生能掌握技术要领,才让规培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在旁边“离手不离眼”地监督规培生的操作。这样的带教方式,规培生感觉心里踏实,自信大胆,学习效果更佳。

3.2一对一镜下讲解

对于大部分规培生而言,细胞形态学是枯燥抽象的,即使“熟读万遍书”还是对细胞的形态没有清晰的认识,有雾里看花的感觉。因此,针对细胞的特点,教师运用理论知识及自身经验体会对细胞的形态进行镜下讲解,使这部分内容更生动、具体,也更形象化,帮助规培生对细胞形态的掌握。

3.3多镜头下的病例讨论

运用多镜头显微镜下病例讨论的学习方式,灵活引入案例教学法和PBL教学法。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在学习浆膜腔积液恶性肿瘤细胞学的特点时,课前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病例标本,师生一起多镜头显微镜下共同阅片,让规培生边阅片边说出自己的镜下所见以及诊断意见、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思路及要点等,同时向带教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分析,对规培生正确的地方给予肯定,同时也及时指出错漏或不足之处,并再一次讲解本次内容的相关知识,让规培生加深对本次内容的掌握。通过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规培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规培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益于培养规培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多媒体理论小讲课

教师每周至少给规培生进行一次多媒体理论小讲课。小讲课的内容可以是规培生此学习阶段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也可以是某个知识点的最新研究进展,抑或是某个典型病例或是有争议的疑难病例的学习。通过针对性的理论小讲课,加强了规培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开阔了规培生的诊断视野及诊断思路,激发了规培生努力学习不断探索的求知欲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4阅片能力独立化

具备进行常规细胞病理学初步诊断的能力是细胞病理学规培生的培养目标,为达到这个培养目标,由带教教师指导规培生掌握阅片的流程、如何书写规范的报告术语及清晰图像采集后,给规培生足够的时间独立完成显微镜下标本的初步判读,每天要求完成20~30个标本的初步诊断,然后带教教师对全部标本复片,对规培生诊断结果进行评价打分,着重指出规培生的进步和不足,并重复学习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这样的培训,不仅能让规培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增强规培生的阅片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更让规培生积累了很多临床诊断经验,是规培生树立信心必不可少的锻炼,为今后独立完成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报告方式规范化

能识别各类细胞的形态并不是细胞病理学规培的最终目标,能识别细胞并能准确出具细胞诊断报告才是。病理诊断报告作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对于决定治疗方案,预测患者预后,甚至是保险赔付的依据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笔者认为,病理诊断报告是一种很严肃的医疗文书,应当具有相对统一的报告格式和严格的用词规范。因此,在带教过程中,不仅要教会规培生学会阅片,更要让其学会如何规范书写诊断报告。

6考核体系多元化

根据细胞病理学学科特点,构建了一套多元化的考核体系。该考核体系包括理论考核、技能考核和阅片考核3个部分。理论考核设置10份考卷(考卷每年更新一次),规培生学习结束之后,由规培生随机抽取一套理论试卷进行考核,总分100分。技能考核主要是考核规培生的标本制备能力:由规培生从接收标本开始,独立完成所有的技能操作(标本的接收登记、编号、离心、制片、染色等),操作完成后,监考教师综合规培生的操作过程(操作规范性、熟练性及流畅性等)及其制备出来的细胞涂片效果(细胞涂片要求:细胞分布均匀无重叠无杂质,细胞着色鲜艳,核浆着色分明)打分,总分100分。阅片考核:准备一套考核专用细胞涂片,有妇科宫颈涂片10张,其他各类临床脱落细胞等10张,这20张涂片中,有正常的阴性涂片,也有各类阳性涂片,要求规培生在2个小时内阅片完毕并出具完整的诊断报告,教师从规培生的诊断结果及其诊断是否规范化进行打分,总分100分。经过多元化的考核体系,能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规培生的学习效果。多元化考核体系的推行,反过来也促使规培生更加注重平时学习,能提高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6]。综上所述,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提高病理医师队伍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细胞病理学整个临床带教过程中,通过制订个体化的培养方案、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传授、灵活运用多样化的带教方式和考核方法等,能提高规培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规培生的操作技能及阅片技能,具备进行常规细胞病理学初步诊断的能力,达到细胞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芳.细胞病理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2]张策,房慧莹,焦明丽.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9(6):54-56.

[3]张东阳,陈涛,姚晓慧.本科院校学业导师制的分析与探讨[J].科教导刊,2020(11):75-76.

[4]徐倩,姜玉琴,余童,等.“全程导师制”在医药类高职院校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药房,2017,28(15):2149-2152.

[5]李萍,马薇,庞玉艳,等.临床病理专业细胞病理学课程体系构建及改革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6):6-7.

对病理学的初步认识范文第2篇

1选择适合护理专业特点的教材

病理学教材有不同的版本,由于各个医学专业不同,同一专业层次也不同,所选教材就会不同,这就要求任课专业教师根据所教授学生的专业、层次、基础等综合因素考虑教材的选择。我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护理专业自1987年即开始专科招生,2000年开始本科招生。2004年以前护理本科学生学制五年,所用的是与临床医学专业相同的病理学教材。2004年以后我们认识到不同的专业应该选择具有自己专业特点的教材,我们对护理专业教材进行了改革,护理本科学制改为四年,教材选用专门针对护理专业特点的全国统编教材。新教材结合了护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和专业特点,增加了一些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比如坏疽的护理、骨折的护理等,更加突出了病理学知识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但是新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新教材是把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合编为一本教材,笔者认为目前这两门课都是由不同的教研室承担教学任务,分开编写可能更为妥当。

2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目前护理专业本科学制四年,相对临床专业而言课时非常有限,因此需要科学安排课程,选择适合护理专业特点的内容,紧密结合临床。给护理专业学生授课时应该“全而泛”,也就是说总论和各论的各个重要疾病都应该讲到,但是由于课时有限,只能粗讲,要做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2]。通过对病理学知识“全而泛”的学习,初步了解疾病的主要病理概况,在今后工作中如需要应用时能根据所掌握的知识,自己翻书学习。对于各论内容,我们应该重点讲述疾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发生机制的联系,用于解释和解决一些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对于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等虽然是病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对于护理专业我们不可单纯一味地、过多过细地讲授,否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对教学内容有所选择外,对教学深度也要适当把握,不可过浅也不可过深,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关键取决于他们对此门课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是学好知识的主导因素[3]。护理专业很多学生对自己要求比较低,对医学基础课程不重视,也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病理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目前计算机多媒体在病理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可以依据病理学的形态学特点,通过Flash、PowerPoint等技术,采用以图像为主,辅之以文字的教学形式,将疾病变化过程生动、动态地显示出来,便于学生观察、探索,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运用病理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非常适合护理专业课时短、教学内容全面的特点。另外我们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应用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双边式教学等。笔者在病理教学过程中就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比如在学习纤维性修复时我们就可以启发性地提出问题:纤维性修复的病变特点是什么,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这样带着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课堂气氛活跃了,而且学生掌握的知识也更加牢固了。

4根据护理专业特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我校护理学本科是2000年才开始招生的,以往多数是专科和中专层次的学生,然而病理学教师一般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以前讲授的对象不是护理专业,所以对护理专业病理学的教学经验较少,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上主要沿用临床医学的教学体系,没有体现护理专业病理学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护理专业的病理教学水平,承担护理本科病理学教学任务的教师应该适应现代护理学的发展趋势,深入护理临床的第一线,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上顺应护理学的发展方向,满足护理专业的需求,为培养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有熟练护理技术的高层次护理水平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

5加强实验教学

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教学内容存在大量的形态学描述,学生仅凭理论课的学习难以理解和掌握,且该课程专业术语较多,容易混淆,难以记忆。因此,实验教学尤为重要。我们学校目前安排的护理专业病理实验有36个学时,一次四个学时,一般实验课是安排在相应的理论章节内容之后进行的。每次实习课第一个学时,教师通过多媒体系统演示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这些幻灯片都是我们根据学生观察的教学切片制成,且拍摄时从低倍镜的整体观察到高倍镜的某些特殊结构连续动态切换,形象直观。我们还把每节课所要涉及到的正常组织结构与病变组织进行对照,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们还在幻灯片上对基本病变做了特别批注,让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每张切片介绍完后还会对该切片内容进行总结。后面两个学时让学生自己观察切片,把疾病的基本病变特点描绘在实习报告上,教师通过显微互动系统掌握每个学生看切片的情况,及时纠正学生观察错误的视野以及答疑。最后一个学时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进行小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学习的重点病变、特殊结构再现出来,让学生印象深刻。

6改进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对病理学的初步认识范文第3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跃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和外交战略大局引领着中国教育领域向国际化迅猛发展。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通用语言,是全世界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权威性的医学期刊大多使用英文出版,国际会议上大多数人通过英语交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并逐步融入国际社会过程中,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语言,越来越广泛地接触到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跟随教育事业、临床医疗、科研发展国际化的大潮,全英文教学的开展和普及势在必行。在国家有关留学生教育工作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目前国内许多医学院校都在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开展全英文教学,由于全英文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开展工作还处于萌芽状态,在教学模式、师资培养、教材选择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面临很多困难。病理学作为医学教育的主干课程,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学科,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临床各学科的医疗实践中,都需要用病理学的知识诠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同时,病理学作为一门形态学科,在全英文教学方面与其他学科也有诸多差异。因此,多方面探讨提高病理学全英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对改善临床医学教学效果,促进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加强学校管理层及教师对医学全英文教学内涵的认识,转变教学观念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应试教学现象普遍存在。留学生从小受到西方教育体制的影响,民主意识强烈,个性张扬,课堂气氛活跃,喜欢实践,采用应试教育肯定行不通,只有教师和学校管理层两方面的通力协作,在思想上重视,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开展针对留学生的全英文教学课程。

2 建立和完善医学全英文教学管理体制

全英文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教学语言应用、语言环境、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其进一步推进必然会碰到很多困难和阻力,而建立一整套与全英文教学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管理体制是全英文教学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 师资队伍的培养

高素质的全英文师资队伍是顺利实施医学全英文教学的基本保证。目前国内各医学院校普遍面对的问题是医学全英文教师非常匮乏,而引进外籍教师又不太现实。因此,加强专业教师英语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共识。普遍认为,语言障碍是我国开展全英文教学的拦路虎,但语言的障碍是可以通过努力克服的。目前主要的提高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方式为:学校为教师提供前往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进修学习的机会或自办全英文教学培训班,这二者以出国进修学习最为重要,因其可以学到地道的英文,为以后全英文授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教材建设

开展病理学全英文教学,教材尤为重要。大部分医学院校的病理学全英文教材有两种来源:(1)英文原版教材,如:《Robbins Basic Pathology》或《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原版教材内容精炼,更新迅速,并拓展至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或进展,语言更符合英文的语言习惯,但价格昂贵,内容与国内病理学教学大纲要求有一定出入。(2)自编教材:目前试用的多为参考国外病理学原版教材及相关专业资料,并结合病理学中文版教学大纲要求而自编的教材。然而,目前国内病理学自编英文教材存在知识内容较少,语言形式上存在照搬原版教材,然后在其基础上进行简单删减,有时导致语言表达不规范、晦涩难懂。因此,一方面,各高校应根据教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另一方面国家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应尽快组织病理学专家编写全国统一的高水平的病理学英文教材,并制定详细的病理学英文教学大纲,使病理学全英文教学从一开始就遵循正规路线进行,形成医学教育的统一体,保证病理学全英文教学的教学质量[1]。此外,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也是病理学全英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病理学资源,充分备课,获得一些多媒体资料或图片,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趣,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直接点击链接进入国外医学院校网站学习相应的病理学知识,感受国外病理学的精彩内容。

5 教学方面

5.1 认识留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由于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留学生受教育水平差异大,民族及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等多方面都具有其特殊性。由于学生知识层次差别较大,因此导致了留学生知识水平和个体素质之间的差异。尽管英语是这些留学生国家的官方语言,但是其英语口语带有显著的地方口音,与我们熟悉的标准“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存在一定的差距,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障碍[2]。与国内学生相比,留学生纪律性差,自制力差:上课迟到、旷课现象较为普遍,甚至上课期间随意在教室走动。课堂上经常自由发表个人意见,有问题随时提出,虽然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往往造成课堂教学秩序混乱,甚至导致教学计划无法顺利完成。因此只有教师认识到留学生教学的特殊性,认识留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5.2 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病理学既属于基础医学,又属于临床医学,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在医学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留学生病理学教学有其特有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必须与留学生所在国家的职业医师大纲关于病理学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由此,我们确定了留学生病理学教学目标:病理学总论,为各种不同疾病的共同病变基础,属疾病发生的共同规律,要求其掌握病理学总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病变,病变转归;各论则是在病理学总论的基础上研究和阐述各器官系统每种疾病的特殊规律,要求其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病理学实验课培养留学生的基本技能,尤其是培养全面、仔细观察病变的能力,要求留学生学会观察、描述肉眼和镜下的病变,结合理论课学习的相关知识思考、分析、判断,作出初步诊断。同时,也要求其能应用病理学知识综合分析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教学内容同样要结合留学生所在国家的气候、地域和疾病谱的特点,着重讲述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理变化[2]。例如,疟疾在我们国家比较少见,而在非洲国家比较多见;伤寒和菌痢虽然在四川地区比较少见,但在巴基斯坦则为流行病;胃肠道恶性肿瘤在我国是常见病,而在巴基斯坦比较少见。讲课时应着重讲解。

对病理学的初步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医学;临床医学;病理学;人员开发;

卫生人员/教育大专院校学制为3年,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从事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诊断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初步掌握急、难、重症的处理原则;能对常见的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进行预防工作;具有一定的自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适应临床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专门医疗人才。由此可见,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面向基层卫生事业服务的“实用型”医疗人才。针对这一培养目标,要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医学人才,进行病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病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病理学作为一门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发病机体的病理变化特点(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改变)和疾病的结局,为早期发现疾病、诊断疾病、治疗和预防疾病奠定理论基础,现今临床病理诊断可作为临床确诊疾病的“金标准”[1]。对于临床专业的医学生来说,学好病理可以更好地认识疾病,掌握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早期临床思维的培养,有助于理解临床诊断及治疗。而病理学这门学科特点是概念多且抽象,各种病变肉眼和镜下描述多且相似,书本内容多、难记忆。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老套,陈旧的教学方法不仅授课形式单调、与临床联系少、教学效果差、师生交流少,而且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了使学生在短暂的在校学习期间能掌握更多、更好的专业知识,提高其自主学习、分析推理、准确判断等综合能力,毕业后适应岗位需求,成为真正的实用型人才,从而进行病理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病理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与总结

2.1重视岗位需求,设计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基层卫生人才岗位需求,设计教学目标,病理学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各种基层常见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及相关的临床表现。授课过程中要加强病理学改变与临床表现之间关系的学习,用病理改变来解释临床现象,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病理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医学生早期临床医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根据岗位需求及学时限制,还需整合教学内容,对各章节内容精选,并对其进行精炼和浓缩,教学内容设置以“必须、基本、常见、适用”为原则[2-3],教学重点是基层常见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多发病、地方病和老年病的基本病理知识,而对一些少见疾病、罕见病(如心肌病等)可以稍稍带过,或者让学生自学,如果对教学内容进行面面俱到的讲授,那么既讲不出重点和难点,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2.2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方法设计上要改革创新,要牢固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彻底改变过去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破除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启发式教育为主线,有效运用“问题式”、“案例式”、“导学式”、“研讨式”等方法,使师生同时参与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密切联系,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全程,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性,把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学习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比如,在相应章节课前设计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使学习更有目的性,如在学习血液循环障碍这一章时,设计病例“一患者下肢骨折,石膏固定卧床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给予拆除石膏,患者准备出院,但下床活动不久,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嘴唇发紫,应声倒下,经抢救无效死亡。请用所学病理知识分析患者死亡原因是什么?”带着这一问题学习,学生上课精神集中,听课非常认真,学完新课后基本能解释患者死亡原因;但这时,教师还可以对该病例进行深度挖掘,发散思维,比如“针对此临床现象,作为临床医生应该怎么预防?”,“该使用什么药物预防?”,“溶栓药是不是只要有血栓形成就用,为什么”,“何时使用抗凝药,何时使用溶栓药,除此病例外,你还能想到哪个系统与这两类药物使用关系密切”等问题,通过发散思维,可以把药理学、病理学、临床诊断与治疗联系起来,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模拟临床治疗,而且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早期临床医学思维的建立,避免学生对疾病的认识片面化。2.3实验教学改革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病理教学过程中占了极重的比例。病理学实验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病变组织器官大体标本观察;(2)病理组织切片镜下观察;(3)临床病例分析讨论;(4)动物实验(现已合并到医学机能实验);(5)临床实践。每次实验课为2课时,每节课45min,带教教师2名,把带教班级分为两组,一组由副带教教师带着学生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时间为1个课时;另一组由主带教教师进行临床病例分析讨论,然后进行轮换。2.3.1组织器官大体标本主要根据章节选择典型标本进行观察,观察地点为病理学实验室,若学生对大体标本感兴趣,可以课后去本校生命科学馆,那里标本多且内容丰富。2.3.2构建形态学多媒体互动教学实验平台,优化教学配置组织切片的观察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有不同之处。相关的组织学是学习病理学的基础,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学生对组织学知识已大多遗忘,因此,在病理学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从病理学角度复习正常的组织结构是非常必要的,如在观察鳞癌切片时,先复习正常鳞状上皮切片,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鳞癌镜下病理变化。本校组织学实验和病理学实验是共用一套实验室,并称形态学实验室,学校建立了组织学和病理学电子图谱库,该图谱库里有各个系统的正常组织学形态图片和病理组织学形态图片,并配有镜下组织观察解说,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正常组织切片相关组织学内容,将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做对比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观察病理切片、掌握病变,更好地消化实验内容。2.3.3临床病例分析讨论主要选取与本章节相适应的典型案例并示教,选取了由本校教师组织及兄弟院校参编的、适用于三年制临床医学的、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病理学实验教程》。所有案例均来自于该教材,案例中含有基本的病史资料和病理尸检报告,为讨论提供了素材依据。为方便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5~6人为1个小组)。讨论内容包括:病例讨论的准备,首次由教师演示如何对病例进行分析探讨,教师示范完毕后,提前布置下次实验课的案例分析,时间约为2周;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分析时间及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查阅与本案例有关的资料;病例讨论的开展,教师主持课堂,学生发言讨论,每个小组选定1个发言人,其他小组可以对正在发言的小组进行评分和提出1个或以上的问题,该问题可以是关于该案例的任何形式的问题。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主持发言。最后,教师分析案例,讲解案例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基础,总结共性及特殊问题,纠正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偏差,总结案例中患者的发病过程及死亡原因。病例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解分析实际的典型病例,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疾病的病理变化,为认识疾病本质奠定基础,达到学习临床病理知识目的的一种方法,具有真实、客观和针对性等特点;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自学条件和实践机会[4-6]。2.3.4动物实验由于学时的限制,本校把病理生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实验综合起来设计相关实验,成立了一门单独的实验课程-医学机能实验课,学时32课时,每次实验4课时,共8次。该实验课整合了空气栓塞、缺氧、有机磷中毒与解救、休克、影响和调节血压的因素、影响和调节尿生成的因素等实验。其与生理学、药理学结合开展综合性实验,把这些实验设计在一起,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疾病,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本实验课已作为一门网络课程投放到本校校园网络———“随身课堂”网站,在上实验课前,要求学生在“随身课堂”网站完成预习报告,并预习相关实验操作视频,这部分占课程考核成绩的10%,课后需在“随身课堂”完成电子实验报告,此部分占考核成绩的30%,教师课堂小组评价占20%,期末考试操作占40%。因受学时及教学条件限制,学生在校期间能做的实验有限,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学校购买了VBL-100医学机能虚拟实验系统,该系统采用了真实的实验数据,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研制的动物和人体实验模拟系统,涵盖了生理学实验、病理生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人体实验和综合实验共计70个实验项目。另外还有常用仪器模块、资料模块、动物模块及模拟考试模块,内容丰富,结构完整。VBL-100医学机能虚拟实验系统的使用主要是在实验前后,实验前预习模拟实验,确认实验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实验后再虚拟,对实验过程中不足之处加以思考,避免以后再出现同类失误。所有实验室定期开放,并有专人管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课后来实验室体验其他实验内容,拓宽自己的视野。2.3.5临床实践考虑到临床医学生就业问题,因有部分学生毕业后可能不会选择临床第一线工作。为了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增加学生就业率,本校组织学生去附属医院病理科参观学习一次,主要介绍病理科工作内容。一是让学生了解病理诊断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目前,临床病理诊断可作为临床确诊疾病的“金标准”,理解病理学在整个医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二是现在临床二级甲等医院均需建立病理科,而现在病理学专业人才短缺,大部分病理医生是由临床医学专业医生转变而来,学生毕业后就业可选择从事病理诊断工作。若学生对从事病理技术行业感兴趣,可在学完病理学后下一学期选修病理实验技术、细胞病理学等相关病理技术课程,为以后从事病理检验技术工作打下基础。2.4举办病理学知识竞赛为了培养良好的学风,本校从2014年起在学生入学第2年第一学期举办基础知识竞赛(此时学生基本已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准备进入临床知识学习阶段),竞赛科目主要包括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学5门学科,其中病理学知识竞赛内容包括5部分:(1)选抢答题;(2)名词解释题;(3)病理大体标本展示及讲解;(4)病例分析题;(5)病理切片诊断(此为加分题,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在决赛前,病理学有教师对学生进行赛前辅导,实验室在周末期间也全天开放。通过知识竞赛的举办,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基础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临床系教师反映课堂气氛较之前更活跃。

3小结

由于三年制学时限制,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很多的知识不可能在课堂上全部讲授。因此,怎么去创建一个课外继续学习的途径将变得非常重要[7-12],为此,本校加大了医学网络资源库的建设,目前已小有成效,但仍需继续完善,病理学网络资源库建设改革仍需继续努力。目前,我国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多数是按学科设置,这种设置有利有弊,优点是突出学科特点,体现医学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便教学实施和管理,缺点是阶段性过于明显,基础与临床分离,学科间的知识重复过多,学科间横向联系不够,而三年制学生在校时间短,学习时间有限。为此,本校正尝试将基础医学知识进行整合,准备构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课程体系,去除学科间的重复知识,合理整合教学内容,预备先在小专业进行探索试行,等这种培养模式成熟以后再向临床医学专业推广。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基层卫生单位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本校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根据现代教育模式发展和临床需求,转变教学理念,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切实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向高素质临床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靠近。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

[2]王柳行,辛程远.农村定向全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1(12):153-154.

[3]汪鑫平,郑美蓉,胡志红,等.农村订单定向培养医学生病理学教学改革实践[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2):105-106.

[4]郑少燕,杨棉华,蔡琮.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27(2):224-227.

[5]张琳,徐玉婷,王庆苓,等.案例教学在病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4):281-283.

[6]廖雯婷,邓丹玲,丁彦青.病理学启发式案例教学模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7):578-580.

[7]熊晖,姚运红,陈小毅,等.建立多元病理学资源库提高教学水平[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0):1598-1600.

[8]陈冰,朱晓群,黄小梅,等.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构想[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71-74.

[9]胡琳.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应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2):196-200.

[10]徐洪海,卢林明.网络资源在病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8):2856-2857.

[11]崔丹,杜红禹,齐凤杰.浅谈病理解剖学多媒体资源库的构建[J].解剖科学进展,2014,20(5):487-488.

对病理学的初步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临床;病理诊断;思维特点

[中图分类号]R36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c)-157-02

本文对临床病理诊断思维的特点作一探析:

1 前言

病理诊断是病理医生通过对病变组织进行肉眼观察或将病变组织制成切片进行镜下观察以判断病变部位、病变性质的一种特殊方法,是目前临床上唯一能够确诊疾病的诊断方法[1]。与其他临床诊断不同,病理诊断的对象是细胞成分或者组织成分,它通过观察病变组织或器官局部形态的改变来判断疾病,是一种将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的诊断方法。病理诊断因有着较高的正确率而被誉为“金标准”或“金诊断”。病理诊断为什么有着其他临床诊断无法比拟的正确诊断率?它有哪些优点?是否存在不足?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当今病理学的研究中,更多的学者关注到病理学教学的重要性。大量文献中涉及如何进行病理学的教学,病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成为临床病理学的热点,而对于临床病理诊断的实践研究却少之又少,关于临床病理诊断思维的叙述更是屈指可数。本文从作者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出发,从临床角度探讨分析了病理诊断思维的特点,并通过分析,为提高临床病理诊断思维的准确率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建议。

2 临床病理诊断与一般临床诊断

有时候医生会运用已有的医学知识、经验以及对疾病的认识过程对疾病做出诊断,这种诊断方法与病理诊断既有着明显的不同,又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病理诊断是医生通过肉眼观察病变组织成分的变化,综合各种临床症状,并根据已有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对病人的病情做出判断。而前一种方法只是一般的临床诊断方法。两种方法在进行判断时所用的思维方法也不同。下面着重介绍临床病理诊断的优点。

3 临床病理诊断思维的特点

3.1 主客观的矛盾体

临床病理诊断时,医生进行观察的对象是病理切片,即医生思维时以这些病理切片为主要依据进行认识理解、分析综合,病理切片是思维的第一客体。但病理诊断中,思维的对象却不仅仅是病理切片,它还包括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其他临床资料。因此我们可以说思维的客体是患者而不是一些简单的病理切片。因为疾病是发生在患者身上,而患者对于病情的叙述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又常常会影响医生诊断的准确性,甚至会使医生造成误诊。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分析,病理医生得到的病变组织及病人的临床资料常常是由临床医生提供,而临床医生的主观性对患者又有着很深的影响,这种影响又进一步阻碍了病理医生的判断。例如:临床医生在进行检查时,取材部位或方法的不正确、提供的资料不全或错误都将影响病理医生诊断的准确性,严重时会造成很大的医疗事故[2]。

3.2 思维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病理诊断医生在对复杂疾病进行诊断辨别时,常常会体现出思维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具体表现在:复杂病变在机体内虽然表现不一,但各种症状之间互相联系,构成整体;各种病变组织出现的机理和反映病变的角度虽然不同,但彼此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构成整体;这种思维的整体性还突出表现在分析病变组织的变化中,因为在分析这些变化时,不能就图而论,必须与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结合起来,将病变组织和以上症状作为共同的思维对象。从而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辨别。在对病变组织的变化进行分析整合时,医生通常采用严格的诊断步骤,首先确定有无病变,然后确定病变性质,最后确定病变部位、范围等。这又体现出不同层次的思维,即思维的深度问题,思维层次每深一步都是对病变本质的深刻认识。

3.3 具体性与概括性

与科学研究思维不同,病理诊断思维是一个归纳的过程,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到概括的过程。每一种疾病在诊断中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推断规律,但即使是同一种疾病,它在不同的病人身上也有着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病理诊断医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通过疾病的具体化思维寻找病因,做出诊断。同一种疾病有着相同的规律,而每一个病例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每一次的诊断都是一次全然不同的思维过程,每次诊断都经历着从一般病理推断的规律过度到具体病理推理的过程。

3.4 逻辑与非逻辑

临床病理诊断不仅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过程,它还包含着很重要的非逻辑性思维。因为病理诊断的思维过程不仅是包括从一般到个别的严密思维方式,还包括从个别到一般的非逻辑思维成分。即在进行病理诊断时,病理诊断医生不仅运用概念、判断进行思维,还运用形象思维(对个体形象进行识别、理解、想象、综合等)以及一些诊断经验。作为病理医生,不仅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更要注重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经验对于病理医生诊断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有名的病理医生曾经这样说过,只有认真经手和阅读10 000例以上的病例后,才能做出初步的病理报告;而只有经手过30 000例以上病例后才能检查下一级医生的病理报告。由此可见,作为病理医生应不断阅片、积累经验和知识,提高自己诊断的准确性[3]。

4 临床病理诊断思维的不足

4.1 定性分析

由于诊断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其诊断的主要目的是对有形态学改变的疾病,尤其是有明显特征和具有确定诊断性病变的疾病进行诊断,是对疾病的定性却难以做到定量。因此病理诊断的思维大多属于定性分析而非定量分析。这样,对于无形态改变的疾病或一些代谢性疾病,病理学并不能对其做出正确的诊断。即使是在形态学改变的疾病中,一次活检的病理学诊断只反映某一疾病发展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变化,然而多数疾病的发展又具有多阶段性,而有些疾病只在一定阶段才显示出其特征性变化。此外,形态变化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例如对于心机梗死的诊断,起初看到细胞核的变化一般需要四小时左右,六小时以后才能肉眼辨认出梗死灶,如果取材样本的病变恰恰处在非特征期,势必会造成诊断上的漏诊和误诊。因此,病理诊断有时可能使医生产生诊断失误,这样的失误在基层的中小医院,由于缺乏新技术的应用,局限会更加突出。

4.2 主观经验性

病理诊断是医生借助于临床表现手术所见、肉眼观察和光镜下患者细胞的形态、组织结构的特征做出的主观推断,这种推断中,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关研究表明:病理诊断准确率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受病理医师的基本知识、对某一疾病的认识程度、阅片经验及逻辑思维的影响。对于一些交界性病变的判断,病理医师往往通过感性和直觉的成分大于理性成分,诊断的人为性和武断性常常会导致不同的病理医生对同一患者的疾病得出不同的结论。美国的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外科学教授Bloodgood曾做过一个试验:他将60例乳腺交界性疾病的病例提供给一组病理医师各自进行诊断,试验得到的结果是:就疾病的良恶性而言,没有任何一个病例达成一致的认识。因此,临床病理诊断思维的人为性和主观性也常常导致诊断失误[4]。

4.3 复杂性

病理学诊断不像大多数临床检验一样可以在在人群中抽样并进行统计学检验,它属于经验性诊断,是靠复杂的思维过程而得出的一种判断和推理,有时是一种模糊的概念和思维。而疾病的发生发展本身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种动态的过程也会给病理诊断过程增添难度。因为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疾病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所以给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诊断中,即使对病人追踪观察,即使把握疾病的规律,也难免出现一些麻烦。

[参考文献]

[1]张品南,王忠泉.病理诊断的灰区[J].中国医疗前沿,2007,2(9):6-7.

[2]钟本土.临床病理讨论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7(4):271-273.

[3]杜月光,薛洪燕.病理诊断中的思维特点浅议[J].医学与哲学,2003,24(5):30-31.

对病理学的初步认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病理学;研究生;就业形势;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25-03

一、调查概述

本次调查采取书面问卷的方式。问卷所设问题采用不定项选择回答,并兼有一些开放性的回答提示。调查对象为我省某三所高校的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79.16%。问卷由病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就业问题和培养问题三部分组成。根据翔实的调查结果分析了病理学研究生就业趋向、就业倾向、就业渠道、就业困难等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供参考。

二、调查背景

《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和《2003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计划招生规模达到了584416人,是2003年招生规模的2.18倍,这意味着10年间研究生年度招生规模扩大了1倍多。而且,自2009年开始,我国每年的医学毕业生已经超过百万。面对着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病理学专业研究生应该怎样去合理的应对,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三、调查内容分析

1.就业趋向关注度。本次调查设置了关于“就业趋向关注度”的问题有两个,分别是:(1)“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您是否有特意去关注就业情况和各种国家政策”,其中选择“十分关注,因为关注切身利益”占37.89%;“关注,但只是觉得有这个必要”占28.42%;“偶尔关注,觉得没必要想太远”占14.74%;剩下的14.74%的受调查同学认为“完全没想过,只专注于当下的学习”,还有4.21%的受调查同学“完全没想过”这个问题。(2)对于“是否对自己做过职业规划”这一问题,多数同学还是持肯定的态度,“有,并且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占33.68%;“有,做完后并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占32.63%。还有13.68%同学“没有”做过职业规划,另有10.53%同学“本身对职业规划认识并不是很明确”;还有少部分同学,9.47%的同学虽然为自己做了职业规划,但是“纯属应付作业”。由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对个人的未来就业还是有规划的,并且关注个人切身利益。

2.就业倾向。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的调查结果如表1、2。

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们对自己要求更加的严格,面向“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实力,才能在众多竞聘者中脱颖而出。由表2的结果可见,同学们的就业观念相对比较狭窄。大多数选择“公立医院”求职。但是面对现在大中型城市公立医院人满为患、门庭若市的情况,大家再“一窝蜂”地挤过去,只会增加就业难度,影响就业效果。可以尝试其他相关专业,尽可能地针对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调整自己的就业策略。

3.就业地域意向。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地域意向的调查结果如表3。

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目前研究生还是对发达地区且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地区比较感兴趣。也有26.32%的同学选择回到“工作环境稳定的家乡”。笔者认为,可以看到良好的一面是,高层次的人才追逐梦想、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在用冷静的思维思考未来,用理性的思维去决定自己的未来。但同时,笔者也略带忧虑。因为只有7.37%的同学选择了“条件艰苦但有实际需要的地区”。这也反映出当代青年怕吃苦、怕受累的精神状态。求学多年,学以致用才是我们的目的。“大医精诚”,我们既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又要“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在最需要医疗帮助的地方,发挥所长,为患者祛除病痛,带来生的希望。

4.就业渠道准备。对于“就业渠道准备”这个问题,本次调查设置了一项多选题“您更倾向于通过何种方式获得招聘信息?(可多选)”,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显示:现有求职方式中,仍以“网路求职”、“招聘会”和“熟人”这三种渠道为主,其所占百分比分别为91.58%,88.42%,84.21%。另外,只有12.63%的同学选择了“亲自前往用人单位介绍自己”这个方式。这反映出,新时代人才不会主动推荐自己、就业模式相对单一、与招聘单位联系缺乏主动性、自身存在的自卑与胆怯等问题。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仅依靠自身力量寻找一份较为合适的工作实在困难,而且,就业本来就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动员各方面力量解决就业问题是一种不错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选项“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专业媒体”、“其他”分别占23.16%,20%,22.11%。

5.就业困难原因。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困难原因的调查结果如表4。

本题为多项选择题。由表4的统计结果发现,研究生们对现有的就业制度,学校的培养规划,还有对自身的就业观念的不足和误区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并且多数人(92.63%)认为“在校学习的内容与自己就业职位无关或关联不大”,还有较多一部分认为“就业人数太多”(88.42%),另有73.68%的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的要求过高”。也确实如此,由于就业人员旺盛,而一些好的企事业单位名额有限,所以以提高招聘标准来设置“门槛”,例如某些单位只要博士生,甚至有的公立医院只招收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博士生或者硕士生。这样的只注重学历,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条件,将很多有能力的人才拒之门外。

6.就业前景。参加调查的同学,对病理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很乐观的,有33.68%的同学支持这个观点。同时也有23.16%的同学对自己就业前景表示焦虑,分别有22.11%、11.58%、9.47%的同学表示对未来“一般”、“迷茫”、“还不清楚”。另见表5。

表5这个问题旨在反映受调同学选择病理学专业的目的。从而观察各位同学在选择病理学专业时,是否考虑到其在就业方面的优势。结果显示:31.58%的同学认为病理学专业还是形势一片大好,并且福利较高。这也反映出当下病理学专业人才的匮乏和当前就业市场对病理学人才的渴求。28.42%的同学是对病理学有感兴趣,另有21.05%的同学是采纳了父母及师长的建议。笔者猜测家长及师长可能考虑到了未来就业问题,所以建议选择病理学。由此分析,多数同学还是认为病理学专业就业前景较好,形式比较乐观的。

四、思考与建议

本次调查,就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调查。经过对调查反馈的结果统计,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且笔者有一些新的见解。本次调查笔者发现多数同学选择科研的目的简单,选择病理学的目的单纯,就是因为病理学将来好就业,并且就业后待遇好。那么,怎样才能在百万就业的大潮中取得头筹,赢得主动呢?只有经过合理的就业指导,拥有正确的就业心态,具备全面的个人能力的研究生才能在“波涛汹涌”的就业浪潮中勇往直前。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深深地影响着医学生。纵观我国就业市场,发现因地区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个别地区就业人数过少,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就业体制尚不完善等现象[1]。首先,医学类所面对的就业市场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面相对狭窄。又由于这些单位的用人机制和人事机制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缺乏人才流动机制,导致就业中“一定终身”,即一次择业受用终身的不良思想,间接导致了医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这可从表2反映出来,36.84%的同学都选择去公立医院就业。其次,由于近年来的扩招,专业设置的不合理,使个别的热门专业出现“一窝蜂”的现象,这也直接导致了就业困难。最后,地区发展不平衡。高学历人才多数愿意去发达城市就业,或者回家乡。选择发展空间大,待遇从优的地区,而不愿去欠发达地区就业,这点可从表3看出。所以,随着大中型城市就业饱和现象越来越严重,就业难也就成为必然。另外,研究生本身也存在不足,例如就业渠道的单一选择、就业的负面心理、就业期望过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可以从三方面进行改进。第一,社会角度出发。应该完善就业制度,建立合理的就业市场,平衡供求。第二,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应该加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研究生的综合实力,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第三,从研究生个人出发。应该降低自身期望,从实际出发,提高自身综合实力,拓宽就业思路,增强自信心。只有从这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2]。

总之,作为21世纪的病理学专业研究生,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掌握扎实的临床技能是成为优秀病理学工作者的必要条件。无论你将来的工作岗位是什么,成为复合型人才才能实现医学的梦想,为人类生命和健康服务,完成我们当初誓词中的使命。

参考文献:

对病理学的初步认识范文第7篇

作为一名临床病理医生,在了解了病理常见病的同时,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病理基础知识,然而神经-肌肉病理是一门与临床紧密联系的亚专科病理学,与其他系统疾病的比较,在病理诊断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 。针对病理亚专科的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制定培养计划,从基本功入手,培养自身正确的临床思维[1]。

在进修学习之前,我通读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肌病科胡静主任编写的《骨骼肌肌病的临床病理诊断》一书。该书对常见肌病的病理诊断要点以及临床病例联系的解读比较全面,由浅入深,分门别类,既系统全面又重点突出,对初涉该专科的我受益匪浅。从初步的自学中得知:原来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病理科医生做出更明确地的神经-肌肉疾病的病理诊断,特别是肌肉疾病的病理诊断,而不止局限于我所了解的神经源性和肌源性肌病,还有内分泌性等等。如果,我能学习到更多的专科知识,就能很好的提高病理诊断的质量,更好的为临床服务,助临床医生更好的诊治病患。

2和老师积极沟通,参加系列教学讲座

病理学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呼吸、消化、内分泌等等,对于年均在几万例以上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来说,即便常规病理活检量较大,也无法涉及常规临床病理诊断的所有方面,更别说是神经-肌病这样的亚专科疾病。在我进修的期间,经常向科里老师请教,渐渐了解了神经-肌病的诊断特点:临床表现排第一,形态学排第二;神经疾病需靠电镜;肌肉疾病需靠组化。学习期间,科主任为了充实我们的知识,扩大我们的视野,经常安排有经验的专家进行系列讲座,印象最深的疾病是线粒体脑肌病和多发性肌炎。专家提出了线粒体脑肌病的特征性病变,至今让我记忆深刻;对于多发性肌炎与2B型肢带肌营养不良的临床差异以及鉴别,更是让我豁然开朗,减少了我的诊断误区。同时,进修期间科室其他老师利用读片会和日常疑难病例讨论会的病例资料,组织进修医师进行讨论和学习,提高了进修医生对疑难病例的分析、诊断能力。同时,结合进修医师的个人兴趣和原单位实际工作需要,指定熟悉相关专题的专家进行带教,答疑解惑,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进修医生交流各自学习的心得和体会,也有助于扩大知识范围。

3注重相关技术教学,提高分子病理诊断能力

病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病理技术的进步[2],病理亚专科建设则离不开技术平台的提升。虽然病理诊断的基础是普通HE染色的病理切片,但是当今临床病理的诊断越来越有赖于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此,在加强常规病理诊断能力培养的同时,适度进行免疫组化、分子杂交、基因重排、突变基因检测等分子病理诊断技术的教学,培养进修医生应用分子病理诊断技术的能力,也为日后的临床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4进修体会

作为一名学习和从事病理工作近九年的病理科医生,在医院及科室领导的帮助下,我专门进行了神经-肌肉病理诊断的进修学习,我秉着一颗热情好学的心顺利完成了我的进修学习。

这期间,我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肌病科熟悉了神经-肌肉常见病的病理诊断,了解了少见病、疑难病的诊断思路。掌握了从临床患者肌肉活检到病理诊断报告的发出这一系列的工作流程,使得在神经-肌病诊断理论和实践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回到医院后,我结合我们医院对病理诊断的要求,将相关的新技术和诊断细则的变更与科内各位老师进行了交流,同时很有幸的请来 临床医生,进行了一场名为“浅谈神经-肌病”的讲座,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对神经-肌病,特别是原发性肌病有了更进一步的全新认识,这段时间的学习将是我人生事业上中的一笔无价财富,今后,我将再接再厉,持之以恒,在工作中不断丰富专业知识,争取在专业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对病理学的初步认识范文第8篇

一、重视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研究

目前,对眼科病理的研究重点应放在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方面,尤其应重视对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的研究。

1.白内障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的研究:目前老年性白内障是我国致盲的首要原因,估计每年患病人数约在200万以上,不仅影响劳动生产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为此我国已投入大量资金治疗这些患者,如能了解其患病的真正原因,并从病理生理角度探讨有效的防治方法,可造福人类、多方受益。近年来,白内障的研究多倾向于紫外线照射、氧化损伤、蛋白变性、电解质、微量元素代谢紊乱及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等方面的研究,对其免疫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老年性白内障与基因方面的研究虽有报告,如谷胱苷肽转移酶μ基因缺失与老年性白内障发病关系的探讨,但资料亦很少见,如能从以上两方面进行研究,也许会对白内障的成因有所补益。

2.青光眼发病机制及有效的防治方法:青光眼也是致盲的主要眼病,虽然其患病率较老年性白内障低,但其对眼部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如视神经及视网膜不可逆性的损伤,角膜、葡萄膜严重损害等,如不及时治疗,常以失明告终,并失去进一步治疗的条件。因此,从病理生理的角度加强对青光眼患病原因和防治方法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对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已有一定认识,但对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原因尚处于研究阶段,是家族性还是散发性均需进一步研究。对青光眼发病后引起的眼组织损伤机制的研究尚不系统、全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于青光眼的治疗尚缺乏确实、高效的方法,为使青光眼的损伤,尤其是开角型青光眼的损伤有逆转的可能性尚需做更大的努力。

3.加强角膜病的研究:虽然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和水平的提高,因感染性角膜疾病致盲者有所减少。但角膜感染性疾病仍然可见,如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病率仍较高,真菌性角膜炎在农村亦很多见,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滥用,常导致严重后果。此外,由于工、农业生产引起的眼部机械性损伤、化学伤及热烧伤等眼外伤,虽然可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获得好转或痊愈,但仍有因各种并发症而失去复明机会者。应该提出的是,有些疾病的免疫反应、角膜血管化等高危状态,可影响角膜移植手术的进行。因此,从病理生理学机制方面入手研究防治角膜血管化问题则成为眼科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同时应注意对角膜缘干细胞的研究,以期为角膜病盲的防治做出更大贡献。

4.视网膜病变的诊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因此造成视力减退或盲目者也随之增加。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原因及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已引起我国广大眼科工作者的重视,并已进行较多的研究,如血管周细胞的研究以及近年来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病中的作用的研究等。但在诸多因素中其相互作用和关系的研究尚少,应用于临床治疗尚需时日。对某些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有一定进展,发现了一些新的遗传基因位点,如RP1,但基因治疗工作尚待研究开发。老年黄斑变性是引起老年人视力减退的重要原因,对其病因和防治方法的研究亦十分重要。

5.眼科肿瘤的研究:眼科肿瘤的治疗方法已有新的进展,除外科手术方法外,目前多采取综合性治疗。如放疗、化疗、冷冻、激光、免疫及光动力学等方法,亦取得了较好效果。对病因的研究亦从基因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如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底细胞癌、鳞状上皮癌及状瘤等的某些基因表达,如p53、p16、c-fos、ras、c-myc、n-mys等基因与肿瘤发病有关。但就目前的工作,仅仅是初步的研究,只能从某一点或某一角度说明一个问题,尚不能全面了解这些基因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许多肿瘤的确切基因尚不清楚。因此,应重点从肿瘤基因方面加强研究,探讨预防和治疗方法。

二、加强眼科病理研究工作的管理

1.建立并巩固眼科病理专业技术队伍:近几年来,我国从事眼科病理专业人员流失的情况非常严重,严重影响眼科病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制约了眼科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因此,应重视眼科病理工作,加强从事眼科临床工作的年轻医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更新,以及相应的经济倾斜政策。选派热爱眼科病理专业、有临床工作经验的医生补充到眼科病理工作岗位上,同时兼做临床工作,并对其进行眼科病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增加新鲜血液,巩固和发展眼科病理工作队伍。同时对眼科病理工作者亦应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新方法、新技术,提高研究水平。

2.加强协作:从高处着眼,加强协作,联合攻关,做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21世纪是高科技迅速发展、生命科学受到普遍关注的世纪,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将在整个生命科学研究中起带头兵的作用。为了在新世纪中赶上和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我们的工作起点要高,应了解国际眼科学专业的研究现状,尤其应在疾病的基因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因为各种疾病,如遗传病、免疫性疾病、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病等均由基因决定,甚至就常见的感冒也与基因有关。在人类约10万个基因中,直接决定疾病的基因约有3000个,如果能通过各种手段破译致病基因,则可以防治疾病。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和应用更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和效益的工程,对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工作的实现,需要一批眼科工作者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劳动,同时也需要有较大的财力来支持。迄今,按我国目前经济情况,1或2个单位单独完成这样大的任务非常困难。因此,宜采取多单位联合,由有条件(医科院校、研究所)或有工作基础的单位牵头,其他单位参与协作,集体攻关,以期尽快有所突破。此外,也可寻求国际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