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心理干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14-210-03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f community schizophrenics

ZHU Shihui1 WANG Yu2

1.Haidian District Qing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Beijing 100085, China; 2.Haidian District Mental Health Prevention-Treatment Hospital, Beijing 10019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f community schizophrenics and explore effective measures for improving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f community schizophrenics. Methods Select community schizophrenics as study objects,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t random with a view to mak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rece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half a year and then carry out control study. Results The comparative difference of general condition, PSP, ADL and BPRS baseline scores of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is not significant (P>0.05); the comparative difference of PSP scores of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after 12 weeks does not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difference of ADL and BPRS scores of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ommunity schizophrenics; Activities of daily life

精神分裂症患者随着病情的演变,逐渐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社会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往往存在认知功能缺陷、情感交流障碍和意志行为异常[1-2],各类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尽管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但对于患者社会功能缺损及精神残损症状却难以奏效[3-4],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病程的迁延,患者阴性症状越来越突出、精神衰退越来越严重,不但可以导致患者丧失社会功能,造成精神残疾,而且还会造成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下降,严重者甚至生活完全不能自理[5]。为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笔者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为期半年的心理干预,并进行对照研究,以期了解心理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对象 于2014年3月,选取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38.8±7.3)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0.50±1.72)年,平均病程(17.23±9.15)年,平均住院次数(6.87±2.36)次;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38.9±7.6)年,平均受教育年限(10.30±1.70)年,平均病程(16.23±8.75)年,平均住院次数(7.56±2.47)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病程、住院次数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 入选标准 (1)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BJ-临床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年龄18~60岁;(3)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4)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35分;(5)精神症状基本缓解,病情稳定;(6)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1.1.3 排除标准 (1)严重的心血管、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等躯体疾病者;(2)脑器质性疾病者;(3)癫痫者;(4)酒精及药物依赖者;(5)对本研究不合作者。

1.2 方法

1.2.1 心理干预具体实施方法 (1)对照组:遵医嘱坚持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2)研究组:除了遵医嘱坚持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外,接受以情绪管理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干预,每周1次,每次60min,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和识别自己的情绪,通过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使患者认识、管理自己的情绪;开展情绪接力活动,使患者掌握自我分析理性思维模式的方法,避免走入非理性的误区;通过心理干预使患者了解情绪的钟摆效应,掌握情绪运动法则,使患者学会应付不良情绪的方法;开设情绪管理课堂,使患者了解负性情绪及消极应对,摆脱负面情绪。在心理干预的空闲时间,每2周组织1次情绪沙龙, 交流情绪的产生机制、应对不良情绪的技巧以及对愤怒、焦虑、抑郁等严重不良情绪反应和不当行为的自我分析和改进等内容[6]。

1.2.2 测查工具 (1)自制一般情况问卷: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及住院次数等。(2)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7]: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采用18项的版本,所有项目采用1~7分的7级评分法,各级的标准为:①无症状;②可疑或很轻;③轻度;④中度;⑤偏重;⑥重度;⑦极重。(3)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有四个维度:①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包括工作和学习;②个人关系和社会关系;③自我照料;④扰乱及攻击行为。是个1~100分的单项评定量表,总分越高,指患者的人际社会功能越好[8]。(4)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9]:是近年WHO所推荐的作为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评估内容,量表共14项内容,20分以上为有异常,得分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差。

1.2.3 测查方法 于入组前采用一般情况问卷、BPRS、PSP及ADL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另外,分别于入组4周后、12周后及24周后采用PSP、ADL及BPRS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

1.2.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基线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基线评分比较

项目 研究组

(n=30) 对照组

(n=30) x2/t P

性别 0.067 >0.05

男性[n(%)] 16(53.33) 17(56.67)

女性[n(%)] 14(46.67) 13(43.33)

年龄(岁) 38.77±7.29 38.93±7.55 -0.087 >0.05

受教育年限(年) 10.50±1.72 10.30±1.70 0.453 >0.05

病程(年) 17.23±9.15 16.23±8.75 0.433 >0.05

住院次数(次) 6.87±2.36 7.56±2.47 -1.115 >0.05

入组时BPRS评分(分) 27.80±1.63 28.53±1.25 -1.956 >0.05

入组时PSP评分(分) 51.47±2.46 51.37±1.79 0.180 >0.05

入组时ADL评分(分) 35.03±4.66 34.80±5.08 0.185 >0.05

表1显示,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基线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入组4周后、12周后及24周后,两组患者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以及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比较

表2显示,入组4周后,两组患者PSP、ADL及BP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12周后,两组患者PS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DL、BPRS评分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也随之发生根本性改变,不少学者认为现代社区康复治疗的重点应不仅局限于疾病的本身,而之较大的

表2 入组4周后、12周后及24周后,两组患者PSP、ADL及BPRS量表评分比较(,分)

项目 组别 n 4周后 12周后 24周后

PSP 研究组 30 58.37±2.77 62.93±2.98 74.10±4.17

对照组 30 57.00±2.68 61.80±1.88 69.67±2.71

t 1.942 1.760 4.882

P >0.05 >0.05

ADL 研究组 30 30.43±4.15 25.57±3.62 18.63±2.41

对照组 30 31.07±4.46 27.67±4.46 22.40±3.60

t -0.569 -2.058 -4.763

P >0.05

BPRS 研究组 30 26.70±1.44 24.17±1.37 19.73±1.55

对照组 30 27.20±1.30 25.70±1.32 23.83±1.46

t -1.412 -4.425 -10.525

P >0.05

成分在于患者的受益中[10]。精神分裂症是一类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疾病负担的重性精神障碍[11]。在疾病发作期,患者普遍存在着社会功能的障碍[12],其中日常生活能力的缺陷较为突出。随着病程的迁延,大多数精神分裂患者阴性症状越来越突出,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下降,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康复治疗成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治疗领域心理干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干预可以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13-14]。

为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以情绪管理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干预,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心理干预的进行,在入组12周后ADL、BPRS评分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入组24周后PSP、ADL及BPRS评分研究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以情绪管理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干预一段时间后效果开始显现,并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效果更加明显。

分析取得效果的原因是情绪管理训练帮助患者消除烦躁、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和社会刺激,并用建设性的方法指导患者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纠正导致患者长期情绪障碍的错误认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面对现实。可见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以情绪管理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改善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不足之处是样本量相对较小,今后还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远期效果还有待观察。

[参考文献]

[1] 谢蓓芳,方永年,王建林,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与精神症状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19(21):3296-3298.

[2] 王丽俊,潘腊英.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0):1051.

[3] 陈浩.精神分裂症院内康复策略及其疗效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2):839-842.

[4] Juan Rb,John L,Wioo Iam Ph, et al. The psychosocial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J]. Am J Psychiatry, 2001,15(8):163-175.

[5] 聂凤娇,余娟娟.工娱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5): 153.

[6] 张帆,陶艳玲,吴文娜,等. ABC心理干预对护士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04,4(6):36-37.

[7]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D].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63-267.

[8] 郭平.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8,2(10):77-78.

[9] 王善澄.实用康复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00.

[10] 高云,任赐儿,张献强.9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社会日常生活能力康复追踪观察[J]. 广州医药,2005,36(5):54.

[11] 季建林,吴文源. 精神病学[M].第2版.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04-105.

[12] 沈渔.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78-280.

[13] 刘娟,顾培,吴彦清.社会心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四川精神卫生,2008,21(3):161-163.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康复护理;精神分裂症;临床价值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mplementation significance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schizophrenia patients. Methods: Choosed 80 cases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to divide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led group. The controlled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the 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ompared the nursing effect of thes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controlled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rehabilitation nursing, schizophrenia, clinical value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07-02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精神系统疾病,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终身患病率在4%至8%之间,精神分裂症的诱发原因较为复杂,且临床上缺乏统一认识,但通常认为与多基因遗传有关,该疾病的遗传率在70%以上。同时,有些神经生化学研究人员还认为,该疾病的主要诱发原因为谷氨酸系统和多巴胺系统功能不平衡假说、谷氨酸生化假说以及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等,临床医师普遍认为,生活境遇、性格问题、社会心理因素、家庭教养环境等客观因素,也会诱发精神分裂症。青壮年是该疾病的高发人群,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内心和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思维脱离现实、情感和意识障碍等。本次医学研究就对康复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实施意义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精神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之间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女性患者人数分别为43人、37人,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67岁,平均年龄(43.4±6.54)岁,全部观察对象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精神分裂症,且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的相关规定。按照患者入院治疗的不同时间,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且两组观察对象基本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生活技能训练。

护理人员应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系统的生活技能康复训练计划,分别实施智力技能训练、行为技能训练以及情绪技能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主动控制情绪,使其保持情绪的稳定性,从而应对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同时,护理人员还应注重患者社交活动能力的提升,包括主动用语言表达自身情感、主动交朋友、加强与周围人员的情感和思想交流等等,如有需要,护理人员还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仿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进行真实的模拟交流。行为技能训练的关键在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嘱患者形成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按时进食、睡眠和起床等,加强个人卫生管理,按时洗脸、洗澡、刷牙等,掌握日常的家务劳动能力,包括换洗衣物、收拾个人生活用品、整理被褥、打扫卫生以及整理床铺等等,并掌握根据场合穿衣服的能力。

1.2.2 劳动及娱乐护理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制定日常劳动和娱乐计划,组织座谈会、集体游戏、清扫房间、种花种菜等形式,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激发其对于日常生活的热情。本次医学研究的活动计划为:组织包括看电视、学跳舞、打扑克、听录音等在内的日常文娱活动,保证气氛热烈,患者积极参与,满足患者不同的兴趣爱好,对于女性患者,可适当增加学习使用缝纫机、钉纽扣等日常劳动,使其增强日常生活能力,而男性患者可适当增加棋牌、乒乓球等体育活动,并保证各项活动适度适量,安静而有规律。

1.2.3 心理干预

精神分裂症属于终身性疾病的一种,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导致其出现精神障碍,因而患者常常会害怕受到外界的排挤,进而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比较容易出现暴躁、激动等不良情绪,所以,护理人员应保持冷静、细心、热情、耐心。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主动了解包括发病因素、受教育程度、患者年龄等在内的基本情况,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方案。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疾病相关知识,使其对于疾病形成正确认识,并通过治疗成功的案例鼓励患者,使其认识到,只要长期坚持治疗,则疾病复发几率会明显降低,即便疾病发生复发,通过系统有效的药物治疗,也是能够恢复的。

1.3 观察指标

显效,指患者临床护理后,精神分裂症症状基本消失或是显著改善,症状发作频率明显降低;有效,指患者临床护理后,精神分裂症症状有所减轻,症状发生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无效,指患者临床护理后,精神分裂症症状未见任何改善,甚至有所加重,症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病例总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均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加以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方法加以表示,如果数据间比较结果P

2 结果

全部80例精神分裂症观察对象,在常规临床治疗措施基础上,接受基础护理和康复护理后,均获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其中,实验组40例观察对象中,24例显效,约占60%,12例有效,约占30%,4例无效,约占10%,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40例观察对象中,16例显效,约占40%,12例有效,约占30%,12例无效,约占30%,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0%,由此可见,两组精神分裂症观察对象临床护理效果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属于严重精神系统疾病的一种,青壮年阶段便会出现较为显著的疾病初期特征,且部分患者会终身患病,且存在一定复发率。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会出现较为异常的行为表现,包括自言自语、发愣发呆、生活散漫、不知羞耻、喜好独处等等[1]。现阶段,临床常用的精神分裂症治疗方法较多,但最为有效且常用的仍然是药物治疗,通过药物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缓解率,且常用的精神分裂症治疗药物多达40种以上[2]。若要保证患者更加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需要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的、针对性较强的临床护理[3]。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是能够完全治愈的,但也有部分患者疾病会迁延不愈。需要注意的是,只要加强家属及周围社会关系的支持与关注,精神分裂症复发的根源是能够切断的,并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4]。

参考文献:

[1]姚志珍,徐琦,吴留发等.社区日间照料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4,34(6):832-833.

[2]何如冰,胡建平,郝军峰等.多元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7):21-22.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范文第3篇

国内概况

我国卫生部XX年曾第一次在精神卫生日组织开展大规模活动,宣传精神卫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我国XX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

主题宣传

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发表的《XX年世界卫生报告》说,目前全世界共约有4.5亿各类精神和脑部疾病患者,每4个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某种精神障碍,精神卫生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精神障碍是一类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精神卫生工作既包括防治各类精神疾病,也包括减少和预防各类不良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精神疾患已成为当前我国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年指标(dalys)评价各类疾病的总全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who,1996年资料)。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即占全部疾病和外伤所致残疾及劳动力丧失的1/5。据1993年抽样调查表明,国内各类精神病的总患病率由1982年的12.69‰上升至13.47‰(不含神经症)。这些精神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另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原有社会支持网络的削弱,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儿童的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老年期精神障碍、酒精与麻醉药品滥用以及自杀等问题明显增多。根据预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所以,积极预防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也是当前精神卫生工作应该立即采取的行动。

目前,由于精神卫生知识尚不普及,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见与歧视现象较严重,致使一些精神疾病康复者不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产生了强烈?quot;病耻感"。一些患者和家属即便具有一定的精神卫生知识,认识到疾病的性质,多数人也宁可自己忍受痛苦而不愿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害怕因"精神病"而受歧视,结果延误了治疗,病情加重。

第九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今年10月10日,是第九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也是我国大规模开展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的第一年。我们宣传的主题是“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10 月10 日当天,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南京、大连、青岛、武汉、杭州10 大城市将举办旨在帮助精神疾病患者顺利回归社会的“放飞希望”风筝放飞活动。各地卫生部门将组织当地专家开展义诊、科普宣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同时,“卫生部——礼来精神卫生新闻奖”和“礼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启动。 由于众所周知的外部原因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加上原有社会支持网络的削弱,使人们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儿童的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老年精神障碍等问题问题明显增多。根据预测,进入21 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精神疾患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年指标(dalys)评价各类疾病的总体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经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疾患,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因此,积极预防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行动。

活动报道

XX年10月10日是第十三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根据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卫生部、中国残联、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老龄委等单位在北京举行一系列宣传活动。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重视精神卫生工作,专为今年的精神卫生日活动题词:“愿全国青少年的心理充满阳光,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精神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带来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目前,全国各类精神病的患病率已达13.47‰,共有精神病患者1600万。儿童行为问题、学生心理卫生问题、老年性痴呆和抑郁、药品滥用、自杀以及重大灾害后心理危机等问题也明显增多,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于9月22日转发了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中国残联《关于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宣传活动中,卫生部疾控司有关领导介绍了《指导意见》的背景情况,《指导意见》的出台对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提出了我国新时期精神卫生工作“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工作原则,确定了精神卫生工作的防治目标和措施

在宣传活动中,还举办了“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知识有奖问答”的颁奖仪式,有关主办单位向10名获奖者颁发了奖品。

世界精神卫生日:抑郁影响每个人

消息(今天):XX是第1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健康从了解开始——抑郁影响每个人”。

宣传效果

调查显示我国普通人群精神卫生知晓率偏低 卫生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今天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普通人群的精神卫生知晓率偏低。

这项调查共在10个监测地区发放了4000份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0个抑郁症状和9项关于精神卫生的基本知识和信息。调查显示,63.3%的人把精神病和神经病混为一谈;46.5%的不知道哪里有精神卫生机构;认为人人都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的人占64.5%;而认识到紧张恐惧可能与心理问题有关,应推荐去看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医生的人不足一半。调查中列举了5种精神疾病,其中听说过精神分裂症最多,占被调查人群的80.8%,知道老年性痴呆的占66.5%,知道抑郁症的刚刚超过50%,而知道多动症和焦虑症的都只占被调查人群的三分之一多一点。5种疾病名称全部听说过的人只有15.9%。

专家指出,调查结果表明,导致我国精神疾病治疗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精神卫生知识匮乏,尤其是对与心理问题有关而且应该寻求心理帮助的常见问题缺乏了解。

疾患统计

据专家介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病人像感冒一样普遍。令专家异常担忧的是,我国精神疾病患者已达1600万人,接受治疗的人数却只占全部病人的20%,八成病人缺乏治疗。除了经济原因外,很多精神病患者和家属没有认识到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害处,或者害怕受到世俗偏见的歧视,讳疾忌医。专家特别提醒:精神疾病并不可怕。患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要积极治疗,切莫讳疾忌医。不妨告诉自己:“我只是情绪感冒了,现在很痛苦,但只要治疗一下就会好的。”

对症治疗

抑郁症是神经精神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国外抑郁症的患病率最高的可以占到普通人群的10%左右,并且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但同时,抑郁症又是一种危害性相当大的慢性疾病,而且致残率高。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易患抑郁症?又应该如何预防和祛除抑郁呢?精神卫生专家指出,有效的缓解压力是预防抑郁症的最有效措施。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持续性疲劳和内在动力缺乏、精力减退。抑郁症患者通常会感到心情压抑、焦虑、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悲观失望、生不如死等。统计显示,在我国每年以自杀方式结束生命的20万人中,有8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专家今天就抑郁症的诱病因素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临床心理科主任李冰:“一个是平常的压力不能及时缓解,再有急性的应激事件,比如突然的亲人失去,或者是一些灾难性的事件都可能造成抑郁。另外,抑郁症在一些年龄段也容易发生。很多妇女在生完小孩以后特殊的代谢阶段可能容易得,还有在更年期这个阶段也容易发生抑郁症。”

专家论症

如果不重视早期的抑郁倾向并进行积极的干预,病人很可能会发展成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只有及时的缓解压力,才能有效的避免抑郁症的发生。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范文第4篇

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8

【摘 要】目的:观察分析精神科病患在康复过程中不同阶段存在的心理问题,探究心理护理在精神科病患治疗康复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对2014 年1 月—2014 年12 月入住我院的106 例精神科病患的医疗护理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106 例精神病患依据随机双盲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 例。对照组病患依据精神科常规护理模式实施相应护理措施,观察组病患在精神科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依据病患临床反应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结果:研究组病患接受治疗与管理的依赖性显著提升,护理效果被病患家属与其家属所认可;结论:对精神科病患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是一种安全有效护理措施,其护理效果被病患家属与其家属所认可,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关键词 心理护理;精神科;治疗;康复

在精神科的日常工作中,医护人员对病患的关注重点在于防范事故的发生与通过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以挽救病患的生命,而忽略了在“严格的管理制度、病患特殊的治疗环境、病患遭受疾病的折磨”下更为激烈的心理矛盾。“十剂之功,败于一言” [1] 是精神科护理中最为真实的写照。

文对2014 年1 月—2014 年12 月入住我院的106 例精神科病患的医疗护理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1 月—2014 年12 月入住我院精神科的106 例病患,其中64 例男性、42 例女性,年龄13—69 岁(平均年龄28.6±1.1),病程6 个月—17 年(平均病程4.1±1.2)。106 例病患均患有精神疾病(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 版CCMD-3[2])且无显著躯体疾病与智力障碍。全部病患依据随机双盲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 例,两组病患“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CL_90(症状自评量表[3])的方式对“刚入院的病患、长期住院的病患、即将出院的病患”进行相应心理评估分析,并依据评估分析结果与病患临床反应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

2 精神科病患治疗康复过程中不良心理与针对性心理护理

2.1 精神科病患治疗康复过程中不良心理

“刚入院的病患、长期住院的病患、即将出院的病患”均出现不同程度“病耻感、焦虑、恐惧、抑郁、沮丧、猜疑、孤独” [4]等不良心理反应。

2.1.1 刚入院的病患

新入院的病患因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而产生不安全感,多存在“恐惧、焦虑、猜疑”的不良情绪。一些病患无法正确面对自身存在的疾病而否认患病抗拒治疗。

2.1.2 长期住院的病患(疾病缓解期)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会让病患出现“度日如年”的孤独感。病患在医院经过系统临床治疗后会逐渐恢复自知力,对于自身发病时的病态想法与行为产生强烈的愧疚感。

2.1.3 即将出院的病患

即将出院的病患有着最复杂的心理活动。伴随治疗一些病患自知力与心理活动已接近常人,他们对自身所患疾病有着强烈的羞耻感,恐惧社会与家庭对其排斥。长期疾病让病患身体变的虚弱,他们自觉没有了自理能力与工作能力成为家庭的负担。病患一方面希望尽早出院重新步入社会与家人一起生活,另一方面因社会歧视身体素质低下等因素恐惧出院。

2.2 针对性心理护理措施

2.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争取家属的支持

病患入院医护人员应通过运用亲切的语言与尊敬的称呼有效消除病患刚进入陌生环境而产生的不安全感与孤独感。护理过程中应以“尊重、理解、关心、鼓励”的态度去面对病患,耐心的去倾听病患的内心诉求,合理疏导病患内心不良情绪;对于消极悲观的病患可诱导讲解如何正确对待处理生活中的事,多鼓励表扬病患帮助其重树生活信心。

2.2.2 不定期进行健康教育与敬畏生命教育

“缺乏自信心、逃避社会”是精神科病患最为常见的问题。医护人员应通过耐心为病患讲解精神疾病的常识、治疗预防、自我控制方法等内容让病患了解配合治疗康复后能够愉快的面对生活,增强病患的自信心。此外,让病患尝试对生活进行自理,重建病患生活信心。还可以通过打扫卫生等有意义的活动促进病患对生活的参与度,有效增加病患的自身价值感。

3 结果

研究组病患接受治疗与管理的依赖性、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见下表1。

4 讨论

精神科病患属于社会功能缺陷严重且不会主动配合治疗的特殊群体,心理护理在精神科病患治疗康复与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通过对病患进行心理评估并依据评估分析结果与病患临床反应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帮助病患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促进病患早日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 龚玫芳, 李典银, 苏旻. 综合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康复的影响[J]. 中华护理教育,2013(04).

[2] 王菲, 顾红, 季卫东. 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控力影响[J]. 中国民康医学,2013(05).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老年期精神障碍; 生活质量; 无陪伴康复病房

[中图分类号] R74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2-208-01

New treatments of the older with mental disorders--to discuss rehabilitation wards without Companion

LIN Ping WANG Yi ZHIANG Zhen

(The wards of Inner Mongolia third Hospital Rehabilitation Centers, Huhhot,010020)

[Abstract]Mental disorder in late-life is severely harmful to the old quality life and Cause heavy burden to society and family. It's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work to treat. We try to treat mental disorder in late-life with drug, carefully nurse and rehabilitate training. This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gets preliminary results. My rehabilitation wards without companion was succeed in incorporate integrative management mode of nurse and rehabilitation. We obtained much precious experience, improved the old quality life and reduce the burden of the family and society.

[Keywords] Mental disorder in late-life; quality life; rehabilitation wards without Companion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明显增多,但生活质量不高。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疾病,死亡率高、残疾率高,以至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其中,老年期精神障碍是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疾病,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老年期精神障碍的治疗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为改善老年人的生存质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许多老年病通过康复治疗,症状得到了缓解,功能得到了恢复。在发达国家,康复医疗早已成为老年病处理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我们尝试对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精心护理和康复训练融为一体的综合治疗,取得了初步成效。

我院自2007年1月开设老年无陪伴康复病房,主要收治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其中包括精神分裂症衰退期、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血管性痴呆)、癫痫所致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等。这类患者共同特点是因精神障碍导致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生活不能自理,家庭无法照料,需长期治疗和专业护理。

病房工作人员由医生、护士和康复师组成,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由医生对患者整体病情做出全面的评估和诊疗,同时进行心理治疗,以解决患者的需要为工作目的,全面掌握患者的情况,包括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对患者的影响,以保证病情相对稳定。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实施以患者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整体护理,把工作重点放在对患者的身心护理上。康复师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的评估,制定康复计划,实施康复训练,使患者的各项功能得以维持和改善,防止功能下降。

老年期精神障碍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基础,需针对患者的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进行维持治疗,同时针对精神行为异常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因老年人体弱多病,随年龄的增长,生理性老化的出现,各种脏器功能衰退,尤其是重要脏器(如心、肺、脑、肝、肾等)代偿功能的显著减退,个体差异大,因此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药效反应等诸多方面均发生变化,使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随之增加。老年患者往往在使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时即出现药物副反应,如锥体外系副作用、性低血压、过度镇静、认知功能损害、胃肠道副作用、肝肾功能损害等。因此,合理、安全用药是老年期精神障碍治疗的基本原则。

无陪伴服务由专业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包括生活护理、基础护理和医疗护理的整体护理。对护理事业的执着信念,专业的医学知识,规范的技术操作是专业护理的特点。众所周知,关怀是护理的核心概念与中心任务,有效的关怀能增强病人应对压力的能力,促进病人的康复。老年病人,由于“空巢现象”及晚年患病,生活质量下降,心理更加孤独空虚,因此更需要他人的关爱[2]。老年无陪伴康复病房有一批致力于老年病康复事业的优秀护理人员,他们用自己体贴入微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工作,关心和服务于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他们在掌握临床护理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习先进的现代护理模式,灵活运用“以人为本”的系统化整体护理理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与病人交流、沟通,将大部分时间用在护理病人身上,与病人建立了友好、信任、融洽的护患关系,给病人全面的、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

康复治疗是老年无陪伴康复病房治疗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的特色治疗。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病也随之增多。脑血管病、帕金森氏病、老年性痴呆等等一直困扰着老年人及其家庭。而老年痴呆的发病率也直线上升,也将成为我国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3]。老年痴呆症指的是因大脑神经细胞病变而引起的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由于脑部功能逐渐衰退,患者的记忆及智力进行性退化,部分尚有情绪、行为及感觉等方面的变化,并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的病症。老年痴呆症目前还无特效疗法,需要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共同改善痴呆患者的各项功能障碍及延缓其病情的发展。而康复医学强调疾病的功能障碍改善,训练患者利用潜在能力、残存功能或应用各种辅助设备以达到最有利的状态。康复治疗不容忽视,无论是对老年人自己,还是对其家庭,亦或社会,老年痴呆的康复已成为临床康复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康复疗法不能改变本病的病理改变,但对本病的改善起着一定的作用,能够延缓它的进程[3]。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放松性运动疗法、文娱疗法、音乐疗法等。我们积极尝试各种康复治疗方法,努力寻找能够改善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学习,我院老年无陪伴康复病房已经形成了一套医疗护理和康复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总结了许多宝贵经验,改善了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保障。我们相信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区的老年病治疗事业一定能开创新局面,使老年病患者能得到更多的关怀和照顾。

参考文献

[1] 曲镭. 老年病康复医疗[J]. 实用老年医学,2006, 20(2).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精神障碍者,康复,相关因素,护理

精神障碍的康复是运用可能采取的手段尽量矫正病态的精神障碍,最大限度地恢复适应社会生活的精神功能[1]。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良好的社区康复环境有助于病人的全面康复;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护理对精神病人尤为重要[2]。2010年1月,我中心对辖区内社区居民进行了精神健康状况调查,发现精神障碍患者由于缺乏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针对调查结果,我们成立了精神障碍的心理咨询门诊,每周邀请专家坐诊,同时利用社区康复和社会保障机构,完善社区康复体系,减少了病人住院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及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一、 一般资料

目的:统计我社区民精神障碍者的住院次数,分析其与社区卫生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家庭成员的关爱等影响因素。使得不同精神障碍者的能力在社区中得到发挥,有助于防止疾病的复发。方法:定期对辖区内37例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开展定期专题讲座、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病情先兆的监护、用药指导、安全护理及康复期训练。并对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充分利用社区康复机构,探讨完整的社区康复体系。结果:住院次数大于3次20人,小于3次12人,男性大于女性。3次以上住院离婚、无房、家庭贫困居多。患者有直系亲属90%,享受城镇居民医保98%,享受社会保障100%。结论:1.社区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缺乏。2.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开展较迟,不够深入。3.家属不愿透露病人信息。4.有效地社区卫生服务,动员社会、家属参与,能减少住院次数,降低医疗成本,改善社区精神病人的生活质量。

二、 精神障碍者出院后的护理指导

1. 监护人和家庭成员

精神病人的康复与社会支持有密切关系[3]。监护人是病人与社区联系的桥梁,他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为病人回归社区提供全面的服务。主要负责与社区资源联系,在病人出院前为其准备舒适的修养环境、安排就业或为病人联系日间训练中心等;帮助病人处理不良情绪,鼓励其表达内心的意愿并给予心理疏导,生活技能训练,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尽量由病人自己料理生活,包括整理被褥、床铺和打扫屋内卫生;培养良好洗漱习惯,早晨洗脸刷牙,饭前便后洗手,家属予以督促。帮助病人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按时服药,按时睡眠。如有异常及时和社区康复护士联系。

2. 社区康复护士

有效地出院后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提高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与病人满意度[4]。

2.1 对社区康复护士要进行专业的训练,为社区的精神病病人提供服务,将精神科护理从医院延至社区。社康护士通过定期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了解病人的服药情况,观察病人的精神状况,协调病人与家属、邻居的关系,协助病人安排日常生活,改善生活质量。定期举办讲座、咨询,让家属了解精神病知识;成立家属联谊中心,帮助家属接纳和护理病人。并给家属提供支持帮助,若病人的病情有所波动,社康护士会马上与医生联系,安排病人及时接受治疗。

2.2 家庭病床是医院护理向社区的延伸,由社康护士负责病人在家的康复治疗,家访1次/月,观察病情、指导服药和康复锻炼。病人病情稳定后,社康护士可以将病人转介到社区辅助就业部、康复中心参加适当的工作和活动。病人在家有意外情况可以随时打电话与社康护士联系,寻求帮助。

3. 社居委

在社区居委会为患者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从而提高患者人际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患者社会功能恢复及症状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5]。

3.1 中途宿舍与长期护理院 中途宿舍为出院后无监护人和家庭成员的精神病人提供免费的住处。对入住的病人。工作人员根据他们的能力辅助其就业,通过劳动让病人自食其力,增强病人回归社会的自信心。若病人自我照顾能力较差,则转入长期护理院。着重于病人自理能力的训练,减缓病人的衰退。专职人员要关心病人的服药情况、康复情况,观察病人的精神状况,定期向医生汇报及安排随访病人。

3.2 社区的辅助就业 对于病情稳定,工作能力较强并适合外出的病人可以辅助就业,予擦车、除草、环保清洁等适宜工作,另外还有病人经营的菜档、水果档、便利店和餐厅。有专职人员指导病人的工作,每位病人有一底薪,每日记工资,并根据病人的表现予以适当奖励,外出工作的病人每月约有800元的收入,没有工作能力申请社会保障,足以支付日常开销。提供既受照顾又具康复作用的工作环境。通过培养病人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在工作中学习与人相处,为重返社会打下基础。

3.3 日间训练及活动中心 日间训练及活动中心为社区的精神病人提供多元化的日间训练服务及康乐活动,帮助他们融入社会、自立生活。日间训练服务根据病人的要求为其设计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包括就业技能的培训,如电脑操作、文书处理、速递、环保清洁等,以及家居自理能力、社交技巧等训练。

三、 小结

系统的医院-家庭-社区服务将社区的病人有效地组织起来,充实了病人的余暇生活,培养了病人的自立能力和互助精神。我社区在探讨完整的社区康复体系,让不同能力的精神患者在社区中得到一定的康复训练,有助于防止疾病的复发,减少住院次数。收到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巩玉秀. 社区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305

[2] 吕钦谕.精神分裂症医院康复的现状与发展[J] 精神医学杂志2010, 23(5): 393-396

[3] 宋红,李建华. 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作用的对照研究[J].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2):1206-1207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范文第7篇

陈医生:神经衰弱本质上可说是脑功能的衰弱,是大脑由于长期的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从而产生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其主要特征是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

疲劳。

《科学生活》:很多人开始怀疑自己有神经衰弱,往往源自于长期且难以消除的疲劳感,尤其是精神上的疲劳感。不知道在诊断神经衰弱时,对于疲劳有没有特定的判别标准?

陈医生:神经衰弱产生的疲劳,往往伴有不良心情,即通常会有烦恼、紧张等情绪缠身,从而产生疲劳感;此外,与重大压力关联的特定情境(比如面临考试),也是引发神经衰弱特有的疲劳感的一大起动机制。

神经衰弱产生的疲劳可表现为弥散性的疲劳:除了自己感兴趣或是擅长的事之外,处理其他任何事物,都表现为易疲劳。

相较于抑郁症患者,神经衰弱患者的疲劳不伴随有动力的减退,即神经衰弱患者不会因为疲劳感而失去做事的动力,而会更多地表现为深感力不从心。

《科学生活》:神经衰弱易疲劳的特点很多人都能想到,没想到易兴奋也是神经衰弱的特点,这应该怎么理解呢?这种易兴奋是由于疲劳导致的么?

陈医生:神经衰弱中所谓的精神易兴奋,即容易产生不必要的联想,思绪杂乱,精神难以集中。比如常人处于安静的环境比较容易入眠,而神经衰弱的人即便躺到床上还是会浮想联翩,难以成眠。而白天呢,神经衰弱者也常常联想杂乱、精神分散,难以全神贯注地工作、学习。

易疲劳与易兴奋并不是互为因果关系。只能说这两种特质是神经衰弱常见的两大主要表现。

《科学生活》:如果符合神经衰弱的易疲劳特性,但是没有易兴奋的相应症状该如何归类呢?

陈医生:其实很多神经衰弱患者都没有意识到或者不太在意自己思想不容易集中的问题,往往是有了难以克制的疲劳感才会引起重视,怀疑到神经衰弱从而前来就医。在就诊过程中,经医生引导,才惊觉自己思想不集中等易兴奋特点,原来也是神经衰弱的表现。

《科学生活》:除了上述的这些特点之外,还有哪些标准可以更全面地帮助老百姓自察神经衰弱?

陈医生:神经衰弱患者会有情绪症状,比如经常烦恼、紧张,易激惹(指容易反应过度),甚至有轻度的抑郁、焦虑。当然这些症状普通人也会有,只有在这些症状持续达到三个月左右,并且这些症状确实严重到对生活、工作有所影响,内心倍感痛苦,才可以定性为神经

衰弱。

神经衰弱患者还会有心理和生理症状,例如睡眠障碍、紧张性头痛,等等。

《科学生活》:哪些人更容易得神经衰弱?

陈医生:神经衰弱的易感人群主要特征是:对事物的期望、期待过高,严格要求自己,本身也比较敏感,甚至有些疑病素质。有这样的内因在,遇上高压等外因,就更容易患神经衰弱。

当然,即使是非易感人群,如果长期处于用脑过度等状态下,也会成为易患神经衰弱的“高危人群”。

《科学生活》:根据您所介绍的内容来看,所谓神经衰弱似乎并没有字面意义上的神经问题?

陈医生: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神经”其实有着三种不同概念:生理学意义上的“神经”(对应器质性的“神经病”,通常需要到综合性医院神经科医生处诊疗);被老百姓口头上泛指的“神经病”(实际所指是精神病,通常需要到精神科或是心理科医生处诊疗);以及在精神疾病学术层面被作为一大分类的“神经症”,而“神经衰弱”正是“神经症”的一种。一般而言,器质性的“神经病”与精神疾病都可源自神经系统的病变,只是前者为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更多表现为生理性的症状;而归类在精神疾病的“神经衰弱”为神经系统的功能性病变,以心理、精神症状为主,表现为脑功能的衰弱。

《科学生活》:那么神经衰弱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时,能否引发器质性的“神经病”呢?

陈医生:并不会。神经衰弱等神经症,说到底,本质上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性疾病,它和器质性“神经病”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两类疾病,并不会相互转化。

倒是,神经衰弱本身作为相对“初级”的神经症,拥有与其他更高级别的神经症,例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相似的某些共性。也就是说,在发病初期,会有相当一部分最终被确诊为其他类型精神障碍的病例,因更多显现出易疲劳等症状,而被初诊为神经衰弱,但是最终可能因充分展现出其他症状而被确诊为别的精神

障碍。

在一份涉及40名初诊为神经衰弱病人的8年后随访显示:25名病人已被治愈,5名病人仍有明显的神经衰弱;余下10人,5人表现为精神分裂,2人被确诊为焦虑症,另有2人为抑郁症,还有一人死亡。这项研究很好地说明了初诊为神经衰弱者的预后和转归(指病情的转移和发展)。

《科学生活》:结合陈医生之前所说,神经衰弱有可能引发或是演变成其他更高级别的神经症或更严重的精神疾病吗?

陈医生:不,神经症中的各个分类还是相对独立。只能说,虽然我们有严格的诊断标准,但许多更为严重的精神疾病由于发病初期表现不明显,可能会以神经衰弱的症状(比如注意力难以集中等)为早期表现,易被诊断为神经衰弱,之后其他精神症状充分发展,诊断结果可能被修改为其他精神障碍,这种情况并不能说明神经衰弱会引发或演变成其他神经症或更严重的精神疾病。

《科学生活》:陈医生方才提到的8年随访,这“8年”之说,有特别的依据或讲究么?是因为神经衰弱难以治愈,本质上是种慢性病的缘故吗?

陈医生:“8”年本身并无特别讲究,仅仅是这份随访的时间恰好是8年之后。当然,应该注意到神经衰弱作为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其症状往往有较长历程的波动起伏,但是相较于对患者日常生活有更严重影响的抑郁症、焦虑症等,单纯的神经衰弱并不会导致患者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工作。而且相较于器质性疾病,神经衰弱这样的功能性疾病是可逆的。也就是说,经过适当的治疗,完全有机会痊愈。刚才提及的这份统计,显示有超过60%的患者已被治愈,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科学生活》:那么针对神经衰弱主要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非常严重的神经衰弱有必要住院吗?

陈医生:除非有难以调整的长期失眠等症状,一般神经衰弱不需要用药。神经衰弱的非药物性治疗方法主要有精神分析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等。精神分析治疗主要帮助患者领悟、理解自己患病的缘由;认知治疗重点改善患者容易导致神经衰弱的不良认知,比如做事期望过高,遇到问题尽往坏处想;行为治疗本质上是一些放松治疗,医生会指导患者进行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等。根据情况,患者也可以自行参加一些瑜伽之类的运动。通常一个完整的疗程需要10次~20次,每周一次,一次45分钟左右。

如果神经衰弱的表现严重影响了生活,无法坚持学习或工作,可以选择住院治疗,住院过程中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可以好得快一些。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多维度康复护理;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生活质量;作用

经过研究证明,在1993年,我国的精神分裂发病率在6.44‰左右[1]。这种疾病多发于15~55岁的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目前疾病的发病机制至今未明确[2]。对于精神分裂病人来说,要在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护理,而传统护理主要是结合工作人员的经验实施护理活动,这种护理方式面临较多的问题,比如,针对性不强等,而多维度康复护理效果更明显,能够加快病人的恢复速度[3]。本文主要研究了多维度康复护理运用到精神分裂症病人护理中的有效性,数据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入院时间:2019年4月4日-2021年5月28日,研究主体:60例精神分裂症病人,其中,女性病人34例,男性病人26例,年龄15~75岁,平均45岁,病程2~30年,平均(15.26±0.12)年。入选的所有病人经检查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年龄在15~75岁、病人和家属都知情、资料齐全。排除:脑部严重病变者、严重行为障碍者、治疗依从性较差者。两组病人的基础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没有显著差异(P>0.05),与医学实验的实施要求相符。方法。参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服务:结合病人的实际病情,开展健康知识的推广工作,使其了解和掌握相关疾病知识。优化组:为病人提供多维度康复护理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建立护理小组,首先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其临床症状制定合理有效的护理计划,由从业时间长和经验丰富的护士长担任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保证护理的系统化、标准化;第二,在治疗前,为病人检查身体各项指标,比如,血压、脉搏等,开展健康知识的教育工作,让病人能够正确认识疾病,使其掌握和了解相关的疾病知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引导病人互相交流,提高其表达能力,定期举办情景演练,比如,将病人分为几个小组,每位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让病人观看求职的视频,再将它演绎出来,演练时间要在九十到一百二十分钟内;第三,社交训练。工作人员要定期开展半小时的授课,主要内容包括社交模式和言谈举止以及礼貌用语等,与他人正确的沟通,了解礼貌交流和需求帮助的技巧;第四,结合病人的接受情况和学历以及兴趣,制定针对性的学习计划,比如,看报纸和阅读书籍等,提高病人的理解能力,将学习时间控制在一百二十分钟最佳。同时,工作人员要举办一些实践活动和比赛,比如竞技类活动和才艺比赛等,若取得冠军就会得到奖励;第五,生活康复。提高病人的动手能力,引导其收拾自己的个人卫生(日常洗漱、洗澡、清洗衣物等)、整理床铺。做好病人的心理辅导工作,防止病人出现其他不良的应激行为,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概率。每天护理两次,护理时间为半小时;第六,娱乐康复。结合病人的兴趣和爱好,建立娱乐小组,主要包括:象棋组和书画组等,每天活动一小时,还要进行十五分钟的广场舞锻炼,开展文娱竞赛,时间控制在一百二十分钟;第七,职业规划。要定期为病人讲课,包括烹饪和手工以及茶艺等课程,每次讲课时间要在一小时左右,在一段时间内组织一次手工艺展览,将时间确定在周末的下午;第八,要安排相关的健康知识讲座,让病人了解相关的健康知识和自我护理方法,对于病人提出的问题,要耐心仔细的解答,使其了解病情的发展程度。观察指标。分析两组病人的生活质量情况和生活技能以及社会功能。通过ADL量表来分析病人的生活技能掌握情况,分数越高,证明病人的自理能力越强。利用FAQ量表来对病人测试,比如,自行购物能力等,用零到二分三级评分法,总分二十五分,超过五分证明社会功能异常。用SDSS量表评估病人的“职业和工作”等内容,主要分值有零、一、二、九分,超过两分就证明存在社会功能障碍。统计学方法。在此研究工作中选择的是SPSS.20统计学软件,病人的生活质量情况和生活技能以及社会功能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表示,检验方式为t,将0.05作为检验水平将,P值于检验水准之下证明组间有差异存在。

结果

分析两组病人的生活技能以及社会功能,详见表1。分析两组病人的生活质量情况,详见表2。讨论在精神分裂症的初期阶段,病人的症状不是很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社交障碍和反应迟缓等症状,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4]。在疾病的作用下,会使病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社会功能会逐渐削弱,所以,对于精神分裂病人来说,需要在治疗的基础上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5]。而多维度康复护理是当前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工作人员是根据病人的实际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与传统护理相比,护理效果显著,多维度康复护理是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治疗环境,充分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排解其不安和焦虑等情绪,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6]。在护理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加强与病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让病人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和护理工作中,增强其团结协作的意识,为病人创造良好的治疗氛围,吸引病人的注意力,优化其妄想程度。接受病人的行为,对其合理引导,在不断交流中提高其社交能力[7]。最终实验结果显示,相比参照组,优化组的生活技能和社会功能改善更明显,且在生活质量方面,优化组病人的情况更优,P<0.05。总的来说,为精神分裂病人提供多维度的康复护理服务,能够改善病人的病情,加快病人的恢复速度,可以在临床中应用。

参考文献

[1]郭丽阳,杨小波,亢万虎,等.瘦素及ghrelin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所致代谢变化的关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1(4):583-587.

[2]杨桂芬,樊森,李雪冰.优质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照顾者焦虑情绪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3):430-451.

[3]由炜,丁宁,李智强,等.团体归因训练与氯氮平联合治疗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及生活质量的作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9,28(6):538-542.

[4]童捷,孙喜蓉,俞玮,等.团体绘画艺术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9,28(6):532-537.

[5]李世明,杨雀屏,张紫娟,等.关爱帮扶综合干预模式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护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4):490-494.

[6]杨娜,宫晓鸿,章艳.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病耻感与病耻抵抗的影响因素及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效果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6):1282-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