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

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新生儿硬肿症是由于寒冷损伤、感染或早产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常伴低体温,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其中以寒冷损伤为最多见,称寒冷损伤综合症[1]。我院地处高原地区,平均海拔2300米,气候严寒、干燥,年平均气温10℃,每年冬春季新生儿硬肿症发病率高,我科自2008年11月-2010年2月共收治新生儿硬肿症26例,进行护理观察,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26例患婴,男婴14例,女婴12例,早产儿24例,足月儿2例,出生体重<1500克者6例、1500-2500克18例、2500以上者2例,发病时间<7天8例,>14天14例,14天以上者4例。

1.2 硬肿程度:根据《实用新生儿学》分度标准,I度硬肿15例,Ⅱ度硬肿9例,Ⅲ度硬肿2例。

1.3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本组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低体温、哭声低弱或不哭、反应差、拒乳、呼吸困难、心率慢、局部皮肤硬肿,并发肺炎22例、脐炎2例。

2 配合治疗及护理

2.1 复温:复温是治疗首要措施,低体温持续时间过长,全身器官损害更严重,入院后正确测量体温并记录,我院地处边远山区,条件差,医院没有复温箱。我科采用母怀取暖复温法,具体方法:母亲胸前衣服敝开,患儿抱在胸前,然后盖上被褥,使皮肤接触取暖。经过临床观察发现母亲体温比暖箱要好得多[2],早产儿在母亲怀中体温会逐渐升至正常,且可以随时使早产儿吸吮,学会吃奶,且在暖箱患儿体温升的快,但抱出暖箱后体温就会下降,造成早产儿体温不恒定现象[2]。每4小时测量体温,直到体温正常恒定后,用预热厚小棉被包裹,继续用热水袋(水温50-60℃)在棉被外持续保暖。

2.2 提高室内温度及湿度: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层薄,易散热[1]。环境温度低,复温后有可能再次出现体温下降,我们在病房持续使用电暖器,室内温度保持在20-26℃,湿度50-55%。

2.3 预防感染:给患儿安排在单间,保持室内清洁干净,保护性隔离。接触患儿前后均应洗手,每日加强皮肤、脐部护理,脐带未脱落者用磺伏局部消毒,保持脐部皮肤清洁干净,脐部感染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2.4 输液和补充营养:低体温患儿吸吮无力,能量摄入不足,遵医嘱给静脉营养供给能量,但静脉输入速度要控制。正在静脉补液及营养液时可在瓶的周围用热毛巾包裹有输液管绕在热水袋(水温控制在≤40℃)上,使进入体内的液体有一定温度。

2.5 给氧:采用头罩氧气吸入,开始给中流量,逐渐调至低流量持续给氧,吸氧浓度及时间根据缺氧程度来调节。缺氧改善后立即停氧,以防氧中毒。

2.6 皮肤护理:新生儿复温同时注意皮肤干燥清洁,每天早晚用温水擦给后用酥油(牛奶提炼)涂在皮肤上按摩,特别在皱折及臀部多抹点油。酥油能在皮肤上形成一层保护膜,增加抵抗力及抗寒能力,减少散热,保持干燥,擦给完后立即用预热棉被包裹。

2.7 密切观察生命体症及尿量:给心电监护,密切动态观察生命体征并详细记录,准确记录出入量,硬肿症患儿尿量极少,甚至无尿,随时观察并记录尿量及次数,有异常情况,立即报告主管医生。

2.8 喂养指导:能吸吮者直接哺乳,多给吸乳刺激,少量多次,间歇喂养,吸吮无力,能吞咽的,母乳用滴管喂养,缓慢慢滴入口内,头抬高偏向一侧,防止吸入气管。

2.9 健康指导:向家属讲解疾病的严重性,介绍相关的新生儿硬肿症疾病知识做为册,发放给家属,取得家长配合,提高治愈率。

3 讨论

3.1新生儿硬肿症的低体温可造成各器官功能障碍,引起组织损伤,诱发感染,复温是治疗低体温的重要措施,我们采用母体复温法,复温时让母亲搂在怀里,患儿皮肤和母亲皮肤贴在一起,在母亲怀抱中享受自然温暖,增进母子感情,怀中能及时得到吸吮,也便于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本组采取适当护理措施及治疗,治愈24例,死亡2例,治疗率92%。

参考文献

[1] 李文益,主编,儿科学

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护理干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12(c)-0160-03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WANG Huan

Neonatal Department, Beijing Children’s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high-quality nursing on 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Methods 60 neonates with 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3 to August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equal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0 cases in each.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high-quality nursing,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The nursing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fter nursing.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cure rate (66.67% vs 43.33%) (P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 Neonate;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属于一种获得性疾病[1],主要发生在早产儿与患病新生儿中间[2],是由多种原因共同导致肠黏膜损伤而缺血、缺氧,从而引起新生儿小肠、结肠发生坏死的一种疾病[3]。其主要症状是腹胀、便血等,该疾病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也较高,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命健康[4]。近年来关于新生儿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率逐年增加,对该病症的治疗及护理方式有很多,但何种方式更具疗效是目前医学领域重点研究对象[5]。对此,该院采用优质护理针对2013 年5 月―2015年8月收治的6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进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提高了患儿的治愈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3 年5 月―2015年8月收治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60例,男32例,女28例;其中42例胎龄>35周,32~35周的18例;44例患儿出生时体质量>2 000 g,1 800~2 000 g的16例;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胎龄(35.1±0.3)周,原发病:新生儿肺炎15例,窒息3例,新生儿败血症12例。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胎龄(35.0±0.4)周,原发病:新生儿肺炎16例,窒息4例,新生儿败血症10例。两组患儿在胎龄、性别、原发病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常规禁食1~2周,恢复喂养并从水开始逐渐增加奶量与浓度,保证患儿舒适并防止腹胀,注意患儿早期征象等。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对NEC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及干预。

1.2.1 新生儿NEC高危因素的评估 ①胎龄评估:NEC主要是发生在早产儿与患病新生儿中间,早产儿因其在发育的特殊时期,围生期呼吸系统并发症易引起肠黏膜缺血性损伤,另因其肠道功能发育不成熟,肠道内胃酸少及各种蛋白酶活性低,肠道的穿透性较高,以及肠道分解产物不完全,导致细菌容易侵入肠壁内繁殖,导致早产儿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其病死率也高于足月儿。在临床上胎龄是判断肠道发育是否成熟的主要因素,因此对新生儿进行胎龄评估,对于胎龄小的新生儿将其列为可能发生NEC的高危儿,及时进行预防措施有着重要的作用。②体重评估:新生儿出生体重越轻,其NEC发病率与死亡率越高。因肌肉及肠壁神经细胞发育不成熟,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另轻体重新生儿需进行长期住院观察而更容易引起感染,都会引发NEC。因此需对新生儿体重进行评估,体重轻的需对其列入NEC高危儿,进行重点观察。③窒息评估:NEC发生及发展的基础是因其肠道黏膜损伤。新生儿发生窒息缺氧时,会导致肠道血管的收缩,血流量变少,导致肠粘膜缺氧,从而引起黏膜损伤。因此围产期新生儿患有窒息史的需将其列入NEC高危儿,进行重点观察。④感染评估:细菌感染易导致NEC的发生,肠道内病菌过多会直接导致肠道的损伤,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其临床表现为典型、全身状况差、发病进展快,预后效果不理想,通常易导致肠穿孔、败血症等并发症,因此需对患儿进行感染状况的评估,如有感染者将其列入NEC高危儿,需进行重点观察治疗。⑤喂养评估:肠道运动方式不成熟、消化能力降低都易引起新生儿发生NEC,针对新生儿免疫、营养、生理等方面而言,母乳对新生儿脆弱的消化道更适宜,需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喂养。⑥药物评估:新生儿的各项功能都比较不成熟,药物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新生儿肠道黏膜损伤等,从而引发NEC。另可通过患儿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用药,提高患儿预后效果。

1.2.2 新生儿NEC的干预 ①病情观察:早期NEC可通过内科保守治疗,早期患儿的临床表现不明显,易发生误诊现象,故在护理过程中应全面、系统的进行观察患儿的变化以便能及时发现异常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密切观察患儿精神、面色、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是否有烦躁不安、心率减慢、呼吸暂停等到现象;密切观察患儿大便颜色、性状、量、次数,如排粘液便或鲜血样便,应立即送检;观察呕吐物的量及颜色,如为黄绿色、鲜红色及咖啡样色应注意;密切观察腹部情况,腹胀一般最早出现且持续存在,并伴有肠鸣音减弱,应及早拍摄腹部 X 线平片,腹部X线检查以肠壁囊样积气为特征。②胃肠减压:胃肠减压的有效性能直接影响患儿的预后效果,是治疗NEC首要方法,具体方式可用经口插胃管连上胃肠减压器,给予持续胃肠减压,护士每班测量胃肠减压引出的胃液量及性质,并详细记录。③正确:错误的易引起患儿发生窒息及猝死现象,应采取侧卧位或半卧位,可减轻腹部张力,缓解疼痛。④感染预防:患儿感染易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发生死亡,因此需对感染问题进行预防,集中进行护理操作,接触患儿前后严格洗手,床边保护性隔离,各种器具应定期消毒。⑤合理喂养:在静脉营养供给的基础上,恢复饮食要循序渐进,一般先试喂5%葡萄糖水,连续试喂2~3次后,患儿如无腹胀和呕吐,可通过微量配方奶或母乳进行喂养,从少到多,逐渐恢复至正常饮食。⑥药物合理使用:为避免错误用药导致患儿不良反应,需严格执行医嘱,并密切观察因药物引起的相关副作用,及时采取措施。⑦情绪护理:患儿由于长期禁食、腹痛而易烦躁哭闹,可给予患儿非营养性吸吮、病室内播放轻柔音乐,使患儿安静,以利于疾病恢复。因患儿出生时就被送进监护室隔离治疗,易导致家长心理焦虑、紧张等,从而对治疗不配合,因此需积极主动的讲解病情并进行安慰,让其得到正确的了解,减轻其顾虑,增加信任感,从而能积极配合治疗过程。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患儿不同胎龄、体重与发生NEC严重程度的关系。②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后的疗效。③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通过数据SPSS16.0软件来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使用(x±s)来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用[n(%)]表示,使用χ2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

2 结果

2.1 观察患儿胎龄、体质量与NEC严重程度比较

胎龄小及体质量轻的患儿,其NEC越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预后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6.8±1.5)d,对照组为(29.1±3.6)d;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以小肠急性广泛性、出血性、坏死性炎症为特征的消化系统急症,又称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节段性肠炎[6]。其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腹痛、腹泻、便血为主要的症状,起病快速,病情变化也快,多数患儿的症状严重,病死率极高[7]。如治疗不当或延迟,患儿可能数天就会导致死亡[8]。其护理的好坏同样直接影响患儿的预后效果,对患儿的恢复及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优质护理通过提前对患儿进行相关评估及护理干预,提高患儿的预后效果。

通过该研究发现,NEC轻微的有37例,胎龄为(36.89±2.05)周、体质量(2245.73±228.56)g;较严重的有15例,其胎龄为(35.85±1.73)周、体质量(2144.63±215.57)g;严重者有8例,其胎龄为(34.76±1.62)周,体质量(1982.11±152.41)g,说明患儿的胎龄越小并体质量越轻,其NEC越严重,护理过程中对胎龄小及体质量轻的患儿需进行重点关注。经护理后,观察组的患儿有20例(66.67%)治愈,10例(33.33%)好转,;对照组患儿有13例(43.33%)治愈,17例(56.67%)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患儿进行相关因素进行评估,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观察及护理,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因疏忽而无法及时对患儿进行治疗。通过优质护理能有效提高患儿的治愈效果,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琳.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4):269.

[2] 朱樱梅,任雪军,.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响因素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4(1):44-46.

[3] 林剑清.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1):3266.

[4] 王淑秀,梁彩平.早产儿86例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4):330-331.

[5] 王琴.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护理体会[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12):1397-1398.

[6] 杨颖.1例超低出生体重儿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5):43-44.

[7] 孔祥永,黄俊谨,陈颖,等.2010年至2012年新生儿监护病房胎龄小于32周极早产儿的病死率及并发症[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20):1566-1570.

[8] 温晨露,王丽.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特征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29):2707-2708.

[9] 陈文敏.双歧杆菌联合护理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研究[J].海峡药学,2013,25(2):189-190.

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A. 胎龄>28周至40周的新生儿

B. 胎龄>28周至

C. 胎龄≥37周至

D. 胎龄为第37周的新生儿

E. 胎龄

C

2. 过期产儿是指

A. 胎龄>37周至

B. 胎龄>37周至

C. 胎龄>40周至

D. 胎龄>40周以上的新生儿

E. 胎龄≥42周的新生儿

E

3. 巨大儿出生1小时内体重超过

A.1000g

B.2000g

C.3000g

D.4000g

E.5000g

D

4. 正常出生体重儿出生1小时内体重在

A.1000g ~2000g 之间

B.1000g ~3000g 之间

C.2000g ~4000g 之间

D.2500g ~4000g 之间

E.2500g ~5000g 之间

D

5. 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的维持主要依靠

A. 适宜的环境温度

B. 足够的母乳吸入

C. 自发的肢体活动

D. 肌肉的收缩产热

E. 棕色脂肪的产热作用

E

6. 中性温度是指

A. 肛温

B. 腋温

C. 皮温

D. 体温

E. 环境温度

E

7. 关于早产儿的特点,正确的是

A. 皮肤毳毛多

B. 足底纹理多

C. 乳腺有结节

D. 头发分条清楚

E. 指甲达到指尖

A

8. 正常足月儿宜在生后何时开奶

A. 半小时

B.1小时

C.2小时

D.3小时

E.6小时

A

9. 在新生儿下列哪种现象为正常的

A. 生后24小时后排胎粪

B. 生后24小时内发现皮肤黄疸

C. 生后36小时心率200次/分

D. 生后48小时后排尿

E. 生后48小时呼吸频率44次/分

E

10. 新生儿神经反射检查,下列哪项属正常的

A. 颈强直阳性

B. 拥抱反射阳性

C. 握持反射阴性

D. 吸吮反射阴性

E. 觅食反射阴性

B

11. 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体重一般于生后何时恢复到出生体重

A.1天左右

B.5天左右

C.10天左右

D.20天左右

E.30天左右

C

12. 下列哪项不是新生儿特殊的生理状态

A. 红臀

B. 马牙

C. 假月经

D. 乳腺肿大

E. 生理性黄疸

A

13. 关于新生儿的特点,正确的是

A. 体液免疫功能较完善

B. 肾小球滤过率高,浓缩功能好

C. 消化道面积较小,肠壁通透性较差

D. 呼吸较快,节律可不规则,心率波动大

E. 体温调节中枢不健全,体表面积相对小,不易散热

D

14. 早产儿有呼吸暂停,主要是因为

A. 膈肌位置高

B. 肋间肌肌力弱

C. 肺泡数量相对少

D.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

E. 呼吸中枢相对不成熟

E

15. 母体的免疫球蛋白能通过胎盘转移给胎儿的是

A.IgA

B.IgD

C.IgE

D.IgG

E.IgM

D

16. 早产儿病室适宜的温湿度为

A. 温度20℃,相对湿度55%~65%

B. 温度24℃,相对湿度55%~65%

C. 温度24℃,相对湿度40%~50%

D. 温度30℃,相对湿度40%~50%

E. 温度30℃,相对湿度55%~65%

B

17. 关于生理性黄疸的特点,正确的是

A. 以结合胆红素为主

B. 生后7天~14天出现黄疸

C. 早产儿生后2周内黄疸消退

D. 足月儿生后4周内黄疸消退

E. 一般情况好,不伴有其他症状

E

18. 早产儿生理性黄疸消退的时间是

A.2天~3天

B.4天~5天

C.7天~14天

D.2周~3周

E.3周~4周

E

19. 关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特点,正确的是

A. 黄疸在生后2周消失

B. 黄疸持续不退或退而复现

C. 黄疸多在生后2天~3天出现

D. 胆红素每日上升不超过85μmol/L(5mg/dl)

E. 血清结合胆红素浓度小于34μmol/L(2mg/dl)

B

20. 新生儿ABO 血型不合溶血症是属于

A. 异常血红蛋白

B. 红细胞膜的缺陷

C. 红细胞酶的缺陷

D. 同族免疫性溶血

E. 异族免疫性溶血

D

21. 新生儿黄疸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应首先考虑

A. 新生儿肝炎

B. 生理性黄疸

C. 新生儿败血病

D. 新生儿溶血症

E. 先天生胆道闭锁

D

22. 为降低胆红素浓度,防止或减轻核黄疸,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

A. 换血疗法

B. 光照疗法

C. 白蛋白静滴

D. 激素口服用

E. 苯巴比妥口服

B

23. 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消退的时间是

A.2天~3天

B.5天~7天

C.10天~14天

D.2~3周

E.1个月

C

24. 关于新生儿体温调节的特点,正确的是

A. 体温调节功能较好

B. 体表面积小,不易散热

C. 能量储备少,产热不足

D. 皮下脂肪厚,保温作用好

E. 皮肤血管丰富,利于维持体温

C

25. 新生儿轻度窒息,Apgar 评分为

A.0分~3分

B.0分~5分

C.4分~7分

D.5分~8分0

E.8分~10分

C

26. 新生儿黄疸出现下列哪种情况应进行换血疗法

A. 黄疸在生后2天~3天出现

B. 每日胆红素上升不超过85μmol/L(5mg/dl)

C. 血清总胆红素

D. 血清总胆红素

E. 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20mg/dl)

E

27. 新生儿窒息ABCDE 复苏方案中,最根本的是

A.A(清理呼吸道)

B.B(建立呼吸)

C.C(维持正常循环)

D.D(药物治疗)

E.E(评估)

A

28. 新生儿窒息ABCDE 复苏方案中,最关键的是

A.A(清理呼吸道)

B.B(建立呼吸)

C.C(维持正常循环)

D.D(药物治疗)

E.E(评估)

B

29. 新生儿窒息复苏,应在出生后首先

A. 心脏按摩

B. 用面罩供氧

C. 弹足底或刺激皮肤以引起啼哭

D. 注射5%碳酸氢钠和呼吸兴奋剂

E. 用吸管吸出鼻、口腔及咽喉中粘液和分泌物

E

30. 新生儿窒息复苏,胸外按压的部位是

A. 胸骨体中间处

B. 胸骨体中1/3处

C. 胸骨体中下1/3处

D. 胸骨体中1/4处

E. 胸骨体中下1/4处

C

31. 新生儿窒息复苏,胸外按压的频率是

A.60次/分~80次/分

B.80次/分~100次/分

C.100次/分~120次/分

D.120次/分~140次/分

E.140次/分~160次/分

C

32. 新生儿窒息复苏,胸外按压的深度为使胸骨下陷

A.1cm ~2cm

B.3cm ~4cm

C.4cm ~5cm

D.5cm ~6cm

E.6cm ~7cm

A

33. 新生儿窒息复苏,清理呼吸道后应立即

A. 吸氧

B. 人工呼吸

C. 注射呼吸兴奋剂

D.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E. 拍打或弹足底以刺激呼吸

E

34. 足月新生儿窒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 低钠血症

B. 心源性休克

C. 持续性胎儿循环

D. 缺血缺氧性脑病

E.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D

3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主要的病理变化为

A. 脑水肿

B. 颅内出血

C. 脑细胞变性

D. 脑组织坏死

E. 脑内炎症细胞浸润

A

36. 产后感染的新生儿败血症,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

A. 经胎盘

B. 经产道

C. 经肠道

D. 经脐带

E. 经口腔粘膜

D

37. 我国新生儿败血症最常见的病原菌是

A. 厌氧菌

B. 葡萄球菌

C. 肺炎球菌

D. 大肠杆菌

E. 溶血性链球菌

B

38. 新生儿败血症早期最主要的特点是

A. 高热

B. 激惹、惊厥

C. 皮肤有伤口

D. 黄疸、肝脾大

E. 缺乏特异症状

E

39. 新生儿败血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 硬肿症

B. 骨髓炎

C. 二重感染

D. 化脓性脑膜炎

E.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D

40. 新生儿败血症治疗的关键是

A. 营养支持

B. 对症治疗

C. 免疫治疗

D. 维持体液平衡

E. 病因治疗及病灶清除

E

41. 新生儿,生后半小时。出生体重2250g ,皮肤毳毛多,头发细软、分条不清,乳腺无结节,足底光秃无纹理。此新生儿为

A. 早产儿

B. 过期产儿

C. 正常足月儿

D. 低出生体重儿

E.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

E

42.36周早产儿,破膜20小时娩出,生后3天因精神萎靡、不吃、不哭入院。体检:反应差,体温35.5℃,皮肤黄染,前囟平,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肋下2cm ,质软,脾左肋下1cm 。为明确诊断,最有意义的检查是

A. 血型

B. 血常规

C. 尿常规

D. 血培养

E. 血清胆红素

D

43. 足月新生儿,日龄7天,生后第3天开始面部及巩膜黄染,渐波及躯干,吃奶及精神好,红细胞5.0×1012/L,血红蛋白150g/L,网织红细胞0.005(0.5%),总胆红素171μmol/L(10mg/dl),谷丙转氨酶30单位。最可能的医疗诊断为

A. 生理性黄疸

B. 新生儿肝炎

C. 新生儿溶血症

D. 新生儿败血症

E. 先天性胆道闭锁

A

44. 新生儿娩出1分钟时心率96次/分,呼吸不规则,四肢活动好,弹足底能皱眉,躯体肤红,四肢青紫。Apgar 评分为

B.8分

C.7分

D.6分

E.5分

D

45. 患儿生后24小时,出生体重3200g ,血清总胆红素307.8μmol/L(18mg/dl),未结合胆红素156.5μmol/L(15mg/dl),最主要的护理措施是

A. 光照疗法

B. 换血疗法

C. 按医嘱输鲜血

D. 按医嘱补充白蛋白

E. 按医嘱口服鲁米那 A

新生儿日龄3天,足月顺产,生后第2天出现黄疸,渐加重伴不吃、不哭、不动,查体:重度黄染,精神萎靡,心肺检查无明显异常,肝肋下2.5cm ,脾肋下1cm ,脐部少许脓性分泌物。

1 初步考虑最可能为

A. 新生儿肺炎

B. 新生儿肝炎

C. 生理性黄疸

D. 新生儿败血症

E. 新生儿溶血症

D

47. 护理诊断可能性最小的是

A. 自我形象紊乱

B. 皮肤完整性受损

C. 有体温改变的危险

D. 潜在并发症:化脓性脑膜炎

E.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A

48. 护理措施中,不必要的是

A. 维持体温稳定

B. 保证营养供给

C. 防止交叉感染

D. 清除局部感染灶

E. 按医嘱使用利尿剂

E

患儿,出生时皮肤苍白,心率40次/分,无呼吸,四肢略屈曲,弹足底无反应。

49. 患儿Apgar 评分为

A.0分

B.1分

C.2分

D.3分

C

50. 其窒息程度为

A. 无窒息

B. 轻度窒息

C. 中度窒息

D. 重度窒息

E. 极重度窒息

D

51. 首要的处理是

A. 输血

B. 窒息复苏

C. 补充钙剂

D. 肌注安定

E. 静滴白蛋白

B

52. 小于胎龄儿

A. 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新生儿

B. 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20百分位以下的新生儿

C. 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50~60百分位之间的新生儿

D. 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90百分位之间的新生儿 E. 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的新生儿 A

53. 适于胎龄儿

A. 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新生儿

B. 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20百分位以下的新生儿

C. 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50~60百分位之间的新生儿

D. 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90百分位之间的新生儿 E. 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的新生儿 D

54. 大于胎龄儿

A. 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新生儿

B. 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20百分位以下的新生儿

C. 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50~60百分位之间的新生儿

D. 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90百分位之间的新生儿 E. 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的新生儿 E

55. 生理性黄疸

A. 输白蛋白

B. 护肝治疗

C. 抗感染治疗

D. 无需特殊治疗

E. 根据病因综合性治疗

D

56. 病理性黄疸

A. 输白蛋白

B. 护肝治疗

C. 抗感染治疗

D. 无需特殊治疗

E. 根据病因综合性治疗

E

57. 母乳中含量较高的免疫球蛋白

A.IgA

B.IgD

C.IgE

D.IgG

E.IgM

A

58. 可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是

A.IgA

B.IgD

C.IgE

D.IgG

E.IgM

D

59. 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体多为

A. 葡萄球菌

B. 绿脓杆菌

C. 大肠杆菌

D. 肺炎双球菌

E. 流感嗜血杆菌

C

60. 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体多为

A. 葡萄球菌

B. 绿脓杆菌

C. 大肠杆菌

D. 肺炎双球菌

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护理防治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3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79-01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经常会因为各种因素出现围产期窒息缺氧、新生儿黄疸、胎粪吸入综合症等高危病症,同时因为新生儿的自身免疫能力以及抵抗能力低下,对外界的环境还无法良好适应,很容易就受到了来自外界的细菌感染,使得出现肺炎、肠炎、呼吸道感染等各种院内感染的情况,从而严重危急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抢救高危新生儿的首要场所就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同时这个场所也是造成新生儿出现感染的主要环境。为了更加深入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出现的原因,并且找寻护理方式,先对我院出现的50例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开展了有效的护理干预,现将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治疗的院内感染新生儿患者50例,男婴26例,女婴24例,年龄在出生后15分钟至28天不等,平均体重为(2010.11±10.22)克。

1.2 护理方法

1.2.1 护士提高控制院内感染的意识 对于刚刚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士需要进行严格的训练,牢牢记住感染管理规定,并且进行定期的考核。对于医务人员而言,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直接途径就是手,所以卫生情况需要严格把握,对无菌操作要有足够的重视理念。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之前全部要先经过一次严格的洗手操作,有上呼吸道感染等等传染性疾病的人士全部不能进入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进入监护室之前,所有人员都要更衣、换鞋、戴上口罩和帽子。

1.2.2 基础生活护理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温度要控制在24摄氏度至26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55%至65%之间。对患儿的皮肤清理要每天进行,在洗澡的过程中需要对耳后、颈部、腋下以及腹股沟位置检查清楚,看看是否有破损和皮疹的情况出现。定期的为患儿更换尿布,避免出现红臀和尿布皮炎的情况。

1.2.3 重症监护室的卫生监测 在院内感染科室的严格监督之下,每个月都要对病房进行卫生学监测工作,保证办公室和治疗室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要求更高,要保证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

1.3 统计学分析 本组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手中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当P

2 结 果

2.1 体重和院内感染的关系 在本次感染的50例患儿中,体重在2.5千克以下的有34例,占比为68%,体重大于等于2.5千克的患儿有16例,占比32%,由此可以发现,体重在2.5千克以下的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体重在2.5千克以上的患儿,两者差异显著(P

2.2 性别和院内感染的关系 本次研究中的50例患儿,其中男性患儿26例,占比52%,女婴24例,占比48%,男女比例相比差异并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示性别和院内感染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2.3 抗生素使用和院内感染的关系 本次研究中的50例患儿中,抗生素使用种类在2种以下的有9例,占比18%,抗生素使用种类在2种以上的有41例,占比82%,抗生素使用2种以上的患儿发生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使用两种以下抗生素的患儿(P

3 讨 论

3.1 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 新生儿免疫系统还很稚嫩,尤其是早产儿的免疫功能十分薄弱,其身体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和足月的新生儿相比会低很多,也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重症监护室的患儿长时间的使用抗生素,很容易造成细菌紊乱的情况出现,使用抗生素如果抗菌谱越广,那么细菌的发生波动性也就越大,极容易造成抗菌菌株的定值[2]。伴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治疗方式在供应有效的治疗方式的同时,也增加了院内感染几率的出现。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一些治疗方式也在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式的同时增加了院内感染几率的出现。

3.2 防治对策 首先加强医护人员的医德教育是最必要的,医护人员需要有责任心和爱心,与此同时也要加大对医院感染的各项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制定相关的制度,并且严格执行。另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温度和湿度要控制在合理区间之内,保持病房的干净整洁,每天使用紫外线消毒一次,空气培养的菌落数量要控制在每平方米80cfu以下,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处理[3]。并且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之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参考文献

[1] 伍崇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防治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2,12:1762.

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 探讨本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主要病因,为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6年2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11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病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围生期因素52例(46.4%),母乳性黄疸32例(28.5%),感染因素14例(12.5%),血液系统因素12例(10.7%),其他因素主要是考虑先天性消化道畸形2例(1.7%)。结论 做好围生期保健,提高产科质量,预防感染,减少或避免孕期及产时并发症的发生,正确指导母乳喂养是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键。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发病因素

新生儿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病因亦较复杂,常系多因素致病,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应引起广大儿科医生重视。现将我院2006年2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11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年2月至2009年9月共收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12例。全部病例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1],诊断标准参见《实用新生儿学》。男:74例,女:38例。足月儿104例,早产儿8例。顺产:60 例,剖宫产:52 例。胆红素值218~646umol/l。黄疸出现时间7天者31例。出现时间不详者5例。

1.2 方法于患儿入院当天或出现黄疸当天抽取股静脉血作胆红素测定,包括总胆,间胆,直胆,肝功,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力,血常规,TORCH,有感染者作血培养,脐分泌物培养,咽试子培养,胸片,考虑为溶血的作溶血全套检查,G-6-PD活性检测。

2 结 果

2.1 病因分析11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依次为围产期因素,母乳性黄疸,,感染因素,血液系统因素和其它因素。围产期因素居第一位,占46.4%,其中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胎儿宫内窘迫17例,早产8例,头颅血肿9例,胎膜早破5例,窒息5例,产钳或胎吸助产4例,喂养不当4例。母乳性黄疸32例,占28.5%。感染因素并不是我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仅占12.5%,共14例,其中新生儿感染性肺炎5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皮肤感染3例,消化道感染2例。血液系统因素12例,占10.7%。其中ABO溶血症9例,G-6-PD缺陷症1例,红细胞增多症2例。其它因素主要系消化道畸形2例。

2.2 结果所有黄疸患儿入院后均采用双面蓝光照射,治疗原发疾病,口服蒙脱石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妈咪爱或金双歧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胆红素的代谢,有感染 因素的抗感染,针对性使用人血白蛋白,人血丙种球蛋白,酶诱导剂,考虑母乳性黄疸的同时停母乳72小时。治愈39例,好转70例,转院3例(追访均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无发生核黄疸病例。

3 讨 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常由多因素所致,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重者由于诊疗不及时可发生胆红素脑病,造成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对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威协很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很多,各地报导差异很大。本组病例中围产期因素最高,占46.4%,包括剖宫产,高龄产妇,羊膜早破,母亲产前用药,产钳或胎吸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宫内窘迫,头颅血肿,生后喂养不当等。原因可能系各种围生期因素致缺氧而导致红细胞破裂,胆红素生成过多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有关。在感染已被控制的今天,围产因素已日渐突出,成为首要的重要因素,应引起重视[2]。到达胎儿血循环中可能影响新生儿的肠蠕动功能,抑制胎便排出而增加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加之产妇受药物,疼痛,禁食等因素的影响,泌乳时间推迟或延迟开奶,也可使婴儿肠蠕动受影响,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3]。而围生期因素所至的高胆红素血症是可以预防的,加强围生期保健,加强高危妊娠管理,降低早产儿发生率,改进分娩措施,合理使用药物,对高危儿生后进行胆红素监测,可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母乳性黄疸32例,占28.5%。从80年代起,各种文献报导,其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来,由于对母乳性黄疸认识的提高,加之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开展母婴同室,母乳喂养率明显上升,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也明显提高。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最近认为本病是在多因素作用下,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所至[4]。对此类患儿应加强告知,黄疸指数较高的可暂停母乳,同时可给予光疗。预后一般良好。而此类患儿并不主张放弃母乳喂养,而建议少量多次喂哺,恢复母乳喂养后,胆红素可轻度升高,而后逐渐降低。

感染因素并不是我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我院仅占12.5%,包括感染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脐部感染和皮肤感染。新生儿屏障功能及机体免疫功能还不完善,易患感染性疾患,感染时细胞破坏增加,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多[5]。感染还可影响肝脏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活性,使肝脏对胆红素的结合力下降,重症感染可使机体产生代谢性酸中毒,组织缺氧,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活性下降,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同时感染时患儿的纳乳量减少,肠肝循环增加,也可使黄疸加重。加强卫生宣教,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科学的产后护理,减少感染,可降低高胆发生的机率。

血液系统因素致高胆12例,占10.7%。主要有新生儿ABO溶血症,G-6-PD缺陷症和红细胞增多症。有母子血型不合的应警惕ABO溶血,加强对此类患儿生后胆红素的监测,以便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漏诊,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其它因素主要是考虑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对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临床有大便颜色改变的,伴肝大,肝功异常,结合影像学检查可诊断。

通过对上述病例的病因分析,对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应注意其发生的相关因素,必须从预防入手,加强围生期的保健,产程监护,同时应提高产科医护质量,减少早产难产,窒息以及孕产妇的感染,尽量减少围生期的不良因素,指导母乳喂养,积极预防感染。通过对上述病例资料显视,该病治疗效果满意,治愈好转率高,对有高危因素之患儿,应生后作到早监测,早诊断,早治疗,降低其发病率,死亡率和伤残率。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岷,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6-269.

[2] 金汉珍,黄德岷,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2-273.

[3] 王玲,陈坚,何海英,等.剖宫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例对照研究.中华新生儿杂志,2006,21(4):201.

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范文第6篇

    1新生儿的特点及优质护理方法

    1.1让每个人心中都明白优质服务的含义;为了强化新生儿科的护理服务,科室举行了以“心目中的优质服务”为主题的讨论会,换位从家长、患儿等角度出发,提出如何更好地实施护理服务。认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从点滴做起,夯实基础护理,当好新生儿的“母亲”。

    1.2许多小宝宝呱呱坠地就被送到了新生儿科,全身没有来得及清洁。到了这里,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护士阿姨们就会主动的为他们洗头、洗澡。

    1.3婴儿与成人相比由于其大脑及其他系统功能发育尚未完善,不具备语言能力,不能很好地与外界交流;因此在婴儿护理上便产生了一种误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即只重喂养,只关注单个疾病的护理,而不去考虑婴儿作为一个人的全方位的需要。在这里,护理人员关注的不仅仅是小宝宝们的身体变化,而且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医护人员用抚触——这一相互之间的特别语言,与宝宝进行特殊的沟通;总是尽可能为患儿创造一些良刺激。

    1.4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优化人员素质,开展特色服务。人是生产力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现代社会人才已经成为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一个组织之所以能够实施管理,首要的条件就是人员的素质要达到一定的水平,为了优化和提高人员素质我们采取如下几点措施:①塑造良好的护士形象;②提高护士实际操作水平,练就高超的专科技术,每周五早晨交班后由护士轮流进行小讲课,内容结合临床问题进行;如: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治疗知识的系统培训,进一步规范静脉输液操作技术,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从而提高静脉输液治疗的护理质量。为了使新生儿科每一个宝宝都得到最优质的静疗服务,在日常的护理活动中随时进行教学,不断学习如何更好地进行穿刺及各类导管的维护,从而减轻宝宝的痛苦。③强化法律意识,保障护理安全,在护理活动中,一起遵循护理规范操作。④在选人上,结合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采取双向选择,经考核、试岗合格、科室认可方可人岗。⑤巩固基础知识,坚持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次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⑥创造机会和机会提高在职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

    1.5改变病房管理模式:落实责任制护理、全面履行护理职责,病房实行责任护士负责制,每位责任护士分管5~8张床,实行24h负责制。

    1.6落实基础护理:从点滴做起,仔细地观察病情,精心的喂养、耐心的换尿布及清洗臀部,以保证新生儿不发生呛咳和感染。

    1.7强化专科护理:一天2次给新生儿进行沐浴、抚触、及时做好预防接种注射,实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对早产儿实施“鸟巢护理”;鸟巢式护理能给予患儿全身温柔的接触,能减少热量散失,维持早产儿各项生理指标的稳定,使机体能量消耗减少,让患儿安静舒适,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缩短了住院时间。

    1.8加强沟通,做好健康教育1.8.1沟通的方法:在每周二、五下午新生儿探视过程中,以满腔的热忱,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设身处地地为患儿家长着想,理解家长对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期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沟通从心开始,语言传递温暖,微笑是我们的“武器”,每次面对宝宝的家长,护士总以微笑示人,热情、耐心地接待,灵活的技巧,委婉的语气,礼貌的用语,详细的讲解,使家长心中得到安慰,我们也得到他们的理解与信任。

    1.8.2健康宣教的内容:①产后第1天:向产妇及家属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早吸吮、按需哺乳的意义,母亲正确的喂奶及婴儿含接姿势,母婴分离的情况下如何挤奶,如何保证充足的乳汁,新生儿安全教育知识。②产后第2天:纠正母亲喂奶及婴儿含接姿势、新生儿沐浴、抚触、脐部护理、臀部护理的方法、讲解新生儿生理性体质量下降、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几种特殊生理状况的观察。③产后第3天: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目的及内容、乙型肝炎疫苗和卡介菌接种。

    1.8.3出院指导:①在危重症新生儿出院前几天,特别邀请宝宝的家长来到科室,进行“手把手”的宣教,让宝宝家长掌握出院和宝宝的喂养、沐浴、抚触及日常的护理,让宝宝回家后依然得到很好的照顾。②需要复诊的宝宝,在出院时和家长预约复诊时间;③出院时交代清楚下次预防接种的时间和地点;④需要跟踪的宝宝,科室会电话回访,进行跟踪护理,解决家长的疑问并进行正确的指导。

    1.9优质护理中的细节1.9.1改变护理人员被动服务意识,护理服务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护士有了自己的患者,患者有了自己的护士,这种明确的对应关系对保证患者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更为有利。

    1.9.2新生儿室走廊装扮一新,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教育形式,提高了患儿家属的认知水平,广泛受到患方的好评。每周下午的健康教育时间除了关于疾病的宣教,还对患儿父母的手卫生健康进行宣教,全员参与,关爱健康,使新生儿病区内所有人员掌握了六步洗手法,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

    1.9.3根据科室患者的具体情况,组织病友会,让患有相同疾病的患儿家属相互进行交流;每月一次的公休座谈会议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患儿家属讲解各种疾病知识,解答了患儿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促进了医患间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医患友谊,使医患沟通零距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还为医患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理解和信赖的桥梁。

    1.9.4在患儿出院时将留有科里电话的随访卡送到患者手里,为患者提供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的护理服务,与患方建立了更加融洽和谐的关系以上都是随手可以拈来的“细节”,但细节深处见真情,这些细节方便了患方,和谐了医患关系。减少了医疗纠纷。

    2结果

    .1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注重服务细节,护士主动服务的意识明显提高了,在服务过程中,把患儿及家属视为亲朋好友,主动关心和帮助,护患关系更加融洽了。护士用周到的服务、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赢得了患儿家属的信任和赞扬,使患方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2.2降低了护患纠纷优质护理服务中的细节服务,使护士的思想转变了,改变了服务模式,加强了护患沟通,密切了护患关系,从而提高了患方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减少了纠纷。

    2.3提高了护士的整体形象和素质护士的形象是一种组织的整体形象,它是指患者及其家属对护士的总体认识和评价,优质护理服务中担任责任护士的都是学历高、有责任心、沟通能力强的护士,所以护士们自觉学习相关知识和专业知识,护理技能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更加娴熟、规范,从而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

    2.4医师对护士的满意度提高由于护士的专业技术提高,护患沟通的加强,观察病情更加仔细,执行医嘱更加正确。因此,医师对护士的满意度提高了。

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护理管理;新生儿科;感染;措施;应用

院内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1]。新生儿是一类极其特殊的群体,其各个器官的发育还不是很完善,体内的正常菌群也还没有完全建立,免疫功能较低,所以,新生儿患者是院内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2]。随着对健康知识了解的不断提升,人们不再单纯地关注医疗行为,对于医疗环境也越来越关注,对其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新生儿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健康问题获得了患儿家长的高度关注,甚至是过度关注。在以上因素影响下,近年来,由新生儿感染问题引发的医患纠纷事件不断增加,所以新生儿科的感染预防工作应该作为医院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本研究采用加强新生儿科护理管理模式对2014年8月~2015年2月期间在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儿护理管理情况进行干预,对新生儿科感染预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2014年1~7月在我院新生儿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2014年8月~2015年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儿作为干预组。纳入标准:①新生儿。②患儿家长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早产儿、足月小样儿、巨大儿、珍贵儿。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按照传统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新生儿护理工作,即新生儿到达科室后,护理人员在传统护理管理模式方法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护理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对新生儿的护理质量进行监测,对新生儿的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记录,整理出患儿的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消化系统感染发生率和其他系统感染发生率的详细数据,并调查患儿家长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干预组在加强护理管理模式下对新生儿进行护理工作,具体内容包括:制定新生儿科感染预防安全目标;建立新生儿科护理管理规范和护理操作规范;落实新的新生儿科护理管理制度的实施;全程质量监察等。

1.2.1制定新生儿科感染预防安全目标

加强新生儿各系统管理,确保患儿各个系统感染发生率为零。加强患儿护理管理,提高护理效果,提升患儿家长的整体护理服务满意度。严密监测新生儿护理工作,及时处理护理不良反应,消除传染源与易感渠道。

1.2.2建立新生儿科护理管理规范和护理操作规范

(1)正确识别新生儿身份。正确识别新生儿的身份是避免操作失误的第一步,因此它是有效护理管理的首要措施。新生儿入科后要及时建立新生儿管理腕带,详细填写新生儿的身份信息,每次进行护理操作前后需认真核对新生儿腕带上的信息,需与治疗单上的信息相符合,并在护理操作前与患儿家长再次核对患儿信息,避免护理对象错误,造成护理差错,从而进一步引发护患纠纷。(2)建立新生儿各项护理操作规范。建立新生儿各项护理操作规范,不仅是预防新生儿感染发生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操作方式不统一带来的纠纷问题。操作规范主要内容包括:异常症状护理如新生儿黄疸、假月经肿大、口腔上皮珠等;基本生活护理如换尿布、穿衣、睡眠、洗澡等;治疗性护理如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给口服药等。对上述每一个护理操作的过程进行细化,对操作关键点进行详细的标注,对易发生护理失误的部分要重点标注,必要时可采取制定卡通的操作流程图,利用形象记忆加深印象[3]。(3)加强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培训。新生儿是一类特殊的人群,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是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因此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时务必仔细谨慎。但是在现实工作中,新生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还有待提高,尤其是新入科的护理人员,安全防范与感染预防意识不高,容易造成护理差错,造成患儿感染。针对这一问题,新生儿科需定期组织新生儿科护理知识与感染预防知识培训工作。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对入科5年以内的新护士进行护理知识培训,对容易造成护理差错以及患儿感染的细节进行深入讲解,对相关护理技能进行手把手的培训,以促进新护士风险防范意识的提升及护理质量的提高[3]。(4)做好隔离工作。做好已经发生感染的患儿与未发生感染患儿之间的隔离工作,尤其是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的隔离;对不同病种的患儿也要进行隔离;同一病房内适当增加床间距,以避免交叉感染发生[4]。(5)加强基础护理。基础护理是减少各系统感染发生的基础,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加强新生儿口腔护理、脐带护理、臀部护理以及眼部护理等基础护理措施[4]。(6)强化考核机制。建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护士长、资深护士、责任护士组成,小组对新生儿的每班护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护理护士、护理效果、护理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处理效果等。对科室护理人员定期实行护理知识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将科室护士的护理记录、护理考核成绩与个人工作绩效挂钩,以提高护理质量,实现新生儿安全护理目标[5]。

1.3研究工具

采用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共包含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工作责任心、护理质量等10个模块,每个模块10分,满意度90分以上记为阳性指标。

1.4统计学方

采用SPSS19.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统计频数、频率,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指标比较本研究对照组200例新生儿患者中,有21名新生儿发生呼吸系统感染,16名新生儿发生消化系统感染,13名新生儿出现其他系统感染;干预组对应的数据分别为5名、2名、2名。将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消化系统感染发生率和其他系统感染发生率代入进行χ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在这三个指标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2.2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护理满意度方面,对照组有153例患儿家长总体评分为满意,干预组有189名患儿家长总体评分为满意,差异显著(P<0.01)。见表2。

3讨论

发达国家的研究显示,每例医院感染产生的额外费用为1000~4500美元(平均1800美元),但在儿科病房特别是新生儿病房额外费用可超过10000美元[6]。新生儿的家长是刚涉足社会的年轻人,高额的费用无疑会增加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另一方面感染会导致患儿的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至会影响新生儿的正常发育。因此,近年来新生儿科医疗纠纷屡屡发生,给医院带来严重损失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声誉。在医疗卫生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无疑会给医院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加强新生儿科的护理管理工作后,新生儿的感染发生情况显著好转,新生儿的治疗与康复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患儿家长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此结果提示加强护理管理对于新生儿科感染预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魏萍 单位: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马微丰,岑雷音.新生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健康研究,2015,35(3):340-341.

[2]杨小艳.基层医院新生儿病房控制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7):1463.

[3]杨巧玲,于淑琴,轩杰.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与预防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10(7):679.

[4]李有敏.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分析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11):2657-2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