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在沙漠植树造林的意义

在沙漠植树造林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在沙漠植树造林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沙漠植树造林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北方地区 植树造林 意义

植物造林是新造或更新森林的生产活动,它是培育森林的一个基本环节。植物造林不是小规模的活动,而是大面积的才能形成森林。我国北方地区由于耕地面积比较大,森林资源相对较少,近些年来,沙漠化的加剧,不得不使我们要认清形势,去大量植树造林了。近些年来,植物造林成为我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退耕还林已经成为很多地区的工作之一。

植树造林的好处

1.1 水土保持效果好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耕地大量的开垦,导致森林资源大大减少,近些年来,沙漠化的加剧,使人们开始认识到,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生态重建的重要性。为了避免水土流失,增加森林覆盖率,是保持水土流失的一个很好途径。树根能不断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据统计,一亩树林比无林地区多蓄水20吨左右。我们在发展植树造林的目的就是更好的治理沙化耕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同时还可以大大的改善生态环境。

1.2 抵挡风沙

由于在北方地区,多数都是平原,一到春天,风很大,风沙就会很明显,风沙所到之处,田园会被埋葬,要抵御风沙的袭击,必须造防护林,防护林可以减弱风的力量。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风一旦遇上防护林,速度要减弱70%-80%。

1.3消减噪声

据资料记载,噪声在50分贝以下,对人没有什么影响,当噪声达到70分贝,对人会有明显危害,如果噪声超过90分贝,人就无法持久工作了。在我国北方地区地势比较开阔,声音能传很远,因此消除噪音是很重要的。植树造林能吸收声波,减低噪声。由于经济的发展,交通、工矿企业发展很快的城镇,噪音越来越严重。噪声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噪声作为一种公害,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采取了各种减少噪声的措施,植树造林就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从林木防止噪声的效果来看,林带越宽越密也会越好。研究表明,林区最少要有宽6米、高10米的林带,这种面积能达到很好的消减噪声效果,并且比较明显。而且要求林带不宜离声源太远,最好在6--15米之间为最好。为了提高绿化消减噪声的常年效果,应尽量选用四季常绿树种,以乔木为主,灌木、花草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消声林带,效果会更佳。

1.4保护气候

森林是最大的吸碳场所,森林可以防止碳释放到大气中,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现有碳库的容积,将大气中的碳更多地吸收贮存起来,用森林生物量作为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由于森林固碳相比其他能源部门的减排措施在经济成本上占有优势,各国对森林保护都非常重视。植树造林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植树造林还能制造氧气供人们吸收,吸进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

2、造林常用方法

2.1播种造林法

这种方法又叫做直播造林,首先,工人把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到造林地进行造林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直接省去了育苗工序,缩减了时间,这种施工方法比较容易,有利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这种方法受到一定限制,就是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

播种造林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适合于种粒大、种源充足、发芽容易,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由于种植不能收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缝插、条播和撒播等。播种前的种子处理包括消毒、浸种和催芽等措施,对保证春播,早出芽;增强幼苗抗旱能力,减少鸟兽等危害极为重要。

2.2植苗造林法

植苗造林是利用苗圃培育出来的苗木或野生苗造林。这种造林方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栽植带有完整的根系的苗木,对造林地的不利条件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和适应能力,能较快地恢复生长,造林成活率较高,还能节省种子,便于管理。我国的造林主要是应用这种方法。在干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或杂草多、冻拔害和鸟兽害严重的地方,植苗造林要比其它造林方法优越得多。

2.3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法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比如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因为这种方法要求有立地条件较高的造林地,同时分殖造林材料来源,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具体工序为,先整好地,作垄,提前灌透水,然后用塑料薄膜将整个垄面覆盖然后按一定的株距将插条插入垄中,用细土将薄膜上的插孔盖住,当长出叶子后,即可撤掉薄膜;还有一种方法,是在插前,用石蜡速蘸插条的上切口,即蜡封,以防止插条水分过度散失,然后插入垄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一定要插正,即插穗的大头向下小头向上。

2.4插条造林

插条造林进行主要在春季和秋季,春季应在发芽前,土壤解冻后这一段时间内。而秋季则应在落叶后到土壤冻结前。选择1.5~2.0cm粗,1~2年生的枝条,剪去侧枝,剪成长30~40cm的插穗,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在事先整好的地里扦插,然后踏实。插深为使插条的上部露2~3cm。如果土壤较旱,应该用细土覆盖;此外也可以使用塑料薄膜,采用垄作,可在较为干旱的地区应用此法。具体工序为,先整好地,作垄,提前灌透水,然后用塑料薄膜将整个垄面覆盖然后按一定的株距将插条插入垄中,用细土将薄膜上的插孔盖住,当长出叶子后,即可撤掉薄膜。

植树造林是现在我们国家大力发展的事业,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绿化是长久的事业,为了我们国家的更好发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生态重建是极为重要的。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林陆续进入成熟期,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巨大,还能提供大量的劳动和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巨大的森林碳汇将为保护全球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植树造林的好处还有许多。

在沙漠植树造林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林业工程;营造林质量;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工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的发展趋势,森林资源即成为了工业产业中的需求资源,又成为了降低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这一举两得的作用能够有效的推动经济市场发展,稳定生态环境发展。而对于现今的林业工程建设中,营造林质量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森林资源的作用发挥,所以,需要我们找出当前影响营造林质量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保证营造林质量,促进林业稳定发展。

一、林业工程中营造林的意义

1、净化空气,保护环境

森林资源的存在对生态环境来说具有促进改善环境的作用,树木在光合作用下,可以产生大量的氧气,并且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粉尘等,为人们提供空气清晰的生活环境,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树木还有隔离噪音的作用,一般道路两侧会种植整排的且又高大的树木,一来,能够美化环境,二来,还能有效降低道路上车辆行驶的噪音,为人们提供宁静的生活空间。

2、防止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情况发生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是一种急剧缩减使用土地面积的现象,土壤养分流失、土壤结构破坏、土地老化,土壤肥力不足,非常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不仅影响到农产业发展,还会影响到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土壤肥力的恢复期非常漫长,少则十年、二十年,多则百年、千年。而树木的根茎具有储存水分的功能,其根系对泥石也有固定性的作用,树木的生长不仅能够保护土壤,锁住土壤水分,降低水土流失几率,防止土壤沙化、泥石流发生,还能够有效的保护树木所处位置的地下水域资源。

3、长远的利益

对于营造林来说,其种植品种多种多样,不单是森林树木方面,还可以种植各种药材、果树、茶叶等人们需要的品种。这种营造林在经济上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种植这些林木可以有效地增加人们的收入,保证利益的可持续获得。

二、影响营造林质量的因素

1、林业管理和维护不到位

对于营造林来说,树木的种植质量直接关系到营造林的成果。在营造林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对于树木的日常管理工作。在树木栽种以后就不再管辖,使得树木缺少日常维护的情况下枯死。作为营造林管理,日常的浇水灌溉、施肥、枝叶的修剪、林间病虫害的防治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这些工作落实不到位,树木就很难成活。

2、林业工程作业设计有待完善

何大的林业工程都需要前期的规划设计,因为我国对前期的规划设计没有全面重视,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植树造林。而设计前对于植树造林的工作数据收集一定要确保完善,资料的完善和处理是后期设计的主要数据。由于前期收集资料的不合理使得实际和设计的差异较大。还有就是林业设计缺乏科学依据,林业组成结构不合理,使得后期的设计如纸上谈兵,使得营造林的效果欠佳。

3、林业造林技术人员底子薄弱,技术欠缺

基层林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是营造林管理的主要主力军,也是推动现在营造林工作的关键。当前相关部门的营造林工作人员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对于营造林方面不够了解。对于林业的树木管理也是敷衍了事。而且有时林业与农业相关部门管理上存在冲突,使得林业管理人员的管制混乱。这样不合理的管制,使得营造林的质量有所下降,存在林木成活率低、病虫害严重等现象,从根本上影响了营造林的质量。

三、提升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对策

1、做好林业规划建设

对于营造林来说,专业的造林技术人员,专业的规划设计和科学的造林依据是决定造林质量的关键所在。所以,必须全面提升林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对林业进行规划建设时要从实际出发,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然后进行科学的规划建设。根据土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树木进行造林,同时也要做好日常的维护工作。同时,在营造林方面一定要遵循科学的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资料的整理,从而促进营造林工作的顺利进行。

2、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员工工作水平

植树造林工作不是简单的树木种植,而是一项具有科学性的营造林工程。这就需要林业相关部门做好专业队伍的培训和建设。为此,国家应从资金上加大营造林的支持,培养专业的造林技术人员,或者聘请相关的林业专家对林业工作者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另外是对于造林机械的购置,一定要确保设备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因为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相结合,才能全面推进林业的建设。总之,相关林业部门要担负起植树造林的责任,认真管理,加强林业建设。

3、完善林业作业设计,做好基础资料整理

林I部门的植树造林工作不同于其他部门。对于树种的选择,与种植地区的土壤、气候关系密切。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做好资料的收集,切实做好造林的准备工作。在准备植树造林前要做好选种工作,种植时切忌在烈日下进行树木的栽植,以免影响树木的成活率。而影选择阴雨天气进行栽植,这样成活率就会较高。后期的浇水、施肥、枝叶的修剪工作均要合理开展,并且根据树木的生长情况进行不同时段的护理。对于病虫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季节,要切实做好树木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防止病虫害在林间传播,才能促进营造林的发展。

4、完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于林业资源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所以,对于国家来说,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保护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设,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各方面对森林建设的危害。相关部门通过运用完善的制度来加强森林资源的建设,划分好各个自然保护区,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制度管理,分配到个体,责任到个人。同时,增强人们的防患意识,禁止其他人员进入自然保护区破坏环境。

参考文献:

在沙漠植树造林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疆林业;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措施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极大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和发展林业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必要措施,同时也是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新疆地理位置独特,气候环境比较恶劣,探讨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措施,促进新疆林业的稳定发展,对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提高新疆人民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新疆林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1.1自然灾害危害大。自然灾害具有不可控制性,其危害大,难以预防,其中火灾、病虫害、气象灾害等是常见的森林自然灾害。新疆林业发展中,火灾是主要危害因素,多数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森林中一旦发生火灾,危及的森林面积大,损失森林资源惨重,且灾后恢复原貌难。1.2乱砍乱伐现象严重。乱砍乱伐是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的重要原因,可直接造成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法分子利用不正当手段对森林进行砍伐,无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森林发展成较大规模的林业需要漫长的时间,该过程是一个平衡发展的小生态,但乱砍乱伐势必破坏这种平衡,导致森林资源严重缺失,引发生态问题。1.3监管部门管理不到位。新疆林业的可持续发需要完善的管理做后盾,但监管力度不足,监管不到位,容易导致不法分子大肆偷盗森林资源,尤其是一些稀有的野生植物,造成砍伐乱象。同时管理不到位极易导致不法分子占用植树土地,导致森林面积减少。

2新疆林业保护和发展的必要性

保护和发展新疆林业,增加森林覆盖面积,不仅可以防止土地沙漠化,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同时能够维护地区生态环境的平衡,促进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新疆由于地理环境恶劣,通过加强林业发展,形成天然的森林防护屏风,减少沙尘气象的侵袭,保护地区农业的发展。此外,保护和发展新疆林业,建立起森林天然氧吧、内部绿洲等森林生态区,并结合当地特色形成主题旅游区,促进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新疆林业的发展势必带动地区农业、旅游业的发展,继而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对提高新疆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新疆林业发展措施

3.1植树造林必不可少。植树造林是保护和发展新疆林业不可少的基础措施,也是森林资源源源不断的必要措施。植树造林即是扩大森林种植面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不仅重视数量的增加,同时注意把关植树质量,即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土地性质种植不同品种树木,提高种植成活率,促使经济效益最大化。众所周知,森林不仅稳固土地,防止水资源干枯,同时森林能有吸收二氧化碳,减少空气污染,提高地区空气质量。过去由于人们森林保护法律意识淡薄,对森林保护观念不强,导致乱砍乱伐现象严重,地区政府应该联合林业局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小册子普及《森林保护法》相关知识,并组织地区居民观看森林防护视频,向地区居民强调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的必要性,确保植树造林的措施顺利实行[2]。3.2重视发展林业产业。林业经济产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林业经济产业与林业生态建设密不可分。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经济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林业经济产业发展势必带动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反之林业生态遭破坏失衡,那么林业经济产业失去基础资源难以发展,而林业经济产业萧条势必制约林业生态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因此,政府部门应用出具先关优惠政策鼓励林业经济产业的发展,比如税收优惠、惠民补贴等,鼓励林业加工和深加工企业发展林业经济。同时政府应该对林业种植加大扶持力度,包括资金、人力或物力,为新疆地区发展林业提供便利,提高地区保护和发展林业的积极性。3.3建立法律法规保护林业。法律法规是规范和限制不法行为的有效措施,新疆地区应当结合我国《森林法》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保护林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确保发展新疆林业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此外应当认真贯彻落实“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在执行过程中以照法律法规为依据,加强林业的保护和监督,确保新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森林资源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其在维护生态平衡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和发展新疆林业,应当加强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增加森林资源存储量,确保森林资源源源不断;随后通过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地区企业发展林业经济产业,促进林业生态建设的稳定发展;最后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惩治一切破坏林业生态的行为,为发展林业提供法律保护[3]。

总之,保护和发展新疆林业可以改善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者:师海涛 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八团林业工作站

【参考文献】

[1]罗兴才.关于如何做好林业保护和发展的措施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5,12(04):125-126.

在沙漠植树造林的意义范文第4篇

大家好!

春天已来临,万物正复苏,小草在发芽,大地将披上绿装。春姑娘披着杨柳向我们走来了,花枝招展的,走着笑着,她将陪伴着我们走向那收获的季节。让我们携手共进,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再创新的成绩。

同学们,天气渐渐暖和起来了,我们在校园里,在田野里……沐浴着和煦的阳光,我们跑着、跳着、嬉笑着,玩起各种健康而有益的游戏,有益于身心健康,丰富着课余生活。我们是个快乐的天使,我们是家长和老师的希望。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向同学们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要树立植树意识,爱护花木,保护森林,爱护环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植树吗?

我们知道,植树可以绿化和美化环境,而森林是保持生态平衡的卫士。森林可以调节气候,有了森林,地球上的气候会变得正常稳定,风调雨顺,可以减少干旱与洪涝的灾害,地面水土就不易流失,地球上的空气可以得到净化。海岸边有了防风林带,可以挡风,大大减轻大风对陆地建筑物的破坏。沙漠地带有了防护林带,可以阻止沙漠对人类的危害,缩小沙漠的面积。另外,树木还可以给我们提供生活能源和加工材料呢。一句话:树木是人类的亲密朋友。说到这里,我不是要求同学们都去植树,因为我们年龄比较小,能力有限,如果有机会可以和家长一道去植树。将来,我们长大了,再为我们美丽的家园多植树。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植树意识,懂得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爱护树木,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维护身边的环境。

第二、开展放风筝活动。

放风筝,是娱乐,是放松,对人的身体健康非常有益。清明节前后,正是放风筝的最好时节。在明媚的春光里踏青放风筝,可以活动四肢,舒展筋骨,可以尽情地呼吸着新鲜空气,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状态,可以消除眼肌疲劳,调节和改善视力,预防近视和弱视。

在沙漠植树造林的意义范文第5篇

2、治理水土流失现象的办法

中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①修梯田②建坝地③治沙造田④栽植水土保护林和各种树木、⑤扩大种草面积⑥兴修蓄水保土工程。

3、植树造林的意义

植树造林是生态环境建设中绿化的主体,是整治国土,治理山河,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伟大事业。它对人类居住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它与人类休戚与共、息息相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绿色大地。植树造林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大事,对加快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植树造林的好处

举不胜举,它不仅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阻挡冷风侵袭,而且还会给人带来舒服的心境,树木既可以建房屋,造家具,还可以净化空气,美化城市,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庄稼。它对人类居住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5、农民怎么摆脱贫困?(或者怎么发展经济?

①②③④⑤⑥①发展种植业:水稻、小麦②养殖业:羊、鱼虾③植树造林:果树、木材还可以改善环境④发展交通业:修路、运输⑤发展特色产业:手工艺品、土特产品⑥旅游业

6、怎么发展经济?

①②③④⑤⑥同农民怎么摆脱贫困答案,加上两条,发展工业,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7、丝绸之路

古丝路从今西安为起点,向西到陇西地区分为北、中、南三道,在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又归于一路,到走廊西端出玉门关或阳关,又有南、北、中三个去向。它把我国东部封建农耕文明集中发达的中原地区和渭水流域(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与西部游牧部落经济的“西域”(今新疆等地区)及其以西各个邦国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大大地促进了彼此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8气候影响:

农耕区范围明显缩小。干冷气候造成五谷歉收,农耕经济凋蔽,饥馑年份增多、社会矛盾尖锐,极大地削弱了中原封建政权的国力,因此封建王朝不可能有效地控制西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更无力顾及丝路的通商经营。同期,生态环境表现出冰川退缩,河湖水量大减,绿洲萎缩,沙漠面积扩展,交通运输落后,抗御恶劣气候条件的能力很差。因而使西部经济大大衰落。

3、做诚实守信的学生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使我想起小时候就听过的一个故事,一个老国王挑选王位继承人,对被选中的几个孩子说"谁能让手中花盆里的种子开出最美的花,谁就可以做国王。一年之后,所有的孩子都来了,带着最美丽的花,只有一个孩子捧着一个空花盆说;我浇灌了一年,可是没有开出花。老国王却让这个孩子继承了王位。因为种子是熟的,开不出花。是孩子诚实的品格打动了国王,国王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安邦治国。这则小故事是对孔子格言生动的诠释。翻开厚重的民族文明史,我们就会发现中华民族历来把诚信作为一种美德,一种理念,一种修养,追而求之,歌而颂之。诚信,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诚信是人们立身,修德,处事的根本,乃做人之根本。莎翁说过:没有比诚信更珍贵的遗产。可见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更是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它是先进文化的标志。

而今诚信缺失。以当今的国际社会为例,日本首相失信于反省侵略战争,一再参拜靖国神社,结果失信于亚洲国家,更失信于本国国民,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哀,一个民族的悲哀。再看看我们的社会,欺骗造假之风有扩张之势:有的人贩卖假烟假酒毒米和黑心棉,虽赢得一时之利,却失信于众,甚至锒铛入狱。在我们的校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呢,比如抄袭同学作业,借别人钱物不还,同学之间互相包庇欺骗老师和家长,等等。同学们,你们想过吗,正是这些小事折射出一个人的诚信度乃至人格的高低。勿以恶小而为之,诚信危机已不是危言耸听,它已经威胁到我们的健康成长乃至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兴衰。中国加入wto需要一个诚信的社会,一个诚信的国家,才能在世界谋求发展。没有诚信的人是立不起来的人,没有诚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全社会都在呼唤诚信:让诚信成为一种社会之风,时尚之风!

今日我们是校园的学生,明日就是国家的栋梁,做人是学习之根本,而诚信则是做人之根本。诚,就是要诚实待人,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对他人富有同情之心,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说谎,不抄袭,不作弊;信,就是讲信用重承诺,一诺千斤,言必行,行必果,遇到错误要勇于承担。有诚信的人面子上有自尊,目光里有自信,行动中有把握,生活中有朋友。

在沙漠植树造林的意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荒山造林绿化;基本原则;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S72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128-01

荒山造林绿化是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提高周边居民生存环境的重要措施。宁夏地区多为干燥寒冷多风环境,生态环境恶劣,因而造林绿化难度较大。在该地区进行荒山造林绿化,必须根据该地区气候特点,合理运用绿化造林技术,才能保证荒山造林工程达到预计效果[1]。宁夏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处于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地带,属于宁夏黄河东岸的干旱地带。白芨滩防沙林场属于国有事业单位,以造林防风固沙为工作,长期从事荒山造林工作,具有丰富的荒山造林技术。现将荒山造林绿化技术要点及基本原则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荒山造林绿化技术的基本原则

1.1 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是指在进行荒山造林绿化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特点选择适宜该地区生长的树种,确保所选择的树种在造林地生长状态良好,保障荒山造林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适宜性原则要求从事荒山造林绿化技术人员在造林之前,要对造林地气候特点和所选树种适宜的生长环境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应该考虑树种的选择是否与当地已种植树种相冲突。对条件相对好的荒山,应该选择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对条件相对较差的荒山,应该选择对环境适应性强且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树种。

1.2 保护原有植被原t

荒山上自然生长一些植被,这些植被经过长时间的生长已经适应了荒山环境,具有良好的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作用,对荒山环境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在对荒山进行造林绿化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不破坏荒山上原有植被,这样原有植被可以通过吸水等方式实现保持水土的作用,同时为移植树种提供适量的水分,提高造林质量。

1.3 提高荒山蓄水能力的原则

土壤中水分的含量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荒山土壤中水分含量较低,特别是西北地区的荒山,其土壤水分含量更少。因此,提高荒山蓄水能力,对提高荒山造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为了提高荒山蓄水能力,可以适当在荒山上种植草丛和灌木等。

2 荒山造林绿化技术

2.1 栽植时间

目前,荒山造林的树苗多是在苗圃基地进行育苗,待树苗长到一定大小后进行移植,移植时间对育苗成活率的影响较大。因此,在选择幼苗移植时间上,不仅要考虑树种生长习性,也应该考虑荒山具体情况,同时结合天气等条件进行确定。对于萌发时间较早的树种,应该提前进行移植,待树苗运送到造林地,应该尽快进行移植,如果幼苗需要长途运输,在运输过程中应常喷洒适量水分,防止幼苗失水干枯。由于西北地区气候特点以多风、干寒、降雨集中和春季干旱等特点为主,因而在春季进行幼苗栽植时,应该在栽植前对造林地进行浇水,保证幼苗在移植后有充足的水分;也可以在雨水较为集中的雨季进行植树造林,利于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2.2 栽植方法

不同的荒山,其生态环境不同,土壤墒情也不相同,故应该根据荒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栽植技术。对于常绿的阔叶树种,应该在移植前对其进行适当修剪,剪除部分枝叶,减少幼苗的水分蒸发速度,提高幼苗成活率。对于萌动性较强的阔叶幼苗,可以在休苗期对其进行定干、截干等操作,减少幼苗移植时的水分挥发,提高幼苗的成活率。为了提高阔叶树种的成活率,可以采用带土移植的方法,土坨规格应该与幼苗高度、树径等相匹配;如果幼苗在移植时无法带土坨,应该使用泥土对其根系进行覆盖,尽可能减少根系水分挥发,提高苗木成活率。同时,灵活使用定干、带土坨移植以及截干等技术,提高苗木的成活率[4]。

2.3 包装与运输

为了防止幼苗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死苗情况,在树种起苗后应及时使用尼龙袋、草包等对苗木进行包装,包装过程中应小心仔细,防止对幼苗根系造成伤害。为减少因运输过程水分挥发对幼苗造成伤害,可以在包装袋内增加湿润的稻草,减少运输过程中水分挥发。运输过程中应对苗木进行覆盖,防止因风吹日晒而影响成活率。

2.4 苗木抚育与管理

苗木抚育和管理是提高荒山造林质量和苗木成活绿的重要措施。对于多风地区,应该做好防风工作,可在多风季节搭设支架对苗木进行固定,并以草袋保护幼苗树干。同时,为了防止虫害,应该在幼苗栽植后,对树干进行涂白。定期对造林地进行除草松土,增加土壤中空气含量,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同时也可以减少造林地杂草含量,避免杂草与幼苗争水争肥。一般在幼苗移植后前2年,每年除草松土2~3次,以后可根据杂草情况适当进行除草松土,松土深度以控制在5~15 cm为宜,不宜过深或过浅。加强对造林地区的保护,禁止牲畜入内,减少人为损坏,依法追究私自砍伐、盗窃苗木的行为。

2.5 合理灌溉

由于荒山多为干旱环境,新移植的苗木如果不能进行合理灌溉,会降低幼苗的成活率,因而不仅在移植前要对造林荒山进行灌溉,在移植后也应该根据土壤含水情况进行合理灌溉。造林灌溉可分为穴灌、喷灌、滴灌3种,其中漫灌有助于苗木成活但投入较大,畦灌节约水资源但费时费工,沟灌的利弊介于两者之间。各地区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

3 参考文献

[1] 刘岩.浅析荒山造林绿化技术要点[J].科学与财富,2016(7):243-244.

[2] 许前.荒山造林绿化技术要点问题分析[J].现代园艺,2015(18):49.

在沙漠植树造林的意义范文第7篇

(1)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以森林为主要管理对象,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有主要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造林绿化可以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防止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的作用。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也正是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森林是农业和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这是中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对林业的新的要求。在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减少的情况下,不仅可以形成规模巨大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通过造林绿化可以提供林木等大量的可再生资源,林业生产的物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目标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2通化县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建设现状

(1)坚持城乡一体化建设,310个村屯、796公里道路、332公里河流全部实现了绿化美化,打造了乔、灌、花、草相结合的绿色模式。县城采取大树进城和立体绿化美化等措施,实现高品位、精品化、全覆盖,优化了人居环境,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和“吉林省森林城市”。通过实施“六大”生态工程,带动全县山上造林任务年年超额完成,义务植树、封山育林坚持不懈,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的48.4%提高到76.9%。(2)通化县“八山半水半分田”的县情林情特点,在长期的实践中,通化县形成了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潜力在山、希望在林的共识,确立了“建设林业产业强县”的战略目标和“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带动,综合开发”的产业发展思路,林业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通化县我们随处可见,漫山遍野的原生阔叶林,有机融合的针阔混交林,规模壮观的红松林和落叶松林茁壮成长,显露着无限生机,生态建设的丰硕成果,提升了该县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3)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建设林业产业基地,集中连片发展,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业主大园区的发展格局,优化了林业产业区域布局,实现林业生产由粗放管理向集约经营转变,有效提高林业产业化水平和林产品市场竞争力。(4)注重资金投入保障。在建设中通化县县委、县政府结合县域实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各项绿化造林的优惠政策,创造性的提出坚持“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理念,大力实施“采育挂钩”等措施,实行积极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最大化的激发和调动全县干部群众及社会各界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林业部门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作用的主要措施

(1)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发展争取更多的政策保障和项目支持,以解决好目前财力薄弱、无力对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经费的突出问题。将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经济发展建设规划纳入到各级政府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中,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局部与全局的利益,统筹兼顾生态承载能力和生态保护的需要。正确引导广大群众的发展意识和林产业开发方向,为林农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支持服务,遵循符合林业产业实际的原则,稳步推进全县林产业发展。(2)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林业建设的工作将继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同时大力推进退耕还林、防护林、等林业生态建设;严防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同时将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激发和调动全社会投入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使得更早的建设成绿色家园。(3)建立林业市场。建立林业市场的主要目的是可以有效刺激林业资产运转。主要解决森林经营周期长、风险大等问题,而且也能提高林农的建设和保护的积极性,促进林业规模经营,也间接缓解林农发展林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4)在栽培经营方面,要始终坚持以森林所创造的经益、生态、社会效益为基础原则,最大限度地关注森林产业的可持续经营。大力发展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森林经营模式,同时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木材和非林产品的生产、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推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大提升水土保持的能力,森林服务社会经济的功能等。

4结语

在沙漠植树造林的意义范文第8篇

(1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兰州730020;2甘肃省庆阳市气象局,甘肃庆阳745000;3庆阳市西峰区瓜菜产业开发办公室,甘肃西峰745000)

摘要:退耕还林还草是环县半干旱区调整产业结构的主方向,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研究气候变化对其影响有重要现实意义。采用气候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YAMAMOTO检验法分析了环县1957—2012 年连续55 年气象资料。结果表明:55 年来,环县年平均气温增幅为0.43℃/10a,显著高于全国年平均气温增幅0.22℃/10a 的水平,而且年平均气温在1987 年存在偏冷向偏暖的突变现象,突变前后平均气温上升了1.2℃;55a 来,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变化,减幅为15.4 mm/10a,年降水日数也呈减少趋势变化;气候暖干化,造成本区热量增加,光照丰富,也致使干旱、山洪、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加重,对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建议该地应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由以粮为主转为以牧草、林木为主的经营模式,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应走防护林和经济林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的路子;应选抗旱性和抗寒性较强本土树种草种;草类、灌木可利用雨季进行直播造林,提高在荒山、荒坡、荒沟等地的造林面积,乔木宜选用植苗造林方式,在春、秋两季选取多株造林、遮阴造林等抗旱造林方法,喷洒增温保墒剂,提高成活率;大力发展“121”雨水集流等水利工程,整地蓄水保墒,以水养林养草。

关键词 :气候变化;环县;退耕还林还草;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S162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023

基金项目:国家级行业专项“西北地区旱作农业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及其预警和应对技术”(GYHY200806021);西峰区2014 年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

第一作者简介:刘英,女,1974 年出生,甘肃西峰人,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气象监测和服务工作。通信地址:745000 甘肃省庆阳市气象局,Tel:0934-8213386,E-mail:gshx_ly@163.com。

收稿日期:2014-04-24,修回日期:2014-06-18。

0 引言

环县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地带,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属黄土高原沟壑区,是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重要气候过度带,境内群山起伏,梁峁纵横,植被稀疏,土松水苦,自然环境严酷;加之群众广种薄收,乱开滥垦,地面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覆盖面积不足3%,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失去平衡造成恶性循环,降水少,蒸发大,风沙多,干旱化加剧,气象灾害频繁。退耕还林还草是近年来中国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1],也是调整产业结构的主方向。环县是一个生态和经济非常脆弱的地区,1999 年国家开始在该地区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并于2002年正式在全国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3],气候暖干化使得生态环境更加脆弱[4],大部分西北地区植被退化[5],西北地区东部草地退化率为45%[6],目前气候变暖问题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中外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尤其是气候变暖对西北区和陇东地区的农业生产影响方面研究成果较多[7-11],张晓丽等[12]对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效益方面进行了分析,但对退耕还林还草的影响研究并不多。本研究重点分析气候变化对环县退耕还林还草的影响,从技术方面为环县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出建议,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环县55 年气候变化情况

1.1 资料和方法

选取环县国家基本站1957—2012 年的气温、降水量、日照、物候、灾害等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13]、气候倾向率[14]、累积距平、YAMAMOTO检验法[15],计算突变前后的信燥比,检验气候突变点,分析环县55 年来气候变化情况及对退耕还林还草的影响。

1.2 气温的变化分析

从图1 情况分析可见,环县逐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从表1 可见20 世纪60 年代平均气温最低,50年代后期为次低,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变化基本平稳,8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前期又为一较冷时期,气温变化剧烈,90 年代后期到现在为一较暖时期,温度距平均为正值。年平均最低气温为6.5℃,出现在1967 年,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低的;2006 年平均气温为10.9℃,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的,最高与最低相差高达4.4℃。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变化趋势系数,年平均气温的倾向率为0.43℃/10a,显著高于全国气温增温率0.22℃/10a,趋势系数0.78。从表2 可见,环县四季中都有明显的升温趋势,春、夏、秋季的升温贡献都很大;环县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都有上升的趋势,但最高气温对升温的贡献明显大于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增大。通过累积距平分析(图2),平均气温在1987 年存在偏冷向偏暖的突变,通过YAMAMOTO检验。从表3 可见,突变前后年平均气温上升1.2℃,冬季平均气温上升1.3℃。

1.3 降水变化分析

从环县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3)可见,与全国的平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一致,环县的55 年来降水量总体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倾向率为-15.4 mm/10a。从表4 可见,环县的年降水量出现两高两低,20 世纪60年代是最多雨期,80 年代是次多雨期,70、90 年代是相对少雨期,60 年代与90 年代相差122.9 mm,进入2010年后降水量略有回升。从季节变化趋势来看,冬、春两季的降水倾向率变化很小,分别为0.42 mm/10a、0.67 mm/10a,降水量的增加趋势不明显;夏、秋两季的降水都是减少的,秋季降水减少最多,倾向率为- 13.9 mm/10a,全年的降水减少主要是秋季引起的。从图4 可见,日降水量≥0.1 mm年平均降雨日数为83 天,其中春季雨日占全年的24%左右,夏季占39%,秋季27%,冬季仅占10%;计算的年降水日数的气候倾向率为-4.75 d/10a,降水日数大约每10 年减少5天,大于年降水量减少程度,间接增大了降水强度,有利于局部大涝的形成。

2 气候变化对环县退耕还林还草的影响分析

2.1 对退耕还林还草有利的影响

2.1.1 热量资源增加环县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冬寒长,夏热短,春暖迟,秋凉早,对树木草类生长影响最大的是无霜期和冬季低温。

随着气候变暖,1987 年突变前与突变后年平均气温上升1.2℃,>0℃林木生长平均时间为255 天,无霜期延长5 天,≥0℃活动积温3456.9~4000.6℃,≥10℃活动积温2573.5~3466.2℃,热量资源增加,引起生长期相应延长,可以保证树木、草类生长。

变暖后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3.8℃,上升1.3℃,极端最低气温-25.1℃,树木草类受冻害危害减轻,大部分树木、草类可安全越冬。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1.5℃,极端最高气温38.6℃,高温对树木草类生长危害不大。

最高气温对升温的贡献明显大于最低气温,造成气温日较差大,平均日较差为13.0℃,最大日较差为28.7℃,利于林木草类生长。

2.1.2 光能资源充分环县地处北温带,日照长,太阳辐射强。随气候变化,降水量减小,降水日数减少,全年光照时数增加,年日照百分率为58%~62%,日照总时数为2596.2~2766.4 h,全年太阳总辐射为6095 MJ/m2,与同纬度的兰州、青岛等地比较,环县为日照时间较长,总辐射较高的地方之一。目前环县大部分地区光能利用率只有0.13%,水肥较好的地方,光能利用率也只有0.77%,可见退耕还林还草提高光能利用率大有可为。

2.1.3 山区降水资源充沛随气候变暖,环县年总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中冬、春季有少量增加,夏、秋两季的降水都是减少的,秋季降水减少最多。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降水年际变化大,最少年272.5 mm,最多年812.9 mm;降水季节分布不均,高度集中在7—9 月,占全年降水的60%以上,且该时段降水强度较大,多形成地表径流,利用率低;春秋季节降水较少,冬雪特少。但环县土地资源丰富,全县土地总面积9236 hm2,其中70%以上为山地,按年平均降水量350 mm计算,山区年降水量2.26 亿m3,是一个巨大的水资源库[16],加以合理利用,可以满足林木生长对水的需求。

2.2 对退耕还林还草不利的影响

2.2.1 干旱加剧环县为内陆干旱气候区,地表水匮乏,地下水位深,自然降水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局地性明显,使干旱出现范围广,影响面宽。环县50 年来年平均气温增幅达0.43℃/10a,高于全国平均增幅(0.22℃/10a),年总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倾向率为-15.4 mm/10a,加剧了干旱化程度,年大旱的概率增加5%。环县干旱主要分春旱、春末初夏旱、伏旱、秋旱;环县春季降水少、风沙大土壤水分损失严重,出现春旱的几率高达62%,直接影响植树造林工作的开展和新植林木的成活,伏期(7 月中旬到8 月中旬)是林木蒸腾耗水最大时期,此期环县一般降水较多,但降水强度较大,利用率低,出现伏旱的机率为40%,影响林木的生长和林区蓄墒。干旱成为当地退耕还林,植树种草的最主要气象灾害,水分不足是环县植树造林的最大限制因子。

2.2.2 暴雨冰雹增多年降水量不多,且主要集中在汛期,多以阵雨形式下降,大—暴雨是全年降水的主要成分。50 年来总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倾向率为-15.4 mm/10a,年降水日数的气候倾向率为-4.75 d/10a,增大了降水强度,更有利于局地大涝的形成,夏季异常降水极端气候事件出现频率增加,使大涝概率由7%增至10%。大—暴雨引起山洪暴发,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加重林区干旱程度,使树木根系露出土面,破坏林草生长。冰雹也是环县活动频繁的一种气象灾害,平均每年都有2~3 天,最严重的70 年代平均每年11 次,其中1977 年达19 次。冰雹对林木、花果造成机械砸伤,并常伴大雨出现,危害更大。

2.2.3 霜冻危害加重霜冻对树木危害主要指早、晚霜冻。晚霜冻指出现在4 月后的霜冻,早霜冻指出现在10 月前的霜冻,环县晚霜冻出现在5 月份的频率达63%,出现在6 月份的频率也有25%,早霜冻出现在10月前的频率有42%,早、晚霜冻不但缩短林草生长期,还可以造成林草受冻死亡。气候变暖造成生长期延长,根据环县农气站1986 到2012 年物候观测资料分析,树木春季萌动提早2~5 天,秋季落叶晚3~4 天,早、晚霜冻危害加重。

2.2.4 大风增多环县地处毛乌素大沙漠南缘,四季风沙较大,气候变暖,进一步加剧大风的危害,全年8 级以上大风达13~38 天,平均为18 天,最多达85 天,环县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之说。大风造成土壤风蚀,肥力下降,跑墒快,林草的幼苗易发生风抽死亡,并造成林木机械损伤,危害较大。

3 环县退耕还林还草应对措施

3.1 发展水利工程,整地蓄水保墒,以水养林水分不足是环县造林的主要限制因子,环县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极为贫乏,应高度重视环县山区丰富的雨水资源,大力发展“121”雨水集蓄等水利工程。山坡平缓地带修水平梯田,陡峭地段修反坡梯田或鱼鳞坑,疏松土壤,加厚土层,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蓄水保墒保肥能力。在径流线上,发展各种雨水积蓄工程,挖蓄水坑,修筑涝坝等拦截雨水,把雨季多余的水积蓄起来,即可防止水土流失也可在干旱时灌溉,以水养林,可大大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经济效益。

3.2 合理调整造林布局

环县属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应走防护林和经济林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的路子,根据气候学方法估算,甘肃黄土高原区乔木林年蒸散耗水量大约350~540 mm,环县降水基本可以满足乔木和灌木成活和生长对水分的需求;但从梁峁上现有的侧柏、油松、杨树、榆树、山杏等乔木和柠条、沙棘、沙大王、苜蓿、毛条、柳等灌木长势看,乔木生长10 多年后,树高一般仅2~3 m,树木直径不超过5~10 cm,而且近几年生长量极小,有的已成为“小老头树”,而灌木长势基本良好;这些情况表明年降水量400 mm左右的环县梁峁上,水分条件不能保证乔木良好成材,经济效益不大,梁峁上应种植草类和灌木,阴坡上可种植少量稀疏的乔木,重点建设好防护林和生态林;河谷山川区应植乔木、灌木和一些经济林木,重点建设好用材林和经济林。

3.3 选择造林方式,掌握造林适宜期

造林分为植苗造林和直播造林2 种方式。一般草类、灌木可利用雨季(5—9 月)进行直播造林,提高在荒山、荒坡、荒沟等地的造林面积;乔木宜选用植苗造林方式,以提高存活率。

造林适宜期应根据各季节的温度、日照、降水及土壤墒情确定,造林时期一般为春季、雨季或秋季。环县雨季气温较高,日照强烈,苗木水分蒸腾快,容易造成苗木脱水、风干,降低造林成活率。环县秋季一般土壤水分较充足,但气温、地温较高,早载植虽有利于根系愈合,但带叶的苗木容易失水和出现根腐烂降低成活率,过晚载植,天气已冷,苗木根系容易受冻,造林难以成活。环县春季土壤返浆期是土壤墒情最好的时期,这时苗木已由休眠状态复苏,开始萌生新根,移栽后能较好的吸收土壤水分,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能与苗木地上部分的蒸腾失水维持平衡,有利于苗木成活,因此环县应在春季土壤返浆期苗木根系开始萌发时造林较适宜。

3.4 选用适宜树种草种,提高成活率

选用树种时应选抗旱性和抗寒性较强的树种,防止早晚霜冻的影响。采用侧柏、油松、杨树、山杏、沙棘、毛条等本土树种和紫花苜蓿、沙大王等本土草种[17],根系发达,抗旱性较强,不但能利用较深层次的水分,也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成功把握性大;引进树种必须经过较长时间气候条件的试验观察,其环境适应性和生长表现确优于当地树种才能推广载植。

3.5 选用几种抗旱造林方法

3.5.1 看墒造林土壤墒情好坏,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的高低。环县多为沙壤土,沙壤土土壤重量含水率在10%~12%以上时,一般不灌水或少灌水可达到较高的成活率。土壤墒情较差的情况下,灌水有利于缓苗,生根和稳定成活。

3.5.2 借墒造林在干旱又无灌溉条件的地方,可在造林地附近的山洼、坡脚、沟底土层深厚处,取掉上层干土,取其下层湿土运往造林地,在载植坑内将一些湿土增培于苗木根部踩实,然后复上一层松土,增加了坑土底墒,容易踩实,以利缓苗,可提高林木成活率。

3.5.3 接墒造林在土层较厚而上层土壤干旱的地方,先取掉土层干土,到下层墒情好处刨坑,刨坑时湿土放开,在坑内植苗时再将湿土回埋到苗木根部,两次埋土、踩实、再覆一层土。

3.5.4 开沟造林干旱的山坡采用开沟造林,可以拦蓄雨雪和杂草枯落物,减少日光照射和旱风吹袭,增加土壤水分,减少苗木蒸腾失水和土壤跑墒,有利于苗木成活。

3.5.5 采用化学药剂造林用ABT生根粉处理根、增温保墒剂喷洒穴面、蒸腾抑制挤处理叶面等技术,可增强土壤保墒能力,大大减少水分蒸发,增高地温,保持体内水分平衡,促进苗木生长,提高成活率。3.5.6 多株造林在一个植株穴内载植多株苗木,增加苗木的成活机率。干旱季节和干旱山地采用此法造林,虽成本较高,但可以大大提高造林成活率。3.5.7 覆盖造林遮挡法,在植穴阳光照射的一方,竖立起遮蔽体,遮挡阳光直射,减少苗木水分蒸腾,可以起到缓苗作用,有利于其成活。据环县林业站研究,苗木新载植后,采用草类,石块、地膜、黑网防晒膜等进行覆盖,成活率提高25%以上。

4 结论

(1)环县55 年来,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的倾向率为0.43℃/10a,显著高于全国气温增温率0.22℃/10a;最高气温对升温的贡献大于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在1987 年存在偏冷向偏暖的突变,突变前后年平均气温上升1.2℃,冬季平均气温上升1.3℃。55年来,降水量总体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倾向率为-15.4 mm/10a,秋季降水减少最多;年降水日数减少的气候倾向率为-4.75 d/10a。

(2)气候暖干化,致使该地干旱、山洪、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但同时该地的热量资源增加,生长期延长。为了更好的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该地应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由以粮为主转为以牧草、林木为主的经营模式。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多年来广种薄收,乱开滥垦,地面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干旱化加剧,生态失去平衡造成恶性循环,气象灾害频繁,顺应天时,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应该加大实施力度[18]。

(3)环县退耕还林还草应对措施:植树造林应走防护林和经济林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的路子;应选抗旱性和抗寒性较强的侧柏、油松、杨树、山杏、沙棘、毛条、紫花苜蓿、沙大王等本土树种草种,根系发达,抗旱性较强,不但能利用较深层次的水分,也能林到防止水土流失;草类、灌木可利用雨季(5—9 月)进行直播造林,提高在荒山、荒坡、荒沟等地的造林面积,乔木宜选用植苗造林方式,在春、秋两季选取多株造林、覆盖造林等退耕还林还草方法,喷洒增温保墒剂,提高成活率;大力发展“121”雨水集流等水利工程,整地蓄水保墒,以水养林养草。

参考文献

[1] 曹轶杰.凉市退耕还草产业化系统结构分析研究[J].甘肃农业,2005(8):60-61.

[2] 吕永前.肃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生态环境建设初探[J].甘肃林业科技,2003(1):41-43.

[3] 季志平.土高原的生态恢复与支撑体系初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4):9-13.

[4] 李晓东.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影响的若干进展[J].草业科学,2011,28(2):286-295.

[5] 宋怡,马明国.于SPOT VEGETATION 数据的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变化分析[J].中国沙漠,2007,27(1):89-94.

[6] 姚玉壁.河首曲草原牧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畜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12(1):27-32.

[7] 张强.球气候变化对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3):37-42.

[8] 郭海英.东黄土高原农业物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4):608-613.

[9] 张谋草,赵满来,李锦萍.东塬区气象要素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22(4):52-235.

[10] 张谋草.候变暖对黄土高原区农作物生长和气候生产力的影响[J].资源科学,2006,28(6):6-50.

[11] 刘德祥.候变暖对甘肃农业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3-48.

[12] 张晓丽.肃省退耕还林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1558-11559.

[13] 黄嘉佑.候状态变化趋势与突变分析[J].气象,1996,21(5):56-57.

[14] 卢秀娟,张耀存.河流域代表水文站径流和降水量变化的初步分析[J].气象科学,2003,6(6):193-194.

[15] 任朝霞,杨达源.北干旱区近50 年气候变化特征与趋势[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7,3(3):100-101.

[16] 周忠文,杜军.县雨水集蓄技术试验研究[J].甘肃气象,1999(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