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鼓励教学研究

鼓励教学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鼓励教学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鼓励教学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究;问题;对策

一、语文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者的层次是单一的

语文教学研究是关系到每一个华人的事情,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首先,处在语文教学最前线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教研员是最直接接触语文教学活动的人群,他们能够取得第一手的资料,他们的研究活动可以直接促进语文教学向前进步;其次是汉语言专业的研究学者,他们可以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更富逻辑性的思维来丰富语文教学方法;最后是社会各界人士,他们可以站在各自专业的角度,为语文教学添砖加瓦。

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中小学教师,很少有专家和社会人士参与到语文教学的研究之中来。《中国语文》《语文建设》这类比较高等的语文学习刊物中很少刊登关于语文教学研究的文章,它们是中国语言中最有价值的刊物,理应高度关注语文教学的发展和研究,但是近年来,这些刊物很少为语文教学研究提供建设性意见。

2.研究成果欠缺逻辑层次

由于研究人员单一,大学和高层次的研究者很少参与到语文教学研究当中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成果欠缺逻辑层次。从发表的文章和论文来看,中小学教学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研究比较多,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素质教育、情感教育和网络教育中。对语文这门学科深层次的理论研究比较少,这就导致了语文教学缺少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文章来为语文教学者提供理论指导。

二、解决语文教学研究问题的对策

1.鼓励社会各层次人士参与到语文教学研究

要让社会各界参与到语文教学研究的活动中,政府可以积极组织社会各界人士把平时工作中遇到的语文教学中的问题集中起来,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集中反映给语文教学研究组;大学和汉语言的专家们要集中精力进行语文教学的研究,把研究方向放在语文教学的深层次理论上,争取为语文教学研究的发展作出质的突破性贡献。

2.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己掌握,尽量做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在自己思维的引导下去寻找规律、理解定理。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要观察每一个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一个学生个性和能力的不同,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展现自己,让学生增强自信,具有成就感。

(2)教师在上课时要学会给学生空间和平台。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努力构建一个发挥平台,构建起这个平台,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也才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意愿和动力。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想要表达的欲望,学生也不例外,在繁忙的学习和无限压力下,学生受到了相当的限制而没有表现而已,教师要给学生足以发挥的空间。

(3)课堂教学中的发挥应该是自我发挥。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是负责听、背诵和记忆。新课改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意识。比如在《孔乙己》一课的教学中,孔乙己是晚清时期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他深受封建科举制的影响,认为“学而优则仕”才是一个君子该有的理想。在这种落后的、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教育中,孔乙己看不起体力劳动,对于经商致富,他更为不屑。“君子固穷”既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他沦落社会的“挡箭牌”。他虽然小有才华,但是好吃懒做,又不会营生,最后沦落到讨饭的境地。后来甚至去偷窃,遭人嘲笑,被人毒打,却还红着脸争辩说“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死要面子,最后落到被打折腿的惨境。此外,人的性格是复杂的,孔乙己也一样。他虽然干些偷偷摸摸的勾当,但是品行却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比如讲信誉,从不拖欠酒钱;他看不起劳动者,以读书人自傲,但是对孩子却很热情,教“我”识字、给孩子分茴香豆,这都表现出他质朴、善良的本性。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课文,那学生对课文的背景和文章深意必然理解不透彻。如果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写下去,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氛围也活跃起来,这才能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也才能更为透彻。

3.教师要学会倾听,及时鼓励

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可以分为书面和口头形式的,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是其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述。从学生的发言,可以观察出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情感发展水平、言语水平,也就是教学达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学会在倾听中去发现问题,教师可以在倾听中发现学生言语上的问题和漏洞,予以纠正;可以发现学生认知上的偏差并进行引导和改正。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在讨论郑屠夫是不是该打的时候,有位学生发言说:“郑屠夫以权欺人,无恶不作,鲁提辖行侠仗义,该打。”这时,教师抓住学生发言中的“行侠仗义”一词深入生成,问道:“鲁提辖是如何行侠仗义的?如果你是一个提辖,而你又武功高强,你该怎样做?再读课文,你认为此时的鲁提辖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对鲁提辖此时的内心活动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邵建文,鲁艳.论新课程理论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6B).

鼓励教学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实效性

[作者简介]孙静华(1963-),女,江苏常州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建设分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与研究。(江苏常州213016)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建设类五年制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实践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49,项目主持人:黄志良、金友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43-02

一、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为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是研究型教师。目前,教学研究在职业学校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效益的发挥。主要体现在:

第一,教学研究认识不够。教师的工作是带有较强研究性的,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得去研究,要想提高教学水平,还是得去研究。但一些教师却认为研究应是教育理论者的事情,教师的职责只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因此,对学校安排的教学研究活动往往持应付、随意的态度,认识不到只有经过深入研究,才能使教学工作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能力才会不断增长和不断提高。

第二,教学研究动力不足。随着职业教育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许多学校师资严重不足,教师承担的课务量空前的大。教师抱怨没有时间、精力来搞教学研究,一些教师缺乏危机感,认为教学是硬任务,只要完成任务就好了,教学研究是软任务,搞不搞都无妨。尽管教师工作考核中对科研有明确的规定,并占据一定的比例,但许多教师认为搞研究太费时耗精力,自己水平不够,信心不足,还不如多上一些课的酬金来得快,来得容易。

第三,教学研究形式不新。教学研究工作都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开展的。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教师围绕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不断进行交流、探讨、反思或学习。一些学校的教研活动不能与时俱进,不知道开拓与变通。形式上沿袭传统习惯,主要以听课为主,而对听课后的评课往往浮于表面,不深入,看不到问题的症结,起不到研究的效果,激不起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

第四,教学研究过程不实。扎实有效的教学研究过程,可促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更科学的教学方法。但一些教师即便参加了教学研究活动,由于认识不够,信心不足,思想上不重视,甚至将自己游离于教学研究活动之外,在听、评课时充当“看客”,在活动过程中缺乏思索,没有感悟,对于怎样运用先进教学理念,进行课堂教学产生不了共鸣,更谈不上有所收获。

第五,教学研究保障不力。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资源保障。但是,一些学校往往不重视校本培训,在时间上得不到保证,教师整天埋头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或应付各种检查。一些学校为了节约开支,教学研究所需的经费甚少,用于研究的物质资源匮乏。此外,教学研究的管理不到位,或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监管与评价。

二、提高教学研究实效性的路径

开展教学研究,有助于教师真正理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将职教课改理念融入教学实践,将教、学、做很好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提高教学研究实效性的路径主要有:

(一)创新教学研究形式

传统的教学研究形式普遍较单一、僵化,难以适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需要,这就必须对教学研究形式进行创新。这里摘要介绍四种。

1.“五课”“两课”教研。“五课”是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工作的简称,“两课”是指研究课和示范课,“五课”“两课”将教学工作提升到了教学研究的层面。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最关键的阶段便是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的课程标准,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到工作过程中去。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就是课程的整体优化,就是如何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来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教学内容、课程综合项目以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课程改革的成效如何,关键在课堂教学,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上好教学研究课、示范课,聚焦课堂,同专业或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听课、评课,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等予以充分评价。还要高度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学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是教师自我理解和自我超越的过程,对教学过程的再优化和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五课”教研改变了传统教研单一的不足,它赋予教学研究以新的内涵和更高要求;“两课”评比活动则通过层层选拔,引导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

2.网络教研。网络教研就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平台,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网络教研可以在校园网开辟教学研究栏目,也可以通过网络工具,为教师搭建交流、学习平台。与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的教学实施相比,工学结合的课程不确定因素增多,难度加大。教师将遇到的问题及时上传到网络平台,以供大家探讨、研究,网络教研可以突破传统教研活动瓶颈,使教研活动内容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论坛式教研。论坛式教研,实际上就是一种专题研讨会,论坛要有明确的主题,围绕主题既要有引领性的专题发言,还要有探究性的自由发言。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在参与中掌握了一定的课程开发技术和课程实施方法,对课程改革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学校适时举办教学论坛或沙龙,则有助于凝聚教师智慧。论坛或沙龙可请职教界行家对教师进行职教新理念的领航,还可让行业、企业资深专家或一线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更能让一线教师走上讲坛,畅谈课程改革的体会、困惑、思考和建议。教学论坛能让教师了解到职业教育学术界和相关专业界的最新动态,把准脉搏,找准研究方向和方法,更能让教师有机会更好地参与探索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之路。

4.课题引领式教研。课题引领式教研,就是教研与科研的有机融合。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对课程进行研究的过程,也是对教学实行创新的过程。把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转化为课题,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将遇到的较为复杂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制订研究方案,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研究、探索,最终解决问题。在课题研究上,学校既要抓宏观层面上的课题研究,更要抓微观层面上的课题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营造人人课改、人人科研的氛围。课题研究式教研与常规教研相比,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更具针对性。

(二)丰富教学研究内涵

1.专业建设的研究。专业建设是衡量一所学校知名度的标志。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各专业教研室要组织教师着力在专业建设上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在专业招生和就业问题等方面开展实质性的教学研究,以此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2.课程改革的研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不同于普通教育课程改革,这是一项自下而上的改革,给职教一线教师更多的机会来研究、探索和实验。课程改革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课改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实施步骤,教研室和课程组必须组织教师反复商讨,研究、制定出本专业课改实施方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还要组织专业教师会同行业、企业专家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和课程分析,研究如何重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和课程内容,制定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等教学资源。

3.教师素养的研究。职教教师除了应具备教师的共同素养外,还要具备富有职教特点的素养。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新的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教学,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教学能力,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拓展专业知识,通过参与企业管理、生产项目和项目研发,来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将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学到的东西融入课堂教学,以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这都是教师素养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完善教学研究保障

1.加大投入。经费是教学研究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学校应把教学研究所需的费用列入学校财政预算,保证每年都有足够的研究经费。教学研究是软科学研究,所需的经费虽然不是很多,但必要的设施、设备和教学、科研资料,都需要学校一定的经费投入。学校应尽力为教师购置各种教学材料及研究资料,添置相应的科研设施,以丰富教学研究的物质资源,同时应提高资源的使用率。教师是开展教学研究的主体。学校要有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学习,增强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改变传统的研究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研究,浓厚教学研究氛围;还必须投入一定的费用,邀请专家,引领教师开展教研,为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提供专业和技术支持。

2.加强管理。时间是开展教学研究的必要因素。教学研究活动是学校的集体活动,学校要努力减轻教师不必要的工作负担,特别是不必要的行政事务。在规定教研活动时间,不安排事务性的工作或政治学习等,要求专兼职教师都必须参加教研活动,并严格考勤,以保证教研活动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活动。健全的制度也是推进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推动学校教学研究工作,做到教学研究活动的科学化、正规化,学校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规范教学研究活动过程,做到研究与管理的密切融合。要精心策划教学研究活动,使活动真正成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主阵地,做到每次活动都有明确主题,每次活动都能解决一两个问题,使教学研究更富有针对性,更讲求实效性。学校还要加强专业教研室(组)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的建设。专业教研室主任(教研组长)要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开展教学研究要有具体的任务和要求。学校对专业教研室主任(教研组长)实行聘任制,并严格考核,以确保基层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教学研究活动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地采用科学方法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教学规律的过程,必须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研究活动,真正提高教学研究效益,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雷树福.教研活动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刘彦文.高等职业教育原理与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虞哲中.新课改背景下教研活动形式的创新[J].教学与管理,2004(4).

鼓励教学研究范文第3篇

《中国教师》:刘主任,您好!您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管教学研究这一工作,想先请教您一个问题,您如何看待我国的教研机构与教研员所开展的工作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

刘月霞:我想先谈谈教学研究工作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会涉及下一步我们对教研工作的认识、教研工作的整体规划,以及为教研工作服务的教研系统的发展方向。

重视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是我们国家开展基础教育研究工作的一个传统优势,也是一个基本经验。今天,我们看到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基本普及,这是我们了不起的成就和历史功绩。但是,这其中包含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现实:六十多年中,我们始终面对着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基础薄弱、区域教育差异性大、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怎样带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呢?前段时间,美国著名专栏作家弗里德曼专门到上海去探寻中国教育的秘密,或者说寻找上海教育的秘密武器。事实上,我不认为我们有什么所谓的“秘密武器”。其实,我们就是有一个非常优良的传统,或者说是一种基本经验,这支撑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那就是中小学教学研究制度。粱威老师曾经做过我国教学研究制度发展的专题研究。据梁老师考证,教学研究并不始源于中国,是我们学习苏联经验的结果,只不过我们学过来之后,把它本土化了,并且继续发扬光大,最后演化成一种教学制度,成为我们国家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学习苏联之后,中小学教学研究制度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始终受到高度的重视。早在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小学暂行规程》,就对中小学教研组的设置有过专门的规定。其后,各地纷纷成立了教研机构。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了省、市、县、学校四级教研网络体系。这个教研网络体系承担的就是系统地研究教育教学、开展教学指导和教学管理等工作职能。目前,我们拥有一支近十万人的庞大的教研队伍,这支队伍一方面有非常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一方面也有较强的实践研究和指导能力,他们能够经常地深入到学校和课堂中,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可以说,这支队伍在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我想,弗里德曼最后探寻的秘密,也就在于此。

所以,从历史角度来看,教研系统的存在应该是保障我们国家基础教育基本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它对于推进我们国家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战略、保障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质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专业支撑作用。

当前,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处在全面深化的新的历史阶段。在这样的一个阶段中,我们有必要加强和改进教学研究工作,这既是破解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教学实践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发展不到位的一个重要的基本途径。因此,它对我们下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特别是落实十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推动中国教育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教师》:刘主任,可否请您谈谈,在接下来的深化课改、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方面,教学研究工作该如何开展?

刘月霞:教学研究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情况下,应该不断地调整工作视野与工作职能。进入21世纪之后,为了从根本上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各国都在不断地进行人才战略的调整。这个大环境,我们必须要看到。我们国家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全面启动了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其核心目标也是全面调整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这次的教育改革是站在国家未来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高度上,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实施、考试评价、课程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这是对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整体规划。十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们国家明确提出了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教研系统到底应该怎样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传统的意义上,我国的教学研究缺乏课程概念,只有教学的概念,这也是受苏联经验的影响。而这次课程改革,把人的培养从教学领域扩展到对整个课程领域的认识。所以,我们整个教研系统应该紧紧跟上这一改变,以立德树人和深化课程改革这样全局的视域,超越仅仅把教学研究指导作为基本工作领域的传统认识,树立全局观念和宏观思维,建立大课程观,把过去仅仅深入课堂的教学研究的职能定位转化成面向整个课程,把全面、深入地推进课程改革,建立人的培养新模式、新机制、新方法作为基本工作职能,在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上进行行动研究、开展专业指导,为基层学校提供支持和服务。

《中国教师》:在新形势下,教学研究的核心任务有哪些?

刘月霞:第一个核心任务是研究和开展区域课程改革的整体规划。教研队伍作为地方基础教育的一支重要的专业力量,应该积极、全面地配合教育行政部门,认真研究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在更宽的视野下整体规划区域课程改革,围绕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形成有较强指导性的、可操作性的、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与行动方略,推动区域课程改革的整体水平的提升。另外,教研系统要深入基础学校,帮助学校开展课程的规划和建设,要做行动研究的指导者,尤其要指导学校进行课程统整意义上的课程规划和建设,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

第二个核心任务就是要加强课程德育的研究。过去我们的德育更多依赖于德育课程,放弃其他课程教学这样一个主阵地。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这样一个新阶段,教研系统要充分挖掘各个学科课程独特的育人因素,发挥好各门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跨学科的主题教学等德育形式的探索,使德育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在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德育,引导教师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既要教书也要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

第三个核心任务是教研系统仍然要回到老本行,回到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开展好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这里,我想强调三点。第一,要在学科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学科本质问题的研究,明确各个学科课程特有的学科思想、学科素养与学科基本方法,引导教师在准确把握学科本质的基础上,明确学科在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实际上,教师目前的教学是缺乏目标意识的,不知道组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符合本学科本质特征的。我们的教研机构、教研人员应该带领教师回归到对学科本质的研究上,把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学科素养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落实到学生身上。第二,要带领广大教师对学生在不同学科学习中的认知特点进行研究,充分地分析和把握学情,积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实践探究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恐怕是我们的教学中非常缺乏研究、缺乏关注的一点。我们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认识得不够深,对教学规律也就把握得不到位,所以,我们更多地是愿意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更多地是愿意在那儿唱主角,学生充当听众,没有把学生调动到自己的教学环境中来,也不知道通过参与、相互讨论、实践探究,学生可以学得更好这样一个基本道理。归根结底是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认识不清,对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认识不到位,这也是研究不到位造成的。因此,我希望我们的教研系统能够带领教师开展对这些本质问题的研究。第三,在信息化的时代,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我们要引导教师研究信息化带给课堂教学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穿越课堂边界、可以突破学校围墙这样一种优势,创设一种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条件,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与深度融合。我们必须在信息化背景下引导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帮助教师调整行为方式、教育组织方式、教学方式,甚至还要调整传统的教学内容。

第四个核心任务是希望我们的教研系统深入开展教学评价的研究和指导。教学评价实际上始终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是引领我国教学改革方向的一个重要的导向。为什么高考能够牵着我们学校的鼻子走,牵着教师课堂教学的鼻子走,就是因为它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现在,教育部正在组织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试点工作,我想,这样的一个试点工作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过去仅以考试成绩来评价、衡量地区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总体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教研系统应该积极参与到各地有关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组织实施过程的研究当中去,协助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完善综合评价体系,推动中小学全面开展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价。教育部课程中心与上海市开展了中小学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实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试点也是对我们与上海经验的一个总结提炼。实际上,“绿色评价”就是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成长,特别要关注学生为成绩所付出的种种代价,等等。另外,教研系统还应下大力气开展教学评价标准、教学评价策略、教学评价方式与方法的研究,引导学校对教学过程进行总体评价,逐步建立一种基于事实与数据分析的教学诊断、反馈与指导系统,不断改进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当然,教研系统也要注重组织有关专业力量开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质量的研究和评估,发挥好考试对学校教学的正面导向作用。

《中国教师》:可否请您再着重谈谈教研方式和机制的创新问题?

刘月霞:这个问题前面也有涉及。既然我们教研的定位、工作职能有所调整,教研的核心任务也有所变化,教研方式与教研的工作机制也应该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首先,我希望教研系统能够针对课程改革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统筹规划,建立一种围绕课程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追踪研究和联合攻关的机制。过去,我们的教研员更多地倾向于个体研究者的角色,那么下一步围绕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站在区域发展的角度考虑课程教学改革核心问题的攻关时,就要考虑联合攻关这样一种研究机制。其次,我希望大力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教研部门要加强对校本教研的指导与专业支持,依托校本教研的基地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发挥基地学校的骨干示范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地推动教学研究工作整体水体的提升。再者,我希望能够以教研机构为主体,建立一个与高等院校和社会研究机构联合的、开放的、专业支持系统,服务于学校的改革实践。最后,教研系统应该建立一种教学改革先进经验与优秀成果的总结推广机制,发挥好先进经验与优秀成果的示范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教学研究的激励机制,对在教学研究工作中取得重大成果的、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单位都要有表彰、奖励,以更好地调动教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好他们的创造性。

《中国教师》:校本教研是本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关于教研的一个新倡议,可否请您谈谈对校本教研的看法以及如何做好校本教研的建议?

刘月霞:早在2002年,教育部在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工作时,就创造性地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之后慢慢地在全国铺开推进。经过这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应该说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价值和理念已经得到了基础教育战线的广泛认可。我认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我们国家中小学教研工作的一个历史性变革。校本教研倡导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人员、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研究教学问题。它强调在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实践研究、一种行动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与教师专业的发展,可以说,它是保障我们国家新课程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实践也证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已经成为推进新课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重大举措。我觉得,在现实中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不仅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专业支持力量不足、教学改革实践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等实际问题,更主要的是它帮助教师提升了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丰富了我们对教师角色的认识。过去,我们把教师仅仅看作是教育者、知识传授者,而校本教研的出现,让教师从单纯教育者的角色成为“‘教育者’+‘研究者’”这样的双重角色,教师不仅在传授知识,也在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探寻规律,创造知识。从长远看,我们应倡导把教学研究作为教师的专业追求和基本岗位职责,作为衡量教师职业专业水准的一种标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角色置身于教学情景当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特别是教学改革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研究与反思,对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提升,进而形成一些初步的、规律性的认识。我认为,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从教学观念、教学组织能力到教学总体水平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当然,这会有一个不断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

鼓励教学研究范文第4篇

北京师范大学凭借自身作为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在学校“平台―模块”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搭建研究型教师职前培养平台。该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平台与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其中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平台旨在为未来的研究型教师的全面发展提供宽厚扎实的基础;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则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在这里,具备研究创新潜质的免费师范生能够进入通往研究型教师的轨道。

一、构建研究型教师职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平台中,必不可少的是教育教学与教育研究实践。因此,教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分析研究型教师成长的要素可以发现,教育教学实践不仅与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学技能的训练与实践有着紧密的关联,还与教育教学研究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承载着未来教师的情感态度培养、职业理想培养与师德培养等重要使命。为使免费师范生能从这一平台中获得教育研究创新意识、具备初步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从而能够进入通向研究型教师成长的轨道,学校在以下方面探索构建了开放式的免费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

1.改变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结构,大幅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在学校的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中,教师教育课程的学时学分比例比以往有较大的增长,占四年总学分的20%~25%;其中实践教学又占有较大的比重,其学分占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50%甚至更高。学生进入教育实践的时间进一步提前,与国家对培养免费师范生的要求一致,也与国际教师职前培养的主流趋势相符。

2.构建课内、课外结合,多形式、分层次的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与非师范生的相比,增加了教育实践内容。

(1)以面向各类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奠定免费师范生研究能力基础。

这一体系旨在为学生提供从事研究创新的学科基础、技能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其特点是全程渗透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系统地开展科研实践,具体的课程形式为实验课程、专业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实践教学体系中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的层次分为“思维与技能训练层次”“系统科研训练层次”与“研究能力提高层次”。“思维与技能训练层次”是渗透在各类课程中的研究思维训练与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包括理论课堂上的科研思路与方法的传授,各类课程论文与学年论文的撰写与研讨,各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中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研究性实验(如化学学院开设的“化学综合和设计实验”),以及各类专业实习中的研究活动(如生物科学专业野外实习中的小专题研究)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完成研究工作的若干环节,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部分地体验研究创新的过程。在“系统科研训练层次”中,免费师范生和其他学生均可申请参加学校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北京市和教育部针对在校大学生设立的研究性学习项目,有计划地、系统地、全过程地接受科研训练。“研究能力提高层次”是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必须达到的层次。

(2)利用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研能力。

免费师范生是必须经过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的。这一体系也分成不同的层次,在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阶段融会贯通。这一体系的层次包括以下方面。

学与思 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教育科学等学科优势,广泛开发北京市教育研究资源、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海内外教育科学资源,从大学低年级开始,通过专题报告、讲座和到中学参观等,为免费师范生的早期专业发展提供学习的机会。教育学研究专家、中学校长、特级教师的讲座、报告等能够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并鼓励学生制订自身的职业规划。“学”“思”的过程,可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水平起点。

初步实践 在学校的鼓励与支持下,学生在第二课堂有大量内容广泛的、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机会,如免费师范生素质大赛、农村支教、教育调研等。许多学生还在课外承担家教任务,积累与教育相关的实践经验。这一感知与初试的实践过程,能够很好地引导免费师范生步入教育实践的大门,看到万千气象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面临的挑战与责任,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技能实训 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理论学习中渗透实践。在各专业的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等课程中结合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所侧重地开展初步的教学技能训练;二是开设专门的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在有经验的学科教学专家与优秀中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借助于微格教学设备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接受系统的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这个过程中也渗透了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应用,为其参加教育实习奠定技能基础。

教育见习 在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展。通过观摩课堂实录的视频、远程观摩一线教学、现场观摩课堂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课堂观察,积累实践经验。观课前,要求学生自己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观课后,则要求学生参与评价与反思,这种“观”和“思”的过程不仅起到了促进学生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技能提高的作用,还为其参与教育实习积累了初步经验。

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为期一个学期,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七学期开展。免费师范生在中学教师的指导下承担中学教师岗位的主要任务,包括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还要参与其他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工作。这是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开展的综合实习,是一种“实战”式的实践,旨在促进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与研究能力。

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 旨在使学生完整地、系统地参与和经历科研过程,发展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免费师范生接受的科研训练及其毕业论文的选题可以是与本专业相关的,也可以是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还可以是涉及学科交叉的。学校鼓励免费师范生结合中学学科教学等问题选题,面向中学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研究,鼓励免费师范生在条件允许时将与中学教育相关的选题放到中小学校去开展。

二、用优质教学资源和先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未来的研究型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将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优势转化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培养免费师范生。近年来一直坚持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式已经进入了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方案之中,包括为名师、专家、教育家与优秀教师在校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如设置了多个系列的、不定期的讲座、学术报告等,这些活动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创新思维;在实验课程、专业实习中,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仅能够从中学到技能,还可以体验到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一大批专家教授深入研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亲自指导学生的科研训练活动、毕业论文等,使学生能够系统地经历科研训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成果的总结与交流的全部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研究创新意识与能力;学校积极开放实验室、研究基地,为学生提供研究创新所需的资源与环境。

今后,在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教育研究能力培养方面,北京师范大学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在实践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形成新的优势。现在,随着第一批免费师范生即将进入教育实习等综合实践环节,学校在实践教学模式上有了新的构想。

1.参与式的教学见习

在进入中学课堂前,免费师范生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将要听课的内容开展教学设计;在听课后,要对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同时进行自我反思。

2.研究反思式的教育实习

免费师范生在科学的实习标准、工作规范与框架、训练流程的指导下制订计划、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在每项内容与环节中,都由中学教师具体指导、传授经验,从而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评价反馈与修改完善。如由实习生、中学教师和高校教师组成实习研修小组,在课堂教学方面开展研究,不同成员之间开展“同课异构研究”,同一成员在平行班中进行“平行班反思研究”,利用视频与网络技术跨实习学校、甚至跨省区共享实习生实习作品,且由中学优秀指导教师点评、高校专家点评进行“反思交流研究”。

3.纽带式的教科研项目

鼓励教学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本研训;分层递进;促训;课堂教学

一年多来,我校数学组参与“分层递进教学”实验课题研究与实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了进一步夯实基础、巩固成果、深入课题研究,近阶段,我校正如火如荼地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开展“分层递进教学”课题研究工作并加以推广。

笔者认为,“分层递进教学”不是集中各种优质资源和教师全部精力的优质课、示范课,而是平常中的优秀和优秀中的平常化,真正让“分层递进”切实可行。美国学者埃金认为,教学策略就是“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之与教师的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直接相关,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分层递进教学”中,要锤炼教师的基本功,提高教师素养,选取实施教学策略,全面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必须立足校本研训,才能真正为“分层递进教学”保驾护航。

所谓“校本研训”,简单地说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与培训,学校制订了校本研训方案和实施计划,有步骤地在全体教师中推进。学校应立足于课堂教学,加强课题研究,以课题引领教研,以教研促进教学,推进新课程实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校本研训原则,坚持“贴近、贴紧、贴实”教育教学实际,坚持课题研究,加强教师间的对话与交流,撰写教育叙事、教学研究、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促进教师自觉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调控指导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为此,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学促训

本着“一切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这一原则,制订了“健全机制、以学为本、以研促训”的工作思路,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要求全体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学习。真正做到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出阅读体会,从而达到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转变教育观念的目的。

二、以课促训

就是“教学型”校本研训,它是指围绕“分层递进”而展开的研训,把研训融入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的全过程。以“课”为载体进行研训,研训成果的呈现方式是“课例”,也包括“教学叙事”“说课稿”“教学实录与反思”以及教学论文等。这是最直接的研训方式,也是校本研训中的重点。在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中,针对不同教师提出不同要求,就如同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一样,通过以课代训的形式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以研促训

针对学校提出的当一名“专家型教师”,做一名“有幸福感的老师”这一理念。因此,在教研组活动中,要真正落实“四有二保证”的新课程校本研训的活动要求。“四有”即要求教师在参加教研活动时做到有主题,提出问题;有中心发言人;有研究,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制度。“二保证”即教研时间有保证,场地有保证。

四、以培促训

“青蓝结对”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通过学校组织安排的各类优质课、观摩示范课、汇报课等形式,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请进来”,学校要积极创设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教学竞赛,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校际课堂竞赛、教学基本功比赛。开展教学专题研究,快速提高政治和业务水平。开展典型教育,激发青年教师争先创优的工作热情。

五、以比促训

以“三优联评”为契机,通过“优秀论文”“优秀课件”“优质课”评比为平台,助推“优秀备课组”评比,带动整个备课组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以点带面,在全校范围内引进“争先创优”的竞争激励机制,真正把“分层递进教学”落到实处。

只要我们加强“校本研训”,全面规划、群策群力,锤炼教师的基本功,提高教师素养,选取实施教学策略,全面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立足校本研训,就能真正做到为“分层递进教学”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朝娟.浅谈分层递进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13).

[2]“分层递进教学”课题研究.http:///【EB/OL】,2012-02-14.

[3][美]埃金.课堂教学策略[M].

鼓励教学研究范文第6篇

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总体思路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新课程理念,以教育教学工作为重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结合数学组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提高数学组教研工作水平。

工作目标

1、加强常规教学工作,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加强校本教研,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开展教学研究,通过撰写教学反思类文章等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拓展教研的深度与广度。

4、组织好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主要工作

1、备课 做好教学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本学期要求每位教师做好教案、教学用具、作业本等准备,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课堂。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本学期数学组仍采用年级组集体备课形式,要求教案尽量做到环节齐全,反思具体,有价值。集体备课时,所有教师必须做好准备,每个单元负责教师要提前安

排好内容及备课方式,对于教案中修改或补充的内容要及时地在旁边批注,电子教案的可在旁边用红色批注(校园网数学组板块内),使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每节课前都要做到课前的“复备”。每一位教师在个人研究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适合自己、实用有效的教案,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各年级组每月提供单元备课活动记录,在规定的集体备课时间,教师无特殊原因不得缺席。 教案检查分平时抽查和定期检查两种形式,“推门课”后教师要及时提供本节课的教案,每月26号为组内统一检查教案时间,每月检查结果将公布在校园网数学组板块中的留言板中。

鼓励教学研究范文第7篇

在2013版《江苏省义务教育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信息技术课程被确定为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必修内容之一,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者——信息技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反复尝试、不断实践,研究教材、研究课堂、研究学生,提升教研能力。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也因此成为我们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与目标。

1 信息技术教师现状分析

通过听课、赛课、与教师交流,发现六合区信息技术教师已具备了比较好的教学能力,教师能够根据课程理念及对教材的理解设计组织教学,并且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在南京市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中,六合区多名教师取得了较好成绩,可以说,六合区信息技术教师已经具备了进行教学研究的基础。

但是,六合区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整体薄弱,体现在教学论文撰写能力不高、科研意识还较淡薄。能及时有效地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体会总结出来,并上升为理论是教师教研能力基本体现,而六合区信息技术教师撰写论文能力、热情都不高,数量少且质量不高。同时,教师在课题研究方面整体较弱,到目前为止只有5位信息技术教师有自己的市、区级个人课题,而省、市、区规划课题没有。是什么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呢?

2 影响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研究的因素

思想上不重视 很多教师认为教科研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教师只要上好课就行了;还有些教师为了评职称,没办法才去写论文、做课题。

教育理论知识不够 教科研不同于技术,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总结、撰写论文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很多教师不缺乏想法,但由于缺少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储备,不懂得进行教科研的方法,有想法不知如何入手去分析研究,缺乏深入思考。

缺乏问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小组合作如何进行”“学生上课玩游戏怎么办”等,这些“问题”很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而不能及时“抓住”问题,并进行分析研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合作意识不强 目前,六合区多数学校只有1名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处于一种“孤立”状态,在学校中几乎没有机会与人合作,长此以往造成合作意识淡薄。

研究时间不足 信息技术学科是非考试科目,学校领导重视不够,随意减少或挤占课时情况时有发生。同时相当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身兼多职,网管员、资产管理员、学籍管理员、机器维护等,而本职工作——信息技术教学则未能摆上主要位置。在教研活动中,经常会有信息技术教师因学校有事请假等。总之,工作繁忙,角色众多,使得信息技术教师无暇顾及教学研究。

3 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加强理论学习,让教师发现问题 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丰富信息技术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信息技术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开展一系列主题培训活动,如《开展主题式单元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等。同时开展相关的科研讲座,如《如何撰写教学论文》《一线教师如何做课题》等。引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与他们一起疏理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分析研讨,从中选取有价值的问题共同研究,并长期跟踪指导。鼓励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做个有心人,针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现象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开展活动,增强交流 针对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人单势孤”,无法进行校本教研的问题,我们除了加大区级教研活动频率,还根据学校的地域特点,将全区学校分为5个教研片,每片由两名区级中心组成员负责,要求每片两周开展一次活动,活动形式可以是互听课、集体备课、经验交流等,活动结束后要有反馈总结,包括上课教师说课及反思、教师评课等。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的技术优势,搭建了信息技术学科QQ群、博客群、学科主题研究网站,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扩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要求教师写教后记,及时进行反思 实践证明,如果教师仅满足于在教学中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及时反思,那他永远只能停留在新教师的水平上。我们要求教师不仅反思课堂教学,总结精彩成功之处、思考失败之处,还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真正实现了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课后要反思,课前、课时也要反思。课前反思教学模式和策略,上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课后要批判性地进行反思,结合各方面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行为及效果进行分析思考;反思不仅从自己的角度,还要从学生的角度、从专家引领的角度、从同行的评议中、从与家长的沟通中,甚至“超越自我”进行反思。反思后要写500字左右的反思日记,内容包括教学中的成功失败之处、自己的心得、对教学设计的思考、教学机智闪现、学生反馈意见、同行与专家的点评等,学习和加深理解,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理论,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教学反思每月整理一次,及时上传到博客群、学科研究网站上,与全区教师交流研讨。每学期还要撰写两篇教学案例,对自己或他人教学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进行反思。

引导教师善于总结 很多教师都是经验型的教师,他们在实际的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从没有考虑对这些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时间一长,这些经验就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了。因此,我们在日常教研活动创设一定的研究情境,如进行教学研讨、经验交流、论文评比等,促使教师认真总结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并结合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形成教学专题论文。这样既可以促使教师把在教学中产生的点滴体会、反思之后产生的新想法与感受及时进行总结,又可以使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促进教师进一步思考。

鼓励教学研究范文第8篇

关健词:教学研究方向方法

中文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众所周知,研究即钻研探究新的认识和规律的活动。人类实践活动只有在研究成果的指导下,才能更科学迅速地发展,教学活动也不例外。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中学生已在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方面表现出了新特点,同时中学的各科教材不断改进,内容日益在更新,这就对中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扎实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有引导学生提高思维、自主创新的能力。为此,教师应潜心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素质,用新的理念和方法、教学模式来传授现代科学知识,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要满足上述要求,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积极投身教学研究中去,经常自觉地进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教学研究主要是教育工作者或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的研究过程,它是实践经验累积,概括和提炼的过程。这一过程能使教师对教学内涵的认识深化,理论升华,教学实践水平得到提高。因此中学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要立足教学,服务于教学,推动教学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1.中学教师教学研究的方向

1.1教学内容方面

1.1.1大量收集更新资料,博学勤思,精益求精

有人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笔者以为教师不但要有一桶水,而且应有一桶新鲜的水,流动的水。这就要求教师要大量收集与本节或本章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经常更新自己收集和积累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认真研读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内容,还要经常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有关专业方面的一些新动态、新发展,并且教师还要把相关资料与授课内容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获得新鲜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博学勤思、精益求精是教师成功完成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条件。

1.1.2加强教研组工作,切磋研讨,集思广益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可见众人智慧之力量。中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研组工作是集众人之智慧共同提高的重要手段。教研组可以通过组织上课、听课、开展教研讨论会等形式展开教研活动。教研组经常组织教师去听一些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的观摩课,示范课或为探索一种教育理念的试验课,然后组织大家评论,或对优点肯定推广,或诚恳地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甚或让每个人谈谈自己怎样去上好这一节课,互相启迪;教研组还可以对某一节课或某一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专题讨论,让大家各抒己见,互相争论辨别,从而达到对某一问题的共识。通过教研组展开的种种教研活动,可以使教师杨长避短,互帮互学,同时有利于活跃教师思维,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达到集思广益之功效。

1.2教学对象方面

教学目标就是让教学对象(即学生)不断地掌握新知识并增强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最终使其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为实现本目标,使教学活动成功有效地开展。中学教师必须对教学对象做比较全面地研究。

1.2.1深入地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取向、认知能力、认知结果。中学教师积极研究并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就能使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以达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知识结构研究,既要了解一个年级、或一个班级学生知识结构方面的共同特点,还要了解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既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表现状况来体察,也可通过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来了解,还可通过和其他教师交流看法,来增强对学生知识结构特点的认识。中学生知识结构方面已明显不同于小学生,其主要特点是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课程类型多,学生学习偏向性大,课程内容广,深度增强等。目前我国中学的课程类型较多,主要有数、理、化、语文、政治、英语、生物、历史、地理等,而在这些课程中,学生学习的偏向差异很大,有60~70%的学生偏向理科,喜欢学习数、理、化等,而另一部分学生偏向于文科,喜欢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这部分学生大致占20%左右,而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同时兼顾文理,这一比例特点,明显表现出了中学生知识结构的偏向性,另外对中学生来说,无论文科还是理科,课程的内容涉及面已经很广,部分内容相对较深。基于上述特点,中学教师还应在讲授好本门课的基础上多鼓励学生学好其它课程,尽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应使本门课程内容讲授有一定深度和新鲜度,使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做到博大精深。

1.2.2探究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远远优于小学生,中学教师应利用业余时间多研读教育心理学,经常接触学生,充分了解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模式,在教学中经常自觉的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得教学生动,课堂气氛活跃,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认识特征是满腔热忱的求知欲。对真理的追求,对缺乏可靠论据理论的怀疑,对未曾想到的现象出现的惊奇,对尚不理解问题的探求,都是具有强烈求知欲的表现。强烈的求知欲是创新的内驱力,一旦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可以产生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而创新性的思维活动正是蕴于这种精神之中的。中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需从培养兴趣入手。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广泛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强化兴趣刺激,如:辩论激趣、情境激趣、悬念激趣、形象激趣等,增强教育活动本身的吸引力,由此引发和扩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观看影视录像、参加知识竞赛、调查访问、咨询解疑等课外学习形式,让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学有所用,用有所获,不断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

1.2.3积极地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

教学中,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能够经常自觉地体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心理学知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教学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密切地结合,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大力提倡中学教师积极地投身于中学生的心理研究中去。在中学生的心理研究中,杨晓波提出中学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1]:中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着重针对中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如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方法不得当,缺乏自学能力等提出一些教育措施或教育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实施;情绪教育方面,中学生情绪易冲动,波动大,常常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如情绪低沉、压抑、容易激动等,故中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认识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学会科学地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挫折心理方面,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经受各种失败,多数中学生遭遇挫折心理准备不足,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较差,中学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看待挫折,了解挫折的心理防卫机制,学会面对挫折,走出心理困境,避免心理危机。通过对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的研究,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1.3.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一名知识丰富的教师,对于同一批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他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差异可能非常大。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获得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教学方法不良,则会很容易引起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影响教学效果。基于此,中学教师应积极地学习和研究多种教学方法,从中筛选适合于自己教学较优的方法。

目前较新的几种教学方法和模式主要有[2]:

1.3.1过程启发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在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方法,它的实施步骤是:根据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这一方法的优点上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问题。

1.3.2元认知教学法,所谓元认知就是学生针对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认识。进行元认知教学,可从三点着手:1.教给学生元认知的知识。2.积累学生元认知体验。3.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学生将由依赖教师的启发逐渐变为自我启。

1.3.3研究性学生指导法,这种教学法区别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主要是教学生做研究的具体方法,如何研究,指导学生搞好研究。

1.3.4治学型学习指导法,本方法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对某一专业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增强学生对某一领域知识的兴趣。

那当然各位中学教师,也可采用和探索一些其它的新的教学方法。

在明确了教学研究的方向后,为了保证其严肃性和科学性,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还应采用一些较科学的方法。

2.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方法

2.1认真地设立课题,研究求证

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钻研,对教学对象的充分认识,对教学方法的刻求探索,必然会对其某一方面产生独到的见解或想法,教学中,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些见解或想法予以实施,正确的想法或见解将有利于教学,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而错误的想法或见解一定会对教学产生不良的影响或损失,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对其进行细致地研究,具体可通过设立课题的方法来研究求证,课题研究过程一般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的手段来完成,根据课题研究目标确定调查题目,选定对象展开调查,再认真地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总结,最后得出可靠的结论。当然还可通过实验研究的手段进行,这主要是根据课题内容设立实验条件,创造实验环境,确定实验操作过程和步骤,并进行认真地实施完成,得出结论,有时还得对实验条件和过程进行调节,通过反复实验,最终得出正确结果。

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投身于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深化和发展认识的基础,其教学研究才会沿着科学的方向不断发展。

2.2撰写论文,对教学研究成果总结交流

论文是衡量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教师把自己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思考或研究成果整理,筛选,提炼,可写成教学论文。在论文写作中,中学教师要对平时积累的大量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处理,而通过这一过程,必然会使中学教师的认识得到深化,理论取得发展,业务水平得到提高。撰写论文过程也是中学教师对教学研究成果的交流过程,中学教师通过查阅他人论文,可以了解他人的研究结果,并可将其结果用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同时,中学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论文的方式展示给其它的教师,供他们学习参考,即可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中学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明确的方向,科学的方法,投身于教学研究中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常性地参加教学研究活动,是增强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增加中学教师教学兴趣的重要途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更何况二十一世纪以来,“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口号已被响亮的提出。愿广大中学教师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中去,为实现我国教育兴国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