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1篇

一、幼儿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幼师对《纲要》理解的偏差

首先,《纲要》将数学归入了科学领域,数学成为科学中的一部分。幼儿教师在教育目标的认识、内容的选取、方法的确定等方面,觉得数学应该与自然科学常识有共同之处。而在自然科学常识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不需要考虑知识系统性的,因而数学教育内容也不一定要注意系统性。其次,《纲要》特别提出,在整个幼儿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幼儿素质的培养,重视诸如兴趣、倾向、态度、情感、体验、习惯、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养成。幼儿教师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到了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中,关注其中的素质培养因素,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忽视了教学内容与素质培养的关系研究。第三,通过《纲要》的学习,幼儿教师已经认识到知识的传递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养成素质,培养对幼儿终身发展有用的素质。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极其有限,接受系统的数学知识比接受零散的知识更加困难,所以,幼儿教师只传递给幼儿一些零散的数学知识,让他们从中得到一定的认识便可以了。

2.幼儿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

由于幼儿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等原因,她们对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的掌握不够,在提炼、总结数学的系统性上比较吃力。可见,幼儿数学教育中不重视传递给幼儿系统的数学知识,既与幼儿教师对《纲要》精神的领会不深入有关,也与幼儿教师对数学系统知识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认识不足有关,还与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关。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1.改革教学内容

在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进程中,首先要依据幼儿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实际特点来对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适当增加数学教学的内容以及难度。例如,当前《大纲》中要求幼儿园阶段学习10以内的数字的认读、书写和计数等,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改革,扩展思路,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对10以内的数字的进行重新导入与设计,进而进一步增加数学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幼儿园数学教学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

2.丰富教学目标

在进行幼儿园数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数学教学的目标进一步加大认识。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将数学知识的传授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应该在幼儿学到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初步对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而将单一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多元化。

3.增加教学道具

数学道具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多样的数学学习道具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数学教学道具,如珠算器、多功能插板、游戏卡、沙盘教具等,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道具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进而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数概念;思维;教学;培养

数字与数学是幼儿接触最早的知识,也是家长与老师对幼儿启蒙教学常用的内容, 所以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1~3]的培养好坏关系到孩子智育发展,也是孩子今后适应社会基本要求。目前在教学方法上部分老师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尤其对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培养上滞后于幼儿智力发展速度,客观上带来幼儿对数学理解与认识的不足,限制了幼儿的智育水平的突破。要实现科学教育必须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抓好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文旨在为如何培养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提供有益的建议和依据。

1幼儿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部分老师幼儿的数学教育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把教育目标仅指向于粗浅知识的传授,且认为知识的传授过程是单向的,这种认识导致了教师直接把数学知识,概念教给幼儿,并采用集体“上课”教学模式,教师讲概念、幼儿看教具、回答问题、背诵知识,然后是反复练习,巩固,使大部分幼儿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突出表现在:教师主要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理论知识欠缺,对数学教育目标认识不够,缺乏对教学活动的总结与反思,同时在数学教育过程中,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很少,使幼儿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没有很好地将教学活动贯穿于幼儿生活、游戏、周围环境和一日生活中,缺少对差异幼儿个体进行因人施教。幼儿主要年龄偏小、能力偏弱,对数学中的数、形、量、时间、空间的认识理解在概念上,平时动手操作、探索、尝试的机会较少,导致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弱。

2培养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对策与措施

积极为幼儿营造环境,使幼儿从生活、游戏和周围环境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关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促使幼儿自觉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并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实物教学与活动相结合。为了孩子识数字1~10,就制作了数字连线,例如,绘制多个鱼缸里有不同数量小鱼卡片,让幼儿把鱼缸有多少条小于与其对应的数字用线连接起来;还可以进行在开赛车送小朋友回家,每个小朋友手里拿不同数字,赛车每次挂不同一个或多个数字,数字相同小朋友才可以上车坐车回家。利用此方法教师可以绘制多重实物卡片。如:房子、蘑菇、船、大树、水果等,让幼儿就相应数量实物卡片上粘贴相应的数字,活动还可以倒过来,不同数字让幼儿粘贴相应数量的实物卡片。这样幼儿从活动中学习到了知识,不仅认识了数字,还分清了数字的次序性以及数字与实物的对应关系,并从中获得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信。

加强幼儿对几何图形认知学习,幼儿的几何图形的教育是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几何图形是对客物体形状的抽象和概念,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的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的物体作出辨认和区分,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例如,通过观察和触摸,让幼儿在充分感知图形的基础上,配以说出图形名称,最终达到正确命名图形的要求,同时通过图形和图形比较认识图形,让幼儿区别不同图形的特点,找出两个相近图形的相同点的不同点,在比较中掌握新的图形名称及其特征。在以上基础上,持续反复巩固和复习对数字与图形认识,并让幼儿找出不同几何形状物体的实物,从而达到从抽象概括回到具体的物体,进而扩大幼儿的视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幼儿学习过程是集体化、游戏化的教育活动,必须积极为幼儿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活动,比如:开设《开心超市》区角活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真实的情景变成幼儿容易接受的具体事物,通过让幼儿在亲身体验购买物品的同时,将数学活动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同时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又学会了与人的交往、协调能力,知道要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等等。为了使幼儿对数学不在感到枯燥和乏味,运用语言、艺术等形式通过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利用以数、形等知识为内容的儿歌、歌曲等,把数学和文学、艺术巧妙结合起来,将抽象而单调的数形知识转变成有旋律,有节奏的艺术形式,使幼儿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针对差异幼儿个体要保护其富有的个性,并与家长互动,共同设计适合其发展的计划,必要时进行单独的辅导,确保不同水平的幼儿在其自身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3 结束语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研究,教师改变了以前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体现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以幼儿教学实效为关注点,绘制和设计多种多样的操作学具,增强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性。课堂强调师生互动,课余强调与家长互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主动学习,主动地观察、探索、发现、操作等,本班幼儿对数字和数学的掌握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明显优于同龄幼儿。

参考文献:

[1]李季湄,肖湘宁. 幼儿园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47

[2]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79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58-360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幼儿 科学启蒙 数学素养

由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国家的国力直接取决于其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伴随21世纪的来临,科学技术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这种竞争最终要反映到教育上。时代迫切需要我们培养出具有厚实知识基础的、具有探索科学的强烈兴趣和愿望的、具有一定操作实践能力的、具有独特科学想象力的新一代科技人才。这些科技素质的培养都必须从小抓起。因此,对幼儿阶段科学素养的启蒙得到了更大的重视和关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数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儿童潜能、为儿童一生奠定良好智力基础的重要学科,因此在对幼儿科学启蒙的研究中,我们要明确幼儿所应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

一、幼儿需掌握的简单数学初步知识

1.集合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常常需要把事物进行分类、排序和对事物的数量进行比较。远古时代在数的产生之前人们就有了对事物的分类、排序和数量对应比较的需要,只是到了近代才产生了集合和对应等数学的基本概念。集合论是德国数学家康托在19世纪末创立的,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集合是现代数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整个数学都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内容。幼儿从小接触集合思想,可初步形成和积累有关集合的经验,从而为以后学习数学提供有利条件。幼儿学习集合的意义不仅在于集合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幼儿理解数学的准备和起点,其对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也起着基础概念的作用,还在于幼儿对它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动作对实物进行操作和运算来培养幼儿的数学素养,这一点符合幼儿掌握数概念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因此,有关集合概念的教育活动不仅应该作为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应该把它贯穿在整个幼儿期数学教育的全过程,为幼儿初步形成数学的概念和逻辑的概念积累感性经验。幼儿通过对集合知识的学习,能体验事物的共同属性,掌握求同和分类技能,初步形成集合的概念,并能对两个集合元素进行比较,体验集与子集的关系。

2.数

引导幼儿感知事物的数量及其关系,建构初步的数概念,是幼儿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学前期向幼儿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教育,目的是使幼儿感受和体验日常生活和游戏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答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简单问题。幼儿数概念的建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包括计数能力的发展、对数序的认识、数的守恒及对数的组成的掌握等几个方面。

3.空间和几何形体

空间和几何形体是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是物质客观存在的一种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当我们只研究一个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而不考虑它的其他的性质时,就可把这个物体叫做几何体。学前幼儿空间概念的发展和几何概念的学习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幼儿几何概念的发展有赖于其空间概念的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学习几何概念也可促进空间能力的发展。幼儿通过对空间和几何体的学习,能在知觉的水平上辨认图形和制作图形,认识图形的特征及其图形之间的关系,能把物体零散的部分构成一个整体,能有规律地排列物体,感知物体间分离、次序、包围、邻近等空间关系,发展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

4.量

量是指客观世界中事物或现象具有的可以通过测量等手段加以认识的属性。对物体量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常见量是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数学内容。幼儿学习、比较、测量一些量,有助于其正确地认识和区分周围的物体,促进感知觉和智力的发展。学习量的重要意义在于,幼儿期重量感知觉的发展是幼儿日后掌握重量概念和重量测量的基础,幼儿期的排序教育有助于幼儿抽象的数概念的形成,测量的学习可培养幼儿解决简单实际度量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我们教幼儿认识时间,使他们感知时间的存在和时间的流动,既可以发展幼儿的时间知觉,使其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和生活习惯,又可以加深幼儿对序列关系的认识,以及对整体和部分关系的认识。

二、幼儿应初步形成数学思维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幼儿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发展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以知识为中介来实现,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数学是一门培养和锻炼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数学对幼儿的认知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价值。数学学科的结构和知识体系较为系统和严谨,其逻辑性十分突出,这对幼儿智慧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价值。幼儿正处在逻辑思维萌发和初步发展时期,数学的学习对其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实验表明,幼儿期特别是4―6岁阶段是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幼儿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和形成数概念,萌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此时幼儿的数学思维异常活跃,我们应该正确地把握这个关键期,提供适合其学习特点的数学教育,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使他们体会数学带来成功的机会和快乐,进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对对象的一种积极态度,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好奇心是指对周围环境中新异刺激物的积极反映。幼儿的好奇心常常表现为对新异刺激物的注意、趋向、提出问题、操作、摆弄等行为倾向。兴趣、好奇心、求知欲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内部动力。要培养幼儿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我们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和设计数学教育活动,创设符合幼儿探索兴趣的教育活动环境,给幼儿以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幼儿在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探索,在每一次体验成功的快乐中渐渐喜爱数学。幼儿只有愿意参加数学活动,才有可能观察、感知到环境中事物的数量、形状等。幼儿只有喜欢数学活动,对数学活动有兴趣,才可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才可能去探索、发现其中的数学现象,从而获得有关数、形、量、时间和空间的感性经验。

以上三个要求分别对应于数学素养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了幼儿所需的数学素养,我们才能更好地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水平,采取适合幼儿的教育方法,成功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慧和,张俊.幼儿园数学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4篇

设计;组织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5—0073—01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只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活动本身的趣味性,很容易导致数学教育活动的枯燥和乏味,失去学习兴趣而降低学习效率。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和组织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关键。本文结合作者多年幼儿数学教育经验,总结了教学活动设计的指导思想、目标,组织原则,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操作材料的投放。

一、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1.设计的指导思想。

数学教育的目标明确提出:“教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怎样通过数学活动实现目标,树立幼儿自主学习的信心,怎样把教学目标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并使之得到更好的体现呢?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即科学合理地设计、组织幼儿的数学教育活动。实践证明:一节好的数学活动能启发、调动幼儿思维的潜能。

纲要中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设计、组织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有利手段。将游戏渗透到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感知、理解、探索知识,幼儿更容易掌握知识,探求知识的欲望也会逐渐增强。

2.确定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育纲要》的数学教育内容,非常适合幼儿的接受能力,有利于幼儿认识周围事物。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如何挖掘各具体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功能,就要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幼儿的实际水平,确定教学活动目标,也是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重要方面。教材内容应当与幼儿的实际水平相结合,找出两者不同的特点,即事物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的特点和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把握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及认识事物的局限,将它们有机结合,使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得到提升、认识事物的局限得以突破。

二、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

幼儿的注意力不稳定,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其学习,因此,科学、合理地组织是有效完成数学教育活动的充分条件。根据教学内容,以游戏为手段,合理地、科学地组织各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环节在形式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各教学环节具有不同作用:有的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有的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有的是对幼儿知识情况的检验。它们环环相扣、合为一体,最终为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服务。另外,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数学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动,不能以量的多少来衡量。因为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数学教育活动还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1.趣味性原则。针对幼儿年龄特点,在数学教育活动中融入足够的趣味性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传授给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激发幼儿的兴趣。

2.主体性原则。“幼儿应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应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

3.激励性原则。教师对幼儿应采取肯定、接纳的态度,热爱、尊重每一位幼儿。通过反复评价幼儿的活动表现,激发幼儿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数学;数学教育;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294-02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幼儿数学教育是启蒙性的、准备性的、基础性的,既是为了促进幼儿当前的发展,也是为幼儿日后的发展打基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明确的提出了要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去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我认为应该让幼儿在生活中去玩数学。学与玩并不矛盾,对儿童来说,玩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适合于儿童的天性和特点的一种学习。数学不应是数数和加减运算,也不该是乏味而枯燥的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而应该是融入于我们真实的生活之中,时刻存在于许许多多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事件和细节中的,这些生活情景同样也是教育孩子的大好机会。 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了“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问题。”依据这一理念,我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了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的探索,从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出发,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积极性,促进了幼儿智能的发展,提高了幼儿数学认知能力。下面就从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学习数学

我们的周围,每样物品都以它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无穷无尽的数学素材。幼儿生活的环境有幼儿园、家庭、社区。在幼儿玩玩具时可以教他们学习分类,如对他们说:“玩具宝宝都有自己的家,现在有很多的玩具宝宝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它们的爸爸妈妈会很着急的,小朋友们去帮玩具找到自己的家吧。”让孩子在充满爱心的情绪中学习了分类,玩具柜上中下不同的位置,也让幼儿感受了空间的不同。吃饭时有多少人,那么就在餐桌上摆放多少餐具,让幼儿学习一一对应及数守恒的知识。在吃午点时,由小朋友轮流做值日,“数一数你们这一组有几个小朋友,然后拿多少个盘子,拿多少块糕点。”老师都可以利用这些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对幼儿进行数学知识的教育,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将数学教育活动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当中。比如在家里,让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几口人,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量一量自己有多高,称一称自己有多重,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自家的门牌号码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翻一翻家里的日历,感知年、月、日的顺序,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说一说自己一天的活动:起床、上幼儿园、吃饭、游戏、睡觉、离园等;家里的饭桌是圆的,凳子是方的,烤箱是正方体,冰箱是长方体……。幼儿生活的现实环境中充满了数、量、形、时、空的有关知识和内容,利用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关键在于老师要敏于观察,善于捕捉。教师只在幼儿因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使探究活动遇到障碍时给予适时帮助和引导。如:点心吃饼干的时候,小朋友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在这一看似平常而简单的吃饼干活动中,孩子不但对图形的认识有了更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爱探索的好习惯。又如:在幼儿学习“长度守恒”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大量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毛线,引导小朋友将毛线摆成不同的图案和形状,小朋友经过反复的操作和思考,最后在老师的启发和帮助下知道了等长的两种物体不论你怎样摆,怎样变换形状,它们的长度都是不变的。这些材料便于幼儿操作,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刺激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在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用相关的经验来理解和解决问题。在这种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摆弄中,幼儿摆脱了数学活动中的压力,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是自然轻松和有趣;利用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引导幼儿在有意无意间以各种感觉通道感受来自生活的多种数学信息,消除幼儿对数学的陌生感,为幼儿学数学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孩子无时无刻不在与数学打着交道,数学教学对孩子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在孩子一日生活小环节中,我们注意引导孩子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奠定数学学习的基础。

二、用游戏的方法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更加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如果采用游戏的形式,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区角活动,是指在活动区,提供多种多样符合幼儿需要、兴趣的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我充分利用空间,在活动室开辟了数学区,让幼儿根据自己水平自主选择区域,给予幼儿充足的活动时间和较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如在区角中放入大量的各种颜色的不同图形,幼儿随意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活动,可以拼小树、房子、各种家具和动物,既认识了图形,也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像力。活动中幼儿可自由结伴,操作完一项材料内容后可到别的数学材料区去玩。区域活动是开放、自由、自主的活动,它既不同于正规的教育活动严谨,又不同于其他活动的分散,区域活动是参照儿童发展及其特征做出的渐进式安排的一种学习途径。它能提供适当的环境刺激,让幼儿有机会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摆弄发现新知识,巩固已有的经验,并主动学习它的形式也更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对实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促进每个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在自主游戏环境中,让幼儿在游戏的情节中,无拘束地利用同伴间的相互影响来共同学习、共同促进与提高。如在“逛超市”的游戏中,老师给每样商品上标上不同的价格,游戏开始时,请2—3名幼儿当收银员,其他幼儿分别扮演顾客,每名顾客拿10元“钱”,让幼儿自由地进行购买活动;在游戏中幼儿认识了货币,也了解了货币的有关知识。在“图形宝宝”的游戏中,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戴上不同的图形头饰,“图形宝宝”在轻快的音乐中去找朋友,并向朋友介绍自己的名字,如“我是三角形宝宝”,我是“正方形宝宝”等,让小班的小朋友在愉快的游戏中很快地掌握了不同图形的特点。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体育活动结合起来,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学习数学。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因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岂不是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如;在“跳房子”的体育游戏中,老师可以对幼儿进行认识10以内数的教学,如老师说跳“1”,幼儿就跳到“1”的格子中,老师说跳“6”,幼儿就跳到“6”的格子中……。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总之,灵活机动地利用游戏中的随机教育内容,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悦而又科学的数学环境,引导幼儿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学习,通过自身与环境的接触,自由探索,动手、动脑、动口,促进幼儿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潜能。

三、探索多样化的数学游戏

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有目的地创编一些相应的数学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让孩子在操作中开始亲近数学,感知数学从而愉悦入门。 为了巩固对形状的认识,我设计了“送娃娃回家”的操作游戏,请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小卡片送到正方形盒子里,把圆形片片送到圆形的盒子里,从中获得相关经验。为了让小班的小朋友感知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我设计了游戏“小动物在哪里”,用一个大纸箱做一栋房子,将小动物藏在房子的不同方位,让小朋友说出小动物在什么地方。游戏《掷筛子》中,为幼儿提供筛子,六面写有1—6的数字,通过掷筛子的点数拿出相应的硬纸牌排火车,复习6 以内组成,感知分解组成的排列规律。操作中让幼儿比较、感知:数字越大,火车车厢越多。在小班音乐游戏“小兔学本领”中,兔妈妈教兔宝宝学跳的本领,随着音乐的节奏,兔妈妈唱“小宝宝学本领,跟着妈妈跳一跳”,“跳一下”,兔宝宝就随妈妈的指令跳一下,“跳三下”,兔宝宝就随妈妈的指令跳三下……。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小朋友初步感受了数的概念。

四、让幼儿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自生活,最终必回归生活,用幼儿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幼儿经历了实践、认识、反思,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以后,锻炼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了必然。 比如:幼儿在学习数的组成时,教师让幼儿掌握了数的组成方法和规律,然后把学习自交给孩子,根据3和4的组成规律,让幼儿去寻找5、6、7、8、9、10的组成排列。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分合的运用,如在两个盘子里放汤圆,每个盘子分别放几粒合起来才是10粒呢?让幼儿思考10可以分成几和几,也让幼儿思考几和几合起才是10,促使幼儿同时从两个方向进行思考。一个长方形可以对角分成两个三角形,那么还可以分成更多的三角形吗?给幼儿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幼儿自己动手去折,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探索多种方法。这种生活化和自然化的学习,使幼儿在操作中加深了理解,培养了幼儿的灵活性,拓宽了他们的思维广度。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6篇

国务院总理2010年11月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要求强化对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指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和智力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幼儿在游戏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去指导幼儿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达到数学教学的目标呢?

一要创设适合幼儿游戏的环境

要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和欲望,教师就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 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创设适合他们的游戏环境。数学教育实际上就是数与形的教育,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到处都隐含着数与形。如:活动室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它的每个角落、每个墙面,包括走廊、盥洗室都隐藏着数的秘密。鸡妈妈领着一群小鸡在草地上玩,幼儿可以领略一和许多,大和小的知识。大树上停着许多小鸟,树下小兔在玩耍,空间方位在其中体现。教师根据数学活动目标可随机利用一些数学材料引导幼儿发现、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

二要设计幼儿喜爱的教学活动

优秀的数学教学活动设计能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数概念的主动建构及其思维的发展。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能做的只是与他兴趣相符的事情。数学教学活动的计划是教师依据教育目标事先预设和规定的,在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往往会对幼儿的兴趣、需要有所忽略或注意不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要能将预定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幼儿自己的需求,以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积极进行学习,在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身心获得更好的发展。例如:我在讲《认识日历》一课时,首先对导入部分游戏化,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有趣的数字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高兴吗?”,一听说要做游戏,幼儿自然就来了兴趣。接着让幼儿进入一个有趣的故事中,有年妈妈带着孩子住在漂亮蘑菇房子里进行着有趣的游戏,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到了年月日间的关系,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

三要在日常生活中快乐学数学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主题活动;数学活动;整合

数活动是幼儿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种科学活动,它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与概念性。而二期课改,要求以整合的思想来实施新教材,数活动当然也是不例外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着眼于孩子们的后继发展。直面教材,数活动科学、严谨,以往的数活动是以分科的形式实施的,在《学习活动》一书中数活动融于主题中,随主题的开展而进行。作为一名在一线从事数学教育的老师来说,怎样让数活动在主题活动中体现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心中有底――把握好各年龄阶段数活动目标

数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帮助幼儿学习数学需要老师解决好这样一个问题:了解各个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数学领域阶段发展目标。不论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数学活动的要求。如在量方面的目标:

解读数学领域阶段发展目标这就需要老师心中装着这些各年龄段数学领域的发展目标并运用到活动中。

二、心中有序――掌握数活动目标中的序

幼儿园的数活动是循序渐进、有序例性的。而主题活动是从幼儿兴趣出发,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在有些主题中的数活动很少,那就会使各个领域之间内容不平衡;有的主题中的数活动却是前一个主题的重复,有的主题中的数活动是跳跃式的,针对这些情况老师心中要有数学活动的“序”。主题背景下数活动的内容不如分科教学那样有“序”,数学教学又有其学科的特点,所以必须遵循规律有序的进行。

在《我是中国人》在的主题开展中“挂灯笼”的活动的要求是“①理解不同的加法算能表示的不同意识,不同的意思也能用同一加法算式题来表示。②感受节日的喜庆。”分析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数学的阶段目标,如果按活动的要求来进行那不是跳过了组成,对刚刚升入大班的孩子来说不进行组成的学习直接进行加法的学习他们没有基础,于是进行了调整把活动分为了两教时,第一教时是学习组成,第二教时才是学习5的加减法。这样既不违背数学领域的序,又使活动与主题相结合。

三、渗透主题――在主题活动中寻找数活动的切入点

在主题活动中,怎样将数学活动有机整合到主题活动中去,那么就需要老师在主题的开展中仔细解读、细心琢磨,对主题中所涉及到的数学教育内容进行分析,使之与主题交融结合。在实践中我尝试了以下策略:

(1)解读主题,挖掘隐含在主题活动中的数学内容。中班“我爱我家”的主题要求是:尝试采用多种方式收集身边的信息,了解自己的家。尊敬父母和长辈,感受家的温暖。可以挖掘的数学教育内容有:①分类:收集一些家具、厨具、卫生洁具的图片或是实物进行归类,并说说它们的不同功用。幼儿在摆放、归类的过程中知道家里不同的房间时有不同的用处的。②感知物体的数量:在找家的活动中我们将开锁,数点对应,以及生活中有关联的物品进行配对相融合。在做礼物、送礼物过程中学习了按数取物、按物取数。③感知时间、空间:收集和观察住房平面效果图,分辨我的家住在哪里?

(2)结合经验,抓住教育契机学习主题中的数知识。《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教育内容只有回归幼儿的生活,才能体现教育的意义。主题经验和数活动的整合就是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有用的植物》主题开展中随着大班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对蔬菜的种类、营养等有了一些的认识,通过“买菜”这一幼儿熟悉的、具有生活经验的游戏情景,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体验货币的等价交换功能,积累数运算的经验,既引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也能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体现了数学活动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在《我要上小学》的主题开展中认识时钟对处于幼小衔接中的大班孩子尤为的重要,在“整点探秘”活动中通过认识时钟、制作时钟、观看与时间有关的录像等一系列的过程中,孩子们在真实的环境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活动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又回归孩子的生活。

(3)创设情景,开展数活动积累数概念。《纲要》中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在教材中主题活动内容和孩子的生活贴近,我们可以根据幼儿数领域中的要求和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创设与幼儿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数学游戏情景。

在《小兔乖乖》的主题中“小兔找山洞”以“大灰狼来了,小兔躲山洞”的游戏情景贯穿于活动的始终,每一次兔妈妈、大灰狼都会对小兔子躲的山洞有不同的要求,从一开始的“找个山洞”到“我要到红色的山洞里去找一找”让幼儿分辨不同的颜色、形状的山洞,环节层层递进。有了游戏化情景的贯穿,幼儿在整个活动中,很好地巩固了对三角形、方形、圆形的图形的认识和对不同颜色的分辨。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相适应的游戏化情景,让幼儿始终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从而使他们学得快乐,学得轻松。

四、游戏推动――借助个别化学习进一步推进数经验

在幼儿时期学习数学活动还是以兴趣为主,主题背景下的个别化学习,是以满足幼儿个性化学习兴趣与需要的一种活动。集体活动就像吃大餐,那个别化活动就像我们常说的自助餐了。个别化学习活动可以依托主题开展。在主题的开展中我们时常把主题中一些数领域的目标分解到个别化中去,根据主题中的数内容来设计和提供个别化的材料,让孩子在活动中积累个体的经验,更多地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同时也积累有关数方面的经验。投放材料时,满足幼儿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主题的经验,材料的趣味性、层次性和立体性。

在主题《我们的城市》的个别化学习“超市购物”中,我们把教室的一角布置成超市,在里面提供各种物品、购物篮、购物车立体图片、任务卡。这些材料来自于主题,孩子们在自主探索整理物品中感知了不同的用品归类,同时他们也能按照任务卡上的钱币和物品类别要求进行“购物”。

教幼儿学习数学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数学学习不是用固定的程序去获得正确答案的过程,也不是机械地记忆现象和概念的过程,引用特级教师徐苗郎老师说过一句话:“数学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帮助孩子更有条理地认识周围世界,解决生活中面临的诸多问题,锻炼孩子思维的能力,学会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其结果是解决了问题,发展了能力。”主题中的数活动更多地要求我们不断刷新对幼儿数活动的认识,积极的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幼儿数学活动。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还有许多的地方需要自己在边实践中边摸索。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黄瑾主编.幼儿园数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8篇

 

游戏不仅促进了数学知识的传播,还促进了幼儿身心智力的发展(特别是数学智力的开发更大,在数学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数学教育的重要活动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数学教育的重要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在1989年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第20条首次明确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与各项活动之中”,奠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地位——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①。游戏能多方面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及创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尤其表现在幼儿的数学天赋方面)。游戏主体能自发、自愿、自主地进行活动,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美感。

 

二、游戏与幼儿数学教育的关系

 

游戏既是幼儿认识数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又是发展幼儿智力的基础。我们发现游戏与数学的关系非常密切,游戏和数学教育相结合,可以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和对数学的态度。对幼儿数的概念及认知、情绪各方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并在数学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当然,游戏的方法并不能代替一切,要合理利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游戏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游戏不仅是幼儿最喜爱、最基本的活动,而且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促进了幼儿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发展。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从游戏中强健身体、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是儿童的良师。”在数学教育中,游戏有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和判断力的发展。

 

幼儿在进行操作游戏的过程中知道了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游戏中,幼儿要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和谁在一起,用什么游戏的材料和玩具来玩,使幼儿有机会分析、判断、推理、概括和总结,发展抽象思维逻辑能力。

 

根据《纲要》的要求:“数学活动的内容组织应当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要有机联系、互相渗透、注重综合性。”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数学的学习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记忆,还包括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解决数学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数学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它要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实现。这些恰好能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游戏不仅让幼儿在活动的探索中学到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内心得到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等。

 

(二)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分析与综合的发展。

 

所谓分析,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征的过程;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的特征总和为整体。所以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在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与综合具有不同的水平。大班幼儿的分析与综合,主要是在实际活动中利用表象思维进行的分析与综合。在传授幼儿数学知识的同时,教师如果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那么数学教育的许多内容都能提高幼儿这两种水平,并且能够促进学会更高一级的分析与综合。

 

(三)游戏增强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正确的数学态度。

 

借助游戏情节,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同时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样一方面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另一方面能让幼儿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在游戏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例如:在玩游戏“美味烧烤时”时,“顾客”与“营业员”进行买卖游戏,老师也可以假扮顾客参与其中,例如:顾客要买2根热狗,每根热狗2元钱,买3串鸡翅,每串5元钱……在这个简单有趣的游戏过程中,既让幼儿认识了货币的面值,又锻炼了幼儿的数数能力给物品分类的能力。

 

(四)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和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

 

在尊重儿童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创造良好的数学教育环境,有利于在游戏过程中增进幼儿之间的了解,体验交往的快乐,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游戏是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为幼儿融入社会、融入游戏群体,提供了大量的训练交往机会,使幼儿逐步学会了认识自己和同伴,并能正确处理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关系,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提高,社会性得以成熟,促进了幼儿的社会化进程。

 

游戏还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交往方式,它有利于各种情感类型的产生,从而丰富和深化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特别是幼儿高级情感的丰富和发展②。

 

总而言之,围绕数学的教学游戏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游戏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地位,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从幼儿自身特点出发,做到浅显具体、生动有趣,巧妙设计、有效组织游戏教学活动,寓教于乐满足幼儿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幼儿在数学的奇妙中品位数学、学习数学、发展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