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河流治理的意义

河流治理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河流;生态修复;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综述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河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起源地。河流系统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目前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进入河流,使河流水质和河流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河流的使用价值,使河流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为了恢复河流的使用价值,人们应当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使人类对河流环境的干扰降到最小,与自然共生存,为生物栖息和繁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造福于子孙后代。近年来,对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不断深化,河流水生态修复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通过强化自然界自身的净化能力和物质循环规律去治理受损河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理途径。

2 河流生态修复概述

随着人们对传统水利工程给河流生态系统带来胁迫的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恢复河流生态活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出现了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和相应的工程技术。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最早是在德国提出的,它强调水利工程在具有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基本功能的同时,还应该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特别强调河溪治理工程中的自然美学成分。

生态修复措施主要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河流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具有可持续性好、保持力强、工程造价低、耗能少等优点。

3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缓冲区恢复、植被恢复、河道补水、生物——生态修复、生境修复等技术。

3.1 缓冲区修复

缓冲区是河流与陆地的交界区域,如河边湿地、河谷或洪泛平原,具有水域与陆地双重属性。缓冲区是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个重要过渡带,成为两者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它受到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影响,是一种生态交错带,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

3.2 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是最普遍的河流修复方法。植被可以通过影响河流的流动、河岸抗冲刷强度、泥沙沉积、河床稳定性和河道形态而对河流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合理分布的植被还有助于减轻洪水灾害、净化水体、截留来自农田的氮和磷以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并可提供景观休闲场所和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3.3 生物强化人工河道、生态沟渠及生态护岸

生物强化人工河道是指结合水系疏通工程和结构现状,构建的以生物处理为主体的人工河道,水质净化设施主体设于河道内或河流一侧,形成多级串联式的生物净化系统,从而改善水环境条件。自然河道生态塘则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在塘中种植水生植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形成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转化和能量的逐级传递、转化,可净化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生态沟渠是指根据水生植物的耐污能力及生理特征,充分利用现有沟渠条件,在不同渠段选择利用砾间接触氧化、强化生物接触氧化等措施,逐级净化水质,在达到分级净化水质功能的同时,将净化设施与地表景观融为一体,美化河流景观。

生态护岸是利用石头、木材、多孔环保混凝土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等构建,对河岸进行加固,防止河道淤积、侵蚀和下切,同时多孔护岸材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保障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透水的护岸也保证了地表径流与地下水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

3.4 生态修复耦合技术

生态修复耦合系统是综合人工湿地、微生物及水生动物协同净化等原理设计的生态修复系统,可去除河流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从而达到修复河流水环境的目的。其在利用湿地植物的同时,构建新的水生植物系统;在美化景观的同时,合理配置生态系统营养级结构;利用多种微生物净化水体的同时,构建具有完整营养级结构的水生动植物生态系统;并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改善河流水质。

4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发展的展望

随着对河流的认识加深,人们已认识到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不断得到改进。生态河流与利用传统水利工程方法治理的河流不同,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在不断探索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修复后生态河流的维护和管理,从而实现河流生态系统长期的健康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倪晋仁,马蔼乃.河流动力地貌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WILLIAMS T C, DEE P E. A citizen's approach to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5,32(5-6):169-174.

[3]WEBB A A, ERSKINE W D. A practical scientific approach to riparian vegetation rehabilitation in Australi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3,68:329-341.

[4]张明,曹梅英.浅谈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J].中国水土保持,2002(9):33-34.

[5]邵美玲,谢志才,叶麟等.三峡蓄水后香溪河库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J].水生生物学报,2006,30(1):69.

[6]龙笛,潘巍.河流保护与生态修复[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6,26(2):21-25.

[7]李婉,张娜,吴芳芳.北京转河河岸带生态修复对河流水质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1,32(1):80-87.

[8]钟春欣,张玮.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24(3):24-3.

[9]张建春,彭补拙.河岸带研究及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J].生态学报,2003,23(1):56-63.

[10]高鹏.浅谈河流治理中的生态题问[J].北京水利,2004(4):9-11.

[11]高晓琴,姜姜,张金池.生态河道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2(1):103-106.

[12]RUTHERFURD I D,JERIE K, MARSH N. A rehabilitation manual for Australian streams[R].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re for Catchment Hydrology, 2000.

[13]董哲仁,刘蒨,曾向辉.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J].水利水电技术,2002(2):1-4.

[14]李正魁,濮培民,胡维平等.固定化细菌技术及其在物理生态工程中的应用—固定化氮循环细菌对水生态系统的修复[J].江苏农业学报,2001(4):248-252.

[15]陈文祥.利用生物措施提高水环境承载力的对策[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河流;质量管理;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对于中小河流存在的问题,我国开展了诸多对应的治理工作,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也算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大部分施工项目仍旧存在许多质量管理上的问题,不仅损害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更是造成了恶化的作用。当前规范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成为了一项刻不容缓的事情,只有解决了这方面问题,对于河流治理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从本质上解决中小河流治理上存在的问题,加快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建设工作,使其具有可行性和发展性。

一、中小河流治理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内陆城市居多的国家,而这些内陆城市的水源供给绝大多数是来源于中小河流的水源补给,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小城市对于环境的建设要求更为注重起来。中小河流是环境优化的主体,任何一座城市缺少了河流的点缀都显得异常的单一,甚至于感觉缺乏了景观的和谐性。可以说河流是一个城市建设的关键,一方面河流可以改善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的生态更为平衡。我国内陆河居多,很多中小河流都和大海相连接,在洪灾发生时期,如若对于中小河流没有有效的治理,一旦灾害来临,就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可谓是一个不容搁置的问题。对中小河流进行有效的治理,让河流从真正意义上为人民造福。

近几年来,为了防止洪水灾害,水利部加强了对于大江大河及其支流的控制力度,对许多大中型河流进行了防洪枢纽建设的加固工程,但是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却不尽如人意。很多中小型河流没有进行过防洪工程的建设,一旦梅雨季节或者暴风雨季节的来临,河水就会因为涨潮而造成不同局面的灾害。其实纵观全局,中小河流引发的洪水灾害早就成为了洪涝灾害损失的主体。

中小河流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而且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十分必要。

二、中小河流治理所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虽然我国已经注意到中小河流治理的重要意义,加快了对于中小河流治理的步伐,水利部门更是提高了对于中小河流治理问题的重视,但是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项目,施工质量管理部门仍旧存在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的处理和改善,那么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问题将会日趋严重,最终可能演变成无法预料的结局。

(一)缺乏系统的规划,管理机制较为落后

大部分地区水源供给来源于中小河流。局部城市,其中小河流居多,管理面积过大,最终造成管理权限的分散。而大部分城市对于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都采取同样的措施进行处理,但有些河流分布比较偏远,地质条件复杂,征地拆迁难度大,政府却是无暇顾及,最终就会导致局部城市难以达到对于整条河流的系统规划。而有些地区更是因为对于河流分布、涨落时期等河流基本情况了解不清晰全面,最终导致了规划完全与现实情况所脱轨的局面;甚至由于施工部门管理水平落后,水力专业技术薄弱,缺乏高端技术人才,由此又延缓了施工项目的进程,造成施工项目达不到预期的质量标准;更有些地区,由于一条河流经过不同的城市,而不同城市之间各自为政,造成整条河流被分割开来,治理标准完全不统一,严重时更会造成水事矛盾。

以上三种情况都会影响到中小河流的治理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缺乏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管理城市之间都是各自为政,没有对整个治理项目进行整体规划,缺乏系统的管理,这就造成了河流治理项目难以实现,严重影响了整个施工项目质量保障和前进的步伐。

(二)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投入不足,资金严重匮乏

长期以来,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我国一直都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有些地方政府部门本身对于河流治理投入就少,又没有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这就造成了整个施工项目缺乏资金投入,原本预估资金都难以达到,最终造成偷工减料或者减少资金投入的现象。将预估资金压到最低,以此避免欠账过多,难以完成施工项目的行为,最终结果只能是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年久失修,排洪不畅,频繁造成洪涝灾害,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不过是一个摆设,也就造成了所谓的“豆腐渣”工程。

(三)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局部城市在中小河流治理上仍旧采用传统治理方式,水利专业技术异常薄弱,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极端匮乏。而由于资金的短缺,本身就难以聘请较多的专业技术人员,更别说将技术人员组织起来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而专业人员的匮乏也就导致了中小河流治理的失误,最终影响整个施工项目的质量。

(四)防洪标准低,防洪设施薄弱,水资源恶化日趋严重

我国中小河流一到洪涝期间就会出现急涨猛落的情况,一旦防洪设施薄弱,必定会对沿岸群众的正常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再加之资金的匮乏,年久失修的防洪设施更是无人问津,防洪设施极端老化,损害过于严重,防洪排涝的标准不高。由此又留下了诸多安全隐患,再加之早期为了城市的建设,更是对中小河流进行过度开采,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加剧、河流生态环境被破坏、水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严重时还会造成河流堵塞甚至萎缩的现象,最终为排洪的顺利进行留下诸多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质量管理对策分析

(一)建立长期有效的系统管理机制

中小河流治理缺乏系统全面的管理,对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其治理项目进行全面而且长期有效的系统管理,一方面对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造搬教条,另一方面,对于同一条河流,各个城市、乡镇间需要系统的协商。对于一条河流进行有序统一的治理,绝对不可各自为政。当然建立管理机制更是为了监督施工方质量管理,以免施工方偷工减料,进行无序的治理。

(二)建立长期有效的投资机制

根据以上分析,对于中小河流治理问题,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寻得一条长期有效的投资机制,充足的资金,一方面是工程治理项目良好的后盾,另一方面更是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提高整个项目施工质量的水准。充足的资金可以避免施工方因担心亏损而采取偷工减料等不正当手段进行施工,同时增加专业人员,为施工项目提供大力的专业技术支持,提高整个施工项目的水准。避免因资金匮乏而造成防洪设施薄弱,严重影响居民的安全问题。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

中小河流治理的治理并不仅仅是政府规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加强全社会人们群众的水患意识。只有全社会人民一起努力,做到自觉自主的保护水资源建设工程。不要为了谋取各自的利益而损害了国家和全社会人民的利益,做到保护生态环境,避免造成河流堵塞、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四)狠抓工程建设质量,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需要施工方对于工程建设在质量上做到保障,不建设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保障工程的安全性、实用性、适用性。在工程建设中,要实行“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质量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系,参建单位要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机构,配备相应专职管理人员,人员数量和素质要满足工程建设要求;各单位质量管理机构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在保证工程质量方面的任务、责任、权限、工作程序和方法,按照制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划、实施细则开展有效的工作,使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结束语

中小河流经过治理,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改善河道的排灌条件。中小河流的治理是一项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事,同时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各级部门要提高对于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重视,狠抓施工质量管理,构建全面和谐稳定的中小河流治理体制,保证社会的稳定和人文发展,还人民一个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

参考文献:

[1]任安. 浅谈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的措施[J].工程科技,2011(10)

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喀什地区;中小河流;存在问题;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P9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等大河治理工作一直被社会上的人所广泛的关注,而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却发展缓慢,大多数的中小河流的治理措施落后、工程质量较差。造成近几年洪涝灾害频繁的发生,特别是农村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侧重于中小河流的治理。

一、 概述

喀什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特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距离海洋较远湿热的气流不易到达,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形成的河流属于内陆河流,其特点季节性河流,河流短小,水流较急春季冰雪融水水域面较广但来势较猛,夏季河水暴涨两者都易引起洪涝灾害。据统计,人们的聚居地大多数沿河、沿路分布,在喀什地区共有11条河流,都是居民聚点并且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地和经济较发达的城镇。由于西北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不健全防洪设施贫乏,落后。遭遇洪水时没有抵抗力,财产损失较大。因此,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对喀什地区的中小河流的治理势在必行。

二、 中小河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低,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薄弱,向河水里倒垃圾阻塞河道,沿河胡乱开垦土地种田,加之不合理的踩石、踩沙、伐木获取经济利益,长期以来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加上暴雨山洪,导致洪水灾害频繁,人民生活环境遭到破坏,加重了经济负担。

(二)喀什地区经济欠发达地质条件复杂

山区和城镇是中小河流的主要分布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没有足够的资金治理河流加上山区交通闭塞,河流的治理工作得不到充分的开展。喀什位于我国西北部地质条件复杂,喀斯特地貌显著土质疏松,土壤沙化严重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些自然因素都影响着中小河流的开展。

(三)防洪设施落后水库年久失修

由于喀什地区经济落后大部分水库多年运行,水利设施损毁严重加之防洪意识不强,水库大多年久失修。水利设施超负荷的运行其实际的防洪能力与设计标准能力相差较大,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对下游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加大的威胁。

(四)水利设计技术有限,管理机制不完善

虽然我国有明确的水利法,但制度仍然不够完善,群众投入水利建设力度和组织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水平还比较落后,水利建设专业技术力量较弱,具有高水平的水利建设队伍还尚未建成。

三、 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具体措施

(一)贯彻落实水利设施制度

对于加强水利建设我国颁布了《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对进一步加强水利监管有了明确的规定,有效的针对水利工程项目质量检测管理规定、项目建设管理、安全生产管理。为喀什地区的水利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切实的保障了喀什地区的河流的治理,提高了水利利用效率,促进我国水利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根据地质环境的不同制定治理方案

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地质结构,以及喀什地区河流防洪存在的问题,科学合理的制定改建措施。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采取保护植被、种植草木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重点治理的河段要经过详略的商讨采用经费低、效率高、安全适合的治理措施,对喀什地区的地貌、地形、气候要进行细致的研究避免自然因素影响喀什地区的水利建设。

(三)加强水利建设队伍的专业技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为科技人员才华施展提供宽松的平台,积极的引进学历层次高、专业技能强、经验丰富的高水平的水利建设人才。定期的组织科技人员到其他的水利建设队伍中进行考察学习,提高科技人员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业务素质,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科技人员,为喀什地区的水利建设贡献力量,保护喀什地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国水利建设发展。

(四)发动群众的力量共同建设水利工程

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积极的投身于水利建设的工程中,组织群众进行共同维护河道堤坝,严谨乱开垦土地,乱砍伐树木的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鼓励群众退耕还林还草,建设护堤林。政府也要关注民生,加大对喀什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关注力度,积极地寻找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的方法协助喀什地区的人们脱贫致富,促进水利工程建设。

(五)统筹兼顾防洪与抗旱

喀什地区的自然环境比较特殊,典型的干旱大陆性气候,春夏多洪涝灾害,秋冬则缺水、干旱,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也要充分的考虑的这方面因素,使现有的水利工程发挥巨大的效益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有效的统筹兼顾防洪与抗旱,在洪水泛滥的时候能够治理洪水并储蓄水,在干旱的时候能够将储蓄的水资源合理的利用度过干旱时期。

(六)明确治理目标

在对喀什地区的河流进行治理的时候,针对各个需要治理的河段,要对当地的河流基本情况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调查得出有效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探究充分利用已有的治理经验,从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效益三方面明确河流治理的原则、任务、治理提出治理措施。

结 语:根据喀什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地理环境、气候状况以及河流防洪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探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有效的治理喀什地区的中小河流。首先河流的治理要从人们的切实利益出发,保障当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前提。加大财政拨款对喀什地区的河道梳理改签、工程队伍的建设、水利设施的建设维护充分的保护好河流周边的生态环境,促进水利资源开发利用并统筹兼顾喀什地区城镇的建设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真确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鸿飞.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措施探讨[J]. 中国水利. 2009.(06)

[2]李宏亮. 广西中小河流治理初探[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1(15)

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问题分析;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X52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针对当前中小河流治理问题,国家及政府部门已经下大决心予以解决之,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应对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各项矛盾。中小河流的治理是防洪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已将其列入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之中,然中小河流治理任务非常的艰巨,因此加强对当前中小河流治理中的问题分析,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河流治理目标

《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工作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近期中小河流治理的目标:通过重点地区中小河流的近期治理,使洪水威胁严重、洪涝灾害较频繁、损失较大、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中小河流和重点河段的防洪能力得到增强,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所涉及的主要城镇、基础设施、基本农田等防洪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有较大提高,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流域或区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防洪安全保障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这一治理目标也适用于非重点地区中小河流的治理。

二、目前中小河流普遍存在的问题

1、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萎缩严重

中小河流的特点是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由于许多中小河流,特别是河流沿岸的县城、重要集镇和粮食生产基地的防洪设施少、标准低,甚至很多处于不设防状态,遇到常遇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一些中小河流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加之不合理的采砂以及拦河设障、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现象日渐增多,多年未实施清淤,致使河道行洪能力逐步降低,对所在地区城乡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2、分布比较偏远,地质条件复杂

中小河流大多分布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城镇,交通不便利,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得不到充分的开展。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治理中小河流的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再加上一些中小河流流域地质条件复杂,如泥石流、山体滑坡、喀什特地貌等都严重制约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开展。

3、民众的环保意识不强,河流人为污染严重

由于现阶段民众整体环保意识不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污水、生活和生产垃圾、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都是对中小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

4、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机制落后

长期以来,中小河流治理缺乏投资机制和渠道,治理资金严重不足,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层水利专业技术力量薄弱,高水平的水利技术队伍严重不足。

5、干支流综合防洪能力亟待提高

中小河流众多,控制面积较大。受局部地形气候条件的影响,部分地区突发性暴雨洪水产生的机率很高,干支流洪水遭遇概率较大。目前流域防洪体系的建设存在重干流轻支流、重骨干轻配套的问题,骨干防洪工程若得不到有效保护,长期受到中小支流的冲刷,会影响其防洪能力。

三、中小河流治理策略

1、统筹规划,为小型河流治理奠定基础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保护为先的原则,规划要突出重点村镇、人口密集区和群众生产、生活设施的保护。

二是按照趋利避害的原则,规划工作要依据《防洪标准》(GB50201-1994)的技术要求,按照设计标准留宽留足河道,对过去侵占河道修建基本农田的,要重新进行规划设计,还田与河,为水让路,保证河道的行洪畅通。

三是坚持以流域为单元,以骨干沟治理为重点,整体推进,综合整治;将整片的河流划分为一个一个方块,分别进行整治工作,在治理上,要保证坚持工程施工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这样才能均衡各方面的利弊,做到更好的涵养水土,培植树木花草,有些地方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就更要加强这方面的治理了,更好的做好防治水土流失的工作。

四是在工程建设中,事情要有轻重缓急之分,制订一系列相应的建设计划,不可盲目硬干,要遵循一定的建设原则,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先县城,后农村;先重点村镇、人口密集区,后基本农田设施,分期分批、长期建设。

2、加强中小河流管理,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应当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河流特点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管理制度。同时还要并落实责任,尤其要注意做好前期工作,落实管理资金,优化管理程序,制定可操作性较强的保障管理措施。以上注意事项的前提是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因此应当重视对中小河流所处地区的各种地质、水文以及风土人情等信息的搜集、分析和整理,这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河流治理中的现实问题。根据中小河流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实际状况,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治理策略。同时还要从河流所处位置的防洪实际出发,确定重点河段和关键环节与位置,因地制宜,优先解决实践中存在的最严重问题,注重实效。

3、理顺投资渠道,建立一套稳定可靠的投资管理机制

治理河流是一项漫长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所以资金的需要也是要缓缓而至的中途不可中断,所以对于投资商来说就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投资管理机制,工程方也要对投资渠道进行合理的梳理。对于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而言,需要长期的资金支持方可成功,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稳定的投资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引导和带领群众积极地参与到河道治理工作中去,从而加快河流治理步伐。同时,还要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坚持“谁受益、谁治理、谁投资”的原则,加强对中小河流或某河段的科学治理;笔者建议对有开发价值的河段实行租赁管理机制,或通过拍卖的形式来动治理与开发。

4、抢抓机遇,争取上级扶持

小型河流防洪安全及治理工程依靠地方现有的财力难以完成,因此工程建设应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投入为辅,我们要抢抓机遇,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力促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及河道治理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大力开展小型河流灾害防治工程建设,缓解小型河流防洪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矛盾。

5、加大宣传力度,坚持防洪优先、兼顾抗旱之原则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组织群众对相关河段进行科学的治理。同时,在中小河流治理与水利建设布局方面,应当加快对现有水利工程问题的治理,并在此基础上续建相关配套的水利工程,以保证现役水利工程的自身功能能够达到预先设计的标准和要求;加强防洪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在抓紧防洪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加快中小河流两岸农田保护区域的河堤护岸工程项目建设。

6、加强水利职工队伍建设,建立高水平的水利技术队伍

积极主动的建立能吸引人才的用人机制,为水利科技人才施展才华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在治理时,施工队伍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加强水利职工队伍建设,建立高水平的水利技术队伍,才能更好的完成施工任务。同时,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大水利专业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水利职工的政治、业务素质,培养和选拔一支思想过硬、作风顽强、技术精湛的水利队伍,以适应水利建设发展的需要。

7、广泛发动群众,广开投资渠道。

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组织群众,遵循“谁受益,谁治理,谁投资”的原则,动员沿河单位和群众按照统一规划,对相关河段实施科学治理。广开投资渠道,增加河道治理资金来源。各级人民政府要从财政中划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引导和调动群众治理河道的积极性,可对有开发价值的河段进行租赁、拍卖,以求滚动发展。逐步理顺河道堤防工程维护管理费的征收工作,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征收及管理制度,逐步加大河道治理管理的资金投入。

结束语

在环境保护中,河流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当然治理工作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越是重点难点越应该细心建设并治理,否则听之任之之后就会成为一个恶性肿瘤,难以拔除,这样既有损于城市形象,更污染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由此可见中小河流治理并非一蹴而就的工程,要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的安排,不仅要加强洪水防御,安排洪水的出路,而且要因地制宜、区分轻重之缓急,对河流进行分期分段治理,同时还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向立云.中小河流治理应加强政策和制度建设[J].中国水利,2010,(17):9-10.

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河道整治,问题分析,整治对策

1 引言

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关键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和制约着整个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对于防汛排涝,影响城市的风格和美化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发展水平不断加快,建设人水和谐的水环境逐渐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品位、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河道治理理念落后、缺乏全面规划等原因,城市河道整治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比如污染负荷远远超过水环境容量,河流普遍遭受污染,生态用水缺乏,水环境恶化加剧。一些城市甚至已经走到了“有水皆污、有河皆干”的境地。因此现阶段必须加强分析城市河道整治中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对策分析。

2 河道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一、河道污染、破坏严重

河流对于城市的防汛排洪,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在进行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时,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人往往忽略了河流的自然属性,改变了河道流水的水文特征,造成很多河道水体被污染,河岸带环境退化。据统计目前全国80%以上城市河流受到污染,一些城市只为了追求河道的防洪功能,给河岸使用混凝土块石护坡,继而造成河岸带地区地表硬化,使得河岸带土壤湿度减少、地下水位降低、生物多样性降低,造成河岸带生态系统退化。两岸居民直接向河道抛弃垃圾,使原来的清水河变成污水河、垃圾通道。

二、河道治理理念落后

当今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因此河道治理理念也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许多城市的河道整治实践证明,一成不变的河道规划设计思想和不合理落后的整治理念,比如直线形状的河道岸线,均一化的河道断面,硬质护岸等,这样的设计理念不仅会造成呈现河道单一化、河网主干化、河道功能单一,损伤河道的防洪、航运等功能,还会造成河流资源浪费、生态功能恶化等问题,使河道失去了其在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三、规划设计不科学

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错综复杂。由于电信、城建、环保、交通以及水务部门管理机构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认识、协调和全面的规划、部署,在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河道的规划及后期整治,造成河道的整治局面非常被动,经常会受到通信电缆、煤气管道、自来水管道、排污管道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干扰,不能充分的进行河道整治。

四、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河道的整治是一个由各个主管部分相互协调、共同努力的复杂工作。在河道的规划设计是施工过程中一些管理或技术人员,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素质,在规划建设工作中往往只注重有形过程,而忽视管理、软科学等科学研究,缺乏相应的修复和养护技术,使众多河道在规划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技术上的提高,造成河道的整治效果得不到有效体现。

3 河道整治新对策

3.1 加强河道水质保护,防止河道污染

目前我国大部分河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要做好河道的整治,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防止河道发生污染,保护河道水体及两岸生态环境。

一、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

在河道整治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明确各个机构部门的职责,制定完善的奖励和惩罚政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监督,对于保护河道的行动要予以奖励,对于河水、破坏河道生态的行为要给于制裁。

二、做好污染源的处理和排放

工业废水、生活垃圾等往往是城市河道污染的直接污染源,因此在河道水体和生态的保护过程中,要做好各种污染源的处理和排放,加强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开发研究与建设,建立一套有效的污染源处理、排放和管理系统,实现污染源在达标后方能排放。

三、做好环保宣传与教育

河道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好坏。在保护河道生态过程中,注意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加强对市民的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3.2 更新完善河道整治理念

新的治理理念是河道治理的核心。要想较好的对河道进行整治,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更新和完善河道整治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在保证河道基本防洪、供水等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做好河道景观与环境的保护。

一、河道综合治理

河道综合治理就是在河道治理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河道的整体景观、公共空间系统、特色街道空间、建筑、空间节点或标志等方面来进行总体规划。在河道综合保护工程中,应保护并强化以水为骨架的空间环境,保护舒缓的空间轮廓与空间关系,构筑河道空间开放系统。

二、河道生态修复

生态治理是近年来发展的趋势,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动植物生命的活动,转移和降解,达到对生态进行修复。这种理念可促进水体生态系统的建立,促成它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生产繁殖的空间,而且造价比较低,耗能少,不会形成大量的二次的污染。因此它是水污染和水体治理的一个大发展方向。

3.3 完善河道的规划设计

科学的规划设计是河道治理的关键。河流的规划设计首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统筹兼顾防洪、水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系统建设,将河道的整治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一、调整河流结构

河流结构是指河流的岸线、断面和护岸,要调整河流结构就必须对河流的以上三个方面进行统一控制。

(1)河流岸线的规划设置需要考虑到原有水体的自然形态,努力消除河道中的瓶颈,尽量保持自然的弯曲形态,控制河岸线的发展;

(2)河道断面要尽量避免断面均一化,多采用合理的多台阶式河床断面,这样既可以保证日常水位的水道,还能防止较大洪水将上层滩地淹没,对于河岸生态环境的保护意义重大;

(3)选择适宜的护岸结构。河道护岸结构主要包括发达根系固土植物、植被型生态混凝土、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等。河道护岸结构的选择对于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护影响重大,在选择护岸结构时不仅要充分考虑防洪要求,还要注意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

二、合理的河道景观设计

在进行合理的河道结构规划设计之后还要注意河道景观的设计。河道观的设计在满足自然优先、整体优化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实现河岸带的景观与周围环境的自然协调搭配和有机融合,实现由河流水面向外形成“亲水区-见水区-远水区-望水区”4个层次的景观格局。

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山区;中小河流;特点;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1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长时间以来,大江大河治理工作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山区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作没什么大的进展,大部分是中小河流凸显出来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或者是治理标准不达标,特别是洪涝灾害,造成工程质量低劣。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联系密切,提高河流防洪减灾能力不但能够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建设顺利发展,而且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加强对山区中小河流存在问题的治理研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河流生态治理目标

防洪防冲目标。依据山区性河流的特征,生态治理应该把重点放在险滩卡口,局部河道实行疏浚拓宽治理措施,在农田和村镇的河段为实现防洪防冲的效果要实施生态护岸加固。

水土保持目标。为了避免水土流失,保持和促进流域内动植物种类多样性的提高,禁止在流域内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坚持国家退耕还田的政策。

景观休闲目标。山区性河流水资源相当丰富,自然风光也很美丽,结合对河道的生态治理,在外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建造水景及生态公园,同时结合区域的人文地理特点建设水文化设施及周边休闲娱乐设施,不但满足了休闲需求,又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水景观支持。

二、中小河流的治理原则

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设计必须以河流整体治理规划和相关规划为指导,处理好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处理好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注意除涝、山洪和地质灾害防治等相互衔接。

2、“以人为本,人水和谐”以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给洪水留足出路,禁止缩窄河道,对治导线和堤距进合理的而进行确定。

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按照河流特征和防洪保护需求,通过比确定合理的治理方案和措施,重视治理效果,处理好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关系。

4、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要结合当地的条件,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充分运用当地材料,料场合理规划,尽可能少占耕地,严格控制管理用地;设计方案要尽可能减小对河流生态及当地环境的影响,护坡护岸尽可能运用植物措施和天然材料、生态复合材料,注意与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的协调。

三、山区中小河流存在的问题

(一)山区中小河流防洪排涝基础设施薄弱

陕西省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多达262条,大多分布在重点经济发展区域,沿线居住人口众多,但防洪基础设施条件十分薄弱,防洪标准大多为3~5年一遇,有些河流甚至处于不设防状态。特别是在2011年6次特大暴雨洪灾中,中小河流造成的灾害损失占到河流洪水灾害损失的70%~80%。2011年中省1号文件和水利工作会议作出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的重大决策部署。陕西省抢抓机遇,积极争取,156条中小河流331个项目被列入“十二五”全国治理规划,总投资规模71.4亿元,共涉及全省11个市(区)94个县区,占全省县区的87%,规划治理河段长2081公里。

(二)分布比较偏远, 人为污染严重

从我国水文分布情况来看,大部分的中小河流,特别是雨季水流不稳定的中小河流,基本上都在比较偏远的山区分布,这种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河道防洪设施薄弱、河道治理资金不到位,交通设施不齐全,大多数地方交通很不方便,使得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无法顺利的展开。部分地区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给河道治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此外,当前这些地区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甚至没有,导致整体环保意识和环保工作无法顺利展开,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都给中小河流污染造成了很严重的污染。

四、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的对策

(一)把防洪作为第一要务

防洪标准是否合理对于河道治理工程的规模和治理后的工程效果有着直接影响。笔者认为,保证防洪安全并不是要把全部对象都纳入保护范围,山区河流两侧有些地方本来就无需也不允许保护的。另通过工程措施来对洪水进行控制,只是防洪工作的一方面,而工程措施的防护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通过非工程减灾措施对人类活动的范围进行调整,从而来规避洪水。因此,一味地追求高防洪标准是不现实也是不经济的。

防洪标准确定时,首先应先对河流的现状防洪标准、现状防洪体系构成以及河流功能定位等全面了解。整体上遵循与所在流域的防洪标准体系相协调,防止洪水风险转移;其次应按照《防洪标准》(GB50201-94),结合该河流防洪保护区现状、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及其经济发展要求,对不同频率洪水的淹没范围、高程以及损失情况进行分析,本着投资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对防洪标准进行确定。对以保护人口为主的县城防洪和乡镇防洪工程,治理标准为20 年一遇,相应堤防等级为4级;对保护农田结合保护乡村人口的农田防护工程,治理标准可为10 年一遇,相应堤防等级为5级。依据确定的合理防洪标准,制定相应的洪水超高、防洪堤高度、岸坡的护砌标准等。

(二)做好前期工作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山区中小河流的治理前期工作要始终贯彻和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和突出重点的原则。第一,强化前期组织建设。加强前期工作组织建设,建立和健全专业的、素质高的组织,中小河道前期工作经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全部落实到位;第二,明确责任。这一部分主要是细化前期的工的任务,将责任落实到位。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和协调工作。第三,要做好指导工作。也就是要做好前期工作各阶段的技术指导与技术培训,推动前期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有效提高。第四;重视对策和合理性。对于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不能太过随意,必须要加强研究和咨询,从而提出科学的中小河流治理方案与对策,保证前期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三)因地制宜, 防洪抗旱兼顾

中小河流在治理方面,必须对河流所地处的区域特点进行充分考虑,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小河流防洪治理主要存在的问题,处理好裁弯取直和理顺河势的关系,因地制宜的制定科学可行的治理措施。在水利建设布局上要加快现有水利工程的除险加固和续建配套,使现有水利工程能够满足设计标准,充分发挥其效益。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在加快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快沿河两岸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人口稠密区的河堤护岸工程建设。

(四)创新改革水利设施管理制度

地方政府依据区域内的中小河流河段特征进行市场化经营管理,积极改革管理制度。对于有开发价值的河段,应将权限放开,运用租赁、拍卖和承包经营等方式,对小型水利设施经营管理全部实行业主责任制,达到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效果,搞活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全方位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对于大中型水利工程,要敢于创新,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社会和经济组织的参与积极性,将经营服务领域拓宽,完善利于水利资本经营的市场机制,保证各种水利资源能够有效利用。

总之,充分认清山区河流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治理中小河流的突出问题,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提高河流防洪减灾能力,保障区域安全,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第7篇

【关键字】生态措施,中小河治理,主要地位

一.前言

在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分的参与和推动下实现的。然而,当前由于缺乏深刻的认识 ,在对水资源的竞争使用过程中,形成了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格局。目前,在发达国家的中小河道整治中,比较注意全流域的管理,明确提出了生态发展等目标,使流域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状态 ,这也正说明了生态环境恶化需及时治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也更加说明了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我国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中小河流治理目前仍以防洪、疏浚为主,在进行工程型治河的同时会导致河流环境退化、动植物生境破坏等负面影响,这种缺乏统筹考虑意识,先治理再修复的做法往往事倍功半,不仅仅是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并且会造成安全隐患,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威胁 。

1.过于强调防洪,洪灾发生更加频繁

自然蜿蜒的河道形态能减低洪水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洪水来临时,自然河岸可通过水体渗透和两岸防护林的储水起到调蓄洪水的辅助作用。而裁弯取直后既改变了洪水流向,增大了河槽比降、流速和水动能,加剧了对河岸的冲刷和河槽的下切,使原有堤防和河岸垮塌更为严重。而下垫面硬化,促使洪峰流量加大,雨水汇集时间缩短;导致河流泄洪功能减弱,防洪压力增大 。

2.河道硬化,渠化,水景观、水环境破坏严重

所谓“河道渠化”是指: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即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T河流;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即把自然河流的复杂形状变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规则几何断面。河流的渠化改变了河流蜿蜒型的基本形态,急流、缓流、弯道及浅滩相问的格局消失。

河道工程中大量的使用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砌筑河床,导致河流被完全人工化、渠道化。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河水受到重要污染,导致河流生态系统被破坏,水环境严重恶化,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 。

3.改变河道形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裁弯取直后,改变了水体流动的多样性,造成许多对水际和水生栖息地起到关键作用的深槽、浅滩、河漫滩的消失,岸带生态功能退化,导致了河流生境的异质性降低,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之发生变化,许多水生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特别是生物群落多样性随之降低,可能引起淡水生态系统退化 。

4.单纯的工程性治理,导致水污染加剧

天然河道具有自净能力,而混凝土衬砌割裂了水体与土壤的关系,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破坏,从而加剧了水污染的程度。

5.超量取水,导致河流的生态需水缺乏

为了灌溉、种植等需求,人们不断地从河流中取水,使得河流里的水量日益减少。河流自身的生态需水无法保证,将严重影响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生物、岸边植被的生长,破坏河流蒸发、径流、渗透的平衡,使河流丧失稀释自净的功能,结果造成河流两岸自然植被衰退、河床淤积、河水断流、生物多样性锐减。

三.当前中小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

1.人与自然相协调

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观念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根本所在,是人们认识上的回归。人类在与洪水的斗争中经历种种挫折失败之后,正在逐步学会与洪水共处,与自然相协调。中小河道在大自然的演变中慢慢形成,是大自然的造化,人类随后选择在此休养生息,在经历漫长的适应自然环境之后,人类实现了膨胀发展,不断按自己的需要对环境进行改造、再改造。直至现在,人们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协调互动关系,主动与自然相适应,以抑制和改善中小河道自然环境的恶化趋势求得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协调的

水利工程不仅在防洪、供水等方面作用巨大,在改善水环境、修复生态系统方面同样大有可为,水生态系统的改善对流域范围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保障作用。水、作为一种有限的、不可缺少的资源,兼有自然和社会的属性。人类的开发利用还没有止境,但不少地方已经收到来自自然的警报一一水源水质恶化、咸潮上溯加剧、赤潮频现……等等,保护措施不当和措手不及就会出现“看着水没水吃”的尴尬局面。

四.中小河流的生态治理措施分析

1.小型河道生态治理措施

小型河道一般地处山区。河床纵剖面起伏较大.河道比降大于0.8%,平面流态紊乱,河道岸线极不规则,在推行河道生态工程过程中,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阻止泥沙下泄,实施。缓、滞、拦、蓄”四项水土保持措施。首先是缓,在地表坡度250以上的坡地全部退耕还林,提高林草覆盖率,达到缓解汇流冲刷的目的;其次是滞,在坡度80一250的坡地实施工程措施,如鱼鳞坑、竹节壕、谷坊、塘坝等,分别起到“拦”、“蓄”的作用,既可以充分利用雨洪灌溉林地,又可以有效遏制推物质下泄。

2.中型河流生态治理措施

中型河流河床相对较宽,河道比降一般在0.8%~0.3%,流域面积超过200 平方千米,碾盘河、寇河均属此类河道,河流两岸多是县城、乡镇居民区及耕地,也是河道主管部门重点规划治理的河段。在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的探索中,坚持以“固定主槽、缓坡低堤、因害设防、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对全市中小河流进行治理。

(一)固定主槽

采取工程措施使河道的主槽相对稳定,还原河道输送水沙的基本功能。由于上游坡面侵蚀,暴雨汇流使沟槽下切,人为的作用又加剧了这一破坏过程,使大量的砾石、泥沙在上、中游分级堆积,如果不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使主河槽基本固定,则必定使泥沙淤塞河槽而加剧河床摆动。因此,必须有计划地、经常地疏浚河道,这也是确保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缓坡低堤

低堤是对防护对象主要是农田,而山间谷地宽度在1 km左右者采用的防洪标准,从洪峰分析的角度去确定,重现期为5~10年一遇。缓坡即考虑到超过常遇标准的洪水漫堤后不能对堤防产生重大破坏,而且不集聚很大的水头对临近农田造成强烈冲刷的坡比。不同的筑堤土质,不同的河流这一坡比系数不尽相同,铁岭地方的经验系数为1:5~1:3。

(三)因害设防

根据不同的防护对象对防洪标准的要求所采取的不同方案及标准。防洪标准的确定要切合实际,考虑当地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状况。结合中小河流汇流历时短、洪峰消减快的特点,参照相关设计规范确定合适的防洪标准,在河道凹岸、河水集中冲刷的位置增加石笼丁坝或平顺护岸等工程措施。近年来,铁岭市凡河新区防洪工程、昌图县城关河防洪工程都融入了生态治河理念,河道护岸由传统的钢筋混凝土转变为生态防护网格结构。

(四)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这是中小河道生态治理的重要措施。铁岭市山区中小河流分布分散,总长可达千余公里,如果单纯采取工程措施来达到防洪安全的目的,那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从生态治河角度考虑也是不科学的。植物措施就是利用有些植物固滩效果显著的特性来达到防洪目的,同时又改善了生态环境,实践证明这种治河方法是科学有效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的现状,以及对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治理中的原则和具体方法的探讨,更加明确了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治理中的重要地位。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已经不断的发挥其作用,这对于保护中小河流,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中小河流的治理中,我们应该不断的应用生态措施,保持河流的天然性和生态性。

参考文献:

[1]陆孝平 孙春生 刘杰 统筹兼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 (被引用 1 次) [期刊论文] 《中国水利》 PKU -2005年2期

[2]高青峰 对《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的几点建议 [期刊论文]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2年4期

[3]侯瑜京 袁小勇 王士军 我国河库治理现状及技术需求 [期刊论文] 《水利水电技术》 ISTIC PKU -2010年12期

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第8篇

摘要: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可是,她也有善变的一面,自古以来黄河给两岸的百姓带来无数次的灾难。因此,治理河道在古代也是帝王非常重视的领域,几乎每个明智的帝王都大肆修建水利工程,造福百姓。可是在上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了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从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成为该领域热议的话题,并由此产生了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的基本理论。

关键词:生态环境;河道治理;异质性

1.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

1.1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生境空间的异质性决定了物种的生存环境,如果生境空间异质性高的话,就说明能够创造更多的小生境,适合多样的物种共存。可是近年来,由于人们对于河道建设干预太多,大规模的建设水利工程,改变了自然河流的原来面貌,使其渠道化或非河流化,虽然为眼前带来了利益和实惠,但并非长久之计。如果人类活动对自然河流干预过多,使河流生境在某种程度上逐渐单一化,,甚至可能造成整个生态环境的退化。要解决环境退化问题,就必须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当然不是要人为的引进各种鱼类和人工种植植被,而是要提高河流空间的异质性,使自然河流符合地貌原理,从而为恢复生物群落的多样创造必备条件。

1.2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关于在河流生态修复的管理和规划问题上,应努力避免对整体规划的局限性,应该着眼于长远考虑,在大景观尺度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工作。资源生态水利主要手段是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研究规划,使每个生态系统互相依存,而不是采用传统的河道治理办法,仅仅依靠修复河岸植被的办法是行不通的。黄河对上、中、下游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开展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工作更是符合黄河两岸及周边地区百姓利益的,对涉及地区的经济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支配能力越来越强,可是千万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忽略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人类如果对大自然一味的索取,而不加以节制,加快自然资源的枯竭,那么若干年以后,害苦的终究是自己。因此,应迫切推进自然生态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2.河道治理

2.1河道治理方案

在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一直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杆。但是现在,还要加入一个重要因素才能完善这个衡量的标准,那就是生态。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可是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水资源,关乎人类生存的资源,也遭到了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了百姓的健康安全。河道作为水的输送管道,能否保持良好的生态发展对水资源的保护意义非凡。

关于开展水利工程的建设之前,一定要弄明白河道工程区域的环境和河段的特征,考虑清楚主要采取什么工程措施,要解决什么问题和起到怎样的作用,最后才考虑技术上的可实施性。黄河已经安全运行了60多年了,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全面了解河段地理的特征和环境之后,采用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泄”的治理策略,事实证明,结合河道特征和流域环境而采取的工程建设安全系数是很高的。

黄河是我国河道治理中情况最为特殊的一个,下面就以黄河为例。由于其经过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入河,下游地势平坦,泥沙沉淀后抬高河床,因而造成了地上悬河的特殊地理构造,人们为了防止发生洪涝灾害只得不断固堤防害,最后竟然高出两岸平均地面的3—4米。因此,保持黄河周边生态平衡显得尤为重要。

2.2生态作用

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对于水环境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人们希望见到水清天蓝、绿树夹岸的生态河道。因此,在修建河道工程中,保持生态环境、修复失衡生态成为重中之重。关于对自然生态河道的建设和治理,发达国家已经从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们要保持正确、谦虚的心态向人家汲取经验,大力加快推进生态水利的建设,使河道建设回归自然,每个不同河段的生态环境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生物共存,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目的。

3.生态建设

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息繁衍的源泉,被两岸人民称为“天上来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一些传统观念也得到了转变。比如在河道的治理上,人们以前总是习惯用裁弯取直的办法进行改造。可是这种做法加快了水流的速度,加剧了冲刷力度,最后会给下游带来不可想象的威胁。黄河已经多年没有发生重大灾害,而且增加了许多防洪防汛工程,百年老流路也得到了一些改变,可是由于多年没有经受洪水考验,其真正的防洪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论证。

在土地资源愈加珍贵的环境下,复合式河堤得到了广泛运用,为改善城市河道的生态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4.景观建设

在城市河道的综合治理中,还能起到改善城市面貌的作用,因此,关于河道景观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但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也能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可是,由于河道景观设计牵连到诸多方面的为题,要想获得理想的成效,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4.1河道景观设计的基本保障

河道景观的设计涉及的因素很多,是由各种自然综合作用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河道景观设计时应从多方面考虑。第一,要从河道的区域和汇水过程进行考研;第二,关于解决控制水土流失和水资源调配;第三,严格控制城市用地对河道的侵占等。解决了这些问题,河道景观设计就得到了基本的保证。

4.2满足现代城市社会生活多样性的要求

城市河道建设不仅仅是一个防洪问题,更能满足城市对于多样性生活的要求,提高城市的人文景观和娱乐性。如果单单纯粹的考虑防洪措施,不仅对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也大大损害了城市整体规划的多样性和和谐性。

4.3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水利的原则就是一切模拟自然生态学原理,增强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动用一切手段对生态水利和城市景观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提高城市的活力和品位,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