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实体经济;有效性

1研究概述

实体经济作为我国现代经济体系最重要的一环,其发展和壮大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基。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也缺少不了金融的支撑,打个比方,金融对于实体经济来说更相当于经济服务的中枢神经。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实体经济的产品包含两种产品,第一种产品是物质产品,第二种产品是精神产品,实体经济中的各个流通环节包括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均有所体现,生产产品成本加上生产技术等问题需要纳入到产品定价中来。而虚拟经济则是依据交换或者分配来进行操作,在交换或者分配的过程中产生了增值,并采用了资本化的方式进行定价。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根基,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的舞台。因此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避免出现处置不合理导致实体经济产业的衰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壮大,金融业出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金融业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不协调或者不平衡的现象十分严重。从上述分析的情况来说,导致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出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被忽视。

2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现状研究分析

目前全球经济增长缓慢,我国虽然经济的增长较快但也因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出现放缓的情况。短期内我国的通货膨胀风险不会加大,但是我国的实体经济和金融业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结合,实体经济和金融业需要更紧密的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目前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业出现不牢固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管理和体制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创新不足,经济效益较差,很多国有企业的利润多年呈现亏损状态,实体经济在国家经济发挥的作用不明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实体经济深受其影响面临着诸多严重的问题,比如企业的产品成本居高不下,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产能过剩,企业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居高不下,甚至出现连年增加的现象,企业因这些问题的出现为其经营发展带来了很多挑战,国内大的企业集团利润出现大幅下滑中小企业因为只有资产额度相对较低,抗击风险能力较差,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提升,企业的订单锐减,很多中小企业在经济危机下不堪一击,纷纷出现倒闭的情况。实体经济为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产值不断下降,同时金融业的获利能力远高于实体经济的获利能力,两者相互脱钩,造成实体经济复苏越来越慢。第二方面,国内的产业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资金、人力、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实体经济受到企业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的影响,造成企业的人才、资金、技术和管理等多个方面的要素出现流失的现象,实体经济的人才流失和资金链的断裂是此次空心化现象出现的根本问题。出现这种情况表现在如下:一方面,企业的产品价格受到企业人力成本和资源成本两方面影响,人力成本不断提升,资源成本随着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在不断提升,企业的压力不断加大,同时很多企业的人力在职业选择上有了更多的需求,使得企业为了留住人才加大了人员成本的投入,而企业产品的销售订单不断出现断裂,实体经济投资回收率不断降低。另外一方面,很多的企业由于自身的创新能力严重匮乏,当市场上出现新产品时,大部分企业会一拥而上来模仿新出的产品。模仿出来的产品只能是外观上相似,产品的品质由于自身的创新和技术条件限制在市场上的销量锐减,这种方式企业无法从根本上站得住脚。第三方面,金融危机造成信贷政策的紧缩,出现的后果是金融企业信贷资金不断减少,企业无法获取足够的资金作为后盾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这种情况会导致信贷的资本不断上升,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在高额利息的情况下维持着企业的运转。部分企业到期日无法归还企业的贷款出现资金链断裂,而导致破产的情况不断发生。同时由于很多金融企业不断收紧银根,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相当苛刻,中小企业转向民间资本进行借贷,如果中小企业出现倒闭或破产现象,严重危害了社会的稳定,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第四方面,虚拟经济投资回报率高,导致金融业脱离实体经济,投入到虚拟经济领域。金融企业将资金投入到股票、债券和地产等相关领域,这些领域的特点是高风险和高回报。越来越多的企业为最求高收益,放弃对实体经济的投入,转向虚拟经济领域。虽然暂时企业会得到高回报,但从长期来看,企业高回报面临着高风险的压力,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企业会面临资金链断裂,甚至会出现破产的情况发生。

3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问题

我国的金融领域早已将实体经济纳入其中,但有关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如何尚未有所体现,说明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存在很多根本性问题。造成这一问题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实体经济本身的创新能力较差,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不够,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式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还不够规范和健全,或者相关政策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通过上述解读,对于实体经济是否被金融业有效支持人们还是持怀疑的态度。以下从两个方面对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加以分析:第一方面,企业的利润空间因生产成本的提高而不断的降低,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将企业的成本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将成本低廉的区域作为首先首要选择的地区,这样企业迁移出的地区出现了结构失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出现。出现这一现象会导致金融业在当地的投资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企业因自身的创新能力较差,为获取利益企业放弃实体经济的投资转而投向利润率更高的虚拟经济领域。第二方面,实体通过虚拟经济可获取的利润率较高。实体经济十分青睐于虚拟经济的高风险、高回报,因而导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增长不抱太大希望,金融资本逐渐与实体经济分离,通过自我投资的方式实现增值。导致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逐渐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4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4.1坚持三个导向原则

第一,全要素生产率导向。应将金融资本投入到全要素生产率更大的实体企业,加大对创新能力强,创造财富多企业的支持力度。第二,坚持以国家政策为向导,紧紧围绕国家政策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第三,以良好的财务基础为向导。在遵循银行规定的前提下,按照财务基础的实际情况,将资金投入到真正需要的实体企业。

4.2协调搭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发挥新金融的创新作用

第一,政策性金融。市场机制缺陷能够凭借政策性金融得到弥补,在逆周期中,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第二,商业性金融。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目前的经济结构和发展现状,将支持客户进行细致分类,创新更加灵活的机制和产品,为支持实体经济发挥重要作用。第三,充分发挥新金融的创新引导作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鼓励新金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规范发展,将银行和新金融有效连接,提高服务水平和整改效率。

4.3加强监管

任何一项政策都离不开监管。由于金融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提高监管力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首先,要建立预警机制,对于潜在风险进行尽早识别,一旦发现风险,要在第一时间内解决。建立监管制度,监管方式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范文第2篇

一、研究概述

实体经济作为我国现代经济体系最重要的一环,其发展和壮大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基。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也缺少不了金融的支撑,打个比方,金融对于实体经济来说更相当于经济服务的中枢神经。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实体经济的产品包含两种产品,第一种产品是物质产品,第二种产品是精神产品,实体经济中的各个流通环节包括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均有所体现,生产产品成本加上生产技术等问题需要纳入到产品定价中来。而虚拟经济则是依据交换或者分配来进行操作,在交换或者分配的过程中产生了增值,并采用了资本化的方式进行定价。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根基,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的舞台。因此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避免出现处置不合理导致实体经济产业的衰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壮大,金融业出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金融业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不协调或者不平衡的现象十分严重。从上述分析的情况来说,导致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出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被忽视。

二、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如果把经济体比喻为一个人的话,那么金融当之无愧是其血液,金融对于经济增长的意义毋庸置疑。然而,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供应链金融是近年“银行交易性业务中最热门的话题”、国际性银行2011年度流动资金贷款领域最重要的业务增长点、2013供应链亚洲峰会的热点和最受关注的主题之一,是非常重要的金融创新。它是指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变把握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一般来说,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即链主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上下游配套企业恰恰大多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结果最后造成资金链十分紧张,整个供应链出现失衡。“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链主核心企业,以链主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促进供应链上的企业与链主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链主企业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下,处在供应链上的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的支持,也就等于进入了供应链,从而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运转,让供应链更具竞争力。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地位是迥然不同的。而在供应链金融的整个链条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核心企业,对于中小尤其是小微企业而言,仍然处于食物链上的末端,也许在利益分配方面份?~更低,而在风险承担方面压力更大。包括供应链金融在内的金融创新,获益者主要还是既往的资源占有者。

三、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问题

我国的金融领域早已将实体经济纳入其中,但有关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如何尚未有所体现,说明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存在很多根本性问题。造成这一问题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实体经济本身的创新能力较差,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不够,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式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还不够规范和健全,或者相关政策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通过上述解读,对于实体经济是否被金融业有效支持人们还是持怀疑的态度。以下从两个方面对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加以分析:

第一方面,企业的利润空间因生产成本的提高而不断的降低,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将企业的成本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将成本低廉的区域作为首先首要选择的地区,这样企业迁移出的地区出现了结构失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出现。出现这一现象会导致金融业在当地的投资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企业因自身的创新能力较差,为获取利益企业放弃实体经济的投资转而投向利润率更高的虚拟经济领域。

第二方面,实体通过虚拟经济可获取的利润率较高。实体经济十分青睐于虚拟经济的高风险、高回报,因而导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增长不抱太大希望,金融资本逐渐与实体经济分离,通过自我投资的方式实现增值。导致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逐渐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四、加强监管,建立预警机制

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范文第3篇

天津神鹿能源有限公司 300300

[摘要]对经济波动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准确的理解,能够有效地促进金融的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本文在梳理两者的发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的思考了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关系在主流的经济理论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金融体系在实质上并非是与实体经济相对立的一种虚拟经济,属于一种服务业,并且对实体经济的产出进行了直接的贡献,同时其也是实体经济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核心,要想保证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对金融体系自身的运行机制进行准确的理解,并且将其与实体经济的匹配度充分的把握好。

[

关键词 ]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关系

从理论层面,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这一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具有密切的关系。从实践层面来说,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关系进行正确的理解,除了能够有效地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很好地防范金融危机。目前我国正在处于经济发展转型以及金融体系改革的一个关键时期,为此,本文在梳理两者的发展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关系和一些基础性的问题。

1.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关系在主流宏观经济学中的理论

现在的学者开始越来越关注经济运行受到的金融体系的影响,并且对经济运行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比如有学者提出在通货紧缩以及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过度债务融资对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强调,其主要研究的是经济波动受到的金融体系融资总量的影响[1];另外有学者认为投资并非是导致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来源,而因为投资进行的融资才是导致经济不稳定的原因,其对经济波动受到的金融体系的融资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强调。还有学者对银行的流动性转换对经济效率的改善作用进行了论证,然而经济波动同时也受到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除了主流的宏观经济理论研研究,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是长期以来金融发展理论一直关注的一个焦点。然而从实际上来说,在主流经济理论中并非对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关系具有充分的理解,因此现在经济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探讨。

2.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关系的发展分析

在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发展中,两者具有始终属于动态变化的关系。早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初期,金融体系的形成就是由于交易需求而具备了前提和基础,而当时在实体经济相互之间的汇总和支付中金融体系只属于一种中介,无法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在实体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出现了相互的融合和发展,在实体经济积累的原始资本的基础之上,金融体系开始逐渐的成为信用中介,并且开始不断地优化配置实体经济原始积累的资本,最终对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金融市场在实体经济实施公司制和股份制的改革之后具备了发展的机会和平台,这样也就使得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直接、更加密切[2]。

实体经济在现代金融体系不断转变结构以及不断创新功能的条件下在科学技术、组织方式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这样就使得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具有了一种相互控制、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且开始逐渐的走向分离,与此同时,由于边际产出的递减导致实体经济逐渐的陷入困境,而金融体系的主要支撑就是信用,这样就导致两者的分离速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快。

3.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作用关系

首先,金融体系存在的基础是实体经济:作为实体经济发展中形成的一种产物,金融体系存在的基础就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将稳定的收益和物质基础提供给了金融体系。如果金融体系不依托于实体经济,就很容易发生资本泛滥的现象,最终会在投机市场流入大量的金融资本,从而导致出现扭曲的资源配置。这样除了会将商品经济的秩序打破之外,同时又有可能导致出现金融危机,因此金融体系存在的意义也就丧失了[3]。

其次,在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中金融体系属于非常重要的工具:金融体系将有效可靠的支付中介提供给了实体经济,并且促进实体经济将资本的原始积累完成,实体经济由于这些积累的原始资本具备了不断扩大生产的基础,同时,金融体系还对实体经济稳步增长和风险的分散具有促进作用[4]。目前金融体系开始变得越来越完善,因此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比如现在出现的信用体制建设、财务管理、信息披露以及兼并收购等最终对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

4.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关系进行协调的有效对策

首先,要将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能够对金融体系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实体经济必须要将自身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充分的体现出来,将发展的导向确定为交易需求,从而能够将相应的处理提供给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两者之间存在的分离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金融体系会受到实体经济中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原始资本积累的速度由于实体经济的增长而得以加快,并且不断地向金融体系中流入,从而进一步地扩大金融体系的规模;与此同时,实体经济派生的金融需求及其自身的市场化发展能够对金融体系和金融服务朝着自由化和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所以,必须要改革实体经济,从而使实体经济推动金融体系发展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确保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能够实现有效的融合。

其次,要对金融体系的自由化改革进行积极的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会由于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而受到积极的影响,立足于资金供求的渠道能够不断的促进实体经济融资效率的提升,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第一,通过提升储蓄利率的方式可以使储蓄的规模得以扩大;第二,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直接融资的方式,能够确保大量的储蓄直接转化成为投资;第三,其能够对金融市场受到的政府的不利影响起到有效的规避作用,确保能够使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第四,其能够对监管体系的逐渐完善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并且进一步地提升实体经济的服务效率;第五,其能够将具有差异化以及多层次特点的金融市场构建起来,从而能够使金融市场结构的失衡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所以,必须要对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进行大力的推进,从而将金融体系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确保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具有越来越密切的关系[5]。

最后,要不断地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改革:金融体系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也就是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所谓的直接金融就是资本市场,所谓的间接金融就是金融中介。实体经济和间接金融之间具有债权和债务的关系,而直接金融则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整个过程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因此,要想使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得到有效的维持,就必须要不断地发展和改革资本市场。比如可以将实体经济的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及时地披露出来,从而使信息在实体经济发展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且不断地规范实体经济的经营管理;要制定完善的信用体制和法律法规,从而能够充分地促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最终能够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给实体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将更加层次化和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提供给实体经济,从而有效地加快实体经济的融资效率。

5.结语

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有效地促进了两者的持续发展。脱离实体经济的依托的金融体系就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而离开金融体系的实体经济则很难实现稳定的发展。为此,必须要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正确的认识,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两者的积极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确保我国的经济实现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03)

[2]邱兆祥,安世友.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J].教学与研究,2012(09)

[3]邱杨茜,陈颖,余军,何孝星.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运行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2(08)

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范文第4篇

近期,总理多次强调要努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央行和银监会也在试图落实相应措施。当前社会融资成本普遍较高,已使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供血”功能,逐渐扭曲为“抽血”效应。除了涉及到资金供求失衡之外,其实质却是结构性的。即一方面我国的金融资源供给从整体上看并不缺乏,另一方面许多经济部门、领域或行业却出现严重的“融资难、资金贵”的现象,这就表明了金融资源的流动通道出现了阻滞和不畅。这种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构失衡,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引导金融“灌溉”的“水利设施”出现问题。

从金融角度看,更需要关注金融结构的根本性问题。首先,金融资源流动渠道不畅导致了众多领域融资成本上升,其原因又是金融“主渠道”过度由银行所主导,缺乏众多的“分渠道”,一旦出现“主动脉硬化”甚至“血栓”,则必然引起经济肌体的病变。对此,应跳出过去的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概念,在我国特殊的情况下,无论在股市还是债市,银行仍然是直接金融的重要主导者。归根结底要处理好银行融资与非银行融资的结构关系,应当适度降低银行主导的融资模式,改变银行业整体上“大而不倒”的局面。

当然,对于整个银行业来说,无论是作为资金需求者,还是信贷产品的供给者,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垄断竞争地位,这就使其对于存款者和贷款者都有突出的价格谈判优势,因此也难以有助于达成相对公平的资金价格。应该说,当前更应该着眼于推动构建一个走向充分竞争的银行融资市场,完善资金定价权谈判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金价格形成中的基础作用。

归根结底,产生矛盾的根源是价格“多轨制”,而推动利率市场化则是重中之重。当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涵远不止存贷款利率定价问题,市场化的产品创新、市场化的交易主体及行为、足够容纳各类资金交易的市场、市场化的货币当局政策选择,这些都是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另外,继续有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虽然政府和监管部门在着力推动社会融资成本降低,但是就制度层面来看,应该坚持两方面基本原则。一是在促进融资成本降低、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要避免行政性的干预,实现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的分离。我国金融改革中面临的误区之一,就是把改革与风险控制都集中在监管部门,造成内部政策目标冲突。强调控制融资成本,是要创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引导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合理运作,而不是牺牲市场金融原则来达到目标。

二是以市场化金融运行为主,政策性金融运行为辅,共同服务于既定目标。正是由于前述原因,在依靠商业金融原则难以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情况下,就需要运用政策性金融机构或工具,由政府适当分担金融服务成本。作为市场机制尚未完善的发展中经济体,我国亟须防止政策性金融改革走向极端。

为什么在较高的融资成本压力下,当前我国经济仍然能够前行呢?几方面原因,比如确实存在技术创新导致生产效率提高的领域、依靠“借新债还旧债”的勉强维持、大量自然资源迅速进入到交易市场中带来的增长“幻觉”。由此来看,更加治本的思路则是弱化经济金融的“庞氏特征”,扭转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大规模市场化及货币化所支持的增长,真正努力增强经济创新能力,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提高微观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才能使得金融与实体经济运行逐渐走向正常轨道。

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范文第5篇

自银行产生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思考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King、Levine等从产业层面对经济和金融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结论: 健全的金融体系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帕特里克(1996)从“供给导向型”和“需求导向型”两个方面来辨析金融和经济的关系。他认为在金融水平较低的阶段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会起到支配作用,金融体系为那些急需资金的高科技企业提供了最初的资本,帮助企业启动起来,这个阶段处于“供给导向型”形式。而当经济发展逐渐成熟,由各部门对投融资的强烈需要而引起的对金融系统的需求成为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也就是所谓的“需求导向型”模式。

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何风隽( 2005)对有关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来自不同方面的观点和争论进行了客观的比较和总结。张旭军(2007)回顾了最近几年来国内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发现了其中一些有失客观和全面的观点,指出了有待改进之处。

我国关于金融发展和金融增长的研究总的来说大概有以下三种论断。

第一,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经济长期增长存在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

第二,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促进关系。杨晓华(2005)通过研究证实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如韩廷春(2001)建立了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金融体系的效率与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和资本市场的更大规模。

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是互相促进,还是单向因果,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经济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增加、劳动增加和技术进步三个方面。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我国充分利用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在世界经济的产业链中占得一席之地,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而今,人口红利已经慢慢减弱,如何发挥金融体系的作用,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M2/GDP代表我国的金融发展程度,用FD表示,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经济发展情况。样本选取1995年到2010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是世界银行。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证实在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为此,首先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查。本文选择ADF单位根检验法,GDP和FD都是不平稳序列,为了消除不稳定性的影响,对GDP和FD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为LNGDP和LNLNFD,再次对变换后的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可见得到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

在得到平稳变量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通过格兰杰检验来验证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结果如表1所示,该结果显示了在置信度为95%的水平下,第一个假设不成立,也就是说LNLNFD是LNGDP的原因,而第二个假设成立,LNGDP不是LNLNFD的原因。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上文的实证研究证明,现阶段我国金融发展刺激了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并未成为驱动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这说明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体系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经济体的货币化程度提高很快。金融发展通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刺激了经济的增长。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经济增长并未促进金融的发展。这可能是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经济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我国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深化的程度,争取形成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态势。

尽管金融发展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体现了重要作用,我国金融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金融产品的结构不尽合理,层次不够丰富;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够充分;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同步建立,存在真空地带;汇兑换自由化问题等。这些都是我国金融深化进程中比较困难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实现金融的自由化。

(一)加大市场机制在金融市场的作用

政府应当减少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尤其是给与利率和汇率机制更加灵活的空间,使得外汇市场和资金市场的供求更加直观地反映出来。完善的金融体系和活跃的金融市场能够集聚社会闲散资金,为生产性活动筹资,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益的部门和地区。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普通民众对理财的需求更高,而各企事业单位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这些都会倒逼金融体系的发展。最近比较火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广大平民阶层提供了理财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大大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二)重视金融深化中的质量问题

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理论中比较重视金融体系量的扩张,对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关注度不够,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却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金融系统的整体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在我国金融深化的过程中应注意逐步确立良好的金融系统的架构,监管部门在减少行政干预的同时也不能对风险的防范掉以轻心;逐步改变以往政府兜底的局面,引入竞争,健全推出机制,全面提升金融系统运行效率,避免出现亚洲金融危机中的状况。

(三)使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程度相适应

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分割的,忽略金融监管的金融发展就像海市蜃楼一样根基不实,无法抵御来自外部或内部的风险,而金融监管过于严格繁琐,则会束缚金融的发展,同样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因此如何协调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的关系,是确保金融健康稳定发展的重点。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催化剂,金融和经济的关系更加紧密。经济的发展深度和广度,决定着金融体系的规模和质量;金融通过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的增长,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不断彼此促进,相辅相成,这才是经济健康 稳定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何风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证争论的述评.生产力研究,2005(08).

张旭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近期国内外文献综述.嘉兴学院学报,2007(01).

李钊,李国平,王舒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基于两部门模型中国实证研究.南方经济,2006(04).

杨晓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纵横,2005(07).

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范文第6篇

经济体系中的金融化 

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化问题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但是,对于金融化这一概念,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有的把金融化理解为“金融动机、金融市场、金融行为者和金融机构在国内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①。有的把金融化理解为一种积累模式,认为:“在这种模式中,利润主要是通过金融渠道而非贸易和商品生产生成。”②还有的把金融化理解为资本主义经济重心从生产到金融的长时间的转向。这一转变反应在经济的方方面面:金融利润在总利润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相比于GDP,债务越来越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FIRE)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上升;出现许多奇怪的金融工具;金融泡沫的影响扩大。”③ 

从政治经济学看,金融化与其说是一种金融现象,不如说是一种与货币化、货币资本化和资本虚拟化相联系的经济现象。金融化发展首先是与货币化相联系的。货币本来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等价物,货币要适应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但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纳入市场交易的商品和商品化了的有形、无形产品范围不断扩大,扩大了货币的购买对象和作用范围,客观上促成了货币化发展。与之相伴随的是货币拜物教不断发展,这反过来成为推动货币化发展的力量。货币既是现实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而同时也是资本的存在形式。从理论上说,货币就是货币,货币不是资本,但在现代货币经济中,货币到资本的转化不存在任何困难。资本市场的发展,货币在持有者手里随时作为资本、作为货币资本使用。二级银行体制下,商业银行吸收存款,通过信贷业务创造新的货币,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由央行储备做保证的信用货币以满足公众对货币的需求,“创造新货币与信贷扩张之间的这样一种联系使货币本身变成了金融资本,一种更特殊的、利息计在商业银行头上的借贷资本。”④货币还作为储藏货币发挥职能,这些储藏通过纸币和存款的形式,由银行积累起来并转化为生息资本。“资本的一定部分,必须不断作为储藏货币,作为可能的货币资本存在,这就是:购买手段的准备金,支付手段的准备金,一种在货币形式上等待使用的闲置的资本;而且资本的一部分不断以这种形式回流。”⑤作为价值的储存,货币取得了固有的购买力,并且通过M——M的循环,获得了自我扩大的价值,转化为生息资本,通过信用成为生产扩张强有力的手段。而生产的扩张和积累的扩大推动了货币储藏的形成并开始进一步的信用货币的扩张,直至国家货币基数所施加的约束。所以弗朗索瓦·沙奈等认为,信用货币包含了借贷资本也包含了虚拟资本,他说:“货币显然是一种资本形式。实际上人们可以把货币看作纯粹形式下动态资本的化身,今天的任何投资都是一种支出形式,为的是将来实现利润。此外,信用货币也肯定代表金融资本。”⑥ 

货币资本伴随货币资本化不断积累,并且越来越虚拟资本的形式存在。虚拟资本本质上说,只是代表已积累的对于未来生产的索取权或权利证书。货币资本的积累实际上是积累者以货币的形式或对货币的直接索取权的形式占有资本和收入,大部分不外是对生产的索取权的积累,是这种索取权的市场价格即幻想资本价值的积累。虚拟资本的积累同样不过是证券形式表示的这种索取权或权利证书的积累,是这种索取权幻想的资本价值的积累。如果说货币资本能够以货币或货币索取权的形式占有资本和收入,那么虚拟资本则以非货币金融资产的形式占有资本和收入。在马克思看来,由于借贷货币资本很大程度上是以货币索取权的形式存在着,其相当部分也是虚拟的。因此,货币资本积累和虚拟资本的积累,推动了资本的虚拟化发展,特别是金融创新不断催生着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使虚拟资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显然,金融化并非纯粹的金融现象,实际上它是伴随货币化、货币资本化和资本虚拟化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它使得资本或收入的所有者(占有者)越来越多地以货币或货币索取权或货币资本、虚拟资本的形式进行资本和收入的占有与积累。⑦因此,金融化的发展反映着资本及收入占有、积累方式的转变。 

金融化的表现与影响 

金融化的发展使得以货币或货币索取权及虚拟资本形式存在的资本日益广泛地渗透到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领域,与这些领域的资本相结合,形成现代金融化资本;同时形成金融业自我扩张、自我循环的基础和机制,使之能够通过金融产品的不断创造和交易谋利。金融化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强化了金融部门通过货币和非货币金融工具的创造进行资本集中和积累的能力,使金融领域的资本能够快速扩展其活动领域和范围,同时金融化积累机制借助于货币资本化和资本虚拟化把社会不同部门纳入积累轨道,使得资本得以在不同形式上进行积累并在不同形式上转换。然而,金融化生成了金融领域的资本自我循环、自我膨胀的机制,弱化了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之间的联系,不仅极大地强化了金融的投机性和不稳定性,而且造成生产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的多方面困扰。

      金融化大大促进了货币资本化和虚拟资本化,导致了现代金融化资本的快速扩展和膨胀,并使之具有了新的特点。既然金融化追求的是货币流动性与资本增殖性的某种结合,那么,很显然,在资本的诸多形式中,只有生息资本和虚拟资本满足这一要求,而恰恰是在生息资本的形态上,资本关系取得了最表面、最富有拜物教性质的形式,创造价值、提供利息成了货币本身的属性,表现为资本的真正果实,就像生长表现为树木固有的属性、梨树的属性是结梨一样⑧。正因为如此,我们把金融化條件下以货币或货币索取权及虚拟资本形式存在的资本,称为现代金融化资本。金融化资本就是现代金融资本。金融化时代,主导积累的是金融化资本,这种金融化资本能够依赖金融的扩张把积累的触角扩展到社会生产的各个角落,它把包括生产领域的剩余在内的社会所有剩余和收入都被当作了积累的来源和对象,而不仅仅是产业资本提供的剩余价值。金融化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产业资本积累的依赖,能够在任何有收入流的领域或环节快速生成,从而推动金融化资本快速独立积累,使得社会积累由产业资本主导变成金融化资本积累主导,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形成。 

金融化一方面使资本积累的来源更多地来自收入再分配,因而强化了金融化资本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另一方面使得货币形式上的积累与现实积累能够在相当程度上相脱节,造成产业资本的货币资本化和资本的虚拟化,易于造成实际资源从生产领域转移到非生产领域的倾向,特别是过度地转移到具有自我膨胀力的金融业,无疑会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 

不可否认,金融化会产生一定的财富效应,并通过财富效应对消费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金融市场上资产价格会随着货币资本积累而有所提高。同时,与金融市场具有同样性质的房地产市场也会由于货币资本的流入而促使价格提高。短期内,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会给家庭带来一定的财富效应,家庭消费在财富效应的刺激下可能会有所增长。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且不可持续的。随着资产价格泡沫的消失,所谓的财富效应将不复存在。实际上,脱离产业资本积累的金融化过程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首先,金融化和金融化资本的过度累积会抑制产业资本积累。在金融化资本主导的积累模式下,金融化资本积累一定程度上能够脱离产业资本积累,甚至在现实积累的基础上单纯依靠技术性手段来实现。金融市场的繁荣造成了金融相对于实体经济的强势地位,金融市场对于实体经济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金融机构不断要求更高的收益,实际利率的提高使企业用于实体投资的资金成本不断提高。伴随着“股东价值导向”的管理理念和股票市场的恶意收购,企业不断将资金用于回购自身股票并增加对股东的分红,以维持自身股价。所有这些,必然对现实产业资本积累产生抑制作用。 

其次,金融化过程会导致产业资本的金融化,进而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在金融化条件下,金融资本在对产业资本形成巨大压力的同时,也造成了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不断转化。金融市场的繁荣在为实体投资提供资金的同时,也使得实体投资进一步失去了吸引力。在金融投资收益大于实体投资的情况下,企业开始将更多资金用于金融投资。在金融去管制的环境下,资本成本不确定性增加,也使非金融企业更多倾向于能在短期获得利润的金融投资。在存在金融投资收益机会以及可用资金减少的情况下,企业逐渐放弃需要在长期才能取得回报的实体投资,转而将资金投向能在短期获取利润的金融领域。企业不断加大金融投资,会进一步促进金融投资收益的提高。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事金融投资。金融机构的业务逐渐脱离实体经济,成为了纯粹的金融投机行为。 

第三,金融化过程会威胁产业资本剩余价值的实现。金融化过程从长期来看会恶化收入分配,从而不利于社会消费,并威胁劳动力再生产。第一,金融化带来的财富效应,依靠的是资产价值的升值,而不是实物财富的积累。也就是说,金融化的财富效应是“虚幻”的财富效应。这种虚幻性一方面表现为金融资产脱离实际产出的膨胀,当大量金融资产要求进行实际产出的兑换时,金融资产的贬值就成为必然;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通过金融资产获取的升值收益很大部分是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过程,这种过程会带来收入和财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第二,金融化通过增加家庭借贷来刺激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在长期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债务负担。低收入家庭利息偿付义务的不断积累,会进一步加剧不同群体之间实际收入差距。消费不足是实体经济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加剧消费不足。同时,金融化的收入分配效应也造成了劳动力实际工资在长期的下降,最终不利于劳动力再生产。 

过度金融化的负面作用 

金融化造成了脱离现实积累的货币资本积累和在此基础上的虚拟资本积累倾向。在积累过程中,货币资本积累和虚拟资本的积累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强化,使得资本能够超越时间、空间和物质形态上的局限实现利润最大化,然而,这又必然促成脱离现实资本和实体经济的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的过度积累,这种过度积累不仅使资本原有的矛盾不断发展,而且不可避免地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注意到了金融化造成的经济、金融的不稳定性。既然个人可以通过信贷扩大消费,非金融企业正热衷于金融投资,政府也在积极推行自由主义政策,国际资本市场被毫无障碍地联系在了一起,那么,金融市场的增值方式就自然而然地被普罗大众所接受和推崇。而金融增值所追求的流动性往往要求以货币或准货币的形式持有金融资产,这一要求使得金融系统与实际生产体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借贷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在对未来预期收益的驱动下,进行远离实体经济的金融投资,超出现实资本循环之外而不断处于膨胀和收缩运动之中,甚至可能触发金融危机。特别要提及的是,金融化催生的大量衍生金融产品使得投机活动已经完全独立于生产循环过程,通过金融投机获得卖价和买价之间的差额所带来的增值部分,成为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获取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远离实体经济的金融投资和投机使得投机的逻辑逐渐压倒生产的逻辑,造成实体经济的损害,而且它们带来新的不稳定性,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作为运动中增值的价值,资本总是力求获得增值性和流动性的统一。资本的本性驱使其不断冲破各种限制获得与其本性相适应的存在形式和运动形式。货币资本的相对独立运动造成了不同于也不依赖于现实资本的货币资本的积累,特别是货币脱离了金本位约束,货币资本的积累更不受生产活动和产业资本的羁绊。资本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在货币形式或对货币直接索取权形式和所有权证书形式上积累,这种积累固然促进了资本的流动和重组,但由于其自身特性和运动的相对独立性及随之而来的投机性,不可避免地造成社会生产的扰动因素和新的矛盾的形成和累积,为此资本主义国家曾通过金融和资本管制而加以控制。而金融和资本的管制与资本运动的趋势和目标相冲突,特别是它限制了资本的活动范围,抑制资本的活力,因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解除金融和资本管制,资本逐利本性和金融机构的竞争,诱发了大量的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快速增长,这些衍生品使冒险行为更为快速便捷、成本更小,它们可以用来规避法律约束、扭曲价格发现的过程、甚至操纵会计规则。⑨同时,对利润的追逐刺激金融机构均采用杠杆经营的模式,即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远远高于自有资本的规模。在追求利润和流动性目标的驱使下,货币资本家和金融机构不断开拓次贷市场,并以“次级贷款”的债权为抵押,整合、分割、编制成一系列的证券化商品,并通过层层分割和金融技术设计,衍生出更多的虚拟金融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销售,从而导致了金融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复杂的新型金融产品从传统债券、股票、大宗商品和外汇中衍生出来,特别是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条件下,货币资本、虚拟资本的积累已不局限在国内,一些发达国家能够借助于金融资产的创造和全球范围内的行销以及对世界货币的主宰,影响世界范围内货币资本的积累和各国储蓄的转移。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把不同国家的货币和金融市场逐渐联结起来,并且金融市场越来越自由化,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全世界的储蓄,而且为资本所有者的投资提供赚取利润的机会。因此,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化和货币资本的积累越来越具有全球性。货币资本的过度积累导致货币资本的相对过剩,并且这种过剩会随着信用的扩大而发展,生产和消费在借贷货币资本的支持下得以超过资本主义界限而增长,且随着货币资本虚拟价值泡沫化而把它推向极端,一旦这种货币资本虚拟价值泡沫破灭,金融危机便接踵而来。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和信用的扩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超过它自身界限的有力工具,同时也成为推动消费超过它自身界限的强有力工具。资本主义生产超过应有的界限会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借贷货币资本积累支持下的消费超过其资本主义界限也同样不可避免地造成金融危机的隐患。货币资本的积累,大部分不外是对生产的索取权的积累,是这种索取权的市场价格即幻想资本价值积累。⑩在货币资本过度积累基础上对生产和消费的借贷货币资本的支持就难免催生金融泡沫,当这个泡沫破灭时,借贷货币资本的虚拟价值就会大幅缩水。货币资本的過度积累成为生产和消费超出其自身界限的最有力手段,也成为金融危机的直接根源。 

随着货币资本的不断积累,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虚拟资本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世界范围内的私有化浪潮和金融自由化浪潮,极大地促进了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虚拟资本的快速积累。虚拟资本的过度积累不仅造成财富的集中和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而且极大地强化了虚拟资本对实体资本的相对独立性,造成偏离实体经济的资产泡沫化,助长了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不稳定性,导致了金融风险的不断累积,诱发金融和经济危机。 

虚拟资本与信用制度、未来收益的资本化过程密切相关,它是能够带来收益的以纸制复本形式表现的资本。在当代,货币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促成了银行资本以及非银行金融化资本的发展和壮大,另一方面货币资本越来越多地采取了虚拟资本的形式,货币资本的过度积累必然带来多种形式虚拟资本的过度积累。虚拟资本就其实质来说,只是代表已积累的对于未来生产的索取权或权利证书。?由于虚拟资本的虚拟性、投机性和流通中代表货币资本的不确定性,虚拟资本的过度积累必然造成与实体经济的脱节和矛盾,导致金融风险的累积,造成资本扩张和收缩的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引发危机的产生。 

这样,货币资本的积累和伴随货币资本积累而进行的虚拟资本的过度积累,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资产的泡沫化。过剩的货币资本不断转向虚拟资本领域和其他易于泡沫化的资产,促使虚拟资产和易于泡沫化的资产的价格不断上升,这种上升在一定时期也会刺激相关领域实际投资的增加。然而,这些领域的资产泡沫化终究会破灭。在危机爆发之前,乐观预期、信息不对称、欺诈等因素会引起金融市场上投机因素增加,而这样一种未来预期的现金流往往根源于某一实际商品价格的不断上涨,或者实际生产、贸易过程的实现,尽管这种商品价格的上涨或生产、贸易过程的实现完全可以是假想的——这在投机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全球化发展使虚拟资本积累的相对独立性发展到了极点,它造成了一些国家仅仅是所有权或收益权证书的积累,这种积累与其实体资本积累完全脱离开来。主导世界货币的国家由于货币资本的过度积累通过贸易和货币或货币资本的输出引起相关国家对其货币或货币形式索取权的积累,而这些国家实际积累的增加有赖于国际资源的实际转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权证书或收益权证书的国际发行成为其实现这种国际资源转移的手段。其结果是一方是所有权证书或收益权证书的积累,另一方则是实际的资本积累。随着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的过度积累引起的相对过剩增加到一定程度进而由扩张转向收缩时,虚拟资本或生息证券所代表的货币资本价值大为减少,其持有国将因此造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时由于国内和国际上从市场上获取货币或货币资本的能力大为下降,从而造成贸易和货币、资本流动的巨大限制,引起国际间的连锁反应,使危机扩散和蔓延,并自我强化。因此,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虚拟资本的过度积累所带来的危机也具有全球性。 

在高度金融化的情况下,货币资本的积累与虚拟资本的积累是交织在一起的,且是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金融化资本的积累。由于金融化极大地强化了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的独立性,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容纳的金融空间极大扩展,但金融领域能够容纳的金融化资本不是无限的,因为无论是借贷货币资本还是虚拟资本代表的金融化资本,都与现实资本即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之间存在着看不见的联系,一旦全面突破由现实资本积累和收入能够支撑的范围,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所需的条件为金融断流所破坏,且现实资本与货币资本、虚拟资本之间看不见的联系不得不按市场固有规律重建时,会通过金融危机的强制来实现。

       可见,在高度金融化的条件下,金融化资本的积累与现实积累之间的断层和矛盾更深。金融化资本的积累不等于现实资本积累,金融的繁荣不代表实体经济的繁荣,不仅如此,甚至是相反,金融化资本积累是现实积累减少或现实积累受阻的结果,金融繁荣是实体经济停滞或衰退的结果,金融化资本积累与现实积累、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背离,这种背离由于金融化发展甚至可以达到很高的程度,不可避免地催生金融泡沫,特别是易于在房地产等领域和缺乏价值基础的一些资产引起泡沫化,这种泡沫达到一定程度终将破灭,从而引发金融和经济的动荡和危机。 

避免走进金融化陷阱 

金融化陷阱反映了资本和资本积累过程金融化造成的深刻矛盾,必须加以重视。特别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更要警惕金融化的陷阱,这不仅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和金融脆弱,他们抵御金融风险和金融冲击的能力有限,更是因为他们不是全球货币金融体系的主导者和控制者,他们可能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发达国家主导的金融化过程,他们中的一些往往由于本国金融化程度低而具有发展金融化特别是参与全球金融化的强烈愿望,因而他们主动或被动地成为全球金融化的参与者,成为全球重要的金融投资者和金融资产的持有者,而为他国提供现实积累所需的要素,造成了本国积累和产业的空洞化。可以说,金融化充满着诱惑,但金融化也充满着陷阱。 

避免陷入金融化陷阱,就要避免无节制的过度金融化。金融本来是沟通不同经济部门资金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实现资本集中进而促进积累的机制,完善的金融体系有利于把资本循环周转中游离出的货币资本以及货币和收入转化来的货币资本配置到高收益的领域和部门,促进资本积累和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而过度的金融化不仅不能强化金融的上述功能,而且将导致资本积累过程断层的深化,导致过度的货币资本化和虚拟资本化,不仅无助于现实积累的扩大,甚至可能引起生产资本的货币化和虚拟化,从而减少了生产领域的资本,阻碍现实积累的扩大,同时过度金融化及其相伴而来的过度货币资本化和虚拟资本化强化了资本的流动性和投机性,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并催生巨大的资产泡沫,不仅损害金融市场的效率,而且可能触发金融危机和金融动荡,陷入资本积累和发展的金融陷阱。因此,不能盲目无节制地推行金融化,要慎重推行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证券化,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应有所节制。 

在对金融化进行适度管控的同时,要强化生产资本的积累,避免资源配置过度向金融部门和非生产领域的倾斜,鼓励资源向生产性领域的流动配置。金融体系的膨胀从本质上来说是非生产性的,它并不增加一国的实际资源和现实生产能力,相反,它需要不断转移和攫取实体经济生产的剩余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金融化带来的一个潜在危险就是使资源过度流入非生产领域,过度流入具有自我膨胀能力的金融领域,非生产领域在金融的支持下获得了虚假的繁荣,这种虚假的繁荣提出了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二者相辅相成,不仅造成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而且弱化了甚至阻碍了金融对生产领域生产资本积累的支持,这对发展中经济体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对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来说,现实积累的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提高比起虚拟财富的积累重要得多。因此,要对金融领域的自我膨胀进行有效节制,防止其对非生产性领域的过度支持而弱化和损害生产资本的积累,应鼓励资本、人才向生产性领域流动,强化金融体系对生产资本积累的支持,以促进产业资本和實体经济的发展。 

为强化生产资本的积累,要在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的转换中不断提高转换能力和转换效率,借助于资源的转换和转换能力及效率的不断提高,疏通本国资本积累和产业发展的瓶颈,避免转换过程中金融化资本形式上的过度累积。当今世界的金融化具有国际性特点,这种情况下,金融化资本的积累与其实体资本积累在世界范围内完全脱离开来。主导世界货币的国家由于金融化资本(包括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的过度积累通过贸易和资本市场引起相关国家对其货币或货币形式索取权或所有权证书的积累,而实际积累的增加有赖于国际资源的实际转移,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化资本输出或贸易逆差成为其实现这种国际资源转移的手段。作为发展中国家,重要的是实际资本积累和在此基础上现实生产能力的扩大,而不是货币或货币索取权或权利证书的积累。货币或货币索取权或权利证书的积累对经济发展实质性意义不大,而且存在遭受损失的巨大风险。因为随着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的过度积累引起的相对过剩增加到一定程度进而由扩张转向收缩时,虚拟资本或生息证券所代表的货币资本价值大为减少,其持有国将因此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时由于国内和国际上从市场上获取货币或货币资本的能力大为下降,从而造成贸易和货币、资本流动的巨大限制,引起国际间的连锁反应,使危机扩散和蔓延,并自我强化。因此,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货币或虚拟资本的过度积累不可避免地导致国际金融化资本的输出,而使卷入这一过程的输入国家蒙受巨大损失。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强化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的转换能力,提高转换的效率,把转换的国际资源不失时机地转化为资本积累的要素投入实体经济,强化本国实体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而不是把转化的资源停留在金融化资本形式上,仅仅进行金融化资本形式的积累。 

金融化机制把各国金融市场紧紧联系在一起,使金融化资本更具流动性和投机性,这种流动性和投机性更强的国际金融化资本带有更大的冲击力和破坏性,它的频繁和大规模流动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会导致货币风险、资本外逃风险、金融脆弱性风险、传染风险甚至主权风险?。因此,我们既不能在资源转换中过度积累金融化资本,同时应对国际金融化资本的跨境流动进行有效的管控,在不能对此进行有效管控的条件下,应有节制地开放资本市场,并进行适当的资本项目管制,以避免国际金融化资本的冲击,避免陷入国际金融化积累中的金融陷阱。 

注释 

Gerald A. Epstein, "Introduction: Financialization and the World Economy", Financialization and the World Economy, Edward Elgar, 2005, chapter1. 

[美]格·R·克里普纳:美国经济的金融化(上),《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6期,第7页。 

裘白莲、刘仁营:《资本积累的金融化》,《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7期。 

弗朗索瓦·沙奈等:《金融全球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54、66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53、441、443、531页。 

陈享光:《储蓄投资金融政治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Randall Dodd, "Derivatives Market: Sources of Vulnerability in US Financial Market", Financialization and the World Economy, Edward Elgar, 2005, chapter6. 

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银行; 实体经济; 贷款; 利率市场化

2012年1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2012年11月召开的十,关于我国金融改革亦有相关论述: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目前,关于如何提高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效率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银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必要性

鉴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将持续以及我国部分金融资源亦出现脱离实体经济的倾向,强调必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经济发展周期规律的作用,加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面临很多困难,如产能过剩、增速放缓、出口受挫、融资困难等。目前,我国实体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

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会带来投融资规模的扩大、资金流动速度的加快以及社会财富的增长,这些正是金融业保持一定的盈利水平和提升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因此,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银行作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帮助实体经济渡过难关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二、银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总体情况

(一)社会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融资占主体

根据我国中央银行的定义:“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是增量概念。”通过分析“社会融资规模”这个指标及其构成情况,可以了解银行体系在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长期以来,银行体系在社会融资结构中占重要地位。《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显示,虽然2012年以来,由于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债券市场发展迅速等因素的影响,人民币贷款增加额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优势地位。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额和企业债券融资额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之和不足30%,尤其是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额很低。

(二)金融产品及服务日益多元化

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各银行机构开始着力改变传统的盈利模式,积极开展中间业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品领域。目前,银行为实体经济提供的金融产品除了贷款以外,还有结算、、顾问咨询、信用承诺、受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中国16家上市银行最近几年的财务报告显示,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增长迅速,个别银行机构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超过了20%。各银行机构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探索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特点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如投资银行、现金管理、金融衍生品交易等,以进一步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多元化需求。

三、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市场竞争特征不明显

根据经济学原理,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市场类型是完全竞争市场。一个竞争充分的市场应该具有交易主体多、资源流动不受限制、市场调节价格等特征。我国资金市场尚不具备此特征,体现在市场的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银行贷款这种间接融资方式与股票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之间竞争不足。银行贷款产品的替代品――债券融资或股票融资的规模太小,对贷款产品不能构成足够的外部压力和威胁,银行议价能力很强,卖方优势地位比较明显。

第二个层面,银行贷款融资市场内部、银行与银行之间的竞争不足。随着银行业改制,不同资金规模和股权结构类型的银行不断涌现,现代银行体系框架逐渐形成,但银行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同质竞争,特色不明显,市场细分程度不高。

(二)经济风险过多积聚在银行体系而不能得到有效分解

由于银行贷款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那么企业所面临的增速放缓、出口受挫,甚至亏损倒闭等风险将会直接导致无法如期偿还银行贷款本息。随着风险意识的增强以及风险管控技术水平的提高,各银行机构资产质量持续改善:如果从不良贷款率这个指标来考察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连续几年各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低,五大行的不良贷款率较高;如果从不良贷款余额这个指标来考察整个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根据银监会《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2012年第三季度)》显示,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 788亿元。这个数字相当可观,表明资金利用效率尚待提高。

(三)银行定价空间增大可能带来企业融资成本上升

随着2012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大多数银行都不同程度地调高了人民币存款利率,下一步银行机构一方面可能会提高贷款利率,则企业融资成本普遍升高;另一方面根据具体项目及企业风险进行差别定价的空间增大,资金成本差异化趋势明显。这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视企业博弈能力强弱而定。大企业议价能力强,贷款融资成本上升幅度有限,如果贷款利率太高,大企业可以转向债券市场融资,而中小企业则处于贷款定价的弱势地位,又缺少可供选择的其他融资工具,将面临融资成本上升的困难,尤其是那些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

(四)小微企业依然融资困难

虽然银行贷款是中国实体经济主要的资金来源,但银行贷款分配不均,贷款结构不尽合理。根据银监会《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2012年第三季度)》显示,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达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8.2%,比全部贷款平均增速高1.8个百分点。虽然从相对数来看,小微企业贷款增长比较迅速,但从绝对数来看并不是很乐观。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中国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为50.2万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占28.3%左右。

四、对策探讨

近些年,中国银行业在组织结构、管理机制、产品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不断创新,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战略深度考虑,银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以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为重心,提高市场化程度,形成各银行机构分工明确,金融产品和服务比较丰富的现代银行体系。为实现这个目标,现阶段金融体系内还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领域。

(一)提高市场化程度,形成市场价格机制

1.增加资金供给主体和供给量

从两个层次入手,第一,继续稳健发展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与银行贷款融资市场形成充分竞争与制衡,将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第二,在宏观货币政策信贷收紧的情况下,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体系,形成多种股权结构类型、资产规模大小不同的资金供给主体。这样,既可以增加银行贷款市场上的资金供给量,又可以避免资金体外循环,扭转民间借贷成本高的局面。

2.建立市场退出机制

市场供给主体的增加会带来更加激烈的竞争,迫使银行机构在各个领域进行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更多的利益,同时也有可能导致银行危机及金融风险。为了减少整个社会成本,经营出现严重问题的银行机构应该尽早退出市场。这就需要金融监管部门为银行机构设计一套有效的风险处置和市场退出制度,包括相关法律条文的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以及公众风险意识的培育等等。

3.市场化的价格机制

在资金市场上,价格即利率。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机构能够根据申请项目及企业的风险等级来确定贷款价格,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匹配;而企业只有严格筛选拟投资项目并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才能顺利获得低成本的贷款。在这样的机制约束下,金融资源能够实现有效配置。

(二)推动更多银行机构上市融资,分散银行系统风险

目前,国内上市银行只有16家,其中除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这五大行外,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8家,城市商业银行只有3家。近几年,随着银行业改制,各地城商行数量逐渐增多,资产规模、业务规模及竞争实力逐渐提升,区域特色比较明显。在确保上市银行整体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推动更多的城商行上市融资,既可以吸收更多的社会资金服务于实体经济,又能够改善城商行的股权结构,分散经营风险。

(三)明确服务实体经济的差异化定位,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为避免同质竞争,各类型银行以及各银行主体都应有自己明确的市场定位,高效利用有限的金融资源。第一,不同规模的银行机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侧重点不同。大银行侧重服务于关系国家战略实施、外部效果和社会效益明显的重点项目,调节金融资源行业及区域分配不平衡问题;中小银行立足服务小微企业;农村金融机构扎根服务于“三农”。第二,每个银行都有自己的传统优势业务领域,要继续发挥优势并形成鲜明特色。比如,有的银行在科技金融创新领域实践经验较多,有的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上成绩突出,有的银行在金融衍生业务上处于领先地位等等。

(四)拓展金融服务外延,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市场化的价格机制能够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利率市场化也存在逆向选择的可能性,因此服务实体经济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银行业将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也是考虑到银行业长远利益的必然选择。第一,贷款重点投向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等符合国家长远发展规划的项目,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第二,充分利用贷款合同设计、跟踪调查、动态管理等手段,监督信贷资金流向,严格控制信贷资金向虚拟经济蔓延。第三,利用专业人才和信息网络优势协助具有潜质的企业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给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和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比如对兼并重组的金融支持、对发行短期融资券的金融支持、对企业资金运营与管理的金融支持等,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资金来源,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实现竞争战略。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R].

[2] 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R].

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范文第8篇

摘要:山西旅游景区的住宿、餐饮和旅游纪念品收入并没有随着旅游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可以看出山西旅游景点的发展没有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链上的各个节点并没有协同发展。目前“吃、住、娱”方面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商业银行贷款,因此本文建议采用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实现供应链金融与旅游产业链的耦合,促进旅游景点“吃、住、娱”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旅游产业链,耦合

山西是以煤炭资源丰富而闻名全国的能源大省,同样也是以山水、古建筑而驰名全国的旅游资源大省。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期间,要加快山西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首选的替代产业是山西的旅游产业。但目前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并没有适应其旅游资源丰富的地位。

山西旅游景区辐射范围内经营餐饮、住宿、旅游产品销售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呈现出规模小、品质差的特点。因为这些中小企业本身具有经营规模小、缺乏抵押担保品等特点,从而限制其融资。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采用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不再以单个企业的信用为基础进行评价,而是以整个旅游产业链为背景,以整个旅游产业链的信用作为评价基础。此种融资模式正好满足了中小企业融资的要求,也成为了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双方均能由此获得收益,形成了“共赢”的局面,实现供应链金融和旅游产业的耦合。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本文中所研究的供应链金融,并不是服务于有实体商品交易的产业链,而是服务于将“吃、住、行、游、购、娱”统一起来的旅游产业链。本文的难点是,在供应链金融和旅游产业的耦合过程中,中小企业和景区要产生一种怎样的关系,才可以使商业银行将整个景区的信用作为评价中小企业信用的依据。

耦合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借用物理学的耦合概念,可以把供应链金融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定义为: 从金融的角度对整个旅游产业链进行系统性和集成化的整合和优化。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也是中小企业的一种新的融资渠道。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依托于核心企业的信用,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来考虑,对整个链条进行风险评价分析。针对核心企业和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设计融资方案,而不是针对单个企业进行风险评价的方式有助于提升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信息不对称理论表示存在信息漏洞,即信息提供不平衡。信息了解程度高的一方比信息程度低的一方有优势,在信贷市场上,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对自身的经营情况等方面都比较清楚,但是银行对其了解的信息较少。

银行根据中小企业以往的交易记录,在能够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按照企业现金流的方向,通过对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以及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对中小企业进行授信被称为贸易自偿性理论。这种授信方式的典型特征是封闭和自偿,链条中的交易产生的收入直接用于偿还贷款。这种融资方式在真实的贸易背景下,对链条中核心企业、物流以及中小企业的总体信用进行评价,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评价方式,不再孤立的看待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和财务方面的信息。贸易自偿性融资充分掌握了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三方面,核心企业与上下游的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的关系。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住宿、餐饮以及旅游纪念品收入的提高应该是随着旅游收入的提高而同时提高的,这样才能体现“吃、住、行、游、购、娱”协同发展、相互促进,但这在山西的旅游产业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据统计2014年山西的旅游饭店有209家,五星级酒店有22家,四星级酒店有72家,这其中有很多还不在旅游景区附近。目前多数提供住宿、餐饮及旅游纪念品的商家都是中小企业,其中不乏像平遥古城内由个人经营的小店。因为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可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很难从银行获取贷款来扩充经营规模。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采用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以一种更长远和健康的方式,实现供应链金融和旅游产业的耦合。

旅游产业链不同于实体交易的产业链,所以一般认为的供应链金融中的应收账款模式、保兑仓模式和融通仓模式在此处是不适应的。要想让景区周边中小企业以景区的信用为担保向银行贷款,周边中小企业就要和景区签订和贷款期限一致甚至比贷款时间更长的经营承诺书,并且在没有还清贷款之前,每月的营业收入要按一定比例直接归还银行,具体流程如下:

(1)签订经营承诺书

(2)景区把经营承诺书交由银行共同监督

(3)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4)中小企业每月按收入的一定比例进行还款

在这一过程中,最大的风险就来源于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为了控制这一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贷款的过程中,商业银行每年发放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数量或是利率的高低可由上一年度中小企业是否按时还款或是是否还款充足来决定;

2.中小企业的还款数额和利率可根据景区收入的涨跌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3.银行和景区联合对景区中小企业采取定时或是不定时,现场或是非现场的方式进行抽查。

通过利用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供应链金融和旅游产业链也寻求到一种耦合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也可以使供应链金融和旅游产业链更好的耦合,利用供应链金融的方式促进山西旅游产业链更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3] 胡跃飞.供应链金融―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中国金融,2007(22):38-39.

[4] 闫琨.供应链金融:银行中小企业金融产品的经营模式[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7(5):52-54.

[5] 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