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中村改造必要性

城中村改造必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城中村改造必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中村改造必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土地利用绩效分析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各地城市空间不断向外蔓延。由于政府在城市扩张过程中优先征用了规模大、成本低、操作简便的农用地,规避征用、改造一些高成本的农居点、非农用地,导致许多城市出现了仍保留着农村社会结构、生活习气、管理方式,但又具有某些城市特征的村落。这些村落大体可以分为3种类型:处于繁华市区、已经完全没有农用地的村落,处于市区周边、还有少量农用地的村落和处于远郊、还有较多农用地的村落。前两类村落的“村民”已经完全不再从事或基本上不再从事属于第一产业范围的职业,但这些村落在土地利用、经济建设、管理体制、规划布局等方面又与城市格格不入,成为困扰政府的“痼疾”。

因此,从上世纪末开始,一些城市率先对城中村进行撤村建居和改造工作,但理论界却存在着异议。有学者认为应让城中村自然淘汰,也有学者认为城中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应当保留。以杭州市为例,杭州市自1998年实施撤村建居改革试点、2003年实施“城中村”改造试点至今已历时10年。城中村改造有何必要?杭州市撤村建居土地利用的绩效如何?本文着重从土地利用角度阐述了杭州市进行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再对155个撤村建居村改造的土地利用绩效进行了宏观分析,既是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提供参照,也为在新的宏观形势和经济环境下如何改进现行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提供依据,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二、城中村改造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从土地利用角度,城中村改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集中改造,调整用地布局和结构,改变原来杂乱无章、用地浪费的局面,整合现有城市规划区内的空间,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促进城市的内涵发展。

首先,土地低效率、违法利用现状要求进行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长期以来,处于城市范围内又留有农村痕迹的城中村,建筑拥挤、凌乱,扩张无序、违建严重;土地占有率高、利用效率低;利用结构混乱,功能分布不合理;基础设施匮乏,环境脏乱差,是城市再发展和再建设的头号阵地。城中村对土地的低效率、低效益占有实质上是对土地资源的极端浪费。

其次,城中村改造符合国家集约用地的政策。总理多次强调,要“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农村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2007年全国第十七个“土地日”的宣传主题就是“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通过对“城中村”土地进行合理利用,解决其土地的无序和低效使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符合国家集约用地的政策。

最后,城中村改造符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原理和级差地租原理。土地不是劳动产品,本身没有价值,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城中村改造对土地价值进行深入挖掘,是显化土地作为稀缺资源的价值的过程,它的实质就是政府遵循价值规律,运用级差地租原理,调整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级差地租最大化,从而最大幅度地提高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效益。

三、杭州市城中村改造土地利用绩效实证分析

(一)土地利用强度增大,土地节约效果明显

容积率是反映和衡量建设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杭州5城区155个撤村建居村规划改造后农居点平均容积率将由0.73上升到1.80,即土地利用强度提高1.47倍。其中,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的农居规划容积率达到了2.0以上,西湖区从0.59提高到1.58,提高了168%(见表1、表2)。

另外,从撤村建居村改造地块布点规划及已实施部分的情况来看,撤村建居后,土地节约效果明显。以农居用地为例,撤村建居前,155个撤村建居村农居用地共31999亩,估算建筑面积1566.23万mZ;撤村建居后,规划安置用地面积1 1606亩,安置建筑面积1395.98万m2。即如果全部完成155个村撤村建居,可节约农居点用地20394亩。

数据来源:据《杭州市111个”城中村”改造地块布点规划》、《杭州市第三批撤村建居农转居改造布点规划》统计

(二)土地利用方式高级化,地价增值效应显著

改造前的城中村,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一是传统的农业经济,主要为种植业与畜牧业;二是民居房屋出租;三是低层次的村办企业或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及污染企业。改造后,土地利用方式趋向多元化、高级化。一方面,通过整体改造,土地有效整理、有序规划,可以集中配置较高层次的产业用地,目前撤村建居转向招商引进比较收益较高的二三产业,如工业、商业、娱乐等,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原来一些废弃的池塘、水沟则被利用为城市的景观用地、休闲用地。土地配置由“一、二、三”的产业用途结构向“二、三、一”甚至“三、二、一”转变,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优化,土地配置的结构效率大大提升。

可以说,城中村土地原本毫无显性价值,在进行改造后,其隐藏的土地价值才开始显露出来。通过改造对土地的置换开发,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土地增值。一是改造后原农村社区的面貌大为改善,不仅改变了原先的脏、乱、差形象,还同步改造了路网、电网、管网、信息网等基础设施,农村住区变成城市社区,农村土地转为城市土地,其中的级差收益相当显著。二是统筹规划改变了土地用途,从整体上改变城中村土地的利用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土地利用的结构效益。

(三)农民的居住环境有效改善

改造后,城中村居民的人均用地面积与建筑面积虽有所减少,但就住宅本身而言,新建农转非多层公寓小区完全按照城市住宅小区标准进行规划设计,规划建筑密度均在30%以下,楼间距达到规范设计标准,采光更为充分,户型设计多次优化,布局更为合理,功能更为全面,宜居性更强,比城市的高价商品房。在环境绿化上,按照规划,绿地率必须达到30%以上,小区的绿色生态空间有了保障。在配套上,修建健身设施、社区配套用房、老年活动场所和公共休息场所,添置环卫设施、路灯等基础设施;专项整治和建设撤村建居地区的支小路,增设公交线路,改善居民的出行条件;自来水一户一表,管道煤气入户等也在逐步完善。显然,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使农村住区向城市居住区转变,有效地改善了城中村居民的居住环境。

(四)交通基础条件和城市生态环境改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杭州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历史欠账问题日益暴露,如进出城干道拥堵,中心城区上下班高峰期交通要道拥堵,城市路网机动车平均时速一般只有12至15公里,个别区域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为消除入城道路瓶颈和缓解几条干道的交通压力,杭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启动了“三口五路”、“两口两线”等交通建设重点工程。建设这些工程的前提是土地空间,没有土地空间就不可能实现道路拓展。原道路两侧规划范围内的农场和小厂被拆迁,为工程建设挪出了充足的空间,为增强和充分发挥城市的各项功能作出了贡献。

另外,杭州市区绿地分布极不平衡,中心城区绿地面积十分有限。1999年,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6m2,而按照杭州市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至2010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必须达到12 m2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杭州城区的扩展速度由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年均20万m2增加到“十五”时期年均500万m2以上。实现新增如此大面积绿化用地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依托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腾出的土地,很大一部分被用于建设或保护城市的绿色空间。如占地10平方公里的西溪湿地公园,涉及10余个村。通过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实施,中心城区增加了大片绿地,城市环境得到美化,城市生态得到改善。

城中村改造必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现状;障碍;改造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progres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village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oday's society,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community, this is a common effect of rapid development and urban and rural city two yuan management results. Transformation of village in city has affecte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ss of the city,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villages, towns and villages must be used in crunch time. In the article the auth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and tow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villages and the status quo, formation reason of village in city, the transformation of disorder and so 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 reconstruction of the village; the status quo; disorder; reform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0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大课题。这就要求政府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村镇建设、旧村改造、城中村改造能够促进农村的城市化发展,是提高农民向非农化发展的有效手段。近几年,我国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对村镇进行了规划。

(一)城中村形成的原因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周边的村镇逐渐被城市包围。虽然这些农村已经包含在城市中,但是村民的户籍、土地权属、行政管理体制等并没有发生改变,还是原有的农村形态。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对城中村的形成原因进行介绍:

第一,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和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直接导致了城中村的出现。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所以城市周边的村庄逐渐被城市所包围。但是,城中村的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回报率却很低,加上城中村改造包括农民的拆迁和社会保障问题,使得城中村的改造难以顺利地开展。

第二,由于城中村改造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再加上城中村的改造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情况很复杂,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很难顺利的开展。再者,因为没有政策要求开发商从自己的经济效益出发,开发商不会涉足城中村的改造问题,使得城中村改造计划被搁浅。

第三,城中村改造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完成农民的拆迁问题以及对农民的经济补偿等问题。再者城中村的改造是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这就要求政府妥善安排农民的就业问题和保障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导致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另外,中国农民安土重迁的思想,许多农民对城中村改造问题有抵触情绪。

(二)城中村的现状

1)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许多耕地都被征用了,村民已经没有足够的土地进行耕种。但国家并不能该所有的村民安排工作,这就导致村民必须自己寻找工作,这就要求村民慢慢适应城市的生活。

2)村民的居住环境差。由于规划不合理,布局混乱,使得城中村的建筑密度过大,乱搭乱建现象严重,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房屋建筑结构简单,高低不一,土地利用率较低,无法形成规模,环境绿化几乎没有。

3)人口密度过高,社会治安混乱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到城市来谋生存,求发展。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外来人口很少能在城市中定居,而选择了城中村,这就导致了城中村的人口密度过大、流动性强、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大的特征

4)市政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

城中村中的供排水、供电、供气、消防系统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不能达到村民的需求,并且存在安全隐患。此外,城中村的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学校、医院、商业服务点等设施不足,村民生活质量明显低于城市。

(三)城中村改造对城市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1)因为城中村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村民为了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随意建造搭设出租房屋。再加上城中村不注重环境卫生,各种配套设施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建设,阻碍了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对城市的交通也起到了阻碍作用。影响了城市的整体规划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2)由于城中村实行的是农村管理制度,城中村的街道管理不按照城市建设的要求来进行管理。城乡管理体制的不统一,导致城中村的规划不合理,管理混乱。严重破坏了城市的整体精神面貌,对市容市貌造成了不良影响,降低了城市形象和品位,影响了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3)由于城中村的改造美誉整体规划和统一要求,村民自行设计自家的院落。房屋高度低,密度大,土地利用率低,占有率高。并且,城中村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优越,但发展落后,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4)由于城中村村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导致村民不能找到很好的工作。但是村民拥有土地资源,所以村民往往采取房屋出租、集体分红等方式获利,以此来满足生活需求。精神文化相对匮乏,生活质量较低,不能使用城市的生活节奏,严重阻碍了城市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城中村改造的建议

     第一,对城中村的农房建设和旧村改造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1)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该按照城市发展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合理安排布局,统一规划土地,实现城中村向城中村发展的进程。

(2)改造过程中,加强规划管理,遏制违法建筑,随意搭建,建设统一的中高层居民楼,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3)城中村的改造要符合村民的需要。定位要准确,不能一味追求高标准。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是原有居民和外来户从中获利,才能降低农民对城中村改造的抵触心理。降低改造难度。处于人性化考虑,尽量保留城中村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特征。

(4)建立健全城中村改造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法规、法律、配套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对违法建筑的处罚力度,建立农房建设报建制度和备案制度,规范程序,严格贯彻落实。     (5)已建成的房屋必须符合文件规定,违法建筑全部拆除。只有合法的房屋在城中村改造时才能获得补偿。针对未建或在建的农房,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不符合的也要拆除。

 (6)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执行,严格控制,对拟改建项目和正在改建的项目都要逐级审批。改造过程中要把好质量关,建设过程中对整个施工过程都要有效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对规划、土地、建设相关手续齐全的建设项目才能颁发房屋产权证书。只有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每一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确保诚征村改造的顺利进行。

 (7)由于城中村的道路不能满足城市对道路的要求,所以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对道路的建设应该归纳到城中村改造统一计划中。按照城市对道路的需求进行建设,来满足当代城市建设的需求。那些已经建好正常使用的道路应该由城市道路维护部门进行保养。没用开放使用的道路交由办事处、居委会进行管养。         (8)由于城中村村民的耕地已经丧失,村民主要靠集体分红和出租房屋作为经济来源,因此农民对集体经济组织很感兴趣。所以在做拆迁补偿时,政府应该制定严格的补偿制度,避免随意提高补偿额度,这样就会使村民提高补偿额度,还有钉子户的出现,为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有很大的阻碍作用。除了经济补偿以外,政府应该开办急速教育机构,通过提高村民的文化知识,工作技能,让村民能够拥有一技之长,从而找到满意的工作。再者就是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和养老制度等,来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保障。

     结束语:

文章中笔者通过对城中村出现的原因、现状以,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解决措施做了简单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城中村的改造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并且刻不容缓。对城中村进行改造不仅是为了满足村民的需求求并且是为了保障城市的健康、文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对城中村的经济结构和资源进行有效分配。对城中村进行改造,是提高村民生活品质的需求,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需求,同样也是建设文明城市、生态城市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建生,郑立志.“城中村”改造的效益分析[N].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17(2):27-28.

[2] 金兆森等主编.村镇规划[M] 2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223-224.

城中村改造必要性范文第3篇

按照所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和收入来源,城市行政区域中的农村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如图1所示):第一类是位于城市主城区,如图中所示A,虽然仍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但由于城市的发展已基本完全征用了农民原先的生存基础――土地,农民失去了土地,从生活来源与工作渠道上都已经与第一产业脱离关系,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由于这类城中村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城中村改造较早,已基本完成,现已看不到村落形态,成为居民小区或其他商业公用建筑,可以称其为成熟城中村或城市社区;第二类是位于次中心城区或城郊结合部,如图中所示B和C,有些村落尚有少量的农用地,村民亦工亦农,但交通便利,流动人口繁多,租房经济繁荣而“脏乱差”现象严重。该区的土地流向多为城市道路等公用设施、商贸市场、商品住宅等;村民极少数还从事农业生产,大多转向第二、三产业,村民在宅基地上建起私有房屋住宅楼,楼层不等,房屋租金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中村。村落是高楼大厦,村内高低不等的丑陋建筑林立,故称其为城中村。第三类村庄,如图中所示D和E,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们处于一个城市的郊区或边缘地带,这里的村庄发展还有待于城市化向城郊的进一步推进,该区的产业结构较单一,农民还有农用地,不少农户依赖土地为生,村落周围较少有高楼大厦,因此称为城郊村。

依据以上陈述,可将城市行政区域内的村庄进行分类(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类村庄已经完成城中村改造,第三类村庄属于城郊村,尚不具备城中村的特点,而第二类村庄属于真正意义的城中村,是城中村改造的重点。

但是,一些大中城市在确定城中村名录时,往往根据本市的行政区划,将各个区的村庄汇总,都涵括在所谓的城中村里。那么,这里的一个误区就是将本市所有的村落都包括在内,包括不需要改造的成熟城中村和尚不具有迫切改造性的远郊村,无形当中给城中村改造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尤其是将后者与城中村混淆的现象非常严重。对这两类村庄进行区分界定,实施不同改造方案,对城中村改造工作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城中村与城郊村的主要区别

(一)地理位置的区别

从地理位置来看,城中村主要指的是分散在城市市区内,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也即通常所说的“都市里的村庄”,它们分属于城市各区的各个街办,生存在城市繁荣之下,掩映在高楼大厦之间,自然村已经被居民小区或其他商业公用建筑包围。

城郊村一般处于城市,游离于城市之外,是一种城市与农村互相结合的经济地理区域单元。既不同于单纯的城市区域,又不同于纯粹的农村区域,兼有城区风貌和乡村特点的一种经济地理空间。通常情况下村村相接或相离不远,城市的这些村落呈圆圈状将城市市区包围。

(二) 生存环境的区别

城中村由于地处城市市区之内,村民生活水平接近或不低于城市市民,生活方式多受市民影响,与普通市民共同生活在一个城市之内,共享交通、通讯、公共娱乐场所和基础设施,但以宅基地建房集聚,与周围城市建设相隔离,基本呈现“村里有城,城里有村”的相互融合状态。总体来讲,该区流动人口集中、人口职业构成复杂、居民的小农思想严重、治安混乱、社会问题与安全隐患众多。

城郊村位于城乡结合部或城市周边,村民尚有不少土地,务农为生,村落形态保持完整。部分村庄由于城市的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在此安家落户,土地被征用,村民逐渐以务工为主,收入逐渐增加,生活环境改善,开始显现城中村特点,但大部分村庄仍然相对落后,离城市生活环境还有很大距离。

(三)村民收入的区别

城中村村民收入较城郊村村民收入要高出很多,究其原因是城中村内紧俏的租房经济。城市的发展,必然有一部分外来人口的流入,而老城区内的生活设施难以承载这些浩浩荡荡突如其来的外来人员,城中村利用良好的地缘优势和几乎不计成本的宅基地填补了这一巨大的廉价出租屋市场缺口。尚未改造的城中村村里,家家户户在自家宅基地上建楼房,大量的外来人口就租住在此。根据调研数据,出租房屋的收入几乎能占到村民年收入的80%甚至以上,具体收入还因城市繁华程度和地段优势不同,每户年收入在十几万到上百万元不等。

城郊村尚存很多农用地,村民依赖土地为生。大多数的城郊村村民从事农业,生产蔬菜、瓜果、花卉等能够供应城市的土地作物,少量城郊村村民或进城打工、或自主创业、或在本村的企业务工。不同村庄由于发展不同,村办或个人企业或多或少。村内也有一部分面向外来人口的出租屋,但租房收入只占到村民年收入的很少比重。比起富裕的城中村,城郊村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四)流动人口的比较

城中村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租住,便利的交通方便了这些流动人口在市区工作,低廉的房租给流动人口提供了安身之所,因此城中村是外来流动人口的一个聚集地。例如,太原市万柏林区后北屯村是典型的城中村实例。在总面积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3.66万人,而本村村民不到全村人口的八分之一,聚集在这里的是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人口密度达到了全市平均人口密度的70倍。村内建筑密度高达70%,一些房屋间距不到2米。

由于离市区较远,城郊村流动人口不多,村内只有少量房屋出租。租金也明显低于城中村的房屋租金。

(五) 村内房屋建筑的比较

城中村内的房屋多是在村民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的,楼层从3-7层不等,房东一般住在一层,二层以上出租,租房对象为广大的外来流动人口。强大的利润驱使村民建起了一幢又一幢楼房,而且屡禁不止,城中村中丑陋建筑云集。“一线天”、“握手楼”比比皆是,交通、通讯等设施不配套,安全隐患很大。大部分楼房的建造毫无规划可言,完全是按村民个人意愿盖起,有的楼与楼之间的距离仅能供一两人通过,不少低层的房间更是见不到太阳。“这房子暗是暗了点,可照样租的出去,人们白天都在外上班或上学,到晚上才回来。亮堂的房间也有,但租金每间要贵几十块钱。”太原市北张村内一栋楼房的房东说。村里的出租房建筑密度都很高,较之周围的城市建设层数又低,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公共设施不完备,村内道路狭窄。

城郊村因为没有固定的租房人源,村内的租房经济并不火爆,村民的大部分精力也不会放在出租房屋和加盖、翻盖房屋上。一般来讲,村民建房是为了满足自己居住的需要,如有闲置房屋,再考虑出租。村内建筑多为2-3层建筑,也有平房,总体布局为一家一院式,比城中村里的丑陋建筑看起来齐整一些。

除了以上所列,城中村和城郊村还存在其他一些区别,如村民的户籍差异,城中村村民基本已完成了农转非,城郊村村民大多为农业户口等。城中村多位于城市次中心城区和城郊结合部,村民逐渐脱离了农业生产,以二、三产业为生。城中村的特点主要为:违章建筑多,“脏乱差”严重;流动人口较集中;交通便利;村民房租收益大,拆迁改造难。而城郊村主要位于城郊或城郊结合部,离主城区较远,仍保持村落形态,村民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兼具其它二、三产业,属城市即将或未来发展的区域。

综上所述,城中村并不能涵盖城郊村,若将两者混为一谈或者将城郊村也作为城中村一起进行改造,除了给改造工作增加难度,也极容易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三、太原市城中村改造分析

在城中村改造中,准确分类、区别对待是做好改造工作的关键。以太原市为例,太原市共有154个城中村,人口约26万,占地面积约28.63平方公里。中心区共有42个城中村,人口约8.7万,土地约35.9平方公里。城中村改造工作于2003年启动,2007年开始全面推进,确定了城中村连片改造新模式。经过了七八年的努力,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改造进度还是很慢,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除亲贤村等个别自身实力较强、改造较早的村庄已经完成改造外,截止到2010年,绝大多数城中村或陷于停顿或依然在改造进程中①。

经过走访,发现造成各地改造工作进程缓慢的共性问题主要是:拆迁难、赔偿高、村民不配合改造、缺乏改造周转资金等。但是改造对象没有重点突出也是影响改造进程的一个重要原因。太原市城中村名录上共有154个城中村,其中包括一部分城郊村。这154个城中村发展状况不尽相同,改造方案和改造顺序必然应当有所侧重,如北张村、后北屯村,这些典型的城中村位于城市市区;而诸如万柏林区的南社村、流村,杏花岭区的杨家峪、淖马等村,村里尚有农用地,是典型的城郊村。如果将这些自然村笼统地划归为城中村,势必分散改造的总体力量,影响改造进程。

现以城市村庄分类为基础,结合太原市的行政区划,选取5个村落作为城市社区、城中村和城郊村的典型进行实证分析。

图1中,A为亲贤村,是太原市中心城区内的典型成熟城中村,现已改造完毕;B为北张村,是城郊结合部内的城中村,其附近高校云集。C为后北屯村,毗邻太原理工大学和迎泽大街,与B一样交通便利且商贸繁荣,二者为典型城中村;D为流村,地处太原市西北郊区,邻近高速路。E为赵庄,附近为太钢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这两者为典型的城郊村。

显而易见,地处城市中心区内的亲贤村已经没有改造的必要性,昔日的村庄早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高档住宅小区和写字楼,如亲贤苑、文华苑等。

北张村与后北屯处于次中心城区或城郊结合部,有很大的共性,是典型的城中村代表。附近或是商贸繁荣或是高校云集,均属于城区且交通便利,外来流动人口众多,租房非常便利,村民基本脱离了农业生产,村内租房经济火爆,房租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一类村庄正是城中村改造的重点。改造中,可以基于它担负了城市廉租房功能而实施政策性租赁房建设方案,于城中村改造的同时建成“高层公寓楼群”;也可以“拆旧区,建新区”,以地换房,成片开发,利用宅基地、自建房,换取商品住宅、商铺等等。

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进展,要有前瞻性,合理规划,否则不排除其发展为新的城中村的可能。比如流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里交通相对便利,通往市外的高速路从这里穿过。村民尚存一部分土地,除了从事农业还做一些诸如运输、进城务工等工作。但由于地处市郊,发展缓慢,流路长期成为运输线,堵车、灰尘、交通安全隐患等给村民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城市规划局在改造这类村庄时要优先考虑将一些工业园区等能够带动郊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引进城郊村,以带动郊区的发展。在这些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周边建成居住小区,将城郊村村民整体搬迁进现代化的小区,旧村落通过整合拆迁可以另作它用。可以给村民提供劳动技能培训,劳动岗位优先录用等服务,倡导村民发展新型农业如园艺、花卉等,帮助村民解决生活来源,同时应加大力度发展农村社会保障,让村民生活没有后顾之忧。

而对于赵庄,村体基本被太钢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占据。随着该集团的发展,会将周围一些村庄也涵盖在内,土地被太钢工业集团整体收购。这一类的城郊村因为毗邻大企业集团或者开发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一方面保持村庄的完整性,尽量不要去拆迁村民宅基地房屋,保持村落完整性;另一方面在建设中加大公寓宿舍的建设,减少外来人口涌向村庄,防止形成新的城中村;此外占地企业应当肩负一定的社会责任,给村民提供一些工作岗位,弥补和增加村民收入。

四、结语

城中村与城郊村有很大的差异,改造前必须因地制宜,具体分析。如对于城中村改造,以拆旧建新为主,建政策性租赁房、商贸区、商品住宅小区和公共设施等等。改造过程中关键是要合理补偿村民的宅基地和产权房屋,必须保证村民的长久收益。而对于城郊村,因为其发展空间还很大,政府的正确引导是关键,应当合理规划,稳步推进,将其建设为能与市区发展配套的城市新功能区。建议在现阶段不破坏村落的原始形态,不进行大规模拆迁,有的放矢,集中主要精力先进行城中村改造。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放任其自由发展,防止新的城中村的产生。

总之,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为了加快城中村改造的进程,应当依据村庄的实际情况,准确区分、合理归类,来确定城中村改造名录,对不同类型的改造对象使用不同的改造方案,确保城中村改造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Daniel Z Sui.Hui Zeng.Modeling the dynamics of landscape structure in Asia’s emerging Desakota regions:a case study in Shenzhen[J1.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1,53:37-52.

[2]Ginsburg,N.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Asia:a new spatial paradigm[A].In:The Urban Transition:Reflections on the American and Asian Experiences[C].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1990,PP.2l―42.

[3]阿瑟・奥沙利文[美](Authur O’Sullivan):《城市经济学》[M].中信出版社,2003:268.

[4]蓝宇蕴,张汝立.城中村成因的探析――以广州市石碑村为例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5(11):68-74.

[5]魏立华,闫小培.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J].城市规划,2005(7):9-13.

[6]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学,2002,(1):168-179.

[7]刘宪法.城中村改造的难点[J].开放导报,2005(03):49-50.

[8]刘传俊、金波.建设公寓楼群――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的新思路[J].山西建筑,2007(13):19-20.

[9]刘传俊,薛耀文.基于城中村改造的准廉租房建设构想[J].中国房地产,2008(06):65-66

[10]罗吉.从“个体出租”到“政府公共租赁”――基于出租经济的城中村改造探析[J].现代城市研究, 2008 (12):67-72.

城中村改造必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字:农民工 城中村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意义和背景

1.1 研究背景: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民往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聚集。大城市也相应的为这些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薪资报酬,更丰富的信息流量。然而,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为城市创造价值的同时,城市也必须为农民工提供生活所必须的设施,满足其基本需求,其中,以居住场所最为重要。

1.2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福州市台江区祥坂村作为讨论农民工在城中村居住的案例,通过对城中村的农民工居住需求的研究,理解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需求,力求了解保障农民工在城镇化中的生存诉求。

1.3祥坂村区位及现状(图1)

祥坂村位于福州市台江区,在福州清末台江港发展的过程中,聚集了大量的外来和本土居民的聚集。在这个时期,大量低层,木构架的建筑连片建成。随着福州城市发展的南移,祥坂村由“城边港口村”转变成为城市中心区的中“城中村”。而随着地块价值的提升,原有居民拆迁意愿的多样化,使得城中村的开发难以推进。

2. 农民工选择居住于城中村意愿浅析

在城市中居住的农民工,生活方式的选择主要依据的是生活成本的考虑,其次是地域同质倾向。

2. 1生活成本考虑

在日常生活中,生活成本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因素:房租因素,交通因素,商业服务因素,公共服务因素。

2.1.1房租因素

即单位时间内的居住成本,包括房屋贷款或房租费用,在祥坂城中村中,大量的低矮住宅几乎都是通过出租的方式转移给农民工使用。祥坂村周边是福州市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因而,相对而言,周边新建商品房的价格均在1.8万元/平米左右,其宝龙城市广场的单身公寓,每户的生活成本在2000元左右。相应的,在仅仅相隔一条街的祥坂城中村,以一套120平米的独立平房,分两户租住,每户的成本也仅在500元以内,仅为周边房租价格的四分之一,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活成本。(图2)

2.1.2交通因素

交通费用的生活成本主要包括动态交通成本和静态交通成本,简单的说,即出行的费用和车辆停泊的费用。在城中村中,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交通成本基本上在于动态成本,即交通出行。对于农民工而言,在城中村的交通出行方式多为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日出行成本在6元以内.

2.1.3商业服务因素

商业服务因素包含了日用品价格和生活服务,日用品包括了日常事务,日用杂货,服装等基本生活保障的消费。生活服务包含了譬如理发,娱乐等。相对来说,日用品成本浮动额度不大,在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的城市城中村地区,日用品的消费额度在400元/人。

2.1.4公共服务因素

这部分所影响的生活成本基本在两个方面:一是物业管理,包括垃圾清运费,日常卫生费,物业管理费等。在城中村生活,很大程度上就避免了此类生活成本的发生。另一方面来自于教育医疗,农民工在城市中工作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医疗和教育较少在城中村中被投入。

2. 2族群同质性的倾向

2.2.1以籍贯聚集(图3)

在祥坂新村内,由于多是福州传统棚户,建筑面积多在100平方米以上,对于一对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夫妻而言,承受的经济压力较大。因此这样的一套住宅往往是由多家住户同时居住的,而在此居住的农民工也常常具有相同的籍贯背景.

2.2.2以工种类别聚集

此种居住方式多以临时住户或零散劳动力为主。一部分待遇较好的农民工用人单位,会为农民工提供集体住宿的场所。有别于“宿舍”的概念,

2.3生活服务设施

城中村周边往往是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心区,商品物价较高,消费水平也并非农民工所能承受得起的。但在城中村内,具有地方特性的消费场所往往容易出现。在祥坂村内,分布着若干家规模并不大的江西菜馆,四川菜馆,成为当地江西人,

3.农民工居住于城中村利弊浅析

大量的农民工聚集于城中村,看似是一个单方面的社会问题,单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讲,其对城市造成的机遇和挑战是多个层次的,其中具有有利的一方面,当然也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

3.1消极的社会影响:

3.1.1就业问题

大量农民工进城,其目的在于寻找到报酬性更高的社会劳动。相对而言,城市的就业机会是众的,但要保证大量在城中村居住的农民工拥有相对持久的一份工作,是有难度的。

3.1.2治安问题(图4)

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和社会背景的农民工聚集在并不大的城中村,容易诱发不良情绪,凸显社会矛盾,进而引发不必要的社会问题。

3.1.3安全问题(图5)

城中村房屋低矮,私搭滥建严重,且多木构架建筑,常常引发事故,成为城市的安全隐患。

除了以上之外,农民工在城中村生活所引发的问题是诸多且复杂的,诸如子女上学问题,单身男性问题等等。

3.2积极生存平台

但在消极影响之下,城中村作为农民进城所起到的一些积极作用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3.2.1融入城市的平台

对于农民工而言,融入城市是有困难的,城市中快速的节奏,多元化的价值观在某些方面很难得到农民工的认同。城中村作为城市开发中的盲点,成为城市文化完全渗透的“盲点”。在城中村的农民工,即可以在某些层面保持自身的生活习惯,又享受到城市为其提供的机遇。

3.2.2低成本的生活载体

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主要目的在于就业,而首要解决的问题在于生活。过高的生活成本不利于农民工停留于城市。在这在很大层面上减轻了农民工生活的负担,保障了其在城市中生活的根本需求。

3.2.3就业机会的创造

在祥坂村中,聚集着各类小型作坊工厂(图6)和回收处理站(图7),而城中村的农民工,特别是妇女农民工往往愿意选择就近就业,从事各种加工和回收工作。这些行业虽然在合法性和安全性上得不到保障,但事实上为城中村中的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3.2.4承载社会生活的场所

祥坂村中并未具备完善成型的商业设施,但在一些层面上,也为农民工们提供了休憩交往的空间。虽然此类空间经常是以同一社会族群为特征聚集,但在更大范围内,为农民工增进彼此了解,交往互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平台。

4.农民工城中村生活模式的探讨

祥坂村作为福州为数不多的一个城中村,在大量的农民工涌入之后,城中村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对于这种改变,城市应该以积极的角度去适应,发挥其承接作用,降低其消极作用。

一方面片面单纯的消灭城中村是缺乏必要性的(图8)。城中村全部被改建,并不能消除农民工在城市居住生活的需求。这类需求不会消失,只会转移。另一方面,城中村的改建是必然的。然而,这种必然性和合理性是畸形的。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不能被其有利的一面所掩盖。

诚然,这种改建,必须使得多方面收益,多方面的需求都得到满足,也才是真正的社会价值所向。

5.结语

城中村是历史旧遗迹,农民工是城市的新移民,二者交融,所产生的不仅仅是问题,也是我们对于城市弱势群体的公平性问题的探讨。对于农民工而言,城中村给了他们一个栖身之所,而城中村给不了的,城市必须给得起。

参考文献

[1]范垂戎,浅议农民工进城与社会安定【M】,北京:人文论坛,45-46,,2008

城中村改造必要性范文第5篇

而美容化妆品作为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象征,势必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而日益繁荣起来。所以,化妆品专营店未来的扩大规模,是进城还是下乡,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进城,怎么下乡?进城应该进到哪儿,下乡应该在哪儿下?

专营店进城的市场机会

社区专营店:城市的人口的不断增加,新开楼盘的不断入驻,闹市中心的交通拥挤,都为社区日化专营店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水分。据权威调查机构统计,生活都市里的人们去市中心逛商超的机会相对来讲是有限的,而自己生活的小区每天必经,所以便利性是社区专营店的一大优势。

城中村专营店:几乎每个城市里都会有很多城中村以及改造后的城中村,哪里不仅是城中村民聚集的地方更是外来人口、大学毕业生集中地。一方面城中村民虽然有消费潜力但是消费意识欠佳,另一方面外来人口和大学毕业生都属于低收入阶层。因此,中低档价位产品是城中村专营店的核心优势。

校园专营店:自从大学扩张之后,高等教育就逐渐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普及教育,高等院校拥有了比以往翻几倍的学生,而新一代的80、90后消费意识有比较超前,所以校园化妆品消费市场成为一块非常诱人的大蛋糕。而且也是品牌真空地带,目前还是没有形成太大的校园化妆品品牌。

跟进专营店: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分析,专营店可以分为市场主导者、市场挑战者、市场跟进者、市场利基者。在一些大型商超附近跟进开化妆品专营店,也不失为一种策略。这样既能借势,大型商超必然会大力宣传推广带来旺盛人气,而专营店正好与商超里的化妆品专柜形成差异化满足消费需求。

专营店进城的竞争问题

这是化妆品专营店进城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虽然说城市里人口密集,消费潜力大。但是竞争对手也多,专营店会比较集中,价格比较透明,顾客选择比较多。比如,一个只有几百户的社区可能会有好多家专营店;一条很小街道专营店可能会一家挨一家,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要解决竞争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打造自己的竞争优势:

打造品牌优势:专营店内所选择的经营品牌直接决定店内的盈利,而且强势品牌竞争力强,有更高的认知品质,店内的品牌产品可比竞争者卖更高的价格,攫取超额利润,这就是品牌的溢价功能。强势品牌具有高知晓和忠诚度,统领其它所有竞争能力,是处在核心地位上的能力。还有有构建竞争壁垒的能力。因为,高层次的竞争实际上是品牌的竞争。

打造特色优势:目前中国营销界认为,现在做生意不怕你要的贵,就怕你没特色。这句话道出了打造特色优势的必要性。特色优势说到底就是核心竞争力,就是别人不易拥有,别人不容易复制的东西。比如有的专营店可以提供一些技术性的服务,别人如果掌握不了这种技术就不能为顾客提供服务。

打造营销优势:所谓的营销优势就是要建立完善的营销系统,要有一套整体的营销规划,不能像一般的专营店那样,感觉业绩不行了才想到要做营销;或者看到其他家专营店在做营销活动抢了自己的顾客了才想到做营销;或者直接形成“不促不销”的恶性循环。试想,如果专营店建立完善的营销系统,每次活动都是有目的针对不同群里针对不同产品做活动,就不会出现业绩忽高忽低的现象。

专营店下乡的时机和条件

市场经济日益繁荣。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市场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会越来越高,美容化妆品行业属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势必会波及乡镇市场。

市场重心不断下沉。随着家电、汽车等产业的下乡,市场重心不断下沉,美容化妆品行业下乡也成为营销的必然趋势。相对而言,乡镇市场发展的不是太成熟,竞争也不是太激烈或者说竞争的层次还不是很高,感性消费所占比例较大。中国又是农业大国,农村市场是中国最具潜力的市场,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农村成为拉动消费的主战场,这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及早进入农村市场“跑马圈地”成为中国企业界的一大营销任务。化妆品专营店自然也不能例外。

化妆品消费不断升温。近年来,化妆品市场不断细分,儿童专用化妆品,男士化妆品品类增加、产后修复化妆品、老年人专用化妆品、体育专用化妆品等,逐渐兴起。正在城市化的乡镇市场必然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经济发达的乡镇越来越多。一些具有深厚工业基础、乡镇企业繁荣、集体经济发达的乡镇早已提前进入小康社会。这些乡镇人均收入较高,生活需求越来越高,包括对美的需求。在消费潜力和消费意识都具备的情况下,化妆品专营店下乡成为一种必然。

专营店下乡的消费引导问题

由于乡镇的消费者不成熟很说在城市流行的产品到了乡镇还需要培育市场,因此引导消费是专营店下乡的重中之重。

从功效引导:相对城市居民,乡镇居民对美容化妆品更侧重于产品功效,所以从功效进行引导消费是首要突破口。

从时尚引导:美容化妆品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时尚行业,传播时尚本身就是一项职能,美化人的生活,一些新的产品和概念要逐渐进行渗透到乡镇居民心理。

城中村改造必要性范文第6篇

市政府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传达贯彻全省农村住房与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调度会议精神,通报情况,交流经验,分析问题,动员各级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真抓实干,认真抓好这一惠民工程建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上午大家参观了县、区和县的几处工程建设现场,开阔了思路,增强了信心,受到了启发,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刚才,同志传达了全省会议精神,同志通报了全市工作进展情况,各县区也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总的感觉,大家能够全面落实省上和市上的决策部署,工作目标实、措施强、力度大,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希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全面研究分析,继续抓好工作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清加快推进农村住房与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

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村住房与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国家、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多次召开会议进行部署、调度。近期,省委、省政府将到各市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方式调结构情况进行观摩,其中农村住房与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观摩的重要内容。市政府也将结合“转方式调结构”大讨论活动,对农村住房与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行专题调研。

近年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搞好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全市农民住房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从刚才通报的情况看,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启动农村住房建设15766户,占全年任务的144%;启动危房改造2943户,占全年任务的74%;其中启动农房集中建设项目10862户,占全年任务的98.8%。廉租住房建设完成省下达任务的75%,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成87%,棚户区改造完成52%。除棚户区改造没有与时间同步外,其他基本与时间同步。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单项任务完成率达到100%的县区是:区、县、利津县经济适用住房开工率达到100%;县廉租住房开工率达到100%;利津县棚户区改造完成率达到100%。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从省政府8月30-31日在召开的调度会通报来看,我市情况是一好一差、好中有差。“好”是指农村住房开工建设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95.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差”是指各类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2146户,占全省下达任务的49.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本周一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通报了年省委、市政府对我市的科学发展考核成绩,涉及住房保障工作的有两项指标:一是年度住房保障任务完成率,权重为12分,我市得分为9.62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31分;二是累计住房保障户数占城镇低收入家庭的比重,权重为8分,我市得分为5.97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7分。这些说明我们的一些工作与先进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市委常委会决定,从今年起,如果列入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科学发展考核的工作低于全省平均分,相关责任部门不得评为先进,不得受到表彰。今年省委、省政府仍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年底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要根据省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以及市政府与各县区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对每个县区工作情况进行认真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逐一提出整改意见。到9月底成效还不明显的,由市政府约谈县区政府主要领导。各级也要认真分析原因,拿出强力措施,争取这项工作得到快速提升,确保在今年的考核中取得好的成绩,确保拖全市的后腿。

从当前的具体工作来看,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还有待提高。经过我们积极地实践和探索,农村住房与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用地、信贷等支持政策都已明确,实施步骤和工作要求也很清楚,之所以有些县区、有些环节的工作上不去,关键原因还是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工作落实不够。二是各县区工作进度不平衡。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方面,从这次调度会的通报来看,县和区任务完成较好,在全省139个县市区中排名分列第2位和第19位。但也有个别县区列全省倒数第一,被郭省长点名批评,市政府被责成向省政府作出书面说明,提出改进措施。这其中有该县区偏远村庄较多、人口偏少、布局分散,实施农房集中建设难度较大的客观原因,但更多还是由于工作力度不大、措施不实、办法不多造成的。该县区要尽快查明原因、找准对策,向市政府作出专门报告,经市政府批准后尽快报省政府。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方面,也存在工作进展不平衡的问题。比如,有的县区廉租住房项目尚未开工,有的县区廉租住房项目仍未落实,有的县区棚改解决廉租住房项目仍未落实;全市还有11个去年和前年的中央投资廉租住房项目没有竣工。三是工作方式方法不够多。影响农村住房与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资金紧张、土地指标利用、建设手续复杂等。面对这些问题,部分县区的思路还不够宽,方法还不够灵活,制约了工作开展。对于上述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坚决保证完成全年任务。

二、加快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村住房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总的要求是:以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为重点,坚持政府统筹、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方针,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全面实施农村住房建设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序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今年省政府下达给我市的任务是:新建农村住房1.1万户、改造危房4000户。要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必须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快工程进度。对于已开工的项目,要抓住雨季结束后施工的黄金季节,增上施工器械、力量,加强施工组织管理,严格过程控制,确保提前完成建设任务;对于未开工的项目,要及时分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各类手续的办理搞好跟踪服务,力争尽快具备开工条件,9月底前全部开工。

(二)要严格落实政策规定。政策是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扶持政策及工作推进机制的意见,进一步优化细化资金、用地、信贷、户籍政策、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构筑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支撑体系。尤其是要加大农村住房建设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力度,抓紧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规划编制和报批,扩大增减挂钩范围和规模。要逐步简化工作程序,缩短挂钩资金兑现时间,保障农房建设资金供应。#p#分页标题#e#

(三)要抓好重点推进。要按照“点上出典型、片上创模式、面上保总量”的原则,重点抓好城中村、园中村、城边村、乡镇(街道)驻地村、大企业驻地及周边村和经济强村率先整体改造,带动工作全面协调推进。区重点抓好城中村、镇驻地村和镇驻地村村居改造项目;区重点推进镇镜湖花园、镇社区和街道村村居改造项目;县重点抓好新城花园、同悦花园、盛通花园和同心花园农房集中建设项目;县重点抓好黄河南展区合村并点及街道办民丰佳园农房集中建设项目;县重点抓好小区、新村和水城农房集中建设项目。

(四)要做好分类指导。要坚持“多策并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实施”的思路,多角度、全方位探索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路子和方法。对城中村改造项目,要逐步完善各类优惠政策与扶持措施;对乡镇驻地村改造项目,要采取合村并点的办法;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用足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要广泛运用“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的模式实施建设农村住房,探索组建市、县区城乡建设投融资机构,作为农村住房集中建设改造项目的土地转换平台和投融资主体;探索以县区为单位进行整村改造项目捆绑贷款或进行投融资,同时鼓励镇级建立以土地、固定资产等财产资源为基础的投融资平台、担保平台,建立担保反担保机制,广泛筹集资金用于农村住房建设。要坚持典型引路,结合正在开展的试点项目和试点村镇创建工作,认真总结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走出我市的特色路子,逐步在全市推广。

(五)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要搞好社区设施配套,统筹安排道路、供水、供气、供暖、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幼儿园、敬老院、警务室、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周边环境建设,实现与农房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切实解决“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问题。对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基层党建、社区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物业管理等新问题新情况,要认真研究解决,为农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六)要抓好质量安全。要把农房集中建设改造项目纳入工程建设程序,由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实施全过程监管,在项目选址、地质勘察、建筑设计、施工组织、材料选用等环节严格把关。要组织农民选派代表参加全过程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不出问题。

三、全面完成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

市政府确定的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是:年底前建成或基本建成的项目要达到年度建设项目的60%以上。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狠抓施工进度。要对列入今年建设计划的项目,逐个进行检查督办。已开工的项目,要加快施工速度,争取提前竣工;未开工的项目,要逐一进行调度研究,落实责任到人,抓紧完成各项前期手续办理。尤其是在廉租住房和棚户区改造方面,近日国家和省下达我市的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奖补等资金即可分解下达,各县区要抓紧落实到项目,确保前年和去年的廉租住房建设项目年内全部竣工,今年的廉租住房和棚户区改造项目9月底前全部开工。600套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计划任务,住房城乡建设委要迅速分解和下达,并切实抓好落实工作,确保年内新建600套公共租赁住房。

(二)要加快货币化补贴步伐。我市今年的货币化补贴工作已全面展开,但均未补贴到户。各级要进一步健全制度,明确标准,严格程序,组织搞好保障对象资格认定,确保让那些真正需要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尽快拿到补贴。区政府要尽快组织所属街道、社区设置专门窗口和专职工作人员,对居民家庭的住房保障申请实行日常化受理,按照“社区受理、街道初审、区有关部门复审、市级审批”的程序,完成保障对象认定工作,确保市级住房补贴工作顺利完成。

(三)要多渠道解决房源。各级要深入调查研究,明确目标方向,科学合理编制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和城镇住房保障“十二五”规划。通过努力新建、改建、收购、在市场上长期租赁住房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房源。实行保障性住房配建制度,以后新批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要按照商品住宅建设规模的一定比例搭配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作为政府住房保障房源。

(四)要强化责任意识。10月份,省保障性安居工程联席会议将对各市进行检查考核,对完成情况不好的地方实行约谈、通报批评直至实施问责;对完成情况好的,将给予表扬奖励,并追加补助资金。希望各级领导同志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确保不被约谈、不被通报、不被问责。

四、确保农村住房与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农村住房与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在当前来看,也是直接考验着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必须要全面加强组织调度,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农村住房和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由市政府负总责,县区政府是具体责任落实主体。各县区主要领导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要靠前指挥,重大事项要亲自抓,重点项目要亲自过问;分管同志要靠上盯上做好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要建立健全工作组织协调机制,搞好综合协调调度,为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进一步加强督查调度。市政府继续把农村住房与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列入对县区政府的政务督查考核。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要建立定期调度和信息通报制度,坚持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有关情况直接报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建立定期巡查制度,抽调专人到各县区进行实地查看,对进度缓慢的,现场查找问题,分析原因,责令整改,全市通报。要建立领导同志包点制度,对每个县区都要抽调一名县级干部负责,点对点进行指导,特别是要加强对工作落后县区的指导帮扶力度。

城中村改造必要性范文第7篇

封停自备水源井是保护城市地质环境、维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地下水过量开采是市区地质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我市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5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4,且时空分布不均,属资源性缺水城市。1996年之前,市区供水主要靠开采地下水,日开采量120万立方米。由于长期的过量开采,导致市区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形成了大面积的降落漏斗区,诱发和加剧了地裂缝的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环境地质灾害,如再不采取封井措施,任由地质环境灾害因大量开采地下水而不断扩大,将直接影响我市的投资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由于多种原因,市区地下水,尤其是城市河渠沿线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部分群众长期饮用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地下水,对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

根据我市地下水资源储备情况,2004年国家将我市列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2006年省政府又专门下发了《关于沿渭(河)主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及保护的通知》(陕政发〔2006〕69号),并将我市城六区东起豁口、西至太平河、南抵三爻、北到渭河的510.25平方公里划定为地下水超采区,城市中心区全部划定为地下水禁采区,并要求我市于2010年前将禁采区内各类水源井全部封停,限采区内年最大开采量不能超过4565万立方米。

目前,随着黑河供水工程的启用,市区地表水日供水能力达到了120万立方米,完全能够满足近期市区用水需求,使我市具备了有计划地封停市区自备水源井、涵养和保护地下水的基础条件。对此,城六区和市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封停自备水源井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切实做好封停自备水源井的工作,坚决遏制任意开采地下水资源的现象。

二、封停市区自备水源井工作的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对省政府划定的*市城区禁采区范围内现有的784眼各类自备水源井,2010年前要全部封停,并停止审批新建水源井;对省政府划定的限采区,要结合水源情况及给水工程设施建设,到2010年,年压缩开采量1892万立方米,年开采量不能超过4565万立方米。市自来水总公司地下水源地作为城市供水的调峰和应急备用水源,应在保证其供水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逐步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3年内将年开采量降至4000万立方米以下,确保应封尽封。

(二)分类指标

1.禁采区内公共供水管网覆盖地区禁止取用地下水。对现有的已具备封井条件的82家企事业单位的115眼自备水源井,年内要全部封停;对91个城中村的368眼自备水源井,要结合城中村改造,由所在区政府逐步进行封停,到2009年前全部封停。

2.对禁采区内公共供水管网尚未覆盖的地区,市自来水总公司,要加快供水管网建设步伐,尽快拿出具体实施方案,报市政府审定,确保2009年底前公共管网全部覆盖,为自备井全部封停创造条件。对涉及到的301眼自备水源井(其中有30家企事业单位的43眼井和56个城中村的258眼井),要坚持先通水后封井,保证市民的正常生活和企事业单位正常生产。

3.对限采区内的自备水源井,市水务局要按照总体目标的要求,提出限采、压采的实施方案。对取水户要制定年度开采指标,严格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确保限采目标任务完成。

4.对一般超采区范围内的自备水源井,要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开采量。对以地下水为水源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要按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进行严格的水资源论证;禁止新建高耗水、高污染的项目取用地下水;对已有的取水工程,要根据水源替代工程建设情况、水资源条件、节水潜力,逐步削减取水量,将年最大开采量(含农业用水)控制在16172万立方米之内。

5.市自来水总公司公共供水地下水源井作为城区供水的调峰和备用水源,平时可采取交替运行的办法,使产水能力不致下降,严格按照今年6月17日市政府确定的协调解决方案办理,确保3年内将年开采量降到4000万立方米以下。

三、落实封停市区自备水源井工作责任

(一)简化办事程序。对需要封停自备水源井的单位,由市水务局统一上报市政府批准后进行公告。对需要重新规划的自备水源井,由规划部门在一周内办完规划手续;对需要开挖道路的,由市政、交管部门在一周内办完道路开挖手续。其他职能部门,也都要提高办事效率,并按照各自职责,积极办理好封停自备水源井工作的相关手续。

(二)提供政策扶持。为减轻用水户负担,今后凡封停自备水源井的单位和个人,接引自来水时,市自来水总公司免收开口费、增容费,市政部门免收占道费,只按道路开挖恢复基价收取道路开挖恢复费,并对收费项目名目和承诺办理时限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除此之外,各有关部门不得再另外收取任何其他费用。

(三)明晰责任主体。自备水源井的封停工作,以所在区政府为主,采取条块结合的办法进行组织实施。属驻军系统的,由市警备区和双拥办负责;属政法部门的,由市政法委和公安局负责;属城中村的,由所在地区政府负责;属特困企业的,由所属部门负责;属造纸企业的,由所在区政府负责,特别是对环保局审查决定不予保留的自备井,要全部填埋;对决定暂予保留的,且具备使用中水或自来水条件的,一律不得抽取地下水,不具备使用中水或自来水条件的,可暂时使用自备水源井,但必须依法办理取水许可手续,并足额缴纳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其余单位自备井的封停工作,由市水务局负责。

(四)加快供水管网建设。市规划局和建委等部门要优先对禁采区和超采区范围内的自来水管网建设作出规划,财政部门要大力支持,切实为封闭自备水源井创造条件。2009年上半年前,要将西郊鱼化寨、东郊纺织城、南郊三爻工业园区和北郊徐家湾、未央湖、草滩大学城、谭家工业园等单位集中、用水量较大区域的自来水管网敷设到位。2009年年底前,要建成三环路以内城市道路沿线所有的自来水管道。曲江新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浐灞生态区要进一步加大对管理区域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力度,为按期封停自备井创造条件。

(五)加快污水处理中水管网建设。市建委和市市政管委会要尽快落实污水处理厂和二环路沿线中水管网建设规划。由市基投总公司负责,在2010年前完成污水处理厂和二环路沿线的中水管网建设任务。今后,园林绿化用水只使用中水,确实无条件使用中水的,只允许使用浅层地下水。要按照市政府《关于渭河流域(*段)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市政发〔2007〕55号)要求,增加中水回用量,促进市区内自备水源井封停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对封停自备水源井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成立领导机构。市政府已经成立了市封停自备水源井工作领导小组。各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封停自备水源井工作的政策指导、工作协调和督促检查,及时解决封停自备水源井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切实抓好此项工作。市水务局、市黑河供水工程管理局、市自来水总公司要继续抽调专人,充实力量,重点协助城六区抓好自备水源井的封停工作。

(二)搞好宣传引导。市级各部门和各区县政府要紧紧围绕“封停自备井,涵养地下水,保障供水安全,改善地质环境”这一主题,采取切实有效的形式,大力开展宣传工作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等活动。新闻媒体要积极配合,做好报道工作。通过宣传,使全社会理解、配合、支持这项工作,为顺利封停市区自备水源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城中村改造必要性范文第8篇

一、__区市容环卫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__区政府及区环卫部门围绕打造“六个__”、创建生态文明城区的工作目标,以大力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为突破口,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市容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措施,努力提高环卫作业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全面提升全区环境卫生质量,创造整洁、清静、舒适的卫生环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大胆改革,积极实施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

去年开始,__区环卫部门首先在文新地区推出道路清扫、垃圾收集市场化运作试点,辖区内35条200余万平方米市管道路清扫保洁市场化运作率达到80,公厕达100,今年又将220余万平方米道路清扫保洁和文新、古荡两个地区的生活垃圾收集作业推向市场,使全区环卫作业招标市场化运作率达到了90以上。与此同时,在环卫作业市场的准入条件、竞争规则、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确立了公平、公正、公开的投标原则,制定了“四查、两报”的动态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配套的监管制度,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培育和规范环卫作业市场。

(二)迎难而上,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__区政府及环卫部门面对环卫设施定点难建设难等问题,每年都千方百计地安排资金,有计划地新建和改造一批环卫基础设施。机械化作业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全区机械化作业面积达35万余平方米。20__年改造了城区最后一只敞开式垃圾中转站即西溪垃圾中转站,今年初转塘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投入了运行,区人大代表和居民群众关注的翠苑三区垃圾中转站近日将动工改建成为一座环境清洁、设施先进的垃圾中转站。去年还对窑背巷、翠苑三区、求智巷的3座公厕进行了改造,并首次在农村地区新建了10座标准公厕,还投入30余万元对湖滨路、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省府路等17条主要道路两侧果壳箱进行了更换。目前全区城乡还有一批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项目正在实施之中,位于__区城西的首座大型废弃物集运中心已完成立项并划出规划红线。该中心的建成,将大大提高__区垃圾处置能力,为垃圾处理科学化、市场化、产业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__区政府及市容环卫部门以效能建设为契机,狠抓队伍建设和内部管理,规范服务,把效能建设与履行职责结合起来,如上半年居民反映北山地区白沙泉有成堆垃圾,环卫部门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整治,清运建筑垃圾50余吨,并进行了环境美化。针对区域范围广、游客流量大、大型活动多的特点,环卫部门积极开展优质服务,努力搞好环卫保障。如今年上半年大型活动就有省市“两会”、“五一”黄金周、“创模”复检、国内旅交会等,环卫部门都能精心安排,确保环卫保障任务顺利完成。近年来环境卫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大代表的关注。今年的__区人代会上,有关环境卫生方面的大会议案有2件,建议有17件,区政府及环卫部门高度重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的办理工作,制订了具体的办理计划和措施,加强与代表的沟通联系,全部按时办结,代表见面率和满意率都达到了100。

(四)关注农村,重视乡镇环卫工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镇环境卫生工作也有了新的变化,全区各乡镇都建立了环卫站,充实了保洁力量,增添了环卫设备。从调研的二个乡镇了解到,镇、村二级在环境卫生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如袁浦镇开展清除露天粪坑工作,该镇沿绕城公路两侧的露天粪坑都已清除,并完成农家改厕294只。又如蒋村乡三深村村委会近年来较重视环境卫生,全村配备6个卫生保洁员,负责全村环境的清扫和清运,使村容村貌比以往有了较大的改观。

二、__区市容环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__区的环境卫生水平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建设生态城区的目标,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管理体制不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也必须有机协调、共同推进。目前的城市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缺陷,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主要是环境卫生管理职能尚未完全理顺。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环卫工作虽然是以区市容环卫局为主,但许多公共设施却有自己的主管部门,如绿化带、河道、交通隔离栏、公交站牌等就分别涉及建设、农业、交警、公交等若干个职能部门,有的一个点就牵涉到几个部门、涉及的部门越多,责任就越难以落实。如在河道管理方面,冯家河、沿山河、莲花港河、紫金港河等河道已由过去的农灌河变为城市景观河,但管理责任仍在农业部门,而日常的保洁及泵站养护却仍落实在古荡街道,管理关系不顺。

(二)环卫设施不足

近年来政府和环卫部门虽然加大了对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力度,但环卫设施建设与改造涉及到规划、建设、市政以及管理体制、产权归属、经费投入等各个方面,加上居民群众对自己住宅附近的垃圾中转站、公厕等环卫设施建设持排斥态度,导致环卫设施建设难、改造难,府新、嘉绿苑、沁雅垃圾中转站已经立项、规划审批通过,因群众投诉而不得不停建。配套的公厕、垃圾房等一旦因道路改造拆除后再建就非常困难。在城区,尤其是旧小区,基础设施陈旧,管道破损的现象较为普遍,化粪池经常堵塞。有的小区道路狭窄,吸粪车无法进入,如北山友谊、上保等社区,环卫部门虽然定购了小型吸粪车,但因改装车辆办不出牌照而至今未能投入使用。一些城中村,市政管网还没有联通,污水不能纳入市政管道,居民住宅楼的贮粪池经常满溢。在农村,由于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可降解的无机垃圾增多,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更使垃圾量急剧增加,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垃圾出路问题已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目前__区7个乡镇中,除转塘、三墩、留下镇外,其他4个乡镇没有垃圾中转站, 乡镇环卫站作业也只能覆盖到集镇及周边村外,大部分村的垃圾都是自行处理。如袁浦镇,集镇周边的7个村由镇环卫站清运到露天垃圾填埋场,其余7个村则是自行处置。蒋村乡日产垃圾近40吨,乡环卫站仅有两辆农用车和六辆三轮车,机械设施严重不足,难以完成垃圾日产日清的任务。村级的环卫工作也不平衡,一些村由于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几乎没有建设符合要求的环卫设施,也没有清扫保洁人员,环境脏乱差现象仍较为突出。

(三)市场化运作机制尚不完善

近年来环卫部门对道路清扫推向市场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市场化运作的机制还不完善。一是卫生保洁费收取越来越难。根据《杭州市环境卫生有偿服务实施办法》和《杭州市环境卫生有偿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可向每户居民每年收取50元的环卫有偿服务费。由于两个“办法”有关收费标准、主体、对象及相应权利义务的规定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力,对一些拖欠或拒绝交纳保洁费的居民户缺少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尤其是一些没有物业管理的小区,收费工作更加困难。二是市场化运作的经费保障体制还不完善。环卫工作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它所产出的是社会效益,环卫清扫保洁作业推向市场,需有必要的经费予以保障,企业在完成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也应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用钱买服务,钱从哪里来,目前还缺乏规范、稳定的资金渠道。钱少事多任务重,环卫部门只能大量招聘外地民工以减少劳动力成本。据了解,区环卫局现有职工976名,临时工有587名。这些临时工月工资平均仅相当于杭州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基本上没有其他的福利。也没有为临时工交纳“三金”。以低薪招聘的民工,大都文化偏低,只适合做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这不利于环卫事业的发展。招工不签订劳动合同,或虽签订合同却不为职工交纳“三金”,属于违法行为,也不利于进一步健全、完善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机制。

(四)环卫作业管理尚有空白点

一是废弃物管理处于无序的状态。废弃物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市容环卫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电脑、手机等电子垃圾含有许多稀有贵重金属及大量有害物质,收集处理得好,可以促进资源再生利用,管理不好,则会严重污染环境,如今许多居民小区放置的分类垃圾箱成了摆设,有的干脆收了起来。可回收与不可回收、有害无害的垃圾都丢进同一个垃圾筒。二是全方位管理还不到位。环卫工作的精力、重点放在了主要道路和主要窗口管理上,对城郊结合部、背街小巷以及一些农贸市场周边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保洁、管理还不到位。条与块的协调上也存在问题,如小区道路清扫由社区负责,垃圾最终还需环卫部门清运,有时居民丢弃的家具以及装修垃圾等,环卫工人以不是生活垃圾为由不愿拉走,社区也不能及时组织人力去清运,只好临时找一个地方堆放,既影响小区环境,也往往成为居民投诉的热点。三是在一些工作细节的处理上还不到位。如小区的垃圾房垃圾清运时将筒里的垃圾倒出再铲进运输车里,污水臭气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尤其是放在小区道路边的垃圾筒,附近没有自来水,污水得不到及时冲刷,时间一长必然造成污染。还有的简易运输车不密封,一路滴,一路臭。在农村,沿路、沿河建的垃圾房大都是敞开式的,风一吹,到处都是垃圾,扩大了污染面。

三、加强__区市容环卫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__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发挥基层自治组织作用,规范公众卫生行为

良好的公众环境意识、卫生习惯和个人素质,是提高城市环境卫生水平的关键。从__区的实际出发,一是要注重抓好城郊结合部和农村的宣传教育工作,针对外来人口多、居住环境差、环卫基础设施缺、生活习惯差异大等特点,指导村民制定健康、文明、守法的村规民约,改变乱丢废物陋习,同时加强对房屋出租户的管理,充分发挥房东的作用,使保持居住环境清洁成为租房者的自觉行为。二是要按照创建国际花园城市、生态文明城区的标准要求,发挥社区的管理作用,培育居民的环卫意识,发挥社区志愿者队伍作用,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要向居民宣传环卫作业改革的必要性、垃圾清运有偿处理的必然性,努力争取居民群众对深化环卫作业体制改革、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理解和支持。

(二)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深化市容环境卫生工作改革

要理顺市容环卫管理体制。一是要建立一个精干、高效、能够切实担负起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指挥、协调、监督等职责的管理机构,目前区政府已有计划方案。需要指出的是该机构除与市职能部门对口外,还应建立健全精简高效的市容环卫行政管理与市容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管理二大体系。二是要尽快理顺部分河道和公厕的管理体制。市相关职能部门已下放了河道管理权,冯家河、沿山河等河道及泵站应尽快移交市政管理,玉泉社区青芝坞等城中村的公厕也应纳入环卫部门统一管理。三是进一步完善市场化运作管理模式。根据环卫任务、作业面积、垃圾清运量、保洁时间、质量要求等测算出需要的经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制定出全区环卫市场化运作的总体方案,确保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的科学性和效果的可靠性。

(三)统筹城乡环卫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村垃圾出路

一是要依据__区总体规划,制定全区市容环卫中长期和近期发展规划。结合三个集镇改造、农转居公寓建设、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对环卫设施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垃圾中转站、公厕等基础环卫设施建设必须谋划在先,建设在前。城区的环卫设施建设与改造要考虑对周边居民生活不造成影响。尽力建成花园式、现代化的垃圾中转站和公厕,同时加强管网改造和截污纳管工作,防止污水粪便满溢。二是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做到全区市容环卫一盘棋,加大农村市容环卫经费的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对经济较为薄弱的乡镇,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或以奖代拔等 形式予以适当支持,如蒋村乡垃圾运输缺车辆问题,龙坞垃圾中转站建设资金投入及袁浦、周浦等垃圾出路问题要尽快协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