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心理健康学

青少年心理健康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青少年心理健康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青少年健康教育 电影《独领风潮》 心理素质 教育教学方法

这部影片写了一位充满创造力的老师来到新学校后,学校里最初抵制、不以为然的一些问题学生在他的舞蹈式引入教导下最终发挥出了潜在的能量,学会了相互尊重,逐渐懂事,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布莱恩学院的这群高三的“校园叛逆者”因长期受歧视被软禁“悔悟教室”。布莱恩的经典教学法与他们的嘻哈本能碰撞时,他并没有感到恼怒和沮丧,在他的坚持和鼓励下,学生们开始真正迷上了交谊舞的艺术,并随性地把街头舞蹈融入。发现这一点的皮埃尔和学生们一起开创起了一种结合了探戈、交谊舞、国标和嘻哈、街舞的潮流先锋舞蹈。而在教授舞蹈、与学生一同创造的同时,布莱恩也成了这群被人看做是一无所成的野孩子们的人生导师,和他们一起找到了方向与自信,引导学生逐渐发现交谊舞背后的真实魅力。教师的耐心与坚持、教育的尊重与信任共同构建了黑人孩子们的健康乐园。给影片平添了一分生命力。

这位富有创造力的老师是怎样结合班主任管理原理和教育心理学来改变这群很难改变的学生的呢?笔者将从学生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来结合集体班级关系和教学方法两大方面综合探讨。

在一个班集体中,其内部之间的关系不外乎包括师师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三方面。在一个“特殊”的学习、工作环境中,能否正确处理好其中的关系决定着一个班集体的“成败”。在建立良好关系的过程中,班主任的一些相应态度和心理干预方法起着主导作用。

班主任工作从根本上讲是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教育活动。班主任作为对学生更为重要、亲密的教师角色,更有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班主任应该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发展学生实现理想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道德心理品质。在案例中,教师布莱恩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不同关系之间的一些心理干预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师关系

教学方法:实践感受法。

理论:在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经常会谈论、交流一些关于学生情况、教学教育问题、工作建议等方面的事情。一名班主任,除了要和本班的科任老师保持紧密联系之外,还要和学校的德育处主任维持好良好的教育教学关系,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人情况,甚至性格)决定了一个班主任向其学习和借鉴方法的必要性,班主任只有很好地融入小环境中,才能在大环境中得心应手。不过,当班主任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时,他们会提出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意见,刚开始可能会引起其他教师或校长的质疑,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班主任可以让其他老师参与实践计划中,亲身感受意见的正确性,而不是以争论、空谈的方式,以便更好地维持师师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班主任对于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而且使班主任在整个学校大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得顺心如意。学生与老师达到双赢。

案例分析:在案例中,当布莱恩老师跟校长奥古斯丁提出他想教学生们跳舞时,校长说学校最不需要教的就是跳舞,当布莱恩老师进一步跟学生们说教他们交谊舞(包括探戈、华尔兹、狐步舞等古典舞)时,奥古斯丁校长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觉得在这个特殊班级里根本不可能,但布莱恩老师还是很尊重校长的意见,说校长的学生,校长做主。最终校长给了一个让布莱恩老师表现的机会,觉得他只要看一下班上的学习情况,第二天肯定不会来,并用五美元打赌。结果校长输了,布莱恩老师照常上课,而且很准时,这是实践感受法的一个方面。接着,在家长委员会上,校长说跳舞应结束,数学老师乔也觉得学生们把时间浪费在做无用的事情上,坚决反对,布莱恩老师解释说做什么事都很难,他向家长们保证他会教会孩子们什么是尊严、团队合作,以及什么是他们拥有的未来,他用实践教导学生从跳舞开始学习,慢慢懂得相互包容尊重,只有学会了真诚地与大家交流、相互尊重,孩子们才能干好学习和其他的事情。一番真诚的交流得到了在场所有家长的认可,并且最后在其他老师共同参与的国际标准舞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表明,布莱恩老师教学方法是正确的。

二、师生关系

方法1:典型示范引导法。

理论:在班集体中,集体问题集体解决,班主任想要自己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安排办事,光靠口头的说服教育是很难达到自己的理想结果的,最主要的还得靠班主任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用一种间接的而非讲理式的方法,也就是典型示范引导法让学生朝着正确的符合班主任本意的方向行进。

案例分析:在案例中,当布莱恩老师看到这群被拘留的孩子完全不会听从自己所说的话、自己所提出的要求命令时,他想出了一种很好的方法吸引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自觉主动地想要学习现代舞。他找来性感专业的摩根成为自己的舞伴,在学生们面前跳起了刺激、具有感染力的现代“热”舞。这让学生们眼前一亮,每个同学都投入一种向往的目光,他们被布莱恩老师高超的舞技及这种可以无拘无束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情绪的舞蹈给吸引了,有了学习现代舞的热情,并且为即将到来的比赛而努力着。从不听话到自觉走向交际舞的舞台包括之前布莱恩用学生们讨厌的音乐来迫使学生必须听从他的指导,引起学生的注意。布莱恩的示范式教学成了学生们走向成功的很大的动力。

方法2:自信训练法。

理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良好的自信是成功的开端。在班主任工作中,如果班主任能正确指引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一种自信心,那么无疑帮助学生找到了一种无形的奋斗动力,找到了打开成功大门的智慧钥匙。教育是没有歧视的,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公平式教学,无差别眼光地对待学生,开发学生的潜能。

案例分析:在案例中,新学生凯特琳因为被迫学习沙龙舞而感到失望,因为跳得糟糕、感觉自己是只丑小鸭而自卑,她非常羡慕别人自由自在、优美动人的舞姿,凯特琳是喜欢跳舞的,她甚至说如果她能跳得很好她死都可以。这时布莱恩老师反问凯特琳喜欢跳舞不?凯特琳回答喜欢。布莱恩说,喜欢,就是跳舞的料,这样就增加了凯特琳的信心。并让她在自己班上和其他同学合作跳舞,然后凯特琳把同样的话说给了班上最胖,和她成为舞伴的被班上同学嘲笑的“怪物”同学,使其信心大增,最后在国标舞中和凯特琳合作跳舞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所以开发学生的自信在教育的开端显得尤为重要。

方法3:教育心理学中心操作性条件在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分析:一开始尽量使用强化手段而非惩罚,在开始接触这一群问题学生的时候,布莱恩没有选择惩罚他们对自己命令的反抗,甚至也没有命令式教学,而是发现学生各自的特点找准契机吸引学生到自己的课堂中来,这种吸引式教学避开了传统的命令吩咐式教学,很值得中国的传统式教学老师学习、研发。

三、青少年自身之间的关系

方法4:影响共进法。

理论:在一个班级中,由于每个学生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其家庭背景、性格、学习速度、效率水平、身心发展、兴趣爱好甚至智商方面都有大大小小的差异。这就要求班主任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洞悉的能力,采取最好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合理安排班上同学的互助合作关系。

案例分析:首先,在案例中,有两个特殊的学生,分别是罗克韦尔和勒莱特,他们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共同的家庭条件——不景气,罗克韦尔弟弟雷去世了,家里爸爸生病在家,没有工作,而虚弱的妈妈只会吃吃喝喝,无所事事,整天待在家靠罗克韦尔打点小工维持生活。有时罗克韦尔回家还没有吃的东西;勒莱特家里条件也不好,回家做作业时还得照顾婴儿的弟弟,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平时在家睡卧室,妈妈是,总被别人看不起。其次,他们拥有共同的理想,共同丰富细腻的情感,同样坚强不服输的执著,等等。教师布莱恩洞察了这些,对罗克韦尔说其实他们俩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并找了一个让她俩单独相处跳舞的机会,把勒莱特的眼睛蒙上和罗克韦尔跳舞,让他俩对彼此产生信任感。从此,他们俩开始对彼此敞开心扉,勒莱特主动邀请罗克韦尔参加比赛,成为她的舞伴,在平时他们也会一起练习跳舞。在比赛时,他们合作得非常愉快,几乎忘掉了其他人、忘掉了比赛,两人忘我地跳着华尔兹,感觉其他一切事物都不存在了。在布莱恩老师的影响共进法媒介下,两人在互相影响努力下最终取得了进步,实现了梦想。

参考文献:

青少年心理健康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青少年素质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效途径,也是现代社会对青少年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基于素质教育观念,审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从青少年实际的心理素质情况出发,构建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是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解读

1.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意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普及心理健康的卫生内容与常识,一方面帮助青少年学习解决与处理常见心理问题的技巧,另一方面帮助青少年适应学习、生活与社会做准备;二是预防重大心理问题与疾病的发生,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活动,帮助青少年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利用学校提供的心理资源寻求帮助,做到防患于未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会影响青少年思想与品德方面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实现人格的健全与完善,促进青少年健康水平的提高。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开发青少年的心智潜能,通过情绪、心态、信念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充分开发青少年的心智潜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2.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主要的心理问题。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在心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一是学业适应问题,由于课业负担过重与升学竞争过强,很多青少年难以适应学业的开展,出现考试焦虑情绪、厌学情绪、抗挫折能力差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二是人际交往萎缩问题,现在的青少年基本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形成自我中心的孤僻性格,很难融入到人际交往的过程之中;三是情绪情感问题,这种心理问题的内在表征为恐惧,如心理症状的恐惧、社会评价的恐惧等,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焦虑、敏感的情绪;四是社会适应问题,青少年由于个性发展的不成熟与不完善,存在薄弱的意志力、较差的承受力、不稳定的情绪等各种个性发展问题,这使得青少年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存在,这些心理问题会阻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利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与健康成长。因此,要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探寻素质教育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为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心理提供途径与保障。

二、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构建。教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之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构建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先要构建教师心理健康观与心理健康教育观。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等多种活动类型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观念,引导教师深入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心灵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倡导教师“心理保健师”的新型身份,即教师要时刻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时发现青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地针对性措施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途径,这种课程的开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课程的开设,通过心理学课程中认知、情感及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学习,引导青少年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来适应学习生活,掌握合理的人际交往技能来适应社会生活;二是身心方面指导课程的开设,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课程来满足青少年的实际发展需求,如青春期发育、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等。

3.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访谈等活动,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门的场所、专业的人员、适当的时间与活动经费保障。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为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监护;三是协助专任教师合理安排心理课程,培训相关教师进行心理课程的教学。通过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建立,可以帮助青少年及时地解决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与价值观,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4.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途径的扩展。引导青少年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就需要不断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一方面,学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购置有关青少年心理保健的杂志报纸或有关心理学的书籍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青少年对于心理健康保健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编辑心理小报,开设“心灵之窗“”大声喊出心里话”等心理栏目,让青少年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心理保健的常识,为学校创设良好的心理校园环境与氛围,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感受性,促进心理健康校园氛围对学生无形的熏陶与感染。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家庭教育、社会环境都会影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水平与质量,因此,要实现家庭、学校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为青少年提供正确的家庭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及适当的学校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促使青少年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任丽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青少年心理健康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问题

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1.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2.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3.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4.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5.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6.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7.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心理健康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 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16-01

网络的发达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例如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就是一个方面。网络有着开放性和虚拟化的特点,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再加上青少年自制力和是非辨别力较弱,使得青少年很容易沉溺于网络,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问题。

一、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青少年正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其有着强烈的猎奇心态和探索欲,自制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渴望张扬个性,情绪波动明显,在理想自我和显示自我发生冲突的时候,很容易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期盼从网络中寻求自我满足。

网络世界角色混乱,人际情感缺失,充斥道德失范的现象,这很容易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从而衍生人格变异、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青少年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分清虚拟与显示,从而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见,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应用探讨

(一)纠正认识偏差,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及认识还存在诸多盲点,许多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疾病诊断和治疗,这种观念十分落后。对于学校来说,应当将心理健康归入素质教育的范畴,以网络时代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为依据,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二)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网络心理素质

一方面,应当将广大青少年作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发挥引导和辅导作用,真正做到以青少年为主体,在积极提升自己网络技术水平的同时,要及时与青少年进行交流和沟通,跟踪青少年心理变化和动态,通过启发、引导、转化和辅导等方式,让青少年自主接受心理健康辅导,同时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此外,可以通过开展网络沙龙、征文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多方式加强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力度。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开设网上心理测试栏目等,同时可以组织网络创意大赛、动漫人物设计大赛等,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上网意识。

(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

完善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是开展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当前许多学校都设立了相关机构,但利用效率不高,缺乏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高校应当积极提升重视程度,并配备数量足够、专业素质过硬的心理咨询人员和辅导人员,做好相关调查工作,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预警制度、干预制度、教育制度和跟踪服务制度。

(四)加强校园网络规范化及法制化建设

首先,应当明确职责,净化网络环境。以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点为根据,成立专门机构,与学工处、宣传处、教务处及保卫科等相关部门合作,明确各方职责,净化网络环境。

第二,应当建立网络安全体系。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校园网络管理细则》,并结合网络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监控网络信息的流入和流出,控制不健康信息和非法信息传播。

第三,要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其上网行为。通过加强法制教育的方式来提升青少年法制意识,引导青少年自觉规范上网,保证网络心理健康。

(五)构建良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环境

一方面,高校应当肩负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结合网络时代青少年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文体活动举办等手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潜移默化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另一方面,应当积极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此外,社会环境也应当发挥正面教育作用,消解不良社会风气,传递正能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立足于新的教育观,从良好校园环境构建、提升学生网络心理素质、加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着手,保证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全面落实和应用,从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青少年心理健康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少年 认知风格 发展 民族心理

1 引言

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是个体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基本信念等的集中体现。是个体在组织和加工信息中所具有的个性化的和一贯的方式(tennant,1988)。“认知风格之父”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witkin,1954)提出了场独立性一场依存性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进行了系统的研穷。近二十年,心理学家热衷于研究认知风格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张厚粲等人对大中小学生团体施测镶嵌图形测验,其研究结果表明:场独立性特征随着年龄而增加,青春期前男女性别差异不显著。男生趋向于具有更强的场独立性。认知风格是心理健康素质的一个重要成分。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它包含了多种心理品质:如个体的性格、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以及个体的认知风格、情绪体验和调节等等,其中这些心理品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并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1]。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经济、文化处于相对滞后状态。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键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汉族以及哈萨克族青少年开展认知风格调查研究,了解和把握新疆青少年认知风格特点,并针对不同认知风格采取必要的措施,有利于提高新疆青少年整体心理健康素质,同时为丰富和发展民族心理、新疆青少年心理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研究运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课题组编制的具有很好信效度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量表*认知风格分量表》[2]进行心理健康素质实施测查并对所得的数据统计分析,系统考察新疆地区青少年认知风格在年级、民族、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进而探讨新疆地区主要少数民族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的现状和水平,以及发展变化的特点。

2 方法

2.1 调查对象

在新疆的乌鲁木齐、昌吉、库尔勒、克州、喀什、塔城、伊犁7个地区,对26所学校112个教学班进行不同层次的分层整体取样,并选取3255名学生为调台对象。回收并筛选有效问卷2149。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被试的人口统计资料表。

2.2 测评工具

本研究采用沃建中、孙慧明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m认知风格分量表》。该量表包含认知决策、认知方法、认知加t、认知行为、认知倾向等5个维度。采取4级评定,各条目均采用正向计分,其中“完全符合”为4分,“比较符合”为3分,“不太符合”为2分,“完全不符合”为1分。各维度所属项目之和为维度得分,各维度得分之和的平均数即认知风格总均分。认知决策主要考察青少年是倾向于场景决策还是倾向于自我决策,得分越高,越倾向于场景决策,得分越低,越倾向于自我决策;认知方法考察倾向于灵活还是单一,得分越高,越倾向于灵活,得分越低,越倾向于单一:认知加工是了解倾向于整体性加工还是局部性加工,得分越高,越倾向于整体,得分越低,越倾向于局部;认知行为是了解青少年倾向于独立还是合作,得分越高,越倾向于独立,得分越低,越倾向于合作;认知倾向是了解青少年倾向于冒险还是稳重,得分越高,越倾向于冒险,得分越低,越倾向于稳重。测量工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3],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可接受范围[4]。

2.3 数据处理

回收有效问卷2148份。问卷收集的数据由spssl2.0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新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总体结果

首先,对新疆不同民族、年级、性别青少年被试总体的认知风格及五个维度,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结果显示:不同民族、年级、性别的新疆青少年认知风格在年级、性别、民族因素上,都存存显著的主效应;在年级因素上,认知策略、认知方法、利认知倾向均存在主效应;而在性别因素上,只有认知行为存在主效应。在年级与性别之间在认知策略和认知行为维度上存在交互作用。在民族和年级之间在认知策略和认知方法维度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民族和性别之间在认知行为维度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3.2 新疆青少年认知风格的民族差异分析

从表3可见,新疆青少年认知风格的民族因素上,认知方法和认知行为维度上具有显著的民族差异。lsd检验发现,汉族与哈萨克族的认知方法显著高于维吾尔族;认知行为维度上,汉族显著高于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学生,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之间没有差异。

3.3 新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年级差异

经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新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的具体情况,对年级心理健康素质进行差异检验。

对新疆不同年级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各维度上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进行年级上的单冈素方差分析,表4结果表明:①新疆青少年认知风格总体表现为小学五年级最高、初一年级呈下降到最低点,初二、初二年级回升,高中阶段适应发展比较平稳。经lsd检验发现:小学五年级学生适应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初中高中阶段差异不显著。②新疆青少年认知策略维度上初二年级得分最高,小五年级最低,旱现先升后降得发展趋势。lsd检验发现,小学五初一二得分显著高于小五、高二、高二,初一、初三、高一得分差异不显著。③新疆青少年认知方法维度上呈现波浪发展趋势。经进一步对不同年级的得分做lsd检验,结果显示:小学五年级学生人际素质显著高于其他6个年级;初一、初:最低;初三和高中二个年级得分差异不显著。④新疆青少年认知加工、认知行为维度上发展半稳,年级差异不显著。⑤新疆青少年认知倾向得分小学五年级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初一显著高于初三,高中阶段呈上升趋势。

3.4 新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性别差异分析

表5结果显示,对新疆青少年心理认知风格的性别差异进行探讨,将男、女生在认知风格各个维度的得分上进行了比较。从表中数据可见,认知风格总体得分上,男女生差异显著;在认知行为维度上得分,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其他维度上,性别差异不显著。

4 讨论

了解青少年的认知风格,从而采用适合于不同个体的教育方式。有利于提高整体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根据数据结果显示:认知风格整体均值在2.53,标准差为0.18,与全国的数据常模对照来看⑨,处于全国中上等水平,新疆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处于较好的水平。新疆青少年认知风格的民族因素上,认知方法和认知行为维度上具有显著的民族差异。汉族与哈萨克族的认知方法显著高于维吾尔族:说明汉族与哈萨克族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偏向于采用灵活的认知方法,会考虑多种假设及更多的可能性,而维吾尔族较之有些逊色。在认知行为维度上,呈现出跨文化的差异,汉族显著高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学生。这些结果与傅金芝等人的云南大学生认知风格的比较研究⑨是一致的。说明不同文化背景影响青少年的认知风格。

新疆青少年认知风格随年级的增长,呈现小五年级最高、初一年级呈下降到最低点,初二、初二年级回升,高中阶段适应发展比较平稳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与全国数据所表现出来阶段性和变化特点基本一致。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越来越显示山合作的、稳重的和自我等特点的认知风格。

通过对认知风格的性别差异探讨,进一步证实了在认知风格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7]。男生倾向于独立的行为方式处理和解决问题,比女性更喜欢独立工作,即倾向于场独立型的认知风格。

5 结论

(1)新疆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处于较好的水平;

(2)新疆青少年认知风格年级发展表现为高.低.平稳的变化趋势;

(3)认知风格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认知行为维度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马惠霞.论心理健康素质.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67-571.

[2] 张大均.论人的心理健康.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143—146.

[3] 江光荣,柳珺珺,黎少游等.国外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综述.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86-591.

[4] 李虹.素质、心理健康素质与教育.行为与行为研究,2004,2(4):592-596.

[5] 张大均,冯正直.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和体系.心堙与行为研究,2004,2(4):582-585.

[6] 郑希付.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结构的访谈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72-576.

[7] 梁宗勇.关于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结构的思考.心莲与行为研究,2004,2(4):577-581.

[8] 沈德立,马惠霞,白学军.《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信效度再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4):241—245.

[9] 陈良,张大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特点.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129—132.

[10]康廷虎,阴国恩.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认知风格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 f4):266-271.

青少年心理健康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 现状 成因 对策

工作以来,我长期担任班主任和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工作,发现人们在追求升学的同时忽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要扭转这种局面,教育者更应担负起重要的责任。早在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把“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指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福利的完整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指出健康包括三个要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该组织强调:“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国力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就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因此,素质教育就成了当代教育的主流。素质又包括身体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与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又是素质结构中的核心部分,由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当今社会不同往昔,竞争激烈,生活节奏日趋加快,这就要求青少年学生必须具有健全、健康的心理素质。现在绝大多数青少年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艰苦”一词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遥远和陌生,他们更缺乏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又处于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之中,使之心理成熟的发展越发滞后,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一系列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诸如情绪多变、意志薄弱、依赖性强、自控力差、缺乏合作意识等。种种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均普遍存在较大比率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会竞争、学习竞争的压力下某些学生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等不正常现象。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仅靠学校的德、智、体、美、劳教育是收效甚微的,而应该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并重,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21世纪青少年处于改革发展和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自主意识强,思想敏锐,行为大胆、果断,打扮新潮入时,不拘一格,但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同时受到的心理困扰是十分明显的,心理矛盾非常突出。近年来,通过调查分析,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存在的不利因素,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下面我就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分类。

(一)厌学问题。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学习与厌学问题占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

1.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待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这种情绪的循环往复,使得他们对学习既无奈又恐惧。

2.厌学是目前青少年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尤其遇到别人考试作弊,老师又对自己不理解,从而使这些所谓好学生也不想努力上进。

(二)人际关系问题。这是青少年反映最多的问题,事实上,青少年所接触或要处理的人际关系无非就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母子女关系,而这些简单的人际关系却因青少年心理的不成熟而像大山一样压在他们的心头。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困惑和烦恼,青年男女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交流,被老师苛刻地指责,严重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导致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而有的学生在老师对待不同学生的态度上,认为老师“嫌贫爱富”轻视自己,处理不公正,老师是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各种人际关系的主要协调者。

2.与同学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好朋友对自己的不信任,认为朋友不能两肋插刀,而怀疑友谊的不真诚,使他们内心十分苦恼,不知怎样才能消除朋友的误会,内心十分孤独寂寞,看着朋友减少,不知怎样去做,从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交不到真正的朋友。

3.与父母的关系,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与沟通,或家庭不和给子女造成心灵伤害,有的孩子经常和父母吵闹,看到父母疲倦的面容觉得父母可怜,每天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却不知该如何向父母说,而父母的吵架,使家庭整日笼罩在硝烟中,使他们不愿待在家里,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至极,觉得人活着没意思。父母的不良行为,给子女带来不安全感,从而对父母厌恶、鄙视,给青少年造成更深的内心创伤。

(三)情感类问题。青少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他们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当然也许伴随出现许多情感困惑,如单恋的兴奋、单恋的烦恼、失恋的沮丧等。

三、相应的对策

青少年的情感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状况,心理教育工作者应明确造成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从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开设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解问题解答。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使青少年通过有效途径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学习与人交往的社会技巧。还可有效使青少年转移情绪,发泄痛苦,发泄愤怒而防患于未然。

(二)现在的青少年自制力不成熟,许多心理障碍的表现与不良行为习惯有关,对他们进行心理调节时,首先要注意日常行为的训练,帮助其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青少年心理健康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社区犯罪 心理矫正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50-01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对青少年的教育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对青少年的教育,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学校的责任、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而作为青少年居住和生活的社区,则是广大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社区资源和优势,积极为社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服务,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社区日常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 青少年社区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加强了人们认识社区教育的重要性,需要各方面把加强未成年人教育的社会责任切实担负起来,把青少年成人成材的问题真正重视起来,有效地整合包括社区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资源,把引导和教育未成年人的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组织开展多种切实的思想教育、技能培训,这对教育和引导社区内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区要从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积极主动地开展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青少年中的作用,在教育部的一系列课程改革中都要求进一步提高社区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影响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良好的社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身体和心理都在发生着质的变化,这个阶段又是人生的危险时期,很容易走错路,从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危害。因此需要社区学校在这个阶段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积极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在学校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中青少年可以得到更加直观的体验和感受,体会到奉献和付出所产生的心里感知;在社区学校这样的一个集体中学习和生活,青少年无时无刻都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和睦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每个家庭中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子女,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因此每个人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家庭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和谐的社区氛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区文化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社区娱乐活动,更多的是着眼于普世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居民良好的思想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进取精神。它既包括市民的行为模式、社会习俗、思维定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包括能提高市民素质、满足市民精神需求的社会性、公益性文化活动。社区根据客观情况,在继承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开展多项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为社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和谐氛围,使青少年在健康、活泼、轻松、高雅的文化气氛中健康成长。

三、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开展身心健康教育

身心健康教育是青少年社区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社区在这方面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加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教育与宣传,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展览,关注青少年在这方面的发展。社区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要科学化,不断创造有利条件,逐步健全机制,把这部分资源充分地开发利用起来。结合家庭与学校教育,充分发挥社区的区位优势,由点到面,全方位地加强对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社区青少年犯罪心理矫正

青少年犯罪大多是由于处在敏感的年龄段,加上心理与生理发展的不同步,以及现实社会与心理预期的巨大落差所引起的。对于这样的矛盾我们可以通过社区心理矫治的渠道来化解,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积极开展多种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可以开设一些讲座;浪子回头的青少年,以自身的实例,给所有青少年深刻形象的展示,勿忘前车之鉴。第二,针对那些生活态度不积极、自我实现能力差、存在犯罪隐患的社区青少年,我们可以采取赏识加教育的方式。第三,对于那些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并伴随较大情绪波动的潜在问题社区青少年我们可以采取心理干预、行为矫正等方法。

参考文献:

[1]T芳丽.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N].衡阳日报,2008-05-15.

[2]罗峰.志愿组织与社区公共治理的形成[J].探索与争鸣,2005,5(2).

青少年心理健康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心理疾病;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

随着社会和医学科学进步,青少年躯体性疾病发病率有所降低,但是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发生率逐年上升。临床实践和研究证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特点、行为方式与其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良好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良的教养方式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甚至会导致其出现心理疾病[1-3]。鉴于前人研究多采用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来考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研究则以确诊为心理障碍患者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来分析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铜川矿务局精神卫生康复中心的78例青少年心理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名,女47名,年龄13~19岁,平均(16.7±1.25),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的有22例,高中以下的有56例,他们的心理障碍分布精神分裂症的有15例,强迫症的有5例,焦虑性神经症的有22例,抑郁症的有17例,恐惧症的有5例,社交恐怖症的有14例。所有诊断均由精神科医师做出。为了便于分析青少年心理疾病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同时选取了78例健康被试组成对照组,其中男31例,女47例,年龄13~19岁,平均(15.8±1.34)岁,两组均自幼与父母共同生活。

1.2方法: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正常人群和心理障碍患者进行统一施测。SCL-90共90个项目,包括10个因子,每个项目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由岳冬梅等人修订,其中有反映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因子(58个项目),反映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因子(57个项目)。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录入和分析。

2 结果

我们分别对两组被试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详见表1~2。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我们发现除“敌对”因子外,疾病组在SCL-90其他因子上均显着高于对照组。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我们发现在“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上,对照组均显着高于疾病组,在父母“惩罚严厉”、“拒绝”、“过分保护”和“偏爱”上疾病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揭示出青少年心理疾病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与对照组相比,疾病组的父母较多采用“惩罚严厉”、“拒绝”、“过分保护”和“偏爱”等消极的教养方式,较少采用“情感温暖”这种积极的教养方式。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2,3,6]。父母给予子女情感温暖,就会使子女产生愉悦的情感,会让他们更加的接纳自我,反之,如果父母对子女持有拒绝、控制的态度,会造成子女自卑、焦虑、退缩、过分顺从、无安全感、攻击性强或行为。另外,如果父母过分保护和偏爱子女,会使子女形成依赖性人格,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最后,父母给予子女过多的惩罚甚至为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而在子女遇到困难时不能给予即使有效的帮助也会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疾病。因此,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缺乏情感温暖、惩罚、拒绝、过分保护和偏爱等消极的教养方式是青少年产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会增加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危险性。

参考文献

[1]王秋英.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性格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276.

[2]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8,21(6):553.

[3]蒋奖.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27(1):72.

[4]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