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康复学重点

中医康复学重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医康复学重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医康复学重点范文第1篇

中西医康复相结合是中医康复教育的一个方法。中医康复教育的对象是在职中医人员和中医本科生;最常见的康复病种以神经损伤为主,例如脑损伤、脊髓损伤等,对主要病种进行中医康复教育,尽快掌握康复流程及主要内容,使从事中医康复的人员将中医康复理念及方法推广到心肺等其他领域应用。

现职中医工作者的康复教育

由于现在许多医院的康复科是在现有中医科人员基础上组建而成,因此对现职中医师、针灸师、按摩师的培训和教育大多采用送到康复医疗发展较全面的医院进修学习,因此对进修生的培训在重视中医康复疗法的同时应该进行现代康复疗法及评定内容的补充,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理论授课及实际操作相结合,使进修人员在进修后能将中西医康复知识运用于临床。

1培训计划:将康复评定及中西医康复疗法设置为培训内容,与中医针灸、按摩、中药的使用与具体问题相结合。以脑血管病及脊髓损伤的评定、康复为切入点,将现代康复理念融入中医康复疗法。针对具体的康复问题,如假性球麻痹、痉挛、肩手综合症、偏瘫平衡障碍、认知障碍、失语及脊髓损伤并发症等,设置相关课程,使进修医生对中医康复有全面认识。通过以上培训,使中西康复融合贯通。

2现代康复疗法的介绍:在介绍以上评定和不同障碍康复的基础上,介绍物理治疗法、作业治疗法的基本方法及内容。培训计划目的是将中西医康复概念及方法融会贯通,必将对中医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中医康复学重点范文第2篇

他是中国推拿界中坚力量的代表性人物,作为全国首位推拿学专业博士,在国内率先提出中医推拿防治颈椎病"筋骨失衡,以筋为先"的学术思想,他就是房敏教授。

甫一见面,记者就为他言谈举止间的文雅得体又不失幽默所折服。房敏教授紧跟时代潮流,在交流中不时蹦出一些时下流行的词汇,如“潮”“out了”等。想来当医生最忌讳自己的技术停在原地,需要不断地创新学习才能满足患者的当下需求,因此与时俱进才是硬道理。学术上不落后于人的他在生活中自然也得赶上时代的步伐,不管和哪个年龄段的人都能迅速打成一片。

做有中国特色的康复

房敏教授是推拿专业的,他认为康复和推拿,二者服务对象相同,使用“工具”又同样都是手,但指导理论不同。现代康复讲究解剖、神经、刺激点,中医推拿讲究经络、穴位、补泄等。房敏教授早年跟随其导师严隽陶打造了上海市针灸推拿临床医学中心,在继承和保持传统中医药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康复的理念、理论、技术、方法,针对临床上有效的优势病种展开了应用性研究,通过有效探索催生出了新的治疗体系和方法——中国式康复。在2002-2003年,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开设了康复科,搭建了康复平台,并引进了国外的先进设备。这么多年过去后,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科室已跻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卫生部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做康复拥有先天的有利条件,在现代康复技术的基础上加上传统特色疗法,融合两种方式去治疗疾病,犹如两条腿行走,更稳健。”这掷地有声的话语一落,记者都忍不住为之喝彩。

中国式康复,任重而道远

关于中国式康复,房敏教授有自己的一套见解。也许有人会有疑问,这种结合方式到底是以中医为主,配合西医,还是西医为主,中医参与,亦或是二者并重?房敏教授表示并不存在哪种更重要,两者是一种有机融合的关系,虽然就现阶段而言,还没有达到充分融合的地步,但“碰撞”后所产生的新东西,总归有利于认识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认清病理状态以及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中医和西医相互结合,不论以哪个为主或为辅,其目的都是让患者尽快康复,回归社会和正常的生活。在说起岳阳医院对于康复的投入和产出时,房敏教授还是颇为骄傲和自豪的,“我们医院的康复科医生大部分都是中医出身,学习中医理论与方法的同时也掌握了现代康复技术,这为完善中国式康复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我们在国外参加学术交流的过程中也发现,有中医基础或许能将现代康复理念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但是,走中国式康复之路任重而道远,这几年,在重大应用性科研项目上国家和市政府都给了我们很大支持,配置的仪器也都达到了高精尖水平。长路漫漫,但我们有信心。”

院长的一天

在同事的眼里,房敏教授是铁人一样的“工作狂”。当院长以来,他几乎每日都在早上7:30前就到医院,花半小时的时间梳理工作头绪。之后繁忙的一天便开始了,常常都是忙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家。所以作为院长,他的一天是基本都是围绕管理和业务工作展开。房敏教授坦言,有空时自己也喜欢看看书、喝喝茶,听听音乐会,但如果影响到工作的话就还是以工作为主。古人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房敏教授无疑是一位对自己的职业、工作都很负责的好院长,通过解决不同的问题,协调推进相关工作,才让医院有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骄人成绩。

自他获得首届“医苑新星”之后,还连续数年参加岳阳医院举办的中医养生节,以传播中医养生文化为己任。这个中医养生节活动以其公益性、科学性和普及性,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开办九年来受惠的群众达十万余人次。房敏教授说,作为一名医生,不仅仅要为百姓治病,传承和传播祖国医学的千年文化历史更是中医人的使命,能把更多科学的、有效的养生之道传授给老百姓,让他们掌握科学的健康保健知识,才能更好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采访札记

采访房敏教授有些曲折,由于当院长工作繁忙,约访时间总是碰不到一块儿。后来经过与医院方面的反复沟通才定下了此次采访。房敏教授是个高个子,为了配合杂志封面拍照穿了一身深灰色的西服,整个人看起来身姿挺拔、容光焕发,这就是房敏教授给我的第一印象。

采访中发现,房敏教授是一个时间安排极其紧密而有序的人。即使公务繁忙,他也安排得一丝不乱。我们采访前他刚结束会议,采访完毕后他又将赶去参加下一个会议。采访间隙,我有幸得以参观了房敏教授的办公室,他的办公室整洁而明亮,宽大的办公桌上堆放着文件和书籍,房间的各个角落摆放着许多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植物,我想象着房敏教授坐在办公桌里加班之时,偶一抬头间看看这些可爱的花草,心情必然很愉悦。

中医康复学重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脑梗塞/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方法;康复

随着我国人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并在存活的患者中,约75%左右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40%的患者中度致残。患者残留某些大脑功能障碍,包括认知障碍、预言功能障碍、心理或情感障碍灯,但最常见的该是运动功能障碍,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严重负担。笔者收集2008年1~11月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82例患者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神经内科、中医科病房:入选对象为脑血管病早期恢复期患者。82例患者均采用简单随机法(抛硬币法)分为治疗组(A组)49例,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龄(58.35±7.96)岁,病程(7.45±4.6)d,开始针灸时间,(12.3±4.5)d,最终脱落3例治疗组患者,最终治疗组患者为46例。对照组(B组)46例,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57.36.83±8.59)岁,病程(7.23±3.9)d,开始针灸时间,(11.9±5.1)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神经缺损程度方面,经统计学χ2检验和t检验,(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A组与B组开始针灸时间及疗程相同)。

1.1.2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诊断标准[2]。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51~75岁之间;②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1996年制定《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进行诊断;有脑CT或MRI结果的支持,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③选中风恢复期14 d~1个月患者: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级在0~Ⅱ级的Ashworth评定瘫痪肢体肌张力≥0级,并且≤2级。④住院患者愿意参加本课题,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①年龄不符合上述标准;②双侧瘫者、痉挛性瘫痪者;③生命体征不稳定、意识障碍者;④有严重的心肾及感染性疾病者;⑤不愿合作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针刺治疗软瘫期(BrunnstromⅠ-Ⅱ):针刺治疗主要以背腧穴和夹脊穴为主,斜刺深度约1~1.5寸,每次施针穴位患侧约十五穴位,以电针中强刺激量,时间30 min。每次针刺完毕即刻做左右翻身康复训练,对其疗效不佳者可采用刺而再刺,加大针刺刺激量。针刺完毕即刻进行躯干肌的康复训练。

痉挛期(BrunnstromⅢ-Ⅳ):以头针和颈项穴位治疗为主,并针刺背部五脏腧穴和督脉大椎、穴位,配合腹针隔日治疗一次,局部则以上下肢阳经穴位。严防针刺后出现肌痉挛。

恢复期(Ⅴ-Ⅵ):在针刺过程中根据针刺疗效的反应以寻找最佳有效穴位,并调定针刺量的大小,紧密结合肢体康复锻炼(在患肢能微动的条件下);进行针刺后运动、再针刺、再运动的方法。

1.4.2 康复组。运用神经发育疗法如Bobath、Brunnstrom、Rood技术、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指导。

软瘫期:加强护理,使患肢处于正确位置,采用床上抗痉,定时变换,同时鼓励患者利用健肢在床上进行主动的被动运动,如桥式运动、夹腿运动、自助上肢伸展和伸屈肘训练。

痉挛期:采用抗痉挛手法和诱发分离运动的训练,配合中医的康复按摩,缓解关节、肌肉的痉挛,以控制肌痉挛,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恢复期:指导患者进行更具选择性的主动运动和速度运动的训练,如三级坐位、站位平衡训练和步行、上下楼梯训练;同时继续控制肌肉痉挛。

注:两组康复训练方法相同,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

1.5 疗效观察

1.5.1 疗效评价标准

1.5.1.1 以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运动障碍严重程度,即运动评分

1.5.1.2 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 采用Barthel氏ADL指数法,≤40分为完全或大部分依赖他人;41-60分为部分依赖他人;≥61分为生活自理[4]。

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收集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构成比),推断性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两个样本间的率用x检验。数据库的建立及统计分析均在SPSS11.0统计软件包上实现。

2 结果

运动功能采用较多使用的Fugl-Meyer(FMA)评分系统,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MI)评定,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评定2次。

治疗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各组FMA与治疗前相对比,评分都有显著性差异。各组之间治疗前后比较:A、B两组均有有显著性差异。巴氏评分也呈现了上述规律。提示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较仅有康复治疗有明显的疗效。

3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当前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一种致死率、致残率都很高的常见病。在许多地区,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更是高居首位。大力提高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治疗水平,最大限度恢复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首要任务。现代医学主张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处理应当与急性期的医学处理同步开始,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按脑卒中康复分期进行不同的针刺法,是现代康复治疗与中国传统康复治疗相结合的一项探索[5],相得益彰。脑卒中在急性期就应接受针刺治疗,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发病6 h内针药并用[6]。因为急性期病灶在脑的病位较浅,出现的肢体症状完全由脑部病灶引起,这时治疗的重点在脑部,以醒脑开窍为主。华佗夹脊能调整躯体神经功能,加强了刺激能量的激发和信息传递,加快修复和重建受损的神经反射通路,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通过72例患者的观察,运用Fugl meyer(FMA)评分系统对患者运动功能进行治疗前后评价,运用Barthel指数(BMI)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发现运用祖国传统的针刺处方配合现代康复医学肢体功能训练,显著增强脑卒中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脑卒中患者错误运动模式,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与其他康复治疗方法相比,本方案有明显的优势。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2.

[3] 王新德.神经病学.神经康复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4] 沈甜.针灸治疗脑卒中肌张力增高的研究进展.甘肃中医,2003,16(10):6.

中医康复学重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就业能力 运动康复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31-01

随着目前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对康复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2013年国务院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康复在促进人民健康服务方面的地位,并特别强调了体育健身在健康服务产业的重要作用。运动作为康复的重要手段,在慢性疾病治疗、老年人功能恢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运动康复专业因此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目前各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设置侧重点不同,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率普遍较差的形势下,以提高就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本研究以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运动康复专业为例,对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探讨。

一、目前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大都是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中独立出来的,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没有明确的区分,很多部分都是重叠的,没有明显突出康复专业的特点,实际上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压缩版;学科化痕迹严重,注重知识,忽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就业岗位实际需要脱节,就业竞争力降低;教学体系主要采用“三段式”;专业课程教材缺乏应用性、职业性、综合性和适应性,就业观念落后;在课程设置上表现为课程定位不够明确,不是以培养就业能力的教学体系为引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差,教学资源不够完善,教学评价手段单一。

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的去向主要以医院康复科、疗养院、队医及健身场馆指导为主,这些部门用人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实践操作为主,而现在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设置理论课时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实践课时,学生在学习复杂医学知识的时感到非常困难和枯燥,而毕业后这些知识又不能和实践操作密切结合,这就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我们认为,对于一名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如何治疗疾病比知道疾病的成因更为重要。

二、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置的方向

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就业能力与大学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是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实践工作能力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对目前运动康复课程设置方向调整要做到“三个突出”,第一,突出体育术课的优势,在体育院校的课程如瑜伽、健身气功、康复操及各种体能康复训练课都是其他院校所缺乏的,而这些体育项目无论对健康人群还是患者都是非常有益的康复手段,掌握一定的体育术科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保持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所以在体育院校的运动康复专业学生一定要选修至少2门体育术科课程。第二,突出传统医学的优势,传统医学尤其是中医在康复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如针灸、贴扎、艾灸、拔罐、推拿、按摩等技术在康复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而且治疗效果显著,用人单位对熟练掌握这些技能的学生青睐有加,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加大传统医学知识的理论和实践课时。第三,突出与运动康复有关的内容,在与运动康复有关的疾病中,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是最常见的,所以,在平时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要突出这两个系统,增加这两个系统的授课时数,并辅以一定数量的案例教学,让学生能掌握运动康复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增加其在实践中应付疾病的能力。

三、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置具体措施

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重点是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实验、实训、实习是教学过程三个关键环节,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①以够用、必需为原则进行课程改革,按照工作岗位实际需要进行课程建设,在课程重组的基础上重新制订理论课程体系,加强精品课程建设。②建立相对独立、针对岗位基础技能要求、配合理论学习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多功能型、基地型的实验室,重新开发或完善实验内容,并编写配套的实验指导教材,将实验、实训教师从理论课中剥离,同时培养或从相关单位引进业务素质高的专业实验教师。③以提高实际专业技能为重点,建立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交替机制,教学完全按照行业规范来进行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保证学生就业能力与康复行业发展前沿需求相结合,真正实现学生与岗位零距离。

以西安体育学院为例,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生生源特点及专业特点,在专业基础课中,将《系统解剖学》改为《运动解剖学》、将《生理学》改为《运动生理学》,将《诊断学基础》改为《诊断学》,去掉《运动训练学》,增加了《运动人体机能实验学》。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将《推拿学》,《针灸学》等合并成《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新增加了《贴扎术》。选修课方面,将《医用统计学》改为《体育统计学》,将《营养学》改为《运动营养学》,去掉《语言治疗学》、《假肢与矫形器学》、《医务监督》、《健康管理学》等课程,增加了《残疾人运动员医学分级理论与方法》、《康复体能训练方法》,以及足、篮、网、羽、田径等体育类课程。使学生在体育方面也能有一技之长,在从事体育康复方面能更好地理解运动促进健康的机理和作用。目前的课程设置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大类63门课程,其中通识必修课程9门、基础必修课程14门、专业必修课程12门。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建设,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此,运动康复专业开设了康复功能评定学、运动疗法技术学、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康复学、神经康复学、理疗学、肌肉骨骼康复学、贴扎术、运动医务监督、体育保健学等多门专业方向课程,并扩大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比例(≥1:1),运动康复专业实验教学在体育学一级学科平台上组织,按照基础实验―开放实验―毕业实训三个层次实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多种实验技能与职业技能。

四、总结

在体育院校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以突出“体育术科优势”,突出“传统医学优势”,突出“与运动康复有关内容”为主,增加实践课教学时数,教学完全按照康复行业规范来进行课程设置。保证学生就业能力与行业发展前沿需求相结合,真正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精超,赵斌.我国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9): 851-854.

[2]黎健民.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运动康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体育世界,2015(6):72-75.

[3]刘国华.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体育保健康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21):127-128.

[4]陈建,徐国栋,杨翼等. 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7):682-684.

中医康复学重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毫火针; 康复训练; 脑卒中; 痉挛性偏瘫

脑卒中目前在我国的发生率非常高,部分脑卒中患者会遗留偏瘫,以痉挛性偏瘫为主,俗称硬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主要以康复治疗为主,但是临床发现联合针灸治疗,可以显著能缓解痉挛程度[2]。毫火针疗法在目前的临床中有一定的应用,付玉智[3]医师发现在联合康复治疗时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本研究旨在探讨其疗效和适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入院后均经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55~75岁,平均(62.9±5.1)岁;脑梗死21例,脑出血9例;左侧16例,右侧14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5~75岁,平均(63.1±4.9)岁;脑梗死22例,脑出血8例;左侧15例,右侧1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类型及偏瘫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75岁;(2)Ashworth痉挛评级≥Ⅰ级。排除标准:(1)严重神智障碍意识不清者;(2)痴呆患者;(3)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原发性疾病和严重并发症者。

1.3 方法 (1)对照组仅使用康复训练:运用个体化规范的神经发育疗法以抑制上肢痉挛、手指屈曲痉挛、下肢痉挛、对踝关节进行背屈训练[4]。每次每个患病部位选择1~2种训练方法,训练时间为50 min/次,6 次/周,共训练4周。(2)试验组使用毫火针点刺结合康复训练,毫火针取穴:先取痉挛优势侧,上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下肢伸肌侧(血海、梁丘、照海);后取痉挛劣势侧,上肢伸肌侧(肩k、天井、阳池),下肢屈肌侧(髀关、曲泉、解溪、申脉)。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医师一手持酒精灯,另一手持毫针,烧针至通红,迅速准确的刺入穴位,刺入深度2~5 mm,并敏捷地将针拔出,快进快出,全程约半秒,出针后用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少疼痛和保护针孔。3 次/周,治疗4周,同时与对照组进行相同的康复训练。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改善情况、治疗前后肢体活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

1.5 评价指标 (1)肌张力改善情况:采用Ashworth分级0~Ⅳ级评定,上肢以肘关节,下肢以膝关节为观测对象,分为4个等级,即显效:降低2级肌张力;有效:降低1级肌张力;好转:降低半级肌张力;无效:无改善[5]。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好转。(2)肢体活动功能评分:采用运功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评价,共7个项目,每个项目分3个级别,每个级别检查以0~2分计分,评分越低,表示运动功能障碍越严重[6]。(3)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采用ADL评分方法,满分为100分,共10个检查项目,赋值0、5、10及15分,评分越低,表示日常生活功能障碍越差。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改善情况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3200,P=0.0377),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和ADL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Mugl-Meyer和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ugl-Meyer和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痉挛性偏瘫在脑血管病中较为常见,多见于中风后遗症的患者[7]。痉挛性偏瘫患者最明显的特点是肌肉组织的肌张力增高,其中以上肢伸肌群和下肢屈肌群痉挛性瘫痪为主,肌张力明显增高,临床表现在上肢为屈曲,下肢为伸直(特殊的痉挛性偏瘫步态),手指呈半屈曲状态[8-11]。目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方法主要有康复治疗(运动疗法和物理治疗)、口服药物、局部注射治疗、手术及中医治疗方法[12-15]。康复治疗在临床上效果最好,药物治疗效果不甚显著,且存在副作用,而手术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16];而中医治疗方法较多,包括中医药和针灸等治疗,以针灸治疗为主,效果较好[17]。郎建英等[18]在一项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发现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可以收到很好的康复效果,但部分患者因恐惧感和晕针不能接受针灸治疗,导致治疗受阻。

本研究选用的毫火针是1寸针,在火上烧红后迅速刺入特定穴位,并迅速出针,达到疏通经络、鼓舞气血运行、解痉挛及除麻木的功效[19]。配合温热进针法,促进了气血的运行和经脉的畅通,在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时作用较强、刺激程度大、即时效应好。另外选穴技巧是按照偏瘫患者的主要受累肌群,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共同运动模式的特点,以协调肌群间肌张力的平衡为重点。在本研究中,笔者发现联合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Ashworth痉挛程度和肢体活动功能较单纯康复训练效果更优,对于缓解患者肌肉痉挛性状态有较好改善,这与文献[20]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毫火针在治疗痉挛性偏瘫方面有一定效果,且治疗后患者Fugl-Meyer和ADL评分均升高,主要与缓解肌肉的痉挛状态有关,说明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预后,让患者及早回归正常生活。

综上所述,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疗效显著,可以缓解患者的痉挛状态、改善肢体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光.针药结合治疗脑中风后遗症7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4):65-66.

[2]李华伟,马丙祥.针刺治疗脑瘫合并听力障碍45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1):53-54.

[3]付玉智.毫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31(1):34-35.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等.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01-318.

[5]郭铁成,卫小梅.改良的Ashworth分级应用于上下肢肌张力评估时的比较[J].中国康复,2008,23(5):313-315.

[6]何怀,戴桂英,刘传道,等.静态平衡仪及平衡功能量表在偏瘫患者平衡功能评定中的应用及相关性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2):134-136.

[7]林秀丽,伍秀秀.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21(24):58-59.

[8]唐朝正,丁政,陈昌成,等.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踝关节控制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4):276-279.

[9]O国俊,魏道儒,曹建国,等.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1):4-6.

[10]陈钊德,龙耀斌,梁天佳,等.局部振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和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8):600-601.

[11]陈健安,余康潮,钟正,等.针刺董氏奇穴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3):330-333.

[12]刘洁淞.针灸推拿联合中医药治疗2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8(22):111-112.

[13]蔡浩狄,豆伟,姚燕,等.中医综合康复法治疗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11(21):88-89.

[14]孙远征,姚启凤.拮抗针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5):36-38.

[15]尹姣姣,王敏华.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痉挛的治疗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10):1696-1698.

[16]朱志芬,李萍.强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0):40-41.

[17]王晓风.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针灸及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3):91-92.

[18]郎建英,庄礼兴,贺君,等.“靳三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随机对照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6):440-443.

[19]饶晓丹,于海波,钟卫正,等.毫火针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5):917-918.

中医康复学重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脑瘫;痉挛;辅助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1(2008)11(a)-070-02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致残性疾病,近年来一直是临床研究热点。痉挛型脑瘫是脑瘫的常见类型,占60%~70%[1]。痉挛不仅阻碍儿童正常运动的发育,还可以引起挛缩、畸形、疼痛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的肢体功能。所以,如何缓解痉挛是脑瘫康复治疗学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采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补阳活血汤佐治,取得一定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3月~2007年9月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住院的确诊为痉挛型脑瘫的患儿112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2];②患儿家长知情同意;③完成3个月疗程。排除标准:各种其他原因造成的中枢性痉挛型瘫痪。

1.2 方法

将112名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常规治疗+中药佐治)7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42例。对照组42例患儿采用常规治疗,给予功能训练(Bobath法、上田法和Vojta法)、按摩、静脉点滴营养脑细胞药物及痉挛肌治疗仪治疗。中药佐治组70例患儿在以上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活血汤,采用加热熏蒸给药的方法。补阳活血汤处方:黄芪60 g,当归15 g,川芎12 g,地龙9 g,桃仁12 g,红花15 g,赤芍15 g,郁金12 g,远志12 g,伸筋草15 g,透骨草15 g。熏蒸方法:采用河南内黄翔宇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HYZ-Ⅱ熏蒸治疗仪,把中药和适量水倒入中药蒸发器中,温度调控在38~42℃,患儿躺入熏蒸床上,熏蒸30 min,1次/d,每周治疗5 d,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

于治疗前和3个疗程结束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法[3]评定患儿的肌张力,并进行主要关节活动度测量,疗效评定参照孟晓慧等的标准[4]。显效:改良Ashworth评分降低2级以上或恢复正常,且主要关节活动度提高20°以上;有效:改良Ashworth评分降低1级以上,且主要关节活动度提高10°以上;无效:患儿病情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治疗组中有4例患儿在第1次治疗中出现烦躁、哭闹,适当降低治疗温度,饮用温开水后,患儿逐渐适应训练至结束。补阳活血汤佐治组,治愈39例,显效2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4%;常规治疗组,治愈14例,显效1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9.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新生儿医学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出生时有高危因素的患儿,特别是早产儿存活率大大提高,但脑瘫患儿反呈略有增多趋势。痉挛型脑瘫占全部脑瘫病例的60%~70%,持续肢体痉挛会导致关节畸形,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成为儿童康复临床的重点。

现代神经医学研究认为,痉挛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高位中枢对脊髓牵张反射的调控障碍或异常,使牵张反射过强或过于敏感而导致痉挛。长期痉挛导致骨骼肌内肌纤维的转化致Ⅰ型肌纤维增多、聚集。这种兴奋域低,对牵张反射敏感的肌纤维增多,在临床上表现为马蹄足,髋内收而大腿呈剪刀交叉状态等异常姿势[5,6]。小儿痉挛型脑瘫属中医“五硬”范畴。中医认为脑瘫多因父母精血亏虚,而致胎元不足,胎失所养;或孕期母体劳累,营养不良;宫内感染、窒息、早产、多胎等因素,致使胎儿在体内未得充足的气血营养。气属于阳,血属于阴,两者之间存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密切关系,血属阴而又主静,血不能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虚则推动无力,血行迟滞而形成血瘀。产时颅内出血、缺氧缺血等导致气血失运,气滞则血行不利,可致血瘀。《沈氏尊生书》亦说“气运于血,血随气以同流,气凝血亦凝矣,气凝在何处,血亦凝在何处。”《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缓解痉挛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法,临床研究的方法很多,如选择性神经后根切断术[7]、选择性闭孔神经切断术治疗脑瘫性大腿内收肌群痉挛[8]、A型肉毒毒素对踝跖屈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功能恢复的早期作用[9]、按摩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10]、气泡浴配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肌痉挛疗效观察[11]等,都取得一定疗效。针对痉挛性脑瘫气虚血瘀的病机特点,本研究以补气行瘀为法,采用补阳还五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组成补阳活血汤,方中黄芪为君,取其大补脾胃之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并助诸药之力;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为臣;地龙、伸筋草、透骨草通经活络,郁金、远志活瘀开窍,共为佐使。全方共奏补气、活血、通窍、舒筋之效。

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脾胃柔软,容受性差,加之痉挛性脑瘫疗程较长,往往2~3个月以上,口服用药治疗的可行性不强,本研究采用中药熏蒸,对痉挛型脑瘫的治疗进行初步探讨。中药熏蒸主要是利用水的温热作用,使药物有效成分透过皮肤、空窍、腧穴等部位,直接被机体吸收,温热作用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使机体新陈代谢旺盛,全身机能得以改善,痉挛部位的营养及循环状态也得以改善,从而促进痉挛的缓解。本研究结果证实,采用中西医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中药熏蒸辅助治疗可明显缓解脑瘫患儿的痉挛状态。由于脑瘫痉挛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各种治疗方法疗效不确切,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样本量太少,需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证实,为临床治疗痉挛型脑瘫提供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

[2]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0.

[3]刘雅丽,高伟.痉挛的评定[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3,3(2):60-62.

[4]孟晓慧,刘静,朱志萍.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蜡疗的护理体会[J].医药论坛杂志,2004,3(6):71-72.

[5]胡月光.脑瘫痉挛性马蹄足腓肠肌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观察[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5,16(4):233.

[6]唐彦萍,胡月光.脑瘫髋内收痉挛性内收肌组织化学超微结构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0,15(1):8.

[7]徐罗刚,李珊,龚海燕,等.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10):629-630.

[8]于炎冰,张黎,徐晓利,等.选择性闭孔神经切断术治疗脑瘫性大腿内收肌群痉挛[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2(12):68-69.72.

[9]朱晓军,许光旭,励建安.A型肉毒毒素对踝跖屈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功能恢复的早期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3(22):250-251.

[10]邢敏亚.按摩治疗小儿痉挛性脑瘫[J].按摩与导引,2006,2(22):40-41.

[11]梅,王跑球,张惠佳,等.气泡浴配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0(12):841.

中医康复学重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健康;体检;中医体检

【中图分类号】 R2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692-02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意为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则身体健康,精神愉快。这是中医学用阴阳学说对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概括,是对人体健康态的表征。人体的健康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以及自身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1]。

1.健康体检的重要性

在现代生活模式下,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伴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等综合症状,在人群中较为多见,虽然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却是导致各项疾病的高危因素。而健康体检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2]。因此做好健康体检工作,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身体保健需求,成为健康体检中心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近年来健康体检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发挥中医的优势,将中医理论运用到体检之中,我院体检中心从2009年开始,就开展了中医体检,深受群众欢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如何做好中医体检进行初步探讨。

2.中医体检

中医体检是指在易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的时间生命信息,运用“天人合一”,人体阴阳平衡,五脏相生相克的原理,用传统的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确定被检者的先天病理体质状况及身体健康状态,针对不同体质和健康状况给出中医治疗的对策和日常养生调理的指导。

2.1体检对象

中医体检具有普遍适用性,男、女、老、少皆宜;但又有重点适用对象:一为亚健康人群。主要表现为情绪紧张、心烦意乱、胸闷憋气、食欲不佳、容易疲劳等,但通过现代医学仪器检测后,却没有发现任何的异常。从中医角度看,七情六欲皆可致气血阴阳失调,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二是欲进补人群。中药进补因人因症而异,不能随意进补。一般来说,需要进补的人皆有阴阳失调,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几种类型,因此,进补前最好先通过中医体检,全面了解个人体质,制定个性化的进补方案,对症进补才能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效果。三是有健康意识的人群,重视自己或家人的健康,希望远离化学药物侵扰,愿意接受中医养生。希望了解自己真实的身体状况,中医体检不失为一种最佳的选择。四是对于慢性病患者。因为长期接受某种治疗或服用某种药物,必然会对体质平衡产生影响。通过中医体检了解这种影响,及时进行中药调理并配合平时饮食调理,对人体功能的一些变化进行主动性干预,就能达到既不影响治疗,又能减少副作用伤害的目的。

2.2体检方法及内容

中医体检以中医体质学理论、整体观、辨证论治为指导,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法对人体作全面的、整体的检查及分析。为此设计了专用的中医体检表,基本内容:①四诊:神、色、形态;面色、头颅五官九窍、络脉、肌肤、手足、胸腹;舌质、舌苔;脉相检查。闻诊:声音、气味。问诊:一般情况、生活习惯、家族史、既往史、现在症状。切诊:肌肤、手足、胸腹、脉象。②四诊合参辨别体质类型。③保健指导: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

3.中医体检的优势和特色

3.1疾病预防

中医非常重视未病先防的原则,“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最早起源于两千多年前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该书《素问・四气调神论》中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唐代名医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中医“治未病”理论强调:(1)未病养生,防病于先;(2)欲病救萌,防微杜渐;(3)已病早治,防其传变;(4)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开创了天人相应预防观、形神合一预防观、动态平衡预防观、三级分层预防观、防治互寓预防观、综合应用预防观、辨证施防预防观等预防学观点[3]。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与方法体现了积极预防的保健策略,这些都是未来健康保健模式框架的主要内容[4]。

3.2辨证论治重视体质

中医辨证认为人体患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劳逸损伤、七情内伤等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易感性,不同的症状表现,不同的生理功能紊乱程度[5]。中医药调治亚健康的优势在于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辨证施治,综合调理。中医体质学,也是“治未病”理论的重要内容。每个人的体质是不同的,根据人体形态特征、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及对外界适应能力等的不同,人的体质可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九种[6]。人们通过体质辨识,可知道自己的体质类型,自知现阶段身心健康状态正常与否,自知易患哪些疾病和这些疾病的规律、病变特点和发展趋势,也可了解现阶段干预、治疗、康复后的方法和措施[7]。

3.3中医诊断的整体观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六腑、四肢百骸,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8]。中医理论以人体功能状态为特征,重视整体观,强调各脏腑功能之间的关联协调,阴阳气血的平衡统一。中医认为,人的生存与自然相依为命,息息相通。《素问? 病痛论》云:“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人居自然界,禀天地之气生。四时阴阳消长转化,地理环境都影响着人的生理病理变。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进行自身调整变化的自动稳态系统,人的生命运动随着天地自然的调整变化而调整变化,并由此维持自身的平衡[9]。由此可见,人与自然的统一就是人与自然万物和自然规律的统一。人体每一病证的产生,无不体现整体的失调[10]。中医体检在“整体观”原则指导下的“四诊-辨证”过程是建立在生理、病理状态综合判断的基础上,从整体上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是中医独有的特色。

4.其他疗法

中医调治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中药调治法外还有多种调治法。①心理调理法:中医倡导以“恬淡虚无的境界面对欲望和诱惑;“莫嗔怒养肝气,少思虑养心气”,即调养心神当以“戒怒”、“慎思”为要的理念,从而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②起居活动调理法:每天起居有一定规律,按时休息按时起床,每天要有一定量的身体活动,使人体活动能顺应四时而颐养其气。③食疗调理法:中医在食疗、药膳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非常值得利用和开发。有顺应二十四节气的“尝新食养”、“节转食养”等,又有纠正体质偏颇的个性化食疗药膳等。④其他调治法:推拿、按摩、针灸、脐疗等中医特色的传统技术,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中医运动养生方法,都是中医调理的有效手段。

5.开展中医体检的必要性

《黄帝内经》中的健康理念“圣人治未病”,其中的“未病”不是无病,而是一种亚健康状态,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实践,中医对未病的诊断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而且近年来中医健康体检在各大医疗机构和体检中心悄然兴起,并针对不同体检人群提出调理建议,且费用低廉,是一种非常有必要的健康尝试。大多数人对西医体检耳熟能详,但对中医体检却知之甚少,中医对人体的健康检测主要是对受检者进行“望、闻、问、切”,了解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是否良好,收集受检者是否有慢性疾病史,给予中医的辨证分析,确定受检者属于“阴虚型”“、燥热型”、“痰热型”等何种体质,从而用中医中药给予调理,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中医健康体检的好处在于可以通过中医师的望闻问切,让西医不易发现的亚健康状态显形,然后进行辨证施治[11]。

随着对生活质量及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保健养生,希望能让自己的生存质量更好,中医体检所提倡并应用的保健方法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非药物疗法等丰富的调治经验,疗效显著的大量方药,显示其在调整不良状态,改善体质,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等方面的优势[12]。同时,中医学弥补了西医的不足,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它的优越性在健康的防治上十分明显。我们应深入发展中医的优势,逐步建立有现代特色的中医健康理论体系,为保障人类的健康做出更进一步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蓝毓营,唐振宇.浅谈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防治思路和方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4):81.

[2] 周战,李俊孚.健康体检浅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12,2(23):203.

[3] 洪蕾,冼华.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2):92-94.

[4] 洪净.中医药解决生命科学重大问题的前景展望[J].中国医药学报,2000,15(6):4-6.

[5] 陈孔斌,金灿道.《内经》“治未病”理论在亚健康防治中的应用[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3):250.

[6]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41.

[7] 王旭东.中医养生康复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 45-49.

[8]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0-70.

[9] 张登本.百花通解黄帝内经[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18-19.

[10] 邓铁涛,郭振球.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5.

[11] 冯永惠.健康体检的发展[J].现代护理,2005,11(9):2.

[12] 王琦.调治亚健康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

中医康复学重点范文第8篇

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懂知识,会运用,动手操作能力强,善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基于此,很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校内校外实习等社会实践的方法来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本文从育人的角度来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思考实践育人品牌的塑造。

关键词:

应用型;实践育人;品牌塑造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

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众多高职院校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各自的专业设置和办学特点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具体实施办法。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的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既懂专业又擅长实际操作的专门人才。十报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特殊教育队伍建设。《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16]47号)的第三部分提出,要提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包括满足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和接受教育的需求,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以上这些是特殊教育、残疾人事业发展相关专业发展的机遇。据统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开设儿童康复专业的有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郑州师范学院、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开设康复治疗学的有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100多所高校。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儿童康复专业为例

(一)儿童康复专业的特点

儿童康复专业具有教康结合以及医教结合的特点,即教育和康复相结合,医学和教育相结合。通俗点讲,也就是毕业生通过3年到4年的学习,熟练掌握教育学、医学、康复学等方面的知识,应用所学的相关技能,服务特殊儿童,让特殊儿童逐渐康复。因此,为学好儿童康复专业,并在将来能有更好的发展,该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包括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残疾人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该专业毕业生需要有较强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诸多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儿童康复专业的毕业生还需要具有人文精神,懂得人文关怀,具有大爱情怀,善于理解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需要,并经过努力满足其需求。

(二)儿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成绩

儿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康复科学学院十多年来,坚持医教结合、立足儿童康复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教师+治疗师”的人才培养定位,取得江苏省品牌专业项目、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项目、江苏省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等专业建设成效。

三、实践育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四大职能之一。实践育人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是育人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育人为创新教学方式变提供借鉴和启发。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落伍。跨学科人才培养需要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创新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实践教学对于儿童康复专业来说显得尤为迫切。儿童康复工作者应该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学习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实践教学有的时候可以作为第一课堂来开展,有的时候可以作为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学生只有动手操作了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碰到的问题。实践育人过程是学以致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残疾人康复主要包括有教育康复、医学康复、社会康复三种形式。教育康复是通过教学帮助特殊儿童逐渐康复的有效方法。在特殊儿童康复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应到医学方面的知识。单纯靠课堂学习医学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文科的学生更需要课外的实践操作才能理解并掌握医学方面的知识。残疾人康复的最终目的是融入社会,能够正常参与社会生活,实现社会康复。因此,儿童专业学生还需要学习社会学方面的知识,懂得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事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从广的意义上讲属于残疾人社会工作,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就需要熟悉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有些是相通的,可以从书本上学习,但是理论知识需要实践的检验,社会工作作为国外的舶来品专业,其理论知识更需要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仅靠书本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亲自去实践操作才行。除了以上所说的教育学、医学、社会学知识,在实践中还能学到将来从事工作所必须的心理学、管理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实践育人过程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加深了解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过程。美国大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学习之余参与社会实践本身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学生到特殊学校和康复中心参加志愿服务等活动,一方面可以直接接触到残疾小朋友,另一方面可以用所学知识,所具备的能力为他们服务。活动的过程还会感知残疾人生活的艰辛,耳濡目染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博爱精神。总之,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了解社会和弱势群体打开了一扇窗,可以说每次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可以说是活生生的励志教育课。实践育人可以将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创新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并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培育新时期“好学生”。除了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之外,每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实践育人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和教师双方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收获,或者是自身技能的提升,或者是理论假设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或者是丰富观察问题的视角。指导老师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教育。担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老师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努力,争取机会带着学生一起进行志愿服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领者和成长导师。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育人品牌塑造的探索

(一)“殊博汇”:关注特殊人群、传承博爱精神、汇聚正能量

“殊博汇”是康复科学学院多年来实践育人的成果的凝练,也是志愿服务的特色和品牌。“殊博汇”由康复科学学院团组织实施专为特殊人群汇聚博爱能量的志愿服务项目,充分发挥高校专业和人才优势,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暑期及每周固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特殊人群提供志愿服务,为地方残疾人康复工作提供专业支持。以实现残疾人社会融合为目标,将地方组织力量与高校专业优势相结合以形成联动机制,青年志愿者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新老志愿者接力、与助残对象结对”的服务模式,深入社区残疾人家庭,开展康复需求调查、功能评定、康复计划制定与实施训练等系列专业服务。

(二)“暖阳公益”:送知识,送服务,送教育,以实际行动推进融合教育

暖阳公益是南京特教学院一支由学生自发组成、非盈利性质的公益团队。自2012年成立以来,暖阳公益一直致力于推广平等、博爱、融合的特殊教育理念,培训专业志愿者,通过暑期夏令营、宣讲会、体验日等方式宣传特殊教育知识,推广融合教育理念,让当地特殊儿童走进普通小学,走进日常的课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宣传特殊教育精神与正确的残疾人观,达到推进当地融合教育的效果。

(三)品牌塑造的过程及意义

实践育人品牌是育人的成果的总结和凝练,有助于实践育人成果项目化,品牌化,从而有助于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实践育人品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的过程,是培养懂社情、国情、民情,做人做事接地气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高飞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莫玉婉.大学跨学科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