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骨性关节炎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试结果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运动系统损伤辅助诊断、康复治疗、疗效评定和预防[3]。目前,临床上越来越多地运用等速肌力测试定量评定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或功能障碍、脑卒中、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等患者的肌肉功能障碍,制定针对性的康复目标和计划,为系统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4~6];另外,国内王雪强等[7]新近研究报道,在BiodexSys-tem3等速系统上用被动复位测试法测试53名正常老年人的踝关节本体感觉,并以被动复位绝对误差角度作为个体本体感觉能力优劣的代表。目前,关节位置重现作为评定本体感觉功能,因其有效性、准确性、安全性和量化评估等方面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和运动医学等领域,在国外被视为本体感觉测试的主流方法之一[8]。1.1等速肌力测试作为相关疾病的康复指导性依据:徐国会等[9]采用等速肌力测试仪和静态平衡测定仪对59例老年双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KOA组)和50例非KOA患者(对照组)进行肌力和平衡功能测定,发现KOA患者膝屈伸肌群肌力下降,静态平衡功能也随之下降,其中屈伸肌力不同步性降低影响尤为明显;屈伸肌力比例失衡容易导致膝关节稳定性下降,杨延砚等[10]应用等速肌力测试评价原发性骨质疏松或骨量低下患者下肢肌力,发现屈与伸肌肌力和平衡功能呈正相关,且屈肌肌力对平衡功能的影响大于伸肌;另有王国新等[11]报道KOA患者的关节疼痛可导致患侧屈伸肌肌力下降,与郭燕梅等[12]的最新研究结果一致,因此,缓解疼痛、增强肌力可提高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及ROM,是KOA患者康复治疗的关键。侯来永等[13]通过对18例将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R)的骨性关节炎(OA)患者患侧、健侧膝关节肌力与正常对照组的测试研究发现,TKR患者围手术期功能训练应以患侧伸肌为主,同时兼顾健侧屈、伸肌训练,为围手术期膝关节功能康复提出指导意见。华英汇等[14]对20名单侧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分别采用慢速60°/s、快速120°/s的等速肌力测试,发现快速运动测试时的患侧踝关节趾屈肌群较健侧下降,且呈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可能与踝关节稳定性有关;因此,等速肌力测试可辅助检测踝关节不同受损情况,科学的指导康复治疗。另外,朱燕等[15]应用等速肌力测试,发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腰屈伸肌力的生物力学指标显著降低,指导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并起到疼痛或功能水平在治疗干预前后一种辅助评价工具的作用,与国外相关报道一致[16,17]。1.2等速肌力测试作为相关康复治疗效果有效性依据:刘晓鹏等[5]报道等速肌力测试是评价ACL重建术后康复训练效果的有效指标,同时,国内外也有大量围手术期采用等速技术进行功能评定和系统康复训练研究。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将等速肌力测试联合表面肌电(iEMG)技术同时应用于康复医学或运动医学领域,能更加全面的了解关于肌肉收缩时的神经肌肉特征[18,19]。
2等速肌力训练在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新近大量研
究证实,肌力训练对膝关节功能障碍、脑卒中、脑外伤、腰背痛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有积极的影响,并能缓解疼痛[20~25]。传统的观念认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的肌力下降是由拮抗肌痉挛引起,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肌力训练可以增加脑卒中后肌肉力量,而不加重痉挛,肌力的增加为功能改善的重要因素,同时MeratiG等[26]和CalmelsP等[27]均报道肌力缺失是导致偏瘫肢体运动障碍的主要原因。2.1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膝关节OA、功能障碍: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张力的顺序为:离心>等长>向心,这是因为离心收缩过程中有非收缩成分的介入,使肌肉的力矩输出明显增大,具有力量大、耗能小的特点,但是在具体的康复训练中,采用何种模式的等速训练方法,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如俞晓杰等[28]将4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向心训练组、离心训练组和对照组,比较等速向心和离心肌力训练治疗OA的有效性研究发现,两种训练方法均有效,且未观察到显著性差异;但是陶莉等[29]将50例行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等速肌力训练)和对照组(等张肌力训练),证实6个月等速训练的系统康复治疗可使患侧达到健侧肌力水平,并达到运动水平,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在ACL重建术后系统的康复治疗中,第2~3阶段(术后2~5周)采用股四头肌等速向心训练,腘绳肌等速向心离心运动;第4~5阶段(术后6~24周)采用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同时采用等速向心离心强化训练。另外,曹龙军等[30]通过等速肌力测试观察KOA患者股四头肌肌力、肌肉动员能力,采用脉冲电叠加刺激发现KOA患者肌力储备较大,其为等速肌力训练增加肌力和关节稳定性的康复治疗提供了可能。2.2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脑卒中、脑外伤后遗症:朱燕等[31]对5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组进行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即屈肘角速度210°/S,伸肘角速度60°/S,能显著性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能力的提高(P<0.05),可作为偏瘫患者上肢肌力训练的备选方法;另外,在临床康复治疗中,等速肌力测试和训练技术也存在同时应用的情况,如瓮长水等[32]分析8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现其下肢肌力与运动功能、平衡、步行速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592~0.811,P<0.001),因此采用等速技术合理评价和改善偏瘫侧肌力,对优化康复治疗程序有重要意义;杨杰华等[33]采用视觉反馈等速肌力训练方法对11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步态改善和ADL提高具有重要作用。KillingtonMJ等[34]对12例脑外伤患者进行12周下肢等速肌力训练,发现能有效提高其下肢肌肉力量,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2.3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其他疾患:DegacheF等[35]报道强化等速肌力训练结合有氧耐力训练可有效提高慢性心衰(CHF)患者的最大摄氧量和肌肉力量,且这两项指标都是CHF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国内未见相关研究,需进一步临床实践。此外还有很多等速肌力训练技术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康复训练中[36,37]。
3等速技术的优势和劣势
3.1优势:等速技术具有测试结果精确,重复性好的优点,另外,国外多项研究[38,39]证实等速肌力测试具有高度的重测信度。等速肌力测试常用于肌肉功能和治疗效果评价,目前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研究,等速技术的顺应性阻力特点也使得肌力训练强度高、范围全面、针对性明显,减少对肌肉的损伤,而CPM模式对低于3级肌力的力量训练和ROM恢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2劣势:等速技术过于依赖受试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没有最大主观努力的情况下,所测结果不能客观反映受试者的肌肉功能,由于训练时的顺应性阻力可以改变,导致患者可能不是在最大强度下进行测试或训练,存在心理因素等的影响,而且调整各肌群的测试或训练程序较费时,例如SertpoyrazF等[40]将40例腰背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等速肌力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比较发现2者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常规康复训练具有易操作、经济的优势。
4展望:70年代初美国Cybex公司制造出第一台等速肌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8.056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由于其确切的效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常常是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随着中国步入老龄社会,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中,老年痴呆患者的比重越来越大。老年痴呆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1]。老年痴呆患者的判断能力下降和行为障碍给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造成困难。近年来,笔者所在科室收治了21例该类患者并对其进行相关护理,取得较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5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伴有老年痴呆而需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64~87岁,平均73岁。术前诊断:股骨颈骨折18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2例,股骨近端良性骨肿瘤1例。其中合并高血压病11例,合并糖尿病5例,伴有脑卒中后遗症3例,肺气肿2例。手术方法: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9例。术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16例,全麻5例。手术切口为髋关节后外侧入路。21例患者经治疗后均临床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老年痴呆患者往往表现为智能全面受损,理解能力下降,无法与人进行正常的交流和沟通。此类患者发生股骨颈骨折和患髋关节炎时,对于疼痛、活动障碍等症状,容易产生烦躁、悲伤、易怒等情绪改变。有些患者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对这类患者进行护理时,首先护理人员要学习老年痴呆这种疾病的相关知识,对患者的状态有全面的认识。要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关心。其次,对此类患者采取责任制护理,患者入科后要尽快与患者最信任的人取得联系,这个人常常是与患者一起生活的亲属,请他将责任护理组的成员介绍给患者,以取得患者的初步信任,并通过其了解患者的病情的严重程度及特点,并了解与患者沟通时的注意事项。要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兴趣和爱好,制定个性化心理护理计划[2]。护士在工作中要与患者多交流,在交流时,除了要注意保持友好的态度外,还要多观察,逐渐摸索出患者病情的特点,找到沟通的方法。当患者亲人在场时,应让其反复多次地介绍护理人员及周围环境,尽量获得患者的信任,减少患者的陌生、恐惧和不安全感等,使患者能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3]。有些患者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下降,可以结合手势、图片表达,也可进行操作演示来示范。如需转换话题,应提前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让他做好思想准备[4]。在患者住院期间,可请患者家属多配合,定期来陪护,一起关心体贴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帮助患者渡过难关。对于人工关节,许多患者持怀疑态度。应做好解释工作,让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人工关节假体的作用和手术的可靠性。通过举例来说明人工关节手术的良好效果,也可让患者及其家属与已行人工髋关节手术的患者进行交流,让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充满信心。
2.1.2 患者术前准备 要协助做好人工髋关节手术前的常规检查,如三大常规、凝血四项、肝肾功能、心肺功能等,查骨盆平片及患侧髋关节正侧位片,查血型并备血,做好药敏试验。对并发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的患者,通过药物等内科治疗方法将病情控制在合理范围。对于睡眠欠佳的患者,可据医嘱给予镇静催眠药,以保证患者良好的睡眠,增强患者的手术耐受力。
2.1.3 康复训练的学习 对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痴呆患者,术前即应开展康复训练的学习。由于患者术后的疼痛不适及畏惧心理,没有术前训练的基础,可能导致早期康复训练难以开展。现在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后,非常强调早期的功能康复训练。术前还需要向患者及陪护人员说明术后保持正确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预防假体脱位这方面的重要性。指导下肢肌力锻炼,大腿的肌肉主要负责膝关节的屈伸活动,要学会大腿肌肉的等长和等张收缩训练,其中又以股四头肌舒缩运动的锻炼最为重要,足踝的运动训练则不是术前训练的重点。肌肉的收缩、放松的时长均以5 s为标准,收缩、放松周而复始,每次20个,5次/d。训练床上排便习惯。对于关节炎等术前可以下地行走的患者术前即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行走的方法。尽力让所有患者在术前都能掌握常规的术后康复训练方法。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常规护理 全面地观察患者全身状况,常规心电监护24 h。术后3 d内要定期监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老年人心肺功能下降,术后给予低流量吸氧,以增加血氧含量。对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对肾功能不全者注意观察尿量,要定期检测肾功能并记录、观察患者尿量。对糖尿病患者在监测和控制血糖的同时,也要注意合理饮食及营养的补充,要注意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特别注意避免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2.2.2 根据医嘱给药 针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常规的术后药物主要包括静滴抗生素、抗凝药物及能量合剂,以预防感染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补充液体及一定的能量。老年人心功能下降,要注意补液速度。也不能因为害怕补液而出现补液不足的情况,由于患者术后禁食,有出现脱水的可能。
2.2.3 患者在术后保持正确及使用正确的翻身技术对预防髋关节脱位、并发褥疮是非常重要的。术后常规去枕平卧6 h。术后做到三防:一防过度屈曲或伸直,术后膝关节下垫一软垫,这样膝关节屈曲角度保持在0°~10°;二防内旋,术后穿防旋鞋或下肢皮牵引;三防内收,双下肢之间放一软枕,保持肢体外展位[5]。术后的翻身方法:向术侧翻身时,应先伸直术侧髋关节,并保持轻度外旋位;向健侧翻身时,也应伸直术侧髋关节,两腿之间加软枕,防止髋关节内收引起脱位,软枕垫的长度要包含大腿中下段,以防膝关节处悬空下坠而导致髋关节内收内旋[5]。对于重度老年痴呆患者,为避免患者错误的下肢活动,可在两腿之间夹三角形软枕,并用条带固定双下肢,并定时在有专人看护情况下松开固定,进行双下肢功能锻炼。
2.2.4 伤口引流的护理 定时检查负压引流管,保持负压及通畅,将伤口内的淤血及渗出物引流出体外,可有效预防感染及术后血肿的发生。应定时观察引流液的量、色,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常规以引流量少于50 ml/d为拔除引流管的指标。注意保持伤口敷料完整干燥,伤口外敷料渗透应及时换药。
2.2.5 功能锻炼 麻醉消退后即开始指导患者功能锻炼,术后当天以患肢的足踝及其他肢体的功能锻炼为主;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股四头肌及屈髋膝功能锻炼;术后第3天,可以半卧位,并练习髋关节外展、内收活动;术后1周可在床边坐位,保持髋关节屈曲小于90°;术后10 d可床边站立并过度至持助行器行走[6]。由于患者精神状态常有波动,在患者精神状态好时要加强锻炼,精神状态差时可减少训练,在患者出现躁动时可少量应用镇静药物。
2.2.6 并发症的防治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时间较长,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而老年痴呆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差,并常伴有内科疾病,如糖尿病、脑梗死后遗症,术后容易发生褥疮,应加强皮肤护理,要加强观察身体受压部位皮肤的情况,为了减少骨突处的受压,可使用环形软垫,并做到勤翻身[7]。做好皮肤清洁,并保持床单被褥的干洁。对于皮肤受压部位定期进行热敷与按摩,热敷的温度不能过高,按摩力度要轻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来防止褥疮的发生。外伤及手术的创伤会导致患者抵抗力下降,加上长期卧床,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因此术中、术后的早期尤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为了预防泌尿系统的感染,在导尿时严格无菌操作,定期进行会的护理,鼓励患者多饮水,术后尽早拔除导尿管。加强营养,术后多食高蛋白质及纤维素含量高的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负氮平衡及避免便秘。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护理措施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现代骨科临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骨外科手术,是目前重建髋关节功能、缓解疼痛、纠正畸形的有效治疗手段[1]。全髋关节置换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但此手术的创伤大,有部分患者术前常合并有其他的疾病,有些疾病影响到患者术后的康复。笔者现将65岁以上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护理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65岁以上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63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5例;年龄在65-78岁,平均年龄69.5岁。其中外伤性股骨颈骨折的患者2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0例,其中双侧股骨头坏死Ⅰ期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10例;骨性关节炎11例。
1.2 方法 此组老年患者均是首次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1.3 结果 显效是指患者经治疗和康复护理后伤口愈合无并发症发生且下肢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有效是指患者经治疗和康复护理后伤口愈合出现并发症经治疗后下肢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无效是指患者经治疗和康复护理后下肢肢体无肢体功能。此组患者治疗效果详见表1。
2 康复护理
2.1 术前康复训练 肢体和关节的功能锻炼,由于关节的功能障碍和疼痛,术前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或者肌肉萎缩。所以在手术前进行关节活动能力的评估,采取因人而异的方法教会患者患肢肢体和关节的功能锻炼。如踝关节背屈、跖曲运动和股四头肌以及绳肌舒缩运动等。
2.2 术后康复护理
2.2.1 术后当天 患肢皮牵引制动或者使用防外旋鞋,使患肢外展10-20°,保持患肢中立位,两腿之间放一小枕,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屈和跖屈活动。告知家属给予向心性按摩患者的患肢肌群每10分一次,4-6小时进行一次,协助患者将患肢摆放于正确舒适的,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以及患肢感觉运动功能变化情况。
2.2.2 术后一天 指导患者按术前指导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股四头肌以及臀肌的等长收缩练习,使患肢外展15°,保持中立位,将膝关节伸直,保持大腿肌肉收缩状态10秒,然后放松。每组重复30次,每天三组。双上肢可以进行正常的活动(如洗脸、进餐等)。患肢拔除引流管后可将床头抬高30°-50°,采取半卧位,指导患者尽早在床上进行被动髋、膝关节屈伸等活动。
2.2.3 术后二至三天 术后的第2天开始,患者可取斜坡半卧位,将床头抬高不宜超过30°;术后第3天开始膝关节及髋关节的屈伸运动,指导患者在床上做股四头肌的舒缩运动、踝关节背屈活动、跖屈活动,适当增加主动运动的强度。
2.3.4 术后四到五天 在医生同意下,要评估患者身体状态,逐渐抬高床头,指导患者坐位练习,使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告诉患者坐起时屈髋的角度不能超过90°,每次20-30分钟,每天4-6次。注意观察坐位时患者有无头晕等不适症状,也可使用下肢功能康复锻炼器(CPM)进行髋关节屈伸练习,每次30-60分钟,每天1-2次,一般起始角度由0°开始,终止角度根据个人耐受情况而定。
2.3.5 下床活动 患者术后3天以后,护理人员要在床边亲自示范下床需要注意的各个动作,并由家属在旁边保护练习,患肢开始从站立到行走的训练,协助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站立并适应直立姿势后再扶助行器行走[3]。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①步行时助行器要保持垂直,中心支撑整个面;②用力扶住助行器的把手,用双上肢臂力支撑,同时对身体承重移动的运动;③助行器的高度要适宜。在助行器握手端用软垫包裹,有利于减少手掌对助行器的直接摩擦[4];④迈步时双腿要平行站立,首先伸出助行器,再迈出患侧肢体,重心移至到助行器上,再移动健肢与身体平行;⑤操作时应注意患者的安全,防止患者发生意外摔倒。指导患者开始行走时,步子不宜过大.走路速度要缓慢,然后在家属陪护下逐步进行练习行走。要经过3-6个月的肢体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的年龄不同、耐受力不同、接受能力以及体力恢复的各种情况而逐渐增加康复训练强度。
3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后,指导患者必须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还要应特别交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禁止跑步、举重物、跳跃、不盘腿、不坐低矮柔软的椅子等加大髋关节活动的事情,避免屈髋角度>90°,家属随时陪伴防止摔倒,正确完成各项日常活动,并告知患者定期复查,注意远期的并发症发生,若有不适或突然剧烈疼痛应及时到医院复诊。
参考文献
[1] 李爱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人的康复指导[J].实用护理杂志,2009,8(8):24-25.
[2] 袁晓燕.老年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02例围手术期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9):1656-1658.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护理模式;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119-02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骨科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所致疼痛、不稳、畸形等行走活动障碍的有效手段之一[1]。手术治疗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医师手术水平的优劣,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也可提高此病患者的治愈率,促进患者康复[2]。本科对2011年4月~2012年6月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96例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其中,骨性关节炎7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2例,创伤性关节炎1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中,男26 例,女 22例;年龄 27~62岁,平均(46±5)岁;对照组中,男24例,女24例;年龄26~61岁,平均(45±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心理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小组制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1.2.1 心理护理 行关节置换患者大多数是老年患者,因行动不便、长期久卧、生活不能自理,常产生焦虑、消极、恐惧等不良情绪[3]。患者主要对其体内置入的人工关节存在疑虑、恐惧心理,担心安全性和预后,护理人员可通过视频使患者了解人工置换手术的适应证、手术大致过程及手术前注意事项,介绍近几年的成功病例。根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倾听患者的意见及要求,消除不良情绪,增强信心。
1.2.2 小组制护理服务模式 护理人员和患者分小组并编号,每组护士各负责一组患者,由各组组长负责本组患者的各项护理。根据病情摆放正确以保持相应的关节功能位,如髋关节置换患者平卧时双下肢用软枕或“V”形海绵垫使患肢处于外展位,患肢穿“丁”字鞋。术中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病情等变化情况;对于骨折患者注意固定骨折部位,限制局部活动,协助、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的功能锻炼;对长时间卧床的患者进行定时、定次翻身,以防压疮、关节僵直、肺部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发生[4];制订康复锻炼计划,教会其训练方法,出院后嘱咐患者按照康复计划进行,要避免剧烈运动;发放医患联系卡,便于患者随时与医生、护士取得联系,解答相关问题。
1.2.3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护理人员分组编号,设立1名责任护理,1组护士负责5~6例患者的各项护理服务,责任护理负责所有患者的各项护理工作。护理措施在小组制护理模式的基础上,每天对各病房开窗通风,定时消毒,保持室内恒温、恒湿及空气新鲜,预防肺部感染。严格规范患者的作息时间,减少病室闲杂人员的出入,营造良好的作息环境;增加晨间护理,检查伤口引流管是否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翻身时防止拔出引流管;床上擦浴1次/d,保持皮肤清洁,特别是腹股沟、腋窝处皮肤,抹洗擦干后予以爽身粉皮肤,及时用温水擦拭被大小便、伤口渗出液污染的皮肤;变换患者后,对受压部位辅以按摩,尤其是骶尾部、肩胛区、内外踝、足跟及肘部;饮食方面多食易消化、易吸收、高蛋白、含钙质丰富的食物,多饮水;出院后,定期电话回访,进行健康宣教及提醒患者按时复诊。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做到护理技术专业化、护理服务个体化、护理服务人性化[5]。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时间、拆线时间、术后100 d平均关节屈伸活动度及患者满意度。
1.4 满意度评价方法
参照袁霞等[6]研究标准,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发放问卷并当场完成收回。本研究共发放问卷96份,均全部收回,有效问卷率为100%。满意度=(很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的疼痛缓解时间、拆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7%(P
3 讨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可通过外科技术将人工关节植入体内,代替患病关节功能,达到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7]。近年来,随着生物材料与外科技术的进步,关节置换从膝关节置换和髋关节置换逐步发展到了肩关节、肘关节、踝关节置换,甚至腕关节、趾间关节等小关节置换,据统计,80%以上的患者可以正常使用植入的假体长达20年以上,甚至伴随其终生[8]。成熟精湛的人工置换技术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但优质的护理干预和康复训练可保证手术效果达到理想状态,促进患者康复。因此,建立一套科学优质的护理模式,不仅是手术成功的保障,也是医护人员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院对人工置换术患者分别采用了小组制护理模式和优质护理模式,通过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疑虑、恐惧心理,做好术前准备。通过定时、定次的翻身,有效预防压疮形成;通过开窗、室内消毒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通过制订康复计划,缩短疼痛缓解时间、拆线时间,增加了平均关节屈伸活动度,进而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提示,优质护理模式可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满意度,因此,两组模式均能为患者提供全程护理服务,但采用优质护理模式时,护理更细致、全面,重要的是职责明确,做到了各司其责,责任到人,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总之,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可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王彩云,贾金秀.实施护理垂直管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4):32-33.
[2] 梁晓燕,红霞,文娟.整体护理干预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30(18):39-40.
[3] 廖薇,罗凯燕.心理护理在围手术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04,12(S1):95-96.
[4] 颜嘉曼.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实施[J].求医问药,2012, 3(10):309.
[5] 程千,谷贵山.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评估系统[J].中国康复,2005,20(5):307-308.
[6] 袁霞,刘文莉.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2,11(5): 1072-1073.
[7] 范丽娟.护理干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2,10(14):1831-1832.
[关键词] 人工膝关节;康复
[中图分类号]R68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117-0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成为临床上常见的手术。随着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应用,康复治疗将日益受到重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总结出一套早期的康复治疗方法,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3年8月-2006年4月盘锦市第一人民医院对临床诊断为骨性关节炎Ⅳ期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135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90例;年龄56-80岁,平均67.8岁;病程3~20年,平均5.8年;单膝关节置换120例,双膝关节置换15例;均使用进口骨水泥全髁型人工全膝关节,其中Stryker公司的Scorpio型全膝系统120例;Zimmer公司的LPS型全膝系统15例。手术按常规方法进行[1]。术后按康复计划训练;术前关节活动度(55°-100°)平均79.7°;内翻畸形(0°-30°) 平均18°;HSS评分10-56分, 平均31.7 分。
1.2康复治疗方法
1.2.1术前期患者入院后立即向患者进行康复宣教,让病人了解术后康复的一般程序和内容,不仅要语言表达清楚,而且还要做标准的示范动作,让患者充分领会功能康复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让患者观看其他术后患者的康复情况增强患者康复信心。练习使用拐杖,掌握膝关节周围肌肉训练方法,尤其是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直腿抬高,屈伸膝关节的方法,尽可能增强股四头肌及绳肌肌力,增加关节活动度(ROM)。
1.2.2术后早期即手术当日至术后第3天,此期疼痛比较重,为减少疼痛和出血,牵拉挛缩的软组织,常规将膝关节于伸直位制动。方法:① 术后立即从足趾直达腹股沟处以弹力绷带包扎, 应用5 d。②术后抬高患肢30°,膝部冰袋冷敷。③麻醉过后立即进行最大限度主动或被动踝关节曲伸及环绕活动(10次/h); 股四头肌等张收缩练习;髋关节被动及主动练习,患者定时进行翻身、叩背、主动咳痰、间断半卧位;(3) 药物:镇痛药、抗生素、术后12 h起应用低分子量肝素;④术后第2-3天,酌情拔引流管。
1.2.3 术后中期术后3 d至术后2周,中期锻炼的首要目的是减少粘连,增加ROM,至少为90°,其次是肌力恢复训练。方法:①被动关节活动器(CPM)从伸直0°,屈曲30°开始渐增,屈膝初期不超过40°-45°,每日二次,每次45 min,每天增加10°左右,逐渐加大屈膝度。第一周内增加到60°,第二周可逐渐达到屈膝90°。若有伤口愈合障碍,则应中止使用CPM。被动活动(CPM)处理中,一旦出现刺激征象或疼痛则要暂停,带刺激征及疼痛好转后方可继续。屈曲能达到90°后则不再进一步使用CPM。使用CPM期间,在活动治疗以外时间,膝均置于伸直位。②主动膝ROM训练:患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坐于床边患肢下垂主动摇摆小腿。③股四头肌及绳肌肌力增强训练:仰卧位,膝下垫一个圆枕,主动伸小腿下压膝关节,使股四头肌收缩,持续10-15 s,重复15-20次,以达到大腿酸胀为度,根据患者自身情况,2-3次/d。④术后第3天拄双拐下地,患肢着地不负重行走,以后负重每天增加5 kg(脚踏体重秤体验)⑤髋关节康复锻炼。
1.2.4术后晚期即术后14 d以后,此期目的以增强肌力为主,保持并增加其获得的ROM,增加主动、抗阻力的主动肌力练习的运动量,进行生活功能训练,如静态自行车、上下楼梯等。夜间伸膝位固定,一般应持续6-8周。
2结果
本组病例均按照计划进行康复训练,膝关节屈曲到达90°的平均时间11.6 d (9-14 d)。术后3-5 d鼓励病人下地站立,平均扶拐行走时间11.6d (5-17 d)。平均膝关节屈曲度为96.5°。术后平均HSS评分为82.8分 (66-90分),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感染病例。4例肥胖患者髌前脂肪层厚达2 cm,切口液化坏死,经局部换药清创缝合后愈合。
3讨论
TKA的患者大多高龄,存在肢体畸形、肌肉萎缩和软组织挛缩,术前、术后的康复对TKA的手术效果有重要影响,手术的成功取决于手术的技术和术前、术后的康复,术后的康复包括肌力及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应遵循早期、全面、无痛、个体化及循序渐进的康复原则。
3.1早期原则
从时间概念来言,康复措施应该从置换手术前就开[2]。术前即开始康复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术后康复[3]。患者入院即开始熟悉使用拐杖行走并进行膝关节周围肌肉的训练。术后入病房即开始定时翻身、叩背、主动咳痰、间断半卧位,可有效防止肺部并发症;麻醉失效后立即开始踝关节主动曲伸及环绕运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越来越受到重视,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血流缓慢、血管损伤、血液呈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4]。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5]。术后低分子量肝素药物的使用结合弹力绷带、CPM、主动锻炼等体疗、理疗方法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
膝关节术后常规使用CPM已被广泛应用。术后早期应用CPM可以减少膝关节粘连的发生,增加术后关节活动度。被动活动同时可增加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有利于防止下肢血栓形成。研究发现CPM训练屈膝超过40°时,伤口的氧供应明显减低,说明术后早期如屈曲过度,可导致伤口愈合障碍[6]。故认为屈膝初期不宜超过40°,屈膝角度应逐渐增加,若有伤口愈合障碍则应中止应用CPM。对于CPM使用中出现刺激征象或疼痛则要暂停,待刺激征象及疼痛好转后方可继续。
由于TKA手术的病人常伴有膝屈曲挛缩和内外翻畸形,所以手术中需切除或切断大量的骨组织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因此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靠其周围的肌力来维持。肌力不足是关节置换术后的主要矛盾,因此应尽早及长期进行肌力训练。只有肌力增加,病人行走时疼痛才会减轻以至消失,提高独立行走能力,从而维持关节稳定性。另外,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的膝关节伸直位的牵伸及术后3-6 d的夜间伸膝位的固定,可以使术中软组织松懈的治疗效果得以维持,能有效地防止屈膝畸形的发生。
3.2全面原则
即患者身心全面康复原则,人是一个有机整体,除运动功能康复外还有身心健康康复,大多进行TKA手术患者术前长期不能正常进行社会交往,生活自理有一定困难,存在心理障碍,尤其是类风湿性骨关节炎患者部分具有类风湿人格,抑郁,焦虑,对抗,心理状态异常,意志力薄弱,对医护人员往往存在不信任。这种人格特点对术后康复极为不[7], 因此术前要加强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宣教,加强生活上的关心以及医患之间的沟通,让其与成功的术后患者进行交流,让患者了解手术,术后康复的必要性,康复的过程,康复的效果。
3.3无痛是早期功能锻炼的必备条件
患者不能忍痛进行功能锻炼,术后疼痛是限制早期功能锻炼的主要原因,疼痛能导致患者对功能锻炼的抵触情绪,术后可使用度冷丁或吗非结合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进行止痛。
3.4个体化原则
针对患者不同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康复计划,每个患者的心理、生理、膝关节具体情况及手术方式不尽相同,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训练强度和内容。
3.5循序渐进原则
术后康复训练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软组织的修复也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8],因此术后康复运动强度和动作幅度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避免影响软组织修复,康复训练后出现的膝关节肿痛经一夜休息和口服非甾体消炎止痛后应明显减轻或消失,否则就要减少训练强度,忍痛超负荷训练只能欲速则不达甚至造成不良后果。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加速膝关节功能康复,临床经验证明,出院后只要坚持锻炼,活动范围将继续增加,到术后l年运动弧将不再变化[9]。术后进行膝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吕厚山,等. 66例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初步体会[J].中华骨科杂志,1993,13(4):162.
[2]Isaac D,Falode T,Liu P,et al.Accelerated rehabilitation after total knee[J]. Replacement Knee,2004,12(5):346-350.
[3]Rodger JA, Garvin KL ,Walker CW,et al.Preoperative physical therapy in primary totai knee arthroplasty[J]. Arthroplasty,1998 ,13(4):414.
[4]Jay R. Preventa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total hip and knee arthroplasty [J]. Bone Joint Surg(Am),1994,76(12):39.
[5]杨刚,吕厚山,高健,等.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25-26.
[6]Johnson DP.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on wound――healing and joint mobility after knee arthroplasty [J]. Bone Joint Surg (Am),1990 ,72(3) :421-426.
[7]Feeney S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in and negative affect in old adults:anxiety as a predictor of pain [J].Anxiety Disord,2004,18(6):733-744.
[8]Gehrke W,Arold W.eds. Mobility outcome after knee prosthesis implantation and subsequentphysical――factors influencing rate of success[J]. Rehabilitation Stuttg,2001 ,40(3):156-164.
[9]郭文正,张元健.全膝关节置换术[J] .中华骨科杂志,1996,(16):298-300.
【摘要】 随着交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且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的人越来越多,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尤其膝关节周围骨折是目前骨折治疗中较为棘手的问题,易发生关节运动受限、功能受损,单纯内固定因为材料的限制有时不能有效固定,单纯外固定因为骨折涉及关节面而导致固定困难,外固定时间长对关节功能恢复不利,并且术后的康复锻炼将直接关系到关节功能的康复. 目前,虽然临床上报道有很多的康复锻练方法,但各种方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康复效果均有不同,我们重点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康复方法进行综述,阐明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适应症及禁忌症,以有益于临床医师在今后的治疗中掌握.
【关键词】 膝损伤;骨折;功能康复;术后;CPM
1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重要性
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易发生关节运动障碍,其术后锻炼的早晚、锻炼的方法直接关系到关节功能康复的效果. 关节周围骨折的传统治疗原则是修复病理性组织后固定,待组织愈合后再进行功能锻炼,常常引起关节囊粘连、挛缩,甚至关节僵硬或强直,不得不行手术松解. 尤其是膝关节周围骨折,因膝关节承重大,结构复杂,许多同道进行了很多研究,以前的学者多主张膝关节周围骨折后患肢以制动为主,以利于组织修复,因制动所造成的膝关节功能障碍在所难免;但若强行被动活动常引起再损伤,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2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康复方法的发展
对于膝关节周围骨折的患者,手术方式、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和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有很大关系,有经验的临床医师术前就会考虑到骨折愈合后关节功能如何恢复的问题,所以高明的医师常常会将手术方式、内固定方法及术后康复方法联系在一起并综合考虑各种方法的利弊后才作出决定. 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医生Salter从开胸术胸骨截骨或肋骨骨折后能在胸廓的反复运动中愈合的事实中得到启发,经大量实验研究提出了骨关节术后持续被动活动的概念[1](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CPM)骨软骨关节持续被动活动理论. 采用下肢CPM活动器对膝关节周围骨折牢固内固定术后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疗效满意. CPM锻练的优点有:① 持续被动活动增加了关节软骨的营养与代谢,加速关节软骨和关节周围组织如肌腱、韧带等的修复,并刺激且有双重分化能力的细胞向关节软骨转化,抑制了关节损伤及术后患者的疼痛,促进软骨损伤的自身修复,且使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 ②CPM使肌肉处于无收缩状态下被动活动,不会产生使复位后骨折端再移位的剪应力,避免内固定的松动或骨折端移位[2]. 鲍磊等[3]通过对36例膝关节周围骨折采用内固定与外固定架超关节固定治疗,术后行股四头肌锻炼和CPM锻炼,最后认为超关节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手术,术后CPM锻炼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林世荣等[4]采用髌骨牵引预防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伸膝装置僵硬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他们认为骨牵引可以防止股四头肌及肌腱的挛缩和粘连,可恢复髌上囊的活动度,防止髌骨支持带挛缩. 持续牵引和改变屈膝角度以及被动活动,可以防止股髁、髌股、胫股关节面及后关节囊发生粘连,使膝关节功能得到较大的恢复. 万春友等[5]对74例膝关节周围骨折采用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并选择性结合应用早期主动股四头肌收缩及踝关节运动、早期CPM运动、作业治疗、物理治疗等手段,采用Karlstrom和Olerud肢体功能评定标准[6-7]来判定疗效, 他们认为对于膝关节周围骨折应选择合适的坚强的内固定[8-10],以外固定架为首选,其次可选择解剖钢板或交锁髓内钉;术后要尽早行功能锻练,主动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训练,早期(术后1~3 wk)CPM持续被动活动能防止关节内及关节外粘连[11],专业医师的作业治疗对防止或松解早期膝关节粘连有很好的效果. 潘鸿志等[12]认为对骨质疏松性膝关节周围骨折的治疗应贯彻积极手术、早期主动功能锻炼、延期负重的原则,以最大限度恢复膝关节功能,防止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还应联合用药补钙,只有做到骨折与骨质疏松的治疗并重,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康复效果. 董纪云等[13]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发生膝关节僵直的患者行小切口膝关节粘连松解并连续被动活动治疗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 盘柏军等[14]在膝关节周围骨折内固定术后采用麻醉下持续被动运动对预防膝关节僵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国际内固定研究会(AO/ASIF)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是一种新型内固定系统. 第一代LISS研制于1995年,先后用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骨折的治疗. LISS作为“生物力学固定技术”的典型代表及与自锁内固定装置成功的有机结合,能明显改善一些在传统钢板螺钉接骨方式下手术难度较大、预后欠佳或并发症发生率高的骨折的治疗效果. LISS的预先解剖塑形钢板,辅以自锁、自攻、成角、单皮质固定的螺钉,提供了更高的稳定度;通过螺钉与钢板锁定提高固定程度而非依赖钢板与骨面摩擦产生固定效果,使得内固定物对骨膜的干扰降至最低,有利于骨膜的灌注,且钢板通过射线可穿透的引导手柄插入肌肉下间隙内并为经皮钻入螺钉提供准确的定位,明显降低了软组织并发症的发生率,不仅内固定强度高,术后可以早期功能锻练,而且因为手术对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创伤小、不损伤关节附属结构,因此术后发生关节内外粘连的机会小,明显降低了关节僵直的发生率[15]. 微侵袭钢板接骨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也是在国外新兴的一种微创技术,是以生物学内固定为基础,与LISS有类同之处,也不直接剥离和暴露骨折区,不破坏骨折区软组织血供,降低或减轻了传统内固定治疗的并发症,无手术过程中大出血及副损伤的报道,但对C形臂显示功能及骨科医师操作技术有较高的要求[16-17],手术时间可缩短60%,可早期活动,避免了并发症,术后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 Farouk等[18]通过新鲜尸体股动脉注射蓝色硅酮后的解剖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固定的骨动脉及滋养动脉均处于危象状态,而生物学固定组未受明显影响,骨膜及骨髓微血管灌注良好,表明生物学固定在维持动脉循环和灌流方面优于传统钢板固定.
3目前各种方法存在的缺点
虽然上述方法各有不同的优点,但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主要有以下缺点: ①早期伤口未愈合,患者常因惧怕疼痛或意志力不强不进行或者不能坚持有效的股四头肌功能锻练;② CPM锻练可造成被固定骨折端移位、被修复韧带撕裂和伤口愈合不良,使用时会增加骨折处的应力,容易引起内固定松动,临床上关节周围骨折严重不能坚强内固定者、软组织损伤重者或骨折合并膝关节韧带损伤修复者等均不宜早期CPM锻练,而且在当前国内多数基层医院并未配置CPM;③ 髌骨骨折的患者不能施行髌骨牵引;④ 国内中小医院尚缺少专业康复医师;⑤麻醉下持续被动运动松解粘连除了加重患者的痛苦,而且多次麻醉对老年人有很大的风险;⑥ LISS 和MIPO虽然国外和国内少数人报道对膝关节功能恢复好,但其价格昂贵,操作技术复杂,国内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尚很少.
4展望
目前临床上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出现膝关节功能严重受限的患者并不少见,仍然需要骨科医师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微创内固定系统的发展可能会减轻膝关节周围骨折后功能受限的程度,临床医师应熟悉已有方法的优缺点,掌握各类方法的适应症,术前要根据伤情选择恰当的术式或内固定方法,术后宜选择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法,以期达到较好的膝关节功能恢复,同时还需要探索更多、更好的康复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 Salter RB,Simmonds DF, Malcolm BW, et al.The biological efect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on the healing of fullthickness defect in articular cartilage.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in the rabbit[J]. Bone Joint Surg(Am),1980,62(8):1232-1251.
[2] 苏奇. 持续被动活动在下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 中华创伤杂志,1997,3(1):51.
[3] 鲍磊,马华松, 周雪峰. 内外固定结合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2):91-93.
[4] 林世荣,温东栋. 髌骨牵引预防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伸膝装置僵硬[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9(4):587.
[5] 万春友,金鸿宾,夏群,等. 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功能康复[J]. 中国骨肿瘤病,2004,3(10):288-293.
[6] OBricn PJ.Fracture fixation in patients having multiple injuries[J].Can J Surg,2003,46:124-128.
[7] Tscherne H,Regel G,Pape HC,et al.Internal fixation of multiple fractures in patients with polytrauma[J].Clin Orthop,1998,347:62-78.
[8] 管廷进,孙东升.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干骨折术后早期康复训练[J]. 中国临床康复,2003,4:592.
[9] 王安庆,洪毅,张军卫,等.四肢长骨干骨折骨不连的原因及治疗康复训练[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6,9:207-208.
[10] 潭新玲,曹秀丽.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的康复训练[J]. 现代康复,2001,12:137-138.
[11] Pape HC,Krettek C.Management of fractures in the severely injuredinfluence of the principle of “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 surgery”[J]. Unfallchirurg,2003,106(2):87-96.
[12] 潘鸿志,胡立敏,李琪. 骨质疏松并膝关节周围骨折的手术治疗[J]. 江西中医药,2004,12:28-29.
[13] 董纪云,卢世壁,王继芳,等. 小切口膝关节粘连松解术后及连续被动活动治疗膝关节僵直[J]. 中华骨科杂志,1997,7:675-677.
[14] 盘柏军. 麻醉下的持续被动运动预防膝关节僵直[J].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5,10(4):230-231.
[15] 王秋根,谭瑞星. 微创内固定系统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 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4,25(4):252-254.
[16] David L,HelOt DL,Paul Y.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of distal fracturesof the the tibia[J]. Injury,1997,28:22-48.
[17] Perren SM. The technology of mininally invasive pereutaneous osteosynthesis (MIPO)[J].Injury,2002,33:VI-Ⅶ.
【关键词】人工关节 全髋置换术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206-03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颈头下型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严重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措施,已经被世界各国所公认[1]。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改善病废髋关节功能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但术后护理难度大,若护理不当,就可能引起一系列并发症[2]。良好的护理和及时的康复指导,对缩短患者的病程,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至关重要。我院骨科自2007年11月至2010年11月为61位患者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手术,这61位患者通过我们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均康复出院。
1 临床资料
2007年11月至2010年11月,我科行人工髋关节手术61例,男49例,女12例,年龄25岁~81岁,平均年龄63岁;其中股骨颈骨折占49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占12例,61例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与护理,全部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17天。
2 护理路径
2.1术前护理(入院后第1-3天完成)
2.1.1心理护理:患者大多为老年人,多伴有其他疾病,长期受病痛折磨,对生活悲观失望,性情不稳定,手术耐受力低。因此术前对其应持关心的态度,生活上给予照顾,尽量满足患者合理的需求,鼓励患者与疾病作斗争。同时介绍同种病例治愈的例子,介绍我们的手术专家,以消除其负面心理,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1.2术前查体:了解患者的基本身体状况,观察患侧髋关节皮肤有无破损等,做好血样的采取、心电图、尿样等方面的检查。
2.1.3术前常规护理:术前3天皮肤进行无菌准备,每天对患肢进行备皮、清洁、消毒、包扎。嘱患者禁烟酒,注意营养,避免肥胖。为防止患者术后在绝对卧床条件下大小便排出困难,应积极训练床上大小便,用便盆时, 臀部抬起足够高度以保证稳妥, 避免患肢的外旋及内收动作。准备合适的双拐,指导正确使用拐杖, 练习利用双杖和健腿的支撑站立,以及在患肢不负重状态下的行走。
2.2术后护理
2.2.1一般护理(手术当天):①常规吸氧,行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并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体温及末梢血循。②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及负压状态,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污染,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色泽及性质。③保持正确,手术当天使用下肢静脉泵6h,患肢下垫一软枕给予抬高患肢,同时患肢应保持外展20°~30°中立位,穿“丁”字鞋外固定,术后去枕平卧6h后协助翻身时,两腿间置一软枕,健肢在下,患肢在上,仍需保持外展中立位,避免髋关节内收外旋。应保持两髂前上棘和患肢的髌骨三点在同一平面上[3]。搬动时小心抬臀,防止假体脱位及伤口出血,6h后开始踝关节的主动屈伸练习,上肢做屈伸、外展、及深呼吸运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4]。可以坐起,但角度不超过90°。④注意患者的自觉症状,观察其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按医嘱行镇痛治疗。
2.2.2患肢护理及功能锻炼 :①术后当天:适当抬高患肢并置于外展20°中立位,穿防旋转鞋。手术刀口处给予12h冰敷,减少出血。注意观察患肢感觉、运动、皮肤温度、血液循环情况。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及踝关节屈伸运动。每次运动保持时间及放松时间不一,本组患者采用保持收缩状态(5~10)s,放松(5~10)s,每组(10~30)次,每天(2~3)组不等,具体时间根据患者的情况灵活处理。训练的同时应指导患者在活动同时进行深呼吸,自我调整呼吸运动,预防肺部并发症发生。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静脉回流,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②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等长、等张收缩练习。方法:收缩保持(10~15)s后再放松(10~15)s,反复练习,以不疲劳为宜,(10~15)次/天。肌肉的等长收缩可有效的增加深静脉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且痛苦小,是预防DVT简单有效的方法[6]。③术后第2~3天:视患者具体情况,增加髋部屈曲练习。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收缩股四头肌,缓慢将患肢足跟向臀部滑动,髋部屈曲角度由(15~30)度开始,以免引起髋部疼痛,之后逐渐加大角度,最大角度不超过90度,给予持续被动活动练习,(1~2)次/天,30分/次。注意运动量由小到大、活动时间由短到长,所有床上活动均在患肢外展30度并保持中立位的状态下进行。④术后第4~5天:练习床旁站立,首先指导患者进行坐位练习,时间不宜过长,避免髋关节疲劳。由坐位到立位的训练方法:患者双手拉住床上支架,身体移至健侧床边,重心在健侧,遵循下床时健肢先下,上床时患肢先上的原则。⑥术后第6天至出院:在双拐的辅助下进行行走练习,促进髋周肌肉进行锻炼。患者经过上述练习,术后2周如无特殊情况即可出院。
2.2.3饮食及大小便护理:术后3~7天,患者卧床时间长,导致肠胃功能减弱,易引起便秘。食物应清淡易消化,并行下腹部按摩,以恢复胃肠道的功能,同时给予口服通便药、多饮水,避免便秘。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钙质食物。
2.2.4预防并发症:①深静脉血栓(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故术后应积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分为远端和近端,而近端DVT又多由于远端血栓发展而来,远端DVT早期可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仅仅出现患肢轻度的疼痛和酸困感,进而出现膝关节以下肿胀,腓肠肌深压痛或Homan试验阳性(被动足背屈时出现腓肠肌不适或疼痛)。急性近端DVT可出现高热,下肢明显疼痛肿胀,皮肤轻度发绀,皮下静脉扩张和皮下瘀点,进展迅速的近端DVT可导致下肢静脉回流严重受限,伴动脉痉挛,出现患肢剧痛、严重肿胀、苍白或发绀,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的主诉,注意观察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同时对比双下肢周径,若相差1cm以上,应高度警惕腓肠肌静脉丛血栓形成,可行相关检查如彩色多普勒检查明确诊断[7]。抬高患肢利于血液循环,鼓励患者在床上主动活动踝、膝关节,同时使用扩管、活血的药物。通过上述方法,61例患者均无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②鼓励患者深呼吸,主动咳嗽,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③术后第二天拔除尿管,须留置尿管者,行膀胱冲洗,鼓励患者多饮水,以预防泌尿系统感染。④在进行功能锻炼的过程时,同时注意保持各引导管的通畅,避免受压、扭曲、脱落。老年人离床活动,容易摔倒,应加强安全防范措施,避免意外。
3 出院指导
制定康复指导计划,教会患者及家属锻练方法,每日多练习,同时配合全身关节的运动,如上下楼、散步等。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说明术后患肢功能的恢复,防止人工关节脱位的重要性。在术后6周内做到避免双叉,应健侧卧位,以平卧或半卧为主,避免坐软沙发或矮凳子,避免床上屈膝而坐和弯腰捡东西,并注意安全防止跌倒。指导患者正确更衣,先穿患侧后健侧,上厕所用坐式, 穿袜用伸髋曲膝式, 洗澡用淋浴, 上楼梯时先健肢后患肢,下楼梯相反[8]。保证营养,避免过度用力、以及患者单独外出活动以防意外发生[9]。6个月内每月定期门诊随访。
4讨论
术后的正确护理、病情观察和并发症的预防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早期康复训练是能否恢复髋关节功能的关键。因此,术后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和康复指导加快病人术后康复,有效地减少了术后的并发症,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手术治疗的优良率和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
[2]王雪.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79例术后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7(9):4166.
[3] 陈治,晏水红.使用外展枕时应注意正确处理躯干和下肢的关系[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2):125.
[4]李俏梅,马杰,孟凡荣,任翠梅.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91例的康复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7(9):4152.
[5]唐溺源,张黎明.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8):631-632.
[6]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642.
[7]余.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措施[J].中国骨伤,2005,18 (5) :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