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工厂能源管理

绿色工厂能源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绿色工厂能源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绿色工厂能源管理范文第1篇

就在企业寻求资金支持时, 民生银行 新闻上海分行推出的“能源效率项目贷款”产品恰好帮上了忙,联合工行上海分行、农行上海分行、中行上海分行、建行上海分行及招行上海分行共同为联合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节能减排项目上提供贷款,使其推行先进生产技术、注重外延式发展、打造生态工厂及申请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等举措得以实行。

银行大力推进“绿色信贷”

实际上,当下有关节能减排的项目正是政府所支持的重点,也正因此,与之有关的资金需求更能有所保障,这也就是大家常常听到的“绿色信贷”。

自从上海银监局引导 上海银行 新闻业认真贯彻落实银监会《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和《绿色信贷指引》后,重大项目在节能减排中的资金需求得到了更好的保障。截至2011年末,上海19家主要中资银行绿色低碳行业表内授信余额为330.21亿元,比年初增加20.56亿元,增长6.64%;表外业务余额278.26亿元,比年初增加52.67亿元,增长23.35%。其中,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行业贷款在绿色低碳行业贷款占比最高,达16.33%;电池制造业贷款占绿色低碳行业贷款的9.31%,比年初增加4.26个百分点,增长最快,较好地支持了新能源行业和电车行业的增长。

信贷产品为“绿色项目”铺路

为了更好地服务“绿色”项目,适应企业、项目的特殊性,不少银行设计了“专属”产品,其中,合同能源管理融资就颇受欢迎。

立净公司(化名)是一家大型回收股份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可算是节能减排行业余热回收领域的领先企业,近几年来承接了多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不过,因为采购工程设备及原材料时需要全额支付货款,投入很大,占用了公司大量资金,而已完成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收益回收期较长,由此出现了资金缺口。由于公司的核心资源为高新技术,无法提供传统的厂房、办公楼等抵押物,融资实属不易。

就在企业几乎失去信心时, 浦发银行 新闻伸出援手。“我们发现,尽管这家中小科技企业尚处初创期,固定资产又少,不过作为我国节能减排行业的领先企业,多项产品已获得国际认证,市场前景颇为广阔。”浦发银行工作人员介绍,立净公司恰属浦发银行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行业,也正因为如此,在进过深入沟通后,为公司量身定做了合同能源管理专项产品授信方案,给予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授信额度840万元,以解企业燃眉之急。

据浦发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是浦发银行以“未来实现的收益”作为质押,向企业提供的专项贷款。即按照该项目未来收益的一定比例,提前将该项目未来的收益一次或分次发放给企业。贷款期限视项目的收款期限而定,以项目的未来收益作为贷款的还款来源,无须提供不动产抵押,无须担保公司担保,尤其适合无大量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的节能环保型新兴产业。

无独有偶,北京银行 “节能贷”产品亦能以未来收益权作为质押提供贷款。据了解,“节能贷”是专门为以节能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或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产品销售的生产商所设计的。凭借其合同能源项目项下的收益权作为质押,同时结合灵活化的担保方式,向银行申请获得贷款。

作为一家立足于服务中小企业的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一直是北京银行努力打造的三大名片之一。2007年,北京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签署能效融资合作协议,成为全国首家与国际金融公司共同推出节能减排融资项目贷款的城市商业银行。上海分行也于2010年发放了首笔节能减排项目贷款,走出了支持上海绿色低碳、节能减排行业的第一步。2011年,北京银行上海分行更加强了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合作,积极参与了徐汇区政府《徐汇区合同能源管理融资工作试点方案》的制定,并顺利成为四家节能减排试点银行之一。目前,上海分行已经与多家节能减排公司开展了合作,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储备总量接近2亿元人民币。

不久前,上海中联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化名)就在北京银行上海分行“节能贷”的帮助下获得了3年期8000万元的长期项目贷款,用于公司对东乡正大焦电余热发电项目的建设。

自从2008年10月招商银行总行成立“绿色金融工作小组”以来,招行致力于积极开展全行绿色金融业务。至今,已经陆续推出了法国开发署(AFD)绿色转贷款、绿色设备买方信贷、节能收益抵押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等产品。

创鼎公司(化名)是受益者之一。创鼎是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指导委员会办公公司备案的合同能源管理企业,今年年初,企业承接了上海某大酒店冷热源节能改造项目,总投入1200万元。就在企业通过自有资金及股东借款等筹集了一期资金后,后续资金紧张成为项目实施的一个瓶颈。“这个项目对企业来说投资规模大、回收期相对较长,所以急需银行融资支持。但由于公司刚成立,尚没有收入和效益体现,且轻资产、无担保,在银行四处碰壁。”好在与招行上海分行沟通后,创鼎看到了希望。

绿色工厂能源管理范文第2篇

针织企业只有在智慧工厂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品牌推进工程、全球布局工程这四个方面提早布局,并做为企业战略,才有可能在未来竞争中占得先机,领先一步。

智慧工厂不再遥远

智慧工厂是现代化工厂信息化应用发展的新阶段。它通过配置满足企业管理要求的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依靠信息技术处理手段,实现生产数据采集和生产计划的集中控制,改变传统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进行,构建高效、节能、绿色、舒适的智能化、人性化生产企业。

加快装备升级步伐。提高自动化和智能化装备的普及和应用,淘汰自动化程度低、工艺落后、环保不达标的装备,注重对现有基础性生产设备的自动化改造与升级;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加快智能装备开发,增强国产针织装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设计研发水平;提高装备集成化程度,扩大高效自动化、一体化、系统化、集成化生产流水线的覆盖范围,增加机械手臂、工业机器人的应用。

全面普及信息化技术。全面推进信息化技术在针织企业的普及,实现设计、制造、仓储、物流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借助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控制系统网络化互联。借助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针织生产车间多机台针织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生产管理,透过云端架构部署控制系统,将孤立的嵌入式设备接入工厂制造流程,完成协同生产制造;完善ERP管理系统,实现企业内部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库存管理、财务和销售等管理。

建立少人化、无人化工厂。依托自动化、智能化装备,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减少用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成衣车间采用自动化程度高的铺布机、CAD制版软件、智能化数据联网物流配送系统、智能化程控化吊挂系统、多头机模板缝制及机器人或机械手自动缝制等高效缝制设备,改变成衣生产车间劳动密集及“一人一机”的传统生产方式,实现自动化、少人化。

绿色制造势在必行

完善绿色制造升级体系。绿色制造要求产品从原料、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全产品生命周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针织绿色制造涉及针织原材料、低碳节能先进加工技术、绿色环保产品的生产、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等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等多项内容。强化绿色监管和企业绿色制造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制度,推进环境、能源管理体系和认证。根据企业、园区、供应链的绿色制造水平,提出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建议。加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的绿色供应链打造,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推进绿色产品生产。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加强生态纺织品研究与开发,不断提升针织产品的节能环保加工水平,强化绿色生产和环保消费理念。推动新型绿色环保染化料助剂的使用,重点推广高固色率染料,无甲醛助剂、无卤阻燃剂、无致癌芳香胺染料、无NPEO/APEO助剂等不含禁用成分的染化料助剂;进一步加强新型原料的开发应用,如原液着色纤维(如原液着色涤纶纤维、原液着色腈纶等)、新型可再生纤维(如壳聚糖纤维、聚乳酸纤维等)、新型功能性纤维(如常压染色纤维、吸湿快干纤维、凉感纤维、吸湿发热纤维、多沟槽异型截面纤维等);加大节能环保生产技术应用,重点推广数码印花、生物酶前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短流程前处理等技术。

坚定不移推进品牌建设

提高产品创意设计能力。强化对纱线、面料和服装流行趋势把握,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研发手段形成良好的创意设计氛围。着力提升针织服装的设计创意水平,加强面料、终端产品设计师之间的深度沟通与协作,鼓励跨界品牌企业的交流学习,形成创意资源的无缝对接,使针织服装向时尚化、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加强满足品牌企业、设计师要求的针织服装和针织面料的设计开发,提高针织产品的设计附加值。加强上下游企业产品研发设计中心密切合作,学习借鉴国外流行趋势,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培育有民族特色的创新产业。联合品牌企业开展针织服装动态秀展演。设立针织行业设计奖,激发行业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分领域培育针织品牌。在内衣、T恤衫、袜品等多个细分领域,培育具有较高的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的品牌。产品质量是品牌信誉的重要内涵,高质量的产品是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盈利能力的根本保证。质量和品牌是转变发展方式,向针织产业价值链高端迈进的关键。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正确的价值导向,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改进工艺和质量管理,实现有效运营。提高品牌意识,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准确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产品、差异化市场、差异化品牌战略。建立细分品牌产业发展联盟和信息化平台,提高品牌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物流、服务以及宣传推广各环节的整合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专利申请、版权保护,提高企业的法律保护意识,开展联合推广宣传活动,扩大我国原创品牌知名度。

准确谋划全球布局

平衡低端产能转移与高端产能提质增效。引导企业“走出去”,通过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纺织服装产业政策等环境考察,引导国内优势企业将底端产能适当转移至要素成本、政策环境有竞争优势的地区,再造或升级企业生产能力,鼓励企业通过充分发挥自身资本和技术优势,利用转入地优势资源,实现我国针织产业的跨国经营和资源的国际优化配置。进一步加强国内产能的转型升级步伐,融合技术、人才、资金、品牌和营销渠道等资源优势,引导企业逐步向高附加值和产业链高端方向迈进,避免行业因国际产能转移导致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绿色工厂能源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 小城镇建设 资源环境 工程类企业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是当前我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绿色建筑是绿色发展在建筑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电,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在当前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绿色建筑和工程类企业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二、绿色建筑面临的机遇

(一)适应居民消费偏好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城镇居民对居住环境和条件改善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消费者对居住环境优劣、水资源利用效率高低、采暖系统运转、污水再生利用系统装置,以及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垃圾处理智能化程度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要求。绿色建筑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能源利用结构和方式,大幅度增提高了风能、太阳能、沼气和地热能等新能源的使用比率;提供了集约型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通过自来水循环利用和雨水收集设施,创新了以往的水资源使用方式;在技术上推进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减少传统建筑材料使用量;还可以根据住户的需要,采用装配式房屋技术,把房屋空间分割成大厅小居室或小厅大居室;在建筑构件方面采用一体化、工厂化批量生产,产品生产可控性更高质量更好。据测算,绿色生产和施工过程可实现节能约50%、节水约60%、节材约20%、节地约20%以及减少建筑垃圾约80%,而且施工效益也能提高4―5倍。这些特点,可以极大地满足小城镇居民的住房需要,表明绿色建筑面临良好的市场需求。

(二)市场供给潜力巨大

和其他行业情况相同,目前我国建材行业传统产品产能过剩严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但在总体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依然隐含着结构性的机遇,其中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功能丰富的绿色建材,以及创新能力较强功能多样的装配式建材,仍面临较大的市场需求和利润空间。小城镇建设是受到政府政策大力扶持和全社会瞩目的大型惠民工程,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较长,对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市场需求空间巨大。若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大力提倡引入各种新型的绿色设计理念,推广和应用绿色建筑和装配式住宅建设模式,将会吸引大批绿色建筑材料制造企业、绿色建筑研发、设计企业参与到绿色建筑市场中来。这些在绿色建筑市场巨额利润吸引下聚集起来的建筑企业,必然会根据绿色建筑市场的需求,尽快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在短时间极大地提高绿色建筑产品的生产能力,不断满足小城镇建筑是市场的绿色需求,为小城镇开展绿色建设提供充足的绿色产品和技术需求。

(三)受到产业政策支持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绿色建筑是一种以循环、低碳为理念的建筑模式,推行绿色建筑对制定和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集约利用建筑资源和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知还指出,绿色建筑行动是建筑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要紧紧把握城镇化的历史机遇,通过实施绿色低碳行动推动城乡建设走上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轨道。绿色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建筑模式,在小城镇建设中受到各级政府的鼎力推荐,并且出台了配套的财政补贴政策,使得绿色建筑的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三、工程类企业参与小城镇建设的思路

(一)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一是及早制定绿色规划。在规划设计阶段就把绿色建筑的元素镶嵌到住宅规划中区,多方面、全方位体现小城镇的绿色特点并将其固化下来。二是体现资源节约功能。在初步设计、后期方案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节能、节水、废弃物处理和室内环境质量保障等功能。三是结合小城镇特点,要特别关注淤泥清理、农业节水、面源污染防治、洪涝排涝以及土壤污染等问题。

(二)加强与政府方面的合作

一方面,工程企业应紧紧抓住发展绿色建筑的历史机遇,在发挥技术优势的同时及时改变传统经营模式,主动出击积极参与,争做地方政府推行绿色建筑的合作伙伴,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应有的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关注绿色建筑政策走向,与当地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以样板工程为突破口,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争取获得政府在财税、融资、产业政策等方面支持。

(三)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基于绿色建筑的内在特点,工程类企业在实施小城镇建设时要努力使业务范围的触角向投资商和城市运营商两端延伸,尽量争取从起点到末端全过程参与小城镇开发。在开发模式方面,由于绿色建筑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开发企业存在融资困难并且短期内难以收回成本,大多企业往往不愿采用。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采用节能效益分享或能源费用托管的方式实施节能项目,更容易被参与各方接受。

(四)密切与合作伙伴的关系

工程类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在产业链整合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擅长制定前期规划,同时拥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和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但研发能力和后期运作能力尚难以独立满足绿色建筑对技术条件的较高要求。综合考虑自身的优劣势,工程类企业应注意与政府及其产业链上相关单位的的合作,发挥不同优势实现多方共赢。

工程类企业应抓住国家小城镇化建设机遇,与同行业其他单位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借助工业化、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创新,扫清成本增量的障碍,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奖励,全面推广装配式住宅与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高云婷,王刚.我国绿色建筑推广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6)

[2]曾昭德等.绿色产业环境下混凝土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与分析[J].混凝土,2014(5)

绿色工厂能源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建设;建筑能源规划

城市作为人类生产、 生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能源消耗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和集中地。 因此,城市应该成为低碳发展的空间载体,成为人类验证“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理

论,实现低碳发展的首要区域。因此,在保障人类美好生活的同时,城市应该重视环境和资源的和谐相处,通过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向低能耗、低碳型城市转型。

当前,低碳城市规划相关理论研究主要是对于新能源利用以及节能减排等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较多。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城市是否低碳还与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土地使用方式、 城市发展模式等直接相关,因此需要加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多方面的相关性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并进行实证分析,为选择最适宜的未来城市发展道路提供思路,塑造一种理想的、可持续的低碳城市模式。

一、低碳城市下建筑能源规划的意义

1、针对可再生能源和未利用能源具有低能量密度和产能不连续的特点,通过区域层面的统筹规划,利用同时使用系数和负荷参差率,实现可再生能源和未利用能源的供给均衡;

2、将建筑能源规划和减碳规划融入区域规划体系,有利于在区域范围内实现节能减碳的规模效应,并实现碳排量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

3、根据综合资源规划法(IRP),基于需求侧管理理论,将区域内节约的建筑能源资源化,并作为虚拟能源和无碳的替代能源,降低区域开发过程中的能耗和碳排放强度,降低化石能源在能源使用中的比例。

二、我国城市能源建筑规划存在的问题

1、规划方案相对独立,指导思想片面

我国当前能源建筑规划主要规划三个方面:供电、供热和供气。这三方面的规划方案相对独立,三者之间没有统筹兼顾,相互考虑,形成共同促进的局面。相反,三者之间的能源使用相互重复,计算繁琐。比如我国城市大部分使用独立空调,过多依赖电力,而不是用中央空调取代独立空调实现节能目的。

2、重视能源生产,而轻视能源管理

我国能源建筑规划过于重视能源生产,比如采暖主要是最大外部负荷进行叠加,累积能耗。大量的能源生产,但是相应的管理比较松散,出现“大马拉小车”的情况,整体系统的效率值较低。例如某些地区使用了集中中央空调系统,但是输送系统效率低,浪费情况严重,系统整体输送效率就被拉低了。

3、能源建筑规划的国家标准较低

我国相应的能源建筑规划标准和规范相对不太健全,技术指标明显偏低,对于建筑用电设备的购买没有明确的规定。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较小,只是出现某些个体户采用可再生资源,并不能形成有效合理的区域能源规划。特别是在公共建筑较多的区域中,可再生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的利用率就更低了。

三、建筑能源规划的方法

建筑能源规划不仅仅是技术工艺方面的规划设计,而且还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是一个学科交叉的综合性领域,应该采用前沿方法进行方案设计。常用的区域能源建筑规划有:综合资源规划法和情景分析法。

综合资源规划法是结合了需求侧资源管理和能源规划结合的方法,其主要核心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资源的方法,主要实现方式是减少节约末端资源,利用可再生资源,合理适用余热和废热。情景分析法是将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的综合考虑方法,对于不确定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在定量计算的基础上,构建定性模型,实现供需平衡。

四、建筑能源规划的步骤

根据“综合资源规划法”理论,将区域建筑能源规划分成几个步骤:区域建筑能源规划目标制定、评估区域可利用能源资源量、建筑能源的负荷预测、确定能源系统和技术方案(能源站方案)、区域能源系统的能源利用和环境影响评价。

1、目标制定

区域建筑能源规划制定目标通常包括两种方法:标准评比法和实质性技术指标。定性技术评估的标准评比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但是此方法准确性差,缺少详实的数据支撑评估结果。

通过目标可行性研究和环境评价等规划程序,按建筑类型,分别确定单位建筑能耗基准值与单位建筑碳排量基准值,并作为区域建筑能源规划定量技术评估的依据,这是理论界建筑能源研究的主要方向。

2、评估可利用能源量

区域内的能源通常分为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低品位能源。对所有能源进行综合的系统性定量分析,是区域建筑能源规划的前提。

常规能源包括电力、天然气、石油、燃煤等;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低品位能源包括发电厂余热、土壤蓄热、江河湖海的温差能、地铁排热回收、工厂废热回收、垃圾焚烧、污水温差能、免费冷源等。

3、建筑能源的负荷预测

以往建筑能源预测采用传统的负荷指标估算法,往往估值偏高,造成大量的设备冗余和浪费。而区域建筑能源预测,应该采用情景分析法(scenario analysis),即不同建筑类型,应设定不同的人口密度和使用时段情景,同时考虑系统的峰荷、腰荷和基荷,估算出区域的典型负荷曲线以及情景负荷的出现概率,叠加给出区域能源的总负荷。

4、建筑能源系统配置方案

根据区域内可利用资源量和建筑能源负荷的预测,编制区域能源整体配置技术方案,其核心即区域能源站的建设及运营模式。能源站的建设,应考虑经济性指标(运行管理费、投资回报、能源价格)、技术性指标、碳排放指标、能效指标(设备能效、输送能效、末端使用能效以及损失)、环境影响指标(热污染、热岛效应、噪声)等因素,并确定能源站的规模及位置。

区域能源站一般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进行建设及运营管理。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又称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提供能源服务,是以赢利为目的、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专业化服务公司。合同能源管理公司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向客户提供能源诊断、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和材料采购、工程施工、人员培训、节能量监测、运行、维护和管理一整套的系统化服务,与客户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

五、结语

建筑能源规划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而且能够实现低碳生活和绿色生活,是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的节能措施。区域能源规划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而且能够建设一个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参考文献:

绿色工厂能源管理范文第5篇

摘要:低碳发展;规划;工业;能源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8256.2014.01.007

了解每项政策或行动的成本效益或相对成本是很重要的。加州的“全球变暖应对法案”对成本效益的定义是“应对潜在的全球变暖效应的单位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 。

节能潜力和成本的估计是根据“常规情景”下预测的2020年排放量与与各项节能措施可带来的节能量,所以,不同地点采用不同分析方法,会造成相互比较上的困难。在中国,各个省份首先要建立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基准线,并评估各个节能行动的实施潜力,才能确定政策和行动的成本效益。因此本文提供的成本数据仅供参考,不宜被直接使用。

政策制定者应考虑将可对企业和社会创造许多机会的节能目标和其他措施相结合。目前欧盟的能效政策是基于2006年所采用的能效行动计划。这个从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的六年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在2020年以前达到减少20%的能源消耗。它包括了许多为改善产品、建筑、服务的能源绩效,增加能源生产和配送的产量,减少运输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促进对能效的投融资,鼓励和加强合理的能源使用方式,以及促进能效的国际活动而提出的措施。 及在2020年以前达到减少20%的能源消耗是与其他由欧盟所制定的目标并行的:减少20%的温室气体(与1990年的水平相比较)和达到2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两者都要在2020年以前实现。(应该注意的是这些最新的目标是有法律约束力的,但能效目标则没有)。

预期由于实施2006年行动计划而取得最多节能的是在商业和居住建筑方面,估计的节能潜力分别在30%和27% 。其它估算的节能潜力其次是:运输 (26%)和制造业(25%)。实现这些潜力预计到2020年整体上年节约3亿9千万吨油当量,相当于每年节能1000亿欧元。这意味着每年减少7亿8千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1 制定目标

政策描述

制定能效或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是一种普遍的做法;一个最近的调查显示在全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中有23个此类计划,包括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中国台北 (台湾) (Price,2005)。这些目标一般是自愿承诺或经协商达成的协议,但也可能是政府下达的强制性目标, 例如在中国的“千家企业节能行动”计划。目标可以征得各企业或通过行业组织如行业协会的同意。

完整的目标制定方案中的关键组分是制定目标的过程、明确节能技术和措施、制定节能行动方案、开发和实施能源管理规程、开展财政鼓励和支持政策、监测实现目标的进展和对计划的评价。这里先讨论目标的制定过程;过程中的其他组分将会在以后的部分谈及。

制定能效或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过程涉及到为每个工业设施做一个能效或温室气体减幅潜力的初步评估,包括将经济上可行并有可能实施的措施列出清单。这些由公司或由独立的第三方所做的评估将会提供给政府,作为政府和行业间进行有关制定目标的讨论和协商的依据。

自愿的承诺经常由企业单独地(并且通过网站或年结报告来宣布)或通过政府计划作出。美国联邦环保署(EPA)的“气候领导者”计划中的大约200家公司承诺编制全公司范围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制定有力度的减排目标,并且每年将他们的进展向环保署汇报。所制定的目标必须是在公司级 (至少包括所有在美国的实体),将拥有可用数据的最近年份定为基准年,将在4-6年后达到的指标定为绝对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公司使用“目标提案范本”将他们提出的目标呈交给环保署。环保局通过与同行业预期的温室气体减排幅度进行比较,并考虑到公司目前的排放强度,对每个提出的目标进行评估(U.S. EPA, 2010a) 。

中国的第一个自愿承诺是在2003年由参加山东省能效协议试点项目的两家钢铁企业作出的。承诺以2002年作为基准年来制定在2005年的绩效目标(Price et al., 2003)。济南钢铁厂在这期间节约了29万2千吨标准煤 (tce) (8千6百万亿焦耳,PJ)并且将每吨钢的能耗减少了9.5%。而莱芜钢铁公司则节约了13万吨标准煤 (tce) (3千8百万亿焦耳,PJ)并且将它的能源强度减少了9% (Wang 2007)。山东政府至2009年已与大约400家作出节能减排承诺的企业签署了协议。政府到2010年的目标是增加到 500家企业。另外在江苏、江西和广东省也都有企业作出了承诺;迄今总共有534家企业作出了这样的自愿承诺(Jiang Yun, 2010)。

在2000年建立的英国气候变化计划是为了实现国家对《京都议定书》中2008-2012年减少12.5%的温室气体排放(相对于1990年)的承诺,以及至2010年减少20%二氧化碳排放(相对于1990年)的国内目标(DEFRA, 2006)。气候变化计划的一个关键组分是气候变化税,一种向工业、商业、农业、公共部门征收的使用能源(天然气、煤炭、液化石油气和电)的税。通过参加气候变化协议(CCAs),高能耗的工业部门通过与政府协商改善能效的目标。所有实现了协商目标的公司可得到80%的气候变化税收优惠。

在英国,制定气候变化协议目标的过程是从政府负责的资料收集开始。政府从各种来源得到有关高耗能行业节能潜力的资料(良好的实践指南和案例分析、新的实践案例分析、关于未来实践的资讯、一个关于按照“常规情景”之下预期的工业部门二氧化碳的排放情况和两种包括所有经济有效而且技术上可行的技术情况的报告) (Shock, 2000; ETSU, 1999)。然后,在十个能耗最高的部门中的各家公司根据对他们的潜力的评估作出可行的改善能效估计,并将这些资料提供给他们的行业协会。这项评估包括对按照“常规情景”之下的预期结果和如果采取了所有经济有效的措施后所预期的结果(根据近期的能效措施、技术的吸纳率、预期的增长率、投资计划)。收集了这些资料以后就要与每个部门进行协商。工业部门向政府提出一个部门的整体目标。政府经常会根据同行业经济有效的工艺流程和能源管理的常规标准资料要求工业部门将他们提出的目标修改到更富有挑战性的水平(Price et al., 2005a)。

在荷兰的长期协议(LTAs)中,为了支持实现在1989年至2000年之间降低能源强度20%的全国能效改善整体目标,荷兰政府部门与每年消耗超过0.034 Mtce (1千万亿焦耳 (PJ))的工业部门达成了协议。将这个目标在各个工业部门之间进行划分,大多数行业采纳了减低20%,但也有根据本身的能效潜力评估制定了不同的目标。例如,炼油工业的整体目标是减低10%,而飞利浦照明是减低 25%。

建立工业部门目标的过程是从按工业对该部门进行初步能效潜力评估开始的。然后根据研究的结果为该部门制定一个定量的改善能效目标。用一个长期计划(LTP)来介绍该部门计划如何去实现它的目标。长期协议包括了各家公司的承诺,例如准备节能规划 (ECP)和每年监测能效的进展,利用能效指标(EEI)来表达。荷兰的能源和环境机构NOVEM 再将每个工业部门的公司可能实施的、在经济上可行的措施列出清单,根据该清单为每个部门设立改善能效的目标(Nuijen and Booij, 2002)。长期协议在1989-2000年期间以平均改善能效22.3%超额实现了它的目标。

在日本的 Keidanren自愿环境行动计划中,Keidanren的成员致力于在2010年之前将温室气体的排放稳定在1990年的水平,在1997年有38个工业部门自愿设立了以部门为基础的节能目标。部门的数量后来增至58个, 包括35个来自工业和能源转换部门。各家企业承担他们所属的工业组织的目标,但并没有法律约束力。根据对节能技术和潜力的技术和经济分析建立各自的目标。企业可选择绝对目标、强度目标、改善产品能效目标。在35个工业部门中,有12个承担了绝对二氧化碳减排目标,9个是降低二氧化碳强度的目标,5个是减少绝对能源使用的目标,15个是能源强度目标(Wakabayashi and Sugiyama, 2007)。

在“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中,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 为每个企业制定了目标,以支持省级目标和达到“千家企业节能行动”节能1亿吨标准煤 (Mtce)的整体目标。最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每个企业制定初步目标时已考虑到他们的大致情况(如果已知),例如所属的工业部门(由于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节能潜力),以及企业的一般技术水平。这些目标并不是基于对每个企业或每个工业部门的详细节能潜力评估。之所以采取这种方法是由于时间的限制。

在荷兰的长期协议计划中,平均目标是至2000年将能效从1989年的水平提高20%。长期协议计划在2000年结束时,整个计划期间平均改善了22.3%(Nuijen, 1998; Kerssemeeckers, 2002; MEA, 2001)。估计所有行业在整个计划期间节约了150千万亿焦耳(PJ)(Nuijen and Booij, 2002),其中大约一半是由长期协议促成的 (Blok et al., 2004)。因此,所有在计划中的工业总共减少了大约1千1百万吨二氧化碳(MtCO2),其中 5百5十万吨二氧化碳(MtCO2)归功于该计划,而其余的即使没有该计划也能取得。

“英国气候变化协议”取得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减排。表10显示了在第一个目标阶段(2001-2002年)总共实现的减排几乎高于该阶段所定目标的三倍(Future Energy Solutions, 2004)。各部门做得比预期的更好是因为工业低估了通过能效所能达到的成果。当协商目标时,多数公司相信他们已有很高能效,但因为实施“气候变化协议”的目标使他们真正管理了用能,特别是通过更优化的能源管理,公司节省了比原先想象的要多 (Pender, 2004)。在第二个目标阶段工业实现了超过政府所制定的目标两倍多的总体减排,并在第三个和第四个目标阶段达到将近两倍(AEA Energy & Environment, 2009; DEFRA, 2005; DEFRA, 2007; Future Energy Solutions, 2005)。

有大约9000个设施参加了这个计划。如果在2007年和 2008年达到每年减排2千30万吨二氧化碳(MtCO2)在这9000家工厂之中均匀分配,则平均减排是2255 吨二氧化碳(tCO2)/工厂/年。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9年11月宣布“千家企业节能行动” 节能超过了1亿吨标煤 (Mtce)的目标,至2009年底共节约了1.06亿吨标准煤 (NDRC 2009)。将它分为5年并在大约1000家参与企业中平分得到了约2万吨标准煤 ( tce)/工厂/年。使用2.5吨二氧化碳(tCO2)/吨标准煤(tce)的转换系数估计出平均每家企业每年减排了5万吨二氧化碳(tCO2)。

成本效益

通过对长期协议1(LTA1)计划的评估发现该协议能帮助行业集中关注能效并找出符合常用的投资标准的经济有效的选择 (Korevaar et al., 1997)。从这个计划所取得的节能是在工业中通过消除或减少障碍以增加实施和发展能效方法和技术的全面努力成果。它突出了提供包括财政、技术、资讯协助的整套措施而不是某一项单独措施的重要性。在对长期协议的回顾中注意到除了节能之外,至少是同等重要的是协议“将节能问题放入了公司的议程”(MEA, 2001)。

在2002年对长期协议1的评估发现在计划期间有30%到40%所取得节能“很大程度或完全”可能是由于签署了长期协议所促成的。这些节能成果由更换现有设备(32%)的投资、改造措施的投资(18%)、热电联产(CHP)的投资(22%)、良好的内部管理(9%)、及其他未经分类的措施(22%)所组成 (Kerssemeeckers, 2002)。一个更近期的评估得出,假设节能可维持10年并使用5%的社会折现率,长期协议1的二氧化碳减排的成本约为每吨10美元 (Blok et al., 2004)。

随着从2004年开始实行电力税,瑞典建立了高能源强度工业的“能效改善计划”(PFE)。截至PFE的第二年底(2006年),代表瑞典约五分之一总用电量的117家公司参加了该计划。现在几乎所有的公司都递交了他们首个有关开展改善能效活动的报告,包括能源审计和对他们的能源使用的分析以及采用了认证的能源管理系统。2006年,有98家公司递交了他们的两年报告并且概述了他们计划在2009年以前开展的将近900 项能效改善措施。这些措施将花费公司大约1.1亿欧元, 每年能减少用电量 1 万亿瓦小时(TWh),从而每年为公司节省5千5百万欧元。另外,公司通过参加该计划能得到 1千7百万的减税额(SEA, 2005; SEA, 2006; SEA, 2007)。

英国的国家审计局在2007年回顾了“气候变化税”和“气候变化协议”(CCA)时发现了那些协议和监测计划共同提高了参与行业对挖掘能效潜力的意识。回顾发现,一般来说CCA的收益超过了计划的管理成本(NAO, 2007)。英国钢铁协会表示“这些协议比其他的政府计划在增加全行业的能效意识上起了更多的作用”(UK Steel, 2007)。食品和饮料联盟表示“以我们的观点来看CCA带来了很好的‘软硬兼施’平衡方法来改善能效及减排……很重要的是, CCA也通过降低能源成本加强了业务和竞争上的收益” (Food and Drink Federation, 2007)。

对英国“气候变化协议”(CCA)计划的一个独立评估发现除了减少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以外,该计划也带来了“经济学术语上的正面宏观经济效应,即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的少量增加及在总体通货膨胀上可忽略的变化”(Barker et al., 2007)。作者的结论是:

“我们的评估支持了这种论据:在给予激励的情况下,工业部门能克服市场失灵和障碍来成本有效地改善能效。这种鼓励政策是气候变化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在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然而,国家的决策和管理者经常不愿迫使工业部门去实现重大的能效改善,因为担心会带来更高的成本和在国际竞争上的消极影响。正如英国的CCA所展示的,一项经过协商的能效改善目标并策划得好的计划实际上可能会超过它的目标,因为将注意力集中在成本有效的改善潜力上的结果会形成“意识效应”。我们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强有力的能效改善目标不仅很有可能带来显著减少对最终能源的需求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也将给整体国民经济带来经济上的利益,一部分是通过改善国际竞争力”。

最后,英国下议院的环境审计委员会在2008年的一个报告发现签署了 CCA的企业相信 实施CCA 比征税更有效。报告指出,由于在许多协议中使用不同的基准年,因此要评估CCA的结果是极端困难的。报告还指出,“数据统计显示,遵守CCA的工艺过程刺激了对寻求节能的商业兴趣,关键是由于他们所提供的税务抵扣”。最后,报告表明如下,(House of Commons, Environmental Audit Committee, 2008):

“根据经济理论,企业应该采取合理的行动通过提高能效来寻求降低他们的成本。实际上看来他们需要额外的刺激来改变他们使用能源的方法。这对气候变化政策有更广泛的深刻涵义。如果连大公司也要求额外的政策来促使行为上的改变,对小型企业、公共团体和个人家庭一定更是这样”。

估计由于实现英国CCA目标而使工业在不再需要购买的能源上每年节省了8亿3千2百万美元 (Pender, 2005)。将该数值分摊到大约 9000个参与机构得到平均每年节省超过9万美元。另一分析估计CCAs在2010年节约每吨碳的净收益净将是38美元/吨二氧化碳(tCO2)(DEFRA, 2006)。

2 标准

2.1 产品标准

政策描述

产品标准,即规定具体产品最大能耗的特定要求,常用于家用电器和办公设备中,但对于工业设备则不常用,但电机、工业锅炉、变压器等例外。澳大利亚、巴西、中国台北、哥斯达里加、以色列、墨西哥、新西兰、中国、韩国、及美国对于三相磁感应电动机的最低能效标准有强制性的规定;欧盟、印度、马来西亚对同样的电机则采用自愿的标准 。加拿大、中国台北、欧盟对燃油锅炉的最低绩效标准有强制性的规定 。荷兰的一个对能效标准的评估发现工业企业优选能源税和碳税而不是标准,但特别偏向补贴和自愿协议。工业能效标准迄今的经验“并不令人鼓舞” (Blok et al., 2004)。

2.2 系统评估标准

对81个在美国的工业设施中根据工厂或具体系统的工业能效策略所实施的项目的评估中,发现了在81个项目中有54 个(66.7%)所节约的辅助开支和生产收益可归功于使用系统评估。评估发现归功于系统评估的合计年度开支节约占所实现的项目总节省的31%。这些节省将投资简单回收期从1.43年缩短到略少于一年(Lung et al, 2005)。

2.3 工艺流程或基于绩效的标准

政策描述

在欧盟的工业设施必须获得达到综合污染预防与控制局(IPPC)指令要求的营运许可证,目的是要达到综合预防与控制来自欧洲大多数工业设施的污染 (EU, 1996)。在该指令下,欧盟成员国必须依靠BREF文件,该文件为有潜在产生显著程度污染的设施的营运许可证的要求建立了基于绩效的标准。BREF文件为各种工业部门规定了最佳现有技术(BATs)。最佳现有技术概括了达到经济有效地保护环境的最有效手段。目前有31种工业的BREFs,对每一个包括在指令中的领域的最佳现有技术都有表述(EC, 2008)。

欧盟委员会在2005年通过了一个对耗能产品的环保设计指令 (指令2005/32/EC),要求耗能产品的制造商在设计产品时将其生命周期的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减到最小。该指令提供了进入市场的准则,但没有规定具体的标准或节能指标。该准则包括了40个产品,但只有电机和泵的标准与工业部门有关(Eichhammer, W., 2009)。

中国最近了包括22种工业的基于工艺流程或绩效的标准(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办公厅, 2008)。每个标准提供了现有工厂的最低能耗绩效水平,新建工厂的最低能耗绩效水平以及先进的最低能耗绩效水平(见表11)。

爱尔兰能源协议计划(EAP)的参加者需要取得新的爱尔兰能源管理系统IS393的证书并实施该标准以取得最大的能效收益。至2008年,有28家公司认证了在其设施实施了IS393 (1 家在2006年、9家在2008年、18家在 2007年)。EAP的成员公司报告在2007年的能效增加了8%,而 2008年增加了6% (SEI & LIEN, 2009)。

成本效益

美国两个企业实施能源管理标准的经验表明其节能的成本效益分别达到了5%和14%。使用能源管理标准估计在15年期间每年能取得大约10%具成本效益的节能成果(McKane, 2010)。

3 财政激励

鼓励投资能效设备和流程的的税收和财政政策不是通过增加与用能有关的费用来刺激能效,就是通过减少与能效投资有关的费用来实行。在过去的三十年中许多国家尝试了各式各样的方法。另外,在数个国家中也可找到全国性减少能源或温室气体排放计划将各种财政鼓励结合起来的综合政策。这样的综合政策经常是将若干税收和财政政策组合并与其他节能机制相结合,如自愿协议等全国性能源或温室气体计划。

鼓励向能效技术和措施的投资包括有目标的拔款或补贴、减免税收、对能效的贷款。拔款或补贴是将公共资金直接给予实施能效项目的一方。由公共资金补贴的贷款以及提供比市场利率低的贷款可以用于能效投资。创新的贷款机制包括通过能源服务公司(ESCO)股权投资、风险保证资金、周转基金、风险创业资本等。对购买能效技术的税收优惠可以通过免税、减税和加速折旧来提供。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提供一个列有特别税收待遇的技术的清单。取决于具体的计划,这种税收待遇可能是:1) 加速折旧:购买符合条件的设备者可以比标准设备更快地将设备费用折旧;2) 减税:购买者可从年赢利中扣除一部分与设备有关的投资成本;3) 免税:购买者可免交进口能效设备的关税。

表15提供了欧盟自2000年以来采用的财政激励计划的清单。财政激励经常与其他政策结合作为增加他们的效率的综合能源计划的一部分 (Eichhammer, 2009)。

3.1 能源或二氧化碳税

政策描述

有几个国家利用能源或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CO2)税,通过在行为上的改变和在能效设备上的投资,向在他们的设施改善能源管理的工业提供鼓励。有几个北欧国家在90年代初率先采取向能源或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征税。在奥地利、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德国、意大利、荷兰、挪威、瑞典、瑞士、英国现在都有这类税。在涉及利用能源税的目标制定计划中,例如在英国的“气候变化协议”和丹麦的能效协议中,是以减少所规定的能源税的形式提供对达到事先同意的目标的奖励(DEFRA, 2004; Togeby et al., 1999)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现“排放税在成本效益和环境效益上都很有成效”(Metz et al., 2008)。

丹麦政府在1990年制定了在2005年减少20%的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与1988年的水平相比)。另外,据《京都议定书》和欧盟责任分担协议,丹麦有责任在2008-2012减少21%的温室气体排放(与1990年的排放水平相比)。为了支持全国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丹麦在1992年5月15日起向家庭,并在1993年1月1日起向工业征收二氧化碳税。该税的目的是要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以及填补财政缺口,并通过将税款重新导向经济来支持国家经济的增长。所有燃烧化石燃料的家庭对每吨二氧化碳需要支付13.4欧元(18.8美元/吨二氧化碳) 。然而,为了解决对国际竞争和国内就业的影响,登记了增值税(VAT) 的企业对每吨二氧化碳只需支付6.7欧元(9.4 美元/吨二氧化碳) (Svenden, 1997)。丹麦政府在1996年建立了一整套的“绿色税”,包括一个额外的二氧化碳税,新增的二氧化硫税和新的空间供暖能源税。当标准的二氧化碳税率保持不变,正规的能源税的征税基础延伸到包括定义为企业“空间供暖”的用途,重新调整和收紧了二氧化碳税的退税计划(Price, et al., 2005)。重型工艺流程的定义是耗能量大的流程。轻型工艺流程包括除了重型工艺流程和采暖以外的能耗。丹麦的二氧化碳税系统有五个等级,如表16所示。

瑞典在1991年引入了碳税。各工业部门只需支付50%的税以维持其竞争性,某些高能耗的行业如商业园艺、采矿、制造业、纸浆和造纸行业可以完全豁免。欧盟2004的指令导致电费增加了0.5欧元/兆瓦小时(MWh),影响了瑞典大多数的工业公司。

英国在2000年建立了气候变化计划以达到国家对《京都议定书》中2008-2012减少12.5%的温室气体排放(与1990年相比)的国际承诺和到2010年减少20%的二氧化碳排放(与1990年相比)的国内目标(DEFRA, 2006)。气候变化计划的一个关键组分是气候变化税,它是对使用能源所征收的税 (天然气、煤炭、液化石油气、电),适用于工业、商业、农业、国有部门。税收收入将通过减少雇主所交的国家保险金费率的形式返回给被征税的部门。这些收入用于资助那些为提高能效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提供财政激励的项目 (DEFRA, 2004)。

衡量标准

衡量标准是与税的实施有关的能源使用或二氧化碳排放的减少程度。

温室气体减排潜力

将欧洲国家的能源或二氧化碳税作比较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般能达到显著地减少碳的排放,并同时能减少氮化物、硫化物和其他空气污染物质的排放”。在53个不同的评价分析中,以碳的减少占排放基准线的比率而言,幅度从减少了25%到增加了10%。百分之八十的评价分析显示了排放的减少。排放的增加是由于该税刺激了显著的经济增长而增长超过了投资能效带来的节能抵消。能源或二氧化碳税计划的规划是极其重要的;大多数计划通过降低其他税项如社会保险、个人收入或者增值税等将税收回馈到经济中 (Hoener and Bosquet, 2001)。

对英国气候变化税的一个最近评估估计它与“常规情景”的情况相比将在2010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千3 百60万吨(MtCO2)(DEFRA, 2006)。

成本效益

在欧洲国家对能源或二氧化碳税进行的比较发现“一套政策中包括使用部分的环境税收入来资助能效或可再生能源改善是很可能对就业和国民生产总值产生正面的影响”(Hoener and Bosquet, 2001)。

估计英国气候变化税的成本效益(定义是节省每吨碳除成本后的净收益)为42.35美元/减排每吨二氧化碳(tCO2) (Cambridge Econometrics, 2005; DEFRA, 2006)。

3.2 拔款和补贴

政策描述

从70年代开始,对能效的拔款或补贴是所实施的第一批政策措施之一,而且依然是当今最普遍使用的财政激励。最近的一次调查发现有28个国家为工业能效项目提供某种拔款或补贴(WEC, 2004)。拔款或补贴是将公共资金直接地给予实施能效项目的一方。提供拔款或补贴的一般是公共部门,它们不会以投资回报的形式寻求直接的财政收益。由于“共搭便车”的问题、高额的办理费用或处理表格的复杂和漫长程序,国际最佳实践对除了某些类型的项目外是限制这类拔款或补贴的,不限制的项目包括一些有选择的投资回收期长但节能效果好的设备或者达到一定规模或成本效益好到一定程度的项目。

投资市场环境有较高风险的发展中国家可能发现以拔款或补贴的形式的直接公共资助是一个鼓励向能效投资的可行选择。与较传统的投资项目竞争时也可能需要公共资金,例如基础设施扩展取得了大多数可利用的资金,以非资产为基础的能效投资比起有资产的项目被视为风险更高,由于能效项目太小而不能得到足够的注意,能源价格不能反映真正的能源成本并且由于太低而使能效项目不能为各公司产生足够的财政收益。

澳大利亚的温室气体减低计划(GGAP)是针对经济中的所有部门,但着重于大规模的减排项目,特别是那些每年减少超过2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 。在前两轮的应用中,提供了15个项目和将近1.45亿美元,以减少2千7百万吨的温室气体为目标(Kemp and Macfarlane, 2003)。丹麦在它的补贴计划中,对能源消耗量大的行业以及参加自愿协议的公司优先分配拔款和补贴 (DEA, 2000)。

其他的补贴计划多集中于中小型企业,可能因除此之外它们不能负担开展大型能效项目。荷兰的BSET计划注重于中小型企业,为具体的技术例如热回收、热泵和吸收冷却等支付了高达25%的费用 (Kr用重于中小型t al., 1997)。 苏格兰的清洁能源示范计划(SCEDS)也着重于中小型企业。 SCEDS为在苏格兰开发、示范、应用、复制能效措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项目可提供高达8万GBP (在2005年相当于15万美元)的拔款 。

有些计划将拔款与成本效益标准相联系。泰国的“节能项目基金”(ECF),是在1995年作为“推广节能法案”(ENCON)的一部分而设立并由汽油税资助。“节能项目基金”向公共和私人部门提供补贴,对于高达50万泰铢(1万2千美元)的设施支付高达50%的费用。为了使设施能符合泰国的成本效益标准,泰国的计划要求每项节能措施达到9%以上的内部收益率 (Brulez and Rauch, 1999) 。

挪威的IEEN计划向任何投资在能源管理或能源监测的部门提供高达20%的拔款。象泰国一样,挪威在这个从1990-1993年的计划中也将拔款与成本效益标准相联系,但挪威设定了从7%到30%的最低和最高回报率的限度 (MURE II,n.d.)。从487个得到拔款的项目中,以共计12亿NOK的总投资(在2005年相当于1.88亿美元)带来每年共计1050百万千瓦时(GWh)的节电量。这些费用中仅16.5%是由IEEN补贴的 (1.98亿NOK或在2005年相当于3千1百万美元)。

奥地利的2009热电联产法将提供5千5百万欧元来补贴热电联产(CHP)项目,其中30%分配给工业热电联产厂。对新厂的补贴范围从对100兆瓦(MW)以下的100 欧元/千瓦(kW)到对400兆瓦(MW)以上的40 欧元/千瓦(kW) (IEA, 2010)。

自2004年以来,比利时的Wallonia向符合规定的最低标准的能效设备的投资提供了补贴,包括用于冷却的变速电机、空气压缩机、通风、泵(对于最少节能10%的项目,补贴100欧元/千瓦(kW),每个项目不超过5千欧元);热回收器(补贴50欧元/千瓦(kW), 每个项目不超过7500欧元);燃烧器 (每千瓦补贴3.75-12.75欧元,每个项目不超过7500欧元);冷凝燃气锅炉(高达12500欧元,取决于装机容量);以及微型发电厂和高效热电联产(补贴 20%的成本,最高15000欧元) (IEA,2010)。

土耳其在2008年实行的新立法对工业能效项目提供支付20%的项目费用的支持,最高达TRY 50万。这个计划的第一年期间挑选了17个项目。对这些项目的财政支持共计有1 百万TRY,项目的总投资成本是5百10万TRY。这些项目估计可节约6百30万TRY

的能源开支和节能6600 吨油当量(toe) (276 万亿焦耳,TJ)。另外,土耳其对中小企业使用的能效培训、研究、咨询服务费用提供高达70%的补贴(IEA, 2010)。

衡量标准

提供每个单位资助所取得的能源节约和/或二氧化碳减排。

温室气体减排潜力

对工业的补贴可能导致节能和有关的温室气体减排并显示出增加了能效技术的市场(De Beer et al., 2000b; WEC, 2001)。在荷兰的一项最近的研究发现补贴刺激了其他一些如果没有补贴是不可能做到的有关能源投资和研究开发活动 (Blok et al., 2004)。

3.3 能效贷款和创新的资助机制

政策描述

公共贷款(或软贷款)是由公共补贴并以低于市场利率的利率向能效项目所提供的贷款。补贴贷款的目的是促进能效措施,直到他们达到能被市场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自筹资金。根据世界能源理事会,在被调查的国家中,公共贷款与直接补贴相比是较不普遍的(WEC, 2004)。

在一些国家使用的创新的资助机制注重增加银行和私有资本对能效投资的介入。在努力减少公共赤字时,有趋势显示正转向这类私人资金,而不是公共资金。通过寻求从贷款营利的私人部门的介入,这些国家希望开发一个长远的自立市场,同时在短期内从投资中获得好的回报。

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的市场环境存在着较高的风险,使其很难从投资上比较保守且不熟悉借能效项目赚钱的银行取得资金。发展中国家也会面对来自较传统的投资如扩大生产或建发电厂等的竞争。另外,没有大资本投资的能效项目经常被视为较危险和/或规模太小而无法吸引多边金融机构的资金。

创新的资助机制包括通过能源服务公司(ESCO) 参与股权、担保基金、周转基金、创业资本。能源服务公司是提供项目筛选、工程、设计、安装、后续服务和维护、节能的监测和核证、和/或资助能源和能效项目的私人公司。作为支持能效的私有资金之一,能源服务公司的角色是帮助在资金之内取得和管理项目。世界能源理事会认为,如果可以筹集或提供最初的资助,转型经济体可能会特别受益于能源服务公司,虽然这种经验是相当新的。

但也有几个例外,例如工业购买蒸汽或热电联产,能源服务公司对发展涉及到工业系统的能效项目的作用就很少。对此有许多原因,包括:确认节能机会和完成交易的费用很高,每个设施现场的重复性是有限的,以及缺乏在特定工业上的专业经验等。能源服务公司一般是带着商业部门的经验进入工业市场并且倾向于集中在商业建筑中的常见措施如照明和暖通空调等,缺失大多工业场所的节能经验。近年来,工业系统设备的供应商开始提供“增值”服务,它可能包括一切从提供更广泛的产品范围(完整的控制、驱动、阀门、处理设备、过滤器、排泄装置等)到作为一个外部供应者来完成工业系统的管理。他们的成功看来要归功于他们在系统技能的专业水平和熟悉他们的工业客户的工厂营运和需要(Elliott, 2002)。

担保基金向发放中长期贷款的银行提供了一个担保。许多国家都有担保基金,但这些国家的基金一般不能充分地支持能效项目的资助,而且大多数对所担保的金额有上限。在这些情况下,为了保障与资助能效有关的信用风险,除了国家的基金以外还提供了特别用于能效的担保基金。要取得他们的最高效益,关键是对潜在的收益很好地进行评估。法国、匈牙利和巴西都为能效建立了担保基金 (Ademe, n.d.; WEC, 2004) 。

周转基金将贷款的支付返还到基金中以支持新的项目。这些基金一般要求公共或国家的干预,通过补贴利率 (低或零利率)或通过补贴投资本金来支持他们。他们可以在地方或全国实施,并且可以应用到任何部门。泰国的“推广节能法案”(ENCON) 帮助建立了ENCON基金。在 2003年与六个财政机构签署以共计20亿泰铢(相当于2005年5月的5千万美元)开设基金的协议。基金是固定三年并预期到时该计划应该能够自立,不再需要公共的支持。这种趋势已经开始,并有更多银行申请成为该计划的一部分(Energy Futures Australia Pty Ltd. and Danish Management Group (DMG) Thailand Co Ltd., 2005; WEC, 2004)。

正如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所概括的,英国的碳信托(Carbon Trust)是政府资助的独立非盈利组织以协助企业和国营部门到2050年减少60%的碳排放(UK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2003)。碳信托提供无息贷款给中小型企业,范围从GBP 5000到GBP 20万不等 (在北爱尔兰则可达GBP 40万)。另外,碳信托资助地方政府的能源财务计划,推广政府的“强化资金补贴计划”,并且有一个创业资本小组作为少数持股人参与私人投资者的投资活动,每宗交易的投资范围从25万英镑到1百50万 英镑(相当于2005年的美元$28万4千美元到2百80万美元)。创业资本的投资包括先期的减碳技术以及能实施低碳技术的管理团队(Carbon Trust, 2005a)。

温室气体减排潜力

英国的碳信托向中小型企业提供了800项贷款共计3千万GBP,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万8千吨(tCO2)(Carbon Trust, 2010; IEA, 2010)。

3.4 税收优惠

政策描述

对购买能效技术的税务优惠可以通过免税、减税和加速折旧来提供。在22个国家中都有这样的计划(WEC, 2004)。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提供可获得特别税收待遇的技术的清单。取决于具体的计划,这些税收待遇可能是: 1) 加速折旧是购买符合条件的设备可以比标准设备更快地将设备费用折旧;2) 减税是购买者可从年赢利中抵除一部分与设备有关的投资成本;3) 免税是节能设备购买者可豁免进口能效设备的关税。

加速折旧。在加拿大、爱尔兰、日本、荷兰、新加坡都有加速折旧计划。在加拿大,加速资产成本减免额类别43.1让纳税人能以30%的折旧率将规定的能效和可再生能源设备加速折旧,而不是以标准的每年在4%-20%之间 (Canada, Department of Finance, 2004)。另外,该折旧计划还包括预可行性和可行性研究的费用、项目谈判费用、场地获批费用等开销 (Government of Canada, 1998)。 (G爱尔兰在2008年通过加速资本减免 (ACA)计划引入了新的税务鼓励,意图鼓励工业公司采购能效最高的设备。公司可以从他们的赢利中扣除在该年购买合格的能效设备的全部费用。目前该计划有一个广泛的产品范围(大约5000个)( SEI & LIEN, 2009; DCENR, 2009a)。在ACA计划的第一阶段,五个类别的产品包括了:照明、照明控制、电机、变速驱动、建筑能源管理系统(S.I. ,2008)。 2009年,清单增加了另外 24个技术/产品,包括电动和部分电动的车辆以及相关的充电设备,替代能源车辆的改装,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硬件和相关的冷却设备,发电设备(工厂自用,例如太阳光伏板、风力发电机、热电联产(CHP)和厌氧分解设备) 、锅炉设备及控制和回收系统、暖通空调系统、先进的液体和气体处理设备(S.I., 2009)。详细的技术清单可以在“爱尔兰可持续能源”的网站上找到(SEI, 2009)。爱尔兰政府估计扩展后的ACA计划包括了“承担爱尔兰60%的工业能源使用的技术”(DCENR,2009b)。该计划使企业能“减免该年购买能效设备的全部费用”, 因而鼓励企业更多在能效技术和产品上的投资。

在日本1993年的节能和再循环协助法之下,加速折旧减免相等于30%的购买成本可用于投资在热泵、地板加热器、热电联产系统、分区供暖和冷却系统、高效率电气列车、低排放车辆、高能效的纺织厂设备、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小型水力发电机和生产再循环的纸和塑料的设备 (Anderson, 2002)。

荷兰也提供了“环境投资计划的加速折旧计划”(VAMIL),允许投资者更迅速地将投资于环保的机器设备折旧,以减少运营成本和税赋。这个计划实际上自1991年以来已经实行并且包括减少用水、土壤和空气污染、噪音传播、垃圾的产生和能源使用的设备。要符合资格,设备必须对环境有相对良好的作用,在本国还没有被广泛接受,没有不良的副作用,并且在本国有可观的市场潜力。合格设备的清单是定期更新的。获取购买设备的相关咨询费用也可作加速折旧(IISD, 1994; SenterNovem 2005a)。

在新加坡的所得税法之下,公司投资合格的能效设备能在一年勾销资本支出而不是三年。但是与加拿大和荷兰的计划不同,用于确认和分析设备购买的有关信息获取或咨询费用并没有包括在这个计划中。更换设备,例如新的空调系统、锅炉和水泵、和节能设备如高效率电机,变速驱动电机或者计算机化的能源管理系统等一起都满足条件 (NEEC 2005)。

退税。在日本、韩国、荷兰、英国的计划允许公司从他们的年赢利中扣除能效设备的费用。日本的节能和再循环协助法也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一个能效设备购买价格的7%的公司税退税(WEC, 2001)。在韩国,向能效投资是可以有5%的所得税抵免,例如更换旧工业窑炉、锅炉和熔炉的替换;安装节能设施、热电联产设施、热供应设施或者节能设备;可使用替代燃料的设施和其他可以减少能源10%的设施(UNESCAP 2000)。

税收减免。在荷兰的能源投资扣除(Energie Investeringsaftrek, EIA)计划之下,最初是40% 和目前是55%的年度节能设备的投资成本可以从购入设备的年赢利中扣除,最多达1.07亿欧元。合格的设备在“能源清单”中提供,而且为购买设备而获取建议的费用也包括其中。由隶属荷兰经济事务部的机构senterNovem给予批准。2005年为这个计划的预算是1.37亿欧元 (Aalbers, et al., 2004; SenterNovem 2005b)。

英国的“强化的资金补贴计划”允许企业在申报收入或公司税时将他们在“能源清单”中指定的合格能效技术上的花费申明100%的第一年税收优惠。企业可以从年度应课税利润中勾销他们同年投资在节能技术的全部资本成本(HM Revenue & Customs, n.d)。在2004年的能源技术清单上出现的技术是:空气能量回收、自动监测和定位、锅炉、热电联产(CHP)、紧凑式热交换器、空气压缩机、采暖提供的热泵、暖通空调的分区控制、照明、电机、管道工程绝缘、冷藏设备、太阳能供热系统、隔热屏幕、变速驱动、暖风、辐射加热器(Carbon Trust, 2005b)。

中国于2008年1月实行了公司所得税的新法律,对节能和环保的项目和设备的投资给予税收优惠 (NDRC,2008)。合格的投资从项目首获营运收入的年份开始得到3年免税并在第4 至第6年减少60%的公司税 (KPMG 2008)。另外,投资额的10%可以用来抵偿企业的所得税义务。

免税。德国给予每月或每年利用效率达到70%以上的高效率供热和发电联合设施(CHP或热电联产) 豁免全部石油税 (German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2004)。罗马尼亚的一个计划豁免能效技术的进口关税,并且豁免公司收入中用于能效投资的部分的所得税 (Alliance to Save Energy et al., n.d.)。罗马尼亚的议会在2000年11月通过了“能源效率法”。该法包括了所有领域的有效利用能源。法律中的一个组分是“对用于提高能效的装置、机械工具、设备和技术豁免关税”(CEEBICNet Market Research, 2004)。

加入瑞典的PFE计划并且依照它的要求对他们的设施进行能源审计和分析,引进和应用能源管理系统,建立和应用采购和规划的规程,并实行能效措施的公司将得到豁免0.5欧元/兆瓦小时(MWh)的电税。根据98家瑞典公司计划至2009年实施的改善,他们通过参与这个计划而将达到的免税额大约是1千7百万欧元(Swedish Energy Agency, 2007)。

3.5 差别电价

政策描述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在2004年6月建立了一项政策允许对高耗能工业实行差别电价,即根据企业的能源强度水平制定电价,包括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在这项政策之下,根据企业的能源效率水平将他们分成四类:鼓励、允许、限制和淘汰类。电价按照不同的类别变化的目的是逐步淘汰效率低的企业和鼓励高效率的企业(Moskovitz et al., 2007)。企业在“鼓励”和“允许”的类别支付他们所在地区的正常电价。企业在“限制”和“淘汰”类别分别要额外支付每度(kWh)0.05元 和 0.20 元 (2006年美元汇价$0.0060/kWh和2006年美元汇价$0.0242/kWh)的附加价。到2006年,有30个省实施了这项政策,覆盖了大约2500家企业。2004年到2006年间,大约有900家在“淘汰”类别的企业和380家在“限制”类别的企业已经关闭、向能效投资或改变了生产流程(Moskovitz, et al,. 2007)。

2007年调整后的政策允许地方政府保留通过实施差别电价所得到的收入,更有力地激励省政府去执行该项政策(Moskovitz, 2008)。然而,差别电价制度还没有被完全落实。在一些地区仍然擅自向一些高耗能的工业提供优惠(减低)电价。这造成了这些工业迅猛和无计划的发展。2006年9月,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禁止或制止优惠电价并且扩展差别电价所覆盖的工业领域,包括磷和锌冶炼工业。重要的是,在此后3年内,将淘汰类企业电价提高到比当时高耗能行业平均电价高50%左右的水平;并立刻增加“淘汰”类别企业的差价系数到4倍于每度(kWh)0.20 元(2006年美元汇价$0.0252/kWh)和“限制”类别企业的差价系数到2.5倍于每度(kWh)0.05 元 (2006年美元汇价$0.0063/kWh) (NDRC, 2006)。

作为EKO Energi协议的一部分,瑞典国家能源管理署 (STEM)对企业的生产和场地用能提供了完整的统计和分析,并且包括一个可以采取的行动的清单。STEM也提供全面的材料流动分析以及基于EMAS或ISO 14001标准的公司环境意识和管理及指南的介绍和比较(Uggla and Avasoo, 2001).

成本效益

能源审计可以是一个寻找节能机会的经济有效方式。在美国,对中小型的工业设施进行能源审计所发现的能效机会,如果被实施的话将会平均节省$230000 美元。对于更大型的工厂,通过由“节能从现在开始”计划所提供的能源审计,每次审计找出了平均USD$1.4百万的节能潜力 。

位于美国各地26所大学中的美国能源部工业评估中心,执行对中型工业设施的详细评估包括对能效改善节约潜力的详细评估、减少废弃物和预防污染、提高生产力。评估组对工厂进行勘测并且作工程测量以作为详细分析相关的成本、绩效、回收期预估的依据。评估组将能效评估结果做成一个带有分析和建议的安全机密性高的报告交给受评估企业 。2001年,这些大学工业评估中心对590个工业设施进行了评估并作出了3350个平均简单回报期为0.9 年的能效建议。当然,设施实施了其中的1550个建议(占46%),而所实施的建议的简单回报期平均为0.5年(Muller, M.R., 2001)。

美国能源部的工业技术计划在2006年发起了“节能从现在开始”项目,为美国耗能最高的制造业设施提供经过训练的能源专家进行节能评估。评估的目的是识别节能和减少成本的直接机会,主要集中在能耗大的系统如工艺过程加热、蒸汽、压缩空气、风机和泵 。 加节能从现在开始”项目在2006年完成了200个对大型制造工厂的评估并发现典型的大型工厂可减少每个企业的能源费用平均超过$2百50万,发现的能源开支节约共计$5亿并能减排4百万公吨的二氧化碳。评估针对耗能最大的制造企业,每年消耗高于0.036 Mtce (1万亿Btu),以及六个工业(超过80%的评估都在这些工业):化工制造业、造纸业、初级金属、食品、非金属矿产品、金属加工产品。6个月后的跟进调查显示大约7%的建议已被实施,估计每年可节省$3千万, 并有超过70% 的建议已做实施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或已被实施(Wright et al., 2007)。包括近期,有关中期和长期节能机会的评估报告提交给被调查企业,并且放在能源部的“节能从现在开始”网站上 。

5 对标

政策描述

对标是用来评估企业的衡量标准以确定其与其他公司相比所处的位置或与已建立的指标、目标或上限的距离的一个方法。用于评估企业的衡量标准有很多种,例如财务、生产能力、生产安全、环境等指标。对标于80年代首先由Xerox和Kaiser Associates(一家国际战略咨询公司)等公司所采用 (ICMR, 2002; Kaiser Associates, 1988)。Kaiser Associates制定的七步对标过程如下:

1.确定用哪些功能和/或工艺流程作对标

2.明确主要衡量标准和绩效的驱动因素

3.筛选接受对标的企业

4.衡量接受对标的公司的绩效

5.衡量企业自身的绩效

6.制定以“达到和超过”为目标的策略和行动以

7.实施和监测结果

尽管对标有许多类型,有两个特别与对能效活动的分析有关的是绩效对标和最佳实践对标。2008年一项对超过40个国家的450 个机构的调查发现将近50% 使用了绩效对标,而将近40%使用了最佳实践对标 (GBN, 2008)。

名为“全球对标网络”的机构为绩效和最佳实践对标提供了以下定义:

绩效对标描述从分析相似的工艺流程或活动所得到的绩效数据的对比。绩效的对比可以在两个公司之间或在机构的内部进行。它可用于了解强项和改善的机会。

最佳实践对标描述从分析相似的工艺流程或活动所得到的绩效数据的对比并识别、采用和实施产生最佳绩效成果的实践。最佳实践对标是最强有力的对标类型。它可用于“学习他人的经验”并达到突破性的绩效改善。

有关能效对标的项目和工具已被开发出来供世界各地的工业能效计划使用。可以从各种能效对标中找到实例,包括同行与同行比较、自身不同时期绩效比较、自身与全国或地区的平均和最佳实践比较、以及自身与国际最佳实践的比较。每一个类型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

挪威的工业能效网络(IEEN)在90年代制定了一个大规模的对标计划。IEEN对通过对标开展能源管理活动和评估能效潜力的公司提供技术和财政支持。 IEEN开发了一个网上对标系统使成员能提取关于他们自身的能源绩效与同行业中的其他工厂作比较。工业网络的成员每年通过互联网提供数据。参与的行业包括:铝、烘焙业、啤酒厂、渔业、肉类加工、奶制品、谷物干燥、鱼产品加工、铸造、纸浆和造纸、木材和木制品、及洗衣和干洗业(Institute for Energy Technology, 1998)。

欧盟委员会的“工业自愿协议中公司的能源对标”项目开发了一个自动化的计算机系统,允许公司在能效上与同行业中的最佳企业做对比 。该项目集中在三个工业部门:烘焙、啤酒和奶制品(EVA, 2001a, b, c)。每个部门中的各个工厂以生产、收入、具体能源消耗 (生产每个单位实体所用的能源)和其他几个指标进行对标。

在荷兰,对标是“对标协议”中的关键组分,参与的大型高耗能企业同意要成为世界上最高效率的地区之一(地区的定义是生产能力与荷兰类似的地理区域)或置身于世界上前10%能效最高的工厂中 。工业企业每年至少消耗能源0.5 千万亿焦耳(PJ)才能参加该协议。企业承诺最迟在2012年以前成为世界能效的领先者之一。政府保证参与的企业不受制于政府其他控制二氧化碳减排或节能的政策和不会向他们征收新的能源税。参与的企业需建立一个能效计划来介绍将如何实现他们的目标。

对标值按以下建立:

1) 最高效率的地区。为了与世界上其中一个效率最高的地区中类似的工厂作比较,需识别在荷兰以外的在工厂的规模和数量上与荷兰相似并达到国际最佳标准的地区。然后明确在这些地区中类似工厂的平均能效。对标标杆就是最高平均值的地区中的平均能效。

2) 前10%。为了成为世界上能效最高的工厂中的前10%,必须确定荷兰以外的类似工厂的能效。将它们根据能效水平排列。对标标杆就是前10%工厂的能源强度。

如果不可能使用以上介绍的两种分析方法,则需确定荷兰以外的最佳工厂的能效,并且将对标标杆定在比该工厂的能效低10%。公司可以提供关于他们的特殊情况的资料来支持使用不同的百分比。对标委员会在接受独立机构的建议后再确定该要求是否有充足的支持。在设定对标值时,也要考虑到2012年所预期的能效改善。而且每隔四年必须重新确定世界领先者。每个个案都要做到这样是不可能的。例如,如果涉及一个独特的工艺流程或如果外国的工厂不想参加对标,那只有采用最佳实践的方法来确定世界领先者。有六家发电企业和97家工业公司共232个设施签署了对标协议。这些设施的总计能耗是1060 千万亿焦耳 (PJ)并且代表了全国94%的工业部门能耗和100%的电力部门能耗(Commissie Benchmarking, 2002)。

美国的工业“能源之星”计划是美国政府实施的一项自愿项目,旨在帮助制造企业通过优越的能效来保护环境。该项目有将近600个来自各行业的企业参加。这些参与企业可以享受能源管理的资源、交流的机会和包括具体工艺流程和实用的能效措施的具体行业能效指南。除了这些资源之外,工业能源之星计划还发展了一种对标工具用来测量一个制造厂的用能效率与其他在美国的同行业工厂相比较的状况。这种具体行业的能源衡量标准指数(EPI)工具根据企业的能源利用情况排列顺序,并考虑到同行业工厂之间的区别将影响能源使用的活动和因素统一化。工厂和公司的能源管理人员输入工厂的关键运行状况就可得到他们的能源绩效或效率的百分数得分。输入的包括了各种类型能源的用能量和设施的年产量。当数据上许可时, EPI有可能将能源与工厂的产量相联系以单位产品来计量。得分按1到100,代表了工厂相对于在美国同行业中类似的营运的排位。 EPI帮助企业评估他们的设施的目前效率,使他们明确需优先调拨资源进行改善之处并追踪进展情况。目前EPI的对标工具可使用在汽车制造、水泥、容器玻璃制造、平面玻璃制造、冰冻炸薯条加工、果汁加工、炼油、制药和玉米加工等企业 。迄今有71个工业设施使用EPI工具取得了能源之星标识 。这些设施在美国的分布如图9所示。

加拿大自然资源部的节能办公室(OEE)提供了两个指南,《能源绩效对标》-公司与本行业的平均值比较它的实际能源强度;《最佳实践对标》-公司与同级中的最佳相比较 。OEE开发了能源计算器以协助公司明确他们的设施中各类燃料的能源利用情况 。一旦计算出能源强度,设施可以与OEE出版的设施能效标杆比较,包括水泥、鱼和龙虾处理、液体牛奶、采矿(露天矿和地下混合矿)、炼油、钾盐、纸浆和造纸行业 。

衡量标准

工业能效对标的衡量标准是开展绩效对标或最佳实践对标企业的数量。企业因对标而取得的能效改善也可作为绩效衡量标准。

温室气体减排潜力

温室气体的减排潜力可以通过自我绩效对标来确认,或者通过同行与同行的对比。有巨大节约潜力的部门或工艺流程可以通过有效的能效措施和技术来解决。以下五个案例分析进一步提供了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的细节。

挪威的工业节能网络的乳制品业参加者的节电潜力如图10所示,它为乳制品业提供了对标的结果,对几家公司(由5位数字编码识别)在1996年, 1997年和1998年生产每公升牛奶所用的电量(度)进行比较。使用这种对标,公司能将目前年份的用电与他们以前年份的用电相比较,并且可以将自己与其他牛奶生产商相比较。

荷兰“对标协议”计划期望在2012年的节能达到95千万亿焦耳(PJ),可减排大约5 百80万吨二氧化碳(MtCO2) (Commissie Benchmarking, 2004)。

要取得EPA的能源之星标识资格,工业设施用能表现必须达到在所有美国工厂的前25%水平。前17个取得EPA能源之星标识资格的设施的实际用能与如果设施处在美国的平均(50%)水平的区别相当于每年1百4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Boyd et al., 2008)。

6 信息传播

政策描述

有强有力的工业节能计划的国家通过各种技术信息资源包括能效数据库、软件工具和专门的工业或技术节能报告来提供能效机会的信息(Galitsky et al., 2004)。

绿色工厂能源管理范文第6篇

2015年3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文件,由中国电信等企业主导的IEEE 1888标准正式成为全球首个能源互联网国际标准。至此,“互联网+能源”有了更切实有效的依据和保障,预示着能源互联网行业已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

2015年7月,国务院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能源要从生产、运输、消费各个环节,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全方位变革,对我国能源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互联网对解决能源利用效率不高、供需不匹配、产业活力不足等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互联网+传统能源:智能技术的引入推动能源革命

时至今日,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仍是煤炭。在对煤炭行业出路的深入探索中,越来越多的目光锁定在了煤炭流通环节。引入“互联网+”的创新理念与应用技术,无疑将为煤炭运销体系带来颠覆式变革。据统计,目前国内有80多家电子交易平台涉及煤炭交易,部分煤炭企业甚至直接建立了自己的电子交易平台。特别是中煤集团,不断尝试以“互联网+煤炭”的思路来应对企业经营模式转型带来的挑战。它历时5年完成了ERP(企业资源规划)对整个集团的全覆盖,同时加强露天矿GPS卡车调度系统、固定岗位无人值守数字化矿山、O2O大宗煤炭电商平台等“乌金科技”的实际应用。此外,与工业4.0中的数字工厂相类似,数字化矿山建设正成为煤炭行业生产转型的重要环节,因为它实现了煤矿生产管理与计算机网络管理的一体化,通过远程化、自动化、无人化等技术手段,大幅降低了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并减轻了由此造成的损失。

石化行业的“互联网+”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的全产业链,渗透到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及金融互联网等各个领域。石化产品大多是危险化学品,传统物流效率低下,监管困难,事故频发,随着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借助交通部推行的电子运单系统,未来危险化学品物流的发展方向是智能匹配、集约高效、可视化监管、平台化运营。在石化产业电商的推进过程中,加油站成为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它上游链接生产、物流、贸易企业,下游链接消费者,油品的商品属性、消费属性、金融属性在加油站这一节点上能够得到很好的呈现。目前,数字化油站的建设已经拉开序幕,未来油品与非油品的精准组合营销和油品跨行业的相互联通将成为主要的营销模式,消费者将享受到更加便捷多元的服务,甚至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储油理财。华东石油交易中心成功搭建加油站O2O管理平台,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信息资讯服务、采购配送服务、油站信息化建设和运维及油站管理服务,进行品牌策划运营,并于2015年下半年开始在山东、北京选定了40家加油站进行试点,预计今年将建成1000家加油站O2O联盟并推出联盟加油卡。

互联网+新能源: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有目共睹,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应用市场,而“互联网+”带来的数据化、开放性,无疑将有助于该行业可持续发展。在东部沿海地区,分布式光伏系统已经模糊了电力生产者与电力消费者之间的界限。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将光伏电池板、汇流箱置于家庭、企业办公楼、厂房等建筑物的屋顶,通过光伏逆变器、配电柜及其他设备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入电网,实行“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就近消纳、电网调节”的运营模式,能够有效解决电力在升压及长途运输中的损耗问题。同时,通过互联网搭建一个太阳能光伏项目运营资源整合平台,统筹技术研发、金融投资、生产运营等各项资源,提供一站式太阳能光伏电站体验服务,能够促进资源运用进一步优化。

在各类新能源开发中,风力发电是技术相对成熟并具备大规模开发和商业开发条件的发电方式。目前,风电设备的智能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利用智能风机和智慧风场管理平台,结合物联网、云计算技术,风场一切数据和运转情况全部可以实现远程监控。采用一体化解决方案将所有的电气控制都由一体化设计来完成,可以增加用户收益,提高可靠性和可用率,增加电量产出,降低成本。远景能源作为风电设备行业的后起之秀,已在智能风机的设计与制造、智能传感、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上有了诸多尝试和探索。通过在风机上安装附带自我诊断功能的传感器,可实时监控风电机组的运行情况,如遇到运行故障,工作人员可选择远程复位重启,而非进行传统的拆开检修,让工作变得更便捷更精确。

互联网+能源管理:能源信息流的有效监控与分配

大数据的综合利用,正在构建“互联网+”能源管理新模式,进而实现能源数据与信息流的有效监控与分配。能源产业借助互联网打造智能化能源管理平台和数据中心,以此整合全国乃至全球的能源数据,可以实现组织公共资源,提供数据存储、实时监控、可视化管理、数据分析、风险控制、能效分析等功能。构建行业级的应用和服务平台十分重要,互联网只有掌握大量数据并进行更多有效分析,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进而管理能源消耗。

基于互联网下的能源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将企业与社会公用能耗统计由过去的后置变为前置。对能源行业本身来说,其最大作用是将原本分散的能源数据统筹分配、合理协调,通过对来自于各能源企业的数据进行统一分析比较,为行业发展方向提供数据支持,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对于节能行业公司来说,充分使用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能加大节能力度,增加透明度,对于融资、运营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互联网可以为能源监管提供便利,提高其工作效率,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对于能源单位来说,可以将企业纳入到整个行业当中,并从数据中得出清晰明确的分析报告。

例如,美国售电市场50家最大的售电公司中,有27家都是Opower的用户。Opower拥有37%美国家庭的能源消费数据,它通过数据分析为售电公司和用户提供节能分析报告。北京开展的10万户电力光纤到户建设,也是希望实现能源流与信息流同步传输,用户可实时查询用电量、重要电器使用情况,预计可节能20%。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让家庭能效分析评估、能源使用可视化管理、用能情况分析、家电运行控制、节能目标预测与控制、用能优化策略和能源管理决策支持成为可能。

绿色工厂能源管理范文第7篇

首先是交通拥堵。据统计,全球客流的平均增速为1.6%,中国为3%;物流增速为2.5%,中国则为4.2%。显然,在客流及物流的增长速度方面,中国都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另外,中国当前的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亿辆。在此背景下,交通的全面大堵塞将很可能成为部分大城市无法逃离的命中劫数。

就全球来看,在解决城市交通堵塞方面,似乎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但我们可以想办法提高公共交通设施的承载力,继而搭建智能管理系统。伦敦是实践“绿色交通方案”的一个典范。该城一方面为拥堵的客流增设轨道交通,另一方面,也针对容易堵塞的路段进行收费,并设定低排放区。

除此外,伦敦还搭建了基于卫星的公共交通追踪系统,提供实时、准确的公交定位与乘客信息服务。在上述措施的帮助下,伦敦的道路交通速度迅速提升37%,道路交通流量降低20%,当地居民的出行时间也因此节约17%。

在我看来,对拥堵路段进行收费也是中国的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一条必由之路。但前提是,必须搭建足够良好的公共交通体系与智能收费系统。因为收费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民众逐步放弃私家车、转向公共交通,如果公交系统的承载力度不够,就很难实现此种转变。

其次是电力供应问题。自进入新世纪以来,“电荒”一直困扰着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但更为严峻的现实是,预计至2020年,中国全社会的用电量还要在当前基础上再翻一番。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如此大规模的用电需求呢?其中一个方案是提高用电效率。市场数据显示,楼宇消耗了全球40%的电量。如果能够提升建筑的自动化程度及能源使用效率,建筑的能耗就可降低20%至30%。

最后是环境污染。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雾霾天会占到全年天气的30%至50%。中国有超过80%的电力来自煤炭与石油,这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因此,如何转变当前的电力结构就成为应对环境危机的重中之重。目前,包括上海在内的大部分沿海城市已经停止火电项目的审批,并逐步转向燃气发电。这不仅能提高电力效率,同时也会大幅降低二氧化碳及氮氧化合物的排放量。此种解决方案,将为能源结构的未来转变提供示范意义。

绿色工厂能源管理范文第8篇

近5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改变,亚麻消费明显增长。从优衣库、无印良品、海澜之家、江南布衣等一批内销品牌中的亚麻产品看出端倪。有数据显示,2011~2015年,国内消费者对亚麻的关注度均以20%左右速度增长。中国已成为亚麻消费最主要的国家之一,而且未来市场潜力很大。

“本次论坛的举办,一是鉴于世界亚麻生产布局的变化。在全球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成本转移加快,西方亚麻工业基本转移到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基本完成西麻东移,而中国亚麻工业也北麻南移,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亚麻生产中心。二是鉴于全球亚麻消费市场格局的变化。在欧洲、美国等传统亚麻消费市场继续保持基本平稳增长的态势下,亚洲亚麻消费市场的形成出人预料。三是鉴于中国亚麻工业和亚麻市场的地位和作用,近5年来中国每年进口欧洲打成麻量均在11万吨左右,80%左右的欧洲打成麻和二粗销往中国。中国亚麻纱线、亚麻胚布及亚麻制品贸易量已占全球贸易总量的60%以上,已经成为亚麻生产大国。”金达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任维明表示,未来亚洲市场将成为全球亚麻消费一个增长极。

“金达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很快的增长速度,成为全球最大的亚麻纺纱企业,出口量占我国亚麻纱出口的1/3,在行业内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规模增长的同时,公司的产品质量一直保持领先水平,在管理和生态纺织品建设上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董春兴在对金达的发展表示肯定,他强调:“未来,行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全球企业必须要协同合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不仅要注重产品本身,更要重视全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从原料的种植、加工、消费到回收要建立完整的体系,只有这样企业的脚步才能走得更为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