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筛取2009-2010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56例,将5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8例,康复组28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单纯吞咽训练,康复组23例在此基础上采用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结果 两组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均有改善,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 5 )。结论 通过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吞咽肌肉,能有效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摄食功能。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电刺激

吞咽障碍的发病率很高,是脑卒中常见的症状之一, 50%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1]。主要表现为进食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营养摄取、疾病康复及生活质量,甚至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死亡[2]。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从2009-2010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筛取56例,56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并以“吞咽困难临床筛选系统”诊断为卒中后吞咽困难,入选病例均为评定在2 级以上。将5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8例,康复组2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伴发疾病及既往史、吞咽障碍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1. 2 康复治疗方法

1.21 药物治疗 两组病例入院后均按常规给予药物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压、神经细胞活化剂、调整血压、防治并发症等治疗。

1.2.2 吞咽功能训练:指导患者练习基本的张口、咀嚼、鼓腮伸缩舌等,以锻炼患者的面部及口腔的肌肉,用冰冻棉棒轻轻刺激咽后壁、软腭及舌根,以诱发咽喉肌收缩,诱发咽反射,然后嘱患者多做空吞咽、快速吞咽动作,保持每天2000次左右的吞咽动作。

1.2.3 摄食训练:鼓励患者自己动手进食,小口慢食,可为患者准备稠糊状流质食物,以减少呛咳的发生,避免呛咳引起的肺部感染。

1.2.4 电刺激治疗:采用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选用双向方波,波宽700ms,波幅0~25mA,固定频率范围30~80Hz,刺激强度7~10mA,小电极,连续性收缩,并根据吞咽障碍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电极放置位置,电极放置好后打开电源,同时或交替增加两

个通道,要求患者连续反馈。患者首先有一种“蠕动感”“麻刺”“颤动”的感觉,逐步加强有“温”“灼热”感,当强度达到治疗水平患者会有“挤压”“抓握”“拽”的运动感;应保持该水平的刺激,嘱患者做吞咽动作。每次治疗60min,每日1~2次,10~14 d为1个疗程,根据患者的吞咽功能情况可边刺激治疗边给予经口进食吞咽训练。

1.2.5 球囊扩张术:对因环咽肌开放不完全或完全不开放引起吞咽障碍的患者。可采取球囊扩张术,由护士按插鼻饲管操作常规将14号导尿管经鼻孔插入食道中, 确定经食道入口并完全穿过环咽肌,注水6-7ml使球囊扩张,由操作者将导尿管缓慢向外拉出,当拔出管有卡住感觉时,抽出适量水,根据环咽肌紧张程度,感觉球囊拉出时能通过但又有一定的阻力为适度,此时球囊恰好在环咽肌处,持续保持2分钟或操作者反复轻轻的向外提拉及交替放松导尿管,一旦有滑过感觉,或拉出阻力锐减时,表明球囊已滑过环咽肌,嘱护士迅速抽出球囊中的水。操作者再将导尿管从插入食道超过环咽肌处,重复操作4-5遍。每天1次。球囊注水量每天增加0.5-1ml。术后给予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庆大霉素雾化吸入,防止粘膜水肿,减少粘液分泌。

1.3 疗效评定

1.3.1 吞咽功能评定:①洼田氏饮水试验,患者于坐位时饮30ml温水,观察全部饮完的状况及时间,结果分为I~V级。②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2]。

1.3.2 临床疗效评定:痊愈:吞咽困难消失,饮水试验评定1级;有效,吞咽困难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2级;无效,吞咽困难改善不明显,饮水试验评定3级以上。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风后吞咽障碍;针刺疗法;康复训练

作者单位:710043 西安市东方医院 近年来我国脑中风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脑中风患者中有30%~50%的存在吞咽障碍,有些患者会出现误吸,还有的会发展成肺炎,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国外多采用康复训练的方法来治疗脑中风后吞咽障碍,而我国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是采用中医治疗,但常因患者口服中药有困难,因此临床中又以针刺治疗为主。无论是针刺治疗还是康复训练,单独使用自身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对治疗组34例脑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4例患者均来自西安市东方医院内科病房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住院患者。男 37例,女 27例;脑梗死 44例,脑出血 20例;年龄 40~77岁,平均 (5901±102)岁;病程 2~10周,平均 (2426±1012) d。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治疗组有30例,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以及病程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针刺治疗取穴 选内关、廉泉、翳风、金津、玉液、人迎、天突操作:患者取坐位,然后对所取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内关用泻法,廉泉穴针向舌根方向刺人 15~18寸,行提插强刺激手法;翳风针向喉结,震颤徐入2~25寸,施以小幅度捻转补法,以咽喉部麻胀为佳,应持续捻转1~3 min;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人迎穴刺入10~12寸,采用捻转强刺激手法;天突穴选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沿着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向下刺入10寸~12寸,采用捻转强刺激手法。所有穴位针刺得气后均留针 30 min,15 min行针1次,行针,1~2 min。

122 康复训练治疗包括 ①口、面和舌肌群的运动训练。②改善吞咽反射的训练。③声带内收训练。④喉上提训练。⑤特殊的吞咽技术训练。

治疗组采用针刺及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两组患者均每周治疗6次,休息1 d,12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吞咽困难完全消失,饮水试验评定1级;

显效:吞咽困难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2级;

有效:吞咽困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由4级或5级达到3级;

无效:吞咽困难无改善或严重,饮水试验评定无变化。

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疗效。治疗组痊愈24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痊愈12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论

中风后吞咽障碍症在咽,病位是在脑部。本研究所取穴位,位于颈项部,该部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到脑部及咽喉,针刺这个部位的穴位可以达到通经活络、利咽开窍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针刺可以使体内产生微粒子流、电磁、红外辐射以及多种内源性药物因子等,从而促使人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含量的增加,细胞的代谢大大增强,从而改善咽喉和脑部的供血功能,咽喉部位肌肉的瘫痪状态得以改善,最终达到恢复咽喉吞咽功能的目的。本研究发现,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致残率和并发症大大降低。本研究6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方法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针灸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在临床治疗上各有特色,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效促进中枢神经系统通路上各级功能的恢复,促使咽喉部肌肉功能恢复,最终使吞咽功能得以改善。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

参 考 文 献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星状神经节阻滞;吞咽治疗仪

作者单位:471002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临床表现,急性期有29%~64%的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3],易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及脱水等,与预后不良有关[4]。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吞咽治疗仪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60例。入选标准:①首次发病。②符合2001年第5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③经过头颅CT或MRI确诊。④无口腔及咽喉占位病变,且能配合康复训练者。⑤无严重意识障碍、严重痴呆或感觉性失语。排除存在严重肝、肾、心功能衰竭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45~76岁,平均53.5岁。所有患者均行洼田俊夫饮水试验,确定为轻、中、重度吞咽困难(Ⅲ、IV、V)级。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吞咽障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同质化常规药物治疗,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48 h后行吞咽功能训练。

1.2.1 对照组 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吞咽障碍。吞咽功能训练,包括颈部活动、发音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冰刺激训练等间接基础训练以及直接摄食训练。

1.2.2 治疗组 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及吞咽治疗仪进行治疗。

星状神经节阻滞方法:患者平卧,肩下垫枕头,头稍后仰,微张口,在胸锁关节上2 cm左右,用左手中、食指沿胸锁乳突肌内侧缘与患者矢状面平行,将此肌肉与气管、颈动、静脉一并充分向外分开,针尖斜面对尾部(脚方向),垂直进针达颈椎横突,稍退针回抽无血、气等后推药。进针前嘱患者放松,进针过程不要吞咽、发音,进针后术后去除肩下枕头,恢复自然平卧位,休息15 min。如阻滞成功会产生Horners征。左右两侧隔日交替进行,2周为1个疗程。

吞咽治疗仪治疗方法:吞咽治疗仪为德国菲兹曼公司生产。治疗前先根据吞咽治疗仪的诊断程序推断出患者吞咽肌群损伤程度以选择合适的治疗参数,主要采用低频电流中的脉冲直流电和指数直流电先后进行吞咽障碍的治疗,以患者适应并能见到吞咽动作为最佳,刺激同时嘱患者配合做吞咽动作。治疗中应注意电流强度不宜过强,以免患者出现不适,导致喉部痉挛。每次治疗时间为20 min,2次/d,2周为1个疗程。

1.3 评定标准

1.3.1 洼田俊夫饮水试验 患者端坐,饮下30 ml温水。Ⅰ级:5 s内能顺利地一次咽下;Ⅱ级:5 ~10 s内分两次以上不呛地咽下;Ⅲ级:5~10 s内能一次咽下但有呛咳(轻度吞咽困难);IV级:5 ~10 s内分两次以上咽下有呛咳(中度吞咽困难);V级:屡屡呛咳,10 s全量咽下困难为V级(重度吞咽困难)。

1.3.2 疗效评价 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评定吞咽功能。显效:吞咽障碍症状基本消失,洼田饮水试验提高1~2级,营养状况好,无并发症;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洼田饮水试验提高1级,营养状况良好;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洼田饮水试验无变化或在Ⅲ级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疗效比较采用两组疗效比较采用Ridit分析,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吞咽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但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

治疗组30281196.7

对照组30193870.3

3 讨论

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主要是由于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的核性或核下性损害产生的真性延髓麻痹和双侧大脑皮质或皮质脑干束损害引起的假性延髓麻痹,临床以假性延髓麻痹更为常见。早期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摄取一吞咽功能,预防并发症,对疾病尽早康复有重要意义。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恢复或减轻症状。临床关于吞咽功能障碍采用功能训练、针灸、电针等方法治疗的报道较多。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可强化吞咽反射,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但是见效较慢,不适合认知功能差的患者。我们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及吞咽治疗仪进行吞咽障碍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吞咽治疗仪通过低频脉冲电流刺激,使神经肌肉接头或运动终板处产生外周运动神经的去极化,肌肉群受刺激后产生收缩,咽缩肌群收缩与扩张可使食物进入食管,以重建吞咽反射的大脑皮层控制功能,同时,可促进组织血液循环改善,提高咽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防止咽部肌肉萎缩,明显改善和恢复吞咽功能[4]。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后可以立即获得进食功能的改善,有助于喉上抬,进食时保护气道,实时效应明显,可作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机理可能是解除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支配区域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相应增加了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从而改善吞咽功能。表 1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参 考 文 献

[1] 宋志香.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9):548-550.

[2] 大西幸子,孙启良.摄食吞咽障碍实用技术.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34-38.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b)-024-01

脑卒中后引起的吞咽障碍多年来临床尚无较好的方法。我科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采用风府穴为督脉穴,廉泉穴为任脉穴,并与阴锥脉交会,二穴前后并用,标本兼治,珠联璧合,使脏腑功能得复,经络得通,使瘀血痰湿去,新血得生,使吞咽困难恢复,局部作用可诱发吞咽肌群的兴奋,恢复神经功能,完成吞咽过程的协调性。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脑卒中后出现吞咽障碍的100例患者,治疗组50例,年龄45~74岁,男24人,女26人;对照组50例,年龄40~75岁,男22例,女28例。两组在治疗前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无显著性差异。

1.2 研究方法

以15 d为一个疗程,治疗一疗程后疗效评定,采用VFSS吞咽障碍的程度积分。评分评定:10分为正常,0分为重度,7~8分为轻度,2~3分为中度。对照组:脑卒中后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吞咽障碍的常规康复治疗:①间接治疗:认知刺激,调整进食等;②直接治疗:感觉刺激,吞咽反射的调节。

1.3 治疗设备

沈阳新圳医用电子仪器公司生产的药物离子超声中频治疗机。中频:4.5~7.0 kHz,低频:1~10 kHz,超声中频:800 kHz。超声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1.4 治疗时间

每次25 min,15次为1个疗程。

1.5 选穴及极板的设置

穴位:风府穴,廉泉穴

极板:风府――正极

廉泉――负极

药垫:自制中药水煎浓缩剂,置于正负极板下。

1.6 统计学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采用均数比较,t检验。

2 结果

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应用中药离子导入及超声中频结合中药穴位来治疗脑卒中,治疗前后吞咽评分比较明显提高(P

3 讨论

近几年来人口老年化增高,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增加,脑卒中所致的吞咽障碍临床上较为多见,高达30%~40%(脑干卒中67%,右半球21%,左半球28%),但国内外资料表明,对此并发症的治疗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给临床工作及病人带来许多困难。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是脑功能严重受损,大脑中枢对Ⅴ、Ⅶ、Ⅸ、Ⅹ颅神经控制失调,使吞咽肌群(舌肌、颊肌、咽喉肌)等不能协调地完成吞咽过程。而中医理论认为,脑卒中后所致的吞咽障碍是人体的阴阳俱受损伤,其阳受损则不能发挥脏腑的推动功能和经络的传导功能,阴液受损则为瘀血痰湿造成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使吞咽困难。超声中频的作用机制是对运动神经和肌肉起兴奋作用,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调节神经肌肉的张力,止痛、消炎,对吞咽肌群起到兴奋作用,使神经功能恢复。离子导入药理作用是活血化瘀,宣肺化痰。我们应用中医理论结合西医的精髓,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治疗脑卒中后所致的吞咽障碍取得了满意的疗效,采用风府穴为督脉穴,并与阴锥脉交会,督脉由风府入脑,并总督一身之阳经。廉泉穴为任脉穴并与阴锥脉交会。任脉直达咽喉,主一身之阴经。二穴后并用,标本兼治,珠联璧合,使脏腑功能得复,使瘀血痰湿去,新血得生,使吞咽困难恢复,局部作用可诱发吞咽肌群的兴奋,恢复神经功能,完成吞咽过程的协调性。根据上述统计数据表明,应用中药离子导入及超声中频结合中药穴位来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满意,应在临床中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新德.神经康复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52-553.

[2]大西幸子,孙启良.摄食吞咽障碍的康复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9.

[3]李明霞,等.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J].现代康复,2001,5(7):70.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球麻痹; 吞咽障碍; 咽部冰刺激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0-0121-03

急性脑卒中为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1]。卒中合并球麻痹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患者由于存在吞咽困难容易发生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甚至窒息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生命[2]。因此,吞咽功能的恢复直接影响患者之后的生活质量与生存期的长短。笔者通过平常工作发现,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咽部冰刺激的康复方法对脑梗死合并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4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63例急性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其中男36例,女27例,年龄46~76岁,平均(64.7±3.75)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组33例和联合组30例,其中常规组脑干梗死8例,联合组中脑干梗死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脑卒中类型、既往病史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3],并经MRI确诊为新发急性脑梗死,且患者神志清楚能配合洼田氏饮水试验;(2)洼田氏饮水实验:日本学者洼田俊夫提出的评定吞咽障碍的实验方法,分级明确清楚,操作简单,利于选择有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其中1级(优):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2级(良):分2次以上,能不呛咳地咽下;3级(中):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4级(可):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5级(差):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咽下。局限性在于:该检查根据患者主观感觉[4]。(3)采用洼田氏饮水实验评估患者吞咽功能,患者端坐,喝下30 ml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及喝水呛咳情况,选取3级以上吞咽障碍患者。

1.3 排除标准

(1)病后生存期短于3周;(2)第二次卒中患者;(3)合并活动性肝病、肝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恶性高血压、呼吸功能衰竭、四肢瘫痪患者;(4)不能耐受神经电刺激的患者,如有精神症状、佩戴心脏起搏器、颈部皮肤皮疹、感染等[5]。

1.4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发病后24 h内插入鼻饲胃管,均接受神经科常规治疗。治疗前两组均接受洼田氏饮水实验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并记录分值。常规组采用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法,1次/d,治疗30 d;联合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联合咽部冰刺激法,3次/d,治疗30 d。

1.5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30 d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疗效判定标准如下,(1)治愈:达到1级;(2)显效:由4、5级达到2级;(3)有效:由3级达到2级,由4、5级达到3级;(4)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6]。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联合组治疗30 d后的治疗总有效率86.67%(26/3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63.63%(2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例(%)

组别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常规组(n=33) 4(12.12) 10(30.30) 7(21.21) 12(36.37) 21(63.63)

联合组(n=30) 10(33.33) 11(36.67) 5(16.67) 4(13.33) 26(86.67)

字2值 4.09 0.29 0.21 4.40 4.40

P值 0.05 >0.05

3 讨论

中国正进入老年社会,急性脑卒中作为主要的一种心脑血管慢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残率。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大多死于脑卒中的并发症。球麻痹即延髓麻痹,因为延髓又叫延髓球,所以把延髓麻痹称为球麻痹,又叫真性球麻痹。延髓内的运动神经核团,或来自延髓的颅神经(包括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因病引起麻痹时就会出现一组症状群,主要表现为饮水进食呛咳、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或失音等。球麻痹患者大多存在吞咽困难,而吞咽困难容易造成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吞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据统计,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发病率约占脑梗死患者的29%~45%。卒中相关性肺炎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是卒中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卒中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7%~22%,病死率达到所有老年患者肺炎致死病例的1/3左右,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原因可能是脑卒中患者常有意识、吞咽功能和肢体活动障碍,导致分泌物等经喉部流入气管、支气管和肺泡中,易发生吸入性肺炎。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只要神经细胞尚未完全受损,中枢神经系统会发挥其结构和功能的重组性及可塑性,条件适当时其残留部分通过功能重组和再生起到代偿作用,进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7]。研究表明,脑卒中后吞咽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机在发病后3个月内,因此,早期康复治疗可更好地促进吞咽功能的改善和恢复。尽早地的康复护理对患者球预后及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国内康复医学对于球主要康复手段为神经肌肉电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是通过低频电刺激将神经肌肉电刺激的物理疗法,通过对肌肉的重新训练和对喉部肌肉进行功能性刺激,从而实现咽部肌肉正常收缩,使患者及时得到进食功能的改善[8]。但临床上由于康复资源的有限,基层医院往往没有康复设备及康复医师,故很多基层医院经常采用咽部冷刺激方法对球麻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咽部冷刺激是通过物理因素刺激咽反射所必需的咽部压力感受器和水感受器,诱发吞咽反射的区域变得敏感,有效强化吞咽反射,从而取得良好的咽反射效果[9]。

本试验将以上两种方法结合,通过不同的途径对球麻痹患者进行物理康复锻炼,试验证明,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6.67%明显高于常规组的6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脑卒中后球康复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治疗过程,也是卒中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的程度制订个性化的康复治疗计划,同时对于洼田氏评分3级以上的患者,建议留置胃管。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咽部冰刺激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后球麻痹,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无创无痛的康复治疗方法,具有疗程短、有效率高、整体费用不高、可以在床边进行等特点,能有效减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Finestone H M,Foley N C,Woodbury M G,et al.Quantifying fuid intake in dysphagic stroke patients:a prdiminary comparison of oral and nonoral strategies[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1,82(12):1744-1746.

[2] Martino R,Foley N,Bhagal S,et al.Dysphagia after stroke:incidence,diagnosis andpulmonary complications[J].stroke,2005,36(12):2756-2763.

[3]王杨春.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J].中华康复医学与物理杂志,2009,31(12):839-842.

[4]闫仲超,许蕾,许晓花,等.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100例疗效观察及综合生活质量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2,9(4):7-9.

[5]大西幸子,孙启良.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42.

[6]杨秀莲.护理干预减少老年卧床病人长期并发症的观察[J].中国保健,2009,17(3):93-94.

[7] Gonzalez-Fernandez M,Kleinman J T,Ky P K,et al.Supratentorial regions of acute ischemia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ly important swallowing disorders:a pilot study[J].Stroke,2008,39(11):3022-3028.

[8]张荣琴,苏润萍,陈媛,等.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联合咽部冰刺激治疗早期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0(11):18-19.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第6篇

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为30例。对照组仅采用吞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ADL评分情况。

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0.00%(21/30),显著低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33%(28/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针灸配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自理能力明显改善,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针灸 吞咽训练 脑卒中 吞咽障碍 临床疗效 ADL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74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39-02

当前,脑血管疾病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危的一个重要疾病,其中脑卒中患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使得受延髓支配的肌肉出现瘫痪或者半瘫痪,而发生吞咽困难、发音障碍以及饮水呛咳等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地损伤 [1]。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治疗,国内更多地则应用中医治疗的方法。由于吞咽障碍的患者难以服下中药,因此其中又以针灸治疗为主。然而针灸治疗方法与现代吞咽训练技术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及局限性,仍然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本研究主要采用针灸配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入组对象为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入住我院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54~73岁,平均(65.01±5.39)岁;病程2~36h,平均(18.27±3.82)h;其中脑梗死39例,脑出血21例。将本组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数均为30例,经分析,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标准。主要包括:①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上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且处于意识清醒及恢复期患者;②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以及饮水呛咳等假性球麻痹症状,且经CT或MRI诊断;③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主要包括:①其他严重躯体及精神疾病患者;②感染严重者;③既往存在食管功能异常、感觉性失语、认知及智能障碍者;④依从性较差,且中途退出者。

1.4 方法。

1.4.1 观察组。①针灸法。患者取坐位,用酒精消毒之后,选择华佗牌30号针灸针,按照患者胖瘦等方面的体质差异,选择合适长度的针具以及针刺深度。穴位:双风池、双完骨、双翳风、双人迎、廉泉。平补平泻,留针半小时,1次/d,10d为一个疗程;②吞咽训练。按照患者吞咽障碍的具体程度进行颈部放松、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训练、呼吸训练、寒冷刺激训练等进行间接性训练,且给予密度均一,有一定黏性、不易松散以及容易吞咽的食物进行直接进食训练,每次半小时,2次/d,10d为一个治疗疗程。

1.4.2 对照组。仅采用吞咽训练,同观察组。

1.5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主要包括 [2]:①痊愈:进食恢复至正常水平,呛咳全止,经随访,半年之内未见复发;②显效:进食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可进食半流质饮食,偶尔存在呛咳情况;③好转:进食有一定的恢复,可进食流质饮食,呛咳缓解;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临床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观察指标。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ADL评分情况。

1.7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经治疗,对照组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分别为10例、7例、4例及9例,临床总有有效率70.00%;观察组分别为16例、10例、2例及2例,临床总有效率93.33%,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X±S,分)

注:*P

3 讨论

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为肝肾不足,气血虚弱,标为风火相煽,痰淤雍阻经络。中医治疗方法较多,效果良好。但吞咽困难严重者,中药汤剂难以内服,使中药内治法存在局限性,影响了其疗效 [3]。因此,中医治疗更多地使用针灸,并证实了其有确切的疗效,显著好于单独药物治疗。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医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现代吞咽训练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性,如①需要患者主动配合做吞咽器官的运动,病情严重者、认知障碍的患者、精神情绪障碍的患者难以配合。②冰刺激法可能加重吸入性肺炎的症状。本研究主要将针灸联合吞咽训练用于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之中,患者ADL评分显著增大,此结果提示,该方法下患者自理能力显著增强。综上所述,针灸配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自理能力明显改善,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立明,瓮长水,贾建军.吞咽训练与实时电刺激结合治疗80岁以上老年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56-57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第7篇

吞咽困难是一种常见的脑卒中后遗症,临床症状表现为:食物从口腔输送到胃的过程发生障碍。脑卒中后遗症吞咽障碍一般系指脑神经系统损伤后引起的吞咽困难,除了口、咽、食管、延髓病变,还有假性延髓麻痹。治疗吞咽困难的目的是预防吸入性肺炎、重建吞咽功能及避免饮食摄取不足。我们自2008年1月至今,运用电针配合手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吞咽困难2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40例患者均为脑卒中急性期后,患者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治疗组2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46岁,平均60岁,对照组2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49岁,平均63岁。两组间年龄、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40例患者均经CT确诊,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中的脑卒中后遗症吞咽障碍的诊断标准。

2.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西医对症治疗加电针配合手法治疗。①取穴: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取印堂、人中、地仓、廉泉、承浆等穴位,同时在两侧咬肌、舌下肌各取一个阿是穴。常规消毒穴位,用一寸28号毫针斜刺以上穴位,注意毫针不能刺透口腔内膜,然后在阿是穴咬肌,舌下肌两侧各直刺一针,并加电刺激(用断续波刺激)15~20 min。刺激强度以引起咬肌和舌下肌肌肉收缩明显,患者表情舒适为宜。②手法治疗:一般取仰卧位或坐位。Ⅰ.口腔按摩:用推揉的手法轻揉舌下肌、咬肌、口周肌肉,用压舌板压舌前1/3,并做水平震颤,震颤运动的幅度应小,至舌后跟抬高后1/3,压舌板在口中不应超过5 s,然后嘱患者吸气,左右交替鼓腮,使气体保持在颊部,最后嘱患者上下,左右运动舌部,每次15~25个为宜,每日2次。Ⅱ.冷刺激:将冰冻的棉棍轻轻刺激软腭,腭弓、舌跟、咽后壁,各处分别缓慢刺激20次。若流涎过多,可对面部唾液腺处行冷按摩,3次/日,10 min/次,至皮肤稍发红。Ⅲ.直接摄食训练:开始取30°仰卧,颈部前倾的,从小量(1~4 ml)流食开始,逐步增加,同时训练患者空吞咽、交互吞咽、点头样吞咽、侧方吞咽及屏气吞咽,每次10~15个,每日3次, 15~3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对照组:采用西医对症治疗加手法治疗。

3.疗效标准 通过观察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变评价疗效。治愈:吞咽功能正常,食物入口能正常咽下而无堵塞或呛咳;好转:吞咽功能有所改善,食物入口能部分咽下或全部咽下伴有呛咳;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症状无明显变化。

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两组间疗效评价使用卡方检验,以P

结 果

治疗组治愈18例(90.0%),好转2例(10.0%),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0%。治愈病例时间最短需2个疗程,最长6个疗程,平均4个疗程。对照组治愈10例(50.0%),好转2例(10.0%),无效8例(40.0%),总有效率为60.0%。经χ2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7.656,P

讨 论

在脑卒中的急性期吞咽困难的发生率高达40%~50%,随着疾病的好转,多数患者吞咽功能可逐渐恢复,但是约10%的患者,其吞咽困难不能自行缓解,需要进行专门的康复治疗[2],其根源为脑实质岀血或缺血、缺氧、充血和水肿,直接或间接导致吞咽、迷走、舌下等神经功能障碍,出现假性球麻痹[3]。手法康复过程中,有康复师陪伴,使病人不感觉孤单,感觉受到重视。肢体运动功能改善,使病人增强了信心,消除焦虑、抑郁、烦躁、恐惧、绝望等不良情绪[4]。电针加手法刺激吞咽功能相关的肌肉能有效调节其协调性和精确性,增加吞咽功能相关肌肉的肌力,从而改善和(或)恢复吞咽功能及关节的被动活动。本法易于操作,疗效显著,但施术者必须熟悉局部解剖,针刺时注意斜刺,勿让针头穿透口腔内膜。冷刺激不宜长时间置于同一个部位,以免损伤舌肌。据我们近两年来的观察,该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吞咽困难取得较好的疗效,特别是脑卒中急性期后生命体征平稳时,治疗效果更佳。脑卒中偏瘫患者从发病后数天即可开始恢复部分功能,并于1~3个月内恢复至最大限度,3个月后常因各种继发性功能障碍导致恢复速度减慢,故康复治疗应尽早介入[5]。为此提倡脑卒中伴随吞咽障碍的患者及时进行中医康复治疗。在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辅以电针,是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治疗较理想的方法[6]。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孙传兴编译.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02.

[2]卓大宏.康复治疗处方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7.

[3]房晓宇,唐 勇,王中铎,等.针刺太溪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2):75-76.

[4]王淑君.手法康复在脑卒中病人中的应用[J].家庭护理,2008,2(6):486-487.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舌三针;项三针;吞咽困难;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6(a)-0110-03

医学上将吞咽困难归属于“舌强言蹇”、“喉痹”、“瘖痱”的范畴,其主要特征为患者的双唇不能完全的闭合、面颊的肌张力逐渐降低、舌的活动范围不断缩小、吞咽反应能力降低或者不能运动,在各种病症中吞咽启动的延迟以及吞咽时间的逐渐延长的频率最高[1]。因此,寻求一种高效的治疗中风吞咽功能障碍的措施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主要通过对临床的中风患者采用舌三针和项三针的治疗,且进行跟踪调查,并与采用单纯体针的对照组进行比较,效果显示良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广东省深圳市罗湖中医院康复分院2010年10月~2012年8月收治的中风后吞咽障碍60例,将其中采用联合舌三针和项三针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51岁,平均(43±21)岁,病程(44.1±6.75)d;将采用单纯体针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3岁,平均(37±28)岁,病程(38.9±5.98)d。所有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且都符合1996年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编委会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与合并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两组患者均符合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一般诊断标准者,且所有患者均出现过2次或是2次以上的中风史或是1次的发病而且有多个病灶。②经过常规的治疗后患者的生命指征表现平稳,且病程处于2周~6个月。③所有患者均出现吞咽困难,有饮水呛咳现象,存在构音障碍等临床表现。④所有患者均有软腭和咽喉肌以及舌肌、咬肌或是出现一定程度的面肌运动障碍,无舌肌萎缩及舌肌震颤。⑤所有患者均有生理性脑干反射现象:存在软腭反射或亢进,有下颌反射亢进。存在病理性的脑干反射。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患者。②有脑干损伤或是出现非中风假性球麻痹造成的吞咽困难。③出现合并有心、肝、肾以及造血系统等危及患者生命的器质性或原发性疾病以及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④不能按规定进行系统治疗,以及无法对疗效进行判断或是资料不全会影响到疗效以及安全性的患者。⑤存在意识障碍,对治疗以及调查无法积极配合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方法,其治疗目的为疏通经略、行气活血,采用针刺方法实现平补平泻。所取穴位分别为,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和足三里。采用捻转泻法,内关持续运针1~3 min;用提插补法于三阴交、足三里处;刺极泉穴时于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处取穴,要尽量避开腋毛,将针直刺进穴。提插泻法,要使患者的上肢有麻胀或是抽动感为宜;对尺泽、委中两穴位取针直刺。

1.2.2 治疗组 常规针刺治疗+舌三针+项三针法,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舌三针和项三针。舌三针(第一针为上廉泉,在颌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中,第二针、第三针在上廉泉旁开0.8寸;)采用的是40 mm的一次性毫针,进针长度为30 mm左右,在得气后加电针,时间持续30 min为宜;项三针(双侧风池、风府穴)自风池、风府穴向鼻尖的方向进针,同取40 mm长的一次性毫针,进针长度为30 mm左右,在得气后加电针,持续时间为30 min。电针仪则为华佗牌电针治疗仪,SDZ-2型,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3]。项三针根据针刺腧穴“近部取穴”的原理,选取颈项部腧穴的针治疗法,当对局部进行消毒后,在风池风府穴针向喉结的方向以颤抖的方式插入2.4~3.0寸,并以小幅度且高速的捻转15次。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的前后分别检测的指标[4]:区域脑血流断层显像、病灶区,吞咽次数以及疗效。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计分:顺利地一次咽下30 mL温水为1分;分2次以上,能不呛咳地咽下为2分;能一次咽下,但有呛咳现象则为3分;分成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现象的为4分;屡屡呛咳,全量咽下及其困难为5分。

1.4 疗效评价标准

洼田饮水试验的评分标准[5]:显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1分;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2分;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饮水试验评定3分以上。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吞咽障碍功能计分比较

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吞咽障碍功能计分为(1.01±1.12)分,对照组为(2.19±1.32)分,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组间治疗前后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26/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19/3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3556,*P < 0.05

3 讨论

中风疾病现已位居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三大疾病(脑血管病、癌症、心血管病)之首,中风后会引起机体阴阳乖戾,真阴不足,痰浊瘀血互结,从而使得气机闭塞不通导致清窍失宣,咽喉的开闭失司为本病的根源。中风后吞咽障碍是由于与吞咽相关的神经损伤,导致吞咽的各个阶段出现的各种症状的形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6]。正常人的吞咽运动分为三期:第一期是口腔期:食物从口腔到达咽部,此为自然过程;第二期是咽部期:当食物从咽部流到食管时,这属于反射性的运动;第三期是食管期:当食物从自食管到达胃的内部时,此阶段属于平滑肌的蠕动[7]。中风患者的主要障碍为第二期,自然流动性的舌开启时的运动延迟,使食物不能充分搅拌成食团及将食物送到咽部,常常造成食物或液体进入喉口而引起剧烈呛咳。这与吞咽相关的神经损伤导致肌肉运动协调的低下有关系,中医归类为“中风”、“喑痱”或者“喉痹”等病证的范畴,中风的病位于脑,且涉及脾、肾等脏腑。

吞咽困难一方面影响患者水和营养的摄取,另一方面会造成误咽导致反复的肺部感染,然而肺部感染是中风病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当两次或者两次以上脑卒中,由于脑干的延髓部位缺乏血流的灌注,因此产生脑细胞的缺血以及缺氧,导致双侧皮质的延髓束严重的受损,功能异常,其症状和延髓麻痹有相似之处,但又不是延髓本身病变所引起的症状,故又称“假性延髓麻痹”[8]。对于此病的治疗关键因素是改善患者的脑干延髓的血液循环,使其恢复传导以及反射的功能。因此,要降低中风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对吞咽困难的早期治疗十分重要[9]。

舌与腑脏有着密切的联系,舌三针的疗法主要是治疗舌体的功能障碍,将针刺在舌体下的穴位,刺激与舌相关联的经络,从而达到疏通经气、咽喉通畅,进而使得吞咽功能逐渐恢复[10]。项三针由风池、风府三穴组成,均在舌咽、迷走神经、感觉纤维支配区内。风府属督脉,位于项后正中线,为督脉、 阳维脉的交会穴。督脉总督诸阳经,其经脉入脑上巅,脑为髓海,元神所主,人体经络气血贯通于脑,针刺风府能疏通督脉,通达到脑,补髓填精。从现代生理学来看,可改善大脑缺血、缺氧状态,有利于脑细胞的恢复。风池是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同时足少阳又与足厥阴经相表里,故针刺风池可调肝熄风,通咽利喉,亦可开窍醒神,还可激发舌下神经、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的功能。根据局部解剖,颈项部腧穴的深部具有椎动脉、椎静脉和颈内动脉,当针缓慢的刺到这些穴位时,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从而增加血流对脑组织的调节,降低颈部软组织的紧张,恢复了大脑皮质脑干束的正常完成的反射弧功能,进一步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达到预期的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经过2个疗程后,同组间治疗前后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2种治疗方法均有效,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的吞咽障碍功能计分为(1.01±1.12)分,对照组为(2.19±1.13)分,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26/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19/3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1-12]。由此可知,舌三针和项三针的效果发挥依赖于神经中枢的不断调节,主要是通过脑皮层的调节,激发脑神经细胞的急促活动,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效地保护神经元,从而使得特异性的传导系统和非特异性的传导系统逐渐达到平衡稳定,使脑部循环得到改善。这也可以防止肺部发生并发症,且可以保证患者的营养补充和水电解上平衡稳定,减少残疾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舌三针和项三针对中风患者吞咽障碍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系数较高,稳定性较强,值得临床的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宋军,陈可冀.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问题[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0(6):37-39.

[2] 李晓梅.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100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2(14):13-18.

[3] Runions S,Rod Rigue N,White C. Practice on anacu te strok eunitafter implem entation of a decision making algorithm ford ietarym anagement of dysph agia [J]. J Neurosci Nurs,2004,36:200-207.

[4] 汪洁.吞咽的生理机制与卒中后吞咽障碍[J].中国卒中杂志,2007,2(3): 220-225.

[5] 张婧.卒中后吞咽困难的识别和管理指南[J].中国卒中杂志,2007,2(3): 242-255.

[6] 刘建玉,李民兰.体针后头针时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吞咽困难临床报[J].中国社区医师,2012,11(9):34-37.

[7] Xu RQ,Fan GQ. Research progression of the opportunity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herapy for post-stroke dysphagia [J]. Zhongguo Zhen Jiu,2012,32(11):1054-1056.

[8] 朱静,张元莉.颅脑损伤致吞咽障碍进食促进技巧[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6):850-851.

[9] Yang EJ,Baek SR,Shin J,et al. Effects of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on post-stroke dysphagia [J]. Restor Neurol Neurosci,2012,30(4):303-311.

[10] 何梦祺,张云云.脑中风患者舌诊研究的概述[J].医学综述,2012,18(8):1225-1227.

[11] 潘银星,刘广霞,李佩芳.针刺及康复训练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9):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