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混泥土裂缝处理方案

混泥土裂缝处理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混泥土裂缝处理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混泥土裂缝处理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混凝土结构、检测技术、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 A

由于混泥土结构形式日趋复杂化,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标准的实现,对混泥土病害执行多方面的处理方案,其潜在的病害现象也越来越多,为了保障达到预期的竣工收益,应维持应有的混泥土使用性能。

一、混泥土结构常见病害的成因

现代混泥土病害主要集中于裂缝、沉降、渗漏等,多发生于混泥土物的地基、墙体、顶而等多个位置,这些都严重减弱了混泥土的综合性能,从混泥土安全及质量角度考虑,必须要详细分析混泥土结构病害的形成因素,以更好地指导混泥土工程的规划与施工具体情况如下:

1、规划因素

规划是混泥土结构规划的初始步骤,此阶段作业质量对混泥土结构设施功能有决定性的作用混泥土工程建造前期,设计单位缺少必要的实地勘测环节,对混泥土结构编制的设计方案不科学,影响了现场施工流程的正常执行以地基工程为例,地基是整个混泥土物体的基础结构,其对地面混泥土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设计单位未考虑混泥土的作业范围,地基所分布的结构相对复杂,致使地基发生沉降、渗漏等病害。

2、质量因素

现场作业是建造施工混泥土物的关键时期,施工质量小达标直接影响了混泥土内结构的功能发挥施工单位因技术条件,对墙体、顶层、地基等结构的质量把握不足,导致混泥土形成了不同的病害现象;为了降低建造成本,施工方选用廉价材料建造主体设施,这些都会加快混泥土的老化进度团因管理体制的缺失,国内对于商品房工程招投标调控力度不足,一些无实质资历的承包公司,参与混泥土结构混泥土项目,使其存在着病害风险。

3、养护因素

城市规划中对混泥土工程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注重设计、施工等力而的控制,还要加强混泥土结构的后期养护工程竣工后期,对建筑设施缺乏必要的管理与维护措施,这也容易引发一些病害现象,加快了混泥土设施的老化速度一些已经出现裂缝的房屋混泥土未采取紧急保护措施,加快了混泥土物出现渗漏、裂缝等病害;部分商务楼墙体出现病害,不利于业主们的正常使用,也给企业日常办公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混凝土强度现场检测

混凝土强度现场检测方法.主要有回弹法、钻芯法。

1、回弹法是利用一个弹簧驱动的重锤,通过弹击杆,弹击混凝土表面,并测出重锤被反弹回来的距离,以回弹值作为与强度相关的指标,来推定混凝土强度。它具有操作简单灵活、适用范围广及费用低等优点。但它是通过测量混凝土构件的表面硬度而推算抗压强度,且本地区又没专用测强曲线等原因,故有时检测结果误差较大。

2、钻芯法是使用专用钻机直接从结构上钻芯取样,根据芯样的抗压强度推定结构混凝土立方抗压强度,它是一种半破损现场检测方法。钻芯法直观可靠,精确度高。其缺点是成本较高,且会造成结构或构件的局部破坏,因此,该法不能在整个结构上普遍使用。

3、回弹钻芯法,是在用回弹法对结构或构件的混凝土强度进行普查的基础上,针对个别有怀疑或不合格的构件,用钻芯法进行复核和修正。可以有效避免对混凝土强度的误判,提高检测的精确度,是混凝土强度检测的一个发展趋势。

三、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及钢筋位置的检测

钢筋保护层厚度可采用非破损或局部破损的方法进行,也可采用非破损方法,并用局部破损的方法进行校准。

1、局部破损方法剔凿混凝土保护层直至露出钢筋,然后直接量测混凝土表面到钢筋外边缘的距离,这是最直接、最准确的方法。

2、防止破损方法是采用钢筋保护层厚度测定仪量测,其原理是检测仪器发射电磁波,利用钢筋的电磁感应确定钢筋的位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方便、快捷,但仪器的价格昂贵,不易普及,同时,量测具有一定的误差。

四、混凝土碳化深度的检测与试验

混凝土碳化深度的检测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酚酞指示剂法,是利用酚酞指示剂测定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它是判定混凝土碳化深度最简便和最常用的方法,可结合肉眼观察结果判定。

2、热分析方法,是按一定升温速度加热混凝土时,混凝土中的水化产物在不同温度范围内发生物理化学反应,造成混凝土重量变化,并伴随着吸热放热现象。

3、射线物相分析方法,是根据晶体对波长为X的射线的衍射特征,对晶体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粉末X射线物相分析法。

4、混凝土冻融检测技术分为慢冻法和快冻法:慢冻法适用于测定混凝土试件,在气冻水融反复作用下,所能经受的冻融循环次数为指标的混凝土抗冻性能;快冻法适用于在水中经快速冻融来测定混凝土的抗冻性能。

五、混泥土结构常见病害的处理措施

混泥土项日投资的成本较高,无论是房地产或建设单位都需要投入大额度的项日资金,才能创造预期的经济收益“质量”是衡量混泥土工程优劣的核心指标,质量不达标不仅影响了混泥土结构的使用性能,更是降低了商品房屋的销售收益鉴于上述提到的混泥土结构病害,应建立以质量标准为中心的处理措施,严格防范结构病害的发生混凝土结构是现代混泥土普遍采用的形式,现以混凝土结构为例,对病害的防治与处理提出建议。

1、持久性

一般情况下,渗漏病害与裂缝病害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裂缝往往是渗漏发生的直接因素例如,高低温交替变化中,混泥土墙体裂缝会引起水流的渗漏,对墙体造成更严重的破坏为例降低事故的发生率,需增强混凝土结构的配制强度,以改善混泥土结构的抗害性能配制强度毕竟是在试验室条件下确定的混凝土强度,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影响强度的因素较多,还需要根据实际生产的留样检验数据,及时做好统计分析,必要时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实际生产强度符合《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的规定。

2、和易性

根据工程结构部位、钢筋的配筋量、施工力法及其他要求,确保混凝土拌合物有良好的匀质性,易于浇筑和抹而自然环境是一种不可控制的影响因素,其对混泥土结构混泥土物造成的病害也十分严重从裂缝、渗漏等主要病害分析,部分原因是由于外界温度环境的交替变化,引起了混凝土结构的收缩变形,自然界热胀冷缩变化极易造成混泥土结构混泥土物出现裂缝现象,现场施工人员要注重区域环境的变化,对混凝土质量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例如,墙体混凝土施工中,应注意混凝土凝结时间的控制,并且成型后要及时养护。

3、耐久性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小仅要满足结构设计提出的抗渗性、耐冻性等耐久性的要求,而且还要考虑结构设计未明确的其他耐久性要求,为了保证这些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小仅要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还应对混凝土使用的原材料进行优选,选用良好的原材料,现场施工发现结构病害应及时制定处理力案,防止病害范围的扩大化,例如,处理墙体裂缝时要在周围添加支护体,减小裂缝扩大的可能性,为病害处理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施工人员来说,应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可选用修补法、开凿法等、尽快修复结构的病害处。

总之,混凝土结构的表观病害检测技术是一门涉及问题多、范围广、影响因素多、分析较为复杂的研究课题。目前我国在混凝土结构表观病害的检测技术已做了大量的细致研究。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混凝土结构表观病害检测技术的研究尚不完善。

参考文献:

混泥土裂缝处理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 混泥土 施工技术

【分类号】TU755

一、土木工程混泥土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混泥土配合比不合理

依据相关规定,混凝土需要根据实际采用的原材料设计配合比,并依据普通混凝土性能实验方式或其他相关标准进行实验和配比,以满足工程耐久性和强度等要求。而往往实际施工中,有些现场作业人员投机取巧,不经过官方机构试配,常常依靠经验试配,或提交试配材料与实际工程使用的材料不同,因而埋下隐患,危及工程质量。

(二)混泥土拌制不规范

在混泥土拌制施工中过程,操作人员不依照规范,容易出现加水过多的现象。加水过量,将导致混凝土在其硬化以后,混凝土内残留多余的水分,从而形成了水泡,水泡在经过蒸发后,混凝土内将残留许多气孔,既而使混凝土的强度大幅降低;另外,对于混凝土的搅拌,其搅拌时间往往不足,从而使混凝土混合不匀,易和性不够,导致颜色不匀等现象的发生。

(三)混泥土裂缝问题

由于气候、环境、人为等因素影响,混泥土施工容易造成工程建筑各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

二、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前的技术准备

从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来看,施工前的技术准备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不能进行完善的准备,将会导致混凝土施工无法满足施工要求,降低施工效率,危害施工安全,降低质量。为此,土木工程应积极做好施工前的技术准备工作,满足混凝土施工需要。

目前来看,混凝土施工前的技术准备主要包括设备准备、人员准备和施工方法准备。设备准备主要是指要对混凝土施工中用到的设备进行筹备,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设备使用计划,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人员准备主要是施工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储备,应招聘到足够的人员充分满足施工需要,同时又要降低人员成本。施工方法准备主要是指全而研究图纸,并制定具体的施工方案,保证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上三个方而是施工准备的重要内容。

三、混泥土施工技术

(一)混凝土的材质控制技术

原材料的质量及其波动,对混凝土质量及施工工艺有很大影响。比如最基本的原料水,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污水及海水均不能使用。另外,水泥强度的掌控、骨料含水量的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混凝土的品质产生直接影响。

混泥土施工水泥是必不能少的应用材料,主要有通用水泥、专用水泥和特种水泥三种。混凝土水泥一般使用通用水泥(通用水泥一般指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硅酸盐水泥)。所以一定要掌握水泥的性能及应用方法,然后再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水泥。另外,在水泥施工时应注意保持水泥储藏地的干燥,防止水泥受潮变质;施工工地上的水泥应遵照品种、强度等级、生产厂家及出厂批号进行标示,以便分类储存和应用。

混泥土施工对骨料的选择也是有要求的,通常有天然骨料、人工骨料和二者相互补充的骨料。土木工程混凝土的骨料主要成分是砂石,通常每一立方米体积的混凝土必要一倍半左右的砂石作为骨料。因此,在土木工程中,骨料的好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在一个建筑项目中混凝土的用量直接决定了砂石的用量,而骨料的选择也影响着混凝土的质量,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和造价。

(二)水泥水热化降低技术

首先混凝土本身的热量就是通过水泥的水热化来产生的,因此,在土工建筑施工要在进行选购原材料的情况时就要相对选择一些水热化比较低的的矿渣酸盐水来配置混凝土。之后必将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混凝土后期的强度,以此来降低水泥的用量。然后是要利用施工现场的条件,来选择使用比较优良的骨料,讲科学的使用和添加粉煤灰和减水剂的融合技术,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改善混凝土材料的易和性,这样一来就可以将水泥的用量降低,最终来达到降低水热化的目的。其次是可以通过利用基础内部预埋冷却水管的办法来降低混凝土的水热化温度,也就是说通过可以通过循环冷却水的办法就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水热化的温度的。最后想要降低混凝土的水热化温度还可以在施工饿过程之中通过掺加一些砂石,也可以达到降低混凝土水热化温度的目的。

(三)混泥土的浇筑技术

在混凝土工程施工时,应以先自然流淌、水瓶分层,再斜向分段、持续推移,最后一次到顶等工序顺序为浇筑流程。在工程实施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不可对已搅拌好的混凝土进行加水,而混凝土分层的厚度需要把握准确,在进行新一层的混凝土浇筑时,需要确认上一次是否已被覆盖,因此把握好两层浇筑的间隔,才能控制在混凝土的初凝固时间的范围以内,从而防止因间隔的时间过长而产生裂缝。同时,在浇筑时应考虑到天气的因素,尽量避免在天气变化频繁、剧烈时施工。

(四)混泥土的振捣技术

混凝土振捣时,应对混凝土的坡脚、坡中部、坡顶三处进行三道振捣。这三道设置的位置需符合要求,再经过合理的配合,才可使振捣覆盖全部坡面,从而达到工程的预期效果!在使用振捣棒时,需控制好振捣时间与振捣棒插入的深度,其深度最好在下层的混凝土50毫米以上,移动间距在40厘米左右,振捣棒需快速插入、缓慢拔出。在混凝土密实后,需采用刮杠将混凝土的表面刮平并撒上5 到25毫米厚的碎石,而混凝土终凝前需用木板抹平,其次数应多于两次。

(五)混泥土的养护技术

混凝土的养护是指在混凝土浇筑后建立适当的水化反应条件,以促使水泥充分水化,加速混泥土硬化,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以防止混凝土成型后因自然因素如风吹、曝晒、寒冷、干燥等的影响出现不正常的收缩、裂缝破坏等现象。混凝土浇筑完后应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因此要及时洒水养护,具体的措施主要是:

第一,混凝土养护的时间不少于28天。

第二,低塑性混凝土在浇筑之后,要马上喷雾养护,然后再及时的洒水养护。塑性混凝土要在浇筑完后的6-18小时之内,再进行洒水养护。

第三,混凝土的养护应当连续进行,中间不要中断,确保在养护期间内,被养护建筑一直处在表面温润的状态。

总之,混凝土施工技术对整个工程影响至关重要,不仅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结构的使用性能,关系着整个工程的质量安全。在施工前清楚了解有关混凝土结构的知识和各种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提高混凝土的结构安全使用年限,从而有效的保证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晋.浅议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J].商品混凝土,2012年08期

[2]张志耕,王荣辉.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箱梁桥裂缝病害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6年02期

[3]龙佩恒.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开裂的数值分析方法[D].同济大学,2005年

[4]刘深,刘启兵.土木工程建筑混凝土的施工温度应力分析及养护田.科学之友(下旬),2011.

[5]杨全胜.混凝土施工技术田.建材发展导向,2011.

[6]蒋旭.简述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田.大科技天地.2011

混泥土裂缝处理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清淤工程;滑坡;措施

0 引言

2011年11月至20012年4月底宁海县进行的长街一干线河道清淤工程中造成几起堤防的滑坡、沉陷和开裂现象,给清淤工程建设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研究河道清淤过程中的滑坡成因及处理措施是必要的。

1 滑坡成因

1.1 渗流

平原河网河道堤防工程大部分为早年建设的群众性工程,堤身比较单薄,排水设备、回填土料的质量难以保证。局部回填土料为淤泥质粘土的,这部分土料长期处在浸水饱和状态,强度弱而自重大,其下滑力较大。当退水时,由于淤泥质粘土的渗透力,而退水后原堤防临水侧的阻滑压力在减少。 当断水清淤作业时,堤身内的渗流力和自重等主滑动力不断增加,阻滑水压力减少。

1.2 清淤过甚

清淤过程中,断面尺寸很难按照设计控制,河床中的淤泥质土或者垃圾沉积物等,在机械器具的扰动和高压水力泵枪的冲刷下(断水作业)会带动周边土体的塌方和淤泥土的流动。当稳定中起阻滑作用的镇压部分被挖,造成堤身安全稳定系数下降,可能导致边坡失稳。

1.3 施工附加外力作用

带水作业施工中,当机械抓斗放下时堤前水位瞬时壅高,产生水浪波,强大的水体动力冲击干墙身;当抓斗沉到水下后,水回落,堤身受到负压的拖吸力作用;当抓起淤泥时,抓斗外侧和河床淤泥之间短时产生“真空”区,此时土体受到负压的拖吸力作用;同时受一股强大的水流来填充,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冲刷力冲刷淤泥;当抓斗离开水面时,又产生强大的拖吸力。在每抓一斗淤泥的过程,水位高低相差有时达1m左右,此时堤身除受到较大的主动土压力作用外,还要受到水浪的冲击动力及水位回落产生的拖吸力;水下的淤泥受到水力的冲刷和拖吸吸力等,在这些力的综合作用下,如果墙身或上体强度不够,就可能产生失稳现象。

1.4 其他因素

除上述几种原因外,如果施工地段的地基基础较软弱或遇古河道上筑砌的堤身;堤身的填筑质量存在;新旧堤界面处理不当,通过裂缝渗水;堤前开挖过深等在施工前又没有进行处理等,均有可能引起失稳。

2 滑坡预防措施

清淤工程滑坡的产生一般是内外因素作用的结果,只要及早预防,采取适当措施,消除滑坡发生的外在因素,多数滑坡是可以防止的。

2.1 选择合理的疏浚断面

(1)根据土质、沿岸建筑物和堤防稳定情况分段进行设计。对于堤脚埋深较浅的,要采取修缓河岸边坡方式或以留平台和提高平台高程的方法。对于软弱基础或遇古河道地段,要考虑基础加固措施。

(2)设计的标准断面,通过稳定分析确定后,还要充分考虑施工中可能产生的超挖情况,要采用规范允许的超宽、超深值进行校核。

2.2 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

(1) 施工前要对照设计资料深入工地调查,按照实地情况和机械设备及施工技术做出详细施工组织设计,对存在问题提早做出处理预案。

(2)对软弱地基础要采取机械带水作业,施工时要控制开挖的速度和施工顺序,严格控制超挖的数值。将常规的先掏槽后扩坡的施工方法改为由上而下,按梯形断面开挖。对河面较窄,基础土质较好或滑坡后产生影响不大的地段,可采用断水作业,利用水力机组冲填结合人工开挖施工。

(3)施工中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堤面开裂、沉陷变形、土质变化情况,作出相应的应急措施。

(4)施工弃土及时远运,不能堆放在沿岸。一是防止雨天淤泥回淤;二是防止堤防在淤泥的堆压下产生滑坡。外运确实有困难的做好围堰集中堆放,而围堰离河岸保持一定的距离,弃土坡脚至河岸边缘的最小距离按≥(10+H/2)m,(H为弃土顶至河底高差)控制为好。围堰内的积水要按照疏浚施工规范的要求通过明沟或暗沟及时排放入河,防止积水通过地表裂缝渗透入河。

3 滑坡处理措施

滑坡的处理措施一般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控制防止滑坡的继续扩展延伸阶段;其次是在滑体达到稳定后修复处理阶段。

3.1 应急处理措施

3.1.1 提高水位稳定滑体

水位提高后将降低渗流的出口比降和堤身的浸润线,达到降低渗流的破坏能力,提高后水位还可增加堤前阻水压力,起稳定堤身作用。易用在断水作业中。

3.1.2 上卸下加法

上卸即减少滑体的滑动力,将产生滑动力的滑动体开挖削坡,放缓边坡。下加指在阻滑体部分(一般在堤脚处)抛石增加压力,使阻滑力增加。

3.1.3 封闭裂缝

发生滑坡后,坝面将产生一组纵横向的裂缝。要就近取材(粘土或薄膜材料等),及时封闭裂缝,以防渗水形成集中渗漏产生冲刷破坏或加宽裂缝,再次沿裂缝产生滑动或塌落。

3.2 修复处理措施

3.2.1 挖除回填法

堤脚开挖过甚,堤身填筑质量不好等产生的浅层滑坡,一般开挖工程量不是很大。这类滑坡应优先考虑将滑动体全部挖除,重新回填还坡。开挖回填应注意几点:

①查明滑坡体的上下口准确位置,划定处理范围,全部挖除滑体。挖除应从上边缘开始,逐级开挖,每级高度20cm,沿着滑动面挖成锯齿形。在每一级深度应1次挖到位,每级高度<1m左右,并且必须一直挖至滑动面以外未滑动土中0.5~1.0m,以便保证回填新老土的良好结合。

②开挖坡要根据回填料的土质,一般保证在1:3左右。

③在平面上滑坡边线四周向外延伸2m左右范围均应挖除,重新填筑。

④回填土料以透水性较好的砂粒为宜,并保证入仓的速率和分层加高。

3.2.2 削坡填筑法

深层滑坡往往滑体的出口在水下边坡或者河底,滑体方量相当大,全部开挖滑动体有一定难度,开挖附加的外力作用还有可能产生滑动。处理这些滑体采取堤顶开挖削坡,堤前抛石加压,在施工中应注意几点:

①首先查明滑坡体的上下口准确位置,划定处理范围。

②挖除部分滑动体,开挖方法、顺序同上。

③开挖不应采用推土机、挖掘机等大吨位机械,最好采取先抛石后开挖。

④抛石范围要根据滑体范围和河床抗冲刷的要求定,一般抛在滑体出口至堤脚处;填压层要求分层设置,最下层为石渣垫层作为反滤层,一般厚度<30cm,上层为抛石体,保护抛石层及其(下转第111页)(上接第82页)下部泥土的稳定,其厚度应不少于抛石粒径的2倍,一般为0.6~1.0m,重要段为1.0~1.5m,台顶高程要高于枯水位0.5~1.0m,保证堤脚埋深1.0m左右。填压层坡度要根据河床比坡的具体情况设置,一般控制在1:1.5~1:4之间;填压层石料要采用新鲜、坚固、无风化的乱石,单粒重量为5~50kg,粒径为0.15~0.33m左右。

3.2.3 打桩处理

适用于土质堤岸或者河道较窄,不能采用填压法或留平台办法处理的河段,主要是利用桩加强基础承载力和抗滑力。这种处理方法要求:

①打桩采用松木桩或者预制混泥土柱桩,桩长应满足贯穿滑动面3m深以上。

②桩排数和条数根据抗滑和承载力确定。

③对于抗滑桩桩之间采用混泥土梁拉结共同受力,对于承载为主的桩要设置混泥土承台让桩共同承受负重。

4 结语

河道清淤工程过程中,各个环节中按照有关程序、规程进行开挖,开展文明施工,大部分的滑坡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当出现险情后如果处理及时、方法得当,就能较好的防止滑坡的扩大和延伸,提高处理效果。在滑坡处理实际操作中一定要根据滑坡的成因、类型,因地制宜,通过方案比较选择合适的治理方案,达到综合处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混泥土裂缝处理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河岸滑坡;成因分析;处理措施

平原河网地区,绵长的堤线存在着土层地质变化复杂、堤防质量参差不齐,个别地段堤身单薄、回填土料质量差和长期失修等情况.在外力的作用下极易产生滑坡、沉陷.位移等现象。

一 滑坡的成因分析

渗流的原因。平原河网河道堤防工程大部分为群众性工程.堤身比较单薄,排水设备,回填土料的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回填土料为淤泥质粘土的,这部分土料长期处在浸水饱和状态。强度弱而自重大,其下滑力较大。当退水时,由于淤泥质粘土的渗透力.而退水后原堤防临水侧的阻滑压力在减少。所以当断水清淤作业时.堤身内的渗流力和自重等主滑动力不断增加,而阻滑水压力在减少,一旦堤身强度不够就易引起渗流失稳。

清淤过甚的原因。河道清淤断面尺寸由防洪规划和稳定分析确定,一旦确定下来就不能随意改变,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这是因为:①由于清淤一般由机械操作,加上其对象是粘土,在施工中要完全按设计进行几乎是不可能,所以断面尺寸很难控制。②如果河床中的土质较软弱为淤泥质土或者垃圾沉积物等,在机械器具的扰动和高压水力泵枪的冲刷下(断水作业)会带动周边土体的塌方和淤泥土的流动。如果在稳定中起阻滑作用的镇压部分被挖,造成堤身安全稳定系数下降,就可能导致失稳。

施工附加外力作用的原因。带水作业的工程,当施工机械抓斗放下时堤前水位瞬时壅高.产生水浪波,强大的水体动力冲击干墙身,当抓斗沉到水下后,水回落,堤身受到负压的拖吸力作用,当抓起淤泥时,抓斗外侧和河床淤泥之间短时产生“真空”区,此时土体受到负压的拖吸力作用-同时受一股强大的水流来填充,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冲刷力冲刷淤泥;当抓斗离开水面时,又产生强大的拖吸力。在每抓一斗淤泥的过程,水位高低相差有时达1m左右,此时堤身除受到较大的主动土压力作用外,还要受到水浪的冲击动力及水位回落产生的拖吸力;水下的淤泥受到水力的冲刷和拖吸吸力等,在这些力的综合作用下,如果墙身或上体强度不够,就可能产生失稳现象。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带水作业施工中。

二 滑坡的预防措施

清淤工程滑坡的产生一般是内外因素作用的结果,只要及早预防,采取适当措施,消除滑坡发生的外在因素,多数滑坡是可以防止的。比如在地质钻探、设计阶段、施工前和施工中加强观察分析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变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等,都是防止滑坡的有效措施,具体方法有:

选择合理的琉浚断面

由于疏浚断面的设计忽略,施工时造成的滑坡现象较普通。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根据土质、沿岸建筑物和堤防稳定情况分段进行设计。对于堤脚埋深较浅的,要采取修缓河岸边坡方式或以留平台和提高平台高程的方法。对于软弱基础或遇古河道地段,要考虑基础加固措施,将河床的比坡由1:3放缓至1:5左右,以保证边坡本身的安全。

设计的标准断面,通过稳定分析确定后,还要充分考虑施工中可能产生的超挖情况,要采用规范允许的超宽、超深值进行校核。

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

清淤工程产生的外因主要是施工作业产生的,跟施工方法有直接的关系,所以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是预防滑坡产生的主要措施。

施工前要对照设计资料深入工地调查,按照实地情况和机械设备及施工技术做出详细施工组织设计,对存在问题提早做出处理预案,

对软弱地基础要采取机械带水作业,施工时要控制开挖的速度和施工顺序,严格控制超挖的数值。将常规的先掏槽后扩坡的施工方法改为由上而下,按梯形断面开挖。对河面较窄,基础土质较好或滑坡后产生影响不大的地段,可以采用断水作业,利用水力机组冲填结合人工开挖施工,这种方法清淤较彻底.效果较好。

施工中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堤面开裂、沉陷变形、土质变化情况,作出相应的应急措施。

施工弃土及时远运,不能堆放在沿岸。一是防止雨天淤泥回淤,二是防止堤防在淤泥的堆压下产生滑坡。外运确实有困难的做好围堰集中堆放,而围堰离河岸保持一定的距离,弃土坡脚至河岸边缘的最小距离按≥(1 0 H/2)m,(H为弃土顶至河底高差)控制为好。围堰内的积水要按照疏浚施工规范的要求通过明沟或暗沟及时排放人河,防止积水通过地表裂缝渗透入河。

三 滑坡处理措施

滑坡的处理措施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控制防止滑坡的继续扩展延伸阶段,二是在滑体达到稳定后修复处理阶段。

应急处理措施

提高水位稳定滑体。水位提高后将降低渗流的出口比降和堤身的浸润线,达到降低渗流的破坏能力,提高后水位还可以增加堤前的阻水压力,起稳定堤身作用。这种方法通常用在断水作业中。

上卸下加法。上卸即减少滑体的滑动力,将产生滑动力的滑动体开挖削坡,放缓边坡。下加指在阻滑体部分(一般在堤脚处)抛石增加压力,以达到阻滑力增加。

封闭裂缝。发生滑坡后,坝面将产生一组纵横向的裂缝,这些裂缝都是产生滑体时土体之间产生拉应力式互相挤压应力开裂而成。要就近取材(粘土或薄膜材料等),及时封闭裂缝,以防渗水形成集中渗漏产生冲刷破坏或加宽裂缝.再次沿裂缝产生滑动或塌落。

在实际工作中以上几种方法很少独立使用,要根据实际情况组合选用,以达到控制滑体的延伸和发展。  修复处理措施

挖除圊填法。堤脚开挖过基,堤身填筑质量不好等产生浅层滑坡的,一般开挖工程量不是很大。这类滑坡应优先考虑将滑动体全部挖除,重新回填还坡。首先查明滑坡体的上下口准确位置,划定处理范围,全部挖除滑体。挖除应从上边缘开始,逐级开挖,每级高度20cm,沿着滑动面挖成锯齿形。在每一级深度应1次挖到位,每级高度

削坡填筑j击。削坡填筑法是处理渗层滑坡的最常用办法。深层滑坡往往滑体的出口在水下边坡或者河底,滑体方量相当大,全部开挖滑动体有一定难度,开挖附加的外力作用还有可能产生滑动。处理这些滑体采取堤顶开挖削坡。堤前抛石加压方法是比较有效的,首先查明滑坡体的上下口准确位置,划定处理范围。挖除部分滑动体,开挖方法,顺序同上。开挖不应采用推土机、挖掘机等大吨位机械,最好采取先抛石后开挖。

打桩处理。适用于土质堤岸或者河道较窄,不能采用填压法或留平台办法处理的河段,主要是利用桩加强基础承载力和抗滑力。这种处理方法要求;

打桩采用松木桩或者预制混泥土柱桩,桩长应满足贯穿滑动面3 m深以上,方能达到阻滑作用。

桩排数和条数根据抗滑和承载力计算确定。

对于抗滑桩桩之间采用混泥土粱拉结共同受力,对于承载为主的桩要设置混泥土承台让桩共同承受负重。

混泥土裂缝处理方案范文第5篇

1、设计方面钢筋配置过多或过少引起裂缝,安装配电管设计线路比较集,预埋管过于集中造成裂缝.剪力墙处上下配电立管管径较大的管子比较集中,此处混凝土截面过小引起裂缝;采取主要措施为在图纸会审时尽量和设计人员沟通,对钢筋过多或过少的地方考虑加强,配电管尽量每根管子之间分开间距保持在200以上,即可防止裂缝出现。

2、 施工方面;产生裂缝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留置的施工缝在二次浇注间隔时间较长,混凝土面未按规定留置直槎,表面清理不干净。

②.浇筑完混凝土浇水养护时间不够、养护不到位、混凝土中水分过早蒸发、干收缩、温度收缩造成裂缝。

③.混凝土浇筑完后未等到混凝土有一定强度只是表面感觉能上人即可进入下道工序,人员流动性大,楼板产生振动形成裂缝。

④.过早利用垂直运输机械吊上去了钢筋,设备料具,以及卸料时集中荷载较大,支撑体系未有明显变化,但受力不均匀.集中料具用到下一工序时楼板收缩产生裂缝。

⑸.商品混凝土中加入了一定的外加剂,如早强剂、抗渗剂、泵送剂、膨胀剂。外加剂对混进凝土的强度有很大影响,使混凝土表面产生收缩裂缝。

⑥.混凝土入模时,由于每辆车运输时间长短不同,也有商品混凝土厂家对塌落度控制不严造成到现场时混凝土的入模塌落度过大,浇筑完后混凝土中水分流失过快,粗细骨料有分离现象造成裂缝。

⑦.商品混凝土中骨料配置不合理,沙子中含泥量过大,超过2%,水泥中含碱量大,化学反应形成脆性材料,易产生裂缝。配合比中水泥用量大于设计用量,商品混凝土厂家有计量而无控制造成粗细骨料配合比不好而造成裂缝。

⑧.混凝土施工完后未进行二次木模压实搓毛,及早盖上塑料薄膜,未能及时消出混凝土内外产生的应力产生裂缝。

⑨.施工单位支撑架体整体性不强,没有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操作者过早地拆除垂直结构的模板及支撑体系,破坏了原有的受力体系,架体受力分布产生变动,荷载二次分配产生裂缝。

3、通过笔者多年在项目经理岗位上的工作,笔者施工的工程有23万多平方米,几年的工作总结和产生裂缝原因的分析,要彻底预防混凝土面产生裂缝必须严格执行施工规范,要有严细的工作态度,每项工序都要细心认真,要防止裂缝出现,主要从以下一个方面抓起;

①.混凝土浇筑工程中,第一次浇筑与第二次浇筑留置的施工缝时间控制在两小时之内,防止时间过长二次振捣对原有已初凝的混凝土产生扰动形成裂缝。特殊部位要留置垂直于板面的施工缝,采用模板垂直于楼板面形成直槎。二次浇注前先清理干净浇水湿润后再施工。

②.施工现场严格控制混凝土运输到现场后的塌落度,做到每车检查,不合格的混凝土坚决清退出场,严肃验收制度,同时引起商品混凝土厂家对出厂混凝土质量的重视。

③.混凝土施工完后,及时派专人对混凝土平台和支撑系统进行看护,防止施工操作人员盲目抢工程进度,过早地进入施工完混凝土的平台之上进行操作。施工完48小时之内严禁上人和堆料,对楼板荷载不产生变化,无扰动情况,可大大减少版面裂缝,同时防止部分操作人员认为我拆除竖向模板不会影响支撑系统的错误想法,一旦对已承载的架体有松动,整个架体的受力就产生变化是板面支撑体系产生二次荷载分布不均。

④.对施工前板面钢筋设计不合理过少的进行加筋,同时对安装人员有时把预埋管捆绑在一起,减少此处混凝土板面的厚度不合要求。必要是对垂直立管较多,间距小于200的预埋管处采用附加Ф6.5钢筋网片的办法防止裂缝出现。

⑤.笔者在施工混凝土板面时,首先组织所有参加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对施工工序等方面提出严格的要求,比如在施工电力局某栋家属楼混凝土平台时,首先从混凝土的操作工入手,严格执行每个振点间距不大于300,振动棒采用快插慢拔,不漏振,不过振。施工中派专人严格检查商品混凝土的塌落度,不合格的坚决退场来引起商品混凝土的高度重视。混凝土浇筑后,间隔两小时之内,对板面采用二次拍实搓毛,用综刷同一方向刷毛,可以消除由于局部混凝土中水分流失过快产生的蜂窝不密实形成的裂缝。二次拍实搓毛后及时用塑料布进行覆盖,覆盖全面不留开口,防止混凝土中水分过早蒸发造成裂缝。同时派专人对已完工程进行成品保护。拆模时,依据同条件的试块强度值和规范,标准及上部传递的荷载情况,严格控制拆模施工,不得早拆,野蛮施工。

⑥.在组织方面,要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执行意识,使每一个施工班组全员重视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加强各参战班组对项目部制度方案的执行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确保工作质量。用较高的工作质量来确保较高的工程质量,从而确保板面裂缝降到最低,给社会一个良好的工程。

混泥土裂缝处理方案范文第6篇

一:工程简介本工程是武汉市东湖高兴国企投资公司开发的单身公寓楼,承建单位是武汉第四建筑公司,分别是五号和六号楼,及高尔夫球健身楼,地基由哮感第四桩基公司承建。由北京威斯顿设计院设计。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柱子为异性柱。面积为13000平方米,由3栋楼组成的商住楼,现浇钢筋混泥土六层框剪结构。

二实习内容:木工)模板的种类及制作方法;)各种结构模板安装的质量标准;)现浇结构模板安装的质量标准;)现浇结构模板拆除的时间和顺序;)模板拆除的注意事项;)模板的清理,堆放和维修的方法及要求;:钢筋工)钢筋的种类及外形特征;)钢筋的焊接方法及质量要求;)钢筋冷加工的方法及工艺;)钢筋的绑扎的方法及质量要求;)钢筋绑扎的搭接长度要求;)各种构件保护层厚度的控制方法;)掌握隐蔽工程记录方法及主要内容;混泥土工)搅拌机的种类,规格,拌和的原理;)震动器的种类,适用范围;)施工配合比的换算及标志牌的内容;)施工缝的留设及其处理方法;)混泥土的养护方法及要求;)混泥土表面缺陷产生原因及预防处理方法;)混泥土工程的质量检查内容;三收获与体会首先说实习对我来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因为我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也经历过很多的实习,但这次却又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他将全面检验我各方面的能力:学习、生活、心理、身体、思想等等。就像是一块试金石,检验我能否将所学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关系到我将来能否顺利的立足于这个充满挑战的社会,也是我建立信心的关键所在,所以,我对它的投入也是百分之百的!紧张的一个月的实习生活结束了,在这一个多月里我还是有不少的收获。

实习结束后有必要好好总结一下。首先,通过一个多月的实习,通过实践,使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旁站,使我近距离的观察了整个房屋的建造过程,学到了很多很适用的具体的施工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我在学校很少接触,很少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基础的知识。

比如说混泥土的裂缝原因及处里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那我就说说我的见解吧:

裂缝的原因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如碱骨料反应),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

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表面引起拉应力。

后期在降温过程中,由于受到基础或老混凝上的约束,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气温的降低也会在混凝土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当这些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即会出现裂缝。许多混凝土的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或变化较慢,但表面湿度可能变化较大或发生剧烈变化。如养护不周、时干时湿,表面干缩形变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也往往导致裂缝。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抗拉强度是抗压强度的1/10左右,短期加荷时的极限拉伸变形只有(0.6~1.0)×104, 长期加荷时的极限位伸变形也只有(1.2~2.0)×104.由于原材料不均匀,水灰比不稳定,及运输和浇筑过程中的离析现象,在同一块混凝土中其抗拉强度又是不均匀的,存在着许多抗拉能力很低,易于出现裂缝的薄弱部位。在钢筋混凝土中,拉应力主要是由钢筋承担,混凝土只是承受压应力。

在素混凝土内或钢筋混凝上的边缘部位如果结构内出现了拉应力,则须依靠混凝土自身承担。一般设计中均要求不出现拉应力或者只出现很小的拉应力。但是在施工中混凝土由最高温度冷却到运转时期的稳定温度,往往在混凝土内部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有时温度应力可超过其它外荷载所引起的应力,因此掌握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对于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极为重要。

温度应力的分析根据温度应力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自浇筑混凝土开始至水泥放热基本结束,一般约30天。这个阶段的两个特征,一是水泥放出大量的水化热,二是混凝上弹性模量的急剧变化。由于弹性模量的变化,这一时期在混凝土内形成残余应力。

(2)中期:自水泥放热作用基本结束时起至混凝土冷却到稳定温度时止,这个时期中,温度应力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冷却及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这些应力与早期形成的残余应力相叠加,在此期间混凝上的弹性模量变化不大。

(3)晚期:混凝土完全冷却以后的运转时期。温度应力主要是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这些应力与前两种的残余应力相迭加。

根据温度应力引起的原因可分为两类:

(1)自生应力:边界上没有任何约束或完全静止的结构,如果内部温度是非线性分布的,由于结构本身互相约束而出现的温度应力。例如,桥梁墩身,结构尺寸相对较大,混凝土冷却时表面温度低,内部温度高,在表面出现拉应力,在中间出现压应力。

(2)约束应力:结构的全部或部分边界受到外界的约束,不能自由变形而引起的应力。如箱梁顶板混凝土和护栏混凝土。

这两种温度应力往往和混凝土的干缩所引起的应力共同作用。

要想根据已知的温度准确分析出温度应力的分布、大小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

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依靠模型试验或数值计算。混凝土的徐变使温度应力有相当大的松驰,计算温度应力时,必须考虑徐变的影响,具体计算这里就不再细述。

温度的控制和防止裂缝的措施为了防止裂缝,减轻温度应力可以从控制温度和改善约束条件两个方面着手。

控制温度的措施如下:

(1)采用改善骨料级配,用干硬性混凝土,掺混合料,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措施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

(2)拌合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3)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利用浇筑层面散热;

(4)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通入冷水降温;

(5)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

(6)施工中长期暴露的混凝土浇筑块表面或薄壁结构,在寒冷季节采取保温措施;改善约束条件的措施是:

(1)合理地分缝分块;

(2)避免基础过大起伏;

(3)合理的安排施工工序,避免过大的高差和侧面长期暴露;

此外,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抗裂能力,加强养护,防止表面干缩,特别是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对防止裂缝是十分重要,应特别注意避免产生贯穿裂缝,出现后要恢复其结构的整体性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施工中应以预防贯穿性裂缝的发生为主。

在混凝土的施工中,为了提高模板的周转率,往往要求新浇筑的混凝土尽早拆模。当混凝土温度高于气温时应适当考虑拆模时间,以免引起混凝土表面的早期裂缝。新浇筑早期拆模,在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出现“温度冲击”现象。

在混凝土浇筑初期,由于水化热的散发,表面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此时表面温度亦较气温为高,此时拆除模板,表面温度骤降,必然引起温度梯度,从而在表面附加一拉应力,与水化热应力迭加,再加上混凝土干缩,表面的拉应力达到很大的数值,就有导致裂缝的危险,但如果在拆除模板后及时在表面覆盖一轻型保温材料,如泡沫海棉等,对于防止混凝土表面产生过大的拉应力,具有显著的效果。

加筋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影响很小,因为大体积混凝土的含筋率极低。

只是对一般钢筋混凝土有影响。在温度不太高及应力低于屈服极限的条件下,钢的各项性能是稳定的,而与应力状态、时间及温度无关。钢的线胀系数与混凝土线胀系数相差很小,在温度变化时两者间只发生很小的内应力。由于钢的弹性模量为混凝土弹性模量的7~15倍,当内混凝土应力达到抗拉强度而开裂时,钢筋的应力将不超过100~200kg/cm2.

因此,在混凝土中想要利用钢筋来防止细小裂缝的出现很困难。但加筋后结构内的裂缝一般就变得数目多、间距小、宽度与深度较小了。而且如果钢筋的直径细而间距密时,对提高混凝土抗裂性的效果较好。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表面常常会发生细而浅的裂缝,其中大多数属于干缩裂缝。虽然这种裂缝一般都较浅,但它对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仍有一定的影响。

为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防止开裂,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正确使用外加剂也是减少开裂的措施之一。例如使用减水防裂剂,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其主要作用为:

(1)混凝土中存在大量毛细孔道,水蒸发后毛细管中产生毛细管张力,使混凝土干缩变形。增大毛细孔径可降低毛细管表面张力,但会使混凝土强度降低。

这个表面张力理论早在六十年代就已被国际上所确认。

(2)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收缩的重要因素,使用减水防裂剂可使混凝土用水量减少25%。

(3)水泥用量也是混凝土收缩率的重要因素,掺加减水防裂剂的混凝土在保持混凝土强度的条件下可减少15%的水泥用量,其体积用增加骨料用量来补充。

(4)减水防裂剂可以改善水泥浆的稠度,减少混凝土泌水,减少沉缩变形。

(5)提高水泥浆与骨料的粘结力,提高的混凝土抗裂性能。

(6)混凝土在收缩时受到约束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时裂缝就会产生。减水防裂剂可有效的提高的混凝土抗拉强度,大幅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7)掺加外加剂可使混凝土密实性好,可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性,减少碳化收缩。

(8)掺减水防裂剂后混凝土缓凝时间适当,在有效防止水泥迅速水化放热基础上,避免因水泥长期不凝而带来的塑性收缩增加。

(9)掺外加剂混凝土和易性好,表面易摸平,形成微膜,减少水分蒸发,减少干燥收缩许多外加剂都有缓凝、增加和易性、改善塑性的功能,我们在工程实践中应多进行这方面的实验对比和研究,比单纯的靠改善外部条件,可能会更加简捷、经济。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实践证明,混凝土常见的裂缝,大多数是不同深度的表面裂缝,其主要原因是温度梯度造成寒冷地区的温度骤降也容易形成裂缝。因此说混凝土的保温对防止表面早期裂缝尤其重要。

从温度应力观点出发,保温应达到下述要求:

(1)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及混凝土表面梯度,防止表面裂缝。

(2)防止混凝土超冷,应该尽量设法使混凝土的施工期最低温度不低于混凝土使用期的稳定温度。

(3)防止老混凝土过冷,以减少新老混凝土间的约束。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以达到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方面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形的侵袭,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干缩。一方面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以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

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是相互关联的。混凝上的保温措施常常也有保湿的效果。

从理论上分析,新浇混凝土中所含水分完全可以满足水泥水化的要求而有余。但由于蒸发等原因常引起水分损失,从而推迟或防碍水泥的水化,表面混凝土最容易而且直接受到这种不利影响。因此混凝土浇筑后的最初几天是养护的关键时期,在施工中应切实重视起来。

所以在施工时我们要谨慎的处理这些事件,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处理。

这些问题都是在施工事要注意的,在施工时采用何种水泥,用量都是要注意的,还有混泥土的早期保养。

还有模板设计:

(一)施工准备模板安装前的基本工作:

(1)放线:首先引测建筑的边柱,墙轴线,平以该轴线为起点,引出各条轴线。模板放线时,根据施工图用墨线弹出模板的中心线和边线,墙模板要弹出模板的边线和外侧控制线,以便于模板安装和校正。

(2)用水准仪把建筑水平标高根据实际标高的要求,直接引测到模板安装位置。

(3)模板垫底部位应预先找平,杂物清理干净,以保证模板位置正确,防止模板底部漏浆或混泥土成形后烂根。

(4)工长事先确定模板的组装设计方案,向施工班组进行技术,质量,安全交底。

(5)模板应图刷脱模剂。还有好多注意事项,我在这就不列举了。

混泥土裂缝处理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质量问题;原因及防止

一 质量问题部位

1底层客厅阳台窗洞侧小立面存在严重“湿渍”;2底层厨房烟道靠外墙侧存在“湿渍”;3暧气包背侧存在严重“湿渍”;4底层主卧外墙内侧存在“湿渍”;5跃层健身房南外墙内侧屋面结构层处存在水平裂缝;南外墙东部东墙南部存在严重“渗漏”饰面层大面积皱皮。;6跃层主卧西南角柱边顶棚,门口处顶棚存在“湿渍”;7跃层书房外墙(北外墙)窗间墙大面积存在“湿渍”;8底层卫生间内墙(靠客厅侧)根部存在“湿渍”。

二 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1.底层客厅阳台水窗台“湿渍”

原因分析:阳台内侧存“湿渍”位于阳台窗二竖向拼樘料之间,竖向拼樘料间未夹密封胶条;其次外窗台雨水排泄不畅。防治措施:其一拼樘料间外打密封胶,且胶条应连续、光滑无断点;其二,防排相结合,使阳台雨水排泄畅通。

2.客厅阳台窗洞侧小立面 “湿渍”

原因分析:其一,窗框与基层连接不紧密;其二,框与基层密封胶条未形成“嵌固”密封条渗水严重。防治措施:除去原密封胶条,角磨机切割使阳台窗框与外墙饰面间角磨机地缝缝宽2-3mm缝,缝深8-10mm切缝时主意对原阳台窗连墙件防护,除去浮尘,打密封胶条。

3.底层主卧外墙底层书房,暧气包背侧“湿渍”原因分析:外墙饰面砖嵌缝工艺不合理,嵌缝不密实存在渗水点。防治措施:用角磨机切除面砖间原嵌缝料,选用与原嵌缝料包择一致,专用嵌缝料按现行行业要求重新勾缝。

4.跃层健身房南侧外墙内侧结构层处水平裂缝,原因分析:该屋面为正置式屋面,层度大,当屋面存在较大温差大时,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女儿墙强度、刚度无法承受其水平力,从而产生水平裂缝。防治措施:女儿墙与屋面构造层间设20mm室全缝采用聚氨酯嵌缝。

5.跃层外墙地面及内墙靠外墙侧存在饰面层“皱皮”原因分析:其一,外墙斜墙面部分迎水面较大、渗水机率较大,其二防水层失去作用。防治措施:内侧岀现“皱皮”外墙,除去该墙外侧防水层以上构道层;增设防水层;经“淋水试验”合格后,依据“修旧如旧”的原理,按原外墙饰面,恢复面层,保持与原外墙墙面一致。

6.底层原厨房烟道外墙侧“湿渍”,二层书房外墙(北墙)窗间墙大面积“湿渍”及“剥落”原因分析:该位置跃层为书房, 底层为原厨房,跃层阳光板顶棚,大面积渗漏,沿外墙渗至底层阳光板四周存在勾水;跃层屋面与女儿墙外密封胶条老化后失去作用。防治措施:阳光板四周围护墙必须有防勾水措施,围护墙顶部坡向外侧;阳光板顶饰阳光板与屋面女儿墙间设置不锈钢“披水”。

混泥土裂缝处理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原因;预防措施、处治方法。

随着水泥混凝土路面修筑技术的日臻完善,水泥混凝土路面发展速度较快,在技术、经济上也将显示出明显的优势。然而水泥路面的迅速增长,水泥路面的许多病害也逐渐体现出来。主要现象为裂缝、沉陷、严重破碎板、板角断裂、唧泥、错台、接缝材料破损等。引起各种病害的原因是不同的,有外界因素、设计缺陷、施工问题及养护等原因,本人通过多年来针对水泥路面不同的病害,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现谈谈粗浅看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水泥路面常见病害的原因

水泥路面破损的原因,主要由于混泥土板、基层、路基的缺陷引起的。这些缺陷设计因素及施工质量的原因之外,一般是在行车和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而水和超重荷载是主要因素。

(一)水是形成病害的主要原因

前几年水泥路面的横缝均采用沥青罐缝,纵缝为施工缝不灌缝路肩盲沟排水的设施基本没有设置。特别是“先行工程”建设期间对水泥路面性能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排水设施配套不到位。如果养护不及时,经过多年的行车作用,一种是路面板块间相互挤压,原路面横缝接缝的添缝料老化剥落破损。路面的雨水通过裂缝接缝渗入基层,造成基层软化。另一种是低洼地水排不掉,两侧就会产生积水,积水像路基渗透,通过毛细作用逐渐向上,使路基上部土层变湿。在车辆荷载的重复作用下,出现低层承载力不足,地基不均匀下沉。产生唧泥将基层细料冲走导致板端脱空,路面板块松动,错台,板角冒浆,最后出现断板破碎。

(二)车辆超载也是造成水泥路面断板,碎板的主要原因

由于经济的发展,车流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市场竞争激烈,运输户只顾经营利益,绝大部分的货车进行改装,加高车厢,加厚大梁等等,严重超载,据路政部门检测统计双轴车辆总重量均为23~24t,三轴车辆总重均在35~45t,荷载大 大超过路面设计荷载,造成混泥土板块疲劳,形成水泥板断裂,破碎,大大缩短正常使用年限。

(三) 施工控制量不严,造成水泥路面破损

路基密实度不足造成不均匀沉降,病害大部分布在路基填挖交界,高填方路段和路面与桥涵等构造物交接处,因为路基不均匀造成路面的沉降,在行车的冲击作用下造成错台渗水,唧泥导致水泥路面破损。路面材料质量控制不佳,配合比达不到要求,拌合不均匀,压实或振岛不实等施工原因,从而降级混泥土路面的强度,在荷载的作用下,混泥土路面无法承受荷载带来的竖向剪切力从面导致路面破损。

(四)设计方面缺陷造成水泥路面病害的产生

设计师对交通量测计算不够准确,基层,面层设计厚度偏薄,设计时当量轴在由于按标准车辆型额定载重进行换算,而近几年来交通量迅速增长,超载,超限车辆不断增多,这种设计轴载与实际不符,这样会大大影响水泥路面的寿命。

(五)养护不到位,加剧路面病害的发展

养护罐缝不及时,水泥路面缩缝,胀缝,施工缝,施工时基本上是用沥青灌缝,使用一般2~3年的材料资深老化松脱,如果不及时填缝料更新,雨水渗入,破坏基层和垫层,造成板接缝处的变形和破损,原“先行工程”建设资金投入不够余留排水设施不完整,导致边沟排水不畅积水,由于养护资金不足没能及时进行完善排水系统,也会导致路面提前损坏,混泥土板早期一些病害处理方法不当不及时,如混泥土板断裂,板角断裂,错台等病害处理不及时,只重视处严重病害而忽视对板裂缝封水处理,使路面水渗入,加剧其他病害的产生。

二、水泥路面病害的预防措施

水泥路面病害的预防,必须增强对水泥混泥土路面技术性能的认识,加强设计、施工、养护三个方面的工作,从源头抓好。

(一) 设计方面

我国在水泥混泥土路面的设计计算理论中,尽管考虑了温度疲劳应力等因素。但设计的板厚依然较薄,难以承受巨大的冲击破坏动能。在实际应用中,重视应力计算,而对水泥混泥土路面的典型结构的研究和实际观测的较少。因此在水泥路面的设计中,应该由静力学向动力学发展。在充分考虑冲击动荷载对路面的作用后,适当提高技术标准和设计厚度,以适应我国公路不断增长交通量的需要,在软基路段,桥头下挖路段和填挖交换频繁的路基上必须深挖进行补强设计并增加相应的预算;其次,水泥路面基层要达到支撑稳固的要求,必须解决基层冲刷和弯沉均匀性问题,即要选用适合本地区气候特点和交通量要求的基层材料类型,合理地设计性能优良且适宜摊铺的集料级配,在对高填方软基和台背填土认真处置的基础上,如果可预见沉降变形过大,可采用薄层沥青混泥土或砌块的过度路面形式;待沉降稳定后,在施工永久的混泥土路面板;在路基基层下,地下水位高和多鱼地区,应考虑设计一定厚度的渗透排水砂砾垫层。严寒地区应综合考虑设计排水和防冻垫层。同时,保证接缝质量是防治水泥路面破坏的关键,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胀缝尽量做长,因此在接缝的设计中应选用合理地接缝形式和优良的填缝材料。

(二) 施工方面

合理地选择原材料,严格控制材料质量是实现优质水泥混泥土路面设计和使用要求的前提,科学,准确的进行混泥土配合比设计,生产稳定,均匀的混泥土是保证水泥混泥土路面质量的关键,推广使用机械施工方式是解决水泥混泥土路面面板质量的有利,措施,传力杆,拉杆的规格,位置,间距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与接缝侧壁垂直,与路面板和路面中心线平行,嵌缝处的混泥土因嵌缝板和传力杆的影响一般很难一次浇注成型,不宜振捣密实,致使接缝处的混泥土强度偏低,为次因加强接缝和板角处的振捣,板块成型后,根据当地气温条件及时切割和严格养生,避免因切割不及时出现整体断裂或养生不及时水泥混泥土在水化作用下出现空隙,造成强度不足,因尽量断交施工,如有空难非断交施工,现场变到一定要平整,避免有大的坑槽和石块,以免造成混泥土板在初凝期因行车震动造成板体断裂,当路线纵坡超2%时因及时调节摊铺,一定要顺着上坡方向进行摊铺。以免因塌落度问题造成板体细小的横缝很板体断裂,拆除模板一定要注意避免碰掉板角以免造成对称的啃边。

基层施工时应将基层材料集中进行厂拌,并采用摊铺机进行摊铺,带基层整平压实后,严格进行养生,防止地层出现干缩或温缩裂缝,为减少路基土的压实变形,增加路基强度和稳定性,必须认真进行实压,特别是要加强路堤边部展压,使路堤横向的密度尽可能均匀;也不要将两种材料性质差异甚大的路堤相接,而需要一个设置一个不太长的过渡段,在桥头或其他的构造物与一般路堤相接处,因进行加载,甚至超载与压加快地基沉降,在可能的条件下,采用透水性砂砾填筑台背后的路堤,减少开发交通后的填土沉降。

(三) 养护管理方面

水泥混泥土路面的局部损坏,如不及时,有效的加以修补,往往会引起损坏迅速发展,其中最经常也是最不能疏忽的工作就是随时清扫和接缝的养护,对混泥土路面必须经常清扫,不让路面上有碎石及替它硬物,免受车轮反复展压而破坏表面造成麻面的产生,为防止接缝的失效必须及时更换已老化或损坏的填缝料,使接缝填料保持良好的状况,以防止泥土,沙子,石子,水等进入接缝内,从而导致路面的破坏,对路面裂缝及早期病害,因及时进行修复处理,防止形成近一步的破坏,还必须重视路面排水系统的养护,加大资金投入配置完善修建边沟等排水系统,经常疏通路面排水设施,防止水通过接缝或裂缝对路面造成破坏。

公路的养护,管理部门,除了日常的养护工作外,因定时组织路况调查,及时制定养护工作计划,确定养护内容,规范养护工作,提高养护队伍素质和机械化的水平,确保公路养护的质量,此外,还因加强路政的管理,严格控制超载车辆的行驶。

三 、水泥路面病害的处治方法

(一)沥青类材料维修

在养护中,对于轻微裂缝,板角断裂,轻微沉陷,错台,孔洞及接缝损坏等病害,填缝灌封,灌封材料主要采用新乡生产专用填缝料,清缝, 数量不大时一般采用沥青类材料进行处理。

(1)灌封宜使用专用的机具,经多年使用质量较好,自制填缝料配合比;(60号沥青96%+重柴油4%)60%~65%,石棉屑5%~10%,石粉10%~15%,橡胶粉15%~20%,效果良好。

(2)过度性处理采用沥青碎石罩面的办法。采用沥青碎石主要优点是维修方便,快捷,影响交通小,施工成型后立即可通车,造价省。但路容路貌不美观,使用周期短,只能作为一种临时性措施,无法根本解决问题。

(二)整块混凝土板翻修

适用于严重破板,沉陷,板角断裂等,施工要求及操作方法;凿除破碎板块并清理干净,检查基础是否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如果出现基层软弹,松解,不板结现象,则要求全部挖出直至稳定层,然后采用C15贫混凝土补强调平,其他施工,工序按水泥路面施工规范要求进行铺筑。

四、结语

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止结合”的方针。因为水泥混凝土路面一次性投资大,出现病害不好修复,所以对设计,施工,养护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负责。根据路面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以及水文,地质,气候,交通和公路等级等情况,采用预防性,经常性的保养和相应修补,对于较大范围路面修理,应安排大,中修 或专项工程,使路面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通过我们的不断探索与追求,我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质量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

【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2001)

【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

前言

工程预算是指在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过程中,根据设计文件的具体内容和国家规定的定额、指标及各项费用的取费标准,预先计算和确定每项新建、扩建、改建和重建工程所需要的全部投资额的文件。在项目施工中,施工企业要根据经营战略和内外条件,按照施工项目的内在规律,通过对生产诸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动态管理,实现项目合同目标,提高工程投资效益和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由于项目施工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再加上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和一次性的特征,所以体现建筑产品货币表现形式的工程预算,在项目施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施工单位进行成本控制与成本测算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施工单位进行劳动组织与安排,以及进行材料和机械管理的依据,同时还是优化施工方案和编制投标报价的依据。所以,能否在项目施工中发挥好工程预算的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1.搞好项目成本测算,实行责任成本承包制

项目施工的目标是提高工程投资效益和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施工企业要想实现其综合经济效益,必须以实现其所属项目的经济效益为基础。

目前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使得施工企业必须不断拓展其经营范围和经营领域,由此造成了各施工企业的项目点“多”和“散”的现状,工程公司的项目点一般都有三十个左右,而且几乎遍布全国的所有省市,有的甚至已扩展到国际市场。所以,目前施工企业对于项目点的管理就显得有些鞭长莫及了,只能从宏观上予以指导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对所属项目实行责任成本承包制,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了。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施工企业内部引进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体现之一就是实行了逐层的责任成本承包责任制。公司和集团公司,项目部和公司,施工队和项目部,每年都要签定责任成本承包合同,内容包含产值、利润、工期、质量和安全等各项承包指标,年底经考核后进行奖惩兑现。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它对调动项目部的工作积极性,加强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和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起了积极的作用。

实行责任成本承包责任制,一般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一是签定承包合同前的成本测算;二是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三是承包期满后的成本考核和兑现。以上三个阶段在成本承包责任制的运行工程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成本测算是基础和前提,成本测算工作进行的是否全面和准确,直接关系到责任成本承包责任制运行的成败,工程预算是成本测算的基础和依据。

1.1 成本测算的目的和意义

成本测算是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完成某一项目所需的全部费用及利润目标进行预测的过程,是签定责任成本承包合同的依据。近年来,成本测算工作在施工企业中得到了很大程度地重视和推广。

1.2 成本测算的原则

成本测算应遵循科学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成本测算时,应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完成项目所需的各种费用进行详细和全面的测算,对挖潜增效的途径和指标进行科学的预测;不能带有任何倾向性。对于测算的结果应持客观的态度,不能主观地予以变动。在目前建筑市场激烈竞争和招投标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出于经营战略的考虑,以不合理标价中标,这是不可避免的事。但下达的责任成本,却不能以单纯的标价为依据进行扣除,必须经过成本测算,对于明显亏损的部分,由企业进行补贴,这在标价过低的情况下是必要的战略性措施。但这种亏损是亏在明处,补也补在明处,项目的经济责任十分明确。

1.3 成本测算的依据

成本测算的依据是设计图纸,项目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招投标文件,企业定额,工程预算编制办法,项目部的生产要素配置情况,企业或工程所在地的有关政策、规定等。

1.4 成本测算的方法

搞好成本测算的前提是应用好工程预算。对预算知识掌握的透彻与否,以及使用的是否灵活,直接关系到成本测算的准确程度。

(1)基础资料的调查与收集:在编制工程预算时,基础资料的调查与收集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进行成本测算,需要调查和收集的基础资料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计文件的收集,包括设计图纸,招投标文件,工程合同,工程量清单等。二是预算资料的收集,包括预算定额,企业定额,预算编制办法,以及本单位关于预算编制和管理费开支的有关规定等。三是工、料、机单价及其发展趋势的调查。四是项目部生产要素配置状况的调查。因此,做好基础资料的调查和收集是搞好成本测算的基础。

(2)定额的采用:成本测算,应使用能够反映企业自身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的企业定额。但对于目前暂无企业定额的施工企业可以暂时采用各专业部颁定额和各省市地方定额,但可根据企业的自身管理水平和工程施工方法,适当调整与施工方法不配套的工、料、机消耗量,使得定额更能准确地反映和接近工程实际,提高成本测算的准确度。

(3)直接费的测算:直接费由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和其它直接费组成。工料机费用应根据企业定额和工料机单价分析,其它直接费的取费标准应执行企业规定,一般比部颁标准要有所降低。

(4)管理费的测算:管理费应分为施工队(含外部劳务) 管理费和项目本级管理费两个部分来测算。施工队管理费按照企业规定的取费标准进行测算,项目本级管理费则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和企业财务有关管理费开支的标准进行测算。比如,根据项目部管理人员人数和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平测算工资,根据科室和人员的配置情况测算办公费和差旅费,根据施工的外部环境测算业务招待费等。

(5)测算中应注意的问题:成本测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进行成本测算时要做到思路清晰和条理分明,尤其要注意到测算工程中重算和漏算现象的发生。

2.工程预算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项目施工的过程也就是货币转换的过程,作为体现工程货币表现的工程预算,在项目管理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1 工程预算是签定劳务合同的依据

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表明,雇用劳务已成为施工企业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加强雇用劳务管理也是项目管理的关键工作。做好雇用劳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合同管理,签定合同必须以分项工程的施工预算为依据。

2.2 工程预算是生产要素科学组织和管理的依据

生产要素是指劳动力、施工材料、机械设备等。进行任何一个项目的施工,如果不重视这些生产要素的科学组织和管理,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因此,生产要素的组织和管理在项目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生产要素的使用计划,必须以工程预算中的劳、材、机统计数量为基础;其次,在施工过程中的物资和机械设备管理,尤其是对劳务队的物资、设备的供应控制,也离不开工程预算,否则就会造成施工材料或机械设备的超额供应,从而形成隐性超付款,增加工程成本。另外,在项目施工中的资金计划和管理,也必须以工程预算为依据。所以,工程预算是生产要素科学组织和管理的依据。

3.工程预算在项目滚动发展中的应用

项目部只有在滚动发展中,施工企业才能不断实现其综合经济效益。目前,建筑行业僧多粥少,承揽工程任务已成为施工企业最为关键的一项工作,也成为项目部能否继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建设单位发包工程大都实行招投标制度,施工企业只有通过投标才能承揽到工程任务。因此,作为投标工作核心的投标报价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投标报价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中标和中标后的经济效益。报价过高,中标率就会降低;报价过低,尽管中标率增大,但可能无利可图,甚至承担工程亏本的风险。因此,能否应用工程预算准确计算和合理确定投标报价,是施工企业在投标竞争中能否获胜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