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基沉降修复技术

地基沉降修复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地基沉降修复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基沉降修复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路与桥梁连接处;设计;桥头跳车

公路运输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运输形式,其建设质量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行车安全性及舒适性是验收公路施工质量的重要指标,行车安全性及舒适性主要由施工中沥青路面的平整度及桥梁连接处施工质量所决定。桥头跳车现象是我国省级以下公路常见问题之一,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路路基沉降与桥梁地基沉降系数不同所造成。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国公路桥梁建设施工单位及研究人员不断对公路桥梁连接处的设计与施工进行研究,找出了桥头跳车现象的解决办法。为了更好的分析公路与跳梁连接处的设计与施工,首先要对桥头跳车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解决办法。

1.公路与桥梁连接处“跳车”现象的原因分析

找出公路与桥梁连接处跳车现象的原因是解决跳车现象的关键。产生公路跳梁连接处跳车最主要原因有不均匀沉降、刚度突变和车速与车辆本身的抗振性能等几个方面。其中以不均匀沉降为最主要原因,我国公路路况调查显示,产生公路与桥梁连接处跳车的最为主要的原因是柔性道路与刚性结构物之间的连接处发生不均匀沉降,产生错台所致。找出原因,然后根据这一原因进行相关的调整,调整设计方案,施工方案等,才能最终解决这一影响公路行驶安全性的跳车现象。

2.针对公路与桥梁连接处跳车现象的施工设计

刚性结构的桥梁与路基、路面的组成材料、刚度、强度、胀缩性等存在差异,且桥头连接处受力时易形成集中应力,在车辆荷载、结构自重、自然因素作用下,桥梁与道路同时发生沉降,但两者的沉降量有很大差异,道路的沉降量远大于桥梁的沉降量,形成错台,导致行车时发生桥头跳车。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施工前的设计阶段,要详细勘测路基情况,针对软土路基、冻土路基等不同路基进行不同的工程设计与施工设计,解决桥头跳车现象。

2.1针对桥台与路堤间的沉降差导致桥头“跳车”现象的原因分析与设计

传统公路与跳梁连接处的施工中,在桥台施工中其基础一般都作了加固处理,沉降量很小。建成后的桥台沉降可视为零。而路堤填土因其固有的压缩续变性质,即使经充分压实也难以避免因土基固结等因素造成的沉降,需待通车较长一段时间后才能趋于稳定。台后路堤的沉降量主要由天然地基沉降和填土沉降两部分组成。在路堤自重和车辆垂直荷载及冲击振动荷载作用下,路基填料逐渐被压缩,孔隙率降低,密实度逐渐增大,从而在一定期限内产生路堤填土沉降。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设置桥涵构造物应允分考虑台背填方路基的地质情况、填方高度、路堤长度、填料来源及路堤沉降等问题,选择恰当的桥涵位置、跨径及桥台后部防护工程,尽量避免大河面小跨径桥涵。通过科学的设计减少桥头跳车的情况发生。

2.2针对排水不畅及填土流失,连接部路基沉陷导致桥头“跳车”现象的设计重点

在桥涵与路堤的连接部位存在的缝隙,雨水会沿缝隙渗透,下渗水对桥台对土类填料易产生浸蚀和软化,特别对填方体压实不够,易产生侵蚀和软化,降低强度,导致填方体变形。在外部车辆荷载冲击作用下,必然造成桥头路基沉陷。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工程设计初期,要详细勘察路堤情况,针对路堤情况进行公路排水设计,通过科学化的排水设计,减少填土流失,减少路堤沉降,减少桥头跳车情况的发生。

2.3采用新的施工设计方法,杜绝桥头跳车现象

试验表明搭板设置可以使在柔性路堤产生的较大沉降逐渐过渡至刚性桥台上,使车辆通过时跳跃现象大为减少。因此在施工中是要注意桥台搭板的设置。同时为了避免二次跳车现象的出现应在搭板的尾端加设一段浅埋的变厚式埋板,其长度一般取3~5 m,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也可将与搭板连接处的路面板改为变厚式板。当然影响影响路面桥涵连接质量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这还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施工地点的地质情况判断而定。通过对工程的设计改革,以及施工方式减少桥头跳车现象。

2.4公路与桥涵连接处的设计标准分析

目前我国路桥分别有各自的设计指标,这就导致两者之间的差异使得连接处容易出现“跳车”现象。根据《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容许工后沉降为:桥台与路堤相邻处≤10cm,一般路段≤30cm,两者不同。设计时对桥下地基地质研究比较仔细,往往是将桥台基础置于承载力较高的土层上,并对基础进行布桩或扩大基础等予以加固处理,故沉降量较小,而台后填方段地基未进行加固处理,碰到软土又难以处理彻底,引起土基固结压缩,产生沉降差。根据观察和对驾驶人员的调查表明,在高速公路上,当错台超过1.5cm时,就会出现跳车。 因此,在对应两者的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针对两者的差异进行必要的分析,充分考虑到可能使连接处产生“跳车”的因素,在设计时将这个可能降至最低。

3.关于已经产生桥头跳车现象连接处的修复设计与施工重点

加强路基控制是解决桥头跳车主要控制措施之一,在进行施工前要对施工方式方法进行有效的设计,以减少路基沉降、、提高路基刚度,减少桥头跳车现象。通过对台背回填处理施工方式、台背回填压实方式、回填材料的选择与设计等方法,减少公路与桥梁连接处跳车现象。对于已经产生跳车现象的桥梁连接处,可以采用新的修复方法进行修复,但是在进行修复前还要对连接处的修复进行一定的施工设计,以保障修复效果。利用现代修复技术可以有效的修复“桥头跳车”,“混凝土注浆加固台背填土快速修复技术”是修复技术中比较成熟的一种修复方式。“混凝土注浆加固台背填土快速修复技术”是采用高分子聚合物加拌水泥而成的浆液,在跳车的桥头50米至70米处即开始打上间距为1.5米至2米的梅花桩式孔,每个孔直径约7.5厘米,深度从十几米至二十几米不等,再向孔里灌注这种新材料浆液,以增加土质强度,增强地基的承载力。针对路面沉降情况的不同,梅花桩式孔的深度、距离、孔径都不相同,要根据勘察结果进行设计,计算各阶段的应力,最终确定修复方案。

结论:

公路与桥梁连接处的跳车现象是我国公路常见病害之一,对于跳车现象的防治,一方面要从设计着手,通过对勘察数据的详细分析,确定最佳施工设计方案,减少路基沉降,减少跳车现象。另一方面要从施工着手,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各个质量控制点的控制与加强,确保施工质量,提高路基、桥台的抗压能力。同时还要对施工各个阶段的施工方式方法进行设计,通过合理的施工设计,确保施工质量。通过多方面的有效结合,减少公路与桥梁连接处的跳车现象。

参考文献

1.刘佳 《公路、桥梁设计与施工》建筑资讯2007.12.

2.江波 《公路与桥梁工程病害防治及检测修复实用技术大全》1999.7长春出版社

地基沉降修复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贮水构筑物、变形缝、橡胶止水带

对于大型给排水构筑物,当出现长度或宽度较大、地基承载力有显著变化、荷载分布显著不均匀等情况时应设置变形缝,为满足构筑物水密性的要求应在变形缝处设置止水带。止水带是变形缝中最主要的隔水材料,根据其设定方式可分为埋入式和外贴式止水带,根据其材质可分为刚性及柔性止水带,所有类型的止水带均应满足强度、变形及耐久性的要求,允许变形缝两侧的结构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相对变位而不至于影响结构正常工作。

本文以某水厂变形缝修复具体工程为例,对变形缝处渗漏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1.项目概况

本工程为某市自来水厂普通快滤池变形缝修复,普通快滤池中间为管廊,两侧为两座滤池,因长度超长,管廊与两侧滤池相连处设30mm宽变形缝,并采用橡胶止水带进行止水。

该单体此构筑物于2008年建成,建成后在闭水试验及后期使用中均运行良好,但于近期出现中间管廊底板向上渗水的现象。

本厂区地质情况描述如下:

(1)层:素填土,灰色,松散,湿,填料以粉土、粉质粘土为主,含植物根茎及少量碎石子等,层厚一般在1.0~1.4m左右。该层分布全区,土质不均,工程性质较差。

(2)层:粉土夹粉砂,灰黄色~灰色,稍密,湿~饱和,干强度低,韧性低,无光泽,摇振反应迅速。层厚3.4~4.6m,分布全区,工程性质一般。

(3)层: 粉细砂,青灰色,饱和,中密~密实,局部夹粉土薄层,含云母片及贝壳碎片。层厚14.4~23.0m,分布全区,工程性质较好。

2.原因分析

通过与设计图纸进行对比,渗水位置为30mm宽变形缝处,此处原设计采用橡胶止水带止水。位置如下图:

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对本工程可能产生渗漏的原因分析如下:

2.1 施工期间混凝土收缩

考虑本工程中构筑物体量相对较小,如橡胶止水带满足相关规范对止水带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等指标的相关要求,不会在施工期间产生止水带断裂,同时考虑构筑物已正常运行多年时间,施工期间混凝土收缩引起止水带断裂非此次渗漏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

2.2不均匀沉降

不均匀沉降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建(构)筑物上部荷载分布不均匀,造成持力层地基土的附加应力不均匀;二是持力层地基土分布不均匀,造成不同部位土体压缩变形不均匀。

本工程变形缝两侧滤池及中间管廊均为整板基础,采用天然地基,所在场地基底以下土层分布均匀,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压缩模量分别为11.4 MPa、4.6MPa。

滤池部分与管廊部分存在荷载差异,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11 式5.3.5进行计算:

根据计算分析,滤池部分与管廊部分沉降差较小,如橡胶止水带满足相关规范对止水带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等指标的相关要求,不会在施工期间产生止水带断裂。

2.3施工控制

1、止水带材料

止水带材料应满足规范中对于公称厚度、宽度极限偏差等几何尺寸要求;凹痕、气泡、杂质、明疤、开裂、缺胶、海绵状等影响使用的缺陷的外观质量要求;以及硬度、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撕裂强度等物理性能的要求。如购买材料未进行检验,极有可能不满足相关要求。

2、施工质量

施工质量对于橡胶止水带止水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混凝土浇筑时应注意橡胶止水带的定位,防止橡胶止水带偏移。施工时应注意混凝土浇筑的冲击力,以免移动或破坏橡胶止水带。如有发现有破裂现象应及时修补,如发现有扭转展现象应及时进行调正,否则在接缝变形和受水压时,橡胶止水带所能抵抗外力的能力就会大幅度将会大幅度降低。

2.4原因分析

本次渗水情况发生后,通过对渗水地方局部敲除地砖及部分底板混凝土,确认渗水原因为橡胶止水带破损。根据现场情况分析,破损原因一是止水带质量存在问题,现场凿出止水带已经产生破损老化现象;二是止水带浇筑时位置偏移及扭转现象较多,不能满足现有沉降差。

3.处理方法

根据现场渗漏情况,此次修复工作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3.1变形缝底部土体注浆加固

根据水厂技术人员情况反应及现场查看,渗漏位置沿变形缝分布,渗漏点较多,且渗漏为泥水,带出基底地下土。根据这一情况,首先对渗漏沿线地下土体进行加固,防止基底土体掏空引起进一步的不均匀沉降。加固采用压密注浆方式。

因渗水会带出底板底土体及砂垫层,造成底板底局部空虚,应采取此方案对底板下土体进行加固,保证土体的稳定及承载力要求。

注浆可根据现场土体情况,合理布置注浆孔位,注浆施工前做好压浆工艺性试验,根据施工情况调整压降压力、水泥浆量,一方面保证基底密实,同时应避免注浆量过大土体膨胀对底板产生较大反力。

3.2止水带修复

本次修复考虑现有橡胶止水带已破坏严重,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拟在接缝处新浇筑混凝土,并新设一道橡胶止水带,修复施工顺序为:清洗沉降缝在沉降缝上部填充沥青麻丝对沉降缝两边底板表面凿毛,暴露出底板上层钢筋清洁凿毛混凝土表面,焊接新增结构钢筋在新增结构上设橡胶止水带完成结构施工。

4.小结

考虑长度、地基承载力、荷载分布等原因,超长给排水贮水构筑物均应设置变形缝,变形缝的设置满足结构变形的要求,但如果设计或施工不当也会留下安全隐患,且渗漏修复大多会影响正产生产工作,带来很大损失。为避免此类现象发生,应从设计、施工多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设计应根据单体规模、地基基础、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综合确定设计方案;另一方面施工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合理组织、规范施工。

本工程变形缝渗水部位进行修复后,渗水情况得到了解决,保障了水厂的安全生产。因本工程渗水部位较为明显,变形缝处非贮水区隔,且有充分工作面施工,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但如果是大型贮水池体壁板、底板处渗漏,修复工作将影响水厂的正常运转,影响巨大。防患于未然,从设计、施工开始规范对待才可以尽量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地基沉降修复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软土;地基处理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一、软土地基的处理原则

软土地基的施工处理,需要遵循预防为主与综合防治的原则,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软土控制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预防性控制,另外一种是修复性控制。预防性控制指的是通过对软土地基的保护而控制地基质量的下沉速度,如果能够及时使用此项方式,那么在受到外力影响后,能够有效的减轻地基受到损害的速度。修复性控制则是对破损特定土层使用技术方式而做的修复性处理,能够有效提升软土地基的质量。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软土基层处理所消耗的资金成本是非常大的,为了有效降低资金成本,切实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大部分的国家和水利单位已经开展了软土基层施工技术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可是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修复性处理无法从本质上将问题解决,所以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有效的利用各项预防性技术,切实提升软土基层的质量。

二、软土地基的基本理念

软土地基指的是软土组成的地基,土壤成分是软土,软土地基的主要成分包括淤泥质黏性土、淤泥质粉土、泥炭以及存在大量颗粒的松软土。这些土质不是水分过多,就是土质过于疏松,压缩性极大,但是强度却很低,无法承受这么大的压力。软土地基主要特点便是强度低、透水性低、压缩性高、沉降快、不均匀等。

1、强度低

因为软土地基的组成多是软土,软土的特质过于疏松、强度不高,这些都是直接造成软土地基强度低的原因,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崩裂、塌陷等情况显著。

2、透水性低

部分软土地基主要组成为淤泥质土,不具备良好的透水性。地基工程建设工程中,大量水分集中在当中不能排出。为了让地基建设工作更加顺利,通常会先用排水固结法开展软土地基的排水,保证软土地基的稳定性。

3、压缩性高

因为软土自身的特点,软土地基的强度较低、压缩性大。水利施工过程中,由于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工程建设总量的不断扩大,使得软土地基的塌陷性越来越高,单位面积超过0.1MPa时,便会出现软土地基的塌陷,对水利施工建设造成极大的不便。

4、沉降快

软土土质和其他的土质不一样,高压缩性的特点使得软土地基的沉降速度也快。软土地基的沉降速度会伴随着水利工程自身质量的增加而不断加快。

5、不均匀

因为在软土地基之中,软土由多种土质组成,不同的土质密度、硬度、强度都不同,这就造成在水利施工建设过程中,软土地基的承受力不同,很容易诱发施工建筑的崩塌,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倒塌。

三、水利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的施工技术

1、换填处理法

1.1换填处理法的技术特点

换填处理法指的是把基础地面以下的不太深的范围内的软土层挖走,然后用质地更加坚硬、强度更加高、性能更加稳定、有抗侵蚀能力的碎石、素土、矿渣等逐层填筑,同时以机械或者人工方法进行分层夯、压、振动,让它达到需要的密度,成为一个优质的人工地基。当地基的软弱土层比较薄,并且上面部分的载荷不是很大的时候,也可以用人工或者机械的方法进行一些表层的压、振动等密实处理,一样能够获得换填加固地基的效果。换填法适合浅层地基的处理,包括淤泥质土、杂填土、回填土等的地基处理,还包括暗道、暗沟、暗塘等低洼区域的处理。换填法同样适用于地域性的特殊土的处理。

1.2换填处理法的施工要点

为使水利工程建设施工需要得到满足,通常情况下,换填土要有三层,包括砂与砂垫层、素土与灰土垫层、矿渣和碎石垫层。施工单位在对此种方法加以使用之时,应按照需求不同,选择相应的垫层材料,才能确保其起到要求效果。

2、排水固结法

2.1排水固结法的技术特点

运用这种办法来处理软地基能够排出软地基中所存在水分,然后使得孔隙比以及超静孔隙水压减小,使土体发作固结变形,然后提前完结土体沉降速率,运用提高土体抗剪强度以及有用应力来使得地基承载力得到提高。排水固结法首要包含以下几种:真空预压法、矿井法、电渗排水法以及堆载顶压法。

软黏土地基进行处理时,能够运用堆载顶压法,可是这种办法需求较长时刻。在建筑物建筑之前,对填土资料以及砂石加载预压,使软黏土地基完结沉降,然后使软黏土地基得到疾速安稳固结,将荷载撤除以后,再对建筑物进行建筑。有些软黏土地基透水性对比低,在对其进行处理时能够运用砂井法。这种办法是运用地基成孔的方法来对砂土进行灌注,将砂沟或者是砂层垫在砂井之上铺设,以此来固结排水管,运用对排水速度的提高来使地基对比结实安稳。砂井法所具有的特色即是用料省、连续性较好,而且其施工也对比方便。

2.2排水固结法的施工要点

在运用该种方法时,要注意:在堆载预压法时,不但要利用建筑物自重来进行加压,同时在施工时也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来进行预压,利用超载预压方式来排水固结,但具体方式要以估计值以及残余沉降量为依据来进行确定。若软土地基地下水含量比较小,在对其进行处理时,可以利用降水预压法来进行。

3、预压砂井法

排水系统和加压系统互相配合,便于地基中孔隙水的排出,一般选择较多的排水系统有水平排水垫层、排水砂沟亦或者是其他横向或者竖向的排水砂井或塑料排水板。加压系统使用包括堆载预压、真空预压或者下降地下水位等等。堆载预压与真空预压联合使用的情况下,也被叫做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基本的操作方式如下,先把等待加固范围内的植被与表面土层清除,上面铺上一层砂垫层。之后垂直向下插入塑料排水板,砂垫层中以水平方位摆放一条排水管,用来改善加固地基的排水环境。另外再在砂垫层铺上一层密封膜,使用真空泵把密土膜以内的地基气压抽至80kpa以上。这个操作方法常常因为加固时间较长,难以全面实现真空处理,因此适合使用在工期要求相对宽松的淤泥质土地基的处理过程中。

4、加筋法

加筋法指的是把有较强抗拉力的强土工合成材料填埋在土层之中,使用土颗粒位移和拉筋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力,让土和加筋材料组成一个整体,减少整体变形幅度并提升整体稳定。可选择搭设塑料排水板,为的是加快淤泥排水层固结速度,进而实现地基强度加深的作用。除此之外,选择在砂垫层中另外铺设部分土工织物,受到土工织物拉性作用影响,对基底的应力分布做适当调节,能够有效降低地基的侧向位移和相对沉降,以实现地基稳定性提升的目的。

5、旋喷法

旋喷法指的是借助旋喷机具所制造的旋喷桩而有效提升地基的承载能力,同时也能够当成联锁桩施工或者定向喷射成连续性墙用于地基防渗。旋喷桩指的是把有特殊喷嘴的注浆管放置在土层预定深度后有效提升,喷嘴同时以高速旋转,高压喷射水泥固化浆液和土体混合,并且凝固成桩。其对于一些有机质成分较大的地基没有太好的地基加固效果,所以需要小心处理。一些塘泥土、泥炭土等有较高有机质的土层则要尽可能的避免使用这种方法。

四、软土地基施工建设中的质量管理

软土地基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水利堤防的使用安全。因此,在实际的建设施工中,要严把质量关,从源头上排出水利堤防的安全隐患。

1、了解软土地区的地质情况,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还应进行工程地质分区,以便按分区不同再区别地予以处理。在勘察设计时,如地质工作做得不够深,在施工时一旦发现问题,可作些补充勘察及勘探工作,对地质情况作进一步了解。设计方案既要经济又要合理,要切合当地实际,要增强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力度。

2、在软土工程建设时,工程管理层要加强软土工程的验收。基于软土地基的特殊性,其工程的质量控制非常关键,尤其是工程的验收。软土地基的工程竣工后,相关部门应该合理的组织验收工作,对软土工程进行全面的检查,避免施工中可能存在的缺陷。

结束语

总而言之,软基处理技术使用在水利施工过程中,作用突出,其是水利工程质量保障的一项有效方式。所以水利施工企业需要不断改善软土基的处理方式,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之前做好整体的勘探,并且依照实际情况做好软基处理,切实有效的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使其成为真正造福后代的精品建设工程。另外做好软土地基的处理工作过程中,不可放弃学习,不断创新操作方式,以改善软土地的处理方式,切实有效完善软土地基的处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冯是明,邹福华.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3,02:78-80.

[2]古军,尚琨.水利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的施工技术探讨[J].陕西水利,2013,04:89-90.

地基沉降修复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雨水管道 管道损坏 地面下沉 修复维护

城市排水管网是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被称作城市的血脉。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以及污水处理事业重视程度的提高,城市排水建设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重建设、轻维护的情况却普遍存在,科学、系统、周期性的维护机制还没有形成。本文针对目前城市雨水管道存在的损坏现象,分析,提出了雨水管道的优化方案。

一、引起管道不均匀下沉的原因

1、管道不均匀下沉的原理分析

从调查情况分析, 损坏类型相对比较集中,接口流砂渗漏是造成路面下沉与溻陷的原因,下沉与塌陷主要集中在地下水位较高、地基稳定性较差的地区,特别是工程施工期间因回填而形成的地区。在这种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实施开槽埋管无疑增加了施工作业的难度,要保证埋管的施工质量,将对施工技术的控制和管道接头提出更高的要求。管道不均匀下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管道不均匀下沉的原因

第一,沟槽开挖施工会对流砂层产生扰动,仅作一般的平整、夯实对控制流砂层的运动是不够的,在管道上覆荷载的作用下,在某些薄弱区域将会产生相对较大的沉陷,导致管道接头拉裂,而管内外压力的不平衡又进一步加剧了对流砂层的扰动冲刷,直至地基及管道损坏和路面下沉。第二,沟槽回填后,拔桩引起的管沟地基的土层损失,严重松动了管道的地基,造成管道的不均匀下沉,促使接头开裂。沟槽回填两侧不对称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及管道间错位,促使接头开裂,发生塌陷。第三,外界打桩振动,挤压使粉砂产生扰动、液化,土体结构被破坏,待超空隙水消散后,管道严重下沉, 接头开裂。另外附近深基坑开挖,井点降水引起管道的不均匀沉降也会导致接头的开裂或窨井的严重下降。第四,管道铺设中, 因窨井的两水平轴线与管道轴线斜交或截管等原因, 少量接头使用砖砌与窨井连接, 砌体砌筑质量差, 造成窨井与管道的连接处严重漏水、流砂涌入, 致使窨井和附近管道严重下沉。第五,早期的管道接头多为刚性设计,抵抗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很差,加之接头构造防水设计考虑较少,管道接头开裂漏水已存在先天不足。

3、管道非均匀沉降计算分析及其有关结论

第一,同样埋深的雨水管道, 口径较小者比口径大者受力更为不利, 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陷造成的危害前者比后者要大, 因此埋置较深的直径在 1 m 以下的管道的基础应相应提高设计标准。第二,管道基础的抗弯刚度对管道抗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影响很大, 若不考虑( 或仅部分考虑) 基础对管道变形的补强作用, 则计算分析表明, 在流砂地区都会导致接头的开裂, 裂缝的张开宽度足以使地层内的粉土大量流入管内。顶管法施工的管道若接口处理不好, 注浆质量差, 若无管道基础补强, 漏水的可能性将更大。第三,种无筋砂浆管道接头(承插式、平口和企口式)的抗弯强度,根据验算的结果相差不大,有筋砂浆接头的抗裂能力要明显强于无筋的情况,建议推广有筋接头。第四,由于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接头裂缝,可以引起管外流砂的缓慢涌入, 涌入量的大小依赖于裂缝宽度、接头构造、形式、埋深、地下水位的高低、管道基础的质量以及周围土层的特性。地面沉陷多数成漏斗坑状, 在 8 个月到 1 年内最大直径可达3 m 左右, 甚至更大。管道埋设越深漏斗坑越大。第五,同样口径的管道接头,靠近窨井的接头开裂的频率要高于远离窨井的接头,而且前者裂缝首先发生在管道接头的上半部,其裂缝宽度一般也都大于后者。因此围绕着窨井部位的地面沉陷发生频率也相对较高。

二、管道修复维护措施

1、中小型管的修复措施

考虑到直径在 800mm 以下的中小型支管都已采用混凝土基础,在翻修过程中处理临时排水也比较方便,所以选择的修复标准可以比干管低一些。对直径800mm 以下的中小型管道的修理方法建议如下:埋深未穿越粉土层,地面有少量沉陷的管道,可以采用小型管道堵漏包进行管内注浆修复。某些多管径堵漏包的工作范围可从300mm 至 600mm,价格也比较便宜。位于粉质粘土或粉土地区,地面严重塌陷,接口错位达 5cm 以上的严重损坏的管道,因无法再采用非开挖方式修复,只能采用拆管埋 管 。

2、大管的修复措施

所谓的大管是指管径在1 000 mm以上,人员可进入检修的管道。其修复标准,应该更高一些,应选用更加可靠、使用寿命更长的方法,修复的价格比支管要高一些。根据大管所处的不同地质条件、不同的施工质量和损坏程度,建议采用以下几种修复措施:第一,采用PVC内套环:粉质粘土的厚度小于1/2管径的地区;接口渗漏比较严重,但数量较少的单个渗漏点;采用注浆等方法修复以后又有重新发生渗漏的地方。PVC套环比PE内衬便宜,对单个接口的修复效果好,安装操作简单,施工速度快。特别适用于接口渗漏严重但数量很少的地方。第二,采用水泥注浆修复:尽管目前主要以水泥注浆为主的堵漏和基础加固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主要原因是: 水泥注浆不能作为一种永久性的修理方法。尽管注浆后, 暂时渗漏停止, 但若干年后, 部分采用注浆修复过的接口, 仍然会再次发生不同程度的渗漏。尽管水泥注浆价格比较便宜, 而且对地基加固有好处, 但是考虑到干管的重要性、长久性, 所以在通常情况下, 水泥注浆不宜作为一种主体修复方法而只能作为一种辅助修复方法。

3、雨水管道的维护维修

雨水管道的维护维修内容包括清淘作业,检查井、雨水口的维修和更换,检查井内踏步、砖头脱落后的维修,接管处缝隙的封堵,局部管道损坏后的修补。日常养护合格标准的要求是,管道内淤泥的高度不应大于管径的五分之一,每季度应进行一次检查。通过检查可以发现哪些管道特别容易发生问题,制订检查计划,并对各部分进行监控,加大对此类管段的检查频率,提高整个管网的安全性。

结语:

保证城市排水畅通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内容。做好城市雨水管道的清通维护管理工作,保证排水管网系统的正常运行,对维护城市的正常秩序和优化居住环境意义重大。在新建排水管( 沟) 时, 就应针对可能出现的损坏机理, 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同时, 加强排水管( 沟) 日常管理与维护, 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将为城市防汛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日常维护过程中, 力求早发现, 早处理, 并选择合理维修方案, 既可提高维修的效率, 又可降低维修成本。

参考文献

[1]李传志,代华军. 社区雨水管道损坏原因与维护方法探析[J]. 给水排水,2010,S2:169-173.

[2]张卫. 浅议城市雨水管道损坏原因与修复方法[J]. 科技资讯,2007,32:60-61.

地基沉降修复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砖混结构;墙体裂缝;原因;控制措施

砖混结构建筑工程中的墙体裂缝是一种常见的质量通病。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在砖混结构建筑中,由于温度应力造成的墙体裂缝占到九成,而其他原因造成的墙体裂缝仅占一成。由于温度应力造成的裂缝主要产生在屋面板、女儿墙、挑檐及顶层墙体等部位。虽然温度裂缝不会对建筑结构安全产生太大影响,但是会对建筑的美观及正常使用产生影响,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墙皮脱落。墙体裂缝会对建筑整体刚度产生影响,造成住户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墙体裂缝会对建筑防水层产生破坏,引起屋面渗漏水,给住户带来生活麻烦。同时,也会对设计、施工、建设单位的声誉带来影响。因此,必须对墙体裂缝的成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处理墙体裂缝的研究成果,提出有效的防治控制措施。

1.建筑墙体裂缝成因

1.1温度因素

温差是造成建筑顶层墙体产生开裂的首要因素。这种墙体裂缝主要是因为建筑物的各个部位受热不均,从而产生的温度变形不协调,引起墙体开裂。温度裂缝的严重程度与环境温差成正比,环境温差越大裂缝就越严重,温差小时开裂也小,屋面保温隔热效果差的裂缝就越严重,保温隔热效果好的裂缝就轻。砖砌体与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大约相差一倍,在环境温差条件下,砖砌体产生的温度变形比较小,而混凝土产生的温度变形就比较大,这种变形差异会引起两者的相对位移,在建筑端部的砖墙内产生剪力和拉力,从而使得截面发生突变,产生应力集中,进而引起墙体开裂。

1.2地基不均匀沉降

建筑工程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是造成墙体裂缝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此类裂缝主要发生在软土地基上,一般是由于建筑地基土质松软,沉降不均匀,使得墙体收到较大的剪切力,若结构刚度不足,材料强度及施工质量不能满足要求,就会导致墙体的开裂。这种裂缝一般是由建筑物下部往上发展,裂缝指向于沉降较大的部位相一致,形成斜裂缝。若地基局部存在旧房、深坑、墓等均易造成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开裂。此外,若建筑地基位于冻土层上,收到地基的冻胀作用也会使得建筑产生开裂。

1.3设计方面

在许多建筑工程设计中,虽然考虑了防裂缝措施,但是设计与规范不相符合,不能有效保障防裂缝措施发挥作用,或者缩短作用期限。由于在设计中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防裂缝设计,设计出现差错,遗漏结构荷载,荷载过大而截面尺寸过小,构造不合理,砌体受压面积不够等原因,造成结构自身先天不足。另外,墙砌体结构材料强度偏低,砌筑砂浆强度与砌体强度相差过大,不同砌体混合砌筑以及墙体强度与外墙砂浆强度差距过大等设计方面的不合理都会引起墙体开裂。

1.4施工方面

(1)在施工过程中未做好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砖砌体材料的强度低于设计强度,或者抗压强度虽能满足要求但是砌体长度过长,砌体砌筑完成后在中间部位自行开裂。

(2)在进行不同强度砌体的混合砌筑过程中,将不同的砌体材料配套砌块,形成各种砌体的组合砌筑,这样就会因为各砌体的材料强度、吸水率、热胀冷缩系数的不同造成墙体开裂。

(3)在砂浆的拌合过程中,砂浆拌和不均匀造成有的砂浆强度偏低、有的则偏高,甚至会因材料粘结量过少而造成强度极低。具体来说,在配料方面水泥多了砂浆强度偏高,砂石配多了则会造成砂浆强度偏低,水分过多则会降低砂浆稠度,增大砂浆的干缩量,影响砂浆强度的同时会引起灰缝位置的开裂。

(4)砂浆在砌筑施工中未能做到随拌随用,导致砂浆存放时间过长,在还没开始砌筑前就已发生了初凝结块,导致砂浆在使用时强度降低,对墙体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进而造成墙体裂缝。

2.建筑墙体裂缝的防治措施

2.1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

在沉降裂缝发生后,应在沉降发展趋于缓慢且呈减弱迹象时,在裂缝稳定后进行修复。裂缝修复一般使用水泥砂浆或树脂砂浆进行填缝处理,或者使用水泥进行灌浆封闭保护的处理方法。此外,在施工时,应注意加强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刚度,以提高墙体的整体抗剪强度。在砌体砌筑过程中应严格遵循规范规程,如改善砂浆和易性,润湿砖砌体,提高砂浆饱满度、强度,施工临时间断处禁止留直搓,增加砖层之间的粘结,在基础及各楼层门窗上部设置圈梁等措施都能有效提高建筑物的墙体抗剪强度。 当建筑物的沉降裂缝发展较快且趋于加快时,可加设临时支撑,以减少基础荷载,待进行基础加固后再进行裂缝修复。基础加固措施常采用增大基础面积,桩基础托换以及注浆改变土壤特性等方法。对于较为复杂的地基,可在基槽开挖后进行普遍钎探,对于查出的软弱部位应在进行地基加固后再进行施工。

2.2温差防护措施

(1)建筑物的屋面板受到阳光辐射较多,吸收的热量也多,因此,应在顶面板处增设空气隔热层或选用保温性能良好、导热系数小的材料作为保温层,对层面板的温度的进行有效控制。这样就会大大缩小屋面板与墙体之间的温差,有效预防顶层墙体产生裂缝。

(2)在屋面板的保温隔热层或砂浆找平层应分别设置分隔缝,间距不得超过6m,缝宽应不小于30mm。在墙体圈梁与屋面板的接触面处设置水平滑动层,材料可采用橡胶片或两层油毡夹滑石粉。

(3)在顶层圈梁上可设置一道40~50mm宽的遮阳板,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到钢筋混凝土圈梁上,以减小由于温差而产生的应力。

2.3加强对浇筑施工的控制

2.3.1降低入模温度

在施工过程中,可在墙体混凝土的拌合水中加入冰屑或地下水来降低拌合温度,如果外界环境的温度较高,可在施工现场用幕布、草席等对露天砂石进行覆盖,以避免或减少阳光照射,同时在施工前用水对其进行降温处理。

2.3.2控制内部温度

在混凝土构件内部预先设置冷却水管,通过冷水循环加快混凝土内部热量的散发,减少混凝土因冷却凝土产生的热量,保证墙体混凝土强度及良好的和易性。

2.3.3加强振捣

在墙体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一般采用二次机械振捣,在进行二次振捣时,应掌握好振捣的力度及时间,保持模板等建筑框架的稳定,防止混凝土因沉落而发生的微裂或裂缝。

3.结语

通过以上的叙述,墙体裂缝的防治工作还应该从设计和施工两方面共同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行。当墙体裂缝出现的时候,还应密切进行观察,并对其成因以及变化趋势进行判断,减少后期不必要的维护费用。如对结构安全产生影响,应及时采取疏散、加固不强或拆除返工等措施,若裂缝发展变缓且趋于稳定,可只进行裂缝表面修复处理。总之,只有在设计、施工及原材料控制中对各影响因素严格把关,认真执行设计、施工规范,方能有效减少墙体裂缝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孙卫东.工民建施工中墙体裂缝预防措施[J].现代商贸工业,2013(2).

[2]许杰.对建筑墙体防裂缝施工技术的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5).

地基沉降修复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发展,我国的房地产建设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建筑物。尤其是高层建筑比较多,但是,在高层建筑中,由于存在着高层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情况,这一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使用,也更影响着房地产工程的建设质量。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高层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这种现象,真确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然后采取有效的防止措施。本文首先分析了高层房屋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形成的原因,然后提出几点解决的措施。

一、高层房屋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形成的原因

1、许多开发商不够重视地质勘察工作,导致了地质勘察报告不准确。开发商在进行地质勘察的过程中,由于勘探人员在进行地质钻探的时候对勘探点的深度不到位,甚至抄袭相邻建筑物的资料等,这样作出的报告就不准确,根本就不能说明工程需要的一些情况,例如,反映不了土层的性质和地下水等情况,从而导致设计人员的判断失误。

2、对地基的处理方法不当,导致出现不均匀沉降。虽然地基的处理方法很多,但是,针对相同的地基处理方法对于不同的工程要求,其处理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在实际的工程建筑过程中,对于不同的软土地基来讲,用同一种办法对地基进行处理,这样就为地基的的不同沉降留下了出现问题的隐患。

3、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着以下现象:施工队伍技术差,责任心不强,施工的技术人员发现地质报告不准确未能及时的通知勘查人员采取正确的解决措施。在已经建成的基础地基土的旁边堆放一些大量的建筑材料,针对这些不作处理,同时还使用一些不符合要求的的土方等,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地基的处理不好,出现了地基不均匀沉降的现象。

二、对于降低高层建筑物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1、要保证钻探报告的准确性,同时还要提高地质勘察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素质

地质勘察工作人员在进行勘查工作的过程中要认真地对勘探点进行勘探,这样才能保证勘探报告的准确性,因为设计人员要根据钻探报告进行设计,所以说要提高地质勘察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素质,加强他们的责任感,提升他们的工作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会不能出现工作的失误,造成高层建筑物基础不会出现不均匀沉降的现象。

2、加强施工的质量

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选择砂浆的种类、砖的品种要根据设计的标准进行认真的选择,另外,选择砂浆的强度也要达到设计要求。要正确的设置拉结筋和加强多层住宅的沉降检测,对于一些不合格的施工材料禁止进入施工的现场,针对一些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要进行认真的检查和验收,同时还要派专门的监督人员进行对现场的所有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监督。

3、从建筑方面入手,对于高层房屋建筑的整体的设计,要力求简单

高层房屋的建筑都是在软土地基上建造的,那么这就要求他的平面要简单,尽量的不要出现一些凹凸的转角,这样,高层建筑的地基就不会出现不均匀沉降现象的发生。在设置沉降缝的过程中,对于房屋的高度以及在房屋的拐角位置,其地基土的压缩性都要比房屋过大的时候存在的差异不同,所以就要在房屋的适当位置设置沉降缝,同时还要保证沉降缝具有一定的宽度,这样就会避免高层建筑的地基在沉降的时候,不会引起房屋的碰撞。与此同时,针对高层的建筑物基础之间的净距要确保留有适当的距离,这样可以尽量避免由于基底压力的互相叠加而产生附加沉降。另外,对于一些高层建筑物的标高要适当的进行控制好。对于每个建筑物以及工业的设备都有自己原有的标高,那么,它们都会随着地基的沉降而发生不断的改变。所以,我们要实现想出解决的措施,在进行对高层建筑物的标高控制的时候,要按照事先估计好的沉降量来提高室内的地面,同时还要提高地下设施的标高。

4、地基和基础措施

首先,高层建筑物的地基基础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好,这就需要设计的施工企业一定要对基础最终沉降量进行准确的验算,基础最终沉降量要控制在规定的限值以内。其次,对于有些地基根本就达不到高层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需求,我们要提前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最后,同一建筑物尽量采用同一类型的基础并理置于同一土层中。

结束语

由此可见,高层建筑物的地基处理工作,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同时也更是一项慎重、细致的工作,这就要求地质勘察工作人员在进行勘查工作的过程中要认真、谨慎的做好地质勘察工作,否则,由于工作的失误,就会导致高层建筑物的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的事故发生,这样即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同时也严重的影响了房地产工程的建设质量,同时在对其进行修补的时候也难以修复,为了防止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不会出现不均匀沉降的现象,我们就要对其形成的原因有个正确的认识,然后采取防止措施,这有这样,才会防止防止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不会出现不均匀沉降的现象,保证工程的质量,为我们国家打造出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建筑工程。

参考文献

[1]赵西安.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郑汝飞.浅谈高层建筑采用两种基础施工不均匀沉降控制的施工技术,2010

[3]韩继旺,钟继,邓玺.高层建筑沉降的测量技术研究.科技资讯,2008

[4]林景芝.高层建筑沉降测量技术及其应用探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

地基沉降修复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桥头及桥梁伸缩缝;跳车;产生的原因;防治措施;维修措施

中图分类号: U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桥头及桥梁伸缩缝处跳车产生的原因

1.1桥头跳车原因

桥头跳车的产生和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质、地基、地面条件、填料、施工材料以及设计、监理、施工、构筑物结构类型等诸多方面。

通过分析,桥头跳车的主要归纳如下:

(1)地基强度不同

(2)设计不同

(3)台后填料不当

(4)台后压实不足

(5)地基浸水软化

1.2桥梁伸缩缝处跳车原因

伸缩缝损坏的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纳如下:

⑴交通量增大,超重型车辆不断增多。

⑵设计方面原因

⑶施工方面原因

⑷管理维护原因

2防治跳车的一般措施

2.1桥头跳车防治措施

2.1.1 为了更好的防止桥头跳车,所采取的措施有:地基加固处理、桥头设置过渡段、有针对性的选择台背填料、台背填方碾压方法、设置完善排水、防水设施、设置桥头搭板,优化设计方案、采用新工艺加固路堤以及防护, 强化施工质量管理,提高桥涵两端路堤的施工质量。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2.1.1.1地基加固处理

为消除桥台和台后填方段的差异变形,需对地基进行加固,对一般地基可采用加固土(水泥土、石灰土等)的方法进行加固处理,对软土、湿陷性黄土、等路堤和粉喷等方法,以改善地基提高承载力减少工后沉降。

2.1.1.2桥头设置过渡段

考虑桥台与台背路面在结构、材料、刚柔、胀缩等方面的差异,为了在其纵横向都能平顺逐渐过渡,可采取以下措施:

路面类型过渡

桥头不均与沉降原因多,且难以根除,为此常根据桥涵的长度和接线填方长度在桥头一定范围内铺设过渡性路面,带路堤沉降基本完成再改铺原设计路面,常用的过渡性路面有预制混凝土块、半刚性过渡层及沥青过渡层等。

2.1.1.3台背填料选择

设计及施工中,台背填料应在现场择优选用。采用粗颗粒材料填筑桥涵两端路堤,或者设置一定厚度的稳定土结构层。

用粗颗粒材料作为路基的填料不仅改善了压实性质使其易达到要求的密实度,设置稳定土的改善层能够使路基、路面的整体刚度有所提高,从而减少沉陷,提高地基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在桥头路堤任一高度的平面内不应采用不同填料填筑,不准采用高塑性粘土填筑桥头路堤。

在挖方地段的台背回填部位,因场地特别窄小,应选择当地的石渣、砂砾等优质填料,填料的施工层厚度,以压实厚小于20cm为宜。无论填方或挖方地段的台背填料,最好不要采用容易崩解的风化岩的碎屑,以免因填料风化崩解而产生下陷,这一点在土方调配时应予以重视。

在高填方的拱涵及涵洞与侧墙的相接部位,应尽量使用内摩擦角大的填料进行填筑,而且施工时应注意填料土压的平衡,不得发生偏压,以免造成工程事故。

2.1.1.4 台背填方碾压方法

施工过程中尽可能扩大施工场地,以便充分发挥一般大型填方压实机械的使用,认真施工,给予充分压实。为了便利大型压实机械的使用,当受场地限制时,可采用横向碾压法,以能使压路机尽量靠近台背进行碾压。对于大型压路机不能靠近台背时,可采用小型压路机配合人工夯实进行碾压,同时要减薄碾压层的厚度(15-20cm),提高压实,最终时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

在涵洞的翼墙周围特别容易产生因压实不足而引起的沉陷,给养护工作带来麻烦,应注意压实。

扶壁式桥台在施工时很可能使用大型压实机械,这种情况下应与小型振动压路机配套使用,给予充分压实。

2.1.1.5设置完善排水设施

排水措施对填方的稳定极为重要,特别是靠近构造背后的填料,在施工中及施工后易积水下陷,因此,设计及施工时,应保证施工中的排水坡度,设置必要的地下排水设施。另外也可以在桥台与填方段结合处及过渡段的路面下设置垫层,防止路面下渗水进入填方体。对中间为砂砾石填料、两侧为土类填料的填方体与加固地基的连接处,做30-50m纵向集水管和每5-10m横向排水管,以排泄填方体与加固地基之间的下渗水。

2.1.1.6优化设计方案

⑴对在短期一次建成的高等级公路,尤其是软土段的高度公路,在小跨径构造物型式上宜尽量采用箱形截面的涵洞及通道,这种结构整体性强,刚度大,若产生沉降也是均匀的。,这种结构可明显减小构造物与路堤的沉降差。其次是尽量选择有填料暗式结构,对避免桥头跳车很有利。

⑵采用重力式U型桥台或在台背后和两侧路肩设扶壁式混凝土挡土墙,杜绝路堤土被挤出,能有效防止沉降差的发展,同时一定要保证基底不产生不均匀沉降。

2.1.1.7强化施工质量管理,提高桥涵两端路堤的施工质量

由于桥涵两端路基所处的位置和特定条件使其有别于一般地段的路基质量要求,应采用相应的方法达到较高的质量。

桥涵端部路堤与桥涵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结构物,都有各自的设计施工要求,为了使沉陷差尽量小一些,应该将该处路堤的压实要求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除了路基顶部土层可提高至98%或更高外,整个路堤的压实度都应提高。

为了使桥台填方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必须完善施工工艺、方法和强化施工质量管理,比如压实土层厚可以适当减薄以及增加压实遍数。为适应桥涵端部路堤施工场地窄小,压实区域形状不规则而工期又紧迫的特点,应使用专用的小型压实机械。

2.2桥梁伸缩缝处跳车防治措施

2.2.1梁端特殊设计

梁端部要具有足够的刚度,以满足营运过程中反复的荷载作用。设计过程中要采用恰当的伸缩间距,以保证伸缩装置的正常营运使用。

2.2.2合理选择伸缩缝装置

使用伸缩装置最主要的伸缩装置缝本身的刚度和质量。理想的伸缩缝装置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⑴满足上部结构梁与梁之间和梁与台之间的位移;

⑵伸缩装置的锚固是牢固可靠、耐久经用的,能够抵抗机械磨损、碰撞;

⑶车辆行驶平稳、舒适;

⑷能防止雨水和垃圾渗入;

⑸安装方便、简单、易检查且便于养路工操作。

2.2.5锚固区混凝土的浇筑

桥面车道混凝土铺装应该同伸缩装置锚固区的混凝土同时进行浇筑,混凝土要振捣密实且达到设计强度标准。不容许在该部位及整个桥面留有施工缝。避免伸缩装置二侧混凝土与桥面系的相邻部位结合的不紧密,导致的伸缩装置破坏。

2.2.6加强伸缩缝的养护

伸缩装置在营运过程中必须加强养护,为伸缩装置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其正常工作。

3产生跳车台阶的维修措施

桥头采取有效差异沉降台阶已经产生,跳车现象随之发生,因此,择机措施进行修复,对确保行车安全与舒适、经济有重要意义。

3.1桥头跳车台阶的修复措施

当路面铺装以后,路堤由于工后产生沉降时,在桥涵构造物两端形成台阶,据调查和经验所形成的台阶高度一般小于20mm时,对车速影响不太严重,可以暂缓不予修复。适时当台阶高度逐渐增大时对跳车的影响将大为加剧,应予修补。

3.2桥梁伸缩缝的修复措施

桥梁在营运过程中,由于伸缩缝装置损坏至一定程度即会引起桥面跳车,因此对于损坏的伸缩缝装置应及时修复、更换,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结 论

治理桥头跳车首先要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因地制宜采用适宜的处治方法,否则,钱花了效果不一定好。综合以上治理措施在技术上可行,在经济上合算,在施工上方便,无需特殊设备,在应用范围上较适用,且便于推广。只要(监理)加强施工监督和管理,严格控制,分别从设计、施工、填筑材料的使用及施工工艺等技术要求把好关,防治结合,就能延缓桥头跳车这一通病,从而达到行车安全、经济、快速。

参考文献

[1] 吴万平,廖朝华.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2] 刘元泉,刘树良.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3] 常广生,曹玉新.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地基沉降修复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重力式码头;沉降位移;应对措施

一、前言

作为重力式码头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工作,对沉降位移进行合理应对对于保障其顺利应用至关重要。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重力式码头沉降位移的应对水平,从而有效优化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整体效果。

二、概述

重力式码头是靠建筑物自重、结构范围内的填料重量和地基强度保持稳定性的码头,一般自身重量巨大,由抛石基床、墙身、胸墙、墙后回填和码头的基础设施构成,为了加重码头的重量,墙身还附有加重的方块、沉箱、圆筒等重物。这种重力式码头不仅自身重量要求大,对码头地基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因为码头自身重量和承载的重量都加压在地基上,脆弱的地基很容易应力过多而变形、坍塌。所以,在我国这种重力式码头的地基一般要求为岩石、卵砾石、硬粘土这些不容易变形的材料。

但是由于重力式码头的重量非常大,在施工过程中即使对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严格的控制,地基和抛石基床也会因为受到巨大重量的墙体重力而发生沉降的现象。早期,由于我国施工技术不够发达,起重设备无法提起过重的材料,设计方块一般体积较小,重量相对较轻,导致当时建造的重力式码头的断面都是阶梯状。这种断面存在着非常多的缺陷,比如:方块较小,层次太多,码头整体性不强;重心难以确定,地基受力情况无法掌控;截面过多也会使用更多的混凝土填补缝隙。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重设备的起重数量慢慢可以满足这种重力式码头的施工需求,所以从50年代开始,我国基本可以利用各种起重设备将体积更大、重心更稳、形状更多的中空方块放入码头中,而且断面的形式也慢慢丰富起来。除此之外,重力码头在施工过程中还会受到其他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码头出现不均匀的沉降和位移,从而使重力码头达不到原设计的特殊功能。因此,研究重力式码头施工过程中如何控制其沉降和位移问题,对我国重力码头的发展又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长时间的实地调查发现,我国重力式码头的沉降和位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施工过程中的码头沉降和位移量超出了原来的预期水平。第二,墙体的沉降位移水平不同,导致墙体高低不平。第三,由于位移导致重力码头向某一侧倾斜。第四,由于各种原因,码头建成后地基仍然不断沉降和偏移,导致码头的裂缝或坍塌现象出现。

三、重力式码头沉降的原因和表现

导致重力式码头产生沉降和位移的主要原因和表现主要为以下几点:

第一,地基土质太软,受重力压力过大造成比较大的体积压缩,或是土质比较稀松,再加上施工前没有进行振冲来捣实土壤。这样就会导致墙体更容易下沉或是向陆地方倾斜。

第二,地基开槽时,开挖的地底岩石不够垂直。这就导致墙体做好后会向岩石开挖面倾斜或滑动。

第三,地基开槽时挖出的土壤、岩石或其他沉积物没有达到码头的设计标准就开始施工,这样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回淤现象。重度的回淤现象和沉积物过厚,或是开槽前没有合理的清淤,必然会导致墙体的倾斜。

第四,基槽中抛填的块石强度、级配不符合设计要求,含泥量过大,导致基床内缝隙大小不一,抛石基础不结实,沉降不均匀,墙体容易倾斜。

第五,基床夯实工作没有按照规范标准进行。如果施工中夯击能不够或夯实不均,或是夯实后没有对二次抛填的块石进行补夯处理,那么在基床中仍会存在较大缝隙,也会导致后期的墙体会出现较大的沉降和位移。

第六,墙后回填措施处理不当,棱体块石的回填从陆地向海方向推动时过于集中,回淤物对码头墙体施加过大压力。这会导致墙体向海面方向移动,如果码头的地基较软,则会产生更大的位移。

第七,施工的各项环节如果顺序错乱,也有可能出现墙移。

第八,施工前对码头设计时的地基下沉预留不够合理,施工完成后对墙体的下沉和位移不能及时测量和改造,会加重码头的沉降速度。

总结以上各种施工不当导致的重力式码头沉降和位移现象,可以看出码头沉降的表现为:码头向海面倾斜角度过大、墙体高低不平、墙体开裂等,这些严重沉降、前倾或滑移现象必然会导致码头出现险情。

四、对于重力式码头沉降的预防措施

第一,必须重视地基开槽过程的质量控制。地基开挖的好坏是将来整个码头是否能够稳定和达到使用寿命的基础,所以从地基开始挖掘一直到最后,都要对地基的施工进行全方面的监控,时刻检查挖出来的土质类别、土质的软硬、开挖断面的大小,如果出现与设计不符的,必须及时向上级报告情况,进行处理。

第二,重点抓牢基床的夯实工作。基床抛石至设定标高后,须进行夯实处理,一般采用夯实机械或爆夯进行夯实,采用机械夯实时必须注意夯实机械的夯击能必须满足设计要求。若抛石基床厚度大,要注意分层进行夯实,保证夯实次数和质量。要加强对夯实过程的监控,施工完成后要进行实地验收,防止出现纰漏。

第三,严格进行基床的整平工作,加强整平工作的均匀和质量的控制,避免因基床整平不合格导致整个码头、高低不平或倾斜的现象。

第四,对码头的沉降和位移进行合理的预测和预留,不可毫无根据的揣测。做预留预测时要做到全面估测,对码头的每一个部分都进行可能的预留,防止出现问题时无法修复的情况。

第五,对码头的沉降和位移进行定期的测量,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及时制定有效措施防止沉降位移继续发生。

五、几点思考

沉箱重力式结构码头是一种技术很成熟的结构形式,但该形式的一些码头存在沉降、位移较大且持续时间长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码头门机等设备的使用,一直困扰着很多码头的使用单位。目前,重力式码头设计的泊位等级越来越高,单个沉箱等构件的质量越来越大,因此,码头沉降、位移的控制对地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复杂的地质条件增加了沉降、位移控制的难度,地基土质和基床厚度的突变处都存在沉降、位移不均匀的可能性,而码头构件安装的时间不同和使用期间的荷载不同,使沉降、位移不均匀和突变更加复杂。《重力式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规定胸墙混凝土浇筑应在下部安装构件沉降稳定后进行,但是现在一些码头使用单位出于经营的需要,要求码头尽快建成并投入生产,因此,码头的上部结构也很难等到沉箱全部真正稳定后才浇筑。这些客观、主观因素影响着码头的沉降、位移。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重力式码头沉降位移应对措施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应用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应该加强对其沉降位移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具体控制措施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周健,白彦峰,贾敏才等.某矿石码头堆场矿石分级压载的地基沉降预测[J].岩土力学.2010(07):101-104.

[2] 徐光明,章为民,赖忠中等.沉入式大圆筒结构码头工作机理离心模型试验研究[J].海洋工程.2011(01):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