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经济的引擎

世界经济的引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世界经济的引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世界经济的引擎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亚太经济地位 亚太经济状况 成员国经济关系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各国的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亚太经济已被公认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如果亚太实现贸易和投资的极大自由,亚太的各价值链将形成极大规模的资源配置,必然会给亚太各成员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推动国亚太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亚太自贸区的建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今APEC各成员国的自贸区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这是一种高质量、强约束的制度性合作。另一部分是以东盟为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一种自愿、灵活、开放、浅制度化的东亚方式的合作。剩余的成员国则是二者之外的,形成的双边的多变的自贸区。亚太自贸区自2006年被提出一直难以有所实质性进展,究其原因就是各国有着较大的利益分歧。APEC的21个成员国在历史文化、经济水平、国家体制、资源禀赋等方面均有着巨大的差异,各自出于本国的利益需求,因此形成了很多双边的,三边的,次区域的自贸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大程度上的市场开放则意味着对本国市场的巨大冲击,国外的产品和服务进入国内,本国的企业就会面临严峻挑战,甚至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因此发展中国家更多的考虑市场准入,投资环境等因素。而发达国家需要的则是宽松的投资环境,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商品原料,所以美国试图通过TPP进行全面开放和边界内规则的统一。所以推进亚太自贸区的建成,处理好各个成员国的利益关系成为关键。

亚太自贸区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如今的APEC已涵盖28亿人口,经济总量占全球的57%,对外贸易总量占全球的46%,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的重要动力,亚太经济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由1994年提出的茂物目标就可以看出,实现贸易自由和投资的自由化对于每个国家的重要性。亚太自贸区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对外贸易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收入和资本总量的增加,还会促进技术的创新,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拉动本国就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于发达国家而言,自由的对外贸易和投资将加速资本的运转,利于寻找廉价的劳动力和商品原料。亚太自贸区将加速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的高速运转,形成极大规模的资源配置,促进人员,硬件软件的高速流通,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

为亚太自贸区夯实基础。亚太自贸区成立的前提就是各成员国建立起战略互信,对外贸易中考虑到并且处理好每一方的利益,才能促进亚太经济的增长。大力加强亚太伙伴关系,共同规划发展愿景,打造合作平台,应对全球性挑战,谋求联动发展,继续发扬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打造发展创新、利益融合、增长联动的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为实现共同进步、发展、繁荣的亚太梦想而不懈努力。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是亚太地区长期保持强劲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入合作,共同发展将促进亚太地区实现平衡的、包容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推动亚太地区经济进一步融合。

亚太自贸区的建设任重而道远。APEC成员数量多差距大,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和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因此亚太自贸区的建成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承认各经济体之间的差别并作出相应的差别性待遇就显得尤为重要。支持各经济体的全方位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帮助发展中经济体提升能力,实施有效的能力建设,开拓多种融资渠道,克服合作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但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威胁全球贸易自由化风险不断积聚,进一步加强交流和经验分享,培育亚太经合组织透明开放的规制环境;支持推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深入发展绿色经济,蓝色经济,走绿色低碳,高效发展之路;各经济体在支持自己本国资本发展的同时,也应适当减少贸易壁垒,使本国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成长,使亚太经济和谐稳定中不断发展。在亚太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发挥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三者的互补作用,探索新兴领域,加快改革和创新的步伐,开展经验交流,务实合作,巩固亚太地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地位。

世界经济的引擎范文第2篇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1、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经济增长态势

危机爆发前,2003~2007年世界经济经历了连续5年的快速增长,平均平增长率在6%以上。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年初,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各国经济活动迅速减速,金融危机从多方面、多渠道对各国经济产生了重创。2009年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由深度衰退到艰难复苏的转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2009年世界经济下降0.6%,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全面衰退,整体经济下降3.2%。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影响较小,维持了一定程度的增长,结果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例迅速上升。特别是在支撑全球经济复苏增长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2、经济全球化进程受到了严重影响

金融危机使全球资产泡沫大幅度蒸发。这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急剧萎缩,跨国资本流动骤减。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报告,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下降12.2%,是70年来下滑幅度最大的一次;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23%,从2008的15.78万亿美元降至12.15万亿美元。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报告,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锐减39%,从2008年.的1.7万亿美元降至l 04万亿美元。危机充分暴露了在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协调机制作用滞后的矛盾。

3、凯恩斯主义的作用被夸大

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带来严峻的、破坏性的影响,为此,各国政府采取了不同寻常的应对措施,一方面全力刺激经济,促进增长和就业,另一方面强化金融机构,提升市场信心。截止目前,各国政府大规模的刺激经济政策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政府赤字、通胀压力、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不足,凯恩斯主义的作用效果是明显的,但后遗症也是巨大的,是坚持凯恩斯主义,还是回归市场经济的功能,已成为当前各国宏观政策选择的难题。

4、世界经济再平衡充满矛盾

当前的世界经济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调整之中。这场危机带来的深刻创伤,将影响未来数年的全球供给与需求。不是西方消费和东方生产的矛盾,而是西方操纵着金融体系,盘剥全球资产的矛盾。世界经济再平衡首先是要解决金融监管和规范运营的矛盾;其次,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否迅速启动并充当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第三,是否能够形成新的有影响力的国际协调机制。而要实现全球经济稳定复苏和持续增长,一些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金融结构的重新塑造、国际储备货币的功能等问题,都将是各国关注的重点,在这些问题上的协调目前充满着矛盾。

关于2010年全球经济展望

受库存调整、政府超常规的政策刺激以及大规模流动性对消费和股市的支持,自2009年第二季度,全球经济复苏逐步显现,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世界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从低谷反弹并恢复增长。进入2010年以来,虽然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尚未彻底消除,但全球经济复苏态势日趋明显。

展望2010年,在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复苏和新兴经济体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将维持恢复性增长的总趋势。IMF在4月21日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2%。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2.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6.3%。在全球经济持续复苏的背景下,全球贸易和跨国投资也将保持增长势头。WTO最新预计,2010年世界贸易将增长9.5%。其中,发达国家的出口将增长7.5%,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将增长11%。UNCTAD的报告预测,随着投资环境和企业经营的不断改善,201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将出现温和反弹。

从当前态势来看,本轮世界经济复苏有以下重要特征:第一,美国经济复苏的力度好于预期。IMF等国际经济组织和市场分析机构已多次上调对经济增长的预测。第二,全球经济复苏程度的差异很大。美国经济复苏较为稳健,欧洲和日本经济相对乏力,多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复苏步伐坚实,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快速增长,拉美地区的经济恢复也相当强劲,但欧洲受债务危机的确影响,复苏速度相对缓慢。第三,经济复苏中的风险进一步显现。随着经济复苏,潜在的通胀压力加大,债务问题日趋严重,发达国家财政收支善恶化及公共债务快速增长等,表明经济复苏的进程将是曲折的。第四,贸易保护主义呈上升趋势。

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矛盾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好于预期,但不能忽视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中存在的诸多风险和挑战。各国政策制定者面临着如何适时适度地退出经济刺激计划的艰难选择,而发达国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日益增长的债务负担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威胁。

1、刺激政策退出时机的选择问题

随着经济复苏进程的确立,经济刺激政策将逐步退出,但过早退出有可能导致经济复苏进程夭折,而过晚退出有可能诱发通胀风险,因此,审慎把握和选择刺激政策的退出时机将是一个艰难抉择。由于各国经济复苏的不均衡,为抑制通胀预期,印度和澳大利亚都已加息。但主要经济体仍继续保持低利率水平。为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的复苏,各国需制定符合自身国情的“退出战略”,同时,要继续加强相互的政策协调。

2、就业水平全面恢复仍需较长时间

在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中,各国就业形势日趋恶化。去年发达国家的失业率达到了8.8%。今年3月,美国失业率连续第3个月保持在9.7%;欧元区失业率为10%;日本的失业率上升至5%。据IMF预计,尽管许多发达国家20lO年的就业增长将转为正值,但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形将持续至2011年,2011年发达国家平均失业率将维持在9%左右。一旦各国政府退出刺激措施,私人需求能否成为抖动经济复苏的动力,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至关重要。因此,创造就业机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仍是各国政府面临的一项关键性的政策挑战。

3、债务危机与财政赤字风险凸显

在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债务危机的风险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日益上升。以希腊为重点的欧洲一些国家债务危机正在拖累欧洲经济的复苏,并成为全球经济的风险核心。经过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多个国家的债务已逼近甚至超越了警戒红,或被严重的公共债务问题所困扰。为此,审慎控制风险至关重要,要警惕发达国家的债务风险可能会冲击正在恢复的全球经济。各国政府需要设计可靠的中期财政整顿计划,以遏制债务负

担加剧,防止信贷危机步入新阶段。

4、大国的博弈日益突出

除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之外,金砖四国的矛盾日益显现,争夺的焦点是世界经济的主导权问题、新的世界秩序影响力问题尽管存在着大国博弈、但全球的协作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近10余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凭借着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以及日益开放的市场,新兴经济体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利益的同时,也越来越善于运用自己的资源,增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发展中国家同样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压力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应重点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机遇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速度快于预期,主要归因于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尤其是以中国和印度引领的亚洲经济体表现出强劲复苏态势。危机前多年高速增长的经济基础、较强劲的内生增长动力、相对较低的银行存贷比、果断的经济刺激政策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均决定了新兴经济体成为本轮全球经济重要动力。据IMF预计,2010年中国经济将增长10%;印度经济将增长8.8%;巴西经济将增长5.5%;俄罗斯经济有望增长3.1%。其它发展中国家也存着巨大的增长潜力。但如何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把握科学的发展模式、坚持市场化的方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及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是关键。

2、加强防范资产泡沫的风险

要注意的是,全球经济复苏不同步给新兴市场的金融稳定也带来了挑战。亚太和拉美国家经济强劲增长、货币升值和资产价格上涨的预期带动了大量投资涌入。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及热钱,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资产泡沫问题,要妥善处理,否则也面临风险,一旦美、欧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上升、加息付诸实施,全球资本流动将有可能出现逆转,此前涌入新兴国家市场的大量资本将撤出并回流至发达国家市场,全球资产价格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资产价格有可能出现剧烈波动。对此,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需要保持高度警惕。

3、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及成败是决定此轮经济复苏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发展中国家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积极展开结构调整,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加快发展贸易、增加经济增长的自主性、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水平、平衡收入差距,解决生产和就业问题等,才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世界经济的引擎范文第3篇

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距离变得日益模糊。不仅在技术层面上,而且在经济意义上,地球村正在成为21世纪的现实。世界各国之间的互相依存和影响越来越强烈。

但是,不同的国度依然有着不同的利益,于是,国际贸易日益频繁,争端也依旧激烈。如何构建和谐的国际经济环境,正在进入有远见的政治家的战略思考。

2006年10月15日,国务院总理在第100届广交会开幕式暨庆祝大会上宣布,从第101届开始,广交会的正式名称将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一字之差,昭示了中国政府关注的重心不再仅仅是出口,进口开始进入政策视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确定2007年经济工作的原则和主要任务时特别提出,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应积极扩大进口。

这是中国在外经贸的转型之旅中的重要里程碑。中国现行的一些政策对今后的全球经济表现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出口税,降低进口关税,取消外资税务优惠等等。中国外贸政策的战略性调整预示着我们向和谐的经济大环境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中国政府对进口的关注,体现了正在崛起的中国对于世界的责任感。中国已经是无可争议的贸易大国,开放的贸易为中国经济贡献良多,中国也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主动肩负了更多的责任。

世界经济的引擎范文第4篇

很多投资者认为美国开始救市,对中国股市是一大利好。其实美国的做法,打个简单的比喻,就是对一个重伤的伤员,需要先给他止血,7000亿美元起到的就是这个作用。然后才是真正的治疗和恢复,这个时间需要的比较长,过程也会痛苦。

美国目前的次贷危机已经从金融领域蔓延到了实体经济,失业率创出近几年来新高,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石油、食品等价格高涨,对消费的影响非常大。而美国经济增长的70%是靠消费。随着经济的衰退,失业率的增加,消费会越来越低迷。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之一的美国经济的衰退,必然会影响到世界经济增长。

美国是贸易逆差大国,欧洲和日本都对美国是顺差。如果美国消费不振,那么不仅影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也影响到欧洲和日本对美国的出口,从而拖累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影响它们本国的消费。日本8月份出现了26年来首次月度贸易逆差,这样又会反过来影响中国对欧洲和日本的出口。

美国、欧洲、日本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地区,这种连锁反应,会严重影响中国的出口。从1月到8月的出口数据看增长率是逐月下降的,外贸企业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几万家企业的倒闭也说明了这一问题。而这种影响才是刚刚开始,因为美国的实体经济还会继续衰退,消费仍会进一步萎缩。欧洲和日本经济目前的情况刚开始变糟,所以明年我们面临的出口形式不是变好,而是会变得更差,中小企业的倒闭情况会更严重。虽然国家提出银行要支持中小企业,但银行并不敢把钱贷给中小企业。何况就是中小企业拿到了贷款,没有订单最后也一样是倒闭。

经济是有周期的,这是经济规律,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不会很快过去。现在的讨论是美国的经济是会L型还是U型。如果是L型,就如当初的日本一样,倒下去很久都起不来。如果是U型,也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才能走出低谷。那么全球经济也是一样,都会处于衰退之中,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中国。目前出口占中国经济增长比重为60%,出口一旦倒退很严重,整个经济有出现危机的风险。

世界经济的引擎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世界经济 经济全球化 竞合格局

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的有利环境

人们在探讨2003~2006年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时,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综合起来,大家都同意的看法是:一是美国经济增长平稳,二是欧元区、日本经济增长趋势良好,三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迅速,同时,有利的世界经济环境也是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外部条件。

1、世界经济三大支柱与金砖四国

世界经济三大经济体占全球经济一半以上,体量极大。他们的经济增长块,则世界经济增速快,他们的经济平稳,则世界经济平稳,如果他们的经济下滑,世界经济则必然滑落。

笔者认为,美国经济总体仍处于健康状况,制造业生产仍保持适度增长,就业增加,企业赢利状况基本良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仍有空间,目前并未出现衰退的迹象。美国近年进行的高科技研究以及生产方式转换,如将服务业,尤其是IT外包,形成新的全球配置,正逐渐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可能会在传统产业面临竞争滑落时,推进美国经济的继续增长。

另外,2003~2006年欧元区、日本经济表现基本良好,欧元区经济在欧元走高、油价高企、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竞争面前,表现出了较好的适应能力,日本经济则走出了谷底,利率走高,呈现较好增长势头,将有助于企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和保持利润增长。三大国的经济维持平稳增长势头,有助于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

2003~2006年新兴市场经济体受益于全球经济,“金砖四国”,尤其是中国、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增长表现出色,保持了旺盛的经济增长势头,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角色愈来愈重要,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笔者认为,尽管世界经济各种潜在风险向新兴市场经济体提出了新挑战,同时新兴市场经济体也具有脆弱的一面,但从总体看“金砖四国”占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比重较大,只要他们的经济趋势向好,则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总体的经济状况就会很好。

国际社会普通看好印度未来的经济发展,印度是世界石油和某些原料的进口大国,如果国际油价能够回落,国际原材料价格增速趋缓,将有利于印度减少贸易逆差,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另外,印度已有的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高速发展的势头不会发生根本逆转,这对于印度吸引外资具有推进作用,2007年上半年的国际资本在印度投资的增长,表明了外资流入印度的速度正在加快。

巴西是拉美第一大国,2001至2003年,巴西经济陷入停滞,2004年后经济逐步开始恢复。今天,在生产乙醇汽油、再生能源的利用等方面,巴西位于世界前列,巴西拥有丰富的矿产和农业资源。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之一。近年来年巴西进一步推进改革,降低利率、加快投资、减少公共开支、降低公共债务、优化出口结构,使得人们对于巴西经济发展的前景看法比较乐观。

21世纪头5年,国际油价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为俄罗斯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俄经济欣欣向荣,有人甚至认为2006年的俄罗斯经济已经恢复到了前苏联的水平。尽管人们批评俄罗斯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石油出口,导致工业竞争能力不强,同时,俄卢布升值、物价增长速度加快、失业率也较高,经济增长有潜在经济风险。但如果近期世界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出现大幅下降,俄国内消费需求继续旺盛、投资增长速度加快,则经济增长前景良好,笔者认为俄罗斯经济增长将会保持在7%左右甚至更高。

2、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经济的助推

今天,各国约35%的国内生产总值直接参与了世界经济各个层面的交流,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广泛流动,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实现着优化配置,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笔者认为这一进程可以从两个层面对21世纪头10年中期以来的世界经济增长给予解释:第一个层面是“统一市场”在全球的逐步形成,即世界范围内各个经济体的经济活动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统一整体的过程。第二个层面是“市场游戏规则”在全球的逐渐形成,即世界范围内规范经济行为的一般规则以及规范经济活动普遍机制的建立。世界经济进入,21世纪头10年中期后,正是在这样两个有利条件下,才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例如,世界经济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显现出严重失衡,人们概括为,美国过度消费与中国的过度生产,美国的零储蓄率与中国的超高储蓄、投资并存(2006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为负1%,低于2005年的负0.4%,为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以来的最低储蓄水平)。这种世界经济失衡,在中国或美国,都形成了经济增长的困惑。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二者的生产与消费的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正负为零”的全新格局,成为推进世界经济的两大引。美国的消费使之成为世界商品的最终实现者,而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之一,作用日益明显。美国消费者和中国生产者对全球高达36万亿美元的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起了推动作用。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美中两国对2001~2006年间全球GDP增长的贡献度达43%,明显高于两国在全球GDP总额中35%的份额。没有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全球竞合格局的新变化

21世纪头10年中期之后,伴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市场体系下竞合活动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并体现出了一些重要的新特点:

1、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转移改变了全球生产格局

21世纪头10年中期之后,全球产业的调整,不仅是某些传统产业的转移,更多的是新兴产业的转移;不仅是产业结构的国内调整,而且是产业结构的全球调整。这次调整中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和经济体转移,包括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和经济体转移。这意味着高新技术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涉及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跨国转移,更为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部分生产环节的跨国转移,输出方在经营中侧重于关键技术,掌握核心业务,而将其他环节,哪怕具有科技含量和较高附加价值的生产和服务环节,以委托加工等方式转移出去,产生新类型的外包

加工贸易,这种通过经济全球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大量的产业内贸易活动,形成新的世界生产体系。

2、世界经济核心竞争力呈现多元化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同经济体参与世界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是不一样的。发达国家经济体大多以高科技的产业优势为核心竞争力,如利用国家信息化,即有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21世纪的头10年中,一种新的世界经济现象产生了:有些国家的高新技术水平并不居世界前列,但能够形成很好的后发优势,利用产品生命周期,对于生产流程和工艺标准化的产品实行大规模生产,取得成本优势,如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IT工业,或以低成本,或以遍及天下的营销网络为核心竞争力,将其它国家的产品行销天下。它们甚至在世界产业分工链中,抓住几个环节,形成专业化规模生产,也能够呈现出很强的经济增长势头。总之,结合本国资源约束条件,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便能够形成本地区具有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3、全球化条件下经济体的强大体现为控制力

21世纪头10年,全球经济中强国的力量主要体现在控制力。全球化中谁能够真正地控制住全球资源的流向(如重要的石油资源的流向,决定未来生产力发展趋势的高智力人才和资金的流向),以及控制住全球经济产出的流向(如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品,对未来有重要主导作用的高科技产品的销售流向),并能够以产品标准和全新的商业游戏规则为核心,控制、整合全球的资源为自己所用,才是真正的强大。21世纪头10年,谁能够以高新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控制世界资源的流向和经济产出的流向为手段,以游戏规则的制定保证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根本利益,才是全球化最大的利益获得者。近年来,各大经济体在全球化中对于控制力的培养与追求,成了大国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战略选择,某些经济体实行所谓“单边主义”的基础就在于具备了相应的控制力。

4、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

21世纪头10年中,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产业与贸易结构的竞争性、区域贸易集团的排它性、贸易利益分配的矛盾性以及经贸问题政治化等,造成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今天国际经贸的保护主义主要表现为:在公正贸易的旗号下,贸易摩擦增多、贸易保护手段不断翻新。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实施特殊保障措施被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壁垒如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性能标准和卫生检验与动植物检验标准等,正成为贸易保护的新手段,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也在成为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方面。另外,贸易摩擦日益波及更多经济与社会领域,环境保护标准、社会保障、汇率制度等已开始成为摩擦的起因,而围绕资源的贸易矛盾正在逐渐显现。从地域结构上看,贸易摩擦不仅发生在发达国家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和经济体之间,也发生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体内部相互之间。这反映了国际经济利益矛盾的错综复杂性,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在国际贸易领域的表现。

5、区域合作兴起,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自启动以来进展缓慢,2003年坎昆会议失败后,曾一度陷入停顿状态。2004年8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就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达成框架协议,但内容不仅原则笼统,各成员在农业、非农市场准入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分歧,在2006年又暂时中断了多哈回合的谈判。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以区域贸易安排(RTA)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贸合作得到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趋势。截至2005年1月,签署的类似安排有300多个,实际有效的区域贸易安排达到了162个,其中80%是近10年内建立的,各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矛盾正在逐渐转化为区域集团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发展中的大国形成的,以南南合作为基础的贸易谈判集体(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影响正在逐渐加大。以上做法正在成为各国争取市场、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战略安排,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

6、发展中世界正在逐渐形成二元结构

世界经济的引擎范文第6篇

前一种观点,很明显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1年美国经济衰退的经验产物。不可否认,在过去两次危机中,中国确实表现出了较好的抗传染性。表面上看,这主要应归功于中国外部“防火墙”(如资本账户不开放、金融市场与外部世界隔离等)发挥了隔离作用。

但事实上,对于中国这样―个高度依赖外需的新兴经济体而言,有两点是决不能视而不见的:一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并未影响到美、欧经济;二是200t年的衰退虽然发生在美国,但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极短,只经历了两个季良――据统计,2001年美国经济衰退的幅度仅为-0.16%,且私人消费依然呈现正增长态势。

一旦中国经济遭遇到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特别是当主要出口对象欧、美、日无一幸免时,经验主义便靠不住了。如果以1978年至1998年中国GDP9.85%的平均增长率作为潜在增长率的下限,那么则从去年第三季度9%的增速开始,中国GDP增长率已回落到潜在增长率以下;而第四季度6.8%的增速已显著低于潜在增长率3个百分点,由此也使得中国决策层不得不将“保增长”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最高目标。显然,美欧经济急转赢下带来的外部冲击,是中国出口下滑和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而后一种观点由于尚未被经验证实或证伪,只能从逻辑上去剖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今年二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7.9%,推动整个正半年增长率跃升至7.1%。考虑到去年下半年经济增速相对较低,一个大致可接受的判断是:中国经济已触底回升,只要外部环境不发生大的逆转,全年实现保八目标基本无虞。

鉴于美、欧、日等全球主要经济体最近两个季度同比依然是负增长,说中国经济很可能已率先实现复苏,问题应当不大。但随之而来的两个问题是:中国经济复苏了,是否必然就会拉动全球经济复苏呢?再深^一步,如果全球经济未来一年内难以实现复苏,或者将经历+~曲折的复苏进程,那中国经济的复苏是将继续高歌猛进呢,还是会因为失去支撑而跌落云端?

最理想的境界,自然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同步复苏,一国的进口扩张等于其他国家的出口扩大,由此形成一种正外部性。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若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引擎率先复苏,理论上也可以拉动周边乃至全球经济复苏。但很遗憾,从实际情况来看,除了美国,无论是中国、欧洲、日本或印度,目前还都难以担此重任。

首先,以往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经济主要引擎,主要在于美国国内旺盛的消费力,可以充分吸收世界各国的出口产品;而目前中国居民的消费力远不足以与美国相提并论一事实上,即便中国加上日本和德国,消费总量也及不上美国。因此,奢望仅占世界经济总量不到5%左右的中国来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无异于让一匹小马去拖动一辆大车。

在上半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构成中,增长最快的部分都来自转移支付。根据一般经济学常识,这种临时性的转移支付通常不会被理性的居民视为持久性收入的增加,而更可能转化为新增储蓄。此外,当前各级政府在刺激消费方面较多使用的手段不外乎发放消费券、农机和家电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等,短期效果固然有,但其可持续性令人生疑。显然,要想真正使居民敢于消费,还是要回到社保、医保、教育收费、房价等根本问题上来,若这些后顾之忧不得到解决,中国高储蓄、低消费的格局就很难有实质性改变。

其次,上半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和库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无疑是当前推动中国经济复苏的主要力量,但投资很难成为长期持续的力量,并将不可避免地引发财政透支、资产泡沫、产能过剩等一系列棘手难题;另一方面,从实际情况来看,4万亿元蛋糕中最终能惠及外资的部分也极为有限。

再次,从中国的进口构成来看,要想拉动外部经济增长有两个可能的途径:一是能源、矿产品等原材料的进口,二是零部件、中间产品和生产设备的进口。前者的受益方主要是中东、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少数资源国,但从反面效果来看,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甚至有可能推高全球大宗商品和海运价格,对于其他国家的复苏未必是个好消息;后者受益的主要是处于东亚价值链体系上中游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但在中国出口难以得到切实改善的情况下,这些经济体所期待的“复苏”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中国经济复苏,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最大的作用,恐怕还在于将其视为一个积极的外部信号,以提振国内信心。但问题是,若这些国家迟迟无法找到―种自我修复动力,则中国经济复苏不仅不能拉动他们的增长,反而自身也可能因为投资、出口后劲不足而使经济增速重新趋缓。

从各方面迹象来看,特别是美、欧各国已宣布不会出台新的经济刺激计划的情况下,未来一两年内全球经济复苏很可能将呈现出一个慢热过程。对于中国而言,首先不必轻率揽下拉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任;更重要的是,从现在起认真落实“扩内需”和“调结构”的任务,只有真正降低对外需的依赖,中国经济的复苏才是可持续的。

从黄金美元到低碳美元

李国旺

由于金本位的路径依赖,布林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即第一代世界货币中心的美元,可以称其为“黄金美元”,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例关系(以固体物品为基础),其他货币与美元间的相对固定比率关系,为二战后世界经济迅速恢复创造了稳定的货币体系的基础。

这种以黄金储备为背后力量的货币体系,加上美国主导下的欧洲振兴规划――马歇尔计划,美元随着欧洲振兴计划而大量外输到欧洲,欧洲美元因此产生,并开始在西欧游荡。北约国家因此从经济上紧紧地与美国捆绑在一起成为美国综合国力的加盟力量,形成了牢同的战略同盟关系。而美元也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舆论等综合实力的体现。

黄金美元存在了约30年后,由于美国滥用铸币税而扩张美元,美国国库已无法承担美元一黄金的固定汇兑关系。随着重化工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控制石油成为美国头号战略利益。金融资本与石油资本共同导演中东战争,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人类历史由此开始围绕石油和美元为核心运转(以液体物品为基础)。美国因为掌控了石油的主要控制权,美元从黄金为内在价值保障成功转换成以石油为内在价值的保障,美国因掌握了石油而掌控了世界经济运行的主动权。

由于现代农业离不开石油,掌握了石油资源,美国五大公司也从此掌握了世界粮食生产与供应的大权。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经济正式形成美元、石油、粮食为点的圆形运动。

自石油美元为世界经济核心开始,可 以解析美国最近三十年的政治、军事、科技的目标以中东为指向的原因。但是,毕竟主要产地在中东,同时存在未来石油资源开采完的问题,寻找替代能源并由美国直接掌握的新能源,已经成为新世纪美元内在价值保护的战略任务。依托于太阳能技术、风能技术、核能技术、生物质能技术等新兴能源技术的掌握,美国可以主动调控粮食、石油价格,从而为本身的国家利益最大化服务。

今天,所有的新能源技术,都围绕低碳概念进行。低碳概念不仅与石油资源的枯竭有关,更与美国主动掌握的相关技术有关,特别是美元内在价值的外在依附物体的转换有关。从黄金为内在价值的美元体系看,汇率是相对稳定的,经济连续30年的繁荣因此得以保障。以石油为内在价值的依附物看,汇率是波动不定的,70年间经济的剧烈波动均与此有关。特别是日本,在经济强烈依赖石油与美元汇率强烈波动的双重作用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从快速增长的国家系列中退出。

现在可以预期的是,以低二氧化碳排放为核心的新能源,将为疲软的美元注入强有力的能量。掌握新能源技术的美国经济,有可能重新排列世界经济体的“价值”创造指标。由于新技术是“复杂”劳动的体现,美国因此可以在新技术的开发、交易中获得超额收益。为了让新能源低碳技术能够顺利推广,按照资本增值的逻辑,美国将在石油产地制造事端,将石油为代表的老能源价格再次炒高。要炒高老能源,必然向市场注入资金,要注入资金必然制造危机,要制造危机,必然让老百姓消费不起,要让老百姓消费不起,就得降低其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事实上,2001年至2006年间,美国劳工阶层的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不仅是因为WTO的历史性扩大的原因,更是美国垄断资本利益安排的结果。

世界经济的引擎范文第7篇

内外夹击必须转型

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双重压力。“对中国而言,当前受到了内外夹击,如果不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未来就没有出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从外部看,美国、欧洲等国家提出制造业回归。美国以往靠发展虚拟经济、金融业和服务业,但在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最近还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政策支持、资本回流等,这对中国制造业形成了竞争压力,中国若不尽快进行产业升级,很快就会被边缘化,被淘汰。

张茉楠指出,目前中国低端制造业也很难维持,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优势越来越低,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也在发展制造业,对中国形成了一定竞争压力。高端制造业有发达国家堵截、低端制造业有发展中国家追击,在此环境下,中国必须转型升级才能找到出路。

从国内看,也有诸多因素逼迫尽快转型升级。张茉楠认为,当前国内面临人口红利减少、要素成本上升、竞争力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若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尽快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的概念早已提出,“十二五”规划将其内涵进一步丰富,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龙永图分析说,这些转变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经济的增长从更注重数量向更注重质量方向的转变;经济的结构从以制造业为主向以制造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到依靠投资、出口和内需,而且以内需为主导的这样一个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当前是转型良好机遇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每次经济艰难之时,都是改革自身问题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瑞信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称,中国经济大约每隔10年,会有一次体制上的递变,一次结构性改革,令经济破茧而出。

张茉楠认为,全球都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大家都在变,这其中就蕴涵有机会,谁转型转得快谁就能赶上新一趟世界经济列车。中国企业若不加快创新、研发,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肯定就没有出路了。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研究员巴曙松表示,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转型,为经济增长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是当务之急。在外部市场动荡的环境下,要重点拓展内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将社会资金更多引入到实体经济中,放松一些门槛较高行业的准入管制,为经济增长培育新的增长点。

重点要提升产业链

下一步应如何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提出应从八个方面来应对:第一,坚持扩大内需。第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第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第四,积极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第五,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七,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第八,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世界经济的引擎范文第8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汽车产业;战略

[中图分类号]F72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130-02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场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进入衰退期。金融危机席卷了欧美和日本的金融市场,对经济的破坏性不断蔓延,最终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且此轮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诸多制造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领域。

在金融危机周期里,全球汽车产业经历了罕见的巨大冲击,我国汽车产业也受到一定影响。但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的汽车产业仍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随着全球经济的好转,我国汽车产业必将重新回到快速发展的轨道。因此,深入研究危机后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后危机时代的主要特征

后危机时代(post-financial-crisis era)是指危机缓和后,出现的一种较为平稳的状态。但是这种状态是相对而言的,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决,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世界经济仍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它是一种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状态。自2008年9月下旬开始,世界各国政府通力合作,采取了规模和力度空前的金融救援和经济刺激政策。在这些措施作用下,国际金融市场趋稳,世界经济总体有所好转,全球经济开始显示出脆弱的复苏,人们开始使用“后危机时代”来表述当前的世界经济,后危机时代的主要特征有:

(1)经济发展重归实体经济,低碳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但金融永远是和风险相联系的,过度依赖金融,必然会有风险,经济也存在很大的脆弱性。在这次危机中,制造业也受到了冲击,但受冲击最大的是金融业和高端服务业。现在各国开始认识到,要积极保持和发展实体经济,才是经济的基础。因此,更多的资本将会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低碳经济会成为未来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自英国最早提出“低碳经济”以来,当今世界已处于新能源、新产业、新生活方式革命的前夜。以发展新能源和鼓励科技创新为重要特征的低碳经济,不仅符合当前油价高涨、气候变暖等问题对节能和新能源技术的迫切要求,还将产生一轮强大的生产需求,成为经济复苏和重塑竞争力的主攻方向。

(2)世界的储蓄消费结构会发生重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的负债消费,而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标志着美国的负债消费模式已不可持续。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打击,美国家庭资产严重缩水,再加上失业率提高,收入锐减,美国人的消费率在下降,储蓄率在提高。其他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这次危机后也会提高储蓄,减少消费。因此,总需求的萎缩将是一个显著特征,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总需求引擎将有所减速。由于需求萎缩导致世界消费市场萎缩,市场会变得更狭窄,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除了要继续做好外部市场以外,如何做好国内市场,是很多中国企业转型需要面对的。

(3)新兴市场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在危机之前新兴市场国家本身就占到了世界经济的40%左右,危机之后,发达国家虽然开始走出衰退,但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复苏仍将可能乏力。相对来说,新兴市场国家受危机的冲击比较小,发展势头强劲。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7%,2010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0.3%,印度经济2009年增长7.2%,2010年印度有望达到9%,2010年预计拉美国家GDP增长5%左右,危机之后新兴市场国家要占到世界GDP的50%以上。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国家在国际经济市场上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需要更多地关注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

2 后危机时代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挑战

在危机的冲击下,世界汽车工业整体表现低迷,但我国的汽车产业经受住了考验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然而,在后危机时代,我国汽车产业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1)产业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从2008年我国汽车企业市场份额和生产规模看,我国汽车企业的集中度还不高,小而分散的竞争格局并没有改变。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五大集团产量之和仅占全国的61.7%。2009年,五大汽车生产企业(集团)共销售汽车966.05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71%,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汽车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但是还远低于美国、德国90%以上的产业集中度。2008年世界前十家汽车企业,中国汽车大企业竟没有一家能够入围。2009年世界前十家汽车企业,亚洲占六席,中国只有上汽一家挤入前十。相对较低的产业集中度使资源使用过于分散,阻碍我国超大型汽车集团的形成。在后危机时代,产业集中度低,不利于我国汽车企业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2)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在未来发展中,谁拥有技术谁就会占领市场制高点。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一向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短板,然而一个强大的汽车产业必须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一系列自主品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比较重视引进产品,没有在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上下工夫,缺乏产品研发的实践,所以形不成产品研发的整体力量。据统计,在2009年销售的近900万辆乘用车中,自主品牌仅占比44%,合资企业生产的外国品牌占比近56%。而在利润最高的中高端轿车领域,仍是跨国汽车公司的天下。2009年我国自主品牌轿车仅占整个轿车市场销量的30%,中高档轿车自主品牌就更少了。就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看,由于缺乏核心技术,除了轿车产品技术水平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以外,商用车产品技术水平与欧、美、日相比同样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对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尤其是出口竞争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3)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始终落后于整车。零部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配套层次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我们国家有多少零部件企业到现在谁也说不清楚,零部件生产过度分散。大部分企业依赖整车发展,缺乏竞争力。由于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专业化程度比较低,没有形成经济规模以及长期以来严重的投资不足,造成产品开发能力薄弱,与正在形成的国际汽车产业零部件全球采购的趋势不相称。如果长期如此,零部件产业将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

(4)汽车出口面临较大压力。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使得我国的汽车贸易也受到了巨大冲击,中国近年来一直高速增长的汽车进出口市场从2008年年底开始增速明显放缓。2009年,国际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总体表现低迷,

国内汽车出口受到更为严重的阻碍,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整理的由海关总署提供的汽车商品进出口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汽车商品出口总额368.12亿美元,同比下降25.98%,其中整车出口更是表现低迷。尽管整车出口在2010年呈明显恢复性增长,共出口56.62万辆,同比增长53.17%,但总量仍低于2008年和2007年,要达到百万目标,还需要不断努力。德国、日本等汽车产量的40%以上用于出口,而中国国产汽车市场主要在国内,出口比例2009年只有5%。

(5)能源和气候挑战。我国原油资源缺乏,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当前汽车每年消耗掉国产85%左右的汽油和23%左右的柴油。这个比例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增长还在不断的增长。对国际原油的依赖将制约我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另外,随着我国汽车使用量的快速增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日益增多,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研发新能源技术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

3 后危机时代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对策思考

(1)调整产业组织,提高产业集中度。目前业内普遍认为,金融危机后世界汽车产业格局将有所变化,我国要想成为汽车强国,迅速形成一家或几家世界级规模的大集团是必要条件。《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也明确提出,积极推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因此,要尽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形成规模优势。在汽车行业里,规模优势的作用体现的特别重要,在对国外的贸易中,拥有巨大规模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也将得到巨大的优势。加快我国的企业重组,组建国际一流的大集团,对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意义。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自主品牌。提高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发展自主品牌,这是今后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和战略。自主创新是提高汽车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汽车行业必须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行业和企业发展的一个主线。重点就是要形成和提高产品的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要大力的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要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自主创新的道路。

(3)提高零部件产业整体实力。首先,要继续扩大零部件产业的整体规模,使之与整车规模相适应,以满足整车产能进一步提升的要求。同时,进一步完善一级、二级、三级供货商机制,提高零部件配套水平。其次,调整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鼓励大型零部件企业继续扩大规模,抓住金融危机的机遇低成本扩张,在全球范围内吸纳优质资本,形成世界级规模的零部件企业集团;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不但在空间上形成产业集聚,更要在软环境建设上形成资金、人才、技术、产品等多个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广泛合作和良性竞争,形成一批具有良好发展潜质的中小型配套企业。最后,加强零部件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