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范文第1篇

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要求

农田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农田的生产能力会有着明显的不同,而自然灾害的出现,则会使得农田的生产能力大大的下降,因此,为保障农田的生产能力,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进行加强处理,对农田的生产能力进行合理的保障,降低自然灾害以及气候因素对农田生产能力的影响。必须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的建设,要最大限度的提升农田自身的生产能力,从而进一步的保障农业的发展。在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过程中,要想使得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力度得到良好的加强效果,就需要对原有的农业体系进行打理,解除原有农业体系发展所带来的局限性,针对农业用水中出现的水资源浪费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以达到缓解水资源紧张的目的。就我国目前的水资源应用情况来看,其中浪费现象较为严重,水资源的储量大幅度的减少,可用水资源逐渐的缩减,加上水资源区域性分布不均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也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这就可以看出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农田水利建设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实际上就是对农田的抗灾能力、防灾能力、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战略等方面的一个重要保障措施。农田水利本身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农村基本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要想使得灌溉水的利用率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就需要做好下面几项工作:首先要将水的源头到农田输水设施期间的灌溉水利用率进行有效的提高。就农田渠道中所建设的防渗体系,要进行合理的质量检查,保障防渗体系建设的有效性,水资源的损失量大大的减少。另外,针对水源头到农田输水设施期间的灌溉水利用率进行提升,主要就是利用防渗体系来对农田渠道灌溉进行有效的建设,以此来达到节水的目的。其次就是在灌溉水进行田间灌溉的过程中提高利用率。在进行田间灌溉的时候,要想使得灌溉水的利用率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就需要合理的利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并采取有效的灌溉措施来对田间灌溉进行强化处理,以此来达到节水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利用田间工程来进行灌溉水利用率的提升,但是要保障田间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加强管理的力度,才能够有效的保障水资源可以得到节约。第三个环节是农田作物对于灌溉水吸收率。为了能够切实有效的保障农田作物的水分利用率,就应当要针对农田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强化,采取高效的科学灌溉措施。

作者:隋万里 单位:赤峰市松山区太平地镇水利站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 资金投入 分配制度

农业作为我国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生活及经济发展中具有根本且基础的地位,农田水利建设可以有效的预防水旱灾害,最大限度的避免农作物的损失,对农业的优良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设施,且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但是,由于我国的土地制度及以前经济水平比较低下,致使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比较滞后,所以,我们要针对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使我国的农业发展快速稳步提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田水利投资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食品消费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导致农民的收益也在逐渐降低,在农业方面的资金投资比例也在不断下降,所以,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设施投入较低。同时,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也严重不足,导致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发展。

2、土地政策的阻碍

我国目前实行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农田分配制度,导致农田小面积、多快地的现状,而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基础是大面积的农田建设,才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农田分配制度对农田水利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村民在农田的投资与相应的效益分摊上很难达成一致的协议,使农田水利建设的难度加大。

3、现有设施陈旧滞后

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修建于50-70年代,基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下,农田水利设施的技术含量较低,又经过多年的使用且不投入资金维护,致使现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置标准低、质量差、设备陈旧等,不能满足现在新型农业对农田水利设施的要求。

二、解决对策

黑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胥信平发言,目前黑龙江的水利基础建设滞后,问题严重,为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黑龙江省将加强大中型灌溉区,新建大中型泵站,建设旱田高效能节水灌溉工程并建设针对小型农田的水利建设工程,提高农作区的灌溉力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使农业快速稳步发展。

1、加大资金投入

首先要对农民群众宣传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发动人民群众,让群众自愿并积极对农田水利设施自主投入,其次,政府要加大财政投资力度,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投资比例,建设公益性的水利设施,并提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人才,帮助农民兴建设施,为人民服务。

2、对现有的农田分配制度进行改革

现有的农田分配制度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起到了负面影响,农民在进行水利建设的同时被客观因素所阻碍,所以,在对土地进行分配时,要把属于农民的土地集中分配,减少水利建设的合作利益相关者,使水利建设顺利开展,提高农民农产品产量。

3、加大水利工程管理力度

村集体作为农村中的主要组织形式,要通过不断的宣传,耐心的向农民讲解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优点与长远利益,要积极组织农民自愿协商合作,起到引导、协调、指导的作用,使村民之间达成有效协议,共同建设水利设施,共同管理,共同获益,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4、农田水利建设理念和方式的创新

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理念要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不能一味的盲目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治水理念弃我国的水利建设基本需要而不顾,面对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要对现有的中小水库进行淤泥清除、除险加固,对年老的机井,要对其进行修复改造,用最少的投资换取最大的农田水利建设效益。只有科技、技术、人才的有机组合,才能形成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水利管理工程体系。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现状,改进措施

引言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当中,然而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问题(“三农”问题)。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基础还很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加强农业基础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制约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瓶颈。因此,加大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项目,是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前提。

1 农田水利的现状:

一是所处地位重要,需要高度重视。“无农则不稳”,“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很容易被一些地方的部门或人员忽视。对农田水利的重要性,需要不断加强认识,加大投入。

二是较强的群众性,农田水利遍及全国各地,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事业,每年都要发动近亿劳动力从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维护、水毁工程修复和新工程的建设。群众性、互助合作性是农田水利的重要特点之一。

三是有较强的公益性,需要政府部门牵头、扶持。农田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防旱、降渍、治碱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农田耕地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

四是具有较强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按受益人口多少区分,小型农田水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面向个体或少数人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让私人垄断。

2 农田水利的特点

农田水利是农业抗御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条件的基础设施;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先决条件。农民是农田水利事业的主体,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的力量,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是发展农田水利事业的基本原则。以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尊重其公益性的特点,不能以营利为目的。

3 农田水利建设的战略地位

1、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是我国基本国情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70年代后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也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供给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2、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是国家食物安全的保证。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水利设施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生产种植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除此之外,高效的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溉用水量,灌水方法与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同步。

3、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果我国农业不能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产业,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当然还取决于其自身的综合实力,而具备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保证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1、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2、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扶持农业发展。据农村金融服务小组2008年提出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披露:农村信用社2007年底涉农总贷款余额为16746亿元,占整个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总余额的27。4%,充分表明农村信用社占据服务“三农的主力军”的重要地位。为此,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要适当放宽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贷款政策。

3、重构农户合作机制。 农田水利建设是需要集体行动的公共事业,分田到户后,的确与过去相比难以组织起大的农田水利建设。但并不是没有任何办法的,一方面,可以借鉴集体化时期动员农户合作建设农田水利的经验,重构农户合作机制。另一方面,还应考虑当地农村本身的特点,对于合作传统良好的农村社区,可以引入用水户协会等合作模式,政府适当补贴,帮助其自立发展,最终促使农户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5总结: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突出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农业基础脆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又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大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仅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在目前农业、农村远远落后于工业、城市发展的情况下,政策利益适当向农业倾斜,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爱旺、黄休桥.中国粮食安全与农业高效用水研究[J].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11.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西北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现状;对策

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其对调节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随着农业不断的发展,其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关键,尤其是西北地区地处内陆,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足严重制约西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探讨如何更好的发展西北地区农田水利建设便显得十分必要,下文对西北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西北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1.各级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较少

从西北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看,西北地区农村水利的发展与其他地区相比,发展层次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水利工程实际应用中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当地农业发展需求,甚至阻碍了西北地区农村综合生产力的提升。

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各级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的较少,我国农业税改革之后,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等形式彻底取消,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公益建设,其建设资金多由各级政府投入,但因政府部门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且资金有限,当地政府难以将更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之中,加之给予参与水利兴修民工的报酬较少,使当地一些农田水利工程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和加固,进而使农田水利设施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

2.管理不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防洪及灌溉效益严重衰减

西北地区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不仅仅是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在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足。由于大多数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不善,导致农田水利建设重建轻管的现象非常严重,大量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带病运转,缺乏维护,造成农田水利设施丧失了应有的功能,致使农业领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延缓了农业增效和农民经济收入增加的步伐。

3.农村基层水利队伍力量欠缺

西北地区农田水利建设问题的重要一点便是农村基层水利队伍力量的欠缺。由于农村基层水利队伍力量的欠缺以及人员先进思想意识的缺乏,直接导致了农田水利建设缺少及时而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指导,也使得一些基层水利工作人员对农村水利业务产生了消极情绪,对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心理,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基础业务工作管理较少,严重影响到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实施。

二、西北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意见和对策

通过对西北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西北地区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努力改善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加强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重视对农田水利基础设计的管理和维护,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功能,强化对基层农田水利队伍力量的建设,注意提高广大农村基层水利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业务能力,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以逐渐形成完善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体系。

1.各级地方政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收入

农田水利建设虽然属于公益事业范畴,但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为确保西北地区农业发展持续进行,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力度,从上而下改善整个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各级地方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应该做好如下工作:

首先,西北地区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因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基础,也是国家重点投资的领域,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当地财政增长比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增加农田水利工程和技术方面的投入,确保当地水利工程持续进行。

其次,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国家颁布的农田水利政策,在土地使用方面,应该优先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从而解决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问题,使农田水利体系得以完善。

最后,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农田水利投资稳定增长。虽然农田水利工程大多以中小型水利工程为主,但是水利工程项目本身就很复杂,仅仅靠政府投入无法满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发挥其市场调节作用,通过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发展地方龙头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并从中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样不仅能解决当地政府资金不足问题,也能提高农田水利资金使用效率,确保水利工程持续进行。

2.深化水利改革,加强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

因为有的政府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使得长期运行的水利设施到了报废的年限仍然在使用,这种不能及时更新和维护水利工程的现象,使得水利设施损坏严重,甚至失去了应该具备的功能,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埋下了事故隐患。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在重视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西北地区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重视创新精神,不断的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并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定期维护,从而有效的利用农田水利设施,充分发挥其防洪、灌溉的功能,也能有效的提高抗灾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体改革如下:

第一,各级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规则,对农田水利建设进行市场化操作,不断的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强农田水利建设。

第二,政府应该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高政府对农田水利的管理职能,努力实现水务一体化,加快农田水利体体系完善步伐。

第三,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现代化,树立水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水土保持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应该积极引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例如各种适宜、实用的节水技术、施工技术、低压管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从而促进农田水利的现代化建设。

3.注重人才建设,提农田水利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对基层农田水利工作队伍的建设,重视对农田水利工作人员的培养,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农田水利专业人才。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应该结合农田水利岗位需求,定期对农田水利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不仅培训水利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对其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进行培训,以不断的提高水利人员综合素质,使其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农田水利建设岗位需求。

其次,要鼓励水利工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计算机网络或其他途径学习与农田水利工程相关的内容,以充实自身能力。政府和水利工程领导可组织讲座或参观交流活动,为水利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行业交流平台,在拓展水利工作人员视野的同时,也能使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以便更好的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中,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再次,要加大水利宣传教育力度,培养广大农民群众保护水利工程的意识。加强对人才的建设,提高基层水利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农田水利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可以培养一些基层民众,使其参与到水利建设和维护中来,以此扩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同时也可以增强农民自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使基层农田水利工作人员和农民更好的融为一体,共同管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而且还能提高基层农田水利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为农民服务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加强西北农田水利建设十分重要,不仅能促进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推动西北地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能有效的提高当地农民经济生活水平。

从当前我国西北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来看,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文中结合个人经验提出相关建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还会陆续出现新的问题,需要水利工作者持续以恒的对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春园,李代鑫.关于加强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07).

[2] 于良,刘永强,陈春丽.新时期农田水利投资主体构建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07).

[3] 郭力方.第三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启动[N].中国证券报,2011.

[4] 周津春,周三省.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探讨[J].中国水利,2012(03).

[5] 韩清轩.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9(09).

[6] 权威.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才智,2011(36).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吉林;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及措施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命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又是我国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虽然近年来吉林省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开发,农田基础水利设施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总体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步形成了以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为核心,若干大中小型水利工程组成的工程体系,集蓄、引、提、排相配套并举,但是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蓬勃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如农田水利工程规划不科学管理混乱、基础设施薄弱、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因此完善和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是吉林省今后一个时期内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整改。

1吉林省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观念意识淡薄

虽然近年来吉林省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投入力度持续增加,在防汛抗旱、灌溉保障,农村人畜饮用水安全、水资源节约与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及吉林省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等认识不到位,农民法律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基础设施不配套维修不到位,低效率粗放的水资源管理方式等,这些问题导致了吉林省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滞后,骨干水源工程缺乏,加剧了缺少危机。

1.2农村水利工程体制不健全

目前,吉林省一些水利工程机制不健全,运营模式单一,配套设施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未形成长期稳定的抗旱投入机制,吉林省共有前郭、松沐、扶余、松榆、松城、白沙滩等7处大型泵站,但其中有6处均始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工程建设质量差,运行年久,设施老化未能及时修复损,严重影响了排水灌溉效益的发挥,致使吉林省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效率低下;除此之外,旱情监测手段落后,预警体系与指挥调度系统建设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吉林省抗旱工作的科学决策和指挥调度。

1.3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者不够专业

随着《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的出台,“十二五”时期吉林省逐步加大了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和相关政策资金扶持,但是,吉林省还有很多农村水利管理部门及其内部机构设置不科学,管理类的人员岗位设置比较多,工程型技术人才欠缺,人力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很多基层乡镇水站管理人员普遍老龄化,文化程度低,专业结构不合理,队伍整体综合素质差,因而导致吉林省一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不到位。

1.4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管理不到位

由于吉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再加上吉林省各地区地质环境和气候差异不同,导致各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少基础设施因建设年代久远,管理维护不善,运行时断时续,工程不可避免地出现老化和损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不仅导致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不同程度制约了全省灌溉区域的发展。此外,由于吉林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和收益机制,再加上全省各地区没有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情况以及实际用水量来有针对性地进行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抗旱抗灾管理体系及预警监测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吉林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1.5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近些年来吉林省省政府、省委都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工作,工程建设投资规模不断加大,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但资金仍然存在不足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导致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其工程质量也大大降低。政府部门在农田水利工程安全管理维护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重建轻管现象严重,水利工程产权不清晰,缺乏相应的管护措施,设备极易损坏,维护修缮不及时,导致一些水利工程在建成后无法正常运转,难以发挥长期效益。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工程质量定期监测制度,造成监管工作和执法力度不到位,积极性不高等现象,给吉林省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1.6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技术性不强

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和管理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综合工作,包括工程的科学管理应用、养护维修、检查检测等,目前吉林省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科技和技术力量薄弱,专业型人才紧缺,基层业务水平普遍偏低,根本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和业务,无法真正做到农田水利工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2加强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改进措施

2.1推进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适应吉林省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范化、有序化,认真落实上级水利部门提出的各项管理方针和政策,并建立领导任期内的农田水利建设目标责任制,实行农田水利工程分级负责、分类管理,严格约束关部门管理人员的行为,履行其职责,真正把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作为夯实现代农业的基础,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田水利项目工程管护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用水协会的作用,积极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树立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水利用水体系,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得到改善,减少政府对农田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所要承担的压力和成本,为吉林省农田水利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2注重农田水利工程人力资源开发

吉林省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各地区农村水利工作实际需求有步骤、有计划的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水利工程紧缺管理人才,并且定期组织对现有水利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及业务技能的培训,使其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充分采用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先进技术手段进一步去探索适合吉林省具体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方法,实现工程管理规范化,从而确保水利工程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真正能够适应吉林省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真正需求。

2.3建立完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体系

由于吉林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抵御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真正将吉林省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与防灾减灾建设之间的协调配套工作做好,在农村水利工程大规模建设的同时,还应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全省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各地区,根据灌区当地的实际情况及特点合理安排用水计划,适宜进行灌、排试验研究工作,适当增设水渠道防渗措施,同时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对基础设施定期检查维护,并建立相应抵御突发自然灾害的科学应急措施,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农田水利管理模式。

2.4加强管理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力度

吉林省绝大多数农村水利工程只重视前期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后期维护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很多中小型水利工程不足,设备老化,年久失修等现象严重,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因此各级乡镇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证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部门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日常的检查维护等工作,实现其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转及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通过小型浓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多渠道筹集资金,广泛吸纳调动民间、金融等其他社会资本参与到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鼓励采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形式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同时筹集的资金进行规范化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实现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2.5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安全、科学化管理

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应积极开展先进技术研究,加快现代化新技术、新方法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与推广,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行管理,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强农村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农村水利系统化突发事件应急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吉林省各地区水利工程动态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在加强工程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等规章制度建设外,注重强化安全管理意识,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

3结语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系统工程,随着吉林省农田水利改革的不断深化,必须加强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吉林省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确保吉林省各项农田水利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不断丰富、完善吉林省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新途径,使建设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作者:王玉华 单位: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

参考文献:

[1]贾艳彬.吉林省农田水利发展概况及政策综述[J].北京农业,2012(11):16-17.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发展

目前,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是我国工程建设中的重点项目,但管理体制、技术瓶颈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如何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成为业界的一个棘手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1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发展的意义

从建国到现在,我国已拥有2000多万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为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从根本上提升了当地的农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说,农田水利过程的建设对于农村经济的繁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促进粮食高产稳产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各地区发展之间的差异极大,在个别贫困地区,其经济来源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种粮为主,而农民的耕地若是想要从根本上提升产量,水利设施的保障就极其重要,因此在以农业为发展手段的部分地区,有必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这对于粮食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1]。

1.2提升农民收入

在我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较大,因此在大部分地区,粮食生产带来的收入仍是农村人口的主要经济来源,农村地区的粮食产量与农村的经济收入基本成正比,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就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粮食获得明显的增收,并带动农村居民的收入持续增长。

1.3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在传统农业中,农民的耕种灌溉用水都需要通过人力获得,而在农田水利建设在农村的普及后,这种取水方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为农业种植提供了所需用水,减少了自然条件的制约,大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的种植效率,使得农业种植结构脱离了传统种植模式的禁锢,在生产结构的不断优化下,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得以在市场中更快地流动,销售渠道也随之畅通。此外,随着农业市场的变化,农民也能够随机应变,更快地调整经济作物,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加灵活。

2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误区和困境

2.1农田水利建设没有与科技应用有机结合

尽管农田水利建设在我国的许多区域得到了普及,并得到了很好的成效,但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很多水利工程上的技术研究并没有在实际建设中得到有效的应用,据有效统计,目前只有20%~30%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措施,鉴于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旱情较为严重,水利科技的推广应用仍有着极大的前景和市场。

2.2农田水利建设缺乏健康的管理体制

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体制不健全也是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一大因素。正因为缺乏健康的管理体系,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优质资源和资金很有可能在使用时被极大地浪费,从而导致水利工程建设效率降低,严重的会导致工程建设的停滞,这些现象在很多欠发达地区十分常见,很多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很难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3新时期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具体措施

3.1扩大投资渠道和优化资金配置

很多农田水利科技项目没有在实际工程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投入不足,因此水利监管部门在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要注意资金投入的分配问题,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的优质资金涌流,同时也要将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资金进行最优化配置,鼓励当地农民积极投入水利工程建设当中,从而节省大部分人力资金。为了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杜绝资金挪用的现象,水利监管部门也要专门建立财务管理单位和相关监察团队,保证资金的运营和周转能透明运作,使用方向有迹可循,从而保证先进科技能够在资金渠道上得到充分的保障,越来越多的农田水利科技也就能大展身手,从根本上提升农田水利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3.2做好整体规划,抓住重点建设

针对农田水利建设的体制混乱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从在规划上入手,先对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方向有一个明确的把握,有了工作的方向后,才能合理地规划水利工程中的重点部分,并且在规划时要注意到工程所在地区的天气变化、区域环境等实际情况,在工程细节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农田水利建设能与当地的条件相契合,从而将水利工程项目的所有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另外针对工程项目的每个展开阶段也要设置相对应的负责部门和监察部门,使得工程开展的进度和资金的使用流向有迹可循,管理体系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不断健全和完善,从而保证农田水利建设能顺利进行。

4结语

鉴于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很多体制和技术上的问题仍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妥善解决,因此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依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如何抓住有限的资源并实现农业生产的效率最大化成为了新时代背景下最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就农田水利建设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希望能够相关从业人员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范文第7篇

Abstract:As the life of farmers is improving, to develop rural water supply has become an urgent need of farmers after the solution of the drinking water problems. Agricultural water is far from meeting the growing progress of drought and water shortage situation, we must increase water conservation effort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use.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建议

Key words: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construction;problem;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104-01

1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1.1 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1.2 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

1.3 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

1.4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具体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保证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 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2.1 水资源严重短缺。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国家,不仅水资源总量明显不足,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华北地区(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低于500m3,已经成为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预计到2030年仅该地区就将缺水250~460亿立方米;西南山丘区降水相对丰富,但蓄水能力不足,存在“工程型缺水”:一些地表水量相对丰富的地区由于污染加剧,存在严重的“水质型缺水”:沿海发达地区淡水资源不足,许多城市出现饮用水困难。我国目前已经深切体会到了水资源匮乏的严重性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在全球气候变暖、全国来水减少、污染加剧、水质恶化、河床淤积、湖泊萎缩、北方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已达极限、部分地区出现水生态危机的条件下,要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今后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避免同水危机而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不仅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技术领域的最重要议题,也已成为党和政府关心的政治问题的中心议题之一。

2.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尽管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新时期“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对外开放”的要求有很大差距。我国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大多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由于勘测、规划、设计仓促,经费不足,配套不全,施工条件简陋,工程质量差,后期又缺乏维修管理,经过几十年的运行,不少工程已超过规定的使用年限,普遍老化损坏,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相对于大型灌区的骨干工程,中小型灌区以及农田水利田间工程的现状更令人担忧,导致输水效率低,渗漏损失大。因此,我国一方面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又是灌溉水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低。

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投入不足。改革开放前,在支持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过程中,农业投资尚能占到整个国有单位投资比重的5%以上,到1995年,不考虑严重的“农转非”现象的条件下,农业投资也只有2%。1980年后,年均新增供水能力比1979年前减少了近3/4,县原有工程因缺乏维修管理资金而效益衰减严重。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些负责转嫁到地方与农民身上,即使在“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的“九五”期间启动的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项目,各级财政投入也只占到32%,且地方配套往往落空。事实上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比公路、铁路沿线的“样板工程”、“参观工程”差得多。

2.3 农业效率低,农民负担重。我国农民人均耕地少,农业分散经营,技术落后,加之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成本很高。改革开放后的农村体制改革调动了单个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历史性发展,但尚未发挥农业的群体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生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存在许多困难。

农民在缴纳农业税费的同时,还要承担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和价格“剪刀差”,支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农民的农业用地在转为工业用地、城巾建设用地的时候,农民既得不到从事二、三产业、在城市安居乐业所需的原始资本,也不能够改变其“农民”的身份;农业水资源在转向城市和工业、并承担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投资省、见效快”所带来的污染时,不仅未得到应有的补偿,农民和集体还要承担2/3以上的投入开发新水源和进行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因此,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比较效益差,农业效率、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处于一种非良性循环状态。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范文第8篇

农业生产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彻底的解决阻碍农业发展的各种问题,我们就应用到了农田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对发展农业经济、提高作物产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等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所以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极其有必要,而且是相当重要的,既然其重要性如此明显,地方政府为了从最大程度上发挥水利工程对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广大农村进行节约型、生态化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建设者给予了极大的政策优惠与大力扶持。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较多的受众、较为宽广的分布范围,直接影响着农业生态系统。就目前来说,由于经济、科技的局限性和建设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弊端和缺陷,例如: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过于注重建设速度,对环保、节约、生态、低碳等原则视而不见,所以当下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和重点就是环保、节约以及可持续。

2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

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要想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并且赋予其节约化、生态化的理念,当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受到了十分严格的要求。

2.1意义

经济的高速发展固然可喜,但同时,很多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最为明显的就是资源的严重短缺、环境被破坏、河流和田地被污染等,这些问题对农业的发展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而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可以把这些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

2.2特点

在经济、科技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本着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以客观规律为基础,大力发挥和实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设计没有抛却四周的自然环境独自进行,实现了水利工程和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发挥其固有的灌溉功能,又促进了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实现了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各方面的协调性。除了对环境、生态方面的考虑,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宗旨就是增加农田产量,进行合理的农田改造,使得农田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由此可见,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被大多数的农业生产人员所认可,我们应该予以大力的提倡。

3建设要点与方法

3.1建设思路

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的主要建设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生态化农田水利建设的施工不能仅仅顾着赶进度,安全才是硬道理。某些施工管理者或负责人缺乏足够的安全观念,缺乏具有战略性的目光,置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于彻底的不顾,着眼于眼前的丁点利益,最终损失了长远的利益。针对这种情况,应该使全体人员熟悉安全施工的相关准则,平衡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且不可顾此失彼,本着安全和效益相互促进的原则进行施工。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成本巨大,所以实现每一项工程的原有作用势在必行。第二,兼顾宏观原则与微观原则。在进行生态水利规划的时候包括宏观原则和微观原则这两个部分。所谓的宏观原则,是指从全方位、多角度审核区域的实际发展情况和水资源的情况,在同时满足双方的最大承载限度的前提下,出台保护举措,并予以切实的践行。水资源的最大利用和水域的严格保护都包括在宏观原则之内。而所谓的微观原则主要是指实现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节约是其遵循的主要原则,要为生产、养殖、种植、生活提供足够的水资源。

3.2建设要点

在坚持工程科学、合理,符合节约、生态的要求基础上,强化工程的规划与执行,从节约、生态两个关键点出发,明确工程建设的要点与方法。建设节约型农田水利工程需从工程管控着手。第一,建立节约意识,做好工程规划。充分考虑工程、农田、农民间的关系,从各方角度平衡资源,做出最经济合理的工程方案。第二,坚持节约原则,把控工程各环节。在执行过程中以实用为原则,一方面提高工程效率,另一方面坚持工程的合理性与实际性。建设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需关注生态与农田的融合。第一,做好基础建设。通过多水源联合运用,科学合理施肥,从而控制农业污染,保持生态健康。第二,做好结合工作。通过将生态、工程、农田、技术充分结合,建立水、土、林、物的有机结合,形成小型农田生态圈。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