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暴力的分析

校园暴力的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校园暴力的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园暴力的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园暴力;起因;对策研究

“校园暴力不仅仅是一个初始信号,更是一种社会病症的表象。”正如巴黎专题会议所述,部分案件的严重后果不仅反映出社会问题,也暴露法律的缺失与法制理念的落后。本文从校园暴力的定义与现状出发,探究校园暴力泛滥的多方成因,并着重分析法律规制的疑难之处,提出积极可行策略,旨在为呈现焦灼之态的校园暴力之解决献言献策。

一、校园暴力的概述

(一)定义

目前,国内学者基本认同广义上的校园暴力,指发生在校园及其周边的,通过暴力手段实施的,造成校内人员精神、肉体伤害或学校、师生财产损失的行为。关于校园暴力的几个争议点:1、“校园暴力”的界定:有学者认为,其认定不应以发生的地点为标准,而应注重行为人的“身份”,即“校园”一词强调的是参与者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而非空间状态,只要一类暴力行为的实施者或受害者为学生或教师,都可纳入校园暴力范围;2、校园暴力强调行为的“暴力”性,此处的“暴力”既指身体力量的使用,也指身体力量威胁下的精神、言语攻击。“暴力”的后果不一定必须达到法律介入的程度,只要在实际上形成了力量的对比、强弱的区分即为此处的“暴力”。同时,“暴力”行为在主观上有伤害的意图,偶尔、偶然、过失的伤害行为,我们也不将其列为校园暴力的范畴。

(二)校园暴力的国内外现状及特点分析

国家的地域与文化差异,导致了各个国家校园暴力的外在表现各有特点。

以美国为例,美国校园暴力犯罪一直趋向于力量压制,通过物理手段实施。其深层原因是“暴力文化”的蔓延。

在日本,日本是校园暴力后果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其严重的后果不来自身体攻击,而是一种精神的折磨,线索漫长而受害者深陷其中。

在中国,校园暴力十分“年轻”,2000年至今是其高发期,加之互联网的普及与使用,中国的校园暴力呈现出身体攻击、侵犯隐私与网络暴力融合的状况,殴打和虐待最为常见,其基本模式是多对一。“云秀暴力事件”“江西南昌女生被狂扇耳光事件”为其典型代表。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

校园暴力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行为,其形成是各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施暴者道德认知低下

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提出“道德认知”理论,将人的道德认知分为三个阶段(划分标准为年龄与智力),仅在最后的自治阶段,个体才能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并自觉遵守,在前两个阶段中,个体遵守规则仅是出于自我满足和对权威的尊重。这个理论合理解释了施暴者的“低龄化”与“差生特征”,道德认知尚不成熟者,如果缺乏引导与约束,容易因为追求自我而满足伤害他人。

(二)学校、家庭教育失误

首先,学校、家庭对校园暴力性质认识错误。在中国,校方、家长普遍把暴力行为视为可以用钱打发的小事,从未将其与犯罪挂钩。如“云秀暴力事件”中,受害者徐婷婷的父亲竟觉得女儿被打是可以私下解决的小事。其次,学校、家庭教育理念畸形,过分注重成绩,忽视学生心理发展。最后,不良家庭氛围树立了错误示范。

(三)社会变迁导致“失范”、“社会紧张”

处于改革开放巨变中的中国社会便是这样的典型,脱贫的欲望、文化的断层、新思潮的涌入冲击了国人的价值观,精神世界的匮乏使得社会兴起追求财富的狂潮。同时财富不均等让社会关系日益“紧张”,下咏准兜娜宋薹ㄍü合法手段获取财富与地位,便谋求新的手段满足自身需要。校园暴力就是“紧张情绪”的一种体现。

三、关于防治校园暴力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

1.细化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执行措施、明确责任主体

目前我国涉及未成年人的法律、行政法规主要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劳动教养管理工作执法细则》等,与体系完善国家相比,法律法规十分匮乏。目前出台的法律法规对校园暴力没有针对性的规定,通常只是将校园暴力作为校园安全的子概念,强调校园器械的使用、警务人员的编排等,篇幅均很少。

2.加大法律的惩罚力度

此处的“重”强调的是态度、观念上的重视。首先,可以改良我国现有的轻、重伤评定标准,给每一个受害者还原伤害的机会。其次,可以适当降低责任年龄。目前严峻的形势让我们不得不对未成年人加以警示,以保证短期的治安;对犯罪未成年人过度宽恕,短期看挽救了一批未成年人的未来,但长远看,却纵容了更多的犯罪者,催生了更多的受害者。

3.严格执行法律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倾斜保护,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案件审判结果难以保证公平。审判是体现法律价值、法律威严最重要的一步,严格执行法律,不受外力干扰,尤为重要。

(二)调动学校、家长等多重力量

学校与家庭,是与校园联系最紧密的两个因素,是校园暴力发生最直接的触发点,做好学校与家庭的工作迫在眉睫。

1.营造良好的法制、道德氛围

联系上文所述的“道德认知理论”可知,看似空洞的道德、法律宣传在长期上将对学生的道德感、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若父母营造和美的家庭氛围,青少年的许多心理问题将迎刃而解,校园暴力也能从根本上得到缓和。

2.学校与家长合作建立相关信息平台

借鉴美日做法,根据中国国情,在学校里建立举报中心、建立校园暴力曝光信息平台,提供相关渠道十分必要。

3.在学生手册等文件中编入详细的应对措施

将具体、细致的处理措施明文记入学生手册,并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不仅能严肃各方对校园暴力的态度,也能提升校方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将校园应急措施规则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5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一般项目“校园暴力行为起因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15C03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何芸(1996.5-),女,浙江东阳人,本科,江苏大学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法学。

参考文献:

[1]姚建龙.《校园暴力控制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王牧.《新犯罪学》〔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3月版.

校园暴力的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校园暴力:主要原因;行为表现处理机制

一、 校园暴力的定义及行为表现

所谓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校园周边地区的以口头、物体或身体任何部位而发出的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和财产的攻击。校园暴力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暴力行为是发生在校园或紧邻校园的周边地区;(2)暴力侵害的对象为校园里的人、事、物,包括教师、学生及其财产等,但以学生为主要目标;(3)校园暴力的结果是侵犯了他人人身权利、公私财产以及心理的伤害,并由此而此起的自杀、跳楼等;(4)校园暴力的发生往往极具突发性,虽然有些事件有预兆,但容易被有关部门和人员忽视。在这众多的青少年学生犯罪群体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成长的环境出现了各种各样不正常的现象,他们也就承担了本应不属于他们承担的责任,承担并不代表着消化,当他们消化不了的时候,就出现了行为的越轨,导致违法犯罪的产生。在这些不正常的环境中,校园暴力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种。

提到校园暴力,头脑中出现了一幅幅可怕又残忍的画面。平日里表现的温文尔雅、楚楚动人的那些被很多男生追求的淑女回到宿舍却能因财务不明丢去怀疑自己身边的同学从而大打出手,直到对方“认罪伏法”为止;校园中那些所谓的拉帮结派以大欺小身边的同学;社会青年常常在放学路上劫钱施暴;女中学生被人强迫,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件。可想而知,当青少年真正亲身经历过行为事件之后,他们受到巨大打击,又会给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前程带去浓重的阴影和梦魇。在青少年学生心理不够成熟的特殊时期,叛逆报复的心理会让他们由被害人发展成为犯罪人,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国家丧失了无数的资源。

每一犯罪人的犯罪行为都带有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社会的仇恨,而我们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社会文明程度的过程。社会教育告诉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我们要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有着约束行为协调一切的行为规范[1]。社会文明程度不断进步的过程和人所领悟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不是社会不公平的问题,性格差异导致的社会文明差别不应由个体去承担。最大程度上的公平就是法律行为规范,就是要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进化就是要求那些少数人去适应大多数人,换句话说,在社会中一切以个人为中心的人都将付出代价!比如贫富差距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到转型时期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很多人钻了法律、政策的空档,许多中学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下,思想心灵却发生扭曲崇尚个人主义、金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贪污腐化、权钱交易更是在一种不健全体制下表现出来的弊端,这种浅显的常识本应是中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增加社会实践的教材,其实很多校园暴力的发生都是学生在心理调节上出现了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下滑,伴随而来的就情绪低落、老师的反感、同学的排斥,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深渊。

二、校园暴力特点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栋梁之材,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归纳起来,校园暴力主要有以下特点:

1、 暴力成人化。经常出现的校园暴力,比较多是发生在中小学的未成年人当中,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当前中学生出现的成人化暴力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年来,校园暴力成人化趋势不断增加。[2]有组织暴力增多,尤其是团伙暴力比例直线上升。

2、 暴力性增多。所有发生的校园暴力,都是属于使用暴力抢夺财务行为。这表明校园暴力是以抢夺为主的暴力侵财行为,校园暴力呈现犯罪化逐步增多的趋势。

3、 暴力类型相对集中。青少年校园暴力主要集中针对人身和财产的暴力行为中。如我校05年秋季学期处理的绝大数青少年违犯纪律事例中,盗窃案件21件,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故意伤害等校园暴力。从以上统计中可以看出,这些案件基本上都是针对人身和财产的校园暴力行为。

4、 社会危害大。校园本应是个宁静、纯洁的地方,不断发生的校园暴力,给人们心里留下了阴影。一是安全系数下降。学生、家长、社会对校园安全的担忧,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二是校园暴力呈现出成人化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严重地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青少年过早地向成人化发展转变;三是改变人们对校园的认同,对校园能否培养造就人才产生了重大怀疑。有不少校园暴力的实施手段相当残忍,社会危害性很大。

三、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一)人的潜在本能――攻击性是校园暴力的渊源。

在校园暴力中,我们会发现产生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很强。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各种导致挫折感的动因,如受欺辱、遗弃、排挤、自卑等都容易引发攻击性的行为。据2005年、2006年对我校中学生1689人的调查中发现,30%以上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极为容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事事以我为中心的毛病。所以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旦遇到冲突就会把这些不良的心理发泄出来,造成校园暴力。

(二)家庭因素

个体人格是否健康与家庭的教育密切关系。如果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父母疏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心理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原因之一。

(三)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应试教育。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升学率镇压,学生也被老师布置的作业或测试压得喘不过气来。师生之间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很少有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由于他们学习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别人贴上“坏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符号,时常受到别人的歧视。在这种情景下,这些所谓“坏孩子”、“差学生”从内心经常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他们认为,老师和同学这样对待他们是不公平的,这样做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也影响了他们的进取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步意识到依靠暴力方式教育孩子可能适得其反,教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在改变,打骂体罚学生的行为逐渐变少。但在教育过程中,还是出现个别老师对部分学生采取暴力行为,即吓唬、讽刺、侮辱、不理睬、疏远、隔离等行为却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个体暴力行为对孩子自尊心、人格尊严的伤害比直接暴力殴打所产生的伤害影则更大。轻微可以导致孩子厌学,严重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进而极易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有些教师因某些学生成绩不好或调皮而侮辱、挖苦讽刺学生,其实是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与人格尊严。《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条规定:“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予以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师法》在教师应履行的义务中规定,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可见,孩子的人格尊严是受法律保护的。

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严重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由此,其行为不仅受道德谴责,还应受法律制约。所以从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尤其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时,行动上容易出现攻击性。校园里师生间的暴力行为的发生,即学生打老师的情节大多发生在学习好的与老师之间。此外,个别素质低下的老师对待学生不是以身作则,而是以打骂、讽刺、挖苦或体罚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学生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在这种情形下,由于老师的打骂,极易引起学生的反击,校园暴力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四)社会因素

青少年学生生活在社会转轨的变化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例如,越来越多的游戏场所,歌厅、舞厅和游戏机室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为了满足玩游戏机的愿望,不顾一切地勒索低年级学生的钱财,如果得不到钱,就实施暴力行为。另外,带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书刊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形成影响很大。

关于校园暴力的问题体现了我们法律的弊端: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保障校园安全的法律规范。对于一般性违法行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但我们的法律对这种“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累死公安、愁死法院”的案件就显得很难有效管理。这也在警示我们的立法者看似缜密的法条背后有多少理论的漏洞,看似公证的判决却永远做不到主客观真正的统一,对小错案件打击不够难以制止;对大错案件一棍子打死缺少理性全面的分析,再加上司法腐败的存在,整个社会处在变却不稳的状态,这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面对愈演烈的校园暴力,在分析成因的同时还必须去考虑怎么解决,这是我们为培养国家人才建设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更是我们研究校园暴力的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校园暴力现象诱因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应认真地从下述几方面思考如何来避免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真正地还给孩子一个安静而健康的学习环境。

四、应对校园暴力的法律处理机制

(1)加强学校教育和管理,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技能训练,提高其心理的容纳性和承受力。加强师德、师能及教师队伍的法律观念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校园暴力经常发生的校园里,加强校园的教育管理显得尤其重要。首先应当创立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针对造成校园暴力的管理机制中出现的漏洞,应补充一些新的学校规章。在制定规定时,应是非奖惩分清,内容合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使同学们清楚地意识到,这是做一个人最基本的准则,而且这些规定只要对自己的言行稍加注意就可做到。其次,在日常的教育中,除了进行必要的文化知识、法律知识教育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健康教育,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学生在遇到挫折或是打击时,学会容忍和谦让,学会勇敢地面对现实,克服由于挫折等其它可能因素而引发校园暴力的内在冲动行为。根据犯罪社会学的理论,青少年暴力行为是在社会中学习得来。青少年好学习,也好模仿,如果我们能保持校园和周边环境的安全,就会减少学生模仿学习暴力行为的机会,这是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有效途径。

(2)不断地强化家庭的教育职能。当今中国社会,已进入独生子女家庭时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所以,要号召、鼓励父母学习一些心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使他们懂得父母的健康心理对孩子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性,预防父母不健康的心理传染孩子。父母要懂得青少年青春期发育的规律,对孩子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生理、心理现象要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以免孩子出现一些反常现象。此外还要教授父母学习有关的青少年法律。通过学习,一方面,父母能依法认真地履行法律赋予其监护人的职责,保护孩子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当孩子遇到不法侵害时,父母能教育孩子运用法律,免遭受到不法侵害。还应注意的是,父母应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宁、和谐和温暖的家庭环境,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不能动武力,尽量避免家庭暴力行为的发生,防止家庭暴力转化为校园暴力的实施者。

(3)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教育环境建设,为学生创造健康氛围。为了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建立健全社会防范机制。社区的预防和控制机制应充分发挥公、检、法、司等部门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协调,从预防犯罪和控制犯罪角度出发,关注困难群众,特别是他们的子女。另外,对那些生活在离异、单亲或贫困家庭的孩子要给予特别关爱、指导和援助,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还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对社区里的学校、商场、各种娱乐场所、游戏厅等经常进行检查和监督,确保社区环境的健康。

(4)加强立法,不断完善校园暴力的法律处理机制。从不断的司法实践中完善立法理论,用以指导实践、解决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中促进我国关于校园安全法律的进程。减少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作为受害者和实施者应当以正确的途径加以解决。作为校园暴力的施加者,真的希望能够三思而后行。因为在这个讲究诚实信用的时代,我们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切。当一个人用死亡也承担不起自己的行为的时候就会危害到自己最牵挂的家人。但愿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人不要在不应该的领域承担自己行为的责任。

(5)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共同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种种校园暴力的发生虽然主要由于学校和社会管理的失误,但管理上之所以失误很大程度与缺乏有效的监督系统有关,比如:有些家长虽然不满于老师的体罚,但又害怕提出来,反而使孩子吃更大的亏,所以多半是敢怨不敢言,对学校管理上的失误也是得过且过;还有些家长在孩子受到不法之徒侵害的时候表现了极大的怯懦,与其达成妥协条件,以求一时之安宁。以上种做法归其原因在于大多数家长担心自己单枪匹马与之对抗反遭报复。这一不正常的心态与校园暴力形成了恶性循环。

校园暴力就是一般违法行为。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规定,在校的中学生属于未满18周岁的公民,对于他们个体的不法行为,可以从轻处理或免于处罚。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的公民,如果不及时纠正,有可能发展成严重犯罪行为。因此,青少年学生要防微杜渐,不断从小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1]魏平雄等,犯罪学教程[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页

[2]蒋小燕,试分析新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及其防范措施[M],培训与研究[M]。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4第1页-第16页。

[参考文献]

[1]汪宇峰,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教育对策[M]。当然青年研究,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M]。1992,1,1起施行。

[3]张旺,美国校园暴力:现状、成因及措施,青年研究。2002

[4]朱永祥,认知的内隐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

[5]吴锋,青少年犯罪与心理教育[M]2004,6,18

[6]翟宗悌,青少年团体治疗[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第218期。

[7]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M]第14条至56条。

[8]吴鹏森,犯罪社会学[M],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校园暴力的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园暴力;含义;现状;对策

一、校园暴力的内涵

关于校园暴力的内涵莫衷一是,有多种说法,有人将校园暴力解释为一种发生在校园内部的,对学生、教师及校外其他人员造成伤害的经常性事件,有人将校园暴力描述为一种发生在校园内,由学生、教师或其他校外人员对另外的一些学生、教师或人员等造成精神或身体伤害的事件。具体来说,校园暴力既是一种校园现象,同样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发生在学校内部的学生、教师或其他校外人员之间的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以威胁、强迫等手段伤害被害人的不良行为。这种行为伤害主要指的是精神、身体及财务方面的伤害。

二、校园暴力的法律现状

当前校园暴力的频发,在法律层面上,其主要的问题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法制教育滞后,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学校法制教育的滞后甚至缺失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全面良好的法律知识,对暴力产生的后果缺乏明确的认识,因此在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校园暴力事件;(2)有关的法律空白,缺乏执法依据与力度。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着重阐释的是对未成年进行保护的原则,而对暴力的处理表述却相当模糊,而且也缺乏怎样制止暴力以及制止后的处罚方式和力度等,这难免会导致相关部门的处理问题时无法做到“有法可依”,而只能以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的方式来处理;(3)法律对低龄化施暴主体的约束力有限。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调查显示,在我国刑事犯罪中青少年的犯罪比例占到了70%,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且在校生的犯罪率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部分人群由于年龄小,法律对其约束力小,正是这样低犯罪成本的校园暴力使得青少年漠视法律,缺乏对法律的尊崇和敬畏。

三、校园暴力的有关法律思考

(1)实施专项立法,构建预防体系

从问题的深层次上来说,校园暴力实际上是师生、家庭及学校等对社会问题的一种综合反映,因此需要从校园暴力的预防上入手,构建校园暴力的防治体系,实施专项立法。在立法方面要明确规定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完善与之有关的法律程序和救济制度,从而更好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从根本上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学校应该始终坚持“预防胜于补救”的理念,对可能造成校园暴力的因素进行妥善处理,加强学校的日常管理,消灭可能造成暴力的因素。

(2)细化法律保护条款

法律法规的实施只有落实到实处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法律法规必须细化才能起到保护的作用。在健全法律法规时应对与学生人格有关的法律保护制度进行明确的设置,严格规定法律中涉及到的责任问题,尤其要对侵犯学生人格权的法律责任进行详细规定。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对道德教育的关注度,不仅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从而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除道德教育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对法制教育的加强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辅导和管理及为师生提供相关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等。

(3)齐抓共管,完善法律救助制度

校园暴力问题的发生很多时候并不仅仅是教育问题,造成的因素也不仅仅出现在学校内部,因此对校园暴力的防范不仅需要学校自身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群体的共同关注。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开展校园暴力的预防和综合治理工作,能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此外,还要不断完善教育行政法律的救济制度,制定与校园暴力相关的申诉办法或条例,规范申诉程序,同时也应注重行政复议制度的作用,将因教育公权力行为失范而导致的行政性质的校园暴力纳入行政诉讼范畴,同时也应加强对校园暴力的惩治力度,增大法律的威慑作用,从而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法律现象,一种违法行为,校园暴力所涉及的法律问题既敏感又复杂。对校园暴力的预防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配合,不仅需要政府、学校等部分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安全措施防范,同时也需要企业社会对健康大环境的塑造。要综合各种力量和渠道建立预防和处理机制,同时也要倾听同学们自身的意见,加强他们的自身建设作用,共同建设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范琪.校园暴力问题的探究与法律思考[J].法制博览,2015,35:221-222.

[2]储殷.当代中国“校园暴力”的法律缺位与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6,01:23-25.

[3]汪敏.校园暴力多元治理路径探索[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158-163.

校园暴力的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暴力行为;相应措施

中学生暴力行为,是指中学生违反纪律道德规范或国家法令所实施的各种类型的暴力行为,可分为一般暴力行为和暴力犯罪行为。最近几年,媒体报道中学生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面对这样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禁自问:当今的中学生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如此崇尚暴力?如何恢复我们校园的宁静与和谐?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简单分析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

初中生的暴力倾向是受到了社会暴力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的。在当今的商品社会中,暴力文化越来越冲刺着当下人们的浮躁的心,尤其以初中生为主要群体的青少年更是暴力文化商品的主要消费者,影视、音像制品、电子游戏里暴力情节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初中生来说,暴力文化很有可能一步一步地扭曲了初中生的价值观,因此,可以说暴力文化是校园暴力的催化剂。

缺失和错误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暴力性格的形成。家庭治疗师海灵格说过:“孩子是没有错的,错的只是父母”。 当代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可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的家长固执暴躁的性格无形中滋生了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性格倾向;有的家长经常忙于事业,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能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对孩子出现不良思想不能及早发现并加以控制;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直接根源,喜欢用暴力惩罚子女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最易产生攻击行为。家长管教方法过于严厉或家庭气氛紧张等家庭状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养成产生消极影响,如此一来,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通过暴力行为来寻求自己的存在感。

学校道德教育的不到位是校园暴力的主要根源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校园暴力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面镜子。然而很多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老师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在应试教育面前,道德教育只能为升学、分数让路,无形中就被被冷落或忽略掉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暴力倾向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甚至会愈演愈烈,由此校园暴力事件就很难避免了。另外,学校对学生校园暴力行为往往采用不当的处理方式来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如打骂、惩罚、特别是以暴制暴的处理方式都会滋生初中生的暴力倾向。

学生自我辨别能力差,是非观念不清也是导致初中生暴力行为的原因之一。一些初中生分不清善恶丑、黑与白,他们中有的认为同学友谊就是哥儿们义气;有的认为学雷锋、助人为乐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的认为勇敢就是斗殴、干危险的事等等。这些错误的思想意识常会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面对频发的初中生校园暴力事件,社会各界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学校是校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但同时也是防止校园暴力的主要力量。学校有必要设立心理咨询与辅导室,聘请心理专业教师,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疏导,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应制定校园暴力发生的应急预案;设立正规严格的学校安全保卫部门;安装摄像头等。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以身作则。作为一个教师,言行举止是最容易被学生效仿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学法懂法守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真正做到进德修业,为人师表。

作为家长,首先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当孩子做好某件事时,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当孩子做错某件事时,不应采取打骂的错误教育方法,应耐心地教导,尊重孩子的人格,理解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自信地成长,快乐地成长。另外,家长也应该认识到自身学习的重要,要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良好的榜样。

校园暴力的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少年 校园暴力 危害成因

近年来,校园暴力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既是一个新闻名词,也是一个社会名词。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案件不断发生,在校学生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校园暴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十分普遍。在世界各地,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暴力的事件,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严重的恶性案件。校园,应是传播文明的神圣殿堂。然而,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为什么会发生这些让人难以相信的校园暴力呢?一、校园暴力的成因。校园暴力是学生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的外显。校园暴力是“先天不良”与“后天失调”的混合产物,因而它的产生必然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

根据目前校园暴力事件的情况,它的成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家庭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开始,所以家庭是学生人格完善和成熟的重要环境之一。首先,家庭暴力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一个孩童在记事之初每天目睹家长的打打骂骂,势必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形成阴影,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以至于在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时付诸于实施。其次,家庭的缺陷也是形成学生暴力行为的重要因素,一个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也会充满爱心,现在单亲家庭的比率在逐年上升,而其中很大一部分跟爷爷奶奶生活,完整的父母之爱体会少,内心存在一定的缺憾,如果再遇到学生的挖苦、欺凌,势必会产生暴力。

(二)社会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暴力文化的泛滥对学生深受其害,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造成极大的腐蚀和影响,特别是一些影视作品,对于小学生而言影响更大的是一些动画片,过分渲染暴力致使学生充满幻想,并进行盲目的模仿,运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其次,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也会对校园暴力的产生提供土壤,一些过早走上社会的不良青年,好吃懒做,三五一群专门欺侮处于弱势的学生,通过恐吓等手段要钱要物,深受其害的学生自然会产生用以报抗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学校

1.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漏洞是引发校园暴力的重要因素。在对教师的培训中注重专业知识的完善,忽略了技巧的培训,尤其是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学习,由于处理不好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会对教师产生厌恶的心理,学业成绩会随之下降,教师对学生出现冷漠、轻视、放任等冷暴力,如果遇到情绪失控,有可能会使冲突升级形成暴力事件,老师不论出于什么目的体罚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严重的。

2.教育模式的功利性倾向是形成校园暴力的关键。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学生在压力太大的情况下,释放压力的方式很可能就是暴力。其次,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挫折感,更容易厌学、自暴自弃,从心理学觉度分析,这类学生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3.重智育、轻德育的理念依旧存在,法制教育滞后。教育大纲中虽然已德育为首,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重视智育,平均分、合格率和优秀率是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致使教育内容有所偏颇,造成学生道德观念淡薄,不能明辨是非。法制教育也不能很好地开展,少数学生用武力解决问题,甚至违法尚且不知,而挨打的学生要么武力对抗,要么乖乖忍受,不知应如何正确保护自己。

二、远离校园暴力,构建和谐校园

(一)学校、家庭和社会是一个整体网络,只有这三者有机联结起来,才能共同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还校园宁静、和谐

我认为学校方面应有以下几点预防措施: 第一、学校在思想管理上要做到旗帜鲜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立场是否正确,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行动走向,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思想多元化的社会,学校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使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要帮助学生摆正自己的人生坐标,做一个“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人,一个具有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人。

(二)建设文明校风,重视德育教育,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

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有良好的育人环境。环境和气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中国传统教育历来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孟母教子三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全面教育,依据教学大纲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提出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不再让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周边的事例对其加强法制教育,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三)建设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在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让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活动占据学生的业余时间,吸引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有益的活动上,从而减少“闲则生非”。

(四)教师应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关爱学生是社会的、高级的、政治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教育经验:严格地要求和最大地尊重学生。因此要坚持正面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后进的学生更应如此,后进生的转化是个长期的工程,教师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引导,循序渐进,要有耐心和爱心。

(五)学校协同家长共同保护

学校、家长应多和学生就防范问题做指导,要求学生能及时将情况告诉父母,取得父母的帮助;另外,家长也要多和学校联系,反馈子女情况,对那些经常上课迟到或者是迟迟回家的学生,尤其要做好和家长的联系工作,掌握学生行踪,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同时学校也要做好学生的心理指导,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对有轻微暴力倾向的学生做好心理疏导,化解矛盾,融洽其人际关系。针对学校出现的暴力问题,学校还要和执法部门增强联系,严惩社会不良分子对在校学生的骚扰,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校园暴力的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校园暴力,价值观,防治策略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呈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阻碍了和谐校园建设的进程。在此背景下,研究校园暴力的发展趋势、分析其产生原因,以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就成为理论界和学校教育者共同面临的课题。

一 当前校园暴力的特点

1 学生对教师的暴力事件增多。近年来,学生对教师的暴力事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据报道,自2008年10月以来,有全国影响的杀师事件就发生了4起。从这些学生伤害老师的案件中可以看出,以往尊师重道的观念在学生头脑中已经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对老师的仇恨,这虽然是受到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结果,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反应了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和变形。这一趋势应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2 因恋爱引起的暴力事件增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西方自由式恋爱主义逐渐传至中国,大学生甚至中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学生,还没有完全领会爱情的含义。很大一部分学生,把交异性朋友、谈恋爱当成了一种游戏,而一旦游戏失败就会产生报复的冲动。因恋爱而导致的校园暴力事件,近年来呈现出了增多趋势,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3 学生家长参与的暴力事件增多。以往,家长对教师大都比较信任,比较尊重,对教师体罚学生也能欣然接收。然而,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尊师重教”的教育观念已经逐渐淡化。一些家长不但不再尊重教师,反而对教师采取暴力行为,直接导演了一些校园暴力事件。由家长制造的校园暴力一方面反应了家长的低劣素质,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正确人格的形成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 校园暴力事件的原因探析

1 价值观扭曲。价值观的扭曲是学生实施暴力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加之沾染了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惯,其价值观逐渐扭曲变形。在这种变形的价值观引导下,学生开始仇恨学习、仇恨老师、仇恨学校甚至仇恨整个社会。任何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有可能加重这些学生的反叛心理,而产生暴力行为。

2 心理素质脆弱。学生心理的不成熟也是导致校园暴力的一大原因。大多数学生由于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其行为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效仿性,很容易因为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而产生逆反心理、模仿心理、报复心理等,如果个人的控制力比较差,往往会产生一些反常行为,甚至走向犯罪道路。调查显示,当前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压力应对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普遍偏低。一部分学生表示,当自己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后(比如恋爱失败、被别人讽刺嘲笑等),会采取暴力复仇。另外一些心理不健康、法制观念淡薄的学生,在社会上各种腐蚀思想的影响下,极易诱发其内心私欲的膨胀,对他人施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家庭的不当教育和引导。现在的家庭过多的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于子女的精神需求、思想变化、感情烦恼很少留意,不会以朋友的身份与子女进行沟通、引导,而采取了不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促使学生偏激心理形成。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视其为掌上明珠,容不得半点伤害,一旦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家长往往不是冷静分析处理,而是采取不当的报复手段,这一方面直接导致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引导。

4 “尊师重教”观念的淡化。全社会“尊师重教”观念的淡化也是诱发校园暴力事件的一个主要因素。尊师重教观念的转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市场经济带来的金钱至上价值观的误导,也有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还有教育和教师自身的一些因素。虽然现在推崇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尤其是一些小学和中学,依然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绩效的主要标准,进而对学生区别对待,而导致部分学生和家长的不满。另外,教师也由于各种原因,淡化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师的师德产生了质疑,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也随之淡化。

三 校园暴力的防治对策

1 短期策略

(1)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一些极端校园暴力的行为主体,心理素质大都比较脆弱,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应该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克服学生中存在的逞能、好胜、霸道、急躁心理,使其紧张、不满等情绪及时得到疏解;另外,对已有暴力倾向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促进其人格正常化,防止因小事而引发暴力案件。

(2)给予一些特殊学生及其家长更多的人文关怀。一些贫困学生及家长往往因为自身的经济原因而产生自卑感,当这种自卑感达到一定程度,辅之以一定的外在刺激,就有可能超越极限而产生暴力行为。因此对贫困学生及家长给予人文关怀,使之感受到来自教师、学校及社会的关爱,可以有效克服他们的抑郁情绪,从而消除他们的暴力倾向。这就要求学校及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及学习情况,及时了解每一位贫困生的心理变化,给予正确的心理引导和人文关怀。

(3)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的治安管理。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事件大多是由小事引起,学校应加强校园的安全监管,及时发现学生之间的小冲突、小矛盾,进行教育、化解,避免小矛盾变成大事故。

2 长期策略

(1)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家庭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和家庭应承担起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责任。对学校而言,应将价值观教育纳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改变过去那种书本式的应试价值观教育,确立学生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现实需要与价值观教育统一起来。对家庭而言,应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家庭榜样,与学校形成有力的统一体,共同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而努力。

(2)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其心理应对能力。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其心理应对能力,是预防校园暴力发生的主要途径。同时,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个别辅导等形式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家庭和社会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些“磨难”的机会,让孩子接受挫折的洗礼,以提高其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应对能力。学校、家庭和社会应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把心理素质教育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再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充分发挥各自的心理素质教育功能,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校园暴力的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暴力;对比研究;学生;精神卫生

【中图分类号】R395.6 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17(2011)09-1078-03

暴力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15~44岁人口的主要死因之一。校园暴力作为暴力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施加于学校成员(学生和教师)的能导致身体和心理伤害的行为。青少年是校园暴力的高危人群。伴随青春期发育、体能增强,行为能力提高,但情绪不稳定,易受益惑,加之同伴影响力增加,反权威、寻求独立等特征,青少年最易成为暴力的受害者,同时往往也是暴力的始作俑者。据WH0对48个国家资料的统计,各种形式校园暴力的年发生率高达60%。为了解柳州市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发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9年3-4月进行了本次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柳州市区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柳州市全日制中学15所(普通高中3所,重点高中3所,职业高中3所,普通初中4所,重点初中2所),每所学校随机抽取4个班,共调查学生3285名,收回有效问卷3173份,有效应答率为96.59%。年龄12~22岁,平均(15.18±1.82)岁。汉族学生1664名,壮族学生1277名,其他民族学生232名;男生1339名,女生1834名;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重点初中、普通初中人数分别为597,699,577,471和829名。

1.2方法使用“中国城市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易导致伤害的行为、不健康、网络成瘾行为、物质成瘾行为、缺乏运动锻炼行为以及不良饮食行为共6个方面。本文只对暴力及校园暴力行为倾向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暴力及校园暴力行为倾向由9项指标组成,分别从躯体暴力、言语暴力、性暴力、情感忽视、不安全感等不同侧面来反映。

由研究者和经过培训的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在学校校医和班主任的配合下,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统一发放问卷,限时统一回收,学生独立完成。

1.3暴力定义采用WHO关于暴力的定义:蓄意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者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益剥夺的行为。校园暴力倾向包括发生在校内、上下学途中,学校组织的活动及其他所有与校园环境相关的暴力倾向行为。本研究将“凡遭遇过1次或1次以上暴力事件者”定义为1例暴力事件的受害者。

1.4不良心理一情绪障碍集聚判定标准

由以往12个月中发生的不良心理一情绪问题组成:“孤独感”、“学习压力”(因学习负担或成绩而心情郁闷)、“失眠”(担心某事)、“伤心绝望”(持续2周以上且停止日常活动)、产生自杀意念5项指标中“经常”或“总是”答案的为阳性,同时有2项以上指标为阳性的为不良心理一情绪障碍集聚。

1.5数据录入和分析使用EpiData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调查数据进行双录入,计算各项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的频数和百分率,百分率之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不同性别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流行现状被调查的3173名学生在过去1a中有2020人在校园或往返学校的路途中遭遇暴力,发生率为63.66%,其中男生为71.40%(956/1339),女生为58.02%(1064/1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33,P

2.2不同类型学校学生校园暴力行为流行现状被调查的3173名学生中,初中生、高中生、职业高中学生暴力行为发生率分别为69.31%(901/1300),55.63%(721/1296),68.98%(398/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08,P

2.3不同类型家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流行现状根据长期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组成情况,将学生家庭分为核心家庭、大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与隔代家庭(长期和学生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中没有父母亲)5种类型。重组家庭和单亲家庭是暴力行为发生的主要人群,不同类型家庭学生暴力行为的报告率见表2。

2.4有暴力行为学生不良心理一情绪障碍集聚情况有打架(躯体暴力)的学生同时伴有2种以上不良心理一情绪障碍集聚的占31.12%,无打架行为的为1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77,P

2种以上不良心理一情绪障碍集聚的占54.40%,无被恶意取笑行为的为1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99,P

3 讨论

校园暴力已成为全社会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之一。有文献报道,在我国中学校园内,以斗殴打架、勒索财物等为典型表现形式的校园暴力有蔓延发展的趋势;另外,语言讥讽、歧视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

调查显示,柳州市中学生校园暴力的发生率为63.66%,其中言语暴力所占的比例最高,为46.52%;躯体暴力、犯和抢掠占了43.59%。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暴力,都会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生长发育以及心理造成实际或者潜在的伤害。

调查结果显示,各种类型的暴力事件发生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均是男生高于女生,可能与男生的生理特点有关。一方面由于男女生暴力的表现形式不同,面对冲突时男性倾向于采用武力解决,而女性倾向于采用间接的语言形式解决,比如疏远、排斥、诽谤等;另一方面男性的社会角色鼓励其采取武力攻击。可见男生是校园暴力的高危人群,也是重点预防的对象。

破碎家庭的子女缺少温暖环境,自卑心强,格外易将所有的挫折和批评(即使明知是善意的)都当成是对自己人格的“诋毁”,从而激发强烈的暴力行为动机。单亲或重组家庭的孩子遭受暴力的报告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家庭,可能由于家庭的不完整,缺乏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和安全保障,成为弱势人群,从而导致暴力概率增加。

暴力行为随着年级的增高而下降,可能一方面因为随着年级的增长,被施暴的同学逐渐摆脱了身体上的弱势,从而减少了暴力行为发生的概率,提示应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早期干预。

校园暴力的分析范文第8篇

针对我市夏县校外无业青年殴打在校学生的事件,被媒体网络广泛传播,造成了不良影响。按照王清宪市长:“校园暴力令人恐怖!而此现象并非个别案件,并非个别学校,某种程度上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教育、管理部门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全市以夏县的这一事件为鉴,开展一次普遍的校园暴力整治活动,建设文明、温馨、和谐、向上的校园。”的批示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决定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校园暴力专项整治行动。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以公安部、中央综治办、教育部《关于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护校安园”的行动方案》和山西省有关学校安全工作规定为依据,紧紧围绕维护教育系统稳定大局,推动平安教育、平安校园建设,在全县积极开展校园暴力排查整治行动,强化学校及周边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严防发生重大涉校涉园安全案事件,维护校园持续安全稳定,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环境。

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规范(试行)》要求,通过集中整治各级各类学校安全隐患,杜绝校园暴力案件发生,形成“校内安全管理、校外高危人员排查管控、校园安全督导检查和责任追究”等长效机制,切实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感,确保我县校园安全稳定。

(一)排查校园内部安全隐患。教育科技局负责对学校排查整治工作的督导和检查。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校园内部安全负总责。学校要建立从校长、副校长到教师的层层负责的安全责任体系,加强校园内部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对学校内部保卫力量、守卫防护装备、安全防范设施和应急处置机制落实情况等进行自查。尤其是初中、高中、职中、民办学校要加强安全法制教育,提高学生守法意识;加强家校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取向;对违纪的、思想压力大的、行为偏激的和与校外不良青年联系紧密的学生进行摸底排查,采取一对一教育管理方式,及时化解生生、师生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加强放学时间段对校门口、宿舍楼内的管理,有效减少学生的聚集;严查严管校园的易燃易爆品、管制刀具、剧毒化学试剂,堵塞安全漏洞。

(二)整治学校周边治安秩序。各校要协同公安部门打击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和校园及周边存在的流氓团伙、黑恶势力。全面排查管控校园周边以及与校园活动相关的各类重点危险人员,严防失控漏管造成现实危害;校园高峰勤务和“护学岗”是否落实,校园及周边警务室或包校责任民警的履行职责是否认真。

(三)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学校要加强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特别是寄宿制中小学的门卫值班、值班巡逻、外来人员出入登记查验、宿舍管理、领导带班、学校岗位安全职责等制度是否落实,台账是否完备,信息反馈是否及时。

此次校园暴力排查整治行动从文件下发之日起,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整治行动。

(一)排查摸底阶段(5月20日-30日)

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本方案,围绕工作任务和责任分解,确定排点,逐个学校进行排查摸底,要结合《学生校园暴力情况调查问卷》,彻底摸清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隐患和问题,广泛接受家长和群众反映的建议,要分类整理、登记造册,建立台帐,并且上报教育科技局政教股。

(二)集中整治阶段(5月30日-6月15日)

对排查出的问题要逐一分析、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学校负责校园内专项整治工作,做到有机构、有方案、有措施。教育科技局督导学校整治工作落实。校外涉校涉生暴力事件由综治牵头,教育部门和学校积极配合公安部门进行从快、从速、从严、从重打击和整治。

(三)检查验收阶段(6月16日-20日)

整治工作结束后,各学校要及时总结并向教育科技局上报整治情况。市综治、公安、教育将联合对校园暴力整治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和抽查验收。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县教育科技局成立校园暴力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督导检查等工作。校园暴力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科技局政教股,联系电话:。各级各类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制定具体方案,落实校园暴力专项整治,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新绛县教育科技局校园暴力专项整治领导组

组 长:副组长:

成 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