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双减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双减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双减政策的背景和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双减政策的背景和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柴油补贴政策 现状 建议

我国是海洋渔业大国,海洋渔业在海洋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海洋捕捞产量超1200万吨,产值逾1700亿元,位居全球第一。浙江省是海洋大省,也是海洋渔业大省,海洋捕捞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至2012年末,我国共有机动渔船69.56万艘,浙江省机动渔船拥有量为4.96万艘,其中舟山市是浙江省渔船拥有量最多的城市。由于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衰竭和渔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造成渔业捕捞增收难的现象。

目前柴油成本已占到捕捞生产成本的六成以上,部分海洋捕捞渔船柴油支出已占其生产成本的七成多,而近年来油价又大幅度上涨。为缓解渔业燃油成本急速上涨而水产品价格波动不大的矛盾,自2006年国家开始实行渔业燃油补贴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对于降低渔业生产成本,加强渔政管理,促进渔民增收、渔业增效和渔区稳定等均具有积极作用。然而,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受自利倾向的影响,相关利益主体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全面了解柴油补贴实行现状,探索和发现实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进一步完善渔业补贴政策,有效地减少政策实行过程中问题的发生,切实维护渔区社会和谐稳定,确保渔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基于作者的教育背景,以及舟山渔业以海洋捕捞为主的实际,本文主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对舟山市渔业主管部门、渔业公司及渔民的调研,着重探讨海洋捕捞渔船柴油补贴实行中存在的问题,整合相关资料总结出合适的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海洋捕捞渔船柴油补贴实行中违规现象的发生。

1.我国柴油补贴政策发展历程及取得成效

近年来,国际成品油价格不断上升,国内油价市场波动明显,柴油价格自2005年起进行了多次调整,总体看,我国柴油价格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1]。为缓解渔业燃油成本急速上涨而水产品价格波动不大的矛盾,促进渔民增收,保证渔区稳定,在2006年国家下发的《对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因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增加支出实行财政补贴的意见》([2006]16号)中就正式提出了渔业燃油补贴的政策。

我国于2006年开始实行了渔业柴油补贴政策,舟山市在工作实践中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有些已被国家所采纳,如2007年远洋渔业油补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2]。其后在2008年的《国务院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国发[2008]37号)中规定对种粮农民、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给予油价补助支持。在2009年1月财政部了《关于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进一步完善种粮农民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补贴机制的通知》(财建[2009]1号),同年12月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渔业成品油价格补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9]1006号),并于201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规定渔业油价补助对象为符合条件且依法从事国内海洋捕捞、远洋渔业、内陆捕捞及水产养殖并使用机动渔船的渔民和渔业企业。

在2009年浙江省了《关于落实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财政补贴机制的实施意见》(浙财建字[2009]17号)。这些政策中提及了对渔业的扶持和渔船燃油的补贴措施,表明了国家对渔业的扶持和关注。其中补贴资金是由农业部根据各省市的具体上报情况下拨,再由各省海洋与渔业局具体发放。舟山市根据其国内海洋捕捞作业方式较多且各作业之间年油耗量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创造了“捕捞渔船分作业耗油补贴系数”,根据捕捞渔船分作业耗油补贴系数结合渔船主机总功率核算发放成品油补贴。

近十年的实践表明,渔船柴油补贴政策实施办法总体上是切实可行的,柴油补贴政策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渔民收入、稳定捕捞业生产和渔民生活,以及推动渔船规范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普遍的拥护和肯定。渔业柴油补贴政策的实施解决了基层渔业管理的许多老大难问题,缓解了基层渔业管理者和渔民的矛盾,改善了基层渔政和渔民的关系,为渔业规范化提供了解决途径。同时,渔业柴油补贴政策是切实解决渔业受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影响生产成本急剧增加的办法,是保障渔民生产积极性和收入的有效途径。

2.完善柴油补贴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渔业补贴是渔业行业特有的政府行动或无行动,且政府这种行动或无行动改变了渔业行业的短期、中期或长期潜在利润[3]。当前我国渔业已实行了渔用柴油补贴、渔民双转专项资金补助、远洋渔业扶持、渔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其中柴油补贴政策为补贴政策之一,其在施行过程中还存在若干问题,尚需进一步完善。完善柴油补贴政策具有如下意义:

2.1完善柴油补贴政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完善柴油补贴政策,解决我国目前现代渔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增加渔民收入,改善渔民生活水平,提高渔民素质,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建设惠及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4]。

2.2 完善柴油补贴政策

完善柴油补贴政策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惠农政策需要。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渔农民增收和城乡一体化发展,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出台了若干个有关渔农民增收、渔农村改革发展的中央1号文件,并落实了一系列的惠渔惠农政策。而渔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海洋捕捞又是渔业的重要部分,因此完善渔船柴油补贴政策,是贯彻党和政府惠渔政策的客观要求。

3.柴油补贴实行中的主要问题

从渔业产业政策和惠渔政策要求来看,就舟山市渔业的现状而言,渔船柴油补贴政策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双减政策的背景和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保管家;清洁生产;企业环境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环保督查制度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重点排污单位开展了系统的环境管理工作。随着垃圾分类等国策的实施与推动,人民群众越来越感觉到绿水青山深远的战略意义。环保管家作为新时代生态环境领域重要的参与者,已经开始从生态环境服务工作的浅水区向清洁生产与资源化利用的深水区探索。如何精准地提供重点排污单位清洁生产服务、强化管家专业能力摆在了第三方环境服务机构眼前[1]。

1环保管家的背景

2017年8月,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实施意见》(环规财函〔2017〕172号),鼓励第三方治理单位提供包括环境污染问题诊断、污染治理方案编制、污染排放监测,以及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营及维护等活动在内的环境综合服务。伴随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环保管家”这一概念应运而生[2]。环保管家作为一种“合同环境服务”的新型治理环境污染的商业模式,主要为企业提供检测、监理、环保设施建设运营、污染治理等一体化环保服务和解决方案,以解决企业环境问题。在企业运营工作中,环保管家可以和大气、水、固废,以及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同步开展,通过监控管理实现数据信息的自动采集。环保领域涉及更多的专业化问题,在污染处理过程中需要加大投入力度,企业采取不同的环境治理方案,满足不同环境治理要求。企业实行环保管家的优势在于企业自身监督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自身环保水平的提高、企业环境管理信息的公开。印染行业环保管家的服务思路是开放的、创新的、包容的、协同的,是以供给侧改革为导向的主动服务、以需求为导向的定制化服务。目前企业环保管家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服务理念逐步形成,服务内容也逐步丰富,需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总结和推广[3-4]。

2清洁生产与资源化利用领域发展现状

清洁生产在不用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叫法,例如“废物减量化”“污染预防”等,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定义的清洁生产为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提高生态效率,降低人类及环境的风险。自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颁布以来,政府对清洁生产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特别是2012年修订以后,清洁生产与资源化利用的节奏明显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于2020年3月再次修订,以垃圾分类为代表的资源化利用思想已成为国民必须掌握的基本素质。但相比于政府的高要求,部分重点排污单位的执行却受到了很大的掣肘,尚不能完全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存在以下问题。

2.1资源化利用意识相对薄弱

企业职工清洁生产意识薄弱,缺乏垃圾分类等资源化利用培训,环保管理人员配置不足,业务能力和素质不高;企业原辅材料台账记录不完善或记录内容不真实;产污设备、污染治理设施管理制度不完善;现场管理执行不到位。

2.2清洁生产审核流于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27条要求,重点排污单位需定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并应将审核结果向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报告。但在实际审核过程中,审核组织对企业基本情况了解不明,产排污判断失误,清洁生产方案趋同化,严重影响了审核报告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在环保压力日趋提高的当下,部分企业为了应付考核甚至伪造清洁生产审核结果,造成不良影响。

2.3减量化措施考核无法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18条要求,国家定期鼓励、限制和淘汰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名录,但部分重点排污单位对此名录不够重视,出于市场经济利益,仍选择国家明令禁止淘汰的设备。对现有推荐的节水工程则“选择性失忆”,以企业效益不佳等市场因素对抗减量化措施。

2.4清洁生产审核机构良莠不齐

随着清洁生产审核机构资质的打破,大量的环保咨询机构在未进行有效培训的前提下探索清洁生产审核领域,野蛮生长严重,审核质量严重下滑。此种现象给企业判断国家形势带来了严重的误导,并产生了严重的后果。“我不知道什么淘汰产品”“今年效益不好明年再说”“反正政府对我没有要求”是部分重点排污单位面临减量化考核无法落实的托词。因此,如何让清洁生产与资源化利用真正落到实处,需要专业人员和机构进行一对一帮扶,环保管家服务就成了一个有效的手段。

3环保管家服务模式在清洁生产审核中的应用

3.1环保管家参与清洁生产工作

(1)环保管家有捕捉科技前沿及行业领先的嗅觉与能力。(2)环保管家具备了解目标企业原辅材料、工艺、设备、产品等各项静态运行情况的能力。(3)环保管家可以掌握目标企业的过程控制、废弃物、管理、员工等动态运营方法。

3.2环保管家开展资源化利用全过程服务

(1)定期开展企业原辅材料、产污设备跟踪,推荐优秀供应商。(2)以查找环保隐患为手段,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3)以污染治理设施排查为切入口,定期开展废物减量化考核,把节水、节能、减废作为根本目标。(4)以环保培训作为突破口,定期对企业员工开展清洁生产、垃圾分类培训,通过加强教育训练,不断强化员工的节能减排意识。(5)以制定环保各项管理制度为依托,完善企业清洁生产与资源化利用管理,实施奖惩机制并监督落实。

3.3环保管家自身建设的要求

(1)积极掌握重点排污单位的行业动态,熟悉行业法律法规,并结合合规性评价积极完善自身行业特殊属性。(2)通过问题导向,从污染治理设施倒推产污环节,并熟悉其产污工艺原理。(3)积极培养沟通能力,成为企业实施全过程管理的好帮手,搭建政企交流的桥梁。

3.4环保管家实践清洁生产审核案例展示

某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于2019年开展一轮清洁生产审核,公司领导层与环保管家积极沟通并下达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至全员。环保管家依托专业背景,从合规性分析、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污染因子排放、药剂组合选型、设备效能出发,利用《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要求,系统开展了全公司员工清洁生产培训,从而导入理念。在审核过程中,环保管家结合日常环境隐患排查与污染因子达标性分析,从清洁生产方案探索的八个方面,总结整理出7套可实施的无低费方案和2套中高费方案。随着清洁生产评估的开展,专家组肯定了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一致同意实施方案。环保管家在实施方案管理方面发挥了日常巡查、诊断的优势,督促企业开展改造并在审核后期进行环保绩效核算。在审核尾声,企业通过投资50.8万元,当年取得经济效益35.845万元,通过后道水处理工艺改进、超滤设施优化改造等中高费方案的实施,实现中水回用16.79万t/年,COD减排2.13t/年,污泥减少委外处置250t/年。在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的清洁生产验收过程中,环保管家对企业取得的环境绩效进行了汇报,得到了验收专家组的认可并顺利通过验收。

4环保管家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和资源化利用实践的意义

4.1是提升企业内部清洁生产管理软实力的重要保障

环保管家可以很好地满足企业清洁生产和资源化利用的考核要求,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产生,并化解企业盲目抵触的情绪,为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环保管家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4.2是地方环保管理主管部门实施监管的重要补充

环保管家可以作为企业内部清洁生产监督员,发挥地方环保主管部门清洁生产与资源化利用的监督管理作用,让企业从被动的监督检查转变为主动探索实施清洁化管理,缓解环境主管部门的工作压力。

4.3是清洁生产审核过程的重要支撑

环保管家是企业环境管理的吹哨者和监督员,在“双控双减”要求下,可以更大限度地为企业开展资源再利用提供技术手段,带领企业探索市场动态和引入先进技术,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的建设依然是我国发展的千年大计,有着重要的意义。环保管家服务模式的运作,对我国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当前环保形势下,相关人员应当提高对环保管家服务的关注,应该将清洁生产监督管理纳入环保管家服务工作,让环保管家可以在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桂茹,王宇佳.新环保形势下“环保管家”服务内容综合分析[J].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2021,44(2):79-83.

[2]蔡德明,任雁.基于环保管家的发展模式与价值分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12):174-175.

[3]赵婷,倪忠晓,周浩,等.环保管家服务模式探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0,33(2):32-33.

双减政策的背景和意义范文第3篇

“资金宽裕、项目难找、信贷需求不足”,这是《财经》记者近期在与一些地方银行交谈中听到最多的反馈。

信贷需求不足到什么程度?某城商行一分行副行长向《财经》记者坦言,今年初,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他所在的分行小微企业余额就开始下滑,最严重下滑近10%,后在二三季度调整业务策略,余额才赶超年初总数。

另有一村镇银行行长也告诉《财经》记者,今年以来,信贷需求疲软,该行信贷投放增速较去年同期降低十几个百分点。

在流动性上,上述银行均表示资金比较宽裕,从市场目前资金价格水平也能够说明这一点。10月23日,一年期shibor为3.41%,与去年同期4.95%相比,利率降低了31%。

在流动性资金充裕的大环境下,人民银行继续向市场释放货币宽松信号。

10月23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同时,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为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正向激励,对符合标准的金融机构额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央行再次双降,反映最近一段时间宏观经济对货币政策的要求。9月份CPI同比上涨1.6%,前三季度GDP平减指数为-0.3%,此外9月份PPI同比下降5.9%。综合起来看,当前我国物价整体水平较低,因此基准利率存在一定下调空间。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依然是“全面降准”+“定向降准”的组合,预计可以释放流动性7000亿左右。

央行希望在进行总量调控的同时,可以兼顾结构调整,频频采用定向放松。就在本月初,人民银行推广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试点范围扩大到11省(区市)。10月21日,人民银行再次定向对11家金融机构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共1055亿元,期限六个月,利率3.35%,同时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副总裁章俊向《财经》记者表示,“此前,我们就预测四季度还会有一次降准、降息,首先,降息比较直接,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现在整个利率水平和比还是偏高,有降息的空间。降准是对冲外汇占款,最近一两个月特别是9月整个资本外流的幅度下降,人民币汇率已经稳住,但是未来资本外流还会持续,会造成基础货币萎缩,必须有一个新的投放渠道。信贷质押再贷款也是提供基础货币新渠道,另外,通过降准提高货币乘数,能够维持整个国内流动性的相对宽松。”

随着货币政策渐进放松,一个新问题却日渐凸显,在企业效益不佳,市场风险加大,信用风险攀升的宏观环境下,如何让资金真正流入实体经济,助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释放新一轮经济增长动能?

某接近央行决策者人士表示,当前货币政策可发挥效用的空间已很有限,不能指望货币政策解决所有问题。近期,财政可以加大一点支持力度。但总体上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还是结构改革的问题。而无论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只是短期的反周期政策,在经济低迷的时期,发挥企稳作用。根本之道还要落在改革层面,比如金融改革、国企改革等关键性改革,来实现中长期增长。 调控机制创新

10月23日晚间,在央行宣布降息、降准的同时,存款利率管制的最后一根红线也宣告破除。央行表示,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并抓紧完善利率的市场化形成和调控机制,加强央行对利率体系的调控和监督指导,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放开存款利率的上限是利率市场化的大势所趋。目前通胀率较低,流动性较为充裕,前期已经数次上调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放开了一年期以上存款利率的上限,允许了同业和大额存单的发行,这些措施已经基本释放了利率上行的压力。因此,现在是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较为理想的时机,同时宣布降低基准利率也为控制这项改革的风险提供了额外的“保险”。

在货币政策调控的手段上,央行近年来一直在践行从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的转变,利率市场化无疑是其中最举足轻重的一步。事实上,在此轮逆周期调控中,央行在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同时,不断适时进行新的制度、产品创新。

10月10日,人民银行在前期山东、广东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形成可复制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北京、重庆等九省(市)推广试点。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地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辖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部分贷款企业进行央行内部评级,将评级结果符合标准的信贷资产纳入人民银行发放再贷款可接受的合格抵押品范围。

央行指出,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是完善央行抵押品管理框架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和灵活性,有助于解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格抵押品相对不足的问题,引导其扩大“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

这一政策被市场大范围关注的时间点并不是该政策的时间,而是有人士将其解读为“中国QE、将释放7万亿资金”。随后,多位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该政策与QE区别甚大。

马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这种解读和对流动性影响的估计是没有根据的。央行宣布扩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的合格质押品选择范围,不会对流动性总量产生显著的影响,也不可能是中国版的QE。同时,马骏认为,随着外汇形势的变化,基础货币的外汇占款供给渠道减弱,人民银行通过再贷款等主动供给基础货币的渠道加强。

据了解,西方国家再贷款的质押品主要以证券、信贷等金融资产为主,中国再贷款的质押品主要以债券为主,此前并无以信贷资产为质押物的再贷款,将质押品扩展到信贷资产,未来能够更好完善这个工具(再贷款),银行也更便利推动央行再贷款,央行再有选择性进行信贷投放,有助于将来更好发挥再贷款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

“现在来看,如果央行觉得货币在投放总量上有问题,降低存款准备金很容易可以解决流动性不够的问题,所以,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跟货币总量投放无关,从央行角度去看,还是完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完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为未来更好发挥再贷款作用,尤其是结构调整作用会有积极意义,短期来看,对于流动性投放没有什么意义。”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

某接近央行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信贷资产证券化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从央行角度看,作为进一步利用商业银行资产补充流动性的一个工具,另一方面,作为资产证券化的一个产品,是未来支持、开发金融市场的一个渠道。” 企业信贷需求不足

人民银行自去年11月以来六次降息、五次降准,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宽松可以从利率水平的降低中体现出来。

10月17日,作为市场化利率参照系之一的余额宝七天日均年化收益率首次跌破3%,中金公司报告称,在货币政策宽松背景下,余额宝收益率将继续下降。在此次双降前,报告估计,余额宝的收益率将下降至2.4%-2.5%,如果央行今年继续降息一次、降准100个基点,那余额宝收益率或将再下一个台阶,至2.1%-2.2%。

从近期公布的三季度金融数据来看,货币政策已经渐显效果。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35.98万亿元,同比增长13.1%, 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与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分别为1.05万亿元和1.30万亿元,均高于此前市场预期水平,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在新增社会融资中占比高达81%。

央行货币政策进一步趋松,然而流动性市场并不缺钱。

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的信贷需求相对下降,今年以来,很多地方银行出现“资金充裕、项目难找”的情况。

《财经》记者从上述城商行了解到,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相对疲软,银行现有客户贷款需求不足,包括制造业、房地产、政府平台等传统业务贷款需求不旺,而出于不良贷款攀升的担忧,银行业普遍惜贷。目前,部分银行开始改变风险偏好或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上述城商行的分行副行长告诉《财经》记者,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偿债能力越来越弱,原来很多特别优良的企业陆续出现逾期。随着逾期情况越发普遍,银行放贷意愿下降。“实事求是讲,银行利息再低,企业贷款出去能赚到钱才行,小微企业经营困难是导致信贷需求减弱的直接原因。前两年资金特别紧张,总行还会协调人民银行给一点额度,今年就没有这样的情况,绝对是需求少,银行的流动性是充裕的。”

该副行长介绍,从数据来看,信贷需求不足在今年一季度体现较为明显。一季度小微信贷余额下滑了近5亿元,达年初余额10%。随后,二、三季度开始调整业务策略,目前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经超过年初余额总数。“原有小微企业需求下降,我们就扩大农贷、按揭贷款的占比,房地产是绝对不碰的。”

另有一村镇银行行长告诉《财经》记者,今年以来,信贷需求疲软,该行信贷投放增速较去年同期降低十几个百分点,更有某股份制银行的支行行长告诉记者:“除了政府,基本不要钱。”

不过,近期的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政策,揭示了更为全面的信贷状况。

标普评级认为,中国人民银行此举显示中国经济及小型中资银行的压力增大。目前全系统流动性依旧充裕,且9月末银行业超额准备金率在2.5%左右的高点。但是,这一融资方式试点范围扩大表明,全系统流动性指标可能掩盖了部分小型银行因资产质量快速恶化导致流动性状况或流动性前景不佳。资产质量的下滑不仅会直接削弱银行资产流动性,而且打击存款人信心从而损害融资状况。 结构性问题待解

基于“稳增长”考虑,以及提供基础货币的外汇占款进一步减少,市场对于此次降准、降息早有预期。

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2009年6月以来首次跌破7%;同时,10月22日,外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银行累计结汇8.26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34万亿美元),售汇10.15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64万亿美元),结售汇逆差1.88万亿元人民币(折合3015亿美元)。从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看,2015年前三季度,累计涉外收入15.28万亿元人民币(折合2.48万亿美元),对外付款15.70万亿元人民币(折合2.54万亿美元),涉外收付款逆差4139亿元人民币(折合636亿美元)。

连平表示,降低准备金是出于外汇占款负增长考虑,进行对冲。总体是从实体经济需要进行调整,同时,也有前瞻性考虑。目前已经是第四季度,明年初经济运行要保持平稳增长,货币政策就要有前瞻性考量。从前两年情况来看,每年一季度经济增速通常会下一个台阶,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明年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需要政策进行提前布局。

他同时提醒,在利率方面,降息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由于美国可能加息,中外利差明显收窄,或将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造成资本加快外流,这对稳增长又是不利的。所以,政策要有所兼顾。此外,利率水平要注意前瞻性,因为货币政策有一个滞后效应,长期来看,我们想要减杠杆,但是利率水平不断降低,杠杆未来还在上。

上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 “当前货币政策的目标功能就是把融资成本降下来,增加流动性。”但渐松的流动性,与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不足,二者间新的不匹配,再度揭示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而货币总量并不能解决结构性问题。

“钱已经提供了,但是又用不上,货币政策怎么样解决呢?应该从改革来解决,例如银行、企业的改革,要理解不同的政策是发挥不同功能的,总体上来说,我们现在碰到的问题似乎还是结构改革的问题。”上述接近央行决策层的人士说,“财政政策也好,货币政策也好,都只是短期的反周期政策,根本之道还是要落实在改革上面,比如金融改革,国企改革、所有这些改革是最关键的,并能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马骏向《财经》记者表示,货币政策主要还是总量政策,但货币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结构调整的作用,比如对小微、三农结构性的支持。传导机制有一部分和货币政策相关,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建立更加通畅的融资渠道,需要中长期很多结构性的调整,还需要政府在增信、贴息方面做很多工作。

市场上相当部分的人士认为,除了货币政策还要有其他的配套措施,比如财政政策当加大力度。在财政政策方面,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700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

马骏认为,这些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一定的滞后效应,稳增长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可在出台6个-9个月后达到峰值。具体而言,财政政策推出后,对实体经济的最大促进作用将在推出5个月后出现,货币政策则是在9个月后显现。

总理在金融企业座谈会上曾表示,我国货币池子里的水不少,但向实体经济传导仍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对此靠大水漫灌无济于事,而是要依靠改革开放加以破解,提高金融调控和服务的有效性。他指出,其中的一项改革是利率市场化改革。

双减政策的背景和意义范文第4篇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能源、经济以及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上世纪传统的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概念提出的背景

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诤的事实。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

(三)低碳经济概念提出的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二、河北省实现低碳经济的方法途径

(一)将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纳入河北省“十二五”规划

从河北发展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河北省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领域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

根据河北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的部署,河北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到,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努力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二)借鉴保定等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先进经验,在全省范围进行推广

2007年初,保定市政府已经提出了太阳能之城的概念,计划在整座城市中大规模应用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以降低碳排放量。在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中,我省就有两种类型,即逐步演进型和技术创新型的保定低碳城市以及技术创新型的曹妃甸生态城市。

(三)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发展清洁能源

据统计,我省二氧化碳年均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7%左右,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巨大。我省将围绕“双三十”单位、“双百”企业,切实抓好重点单位、重点工程和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大力削减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坚定有序地淘汰落后产能,妥善处理好节能减排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关系,对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坚决淘汰;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造林绿化工程,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我省也是清洁能源资源较丰富的地区,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资源都很丰富。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努力降低我省二氧化碳年均排放量。

(四)将“低碳经济”绩效纳入政府、公务员政绩考核核心内容

“节能低碳”的落实,在行政体系内,省长确实称得上是“超级明星”,不过“节能低碳”却断然难以因为行政“明星”可爱和善的卡通形象便立竿见影的收获奇效。事实上,“节能低碳低碳”工作的落实,更多需要的是经验的传递和意识的到位,详细到行政体系中的节能低碳而言,则更多有赖于“上行下效”,领导的“节能低碳”意识如何,上级行政部门的“减排”绩效怎样,往往会为下属和下级单位所效仿。

三、金融机构在我省开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

(一)银行业要成为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近年来,一些银行通过与国外有关机构合作,在研发面向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等项目的“绿色信贷”产品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促进技术的创新。中国是资源消耗大国,但是单位资源平均产出不足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中国是贸易大国,但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只占10%。作为国内企业对外进行碳交易的桥梁,金融机构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引入绿色技术,还可以为企业提供绿色担保、绿色贷款,推动企业技术的研发与进步。

(三)银行业要防范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行业信用风险。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调整,产业链的价值分布将从向资源型企业倾斜转而向低碳技术环节倾斜,使国民经济逐步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银行业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由于欠缺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支持低碳产业结构的相关政策往往导致转型企业经营成本大幅上升,盈利能力下降,直接导致银行信贷风险的上升。同时,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风险。以上这些因素,不仅对银行存量贷款的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加大了银行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投放新增贷款的风险识别和信贷决策难度。

双减政策的背景和意义范文第5篇

[尹中立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研究员

在中国的金融结构里,间接融资的主力机构是商业银・行,直接融资的主要场所是证券市场(包括股市与债市),自这两个市场形成以来,一直是两张皮,彼此之间的联系不太紧密。但自2007年以来,银行与股票市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个市场的变动会立即影响到另外一个市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可能成为互相促进的关系,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又可能成为互相制约的关系。从2009年的情况看,8月份之前二者是互相促进,而进入第三季度以后,银行与股市开始出现相互制约。

银行股的表现成为股市涨跌的风向标

在2005年之前的股票市场里,上市的银行股只有深发展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三家,这三家银行股占流动股的市值比例只有5%左右,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对股票市场影响甚微。

2005年后三年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这三家国有控股的大银行相继加盟股票市场,其间还有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中信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登陆股票市场,使商业银行板块已经成为股票市场市值权重最大的板块,占股票市值的30%以上,商业银行的股价表现已经直接成为股票市场涨跌的风向标,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可以望其项背,因此,指数走势在相当程度上要看银行股的脸色。

那么,为什么2005年之前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上市,而2005年后迫切上市融资?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是商业银行监管制度的变化,其二是我国银行业改革的进程及国有银行资产质量的限制。首先看看第一个因素。2001年之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监管的主要指标是资产负债比例,商业银行只要有新增的存款就可以放贷款,因此,决定商业银行行为和业务规模的主要因素是吸收存款的多少,与资本多少没有必然的关系,银行上市与否并不影响其业务发展。例如,深发展是中国第一家上市银行,也是深圳交易所的第一家上市公司,该行是1987年成立,而和该银行同时成立的深圳的另外一家银行是招商银行,招商银行于2001年才上市,比深发展上市整整晚了11年,但招商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远远超过深发展,可见上市银行并不存在明显的优势。但2001年之后,随着我国加入WTO,商业银行的监管制度发生重大变化,资本金管理成为商业银行监管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成为直接影响其业务发展的指标,通过股票市场来筹集资本金成为商业银行的迫切需要。

2005年前,影响商业银行上市的第二个因素是国有银行的改制进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一直较差,大型国有银行在2001年启动改革之前的不良率在30%左右,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一直举步维艰,更无法满足上市的标准。

在新的制度背景下,商业银行上市融资将是普遍的趋势,数以百计的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将实现上市融资的计划,银行股在股票市场中的份额将会继续增加,银行股的走势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将越来越大。这对机构投资者尤其是指数基金的影响越来越大。

从境外投资者的角度看,中国商业银行创造的GDP只占6%左右,但上市的商业银行的市值占H股总市值的50%,因此,银行股成为中资股的代名词,看好中国的经济增长第一选择就是投资中资银行股。在2009年初,在全球经济一片悲观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明确提出保8的目标,使国际资本将资产配置目标转向中资银行股。在国际资本的一致追逐下,香港上市的中资银行股表现非常突出,工商银行等股价开始接近2007年的最高位。而香港市场的表现又对A股市场的估值产生直接的影响。总之,银行股已经成为左右A股市场及H股市场的最主要力量。

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速度直接左右股票市场涨跌

2009年上半年的股市行情主要是由信贷资金推起来的,没有信贷油门的急剧扩张,我国股市不可能在全球独领。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人民银行从2008年11月份开始放弃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额度管理。之后,出现信贷井喷:2008年11月份信贷增加4700多亿元,2008年12月份信贷再增加7600亿元,2009年E半年信贷增长7.37万亿元。

在信贷的扩张带动下,我国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加,广义货币供应量从2008年中的16%增加到2009年10月份的30%,广义货币供应量超过名义GDP的增长速度达20多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纪录,这正是股票市场分析家们一直对2009年的中国股票持乐观看法的最重要依据。

当然,指数的大幅度上涨也离不开银行股的贡献,从6月初开始,银行股集体发力,使股市从2700点开始加速上涨并轻松突破3000点关口。有意思的是,银行股从6月初开始飙升,与之对应的是6月份信贷增长数量的创新高。当然,有很多人并不认为信贷资金进入了股市,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能够证明的确有大量的信贷资金进入了股票市场,但应该没有人否认信贷增长速度对股市行情的影响。从8月初开始的股票价格的急转直下,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公布的7月份的信贷数量大幅度减少(比6月份减少了八成)。而10月份的股市回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布的9月份的信贷数据超预期。

银行开始成为股市上涨的制约因素

从上述分析可见,股市与商业银行之间可以相得益彰:商业银行扩张信贷导致股市上涨,而股市繁荣可以给商业银行补充巨额资本金,商业银行有了源源不断的资本金就可以继续扩张信贷,如此循环往复。

但眼下却出现了明显的悖论:股市上涨受制于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长,但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已经用到极限,要增加信贷就必须通过发行巨额股票的方式补充资本金,而巨额股票的发行又会增加股票市场的供给,使股市失血。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在8月份前后公布了融资计划之后,股票跌幅都超过20%,其表现已经将此矛盾和悖论昭示给投资者。

为什么股市与商业银行之间由互相促进变为互相掣肘?问题的关键在于银监会收紧了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要求,这实际是商业银行信贷政策转向的开始,由8月份之前的积极扩张政策变为以防范风险为主的紧缩政策。尽管我国的货币政策基调没有改变,但操作上已经出现明显的“微调”。第一个信号是银监会将次级债从商业银行的资本中扣除。根据银监会的新规定,由银行之间持有的次级债券应该从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中扣除。目前此类债券数量大约有2000多亿元,如果完全从银行的附属资本中扣除,意味着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受到很大冲击。由于力度太大,市场出现强烈的反弹声音,于是,采取“新老划断”(老的次级债按照老办法计算,新增 的次级债按照新的办法计算)的方式,即使按照“新老划断”,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也将受到严重制约。

“微调”的第二个信号是敦促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这就是最近市场传言“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的13%”的由来。尽管银监会及时做出澄清,但通过股票市场补充资本金显然不是凭空想象的“传闻”。商业银行要维持资产规模的增长,就必须维持资本的同比例增长,也就是说商业银行需要不断补充资本金。补充资本金的渠道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一是让利润转化为资本金,但当前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长速度很快,通过利润留存的方式无法满足要求:二是发行债券,由于商业银行需要的资本规模很大,一般采取向同行发行次级债券;三是发行股票。可见,在当下的情况下,股票市场对商业银行来说意义非同小可,没有股票市场源源不断的资本补充,商业银行即使有存款也发不了贷款。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从财务上看最健康,这得益于2005年至2007年的股票大牛市,在此期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相继完成上市融资工作,募集了巨额资本,这是上次牛市最重要的历史贡献。截至2008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超过10%,上市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超过12%。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2007年之前股票市场给我国商业银行补充了巨额资本金,2008年11月份以来的信贷扩张就无法在不突破监管框架的情况下有效实施。

但经过2009年的信贷井喷,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经大大下降,基本上都接近监管底线。如果2010年信贷继续增加,就需要及时补充资本金,如果按照2009年的信贷规模计算,商业银行扣除利润留存外,至少需要补充5000亿元的资本,如果按照市场预测的7万亿规模计算,也需要补充4000亿元资本。当然,不是所有的资本补充都要通过股票市场,但股票市场一定是主要渠道。

银行股的动辄数百亿的融资会对股价产生较大冲击。但如果股票市场不能实现商业的融资计划,信贷扩张就会受到明显制约,股市的上涨就会进一步受到影响。

尽管如此,笔者以为商业银行应该立即采取行动到香港市场去融资,因为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看好的基调还没有变化,对中资银行股的投资意愿还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如果等到不良率开始出现上升,则国际资本对中资银行股的态度会出现逆转,中资银行股将被弃之如敝履。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构成人民币升值主要压力

[刘煜辉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研究员

当国内购买力无法消化而只能依靠出口来消化投资释放的产能时,这种投资主导的经济必然会走向依赖出口的经济。因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当下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主要来源。

很多人持有这样的判断,中国的货币当局因顾忌升值压力而不敢加息;中国只有在美国加息后才会跟进,同样是因为惧怕由此会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其实,这样的分析逻辑是错误的。

如果你认为那些借道“经常项目”进入的热钱是来套利人民币升值的话,那就犯了金融市场的“幼稚病”。因为,现行人民币名义汇率显然不是个市场变量而是个政策变量。对冲基金基本上是这样玩的:一边在海外NDF(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市场开出足够强的人民币贴水,一边又屯兵港股、港股期货及国内的股市和楼市,以谋求由预期改变的自我实现所产生的资产价格泡沫。

但在笔者看来,“利差”绝非是影响人民币升值的决定性因素,这只是跨境资金造势的噱头而已。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压力来自国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种变化并不是由制度创新或技术进步而是高投资全面提速带来的结果。有理由相信,2009年中国的资本形成增速将超过30%,随着资本劳动比进一步快速上升,在2007年和2008年曾出现减速势头的劳动生产率将重新向上。

我们说,自本世纪以来,人民币累积的升值压力大多源自于此。

“高投资必然高储蓄”,这是一条基本的经济规律。在中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储蓄促成了高投资,高投资反过来又做高了政府和企业的储蓄。于是,国内家庭所形成的购买力越来越消费不掉国内产能,这部分国内产能只能卖到国外去,就这样变成了“顺差”。所以,投资的经济必然是走向出口的经济。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从2001年的174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4400亿美元,所占GDP比重也由1.3%上升至10%。

故此,投资主导的经济,其实际汇率就会冒“虚火”,因为盯住美元,美元贬值就意味着名义有效汇率很可能也会跟随出现贬值,并将显现泡沫或是通胀的压力。坦率地讲,只要存在着虚火,人民币有效汇率就根本无法稳定下来,即便我们改变现行汇率政策的规则――从盯美元重新回到盯住所谓的“一揽子货币”也枉然。

反过来讲,中国真正进入“调结构”的实质进程,其实就是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压力“反侧自消”的一个过程。因为,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暗示了廉价资源时代的结束,意味着资源配置的权利将由政府回归市场。高储蓄的下降,也意味着内需将可逐步填补因外需退出的缺口,“双顺差”将大幅收缩,中国经济增长也将减速到一个正常水平。

所以,近年来笔者一直强调,人民币汇率改革一定要结合国内的经济结构调整,一方面,我们要好好总结2005年汇改以来一些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一旦结构性改革严重缺位,如果直接启动名义汇率的升值阀门,人民币的渐进升值路径,不就等于发出了“快快向中国搬钱”的动员令?果不其然,贸易顺差、外资直投及热钱“三股合流”,使中国的货币流动性滔滔不绝。当围堵流动性的货币政策工具被用到极限时却发现,问题依旧,甚至还“愈演愈烈”。

据此,笔者认为,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一定要超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本身,因为人民币汇率面临的困境是我国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的必然结果,而不是原因。由于国际收支失衡本质上是个内在的宏观经济总量问题,并不直接取决于贸易政策或产业竞争力,但最终要取决于国民储蓄率和投资率,因为它们决定了资本的国际流动。因此,国民储蓄率和投资率两个变量几乎不受贸易政策的影响,更不会受到其他国家货币升值或贬值的影响,储蓄与投资的长期失衡最终是由一国经济增长模式所决定的。

当然,如果你迷信国际贸易收支的“价格弹性或汇率弹性”,尽可采取“试错法”一试,但在一个价格存在系统性扭曲的经济体中,货币当局根本就不可能评估名义汇率到底要升值多少或升值多少才够;只要资源依然是按行政的意志在配置,均衡汇率对这样的经济体意义并不大。

由上观之,中国之所以会形成“双顺差”,不是因为出口多了,而是因为国内收入购买力的下降,导致出口部门扮演了增加就业的角色。如果短期内出口部门的人失业了,中国经济就只剩下重化工了。没有了就业,哪来收入,又何来消费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

此轮热钱流动对我国金融威胁可能更大

[陆前进观点]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副教授

目前全球经济还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复苏的基础还不牢固,但是市场流动性充足,大量热钱流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国也是热钱觊觎的对象。但笔者认为,这次和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热钱的流入有所不同,对可能带来的后果,须有足够估计。

首先,热钱流入面对的利率环境不同。两年前中美利率变动方向相反,中国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央行收紧银根,不断提高利率;而美国由于次贷危机爆发,美联储不断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中美利率形成倒挂,成为吸引热钱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时,尽管央行加息能够收缩经济,遏制通货膨胀,但加息会导致资本内流,人民币会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而更大的升值预期会加剧投机资本的流入,央行又会面临更大的干预压力。而美国降息意味着美元走软,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中美背道而驰的货币政策,加重了我国调控成本和经济过热的风险,“热钱”流入中国收益高,动力更强,央行调控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而现在面临的情况是,中美利率都处于较低水平,两国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并不是吸引投机资本的重要因素。

其次,国内经济环境不同。两年前我国经济过热,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是“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从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那时我国的资产价格较高,通货膨胀也有抬头趋势,央行为了控制资产价格上涨和物价水平的继续上升,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而现在中国经济正处于“保增长,防止通货膨胀预期”的时期,政府一再表示,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因此利率上调的压力较小,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热钱将难以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国际热钱更多看重的是中国经济正呈现V型恢复,经济形势改善、国内投资风险小等因素。

其三,国际环境不同。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次贷危机仅局限于美国,其他国家还没有受到直接影响,美元贬值主要是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而现在美元贬值主要是美国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高企所导致的。两年前的热钱主要流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因为这些国家经济恢复快,本币升值的压力较大;还因为这些国家资产价格的上涨趋势。这次热钱的流动,则体现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恢复程度的不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遂成为游资向往的地方,导致该国货币升值压力上升和资产价格上涨。

其四,全球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低成本的流动性。目前全球主要国家仍然保持刺激经济政策,而在实体经济仍然脆弱的情况下,过多的流动性在寻求新的获利场所。从去年10月至今,有超过5000亿港元资金流^香港地区,投机香港的楼市和股市,巴西、印尼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等也都成为热钱袭击的对象,这些热钱也同样威胁中国的金融安全。而两年前热钱的规模远没有现在这么大,全球还没有完全陷入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实施刺激经济的政策,没有形成大量游资共同袭击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现象。

其五,热钱流出影响可能也不同。一旦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基础牢固,刺激经济政策立马就会退出,热钱就会迅速流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资产价格可能会迅速下跌,银行不良贷款也可能会迅速增加,这是我们必须严加防范的。同时,热钱的流进和流出将加剧本国货币汇率或预期的变动,给金融市场造成很大冲击。而两年前的热钱流动,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随着各国采取刺激经济措施,我国开始下调利率,资产价格也开始下跌,人民币又停止升值,热钱获利有限,对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相对较小。

由上述比较可以看出,这次我们面对的热钱流入,对我们经济和金融构成的威胁更大,因此,需要尽早关注和研究本轮热钱流进和流出的特点,做好防范措施,采取应对政策,严防宏观经济的大起大落,以维护本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和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全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须进一步推进金融创新

[曾刚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

在人类经济史中,重大技术创新的出现和经济转型的背后,总少不了金融因素的支持。低碳技术的开发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自然也不会例外。从过去一段时间的实践来看,已有很多金融机构开始涉足低碳技术开发领域,此外,排放权市场的发展,也为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激励,并吸引相当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其中。所有这些金融创新,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致来说,围绕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现有市场环境下对节能减排项目的资金支持;二是在排放权交易基础上的各种金融创新。

从第一个方面看,在目前市场环境下,许多节能减排的项目和技术开发(如新能源等)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并具有一定的市场盈利前景。金融机构愿意参与其中,提供资金支持。商业银行以及一些公募和私募基金是目前该领域的主要参与者,也由此产生了“绿色贷款”和“社会责任基金”等概念。在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方面,除了商业性金融机构外,非商业性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集团和许多非政府组织,也在为各种环境友好技术的开发提供着持续的资金支持。

第二个方面,与排放权交易的产生有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思路,脱胎于《京都议定书》所设计的国际排放权交易(IET)、联合实施机制(JI)以及清洁发展机制(CDM)三种市场机制。在这一整套市场体系下,通过对排放设定限额,并对超额排放实施惩罚的制度,排放权由此具有了一定的市场价值。在此基础上。受约束的排放者,可以通过排放权的交易,来降低减排成本。这一机制,不仅能对受约束的排放者形成制约,还能为不受约束的排放者(如不承担减排义务的国家)形成一定的减排激励。

根据联合实施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的安排,其他国家企业通过采用清洁技术所实现的减排量,在经过特定机构认定后,可产生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并进入排放权市场交易。这样一种市场设计,在不改变原有生产范围和生产性质的情况下,使降低碳排放不再只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而变成了一个可以获利的能力和资产。这为企业采用低排放生产技术提供了激励,由此也催生了一系列的相关金融服务需求,吸引了相当多的金融机构加入。目前,包括排放权交易所、各类政府基金、投资银行、PE投资者、商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等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都是该领域的积极参与者,并大大推动了相关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到2008年底,全球排放权交易规模已经超过1200亿美元,成为一个重要的大宗商品市场。

而在我国,节能减排、降低经济增长的碳强度已成为未来战略发展的方向。在各方的努力下,相关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金融层面也出现了相当多的创新。一些金融机构开始明确提出节能减排的企业责任,同时积极参与到绿色环保项目的贷款和投资当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此外,与排放权交易相关的金融创新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首先,一些城市纷纷建立了环境交易所,开始尝试搭建排放权交易平台,一方面为现有企业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提供便利,并谋求议价权利;另一方面,也为建立本土排放权交易体系进行初期的尝试。第二,相当多的投资银行和PE投资机构在国内从事与清洁能源机制相关的融资和中介服务,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极大的进展。2008年,产生自中国的CERs已占到全球的84%。第三,一些银行开始尝试推出与“绿色信贷”和排放权交易挂钩的结构性产品,为个人参与相关投资提供了便利。

双减政策的背景和意义范文第6篇

一、流动性的内涵与度量

流动性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中的热点和难点,已波及经济各个层面,牵动着各方关注。

对于什么是流动性,有着不同的解释。国内经济学界一般认为,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转变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形态的难易程度。容易变现的资产称作流行性高,难以变现的资产则称作流动性低。货币可以当作是具有完全流动性的资产,其他资产则可依据其流动程度高低具有不同等级的货币性。欧洲中央银行将流动性过剩定义为:实际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即基础货币发行量超过了均衡水平。格林斯潘将流动性定义为社会经济体中金融资产的总和。

本文从可测量、可统计的角度看宏观意义上的流动性,将与实体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视同流动性,从M2对实体经济增长和整体物价水平具有密切的联系和影响上来分析流动性。下面将根据多倍存款创造模型理论分析我国存在流动性过剩这一现状。近年来,尽管我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失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础货币的增长,但经过货币当局的努力,基础货币的增长势头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是与此同时,由于货币乘数上升,根据与实体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广义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基础货币创造出了更多的货币。从货币需求方面来看,新型工业化、金融市场深化改革等因素推动货币需求上升,大量货币作为给不断扩张的市场领域提供必要的交易媒介而被经济所吸收。货币供需相互作用的结构是,基础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放慢未能充分抵消货币乘数的提高,所以仍会出现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出现一定的货币供应压力,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领域中不容忽视,并被广泛关注的问题。

二、流动性过剩问题探源

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因素有很多,在当前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之下,我国之所以会出这种问题,既有外部因素:金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大气候下,国际产业分工日趋深化、全球流动性泛滥与中国积极承接这种转移以便加快融入世界经济的因素,当然也有自身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内部原因。

(一)“双顺差”带来巨额外汇储备。“双顺差”带来巨额外汇储备,由此引发的外汇占款,是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因素。由于连续十余年的贸易顺差、大量FDI的进入,以及其他因素的刺激下,为了牟取暴利,外汇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流入我国。

我国实行的是强制结售汇制度,即除国家规定的外汇账户可以保留以外,企业和个人手中的外汇都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外汇指定银行则必须把高于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头寸额度之外的外汇在市场上卖出,而央行则买入外汇以积累外汇储备。在外汇储备的形成过程中,中央银行用来购买外汇的人民币进入货币市场,成为具有扩张功能的基础货币。2004年5月之后,在“双顺差”助推下,货币投放量不断增加。进入2007年后,“两顺差”有增无减,全年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5,282.49亿美元,增加了4,619亿美元,对应的基础货币投放达34,000多亿元人民币。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是外汇占款增加的首要原因。

(二)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自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就处于不断健全和完善之中,近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国资本市场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层次单一,直接融资比重较低,还有体制、机制、结构以及功能等其他方面的缺陷。资本市场在完善自身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高储蓄、低消费。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储蓄率,在2001~2005年间达到了44%,居民储蓄率也在16%以上,政府和企业储蓄也一直居高不下,因此我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从我国资金短缺这一现状来看,高额储蓄率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使我国的高投资率、不断扩大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了资金保障。但是高储蓄率、低消费率导致存款居高不下,银行信贷资金过剩。

高储蓄、低消费使得我国居民消费低下、内需不足,产能相对过剩,最终不得不通过扩大出口,以经常账户顺差的方式把商品和劳务输出去,实现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储备不断增大,增加国内流动性;另一方面高储蓄率支持了高投资率,高投资导致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趋势。

三、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治理对策

目前,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已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扩大资本市场的规模,增强投资者信心,带动证券市场活跃,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经济平稳运行、持续增长提出了挑战: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运动,实体经济却缺乏资金支持,这样不仅推动了投资过热和资产价格上升,冲击资本市场并引起资产价格泡沫,而且也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浪费;流动性过剩冲击我国汇率政策,弱化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造成了影响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和减弱经济政策的效果,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物价水平有可能普遍上涨,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仅一步之遥,成为通胀的前兆。因此,应慎重对待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仅从流动性本身出发,还要结合整个宏观经济背景,利用流动性过剩带来的机遇不断完善和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一)改进调控手段,加强宏观调控

1、货币政策。学界研究认为,货币政策是化解流动性过剩的当然工具,其成效是直接的但又是不彻底的。面对流动性过剩的状况,货币政策是当然的首选调控政策。对于抑制流动性过剩,一般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三种:加息、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其中,最常用的是公开市场操作,也就是通过大量发行央行票据回收多余的流动性。最严厉的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通过提高金融机构按规定向央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来降低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而加息,则是通过提高利率使得全社会使用资金的成本提高,从而减少流动性。但在国内国外一些因素的刺激下其效力势必会减弱。因此,除了以上的货币政策外,还得与其他调控手段相结合,才能有效抑制流动性过剩。

2、财政政策。努力扩大内需,着力促进消费的较快增长,加快向公共财政转型,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国内消费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各项消费政策,尤其是调整消费税制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并方便居民扩大消费;进一步加强有利于扩大消费的市场体系建设。要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形成便捷高效的流通网络,大力发展流通市场,方便居民消费;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着力解决信贷服务不足、零售服务不完善、农村消费环境差等消费瓶颈问题。至于财政支出方面,可利用有形之手,将社会过剩资金导入产业升级部门和公共部门,如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体系,在降低政府储蓄率的同时,又能有效抑制流动性。

3、汇率政策。首先,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结构,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改进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方式,授权外汇交易中心计算并公布每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建立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完善人民币远期汇率定价机制;改革央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方式,建立央行外汇一级交易商制度。其次,应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促进外汇储备的多渠道使用,加强对“非贸易顺差”外资流入的监管,防止投机性“热钱”的非法流入。改革结售汇制度,可以考虑将强制性结售汇制度调整为强制性与意愿性结售汇制度混合的方式,减轻由于强制结售汇制度给外汇管理带来巨大压力,真正实现“储汇于国”到“藏汇于民”的转变。从简化境外投资审批手续、放宽用汇限制、提供信贷支持等方面,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条件,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扩大对海外的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转移部分富余产能和富余资金。

4、外贸政策。调整各项相关外贸政策,努力调整贸易顺差结构,大幅度降低出口退税率,对“两高一资”产品可采取加征出口关税,或采用配额管理制度进行调控;同时,可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适时适度地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适当放宽加工贸易内销政策,减少加工贸易顺差;适当降低部分产品的进口关税,清理进口非关税壁垒,扩大对重要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设备等的进口;切实强化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出口对低劳动力成本的依赖。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劳动法》,完善有关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严格执行各种社会保障制度,适当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和福利状况,以解决人为压低要素成本带来的价格扭曲。

(二)进一步扩大和完善资本市场。在完善的金融体系中,流动性过剩可通过市场的有效运行“泄洪”。然而,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远未成熟,居民的金融资产过于单一而极端,且金融市场欠发达,储蓄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成了加剧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之一,因此应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

1、衍生品市场。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上的金融投资品种相对来说还是偏少,应适时推出多种新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广大群众各种不同的投资需要,比如期货交易、店头交易、期权交易和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等。以股指期货为代表的金融期货的推出,既可增加新的投资渠道,分流风险承受能力较大、投机性较强的过剩流动性资金进入到金融期货市场中,吸收、缓解房地产、股市中的资金压力,又能增加经济弹性,把现实经济中存在的市场风险剥离出来,通过市场交易,将其转移给具有风险承受能力的资金。

双减政策的背景和意义范文第7篇

这次加息,让很多人颇感意外。所谓“意外”,是因为这已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四次加息,距离上次加息仅仅只有一个月。如此频繁地加息为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历史上罕见。而且加息的时间选择在星期二宣布也颇为少见,不像以往加息大都集中在周末出台。不过,央行此次加息也在情理之中。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货币供应量持续维持高位。从央行官方表示来看,本次加息是为了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稳定通货膨胀预期。那么,这些抽象数字频繁提升的背后,对普通百姓生活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面对如今火爆的理财市场,老百姓又该如何选择最佳的理财方法?

面对日益高涨的储蓄利率:选择储蓄,还是投资?在中国步入本轮加息通道,股市屡创新高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这个问题。

作为中国百姓传统理财手段,储蓄存款实际收益的增加,或多或少会对老百姓的投资理财行为产生影响。今年以来,央行分别于3月18日、5月19日、7月21日、8月22日四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共提高了1.35个百分点;同时,从8月15日起,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税率将由20%下调至5%。这样一来,实际的存款利率大幅度上升,甚至超过了前几年的国债利率。如此猛烈的加息结果,让一些传统的保守的老百姓对储蓄充满希望。因此,在加息消息后,有不少老百姓纷纷前往银行转存。但随着股市的一路高歌,理财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国老百姓的理财观念已然发生深刻转变。笔者所在的是一家较早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过几年的市场培育,已经形成了一大批有较强投资意识的客户群。其间,支行曾作过简单的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尽管今年以来屡屡加息,但这些投资型客户普遍对此较为冷漠,转存欲望反而随加息频率减弱。股市的火爆让这些人都成了“基民”,短期高收益又促使那些“基民”更加义无返顾地忠实于他们追随的基金。因此,更多的客户因频频加息而把原来的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转而投资银行理财产品或基金。值得注意的是,人民银行调整利率的目的在于减少信贷流动性,增加百姓留存储蓄的愿望。可是实际上,理财客户更关注加息对股市的影响,而非加息本身,这就使得加息这一手段在客户中的影响力发生了某种偏差。

搏收益,还是要保本?

这可以说是老百姓对保本型理财产品和基金投资的选择中反映出的典型心理状态。理财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财务自由”,而不是追求一夜暴富。不管投资者是保守型、稳健型还是积极型,仅仅靠储蓄或者一味追求高收益的投机都不能算是理财。对于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来说,理财应该各取所需,根据自己的性格偏好和年龄结构,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进行资产组合投资。

目前储蓄利率正处在上升通道中,未来央行加息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对老百姓来说,加息的第一反映就是转存定期存单。但今年以来频繁的加息让许多老百姓频频转存,不少居民都是刚刚办理转存业务,央行又加息通告。大半年过去了,定期的钱最终还是拿着活期利息,不增反减。因此,老百姓在转存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收益与成本的关系。转存之前,需要精打细算。一般来说,转存可以参考以下公式:

适合转存的时间=(新定期年利率-旧定期年利率)*存期*360天/(新定期年利率―活期利率)

以一年定期存款为例,(3.6%-3.33%)*360*1/(3.6%-0.81%)≈35天。即一年定期存单的存期还不到35天可以考虑转存。

现金:应对不断变化的利率市场

现金的意义并不只限于解决燃眉之急,更多的是存在于应对不断变化的利率市场。对老百姓来说,可以考虑一年或半年的定期储蓄,以应对将来可能的加息。短期存款利率不如2年或5年期那么高,但相差并不大,调整较方便。除此之外,除非是大额存单,否则转存意义不是很大。例如,10万元的存款在加息之前一年利息是3330元,扣除5%的利息税,实际收入是3163.5元;若以新利率计算,一年期实际收益为3420元,比原有收入高出256.5元。

基金:巨大的诱惑

虽然今年以来四度加息,但要指出的是,存款的实际利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而股市自2005年末回暖转“牛”以来,尽管其间经历了几次阶段性大跌,但基金收益的稳步大幅上升,对广大投资者具有很强的诱惑力。根据中国银河证券统计数据显示,从去年底至今年8月20日,200多只开放式基金中,171只基金收益率超过10%,129只基金实现了50%以上的收益率,共有43只基金实现了净值的翻番。与基金的收益率相比,一年期存款利率即使提高到3.6%,利息税降低到5%,与CPI飞速上涨相比仍处绝对的弱势,加息恐怕在短期内难以撼动基金在投资者心中的地位。

俗话说,月有阴晴圆缺,基金再好,也需要正确的投资观念。简单来说,就是必须选择合适的基金长期持有。对于风险投资,有一种简单的投资策略―KISS法则,就是“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的缩写。这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思路。这个法则体现的是年龄和可接受风险的关系,用这个非常简单的公式来决定投资高风险品种(如股票、基金等)的比例:

风险资产投资比例=人的平均寿命―投资者的年龄

现在人的平均寿命大概是80岁,那么30岁的人最多可拿50%的资金用于基金投资(80-30=50)。其他的资金应选择储蓄、债券或低风险稳定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等。当然,老百姓在具体选择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时,还是需要咨询专业的理财师。理财师会通过对客户风险偏好的测试提出较为科学、合理的理财建议。

储蓄与投资的博弈

双减政策的背景和意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建设;应用型人才;改革

据报道,法学专业近几年来持续进入就业排行低的行列。在当今形势下,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如何迎接挑战、摆脱困境呢?反思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存在的问题,当务之急就是改革与优化课程建设,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针对当前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我校(即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为例,主要从课程建设的目的、课程建设的重心、课程建设的保障三个方面提出改革思路。

一、课程建设的目的:培养应用型人才

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需要考虑其目的,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服务。同样,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与优化考虑的首要问题是课程建设的目的,即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

由于受我国传统精英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的密切关系,当前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建设目的趋同于母体学校或其他本科院校,以培养学科型人才或理论型人才为目的,而实际上培养出来的人才,既不精通法学理论,又不通法律实务操作,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法律人才的需要。为此,高等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以及法制建设的要求,科学定位自身的课程建设目的。独立学院大都是新建本科院校,与那些历史悠久、基础扎实、学术造诣深厚的研究型高校不同,其法学专业学科根基浅,研究能力薄弱,难以承担培养研究型人才或学科型人才的任务。又加之从法学专业的性质而言,属于应用性专业,其专业性质及自身特质决定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社会提供法律职业者和社会服务者。可见,“法学教育具有深刻的职业背景……在任何国家中,法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并非指惟一的任务)毫不例外地都是培养应用型的法律人才。” [1]综上所述,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课程建设目的应从专业特性、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出发,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不能趋同于母体学校或其他研究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人才,从知识上而言,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从能力上而言,强调专业职业能力、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素质上而言,强调专业素质与职业素质。 [2]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明晰了法学专业的课程建设目的,具体而言,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的法学理论和知识、较强的法律应用能力和处理具有法律意义的社会关系的能力,熟悉常用法律法规并能熟练地运用法律知识,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毕业后能够胜任法院书记员、法官、(助理)检察员、(助理)公证员、企业法律顾问、律师(助理)、行政执法人员、 立法人员、 仲裁员等法律职业岗位群的法律实务工作。

二、课程建设的重心:强化应用性、实践性课程体系

基于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课程建设目的,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和独立学院自身的发展需求,法学专业应适时调整课程体系,强化应用性、实践性。为了构建新的应用性、实践性课程体系,我校从社会对应用型法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为框架,从“减”“并”“增”三方面对原来的法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减”,以“必需”和“相对完整”为准则,裁减某些基础性、学科性、理论性强的法学课程,降低其所占的学分比例,为增开的新课程做准备。“并”,就是将两或三门相关或联系紧密的法学课程按“相关”和“精干”的原则进行合并,组成一门新的复合课程。“增”,就是根据实际要求,以“应用”和“必需”为原则,增开一些与法律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新课程、国家司法考试相关的课程,同时把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及时充实课程中去。

我校通过以上改革途径所建构的应用性、实践性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三大子系统组成。这三个课程子系统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目的。其一,专业基础课程系统,是培养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涉及的基础知识类课程,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厚基础、宽口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养。它包括两大模块:第一个模块是面向各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形势与政策等;第二个模块是与法学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如政治学、 经济学、 管理学、社会学等。

其二,专业核心课程系统,是法学专业必须学习的专业课程,为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奠定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为他们搭建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框架。它包括两大模块:第一个模块面上法学专业所有学生的专业课程,如法理学、中国法制史等;第二个模块属于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以适应法律职业内部分工的需要,如婚姻家庭法、 公司法等。

第三个课程子系统是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是改革的重点,由应用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两个模块组成,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课程体系更符合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应用性课程,包括法律文书与司法实务基础、法律逻辑学、法医学、证据法学、刑事侦查学以及把国家律师资格考试和国家司法考试相关的部分内容开成综合应用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包括司法观摩、司法实习、模拟法庭、民法诊所、刑法诊所、毕业论文等。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这些实践性课程“走过场”,才能实现这些课程的目的。

三、课程建设的保障:制定并落实科学管理、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制度

为给课程改革保驾护航,我校先后出台了《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课程评估方案》《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关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决定》《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关于教学大纲改革的决定》等一系列的文件,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和政策支持。法学专业根据学校的这些文件和政策,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并落实具体的规章制度。对课程建设进行过程管理,按计划、执行、检查、总结四个环节周期性地运行,促进课程建设的质量螺旋上升。同时,利用好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立项、教材建设、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专项经费,促使法学专业课程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制定并落实法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条例和教师管理制度,为课程建设提供师资保障。其一,重视校内法学专业教师的培养,加大给青年教师深造、学习交流的机会,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尤其引导部分教师考取司法资格证书,从事相关法律实务工作,往“双师型教师”发展。其二,为了解决师资数量不足、师资结构失衡等问题,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用人制度灵活的优势,利用外界资源,聘请所需要的兼职教师授课。我校根据实际需要,外聘兼职教师更加务实,不再聘请那些只能“聘”而没时间“讲”,没有真正起到教学的作用的外聘兼职教授。我们根据实务工作经验、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知识结构、实践课程教学、兼顾传统基础法律领域与新兴法律领域等方面,聘任司法部门来自一线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律师、法官、检察官、相关政府法务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指导和教学,并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