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校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校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范文第1篇

一、旁观者及其分类

校园暴力的语境中,旁观者是指目睹了打架及其他身体、言语攻击行为的人。国内学者蔡唱认为,“旁观者”主要是指紧急事件发生时现场临时聚集起的众多围观者,他们与实践事件本身并无联系,但从社会的伦理角度看,他们具有某种不可推卸的道德义务、责任,因而具有某种精神联系[3]。吴妮则从事件所涉及的人群类型对旁观者进行了界定,她把旁观者简单地定义为“那些既不是欺负者又不是受欺负者的人群”。她还将旁观者分为3个类型,即强化者、防卫者和局外人[4]。

以上这几个概念都强调了旁观者观察争执与冲突的“当下性”,而忽略了在暴力事件发生前就已经掌握相关信息的这一群体。这个易被忽略的群体被称为“潜在旁观者”,笔者认为这一群体也属于旁观者的行列。因此,本研究中的“校园暴力旁观者”,既包括事先已经掌握即将发生暴力信息的潜在旁观者,也包括校园暴力事件发生时围观的群体。

结合以上对校园暴力旁观者概念的分析,笔者将校园暴力旁观者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四方面:一是时间上的潜在性与当下性;二是旁观者聚集的临时性和无组织性;三是旁观者之间关系的无关性与无作为的一致性;四是潜在功能性。旁观者不仅仅是一个消极的看客,通过他们的作为和不作为,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校园暴力是否发生和怎样发生。在此基础上根据旁观者的行为类型可将其分为四类:协同欺负者(协助施暴者捉弄、折磨受害者)、煽风点火者(通过一定的煽动性语言、姿势或行为鼓动施暴者)、置身事外者(保持中立,不介入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和保护者(安慰、帮助受害者,并努力制止暴力行为)。但这里要注意的是,协同欺负者与校园暴力参与者的区别在于,协同欺负者事先并不知情,只是偶遇到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便落井下石,协助施暴者。

二、校园暴力旁观者的现状

本课题组按照目的性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原则,于2012年9—10月对山东、河南、江西、广西、内蒙古5个省份的初、高中,按照重点、普通和职业中学三种分类抽取5所中学,并从每所学校完全随机抽取100名学生。本课题组对被调查者采用入校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共2 500份,有效回收2 434份,回收率为97%。全部问卷中,男生1 127人,女生1 297人,10人性别缺失。

1.旁观者的现状

本课题组的调查发现:81.4%的学生曾经做过校园暴力的旁观者,而且34.7%的学生多次旁观过校园暴力。可以说,校园暴力因其发生地、暴力双方至少有一方是学生等特点,使得旁观者在场的可能性非常大。具体来说,在1 980名旁观者中,有33%的学生在小学时旁观过校园暴力事件,67%的学生在初中时旁观过校园暴力事件,33%的学生在高中时旁观过校园暴力事件。而旁观的校园暴力事件类型包括:77.1%的学生旁观过“打群架”,60.6%的学生旁观过“两人打架”,50%的学生旁观过“欺负弱小”,12.8%的学生选择了“勒索钱财”,10.2%的学生选择“持刀威胁”,还有3.1%的学生看到过其他类型的校园暴力。

笔者对比2005年北京市7所中学的调查结果,发现旁观多寡除了跟该类型暴力发生频率相关之外,与暴力类型的观赏性、旁观人数多少、旁观者的行为反应预期等都会有关系。所以当问及被调查者“遇见哪种类型的校园暴力更可能停下来观看”时,选择比例由多到少依次是:打群架59%、两人打架43.2%、欺负弱小24.8%、持刀威胁13.3%、勒索钱财5%。

在旁观的地点上,调查结果显示:最多的是上下学路上,占55.2%;其次是校门口,占45.5%,紧接着是教室,占42.5%,操场上,占41.6%,然后厕所,占33%,宿舍,占23.3%。可以说,缺乏监管的地点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发生地,同样容易成为旁观者聚集的地方。另外,在调查中发现,49.6%的学生曾在网上观看过校园暴力视频。可见,网络会成为校园暴力“二次传播”的途径。

在对校园暴力的反应的测量中,我们通过前后两道题的对比来测试,一个是“第一次看见校园暴力的时候,你怎么做的”,另一个是“现在看见校园暴力,你会怎么做”。其中第一次看见校园暴力,最多的是“在旁边观看”,占19.8%;其次是“不记得了”,占17.2%;然后是“赶紧溜走”,占16.8%;“吓呆了,不知所措”,占9.2%;“上去制止施暴者”和“在旁边呐喊加油”的分别只有1.8%和1.6%。而在“当下看见校园暴力的做法”中,31.6%的学生表示会“告诉老师或报警”,29.3%的学生选择“赶紧走开”,17.1%的学生选择“静静观看”,2.2%的学生拿手机来拍,14.1%以上的学生选择“情况都有可能”,表示“上去制止施暴者”和“在旁边呐喊加油”的仍然最少,分别占2.5%和0.6%。对比这两项选择,可以发现,学生在旁观校园暴力这一事件上的态度基本没有变化:原来持袖手旁观态度的现在仍然主要持旁观态度,原来溜走的,现在仍然溜走。可以说,对校园暴力旁观的态度变化不大。

2.不同社会距离下对校园暴力旁观者的评价

已有研究中经常出现将旁观者等同于道德冷漠者、法律意识淡漠者或者社会责任扩散及从众者等消极评价,如万俊人教授认为“道德冷漠”是一些社会事件旁观者的主要原因,朱力也认为,盲目从众、屈从压力也是一个心理原因[5]。那么,中学生会如何评价旁观者呢?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旁观者的普遍观点和评价比较中立,他们不赞同用“道德败坏”“法律意识淡漠”“心理阴暗”等话语评价旁观者,或者至少持不否定的态度(见表1)。因此学校在教育和引导旁观者在校园暴力事件中积极干预的时候,不可以盲目地批判旁观者行为,而是要因势利导,努力抓住旁观者的积极资源,化旁观者为积极干预者,从而有效制止暴力。

但当问及如果自身作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会如何看待旁观者的时候,学生的观点发生了变化,大多数持反对态度(20.8%的被调查者觉得“很讨厌,他们和那些欺负我的同学一样可恶”;35.8%觉得“不能理解,认为他们很冷漠”);但也有30.4%的被调查者觉得可以理解,认为同学们都喜欢看热闹;3.7%的学生很赞同,他们遭到校园暴力时自己就很喜欢看;其他占9.4%。可见,社会距离与对旁观者的态度影响较大。

而对于网络中的校园暴力旁观者,以“熊姐打人视频”为例,本课题组调查如何看待旁观者在熊姐打人事件中的角色作用。调查发现:50.4%的学生表示“不能理解,觉得他们冷漠且缺乏同情心”;19.8%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但觉得无可厚非”;13.5%的学生觉得“他们很坏,是帮凶”;9.9%的学生认为大家“都喜欢看新鲜事和热闹事,如果自己在现场也会观看”;6.5%的学生选择其他。而对于观看网络校园暴力,被调查者中,35.7%的人认为“这样不对,会使校园暴力推广”;32.6%的人认为“这样是对的,会帮助受害少女,使肇事人受到网友和舆论的谴责”;16.4%的人表示“不知道对不对,但觉得他们很无聊”;10.4%的人认为“无所谓对错,他们爱怎样我们无权指责”;4.9%的人选择了其他。

3.对旁观者影响的评价

校园暴力事件本身就形成了一个生态圈,旁观者的在场必然会对施暴者、受害者、其他旁观者及其他未在场的人产生影响。因此,本课题组对“你认为旁观者在场,会对几方面造成影响”进行了调查。

首先,对于施暴者来说,29.6%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会觉得“爽极了,变本加厉折磨受害者,表现自己的威风”;27.8%的人无所谓,有没有旁观者对他们没有影响;24.2%的人不好说;18.5%的人表示会觉得有压力,不敢或不好意思继续,从而减轻对受害者的暴力或欺负。其次,对于受害者来说,49.3%的被调查者会认为他们“觉得会更羞辱”;25%的人觉得“有希望获得帮助”;6.3%的人觉得“无所谓,没影响”;19.3%的人不好说。可以说,旁观者在场,会增加施暴者的“气场”,加剧了对受害者的伤害。从这一点上看,将旁观者视为“问题”也不为过。

另外,对于其他旁观者来说,若已有旁观者在场,15%的被调查者表示会一起观看;1.5%的人拿出手机来拍;0.7%的人为打架者助威。而对于潜在的旁观者来说,当听到别人描述学校发生的校园暴力时,会有17%的被调查者“遗憾当时没有在场”。所以说对校园暴力事件来说,旁观者在场会造成一种环境压力,这种环境压力对施暴者、受害者和其他旁观者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更多的是一种负面的影响。

三、旁观者的影响因素

1.旁观者效应

对旁观者不作为的现象,社会学中常常用“旁观者效应”来解释,指在紧急情况下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用社会心理学的话语解释就是利他行为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即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的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社会心理学将其称之为“责任扩散效应”[6]。

在本课题组的调查中,也表现出了“旁观者效应”,即当观看校园暴力时,81.5%的被调查者表示身边还有其他旁观者:其中,54.1%的学生表示“当时身边有很多人”,27.4%的学生表示“身边有几个人”。当问及“在什么情况下,你更可能旁观”时,69.3%的学生选择了“有很多人观看时”,14.1%的学生选择了“有几个人旁观”,1.9%的学生表示即使无人也会去围观。可见旁观者的问题不在于旁观者的“病态”人格,而在于旁观者对其他观察者的反应,是由于在紧急状态下有其他目击者在场,旁观者才无动于衷。如果学校希望学生报告正在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暴力,他们必须采取行动克服这种群体抑制效应。

2.同心圆结构

已有研究发现,旁观者与施暴者、受害者之间的关系距离会影响旁观者的干预行为。这一点类似先生所提到的“同心圆结构”理论,即以自我为中心,按照与自我关系的亲疏远近形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与圆心距离的远近会成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采取行动的重要依据[7]。鲁特科夫斯基(Rutkowski)等所做的实验研究表明,与陌生的群体相比,有社会关系联系的群体有时能克服“群体抑制”效应,更有可能对紧急情况采取行动[8]。

在本课题组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这种关系距离对旁观者作为的影响。如果认识施暴者或受害者,积极干预行为会多得多,超过一半的学生会采取“出面制止”“告诉老师或报警”等积极干预的方式。而如果不认识暴力双方,那么最多的选择是“赶紧离开”,占39.1%,其次是“告诉老师或报警”,占27.8%,然后是“静静旁观”,占22.5%。可见,大多数被调查者都倾向于在一边旁观“陌生人”之间的校园暴力,而对于自己认识、熟悉的施暴者或受害者,个体更多地倾向于干预(见表2)。因此,从有效制止校园暴力的角度来看,学校是可以通过增加学生交往和认识度,打造“熟人社会”的方式来有效促进旁观者行为方式的转变。

3.结果期待

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某一行为的后果所做的推测与判断,旁观者对自己干预结果的预期也会影响旁观者的行为。澳大利亚学者肯等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旁观者干预校园暴力与5个变量相关:对于受害者的同情态度、来自他人的预期和社会规范压力、有过帮助受害者的干预经历、高的自我效能感和有过被欺负的经历。随后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过帮助受害者的干预经历、同情支持受害者的态度和朋友的社会期待是影响旁观者选择积极干预的原因[9]。可见,曾经成功的干预经历会提高学生的结果期待,从而促使他更积极地干预校园暴力。在本次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于“旁观者不报告老师或警察的原因”的描述中认为“害怕被报复”的占43.5%,可见对结果的负面预期是导致旁观者消极反应的主要原因。

四、变旁观者为积极的干预者

校园暴力是一个过程,其中蕴含着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因而绝不仅仅是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的事,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所处的微观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作为旁观者的第三方的反应与行为。研究发现,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人,旁观者在场都能提供激发或阻止暴力的关键的社会约束力[10]。因此针对前文所得出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让更少的人旁观校园暴力,二是让旁观校园暴力行为的人更多地成为出于善意目的的积极干预者。

首先,增加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营造带有“熟人社会”性质的学校社区。学校可以通过“结对子”“同伴互助”等方式增加不同年级、班级之间的人际交往以达成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了解,通过减少学校社区模式的差序层级,增强学生之间的私人感情——正如先生所言,“沾亲带故或非亲即故”。如此一来,即使校园暴力行为现场有较多旁观者,也会有一些人能感受到比别人更加强烈的责任,而不是大家“平等地”互相推诿或等待别人去帮助,即减少差序层级可以有效地减少校园暴力行为发生时的责任扩散和陌生人效应。

其次,建立明确、健全的预防及处置机制。有学者指出:旁观者成为施暴者的呐喊助威者还是受害者的保护者,是积极干预还是消极干预,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中对规则、责任标准和社会期望的规定和清晰程度[11]。因此,学校应当建立明确、健全的预防及处理校园暴力机制,对施暴者予以惩处。明确清晰的规范化机制可以为旁观者提供积极的结果预期,这样才能有效地将旁观者纳入到干预系统中来。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年度课题“校园暴力的旁观者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YJC880091)。

参考文献:

[1][10][11]Stueve, A., Dash, K. et al. Rethinking the Bystander Role in School Violence Prevention[J]. Health Promotion Practice, 2006(7).

[2]O’Connell, P., Pepler, D., & Craig, W. Peer Involvement in Bullying: Insights and Challenges for Intervention[J].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999(22).

[3]蔡唱.论旁观者的不作为侵权行为——以民事救助义务的确立为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

[4]吴妮.旁观者群体对欺负行为影响的研究综述[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1).

[5]朱力.旁观者的冷漠[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7(2).

[6]巴伦,伯恩.杨中芳等译.社会心理学(第十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01.

[7].乡土中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27.

校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校园暴力女生;群体;青春期危机论;嫉妒论;模仿论

[中图分类号] C913.5 [文献标识码] A

校园暴力,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平静校园挥之不去的阴影,而以女生为主角的校园暴力事件最近更是频频见诸报端,冲击了人们总是将校园暴力与男生联系在一起的传统印象及认知。何以柔弱的女生成了执掌暴力的恶徒?究竟是什么催生了校园女生的暴行?本文试图对此问题的答案作一探讨。

一、校园女生群体暴力行为的概述、分布及类型

对于“校园暴力”的定义,各种学术论文鲜有论及,一般只是通过列举校园暴力的行为表现予以说明此概念;然而又因为校园暴力涉及的对象和种类的广泛性,学术界对此概念并未有统一的界定。故笔者在此也不对“校园暴力”的定义作过多纠缠,而是针对其中一种类型――女生群体性暴力事件作一研究。

女生的校园暴力行为常表现为一群女生(加害者)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女生(受害者,通常是一个)的虐待、折磨和,时间少则一两个小时多则通宵达旦,手段更是花样繁多,从谩骂到殴打再到性,无所不有,给受害者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难以治愈的伤害和痛苦。一般对校园暴力的研究认为:“‘暴力’既包括生理上的暴力也包括心理上的暴力(如侮辱、勒索、使他人丢脸等),心理上的暴力(或者叫强制),实际上是暴力行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被害人而言,心理上的暴力(强制)在一般情况下要比对身体的轻伤害更加难以承受,……在校园暴力研究方面,心理上的暴力,首先应当包括对他人的侮辱、谩骂、嘲弄、讥讽等使他人感到丢脸的行为。”[1]对于女生群体暴力行为而言,心理上的暴力占有很大的比重,甚至生理上的暴力也是为了侮辱受害者,损害受害者的名誉,达到使受害者丢脸的目的。

人们一般认为,实施这种暴力行为的女生应是所谓的“差生”、“不良少女”,然而大量案例表明,优等生也加入了施暴者的行列,并且施暴手段之残忍不在前者之下。并且,施暴女生有低龄化的趋势,笔者统计到的最小的女生仅为9岁。职业技术学校、艺术学校等住宿制学校是此类事件的多发地带。

根据相关类似案例,可以将女生群体暴力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报复型,二是针对型。在报复型的暴力行为中, 受害者是不特定的、随机的,即其并不是加害者一直关注并想与之争斗的对象,只是由于偶然的磨擦触发了其与加害者的矛盾,从而导致了加害者对受害者的暴力或双方之间的相互暴力。而在针对型的暴力行为中,受害者是特定的,其是加害者一直关注并认定的“敌人”或“行为出格者”,一旦适当的时机出现,加害者便会寻找借口,以“教训”为名对受害者实施暴力。

二、校园女生群体暴力行为的特点

此种暴力行为与一般的打架斗殴、勒索钱财或男生间的暴力冲突等校园暴力有所不同,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群体性

“群体”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共同认同感和团结意识,而且具有共同的目标和期望的人。 [2]

这是此类暴力行为最显著的特征,即其通常表现为一群女生对某一个女生的暴力,加害者在数量上较受害者多得多,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由其轮流对受害者进行攻击,或可能虽然只有少数几人或一人攻击,但群体中的其它人保持冷漠的袖手旁观姿态,放任或容忍对受害人的攻击。

但这种群体并不像犯罪团伙一样稳固,甚至可以自由组合,即昨天的受害者也可能成为今天群体中的一员,今天群体中的一员也有可能成为明天的受害者。一般而言,群体内通常有一至几个主导者,群体就是由她们集合起来的,而群体中的其它普通成员,则由于青春期特有的附和群体心理和从众心理的作用,顺应强硬者的权威而加入到群体中。因为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埃莎的实验表明,一个人对事物的评价易受他人的影响。如果个人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方面与众人不一致的话,就会感到有心理压力,以致不由自主地否定自己,而保持与多数人的一致。[3]

(二)多发生在寄宿制学校

一般的校园暴力多发生在上学和放学的路途中,以广州这个多发校园暴力的地区为例,发生在上述时间的占52.3%;其次是课间休息时,占36.8%,[4] 因此,其数量在开放式或寄宿制学校间并无多大区别。但女生的群体暴力则多发生在寄宿制学校。

究其原因,一是集体生活使加害者与受害者之间接触机会增多,从而为对受害者的确定提供了机会和可能性;二是寄宿制学校封闭式管理的模式为加害者(群体)实施暴力行为提供了便利。

(三)带有游戏性质

此类暴力行为虽然手段多样,方式残酷,但仍然摆脱不了游戏型攻击的影子,表现在它的表意性和戏谑性上。

表意性是指加害者对受害者的攻击并无功利性的目的,只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感、追求情感上的满足和发泄,即加害者对受害者的攻击并不为了求财或谋害受害者,而仅仅是要表达对受害者的不满。

戏谑性是指加害者并不把对受害者的攻击看作是一件多么严重的行为或是违法行为,甚至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娱乐方式,以看到受害者求情、告饶、挣扎的可怜相而感到开心和满足。

(四)暴力行为的内容常常与性有关

性常常是女生群体暴力行为里不可缺少的主题,它在多数案例中无不默契地若隐若现,仿佛缺少它整个暴力行为就失去了色彩和作用。

这种性包括迫使受害者,强迫受害者做猥亵的动作,更为严重的是伤害受害者的性器官,拍摄记录受害者遭受性过程并传播,强迫受害者与他人发生等等,往往给受害者造成深重的身心伤害和留下很深的心理阴影。

三、校园女生群体暴力的原因分析

花季少女如何忍心将暴力魔掌施向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伴?笔者试图用“青春期危机论”和“嫉妒心理论”来解释校园女生群体暴力频发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

(一)青春期危机论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其开始阶段与儿童期相重合,其结束阶段(又称青年后期)与成年期相叠加,因此,青春期阶段的人生课题之中必然兼有儿童期和成年期的特色。 [3](P8)德国心理学家汤姆利尔兹(O・Tumlirz)认为青春期青年们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强拉过去,一下子落入暴力性的不安之中,这种不安以青年的反抗、横蛮、见异思迁、冷淡等形式表现出来。[3](P10)因此,孩子在进入青春期时常出现攻击。青少年在青春期时的行为,常受“快乐原则”(弗洛伊德语)所指引和控制,这种快乐原则的支配使得青少年们意欲挣脱道德规范的束缚,追求为所欲为的感觉和境界,从而使青少年成为了“随时准备加入越轨行列的越轨者”。[3](P55)这是青春期无法摆脱儿童期特点的影响的体现,也恰好说明了为什么女生群体性暴力行为中体现出游戏性色彩。根据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校园安全”课题组对北京地区三所普通类学校(崇文区的法华寺小学、石景山区的金顶街第二中学和古城高级中学)的问卷调查表明,在被试的417名女生中,占77.7%的324名被试女生回答,取笑、作弄其他同学不属于校园暴力行为;在被试的421名女生中,占55.1%的232名被试女生回答,同学间发生语言争执,如吵架、骂人不属于校园暴力行为;在被试的420名女生中,占63.1%的265名被试女生回答,用语言侮辱其他同学,如叫侮辱性的外号、说脏话不属于校园暴力行为(较男生的比率略高一些)。[5]而学者,即成人则将取笑、作弄其他同学,用言语侮辱其他同学,如叫侮辱性的外号,说脏话等行为划定在校园暴力中学生对学生的暴力行为的研究范围之内。[5](P7)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印证了青少年角色与成人角色的差异,因此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超过半数的青春期女生认为取笑、作弄、谩骂、侮辱等心理强制行为不属于校园暴力行为,而属于正常的交往行为,不需要规范来调整,因为在她们的眼里,做这些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是因为好玩或本性使然。而女生生理上的柔弱会也会使她们更排斥身体上的暴力而倾向用心理强制的方法表达对某个同学的不满或厌恶。但是这种充满暴力意味的情绪表达方式是如此之普遍且冲突性不如身体暴力强,以致于它的恶劣性质并不能被使用者所认识、认可。

同时,随着成年期的临近,青春期的青少年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成人感。由于成人感的作祟,青少年不仅强烈关注自我形象,而且极力树立并捍卫自尊,试图形成并表现出自己的权威,这便是他们争强好胜的竞争动机。

一个对八省市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调查中,对被试者追求的测试数据能更好地说明青春期青少年这种儿童角色与成人角色混合的情况。当被问及认为什么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时,有31.7%的被试者选择了“做想做的事”, 19.7%选择了“受人尊重”,14.6%和6.4%分别选择了“有钱”和“有权有势”。[6]其中,占31.7%比例的“做想做的事”的选项体现了“快乐原则”的作用,而合占40.7%比例的其余三项则明显体现了青少年成人感的崛起。二者的结合使青少年在青春期更具攻击性,更倾向于越轨,即便是女生也概莫能外,只不过其表现的方式与男生不同罢了,而群体暴力则正是女生之情有独钟的表现方式。

(二)嫉妒心理论

嫉妒心理并不是青春期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特征,而是普遍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人身上的心理本能。然而嫉妒心理并不一定是病态的,只有当其发展至嫉妒者感到与被嫉妒者不能共存时才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危险甚至人身危险的发生。而女生群体暴力行为正是这种长久以来积累的嫉妒心理无法疏导而爆发的结果。

赫尔穆特・舍克在其论著《嫉妒与社会》中谈到,“嫉妒涉及到的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核心问题,每当两个人能够相互进行对比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而且由于嫉妒的缘故,人可能会变为破坏者”,[7]并在书中列举了一系列由于嫉妒而产生的犯罪。

导致嫉妒的动机和诱发嫉妒情绪的刺激是无所不在的。而青少年相互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比较多,双方条件的相似或相近,恰恰是诱发嫉妒心理的重要原因。而嫉妒者因嫉妒所产生的对被嫉妒者的不满、怨恨之所以通过对人身的暴力表现出来,而没有针对被嫉妒者所属之物进行破坏,主要是因为这种嫉妒并非针对被嫉妒者的财产,而是针对嫉妒者的人体本身,即被嫉妒者与众不同的能力或外表。正如舍克进一步说明此问题所举之例:如果嫉妒的目标涉及到的是个人的素质、能力或者威望,嫉妒者可能一下子产生盼望别人失掉嗓子、美貌或者德行的愿望。 [7](P1)通过这个例子,便不难理解女生群体性暴力行为一般是表意性的,戏谑性的,并不产生掠夺的结果,尤其在针对型暴力行为中,加害者施加于受害者的暴力行为不过是为了平复加害者因嫉妒产生的不平衡心理,而群体性的暴力手段则更能满足加害者的这种看到受害人被轮流折磨而倍感痛苦便获得“补偿性的”的心态。

另一方面,对于暴力行为加害者中的主导者而言,群体暴力还有这样一种意义,即根据前述案例所显示,受害者或是非常优秀,或是与男生关系要好,这些都打破了加害者对受害者的预期,冲击了加害者对自身影响力的期待,使其感到自己的地位和势力受到了受害者的威胁的挑战,所以在加害者看来,以群体方式对受害者进行虐待无疑展示了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较受害者更高更强,从而获得更大的心理满足感。从这一意义上说,群体暴力行为中的主导女生的嫉妒心理比其它参与女生都要强很多。

在女生群体暴力行为中,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昨天暴力行为的受害者常常会成为明天暴力行为的加害者。这令很多人费解,为什么曾经遭受的痛苦不能引起旧的受害者对新的受害者的同情和对暴力行为再次发生的抵制呢?这一点用嫉妒理论观察则可以得到顺理成章的解释,在嫉妒扩大化的作用之下,旧的受害者认为新的受害者(可以是她们认识的某个人,甚至是她们不认识的某个人)应该分享她们过去所遭受到的同样命运,而她们对新的受害者的伤害则可以视为对自己曾经受到同样伤害所作出的“补偿”,“或者比较容易地减轻自己由于遭到同样伤害而带来的痛苦”。 [7](P107)

此外,舍克还指出,“在一起相处的人总可能是一个嫉妒者,而且关系处得越近,就会嫉妒得越厉害,产生嫉妒的可能性就越多些。” [7](P3)这一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在寄宿制学校多发生群体性暴力事件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集体共同生活使得加害者与受害者之间因相处得亲近而产生嫉妒的可能性更多。

(三)模仿论

根据加布尔・塔尔德提出的模仿论:越轨技巧和心态是从行为的成功中,从榜样那里学来的,并且自己予以加强。每个人都可能犯罪,不存在天生的犯罪人。并且,他区别了三种模仿规律:一是互相保持亲切接触和亲密关系的个人间最容易模仿彼此的行为;二是在每个社会里都是上行下效的,模仿是从上层向下层蔓延的,如青少年模仿老年人,穷人模仿富人;三是新的行为与旧的行为相重叠,或新的行为或是强化或是取代旧的行为,旧的行为导致新的行为,又称“插入法则”。而青少年违法行为的模仿来源一般有三种:一是行为容易受到家庭成员的强化;二是来自不良交友的影响;三是模仿大众传媒的影响。

女生群体暴力行为的手段、方式如此之相似,其中就少不了学习、模仿的作用,根据模仿理论,不仅群体中的成员可以在暴力行为中相互学习、模仿彼此的折磨手段和技巧,大量的、易获的暴力电影电视作品则为这种学习、模仿创造了更便利的条件,此类作品中的成人化的暴力对青少年极具诱惑力。

国内有学者的调查研究也显示,青少年容易模仿的对象主要有:(1)感到新奇的对象;(2)最初接触的对象;(3)经常接触、耳濡目染的对象;(4)钦佩、羡慕的对象,等等。[8]而作为日常消遣的电影电视之内容构成了青少年感到新奇的对象和经常接触、耳濡目染的对象,一旦这些内容与暴力相关,对青少年的恶劣影响将不容忽视。

一个发生在美国校园的少年枪击案就能很好地说明大众传媒中的暴力内容对青少年之恶劣危害。2000年三月初,密歇根州的一位一年级年仅六岁的男孩小欧文斯在校内用半自动手枪将自己的一名同班女生凯雅打死。当凯雅倒在血泊中死去时,小欧文斯却没有觉得此事有什么了不起,在他看来,凯雅就这样倒下没什么了不起,电视节目里不是有那么多人都这样倒下去了吗? [9]

对于女生而言,这种群体性暴力行为也极具传染性,她们不仅可以从影视作品的成人暴力中受到启发,更可以从同类案件中受到启发,于是折磨、虐待手段花样繁多、层出不穷。

(四)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的影响

中国当前的社会环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缺乏人文关怀,既不尊重也不关爱作为个体的人。物欲横流导致了自私自利原则的泛滥,功利主义的盛行,个人只关心自己利益的实现而忽略集体的利益,他人的感受。

反映在教育中就是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课程围绕着升学考试而设计,缺少人文教育和人性教育,忽略道德和法制的教化;学校、老师和家长只重考试成绩,只以成绩的优劣判定学生的好坏,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而漠视他们的情感和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久而久之,学生自己也被同化或是说被训练成除了对学业满腔热情之外,对道德素养、情感的需求和付出冷漠不堪。

在女生群体性暴力行为中,则表现为加害者对受害者的优秀,对她们之间的磨擦,对受害者的行为缺乏宽容,只为追求自己的心理满足感就无所顾忌地对受害者施加暴行,令人发指和叹惜。

应试教育大量滋生此类暴力的另一个原因是,只为成绩优异者提供大量的资源和机会,剥夺了其他学生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或展示成就的机会,可以说,应试教育造就了大多数人的平庸,加剧刺激了嫉妒心理的产生。

此外,性教育的缺失也是教育环节的一个严重问题,对于尚在校园的青春期女生而言,性是一个神秘而充满魅惑力的话题,加之性教育的不当甚至缺失,导致青春期少女们的得不到正确指导,性力量得不到合理的疏通和宣泄,从而以一种非正确的、变态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造成了女生群体暴力行为的内容常常与性相关。

在女生人际交往状态的和平与暴力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还存在着一种中间状态,即群体孤立行为,有的学者亦称之为“冷暴力”,这种群体孤立行为是指一群女生集体性地同时对某个女生进行排斥、孤立。这种排斥和孤立并非与被孤立者完全断绝往来,而是指在这个群体内部,所有的成员都对被孤立者不闻不问,不让其知晓她们的计划,聊天内容,也不让其参与她们的集体活动,以此表示对被孤立者的不满从而将其排除在她们的生活圈子之外。

之所以将这种孤立行为称之为相似行为,是因为其与暴力行为的发生机制几乎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出来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当然不排除某些被孤立者是由于自身行为的孤僻和异常才导致被孤立,但从孤立者的心理角度而言,很大程度是出于嫉妒或报复的心理,尽管孤立者会为自己孤立他人的行为寻求各种合理的理由,诸如被孤立者不合群、孤立者的行为令人气愤或看不顺眼之类,但都无法掩饰孤立者不能容忍、善待被孤立者这一事实,所以真实的情况往往是被孤立者的行为或能力与众不同,从而激起了其身边同伴嫉妒或者以冷落来报复其而获得心理补偿的心态和行为。

女生群体的孤立行为可以发展为群体暴力行为,也可能只停留于孤立的状态,作为嫉妒或报复心理的最终表现形式。孤立行为没有演变为暴力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孤立者,因为其是孤立行为的主导力量,如果孤立者没有完全摆脱规范的束缚,在道德及行为准则上认定暴力行为是不可取的,就会排除暴力手段的应用,转而采取孤立这种较为折衷的方式来表达和发泄自己对于被孤立者的嫉妒和报复。

由于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教化,大多数青少年是排斥生理上的暴力行为的,但对心理暴力则没有足够的认识,更不用说对孤立行为性质及危害的认识了。而我们的社会也从来没有告诉青春期的青少年们产生嫉妒和报复心理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他们应该怎样认识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怎样处理由这种差异导致的心理不平衡的感觉。因此青少年们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这种不良的心理欲求,更多地以她们认为的为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所允许的方式去孤立他人,报复他人,补偿自己。这就是孤立行为在更广范围内存在的原因。而这一点,我们成人社会,我们的教育是有责任的。

四、结论

女生群体暴力行为是校园暴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女生实施的危害较严重的校园暴力,对某一个女生实施群体性的虐待是此类暴力行为的主要标志。

实施这种暴力行为的女生,即加害者有的是较为积极主动的,有的是被迫加入、随从大流的,但其本质都不是有虐待倾向的危险分子,而是在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具有较强(转第 22页)(接第40页)攻击性的潜在越轨者,其实施的暴力行为也只是受到不良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在青春期出现的行为偏差。所以,我们应该宽容地看待这些孩子在善与恶的选择过程中滑向了恶的陷阱,因为这个恶的陷阱的制造者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社会。

因此在尽量减少校园暴力,尤其是女生群体暴力的有益尝试中,我们首先应该给整个社会包括我们的花季女生补上一堂人文主义的课,教会每一个社会人尊重、宽容、关怀和博爱,然后围绕着正确的、有益的社会价值观念对教育体制及内容进行改革,推动我们的教育为更多的孩子提供成功的机会并对他们的不同成就给予平等的保护,增强对青少年青春期的行为指导,建立文化产品分级制度,最大限度地去除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诱惑和影响,净化校园乃至社会的不良风气,使青少年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安全地度过躁动的青春期。

[参考文献]

[1] 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6.

[2] 皮艺军.越轨社会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31.

[3] 皮艺军.青春期危机[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270.

[4] 荆春霞等.广州市中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1).

[5] 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6] 关于八省市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调查报告》[J].青少年犯罪研究,1992,(6).

[7] [奥地利]赫尔穆特・舍克.嫉妒与社会[M].王祖望、张田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

校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培智学生 暴力行为 措施

这几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特殊教育也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特殊学生有学可上,特殊学生越来越多,学校的教育面临许多新问题,其中培智学生的暴力行为问题最为突出。在我任教这几年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有学生家长来告状:老师我被谁打、老师我孩子的脸怎么被抓了。培智学生暴力行为不但对受害者造成巨大的身心伤害,还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这一问题。

一、培智学生暴力行为的危害

由于培智学生智力的缺陷,其不能和正常人比,有些小孩子小时候很喜欢打架,欺负同学,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懂事了,知道解决事情不一定非要用暴力。然而,培智学生不一样,培智学生如果在成长期不改掉暴力行为问题,今后就很难改,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力气也会增大,同时对人的伤害会变得更大。我班有个学生总骂人,用水泼人家,和邻居打架,有时候连路人都要被她骂、甚至打,经常家人要出来道歉、赔罪。不让她出来,锁在房间里,她会叫到天昏地暗,不停地砸东西。还有个学生平时在学校就喜欢打同学,打女老师,打家长,父母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怎么批评都没有用。学生的暴力行为不仅发生在师生之间,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这些暴力行为严重干扰正常学校教学秩序。

二、暴力行为的主要原因

培智学生产生暴力行为的原因很多,有的为了吃,有的是看人不爽,有的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使用暴力、有的心情不好就会使用暴力,想要完全消除培智学生暴力行为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及正确引导,使学生暴力行为减到最低。

1.不良的成长环境

培智学生暴力行为跟生长环境有关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一样,对培智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深刻的,孩子在家庭中受到家庭成员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和错误的教育方式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无法与他人正常交往,自控力差,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很容易出现极端的暴力行为。我班有位学生平时就很喜欢抢同学的零食吃,不给就暴打一顿,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子,我决定去家访,是不是家庭的环境教育导致他有暴力倾向。当我去他家里和家人交流得知,他是遗传他妈妈,孩子的妈妈没有固定工作,脾气非常不好,每当找不到工作就发脾气打孩子。

2.不良的暴力视频

培智孩子缺少主观的判断性,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们平时喜欢看视频、动画,又特别喜欢模仿,如今大部分视频和动画都带有暴力,在学生观看时,教师和家长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是很容易模仿的。经我长期观察研究,喜欢看暴力节目的培智学生对暴力赞成程度高于不喜爱暴力节目的培智学生,这说明学生喜欢看暴力视频,这些视频不一定导致暴力行为,但是如果缺乏正确引导,无疑会对培智学生产生心理暗示和行为暗示,就容易产生暴力行为。

三、培智学生暴力行为的措施

虽说培智学生不是祖国的未来,但是他们的好坏关系到一个家庭,甚至学校。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教育形势,作为特殊教学学校的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培智学生暴力行为进行必要的预防和救助。

1.奖励

当班级发生暴力行为时,我们可以用奖励控制暴力行为,奖励对培智学生来讲还是非常有用的。培智学生平时一般都是为了吃才发生暴力行为,我用贴星星的方式来奖励,今天没有打人奖励一颗星星,一个星期累计5颗星星可以换糖一颗,也可以换大星星,当大星星累计5颗可以换一个苹果。当然有惩罚,打人一次扣两颗星星,连续打人扣一个大星星,学生很聪明,自控力也好,知道苹果比糖好吃,都会积累5颗大星星换一个苹果吃,当学生尝到甜头后,还会主动打小报告说今天谁谁打架了。

2.让他“动起来”

从心理角度来看,人在“动”中是不容易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和精神力的,“动”是集中孩子精神的最重要手段,从生活的实践角度来看,无事就可能生非,人在有“正事”可做情况下可以集中精神,做该做的事。这样就会少了“闲事”,对于班级来说,也就根除了“动乱的根源”。所以我安排了两个职务给他:劳动委员和体育委员,让学生每天有正事做,以动分散精力才能集中精力干“正事”。

3.良好的环境

培智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和谐的环境。只有和谐的环境,消除暴力视频、动画、节目对培智学生的消极影响,才能使学生暴力行为防患于未然。对培智学生来讲,首先要净化暴力节目、视频。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监督社会上的暴力视频、动画,正确引导学生观看暴力视频。

总之,培智学生暴力行为必须在社会、学校与家长三方面密切配合下齐抓共管才能得到有效地预防和救助。

参考文献:

校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安全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7

农村中小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不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还涉及到了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目前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正加大农村中小学安全管理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去完善和提高。

一、农村中小学安全管理现况

校园安全管理是不同于其它行业和部门的安全管理,一方面学校与其它行业之间具备相同的管理项目和职能活动,另一方面学校是以“教书育人”为主要目的,多数学校的安全管理还要包含教育安全管理的部分。目前来说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安全管理都存在一定的隐患,在安全危机管理方面缺乏一定的预案和演练措施,在安全配套设施方面存在较多不达标项目,例如校园封闭、学生疏散楼梯、摄像头安装等;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虽然办理了卫生许可证明,但是一些饮用水、校园小卖部的零食管理等方面依然欠缺;在校园周边安全隐患方面更加严重,部分学校都处于交通主干道旁边,复杂的交通状况带来了严重的交通隐患,而且对黑网吧、小摊贩等管理不够;在校园防疫方面,农村中小学更是缺乏专业的保健老师,在垃圾清运和灭蚊蝇方面也不够及时。总之农村中小学安全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因资金、重视度等造成的隐患,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二、农村中小学安全管理存在隐患的原因

(一)安全保卫方面

在安全保卫方面主要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校园偷盗事件、交通安全事故、暴力伤害事故等。尤其是最近比较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伤害事故,严重影响着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发生校园偷盗事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作案的机会。而且校园安全防范不足没有必要的防盗措施。频繁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在于基础设施薄弱,校车安全系数较低。而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主要在于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教师缺乏引导和教育。

(二)教务管理方面

在教务管理方面,引起争议最大的则是校园猝死事件和踩踏事件、活动伤害事件等。校园猝死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而减少伤害的最佳方式就是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采取急救措施,但是目前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缺乏专业的保健医生,不能及时开展救助。踩踏事故的发生是中小学生容易恐慌并盲目随众,教师应该在容易拥堵的地方采取疏导措施。发生活动伤害事件主要在于中小学生无法在课间活动时辨别场地的安全性,而活动组织老师没有建立良好的活动秩序,缺乏精细的组织教学。

(三)后勤管理方面

在后勤管理方面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主要是食物中毒、消防事故等。校园食堂管理和校园商店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和食物和餐具的消毒、以及食物是否熟透、食材是否变质不洁等有关,尤其是学校商店是否存在三无食品。而消防事故的发生主要在于对火灾的预防措施不足,消防器材缺失或失效等。同时与学生未掌握一定的防火灭火的基本常识和原理有一定关系。

三、农村中小学安全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一)构建安全防范及处置机制

要打造牢固的安全管理体系,就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农村中小学安全防范及处置措施,其中包含安全预警机制、安全应急预案、善后补救机制、安全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完善的防范及处置措施。安全预警主要针对农村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时出现的安全事故苗头第一时间进行处置,提高学生的安全方法意识。安全应急预案则是学校设立相应的应急预案,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能够及时果断的进行处理,协同公安、医疗、消防等社会公共部门共同将伤害降低到最小化。善后补救机制则是对安全事故的补救来防范因安全问题处理不当导致的次生、衍生问题,避免安全事故的扩大化。安全责任追究制则是为了贯彻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和防范措施,督促各级教职工履行安全责任。对于学校发生的安全事故,校长合具体管理者要相应负直接领导责任和主要责任。

(二)完善安全管理相关制度

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提供农村中小学安全保障的前提,只有制度化的安全管理才能实现校园长治久安。要把安全管理制度化,才能把“人治”变为“法治”,才能减少和防范各类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首先要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安全管理办公室的职责与权限,协助校长开展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学校的安全工作计划和应对各类安全事故。并且组织召开安全会议、填写安全工作档案,定期开展校园的自查自纠,排除安全隐患。其次要有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对校园内和校园外的学生交通进行管理,防止校内的踩踏事故发生和校外的交通事故l生。还要有校车安全管理制度,对校车建立台账,定期监督登记,每日检查驾驶员状态等。最后还要建立教务安全制度,对各类实验、体育活动等制定详细的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实验、体育等教学活动的安全开展。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安全基础设施

农村中小学校因为地域位置和经济水平限制,对安全软硬件的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为学生的安全埋下了隐患。鉴于此,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安全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村中小学安全配套设备条件,缩小城乡差距。对投入的安全资金要确保专款专用,审计资金的流向和用途,另外要对有限的资金合理使用,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的协调发展。对购买和安装的安全基础设施要进行质量检验,确保符合安全标准。

(四)健全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安全意识

校园安全教育也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开展校园安全教育要努力创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让学生通过不断地熏陶和教育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学校可以开展专门的安全专栏,宣传安全法制、安全知识和技能等相关信息。还可以组织各类安全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校园安全管理当中。同时要严格落实安全教育教学计划,不能让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更不能让其它学科占用安全教育学时。要主动寻求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开展不同类型的安全教育工作。

四、结语

总之,农村中小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的开展。我们要以健全的防范体系为依托,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为保障,积极打造全方位的校园安全覆盖管理网络。

参考文献

校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范文第5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道路交通,理解遵守道路交通意义和重要性,明确每个人都要牢固的树立安全意识;明白一个人的安全每天都是从零开始的。

2、通过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能以实际行动遵守交通规则,做安全的小使者。

教学过程

一、上学放学路上。

教师语:同学们你们每天上学、放学都要走马路;都有要经过“十字”路口和“三叉”路口,当你行进是都是否留心和注意过往的车辆;是否用心观察地形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在日常生中应注意什么。

(一)学生途经情况分析。

我们班共有36名同学家住高溪组13人,离学校大约3千米,路经二个“十字”路口、三个“三叉”路口,两个急转弯和两次上下坡,地形比较复杂,而且路面只有4.5米宽水泥硬化的乡村公路,这条公路从大里峰至大青长约21千米是条林业路,每天运木头的车辆、圣农车、班车、拖拉机、摩托车等流量大约500多架次;家住屯上组9人……。因此,同学们每天如掉以轻心、存在侥幸心理的话,随时都会发生交通故事的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二)在路上要注意的问题。

1、道路行驶要靠右行,都要配戴小黄帽,不能随心所欲忽左忽右,走路要眼看前方,排纵队,不能互相并排行走,更不能在路上追路、嬉戏。

2、不能追逐车辆或向车上投掷物品,如:石子、泥团、饮料瓶等,不能随便搭乘过往的车辆。

3、回赤米坑小组的同学除了走公路外,还要沿河走2千米的山路,山路内侧靠山、外侧沿河,路面宽约2.5米,偶尔有运木头小型农用车、摩托车行使。所以家住赤米坑的林翠萍、王丽君等同学要特别小心,除了用眼外还要用耳,弯道处要先听再行,没有听到车声都要靠山边行走,雨天必须要派人来学校接。

4、通过“十字”路口或“三叉”路口的同学,每次都要高度的警惕一定要做到“四个环节”即:一停、二看、三想、四通过。

5、带领全班同学到校门口的“十字”路口进行实地观察并演练。

(三)课堂发言。

1、由学生自由发言讲路上经历,让他们自己表述存有安隐患的地方。

2、请同学们自己发言相互评议谁在要路上做的好,谁做的还不够。

3、今后该怎样做。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安全重于泰山、平安是福、要珍爱生命、安全从小事做起,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

教学过程

二、乘车

教师语:同学们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那么这节课就“行”来谈谈。

(一)在我们这里行有步行和乘车两种,随着现化道路交通的飞速发展,如今我县“道路硬化”村村通已基本普及,人们出行几乎选择乘车或骑摩托车。我们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出门少不了乘车,下面就围绕这一话题来谈“乘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我们节假日去城里买学习用品、购买衣物一定得由父母或村上的“大人”陪同监护下,只能乘坐班车或专线车,不能乘坐超载车。在车上如果坐在靠窗子的位置,千万不可将头或手伸到窗外,特别是两车交会时更不将头伸至外观看。

2、乘车时上下车要让车子停稳后,才能上下车,心须要养成先下后上的习惯,遇到老人或孕妇要主动让座。

3、如果乘坐家人的摩托车出行,不能超戴。一定要戴安全帽、身子要往前倾、手要抓牢车架,并要随时提醒骑车人不能太快,弯道时一定要减速慢行、多打喇叭、不能超车;骑车时不能接听手机、更不能打手机,以免分散注意力造成不测。

4、严禁小学生骑自行车上路、绝对不准载人逛路。

5、如节假日进城上街要走人行道,横穿街道时一定要走斑马线,并要左右观看待没车时快速通过。

(二)课堂议论。

1、让全体同学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想法。

2、学生之间可互相补充,对照自己的不足,还存在什么安全隐患。

3、谈谈你们耳闻目睹发生的交通事故,并引导学生知道小心能行万年主船、生命靠自己终生呵护的道理。

(三)教师总结语(略)

校内活动安全教育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校内安全的重要性,知道在校内应注意哪些情况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应该怎样去防范。

2. 知道在课间活动中要按顺序、守规则。

3. 能用正反事例说明课间活动要守秩序。

4.使学生明白在学校我里参加游戏、运动、劳动等活动也会有一定的不安全因素,要防止危险的发生。懂得课间活动守秩序,大家才能愉快又安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生知道校内活动守秩序应该怎样做。

教学难点:

为什么校内活动要守秩序。 课前准备:

1.让同学们收集有关校内发生的不安全事故。

2.选好及训练班会主持。

3.了解一些校纪校规。

教育过程:

一、 课间活动的安全教育

(一)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可请学生列举一些现象)

1. 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的安全隐患。

2. 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隐患。

3. 学生交通安全隐患。

4. 校园隐性伤害的隐患。

(二)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

1.上下楼梯要注意什么?(可请学生举手,让学生在思考中意识哪些事在楼梯上是不能做的。 )

(1) 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奔跑。

(2) 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扶好栏杆。

(3) 整队下楼时要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

(4) 上下楼时不要将手放在兜里。   1   查阅更多 学校安全教育教案

2010-2011年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 小学2010-2011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 小学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 自然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科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化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双语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返回 栏目列表】

(5) 不要在楼道内弯腰拾东西、系鞋带。

(6) 上下楼靠右行。

小结:集体活动中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时间,遵守纪律,遵守秩序,语言文明。

2.课间活动应当注意什么?

(1)室外空气新鲜,课间活动应当尽量在室外,但不要远离教室,以免耽误下面的课程。

(2)活动的强度要适当,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以保证继续上课时不疲劳、精力集中、精神饱满。

(3)活动的方式要简便易行,如做做操等。

(4)活动要注意安全,切忌猛追猛打,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小结:学校安排在两节课之间休息10分钟是想让同学们休息一下,上上厕所、喝点儿水;也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换换脑筋,以便下一节课能精神饱满地学习。大课间设置的目的是让同学能一天有足够的活动时间。

3.同桌互相说说:你知道课间应注意些什么吗?

板书:活动守秩序

4.小结:

课间活动的时间短,全校同学同时活动,人很多,因此,大家都要守秩序。按顺序走出教室是课间活动守秩序的第一个要求。

二、校内的安全教育

1.给学生讲述最近在其他学校发生的一些伤害事故,引起学生的重视。(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守秩序。)

(1)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照自己是还有上述行为。

(2) 交流:自己以后该怎样做。

2.说一说

上体育课时;同学之间相处时;参加运动会时这些时候,我们该怎么做?

3.模拟练习:(使学生知道校内怎样守秩序。)

(1)去厕所的路上

(2)去食堂的路上

(3)上学、放学路上

(4)乘车时

(5)课间休息时

这些时候我们该怎样做?

4.小组交流:

(1)课间休息时,操场上的同学们在做哪些活动?

师:操场上,同学们有的在玩跳长绳,有的在玩老鹰捉小鸡,有的在踢毽子,有的铺垫在玩压板,还有的同学在引水桶前接水喝。

(2)观察他们的表情怎样?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吗?

(3)小结:在校内,同学们都很守秩序、守规则,所以他们玩得很高兴,休息得好。

三、其他校内安全的注意事项:

1.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甚至误解?

敢于自我反省,认真反思。如果真是老师误解,应该和老师好好交流。切忌偏激,甚至做出什么过激的行动。

2.你与同学发生矛盾怎么办?

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要有安全意识。青少年时期容易冲动,容易感情用事,因此,在同学间遇到矛盾时,一定要冷静,要理智,切忌用拳头代替说理,给自己和同学带来不良的后果。

3.如何加强教室安全

要注意教室的安全。学生上课离开本班教室一定要关好门窗,要将钱和贵重物品带在身上,不能给小偷有可之机;不要把球带到教学楼,在教室楼的走廓上踢,这种行为既违反了校规,又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试想一想,若把玻璃窗踢碎,玻璃片飞入哪一位同学的眼中,哪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4.为什么不能提前到校?

校门没开,一些学生在校门发生矛盾,无人调解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在校门外拥挤,会造成意外伤害。

5.当自己感到身体不适时,怎么办?

及时告知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与家长取得联系。

6.你不认识的人自称是你家人的朋友,要将你接走,你怎么办?

先让班主任与家人取得联系再视情况而定。

四、总结:校内安全不容忽视,希望每个同学今后能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确保自身和他人安全。

“上下楼梯”安全教育

教育目的:

学习楼道安全知识,懂得正确上下楼梯的重要性。 初步掌握课间、集会、放学时上下楼道的正确方法。 初步树立安全意识,逐步养成上下楼梯靠右行走、不追逐打闹、照顾前后的良好安全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当你们迎着初升的太阳,背上书包,来到学校开始新的一天学习生活的时候,你们是否想到,平均每天有40多名学生,也就是说每天将有一个班的学生永远也无法再回到校园。我国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等死亡的,每年大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近几年,我国一些中小学因学生上下楼梯拥挤发生的踩踏事故已经多起。请仔细听下面的新闻报道:

XX年12月11日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商城镇中学学生放学时,因停电,在楼梯间发生学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5名学生死亡,4名学生重伤,7名学生轻伤。

XX年1月5日,陕西省宝鸡县虢镇初级中学学生在放学下楼时,一名学生不慎踩空,撞到前边同学,后继学生发生拥挤踩踏,造成3名学生死亡,6名学生重伤,13名学生轻伤。

XX年10月24日上午11时许,娄底市第四小学,课间一楼梯内10名同学被撞翻,1人伤势较重,其余9人受伤

同学们,听了这些发生在上下楼梯间的惨痛的故事。你是否从这些血的教训中意识到上下楼梯一定要注意安全呢?

二、让学生说说我们小朋友上下楼梯有没有发生碰撞、摔跤的事。

三、四人小组讨论

1、平时我们应怎样上下楼梯?

2、每组推荐一位学生来说说

四、教师小结

在我们学校常见一些同学在楼梯间追逐打闹,也不时有碰撞摔跤,也有很多同学在下课、上操、放学时,在楼梯上拼命跑上跑下。这些行为都存在安全隐患。

同学们,为了保证你们上下楼为的安全,现向你们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上下楼时要靠右边走,人多时要谦让,不拥挤,不吵闹,不起哄。高年级学生礼让低年级学生,男生礼让女生。参加学校的课间操、升旗仪式和其他重大的集会仪式时,时要服从安排,分年级、分班级依次上下楼。 [2] 查阅更多 学校安全教育教案

2010-2011年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 小学2010-2011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 小学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 自然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科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化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双语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返回 栏目列表】

第二,要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比如:

(一)发觉拥挤人流向自己行走的方向拥来时,应该马上避到一旁,比如躲到楼梯的拐角处,或是抓住楼梯扶手,但是不要奔跑,以免摔倒。不要逆着人流前进,那样非常容易被推倒在地。

(二)是若身不由己陷入人群之中,一定要先稳住双脚。

(三)是遭遇拥挤的人流时,一定不要采用前倾或者低重心的姿势,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

(四)是尽量紧紧抓住楼梯扶手等坚固牢靠的东西,待人流过后,然后再离开现场。

(五)是若被推倒,要设法靠近墙壁。面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同学们我希望通过今天的上下楼梯的安全教育,同学们要高度重视,要养成良好的上下楼习惯,遵守上下楼梯的秩序。尤其现在到了冬季寒冷时节,上下课时有些同学喜欢跑动,更应该注意上下楼梯的安全。同时希望同学们也要注意交通、饮食、用电、运动等方面的安全。

五、学习楼道安全儿歌

教室里,轻轻走, 走廊上,慢慢走, 转弯口,减速走, 上下楼梯靠右走。

楼道安全最重要,靠右行走不要跑; 老师守护在道旁,依次行走秩序好;集体行动列队走,几人结伴不打跳; 遇上拥挤停三分,主动谦让道通畅; 灯光设施需爱护,遇上停电放慢步; 紧急情况心放松,听从安排不盲从; 安全责任时刻记,生命安全泰山重。

六、实践活动

教师带领学生走楼梯

自护、自救安全教育

教学目的:学习一些家居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知识。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有关安全知识,使学生树立自护、自救观念,形成自 护、自救的意识,使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家庭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下面就谈谈家居安全要注意什么:

1、 用电安全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电常识。

1) 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电源。

2) 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3) 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

4) 使用中发现电器有冒烟、冒火花、发出焦糊的异味等情况,应立即关掉电源开关,停止使用。

5) 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直接救人。

2、 安全使用煤气

1) 燃气器具在工作时,人不能长时间离开,以防被风吹灭或被锅中溢出的水浇灭,造成煤气大量泄露而发生火灾。

2) 使用燃气器具(如煤气炉、燃气热水器等),应充分保证室内的通风,保持足够的氧气,防止煤气中毒。

二、 游泳时要注意安全

1、 游泳需要经过体格检查。

2、 要慎重选择游泳场所。

3、 下水前要做准备运动。

4、 饱食或者饥饿时,剧烈运动和繁重劳动以后不要游泳。

5、 水下情况不明时,不要跳水。

6、 发现有人溺水,不要贸然下水营救,应大声呼唤成年人前来相助。

三、 交通安全

1、 行走时怎样注意交通安全

1) 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

2) 集体外出时,要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

3) 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

4) 穿越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

2、 骑自行车要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边行驶,未满十二岁的儿童不准骑自行车上街。

四、 发生火灾怎么办

1、 要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报警时要向消防部门讲清着火的地点,还要讲清什么物品着火,火势怎么样。

2、 一旦身受火灾的威胁,千万不要惊慌,要冷静,想办法离开火场。

3、 逃生时,尽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衣物包裹身体。

五、 小结:

只要我们处处小心,注意安全,掌握自救、自护的知识,锻炼自己自护自救的能力,机智勇敢的处理遇到的各种异常的情况或危险,就能健康地成长。

饮食安全与卫生防病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合理的、营养平衡的膳食。

2、提高对传染病的预防。

教学重难点: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对传染病的预防。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的收集有关资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要吃饭,吃饭也有很大学问,你知道吗?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小组发表意见,教师给以总结。

二、注意的问题

1、科学的安排一日三餐,是合理的营养、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

2、吃饭要定时定量,不挑食、偏食,不吃过多的零食。

3、吃东西前要洗手,注意饮食卫生。

4、不喝生水,不吃有毒的食品,预防食物中毒。

5、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6、有病去医院就诊,不要乱服药。

7、不要玩弄家里存放的各种农药,防止意外中毒事件发生。

8、不饮酒、不吸烟。

9、了解一些的知识,提高识别能力,避免受骗上当而误吸。

结合以上注意问题,小组展开讨论,看一看在自己的身上存在着那些问题,或者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以上的那些问题注意不够,今后应该怎样去做。 (3) 查阅更多 学校安全教育教案

2010-2011年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 小学2010-2011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 小学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 自然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科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化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双语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返回 栏目列表】

三、小结

饮食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卫生、安全的环境当中。

模拟练习

创设环境,让学生判断

1、拿出生的水果就吃。

2、过多地吃喜欢吃的东西。

3、生病了,自己找药吃。

总结:

孩子们,生命是我们自己的,健康是我们自己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维护健康!

远离校园暴力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校园暴力,学会必要的应对措施

2.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暴力的危害,规范个人言行

3.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查阅相关校园暴力的资料等。制作课件,显示相关案例等内容

学生准备

搜集身边的校园暴力事件

教学注意事项

1.从学生身边入手,进行正面教育

2.要让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不要激化矛盾

教学过程

一.以学生为源,从“我”导入

1.课件显示本科案例及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讲述自己身边的类似案例。提问: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

2.师:从这些案例中你等到了什么启示?(远离校园暴力,正确处理暴力事件)

二.掌握方法,反思自我

1.课件展示“校园暴力”定义,阅读、理解: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由学生、教职员工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生理或心理实施的、达到一定伤害程度的侵害行为

2.问题:如果遇到校园暴力,我们应该怎么办?

课件出示图片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几位同学是怎么做的

(1) 刘强拿着足球在操场上完,由高年级的大同学要抢他的球。刘强灵机一动,装出很害怕的样子,讨好的说教师里还有一个新买的足球,要把那个新的送给他们,大同学就放他走了

(2) 放学时,李刚在校园一角被几个高年级的学生拦住要零花钱,李刚说钱放在教室里,并劝他们不要这么做,然后趁他们不注意,跑到老师的办公室里。

(3) 课间,王园高兴地踢着毽子,高年级的同学向他要,她装出要跟她们一起玩的样子,然后用眼神暗示旁边的同伴同学,让同学赶快去告诉老师。结果,老师及时赶到解决了问题。

问:这几位同学的处理方法得当吗?谈谈自己的看法

3.怎样避免打架斗殴?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概括,并板书:(1)不要帮同学出气打架(2)不要“以牙还牙”(3)懂得谦让

4.“天天提醒”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

5.什么是语言暴力?语言暴力会给人带来哪些伤害?

(1)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或者使用肮脏污秽、奚落挖苦、刻薄侮辱的语言,使他人的的精神和心理遭到侵犯和损害

(2)讨论:语言暴力的危害

师总结:丧失生活的勇气、厌学、逃学、犯罪、自杀等

师:请同学们自我反思,有没有发生过语言暴力的情况?

6.集体制定“文明礼貌用语”,要求简洁明了。同学们要避免去伤害他人,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

三.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读读下面两个案例,想想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将你的看法写出来

1.杨岳是个非常要强的孩子,家庭条件也很好,学习成绩始终是年纪里的前几名,唯一让他头疼的是自己的给在很矮,班里的同学总是以此取消他“小不点儿”。为此,他很生气

2.张小力将同学王天刚新买的mp3借去一个多星期,王天刚要求张小力还。张小力说:让我再听一周吧。王天刚不同意。无奈之下张小力只好归还了mp3,心理却很不痛快。放学后,张小力叫来几个人,强行扭住王天刚,把他推进了女厕所。王天刚急了,同张小力打起来

饮食与健康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掌握一定的饮食卫生常识

2.引导学生检查在积极的饮食习惯,了解不良饮食习惯对身体的伤害,掌握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一日三餐

3.在调查、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使他们树立关注饮食健康、关爱自我、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收集饮食与健康方面的音像或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

调查亲戚、朋友的一日三餐饮食习惯,了解其身体健康状况;搜集饮食营养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

1.谈话(课件提供故事图片、教师讲述、学生观察):南太平洋到过——瑙鲁,面积仅十几平方千米,人口仅6000人左右,这座岛上有取之不尽的鸟粪,这些上等有机肥,每年出口可赚取上亿美元的外汇。丰厚的收入使到过居民过着富裕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吃穿无忧的国家里,高血压、心血管、中风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均居世界首位,人的寿命平均不到50岁

2.提问:同学们猜一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瑙鲁人没有好的饮食习惯。看来饮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今天,我们一起研究《饮食与健康》

二.探究学习

活动一:交流自己的饮食习惯,探究习惯的优劣

1.谈话:我们都知道,食物我是我们生存的条件,也是健康的保证,你能说一说平时你都喜欢吃哪些食物,不喜欢哪些食物?为什么?

2.学生交流

3.小组讨论

(1) 如果你喜欢吃的食物就天天吃,不喜欢吃的就不吃,这种做法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2)你认为周围朋友的饮食习惯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为什么?

4.教师小结:不错,人的生长和各种活动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是由各种营养物质提供的,它们就存在我们日常的各种食物中,所以不能偏食、挑食,也不能暴饮暴食 (4) 查阅更多 学校安全教育教案

2010-2011年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 小学2010-2011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 小学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 自然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科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化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双语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返回 栏目列表】

活动二:研讨洋快餐的利与弊

1.谈话:你们吃过洋快餐吗?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能常吃吗?为什么喜欢吃洋快餐呢?

2.学生交流

3.提问:你能根据你的经验和收集到的资料说说常食洋快餐对我们身体健康会有哪些影响吗?

4.学生讨论并交流

5.教师小结:花花绿绿的洋快餐口味确实鲜美,但是常吃会导致高血脂、糖尿病等各种疾病,常吃洋快餐是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

活动三:调查生活中的“垃圾”食品

1.谈话:你知道这些食物中,哪些食物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为什么?

2.学生交流

3.提问: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食品是“垃圾”食品?食用它们会对人体造成哪些危害?怎样做可以使我们免受这些食物的伤害?请根据你课前的调查,先在小组内讨论,小组汇总记录后选出发言人在班级交流

4.小组讨论

5.班级汇报

6.教师小结:看来,原本在我们生活中不应该存在垃圾食品,而有些商家或我们自己满足我们的“食欲”,而在食品中添加了许多不宜添加的化学物质,使得原本有营养的食物变成了“垃圾”食品,从而危害到我们身体健康

活动四:了解不当的储存、加工及食用食物的方法对健康的影响

1.谈话:生活中我们的家人及朋友在储存、加工及食用食物时常常有如下的现象,请同学们根据你的了解谈谈这样的做法是否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为什么?

2.学生交流

3.提问:生活中你还发现人们的那些储存、加工及食用食物的做法会使食物成为我们健康的杀手?请同学讨论后,将你们的结果告诉大家

4.学生讨论

5.小组汇报

6.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以列举实例的方式交流了很多不当的储存、加工及食用食物的方法对健康的危害。生活中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些科学饮食常识,另外也要做到饭前洗手、正确使用餐具、进餐不说笑等,要注意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

活动五:合理安排一日三餐

1.谈话:科学饮食很重要,我们要合理地安排我们的一日三餐、保证我们身体发育每天所需要的营养,这样我们的身体才能健康成长。请同学们根据你多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我们的一日三餐,并为自己或家人制作一份科学、合理的三餐计划

2.小组交流

3.班级交流

4.教师小结

三.拓展延伸——案例研讨

1.谈话:生活中许多人不注意饮食小节问题,例如常有人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等。请同学们想一想一下做法存在哪些饮食卫生问题,这些同学的做法会对身体造成怎样的伤害呢,原因是什么?

2.学生分析

3.教师小结:看来饮食安全无处不在,生活中我们不但要重视食品卫生问题,而且要重视饮食习惯和行为的细节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

四.课外实践

课后围绕今天学到的饮食卫生常识办一份宣传报,让更多的人了解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安全伴随我成长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卫生知识和急救技术,学会保护自己。

2. 巩固并拓展学生对“自护”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 形成学习、宣讲安全知识的氛围,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主题。

1、师:亲爱的同学们,美丽的夏天到了,大家想不想到郊外去郊游呢?那么,同学们,如果我们去郊游,我们最最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假如有同学在郊游的时候不小心擦伤了,怎么办呢?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我们最最需要注意的是安全,假如有同学不小心摔伤了,可先用盐水冲洗伤面,再用消毒棉球扶干,然后用碘酒涂擦伤面,再用酒精球涂擦。轻者不必包扎,重者盖上清毒纱布包扎,包扎最常用方法是把绷带的尾端对半剪开,而后打结。今天的这节安全教育活动课,我们将一起来讨论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让同学们学会自我保护。

(二)安全知识抢答,学会自我保护

1、为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大力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国家教委、劳动部、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家体委、卫生部1996年初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我国把每年的哪一天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2、路口的交通指挥信号有哪些?

(有红、黄、绿三色的交通灯,红灯表示停止,黄灯表示准备,绿灯则表示通行。)

3、自护小常识:如果你不小心烫伤了手,该这么处理?

(处理方法:对轻度的烫伤,可用清洁的油类、酱油或牙膏,涂抹在伤面上。)

4、如果因不慎,你身上被火燃着,你是顺风跑,还是逆风跑?

5、如果你在炒菜时,油锅突然起火,在你面前放有三种东西:锅盖、灭火器和水,你采用哪种方法处理?

6、刚吃过晚饭,亮亮就吵着要爸爸带他去游泳,这样对吗?为什么?

(三)情景表演,巩固拓展能力

片断1:炎热的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一位同学发生中暑。

救护方法:立即将病人抬到阴凉的地方,让患者仰卧,解开衣扣,可同时用扇子扇风,帮助散热。可用清凉油擦患者的太阳穴,也可用凉水轻轻地喷洒。

片断2:回到家中,小刚发现奶奶因煤气中毒而躺在地上,他连忙用学校学到的急救办法对奶奶进行急救。 查阅更多 学校安全教育教案

2010-2011年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 小学2010-2011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 小学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 自然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科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化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双语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返回 栏目列表】

抢救方法:将病人立即移到空气流通的地方,同时打开门窗,解开衣服的扣子,再给病人喝点醋,最后拨打急救电话“120”。

片断3:一群快乐的小学生在上学的路上,不小心碰到一根带电的电线,怎么办呢?在这危急关头,孩子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解决了问题,保护了自己。

急救办法:用木棍将触电者挑开。特别提示:不能用手直接去拉触电者的身体,以免传电。

(四)结束语

时代召唤跨世纪人才,而跨世纪人才首先要学会生存。同学们,别忘了,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学会保护自己,让我们戴上“自护”小奖章,迈出通向21世纪的起跑线;让所有的孩子们天天快乐,日日平安。

防甲型h1n1型流感安全教育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甲型h1n1型流感等传染病的有关知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应对各种传染病的能力。

二.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甲型h1n1型流感的资料及其它传染病(如水痘,手足口病)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1.了解与认识

(1)甲型h1n1的症状:这种病症状类似感冒,患者会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有报道说,美国2011年疫情中发现病例的主要表现是突然发热,咳嗽,肌肉疼和疲倦,其中一些患者还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墨西哥发现病例还出现眼睛发红,头痛和流涕等症状。湘雅医院感染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谭德明教授表示,青壮年体内免疫力太强,反而会导致抗体反应过于激烈,形成“红细胞激素风暴”,使肺部组织严重受伤害。所以发病人群多为青壮年,而不是季节性流感的易感人群——老人和儿童。

(2)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口腔,鼻,眼睛),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的猪或其粪便,周围污染的环境等途径传播。

2.辨析与矫正

判断下面的同学属于什么疑似病例?为什么?

(1) a同学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和水疱疹。

(2) b同学表现为发热,手,脚,口腔分别出现红疹子,又痒又疼。

(3) 学生讨论。

(4) 教师小结:上述a同学就像我们班的贺楚毓同学的症状类似,只不过她当时身上没出现水泡,以为是感冒,打了两天针后才出水痘。而b同学就是轻微的手足口病了。这些传染病的早期症状难分,一旦发现不适需及时报告老师,这就是我们每天为什么都要坚持的晨检和午检,就是要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3.防护与拓展

甲型h1n1型流感的预防措施:

(1) 减少到公共人群密集的机会。

(2)保证健康饮食及充足的睡眠,勤锻炼,勤洗手,室内保持通风,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定期服用板蓝根,大青叶,薄荷叶,金银花可做茶饮。也可以用学校发放的预防传染病的药单抓药坚持服用。

(4)注意类似临床表现,引起重视。特别是突然高烧,结膜潮红,咳嗽,流脓涕等症状。

四.思考与实践

对今年来势凶猛的水痘,手足口病及甲型h1n1型流感等传染病,你如何保护自己远离它们呢?

用你收集到的有关传染病知识的资料,办一份“预防传染病”手抄报,为下次的以这个为主题的班队会做好准备。

  6  

查阅更多 学校安全教育教案

校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范文第6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咨询;现状;建议

1 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生活环境、社交环境、学习体验的变化,以及来自家庭的压力、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

1)生活环境:结束高中的生活,来到新的城市,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每天都可以回家渐渐转变为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学期才能够回一次家。因此,对于新的生活环境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的周期较长,在适应期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焦虑、不安、烦躁等不适现象。

2)社交环境:来到新的校园,朋友圈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有的人天生社交能力较弱,不善与人沟通相处,因此在社交问题方面也会给新生带来困惑及疑问。

3)学习体验的变化:结束了高中老师督促学习的过程,一下子转化成自己督促自己学习,是对学生自律能力的一项挑战,有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控制住自己,将精力分散,从而导致成绩一落千丈,从而引发自身的焦虑。

4)来自家庭的压力:由于独立学院学费收费较高,来自家庭经济的压力是导致贫困大学生悲观、自卑、抑郁、焦虑、沉默寡言、自我封闭的重要压力源。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比一般的学生多面临着来自经济的考验。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用是他们很繁重的负担,有一部分学生还会因为自己要花掉庞大的开支而对父母产生负罪感。贫困家庭的学生的自卑感不是一天两天产生的,而是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日积月累而成的。有一部分学生会担心别人会因为自己的家庭出生而看不起自己。有时别人的言行举止并不是有意针对或者伤害他们的,可是在他们的角度看来,这些人就是在挖苦嘲讽他们。也有一种情况是他也知道别人并没有看不起他,但是他自己却不自觉地把自己看成低人一等。长时间的自卑容易使一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慢慢转向抑郁。无法挣脱生活的困境,渴望摆脱贫困、改变命运,使他们在抑郁之外又增添了焦虑。除了经济负担之外,学习的压力、能力培养的落后、同学交往中对自己的误解或歧视、面对“双项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所承受的巨大就业压力,加之未能正确认识甚至部分夸大经济方面的困难、焦虑抑郁的心理成为贫困生突出的心理特点。有些同学以没有钱为理由,逃避或者拒绝与群体交往。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性格的严重缺陷。有些心理脆弱的学生甚至悲观绝望,走上了极端。

5)就业形势的压力:近几年来高校扩招生人数逐年增长,企业所需要的本科毕业生人数愈发减少,因此提高个人核心竞争力是每个学生所要面临的问题,而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自我期望值水平又往往偏高,因此当自我期望同实际情况之间出现差异的时候,必然会导致心理落差的形成,因此容易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困扰。

2 独立学院心理咨询现状

由于近期层出不穷的独立学院流血事件的发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许多独立学院虽然早已开展心理咨询诊室,但是心理咨询的进度仍处于发展中的初级阶段,因而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矛盾以及不足。

1)人员配备问题: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主要是心理学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他们没有受过正规系统化的训练及知识技能的培训,因此在处理学生心理咨询问题时会显得缺乏经验,同时也不能令学生取得满意的结果。而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出于学校对于此项工作不够重视、报酬较低等原因不愿留任工作,因此师资力量短缺、专业化程度低等人员问题是制约独立学院心理咨询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2)制度化不够规范:由于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心理咨询等工作的发展未能受到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因此心理咨询相关的工作制度、管理体系的构建同其他部门不同,需要通过在实践中谋求创新及发展,从而建立一份良好的制度。

3)宣传力度不够大:心理咨询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化程度不高,大多数学生在遇到心境障碍时没有意识去进行心理咨询,这说明了独立学院对于心理咨询的推广工作不够。

3 存在问题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总结: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咨询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职业问题及生涯规划问题、自我认知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这些问题一直伴随着大学生的四年高校生活,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每位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

3.1 认为心理健康问题就是精神疾病

心理咨询行业在国内起步较晚,人们对它的认知存在误解。人们觉得进行心理咨询的人一定是不正常,或是等同于患有精神疾病。因此接受心理咨询就意味着觉得自身不正常或是有精神疾病,内心害怕同学的误解,以及同学背后的议论。同时大学时代也是个体心智发展较为成熟的一个时期,个体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自尊心逐渐增强,出于隐私等多方面的考虑不愿轻易向别人袒露内心世界,怕被人当作笑柄,以及尴尬的局面。因此对于独立学院心理咨询学生的态度明显较为消极。

3.2 将医疗机构的心理咨询同大学中的心理咨询混为一谈

医院内临床心理咨询以及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对于患者的处置上与校园中有所不同,临床心理咨询及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在业务开张上带有医学倾向,突出药物的治疗作用,咨询师一般具有处方权,而处理患者的方式大多是通过药物及语言沟通交流的方式来减轻患者的心境障碍。而校园中的心理咨询的方式更多的倾向于一种发展性的目的,通过一定的专业技巧,用语言沟通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处理心理矛盾,分析利弊,疏导不良情绪,同时帮助正能量的开发。

4 结论

大学是个体成熟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而在这段时期内,学生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广泛的开展心理咨询是很有必要的。原因如下:

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有助于疏导学生不良情绪,拓宽学生的思路。人贵自知,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和评价自身的优缺点才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专业化的心理咨询能够指导和帮助大学生认识检查自己人格发展的合理性,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发展人格,使其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健康成长。完善的心理咨询制度可以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自己身心发展存在的障碍、缺陷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控制并将其心理品质进行优化,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心理咨询的普及能够让学生正确地看待成长中所经历的挫折与磨难,帮助学生从迷茫和困惑中解脱,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养成辩证思考的习惯,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能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从容地应对挫折,促使自身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John W.Santrock,王建中等译.心理调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校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范文第7篇

1 自身原因

大量案例证明,青少年犯罪大都因为自身素质差,导致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1.1 文化程度低,法制观念淡薄。在青少年犯罪之中,高中文化占9%,初中(含未毕业)文化占73.8%,小学文化占17.2%。由于文化程度低,他们法律知识非常欠缺,划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把故意伤害他人犯罪的行为,认为是让受害人知道自己的“厉害”;不知道触犯刑法是犯罪,或不以为然。

1.2 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未成年人随着脑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心理上的探求能力和好奇心加速发展。如,好问、好动、好探索,其表现形式往往是家长、学校禁止什么,他们非要做什么。

1.3 情绪不稳,自控能力差。未成年人的情感比儿童成熟多了,但他们的情感世界强烈而脆弱,极易受外界刺激而迅速变化,容易冲动,感情用事。稚嫩的理智控制不住情感,导致行为上的盲目。

1.4 沾染不良嗜好。大多数青少年犯罪以前都是有吸烟、酗酒、赌博等不良嗜好。

1.5 游手好闲,无事生非。青少年犯罪中80%以上都是失学无业人员,他们白天在社会上游荡消磨时光,夜间寻机滋事。

2 家庭原因

2.1 严爱失当。如今,在不少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由宠爱滑向溺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要怎样便怎样。这种一味迁就而不加引导的作法,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以己为核心做事随心所欲的坏习惯,从而形成自私自利、骄傲任性,我行我素的性格。他们常常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唯我独尊,经常干出格的事情,严重的就构成了犯罪。如,未成年人隔代施暴正令人担忧地呈增长趋势。有些家长在对孩子生活上越来越涨爱的同时,在学习上越来越严厉,总希望通过自己的“锤打”锻造出一个完美无缺的才子。而无端的施压和不切实际的强求,往往最终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2.2 养而不教。有道是“种田不锄一季荒,养子不教一世枉”,有些家长重养轻教,以为孩子生下来把他养大,自己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将来能否成人、成材都不往深处想。因此,他们只顾供孩子吃喝,而对孩子的行为品德等等漠不关心,直到孩子出了“问题”方才悔悟。如今,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大都留在家乡,有的跟爷爷奶奶过,有的跟外婆外公过,有的寄宿在亲友家中。如,某镇一中,在校学生1400多人,其中近一半学生的父母在外地打工。老人疼爱,亲友疏于管教,使这些孩子缺乏家庭教育氛围,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出现了断层。长期无人管教,不少孩子形成了性情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并染上了打架斗殴,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性,这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青少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被父母留守在家的孩子。有些家长对自己上学的子女关怀特别少,甚至连孩子在哪一班级读书都不知道,为此同时,由于现在的孩子性成熟早,同时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极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牺牲品”,或是滑上“早恋”的歧途。

2.3 城门失火。随着离婚率逐年攀升,如今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围城大战,伤害最重的是孩子!在不少离异家庭中,孩子失去了“家”的温暖,失去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甚至导致其心理失衡、畸形。有的变得性情暴虐、孤独自卑,有的变的愤世嫉俗,玩世不恭。失去家庭温暖的孩子,他们不再恋家,极易结成团伙犯罪,常常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在所调查的166名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32人生活在单亲家庭。某市11岁的杨杰,父母离婚后,他被判给父亲抚养,成了“累赘”的他经常遭到无端打骂,还被铁链子锁在家中。有时候没东西吃了,父亲不给零钱了,杨杰就只好出去偷东西,家对他来说是可怕的囚笼,因此,他一次次离家出走。在某地,来自全国各地的15个孩子,最大的17岁,最小的只有9岁,他们把地下管道当作自己的“王国”。这个“地下王国”里有“国王”、“总理”,每天晚上11时左右通过四通八达的地下管网进入居民家及地下室仓储房偷窃。凌晨三四点,再“浮出”地面,对白天已踩好点的商店、橱窗进行偷窃。15个孩子最大的“享受”是进录像厅看录像,或在那里的沙发上睡一夜。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一是都有后妈,二是不想回家。

2.4 父母无样。在人的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成份占75%以上。因此,做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影响甚至左右孩子一生的道德行为,如果有些家长不注意“修身”,恣意妄为,以其昏昏,终使孩子也踏上“昏昏”之路。

3 学校原因

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接受文化知识和思想教育的部门,可以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学校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

3.1 学校过于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对人生观和思想品德教育不够重视。班主任为了本班取得好名次,往往采取排名次的做法,使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心理负担加重,自尊心受到伤害自暴自弃,不按时完成作业,逃学等现象发生。另外,学校设立重点班和普通班,重点班师资力量强,普通班师资力量弱,管理不严,客观上造成学生间的等级差别。

3.2 有的学校开设的法制课内容枯燥,形式呆板,收效甚微且管理秩序混乱;一些表现差的学生经常旷课,上课时间进入网吧或闲逛,有的学校甚至出现“校霸”生,他们伙同社会上的小青年专门欺负低年级学生,以暴力手段威胁索要财物,一些学生放学回家路上经常被殴打,甚至某小学五年级某班有30%男生带刀子等,这一些现象并未引起校方足够的注意。

3.3 有的学校片面强调学习成绩,对学习差的学生采取歧视,放任的态度或者径直将其开除,致使一些未成年人过早地进入社会,受到不良影响后走上犯罪道路。如,一些学校忽视理想信念、勤俭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伤害了一些“差等生”,使他们走上旷课、逃学、失学、被学校开除的道路,为犯罪埋下了伏笔;再如,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学生挨打或被同学团伙欺侮,未引起学校重视,致使校园暴力案件不断发生等。

3.4 缺乏适当的心理卫生教育和引导。由于无知,未成年人对性的神秘感越加强烈,不会用科学的性知识保护自己的健康。

3.5 学校对后进生、双差生的遗弃和疏于教育加速了他们走向犯罪的步伐。对这些学生,学校和老师不是耐心细致地帮助教育,而是嫌弃、歧视,以粗暴简单的办法对待,甚至勒令退学或者开除,将学生推向社会。其结果必然造成后进生的自卑和逆反,激起他们对学校权威的挑战,将学生推向犯罪的泥潭。

3.6 教师素质不高,教学环境恶化是青少年犯罪的温床。有一些老师不甘清贫、不安心本职工作,有的自身素质较低、修养较差,在教学中流露出对社会不满的消极思想,严重地还有赌博、违规乱纪等恶习。这无疑对青少年产生严重的误导,有的还会直接诱发犯罪。

4 社会原因

不良的社会环境是未成年犯罪的重要诱因。在思想上与市场经济发展相伴而来的功利意识,拜金主义、唯利是图、极端利已主义等必然会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在成长的外部环境方面,社会上一些书刊、音像制品的传播也对辨别能力弱的青少年产生侵蚀。传播媒介为吸引公众,对黑社会性质、黑势力团伙犯罪信息进行大量传播,公安题材的影视作品对犯罪动机作案过程过分详细的描述,这种宣传模式在教育受众的同时,造成了青少年犯罪知识的增长,给青少年犯罪提供了行为模式和直接仿效的条件。许多老师叹息说,课堂教育一个钟头,不顶网吧、录像厅一个镜头;老师苦口婆心讲一天,抵不上学生书摊转一圈。

校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范文第8篇

[关键词]社会变迁;社会资本;乡村;问题少年

[中图分类号]C913 5 [文献标识码] A

威廉・富特・怀特(William Foote Whyte)曾在《街角社会》一书中描绘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波士顿意大利人贫民区街头不法青少年团伙的生存状态。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和“三农问题”的深化,乡村街头少年现象进一步突出。现在,不管是在大小城镇,还是偏远的乡村街头,都会发现一群群沉迷于电子游戏、追求吃喝玩乐、乐衷于打架斗殴、鸡鸣狗盗、无所事事的“问题少年”。他们不仅使家庭头疼不已,地方社区也深受其害。本文运用社会资本的理论讨论乡村街头“问题少年”现象。

一、从社会解组.社会控制到社会资本

长期以来,青少年越轨研究多运用西方结构功能学派中的社会解组论(Social DisorganizationTheory)与社会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Theory)。社会解组论学派深受迪尔凯姆“失范”概念的影响,它把现代社会越轨行为的增加归结为宏观的原因,即快速的工业化和都市化。快速的工业化和都市化减弱了欧美国家的社会控制从而导致越轨行为的增加。社会解组理论强调,完整的社会结构,良好的社会秩序,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和谐而交融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们遵纪守法,反之,动乱的社会环境和充满矛盾的人际关系会使人行为失范或犯罪。越轨社会学中的控制理论则发展形成于二十世纪中叶。控制理论认为,犯罪的发生是犯罪行为的冲动与阻止它的社会控制或身体控制之间不平衡的结果。其基本假设是:所有人都有违反法律的强烈动机,因此背离规范是十分正常的。但为什么人们不越轨呢?原因在于绝大多数人和主流的社会制度有着紧密的纽带和联结,这种纽带和联结防止了他们做出越轨和犯罪行为。因此,并不是由于人们和越轨亚文化的纽带才吸引他们越轨的,而是由于人们缺乏和主流社会的各种社会和文化制度(如家庭、社区、宗教组织和职业组织等)的纽带,才使得他们走向越轨的。最著名的控制理论家之一特拉维斯・赫希(Travis Hirschi)认为,人类从根本上来讲是自私的生物,通过权衡潜在的利益和可能的风险而精心做出是否实施犯罪行为的决定。在《少年犯罪原因探析》(Cause of Delinquency)一书中,赫希声称,有四种纽带把人们同社会和守法行为联系起来:依附(Attachment)、责任(Commitment)、投入(Involvement)和信念(Belief)。当上述四种纽带足够强大时,这些因素让人无法自由自在地违犯规则,从而有助于维持社会控制和遵从。然而,如果这些社会纽带不够强大,不良行为和越轨就会发生。

如果说社会解组理论是从宏观社会变迁的角度寻找青少年越轨的原因,社会控制理论则把注意力投向微观的个体,并且希望把青少年越轨的微观个体原因与宏观社会变迁联系起来。在上述两种理论指导下,有研究从个体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等方面归纳诱致青少年越轨的因素,并相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其实,上述连接微观个体与宏观社会变迁的努力是不成功的,因为缺乏有效的中间变量,微观个体与宏观社会结构的连接注定是脆弱的。本文将探讨社区社会资本在沟通微观个体与宏观社会结构之间的位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资本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社会科学概念,西方学者开始运用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理论研究越轨与犯罪问题。其中约翰。哈甘(John Hagan,1995)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分析德国青年中的右翼极端主义和校园犯罪现象。他们研究的结论是,前东德地区虽然在东西德合并后经历着快速的社会变迁,但学校和家庭依然拥有非正式社会控制的资源,由此形成的社会资本能够限制青少年的右翼极端主义转向和青少年问题的出现。哈尔波恩(D.Halpern,2001)分析了“芝加哥社区人文发展项目”的调查数据,试图发现同一地区不同社区之间犯罪率存在差别的关键原因。研究发现,从社会资本对犯罪的影响分析结果来看,社会资本与犯罪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哈尔波恩认为是社区内部和社区之间成员相互的信任、利他行为和尊重,形成了一种社区的集体防范能力,从而使得整个社区能够有效地控制犯罪的发生,譬如避免青少年拉帮结派及吸毒等行为。科莱默(Ronald c.Kramer,2000)分析了近些年来美国发生的校园枪击案件,他认为不断扩张的经济和社会压力,如贫穷、不平等和社会排斥等是造成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社会结构性压力削弱了家庭和社区提供社会支持与非正式控制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阻止青少年暴力事件所必需的。沙歌特(Susan Saegert,2002)等探讨了社会资本与纽约低收入家庭犯罪之间的关系。上述西方学者都论证了社会资本对预防和降低青少年越轨的意义。与国外研究情况相比,国内运用社会资本理论研究少年越轨的文章还不多见。

本文所使用的是普特南(R.D.Putnam,1993)意义上(即比较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概念。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指一种促进生产的社会关系结构(social capital is a productive struc-ture of social relationships)。内容包括网络(Network)、信任(Trust)和平等互惠的规范(Norms of reciprocity)。普特南认为一种平等交换的规范有助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互信。而要发展这样一种规范,必须透过社区成员间不断的交往。社区成员之间的不断交往可以克服囚徒困境“一次性博奕”中的机会主义问题。社区成员通过自组织的网络不断地联系沟通,进而建立平等交换的规范、互信,以致有利于缔造公共物品。

二、实地调查:社会变迁与“问题少年”

“问题少年”在广州农村又被称为不良少年或者“烂仔”。2005年广州市番禺区大岗镇一下子给广州市曙光少教所①(以下简称“少教所”)送来4名越轨少年接受管教。从表1的统计数据来看,曙光少教所收容的越轨青少年多数系外省或本省外县人,广州市本地被收容管教的少年数量反而比较少。这是因为本地社区和孩子家长考虑到少年的声誉和以后的成长,一般不愿意送越轨少年进少教所,而是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对越轨少年由社区和家庭联合予以矫治。所以,大岗镇的“反常”行为一时产生轰动效应。本上都外出打工。普通家庭如果不外出打工,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村里赌博、赌有一些。村风尚好,但青少年在校学生有出轨现象,涉黑也存在一些,团伙性个别存在。村里不良少年有一些。有的小学没读完就在社会上混,小偷小摸。不良少年的产生和父母、家庭有很大关系,社

会也有原因。应该说本村家长对教育还是很重视,但对于怎么引导、教育小孩家长却跟不上,社会风气也影响他们成长。小孩子要花钱,父母不给,就自己想办法。一般说来,他们先偷家里,偷亲戚,后偷邻居,不做大案,小案常做。总体上,不良少年比以前有越来越多的趋势。部分孩子从小就有不良习惯,呈两个极端,穷的家庭没能力管,富的家庭太娇惯。学校的老师也没有办法管,老师公开要求学生,不学习没有关系,但不要捣乱影响其他同学。现在当村干部很难,村民觉悟提高了。村内近两年少了,以前较多,主要是土地纠纷。村里渔塘发包,以前有涉黑势力参与。近年来社会风气越来越差。违法少年送少教所以前没有,近年才开始,当时是因为实在没有办法才送少教所,这对在外社会青少年有警示作用。

从广州市番禺区大岗镇的情况来看,该地乡村虽地处偏僻,却也深深地卷入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洪流之中。在市场经济冲击之下,村民生活、村庄经济、村治模式、村庄权利结构、村庄风气等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相比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活在社会转型中的乡村少年,面对道德缺失、价值多元、诱惑纷呈的社会,难免把持不住,堕落成为“问题少年”。

三、社区社会资本与青少年越轨

乡村“问题少年”是近些年才凸显出来的社会问题。一般认为,在计划经济时代,乡村是不存在“问题少年”现象的。普特南的社会资本概念强调“网络”、“信任”和平等“互惠”的规范,认为社区发展的本质就是增进社区社会资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乡村干部控制着村落绝大多数“稀缺性资源”和“结构性的活动空间”,村民被严格限制在有限地域范围内生产和生活。这种社会体制客观上促进了村民之间的交往,在他们中间形成了各种形式的“信任”网络,以及正式或非正式的平等“互惠”的规范。所以,改革开放之前,村落社区社会资本具有一种再生产的能力,它使得乡村青少年能够基本按照社会预期的轨道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一方面逐步解除了“国家”对乡村“稀缺性资源”和“结构性活动空间”的控制,赋予农民较大的人身、经济自;另一方面,村落社区社会资本也陷入流失并走向极度匮乏的窘境。

处于社会转型中的大岗镇的偏远村庄,在市场经济冲击之下却发生了社会解组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村民之间“网络”、“信任”和“互惠的规范”被破坏和消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村庄逐渐丧失了那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尚存在的、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能够促进村落社会和谐再生产的社会结构――社会资本。世界银行将社会资本分成紧密型、跨越型和垂直型社会资本。紧密型社会资本指家庭成员和其他具有紧密关系的人之间的纽带,跨越型社会资本指不同类型的人之间较弱一些的联系纽带,主要是各类组织的成员纽带,而垂直型社会资本指社区居民与那些对他们具有重要影响的组织和人员之间的纽带。一般来说,在这种社会资本模式中,普通农村社区的特征是具有很强的紧密型社会资本,较少的跨越型社会资本,基本没有垂直型社会资本。相比计划经济体制卜的村民生活,当下村落社会不仅只有较少的跨越型社会资本,基本没有垂直型社会资本,甚至连紧密型社会资本也在走向贫乏。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部分青少年,逐渐疏离了与家庭、村落、学校和亲戚的关系,而是投入到陌生的城镇和游荡在街头的问题少年群体,从而脱离了家庭、社区和学校的控制范围,卷入越轨的行列,成为问题少年。

由此,我们可以形成社会转型期乡村青少年越轨的一般发展逻辑:社会转型一社会解组一社区社会资本衰落一社会控制能力降低一青少年越轨。

既然我们发现导致乡村青少年越轨的症结在于转型社会中村落社区的社会资本缺失问题,那么,防范、矫治青少年越轨的思路之一就应该从增进乡村社区社会资本的角度入手。通过构建乡村社区社会资本,把乡村少年凝聚到社区中来,并利用社区资源搭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平台。普特南认为透过一种市民参与的网络,特别是由市民自主组成的经济(如合作社)和社会团体(如福利互助组织、趣味团体等),将促进市民间的合作。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努力促进乡村各种形式农民自组织的发展,提高村民的集体认同和村落社会整合度,应该成为乡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四、村落社区社会资本的建构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再建村落社会资本提供了契机

按照中央的提法,目前是中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世纪之初中央发动的新农村建设是“城市反哺农业”政策的具体体现。通过新农村建设,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通车、通自来水”,初步改变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经过下一步的通讯、燃料、改厨、改厕等基础设施改造,农村的面貌将会有更大的改观。新农村建设通过外部资金、政策输入村落,不仅可以改变农村脏乱差的局面,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更能提高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为村落社会资本再造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在投入有限而宝贵的资金的时候,要清楚以下三点:(1)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外界资源的引入,对此政府不能逃避带头多方筹资的责任;(2)外部的资金投入不能代替村民的资金投入和主体参与,外部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发挥酵母和催化剂的作用;(3)外部资金不仅要投向基础设施改造,还要扶持发展农民自组织的各种社团、协会和群众活动等。

(二)扶持各种形式的农民自组织发展

普特南特别重视社团在形成社会资本过程中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农村中也形成了一些同业群体和专业协会,但就目前来看,一方面绝大多数农民同业群体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社团,另一方面,自发或非自发形成的各种专业协会,规模都比较少,组织动员能力有限,与农会或农协等农民组织在台湾、日本、韩国农村发挥的作用相比,差距太大。现在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组织,生产型的农民组织可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共同闯市场,提高农民开拓市场与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生活娱乐型的农民组织则可以排斥社会丑恶现象,丰富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促进各种形式的农民组织的过程中,也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以及外部的支援与指导。各种形式的社团组成了农民赖以交往的网络,社团内部以及相互之间的活动就促进了农民之间的互动水平,在频繁的互动过程中,可以增加互信并形成共同遵守的规范。由此,村落社会资本就可能逐步丰富起来了。

(三)准确定位村民自治,使村政组织真正成为农民的“三自组织”

村民自治的初衷是把村民委员会建成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组织”。但就目前村民自治在全国发展的情况来看,村民委员会距离真正成为村民的“三自组织”还有相当差距。费税改革后,番禺区大岗镇村财政的情况算是比较好的,因为每年镇政府负责下拨村集体行政事业经费,并出资给村两委盖办公楼,配备电脑等办公设备。更多的中国村庄在税费改革后没有了集体收入,在财政转移支付还难以到位的情况下,因为没有办公经费和干部工资,很多村庄事实上成为“瘫痪村”。“瘫痪村”的状况不仅上级政府不满意,村民也有很大意见。在整治“瘫痪村”,重建村政组织过程中,我们应该反思既有的村民自治政策,何以农民戏称村民自治“一事一议,一事无成”。为什么实行村民自治后,乡村治理处于更困难的境地?村民自治组织难以成为真正的“三自”组织的原因到底何在?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和乡村基层政治体制架构,村政组织都应该在村落社区社会资本建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这就要改变人们对村政组织职能的传统认识,重新反思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定位村党、政组织的职能和作用。村政组织应该与诸多农民社团一样属于农民群众的自组织,只不过因为村政组织的村集体法人代表地位而使之可能成为联结村民以及各种农民组织(社团)的富有活力的核心。

(四)村落社区社工(义工)工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