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 北极航线开通对中国航运业的影响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北极航线通航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北极航线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影响分析 北极航线上的恐怖大屠杀 基于北极航线的俄罗斯北极战略解析 北极东北航线经济性分析 针对北极航线开发中国的发展战略 北极航运?现在别想! 北极航运 现在别想! 芬兰,世界北极的童话 中国航空公司航线网络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北极通航对中国海运贸易的影响分析 影响世界格局的“外交核爆炸” 伊朗、叙利亚局势走向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2008―2017影响能源业的世界政经格局 世界格局的演变 高铁冲击下的新东航航线网络分析 世界SPA市场格局分析 探索北极世界中的生命 北极原住民的彩色现代世界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The Impact of the Arctic Route on the
Global Shipping Network
LI Zhen-fu, LI Yi
(College of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116026, China)
所谓世界经济格局,是根据各个国家的经济力量以及相互依存关系所形成的国际经济体系。二战以后世界经济格局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在这一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极”格局,但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的时代也宣告结束,世界经济形成了以美国一个超级大国为首,多个世界经济大国共存的“一超多强”的格局。因此,在这个时期,美国并没有对其他国家拥有绝对的指挥权和控制权,而是建立在其他世界经济强国讨价还价基础上的博弈型霸权。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损失。具体影响有以下三点:一是全球金融危机强化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级共存趋势,美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实力被减弱,也宣告了美国称霸世界想法的破灭。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发展问题。二是美国经济(包括主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遭受了严重的冲击和损失。金融危机是由于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集中爆发。而在金融危机前,就已经打破了依赖美国经济失衡而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体系。[1]三是美国的软实力受损,“美国模式”遭到了普遍的质疑,那些参照“美国模式”发展经济的国家开始动摇。
但即使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使美国的经济受到重创,超级霸主的地位有所动摇,但美国仍然在全球经济中处于超强地位。具体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美国的GDP总量仍然高居世界第一,而且遥遥领先。2010年,美国的GDP总量达到了14.66万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2010排在世界第二、第三、第四位的中国、日本和德国的GDP总量之和。二是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国家贸易体。尽管2010年美国的进出口总额的数据还没有,但预计将达到32000亿美元以上,这一数字仍然位列全球第一。三是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国家金融体。目前,美国拥有的金融资产要占到全球金融资产的1/3左右。四是美国仍然是全球创新能力最强的科技大国。目前,全球排名最高的10所大学中。美国就占据了8所。每年,美国都会吸收50%以上的全球技术移民。而且,二战以后,美国就一直是公认的全球最发达的制造业国家。[1]目前,美国制造业的附加值要占到整个世界制造业附加值的22%左右,继续排名世界第一。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全球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了重创,但美国转嫁危机的能力也非常强。历史上,美国曾经经历过数次经济危机,但美国常常通过转嫁危机使得自己的合作伙伴或者竞争对手受到重创,从而尽可能地降低自己的损失。比如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突然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20世纪80年代中期,迫使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从而将自己的经济危机转嫁到别人身上。目前,美国正在通过迫使以中国为首的相关国家货币升值,来实现转嫁自身经济危机的目的。
二、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定位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使之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而有关中国经济的各种言论也随之而出。之所以会有这些针对中国经济的言论,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妒忌和担心。事实上,从全球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包括英国、美国和日本在内的这些经济曾经高速发展的国家都受到过这样那样的指责和议论,因此说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经历。笔者认为,不要被这些言论所干扰,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合理准确的定位,变消极影响为积极影响。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合理准确的定位,首先就是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1.综合竞争能力的差距
尽管中国的GDP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中国的人均GDP水平还很低。目前,占全球人口不足5%的美国拥有了世界GDP总量的30%以上,而占全球人口22%以上的中国却只拥有全球GDP总量的8%左右,尤其是相比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国的综合竞争能力仍然差距较大。按照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的排名,中国在2008—2010年的竞争力排名为17-20位。[1]虽然我们不必太在意这种竞争力排名的高低,但有些指标所反映的问题还是很深刻的。比如,在影响中国竞争力排名的一些指标中,像企业经营效率、企业信誉、企业形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公民道德、政府管理效率以及官员廉政等排名就比较靠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排名,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2.经济增长质量的差距
1978-2010年,中国GDP的年均增长率将近10%。但和快速的经济增长率形成反差的却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模式是“粗放扩张型”的,即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的巨额资源消耗的基础上的,这给我国的环境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社会矛盾越发突出。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要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的单位产值投入成本要达到美国的4倍左右。在消耗巨额资源的同时,中国的土地、空气和水资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中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尽管中国有大量的加工贸易出口,但由于缺乏专利和核心技术,只能赚取低廉的加工费,价值创造能力低。
3.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都将科技创新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以此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目前,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能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70%。[2]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大幅的提高。目前,中国的研究开发人员以及研究开发经费支出排在美国之后,位列全球第二。截至2008年底,中国已经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97个国家签订了103个政府间合作协定,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3]
但是相比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研究开发经费总量增长迅速,但人均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过低
反映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和集约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该国研发开发经费的投入和使用,而且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和使用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评价科技能力的核心指标。尽管中国的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已经位列全球第二,但中国的研究开发经费和GDP之比要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从人均研究开发经费来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人均研究开发经费大约在10万-20万美元/年,而中国研究开发人员的人均研发经费支出额还不到3万美元/年,也是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研究开发经费的支出结构不合理
具体表现为用于基础研究的和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偏低。我国用于基础研究和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全部研究开发经费的比例还不到10%,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一般要达到20%左右,这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的基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从研究经费的来源来看,尽管我国的主要研究开发活动主体是企业,一般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要占到全国研究开发经费的70%以上,这一比例基本达到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我国来自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外资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目前,外资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比已经达到了30%以上;其次就是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比偏低,目前还不到30%,这要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甚至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3.装备制造业水平较低,限制了中国装备制造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被定位为全球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心,但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水平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主要是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高新技术装备的,一般包括计算机集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及通信设备、大型科学仪器以及大型医疗设备等。近年来,尽管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以及技术引进等方式和手段,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很多核心设计和制造技术并没有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不得不依赖于国外的进口产品。相关资料显示,中国整体的装备制造业水平仅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由此常常导致我们受制于人。正是由于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落后,使得中国的对外投资能力仍然显得非常弱小,尤其是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投资。2010年,尽管中国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上升到了181.7亿美元,但也仅仅占同期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7.4%,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水平亟待提升。
4.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
相比与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相比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还有较大的差距,甚至要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4382美元,位居全球第94位,这也是中国的人均GDP首次跻身前100名之列,但这还不到美国和日本的1/10。目前,我国有大约7亿多人的年均纯收入只有750美元左右,年均消费水平还不到600美元,而且我国还有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他们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得不到保障。
5.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还不够强
尽管中国的贸易总额和GDP都位居世界第二,而且也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但是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的话语权还不够强。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根据GDP、经济生存能力和国际储备来对其成员份额进行分配,长期以来一直向西方发达国家倾斜。尽管近几年来,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份额有所上升,目前已经占到6.19%,位列世界第三,但美国仍然拥有超过15%比例的一票否决权。
三、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中国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替代;互补;互动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213-01
1 “替代关系”阶段
由于早期从事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多为市场导向型,并且其投资行为通常跟随在贸易行为之后发生,因而人们习惯上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对国际贸易的替代,企业之所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来代替出口贸易是为了寻求东道国当地更为理想的市场。对于这些市场导向型企业来说,它们往往是从国内生产和对外出口开始其国际化经营活动,然后逐渐过渡到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行为的转换是出于占领和扩大市场的需要。这又分为两种具体情形:追求低成本的市场导向型和绕开贸易壁垒的市场导向型。在前一种情况下,当企业已丧失对某项产品生产上的技术垄断优势,生产工艺已达到“标准化”程度时,继续在国内生产该产品并出口到国外市场就不如到国外投资设厂,就地生产并销售更能获利,因此企业会提出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来代替先前的出口。尤其是当国外的目标市场上存在众多同类产品竞争者时,为了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这种决策转换更显得重要。这时到国外投资生产比出口产品到国外更有利于降低成本,维持市场份额,从而企业行为会从国际贸易转向国际直接投资。
2 “互补关系”阶段
关于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互补关系,可从日本对东南亚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践中求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国家实力雄厚,奠定了在资本、技术方面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但由于其国内劳动力成本较高,自然资源缺乏,所以劳动力、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于是日本在定位于发展本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大量向拥有廉价劳动力及自然资源的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到东道国当地兴办相应产业如资源开发、纺织品、食品、标准化零部件生产等,产品不仅返销日本,还推向其他国家市场,大大促进了投资东道国与母国日本之间的贸易增长。
3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控制下的“并重、 互动关系”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已同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的扩张密不可分,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活动的主体,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着“无国界的生产活动”。作为国际社会中经济联系和交往活动的完全行为能力主体,跨国公司个体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并非完全一致,它实现个体利益的市场规则并不完全服从于国家实现整体利益的博弈规则。因此必须重视跨国公司个体的作用,采用微观分析方法。将它们从国家背景中独立出来研究。对跨国公司而言,贸易和投资决策之间关系的重点不在于实现相互替代或相互补充,而在于如何搭配协调使企业在全球迅速获得最佳资源配置,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于是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体现为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控制下的“并重、互动”关系。
3.1 跨国公司成为世界贸易的主体和组织者
跨国公司与越来越多的世界进口和出口相关,例如,美国在1989年商品贸易近一半是通过美国跨国公司的外国子公司或外国跨国公司的在美子公司。同时,1/3以上的美国贸易表现为外国子公司与其母公司之间的公司内贸易,从而使跨国公司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体重要组织者。
3.2 扩大了国际贸易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总体上看,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互补性大于替代性,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扩大。外国公司在自然资源丰富国家(主要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打破了这些国家在自然资源的投资、技术、生产与营销等方面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直接投资明显地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增加,即扩大了东道国的出口和母国或其他国家的进口。
关键词:中国油画;艺术定位;发展趋向
跨入新的世纪,中国油画学会举办了“20世纪中国油画展”,召开了“中国油画学会全国工作会议”;去年4月中国油画学会0联合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文化部艺术司、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机构召开了“中国油画与新世纪学术研讨会”。这几次学术活动旨在世纪之初,在宏观研究中国油画上个世纪的成败得失的基础上,在“民族、时代、个性、创造”的旗帜下,把中国油画推进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些研讨会上,会议的组织者、理论家、艺术家、媒体工作者都认识到,作为外来艺术的油画,在中国土地上如何进一步发展,所涉及的已不仅仅是中国油画领域的问题,而是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寻求民族文化多元发展格局中,中国文化的定位和中国文化的标准问题。
就中国油画而言,改革开放后国门洞开,西方的生活理念和艺术思潮不断涌入,油画家走出去、引进来,随着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增强,大大扩展了艺术视野,更新了艺术观念,丰富了油画艺术的表现力。油画界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精神和个性特征的中国油画”的发展方向;90年代根据当时发展的状况,又提出了现阶段要以“真诚心态,关注现实、民族精神、多样探索”为指导方针,二十几年来,中国油画通过宏观提倡和大量的展览和学术活动,通过油画家们身处社会巨变思索生活的感受和不断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传统,在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在不断的求索中,中国的油画艺术已经从封闭的一统天下中得到了解脱,从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状态下获得新生,开创了一个自由广阔的天地。
可是,随着西方艺术频繁更新的冲击,随着西方世界以强势经济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一些中国油画家处在新旧价值观、新旧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中在艺术实践上存在诸多困惑和迷茫。
的确,当今西方的艺术似乎缤纷多彩,形式和观念不为更替、艺术边界不为拓展――观念艺术包括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传媒艺术……层出不穷,盛行了几百年的架上绘画处在了边缘位置,甚至油画亦已成为落后的代名词。求新求变,成为新的时尚。加之各种名目的国际大展和媒体大战炒作的效应,在有些油画人的心目中似乎造成了这么一种错觉,跟随着西方艺术的变幻,就会走向世界、走向成功。事实上,尽管有一些中国油画家跟随他们走出了国门,在某些展览中取得渴望的效应,但是否真正体现了艺术的进步是值得考虑的。
随着西方文化和艺术的了解,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当代西方艺术的状况,在艺术受媒体和艺术机构为经济利益驱动进行炒作所形成的“繁荣”后面,实际上还蕴涵着西方哲学中某种理论的支持,随着绘画艺术各构成要素不断被西方哲学思想演进形成的新观念所解构,艺术似乎距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逼近或越来越遥远,甚至越来越令人费解,但在这喧闹的表象下,其实有其内在的评价标准。因此中国的艺术家想要得到西主艺术界的肯定,也必定要亦步亦趋地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去思考和创作,否则难以得到认可。诚然,作为艺术家个人,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无可厚非。然而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整体,这未必是一条正确的艺术之路,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地域人文各异很难在心灵深处与另一种文化取得共鸣,即使模仿惟妙惟肖,也只能成为西方艺术的翻版。
油画固然是西方引进的艺术,但经过在中国民族土壤中百年的吸收融汇。已经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部分,已经在内容和形式上和西方油画有了很大的不同,已经和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人文理念、审美情趣水融,并且艺术水平在国际上已具有相当的声誉。尽管中国的油画艺术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语言,还将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吸收、融会、发展,但从本质意义上说,它必将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沿着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轨迹向前涌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油画难道还要永远跟随在西方艺术的身后做他们永久的学生?中国油画的标准难道还要通过西方艺术世界认定?这一问题在今天是应该令我们认真思索了!
在当今中国,特别是进入wto以后,各行各业都在研究怎样和世界接轨,我认为艺术乃至整个文化是不同于科技、工商的。文化是一个国家精神的象征,它是民族历史、民族心理、审美情趣、乃至包括民族地域特点在内的世代相传的血脉。民族的文化就是民族存在、兴旺、强盛的象征。在全球经济和各行各业寻求一体化和标准化的当今世界,必须避免利用强势经济进行文化侵蚀,必须防止已经在发生着的文化趋同化的现象继续蔓延。应该看到随着当今世界的激烈的经济竞争必然导致文化地位的竞争,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他们在世界赖以生存和独立的根本,所以努力发展各民族文化使世界呈现多元色彩是我们明智的选择。
由此,我认为文化是不能提倡接轨的,东方和西方,各民族、各国家、谁接谁的轨?是中国的曹雪芹接法国的巴尔扎克的轨?还是西班牙的毕加索接中国的齐白石的轨?毫无疑义,他们都是世界艺术王国的辉煌人物,他们的作品都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璀璨明珠。世界因他们而丰富多彩。可见,文化只有提倡差异性和多元性,发挥民族和个人的创造精神,才会有世界文化的斑斓色彩。
我们反对文化接轨,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提倡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与借鉴,相反,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曾超越了固有的文化模式和内在含量,而具有历史的深邃性。我们反对只是一味跟随外来文化,把外来文化的流行模式和标准当作评价我们自己文化标准的后殖民主义文化心态。发展中国的油画艺术,必须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基点和社会价值体系,融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提出和创造出自己的评价标准,探索出中国油画自己的发展道路,从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应该说,艺术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绝对的标准只会影响艺术的创造精神,艺术也绝对不是没有标准的,正像中国有句古询:无规矩则不成方圆。没有标准也就无价值可言。正确地说,评判艺术品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是会有一个相对的标准。那么究竟中国的油画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中国油画在当代世界文化中的位置是什么?这正是我们今天文化管理者、艺术家、理论家所要探讨的,也是我们当今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并曾经创造过辉煌文化的民族,也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油画在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中所取得的可喜成绩,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为文化的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使中国人民在经历了多年的压抑又获得了一种民族的自信,同时,也因为中国是一个历经沧桑的民族,这种种的磨难会使中国人民富有更深刻的情感和对生命更深邃的感悟力,而这些正是我们民族的财富和艺术创作的滚滚源泉。现在是应该在当今世界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的时候了。
[关键词]信息化 联合作战人才培养
以信息技术为牵引的世界新军革正在迈人快车道,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将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是军队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军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要打赢信息化战争,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信息化联合作战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
一、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世界各国间的科技、经济、军事竞争日趋激烈。面对这种新的形势,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时代的高度、军队建设跨世纪发展的高度,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其次,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引发了新的军事革命,使传统的作战理论、作战样式、作战手段面临着严峻挑战。高技术战争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谁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谁就争得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这已成为各国军事家的共识。
再次,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是军队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军队院校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要求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世界军革的新要求,构建信息化条件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加快培养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新军革制高点、推动军队转型建设、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战略选择。
二、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1、战略思维的培养。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准确领悟并深刻把握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与发展方向的战略思维能力;既能从中国观察世界,又能从世界分析中国;对我军在新军革背景下面临的战略环境、地位和任务,能站在国家现实与长远利益的高度来认识、解读和把握,并从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的战略高度思考,提出解决相应军事问题的对策。战略意识、全球眼光直至“太空思维”,都是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基本职业素养。
2、联合意识的培养。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中,诸军兵种地位平等,作战行动需要同步响应、无缝链接、高度协调,要求联合指挥机构中的各级指挥人员具备自觉的联合意识,一体筹划联合作战指挥行动。因此,各军兵种指挥人员应自觉服从联合指挥,主动协调行动,确保作战行动顺利进行。
3、信息素养的培养。联合作战人才培养要具有获取信息的强烈意识,多渠道、多手段采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战场环境、敌我态势的感知和掌握;具有敏锐的信息鉴别力、洞察力,熟练掌握信息处理的程序和方法,能够高效地处理和使用信息;能够熟练使用多种通信工具特别是指挥自动化系统,依托信息化装备实现作战意图。
4、战斗精神的培养。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将重点实施精确性、实时性、突然性打击,作战强度大、节奏快、对抗激烈。战争的突发性、破坏性、杀伤性和残酷性空前提高,没有前后方之分,发现就意味着摧毁。这就要求各级联合作战指挥官经得起各种残酷战场环境的考验,具有压倒一切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求胜决心和战斗精神。
5、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体系对抗,使战场信息瞬息万变,主动求新求变,敢于冒险与创新,是信息时代军事统率与指挥艺术的主要标志之一。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型军事指挥官,只有具备了这种敏锐的战场信息感知与创新能力,才可能为驾驭信息化战争的复杂局面和解决棘手问题找到答案。
三、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一是形成新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院校办学思想的核心。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新型人才培养观,是院校教育转型的首要问题。要牢固树立“忠诚使命、重德博识、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为统揽,打破陈旧封闭的教育观念,认清教育转型的形势,把握教育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要求,突破原先的人才培养思维定势,掌握联合作战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加快形成面向联合、内涵发展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新优势和新特色,确保教育转型健康推进。
二是设计新的教育内容。要紧紧围绕办学的总体目标,以中国特色军革和军事斗争准备需求为牵引,以信息化为主导,深入探讨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以不同于专业技术军官培养的理念和策略,对军官学历教育体系进行全新设计,将联合意识、信息素质、战斗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构建与大学办学目标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进行新的教学改革。要扎实做好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按照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目标模型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紧贴部队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完善教材体系,按照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要求,贴近部队信息化建设实际、贴近第一任职岗位、贴近本学科专业发展前沿,审视和梳理专业教材体系,重点抓好“联合作战基本理论”“复杂电磁环境概论”“信息安全保密”等课程的建设。
四是构建新的管理模式。要认真探讨新形势下从严治校、依法管理的特点和规律,主动适应教育转型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大学办学思想确立的先进管理理念落实到制度层面,围绕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行管理机制创新,使管理工作逐步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管兵型向训官型、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要着力加强学员队管理育人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建设,为学员设置和提供务实有效的模拟领导与组训实践平台,使学员队管理模式改革成为支撑转型建设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陈东祥.未来型军事人才构想仁[M].北京:出版
社,2005.
[2]李明海.试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J].军事学术,2000,
(2).
从全球范围来看,过去几十年那种自由放任、以不公平为核心内容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从国内经济关系看,那种发展方式的特点就是收入不公和贫富悬殊。从国际经济关系看,那种发展方式的特点就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发达国家消费;发展中国家储蓄,发达国家借债。放眼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国内分配不公和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分配不公交织。
不公正是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也是当今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的主要问题。
让我们先看看发达国家。我们知道发达国家普遍为债务危机或潜在的债务危机所困扰,欧洲如此,美国也如此。债务危机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知道一个经济体稳定的基础是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总需求是有效需求的总和,而有效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支付能力是说,你要么有钱,要么能借到钱。过去几十年,西方走了一条富人减税、中下层收入相对下降的道路。在对富人减税的同时,中下层要求不削减起码的公共支出和社会保障。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就走上了政府举债、中下层借钱的道路。这条道路掩盖了过去总需求不足的问题。现在这条道路再也走不下去了。西方面临漫长的衰退。
再让我们看看发展中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走上了出口导向的道路。这种道路是以国内分配不公为前提的。现在,这条路也走不下去了。
总之,历史通过经济危机和危机后的各种挑战告诉我们,过去一段时间风靡人类的道路选择和理念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是一个死胡同。我们需要重新出发。
不公平的经济关系是了解当今世界经济困境的钥匙,而放弃这一经济关系是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这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主要课题,是激荡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旋律。
中国也是这样。
谁能在这一轮改革中胜出,谁就能在下一次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谁能将受到的冲击降到最低,谁就能引领这个世纪;谁能在这场激荡中奏出最强音,谁就能赢得这个世纪。
西方面临全面的衰退
在世界范围内获取经济资源,是西方国家经济繁荣的基础。一旦世界资源不再大规模流向西方,西方的相对衰落就不可避免。
从获取世界资源的角度看,西方发展的历史有两个基本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殖民地阶段,通过殖民政策掠夺资源。这条道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基本走向终结。第二个阶段是“华盛顿共识”阶段。它通过构建国际经济关系,实现“发达国家消费、发展中国家生产”的经济模式,使资源同样大规模地流向发达国家。结果,过去几十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而经济资源却大规模流出。这个模式也走到了尽头。
过去几百年中,建立在别国资源基础上的繁荣走到了尽头。西方相对衰退的时代已经来临。
据《经济学家》杂志预测,中国的经济总量将在2019年超过美国。而美国花旗银行认为,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我们认为,只要中国处理好贫富悬殊问题,就将迎来另外20-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有可能在201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从那以后再经过大约3个五年规划的时间,即2034年,中国经济总量将是美国的两倍。
公正是中国世纪的基石
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内需和内生发展的基础上。如果中国继续以出口为导向,试问在这个世界上有哪一个市场或市场集合能支撑?美国目前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是美国出口占GDP的份额远远低于中国。如果中国能在201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总量将为19万亿美元。如果中国的出口依然相当于GDP的30%-40%,则需要大约5.7万亿-7.6万亿美元的出口市场。如果中国经济总量要在2034年达到美国经济总量的两倍的话,中国对出口市场的需求将会更加巨大,那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是在向不可能挑战。而且,这种战略带来的潜在冲突会很大。总之,中国的世纪不可能建立在出口导向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自己的市场上,建立在内需、内生发展的基础上。
内需和内生发展需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问题。中国有13-14亿的人口,有广袤的国土,目前市场容量狭小是由于分配不公。如果中国能有效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尽快调整收入不公,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让中下层的消费赶上GDP的增长,那将是何等巨大的市场潜力!有人提倡眼睛向外。在某种程度上,向外是对的,但是,中国守着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从长远看,有哪一个市场能够同我们自己身边的这个市场相比?千万不要守着金碗银碗不要,而去寻找泥饭碗。
公正是中国世纪的基石。中国需要用公正来打造自己的金碗银碗。只要对内公正,就能复兴。这就是中国面临的历史机会。
有人认为,中国需要向改革要发展、要增长。我们认为,中国需要向公平正义要发展、要增长。这是现阶段中国面临的历史性机会和挑战,也是一种更加艰巨、广泛和全面的改革。
这种增长模式是一种公正的、人道的、有包容性的增长模式,是一种停止物质财富大量向西方流动的增长模式。一种依靠追求不公平来推动经济的体制和文明由于内在的矛盾开始衰退,而另一种依靠追求某种程度的公平来推动经济的体制和文明正在兴起。
中国只要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路,眼睛向内,调整经济不平衡,实现有包容的经济增长,提振公平正义,扩大内需,对外捍卫好自己的国家利益,就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内超过美国,创造出一种新的文明,一种新的价值体系,一种别样的现代化道路,为人类提供一种新的选择。那将是一种传承了5000年历史的文明!
西方力图保持和扩大中国的贫富悬殊
有人认为,中国同西方的冲突是意识形态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其实,中国同西方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利益上的冲突,是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与西方在世界资源再分配上的潜在冲突。
西方以不到20%的人口,享用了全球76%左右的资源。中国人口占到世界人口的20%以上,在现有条件下,如果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到西方的程度,那就大约需要1.5-2个地球,如果全世界人口都达到西方的生活水平,那我们大概需要4-5个地球。否则,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而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相对降低的过程。
中国的发展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事实上就是要改变20%的人口享用76%的资源的不公平现状。希望西方支持拥护,未免有些天真。所以,有些人就想把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纳入符合自己利益的框架。
那么,什么框架最符合他们的利益呢?
这个最符合他们利益的发展方式,就是让中国走上贫富悬殊和收入不公的道路。这条道路将在中国造就大约1亿左右的富有阶层,但却会使中国大多数人处于贫困状态。如果中国只有1亿人口参加世界资源的重新分配,比起13亿人口来说,那是一个西方国家比较能够接受的选择,它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少数人口占有76%的资源的现实。而
且,这个贫富悬殊还必须通过体制固定下来。那就是让金钱全面介入政治,从上层建筑上保证贫富悬殊的持续存在。
争夺资源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然而,有人将这个问题通过意识形态、文化、“普世价值”、市场选择包装起来,好让事态朝有利于自己利益的方向发展。于是,这场争论就变成了关于“西方先进体制”的争论,变成了“普世价值”的争论,变成了“文化”的争论。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要在中国推动彻底的市场化和金钱政治的根本原因。
其实,这些都是争夺资源的手段。如果你不信,就看看在某些口号的帮助下,中东、东欧、非洲以及南海、南亚、东亚所发生的一切。
只要中国不改变追求共同富裕这个社会经济目标,世界范围内资源的重新分配就不可避免,西方就不会改变态度,同西方的某些冲突就不会停止,别人就会用多种方式来冲击你。
西方那些战略家也知道,中国不解决贫富悬殊问题,会导致社会动荡。但是,动荡而衰弱的中国,是不是正好符合他们的利益呢?现在有一种力量,把导致贫富悬殊的原因当成解决贫富悬殊问题的手段,诱导中国引进金钱民主,甚至实施什么联邦制。如果中国看不清这个错综复杂的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在有些人的误导下作出错误的选择,那么等待中国的将是另外一种结果。中国有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的动荡,甚至更加严重的局面,中华民族在世界资源分配中将彻底失败。2034年的中国将会是大多数炎黄子孙不愿意看到的中国。
中国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西方在资源分配上的潜在冲突是必然存在的。所以,越要追求共同富裕,越要自强。这是历史和现实的结论。
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高速、不间断的增长,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甚至可能是绝后的,除非这个纪录为中国自己打破。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完全有可能在未来不太长的时间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是,中国经济同样面临深层次的问题。
贫富悬殊、分配不公、价值沉沦、官员腐败、市场秩序混乱、中下阶层贫困等等。不仅如此,各种思潮在中国交互激荡,某些思潮力图左右中国未来的选择。
2034年,中国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经济总量达到美国的两倍;另一种是处于漫长的社会动荡中。尽管发生前一种可能的概率非常高,但我们必须看到,有一种力量力图将中国推向后一种可能。
中国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其实既不是人民币汇率,也不是别国的战略挤压,更不是那些大大小小专门找中国不快的噪音。这些方面虽然重要,但不管别人有什么企图,主导权和决策权毕竟在中国自己手中。凭中国目前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谁也无法强迫中国。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在自己内部。中国经济内部不平衡和外部不平衡交织在一起。能否妥善处理外部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妥善处理内部不平衡。
1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的地位
1.1中国经济的增长趋势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经济经历了飞速增长的时期,近年来中国的外贸依存度稳定的保持在50%左右,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由一个毫无分量的国家一跃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跻身世界大国之列。
1.2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世界经济格局归根到底是由各个国家或集团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大小以及经济发展潜力决定的。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是不断变动的,所以世界经济格局也将会是复杂多变的。现在中国经济已融入到了世界经济中,世界经济格局的好坏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的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密切联系,二者相互缠绕、相互促进和掣肘的关系使得中国和别国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2世界经济格局给中国带来的压力和危机
2.1经济危机传导的压力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中国的GDP位居全世界第二。但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当然,要想成为发达国家单单靠GDP远远不够。不过,在经济发展和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中,中国是不输给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但因为全球经济捆绑在一起,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中国必将受到牵连。正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袭卷了整个美国,导致美国经济迅速衰退15%,而身为美国最大债权国的中国,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也很难独善其身。从另一方面来讲,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演变格局也将给中国带来货币危机。最近,中国人民币遭遇贬值,同时国内出现通货膨胀。这种情况说明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人民币国内价值的持续下降。
2.2资源性商品交易的危机
经济离不开商品交易,而国家之间的交易更多的却是能源、矿石等不可再生的资源交易。交易过程中损失不可避免,比如给本国环境造成污染。面对这样的问题,谁去承担后果呢?答案当然是开采者自己。于是国际贸易当中就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用资金去购买自己发展所需要的不可再生资源或稀有资源。而发展中国家开采资源后卖给发达国家以换取资金。长此以往,最终结果是发展中国家不可再生资源匮乏而不得不以高价在发展中国家买回并且承担着环境污染的后果,最后得不偿失。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局固然会变,但目前来说发展中国家还是面临许多不公平待遇。为了保证中国能在这个危机时代中发展并壮大起来,国家必须制定一些长远的发展政策,这是保证中国适应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的根本保证。
3中国的发展路径战略规划
3.1整合国内宏观、微观政策
一直以来,中国一直奉行改革开放的原则,努力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好的建设方针并应用于我国的建设中。后危机时代之所以称之为后危机时代,是因为现在经济格局在遭受了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后,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危机已过,但根本原因依旧存在。面对如此情况,政府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就显得极为重要。郎咸平在《整合》一书中曾提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更离不开企业的微观调控。国家与企业之间的配合,合作,共进退是关键之一。在经济这片巨大海洋中,中国就像一艘承载着巨大财富的商船,国家承担着船长一职,在客观的高度进行着宏观调控,制定战略方针,在收放自如中适度掌握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避免一些危机,并针对某些不可抗拒力而适时采取有效措施将损失缩减到最低。企业则承担着副手的职责,在船长的大方针下针对一些突发小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及时应对及时调控,和船长相互配合。
3.2充分利用经济一体化中外资对中国发展的推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使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取得了万众瞩目的辉煌成绩。虽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却是世界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自然会对中国产生影响,反之中国也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中国的经济增长吸引着外资源源不断的投入中国市场,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不但劳动力充足,而且消费基数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发达国家纷纷瞄准了中国市场并在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外资引入中国市场的同时,很多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也随之一同进入中国市场,这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充分利用好外部资源可为中国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4结语
关键词:历史;目录;知识网络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81-1
一、在新教材开始使用时,利用目录介绍纵观内容、结构,做到“纲张目举”
从心理学上来讲,教学过程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过程[2]。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接触教材的基本结构,从宏观上大概了解内容,然后再去教学那些相关的具体知识,也就是从整体到部分,这样才利于理解和掌握,而目录正是教材的基本结构。因此,在开始教新教材时,学生可以首先接触并把握目录。以人教版必修一为例,从目录上看,全书共8个单元,有27课。通过观察目录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必修一是以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及其时段性政治发展特征为基本内容的。比如,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关注的是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等,描绘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又如单元三探讨的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可以说,必修一中的每个单元都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某个国家、区域或某一类社会形态中政治发展的实质性特征。(二)教材采取了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坚持了古今贯通、中外相联的整体性原则。让我们来看看必修一的目录,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单元三“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单元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五“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单元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很明显,我们可以发现教材按照古代中外史、近代中外史、现代中外史的思路来编写,力图在时序上加强中外史的比较。
这样从一开始就利用目录对全书的内容、结构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概的知识结构,有利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程的内容和编排,从宏观上掌握教材体系,建构知识网络。了解了教材的大体内容和编排体系,再去教学具体的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内容时,就会有针对性、有的放矢,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
二、在新单元开始教学时,利用目录了解教材的章、节结构或单元知识结构
通过目录小标题,可以揭示每章节与节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明晰本单元历史发展的线索。比如,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四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主题和特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一个产生、巩固、完善、强化演变的过程。秦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以后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发展,在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了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利用目录有助于学生了解单元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从局部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
再如,单元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主要有三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本单元在内容设置上分三个阶段,展示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全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以前的世界政治格局,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导致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而后随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则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国际关系,出现了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时至今日,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依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它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由此可见,各课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只要我们注意和挖掘出这些目录中蕴含的用意和宗旨,通过目录来理解内容,明晰历史发展线索,全单元内容就会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这将有助于我们理清历史发展的过程,加深对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在历史复习中,利用目录建构知识网络,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