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球经济背景

全球经济背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全球经济背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全球经济背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全球银行业 战略转型新动向 经济持续衰退 发展困境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银行业遭受了严重的创伤。银行业为了摆脱困境,重新获取市场竞争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转型之举。它们摸索出的教训和经验,对当下的银行业也尤其重要。目前应从哪些层面来战略转型,对各大银行来说都是一个难题。

当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施加了严格的监管标准,针对融资要求、资金流动性、银行资本金等的要求在不断加码。例如,英国施行了“围栏改革”,即将银行的零售业务和主业务之间以“围栏”的形式隔离开,筑起一道避开风险的“防火墙”。欧盟的“利卡宁报告”也主张将自营交易与其他业务分离。而这些,都是银行业积极的战略转型之举。

银行业当前的市场生态环境新动向

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步入持续衰退期,各区域的银行因政策环境和宏观经济的差异性,所受影响程度不一:英美两国的银行业复苏加快,欧洲地区初步呈现稳定态势,亚洲地区未受到显著影响。但各银行对危机后的结构性转变都深有体会,市场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金融危机后银行业呈现资产抛售潮。据SNL Financial于2013年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全球各大银行的资产减值累计已达1.3万亿美元。其中苏格兰皇家银行以1480亿美元居榜首,美国银行以1290亿美元排第二,花旗银行以1260亿美元排第三,中国建设银行则以270亿美元排第十九。

此外,累计资产减值达1000亿美元的还有西班牙国家银行、汇丰银行,累计资产减值达500亿美元的包括劳埃德银行集团、摩根大通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富国银行、意大利裕信银行、巴克莱银行等。国际银行业纷纷地抛售资产,导致市场大规模的紧缩与整合。

银行业风险文化和监管框架持续加码。银行业一直致力于消化金融危机的损失。在此过程中,银行的管理和监管层、市场及投资人等都举起了“显微镜”来监控银行。虽然大多数银行都在积极应战,但监管机构针对银行的风险文化和监管框架,仍处于不断加码的态势中。为了改进银行业的商业行为与合规范化实践,银行面临着监管机构日益严格的审核标准,日益严厉的违规处罚条例。

目前,在银行业的监管框架和风险管理领域,各项标准正处于持续变动调整中,银行业的终极监管格局正一步步逐渐成形,虽有部分规定仍需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如,针对跨国银行独立流动性的要求会更严,这将加剧银行内部的分裂;类似于总损失吸引能力类的缓冲机制也将发挥作用;未来银行的杠杆率要求预计会再次提升等仍将持续调整。

银行业因监管框架和风险文化持续变动的影响,将面临高度复杂的监管境况。此外,银行业的税收体制更趋透明化、客户的保护力度要求更强,都会使银行业承担更高昂的业务服务成本。因此,银行业需灵活地进行服务转型,需更高效业务管理转型等调整。

非银行业涌现出一批新竞争者。金融危机后,传统银行间因市场的整合与紧缩,竞争在部分地区有所缓解态势。但传统银行为了简化危机后的资产负债表,在投资银行与资本市场领域放弃了一系列特定的业务。而一些非银行竞争对手因银行监管层鲜少触及它们,便迅速在上述领域中崛起。它们开始猛攻银行的核心业务,也迅速占据了可观的市场份额。

新兴市场中崛起的移动支付运营商们,如国际上的Paypal(贝宝)、M-Pesa,国内的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都有望与传统银行相抗衡。苹果公司也将涉足支付服务,这也将冲击非接触式和移动支付领域。P2P支付公司和网络银行也蓬勃发展占据了宝贵的市场份额。

这些非银行业的竞争者往往无传统银行因历史遗留的各种转型包袱,能高速持续地推出创新型服务和产品。传统银行需对其保持警惕,避免在其活跃的金融领域直面竞争,可通过合伙模式或适时退出等,避免系统性风险或竞争风险,新型交易平台亦能助推银行业脱媒。

当前银行业战略转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国际经济持续衰退,银行业的经济生态环境日趋多元。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们越来越崇尚“自我体验”。传统银行面临着互联网金融与数字化的双重挑战。

“互联网+”浪潮带给传统银行的挑战。所谓“互联网+”浪潮,就是银行业迎来了数据或数字化时代。“互联网+”使许多金融产品的电子化成熟度日益攀升,其正源源不断地为银行业的整条产业链各环节创造着各类新的财富机会。银行业的许多核心业务也受益于“互联网+”,得以运营得更精准、更经济、更快捷。传统银行业在拥抱“互联网+”时,也因客户期望的日新月异、数字化分销平台的日益增长等,面临着各类新型的压力与挑战。

例如,据BCG的调查预计,2020年全球零售银行业领域,客户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如iphone、ipad)和互联网进行业务咨询、销售比将由2012年的15%上升到40%。目前零售银行业领域,客户通过网络处理简单业务,与实体网点互动率降低,仅在需选购复杂型产品或定制化服务时才去实体网点,且单次互动时间明显提高。

因此,传统银行业在“互联网+”浪潮中,正面临着精简实体网点以节约成本,同时需保持网点广度以满足客户高端的挑战。此外,电子化进程中银行业产品加速商品化、透明度提升,利润却大幅度收紧,这迫使其从前端到后台各环节需重新权衡技术、人力投资比。新兴市场往往受传统非数字化基础束缚少,更易于跨跃式前进更早拥抱“互联网+”。

银行欠缺发掘内部客户“大数据”的能力。据调查,目前全球银行业内部客户数据,因欠缺采集、存储、分析领域的专业管理团队,缺乏高效的运作流程,70%的“大数据”难以变为现实的“财富”。银行业通过客户交易和支付行为,能获取客户群体的人口特征、购买行为、交易渠道、信贷风险、触发事件、响应行为、盈利性等丰富而宝贵的数据资源。而要发掘“大数据”的财富,面临着诸多技术及运营层面的挑战。

目前的客户数据因“优先度不高或预算不足”或“未索取客户数据及客户未填写”等仅79%的数据被采集;因“数据质量不足或欠缺质量检验”或“系统/文件无法访问及无法关联数据”等仅获得67%的可用数据;因“缺乏足够的时间及对终端客户的了解”或“潜在使用者无法获取相关数据”等原因,仅34%的数据被利用并真正创造了价值。随着“大数据”应用时代的来临,这笔宝贵的财富有望发展为银行业创收领域新的蓝海。

银行业的客户期望值及客户行为已悄然转变。“客户才是真正的上帝”也适用于银行领域。新常态下银行客户对业务服务的期望,及各类客户行为都变化显著。银行业的客户们正被其它行业更具创意、更以客户为中心的“互动模式的卓越的数字体验”培养得口味更独特,客户希望银行业也能提供类似服务。①目前非银行业致力于客户体验的“典范”,如JetBlue(捷蓝航空)利用移动技术与客户高效、个性、便捷地沟通;Nordstrom(诺德斯特龙)全力支持一线员工为客户提供并创造卓越体验;Amazon(亚马逊)通过创新快速分销服务客户等。总之,银行客户最期望更快捷的业务办理速度、更灵活的客户互动方式、更高的服务及信息透明度、更具个性化的高端定制服务,但目前仍鲜有银行能全部满足此类期望。

据美国和西班牙2014年的调查:银行的实际表现远低于客户的期望值。银行客户中有77%的人希望“实时获取最新资讯”,而仅有57%的银行能满足;有76%的人希望“通过数字化渠道与银行高效互动”,而仅有23%的银行能满足;有70%的人希望“能找回丢失的资料和文件”,而仅有20%的银行能满足。如今的银行客户更愿意尝试不同银行的服务,客户口碑也变得空前重要,这都是非常严峻的挑战。②

另外,除了上述三大领域面临挑战之外。传统公司银行在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领域,面临着加强稀缺资金的管理、巩固维系高潜优质客户资源的挑战。跨国银行需适度的“入乡随俗”,而又不能影响其全球性企业的控制力和高效性,面临找准平衡点的挑战等。

传统银行业战略转型可参考的策略

全球经济“后危机时代”,银行业要摆脱困境没有灵丹妙药确保成功。银行业惟有将储蓄、交易支付、财富管理等核心业务做好了,才能进一步谈论生存与发展。银行高管需根据本行的经济生态环境、面临挑战类型、自身发展愿景等,巧妙合理地围绕核心业务进行战略转型。

银行业务需全方位简化,组织架构需进一步精简。“后危机时代”银行业面临更严苛的监管、更高质的客户需求、更高端的技术变革,惟有严格简化业务运营状态,才能应付运营成本不断攀升、控制力日益衰弱、转型战略难以落地等现实困境。银行业需从产品形态、业务渠道、组织及运营流程等四个维度全面简化。

譬如,银行产品和支付领域的合理简化有助于降低银行的风险及运营成本。为了避免混淆客户并持续提升生产力,银行的现有产品系列需重新组合、拼装、排序成一个个“组合拳”。需仔细考量单品及组合品与市场的匹配度,筛选出最佳“组合拳”攻占市场份额。针对客户不断上升的定制化服务需求,银行需在特定领域提供多样化的产品组合选择。传统银行业通过持续、合理、主动化的产品组合以简化全产品线的改革势在必行。

譬如,银行渠道领域需先精准定位各类运营渠道的角色,确保渠道与产品盈利性、业务运营成本、经济环境匹配度等实现最佳平衡,兼备点的深度与面的广度,使压缩成本与高质量的服务不冲突,并构建起引导客户选择最佳渠道的运营流程,使渠道内各业务与产品的价值充争发挥最大价值。此外,银行的管理层级、幅度也需围绕组织架构重新梳理简化。

银行业需围绕客户体验和需求,重塑银行运营模式。传统银行业要提高占有客户钱包的市场力,就须围绕客户体验进行战略转型,在确保利润率最大化的前提下,实现服务成本与利润潜力匹配。目前银行业在实践重塑客户体验领域步伐不一,如投资银行与资本市场比零售银行步调更缓慢,但新兴市场在各细分领域中的尝鲜者已经践行了比同业更强的服务客户体验的策略,并凭此占据了可观的市场份额。

银行业要重塑客户体验,获取较高的品牌口碑,需明确定义自己与竞争对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制定明确的服务于本行特色的价值主张、产品形态、渠道模式、服务风格。银行的客户经理及销售团队要重视维系开发客户关系,以更专业的建议和更具品质的服务赢取大客户资源。银行应注重打破各产品各自为阵的运营状态,为客户提供更便捷、全视角了解全系列产品的渠道,方便客户在更透明化的运营程序中自主选择。

传统银行业在推进重视客户体验的改革中一直困难重重。比如,传统银行在涉及核心流程时面临着前后台间相互抗衡的内部挑战;银行监管层面约束日益严格的挑战;技术层面如何避免客户多次索取相同信息等。为此,银行要重塑客户体验需保证客户体验与银行组织规划的一致性,如将员工激励、招募、培训都与优化客户体验挂钩。银行需授权员工,允许其为客户提供短期内会影响银行收入的产品建议及咨询,并细分客户需求提升其体验等。

银行需驱动数字化转型,推行以数据为中心的策略。银行业在“互联网+”的浪潮前,驱动数字化转型能全面提升效率并优化客户体验。银行需实现“端到端”流程的数字化,这是全面简化客户流程、多渠道改善客户体验、深度细化并洞察客户需求的关键性建设。此外,数字化转型还能在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领域,助推各银行全面实现直通式交易处理。

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首先是根据当前新的服务需求简化原有架构,以支持服务于客户“多渠道互动”、“端到端的追踪”、“更大流量”等新需求。简化过程中银行需在维持原有架构逻辑的基础上,全面整合数字化平台的数据,即将客户原来的文件及数据整合到新系统中。此项工作不应采取渐进式,而应快速全面地对实施流程重塑,包括风险管理及合规实践程序,以确保更快拥抱“互联网+”,以满足一般及更高端数字化用户的需求。

此外,银行业需推行以数据为中心的策略,优化数据管理的流程及组织系统架构,尽快将各分析团队和各线数据进行整合,构建明确的职责分工。之后,银行各渠道及不同应用间数据的整合及汇总需统一存储于能够便捷更新、明确识别的“数据仓库”中,方便内部员工实时数据更新,也方便客户实时信息查询,还能方便银行从“大数据”中提炼信息财富。

银行业通过战略转型能否重拾价值思考

全球经济持续衰落的大环境下,银行业的最佳回应方式,就是迅速对自身的组织及战略调整和转型。银行业需重构运营模式,重塑新颖的客户体验,致力于为客户创造更新的财富价值,这绝非是聚集于产品的一项简单的革新任务,而是需要持之以恒践行的一项全面变革。若不迅速行动,银行业将在上述的多种趋势中持续受创,将无法回归复苏正途。

譬如,一些银行业因迅速采用上述的调整举措,将有望实现远盛于昔日的辉煌业绩。如新兴市场的零售银行领域的净资产收益率积极转型而飙升很快,有望突破20%。尽管各领域采用这些举措后收益率有所差异,但都明显从中获益了。投资银行若不采用任何行动,其净资产收益率将下滑到4%~8%,若积极采用则有望达到15%的收益率。

因此,银行业面临严峻的经济背景,面对宝贵的转型机遇,需具备胆识勇敢备战出击,需根据日新月益的市场生态环境,夜以继日地进行战略转型调整工作,培育出管理、人才、技术等领域的新能力。若行动缓慢、消极应对势必后进一步落后,难于重返竞争舞台。

综上所述,虽然各国银行业的经济生态环境,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但一些成功转型、积极备战危机的新兴市场的银行,已经涌现了诸多成功的做法占据了市场新高地。新常态下各类银行若成功战略转型,则有望尽早占领先机,维持经济持续衰弱下的领先地位。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注释】

①王好强:“银行业转型步伐加快”,《金融时报》,2015年7月13日。

全球经济背景范文第2篇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正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自我国入世以来,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得以迅速提高,开始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贸易。近些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正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对于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为我国创造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的同时也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多。国际市场的竞争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如何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重要挑战。从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的状况来看,其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多。本文主要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以经济一体化趋势为背景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加速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竞争优势。

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有利影响

1.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招商引资

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强,所有经济体之间的联系不断紧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机遇不断增大,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创造了更好的平台,我国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能够更容易的从国外进行招商引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国际社会中的声誉也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目光转向我国,希望与我国进行更多的贸易活动。经济一体化还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越来越密切,跨国企业成为世界各国企业在国际社会中谋求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也使得我国企业能够更多的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在招商引资方面也颇具成就,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使得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综合竞争实力显得较为欠缺。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开始进入我国,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具有较强经济实力与发展潜力的国家,我国逐渐成为外资关注的焦点,外资的大量流入对我国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都要归功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巨大的影响。

2.为我国经济的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长期以来,我国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整个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实力不断得到大幅度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走向国际市场。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的实力不断增强,进而使得我国经济不断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经济一体化趋势还使得我国能够更好的实现资金的调配和流动,将限制的资金投资于国外市场,从中获得所需的利益。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外贸收入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国民收入来源之一,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当前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功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优越条件。

(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影响

1.加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波动性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密切了全球各国之间的联系,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波动都会迅速波及全球,进而严重影响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清晰的表明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能从金融危机中幸免。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虽然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就,但是整体的竞争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依旧存在诸多问题,进而使得我国整体经济结构显得相对较为薄弱,我国内地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难以全面消除,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进而使得金融危机的影响的难以消除。经济一体化加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波动性,是其带来的重要不利影响之一。

2.对我国产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很多企业都纷纷走出国门,进行对外贸易,在全球市场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国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国内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产业发展方面显得十分被动。同时,在经济一体化之前,国内已经形成了很多产业及企业,但是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之前的产业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之后,很多国外的产业纷纷进驻我国,并以其自身的发展优势对我国产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使得我国原有的产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步伐受到一定的阻碍。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必须要通过完善的产业政策实现进一步发展。

3.进一步危及我国经济安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为了取得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充分打开国门,主动与其他国家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以顺应国际市场的发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其他国家的产业及企业纷纷进入我国,使得我国现有产业和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各国之间的竞争不断激化,国内实力较弱的产业会在国际竞争中被迅速淘汰,使得我国的经济收入增速缓慢,甚至可能出现下滑。另外,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很多重要的经济部门很可能会受到国外企业及外资的限制和影响,很多企业随时可能会被淘汰。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会受到很大的威胁,甚至会波及到整个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必须要增强抵御世界经济发展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4.对我国外贸引资带来不利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我国的对外招商引资,但同时也使得我国外贸引资的风险不断加大。东南亚金融危机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整个亚洲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我国也未能在这些危机幸免,很多西方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任度不断降低,很多国家为了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将大量的资金投入本国市场,对发展中国家的投入力度不断减小。同时,很多新兴国家利用自身的发展优势,不断从国际市场吸收大量的资金,这也对我国对外贸易引资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使得我国外贸引资的总量出现下降。欧美国家逐渐放宽的贸易政策使得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使得我国经济对外贸易的整体竞争力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的外贸引资会受到一定的威胁。

三、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国内产业升级步伐

实现国内产业升级,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是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然之路之一。因此,必须要从全球视角出发,通过一系列的产业发展政策,逐步淘汰低产能的落后产业,大力发展朝阳产业,实现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实现产业升级,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实力才能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保持甚至增强综合竞争实力,以此为基础谋求更为长期的发展。

(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一体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对外贸易离不开相互合作与交流,我国自入世以来不断与世界各国进行多方面的经济交流,与更多的国家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进而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高速进展。因此,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显得十分必要,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得我国对外贸易能够实现更深层次的发展。不管是政府还是跨国企业,必须要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以此实现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长期发展。

(三)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但是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及安全隐患,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已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必然。因此,在进行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必须要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意识,加强对市场变动的分析和研究,同时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现有的或者潜在的国际市场风险,以此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四)增强跨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跨国企业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进行贸易的主要载体,其发展状况将直接决定着国家整个对外贸易的未来发展。因此,必须要着力提升我国现有的跨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对部分跨国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并通过国际谈判等形式为其拓宽发展道路,以此支撑我国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要严格规范跨国企业的行为,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淘汰落后企业,实现跨国企业的兼并重组,最大程度上提高我国跨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四、总结

全球经济背景范文第3篇

当然,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贸易摩擦有可能演变成贸易保护。

贸易保护卷土重来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各国经济不同程度的衰退,民怨也在积聚。各国政府在挽救经济的同时,不得不兼顾民心问题。所以,贸易保护这一缓解民怨且提升地区经济的“良方”,又卷土重来,且多将矛头指向了中国。

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中美轮胎特保案。这是奥巴马上任以来第一次对华特保案,也是截至目前为止对华最大的特保案。

此后,欧盟、印度等区域和国家,也发起了一系列的反倾销调查,由于中国是世界上的出口大国,各国贸易保护的矛头或多或少地指向中国。

到今年11月初,全球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101起贸易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亿美元。

贸易摩擦仍将延续

当前,全球经济尚难言彻底企稳回升,二次探底的风险仍存在。在这种背景下,各国政府的政治和经济压力仍在,促使短期内贸易摩擦仍将持续不断,影响全球经济复苏,但演变成贸易战的可能性不大。

以美国为例,就业压力的存在,使得奥巴马政府执政压力不减,继续选择贸易保护这一权宜之计来缓解国内的压力的可能性很大。

而作为具有风向标意义的美国,如若继续实行贸易保护,基于“囚徒困境”的道理,西方其他国家也将会继续效仿,这是贸易摩擦继续存在的推动因素。

另一个支撑贸易保护继续盛行的因素是全球经济的不乐观。当前,世界各国的投资、消费等经济发展因素尚未明显好转,企业经营环境仍然比较恶劣,国家收支状况也有待平衡。

所以,在经济衰退、生产萎缩之际,各国政府必然需要尽可能扩大国内需求和生产,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采取贸易保护来实现贸易平衡,进而缓解本国经济状况,是通行的做法。所以就有了欧盟和阿根廷的反倾销调查,奥巴马政府的“买美国货”条款,以及印度的绿色壁垒等等。

全球经济背景范文第4篇

但全球经济集体性衰退的趋势在七月也出现一丝见底迹象,保增长战略有些成效,经济下滑趋势有被稳住的可能性。

目前全球经济唯一亮点,居然是美国。七月全球经济继续下行,其中欧元区17国7月制造业PMI数据均疲软,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失业率继续攀升,在欧元区高负债国家,经济危机有向社会危机演化的迹象;美国经济前景很难判断,可用“时好时坏”来形容。7月底,美国的一系列制造业、服务业数据仍然趋冷,美联储也称,美国经济复苏在今年上半年逐渐失去动能,就业增长仍在放缓,失业率依然较高,房产市场仍疲惫不堪。但观察8月初公布的实际数据,美国房地产业基本已稳住,就业人数在7月大涨,非农就业增加16万人,虽然失业率微升0.1个点达8.3%,而这正是因申请就业的人数较上半年增加,这被认为是就业市场改善的标志之一。

综合评价,美国经济的基本面是稳定的,基本实现了“稳增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表现最佳。而美国经济的表现,很可能有助于下半年全球经济实现“稳增长”。

笔者以为,美国制造业虽然在复苏,但在全球经济趋冷的背景下,美国经济很难一枝独秀,除非欧债危机彻底缓解,中国经济走出谷底。而这些,还要观察。下半年,美国经济能稳住就很不错,不要指望其“高歌猛进”,只要不形成拖累就好。

鉴于欧美经济的现实情况和全球经济的复杂性,八月初,全球几大央行纷纷采取继续观望的策略:美联储未推出QE3,欧洲央行没有出台购买西班牙意大利国债的计划,中国央行也没有降低存准率这都与市场预期有很大差距。虽然策略相似,性质却大不同。美联储是因美国经济表现稳定而决心稳住货币政策,“杀手锏”要留到最关键的时刻再用;欧洲央行很想出手和“超宽松”,但却不敢单兵独进。而欧洲央行 “束手无策”,很可能使欧债危机进一步蔓延深化。

未来全球经济最大的麻烦还是欧债危机,但另一大隐患是很难找到新的增长点,而后者可能才是最致命的。

欧债危机不仅使欧元区经济开始步入衰退,全球各大经济体也受到拖累。如欧债危机得不到控制,欧元区不仅金融业受损,制造业也会受损,全球主要经济体不仅虚拟经济受损,实体经济也会受损,欧债危机仍有可能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8月3日,标普再度下调意大利十几家金融机构的评级,此举与美国七月非农数据利好形成对冲,给投资者的乐观情绪泼了一盆冷水。

全球经济背景范文第5篇

地缘冲突加剧正成为全球发展的一种“内生趋势”。尽管“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国际关系建设的主题,但不容忽视的是,冷战结束之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并未趋向稳定。地缘政治冲突的愈发频繁和激烈,对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金融市场运行造成了巨大冲击。

从根本上分析,后冷战时代地缘冲突的常态化具有内在的客观必然性,是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趋势。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经济角度看,受全球经济增长长期中枢不断下降、经济发展差异性短期加大的影响,全球经济利益争夺渐趋激烈,为政治对抗的加剧埋下了隐患。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以十年为一个阶段,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呈渐次下降态势。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短期经济损失,也对潜在增长水平造成了长期冲击,2008~2011年金融危机期间,全球经济增速降至1.55%。

长期增长中枢的下降既是整体趋势,也是普遍现象。IMF数据显示,2008~2013年,“金砖五国”的年均经济增速都明显低于2000~2007年的阶段水平,中国和南非甚至低于1980~1989年的阶段水平。

金融危机不仅加大了全球经济增长长期中枢下移的程度,还带来了经济发展差异性加大的短期影响。

根据IMF统计的187个国家1980~2012年经济增长率的数据,全球经济增长的结构差异性经历了先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阶段性反复。1980~1989年,187个国家经济增速的标准差为5.9%;1990~1999年升至6.86%;2000~2007年降至4.77%;2008~2012年再度回升至5.57%。其中,2011和2012年,187个国家经济增速的标准差分别为6.09%和8.17%,创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高水平。

在全球经济增长长期中枢下移、增长差异性短期加大的背景下,各国基于本国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加大了经济政策的内视性。并采取大量经济、金融、政治和外交手段,争夺日益稀少的经济资源和经济利益,地缘政治动荡由此加剧。

另一方面,从文明角度看,伴随着冷战后多极和多文明世界格局的形成,文明差异和对抗引致的地缘冲突更趋频繁和复杂。正如亨廷顿在其名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所言:“在冷战后的世界中,全球政治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多极的和多文明的。”

冷战的结束带来了短暂的“和谐错觉”,但接下来的事实表明,多极世界伴随着更多类型和更高频率的文明对抗和地缘冲突。七八个主要文明在哲学假定、基本价值、社会关系、习俗以及全面的生活观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而遍及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宗教复兴则在不断加强这些文化差异。

可以说,这七八个主要文明间的冲突,既由来已久,又不断更新,“文明之间及其核心国家的关系常常是自相矛盾的。”例如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结盟和对抗的需求既同时存在,又不断变化。

更重要的是,随着人口流动和文明发展,文明之间的力量正渐趋均衡,这使得文明间的对抗变得难分高下,文明间冲突和地缘政治动荡则由此具有了长期化、常态化的特征。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经济和社会信息及政策分析部的数据,2010年,西方文明控制下的世界人口份额从1900年的44.3%降至11.5%,东正教文明从8.5%降至5.4%,日本文明从3.5%降至1.5%;非洲文明控制下的世界人口份额则从1900年的0.4%升至11.7%,中华文明从19.3%升至22.3%,印度文明从0.3%升至17.1%,伊斯兰文明从4.2%升至17.9%,拉丁美洲文明从3.2%升至10.3%。

全球经济背景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01

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不断的深化,面对这样的经济环境,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现在,全球经济发展多变而复杂,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一定要抓住机遇,面对挑战,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述

经济全球化指的就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的经济之间有很紧密的联系,成为了一个经济的整体。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流技术、人才等,这样来弥补自身的经济劣势,寻求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全球的范围内可以自由的流通生产要素,发挥优势,弥补劣势,使各国的经济都得到了发展,使全球这个经济整体联系的更加紧密。还有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准则,统一规范了经济行为,促进了优化配置全球资源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影响了中国经济

(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1.可以吸引外资。中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潜力很大,主要是因为中国有很多的人口,也就是说有很多的劳动力,同时还有很高的消费能力,因此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 很多发达国家看好中国市场,开始投资于中国市场,创立了公司和工厂,也就是说有很多的外来资金进入中国市场。同时这些外来的公司和工厂会把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带来中国,促进了我国公司和企业的发展。

2.影响了贸易。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环境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的频繁,当前在国际市场中,我国的对外贸易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出口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我国企业的发展迎来了机遇,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和国际接轨了。

3.促进了劳动力的分配。当前不断提高的生产技术使得农业劳动不需要很多的劳动力,因为好多工作都是由机器完成的,也就有了很多的劳动力,如何对这些劳动力进行分配是国家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很多外资企业都创设公司和工厂,这些公司和工厂就可以接收这些剩余的劳动力。当前是科技时代,企业也是非常重视科技人才的,这也为我国科技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全球化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1.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从管理理念和技术方面来说,发达国家限制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对经济市场起主导作用的只是几个发达国家,在这些国际的影响下,制定的全球经济市场规则是对发达国家有利的,也会通过各种贸易壁垒保护自己的经济。如果中国的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并冲击了他们本国的经济,发达国家就会采取各种方法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入,这些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产业转移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的环境下,发达国家因为有资金优势,就会转移自身的产业,将低耗能、高技术的产业在本国发展,将高耗能、污染严重的产业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和低价的资源,进而生产出他们需要的产品。可是发展中国家因为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只能无条件的接受这些被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耗能高和污染严重的产业,大大消耗了中国的资源和污染了中国的环境,影响了我国环境的建设。

三、中国经济面对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对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完善

当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论是在配置资源,还是在经济结构方面都有待加强和完善,所以政府应该转变自身的职能,对经济市场的环境、规律、规则等进行分析,从本质上分开政企的职责,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还要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进行完善,进一步改革国有企业。将企业的经营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使其可以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使其更加的科学、合理、规范,有效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要注意建设的市场环境一定要是开放和公平的,不断的完善市场体制。

(二)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中国不仅是贸易大国,还是经济大国,对国际市场有很大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引进外资,更好对国际投资质量的提高加以重视。通过和国际企业的竞争,激发我国企业的竞争意识,并正确引导我国企业参与竞争,不仅要充分发挥出我国企业的优势,还要在竞争中使我国的企业发现自身的劣势,并通过技术和管理上的改革弥补劣势,这样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中就会获得很大的进步。

(三)重视产业专业造成的问题

发达国家将产业转移到我国以后,肯定会对我国的资源、环境、科技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防止我国一直在国际经济产业链的最低端。在向国际开放市场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转移产业的经济管理,避免严重的经济影响产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挑战,还带来了机遇,所以,我国一定要紧紧抓住机遇,勇敢迎接挑战,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崇辉.经济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改革开放思想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22).

[2]颜春龙,梁英武.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意义[J].时代金融,2012(27).

[3]宋国安.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J].商,2013(13).

[4]杨洋.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3(12).

[5]银锋.金融资本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理论探讨,2013(02).

[6]吴登涛;张.试论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3(17).

[7]陈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3).

[8]周定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贸易[J].经济视角(下),2012(03).

全球经济背景范文第7篇

日本作为全球的第三大经济体、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第二大债权国,在目前世界经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全球化格局下,地震在对日本经济造成严重损害外,还将对整个世界经济造成十分深远的影响。地震不可避免的将引发全球资本市场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有关经济专家指出,此次强震爆发在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爆发的时间是全球复苏处于上升周期.爆发背景是全球复苏不平衡、外加地缘风险进而通胀风险高涨。这是一场在最坏的时间发生的最坏的事。原本复苏迹象明显的全球经济,近来因国际情势变化而显得诡谲多变,日本大地震对全球经济的未来无异于雪上加霜,走向将更难以预测。

短期来看,日本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地震造成的临时性出口中断必然会对其他国家企业造成影响。“311巨震”以及由此带来的恐核阴云密布,使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出现前所未有的混乱。日本经济体系受重创,殃及全球市场体系紊乱。日本生产体系受损,全球产业链中枢功能削弱。地震、海啸、核电站爆炸连击日本.道路、港湾、厂房“酥松”,生产、物流、电力系统停顿,日本著名厂家的全球供应链中断,殃及世界生产体系。日本的东北、关东地区是日本产业基地之一,丰田、日产、索尼、夏普等名牌厂商,以及占据日本出口近90%份额的中小企业多聚集于此。受震灾海啸影响,灾区生产几乎全停.大厂商资材调配中断,被迫停产。

在国际市场上,日本资金回巢,将引发全球金融和商品市场动荡。自2001年以来,日本持续执行超低利率和总量放宽的金融政策,日元资金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而在黄金、贵金属、石油、煤炭、铁矿石涨价背景下,日综合商社、金融集团、石油集团以及下游产业集团等,联合编制了“油价金融衍生商品”、“粮食基金”以及其他大宗商品基金,集体操纵“日本资金”循环于国际商品市场,也演变为国际商品价格波动翻滚的元凶之一。而日本巨震,将导致海外“日本资金”集体回巢变现参与重建,全球市场骤然资金短缺,而日本国则表现罕见的“曰元短缺”,对整个国际经济的复苏将造成巨大的影响。

外国部分金融机构认为,破坏性地震和海啸打击日本经济,可能只会略微削弱全球经济增长;不过较长期来看,这可能意味着通胀压力上升。法国巴黎银行市场分析师保罗・莫蒂默・李称,预计这次灾难将使日本今年的预期GDP增速下滑3个百分点。日本约占全球CDP的6%,相当于全球经济产出的0.2%左右。

对于中美两国来说,这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无需担心。日本只占美国出口份额的5%,占中国出口份额的8%。日本经济对美国和中国不会造成太直接的影响。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日本地震带来间接地经济格局变化和行业市场变动,对中美两国经济来说,无疑增加了许多变数。

在G10(十国集团)发达经济体中,澳大利亚受日本的直接影响最大,因为它对日出口占其出口总量的19%。欧元区受到的影响则是最小的,因为该地区对日出口只占其总出口量的2%。

在新兴市场国家中,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受到日本的影响最大,因为对日出口占两国总出口量的16%。对于菲律宾来说,日本是其汇款收入的主要来源国,超过20万菲律宾人在日本工作,其中数千人就在遭地震冲击的重灾区。

全球经济背景范文第8篇

 

 

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短期诱因是欧洲银行业危机导致市场对雷曼兄弟危机再次爆发的恐慌和主要国家经济数据不及预期等。中长期因素则是原有经济增长模式成效殆尽,而结构性改革进展缓慢,经济复苏乏力,投资者对经济增长基本面持悲观态度。

 

一、全球财政金融市场动荡的短期因素

 

短期看,年初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催化剂是负利率下银行的净息差减少,盈利能力持续下降,欧洲银行业股票重挫。包括德意志、法兴、瑞信以及意大利等主要欧洲国家多个金融机构信用违约掉期CDS大幅上涨,信用风险攀升,导致全球对下一个雷曼时刻到来充满忧虑。

 

以德意志银行为代表的欧洲银行业2015年业绩大幅下滑、股价遭受重创,德银1月末2015年年报,全年合计亏损达创纪录的68亿欧元,大幅超越危机冲击的2008年,导致2016年以来股价加速下跌,2月11日创下今年以来股价最低点,较年初下跌36%,之后虽有反弹但截至3月24日累计跌幅也达27%,超过2015年全年20%的跌幅。据统计,欧洲主要商业银行股价2016年以来下跌幅度曾普遍达20%-40%,延续去年以来的跌势,其中UBS、法国农业信贷、巴克莱、德银、法国兴业以及瑞信跌幅均超过25%。欧洲各国,除瑞士、挪威等少数国家之外,银行业资产质量整体偏低。2015年欧元区整体不良贷款率高达6.7%,远高于美国1.7%的不良贷款率;而PIIGS五国不良贷款率均高于欧元区水平,其中意大利、爱尔兰在17%以上,希腊不良贷款率已经超过34%。欧洲银行业股票下跌的主要原因在于:央行负利率政策的推行导致银行盈利能力下降;油价下跌以及美国高收益债抛售对欧洲银行业的冲击;金融监管环境趋严、以及市场环境不景气;坏账率较高等导致盈利能力下滑等。但总体看,欧洲金融系统尚未出现类似2011-2012年欧债危机时的流动性及主权国家债务清偿风险。

 

主要经济体经济数据不及预期加剧投资者担忧。欧洲和日本经济通胀率和失业率不及目标。据欧洲统计局(Eurostat)数据显示,2016年2月份,欧元区2月份通胀率为-0.2%,较1月份的0.3%大幅下降,远低于欧洲央行2%的目标。欧元区2016年1月的失业率降至10.3%,尽管是2011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但仍然显著高于金融危机之前2007年6.5%的平均失业率水平。同时,日本2016年12月至2016年2月的核心通胀依然在零附近徘徊。通胀率和失业率不及目标加剧了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担忧。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经济前景不明朗。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6.9%,为1990年以来最低增速,资本市场同时出现大幅波动。国际市场认为中国经济存在硬着陆风险,对大宗商品价格造成进一步的打压进而拖累全球经济复苏,并推测中国政府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将允许人民币贬值20%以上。虽然美国失业率连创新低,但美联储(FED)货币政策会议表明,美国经济的复苏还不够强劲,净出口受到全球经济低迷、美元强势拖累,投资受到存货投资低迷的持续影响,2015年4季度以来私人消费需求也在放缓。股市下行、利率提升、美元强势等全球金融状况也会影响美国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复苏。FED主席耶伦在国会听证会发表的货币政策报告也体现了对于全球经济、金融形势继续给美国经济带来风险的担忧。市场预测今年FED将有两次加息,相较于去年12月时的预测减少了一半。

 

二、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中长期因素

 

弱美元、流动性过剩及新型市场的超级崛起是支撑近二十年全球经济强劲增长的主要因素。时至今日,这三大要素都不复存在——新兴市场经济分化、美国货币政策周期调整、弱势美元出现逆转。同时,前沿技术产业创新处于相对沉寂阶段。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科技正逐渐颠覆全球经济,但还不足以构成全球经济新一波增长动能。在此背景下,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结构性改革迟缓,导致全球经济增长前景黯淡,或呈低增长甚至长期停滞特征。

 

长期看,新兴经济体,俄罗斯、巴西、OPEC等随着能源价格持续下跌,将能源出口型增长模式走到尽头;中国人口红利和追赶红利等逐渐消失,将出口拉动和投资增长模式走到极致。发达经济体,日欧已经实行负利率,美国也已经保持了将近八年的近乎零利率,但是经济复苏依然乏力,已经把货币宽松模式走到尽头。

 

随着过去经济增长模式能量耗尽,全球面临严峻的结构性矛盾,经济或呈低增长甚至长期停滞特征。但各国在结构性改革方面行动迟缓,仍然寄希望于货币宽松——2008年以来,美中欧日均依赖货币宽松政策,缺少结构性改革。2008年至今已有八年,长期的低利率和货币宽松环境,鼓励了过度投机,吹起了资产价格泡沫,使得全球积累了过度杠杆,大量堆积的过度杠杆像一个火药桶,需要经济基本面的支撑来将其化解。

 

三、市场过度解读是导致全球金融动荡的主观因素

 

除了全球经济基本面变化,欧洲银行业问题等因素,现阶段出现本轮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说明全球经济在经历后危机时代八年调整后,市场耐心和信心已经降低到冰点,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性选择,投资者或将进一步对未来经济前景失去信心,市场可能对各种信号做出过度解读。为此,2016年2月在上海召开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对全球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判断,认为多数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将继续温和扩张,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将保持强劲,近期市场波动的程度并未反映全球经济基本面。G20承诺将各自以及共同使用所有政策工具,包括货币、财政和结构性改革政策,来增强信心,维护和增进复苏。

 

全球经济金融基本面趋于恶化,产生了诸多不可预测的溢出效应,难免会波及中国经济,给中国经济增添新的不确定性,因此中国经济需要做好准备应对外部冲击,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促进需求政策与结构性改革相结合,保证经济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