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物体由小长大,细胞的变化有:细胞的生长(体积由小长大)、分裂(一个分裂成两个,数目增多)和分化(形态功能变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生物科目备考知识整理借鉴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生物科目备考知识整理借鉴一
一、无脊椎动物
1.腔肠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有内胚层和外胚层构成,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
代表动物:水母、水螅、海葵、珊瑚等;
水螅的繁殖方式:出芽生殖(无性)和有性生殖
2.扁形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有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构成,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
代表动物:涡虫、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大多寄生生活;
涡虫的消化器官由口、咽、肠组成;
血吸虫生活史:受精卵在水中孵化,幼虫进入钉螺体内继续发育,最后进入人体发育为成虫;
猪肉绦虫生活史:受精卵在猪体内发育成幼体,感染猪肉,形成“米猪肉”,进而在人体内发育成成虫;
3.线性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细长,不分节,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
代表动物:蛔虫、蛲虫、钩虫、线虫等;大多寄生生活,消化结构简单,生殖能力强;
蛔虫的雌虫较大,雄虫较小,尾部向腹部弯曲;
4.环节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蚯蚓(环节动物)的形态特点:
(1)体形:长圆柱形,两端尖细,可减少土中钻动时的阻力,适于穴居钻行生活;
(2)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
(3)环带:是区别蚯蚓前后端的标志。
(4)刚毛:协助运动;
(5)湿润的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
代表动物:蚯蚓、沙蚕、水蛭等;少数寄生;
作用: 蚯蚓可入药,可以分解有机垃圾,提高土壤肥力;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5.软体动物
主要特征:体表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水生软体动物用鳃呼吸;运动器官是足;
代表动物:河蚌、蜗牛、乌贼等;
乌贼的壳—海螵蛸;鲍鱼的壳—石决明;
6.节肢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和附肢分解,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代表动物:甲壳类(虾、蟹);多足类(蜈蚣);蛛形类(蜘蛛);昆虫类(蝗虫);
昆虫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个口器;腹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腹部有气门,是呼吸器官;
二、鱼
水中生活的动物、四大家鱼:青、草、鲢、鳙;
1.鱼的尾鳍可以控制前进方向,也可以产生前进动力;鱼的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①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容易被敌害发现;
②体形:梭形,游泳时减少水的阻力;
③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有黏液减少阻力,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有感知水流、测定方向的作用;
④有鳍游泳:(胸鳍、腹鳍:保持鱼体平衡;尾鳍:保持鱼体前进的方向);
⑤用鳃呼吸;水从口近,鳃盖的后缘出
⑥体内有鳔,能调节身体比重,在鳍协助下可以停留在不同水层;
⑦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2.鱼类的主要特征: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心脏一心房一心室。
3.观察鳃
形 态:鳃丝呈细丝状
颜 色:红色(因为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结 构:有鳃弓、鳃丝、鳃耙组成
三、哺乳动物
家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①体表:被毛,有保温作用,对家兔维持体温恒定有很重要的作用;
②消化:牙齿分化为门齿(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消化管很长,并且有特别发达的盲肠,与植食性生活相适应。
③血液循环:心脏为完整的四个腔,两条完整的循环路线,体温恒定。
④神经系统:由脑、脊髓、神经组成,大脑发达
⑤生殖:胎生(有胎盘)、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⑥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
生物科目备考知识整理借鉴二
1、生物体由小长大,细胞的变化有:细胞的生长(体积由小长大)、分裂(一个分裂成两个,数目增多)和分化(形态功能变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
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2、细胞分裂的步骤: ①细胞核一分为二②细胞质分成两份③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
DNA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3、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经历:(1)复制加倍(2)平均分配。
4、细胞分裂染色体变化的意义:
①完成了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均分
②使遗传物质能准确无误地从上一代细胞传给下一代细胞。
③保证了生物物种正常、稳定地延续。
5、癌细胞最初是由正常细胞变化而来,其特点:
①分裂速度快,
②容易转移。
②遗传物质改变。
6、起初新产生的细胞在形态、结构方面都很相似,并且都具有分裂能力。后来在发育过程中,它们在形态、结构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细胞分化。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
7、人体的基本组织及功能: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神经组织(能够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结缔组织(有骨、软骨、血液、脂肪等,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8、不同的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9、人体内主要有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系统
10、植物体六大器官:
(1)营养器官:根、茎、叶
(2)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11、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分生组织: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再分化形成其他组织。如果掐去植物一根枝条的顶端,那么这根枝条就不能继续往上生长了,因为在枝条的顶端有分生组织。
(2)保护组织: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
(3)输导组织: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
(4)机械组织 :分布在叶柄、花柄、果皮、种皮,功能是起支撑和保护作用
(5)营养组织:有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12、单细胞生物的几个代表:眼虫、草履虫、变形虫、酵母菌、大肠杆菌、衣藻(藻类植物)
1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对人类有益方面: A.为鱼类提供天然的饵料 B. 净化污水
(2)对人类不好方面: A.侵入人和动物体内,引起疾病。B.可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
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含氮、含磷的有机物排入海水中,而导致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
14、草履虫结构及作用:纤毛:运动、表膜:呼吸、口沟:摄食、食物泡:消化吸收、胞肛:排出残渣、伸缩泡、收集管:收集排出废物、细胞核:生殖遗传食物进入草履虫体内消化及排出的途径是:口沟 食物泡 胞肛
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病毒的种类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6、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除外)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二、调查的步骤
①明确调查目的;②确定调查对象;③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④调查记录;⑤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⑥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了解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两类:
(1)非生物因素:光、水分、温度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2、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例子(P.17)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3、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生态系统中在一般情况下数量的应该是生产者。
4、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②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
③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
④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越多。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的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三、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4、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一、练习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①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②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很小。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2、、显微镜的使用
方法步骤:(1)取镜和安放(2)对光(3)观察(4)练习(5)收镜装箱
1、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大,但观察的视野范围就越小。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制成玻片标本
4、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观察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二、植物细胞
1、常用的玻片标本: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的作用(P.45)
①细胞壁:支持、保护
②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③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④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⑤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⑥液泡:在细胞质中,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
3、植物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
擦滴(清水)撕展盖染吸
4、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细胞质里叶绿体和线粒体。
三、动物细胞
1、动物细胞的结构(P.47—P.48)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制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擦滴(生理盐水0.9%)刮涂盖染吸)
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恩格斯将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四、细胞的生活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细胞中的物质分为两大类: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燃烧):如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不燃烧):如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分子比较小
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需要的物质进入细胞,细胞生活中产生的一些不需要或
有害的物质通过细胞膜排出。
3、植物叶片细胞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吸收光能。叶绿体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糖类等有机物中。线粒体可以使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通过复杂的变化,将其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4、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线粒体和叶绿体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5、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6、细胞核是控制中心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3)说明,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脱氧核糖核酸),DNA上有指导生物发育的全部信息。
3、细胞的生活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分不开
2、细胞分裂的过程:(P.57)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
①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②细胞质分成两份③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分裂为两个细胞
动物细胞: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溢裂为两个新细胞④
3、细胞中那些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称作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最为明显,在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其形态不同。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会进行复制。分裂后的两个新细胞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二、动物体结构层次
动物和人体的发育都是从一个细胞受精卵开始的,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多细胞生物体都是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经过细胞生长和分化形成了生物体内多种多样的细胞,这些细胞进一步形成组织。
动物和人的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作用和分布P.60)
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形成器管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生殖系统。
9、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三、植物体结构层次
1、植物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
2、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P.63)
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3、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等
4、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宏观到微观可以这样描述: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每一种器官都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每一种组织都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
5、植物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四、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大多数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域
或湿润的环境中。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变形虫、大肠杆菌、眼虫P.66页
2、草履虫的结构(P.70图Ⅱ-24)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益也有害
益处:①鱼类的天然饵料;②净化污水(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
害处:①引发疾病;②形成赤潮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一、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1、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有单细胞,也有多细胞,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还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2、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
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根不能吸收水分,也不能不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所以苔藓植物的生命活动不能离开水。
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细胞,从而威胁它的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蕨类植物不结种子,它的叶片背面有孢子囊群,可产生孢子,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萌发和生长。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用;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二、种子植物
1、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种皮可以保护里面幼嫩的胚。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有的种子还有胚乳。
子叶和胚乳里有营养物质,供给胚发育成幼苗。
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种子植物包括两大类群: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种子是裸露着的称为裸子植物;
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
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P.84页)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繁殖、
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一、种子的萌发
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芽,芽进一步发育成茎和叶。
(注意: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3、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P.93.94页)
抽样检测:是指从检测对象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进行检测。
二、植株的生长
1、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小段,叫做根尖。根尖是幼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2、根尖的结构(从上到下):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4、幼根的生长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伸长区。成熟区的表皮上有根毛,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幼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幼叶发育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芽。植株的芽按照着生位置可分为顶芽和侧芽。芽中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枝条是由幼嫩的茎、叶、芽组成的。
年轮反映了茎加粗生长的过程,加粗生长是茎的形成层细胞不断分裂和分化的结果。
6、根向下生长,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茎向上生长,并长出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有机物
植物生长需要做多的无机盐是:氮、磷、钾(缺乏症P.99页)。
缺硼的无机盐,油菜只开花不结果。
7、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也有很大差异
三、开花和结果
1、花的结构:(P.104页)
2、一朵花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等组成
3、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雄蕊花药
里面有花粉,雌蕊下部的子房里有胚珠。
4、传粉和受精(P.104105页)
传粉:发育、花粉从花药中散放而落到雌蕊柱头
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植物传粉的类型: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胚珠里面的卵细胞与来自花粉管中的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
5、一朵花的花粉,从花药散放出后,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现象,叫做自花传粉。如小麦水稻
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方式,叫做异花传粉。传粉的媒介主要是风和昆虫。
6、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
7、人工辅助授粉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意义:成熟区大量的根毛,使得根尖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因而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
2、在根、茎、叶脉中有导管,它属于输导组织。所有的导管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水分运输的管网,根吸收的水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通过这个管网被送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3、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
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蒸腾作用
散失的。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进行的。
4、叶片的结构:表皮(上表皮和下表皮)、叶肉、叶脉组成。
表皮是由一层细胞组成的,在表皮上分布有气孔。气孔是植物
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它是由一对半月形
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
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5、蒸腾作用的意义:
①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②拉动水分和无机盐在体内运输,保证各器官对水和无机盐的需要;
③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
(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
(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
(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只要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就都能制造有机物。叶片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3、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4、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5、植物运输物质的途径:导管:从下往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从上往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到植物体各处的细胞,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细胞核中的DNA也是有机物。
7、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自生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2、了解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得经典实验(P.122页)
4、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示意图是重点P.124页)
5、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
①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
②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时不仅产生二氧化碳,还产生水。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来检验种子萌发时是否放出了二氧化碳。
2、、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原料)(场所)(产物)
3、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其实质就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4、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量散发出去。
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将产生的氧气排放到大气中,对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2、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①适时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
②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保持干燥和低温、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部位叶绿体线粒体
条件光有光、无光均可
原料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产物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
能量变化储存能量释放能量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2、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植被覆盖率低;②对森林资源利用不够合理,伐优留劣,乱砍滥伐;③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沙化。
3、我国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多媒体教学 学习兴趣 主动学习能力
2013年3月,我听了一堂生物公开课。任课老师讲的是八年级下册的“鸟的生殖和发育”,利用多媒体PPT课件,通过导入新课、预习问题、活动探究、课堂检测、归纳总结五个环节进行课堂教学。课件设计得很完整,内容也很丰富,涵盖了所有知识点。该老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信息量大,针对生物的教学优势尤其明显,但他忽视了多媒体教学应遵循的辅原则,也忽视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所以这堂公开课上得不是很好。在教学中如何扬长避短,对多媒体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重点问题。下面我结合生物教学实践,谈谈对多媒体应用的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益处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大多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思想容易开小差,学习效果往往不理想。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上“单细胞生物”这一课时,学生对单细胞生物比较陌生,不知道还存在着如此微小的生物。我以《湖天春色图》为背景音乐,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包括单细胞植物、单细胞动物和菌类等),学生被眼前奇妙的微小世界吸引,仿佛身临其境。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一定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对生物的亲近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初中生知识有限,往往只能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因此问题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探究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要素,利用多媒体手段,巧妙设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在教学“植物的开花和结果”这一课时,时值深秋,花儿大多已经凋谢,无法用实物展示。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常见的花朵的图片,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接着用多媒体设置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1.简单说说花朵的结构?2.怎样看待花蕊的重要作用?3.雌蕊的哪些结构与果实的形成直接有关?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花朵相关知识进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可以一起讨论解决问题,也可以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学生各抒己见,阐述自己的想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充分利用多媒体引导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与意识。课堂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结构,增强教学效果。
生物教学中,要想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进行高密度、高容量的教学,多媒体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省去了板书的时间,能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尽量多的信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而集声、像于一体的动画演示,又可以缓解学生长时间练习造成的疲劳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诚然,多媒体以其形象性、再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就好比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一)人机对话增多,忽视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有经验的教师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而滥用多媒体手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虽无声却必不可少,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不仅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而且不利于课堂热烈融洽的交流气氛的形成。机械而呆板的人机交流,不仅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而且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学生永远都是教学的主体。多媒体教学中切忌满堂灌的教法,不能教师唱独角戏,只顾操作计算机或监视大屏幕,不顾学生,这样师生交流减少,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事实上,采用多媒体教学,节省了板书时间,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应该更多。教师可通过设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一问一答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以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目光交流、情绪的相互感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走下讲台,适当走动,尽量用身体语言(包括仪表气质、举手投足、音容笑貌、神采情感等)交流教学信息,活跃课堂气氛。要知道,多媒体只是教师手中的一种教学工具,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教师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促进学生发展才是课堂的根本目的。
(二)多媒体利用不当,限制了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
多媒体课件不是把原来的板书搬到屏幕,这样的课件对教学方法的发展没有实质性作用,不仅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学生也没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反而增加了负担,产生疲劳感,影响了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时过分依赖课件,受课件的约束,不敢让学生充分展现个性,使教学局限于固定框架中,缺乏应有的活力和灵活性,制约与束缚了教师聪明才智的发挥和教学艺术魅力的展现。
(三)削弱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学生只是形成了实验的理论知识。要想形成实验操作能力,必须进行实际操作。例如,在上“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课时,重点是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要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显微镜,反复操作,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如果用观看视频录像的教法取代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过程,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重复观察,但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视频录像等材料是经过加工制作出来的,很多材料具有片面性,如时间的缩短或延长,实物的放大或缩小。如果单独看视频录像,不看实物,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就会降低,甚至会产生误解。只有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才能得到真实完整的知识。例如,在上“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一课时,观察叶的形态,让学生观察实物比看录像好得多;又如认识蚯蚓体表的刚毛和黏液及它是如何运动时,可以让学生动手摸一摸,体会蚯蚓的运动方式、表皮粗糙的刚毛及湿润的体表;又如讲果实的结构时,让学生尝一尝苹果等果实,体会果实成熟来之不易……
(四)辅助手段变成主要手段,造成学生学习注意力分散。
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如果为了增强所教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一味增强视觉效果,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削弱教学效果,把多媒体的优点变成缺点。
(五)多媒体课件要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
教师必须认识到,PPT课件作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表现形式,其辅助地位不能改变,它只是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为了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辅教学作用,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充分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并将它们融入课件中,这样便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营造活跃思维的气氛,准确把握哪些内容该用课件演示,扬长避短,合理运用,并将它与教学艺术、教师的人格魅力完美地结合,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生物教学,使教师更灵活地授课,学生更主动地学习。
总之,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得传统的生物课堂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再是单一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也不再是单一的学生听、老师讲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参与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可以更深层次地发挥主导作用。然而怎样将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这是我们应该在实践中认真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抗菌肽 细菌细胞膜 基因表达
中图分类号:R3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225-01
前言
抗菌肽是阳由7-100个氨基酸(AA)组成,形成先天免疫应答系统的一部分为生命系统所共享。抗菌肽对细菌, 真菌 ,病毒以及癌细胞都有抑制作用。目前这些化合物被用来研究作为替代抗生素的潜在的药物。至少可以和抗生素互补作用来抵抗各种病菌。现在已经被报道的抗菌肽已经有3000多种,包括已经合成的和在生物体中天然产生的。大多数的抗菌肽至少含有10个氨基酸残基,净电荷范围从-3到+20,疏水性<60%,这些特性奠定了抗菌肽的抗菌活性,使它们能够与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膜结合,并破坏细菌细胞膜形成孔洞,引起细菌细胞内容物泄露。与常规抗生素相比,抗菌肽可以增强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或者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内的基因表达,从而达到杀死细菌的效果。
1.抗菌肽功能的概述
不管抗菌起源与哪里,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比如具有较小的相对分子质量和螺旋结构。抗菌肽的经典作用机制涉及细胞膜损伤。虽然阳离子抗菌肽可以与带负电荷的细菌细胞膜表面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但是,有些抗菌肽破坏细胞膜通过抗菌肽与细胞膜表面特异性识别作用。抗菌肽对细菌表现出广谱的抗菌活性,因为抗菌肽不能与特异性受体相互作用,他们的微生物靶标很少发展为抗性表型。例如短杆菌素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肽,该化合物是直连和环状D型氨基酸的混合物。非常令人鼓舞的是,在临床使用超过60年后,并没有发现病原微生物对其产生抗性,除了抗菌作用外,由于它们作为特定细胞功能调节剂的推定作用,一些抗菌肽还显示出了意想不到的功能。例如,导管素是抗菌肽中除了具有抗菌活性还具有其他活性的良好实例。 通过蛋白酶的作用对化合物进行酶处理,已产生凯瑟琳家族抗菌肽以及IL-37抗菌肽。尽管这两种抗菌肽都具有抗菌活性,但是凯瑟琳家族抗菌肽也可以作为蛋白酶抑制剂,从而参与细胞内的各种生命过程。
2.抗菌肽作用机制的研究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已经通过选定一些抗菌肽进行了简单的研究,这些肽的功能不同,一些抗菌肽可能是通过破坏细胞膜从而杀死细菌,一些抗菌肽是使细胞膜相互作用,使细胞膜形成瞬时孔洞,使抗菌肽进入细胞并且与细胞内的靶标接触,从而达到杀死细菌的作用。
2.1 抗菌肽与细菌细胞膜的相互作用
抗菌肽的经典作用方式就是和细菌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其特点就是膜通透性。抗菌肽的表面带有正电荷,与带有负电荷的微生物表面相互作用,导致导致细胞膜的双层磷脂的头基团渗透。 因此,跨膜电位和pH梯度被破坏,渗透调节受到影响并且呼吸被抑制。从而达到杀死细菌的效果。目前提出抗菌机制的模型有桶板模型,毯式模型和环孔模型。
2.2 抗菌肽能够抑制并破坏细胞内的靶标
抗菌肽除了能和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之外,一些实验证据还表明抗菌肽可以消除细胞内的靶标它们可以具有多个细胞内靶并且可以结合细菌细胞内的DNA,RNA和蛋白质,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以及DNA,RNA或蛋白质合成。 此外,抗菌肽还可以干扰细菌细胞的分裂。 所以说抗菌肽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以及抑制核酸合成,还可以通过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细胞内膜的活性,从而达到杀死细菌的效果。
结论
抗菌肽作为一种新型化合物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低细胞毒性和独特的作用机制被认为可能作为抗菌新药代替原有的抗生素 , NDM-1超级细菌的出现提示我们需要找到或生产更多种类的抗菌肽来抵抗他们,抗菌肽一方面可以通过破坏细胞膜杀死细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内基因表达,从而达到杀死细菌的效果。所以说抗菌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Hu Y, Aksoy S. An antimicrobial peptide with trypanocidal activity characterizedfrom Glossina morsitans morsitans. Insect Biochem Mol Biol2005;35:105-15.
[2] Imamura M, Wada S, Ueda K, Saito A, Koizumi N, Iwahana H, et al. Multipeptide precursor structure of acaloleptin A isoforms, antibacterial peptidesfrom the Udo longicorn beetle, Acalolepta luxuriosa. Dev Comp Immunol2009;33:1120-7.
[3] Bond PJ, Parton DL, Clark JF, Sansom MS. Coarse-grained simulationsof the membrane-active antimicrobial peptide maculatin 1.1. Biophys J2008;95:3802C15.
[4] Kim C, Spano J, Park EK, Wi S. Evidence of pores and thinned lipid bilayersinduced in oriented lipid membranes interacting with the antimicrobial peptides,magainin-2 and aurein-3.3.Biochim Biophys Acta 2009;1788:1482-96.
一、利用插图,激发学习兴趣
新书发到手,学生最爱看的就是课本中的插图,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积极性,激发兴趣。例如,我在给高中学生上第一节生物课时,人教版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中插图比较多,问题讨论中关于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资料分析中 实例1: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实例2:人的生殖和发育,实例3: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图1-1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图1-2单细胞生物化石。向学生简单介绍每一幅图中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课堂变得活跃了,同时唤起了学生努力学习的信心。
二、利用插图,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能力培养的基础,是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途径和开端,而生物学又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科学。利用插图,培养观察能力是高中生物学教学尤其重要的内容。例如,人教版必修1《分子和细胞》第三章插图3-7:动物细胞(左)和植物细胞(右)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不仅可以在大脑中初步建立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空间形象,而且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共同点:①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②共有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线粒体、溶酶体;
不同点:动物细胞有中心体,植物细胞有叶绿体、液泡、细胞壁。
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内质网在细胞中如何分布、内质网上附着什么细胞器,细胞核的组成是什么?
接着让学生分析是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有液泡、叶绿体?是不是植物细胞一定没有中心体?是不是所有细胞都有细胞核?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最重要区别是什么?
可见,教材插图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良好练靶。
三、利用插图,培养想象能力
插图也是那些无法演示的事物的教具。通过图像的描绘,把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生物结构、生理现象等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原本很难理解的内容,通过示意图联想起来,就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了,通过插图把零散的知识串起来。如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图5-11碳循环模式图,可以想象到:
1、由“牛”联想到种群的相关知识:①种群的特征(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②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以及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③ 是不是所有的牛就构成一个种群呢?
2、由牛、树、微生物联想到群落的有关知识:①群落的结构(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②群落的演替(演替的类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3、由牛、树、微生物、大气中的CO2库联想生态系统的结构:①生物圈的范围;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
4、树牛,联想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①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②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③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5、树牛,联想到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①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②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作用;③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6、树牛,联想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②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③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④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
7、物质循环:①大气中CO2如何进入生物群落的;②大气中CO2的来源(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③温室效应;④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⑤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8、联系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四、利用插图,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迁移,既能生动形象地反映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鲜明性,又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插图是为教材内容服务的,如在复习“光合作用”时,可以利用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图5-15〉进行思维训练。
1、由光合作用的图解让学生思考叶绿体中的色素提取与分离: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结果分析、光谱吸收;
2、由光合作用的图解让学生画出叶绿体与线粒体的结构简图,并思考叶绿体的结构特点?与线粒体的结构有何异同点?
3、由光合作用的图解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4、由光合作用的图解让学生自己分析光反应、暗反应以及之间的关系;
5、由光合作用的图解让学生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条件为:光照、水、温度(酶受温度影响)、CO2、矿质元素(N P K Mg);
6、由光合作用的图解让学生分析和比较,如何测定光合作用速率(通常以一定时间内CO2等原料的消耗或O2、(CH2O)等产物的生成数量来定量表示);
7、思考光合作用的意义是什么?
8、比较光合作用于呼吸作用的关系。
以光合作用插图为中心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能够让学生联想丰富,理顺了思路,潜移默化地复习和巩固了基础知识,并训练了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五、利用插图,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藻类”植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生物教学
一、“藻类”植物简介
藻类植物是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绿色生物,据化石记录大约在35亿~33亿年前,在地球上的水体中首先出现了原核蓝藻。藻类植物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适应环境能力强,可在营养缺乏、光照强度微弱的环境中生长。在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泛滥后形成的新鲜无机质上,它们是最先的居住者,是新生活的先锋植物之一。藻类植物一般都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能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供自身需要,是能独立生活的一类低等植物。藻类在形态上是千差万别的,小的只有几微米,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体型较大的肉眼可见,最大的体长可达60米以上。基本上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因此藻类植物的藻体也称为叶状体。正是由于藻类植物的结构简单,容易培养,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经常作为理想材料运用。
二、“藻类”中的原核生物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走近细胞”一节中讲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经归纳原核细胞有“三菌三体”,“三菌”指的是细菌、放线菌、蓝细菌(蓝藻);“三体”指的是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蓝藻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染色质和色素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中。核物质没有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含有环状的DNA分子,故称其为原核(或拟核)。在蓝藻中还有一种环状DNA——质粒,在基因工程中担当了运载体的作用。唯一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有单条规律排列的光合片层,上面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藻蓝素和叶绿素,所以蓝藻是一类没有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笔者归纳总结了教材必修一P9中出现的原核“藻类”如下:①蓝球藻。分类地位:蓝藻门色球藻科色球藻属蓝球藻;特点:细胞球形、半球形。一般由2、4、8、16或更多细胞(很少超过64或128个细胞)所组成的群体;生长环境:浮游生活于湖泊、池塘、水沟,有时也生活在湿地上、树干或滴水的岩石上。②颤藻。分类地位:蓝藻门颤藻科颤藻属颤藻;特点:丝状的蓝线菌,细胞短圆柱状,表面有黏液鞘,显微镜下可见丝状构造前后运动;生长环境:生于湿地或浅水中。③念珠藻。分类地位:蓝藻门颤藻目念珠藻属念珠藻;特点:藻体由一列细胞组成不分枝的丝状体,排成一行如念珠状。此类藻有的可作食用,如发菜、螺旋藻等;有许多能固氮,可作为生物肥源,如鱼腥藻等。生长环境:生长于淡水湖、潮湿土壤上或石上。
三、“藻类”中的真核生物
“藻类”中除蓝藻门属于原核生物外,其他都属于真核生物,分类上有低等和高等。但其中也有一些带“藻”字的植物却不是低等的藻类植物,如黑藻、金鱼藻、伊乐藻、狸藻、狐尾藻等不是藻类,而是被子植物。下面列出课本中出现的“藻类”如下:(1)硅藻。分类地位:硅藻门硅藻;特点:一类具有色素体的单细胞植物,常由几个或很多细胞个体连结成各式各样的群体。硅藻的形态多种多样。 硅藻常用一分为二的繁殖方法产生;生长环境:最重要的浮游生物,分布极其广泛。在世界大洋中只要有水的地方,一般都有硅藻的踪迹,尤其是在温带和热带海区。(2)黑藻。分类地位:单子叶植水鳖目水鳖科黑藻;特点:沉水草本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根扎于水底泥中,茎细长,叶较短,有冬芽,生于小枝顶端,脱落后即行无性生殖。夏季开花,花呈淡绿色,雌雄异株;生长环境:生于静水池沼中,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全草可做饲料。(3)伞藻。分类地位:绿藻门绒枝藻科伞藻属伞藻;特点:藻体钙化,有一条直立而不分枝的主轴。海生的单细胞藻类,细胞长2~5 cm,可分为“帽”、柄和假根3部分,细胞核在基部;生长环境:生长在内湾的中、低潮带有泥沙覆盖的石块或贝壳上。(4)轮藻。分类地位:轮藻纲轮藻目轮藻属丽藻属轮藻;特点:大型沉水植物体具有类似根、茎、叶的分化。茎有节和节间之分,在节上轮生有相当于叶的小枝,有些种类体外被有钙质或胶质;生长环境:多生于钙质丰富、有机质较少、呈微碱性的淡水或半咸水中,特别是在透明度大,少浮叶植物生长的浅水湖、池塘、沼泽中,常大量生长。(5)水棉。分类地位:绿藻门绿藻纲双星藻科水棉;特点:由一列细胞构成的不分枝的丝状体,细胞圆柱形,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生长环境:常见的淡水绿藻,在小河、池塘、沟渠或水田等处均可见到。(6)小球藻。分类地位:绿藻门色球藻目小球藻属小球藻;特点:单细胞浮游种类,细胞微小,圆形或略椭圆形,细胞壁薄;生长环境:生活于含有机质的小河、沟渠、池塘等水中,在潮湿的土壤上也有分布。(7)栅藻。分类地位:绿藻门绿球藻目栅藻属栅藻;特点:细胞形状通常是椭圆形或纺锤形,由多个细胞构成的群体;生长环境:淡水中常见的浮游藻类,极喜在营养丰富的静水中繁殖,分布极广。(8)团藻。分类地位:绿藻门绿藻纲团藻属团藻;特点:由数百至上万个细胞,排列成1层空心球体,细胞形态和衣藻相同,个细胞间有原生质丝相连;生长环境:淡水池塘或临时性积水中较为多见团藻,具有吸收和富集放射性物质的能力,对净化水质有一定意义。
四、“藻类”与我们的生活
1.食用藻类
藻类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大量糖、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各种维生素和有机盐,特别是碘盐。人们常食用的蓝藻有发菜和螺旋藻属的螺旋藻,螺旋藻的藻丝体蛋白质含量高达60%以上,比牛肉高3倍,具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螺旋藻对贫血、溃疡病、糖尿病、视觉障碍和患肝脏病症均有较高疗效,所以现在螺旋藻经常作为保健食品受到欢迎;绿藻有浒苔、海松、水绵、石莼等;褐藻有海带、鹿角菜、裙带菜;红藻有紫菜、石花菜等,晒干的紫菜含有25%~35%的粗蛋白和50%的碳水化合物,在碳水化合物中有2/3是可溶性能消化的五碳糖,在紫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橘橙的1/2。
2.水华和赤潮
水华和赤潮都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异常现象,水华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主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蓝藻(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藻类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也有部分的水华现象是由浮游动物——腰鞭毛虫引起的。“水华”现象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记载。另外,海水中出现此现象(一般呈红色)则为赤潮。水华和赤潮使水变质有毒,致使鱼类因中毒或缺氧窒息而死,给渔业带来严重危害。
3.“藻类”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物学表达能力;口头表达;书面表达
分析近几年的中专生物学考试大纲就会发现,考纲对考生的表达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很多试题都以学生表达能力为载体。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素质从何而来,需要我们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表达能力就成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1、生物学表达能力的涵义
表达能力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来表达自己对相关学科思想、观点、意愿和情感的一种能力。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和规律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因此,生物学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生物实验操作表达能力等三个方面。例如:当学生利用生物实验操作来表达自己的科学创新成果时,会运用书面报告的形式作以说明;实验工作人员在做演示实验时常配以口头的说明与讲解,达到他们所要表达的目的等。
2、学生生物学表达能力的概况
2.1新课标中的学生生物学表达能力
生物学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素质,教材也体现这一特点,编制了一些相对开放性的问题,这类问题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和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生从问题的题干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灵活的解答。例如:个体发育分为哪些阶段?描述胚胎发育过程中各时期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表达能力,需要学生仔细思考,领会题意,具有较强的推理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才能准确规范答题。从卷面发现多数学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表达能力较弱、专业术语使用不规范、不能灵活应用已有的知识准确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表达出来等问题。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生物学表达能力的策略
3.1 通过说话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说话是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最基本方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重要交际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开口说话,做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1 创设讲说环镜。进行说话训练应该营造轻松自由的语言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讲话。课堂中我尽可能做到:①允许出错。说错了话,老师不责怪,不讽刺挖苦,同学之间不能以此取笑;②允许修正。对自己讲过的话,如果发现有漏洞或有错误。还可以公开修正自己的发言;③允许质疑。允许学生就教师讲授的任何问题质疑,允许对其他学生的见解提出质疑,展开辩论,也允许就别人对自己的质疑进行申辩。想方设法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尽量使每一位学生愿说、敢说、能说,对学生的回答要更多地给予肯定与鼓励。
3.1.2 课堂提问。教师在课堂上,要依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并让学生回答,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回答正误,而且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问的过程中,老师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练习和发展的机会。学习生回答问题时,不能只回答是或不是,而是要学生用学过的知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学生答完之后,可以让其他学生互上补充,求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
3.1.3 复述。复述也是一项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它有助于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课本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课本中的文字语言一般系统性、科学性都较强,要经常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然后让他们正确地复述其中的内容,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和领会课本中的概念,而且还能学习到生物学上的专业术语和论述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解完同源染色体的特点后,再指导学生阅读“同源染色体是指减数分裂过程中进行配对的,形状、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等内容。
3.1.4 讨论。课堂讨论与辩论是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讲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时问:原核细胞都是单细胞生物吗?单细胞生物都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吗?在讨论中,学生思维进入积极、紧张的状态,集中注意力、动脑、分析判断、听取别人的观点,主动地寻求准确答案,用语言去反驳别人,论证自己观点,从而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3.1.5角色扮演。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由学生扮演角色在课堂上表演或由学生创作一些作品,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后,由学生创作剧本并提出几个剧本由学生扮演角色并表演。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课堂上发现开始扮演时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通过几次的训练,学生很乐意参加这样的活动。
3.2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针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培养学生“说话”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书写”的训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2.1 进行针对性和梯度性训练。训练初期,习题可简单些,如将课本中讲述重要理论的语句编进相关的习题,在答题要求上注明必须要用的相关概念或理论;等到学生基本熟悉了答题的一般策略后,再选择或编写一些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的非选择题,如多层面的“析理说因”式习题等,让学生自己去搜寻、甄别、提取所要运用的信息。
3.2.2 及时反馈与指导。在教学中,对于相关的解题训练和针对性练习,教师必须做到及时批阅、反馈、纠误和方法指导。例如:对字写得不规范而导致的答题错误,可以指导学生从写字的态度和规范性方面入手进行逐步克服;对由于笔误而造成的答题错误,则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克服粗心的方法;对于由于答题条理不清,逻辑关系不明或用语不规范而造成的错误,则可以从知识发生、发展的历程或逻辑关系,课本表述和汉语语法方面入手来指导学生克服等。
3.3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表达能力
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的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搜集和处理信息,实施试验,表达与交流成果等活动,使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得到发展。可以看出学生实验全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实验操作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
总之,教师要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表达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顺应新课程改革,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与他人分享、交流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t.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情境体验教学理论 高中生物 生命意识
教育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1]。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运用教学理论改进传统的教学理念、方式和方法,还学生以情感动力和生命活力,以满足新课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1.情境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一般认为,情境是具有情感色彩的教学场景。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2]。现代教学理论的“体验”是在实践层面、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的生命价值,使生命体验不仅成为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而且成为课堂生活的常态。从哲学角度看,体验又指人与自然环境及各种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与存在状态,也是个体生命之所以为生命的一种状态[3]。在张志勇主编的《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一书中,作者李秀伟提出了情境体验教学理论。该理论整合了情境教学和体验教学的思想,致力于创设教学情境,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唤醒学生情感,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过程中主动的生命体验。情境体验教学将注重情感场的“情境”和“体验”两个教学领域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一种新的教学范式,凸显学生主体生命性的关注,特别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入情入境、亲历体验。这种教学范式从建构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入手,以学生的体验和反省为组织依据,实现师生之间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感悟。
2.情境体验教学理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体验教学理论强调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其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命本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从生物学的角度切入,创设融入生命意识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丰富、能力的发展、精神价值的提升,使生命成长的体验更加精致、更加深刻。笔者认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运用情境体验教学理论创设关注生命意识的教学情境。
2.1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有限性。
由于各种原因,不少高中学生不善于抓紧有限的时间主动参与学习,表现为没有远大的理想,得过且过,浪费青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体验生命的有限性,从而认识到生命的珍贵,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自身的成长发展。
案例1:细胞的寿命
教师: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所有细胞的寿命都一样吗?
教师出示细胞寿命的数据表:
学生:细胞的寿命有很大的差异。
教师: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细胞寿命的结束意味着什么?
学生:生物个体的死亡。
教师: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构成一些重要器官的细胞大量凋亡将导致个体寿命的结束。不同种生物个体的寿命也是不同的。
学生:细胞的寿命是有限的,人的寿命也是有限的。
教师:我们对生命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学生:我们应该珍视生命。
生命是大自然的产物,是脆弱的、有限的。生命个体的出生、成长都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还要经受生存环境的考验和选择。认识并体味生命的有限性,学生就会更加珍视生命、尊重生命,从而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努力学习,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生命。
2.2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超越性。
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怯懦软弱,经不起挫折,一遇到困难就垂头丧气、怨天尤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锻炼他们的毅力,锤炼他们的意志。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要为学生的躯体注入一种精神气质,实现学生的精神超越,不断追求新我,使学生整体生命的发展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案例2:生命的进化历程
教师:地球上一开始就有生命吗?
学生:生命的出现是在地球形成之后。
教师:科学研究表明,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而生命是在30多亿年前形成的。
教师演示生物进化历程示意图,学生观察。
教师:生物是怎样进化的呢?
学生甲: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学生乙:从水生到陆生。
学生丙:从低等到高等。
……
教师:生命从诞生之后,自身也经历着无限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与环境的斗争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己,克服困难,适应环境。我们能从中领悟到什么?
学生:我们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克服困难、适应环境、超越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
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时间、空间等条件和环境,以及内部因素的限制,这是生命的有限性。生命的发展又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无限的过程,是一个对环境和自身的无限超越和适应的过程。对这个过程有了深刻认识,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时空和环境中勇于面对挫折,不断地克服困难,提升生命的质量,创造生命的价值,焕发生命的光彩。
2.3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平等性。
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的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一批富裕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生来就有一种优越感,加上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骄横高傲、目空一切的性格,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内容创设生命平等的教学情境,对这些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案例3:细胞的结构
教师:细胞有哪些基本结构?
教师演示细胞结构模式图。
学生: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教师: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哪些细胞器?
学生: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中心体、核糖体等。
教师:不同种类的生物,其细胞的结构大体相同,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不同种类的生物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
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在组成或结构上的相似性,从而领悟到生命具有共同的久远的祖先,生而平等,尊重其它生命个体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2.4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独特性。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异常自卑的学生,他们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低下、技不如人。由于对自我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因此他们处处表现平庸、毫无个性,往往情绪低落、自暴自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情境对他们进行生命的独特性教育。
案例4:DNA指纹
教师: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外,几乎没有指纹完全一模一样的两个人,所以,指纹可以用来鉴别身份。每个人的DNA也不完全相同,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学生:通过DNA分析,也可以用来鉴别身份。
教师演示人DNA指纹图。
教师:研究表明,每个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通过DNA分析来鉴别身份的技术,叫DNA指纹技术。DNA指纹具有完全个体特异的多态性,即每个人的DNA都是独特的。这种具有个体特异性的遗传物质,对每个人具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使每个人表现出各自的个体特点,如天赋、兴趣、爱好……并与各人独特的个性相关。
教师:个人DNA指纹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优厚馈赠,从这点出发,我们对自己应该持什么态度?
学生:应该感到自信和自豪。
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人类作为生命中的一个群体,又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会表现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和特质。而对生命和人的独特性在生物学上的认识、认同、体验和欣赏,有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情感,形成完善的人格和个性特征。
2.5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和谐性。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多数高中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有些学生受到长辈的不当呵护,甚至溺爱娇纵,表现为自私冷漠、心胸狭隘、对他人没有同情心,不善于与他人共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关情境改变这种状况。
案例5:互利共生
教师演示豆科植物的根瘤结构图。
教师: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换为植物可以吸收的氮肥。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学生: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教师:共同生活的两种生物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即互利共生。这种关系对于人类社会生活有什么启示?
学生:人与人之间也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互相关爱,互惠双赢,活出精彩美好人生。
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体味生命的有序与和谐,理解人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使学生在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共处,体现教育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以获得生存手段,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同时必须通过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生命发展需要,完善人的生命性。教师通过高中生物情境体验教学的开展,积极创设关注生命意识体验的情境,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人的生命意义,有利于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