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看法

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看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看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认知; 生命教育

对大学生生命认知的研究正日益成为社会和学者们关注的一个课题,关于大学生生命认知的研究也开始逐步增多。本文尝试对近十年来大学生生命认知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将“生命认知”作为主题词输入中国知网发现,最早有关“生命认知”的记录是1992年3月,到2012年3月为止这十年间的文章共有88条记录,可以看出有关方面文章数量较少。而将与“生命认知”相关的主题“生命意义”作为主题词输入中国知网,发现从1961年10月—2012年4月的文章记录共有4705条,但是把“大学生生命意义”作为主题词输入却只有32条记录。同时,把“生命意义认知”作为主题词输入得到2000年10月——2011年10月的文章记录只有6条。再者,将“生死认知”作为主题词输入中国知网得到2008年5月——2010年9月的文章记录为4条。总体而言,有关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研究较少,但是鉴于该研究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有必要将该方面的研究进行整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方便。

1 大学生生命认知研究内容

1.1 概念与结构的探讨。

在徐晓滢和李丹的文章中,他们认为“生命认知”一词囊括一切与生命和死亡相关的内容,是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整体认知。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从无到有、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演变和深化的心理品质,可从“知”、“情”、“意”三大取向对其进行划分:“知”是强调个体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看法和理解;“情”是注重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体验和感受;“意”则指个体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探索和领悟[1]。在“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其培养”中,章坤认为生命认知就是对“什么是生命”和“生命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回答,是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核心和基础[2]。而贾林祥根据台湾学者何英奇编制的“生命态度剖面图”量表对大学生生命认知进行研究,认为生命意义认知包含六个维度:意义意志 、存在盈实、生命目的、生命控制、苦难接纳和死亡接纳六方面的认知[3]。对于“生命认知”的定义及其所涵盖的内容并未得到一个清楚的界定,当然这与“生命认知”本身所包含的复杂概念有关。国内,在“生命认知”方面的研究多围绕“生命意识”、“生命意义认知”、“生死认知”等展开。而国外,则用死亡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来作为“生命认知”的主要内容。

1.2 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生命认知的因素既与大学生自身特点有关,也与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情况有关。由于大学生自身心理特点的独特性,他们主要会遇到5 种心理挫折。分别是学习困难型、经济拮据型、人际关系障碍型、情感缺乏型、理想与现实冲突。一旦他们不能正确处理这些挫折,会严重影响生命认知,进而产生消极想法,甚至导致攻击他人或自杀行为。

同时,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物质的追求,社会的不良风气也影响了大学生。对物质过分追求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李忠红的调查中发现“关于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是否有压力问题”的回答中,98.88%大学生表示“有压力”。[4]

第三,缺乏正确的引导。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以及社会变革情况下,极易出现生命认知偏差。当前我国生命教育的缺乏更是加剧了这种局面的严重性。我国生命教育还处在理论探讨阶段,真正实施生命教育的学校非常少。大部分高校只是在公共课中提到了生命教育,然而由于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忽视,效果并不理想。

1.3 生命认知现状。

在“当代大学生生死认知现状及对策探析”中,吴磊在对“你是否同意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应该珍惜”这一问题调查时发现同意的占90.1%,说不清的占7.3%,不同意的占2.6%。在“大学生自杀是漠视生命的表现”的调查中,有65.5%的调查对象持肯定态度,23.3%的调查对象觉得“说不清”,11.2%的答案是否定的。关于“遭遇挫折时,是否有结束生命的念头”,“从未有”只占可怕的5.4%,“经常有”和“偶尔有”共占94.6%。在涉及“是否了解生命的来源、组成、特征、规律、价值、真谛等相关知识”和“遇到地震、火灾、车祸、洪水等灾难时,是否具备最基本的自救和他救能力”时,“非常了解”和“具备”的选项仅为42.1%和39.6%。关于“如何看待死亡”的调查,72.4%的人认为有生必有死,不可避免,但要珍惜生命。10.5%的人对死亡充满恐惧感,不敢去想。10.7%的人表示说不清[5]。

李忠红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东莞理工学院的学生生命认知进行了研究。其问卷内容主要涉及生命的基本常识、大学生目前的生活状态、自我与社会、对自杀与死亡的态度、生命意义与价值等方面。他们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生活状态总体还是积极向上的。关于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是否有压力问题,几乎所有学生(98.88%)都表示“有压力”,只有1.12%的学生表示“没有压力”。[6]这说明当今大学生普遍感受到压力的存在。

有学者采用考察了大学生的生命意义的认知,发现 男女大学生在量表总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男=138.34;x女=143.02 F=5.039 P

另有林静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是正确的,体验是美好的,积极向上的。他们多数人渴求知识,积极对待人生。但是,有少数大学生认识不到位或有欠缺[8]。这说明当今多数大学生的生命认知是正确的,但有少部分的学生对生命认知不正确甚至扭曲的现象。

1.4 干预措施。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认知,关键在于学校生命认知教育的开展。

首先,学校应开设专门的生命认知教育的课程。2005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选取该校145名二年级选修健康教育课的学生为对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实施,导致学生产生心理痛苦的9项危险因素中,8项出现了下降趋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开展生命认知教育课程,可以使学生对生命认知有基本的认识,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认知打下基础。

其次,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生命认知教育。把多样的活动形式,比如心理学讲座和各类生命教育的内容主题相结合,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比如2002年武汉大学在全国率先对学生进行生命认知教育,组织了一场“生命智慧——如何善待和开发一次属于你的生命”的大型讲座,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除学校外,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对生命的正确看法,同时适当的与孩子讨论死亡,使孩子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进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2 常用的研究方法比较集中

笔者将收集的文献进行归纳发现,除关于生命认知思辨类文章外,61.5%的文章采用自编问卷来探讨生命认知有关问题。例如林静采用自编问卷对湖南科技学院490名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现状进行了研究。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了生命的基本常识,大学生目前的生活状态,自我与社会,对自杀与死亡的态度,生命意义与价值等方面。天津大学杨燕教授探讨了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水平,她将问卷分为12个方面:(1)对轻生的态度;(2)对生命态度认知;(3)对生命意义的认知;(4)对生命价值观认知;(5)对遇到困难的态度;(6)对生活的态度;(7)对幸福人生构成要素的认知;(8)对父母及家庭关爱的认知;(9)对失恋的认知;(10)对社会竞争压力的认知;(11)对改革开放的认知;(12)对未来发展的认知[9]。而李建伟采用自编问卷《中国大学生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探讨了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与生命智慧的关系[10]。周媛婷采用BECH-h、ASLEC、SSRS、TCSQ、EPQ以及自编生命认知调查问卷对368名有不同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医学生进行了生命认知教育前、后对比观察[11]。另有30.8%采用他人已编问卷来研究生命认知,例如贾林祥采用台湾学者何英奇的“生命态度剖面图”量表对307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王继玉采用生命态度剖面度量表和孤独量表探讨了生命意义认知和孤独感关系的研究[12]。许海元采用《大学生生命意识量表》研究了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13]。总的说来,研究方法集中于问卷调查法,尤以自编问卷居多。

3 研究不足与建议

3.1 对生命认知的定义不统一。

综观生命认知的研究发现,李丹、章坤、贾林祥等研究者的定义均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与生命认知本身所包含的复杂概念有关,也与这方面的研究是一个新点,该研究刚刚兴起有关。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规范生命认知的定义,这是展开应用研究的基础。

3.2 大学生生命认知研究工具存在局限性。

现有的有关大学生生命认知研究使用的工具几乎均为问卷或量表,自编问卷尤其多。这也带来一些问题:一方面,自编问卷的信度、效度和标准化问题有待检验;另一方面,自编问卷中对生命认知维度的划分不统一,使得研究结论也难以统一。更重要的是问卷法都只能得到描述性的结论,不能进行因果相关研究。我们期待能够在此方面有更高级更严格控制的实验法的研究,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结论。

3.3 大学生生命认知干预措施的研究明显不足。

大学生正确的生命认知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有关大学生生命认知的研究多是围绕“现状”进行研究,很少有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措施来干预大学生的生命认知,比较干预前后的生命认知状况,进而得出影响生命认知的因素。只有找出影响生命认知的因素,对其进行干预,才能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认知打下基础,真正使得生命认知研究得以应用,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3.4 研究角度较单一。

生命认知这个概念较抽象,但其本身能影响人的某些具体行为。如王继玉就研究了徐州地区250名大学生的生命意义与孤独感的关系,发现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r=-0.442,p

大学生生命认知的研究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现状层面的研究,更要以此为起点来深层次地分析影响生命认知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可行的措施来改变他们错误的生命认知,引导他们拥有一个正确的生命认知,健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徐晓滢,李丹.发展视野下的生命认知:研究取向与整合[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202-209

[2] 章坤.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其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综合版,2009(11):102-104

[3].[7] 贾林祥,石春.307名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420-421

[4].[6] 李忠红.对高校学生生命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4):111-117

[5] 吴磊.当代大学生生死认知现状及对策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07-109

[8] 林静.湖南科技学院大学生生命认知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7(5):382-383

[9] 杨燕,林晓燕,王亚杰等.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水平的调查与对策[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555-560

[10] 李建伟,余鹏.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与生命智慧关系的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8-82

[11] 周媛婷,刘翔,周秀莲等.生命认知对医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性干预教育作用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8):990-992

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看法范文第2篇

你有一份知识、我有一份智慧,只要我们彼此能够交流,就会同时拥有更多。

生活中的朋友,如果几日不见,我们会非常想念,可能打个电话问候一下,也可能约个时间,在一起聊一聊。书也是我们的朋友,可它面对我们却一言不发。

书相对我们是无生命的,面对它时,我们经常会有自己的看法,有时还会完全反对它,甚至是认为它错了……可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朋友时,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虽然我们也可能因为一些小事而彼此不相往来,失去我们本不想失去的友谊,但在多数的时候,我们是能够坐下来交流的,即使最后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我们也会因为心平气和的态度以及彼此间的尊重,而加深了情感,增进了的友谊。

生活是多元的,面对和我们一样的主体,合而不同、是正常的,更是客观的。正是因为合而不同的客观现实与的主观态度告诉我们,生命意蕴意味着我们不要因为任何原因而影响甚至是中止生命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也只有这样才能增进主体间的生命互动,并提升彼此的生命价值。其实书虽不像我们生活中的朋友,但它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和书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主客体关系,而是始终处于平等的互动与交流之中。

书作为一种载体,凝缩着作者生命历程中的思想精华与经典感悟,它是作者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作者生命价值的一种体现和延续。虽然书的表现形式是静止的,但它表达的内容却是流动的,是对活动的过去的一种静态表达,它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是过去向现在的延伸,它不仅联结过去和现在,而且还通过现在制约着未来,并时刻向未来开放着。正是因为书的这一特质,读书后我们才会有丰富的遐想和惬意的欢愉。

读书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的要站在一定的知识和时代的背景下,因此,与其说我们在读书,不如说,我们与作者在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进行交流。在碰撞与交融中,作者的思想通过读者获得了一份新的、具有时代特质的生命意义表达。

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看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生;生命 尊严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课程学习过程既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又是培养正确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的过程。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而存在的生命价值意义,鼓励学生在探究思辨、交流感悟中不断认识生命价值的内涵,产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人本主义价值观。教师则应根据教材所承载的生命内涵,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汲取情感和审美感悟,激发学生生命意识,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健康成长。

一、阅读感悟教材,深化生命意识

文本教材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载体,阅读理解则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作为具有鲜活生命特征的个体,理应融入到自然去感受来自生物生命的灵感。英语阅读教学就是鼓励学生从教材分析中去感悟贴近自然的生活情趣,去探寻隐藏其中的生命意识。

《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教材中的素材,多来自于自然和生活,多与学生的生活习性等相关。学生在阅读这些教材时,不仅需要用心去体味和感悟,更需要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课程教材尤其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人本关怀素养的培养。

学生阅读感悟教材,更能够知晓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更能够激活学习的动力潜能。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5 International charities的“Reading A 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教学中,围绕“Do you know about ORBIS doctor?”和“Why do the people all hope to keep healthy?”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良好的身体是存在世界最为关键的因子,保护好身体是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学生的生命价值观也会因此而增强。

二、关注合作探究,激活生命潜能

合作探究是学生加深理解语言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拓宽知识层面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彼此合作探究学习中,能够更好交流,增强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让生命的潜能不断得到激发。这样的合作,更能够让学生的潜能意识得到增强。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与他人对话,可以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产生一定的思想共鸣,能够起到彼此接纳、诉说、倾听的效果,从而形成相互配合支持、共同激励的作用。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是不同的,在讨论中分享各自的看法,摆正心态,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于感悟尊重生命非常重要。合作探究的过程更是学生潜能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

合作探究,能够让学生的内生动力与潜能进行有机融合贯通。在《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4 A charity show的“Reading Hosting a charity show”教学中,不妨让学生来担当时尚表演的导演,让学生去组织指挥表演,鼓励学生进行思考:What do you need to have the charity show?和How to have the charity show?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更能够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生命的潜能得到激活。

三、丰富实践活动,绽放生命光彩

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是让学生的生命光彩得到绽放的有效渠道。通过这样的实践运用,能够更好增强学生语言知识转化运用能力,能够让他们的生命更具有色彩。实践活动过程的运用,能够更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生命价值。

教师面对的是具有鲜活思想和鲜明个性的学生,不能用预设的框框去限制鲜活的生命自由绽放。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激励并且适时满足不同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更要引领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发展,实现真正意义的生命成长。课外实践活动的运用,则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才华提供载体,为学生的生命光彩绽放提供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领悟、自由表达。

在《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3 Teenage problems的“Reading What should I do?”教学中,可设计一定的实践活动教学来帮助学生深入感悟青春期的成长烦恼。可要求学生能够与朋友扮演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剧,围绕Why do we want to say with our friends when meet the problems?和How to make our life become more interesting?学生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不仅能够感悟文中的表达内涵,还能够让学生在表达学习过程中形成多元化的思考思维,尤其是对生命价值意义的深入感悟,激活自身的学习潜能兴趣。

如上所述,新课程英语教学倡导的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就是对生命的尊重,让学习过程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品质意志。对生命的尊重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升华思想情感,让学生的课程学习与绽放生命光彩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郑明霞.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04期

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看法范文第4篇

得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学会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也是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引导学生认识欣赏生命

我们知道,小学生虽然充满生命的张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生命意识淡薄等问题。为此,在学习一些富有生命意识的课文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记得《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指导员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教科书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学习到这一内容时,许多生活在今天优越环境下的学生认为这样的举动不值得,有的则认为指导员的精神很伟大,他的生命很有价值,更加激励当代的学生奋发学习。面对学生们不同的理解,我通过举办小型辩论会、课后阅读相关材料等方法加以引导,适时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通过榜样珍惜自我生命

小学生具有思想不成熟的特点,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有烦恼;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他们也有困惑,因而有时感到迷惘,甚至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在教学中,我借助一些榜样,帮助学生坚定信念,树立信心,使他们有理想,有追求,为他们的生命确立了一个支点,引导他们善待生命。比如教材中《向命运挑战》中的霍金等那些身残志坚、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再比如,教材中那些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的作者。作品教育人,作品的作者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很好素材。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张海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让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反省自身,学生就会懂得更应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三、引导学生体悟人间真情

现实生活中,往往生命因为爱而精彩,而爱又能为生命创造奇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伴。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13个同伴,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个小时后终于获救。它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同样的感人事迹在汶川大地震中还有许多,我们可以播放现场视频,让学生们一起感悟了大爱无私的人间真情。

四、引导学生尊重和珍爱他人的生命

在珍爱自我生命的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课文注重对学生进行同情弱者、关爱他人生命的教育。在《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小音乐家扬科》这两篇课文中,两个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悲惨死去的主人公,同样能激起学生的同情心,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当学习《穷人》一文时,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救助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的高尚品质也同样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同情弱者、关爱他人生命的美好种子。

五、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尊重、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在语文课上,除了阅读文本,我也经常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时,我组织了一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家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再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都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谈感受,对残疾人能积极面对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是个正常人而高兴,都认为应该珍爱生命,好好的过好每一天,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六、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看法范文第5篇

先就前面所讲的两节课来谈谈对文本生命意识的解读。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文中,蔡先生对北大学生的三点要求在本质上是围绕两个字提出来的,那就是“立人”。第一个要求说是“抱定宗旨”,其实是希望学生立学,通过立学达到立业,这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物质基础;第二要求是“砥砺德行”,这是叮嘱学生立德,是学生立足社会的精神基础;第三个要求是“敬爱师友”,这是叮嘱学生为人处世,既是学生立德的一个行为表现,也是学生立足社会以求更好发展的社会人脉基础。可以说,三点要求从根本上关涉到学生未来的前途与命运,当然也关系到北大的未来命运。这不仅体现蔡先生的现代教育理论,也体现了先生对学生生命个体的理解与实际指导。百年后的今天,教师解读该文本,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个人从学生时代开始该从哪些方面去“立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根据蔡先生讲稿本身的内容来体会先生的伟大情怀这一层面。

再说《苏武传》。师生一般都是从苏武留在匈奴十九年的艰辛与不屈的经历中,来体悟他对大汉的忠诚。这当然没错,但这种解读很难对现在的学生产生多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如今面对生死攸关的大义选择不多,更多的是在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面对自身弱点的困惑。而本文恰恰解决了学生的这一生命困惑。我们来分析李陵劝降时,苏武所展示出来的生命姿态。当李陵说“空自若亡人之地,信义忘所见乎”时,苏武不为所动,因为他并不在乎他所作所为被世人所知,他选择了坚守信仰。接着,李陵从君主对苏武兄弟刻薄寡恩导致兄弟皆死的人情上,想离间苏武与汉帝的关系;从苏武母死妻嫁子女存亡不可知的现状,想断绝苏武的亲情依恋;从汉帝喜怒无常滥杀无辜大臣、现实无明君的国情,想打消苏武建功立业的念头;从宣扬现世享乐的私情,劝勉苏武放弃苦难,追求现世享乐。李陵从人情、亲情、国情、私情等四个方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规劝苏武放弃信仰,回归世俗,可谓高妙。但苏武的内心是强大的,他始终坚守自我,不为外力所动,尽管时刻面临着饥饿与寒冷、孤独与寂寞、绝望与死亡,心中的信念之火却不灭,所以一切不幸与苦难都会因火而成为灰烬,并最终迎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时。

其实生活在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在坚守信仰时都处于苏武在匈奴的生活状态,这正启示我们学生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下,该以怎样的生命姿态对待生活: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种种不幸,如不能升学、亲友离世、失业、受骗等等。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信念之火,自信乐观,那么我们定会迎来生命灿烂的时刻,哪怕像苏武“需要漫长的十九年磨砺”又何妨呢?

建国以来,语文课改已进行了好几轮,许多经典课文至今未删,同时又补充了一些新的作品。可以说,这些课文都是专家们在浩瀚的文学典籍中再三筛选而来,能对学生在各方面都有重大启示意义的优秀作品。我们教师也一直在根据自己的领悟,结合各种教辅及专家的观点,对教材做多方面地解读,以求通过文本解读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是很好的走向。但我认为当前语文教师对文本承载的生命意识的解读还不够,应把生命教育融入语文文本解读中。

那么,如何对文本进行生命意识解读呢?

一.树立一个观念:文本教材承载着对生命解读的丰富信息。

语文新课改强调了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强调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多数的文本阅读课堂教学也是努力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是目的,是高层次的审美素养,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特别关注学生对生命认知的程度,并积极进行引导,因为这是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根源之一。再说“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其中也包括学生对生命正确的、深刻的认知,所以培养学生强烈的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快乐生命、发展生命的意识,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也是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快乐生活的基本素养。可以想象,一个对生命缺乏深刻认识的人,在生活中能有多大的幸福?在工作中能有多大的进步?

让我们抛开复杂的教育观念,从认知生命的角度对一些经典文学文本做简单解读,你会发现其中唱响的是一曲曲生命之歌。《廉颇蔺相如列传》,曾经的舍人蔺相如,一个官宦之家的门客,普通而卑微,但就是这样一个如草芥的普通生命,因没有放弃对生命智慧的积蓄,最后抓住机会一展才华胆识,成为历史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作品在弘扬许多经典文化的同时,也在昭示我们后人:尊重生命个体,既不可小瞧自己,也不能轻视他人;《窦娥冤》,一桩千古奇冤,在昭示后人理解普通生命的“坚贞”与“豪迈”、“高贵”与“壮烈”、“尊重”与“敬畏”;《雷雨》,穿越百年时空告诫后人,生命会因专制、私欲而自相毁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场雪夜大火让我们看到生命在血性的怒火中绽放美丽;《边城》,淡淡的忧伤让我们懂得生命不要回避与猜忌,需要沟通与理解……

教材文本中承载着大量对生命理解的信息,字里行间跳跃着生命燃烧的火焰,散发着生命缤纷的芳香,如果我们教师能积极引导与开发,会让学生在参悟生命的伟岸与高贵、卑微与渺小中雕塑自己高贵的精神家园。

二.确立一个思路:带着悲悯情怀去体悟人物的悲欢,多一份人性的理解,多一份人道的关心。

因为很多作品都是特定年代、特定背景下的产物,带有一些阶级社会的烙印。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外,还应引导学生带着充满人性、人道的悲悯情怀走进人物,通过关注人物的生命状态,来看待人物命运,从而获得生命意识体验。

例如契诃夫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一直是高中教材中的经典文本,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我们抛开各种权威解读,单带着一份悲悯情怀走进文本解读人物别里科夫时,我们会发现别里科夫虽活得极卑微,但他也有对新生活的追求,有改变生活的愿望,他想结婚改变生活,可是在他周围无人向他伸出友爱之手,我们看到的是周围人对他不停地“捉弄”“挖苦”“刺激”,乃至最后“使劲一推”,似乎他不死人们难以解恨。尽管别里科夫可恨可憎,但是不是每个让人可恨可憎可恶的人就该死亡?就不该对他倾注关心与爱?这就涉及到人们对普通而卑微的生命的态度问题。所以说别里科夫的死,制度是刽子手,但他周围冷漠的人群更像戕杀一个鲜活生命的刽子手,因为他们缺少对生命个体最起码的尊重。

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这些,让他们敬畏生命,如此,我们才不至于在“小悦悦”身边仰头走过,不会在摔倒的老人边轻易跑开,也不会把匕首刺向他人,更不会成为富士康的“第几跳”……

悲悯情怀是可贵的。拥有了悲悯情怀,我们才会善良、仁爱,才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去感受不幸者的苦难与辛酸。带着悲悯,带着人性、人伦、人道、人情的情怀走进文本分析人物,我们就会多一份向善、向美、向真的情愫,从人物的悲欢生死中,体悟到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表现出来的深沉的人性思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学即人学又何尝不是启迪我们如何活下去的“生命之学”呢!

另外,在具体解读时,我想应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文本本身的内容出发,从其中挖掘作者传达的生命体悟,引导学生去品读;二是将文本传达的生命体悟与作者的生命历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知生命,以获取生命体验的快乐。

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看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方高等院校;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证研究

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不断增加,其上升趋势令人担忧。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大学生自杀率约为20/10万,比全国自杀率高出一倍。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伤人、虐待动物等事件经常见诸于媒体。如马加爵残忍杀害四位同窗、名牌大学优秀博士生跳楼自杀、北大学子虐猫等,说明了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生命行为失范。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空难、水灾、地震、海啸、恐怖事件的频繁出现,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不健康行为取向亦日益增多,如自杀、他杀、残害动物、校园暴力、颓废、消极等,因此应广泛开展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而作为培养高学历人才摇篮的高校更应担负起“生命关怀”的重任。为此,我们大量查阅资料并在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江西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所体验到的生命观及其现状,掌握其生命价值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根据调查结果为江西地方高等院校生命教育的实施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命教育起源于法国生物学家Elie Metchnikoff于1903年提倡的“Thanatology”(死亡学)的概念。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怀特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思想。1979年,澳大利亚Ted Noffs Foundation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LEC)”,这是全世界最早的生命教育机构,该中心现已发展为一个国际性机构,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NEO)中的一员,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目前学界有多种观点。钱巨波认为生命教育就是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刘济良等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许世平认为生命教育就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程红艳提出生命教育的内涵是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学者赵环认为生命教育是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高锦泉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应从生命本体尊严和生命实践价值两方面来定位。王北生等认为,生命教育就是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的一种教育活动。何源等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郭成等认为生命教育是寻求以人的生命为本体基础,以尊重人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人的生命的整体性、和谐性为目的的教育。辜阳波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应该包括认识生命、认识死亡和尊重生命。张国民等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方向性、过程性和目的性。

综合以上专家和学者理论研究的成果,我们可知,目前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有几种代表性观点:其一,从生命实践的角度,强调生命教育的生活化。其二,从理性化的立场出发,强调生命教育的终极关怀。其三,从生命存在出发,强调生命教育的本体价值。因此,我们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把握:一是珍惜生命;二是理解生命;三是理性对待死亡;四是生命多维教育。

二、生命教育的的理论分析

(一)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对于人、对于生命与死亡的诠释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哲学依据。总结大家的观点,我们认为生命哲学、人生哲学和死亡哲学构成了生命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但是,从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来看,将生命现象的研究仅仅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对生命进行具体而现实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在具体的社会条件下,才能理解生命的存在状况与表现形态。所以,只有将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建立在更为宽广的社会学、文化学与哲学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推进生命教育的理论建设。

(二)生命教育的基本原理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就是使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是一种对人生最高意义的关怀。人本主义教育主张人性化。终极关怀教育要求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主体性教育,体现人文关怀,树立具有生态意义的“生命”教育观,努力抑制学生个性消极因素的滋长,引导学生成为能创造性地适应不断创新和变化的世界的活生生的个人。目前,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生命教育就是以生活教育的基本原理、人本主义理论的心理学原理、终极关怀教育的基本原理以及个性发展理论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的。

(三)生命教育的分析框架

从生命教育的分析框架来看,生命与教育的关系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维度。但这种框架对推进生命教育的实践还相差甚远。从人的生命特征而言,生物性是其基本特征,社会性是其根本特征,文化性是其本质特征。研究和理解人的生命,需要以这些特征为前提,这一点在分析教育与生命的关系中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分析框架必须扩展,必须向学生生命存在的整个空间开放,而不能仅仅着眼于学校。

(四)生命教育的研究诉求

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诉求目前主要趋向于人文关怀与诉求。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但过高估计生命教育对人生发展的意义,容易走向教育万能论的歧途。因此,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对生命教育的价值定位,只有恰当地放到具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条件下,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特点,在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分析当前文化发展的趋势及其存在的价值问题,结合学生个体的生活成长史,才能获得可能比较恰当的生命教育的价值定位与诉求。

(五)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则

关于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则目前学者们大致有横向和纵向两种看法。横向的原则包括:生存价值与生活意义相统一的原则、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相平衡的原则和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而纵向的原则包括全民受众的原则、螺旋式推进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另外燕国材从方法论方面把生命教育的原则分为主体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存在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自由性原则以及成功性原则。可以肯定的是,无论采取什么原则,我们的目的都是达到生命教育的和谐统一和终极关怀。

(六)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

对于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学者们作出了不同的回答。概括来说,大家认为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要有:强调生命本体存在价值、强调对生命神圣性、注重生命家园建构和注重生命审美境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阐述生命教育基本理念的角度主要有两个:一是现实的角度,强调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必须从现实问题出发。二是理性的思辨,阐述了生命教育的意义。毋庸置疑,从现实和理性思辨的角度来阐述生命教育,不仅能够使全社会意识到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又进一步论证了实施生命教育的可能性。

(七)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

对于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学者们的看法大致相同,终结起来主要有:生命价值教育、生命意识教育、生活挫折教育、生存意识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生命安全教育、人生观教育、生命关怀教育、苦难死亡教育、生命历程教育、生命审美教育和生命信仰教育等。这些内容决定了生命教育具有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内容的广博性和教育方式的灵活性等特点。

(八)生命教育的目标

关于生命教育目标,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生的价值、目的和意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也有的学者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场所的角度,提出生命教育目标。还有的学者从预防学生自杀、揭示教育真谛角度出发,提出生命教育是预防大学生自杀的一种有效手段,认为教育的真谛就是“一提四发”,一提就是提升人的地位,四发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而大部分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应着眼于全体学生整个的身心和谐发展,启发生命潜能,深化价值反省,整合知情意行,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从以上分析可知,关于生命教育目标的论述主要有认知、情意和实践三个层面,但张旭东认为这些层面表述虽然全面、系统且具有可操作性,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针对性。因此,他认为在确定生命教育目标时,首先,应该针对生命教育出现的背景去思考生命教育的目标;其次,要针对每一个个体的心理机能和行为特点确定生命教育的目标;第三,应该针对每一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实际,考虑要确定的生命教育目标实施后的效果。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只有从这三点出发,所确定的生命教育目标才会起到导向、监督、调节的作用。

三、地方高等院校生命教育实施途径的实证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本次生命教育实施调查主要以上饶某地方高校选修课的2个班共160名学生为实施对象,其中包括该校13个系的2-4年级本专科学生。一共发放了160份问卷,回收142份,有效率达到88.7%,其中男生62份,占42.9%,女生98份,占57.1%;文科专业103份,占64.4%,理工科专业57份,占35.6%。调查对象具有不同的性别结构和专业结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其中一个班(80名学生)不进行生命教育,作为对照组;另一个班(80名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组,生命教育的途径主要采用为期3个月的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和环境教育等生命专题化教育形式,每周一次。3个月后对两个班的学生采用了相同问卷的调查。调查问卷所包含的问题基本上是大学生常见的与生命有关的问题,如对自杀的态度,对人生的规划,能不能做到热爱、珍惜生命等,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现状。

(二)统计方法

运用SPSS13.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P

(三)结果

1.生命教育对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生命存在意识的影响

从图1可知,对照组学生虽然也关心国家发展、祖国强大、高校改革和国际关系等问题,但更强调自我的发展,而且进入大学后,由于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对前途感到很迷茫,对目前生活状态十分不满意。而教育组经过生命教育之后,过分强调自我发展的学生人数减少,更表现出对社会和国家的热切关注,并对生活充满热爱,对自己满意,对前途充满信心。

2.生命教育对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生命价值取向和挫折意识的影响

从图2可知,对照组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金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并没有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太大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希望生活过得舒服,想轰轰烈烈干出一番事业,可又害怕失败,遇到挫折时大多数学生感到害怕,认为自己无用,甚至还有些同学想结束生命。而教育组经过生命教育之后,大多数学生依然希望生活过得舒服,想轰轰烈烈干出一番事业,但认为人生的价值主要还是取决于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多少,并且遇到挫折时,大多数学生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去积极面对,认为死亡不是解决一切痛苦的办法。

3.生命教育对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承受力和心理困惑的影响

从表1可知,对照组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待加强。同时,他们又不得不同时面对生活的各种困扰,经常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或担忧。而教育组经过生命教育之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改善,对自己的前途的困惑感下降。

四、讨论

(一)地方高等院校应把生命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

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本质内容与目标是一致的。但二者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各有其教育的内容与特点,是不可相互替代的。生命教育更注重情感教育与实际体验,使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人文关怀的光辉。因此,在地方高等院校德育工作中,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强化教育意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健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同时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最后要使生命教育渗透到地方高等院校学生管理中,构建充满生命关怀精神的学生管理新机制,营造以生命关怀为价值取向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消除网络消极信息对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弱化,创建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生命精神家园。由于生命教育的实践性很强,地方高等院校在注重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把生命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社会中,注重生活体验和重视全体参与。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二)地方高等院校应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生命教育模式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实证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知道,生命教育对于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生命意识的重构显得十分必要。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我们认为,构建地方高等院校生命教育模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在各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因材施教,校本化地落实生命教育;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增强生命实践体验;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四要完善学校心理辅导体系,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五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六学校、家庭与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大学生生命教育。

(三)地方高等院校应建立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库

实施生命教育,还必须建立地方高等院校生命教育资源库。笔者认为,生命教育资源库存在于课程与学科教学中、实践活动中以及社会环境中。只有这三大生命教育资源库有机和谐地利用起来,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才能卓有成效。

(四)地方高等院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体系和干预机制

为了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加强自我保护和自我救助能力,建立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体系和干预机制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要建立地方高等院校危机预警网络:班级配备心理委员院系组成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队伍地方高等院校成立心理咨询中心。二建立地方高等院校危机干预体系。经常或定期在全校范围内举行危机干预方面的专题知识讲座。通过建立完备的校园危机干预体系,有效地防止和杜绝校园自杀和伤害危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高锦泉.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8-11.

[2]郑晓江.论现代人之自杀问题及其对策[J].南昌大学学报,2001, (4)25- 27.

[3]何源,徐济达.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实施途径[J].中国学校卫生,2005,(12)1037-1038.

[4]钱巨波.生命教育论纲[J].江苏教育研究,1999,18.

[5]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

[6]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8)5.

[7]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17.

[8]赵环.让生死不再“两茫茫”[J].思想•理论•教育,2003,1.

[9]王北生,赵云红.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 2004,(2)16- 19.

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看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生命 探究 对话 创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17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或接纳某种外在的、具体的知识、技能,而是要从人的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进其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是渗透在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之中的,语文学习就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基于对生命课堂的深刻认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展开大胆的探索研究。

一、探究――触摸生命的温度

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生命的温度,这一温度可以温暖课堂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使每一个人享受幸福的学习生活。其前提是,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开放探究的学习氛围。

(一)自由情境,演中体验

在生命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大胆地讲,更要让他们自主地观察实验、表演体验,在开放的氛围中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中的第四自然段向读者展现了北大荒原野热闹非凡的景象。为了让学生的朗读表现出这份热闹,我在引导他们感悟的基础上,采用分角色表演这一形式。我请两组学生表演“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和“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等动作,另两组学生表演“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的情形。

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发挥想象,做出了合理的动作,把北大荒的原野“搬”到自己的教室里,使我们的课堂热闹非凡。

(二)自在身心,玩中收获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可见,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认真严肃的游戏,教师要敢于把游戏引进课堂,把知识融合在游戏中,使孩子从中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实现生命的发展。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亲眼所见横切苹果带来的欣喜,我把教学内容改变成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也来“探究”一回――拿出带来的苹果,小组合作,在课堂上拦腰切出个“五角星”来。随着此起彼落的惊叹声、交流声,学生心中的疑问立刻解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随之理解了,就这么简单。

课堂上要舍得留给孩子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游戏,参与体验,合作探究,在开放欢乐的氛围中触摸生命的温度。

二、对话――延展生命的宽度

生命的宽度在于还原教学的生命本色,让生命活力成为语文教学最美的旋律。高效的课堂对话是实施生命课堂的关键所在,是延展生命宽度最根本的方法。要实现高效对话,必须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其核心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个人经验,以学生为对话活动的中心。

(一)珍视个性,自主表达

语文课堂对话应是一种不盲从的个性对话,教师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同时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思考,珍视其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教学《珍珠鸟》时,我出示小鸟在作者肩上睡熟了的图片,问:“看到这一幅画,相信大家都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小家伙睡得多熟呀!它把‘我’的肩头当作了什么?”学生的回答是多样的:“温暖的巢。” “妈妈的背。”……我继续问:“如果请你给这幅画加上题目,你准备怎么加?”学生有的说:“我写‘信赖’,因为小鸟信赖‘我’,才会有这么美好的画卷。”有的说:“我写‘小鸟的家园’,因为鸟儿是人类的朋友,作家的肩膀就是鸟儿幸福的家园。”

这就是自主阅读的魅力。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珍视他们独特的个性理解。借助“画题”巧妙打开了话题,人与文、情与思交融,让人鸟之情从作者的书房里,流到每个孩子的心里,流淌出人间最美的感受。

(二)引领思辨,深入理解

生本对话是依据文本、紧扣文本的自由对话。当学生的理解发生偏离时就需要教师依据对文本的透彻理解来引领学生,拨乱反正,将学生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我问:“面对蔷薇花的遭遇,萨沙是怎么做的呢?谁能上来演一演?”一个学生上台来,脱下“雨衣”,轻轻盖在“蔷薇花”上。我问:“你能解释一下萨沙为什么这么做吗?”他说:“因为萨沙要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他要保护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不让它受到风吹雨打。”另一个学生说:“我认为萨沙不是把整件雨衣都盖在蔷薇花上,而是掀起雨衣的一角为蔷薇花挡雨。这样做既保护了蔷薇花,又可以保护自己。”教室里议论纷纷,各持己见。我轻轻点拨:“这两种意见听上去不同,其实它们有共同之处,谁发现了?”顷刻,有学生醒悟:“共同点就是萨沙在保护弱小者。”我微笑道:“对极了!所以,萨沙到底用何种方式去保护蔷薇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做出了保护弱小的举动,这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强者了。”

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发学生的畅所欲言,若是硬要讨论谁说得对,探究必将纠缠于细枝末节,这对于文本的深度解读毫无意义。所以,教师当机立断引领思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三、创造――提升生命的高度

生命的高度应该建立在逐渐被唤醒的学生创造潜能的基础上。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个性的超越,在一次次的超越中提升生命的高度。

(一)巧用资源,开启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不断地生成新的资源,这是生命课堂的体现。如果我们能及时捕捉不断生成的资源,为学生的思维、探究架设新的平台,课堂就会变得更加鲜活。教学《狼和鹿》最后一个中心段时,一位学生提出看法:“我认为鹿温顺善良,需要人们想办法去保护,因此它们是没用的东西。狼有顽强的生命力,应该让它好好生存,美国总统的做法是错误的。”这时全班学生大笑起来。我既没有批评,也没有劝说,而是引导学生思考:鹿需要保护吗?为什么?面对鹿和狼怎么做最好?请你为美国总统设计一个方案。

这一新的学习活动,完全是凭借教师的教育机智,充分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设计的。它引发了学生许多新思考,使学习活动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得到有效的延续。

(二)遵循意愿,呵护原创力

课文是静态的文字,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结合生活经验,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大胆创造,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动态的语言情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

教完《沙漠中的绿洲》一课,我这样设计作业:如果你善于写诗,请用诗的语言赞颂如今的迪拜;如果你精于画画,请用画笔展现迪拜今昔不同的面貌;如果你擅长朗读,请来一段配乐朗诵吐露你内心的激动;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阿联酋的迪拜之景,请上网查阅更详尽的资料;如果你不想让我们生存的绿洲变成沙漠,请精心制作一张环保小报表达你的心声……

每一个学生都用心地做了这一次作业,诠释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获得了书本以外的知识。

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看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晓声 散文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指个体生命对本身存在、存在的意义以及价值的看法和思考。在当代散文作品中表现在个体生命为离开对政治的依附,以文化与审美的形式构建和展现个体生命的存在和尊严。生命意识和文学创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站在自我人生体验的基础之上,重新认识个体生命,正视个体和故乡、自然的关系,感悟人生,思考生存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审视生命的价值,这些都是生命意识的表现。高晓声散文中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自我存在价值的思考

高晓声的作品主题注重自我存在的价值,对“他者”的存在也表示深切的关注。高晓声文中的“他者”主要以自然景物为主,江南水乡的景、物是作者关爱与体悟的主要对象。

说到江南水乡景物,除了粉墙黛瓦、潺潺流水,给人印象最多的就是江南的鱼了。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汉乐府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对鱼生动的描绘。在高晓声的眼中,江南的鱼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用来供人观赏娱乐的,他写出了大家熟识的鱼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如在作品《鲫鱼篇》《昆仲篇》《黑鱼篇》《“狼外婆”》《篇》等文中他详细描写了风流又倔强的鲫鱼、将军性格般沉稳的青鱼以及与青鱼性格大相径庭的“投煞”般的草鱼、护子的黑鱼、喜欢装呆但却有着狼外婆般性情的鳜鱼、娘娘腔一般的,等等。最让人难以忘记的是写喜欢装呆但却有着狼外婆般性情的鳜鱼的那段,

“鳜鱼装呆,装到无可超越外,便是装死。我小时候,有年夏天在河边放牛,看见有条斤把重的鳜鱼肚皮朝天,躺在水面,一动不动,随风漂浮,分明是死定了。我怕它已经发臭,犹豫着未曾去捞,这时却见岸边游出一条水蛇,去把鳜鱼擒住,在它身上绕了三圈,往紧里收;眼看已是水蛇的食物,谁知它猛然又动起来,转眼之间,水声响处,一片殷红。它脊背上的鳍棘如刀如戟,把活生生的水蛇刺得像绳子一样松散开来……变成了自己的美餐。”[1]由此,江南水乡不寻常的神韵便从这种扣人心弦的描写中展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

在这些作品中,作家写的都是往常人们所熟知的鱼的品种,但却写出他们性情深处的神韵。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江南水乡独有的生活情境,还可以在欣赏之余,零距离地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

二、农村生活的思考

江南气候湿润,生活富庶,文化底蕴深厚,因此造就了作家独特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格调,江南的秀丽明媚抹去了生活及生命的沉重感,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崇尚“快乐至上”,这种独特性在高晓声的作品中体现为通过对所生活的农村地区的环境以及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现他对生命深深的思考。

江南的农村生活淳朴、和睦。如在《消暑说瓜》中孩子为吃瓜,偷偷去瓜田采瓜,瓜田主人发现了不但没有把孩子当做贼看待,而是顺水推舟让孩子多带几个回去吃,当然,孩子的父母见到瓜主少不了要表示感谢。北人骑马,南人乘船,地理环境的差异造就游泳是水乡的孩子们走上世界的第一步,“早在三月三,迟到三月半再不下河去,就不算英雄汉。”[2]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虽然过着最简单的生活,但却传达出最人文的精神。

对自己生活的家乡表现出深深的赞美与留恋,在与家乡的联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故土成就着高晓声一个作家的存在,是作者永远的精神家园,也是作者生命意识的又一体现。正如《从小捉鱼放牛始》中所描绘的那样:

“我家乡的那些河浜,留给我的印象,却是绝顶的美丽。”[3]

此外生活中的吃食也是高晓声散文中的“常客”,在《也给豆腐唱颂歌》中,从餐桌上普通的豆腐着手,歌颂艰苦的劳动,表现高晓声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

三、人生的沉思

综观高晓声的散文创作,取材大抵都来自日常生活,很少有反映时代的大事件。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高晓声往往能发现隐藏在琐碎之下的奥秘,揭去覆盖在这些琐碎之上的华丽的锦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淡淡的苦涩。读者会在作者幽默的叙述中沉思人生,从而得出某些人生道理,得到满足。散文《最是颠倒马屁场》中,高晓声首先很正式地对“拍马屁”的含义进行了阐释,让人读起来忍俊不禁,认为作者这是故意的。但细细品味,我们却能发现作者正式阐述背后的苦涩。于是,读者们在笑声中会产生一种看透拍马屁这种“聪明”的快意。

作家人生的沉思一方面体现在社会交往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人生的智慧上。《三个菩萨》中宁波帮与宜常帮为天宁寺塑大雄宝殿上的三世佛,宜常帮搞花样不按正常比例放大菩萨的脸,从而挤走了宁波帮,作家从两个帮派塑菩萨上升到对文学的反思,进而反思美和丑的界限,领悟人生。《朋友种种》中以朋友不可无为切入点,阐述交友种种,发出“朋友毕竟是我们人生旅途中不可缺少的伴侣。”的感叹;这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感受,更是对人生的思考的体现。此外,作家还通过描述自己与农民的情感来反思人生,如《土结疙瘩》中“主人高兴,都请我吃酒。”但是吃酒还要“关了大门,生怕被人晓得”既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处境,又让人不由想起当时社会的大环境,体悟作家对人生的困苦的思考。

四、理想和人生价值实现的渴望

高晓声因探求者事件被打成“”后一直在农村改造,但他并没有就此沉寂,在《土结疙瘩》《吹菌记》等文中,他都隐晦地向读者传达他那种虽遭到误解,但却志向不改,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倾向,也在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路上不懈奋斗。

《摆渡》中“有四个人到了渡口,要到彼岸去。这四个人,一个是有钱的,一个是大力士,一个是有权的,一个是作家。他们都要求渡河。”“有钱人”“大力士”“有权的”“作家”为了渡河,开始像“摆渡人”展开争夺,摆渡人说“你们每一个人都要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分一点给我,我就摆。谁不给,我就不摆。”有钱人给了摆渡人一些钱,上了船,大力士举着拳头说“你吃得消这个吗?”也上了船,有权的人许诺摆渡人“你摆我过河以后,就别干这苦活了,找我去做一点干净省力的事儿吧。”摆渡人听了高兴,扶他上了船。当作家像摆渡人自诩自己最宝贵的就是写作,但一时写不出来,要求以“唱个歌给你听吧”的时候,摆渡人的回答让人陷入沉思:“歌儿我也会唱,谁要听你的!你如果实在没有什么,唱一个也可以。唱得好,就让你过去”,又说作家唱的还不如别人唱的好,说罢,摆渡人不许作家上船,篙子一点就把船摆走了。然而,当摆渡者听到作家的一声叹后又把船靠了岸,说“你一叹,比刚才唱的好听,你把你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意分给了我。请上船吧!”后来摆渡人跟有权的人走了,作家改行做了摆渡人,悟出创作的目的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通过作家与摆渡人之间的对话以及作家行为思想的转变,侧面向读者传达出他的志向以及对一个作家使命的理解和遵守。

五、当时社会现代化的思考

1964年中国政府初次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在政策转向、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现代化的思想与大量的新生事物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中,高晓声也认识到现代化所带来的益处,他把理性的思维和生命的体验相结合,人与现代化、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如《寻找美国农民》中当高晓声到了飞奔在现代化道路上的美国,看到美国农民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发出“美国的农民,并不是自食其力、出大力、流大汗的体力劳动者,而是一个企业经营家”[4]的感慨,进而引发对中国传统农业的思考。当他沿着祖国南疆的海岸线走一遭时,更是对祖国工业的繁荣感到由衷的欣喜。

但是现代化如一把双刃剑。江南,已经不是高晓声印象中的那个江南,在高晓声描写自己家乡的一些文章中,许多地方都表现出了他浓浓的忧患意识。《一路挥霍》《劫掠一空》《莫爱污染》《茫茫飞》《江心洲――一个现代的童话》,高晓声在多篇散文中传达了现代化过程中江南环境的破坏与人们心灵的迷失。这也造就了高晓声面对现代文明时的矛盾心理,作者一方面赞同欣赏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巨变,另一方面又为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弊端表示深深的担忧。现代化为曾经落后的乡村带去了文明进步,但曾经优美安静的江南水乡也遭到破坏和错误的改造。在《劫掠一空》中,记忆中美丽清澈的草塘浜已经被人们所破坏。最后作者也只能发出“优美已经被劫掠一空。让它保存在我的散文里吧!”[5]的叹息。《一路挥霍》一文中作者更是发出了“你的孩子将来长大了,用什么向他的下一代表达他童年同大自然的密切联系呢?”的疑问。这是作家的忧思,是对世界前途和人类命运的忧虑,是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崛起后社会和人心受到物质侵蚀的疑惧和对昔日水乡的怀念。

文学的疆域是辽阔的,高晓声拥有的只是一方天地,他执着地走着自己的文学之路,厮守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他的散文时刻体现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体现着对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探寻。生命意识在高晓声的作品中得到延伸,具有哲学的意境。从生命意识出发,我们能够更好地解读和思索他散文的意境和神韵。无论时间如何流转,社会如何变迁,对生命的沉思将是高晓声散文存在的独特魅力。

注释:

[1]高晓声:《高晓声散文自选集》,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页。

[2]高晓声:《高晓声散文自选集》,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页。

[3]高晓声:《高晓声散文自选集》,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页。

[4]高晓声:《高晓声散文自选集》,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页。

[5]高晓声:《高晓声散文自选集》,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第169页。

参考文献:

[1]高晓声.高晓声散文自选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2]唐惠忠.寓理于趣 意蕴深远――高晓声散文《摆渡》赏评[J].青苹果,2005,(Z1):95.

[3]谢燕红,李刚.记忆与忧思:江南文化视野下的高晓声散文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