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文第1篇

一、正确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准确判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对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力,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这一重大决策,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内涵。其中,生产发展是基础,生活宽裕是根本,村容整洁是表现,乡风文明是风貌,管理民主是保障。它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方方面面的内容,全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行动纲领,是党对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

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决策和部署上来,切实做到“三个充分认识”: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重要战略和重大创新。

二是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三是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水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1、正视我镇“三农”工作的成就,坚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我镇“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对推进全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镇建设新农村工作奠定了基础。

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工业化步伐加快,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二是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三是镇村建设得到加强,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四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有了新进展。

2、正视差距,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感。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镇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明显改善,镇村发展不平衡。

二是农村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较弱。

三是镇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

四是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质量还有待高。

我们既要看到我镇农业和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也必须客观看待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坚定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发展目标,抢抓发展机遇,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工作成效。

三、抓好当前几项工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和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的工作要求,我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以实施强镇富民、安居乐业、生态文明、扶贫济困、固本强基等“五项工程”为抓手,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加快农村“三化”步伐,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五项工程”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经济建设,又注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既注重推进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注重推进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是我镇新农村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工作重点。当前需要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1、促进生产发展,壮大镇村经济。

(1)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一是要以大力发展适应城市经济和出口市场需要的优质高效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都市休闲农业为方向,将组织工业化大生产的投入、技术、标准、管理以及市场流通等产业环节“嫁接”到农业领域,市场化配置生产要素,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二是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四是要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五是要突出生态特色。六是要加强基本农田的管理、维护和建设,不断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和效益。

2、构建长期稳定的“反哺”新机制,使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继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二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三是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四是继续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五是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六是落实建立征地事前公告听证和征地款预存制度,完善征地补偿收入和农村土地收入村帐镇代管制度,切实保护征地农民利益。七是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清理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子女入学、劳动权益保护、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3、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营造农村新环境。一是加强镇村规划。二是推进农村地区交通、水利、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4、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村新风尚。一是提高农民的实用技能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二是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培养。三是抓好新观念、新理念和农村文明新风的培育。

5、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村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精干、统一、高效、廉洁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二是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产权改革。三是落实村民自治,大力推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文第2篇

发展乡镇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始终是发展社会的经济热点,发展乡镇企业不但促进新农村的发展,也给周边农村建设发展带来了无线生机,在发展乡镇企业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给农村及周边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为此,本文从阐述新农村建设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意义、要求入手,找出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因素,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发展乡镇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理建议,为全面顺利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乡镇企业;新农村建设;建议

1.新农村建设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意义

乡镇企业是指由农民投资或控制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经过“二次改制”后,乡镇企业出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但不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只要是由农民控制,承担支农义务,都应该属于乡镇企业的范畴。改革开放前,对社队企业做出很高评价,说“我们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但是,当时乡镇企业只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夹缝中艰难发展。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开始异军突起,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是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增加村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前提是农民必须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坚持以发展乡镇企业为重、发展乡镇企业为先,加快实现农村城镇化的脚步,尽快实现农村小康社会。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宗旨是城市支持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走效益化、信息化、绿色化、和谐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进行产业布局的创新,大力改造经营理念,最终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理念创新道路。

2.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分析

2.1发展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因素

2.1.1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大家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一切建设发展的基础。农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乡镇企业的大力支援,乡镇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农村房屋、道路的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距。这就需要乡镇企业为农民解决就业问题,以此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步伐。

2.1.2乡镇企业为大批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乡镇企业为大批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使得大批农村劳动力有了工作、有了经济来源,所以说,乡镇企业为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在现实社会当中,乡镇企业的就业人员大约1/3 来源于当地的农民,总书记曾经说过要想提高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强建设乡镇企业。使农民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升,乡镇企业在这个过程要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首先,乡镇企业解决了农民群众的就业问题,通过劳动致富的形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其次,部分乡镇企业是股份合作制形式,年底有赢利分红的现象,这样就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收入。可见,乡镇企业在推动新农村建设阶段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帮助农民解决了生活困难的现实问题。

2.1.3乡镇企业的发展推进了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实现。

自从农村建立和发展乡镇企业以来,农村有了工厂和企业,也就说农村进入了工业化阶段,农业生产也进入了机械化,农民也不再靠体力进行农作,而是部分机械自动化代替了人力,如传统的人力播种,施肥,灌溉、除草、收割等都用机器来代替,既节省了劳动力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的引入,解放了农村大部分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到乡镇企业去工作,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促进了乡镇企业之间的共同发展,农民的身份也开始转化成工人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村越来越像城镇,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实现起了重要的作用。

2.2发展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消极因素

2.2.1镇企业建设在农村,缺乏高素质人才。

乡镇企业也城市大企业相比,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上以及工人的综合素质上都处于较大的劣势,首先欠缺经营管理乡镇企业的高素质人才,现代企业的运营需要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这些条件在乡镇企业是无法具备的;其次是乡镇企业发展规模单一,创新能力不足,这就导致经营管理人才的短缺,造成乡镇企业发展规模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未来乡镇企业要想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在科技投入上和人才引入等方面进行大突破,不断提高乡镇企业生产效率,消除其对对新农村建设的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2.2.2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责任感不强。

乡镇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是导致新农村建设的消极影响因素,究其根源主要是关部门制定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原因。特别是当地政府对乡镇企业管理的不够严谨,因为乡镇企业每年要向政府缴纳税收,所以政府为了维护乡镇企业的行为,有着过于宽容的态度。对农民土地资源的占有方面,相关部门也置之不理等等。给当地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严重的阻碍,也阻碍了乡镇企业自身健康持续的发展。

3.发展乡镇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策略

在新农村建设阶段,政府在发展乡镇企业起主导作用,严格执行二十字方针政策,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正处在飞速发展过程,乡镇企业发展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宏观利益,给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大幅度的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间接的起到稳定社会治安的作用,但在发展乡镇企业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资金周转不开等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的帮扶,特别是在资金上应大力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如采购政策扶持和财税扶持方面。要充分、长远的考虑乡镇企业发展,还要为发展乡镇企业制定出特殊的优惠政策,在危难时期顺利度过难关,为乡镇企业营造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鼓励乡镇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凯乔.2001年以来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分析[J].探求,2008(02).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马克思 实践主体性理论 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如何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重温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理论,选择其中若干主要思想作分析,探讨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作用和启迪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实践主体性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自始至终都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思想。

1 人始终是实践活动的主体。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实践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认为“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为了能够生存和发展,首要任务就是与呈现在自己面前的自然客体发生关系,同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以获取维持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延续的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人是改造自然的主体,自然是客体。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是人,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以人为主体而不断生成的自主运动。唯心主义虽然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但否定了主体以及客体的客观实在性。而旧唯物主义把主体理解成进行感知活动的感性的人,把人置于自然之下,这都是不正确的。另外,马克思肯定了人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同时又指出现实的人和主体又不是等同的,只有现实的人具备了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后,并主动投身于实践,才能成为创造历史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主体性。

2 在实践中确证人的主体性。

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从传统西方哲学中继承下来的,他吸取了其中的唯物主义传统,但又严厉地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哲学的非历史性;吸取了西方传统主体性学说,但又批判了这种学说的唯心主义基础,而确立了自己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性学说。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说明,人的认识是积极能动地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主体性是受社会实践所制约的。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着眼于“改变世界”,是哲学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是人的主体性的真正基础。在实践活动中,人感受到自己的智慧、才能,体味到自己的力量和坚强的意志,从而了解到人之为人的快乐。

3 人的主体性是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创造性的统一。

人作为实践主体的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自觉能动性,具体表现为人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创造性。

自主性就是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显示的主人性质。有自主性的人会把自己看成是主动者,把万物视为被动者,“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为自然立法”等观念,都是主体性的体现。自主性带有自发、盲目因素。自为性就是主体的自觉性,是扬弃了的自主性。选择性是扬弃了的自为性,它标志着人的意志自由或自由决断的性质。选择性使主体有了更大自由。创造性又是选择性的展开形式,也是人之主体性的最高形式。马克思说“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使主体的活动能够将主体内在固有的尺度和客体内在固有的尺度统一在自己的实践活动里,并最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对象。

马克思关于主体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论述是相互联系的,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自为性侧重于主体目的,表现为主体活动的内在尺度和根据。选择性和创造性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创造;只有四者结合和统一,才是完整的主体和真正的主体性。

二、马克思实践主体理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人是最根本的,尊重主体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因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亿万农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把解决农民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最高标准。

1 要充分肯定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农民始终是农村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居民达7.5亿左右,接近全国人口的60%;农村居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从事的职业虽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仍然达3.4亿左右,占农村居民的45%。农民是农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和改善环境的主体。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农民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和最终受益主体。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不能仅仅把农民作为政府关爱、扶持的对象。要以农民为本,把农民看做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依靠力量,从思想认识上和工作中都把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只有实现农民的主动参与,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才能顺利贯彻实施,政策的效果才能真正发挥。

2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要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能动作用,必须发挥农民主体的能动性、尊重农民主体的选择性、肯定农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要充分发挥农民的能动性,鼓励农民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广大农民了解新农村的内涵和建设目标,知晓新农村建设与农民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让农民明白新农村的建设是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和生活幸福的大事业。只有最广泛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自发地将愿望和热情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内心动力和自觉行动。

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自主选择性,是保障新农村建设成功推进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尊重农民的选择意愿。只有农民知道自己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才更能为自身群体的前途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创富活力的涌动,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智慧及力量源泉。

创造性是主体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的创造性表现为在改变自己命运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乃至农业现代化中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性劳动和不断地提升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

大限度地迸发出来,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只有让农民既能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创造历史的主体,又能与其他社会主体一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内在地统一于广大农民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才能真正全面地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

3 尊重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自利。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尊重农民的自利,就是要尊重农民自主选择职业和劳动方式、自主支配劳动对象和劳动成果、自主选择进入市场网络参与市场竞争、自主参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权利。农民主体的自主性是一个关系到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都已证明了这一点。凡是农民自主性发挥得比较好的时期,就是农村经济相对繁荣的时期。改革初期的带来了农村的繁荣,与它有效发挥了广大农民的自主性是分不开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样必须发挥农民的自主性。要把“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让农民拥有建设新农村的发言权。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在决定支援农村时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并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踏踏实实为农民办实事。地方政府要充分考虑农民对自身价值的认定以及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和维护,但不能越俎代庖,切忌盲目地替农民作决定。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心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害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科学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每当国民经济出现结构性失衡、经济失调的时候,农业都会受到伤害;凡是农业徘徊不前时,必然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无论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面对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加快农村发展正逢其时。

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既要立足当前缓解突出矛盾,又要着眼长远解决根本性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多建楼房、多修道路,其根本落脚点是解放生产力,实现生活幸福、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因此,全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将从实际出发,创新思维模式,探索新的途经,创造新的条件,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一)推进全村经济稳步发展,使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实现新农村的发展目标,经济是基础,经济不发展,建设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在新农村建设中,应以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来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通过产业在城乡的互动,进一步打破城乡界限,缩小城乡差距,进而不断提升全村经济实力。一是抓好新产业的培植。产业发展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全村将加大项目引进建设力度,通过项目建设这个载体,集聚各类生产要素,调整和优化全村产业结构,全村要依托优势产业,加快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强镇富民。二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规模化经营,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烤烟产业带,抓好百亩玉米示范基地建设。围绕生猪、肉牛、鸡三大优势畜禽品种,在全村推行标准化养殖区和规模养殖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储藏、保鲜、包装和运销业,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使群众生活环境不断优化。以城带乡是建设新农村的有力引擎,要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在新农村建设中,全村将以抓好张家沟、肖家湾、树林、路边、河边、水淹坝村民小组为突破口,加大对农村道路、边沟、卫生环境的整治力度,扎实推进水利、饮水安全、能源、广播电视、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文化、休闲、体育娱乐设施建设,使小城镇及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通过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解决群众吃水难题,完成全村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

(三)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使干部执政能力得到增强。新农村建设关键还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特别是广大基层干部的力量。全村将紧紧围绕“五个一”工程,以全面争创小康村(户)活动为基础,扎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典型教育的示范作用,在各村、各支部广泛开展“干群联心”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争当先锋模范;同时,全村还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引领农民致富的积极作用,推行“支部加协会”工作模式,实现党支部职能作用的转换。“支部加协会”活动,就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上,实现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农村专业协会为纽带,以科技大户为基础,以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有机结合,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指导的感受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假如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熟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农村和城镇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确保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如果没有处理好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假如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通过加强农村道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文第5篇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我要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这是党中心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害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科学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

每当国民经济出现结构性失衡、经济失调的时候,回顾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农业都会受到伤害;凡是农业徘徊不前时,必然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无论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面对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加快农村发展正逢其时。

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新农村建设中。既要立足当前缓解突出矛盾,又要着眼长远解决根本性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多建楼房、多修道路,其根本落脚点是解放生产力,实现生活幸福、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因此,全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将从实际出发,创新思维模式,探索新的途经,创造新的条件,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使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实现新农村的发展目标

一)推进全村经济稳步发展。经济是基础,经济不发展,建设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新农村建设中,应以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来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通过产业在城乡的互动,进一步打破城乡界限,缩小城乡差距,进而不断提升全村经济实力。一是抓好新产业的培植。产业发展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全村将加大项目引进建设力度,通过项目建设这个载体,集聚各类生产要素,调整和优化全村产业结构,全村要依托优势产业,加快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强镇富民。二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规模化经营,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烤烟产业带,抓好百亩玉米示范基地建设。围绕生猪、肉牛、鸡三大优势畜禽品种,全村推行标准化养殖区和规模养殖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储藏、保鲜、包装和运销业,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使群众生活环境不断优化。以城带乡是建设新农村的有力引擎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新农村建设中,全村将以抓好张家沟、肖家湾、树林、路边、河边、水淹坝村民小组为突破口,加大对农村道路、边沟、卫生环境的整治力度,扎实推进水利、饮水安全、能源、广播电视、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文化、休闲、体育娱乐设施建设,使小城镇及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通过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解决群众吃水难题,完成全村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

使干部执政能力得到增强。新农村建设关键还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

三)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特别是广大基层干部的力量。全村将紧紧围绕“五个一”工程,以全面争创小康村(户)活动为基础,扎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典型教育的示范作用,各村、各支部广泛开展“干群联心”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争当先锋模范;同时,全村还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引领农民致富的积极作用,推行“支部加协会”工作模式,实现党支部职能作用的转换。支部加协会”活动,就是农村经济发展上,实现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农村专业协会为纽带,以科技大户为基础,以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有机结合,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指导的感受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假如我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应当深刻熟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农村和城镇的协调发展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确保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如果没有处理好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要深刻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假如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通过加强农村道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农村 科学发展观 因地制宜 以人为本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战略决策,旨在让我国亿万农民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一直都是我党和政府工作的重心。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新农村建设又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宿州市桥区拥有十分丰富的矿产(煤矿)资源,但是随着(通过近)三十多年的不断开采,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土地以及生态上的问题,而土地问题往往表现出来的就是农村发展上的问题,因此结合当地的发展实际,笔者对科学发展观下的新农村建设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坚持因地制宜,促进科学发展

由于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发展基础不同,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稳步推进。总体而言,首先是要坚持科学规划,分步推进,必须做到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搞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坚持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要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相衔接,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相衔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其次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贫困地区应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帮助群众改善基本生话条件,拓宽增收致富门路,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治穷致富;基本解决温饱的地区应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或接近小康水平的地区,应力争在产业发展上形成新格局、在农民生活水平上实现新提高、在乡风民俗上树立新风尚、在乡村面貌上呈现新变化、在乡村治理上健全新机制,努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前列。

(宿州市桥区有朱仙庄 、桃园 、祁南 、芦岭、祁东 、钱营孜 等六个已在开采的储存上亿吨的煤矿,采煤塌陷给当地自然环境,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有别于其他地区)――采煤塌陷地是该地最主要的后备资源,对它的复垦和综合利用是保持我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有了土地的保证提高人民生活、生产才有了保障);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争取以最低投入实现高效产出又是关键。(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可以对塌陷区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把无积水、积水较浅的采煤塌陷地及部分塌陷沼泽地,以优先发展农业为重点,通过工程措施削高补低、修复整平,并改善水利条件,复垦治理恢复耕种,让农民种粮,种菜,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具有现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体系;对塌陷较浅稳沉区域,利用煤矸石填充整平,结合(新的城镇规划),新建居民小区,(对煤矿棚户区的)村庄(整体)搬迁,从而达到节约耕地的目的;对于常年积水区宜渔的则开挖鱼塘,深水区发展养殖业;毗邻集镇的地带,则利用矿区的塌陷地建造风景怡人的水上公园,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品位。

二、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促进农村社会繁荣稳定、和谐发展

农民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因素。农村的发展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坚持发展为农民,发展依靠农民,发展成果及广大农民,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民全面发展。为了防止塌陷区的治理这个好事由于方法不恰当,变成损坏人民利益的坏事,在治理中要始终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治理采煤塌陷区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本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在规划中,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宜,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原则,大力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的同时,增强农民增收的后劲。

三、大力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

大力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通过综合整治,打造良好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构筑生态产业支撑;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构筑良好人居环境,以绿色消费为导向,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等,建设好新农村生态环境。

采煤塌陷地复垦和综合利用是项系统工程,不只是单一的充填和开挖新增耕地,而是应该坚持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做好这项利民利国工程,最大限度的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金和造成新的生态危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对遏制塌陷地土地资源的继续恶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意义重大。因此,在治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治理带来的环境影响,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不利影响,将改善生态环境作为重要方向和目标,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四、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政府要充分的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一方面要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引导,同时也要充分协调好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采煤塌陷地的复垦和综合利用涉及农民及企事业单位的切身利益,极易发生农民和企业之间的矛盾。因此,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采煤塌陷地复垦和综合利用中的宏观调控和协调职能,通过地方政府牵头,制订优惠政策,筹集复垦资金,加强综合协调是保证这项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针对宿州市采煤塌陷区当地的实际情况,新农村建设也体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但是只要牢牢把握住因地制宜和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大力开展生态建设,重视政府调控以及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我市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文第7篇

今天,我和××、××同志,××××××县政府的领导,以及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来通河调研,先后到桦树村、三站乡、依山村,实地察看了新农村建设情况。刚才,通河县委、县政府介绍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市直有关部门的同志也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很受启发。总的感觉是,通河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态度是坚决的、认识是到位的,工作起步早,规划有特点,工作抓得也比较实,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很值得学习。比如,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确定“通、改、延”工程;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注重“稳、调、服”思路;在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方面,加大“转、提、强”力度。这九个字都有具体内涵和量化指标,内容比较清晰,任务比较具体,对启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拓宽思路,具有积极意义。下面,就推进新农村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国家、省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和部署,月日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措施,即:以县(市)财政和农民“双增收”为核心,以壮大县域经济为根本途径,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构建新体制、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树立新风尚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加大投入力度,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抓,把传统村镇整治建设成规划科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新农村。重点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动工程、产业化工程、科技化工程、公路通畅工程、饮水安全工程、康居工程、动力工程、信息化工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和生态村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我们必须迅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国家、省、市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务之急,要尽快把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建设新农村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但关键是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思想保证。各级、各部门必须适应新形势,着眼新实践,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采取更加奋发有为的措施,以更加坚定的决心,付出更加艰苦的劳动,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筑牢基础。

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民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最终受益者,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键是看能否真正发动群众,调动起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因此,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要把各项政策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农民自立、自强、勤勉、自助的精神和意识,动员和吸引农民自觉投入到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伟大工程中去。要通过工作发动、政策引导、宣传教育、典型带动等多种办法,激发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信心,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同时,要花必要的时间,采取必要的形式,大规模、高质量地培训基层干部,让干部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上的明白人,带头人,组织人。

三是完善市直部门帮扶乡镇的工作机制。为强化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我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市委、市政府把市直党政部门帮扶试点村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具体措施,举全市之力,合力推进。各部门在帮扶工作中要防止形式主义,防止脱离实际,防止强迫命令。要及早介入,开展工作,让农民真正体会到全社会都在帮助他。要妥善处理好个关系,即:积极推进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全面规划和分期实施的关系、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的关系、先期试点和全面推进的关系、全面建设和突出重点的关系,使新农村建设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

四是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把壮大农村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努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工换位”。要把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产业来抓,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加快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五是用足用好资金,发挥投入的最大效能。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坚持财政资金存量向农村增加、增量向农村倾斜,保证新农村重点建设资金的投入。目前,市财政、金融信贷、市直有关部门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预计亿元,这些资金如何使用?第一要打捆使用,按照规划和农民意愿,依照轻重缓急按计划逐步实施,集中使用,集中投放,集中管理。第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以奖代补、以物抵资,既可以投入资金,也可以投入物资。第三坚决防止乡村举债,向农民集资筹劳要通过“一事一议”,坚决禁止向农民硬性摊派。第四坚决防止形象工程,要从农民最迫切、最直接、最切合实际的事情入手,利用好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物力。

二、搞好试点工作,实现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当前,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百乡千村”试点工程的总体要求,集中力量抓好试点乡镇和试点村建设,及时总结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通河作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农业经济不发达,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但他们不等不靠,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率先开展了新农村建设,他们的做法值得全市借鉴和学习。结合通河的经验,在推进新农村试点建设中,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目前,市政府正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各区、县(市)要根据本地实际,统筹搞好农村产业发展、城镇体系建设和村庄布局规划。要突出重点,在近期内完成重点试点村规划,由点到面,逐步推开。版权所有

二是从广大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针对不同村屯、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通河县坚持把创新工作机制作为工作重点,把分散项目集中向重点村屯倾斜,把单纯依靠部分帮扶向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上转变,把单一资金向捆绑资金上转变,这些做法很值得在全市推广。版权所有

三是必须明确责任,创新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责任落实到各级领导,明确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层层签订责任状。要落实目标管理,对各乡(镇)、各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市直部门主要领导和县(市)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是重点倾斜,尽快制定新农村试点乡镇扶持政策。试点乡镇作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必须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促使其加快发展,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要结合实际,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完善新农村投融资机制和吸引人才等方面,尽快研究制定和出台我市试点乡镇扶持的相关政策,既要有可操作性,又要有普遍性,要做到边研究、边完善、边细化。

五是加强调查研究。各区、县(市)、各部门的领导同志,要经常深入到试点村,帮助农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认真总结试点村的建设经验,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探索新办法,更好地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要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课题的研究,及时、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情况、新特点。要善于学习省内外其他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加以借鉴。

三、及时破解难题,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当前,我市的新农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仅通河县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就高达亿元,其他县(市)也同样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缺口,为推进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二是基础设施欠账多。我市还有万多公里农村公路需要建设,座桥梁需要改造,个乡(镇)、个行政村需要高等级路面贯通,个行政村需要修建公路,个屯没有吃上自来水,涉及农村人口万人。三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破除。全市以城带乡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城乡分割的局面还没有打破,这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严重体制。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新农村政策制定、公共资源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布局,逐步克服和解决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阻力和障碍。版权所有

一是扭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随着形势的发展,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将不断加大,国家、省、市也会拿出更多的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给予支持。但是,有限的资金只能用在“刀刃”上,近期内还不可能关照到每一个村庄事业的发展。即便是争取到了上级财政支持,许多情况下分到手上的也只能是启动资金,杯水车薪。大量村务工作的开展及集体事业的发展,仍需要广大农村干部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何尊重民意、发挥民智、汇聚民力,自力更生干大事,农村干部的引导和模范带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广大农村干部自觉增强时不我待、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起自主创业、开拓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在困难中找机遇,在发展中求突破,更好地带领群众自力更生干事、干成事、干大事。

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多方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要抓紧制定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外商资本、工商资本、城市资本等向农业和农村投入。同时,通过对扶持新农村建设的招商引资项目适当减免税费,对引资人给予物资和精神奖励等形式,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文第8篇

树立正确荣辱观建设和谐新农村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我国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三农”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部门在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肩负着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荣辱观,才能更好的做好各项工作,才能肩负起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使命,促进生态高效农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根据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我作为农业部门的一员,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所感所想。

一、树立荣辱观,学习是前提。只有勤奋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这“八荣八耻”全面阐述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取向。因此,我们要深入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教育活动,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和思想境界。通过学习,真正达到党性上得到锻炼,理论上得到提高,思想上得到进步,作风上得到改进,能力上得到增强,努力成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农业科技干部。

二、树立荣辱观,干部是关键。“明是非方能塑美德、知荣辱方能创和谐”。荣辱观,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表现,是一个人价值观的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提倡“八荣八耻”,对巩固党在基层的指导地位,统一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一个单位风气的形成,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风向标。人民群众对干部是察其言,更是观其行的。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干部,不仅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戴,也会感召影响一方民风。我们农业科技干部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头人,我们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农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之中,让农民在建设新农村中领悟“八荣八耻”的精神实质。“乡风文明、匹夫有责”,在工作上,我们要认真做好引导和带头作用,处处以人民群众为重,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在生活上,把荣辱观作为一面镜子,天天看,天天检查,以自己的行动带动身边的其他同志及广大农民朋友,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美丑、善恶作斗争;在建设新农村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多为建设新农村想方设法,以建设新农村为荣,以为人民群众办事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