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实体经济的重要地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金融发展研究历程
金融发展是一个涵盖比较广泛的金融术语,以往所研究的关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金融深化理论、金融结构及效率等问题都是属于广义金融发展的一部分。金融发展通常不是单一的金融自由化或金融体系,而是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体系主要由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组成,金融中介机构是金融活动的主体,金融市场是金融中介机构的活动。金融发展一般指金融体系的规模或效率,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研究是对现有金融体系是否具有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金融发展包括金融资产的增长、金融机构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到20世纪60、7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逐渐成形,成为专门研究金融发展以及从金融支持角度探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包括两者之间形成的内在作用机制的理论。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金融发展是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过程和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过程。这两者的发展形式是一样的,即金融自由化的过程,构成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对象。而从金融发展的表现形式和内部机制的作用,金融发展可以从2个方面衡量: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这是因为金融在这2个方面的发展不同,随着金融功能的扩展以及各国金融政策的相应调整,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复杂。从严格意义上说,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对象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论。
早期的金融发展理论可以追溯到17和18世纪,当金融体系还处于幼稚阶段,其对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资本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运转良好的资金借贷体系也是金融体系中对产业部门成长产生促进作用的原因。在早期研究的经济学家的研究中,熊彼特最早从企业家才能和技术创新的角度出发论述金融体系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良好的信贷和金融市场的支持下才能发挥企业的经济功能。金融体系作为一个抽象的社会经济理论,在调节整个经济中的企业的活动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第20世纪60年代,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创新,金融工具的迅速扩张,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变得更加突出,金融资产成为国民经济和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金融结构也在不断变化,金匠提出了一系列的金融结构指标来衡量和揭示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机构的第一特征的内在规律,上层建筑的金融结构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与黄金比率来反映。金融相关率、现有金融资产总量和总财富的比例。第二个金融机构的特征表现在不同的金融机构在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产生的巨大影响,用金融机构在整个资产中的比率来衡量,反映了一国金融机构中机构化程度。而金融机构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金融机构是金融相关比率较低的,债券凭证占据主要地位,在全部金融资产余额中金融机构所占比率也是比较低,而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占据着重要地位。第二种金融机构是金融相关比率较低,商业银行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政府以及政府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第三种金融机构是金融相关比率较高,金融工具单一、金融效率低下。而且金融机构趋向于多样化,而银行体系占据的地位相对下降,其他金融机构比例相应上升。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的增长一般比国民产出和财富的增长更快,也就是说金融相关比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当经济发展到某一阶段时,金融相关比率达到1和1.5之间时不会有大幅增长。经济欠发达国家的金融相关比率比较低,因为在经济落后的国家金融体系不够完善,金融效率低下。金融结构的规模是由不同经济单位间储蓄与投资是不一致的,金融相关比率的水平和波动反映了各个经济单位在生产经营时需要的外部融资资金。一国的经济结构生产密集度、财富分配方式、储蓄结构、投资方式等方面都与金融相关比率密切相关。在金融发达国家,最重要的特点是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资产总量在上升,但是相对地位下降,其他金融机构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
二、金融深化与抑制理论研究
麦金农和肖提出了完整的金融深化理论,金融发展和金融自由化促进了经济增长过程。在麦金农-肖内在货币模型中,金融机构在储蓄和投资中起到中介作用。通过内在货币模型,提高甚至取消最高利率上限,将刺激经济中储蓄和投资更快发展。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的国家,投资和储蓄越活跃,经济增长得越快,而在金融抑制国家,储蓄和投资相对萎缩,而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也是有限甚至阻碍经济的增长。而在肖的金融深化理论中,存款增加将扩张金融中介在贷款中的作用,刺激资本需求。金融深化的核心政策工具:利率政策、金融发展政策和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在于由市场决定利率水平,使利率反映资金分配的不平衡以及资金分配的方向。金融发展政策主要作用是建立多元化金融机构,鼓励金融中介结构的发展,使金融市场向更加合理方向发展。信贷政策主要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干预信贷资金流动,使得更多需要资金的企业能快速有效利用资金来支持生产经营。金融抑制指的是一种货币体系被压制的情形,这种压制导致国内资本市场受到割裂,对于实际资本积聚的质量和数量造成严重的不利后果。金融抑制是政府对金融市场进行干预,破坏金融体系中的市场机制,阻碍金融发展,来实现政府经济战略这一目的。事实上,金融抑制使得金融体系资金配置效率降低,从而影响金融与经济的长远发展。最常见的金融抑制政策是对金融市场的价格管制,对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设置上限水平。另一种常见的金融抑制是结构性抑制,是指政府运用国家行政力量对改变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在金融体系中的构成来阻碍金融体系的结构来达到金融抑制的目的。短期来看,金融抑制措施能够使得相关经济战略成功施行,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金融抑制降低了整个金融系统的效率,阻碍了金融资金的流通,破坏了金融结构组成,使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得不到保障。
三、金融发展与行业增长关系研究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实体经济的发展,包括物质财富的增加、生产效率得到提高等。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何种途径来实现的呢?国外有学者借助行业、企业层面来分析金融发展对行业、企业的影响来研究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有收获。但是已有的研究中金融发展与行业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还不是非常的完善,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科学的系统。相关的研究还是基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文中由于不涉及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具体关系,检验的是金融发展与行业增长的相关关系,因此仅列出已有的金融发展与行业增长的相关研究理论。
从行业层次研究出发,Rajan和Zingales(1998)开创了引入行业特征来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先河。《金融依赖和经济增长》(1998)中,研究金融发展对企业外部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金融发展对产业成长的作用。它们依赖于外部融资,为美国的行业作为一个标准,其他国家依靠外部融资的行业。并在回归模型中解释变量选择某一国的行业在相应时期的平均年增长率的增加值,解释选定的变量,这个时期内的行业的外部融资依赖程度和该国的金融发展指标的产品和其他一些变量。产品期限系数得到的结果是显著正的,这说明了外交部的财政依赖程度越大,在行业的增长过程中,金融发展的作用也更大。即在金融发达的国家,外部融资依赖度大的行业增长速度更快。Wurgler(2000)使用行业层次数据,选取投资弹性指标来度量一国行业投资变动幅度,直接描述了每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将信贷资源重新配置的程度,从投资变动率角度研究金融发展与产业成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投资弹性有正相关关系。从企业层面研究,Demirguc-Kunt和Maksimovic(1998)使用企业级的数据来研究金融发展对外部融资的影响。如果金融发展使企业融资更为便利,那么企业将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从而加速企业的成长。Maksimovic和Demirguc-Kunt通过对金融发展指标系数回归分析显著为正,得出的结论是,金融的发展使得多个企业通过外部融资来实现最大可能的增长率超过。爱(2003)利用企业层面的数据来考察金融发展与融资约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虽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在金融不发达地区,投资的内部资金敏感性较高,金融发展会降低内部资金的可用性和投资性和接触程度。
关键词:网络经济;企业战略;创新
一、网络经济的内涵
网络经济是以计算机为基础而形成的新型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网络经济不仅是指计算机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而是所有行业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传统产业也在新兴的思想浪潮下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实施了现代化经营。企业可以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实施内部管理,共享企业资源,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潜在客户,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快速的处理信息,大大缩短了企业拓展客户的时间,使企业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所以说,网络经济不是独立的经济,而是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是信息技术与现代经济体系的完美结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经济体系的建立。
二、网络经济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1.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
网络的出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空间的距离,人们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沟通交流,而且网络费用较低,符合人们的经济需求。网络打破了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的格局,将所有企业放在同一平台上,企业只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络上寻找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信息,才能保有核心竞争力,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之下,行业内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也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是实体店面销售实体产品,人们看到实物后再进行选择和购买。产品受到生产成本、运输费用和店面租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价格普遍偏高,严重影响了销量。而网络经济下电子商务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现状,各种交易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多项选择,人们可以通过比较,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产品。所以电子商务成为了人们购买产品的首要选择。而且网络销售不需要运输费用和店面租金,降低了产品的成本费用,产品的价格也随之降低,从而增加了产品的销量,为企业和客户都带来了切实利益。所以企业应该采用薄利多销的原则,拓宽原材料渠道,减少生产成本,并利用网络的影响力加大宣传,以进一步拓宽客户市场。
3.市场被进一步细分
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而经济利益的来源是客户。如今客户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产品质量、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不同客户的需求不同,这些都为市场细分提供了必要条件。企业的资源有限,使得企业无法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所以企业只能进行市场细分,通过网络精确把握客户需求,将目标放到客户基数最大或者是利润最大的市场,以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基于网络经济下企业战略的创新
为了使企业在网络经济下能够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在战略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企业发展理念的创新
企业的发展理念是企业的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能够正确判断所属的经济环境,同时拥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才能始终保持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走在时代的前列。而企业战略是以企业的发展理念为基础制定的,所以要想实现企业战略的创新,要先创新发展理念。企业应认识到网络经济是不可逆转的,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主要的销售模式,所以企业应将网络要素融入企业的发展理念中,作为企业未来经营的方向。
2.企业经营战略的创新
企业经营战略的创新包括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的创新。网络经济下年轻人为主要消费群体,受到新思想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和需求与年长者有很大差别,随着年轻人的收入水平逐渐增加,购买力也越来越大,已经发展了成为巨大的消费者市场。所以企业应重视他们的需求,加大符合其需求的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年轻人购买产品时不仅注重产品的实用价值,还重视其附加价值,如产品的外观、附加功能和售后服务等等,对于销售人员的服务态度也有较高的要求,这些都是企业需要关注的问题。同时,企业应该利用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使更多潜在客户认识企业和产品,并根据客户反馈的信息适时调整营销策略,以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
3.企业模式的升级和调整
企业应注重内部结构的升级,将单一经营转变为多种渠道经营,对无法采用实体销售的地区,运用网络销售的方式,让客户足不出户也能购买各种各样的产品,实现企业和客户的双赢。而且企业销售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种理念,使客户在购买产品的同时能够看到企业的诚意和信誉。企业不应为了降低成本而采用质量较差的原材料,也不能只顾网络销售而忽视实体店面的投入,对于客户来说,实体店面销售的产品能够亲眼看到实体,而且购买后能够立即使用;而网络上销售的产品虽然价格较低,可是需要运输时间,对于保质期较短的产品,实体店面更有销售优势。所以企业要重视发展多种经营,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为客户提供便利的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影响力,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4.企业品牌战略的创新
品牌战略是当前企业各项战略发展的一个重中之重,因为品牌战略的优势已经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打造一个知名品牌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网络经济下,企业品牌战略打造的思路和视野应该放宽,不仅仅是局限于传统的品牌打造模式和打造理念。目前的网络经济的条件下,很多年轻的创业者由于缺乏资金开始在网络上进行人生的创业,他们通过在网络上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而产生广泛的口碑。过去的模式是很多企业通过实体走向网络,当前的模式是很多企业通过在网络经营上聚集的人气而将品牌做成实体。网络是一个充满创意的地方,耐心的寻找商机,坚持基本的经营原则,打造网络经济的品牌在当前的经济社会中未尝不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对于企业来说,将品牌战略做到线上线下统一起来,双方互相促进,这才是企业发展的最佳选择。
四、小结
网络在当今时代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在企业的发展经营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企业应重视网络,将网络技术应用于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并学习成功企业的营销策略,积极发展潜在客户,创建品牌产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实现企业的全球化经营战略。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区经济;社区精神文明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近几年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开展起来的、旨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的一项活动,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的一项重要措施。而“社区经济”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无论是在经济学中,还是在社会学中,人们对社区经济的探讨都很少对社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的研究更少。因此,加强社区经济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对于大力发展社区经济,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社区经济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社区经济的发展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和物质保障,这是实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在我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要与社区建设相适应, 逐步把我国的社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服务完善、文化教育发达、社会秩序稳定、提共安全可靠、生活质量优良、居民安居乐业的新型社区。当前,随着我国城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越来越紧迫和繁重,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等各项事业都需要大量资金。只有依靠社区自身的资源,积极发展社区经济来提供建设资金,才能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切实的物质保障。
2.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吸纳城乡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拓宽劳动就业渠道,这是社区稳定的重要保证。社区经济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服务型经济,它的发展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为社区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一是可以大量吸收、消化和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和“两劳”释放人员就业,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二是可以为城乡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提高他们的就业热情,增强其劳动自立意识。这样,既减轻了社会负担,又减少了社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三是可以在经济上解决一些与社区居民休戚相关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3.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这是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社区经济的发达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社区这是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迳。一般来说,社区经济的发达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以及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因为,发展社区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社区建设,而社区建设(包括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无论从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要依赖于社区经济的发展。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社区建设资金的增多,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等状况必然会得到进一步改善,社区居民的文明程度、生活质量,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都会得到提高。
4.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参与率的有效手段。社区居民在思想意识、心理情感上具有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社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是社区凝聚力和吸引力增强的基础。由于社区经济大多数是规模小、分布广,主要面向广大社区居民的集体经济,因此,它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社区内部可以通过合作、合股等形式举办社区经济项目,不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而且可以大大激发他们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
5.发展社区经济有利于社区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拉动城市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社区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城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导向和拉动作用。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不仅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有更多、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文化娱乐、体育、卫生、教育等精神生活方面也将表现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然而,居民的这些需求满足主要是在社区内部解决的。所以,社区经济最能反映出居民消费需求的点滴变化,可以为整个城市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同时,发展社区经济,有利于社区闲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社区市场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形成一种公平竞争、平等互利、公开透明的社区生活环境。
二、发展社区经济,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经济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实质上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两者“合则双赢,分则两败”。一方面,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由社区经济来决定的。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另一方面,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又以巨大的力量反作用于社区经济,对社区经济的发展方向、成功与失败,都将会产生重大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当前我们必须认真处理好社区经济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积极发展社区经济,并以社区经济的建设成果来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然而,由于社区经济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都是近年来在我国城市中兴起,进而在全国城乡社区广泛开展起来,因此,许多基层社区在社区经济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普遍都缺乏经验。根据近年来专家们对上海、南京、北京、杭州、长沙等地社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并结合我国社区经济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发展我国社区经济提出以下建议:
1.依托社区资源,提高社区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社区内部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环境资源、技术资源、社会资源等,并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成为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立足于社区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社区的独特优势,力图形成与大市场、大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模经济”格局,不断创造出规模经济效益,增强社区经济的发展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如杭州市下城区天水街道,就依托杭州丝绸经济的优势,与浙江省丝绸公司联合投资改造社区小厂,使之一跃成为具有相当实力的区重点骨干企业,并带动一大批社区企业的发展。
2.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要开展高效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就必须要有扎实的经济作基础,但又决不能抱着“等、要、靠”的思想,指望上级部门拿钱或向群众摊派费用来发展。这不符合社区经济发展的精神实质,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筹措问题。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社区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社区经济只是“角落经济”、“夹缝经济”、“路边经济”。这种偏见不仅阻碍了社区经济自身的发展与壮大,也严重影响和动摇了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全面发展观的深入,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可以说,如果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个浪潮,那么,社区经济将很可能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二个浪潮,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所以,社区经济将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3.适应市场经济,实现社区经济经营机制的大转换。长期以来,我国社区经济的基础差、底子薄, 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状态。面对这种状况, 必须转换社区经济的经营机制。一是在发展方向上,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在管理体制上,要从直接抓生产经营转变为政策指导、监督服务等间接管理上来,充分发挥社区经济内部管理机制的作用,扩大社区经营企业的自主权。三是在经营机制上,要灵活多变,积极推进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明确企业内部产权关系,全方位放开,让各经济实体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四是在劳动人事管理上,政府及基层社区只管一个法人、一个合同、一个监督机制、一个服务体系,各经济主体可以自主招聘、调动、使用和解聘人员。
4.强化社区服务,增强社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功能。
(一)菲律宾――过于集中、布局不合理、金融创新不足及担保体系不完善等四大因素导致金融改革后金融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收效甚微。
菲律宾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金融改革后,金融机构的业务功能得以拓展且更规范,但专业化程度降低,支持实体经济收效甚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银行过于集中,阻碍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金融自由化改革后,菲律宾银行集中和垄断日益增强,后果之一就是促进了垄断价格的实行,致使银企集团所有者获得了高额垄断利润。虽然菲律宾政府在717号法和6977号法中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把25%的增量贷款发放给农业部门(也可购买政府债券来代替)和把10%的贷款发放给小企业。但由于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高交易成本,加之从贷款中获得的收益低于垄断利润,因此宁愿购买合适的政府债券来满足这些法律要求,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发放贷款。二是银行布局不合理,致使小规模实体经济只能依赖非正规金融。金融自由化改革后,菲律宾中小金融机构数目不断增加,但银行密度分布不均,首都马尼拉与欠发达地区两极分化(马尼拉是中部吕宋岛的40多倍,是阿马拉地区的300倍),小规模实体经济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根据Lamberte(1990)的研究发现54%的小企业靠自己的积蓄创办新企业,62%的靠内源融资扩大业务规模。农村信贷政策委员会(ACPC)对1996-2002年农户和渔民的调查,农户和渔民从正规金融借款的份额虽略有上升,但非正规金融仍是主融资渠道,约占60%。三是金融创新不足,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及农业等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1999年菲律宾农业信贷政策委员会召开系列专题研讨会得出结论:尽管进行了金融自由化改革,银行仍旧不愿发放农渔业贷款。四是担保体系不完善,难以保证中小企业和农户等实体经济的融资需要。1986年阿基诺政府先后取消42个农业贷款补贴项目,把剩余的农业补贴项目整合成综合性农业贷款基金(CALF),为农户和小企业在向私有银行和政府专业银行融资时提供担保,同时成立信贷担保基金会,鼓励银行向没有合格抵押品的小额借款者发放贷款。然而由于政府担保机构准备金不足,难以补偿不良贷款给银行造成巨额损失,银行继续要求客户提供诸如房地产之类的抵押品,信贷担保计划收效甚微。
(二)台湾――以独具特色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为核心,规范化的民间金融为补充,有效缓解了中小型实体经济融资难。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促进台湾经济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调整与改革,台湾基本形成了一个与中小企业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包括中小企业银行与基层金融机构两部分。1976年7月台湾中小企业银行正式成立,其服务对象集中于那些具有发展潜力,但缺乏资金难以从一般商业银行取得信贷的中小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向中小企业提供专项低息贷款,规定对大型企业的授信不得超过其融资总额的5%。1987-1989年,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比例在70%以上,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主渠道。中小企业银行在发展与完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大大促进了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中小企业金融体系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中小企业专业银行,专门办理中小企业资本支出贷款与中小企业周转金贷款转融资;二是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对具有发展潜力但担保品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三是省属行库中小企业联合辅导中心,对选择策略性及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予以综合辅导并协助其融资。这对缓和中小企业遭受经济衰退冲击,提供稳定的融资环境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另外针对民间融资活跃,且其融资对象大多为中小型实体经济,在1999年4月,台湾由“立法院”通过了“民法债编”,首次以法律形式对民间合会的定义、契约条款、竞标程序、会首会员责任义务等作出了详尽规范,从而将民间金融法典化,使得民间金融活动成为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有益补充。
(三)韩国――采用“专业化银行+政府窗口指导+信用担保基金”的金融支持模式,最大程度保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
韩国目前服务于中小企业、地方经济和农村经济的中小金融机构有地方银行、中小企业银行等。朝鲜战争后,韩国政府一直将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上。60年代初商工部设立中小企业课和建立中小企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70年代出口替代战略实施后,中小企业银行支持出口加工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但随后韩国政府更加重视大企业在商品出口中的份额和重化工业优先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从事内销产品生产的中小企业)面临的环境比较被动。80年代中期后,韩国注重社会均衡发展,中小企业地位得到了确认,政府通过窗口指导和建立了相应的信用担保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如韩国银行要求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80%、本国商业银行的45%、外资银行的25%投向中小企业。1987年,根据《新技术企业金融支持法》,韩国技术信用保证基金专门支持高科技特别是初创业阶段的中小企业。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在韩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众多基金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同时,1976年依据《信用担保基金法》成立韩国信用担保基金,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宗旨,目的是为有发展前途、缺乏有形抵押品的工商企业提供负债担保。信用担保基金以中小企业为重点,资金来源:一是历年政府财政预算拨款,二是各金融机构每年按企业贷款平均余额的0.2%缴纳的信用保证基金附加费,三是累积结转余额。到2004年末,韩国信用保证金资本额为3.203万亿韩元,在中小企业信贷体系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担保余额平均占到贷款余额的20%以上。
(四)印度――依据自身国情,量身定制“小工业开发银行”,并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与信用担保基金,为金融支持小型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印度金融体系较为复杂,为中小企业、农户及贫困人群融资的中小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邦一级的开发银行40多家、地区农村银行、遍布全国的合作银行以及一些准金融机构。印度小工业由数量众多的小企业组成,是非常有活力的产业,在印度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帮助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印度政府颁布了《印度小工业开发银行法》,于1990年4月设立了印度小工业开发银行。该法令规定其作用主要是“促进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核心金融机构,并协调相关机构的职能,更好地为小企业服务”。该银行在运营中比较关注增强对小规模产业的金融支持,支持的业务范围是小规模产业,也包括微型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人。通过一系列支持模式扶持小规模产业,满足开展新项目、升级技术、扩张规模、多元化经营、提高质量、环境管理、现代化、开拓市场等要求;还帮助经营不善的小规模产业进行改良和恢复。近十年中,实行了26个新的资金支持计划,共有5种资金支持方式:一是直接金融支持,即对小企业进行直接的资金支持;二是票据信贷支持,即对小企业提供中短期的资金贴现支持;三是间接融资支持,即支持主要信贷机构向小企业提高贷款;四是国际融资支持,即确保小企业能以优惠的汇率换取外币,满足出口合同的要求;五是小额贷款支持,即建立由贷款金融机构组成的强大、持续而又可行的全国性网络,向贫困群体尤其是女性提供个人贷款。同时,为确保农村地区的信贷投放,印度储备银行确定了“优先发展行业贷款”制度,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将全部贷款的40%投向包括农业、中小企业、出口等国家优先发展行业,其中贷款的18%必须投向农业及相关产业。如达不到规定比例,差额部分的资金以低于市场利率的价格存放到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银行,由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银行对地区农村银行和邦农村合作银行进行再融资,也可购买印度农业农村发展银行的债券。2007年7月为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结束多年来由于缺乏第三方担保体系而引起的关于银行对小规模工业放款积极性不高的争论,切实提高商业金融机构对小规模工业的放款能力,印度小规模工业和乡村工业部正式建立了小规模工业信用担保基金,共投入了12.5亿卢比的启动基金。该基金规定,从2000年7月1日起,任何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对小规模工业提供的设备贷款和运转资金贷款,只要其贷款规模最高不超过250万卢比,则该基金提供担保比例不高于75%的信用担保,最长担保期限为5年。
二、各国(地区)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经验
(一)专业化的金融机构是基础
从各国(地区)的经验可以看出,金融机构专业化的程度直接关系到金融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效果。菲律宾在实行金融改革后,银行趋于集中与垄断,专业化程度降低,金融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效果反而下降。台湾、韩国以及印度等国家(地区)的金融体系各有不同,但均有一个共同点,即专门成立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台湾与韩国专门成立中小企业银行,专注于支持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印度政府专门成立小工业开发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尚不多见。印度这一符合自身国情的尝试对各国政府的政策探索具有借鉴意义。特别是银行本身可以发行资本收益债券和吸收固定存款,在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上更为直接和有效。
(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是保证
信用担保体系是中小型实体经济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重要保证。韩国、印度的经验表明信用担保基金在推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信用担保基金能用少量资金撬动10倍的银行信贷资金,更重要的是信用担保基金同时推动了中小企业整体信用的发展,逐步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中小企业信用监督交易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中小企业信用记录,极大地解决了商业银行贷款交易中的信息不透明问题,也不断完善了信用担保体系,实现了企业与银行的“双赢”。
(三)合法化的民间金融为补充
台湾地区经验表明合法化的民间金融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益补充。民间金融一方面能以较高利息动员大量闲置资金,缓解中小型实体经济资金供求关系的紧张局面,从而在整体上提供资金使用效率,成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能在整个经济增长时期将大量资金注入民营中小型实体经济,通过利息返还的形式使普通家庭能够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提高,有助于经济在快速增长后仍能保持较高的收入分配公平程度,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四)健全的法律法规做保障
各国经验表明只有在相应的法律法规调节下,金融才能更好的为实体经济服务。为此许多国家将金融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职责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1975年7月,台湾修正公布的专业银行条款,增列了中小企业银行一条,确立中小企业专业银行在银行体系中的地位。韩国制定了《新技术企业金融支持法》、《信用担保基金法》等法律为金融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印度制定了《印度小工业开发银行法》、《地区金融公司法》、《地区农村银行法案》等相关法律制度,目标是为金融印度中小型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各国(地区)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启示
(一)重视金融机构专业化的建设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虽不断发展壮大,但还没有一家真正专门为中小型实体经济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而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傍大款”现象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根本好转,中小型实体经济依旧面临着融资难的困境。各国通过建设专门为中小型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来缓解融资难的经验,无疑给我们指明了一条破解中小型实体经济融资难的渠道,建议政府在这一方面可以进行有益的尝试。
(二)重视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
信用担保体系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型实体经济融资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虽然成立了许多信用担保公司,但组织形式分散,资本金不足,难以满足众多中小型实体经济融资的需求。因此,在没有全国统一的信用保证机构情况下,有必要建立一家独立运作、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全国性、非赢利性的中小企业贷款信用保证基金,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三)重视民间金融“阳光大道”的建设
从“蒜你狠”、“姜你军”导致大蒜、生姜价格暴涨波及到鄂尔多斯、温州等地发生的民间借贷案,可以说都是民间资本“惹的祸”。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民间资本正在四处流窜,进行“以钱生钱”游戏,不仅没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反而对实体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尽快出台法律措施,加快民间金融“阳光大道”的建设,如果民间资金能顺利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可通过有组织的渠道,获得长期而稳定的回报,这既解决了民间资金投资出路问题,也为当前中小型实体提供了急需的源头活水,增强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
关键词:SDR;风险;防范对策
2015年11月30日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IMF执董会正式宣布,将人民币纳入SDR,权重为10.92%,位居第三。人民币成功地加入SDR并成为全球官方储备货币,不仅使人民币国际化得以实现,也将使得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国际社会的接纳程度也日益增强。成为SDR成员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但随着人民币资本项目在国际上的进一步开放,处于世界金融经济环境的中国经济也将承受前所未有的风险。
一、人民币加入SDR的积极作用
SDR是IMF创设的一种账面资产和记账单位,会员国可享受特别的优惠待遇,如发生国际收入逆差时,可用SDR篮子中的任何货币用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可以减少外贸企业审批环节,拓宽对外贸易格局;可以获取铸币收益,人民币国际化可使中国不但多收还可以少缴铸币税;还可以拓宽机构和个人的投资渠道,使海淘和出境旅游更便捷。可见人民币国际化的好处不胜枚举。人民币成为全球主要货币,是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现已位居全球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地位,在贸易结算中使用人民币,可避免汇率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中国企业以及与中国做进出口贸易的境外企业和投资者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意在规避汇率风险,也愿意更多地使用人民币。据相关数据统计,至2014年底,中国进出口总额中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已占到22%,人民币已被全球约30家央行纳入外汇储备中。人民币成功加入SDR,将人民币纳入到全球官方储备货币之中,世界金融市场对人民币的市场预期会更加稳定,对人民币的需求会增加,这不仅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面启到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加快实体经济和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人民币加入SDR,中国经济将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人民币加入SDR虽然具有重大深远意义,但现阶段中国经济仍将处于调整期,伴随着美元加息的强烈预期,全球金融环境并不乐观。在经济动荡的情况下,人民币加入SDR对中国经济所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进入SDR的重要条件是提高人民币“自由使用及自由兑换”的程度,这将使中国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中国将进一步放宽个人境外投资、证券交易、衍生产品交易的资本流动限制。这将导致中国经济面临不可低估的风险。回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相对较小的真正原因,正是因为中国金融市场相对保守。现如今人民币走出国门成为国际货币,将会导致外部风险和隐性风险的发生。人民币成为全球定价货币后,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被削弱,必然会引起短期的汇率波动,人民币汇率动荡,币值不稳,将会对国内经济造成伤害,不仅影响出口企业收益,还将损失中国经济的整体利益。另外,资本市场全面放开,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承担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境内外资金的更迭流动,流入流出效应势必会冲击国内的货币供给,引起国内资金价格的波动,中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将给中国金融系统带来风险,我们的宏观经济调控也将面临挑战,中国将面临严竣的考验。虽然资本项目全面放开短期存在一定风险,但展望未来则人民币国际化将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选择。从长远发展看,人民币进入SDR是大势所趋。当代的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只有人民币国际化才能真正彰显我国的强国经济。资本、贸易、人员都将突破国界。货币强大才能强国,中国要做世界强国,人民币进入SDR正是权衡利弊的最佳选择。我们应该通过人民币国际化,促进实体经济的更好发展,只有这样,货币的职能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并有规避风险的能力。”
三、资目项目开放防范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金融 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问题 解决对策
一、区域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金融、经济运行环境不够稳定
现阶段我国的信贷担保机构相继形成,可还是会在实力和经验上有所缺乏,存在不够规范的运行流程,一些完善的保障体系、评价体系、信用调查还需要建立健全,促使实体经济的发展缺乏完整性,金融机构不能够严格地关注区域内部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将优质企业放在首位,将区域金融针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有效强化。
(二)区域金融政策的不均衡
不均衡的区域金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逐渐地凸显了不够均衡的金融政策。此差距造成地区与地区之间不能够协调的发展。
(三)金融机构和区域的经济实体中,存有供给不足、资金需求大的因素
较大的资金需求以及不足的供给,具体表现为:
1.不够匹配的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
2.供需条件上不够适应的信贷资金等。这一系列的因素会直接影响企业贷款的顺畅,限制了效益的提升率。[1]
(四)逆向流动的区域金融信贷资金
农村向城市流动,是信贷资金在区域之间的流动形势,也就是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银行信贷的优化配置在我国领域内统一开展,对经营授权一级信贷资金方面配置的过程中,对业务发展、资产质量等开展综合性的评价,同时将其作为主要的标准,因为落后地区中缺失较多的优势企业,就不能够展现出理想型的银行经营效益,那么在资金配置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是不利的地位。所以,导致信贷资金全部流向城市这样的发达地区,让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受到严重的局限。
二、促进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扶持力度需要加强
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在一定意义上是在外部资金引入能力,以及积累资金能力上体现的,在我国现阶段所显示出的特征为渐渐走弱的趋势。金融发展的主要特点就是区域的二元结构。当下所表现出了二元化金融结构,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其结构方式。所以,要想在根源处将二元结构问题解决,就一定要将中西部的金融发展水平提升,中西部地区中金融扶持力度的加强,需要当作重要的策略,才能够建立起健全的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模式。[2]
(二)金融体系结构需要调整
有关部门需要按照具体的需求对金融结构进行调整,逐渐地将不同的金融机构正确引入,让国有的金融机构中所存在垄断状态突破,实现活跃的信贷市场,将金融市场的成效提升。由于金融市场对需求不能够有效满足,促使民间的金融成为了补充正规金融的有效方式,特别在地区的经济不发达情况下,有可能会作为金融的主力,所以在经济增长方面,民间金融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其总量可以对区域的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推动力。
(三)确保融资渠道的多元化、集中化
国有的商业银行资金,能够针对支柱产业集团进行注入,会生成拉动的作用,让金融资产的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不断提升,可以对于相关的商业银行给予良好的示范,能够让这一系列的金融机构,例如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积极的在支柱产业企业集团中投入。所以,区域金融机构有必要主动遵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对金融基础的设施建设要不断地完善,针对金融服务和产品要不断地开发、创新,对区域的金融协作要积极发展,服务水平和金融支持才能够不断地提升。[3]
(四)适当的金融体制需要培育发展
想要积极地促进生成资金稀缺要素,以及确定区域优势产业,就要培育发展适当的金融体制,有助于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区域的经济水平也能够提高并推动,对于不同规模的区域经济中心扩散有着一定的强化作用。在我国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金融结构和金融规模等,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和市场的经济规律开展差异性、层次性的配置,同时会有效地构成不同程度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将区域金融中心和经济中心配置在一起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区域金融经济的完善与协调发展。
三、总结
区域协调发展就目标发展趋势而言起到了庞大的作用,竞争环境与现阶段的经济形势,给予金融经济发展较大的便捷条件。所以,创新区域的金融政策是必须要做的,同时要在整合区域金融方面开展新型的突破。所以,要力求对金融稳定有所加强,让我国的金融结构构建的更加和谐、顺畅。
参考文献
[1]朱英明,牟莉,姚士谋.我国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13(06):123-125.
物流在商业企业中的地位
物流在商业企业中的地位表现为:物流是商业企业创造买卖机会的前提。商品存在生产和消费的时空差,必然产生商品的运输,有些商品具有常年生产,季节消费,季节生产,常年消费的特点,必然产生商品储存和养护。物流是实现商品价值的手段。商业企业对商品物的关心莫过于对商品价值的关心,商业企业的目的是以商品流通为手段来实现企业赢利。为了盈利而不断捕捉商机,利用商品的时空差造就“贱买贵卖”的机会。物流是商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人们获得了商机以后,总是先要算成本账并与商品毛利差相匹配来决定企业的经营。根据商业成本与商品销售额的相关程度,可以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由于固定成本相对来说不随商品销售额的变动而变动,物流成本是随商品销售额变动的成本,因此决定商业动机的是物流成本的匹配,也就是说,物流成本是整个商业企业成本的主体,在商业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
既然物流成本是困扰商业企业经营的重要因素,降低物流成本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物流是属于商业生产力的范畴,物流理论研究物流过程中如何达到费用最省的目的。设k为单个商品物流成本,a,b,c为单个商品的售价、进价和利润,物流的数学模型可表达为:k=a-b-c.
回顾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在各个过程中物流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简单商品流通的特点是物物交换。物物交换也是单个商品的交换。物流源于物物交换的自然经济社会,远在原始社会随着氏族部落产品有了剩余,开始出现了氏族部落间剩余产品的交换。由于交通工具尚未出现,这种交换局限在狭隘的范围内,表明了物流的萌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达到空前的程度以致引起社会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的职能从生产中分离出来,交换成为买卖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商人阶层的出现,马克思认为是为多个产业资本家节约商品流通时间。其效率在于商品组合经营、统筹运输,商品的组合运输比分散运输更利于“长途贩运”中降低单个商品分摊的流通费用。可以节约物流成本,体现商品流通规模效益。物流的数学模型可表达为:Σk≤Σa-Σb-Σc
物流业是社会化专业分工的必然趋势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引起了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出现。到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达到空前的程度。航空、铁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商品交换更为广阔的空间,运输、仓储的现代化加速了物流现代化,使物流从商业职能中分离,取得经济活动的直接形式,物流专业化的发展,对于加速商品流通,减少商品流通费用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物流职能的分离是因为商品流通可分为商流(价值流)和物流(实物流)。商流和物流是两个子系统,各自表现出不同的规律性。因此双方不断表现出超前和滞后的交替。在商品交换还不发达的情况下,物流作为商流的物质承担者是合二为一的,表现为物流是商流的载体,商流是物流的结果,物流是起点,商流是终点,物流的实体运动产生了商品交换,商品生产的日益丰富多彩,使物流内容丰富多彩。由于商品使用价值的多样性,自然的物理化学属性的多样性,决定了在物流过程中,运输,保管,装卸的多样性。商品生产的日益集约程度决定了物流的集约程度,商品流通的高度发展,引起了物流职能的分离。由于信息产业的发展,如电话、手机、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货币信用的扩大,推动了市场空间范围的不断扩大,带动了商流的超前发展。信息化社会使商流和物流秩序发生了颠倒,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电话、电传、互联网买卖合同或样品成交。商家为了集中精力捕捉商机,而把商品的实体运动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去做。一方面工业生产的日益现代化使商品日趋集中生产,分散消费。加长了商品运输里程和商品中转环节,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业的日益现代化为物流现代化提供了条件,而集中商品流通对于降低商品流通费用是有积极意义的。
物流企业社会化、规模化的必要性
物流企业可以为多家商流企业组织商品流通,并从规模经营中取得“第三方利润”。现代化交通工具使商品运输费用率与其成反比,而现代化交通工具与商品的数量成正比。储存费率,装卸费用和养护费用与仓库的集约化规模和商品的数量成反比,物流业专业化的生命力在于提高商品运输、保管、养护、分发、装卸的集约化程度,以便加速实现商品流通的现代化水平。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根据城市规模的大小,在交通枢纽的车站、码头设置储运公司,商品的科学养护,机械化作业水平,商品的快速中转,大大提高了商品的流通速度和降低了商品流通费用。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大中型商业批发公司的萎缩和倒闭也导致了大中型储运公司的萎缩和倒闭。结果集约化程度很高的仓库被分割出租得支离破碎,整体功能下降,机械化作业水平和程度下降,仓库多年失修,长期缺乏更新改造。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商业竞争的加剧,我国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标志着商业的微利时代的到来。当前商业微利时代的特点是商品进销差价小,商业毛利率低,被经商者们誉为“刀上削铁”,如何牟取商业效益呢?人们自然想到节约进货费用。商业企业效益被压缩为节约商品流通费用。公式再表现为:Σk<Σa-Σb-Σc。
(一)现代技术的业务素质不强
业务能力停滞不前。有些图书管理人员知识领域狭窄,尤其是对信息化处理能力不足,例如对一些文献资源、文献档案、信息化管理、免费公共服务等意识严重缺乏,有些甚至把市场经济的手段运用到图书管理中来,从中谋取个人的私利,不学习、不接受新的知识和理念,以传统模式消极对待,都是许多图书管理员存在的不足。
(二)经济资源困泛
档案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不能够直接盈利,只能靠财政拨款维持正常工作,没有雄厚的资金来购买现代化的管理设备,成为企业档案迟迟没有迈上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一些刚兴办的档案,没有一套全套的现代计算机管理系统,造成管理落后,缺乏现代技术的融入性,尤其是在图书的物流配送、入柜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漏洞,没有加大资金投入,给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带来一定的困扰。
(三)多媒体技术的整体应用不足
在现代技术与档案管理中,通过构建多媒体的电子阅览室、视听阅览室等,尤其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设备为读者提供便利,采取配备电视机和DVD影视播放机等,实现对现代技术的整体应用。但是,在多媒体的应用上,由于存在认识不到位、经费不足、民众缺乏良好阅读习惯等问题,给现代开放式档案管理带来新的问题,因此,要强化多媒体的效果应用,真正体现出现代技术手段的整体效能。
二、探讨现代技术手段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模式
(一)搭建现代技术应用的桥梁
在图书管理中,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建立综合管理平台,采取网络编程等方式,细化每一个阅读环节,尤其是对于档案管理的高校远程教育建设,为学生提供远程教育场所、设备、技术,学生在异地利用档案远程进行学习,犹如在教室里一样,可以感受到是在教室里学习的虚拟场景。同时还可以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课程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众多优秀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组成的,并可以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种类和类型对各种视频、音频,图形、图像等内容进行统一的归类和存档,并为每类资源建立分类号,从而使师生在检索时更加直观、简捷明了。
(二)网络服务模式的基本雏形探讨
网络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档案主导作用发挥的重要地位,规范而有序的网络公共资源的享受,会让免费的开放程度达到最高点,其效果也是最佳的。其中,网络服务包括馆藏书目检索,网络知识导航,网上参考咨询,网络培训课程,数字资源服务共享等多项内容,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达到精神阅读的最佳境界,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运用于档案服务,提供更多方便快捷的自助式服务。不断扩大公共档案各类资源的区域共享,加机计算机档案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和合作足不出户,得到全球多所档案的文献资料,实现有限馆藏资源的无限档案服务。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