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贸经济专业

外贸经济专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外贸经济专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外贸经济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纺贸企业;外贸谈判人员;继续教育

中国纺织行业越来越具备国际性特征,如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的纺贸企业几乎都在走外贸路线,于是纺贸行业的外贸谈判人员的从业素质、职业能力也便成为纺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素来谈判类人才的职业能力养成单纯依赖于谈判实战的锻炼,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似乎显得并不急迫。随着中国市场的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尤其是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以及中国与多国之间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推进,以上海自贸区为中心的江浙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纺织产业将会直接面对与外商的“零距离”接触,外贸人才需求将大量激增,由此外贸谈判人才的从业素质也会随之水涨船高。绍兴纺贸产业的新常态,必然对外贸谈判人员的继续教育提出更高且更为迫切的要求。

1外贸谈判人员培养何以成为纺贸企业的当务之急

由于国际经济增速放缓,各国都在通过诸多经济刺激政策希冀力挽狂澜,然世界经济下行趋势仍不可阻遏;国内经济也被迫从原来的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而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及其产能过剩的困局,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也正在经历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以往当出口经济受挫,则转而刺激内需保持经济的稳定态势;如今国内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外贸型经济仍然需打开出口经济的缺口来求生存。从当前的情形来看,由于出口增速下降,国内对高污染地方传统产业的整顿治理,绍兴纺织外贸企业正遭受着巨大的冲击。而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以及近期我国与多国陆续签署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使得纺贸企业迎来了最好的国际化环境,然而这当然对于当前绍兴纺贸企业的发展带来的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外贸业务员是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力军,甚至成为外贸企业打开国际大门的“黄金钥匙”。从外贸企业的调研情况来看,一些纺织外贸企业对外贸业务员这些知识型群体的管理还存在种种问题:如谈判人员与外贸人员的分立现象,即一般外贸人员所承担的只是单一的外贸跟单职能,并不参与贸易双方的核心交易环节;其中的谈判功能多由外贸企业老板直接承担。这种分立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让外贸环节变得更为烦琐,及其贸易过程中的失真现象,因为外企老板的谈判是一竿子买卖,谈完即止;而外贸人员只掌控流程,却不享有定价权和谈判权。又如只看重外贸业务员对纺织行业知识的熟悉程度,忽略外贸谈判各个环节中业务员应具备的特殊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外贸人员作为订单的直接关联方,不懂如何运用谈判技能去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张扬产品的特征,从而享有外贸价格的影响力,仅仅充当机械的传声筒作用,这无异于自折羽翼。在自贸时代,绍兴的纺贸企业如何通过充分激发每一份人力资源的潜力来适应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势,是摆在绍兴纺贸企业面前的一道大题。重新更换一批人马,动骨换血之途岂是绍兴纺贸企业堪能承受之重?于是,走纺贸谈判人员的继续教育之路势在必行。当前,有关纺贸行业内的外贸谈判人员这一群体的继续教育仅仅被当作纺织行业内部职工一个可有可无的培训要点出现,[2]究其原因,在于这一类别的员工在各个企业中相对分散,且对谈判实务的重视遮蔽了外贸谈判人员知识更新的需要。但是对于作为绍兴经济支柱的绍兴纺贸行业来说,特别是在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接上海自贸区等绍兴外贸转型发展的新背景、新常态下,这一群体的继续教育问题却显得尤为凸显。在这一过程中,在绍高职院校需要发挥其社会服务的功能,在教育中起到主体性作用,主动承担起参与绍兴纺贸行业外贸谈判人员继续教育的重任。

2高职院校介入纺贸企业外贸谈判人员继续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绍兴纺织企业的外贸业务正在迅速崛起,对外贸从业人员的需求不断上升,绍兴众高职院校纷纷设立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等相关专业,但由于专业培养模式趋同等原因导致毕业生专业素质不高及职业能力不强。不过,无论从在绍高职院校参与还是从绍兴纺织企业的需求与承受方面来权衡,高职院校介入纺贸企业外贸谈判人员的继续教育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需求维度,在当前市场经济紧缩、国际竞争与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尤其是面对欧元贬值、人民币增值等不利市场因素的重压下,出口受挫,昔日供不应求之势已不复存在,绍兴纺贸企业不得不面对买方市场的现实。纺贸企业受形势所迫,也在积极寻求破解之法,而开启“全员贸易”模式自是其选择之一。[3]作为其核心业务的外贸谈判人才队伍建设也将出现新的需求,即改变原来的外贸人员与谈判人员的分立状况,让权给外贸人员使其成为全能型选手,让其拥有外贸谈判能力,以应对每一个可能的商机。纺贸企业的这一异动鉴于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的惯性,新需求的满足最符合经济效益的途径依然是继续教育的方式。[4]在供给维度,在绍高职院校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与需求,基本都开设了面向绍兴纺织业和商贸类的专业和院系,甚至有较为成熟的合作平台,如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的“绍兴轻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学校已与中国轻纺城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已经成功地开展了多角度、大密度的深度校企合作。如此,当纺贸行业有新的外贸人才培养需求出现时,高职院校自然应主动承接这一重任。高职院校在为企业提供继续教育服务的同时,国际贸易专业与商务英语等专业可借机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如增加外贸专业学生的谈判课程开设和谈判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出更称职、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铺平道路;亦可在毕业生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培训成熟的情况下直接向相关企业输送适应外贸工作需求的优质人才,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缩短应届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期与短期内返校接受业务相关继续教育的“返学”几率,降低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成本。

3高职院校参与绍兴纺贸企业外贸谈判人员继续教育的途径

高职院校服务纺贸企业,通过为纺贸企业提供外贸谈判相关培训和输出优质毕业生等为途径的参与方式,借机构建出一种新型的双向校企合作机制,为绍兴纺织企业对外贸易谈判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和服务,以提升纺贸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为在绍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与国际贸易实务等相关专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高职院校有效参与绍兴纺贸企业外贸谈判人员的继续教育,可采取以下几种途径:第一,“城校合作”途径。这里的“城”指中国轻纺城,“校”指开设相关的专业的在绍高职院校。以往的继续教育,多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即高职院校和相应企业的一一对接。但纺贸企业的外贸谈判人员都比较少,采取一一对接方式成本极高。因此,“城校合作”途径即在绍高职院校直接与中国轻纺城等更高层次的平台建立同盟关系,在轻纺城内开设“双元制”校企合作班,将分散于各个纺贸企业的外贸谈判人员聚集起来进行集中培训,如此既可节约成本、又解决了散点培训所不能的困境。第二,“培训超市”途径。即由高职院校析出外贸谈判主要相关模块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开发具备一定规模的培训包,供企业按照自身需求进行选择。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采取将原来系统的培训内容切块,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由企业在职人员自由选择,以适应外贸人员继续教育时间的零散性;还可以借助微课、慕课等当前的新型在线网络课程开发模式,将培训内容分发给企业在职员工,由其付费学习。总之,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软硬件相关教育资源为继续教育提供知识与场地支持,签订长期或定期培训协议或提供应急培训的预约服务。第三,“先行介入”途径。即由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开辟介入产业价值链的途径,如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实务等相关专业优化课程结构,开设纺贸类相关课程,在使毕业生打好语言基础与素质基础的同时涉猎更多的纺织类知识,扫除对纺织行业的一无所知,为企业输出更容易上手和更具竞争力的纺贸企业外贸谈判业务相关人才。这也是当前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真正切合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人才的一条关键途径,需要高职院校那些紧密结合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专业,特别是主要面向中小企业输出人才的专业,重新设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培养出懂行业、精专业的综合型人才。在“先行介入”培养途径中,尤要重视其中的实训环节,例如可以引入“RolePlay”(角色扮演)教学法,一是由专业培训讲师对参与实训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商务谈判技能培训;二是由实训学生相互之间针对具体的商务谈判案例进行讨论,并进行实地的角色扮演操练。[5]这一过程其实也可以由参加继续教育的在职纺贸企业的外贸谈判人员直接参与学生的实训,从而实现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与未来人才的校企合作性实训的融合。第四,“紧急回炉”途径。即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外贸专业人才在从业后定期返校参与继续教育,由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做持续性“回炉”再教育。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其“职业性”,而职业属性本身是持续变动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会随着产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所以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即系统性职业教育与带有终身学习特征的继续教育的捆绑性教育,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应对这一趋势提前做出回应。具体在纺贸企业外贸谈判人员的培养上,地方高职院校应与绍兴纺贸企业建立较为稳定的长期的外贸谈判相关人员继续教育机制,以持续服务绍兴特色纺贸地方产业的发展。

作者:朱叶丹 高亚红 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长亮.加强纺织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提升纺织企业竞争力[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6(5):630-632.

[2]李百桦.按需开展多功能继续教育为纺织企业服务[J].现代远距离教育,1991(S1):38-40.

[3]程洁.纺织特色继续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东华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安徽华茂校外学习中心为例[J].继续教育,2011(5):23-26.

外贸经济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高校毕业生;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

作者简介:戴斯玮(1984-),女,江西抚州人,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5.6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5-151-03

2013年全国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相继开展,逐年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经济形势下的就业压力不言而喻。面对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人加入到“考研”和“考公”的队伍当中试图避免直面就业。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任何困难都是绝佳机遇,果断就业才是“通往春天的地铁”,如何选择都是他们的一种出路。

2009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这是中国经济增速自2006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全年的GDP增长也未超过10%,这必然会不利于就业需求的增长。2011年和2012年较上一年的GDP增长速度分别是9.2%和7.8%,经济发展存在明显放缓的趋势。尽管如此,由于我国仍然保持着GDP的高增长水平,就业需求增长的基本环境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关键问题在于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对就业需求的结构有很大影响。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总的来说,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国内经济放缓,就业压力大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资料显示: 2011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超过610万人,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往届高校毕业生约有200多万人,2011年的就业人次已经超800万人次接近900万。虽然2011年的就业率达到了90.6%,但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只有47%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专家认为,就业率和满意度之间的反差,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的主观因素,也暴露出当前中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缺失的客观原因。而2012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预计突破680万人,加之世界经济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2011年需要再就业的人员,2012年的就业压力将空前之大。

(二)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大不同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传统的所谓热门专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等专业的毕业生,这几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相反,往年一些并不被看好的理工类专业,如机械、机电、生物化工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所受影响不大。一些其他的传统行业,比如医药、教育、电力、电气、水利等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相关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比较好。外贸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几年前外贸专业“热”得很,不仅社会需求十分旺盛,而且外贸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贸公司后工作条件优越、工资福利待遇优厚,使得众多的高材生为之心动。于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了考生们争相追逐的目标,最热的一年竟将全国各省的16名高考状元网罗门下,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外贸专业毕业生却今非昔比,甚至不得不面对“就业难”的残酷现实。

(三)不同地区和学校就业不平衡

从地区来看,东部是高校毕业生的主体,吸纳了全部高校毕业生的61.3%,中西部只能为当地毕业的大学生提供28.9%的就业岗位。就学校来说,211工程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88%,非211工程为59%,高职和专科院校是43%。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分析

近10年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业界的一致认可,历年一次毕业签约率均稳定在95%以上。但最近的几次金融危机及一些困素对我国的国际贸易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发生。往年炙手可热的专业,现在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就业率下降至少一成。随着周边国家的币种贬值,人民币升值,外贸行业收到巨大的冲击,很大一部分的外贸企业转做内销,因此需要的人才结构不再是以国际贸易为主,取而代之的是市场营销专业。

(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分析

由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擅长经济和外语两个方向,因此,国贸毕业生就业方向广阔,除外贸企业外,其毕业生还广泛被外资企业、金融行业、事业单位所认可,整体的就业情况比较理想。据统计,近几年来,毕业生升学和出国人数、在国有企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国内知名企业工作的人数是其高层次就业的主要体现。该专业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不爱去那些小型的外贸单位,中国的毕业生都在追求稳定的发展,所以,国贸专业前往政府、高校、金融、外资、省级以上单位的毕业生占到40%以上,就业层次稳中有升,但也存在放弃被专业而转向其他行业的现象。

三、影响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需求的减少决定了外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体制还是计划经济,自给自足,外贸行业处于非常落后的水平。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得到迅速发展,进出口贸易以年均15.6%的速度增长。由于外贸易业的大发展,外贸人才的紧缺问题凸显,外贸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正是这一原因导致许多高等院校都看好这门专业,都向教育部申请开办国际贸易这一专业。这样一来,随着外贸毕业生的迅速增加,大量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充斥着就业市场,外贸行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已经由过去的供不应求逐渐转变成供过于求的状态,因此这就增加了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二)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使我国对外贸易遇到了严重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

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美国、日本、韩国、东盟、欧盟等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大滑坡,使我国的对外出口受到严重冲击。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整个出口的近1/3,2008年以来,我国对外出口额呈现出逐月下降的趋势,2008年下半年更是连续出现负增长的势头,2009年外贸出口形势亦不如人意。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经济的下滑给外贸行业带来不小的冲击,由于外贸经济的不景气,外贸企业人员也要减员增效,毕业生进外贸行业就业难度自然会更大。因此,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会给我国的外贸就业带来不小的影响。

(三)外贸人才培养的盲目膨胀,是导致外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正如前文章提到的,高校的专业设置都是随行就市的。哪个专业热,高校就都纷纷开设。前些年外贸行业发展势头猛,国贸方面的人才非常紧缺,高校为了争取更多的生源,纷纷设立外贸类专业。于是近几年的国际贸易毕业生迅速增加,导致在就业市场上出现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现象。加之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并不适应企业的需求,赶上目前外贸经济面临的困境,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难问题产生已成必然。

四、应对国贸专业就业难的相关措施

国际贸易专业是个具有很强时代感的学科,并且中国已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崛起力量。国际贸易结构走向了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竞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面对这一浪潮的袭来,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以改善国贸专业的就业现状。

(一)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就业理念

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是因为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岗位操作能力的培养。宏观、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等这些知识都是从事外贸工作所必备的经济理论知识。除此之外,还要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商法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贸易函电、进出口实务、单证、报关、国际结算、商品知识等专业知识。想要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就必须练就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尽量考取报关员、外销员、跟单员或国际单证员等专业能力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当然,这些都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外贸企业更加注重的是工作能力,所以学生应该积极参加更多的实践操作培训,从而快速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适应各种软件的运用,尽可能快地进入工作角色。

(二)改善教学方法,为学生打好就业能力基础

平时教师应该注意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增加含金量,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在课堂上尽量多的采用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更多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多元化教学方式,注重实践课的开展,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可由专业教师组织带领学生到外贸公司或外贸型生产企业观摩、见习、了解外贸形势,也可外聘有外经贸实践经验的业内人士为学生们开展讲座,和学生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让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熟悉主要进出口产品及外贸的整个运作流程;了解从业人员素质、技能、能力要求,从源头切实提高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自身能力结构,培养多方面能力

学生的本职是学好自己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想提高自身在社会上的就业可能,只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掌握多方面知识和系统地学习培养计划中要求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担任班级、学院或者学校乃至校外学生管理工作,参加各种协会、社交活动,以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以及沟通能力。除此之外,诸如文体特长、科研能力、写作能力等等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在激烈的就业应聘中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以应对用人单位的严格要求。

(四)高校辅导员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辅导员是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灵魂导师,学生在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辅导员的引导,但是辅导员只能起引导和辅导作用, 不代表辅导员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很多学生离开家以后,来到大学生活学习都特别依赖辅导员,以至于学生的自理能力很差。为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从源头抓起, 高校辅导员应该帮助学生做好大学生活规划和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客观的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并帮助学生扩大他们的优势,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避免学生在进入社会时失去自我,失去方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 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学生采取科学的方法,科学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水平,在就业的大军中获得最终的胜利。

总之,关于如何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我们要从社会、高校和学生三方面去考虑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各个击破,争取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纯.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趋势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0,(11).

[2] 李芳.论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毕业生就业竞争力[J].韶关学院学报, 2011,(02).

[3] 李冬.关于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J].资治文摘, 2009,(02).

外贸经济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合作模式;人才联盟

中图分类号:F27;F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32-0160-02

在全球经济变暖的经济大环境下,中小企业为寻求更好的发展,选择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经济。但通过对以往的数据观察可发现,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收入大幅度下降。以2015年的第三季度为例,对外贸易经济收入有所下降,下降了大约60%,收入仅仅只有301亿元。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全球经济的大形势可以促进对外贸易行业的发展、规范行业要求,并促进其产品结构的增加与转型。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现在存在很多困境与问题,比如合作模式短视化、监督体系缺失、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观察国际经济形势,从全球的经济环境分析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需要明确规定衡量的标准。需要考虑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各部门间的责任分配、如何增加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及如何拓宽产品销售途径。综合来说,即使在短期的效果下国际经济形势可能会阻碍保险利益增长,但对外贸易经济依旧可以为中小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为更好地寻求我国中小企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发展,解决困境与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解决方法:构建战略联盟、加强专业贸易中介建设、构建监督体系等。

一、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困境与问题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诞生的较晚,但发展很快。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经历了短短十几年的迅速发展。但相较国际市场中的其他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在发展过程中依旧出现众多问题,具体分析可知有以下几方面问题:合作模式短视化、监督体系缺失、产品过程单一化、销售失常化等。这就导致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趋于规模与效率、质量与数量无法共同保证的趋势。

(一)合作模式短视

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模式短视化,还处于初级阶段。贸易双方仅以利益相关联,管理松散,没有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具体表现为,国外的企业来提供客户的信息与网点等,我国中小企业为驻外点支付手续费来处理与海外的客户之间的业务。除此之外,若多家公司同时与其合作,中小企业并没有什么竞争优势,只能通过少量的佣金来竞争。同时,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合作模式不利于与客户长期开展合作关系。结合以上分析,可发现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当前想得到可持续发展还需进一步改善。

(二)销售过程失常

对外贸易中,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失常化是目前在销售过程中所产生的最常见也是最棘手的问题。顾客在购买过程中,因为销售人员未提前对产品进行说明或者销售人员选择隐藏产品性质来推销产品,导致顾客对产品产生误解,误以为选择的是本土产品。这些行为具有很强的欺诈性和失实性,而这些都会导致中小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很大的问题。

(三)产品结构相对单一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丰富企业的产品种类,进而满足不同客户对产品的要求,成为目前思考的重点。但是,通过对中小企业的走访发现,当前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单一、种类较少,在加工方面,大部分都是以低端的代加工为主。而这些单一的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并不能很好满足市场的需求。产品种类过少,面对不同的顾客时,就无法提供更多的选择,无法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对外贸易的产品与本地产品相比价格优势并不明显,竞争力明显不足。例如,由于属于代加工,导致部分产品的利润很低,甚至比原产地的产品利润还要低,这就导致企业生产的外贸产品没有任何的竞争力;同时,对外贸易采用的资金运转方式还不成熟,无法满足公司资金灵活运转的需求,这样就为公司的正常运转带来了一定麻烦。

(四)监督体系缺失

当前负责监督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部门为监督局与监事会。但当前的监督体系并不完善,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监督局与监事会的相互配合有时会出现问题。监督系统的关系不对等,在两者意见不统一时,监督局的权利优于监事会,这样就导致监事会的约束力和申辩力无法得到充分的發挥。监督体系缺失化就会极大的影响每一个中小企业,无法实现完善的监督,因此需建立合理全面的监督体系。

二、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出路

根据上述的分析看出,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现在存在很多困境与问题,比如合作模式短视化、监督体系缺失、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观察国际经济形势,从全球的经济环境分析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需要明确规定衡量的标准。需要考虑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各部门间的责任分配、如何增加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及如何拓宽产品销售途径。综合来说,为更好地寻求我国中小企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发展,解决困境,本文提出以下几种解决方法:构建战略联盟、加强专业贸易中介建设、构建监督体系等。

(一)构建战略联盟

在当前大的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在实际的对外贸易过程中往往选择构建战略联盟,从而促使双方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目前中小企业的合作模式并不完善,属于分销协议的初级过程。中小企业相互合作以共同谋取利益为目的,但实则互相独立。而在国际市场中,双方互相关联,资源共享,所面临的风险也由双方共同来承担。双方合作的产品,由双方共同参与设计修改,面对客户的需求,共同分析设计。为更好获得利益,因此需要针对市场需求来设计产品。中小企业通过构建战略联盟的方式可以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高的利益,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所追求的利益不同而产生的矛盾。

(二)加强专业贸易中介建设

我国现有的中小企业还属于起步阶段,实力不够雄厚,所经营的产品种类少、结构单一。发展对外贸易,首先就应该扩大产品种类及产品结构,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的出口销售量,从而增加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其次,加强专业贸易中介的建设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出口销售量。专业的贸易中介可以规模化管理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从专业的角度指导企业人员培养以及管理工作等。通过专业的贸易中介指导,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可以得到更好的调动,监督好销售人员的服务质量及素质。随着销售人员素质提高,越来越专业化,可以极大的避免销售质量风险,减少纠纷,从而提高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也进一步的捍卫了企业的声誉。加强专业贸易中介建设的重要性在国际上都得到认可,各国选择专业化的贸易中介来介入对外贸易。通过专业的贸易中介,可以使得交易双方获得更高的利益,避免不必要的成本。

(三)构建监督体系

当前负责监督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部门为监督局与监事会。但当前的监督体系并不完善,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监督局与监事会的相互配合有时会出现问题。监督系统的关系不对等,在两者意见不统一时,监督局的权利优于监事会,这样就导致监事会的约束力和申辩力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监督体系不规范会极大地影响每一个中小企业,因此需建立合理全面的监督体系。监督体系的构建,首先应解决当前存在的弊端,将责任明确划分,解决关系不对等的问题,使每一个部门都可以分配具体责任与权利。其次,对外贸易涉及国际经济市场竞争,随着经济发展,产品种类与销售也会随之改变,这就要求监督体系需要根据实际情況来进行适应与改变。

(四)加强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良好发展,需通过团队合作的努力,才能得以更好的实现。拥有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才能经得起经济大市场的考验。因此,人才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商务英语类的优秀人才。为更好的培养所需人才,中小企业纷纷选择与高校合作,构建校企合作机制,为从事对外贸易的中小企业与高校内的商务英语人才良好合作搭建平台,从而加强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当然,高校通过校企合作,还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体验,将教学的内容更好地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并将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例如,国贸专业学生进入外贸企业实习,可及时了解报关流程、商务谈判流程等,包括英文合同的确认等。这些过程都将其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了实践当中,为下一步的工作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

(五)加强产品研发投入

要进一步丰富产品类型,提高自身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对产品的研发。通过加大研发投入,进而研发出更多类型的产品,以此满足国际市场上更多客户的需求。而加强对产品的研发,还可以节约成本,增加制造的利润,以此提高产品的利润,进而在国际市场上更加具备价格方面的竞争力,更好地占据竞争的制高点,为下一步的市场开拓奠定基础。

结语

外贸经济专业范文第4篇

近年来小微型的外贸企业经营活动非常活跃。文章就微贸易和小微外贸企业的发展进行了浅要分析,并探讨了新时期下小微外贸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

微贸易;小微外贸企业;微经济;小型经济体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小微型的外贸企业经营活动非常活跃,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小型经济体,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之后,小微型外贸企业顺应着微贸易和微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应对风险时表现出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发展态势,而小微外贸企业在借助微贸易和微经济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在在新时期下小微外贸企业必须要把握好时机,迎接挑战,以寻求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一、微贸易

(一)微贸易的含义微贸易指在微背景之下发展的贸易形式,包括了国内和国际的贸易,主要是微经济在外贸方面的体现,本文主要讨论国际贸易。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经济处于疲软状态,发达国家减弱了进口需求,不再大规模地进口商品,而小规模的国际采购活动却是不断发展的,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外贸领域也受互联网技术影响促进了小额的国际贸易发展,出现了外贸微经济。

(二)微贸易的发展小微外贸企业在“微时代”的影响下,得到企业发展的难得机遇,使本身处于竞争弱态的小微外贸企业也可以与大型企业来竞争市场。小微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在于缺乏品牌知名度,资金也不够充足,而在“微时代”的形势下,更多的小微企业也可以参与市场竞争,走向国际市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微需求和微供给都大量出现并且相互影响,这给传统的经济模式带来强烈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贸易都趋向于微小型发展,微贸易也就得到了发展。

(三)微贸易的特征微贸易首要的特点一般都以网络来作为主要的交易平台。微供给和微需求的相关国际经济贸易,买卖双方并不面谈,往往都通过微信、邮件、QQ、MSN等互联网技术进行沟通和交易商谈,有时签约也采用电子方式来成交。一些外贸企业也是通过网络渠道来获取进出口的交易信息,例如B2C或B2B平台、搜索页面、微博、各类交易网站等。另外,微贸易的特征还表现在销售的层级扁平化。在贸易的过程中减少甚至去掉了中间、分销等环节,出口商可以将商品直接面向终端的销售商,大大减少了贸易链条,并且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来进行货款结算和物流系统维护,减少了交易中的成本,也就提高了企业的交易效率和利润。另外,微贸易一般都具有高频率、迅速的特点,在充分收集客户资料的情况下,把握好客户各种需求变化,采取迎合客户需求的营销方式来有效地定位客户。

二、我国小微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

(一)经营范围稳定,经营产品单一小微型的外贸企业一般在经营产品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资源和传统优势。例如江苏的小微外贸企业主要经营化工制药、纺织服装、机电等产品,这些都是江苏的主导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而由于财力、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限制,大部分的小微外贸企业只能选择其中几种产品来进行经营,而很少有企业可以多种产品同时经营。这种单一化产品的经营模式也方便了小微外贸企业开展精准营销,有效地渗透市场。

(二)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紧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小微企业生存的关键在于资金问题,资金链一旦断裂,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人民币的升值影响了小微外贸企业出口利润的下降,使积累资金更加困难。同时受微贸易和微经济的影响,小微外贸企业的贸易变得频繁、更小额,企业对流动资金也增大了需求。而小微外贸企业大多数规模小、实力弱,在向银行机构贷款融资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困难。

(三)市场渠道正在转型,缺乏专业人才受微贸易和微经济的影响,在市场开拓和开发新客户方面,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众多小微型企业已改变了传统营销方式,转向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载体的网络市场营销,既节省了成本,又加快了速度,双方沟通商谈的方式也在向网络化发展。在小微型外贸企业中通常缺乏专业性的复合人才,这也是限制了小微外贸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三、小微外贸企业的发展对策

(一)实行一体化营销策略微经济的典型特征便是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载体,大规模的产品供应和生产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微经济下的市场变化,而应该变得更加细化,由此小微型外贸企业就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灵活多变的市场渠道,充分发现挖掘更加细化的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新的生产和销售空间。在营销方式上,小微外贸企业要转变贸易思路,借助微经济的优势,解决传统贸易中存在的营销渠道、客户体验、物流配送和支付安全等难题,使谈判、物流、体验、支付等工作流程实现信息一体化。在产品上,小微外贸企业要以质量取胜,打造精品,从而满足微经济下的需求。

(二)经营优质的特色产品任何企业经营的根本在于产品,对于小微型外贸企业来说,不论是无形产品还是有形产品,消费者普遍追求的都是产品的优质特色。微供给在微贸易的不断发展下已经成为小微型外贸企业的典型特点,和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厂家相比,小微外贸企业没有设备、资金等生产条件,因此必须要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多样的小规模生产,向市场提供小而优、小而静的产品,这可以帮助小微外贸企业开展差别化的经营战略。要提供具有优质特色的产品,小微外贸企业必须要有创新的理念和举措,制定严格的管理体系,实现优质的微供给。

(三)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小微外贸企业在资金融资方面面临着很多难题,主要原因在于信用评价的体系不健全、信用意识薄弱及银行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因此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建立并健全小微外贸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使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实现信心对称,有利于金融机构顺利地向小微外贸企业提供贷款;二是政府要搭建金融机构和小微外贸企业之间的对接平台,构建合理完善的第三方担保体系,设立好专项的担保资金并引导金融机构向小微外贸企业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三是小微外贸企业要积极发展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等方法,拓宽自身的融资渠道,增加小额资金的市场供给。

(四)优化行业服务体系一是应加强政府的引导,政府通过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并且保证政策的落地实施,帮助降低小微外贸企业的运行成本。由政府联合质检、工商、海关等部门,将小微外贸企业的审核手续简化,提供便利。同时,政府可以广泛宣传外贸网络平台,顺应微贸易和微经济的潮流,通过互联网的渠道来开展海外市场,提供给小微外贸企业的更多的贸易机会;二是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贸易中的作用,帮助小微外贸企业建立行业信用体系和市场预警体系,加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降低微贸易形势下小微外贸企业的经营风险。

(五)加快企业电子商务转型步伐随着全球微贸易和微经济的来临,小额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并且受外部原料、劳动力成本增加和需求下降等原因的影响,传统的贸易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如今的经济环境发展,陷入低迷状态,小微外贸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不够等劣势影响,企业发展也并不顺利。而各国的消费习惯在微经济的影响下也发生了改变,不必出国就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购买国外的商品,也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消费趋势,这也是小微外贸企业向电子商务转型发展的契机。

(六)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打造优秀团队当前小微外贸企业都面临着专业化人才短缺这一问题,企业中缺乏熟悉微贸易、微经济的专业人才,这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转型和升级,必须对此问题加以重视并寻求解决办法:一是企业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加强他们解决微贸易问题的能力;二是企业要根据微贸易和微经济的发展趋势,邀请行业专家来企业开展培训和辅导工作,提高员工的业务执行力和市场洞察力;三是企业及时要和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在高校中定向培养适应小微外贸企业的专业人才,打造优秀的销售团队。

四、结束语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影响到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国际贸易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发展陷入了疲软状态。国际大环境下带来的影响使国外进口贸易需求锐减,并且由于各种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国际贸易的采购格局产生了重大的调整,大规模的采购变少,小规模的采购正在增加。随着全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4G应用技术的推广,微贸易借助互联网的发展给传统的贸易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应深入研究小微外贸企业的发展状况,政府相应出台一系列支持企业发展的策略和政策,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有效拓展外贸渠道,增强小微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尧飞.谈微经济、微贸易与小微外贸企业发展[J].商业经济研究,2015,(8).

外贸经济专业范文第5篇

一、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量巨大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更加深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世界经济活动中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逐年增长,尤其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额更是进入了增长的快车道。后来虽然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2010年又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其速度比前几年更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中国具有外贸自营权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需要懂得国际贸易业务知识的专业人才数量巨大。同时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也急需大量既懂外语又熟悉国内外贸易规则的国际贸易管理人才和业务操作人才。根据有关资料,我国出口外向型企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很大,比如进出口业务主管、外贸职业经理、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等都比较紧缺。通过对湖北武汉、黄石等地的纺织服装外贸企业调研,这些纺织外贸服装类的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外贸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及单证员,其次是货代员、报关员及报检员。但是,除了这些外贸业务技能以外,还要求他们要懂得纺织服装面料、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在培养国际贸易本科专业人才时,就要结合我校纺织行业特色,培养出既精通外贸业务技能,又懂得纺织服装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一定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较低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许多高校不仅大量增开新专业,而且片面强调数量规模的扩大发展,专业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是高校扩招后发展最快的热门专业之一。但是国际贸易专业存在师资匮乏,尤其是有外贸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不足;教学软硬件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弱等问题,这样就进入专业热而就业难的怪圈。

2、特色不鲜明,不符合社会需求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在本科层次上,社会需求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大多数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很少能够与区域经济和行业特色相结合,专业特色不明显,从而导致了就业难,而企业却又极其缺乏外贸人才。我们必须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和行业特色相结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行业相结合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社会实践缺乏,难与社会接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教学,与企业接触的机会不多,学生参与到企业具体的岗位学习机会少,培养业务技能不足,毕业生很难上岗即用,与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应此,除了校内实验室实训以外,更要增加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

三、借鉴国外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经验

1、美国高校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1)让学生形成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分析,熟悉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学会如何在国际贸易领域把握商机;

(2)让学生掌握公司发展与国别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熟悉国别经济政策,明确研究的地域,提供贸易发展策略。在美国,学生确定专业后再来有选择地倾向某一地域的研究。

(3)美国的国际商务教育是一种国际化的教育———涵盖金融、贸易、商业策略等。正如耶鲁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简介所言:我们设置的专业课程不仅仅要能适用于纽约或者旧金山,还要能关注到巴西利亚甚至上海。

(4)使国际商务专业成为跨学科、跨范围的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要融会贯通。把专业理论课程与实际业务操作相结合,从实践中探寻规律,让学生能够得到企业家与商人的基本训练。

(5)进一步培养学生人文艺术素质,使学生在科学、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具有一定修养。如南卡罗琳大学,开设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艺术、小说、戏剧、诗歌等课程,丰富多彩。

2、澳大利亚高校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方法

澳大利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采用“新三段”式教学,首先是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态度培养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二是业务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机结合,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使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提高;三是把传授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成为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四、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1、加强国际贸易专业特色培养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根据毕业生就业去向和行业发展要求,凝炼出我校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例如,结合我校纺织行业特色优势,培养出既懂得纺织品服装专业知识,又掌握国际贸易业务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结合执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够取得国际商务师资格证、外销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等相关执业资格证书,一毕业不需要任何培训就能上岗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加强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室模拟教学,模拟出一个完全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如以具体的外贸跟单为背景,交易过程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一个生产跟单、样品跟单、运输跟单、保险跟单等连贯交易分析及操作的机会。另外在校企合作方面,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企业业务实习,通过这样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全面了解和学习业务操作技能,使一部分优秀毕业生能留在企业就业。

3、借鉴国外经验,采用激励机制

外贸经济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外贸转型升级;商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1-0029-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科技厅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外贸转型升级背景下商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yb0612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陆金英(1964―),女,浙江海盐人,本科,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外语与贸易分院常务副院长,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我国外贸产业自1978年起步以来,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了我国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增加了全球消费者福利,“中国市场”带动了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外贸产业仍将是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柱,这意味着市场对高质量的商务类人才的需求仍然紧迫。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外贸经济带来巨大影响,2009年我国众多中小企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此同时,随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签订与实施,我国面临新的国际贸易竞争环境,低附加值的产品已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外贸企业亟待转型升级。[1]这就需要高等职业院校的商务类专业迅速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一、浙江省嘉兴市外贸行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嘉兴市外贸进入高速发展期,除了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负增长以外,每年增速均在23%以上。“十二五”以来,该市外贸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基本平稳。2012年出口196亿美元,是2001年22.17亿美元的近9倍。同时,外贸对经济贡献度也不断提升,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分别从2001年的44.8%、30.4%增长到2012年的62.9%和42.9%。2011年,政府制定出“十二五”规划,推出新时期扩大对外开放战略新举措,要求企业内外连动实现转型升级,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和贸易方式,产业和贸易不进行转型升级,我国经济就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浙江省“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指出:要加快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增强进出口竞争力。

二、外贸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新变化

(一)外贸主体队伍不断扩大

据浙江省嘉兴市商务局统计,本市有出口实绩的企业数量从2001年的555家,发展到2006年的2100家,2012年末达到4354家。而企业结构也实现了从外资企业主导到内资企业为主的转变,2006年,内资企业数量首次超越外资企业,到2012年末,内资企业为3105家,已是外资企业1249家的2倍多。外贸企业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对外贸商务类人员的需求也会更大,除了专门从事外贸经营的公司以外,国内企业的一些驻外办事机构、外资企业等都需要大量的商务类人才,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后5年内,国际商务类人才缺口将超过100万。[2]

(二)贸易伙伴不断增加

浙江省嘉兴市的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趋势,欧美日仍占据主导,但东盟、俄罗斯、中东、非洲等市场实现快速增长。2012年,与我市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有206个,对欧美日三大传统市场的出口份额占全市比重为58%,比2006年下降7.7个百分点,比2001年下降15.6个百分点。贸易伙伴的不断增加,使国际贸易研究对象不断拓展, 会出现许多新领域、新课题、新理论、新原则等,这些都会对商务类人才的岗位提出新的要求。[3]

(三)产品结构不断调整

2011年,我市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达到94.3%,超过世界贸易制成品出口平均占比70%的标准,同时还超过欧洲等发达国家制成品出口占比78.4%的水平。服装及附件、纺织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箱包等是我市出口主要商品,从2007年起,机电产品超过服装成为我市第一大出口产品,并延续至今,2012年,机电产品出口占比为32.3%。

(四)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不断下降

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随着技术进步和新工艺设备的应用,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资本密集度也在提高,人们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逐渐下降,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不断上升,所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空间正在被不断压缩,这就使得我国一些原本比较有市场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不断下降。另外,在世界制造生产链中,我们往往只能参与到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环节,处在对应价值链的末端。就相关外贸企业来讲,结果就是利润率低,对特定市场的某些环节依存度较高,抗风险能力低等。因此,我们得到的仅是一部分劳动力就业及少得可怜的利润份额,这样的发展不利于产品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更不利于我国外贸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优化。[4]

三、目前外贸企业所面临的人才需求问题

《国家商务部关于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重视外贸人才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外贸人才发展环境。适应人口素质和结构变化,建立健全政府调控、市场配置、企业自主用人、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加强开放型外贸人才资源开发,高度重视外贸职业教育,促进多元化投入。鼓励外贸企业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支持员工踊跃参加学习培训,提高满足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需要的技能。大力培养国际商务人才,加快培养多双边外贸谈判人才”。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下一步在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上,要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培训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由此可见,外贸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目前,外贸企业所面临的人才需求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一)熟悉WTO规则和国内外市场运作的人才缺乏

自2001年加入WTO到2012年年底,嘉兴市共遭遇了来自美国、欧盟、印度、阿根廷、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291起贸易救济调查,直接涉案金额近17.7亿美元。嘉兴市紧固件、服装、经编、木业等传统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较高,易成为“两反一保”调查的重点。而自2011年开始,贸易摩擦涉案产品逐渐向新兴产业延伸,如欧美对我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对该市光伏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同时,随着对新兴市场开拓力度的加大,嘉兴市遭遇贸易摩擦的发起国也更多地转向新兴市场国家,如印度、印尼、土耳其等国家频繁对我出口产品发起调查。这些状况势必会影响到浙江外贸出口的健康发展。而在浙江外贸企业里,熟悉WTO有关法律规则,懂得相关国际法律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人才十分紧缺。

(二)制单、跟单、外销方面的外贸技能型人才缺乏

据测算,我国外贸直接带动就业超过8000万人,其中60%来自农村转移劳动力。2010年与外贸直接相关的海关税收达1.25万亿元人民币。5年累计进口高新技术产品1.6万亿美元,有力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目前,社会上紧缺的是应用型商务类人才,大多数毕业生理论水平较高,而实践能力较弱,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据调查,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名列第一至第六位的是: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报检员等,这些岗位都要求持有上岗资格证。[5]目前,我国外经贸从业人员达7000多万人,但只有8万多人拥有外销员资格证书,报关员的需求缺口更大。[6]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现有外贸公司近5000家,跟单、货代、报关等技能型人才,尤其是熟悉国际商务合同、申报、运输等外贸环节的技能型人才格外紧缺。

(三)双语复合型人才缺乏

外语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语言技能。通过调研发现,商务类的绝大多数岗位明确提出应具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即“听和说”的能力。其次是阅读,还有应具有外文写作和翻译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岗位提出不止一项语言技能的要求。除此之外,商务类高技能人才还需要有扎实的知识结构储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1.基础知识,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商法等。2.专业知识,如外贸函电、进出口实务、单证、保管、国际结算、商品知识等。3.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包括三方面的能力:国际贸易基本实践操作能力,包括适应外贸业务岗位需要的各种操作技能,完成外经贸工作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力,一般的外经贸管理、协调和领导能力;国际贸易高级实践能力,包括对自己和本部门外经贸工作进行规划、实施和评估的专业能力;国际贸易综合应用能力,包括应用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

因此,既熟练掌握英语、德语等语种又熟悉外贸业务的复合型商务类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能够与中亚、中东国家对接、沟通和交流,精通中亚、中东各国语言,熟悉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同时还熟悉这些国家法律和金融政策,具备市场分析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是外贸企业竞争的核心。

四、商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针对浙江省嘉兴市外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通过政策导向、项目引领,寻找提高商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与区域外贸产业相对接,拓展产学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外贸类专业与嘉兴市外贸产业相对接,课程考核标准与岗位考核标准相对接,教学内容和外贸相关流程相对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对接,传统的教学班与现代学徒制相对接”的人才培养思路,依托嘉兴市欣禾职教集团,拓展产学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创新产学合作新机制,积极推进商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企业全程参与教学工作、学生操作外贸真实业务”的“工学交替、叠加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9月,为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进一步拓展商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新模式,给外贸类专业、应用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长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引起入校的“校中场”――嘉兴市澳杰进出口有限公司,并由其牵头联合16家中小型外贸企业组建了澳杰商业联盟,构建了在心智积累的基础上,“校中场”中熟悉工作流程和要领,“澳杰商业联盟”里形成职业素质和技能,校企协同实现学生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和就业的一条龙的培养模式。

2014年6月,以澳杰商业联盟为基础,建立了由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具有资产纽带的产学研共同体――澳杰联盟外贸学院。企业入驻,教师参与,建立11个外贸实战工作室,实施“双师带徒”的教学模式,围绕外贸类核心岗位单证员、跟单员、业务员加强核心课程建设,让学生的认知和实践的关口前移,富有成效地参与创业创强活动,在职场化的场所中形成职业素质和能力,为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二)基于“工学结合”,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共同开发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标准。把企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标准内容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标准中,把学校实践教学内容融入到企业的生产流程环节中,按照企业人才需求规格与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标准进行校企“课程置换”,从而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实现“双合一”,即“课堂与实训合一”的学做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的校企合一。[7]通过“学做合一”有效落实学生基本商务技能的实验和实训;通过“校企合一”实施顶岗实习,使学生掌握与国际商务相关的操作技能,提升顶岗实习能力。

(三)基于“教学做一体”,强化实践教学,实现实训基地与生产岗位的对接

以校内实训基地为纽带,校企联手,加强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校内实训基地是企业的外贸部门,承接企业外贸业务,同时也承担师生的实习实训任务。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师生参与企业生产环节。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电子商务平台,分别扮演出口商、进口商、工厂、出口地银行和进口地银行等不同角色,全面、系统、规范地操作整个外贸流程,完成外贸业务,从而掌握各国际商务环节的主要操作技能。

同时,根据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遵循企业经营管理的一般规律,以企业外贸活动的全过程为基本框架,结合专业的特点,构建真实、可操作的实训体系,使实训内容更加完整,实训环节紧密衔接,实训领域得以拓展,实训资源实现共享,走进实训中心,如同走上企业岗位,真正进入工作角色,实现与生产岗位的对接。

(四)基于“专兼结合”,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对接

依托实训基地,发挥基地人才交流优势,提升商务类高技能人才教学团队水平,实现企业、行业技术人员进学校,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实践教学内容,共同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学校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通过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所合作、校际合作等形式和途径,建立一个教学水平高、实践科研能力强的“双素质,双结构”的教学团队。在现有科研、教改水平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嘉兴地方外贸企业和行业,共同探索培养能适应嘉兴当地的外贸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商务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群,李霄,丁跃进.后金融危机时期长三角地区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研究[J].经济纵横,2011(5).

[2]窦建华.国际经贸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4).

[3]冯国峰,俞学伟,刘永元,韩如芳.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个体特征与外贸岗位关系研究[J].现代商业,2010(11).

[4]丁劲夫.论新形势下我国外贸环境的新变化[J].现代经济信息,2012(20).

[5]郭薇.转型升级下外贸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外贸经济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国贸专业;KSAO分析;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147-02

[作者简介]赵桂燕(1979-),女,黑龙江大庆人,系主任,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基金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级教研课题“基于KSAO模型的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引言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了“中国‘走出去’战略下外贸人才需求预测与供给对策研究” 报告。该报告提出,外贸人才短板正阻碍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在缺乏人才保障的情况下对外投资风险更加难以控制。有专家预测,未来三年,在中国的外贸人才结构中,重大投资战略的决策人才需求缺口为60%以上;业务营销人才缺口为30%左右,专业管理人员缺口为50%以上;服务外贸人才缺口为70%~80%;投资人员缺口为60%左右。

二、国贸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KSAO分析

KSAO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员工职业岗位资质的描述模型。其中K(Knowledge,知识)是指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岗位知识;S(Skill,技能)是指在工作中运用某种工具或操作某种设备以及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的熟练程度,包括实际的工作技巧和经验;A(Ability,能力)是指发展一项具体的、特定的技能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如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O(Other Characteristics,其他特质)是指有效完成某一工作需要的其他个性特质,如工作态度、人格个性等。通过KSAO分析,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能力。国贸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1知识(K)

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了解相关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常识,通晓国际经济法律的基本知识,掌握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掌握国际贸易合同、信用证和单据及与贸易有关的运输、保险、报关等相关知识,掌握谈判技巧以及商务沟通技巧,具备国际金融、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能熟练运用经贸理论和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熟练运用进出口模拟软件进行经贸实务的模拟操作。

2技能(S)

国贸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国贸商务谈判、报关报检、货代等专业技能,还应该同时具备公文写作、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同时毕业生还应该取得如报关员、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能力(A)

外贸英语口语能力。对于外贸专业人员而言,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熟练运用英语与外商交流、谈判、书信、传真等,流利的外贸英语口语和沟通能力是从事外贸行业的必要条件。

公文写作能力。从事外贸行业,要经常与客户进行沟通、磋商,所以要求国贸专业的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断锻炼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写作能力。

计算机操作能力。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外贸专业人才必须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对外贸易工作。

4其他特质(O)

国贸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具有较强的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较强的法律意识。

三、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实现“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国贸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的构建方式,平台课程主要是通识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平台课程为必修;设置4大模块(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课),通识选修课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和全校文化素质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包括本专业重点掌握的国际贸易(双语)、国际金融、进出口实务、外贸函电等课程,专业选修课共设置28门课程,有体现农业院校特色的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有为本专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开设的报关实务、进出口报检实务课程,有提高英语口语及写作能力的商务英语、外贸口语、商务英语听、说等课程,实践环节课包括入学教育、军训、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在课程之外,还专门为国贸专业的学生安排了暑期社会实践,通过亲身社会调查来了解当地的国际贸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注重校内外实践教学,强化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校内实践。为了强化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操控能力,国贸系于2009年建成的报关实验室,拥有计算机53台,现使用舜天奥派外贸实验软件,通过使用外贸实验软件,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可完成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外贸跟单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货贷实务等实验及实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战能力、动手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校外实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各单位的校外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认真指导,耐心讲解,本专业的指导教师精心组织每一届学生的校外专业调研实践环节,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创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2013年成功申请了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与区域选择偏好关系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参加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该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院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2013年5月成立外贸英语口语社团,吸引了该专业的大量学生参加,通过社团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扩大社会交流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外贸经济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浙江;外贸人才;培养模式

一、浙江省外贸人才的总体需求论证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对外贸易正在经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黄金周期,特别是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外贸法”,允许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外贸准入门槛大幅降低,外贸人才需求趋旺。与大幅增长的贸易业务不协调的是,我国外贸专业人才的供需严重失衡。据专家预测,2005年我国外贸企业将逾40万家。新老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叠加”,无疑将使国际经贸类人才缺额骤增。而作为我国传统外贸大省的浙江,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已近10万家,对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

从智联招聘网招聘的职位需求看,贸易人才"仓储"不足,且不论原有外贸企业为扩大业务而增招人才,仅以每家新建企业需5~7名外贸专业人员计,全国就需180~250万人。而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外贸工作,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尚有100万人才的缺口。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开放省份较集中的地区,外贸企业密集,而高层次的国际贸易人才严重缺乏,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浙江省是我国的外贸大省之一,外向型经济发达,仅宁波市的外向型企业的产值就占宁波市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五十,但这些企业中大多数仍停留在靠转手订单维持生产阶段,无力自行开拓国际市场,这与以外贸作为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极不相称,主要原因是紧缺高层次国际贸易人才。

二、浙江省外贸人才的需求特点分析

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外商投资企业多。我们在浙江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区的数家外贸外资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特点进行了调研分析。本次调查所涉及的调查范围,选取了杭州、宁波、温州和义乌四个有代表性的地方。问卷共发放50份,回收30份,问卷有效率100%。调查结果分析:

(一)人才需求的总量不断上升,人才的层次不断升高。

在调查的30家企业中,2006年平均每家外贸企业需要新增外贸专业的人才为2.5人,2007年每家外贸企业预计需要新增外贸专业人才3.5人,比2006年增加40%,到2008年,每家外贸企业预计需要新增外贸专业人才为4.2人,比上年增加20%。由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的结束,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我国外贸产业一定会飞速发展,这带来了外贸专业人才需求数量上的上升,但是增加的速度会逐年降低,趋于平稳。对传统外贸岗位从业技能的要求提升,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目前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分别名列一至六位的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证上岗工作。

在调查的30家企业中,2006年一共需要外贸专业的人才为75人,其中研究生学历的人才为5人,占6.6%,本科学历的人才为44人,占需求人才总数的58.6%,专科学历的人才为26人,占需求人才总量的34.8%2007年,这30家企业预计人才需求量为115人,其中需要研究生学历的人才为9人,占需求的总数量的8.8%,比上年增加80%,本科学历的人才为78人,占需求总数量的74.3%,比上年增加75%,专科学历的人才数量为18人,占需求的总数量的16.9%,比上年下降30%。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我国高校的普遍扩招,高校培养的学生数量和学生的学历层次在不断地上升,人才市场上有大量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供给,这使得企业人才需求的层次不断上升。外贸人才外延迅速扩大。鉴于全球范围内外贸经营的集团化以及特许经营、跨国经营的迅速发展,外贸人才外延迅速扩大。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营销、外语或如纺织、机电等具体产品专业,科技型、法律型、金融型和管理型、信息型人才今天都可以在外贸企业找到一展才华的空间。

(二)企业对于外贸人才的需求更倾向于有实际经验的人才。

在对30家企业解决国际贸易人才的方法进行调查时,其中选择依托社会的人才市场招聘的企业为13家,占所调查企业数量的86.6%;选择接受高校毕业生的企业为5家,占所调查企业数量的30%,通过熟人推荐的企业为2家,仅占企业总数的6.6%,选择自己在工作中培养的企业为8家,占所调查企业总数的53.3%。由于人才市场的充分发育,人才流动性的增强,企业更愿意在人才市场上寻找自己满意的人才,选择自己培养人才的企业为53.3%,低于企业在人才市场上寻找人才的比例,这说明我省的很多外贸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不愿意花费时间和资金去培养自己的人才,更倾向于拿来主义。值得关注的是在这30家外贸企业中,仅有30%的企业愿意从高校毕业生中直接招聘人才,这表明现在高校培养的人才还不能直接满足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

在对目前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岗位中突出的问题进行调查中,95%的企业认为突出的问题是实践能力薄弱,72%的企业认为大学毕业生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了解,46%的企业认为毕业生对于外贸业务流程不熟悉,仅有8%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薄弱。懂得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操作惯例,从业经验丰富,是获得高薪的关键。

(三)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一专多长。

在对企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应该注重掌握的知识进行调查中,我们发现98%的企业认为国际贸易人才应该强化外语,95%的企业认为应该重点掌握国际贸易实务,76%的企业认为国际贸易人才应该掌握国际贸易法律法规。这说明当今企业对于贸易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外语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贸易的能力,还应该注意的是,大多数企业认为贸易人才还应该熟悉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这是因为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贸易活动日趋活跃,贸易纠纷也不断增加,这需要外贸人才要具备国际贸易相应地法律法规,要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在对“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你认为学校应该安排哪些考证培训”这个项目调查时,62%的企业认为应该具备报关员证书,48%的企业认为应该具备报检员证书,32%的企业认为因该具备物流师证书,这表明当今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的人才,要对贸易相关的行业充分了解,只有这样的人才才有很强的适应性,才能为企业贡献更多的利益。从表面上看,现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入发展,国际贸易企业更应该专注于自己的业务,对于相关的业务完全可以委托给他人办理,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很多企业更愿意自己的员工能够掌握相关的知识,这样可以更加节约成本,也可以在实际的操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四)精通外语和计算机是外贸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外贸专业的人才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外贸企业对于精通英语和计算机的外贸人才更是青睐。在对3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中,86%的企业都认为自己所需要的外贸人才要精通外语,尤其是口语要好,其中对于英语的需求人数最多,85%的企业都认为自己需要的外贸人才掌握的外语是英语,只有15%的企业需求其他小语种的外贸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外贸企业对于小语种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上升,上年外贸企业对于小语种的人才需求数量只占总人才数量的6.2%,今年上升到15%,比去年增加了1倍多,在众多的小语种中,阿拉伯语、日语、德语排在前三位。这是由于近年来,浙江企业加大同中东,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往来,更要求应聘人员能够具备掌握相关国家的语言,这样能促进与其贸易往来。小语种人才更受欢迎是因为外贸地区多元化的表现。

外贸企业对于人才的考虑因素中,计算机方面也是重要的原因。76%的被调查企业都认为外贸人才要熟悉常见的计算机软件,比如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用人企业在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方面更加注重应用软件的学习,而对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并不热心,调查的30家企业中只有3家企业表示自己所需的人才要能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仅占总企业数量的10%,这表明我们高校在培养外贸人才方面要更加注重计算机实用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浙江省外贸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根据浙江省个体和私营企业发达,外商投资企业多的现状以及现有的办学条件,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良好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现代商务操作技术,熟悉国际经贸法律、规则与惯例,精通外贸业务的国际经贸应用型专门人才。结合调查数据,我们认为浙江省外贸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的模式应该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三维一体的培养模式。

浙江万里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按教育成本收取学费,被定为国有高校实行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试点单位。在西方经济学的视野里,“公共产品尽可能让私人来提供,最近一些年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张字燕,2000)。万里模式下的二级成本核算创新了高校校、院二级管理体系,建立了自我发展机制,创新了办学模式。“以生为本”的万里教育集团创造了中国教育的一个奇迹、一个神话,开创了公立大学改制的先河(邬大光,2003)。万里率先提出了教育经济一体化的办学理念,与教育产业化最大的区别是不赞同教育存在盈利或股份式分红,经营教育可以积累,但100%用于教育的再投入。

李岚清副总理在视察万里时指出:万里的办学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办学模式值得我们研究推广。陈至立部长说:万里教育集团很有名,来了以后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我深深地感到要向你们学习,学习你们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学习你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学习你们全新的体制。万里模式既不同于国立学校,也不同于民办学校。根据我校专业培养特点即注重应用性,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强调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后必须精通实际业务操作,这也将是我校毕业生到人才市场竞争的优势。目前我国国内各大专院校中开办国际贸易专业的很多,其中多数以培养国际贸易理论型人才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并不多,因此我校可以积极行动,利用我们在国际商务专业、英语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现有的师资队伍和办学经验开办国际贸易专业,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如校舍、设备、图书和师资,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又可以完善我校学科群建设--国际贸易是经济学科的发展基石,还可以填补我省外向型企业的高级国际贸易人才的供求缺口。

综合本次调查结果,我们发现,浙江万里学院的学生入学分数并不高,但是浙江省悠久的经商历史和全面开放的现状,涵养了学生们较强的商业观念和经营能力。为发挥学生这个特点,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应设置柔性化专业方向模块,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成为有用之才。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模拟教学手段,使学生直接在实验室局域网上进行国际贸易模拟操作和会计模拟做帐,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尽量采用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理论分析与案例讨论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围绕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三维一体的培养模式,我们制定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学生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综合运用外语和计算机两种工具,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做贸易和解决贸易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将充分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等先进教学方法,利用引进的出口贸易模拟操作软件(TeachMeTrade)软件和教育部推荐会计模拟操作软件CAIAS提高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开发素质拓展项目,将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缩短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距离,也缩短学生读书与就业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吴松.WTO与中国教育发展[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滕玉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