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产养殖技术规范

水产养殖技术规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水产养殖技术规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水产养殖技术规范范文第1篇

(唐山市丰南区农牧局,河北 唐山 063300)

基金项目: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特色海产品创新团队资助。

作者简介:边绍新(1975-),男,水产工程师,丰南片区南美白对虾综合试验推广站成员。fnqnmjscjs@126.com

唐山市丰南区有南美白对虾育苗场80余座,育苗水体近9万m3,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1 333 hm2,南美白对虾是该区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也是该区水产养殖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总结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现状,查找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促进该区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产业现状

1.1苗种生产情况

丰南区在近4~5年的时间里,育苗场每年增加十多座、增加水体1万m3以上。截止目前,全区海水工厂化育苗场已经发展到80多座,育苗水体达9万m3,每年可生产海淡水南美白对虾苗150亿尾以上,仅南美白对虾苗种一项产值就可达到1.5亿元以上。虾苗生产方式有两种:一是幼体孵化生产方式,从亲虾生产场家购买幼体进行苗种生产,这种方式占总苗量的10%左右。另一种是对虾标粗方式,育苗场从南方购进3~5日龄的仔虾,然后进行促壮培育,使其达到体长1 cm以上商品苗种规格,这种方式是丰南区南美白对虾苗种生产的主要方式,占总苗量的90%以上。近几年,对虾病毒流行病在育苗期间也比较普遍,“红体病”、“白苗病”、“桃拉病毒症”等病状时常发生,每家育苗单位都或多或少出现“捅池”情况,每年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在2 000万元以上。

1.2池塘养殖模式

丰南区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主养南美白对虾套养其他鱼类模式,主要套养的品种为白鲳鱼,另外也有少量池塘套养草鱼、罗非鱼、鲶鱼的。其中套养白鲳鱼对于防治虾病有比较明显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放养南美白对虾45万~75万尾/hm2,放养白鲳鱼750尾~6 000尾/hm2;二是主养鲤鱼套养南美白对虾模式。一般套养南美白对虾苗15万~30万尾/hm2,在养殖中后期根据虾苗成活率高低决定是否投喂对虾,如果观察虾苗数量少且生长速度正常,则只投喂鲤鱼,利用池塘剩余饵料及有机质碎屑、生物饵料维持对虾的生长。如果对虾密度较大,生长速度缓慢,则专门针对对虾进行投喂,直至收获。

1.3养殖效益情况

近几年,南美白对虾养殖的效益十分不稳定,2013年南美白对虾市场价格很好,平均售价在40元/kg左右,比2012年高出12~14元/kg。在如此高售价的情况下,南美白对虾养殖户的亏损率仍然很高,据保守估计也有50%以上亏损,另30%左右保本,盈利的仅在20%左右。但是,对于盈利的养殖户来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利润率非常高,而且养殖周期短、见效快。因此,养殖户养殖南美白对虾的热情不减反增,一些养殖户新开池塘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预计2014年丰南区南美白对虾养殖总面积将会有所增加。以养殖成功的池塘为例,成本为9万元~11.1万元/hm2(苗种费1.5万元,塘租费1.65万元,人工费1.2万元, 水电费6 000元,饵料费3.6万~5.7万元, 药品费3 000元,其他费用1 500元),单产对虾3 750~6 000 kg/hm2,毛收入1.5万~2.4万元/hm2,盈利6万~12.9万元/hm2。

2存在问题

2.1养殖病害问题

由于养殖环境恶化,主要是池塘底质老化、外界水环境污染、高温期水源短缺等原因,南美白对虾的发病率非常高,治愈率非常低,导致许多养殖户无法将对虾养到商品规格,中途出虾亏损严重。主要的病害有病毒病、弧菌病、偷死症等,大多发生在暴雨、闷天等特殊天气之后。另外大新庄镇水西村33.3 hm2虾池还连年出现“跳跳死”症状。

2.2对虾苗种质量问题

由于亲虾代数增加、滥用抗生素、高温育苗、淡化速度快、缺乏苗种检疫等原因,南美白对虾的苗种质量逐年下降,一些养殖户反映,苗种放养成活率很低,有的甚至放养后全部死亡,不得不重新放苗。在养殖过程中,虾苗长到8~9 cm后摄食正常但生长速度非常缓慢,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

2.3养殖技术不规范的问题

养殖户对于科学养虾的实用技术掌握得不充分,选购苗种缺乏正确的认识,养殖过程中水质管理不到位,盲目投喂造成饵料浪费和水质污染,防病过程中不能对症下药,有时滥用违禁药品,缺乏规范的养殖记录,出现问题后,无法科学分析原因。以上这些问题导致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成功率低,亏损率高。

3对策

3.1引进优良品种

南美白对虾苗种退化是导致病害频发的主要问题,为此要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工作,建议引进“中科1号”、“科海1号”、“南三1号”以及子一代、子二代苗种,引导养殖户进行试养,从这些优良品种中筛选出最适合该区推广的品种。在试养过程中,要加强技术指导,确保养殖户试养成功。

3.2规范养殖技术

从苗种选购、池塘清塘、水质管理、饲料投喂到疾病防治,制定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技术规范,向养殖户推广技术规范,要求养殖户认真做好养殖生产记录,减少抗生素使用量,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成功率。

3.3改善养殖环境

水产养殖技术规范范文第2篇

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近年来,重庆市万州区科协积极在乡镇开展科普项目扶持,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万州区科协以抓农村科普示范为突破口,通过创建科普示镇(乡)、村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实施“科普惠农兴村”项目,推动农村科普工作为农民致富增收服务。区科协推进“科普惠农兴村”项目,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效果明显。该项目通过引导农民自发、自愿创办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实践“协会+农户+基地+服务”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区科协的努力争取下,先后有7个农技协荣获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奖补资金总额达140万。通过“科普惠农兴村”项目资金的大力扶持,各协会通过实施“品牌”战略,积极盘强协会产品:如白羊柠檬协会注册了白羊坪商标、采取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分级包装、统一使用商标、统一销售的办法为会员服务。分水石碾李子协会注册了广洞岩商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并制定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已成为当地农户致富增收的领头羊。

同时,区级学会也各显神通,通过联系主管部门,争取科技项目,对应乡镇,开展科技智力帮扶支持。万州区水利学会积极争取,从重庆市水利局引入项目资金,持续在几个重要水产养殖地(新田、大周、高峰)开展长江珍稀鱼类繁殖项目科技服务活动,全面推广鱼种生态养殖技术、优化育苗技术、水质环境控制技术、生态饲料配制技术,并对当地水产养殖大户和水产公司开展技术咨询,解答渔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区土壤学会利用市农委“测土配方施肥数字化项目”,在分水、李河、龙沙和白羊等10个镇设置“测土配方施肥数字化服务平台——触摸屏”点,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数字化服务,将测土配方施肥从“测土”转入到提供“配方”,帮助农民“选肥、配肥”,为广大农民查询农作物选肥、配肥提供方便,发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高效和环保”的效益。区农学会在熊家镇和太龙镇分别开设了枇杷、红桔特色项目技术培训班,在白羊镇举办特色水果项目柠檬种植培训,由区农学会的专家到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手把手地技术操作培训和实地指导。此外,区农学会还利用国家农业部的项目资金,在高粱镇金菜篮无公害蔬菜科普基地设立了科技监测点。据悉,区农学会今年试点启动的田间科技讲坛培训项目,在金菜篮无公害蔬菜科普基地直接培训100名农民学员,通过学员带动,实现了传导式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学员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

目前,在万州科协系统的组织引导下,各类农村科普项目正深入实施中,这些项目着眼于提高农户生产技能的提高,并直接为农家致富增收提供智力支持,因而深受群众欢迎。(姚世衡 编辑:渝科?责任编辑:武丹)

(来源:重庆市科协供稿)

水产养殖技术规范范文第3篇

在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支持下,结合湖北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实现湖北省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如下对策及建议。

一、湖北省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三项系统工程

(一)建立稳定的渔业生态系统,实现渔业资源增殖和渔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目前,湖北省的情况是,经过多年粗放式的高速发展,渔业生态系统脆弱,水域环境恶化,鱼病流行;不少湖泊、水库因过度开发与捕捞,造成生长快、经济价值高、易捕捞品种消失,鱼类种群结构出现小型化和低龄化问题。如洪湖在20世纪50年代渔获物中大型鱼类占50%以上,现在渔获物中90%以上是小型鱼类,仅鲫鱼和黄颡鱼2种小型鱼类就占70%,并且它们的性成熟初龄个体的体长比上世纪60年代的个体小20mm。许多捕捞型水库如王英水库,基本上全为小型鱼类;即使是养殖型水库如浮桥河水库,小型鱼类的种类数也占一半左右。

因此,要根据养殖水域的具体情况,维持亲鱼群体的适当大小,保持雌雄比例恒定;定期更换亲鱼群种,保护产卵亲体利幼体;正确应用人工繁殖和育种技术,加强合理的人工放流增殖和引种驯化,以调节生态平衡,实现渔业资源增殖,建立稳定的人工养殖生态系统。要努力将水利工程建设对渔业生态平衡的影响降到最低。建造人工鱼道,以沟通鱼类的洄游路线。根据水利工程兴建后,新水域内的食料基础,合理调整鱼类的区系组成,大规模引进并放养一些与之相适应的定居性经济鱼类,在提高渔业产量的同时,建立新的渔业生态平衡。

(二)大力发展渔业产业系统,实现水产品增值、渔民增收,渔业增效

渔业产业系统是由渔业生产、加工、运销企业,以及与其产前、产中、产后密切相关的各生产企业组成的完整体系。从总体上来看,湖北省渔业产业规模较大,但从各类渔业企业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来看,仍属于中小规模,处于现代化初始阶段。渔业企业生产设备、技术装备的总体水平低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加明显。近年,湖北省水产品加工和饲料加工企业加工能力均未被充分利用,2000年,实际加工水产品和饲料分别不到年加工能力的30%和20%。这主要是因为加工的技术水平较低、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和销售渠道不畅所致。

发展渔业产业还要突出充分开发与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建立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的企业模式,切实转变渔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使生态更趋平衡,促进全省渔业产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逐步建立湖北省健全发达的渔业产业体系。

(三)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渔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综合优质的配套服务

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除了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对渔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物资供应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1.科技推广服务

2.融资筹资服务

3.信息咨询服务

4.市场流通服务

二、湖北省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三个有力措施

(一)加大渔业投资力度,改造传统渔业

渔业是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并存的开放型产业,近年呈现了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依靠科技进步和资金投入运作的特点。近年,湖北省投入渔业生产的资金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且主要是用于渔业生产中间的物质消耗和渔业固定资产投资。1990~2000年间,全省渔业资金投入年均增长率达27.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达67.9%,平均每年新增固定资产7373.8万元。这种较大的投资增长幅度,直接带来渔业总产值年均17.9%、渔业增加值年均14.9%的增长速度。经计算,10年间,湖北省渔业万元资金投入,平均可创造约4万元的渔业总产值、3.1万元的渔业增加值;万元资金投入的平均渔业边际总产值为2.7万元、平均渔业边际增加值为1.7万元。

全省各年万元资金投入的渔业边际总产值和边际增加值总体上呈递减趋势,甚至到2000年分别降至0.9万元和-0.1万元;这使得每万元资金投入创造的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也呈逐年递减趋势,二者每年均递减约0.3%。这并不是说明渔业资金投入已近饱和,而是投入中除了维持渔业生产中的正常中间物质消耗外,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部分不足以更新改造传统渔业生产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各类配套设备、设施,使得渔业生产处于低水平的运作状态(主要表现在:水产品品种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名优特产品比重低,部分地区水产品出现季节性、结构性过剩,造成水产品价格低迷;渔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渔业二、三产业无论从生产能力到技术工艺均处初级水平,使得水产品的附加值偏低等),最终导致投资效益的逐年递减。

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对渔业生产各环节,特别是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建立技术推广和病害防治体系,注重渔业的科研教育投入,改善渔政监督及渔业环保部门的执法条件,加快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最终实现对传统渔业的全面改造,使湖北省渔业生产有充足的后劲在更高水平上快速发展。

(二)实施科教兴渔,建立现代化的淡水渔业

科学技术不仅是渔业现代化的强大支柱,也是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可靠保证。湖北省科教兴渔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渔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从深度和广度上推动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今后全省应在相关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和技术推广机构等的共同努力下,主攻以下几个方面:

1.推广实用技术

在全省范围内,应逐步推广、普及池塘养殖技术、淡水鱼类综合养殖技术、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保存技术、杂交选育技术、淡水养殖病害的防治技术、稻田养鱼技术、鱼类生物技术以及对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生产技术。

此外,21世纪的养殖业将是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实施水产动植物健康养殖模式,加强病原、病理及传播途径等方面研究,提供有经济意义并可迅速推广应用的新种质资源,推广疫苗和免疫诊断等应用技术,是控制水产动植物病害大规模暴发、提高水产品质量、减少水域污染、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保证水产养殖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

2.发展生物技术

目前,国内鱼类生物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培育和选育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性能强、品质优良的水生生物品种(物种),分离、克隆以快速诊断鱼病、制备高效疫苗为目的的有用目的基因,通过外源基因转移技术改良养殖鱼类的性状、提高养殖鱼类对环境的适应性等研究方面。对水生生物的基础研究以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方面研究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从总体来看,基础研究薄弱,缺少研究经费,发展水平还不尽人意,一些科研成果距生产应用还有较大差距,仍需不断努力。

3.提高渔业从业劳动者的生产素质

渔业从业劳动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渔业生产技术、设备、设施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全省应继续以举办技术人员培训班、水产养殖技术学习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普及水产科技知识、掌握实用技术;对渔业二、三产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也应定期更新、提高其生产和管理技能,不断提升全省渔业从业劳动者的生产素质。

(三)努力提高渔业资源评估、监测和管理水平,实现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

全省当前急需建立一支渔业资源管理的专业化队伍,定期对本省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实施监测、评估、提出建议、加强科学管理,以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依据国家制订的有关标准,对污染物质排放和行业排放进行监测、监督,评估渔业水域水质;水域中蕴藏和保存的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水产养殖的品种、亲本和苗种质量、数量;水产养殖各环节的技术规范程度;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和强度,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影响等等,力求实现渔业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

2.依据国内和国际标准对饲料、渔药和病害防治技术进行监测、评估,确保最终产品符合食用要求,并关注饲料、渔药及其添加剂对环境和水质带来的影响。

水产养殖技术规范范文第4篇

水产品在生加工过程中,由于没有热处理的过程,与产品接触面的卫生控制不当且受到沙门氏菌污染,则可能因交叉污染而导致产品受到污染。Hatha和Paul等人对养殖的斑节对虾单体速冻生虾和熟食虾加工过程的细菌学质量研究报告指出,在取自斑节对虾养殖场的1264份独立剥皮和去壳速冻以及914份熟食的虾样品中,分析大肠杆菌以及沙门氏菌等细菌的污染总量,结果显示在所有的熟虾制品中没有检测到沙门氏菌的阳性结果,但在单体速冻的生虾中有0.1%的样品检测出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阳性结果。Belchior等人研究了鳕鱼片的加工,连续收集加工阶段的45份鳕鱼样品、15份冰样以及12份水样,分析包括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在内的微生物数量变化,结果显示,与原料相比,手工切片和包装使有氧嗜温微生物细菌的数量增加[7]。由于水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存在多道加工工序,如去鳞、去头、去内脏、开片、修边、速冻、镀冰衣和包装等,在这些加工过程中,一旦生产企业的卫生控制不到位,发生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刀具、台面和人员手部等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就可能将污染带到终产品中。

2水产品生加工沙门氏菌污染的风险管理

对于水产品加工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欧美等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使用HACCP(HazardAnalyzeCriticalControlPoint)原理进行风险控制。在我国,HACCP理念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包括水产行加工业在内的食品加工领域。HACCP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控制生加工水产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时,关键是要考虑将原料验收环节作为CCP(CriticalControlPoint),并执行好包括SSOP(Sanitation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在内的其他控制措施。

2.1原料受污染的风险管理

2.1.1养殖场的选择

上述1.1的国内、外研究报道说明养殖水产品中沙门氏菌的带菌量同养殖水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水质越好,鱼体携带沙门氏菌的可能性就越小。201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研讨会的报告指出,沙门氏菌进入到水产养殖中的渠道广泛,从野生动物、家养畜禽到较差的环境卫生以及没有处理好的人类和动物的排泄物都有可能将沙门氏菌污染到养殖水产品中,采取有效的生物安全与控制措施,将有助于降低沙门氏菌污染水产养殖品的风险[13]。因此,水产品的加工厂应加强对养殖场的评估和管理,选取养殖场周边环境较好、养殖技术规范、养殖投入品的来源正规和水质较好的养殖场;平日加强对养殖基地的日常监管;要求养殖场实施规范的养殖技术,避免鱼病的发生;每个养殖季期间做好对养殖场的水质、环境的检测和监控,从这样的养殖基地购买的原料,受沙门氏菌污染的风险较低。

2.1.2原料进厂验收

在原料验收环节,生产企业应建立严格的验收制度。首先要仔细检查原料鱼的供货证明,确保原料鱼来自经评估过的合格备案养殖场;其次,原料验收时,要及时将所有的病鱼和死鱼剔除,以防由于少数受到沙门氏菌污染鱼混入进厂原料中;再次,以养殖场为单位,原料鱼进厂前须抽样检测是否被沙门氏菌污染,一旦发现有检测结果呈阳性的,就应当高度重视,必要时要拒收该养殖场的整批原料;最后,在企业建立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时,可以针对原料受沙门氏菌污染这一显著危害,考虑将原料验收作为关键控制点(CCP)来控制。

2.2加工过程受污染的风险管理

2.2.1加工过程中严格执行接触面的卫生标准操作程序

为避免加工过程中与产品接触面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水产品加工企业需要严格执行每日的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对与产品接触面进行严格清洗消毒处理。实验证明,科学地使用次氯酸钠消毒液处理水产品加工的接触面,对致病菌的污染能起到较好的杀菌效果。在加工厂进行正常生产情况下,实施好班前、班中和班后的员工手部、工作台面和工器具的SSOP。对工器具和工作台面,使用150mg/kg的次氯酸钠消毒液进行至少1min的接触处理,员工手部与50mg/kg的次氯酸钠消毒液接触至少30s,能有效预防加工过程与产品接触面对产品的沙门氏菌污染。加工厂品管人员应当在每天卫生监控中,保持一定频率的微生物涂抹取样,包括与产品接触面的工作台面、刀具、篮筐、围裙、员工手部等地方,以及时对沙门氏菌污染情况做全面的了解。

2.2.2采用科学的加工工艺和设备,缩小沙门氏菌污染范围

加工厂在加工过程中,不同的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对沙门氏菌的交叉污染有着较大的影响,不合理的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也可能将受污染的产品范围进一步扩大。2014年笔者进行了使用不同剖杀工艺对加工水产品受到沙门氏菌污染率的影响实验。实验设计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在流动水冲洗和无流动水冲洗下连续剖杀15条鱼。实验结果显示:不使用流动水冲洗的剖杀过程,15条鱼的沙门氏菌污染率平均达80%,而使用流动水冲洗的剖杀过程,15条鱼的沙门氏菌污染率平均为30%。因此水产品加工厂,在加工过程中使用流动水的工艺进行鱼体剖杀、去内脏,可以明显降低产品的污染率;同时,在操作设备上,每位员工的操作台前最好配备专用水管,操作台面在设计上最好能有一定的倾斜度,这样冲洗后的污水可以及时排入排水设施,可以进一步缩小污染产品范围,降低污染率。

2.2.3建立良好的员工健康体检和每日检查制度

由于从事饮食、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携带沙门氏菌是一个潜在的污染源。水产品加工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法规,每年对工厂生产员工进行健康体检。此外,每日员工进车间前,严格实施员工的健康检查登记制度,凡是发现有员工患有感冒、伤寒等症状,应当调岗或不允许进入车间与产品接触。

2.2.4加强虫害的管理控制

生产车间环境要注意密闭,同时对于原料验收时剔除的死鱼以及加工过程中的鱼体下脚料,要用专门的容器加盖存放,并及时清理出车间和厂区,以防吸引苍蝇叮咬,从而进一步污染到产品。

2.2.5使用次氯酸钠溶液处理半成品

半成品在进入单体速冻(IQF)(IndividualQuickFreezing)之前,经过前面多道工序的清洗,带菌总数已经降到比较低的一个级别;此时如果用100mg/kg的次氯酸钠溶液处理30s以上,会对还可能被沙门氏菌污染的产品有较好的杀菌作用,起到进一步降低产品受沙门氏菌污染的风险。但是如果产品出口到欧盟等国,就不建议使用高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产品,因为欧盟有明确法规禁止使用高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处理产品。

2.2.6成品检验

产品出厂前应对成品进行沙门氏菌污染检验。制备的样品按照《GB4789.4-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3沙门氏菌污染风险情况的内、外部交流

3.1内部信息交流

预防沙门氏菌污染,很大程度取决于进厂原料状况、工厂的良好操作规范和SSOP的执行情况。因此,工厂应当建立内部信息交流机制,指定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确定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方法。对于日常监督检查和内部审核中发现的可疑情况,如员工患病、员工SSOP执行不到位、车间卫生状况不佳、门窗破损等问题,一旦得到消息,应立即采取行动,对可能受到影响的产品要充分隔离、评估,抽样检测,防止受到沙门氏菌污染的产品流入到客户手中。

3.2外部信息交流

水产养殖技术规范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标准;专利;政策;现状;渔业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间、地区间、行业间的技术经济交流、竞争与合作日益扩大[1],而技术竞争的核心就是专利之争和技术标准之争。标准与专利也是实现渔业现代化的两大支撑。近年来渔业标准项目内容侧重于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渔业资源保护、渔业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等。2009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成果[2]表明,中国大陆渔业技术已公告专利合计有6 145项,其中捕捞技术在2004年达到最高峰,有245项,而后发展趋缓;养殖技术在2007年到达最高峰,有383项,制造技术则有324项专利申请。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厂商在大陆设厂经营,渔业技术不断转移至大陆,中国大陆授予的渔业专利中有部分为台湾厂商拥有。

随着渔业科学技术和经济活动的发展,标准与专利的结合已不可避免。理清标准与专利的关系、探讨其发展趋势,对我们渔业标准化工作而言,是当务之急。本文以标准与专利的关系为切入点,从渔业标准和专利的定义出发,通过对国内外标准、专利政策现状的调查总结,运用对比的研究方法,研究标准与专利在促进渔业技术创新、推广和规范行业生产等方面的作用,以期整合各利益相关方的资源,找出处理渔业标准采用专利遇到知识产权问题的方法,用以指导全国渔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1标准与专利的关系

1.1定义和范围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渔业署对“渔业”的定义,指人们从水中采取动植物,并加以运用的一种经济活动,按照生产方法之不同可分为捕捞业、养殖业、水产制造业等3大类[3]。

渔业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4]。渔业标准由渔业环境、资源、渔船、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渔具与渔具材料、渔业机械、仪器、渔用饲料、检疫防疫和渔药等标准组成,主要应用于水产品的养殖、捕捞、加工、运输、贸易等环节[5]。对于渔业这样的传统产业,技术标准只是作为技术规范的参考体系,或者作为技术间相互比较和相互连接的工具,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提供信息、明确质量和可靠性的最低要求、降低多样性等方面,直接关系到渔业产业化、市场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实现[6]。

专利是“由政府机构根据申请而发给的一种文件,文件中说明一项发明并给予它一种法律上的地位,即此项得到专利的发明,通常只能在专利持有人的授权下,才能予以利用”[7]。专利的种类通常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专利权具有私有性的特征,即发明创造的专利权是唯一、垄断、排他的权利。获得专利的作用在于:1)可以保护发明;2)使得研究投入得到弥补;3)为投资厂房建设、设备和保障市场的正当理由;4)保障利润垄断;5)专利公开有助于新技术的形成[8]。

对于水产行业而言,行业标准由农业部组织并颁布实施,国家标准由国家技术监督检验检疫局组织并颁布实施,标准制修订经费由国家财政专项拨付。也就是说制定并标准的是政府,标准的形成运用了国家资源和所有纳税人的贡献,那么这些标准使用者的权益就应该受到保护。但专利权作为一种绝对的私权,代表着私人利益和商业动机,这与标准的目的基本上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也就是说,标准的制定与专利制度的设计是基于2个完全不相同的概念所形成的机制[9]。

1.2渔业标准与专利的交点

渔业标准与专利的交点在技术创新。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对技术创新作了这样一个定义:“技术创新是一个以新产品或工艺的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创新成果的推广是创新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通过技术创新取得预定成果固然非常重要,没有成果就是失败,一切都无从谈起,但如果取得的成果未能推广应用而被束之高阁,那就是一种浪费。尤其是重大技术攻关的成果,只有广泛应用才能收到应有的效益,达到创新的目的。

标准化是技术积累的平台,技术创新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技术积累基础上的变革,是科学技术和经验在积累过程中的突变,没有积累就没有创新,标准化过程本身就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积累过程。在新技术的基础研究阶段必须有相应的术语标准来解决交流问题,知识的转移也需要测量和检测标准,这些标准有利于新技术的发展[10]。

一项标准的产生,要做许多工作、经历许多环节,但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要把人们在该领域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加以总结和提炼,纳入标准,这就是积累。

而在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又会有新经验和技术的再创新,随着标准的修订,这些经验和创新成果又被纳入标准,这就是技术的再积累。这个标准的“制定-实施-修订”过程,恰是经验和技术的“创新-普及-再创新”过程。标准化就是托起创新和推广创新成果的一个平台。因为有了这个平台,创新活动才有立足点和坚实的基础。也正因为有了这个平台,给创新成果的推广带来了节约和效率。

专利法律制度是鼓励创新的法律制度,实质上就是从产权角度对发明创造即技术创新进行激励的制度。

一项技术创新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没有专利权的法律保护,其投入是难以收回的,更谈不上获取收益,这样就无法使技术创新进入良性循环。因此,专利权是无形资产的核心,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资产、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无形资产、转化为生产力的法律基础和保障。知识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发展专利制度的过程。在我国现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既要推广渔业创新成果又要保障相应的经济权利,必须处理好标准和专利的关系。

2国内外标准与专利政策现状

2.1国内政策现状在中国,标准中纳入专利是标准制定和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目前缺少适合实际国情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处理程序的支持,对于不同类型的专利通过怎样的程序进入标准尚无明文规定,标准化组织在处理专利问题上的角色和作用没有明确界定,对于标准中专利问题的处理,基本上处于“制度真空”状态。在渔业标准与专利政策调查中发现,在我国水产行业层面,法规由政府制定,我国已经制定实施的与渔业标准有关的法律法规包括:《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和《水产苗种管理办法》等[11],没有一项涉及专利。在国家层面,2009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起草了《涉及专利的国家标准制修订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至今没有正式实施;正在修订中的《标准化法》于1988年12月制定,由于当时标准中纳入专利的情况非常少,《标准化法》中没有规定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

在国家标准GB/T l.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附录D中给出了关于标准涉及专利的编写规则,但没有从标准纳入知识产权的程序上给予明确的规定。

我国自2008年8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也没有提及专利,所以不能依照《反垄断法》对标准中使用专利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2.2国外政策现状

在国外,国际标准组织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区域标准组织如欧洲标准(EN)和欧洲电信标准学会(ETSI)以及多数国家标准组织如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英国标准协会(BS)和德国标准(DIN)等对标准中专利的纳入,均有明确的知识产权政策。这些标准组织只有在从技术角度上考虑实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才允许标准中纳入专利,但并不介入知识产权评估和许可谈判,只要求专利持有人向标准组织做出书面许可声明。该许可声明表明专利持有人愿意在合理无歧视的条件和条款下,同使用该标准的任何人就专利许可进行谈判[12]。以美国为例,A N S I和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 E E E)的专利政策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政策相似。美国在国家标准化组织一级处理专利权问题时,除了对专利权的尊重和对标准使用者利益的保护外,也大体上采取了“责任自负”的态度。如ANSI的专利政策是当专利包含在国家标准中时,只在意专利所有人是否已提交了声明等相关资料,不负责评估其是否符合要求,也不负责对专利法律的有效性的确认[13]。日本对渔业知识产权方面的重视是非常突出的,在国家与地方政府整体的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上,还专门包含水产品在内的农产品知识产权战略,如国家层面的《农林水产研究知识产权战略》等。通过调研发现,在国外,无论是法理分析还是司法实践,都表明用反垄断法规制裁标准中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是最为有效、最为合理的途径。

3渔业标准与专利须解决的问题 3.1在标准制定层面通过对我国渔业标准现状调研,笔者发现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份已标准在其条款中包括涉及专利权的内容,在渔业标准的管理条例和办法中也未涉及在标准的条款中引用专利权的要求,但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增加,作为传统行业的渔业必将越来越重视专利权问题。

在渔业标准制定层面,管理者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规范标准的制定程序,以保证专利信息的披露和公开、公正、公平的标准制定原则。具体包括:既要防止标准制定者和标准使用者侵害专利权的行为,又要防止专利权人在制定标准过程中恶意隐瞒,造成“专利陷阱”;要明确对核心专利的界定、披露时间,要兼顾各方利益。

3.2在标准实施层面

在渔业标准实施层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握和理解合理无歧视的原则来许可专利,这是标准使用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平衡专利权人和标准使用者利益的焦点。目前,国际上主要标准化组织的专利政策,基本上是规定专利权人自愿地声明其接受特定的许可条件,是将专利技术纳入标准的前提。

一般标准化组织都援用“免费许可”(RF)和“合理无歧视”(RAND)作为许可条件。但通过资料检索发现,目前的“RAND”原则除了其自身的合理和无歧视外,再也没有实质性的解释。标准化组织不对“RAND”做具体规定,留给当事人去协商,这一做法显然不能避免专利权人与标准使用者之间纠纷的发生。所以在涉及专利的标准实施时,关键要把握好合理费用的定量,判断无歧视条件的范围,知晓对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使用者是否实行同样的许可费用,在不侵权的前提下用好标准。

4方法探讨

4.1完善法律法规我国政府对知识产权非常重视,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专利申请方面有很多的优惠政策和资助,对于全国整体专利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申请的数量之多并不能保证专利申请的质量之高,也不意味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生产产品从而获利能力的提高,关键是如何促进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从而保证标准代表的公共利益和专利代表的私有利益的协调统一。笔者查阅了大量国内法律法规,希望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起草的《涉及专利的国家标准制修订管理规定》能尽快正式;还可以把涉及专利权的条款加入正在修订的《标准化法》;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时也应考虑专利问题,以防止由此引发的垄断和知识产权滥用问题。依照《反垄断法》对标准中使用专利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这是处理好标准与专利问题的最佳途径。

4.2提高人员素质

目前,渔业行业大都是中小企业,许多企业认为标准属于公权范围,且标准的投入呈显性,而标准的回报呈隐性[14],渔业标准投入经费普遍不足。对于渔业这个传统行业来讲,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这几年大力提倡采用国际、国外先进标准,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上面,处于“用标准阶段”,有可能被动跟随国外(地区)“事实标准”来组织生产加工。当我国企业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中取得成功时,“事实标准”中专利权的持有者,通过收取“事实标准”中的专利许可费,提高我国产品的生产成本,消弱我国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我国的渔业企业在不重视标准的同时,也缺乏应对知识产权诉讼的意识和能力。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具丰富实务知识和实战经验的标准和专利人才队伍,能够重点跟踪并积极参与主要国际标准组织ISO、IEC和ITU联合专利政策及实施指南的制定,将有利于我国的原则和处理方法积极向国际标准组织倡导,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的沟通,及时了解国际规则发展动态.并迅速反馈给国内相关部门,改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地位。

4.3建立行业指导和管理体系

在水产行业调查中还发现,为了绩效考核和科研成果评定,各家科研机构和高校,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专利申请。很多企业为了得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资格而盲目地进行专利申请,或者单纯为了得到资金补助和相关优惠政策去进行专利申请。这不仅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垃圾专利,造成资源的浪费。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构建以政府及政府主导的渔业标准和专利组织为指导、民间行业协会为桥梁、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力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体系,要在充分理解该技术领域市场环境的条件下,知己知彼,通过制定合理而高效的专利权管理战略,对专利进行合理部署,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渔业标准制修订工作中,标准提案提出者应提请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分技术委员会注意他所掌握的提案的专利权和涉及的专利权项目,在标准制定的每一个阶段,参与制定的单位和个人所发现的任何专利权也应提请技术委员会或分技术委员会注意,处理好渔业标准和专利问题。

4.4做好标准的编制

在渔业标准编制过程中,如果已知有条款涉及专利,则在标准的引言中应给出有关专利的声明。如果尚未识别出涉及专利,则应在前言中用如下典型表述说明相关内容:“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15]。”这是目前法律法规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处理将专利纳入标准的一种编写方法。

水产养殖技术规范范文第6篇

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并开展农产品加工,可以促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及加工,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二、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在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逐步实现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关注农产品供给向关注农民增收转变;从短期经营农业向注重可持续发展转变;从依靠政府行政手段推动工作向依靠市场营造环境的转变。

(二)发展目标。

经过5年的发展,形成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并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重要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使农产品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农业总产值年递增3%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5%,达到2050元。并培植企业与农民形成稳定的利益连结体,促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收部分有60%左右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全县50%以上的优质粮油基地、经济作物基地和畜禽养殖基地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链;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的农业增加值在全县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达到40%以上。

三、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的主要原则和重点领域

(一)主要原则。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优质、安全、生态、方便、营养的农产品,巩固城市消费市场,开拓农村、小城镇和国际市场,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

2.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优势,依托优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有机结合。

3.适度规模经营。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要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和市场需求相适应,既要有龙头骨干企业,又要有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农业企业来带动。

4.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技术,选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装备,鼓励积极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

5.发展和保护相结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采取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切实发展可持续农业。

6.加强宏观指导。通过制定和实施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规划、优惠政策等,引导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铺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新上项目一开始就要做到高起点、高水平。

(二)重点领域。

1、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优质粮食基地15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3万亩。其中:一是在南部七乡镇海拔1500米以下地区,建设热区优质软米基地5万亩,我县荷花、中和等南部乡镇,海拔1500米以下地区,具有5万亩的热区优质稻优势,年产1400万公斤左右,为满足县内外消费者的需要,通过政府给予贷款贴息扶持,建设精米加工生产线一条,日处理50吨,年产1.5万吨的规模,年产值8000万元,实现税收700万元的龙头企业。农业局负责建无公害基地建设,企业按无公害生产规程进行生产,打出无公害食品品牌。

二是在腾越、小西、打苴、曲石、界头、中和、荷花等乡镇,海拔1500—1700米地区建设特色饵丝专用米基地5万亩,腾冲饵丝这一品牌已被省内广大消费者接受,已逐步打入省外市场,为了把腾冲饵丝品牌做大做强,通过政府给予贷款贴息扶持,具有一定基础,经营机制灵活的民营、私营企业、加工大户,三年内实现年产1万吨规模,产值上1亿元,税收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农业局负责建无公害饵丝基地,企业按无公害生产规程进行生产,打出无公害食品品牌。

三是在曲石、界头建设糯稻、优质粳稻基地2万亩。农业局负责无公害基地建设,通过政府给予贷款贴息扶持,将龙口酒厂培植成年产值上500万元的农业企业,带动全县酒业加工产值达到2000万元以上。

四是在明光、瑞滇、固东、马站等乡镇建设荞麦基地3万亩,其中在明光建设无公害基地1万亩。农业局负责基地建设,通过政府给予贷款贴息扶持,将明光荞粉厂培植成年产值上500万元的农业企业。

2、优质油料基地

腾冲油菜生产属全省第二大县,并且优质“双低”油菜所占比例大,年产近2000万公斤,现有毛油加厂250多个,但除和顺双虹植物厂年产400吨精炼油外,无一家企业生产精炼油、高烹油,来拉动全县毛油生产的再次加工升值。抓住全国建设长江油菜带和省政府将我县列为滇西油菜片区中心的机遇,一是建设优质油菜生产基地20万亩,总产2500万公斤,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万亩;并加大扶持私营、个体企业,创建日处理50吨精炼、高烹油、三年内实现年产1.5万吨规模的双低油菜深加工生产线一条、产值上亿元,实现税收1000万的龙头企业。政府每年扶持500万元贷款的贴息补助42万元(县财政补助22万元、县农业局向上级争取扶持20万元)连扶持3年,农业局负责建设无公害原料基地、企业按无公害生产规程进行生产,打出腾冲菜油品牌,不仅打入市场满足国内需要,而且抵御国外进口菜油的冲击。

二是在腾越、中和、曲石、马站等乡镇开发红花油茶5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0.5万亩。

3、无公害、有机生态茶园建设

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施龙头带动和无公害战略,重点抓好中低产茶园改造及良种更新,建设清凉山、高黎贡山两个无公害、有机生态茶园。带动茶叶生产实现,茶叶总产量3500吨,茶叶总产值3600万元,茶农收入2500万元,茶叶总税收160万元。

4、优质烟叶基地

贯彻国家“双控”、“双提高”政策,合理规划、择优布局、向最适宜地区集中发展,强化科学管理,提高科技含量,主攻单产和质量,以界头、曲石、固东等乡镇主产区为重点,抓好6万亩优质烟生产基地。按市场需求逐步推进我县晾晒烟发展,创建国家级腾冲火山牌烟叶品牌。实现总产量650万公斤,农特税1100万元,烟农收入5100万元,综合合格率85%。

5、优质畜禽生产基地

着力开发绿色畜产品,在稳定提高生猪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特色畜牧业资源优势,优化畜牧业结构,使草食畜群产品与猪肉产品比例达到30:70,建成优质肉牛、黄山羊生产和出口基地,实现出栏优质肉牛4万头,其中外销2万头,出栏黄山羊5万只,外销3万只,建设20万只肉鹅基地、百吨绿色山桂花蜜基地,万头肉牛、羊出口基地,旅游观光畜牧业示范基地和土鸡养殖等六大基地,以满足保山保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加工的需要,实现肉产量4万吨,畜牧业产值4.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农民人均增收400—600元。具体措施是:实行舍饲管养,大田种草10万亩,建饲养能繁母牛20头以上的专业养殖大户2000户,建养牛示范村40个,每村养牛户达100户,每户饲养能繁母牛3头以上,每村建一个冻改点。

6、优质中药材、香料基地

依托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优势,大力培植以草果为主的香料作物6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0.5万亩。新植以茯苓、重楼、厚朴、山楂、柯子为主的中药材示范园500亩。

7、优质林(果)基地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优化林果结构,建设干水果基地20万亩,其中核桃发展到2万亩,板栗发展到1.5万亩,银杏种植稳定在10万亩,梅子5万亩,在北部建设2万亩木瓜基地,在南部建设1万亩桠柑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珍稀优质用材林10万亩;工业原料林5万亩;名优经济林5万亩。通过政府给予贷款贴息扶持,培植5-10户龙头加工企业,带动果脯(果汁)加工产值达到8000万元。

8、特色农产品基地

依托“订单农业”,木薯种植发展到1万亩,2005年种植2000亩,山葵种植发展到1万亩,2005年种植400亩;巩固和培植蔬菜基地7万亩,其中依托县城大型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及无公害农产品专柜,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1万亩,开发高黎贡山野菜200亩;建设钢架大棚开发花卉及绿化苗木示范园15亩;利用好田好地开展甘蔗高糖、高产、降低成本技术攻关2万亩;在城区坝子利用低洼、冷浸低产田开挖精养商品鱼生产基地5000亩,向市场提供鲜鱼5000吨,继续探索价值较高的虹鳟鱼等冷水性鱼类的养殖技术,使之尽快得到推广应用。

四、促进优质农产品加基地建设的重点工作

(一)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

各乡镇要根据实际资源等优势及本基地建设意见,制定本乡镇的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县级各涉农部门要做好乡镇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指导,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二)建立生产经营新机制。

鼓励各基地的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向农民订购绿色、无公害原料,要以超出市场价5%—10%的价格收购,并给农民原料价5—10%的利润返还。

(三)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

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要重点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多方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强农产品加工制品市场竞争力。

(四)健全质量安全体系。

参照国际标准,制订和健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技术培训,举办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样板,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专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检验检测手段,抓好质量申报、认证、管理工作。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测和检查,完善有关法规并严格执法。版权所有

(五)扶持和发展中介组织。

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业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等中介组织建设。发挥各种专业化中介组织在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协助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等方面的作用。

五、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国家投入力度。

提高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投资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增加对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投入。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扶贫以工代赈等有偿、无偿资金,要重点支持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科技、农业、乡镇企业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科技开发资金、教育培训资金,应有一定比例用于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外经贸等部门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制品出口的支持和协调服务。

(二)给予相关的金融支持。

商业银行要将支持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和完成订单生产所需流动资金,有关银行应积极予以支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应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应把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列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

(三)落实税收支持政策。

对农产品出口实行与法定退税率一致的退税政策,出口退税率尚未达到法定征税率的农产品,应优先考虑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技术和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符合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的,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重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所得,要落实免征3——5年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四)其他配套措施。

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经营和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用地,要优先安排审批,其征地费用按下限标准执行,地价按征收成本价(征地费+税费)执行。龙头企业用于建设大棚、非永久性畜禽饲养场、水产养殖场及农产品收购场所用地,均视为农业用地。电力、自来水部门要保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供电、供水。在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同时,鼓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通过技术报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方式、领办创办、协办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凡自愿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领办、创办龙头企业的农科人员,经主管部门批准,可保留职称,带薪五年,经本人要求,可回原单位工作,也可以办理辞职手续。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干部职工以资金、技术入投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合法化收入,着力培植一批新技术农业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