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工程云计算就业方向

网络工程云计算就业方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网络工程云计算就业方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网络工程云计算就业方向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网络工程专业 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

论文摘要:本文在调查、分析了用人单位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技术、技能要求和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网络工程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和对应的知识点,设计了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并制订了相应的教学计划,供相关单位借鉴和参考。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小到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并且这种应用趋势还在不断向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更高的要求发展。于是,包括政府、军队、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在内的社会各行各业对网络技术各方面的人才需求急剧增长,作为高等院校,如何适应时代需求,培养掌握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成为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战略任务。

目前各行各业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技术人才呢?而国内的高等院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否完全满足这些需求呢?为此,我们一方面调查并分析了多个典型行业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与技能要求,另一方面跟踪分析了包括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美国MIT、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西点军校、CC2005、加拿大Dalhousie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国立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院校当前网络工程或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网络工程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及对应的知识点,然后制定覆盖各知识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2用人单位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技术、技能的要求

我们对国内外从事网络设备设计、生产的科研院所和厂家的技术人员、从事网络组网工程的系统集成公司的工程师、从事网络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军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网络管理员、从事网络技术教育的高等院校教师等典型单位及相关工作岗位进行了关于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技术、技能要求的现状和和发展方向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围绕图1所示的网络工程生命周期,目前及未来五到十年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分为科研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三个层次,且应具有以下五方面的技能。

(1) 网络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

掌握网络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网络存储、网闸、网关等网络设备的体系结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制造工艺等相关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的网络硬件工程师岗位,从事网络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设计与制造等的工作。

(2) 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技术

掌握包括局域网协议、广域网协议、TCP/IP协议、网络安全协议、网络管理协议及其他网络新应用协议等的工作原理、协议标准描述、协议分析与设计、协议实现、协议测试与验证等相关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的网络系统软件工程师岗位,与网络硬件工程师一起从事网络新技术、新设备、新协议的研发、设计与实现等工作。

(3) 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技术

掌握包括C/S模式和B/S模式的网络编程技术、基于网络的MIS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技术、Web系统与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分布处理技术、网格计算与云计算技术、网络备份与恢复技术、P2P网络技术、.NET技术、J2EE技术等在内的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网络应用软件开发技术公司的网络软件开发系统分析员与工程师岗位,从事各行业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工作。

(4) 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技术

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网络路由的设计、网络服务的部署、网络可靠性与安全性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子网与IP地址的规划、综合布线方案、网络施工方案以及网络测试与验收方案设计、论证等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网络系统集成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岗位,从事各行业网络组网工程的方案设计与论证、工程实施与系统集成等工作。

(5) 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技术

掌握网络设备与系统的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管理、网络性能评价与优化、网络安全防范等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军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信息中心网络管理与维护岗位,从事各单位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等工作。

其中(1)、(2)属于科学研究型人才,(3)、(4)属于工程型人才,(5)属于应用型人才。

3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从2002年起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到目前为止,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已有两百多所,即使未开设的院校在其计算机专业中也大量涉及到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教学成果,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网络工程专业定位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在各个高校开设网络工程专业之时,正是国内企事业单位网络工程项目建设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人们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主要侧重组网工程的建设者、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单位对组网的需求增速放慢,同时网络管理与维护的工作逐渐被一些大专、职高的学生占据,从而导致按上述定位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学生找工作困难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定位太低,网络工程专业只关注了组网工程的建设环节,没有涵盖网络工程生命周期中的全部环节,因而导致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面窄、参与技术研发的后劲不足,进而使用人单位甚至院校本身对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力乃至网络工程专业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为此,许多有识之士建议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学科地位,从原来隶属于系统结构下的三级学科提升为计算机科学技术下的二级学科,并更名为网络技术(NI),然后对网络工程专业(或更名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重新定位,使该专业的教学内容覆盖整个网络工程的生命周期,并根据新的定位,研究并制定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指导、规范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与实践,提高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4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图1所示的网络工程生命周期和行业用户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技术、技能的要求,我们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包括以下五个目标或专业方向:(1)网络硬件设备的设计与开发;(2)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3)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4)网络工程设计、规划与实施;(5)网络系统的管理、维护与评估。

5网络工程专业知识领域

为了达到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在教学计划中除了数学、物理等公共学科领域外,还需要包含以下知识领域(各领域涉及到的知识点由于篇幅关系,在此未列出):(1)电子科学与技术;(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网络与数据通信技术;(4)信息安全技术。

6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围绕网络工程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点,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五模块组成: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专业实践模块。首先通过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然后根据专业方向或自己将来准备从事的工作岗位选修相应的课程;最后通过专业实践环节的综合训练,起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的作用。具体来讲,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 网络硬件设备研发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电工与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计算机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系统工程、计算机接口与控制、VLSI技术及应用、人机交互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新技术、新产品的硬件方面的创新研究和设计制造的能力,以满足科研单位和网络设备厂家的硬件设计工程师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2) 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计算机网络、Internet协议分析、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新技术、新产品的系统软件方面的创新研究和设计的能力,以满足科研单位和网络设备厂家的系统软件设计工程师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3) 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技术、网络计算技术、分布式系统导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导论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以满足行业软件公司软件工程师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4) 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网络工程、信息系统集成、移动通信技术、通信系统、程控数字交换原理、接入网技术、网络性能评价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工程规划、技术方案设计与评估、组网工程实施等方面的能力,以满足系统集成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5) 网络系统管理维护与评估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性能评价、网站设计与维护、计算机故障诊断与维护、信息安全法规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系统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以满足企事业单位网络管理员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7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实施计划

在制定实施计划时,需要考虑课程之间的依赖关系、各学期课时量平衡关系等问题。同时,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完成必修课学习的同时又兼顾学生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三、四学年秋。另外,为了更好地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我们建议第四学年春不安排课程教学,如果需要可以适当安排2~3次专业讲座。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学分、总课时、实验课时、考试课时及教学安排。

8小结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正在不断向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更高的要求发展,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作为高等院校,必须适应时代需求,不断修正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实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培出养掌握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

网络工程云计算就业方向范文第2篇

摘 要: 进入“互联网+”时代,应用型网络人才的需求和培养之间形成了巨大落差。本文在研究“互联网+”时代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特点和分析当前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具有较高可行性的、培养应用型网络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从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出发,提出“重基础强实践,重能力强应用”的实践教学理念,并形成科学、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互联网+; 网络工程; 实践教学; 模式;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07-95-03

Explor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for network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the Internet plus age

Wang Xinzhong1, Huang Jinyu2

(1.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 Guangzhou, Guangdong 511363, China;

2.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u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

Abstract: Enter the "Internet plus" era, a huge gap between the demand and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network talents is fo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 and the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etwork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of training applied network talents with high feasibility is explored.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plus" era, starting from the social demand for network talents,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e teaching idea of "Pay attention to the found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Pay attention to the ability and 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and forms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scientific,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network engineer;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system

0 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实践风起云涌,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互联网+的动力来自于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网络工程专业涉及互联网+课程。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内容能切合“互联网+”的步伐。在网络工程专业完整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互联网+”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注重新课程、新技术引入到教学中来。

1 研究意义

从人才需求出发,目前各类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下对网络规划师、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等工作岗位的需求量以及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现在的大部分高校培养出的网络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有相当比例却因不具备实用的网络技能被企业拒之门外。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高校网络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着“教”(培养)和“用”(就业)脱节的情况。

我们的教学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与创新精神的重要过程。在提倡和推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大环境下,我们把实践教学作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真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办法,同时也是解决网络应用型人才供求关系之间矛盾的主要途径。

2 目前现状

2.1 传统网络工程的特点

目前,“互联网+”时代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全面性。“互联网+”融合多种产业,涉及的方面比较广,如金融,政务,商业等领域,同时在技术上要结合科技的新技术,特别是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内容,对网络技术人才的要求更高。当前,网络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有:计算机网络、交换与路由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通信编程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安全、无线网络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综合布线等,这些课程在整个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1]。同时,这些课程都有相应的实验和实践环节,且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此外,这些课程间的关联也非常密切,结合新技术的地方越来越多,如云计算、大数据等,其实践教学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技能水平。

2.2 传统网络工程实践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目前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如:①过分依赖理论教学,实验和实践教学重视不够;②课程之间结合不够,课程与新技术结合不够,新技术引入课堂滞缓;③实验和实践设备和环境不够完善,特别是工程实践内容需要大量的网络设备作为支撑,设备更新匹配不及时;④学生课后难以充分利用实验室设备进行实验,大多数学生借助仿真实验环境来解决,但没有处理好仿真环境与真实环境的区别与联系;⑤缺乏综合性实践的网络平台,大部分实验和实践只停留在验证性层面,实验时间短,综合性不强;⑥毕业实习存在走过场情况,没有真正深入企业,同时,毕业设计缺乏创新,部分设计脱离实际需求与应用,很难体现实际价值。

3 “互联网+”时代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方案探索

“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它的前提是互联网基础设施广泛安装,这相当于重新定义了信息化,互联网+将推动各产业的互联网化。

3.1 引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工程专业所需的新课程并深化课程间联系

从网络工程方向的主干课程计算机网络、交换与路由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安全、无线网络、网络操作系统、综合布线出发,引入“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工程所需的新课程,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课程,形成网络工程实验和实践新的教学体系。深化课程间的联系关系,引入新技术到课堂,并与网络技术相衔接,如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课程,要把这些新技术切入到实践教学中,并通过综合实践联系好课程间的前后呼应关系,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符合“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人才培养的规格[2]。

3.2 结合实际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和学时并提高综合实践与设计的能力

结合网络工程专业特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验、实践学时,组织学生集中实践,部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作为两门课程来开设,并且学分独立,以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同时,每门主干课程开设完后,在接下来的一学期都布置课程设计,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综合设计的能力,并加入一些新的跟实际工作密切联系的内容,切合企业需求,对实践教学内容做进一步的扩充和创新。

3.3 从实际需求出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对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实践,并应用于实际需求环境,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实际网络运行的状态,理解“互联网+”时代的网络需求,增进学生与社会及企业的联系,摆脱毕业时与社会脱节的困境,同时理解好“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工程的重要性,为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注重最为关注的网络技能,重点集中在网络互联设备、网络建设和维护、网络安全和无线网络、网络与学科融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方面,包括网络系统和应用服务搭建、运行管理和日常维护以及网络运行安全、大数据等。让学生必须掌握大中型网络的组建与管理、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各种网络系统平台下应用服务器的搭建与管理;掌握主流广域网技术与流行的接入技术的配置与管理、路由与交换配置管理;学习实用的企业网络应用安全方案、企业无线网络规划方案等;学会通过网络管理软件对网络实施管理等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3]。另外,加强综合性实验和实践培养,以企业网络项目为基础,以小组形式完成较大型网络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并让学生掌握主流网络技术,增加学生的选择技术的能力,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4 结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完善实验和实践环境

结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完善实验和实践环境,注重网络与这些技术的融合,充分利用网络实验室,网络规划与设计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无线网络实验室,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实验室,并结合相关仿真环境和虚拟环境,如VMware,GNS3,Cisco Packet Tracer,VSpere等。同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广泛业务,涉及金融、商业及政务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的学分,采用分组教学,项目式教学,以小团队的形式开展实践[4]。另外,在教学模式上,采用重基础、强实践的方式。必须让学生掌握基本网络技能,进而掌握综合性实践的技能,并学习掌握在多种技术中选择最佳技术的能力。

3.5 开展校企合作,深化合作内容

“互联网+”时代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非常需要引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同时引进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并安排指导学生的设计[5]。充分利用好企业引进的工程师进行开放性实验,开放性实验旨在使学生能利用有限的网络设备自主掌握除课堂教学实验内容之外的其他相关内容,如学生自己感兴趣但受限于网络设备的基本网络技能。开放性实验既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网络技能,又可以锻炼其运用知识、技能自主再学习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时,考虑让学生深入企业,试行学年实习方式。让企业一线工程师指导,多布置和实施综合性规划类与设计类实验,因为综合性实验内容可以训练学生实施企业网络搭建与管理能力[6]。通过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与故障排除的能力,从而使其具有解决企业网络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4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以强化实践动手能力为手段,以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增强实践能力为根本,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让学生具备应用型网络人才所需的网络基本技能、动手解决问题的技能、学习创新的技能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结合现有实践环境,辅以仿真实践环境,让实践教学充分开展,并紧紧把握实践性和应用性两个要点,确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成为适用人才。以校企合作为抓手,与多学科融合为契机,引进企业优秀的一线工程师进课堂并参与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让学习实践的内容能和企业及社会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何建新.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西安科学大学《高教研究》,2011.2:65-69

[2] 郭杨.民办高校计算机网络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价

值工程,2014.35:217-218

[3] 黄治国.网络工程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践教学创新[J].实验室

研究与探索,2011.12:146-149

[4] 李平.网络工程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

论坛,2013.4:113-116

[5] 苗春雨.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网络工程实践教学模式[J].计算

机教学,2014.6:102-105

网络工程云计算就业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实训;师资队伍

我国的独立学院产生于1999年,是以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普通高校,被称为中国高等教育“第三种模式”[1],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至2009年4月,全国经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共有322所,其中江苏有26所;随着独立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2009年江苏省高考录取率已达到70%以上,更多学生有了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满足了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2]。

1就业现状

2002年以来,高校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连年下滑,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传统专业遭遇就业寒潮[3],出现了毕业生滞销现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30万人,比2009年多了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计算机专业人才真的“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

就业难固然有大环境的影响,例如全球金融危机,此外劳动力密集型、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也使部分用人单位追求实用和低成本。但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国内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轨,学生眼高手低、对自己期望值过高也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2独立学院教育现状分析

1) 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分析。

我国的“应试教育”由来已久,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内容上偏重理论知识,实践环节重视不够,教学过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4]。尽管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了“计算机二级证书”,但与社会所需的一些技能存在脱节,专业的事做不了,一般的工作别的专业毕业生也能做[5]。毕业生感觉大学4年“什么都学过,什么都不会”,感觉应该多学一些技能和社会接轨,能在社会上立足的知识。

2)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加上目前高校对实验教师普遍不重视,使刚刚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不愿意直接进入实验室。教师队伍项目实战少,实践能力欠缺,注重使用,缺乏培养[6]。目前所谓的独立学院绝大部分并没有真正独立,依托母体师资,难免有将本三的学生当作本一、本二的学生来培养的嫌疑。

3) 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对本三层次的学生而言,其自身的学业水平与本一、二的学生有差别,学生生源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自觉性不高,仅凭学习兴趣,缺乏刻苦勤奋的精神。进入大学,面对松散式的高校管理,他们失去前进的动力,老师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甚至教了还不学是目前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的现象[7]。

3计算机专业能力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由原来的毕业教育转变成了就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标准,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国内独立学院绝大部分定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提出了“理论够用、能用、会用”的人才培养模式[8],教育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积极响应社会所需,提供学生专业教育。根据市场需求,我院计算机专业分为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方向,以下为我院提出的各专业知识结构、相应课程体系以及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一些举措。

3.1计算机软件方向

要求必须掌握文化基础(信息技术)或计算机导论、语言基础(VC++、Java)、计算方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课程的基础知识;掌握数字逻辑与系统、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汇编与微机接口、Linux操作系统、软件工程(UML)、数据库系统应用等应用基础课程知识;具有系统集成、嵌入式系统图形与动画技术、网页与网站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应用能力。

3.2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

要求必须掌握文化基础(信息技术)、VC++、Java网络基础(华为网络学院1)、数据库、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网络应用基础(华为网络学院2)、数据通信、网络程序设计(VC下的网络编程、.NET、Java)、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等应用基础课程知识;具有系统集成多媒体(语音、视频)、通信网络安全、网络测试、无线网络、网站设计(三剑客)、网站应用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游戏、3P)、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的应用能力。

3.3实践能力要求

为进一步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要求:1)教师对应用与创新培养中关键的知识点、难点要反复提示,让学生达到巩固、消化、熟练的程度。2)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建立校内、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让学生更接近就业的实际需求。3)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时俱进,使学生利用新工具、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加强考证训练。考证使学生不仅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还具有专业技能证书,为就业增加筹码。

3.4 “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训师资队伍

针对目前高校教师缺乏项目实训的不足,我院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

1) 集中进行短期的教师培训,让他们到企业脱产学习、参观学习。在不断更新设备的同时,加强与厂商的联系,树立教师“先做学生,后做老师”的典范,体现换位思考的理念。

2) 双师型人才培养。在努力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积极鼓励学有余力的教师参加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认证考试,参加国家计算机水平考试。我中心有两人取得锐捷网络工程师证书,两人取得华为-3COM公司的网络讲师认证证书,一人取得软件设计师水平证书。

3) 出台相应的政策,引进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才,充实实验教师队伍。例如我中心与江苏科技大学船苑电脑公司网络工程部联合,聘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工程师参与网络工程实验项目的开设和指导工作。

3.5校企实训基地的建设

目前,我校的校外实训基地较少,为此,我院采取微缩模型,充分挖掘现有实验室的能力,如在网络工程的教学实习基地模拟网络布线现场施工的环境,按照功能大致划分为示范区、制作区、施工区,使学生能实战演练;在影子工厂实训室引进了金舟公司影子工厂教学实习软件和电子商务教学实习软件,针对企业资源计划模拟系统(ERP)、电子商务模拟系统、物流管理模拟系统、旅游管理模拟系统、房地产管理模拟系统等课程开展演示、操作及实验教学,对企业中的职能及流程进行仿真,使学生对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资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6江苏微软技术中心合作模式

为提高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学院与江苏微软技术中心合作,在大学四年级时为学生提供“微软软件工程师实训体系”合作计划。学生在资深项目经理的指导下,运用最新的软件技术和技术架构体系,进行大型应用软件的实际开发,体验大型软件公司的工作流程,体验微软企业文化。学生在编程经验和大型软件的测试方面得到锻炼,掌握了正规的编程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

4学生学业、职业规划的制定

4.1帮助新生制定学业规划

中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受班主任、家长和就业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功利性,所读的专业有可能并非是自己喜欢或向往的专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其新的努力方向还没有确立,学习方式和管理方式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新生不能很快转变角色,往往把握不住自己,甚至一学期有好几门课程不能通过。因此,帮助大一新生做好学业规划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专业教育,可帮助学生明确专业目标和努力方向。对于大一新生,主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为今后在工作上自觉、主动学习做好准备,可以采取考证的方法来实施这一过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全国、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大二是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要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可通过计算机水平考试(初级),全国、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完成规划。

4.2指导学生选择就业方向

大三学年是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今后就业选择方向的关键时期,在积累了一、二学年的基础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我们利用校企合作进行项目实训和短期培训,采取“做中学”的措施,解决学习与社会的衔接问题,可以通过企业认证(思科、华为、锐捷),计算机水平考试(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四级)来实施。大四是学生告别本科阶段学习,投身社会,创业、就业的过渡期,学院派学生到真实的企业环境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进行大型项目的实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动手能力、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素养。

5结语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在工程实践、操作等方面的技能已成为重要任务。我院本着“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为了一切学生成才”的办学宗旨,以“育人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战略[9],继续发挥校企合作办学的机制优势,取得了就业率达85%的可喜成绩。

参考文献:

[1] 陶建平,常本勤,顾建业. 民办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7(3):102-103.

[2] 周苏. 独立学院发展十年[J]. 计算机教育,2009(23):149-156.

[3] 陶建平,刘书一,顾建业. 高校实用网络技术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与网络,2007(19):57-59.

[4] 乔淑云. 提高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23):97-99.

[5] 刘爽,李锡祚,陈鹏. 就业导向的IT实训方法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9):140-143.

[6] 裘正定,周洪利. 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J]. 计算机教育,2010(10):114-118.

[7] 李宁宁,邓丽. 高质量就业的有力保障:项目实训[J]. 计算机教育,2010(10):137-140.

[8] 何静嫒,朱征宇. 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2):25-27.

[9] 陶建平,刘书一,顾建业. 实验室软、硬件建设的改革与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135-136.

Employment-oriented Education of Computer Majors in Affiliated Colleges

TAO Jian-ping, LIU Shu-yi

(Computer Center of Nanxu College,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4, China)

网络工程云计算就业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专升本教育 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深化我省专科教育改革,提高专科教育质量,根据云教[2002]1O号文件的精神,最近几年来,在云南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全省正在开展从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和高职院校优秀毕业生中通过考试选拔录取进入本科阶段学习(以下简称专升本)的工作。这是一项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举措,促进了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云南省教育厅的安排,2007年云南民族大学开始举办专升本教育,具体由职业技术学院负责组织教学、管理等相关工作。从当年开始,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专科毕业生进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参加两年本科阶段的学习。从历年的招生情况来看,通过专升本考试被录取进入我校该专业学习的学生主要来自于全省两种不同类型的专科院校:一是传统的以学科教育为主的高等专科学校,二是省内的高职高专院校。同时,学生专业来源较为复杂,专业种类较多,大部分学生在专科阶段所学的专业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都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自2007年开始,我校职业技术学院就对相关专业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开展了认真的研究与探索,并且每年都要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本文结合我校高职“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际,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以期能够对我省相关院校同类专业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高职“专升本”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无论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是教育的主体,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认识。从我省的情况来看,由于高职“专升本”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各招生院校对专升本相关专业的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问题仍然处于边实践边探索阶段。

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专业而言,我省每年除了少数几个学校招生人数相对较多外,其余相关院校每年的招生计划数被限制在10人左右。因此,各相关院校对该专业的办学模式有较大的差异。对于招生人数很少的学校,主要是将专升本学生插入到相应的普通本科班三年级学习,由于不能根据这些少数专升本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技能特点和素质状况重新组织教学,很容易造成学生知识、技能培养上的断裂。而对于招生人数相对较多的院校,主要采用单独编班的形式开展“专升本”教育,基本上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灵活组织教学。

从云南民族大学的实际来看,每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招生人数相对较多(表1所示为历年招生情况)。因此,学院对该专业一直都采用单独编班的形式组织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

经过调研发现,该专业学生大都来自于我省各高职高专院校,由于教育类型和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专升本学生升入本科院校高职学院学习后相对比较适应;但是,由于学生来自于许多办学风格各异的专科院校,专科阶段所学的专业又大相径庭,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特点差异较大。因此,在专业建设方面如何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本科两年期间进一步强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再培养、更好地提高其职业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问题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其中,专本课程有效衔接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实践

经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和教学改革实践,我们认为,高职专升本教育理应属于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了充分体现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在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思路,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定位,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学习兴趣分几个不同的专业方向设计开发了较为全面的课程体系,将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相关职业资格(如网络工程师、软件设计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多媒体应用设计师等专业技术资格)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纳入该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不断加强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充分考虑专本课程的衔接,相关课程的设置既要强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要拓展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比如,专科阶段英语课的教学主要围绕普通高校专科英语应用能力(CET-A或CET-B)的要求组织,因此进入本科阶段后还必须按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要求开设相关课程;在“两课”教学中,进入本科阶段后必须增加《基本原理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以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对于专业课程,一方面,通过《项目开发实训》、《计算机网络技术综合实训》等课程的开设,进一步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学习兴趣将专业核心课程分方向进行模块化设置,由学生自主选择,重新分班组织教学。

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对于多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我们加大了课内实训教学的力度,让学生多开展一些项目工程实训,以更好地培养其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对于多数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小组学习法,构建了课堂和实训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做”有机融合,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突出了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校期间,对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指导等课程,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同时要求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或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能力等级证书。特别是在教学改革方面,配合学分制和免听、免修制度的实施,使专科阶段学有所长的学生更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选课学习,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本,确保了我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硬件、软件与技术应用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与方法,能熟练地应用多媒体技术、程序设计或网络技术等解决实际问题,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

质的技术开发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特色,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开发、网络系统集成、信息系统开发维护与管理、数码媒体设计开发、网站开发建设、IT营销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选择到国内外相近学科的高等院校或行业继续深造或工作。

(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以数码媒体方向为例,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如下:

1.思想政治素质和基础能力。包括:①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②具有公共道德和法律意识;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④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⑤具备较强的数学能力和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

2.专门技术能力。包括:①媒体艺术设计能力;②数码多媒体技术应用、开发能力;③网络工程设计、实施及管理能力。

3.关键能力。包括:①学习能力;②工作能力;③创新能力。

4.职业延展能力。包括:①IT营销能力;②教育教学能力;③较强的科学研究水平。

(三)专业方向及主要课程

结合学生实际,我校对该专业设置了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和数码媒体三个专业方向。以数码媒体方向为例,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课程包括:大学英语、线性代数、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概论、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综合实训、计算机图形学、艺术设计概论、构成原理、数码摄像技术、MAC OS x技术、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项目开发实训等。

(四)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训、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其中,多数专业课程的课程实训课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社会调查是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到相关企业进行调查并撰写调查分析报告,还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至少做一次兼职;毕业实习是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综合训练,并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四、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我院相关专业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除了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方面得到了较好的提升之外,还进一步强化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连续几年来,相关专业毕业生年终平均就业率均超过了95%,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2009年,我校职业技术学院被云南省教育厅批准成为高职本科办学的试点单位之一,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高职专升本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力争成为全省专升本教育的主要实践基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大奎,陆瑞峰,林冶高职“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2]李志峰,梁世翔,高职专本衔接学制的类型与课程结构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3]颜宏亮“专升本”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4(2)

网络工程云计算就业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得到了很大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此同时,在信息化社会下,我国需要更多应用型、实战型的计算机人才。在此基础上,推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受到资金、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导致计算机课程体系不完善,降低了教学效果。鉴于此,必须加快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下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计划

以某职业院校为例。该学校在计算机教育课程改革中,遵循了以下原则。第一,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第二,要突出针对性、应用性。第三,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四,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五,结合课程的实际特点,突出改革特色。根据上述原则,该校制定了改革的计划。表现为:针对三年制专业的学生,将学时设置为1600-1800。对于两年制的学生,学时则设置为1100-1200;综合考虑市场、企业发展动向等因素,制定出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大计算机应用型、实战型、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在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行选择专业方向,就业方向。同时,提供配套实验课程,加大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专业的方向包括:计算机图形设计;应用编程;网络工程;电子技术等。最后,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实验室系统。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签订人才协议,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服务。

二、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工作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现象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课时平均各占一半。同时,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重视基础理论的实用性、技术性。比如,经过多次研究,将以往零散的数学课程与计算机融合,编写成《计算机数学基础》。然后,增加相关应用性的知识,以及比较实用的数学软件,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将其作为工具,更好的为计算机专业服务。第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针对不同的主干课,不仅要安排实验,还要开设独立的实训课,给学生创造实际的工作环境。这样,便于他们在能够将理论知识内化,应用到实践当中,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计算中,有效的整合了《社会主义理论课程》、《思想品德》等。同时,针对相关的公共课程,也做了改革。比如,采用社会调查、实践等方法,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除此之外,还增加了相关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等方面的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五,编制教学大纲。按照基本技能、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要求,编写教学大纲。在编写的过程中,参考近年来高职高专的相关标准,结合院校的实际资源配置特点,对以往的大纲进行修正,以此来编写新的教学大纲。第六,按照相关的实践指导书,对教材进行编写。比如,出版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相关的实验指导书等。

三、与课程模块开发

在课程模块开发中,按照专业知识、职业方向、能力等要求,对专业课程进行设计。同时,也设计了基础课程。具体来讲,将计算机专业基础模块设置为:应用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网络与通信应用基础、电子系统与原理、数据库与应用、数据结构与算法实践、计算机专业英语等。与此同时,在专业方向模块开发中,包括会计学基础、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网页设计、计算机玩去哪技术、互联网工具软件、中小企业网络等。可以看出,上述模块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计算机专业特色。

四、对计算机人才的考核办法

首先,选择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包括合作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毅力、社会交往能力等。针对考不出的能力,将其认定为重点培养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其次,在职业资格证书中,引入综合评价。近年来,国家在职业资格证书准入制度方面,提高了重视度。该校的制定了双证书制度。第一种类型为基本技能,鉴定的项目有办公自动化、微机组装与调试技术、计算机组网技术。第二种类型为专业技能。包括:网页设计、平面图像设计、网络工程、数据库管理与维护、互联网应用等。最后,利用课程作业来考核。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包括作业、笔记、活动方法,作业、笔记方法,作业、案例分析方法等。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在计算机课程改革与实践中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受到了很多专家的肯定。然而,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不足的地方。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加大改革与实践的力度,不断解决存在的问题,完善各项制度,逐渐探索出一条更加有效的办学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计算机人才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最终,促进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快速、稳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熊会芸 单位:云南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周静,刘全菊,张青.高职高专学校与地方本科院校合并后通识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为例[J/OL].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5).

[2]汤怀,欧光云,曾昭江.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02).

网络工程云计算就业方向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网络技术职业岗位;课程建设;计算机网络

2003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以来,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国内高校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就计算机网络课程而言,目前已有包括本科、高职两个层次,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多个层次的数十所院校的精品课程项目得以立项、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国内兄弟院校前期开展的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2-3],大多围绕这个目标,根据不同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大胆改革和创新,取得显著成效,产生了很好的借鉴和示范效应。

我校是一所有着二十四年办学历史的地方性高职高专院校。长期以来,学校坚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十分重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工作。计算机网络是我校信息与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汲取他人宝贵的经验,借鉴兄弟院校的创新成果,同时结合自身地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定位的具体特点,积极探索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组)建设和改革新路子,这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工作。

1高职毕业生网络技术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1.1网络技术岗位特点分析

计算机网络是当今信息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之一。社会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旺盛,工作岗位呈现多样性。IT行业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岗位主要特点可概括如下。

1.1.1技术更新快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因此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的要求特别突出。学生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校所学的知识和养成的能力去适应其长久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学生注重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高职高专学校2~3年的在校学习时间本身比较短暂,如何兼顾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快速适应未来就业岗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之具备未来在岗知识更新的要求需要很好地加以平衡。

1.1.2实践能力要求高

与其他IT技术岗位类似,网络技术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实际动手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也非常突出。学生无论从事的是网络组建、网络运行、网络开发,还是网络管理等不同岗位的具体工作,都需要在熟悉典型网络技术、掌握典型网络设备运用技能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注重应用。这就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路子――那就是必须在学校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以真实工作岗位的模拟环境为实践教学空间,立足应用能力的培养。

1.1.3知识的复合特点明显

从事网络技术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除了要有一定计算机科学素养,熟悉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础知识外,另外具体岗位类型的细分,对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还提出了一定的复合要求。比如,从事网络应用,如网站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学生,除了对计算机局域网、互联网比较熟悉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数据库、程序设计等知识和技能。

1.2网络技术典型工作岗位及其能力规格分析

我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设于1993年,多年来,先后为周边地区企事业单位培养、输送了一大批IT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先期开展的毕业生就业典型岗位调查中,我系针对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提出了包括企事业单位中小型局域网管理与维护、企事业单位网站建设与管理、企事业单位中小型MIS系统程序员等6个典型工作岗位,并对不同的职业岗位分析了各自应重点培养和训练的核心专业能力。

从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从事网络技术工作的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还需要具备较强职业岗位能力,包括核心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专门技能等。从实际岗位的需求看,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分析如表1所示。

2 “计算机网络”课程组建设的具体实践

表1的网络技术工作岗位职业素养和能力分析,为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培养计划中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组的体系构建提出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2.1计算机网络课程组体系设计

从高职高专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培养计划中计算机网络课程组的设置,既要突出未来从事网络技术工作学生的能力培养,也要兼顾未来从事其他IT技术工作学生的需要[4-5]。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提出计算机类专业“网络技术课程组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图中“*”课程系选修课)。

为使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组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具备计算机网络分析、设计、开发、应用、维护和管理的能力,图1中网络技术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分为以下4个不同的层次。

2.1.1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课程

主要包括3门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PC组装与维护、Linux操作系统。这一模块为网络技术职业岗位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奠定基础。全部课程为必修课。

2.1.2计算机网络基础(核心课程)

该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典型局域网组网技术,深刻理解TCP/IP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典型网络技术的基本专业素养。该课程作为网络技术课程组中的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课程建设的重点。课程的教学采用“理论+实验”的形式组织,实验部分可分为模拟环境的验证性实验和真实环境的开放性实验两类。

2.1.3网络基础架构能力培养课程

主要包括实用组网技术和PDS与组网两门课程。前者以基本路由、交换技术为重点,以著名网络设备厂商的典型设备为背景,学习、掌握常见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等)的配置和管理技术,使学生熟悉业界主流网络基础设备的应用;后者为选修课,供有意从事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选学。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的基础知识,训练其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该课程中通过典型组网案例的分析、课程实训等环节,使学生具备独立开展一般中小企业内部局域网、互联网接入的规划和设计能力。

2.1.4网络综合技能训练教学环节

由“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网络工程实训”以及“网络技术职业技术资格认证培训”构成。该模块强调的是网络综合应用技能的训练,属于提高性课程,旨在使学生在前述3个模块学习的基础,进一步延伸、拓展专业知识,进一步训练网络综合工程能力。

2.2核心课程的优化与重组

课程建设初期,通过对我校及兄弟高职院校现行课程教学情况的调研,我们发现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

(1) 课程应用性特点尚不鲜明。

计算机网络课程本身是一门具有很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但传统国内高校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以OSI/RM七层模型为主线加以组织,“学院”气息很重。这一点对高职高专院校来说,问题特别突出。过于强调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的深度、广度和系统性,显然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实际不相符合,导致课程教学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的现状严重脱节。

(2) 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气氛呆板。

一般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大多采用“课堂教授+验证实验”的教学形式。从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看,这本无可厚非,符合课程的教学特点。现今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于过多强调课程的理论知识传授,导致“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形式的风行,课堂教学内容陈旧、枯燥,特别是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分析部分,高职学生往往如坠云雾,师生难以互动,学习趣味索然。

(3) 师资队伍不能与时俱进。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许多担任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教师,自身缺少专业实践背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的现象普遍存在,授课只能纸上谈兵,难以适应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其次,部分教师不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和知识更新,使课程教学与技术发展不相适应。

(4) 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建设滞后。

受专业建设时间和教学经费投入的制约,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条件与本科院校的差距十分明显,而计算机网络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两者的矛盾比较突出。单纯依靠普通计算机机房开设基于模拟环境(如Boson、Packet Tracer等)的网络基础实验,使得学生在网络技术诸多专业的技能训练上受到很大制约,存在很多缺失。

基于上述分析,我系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实践,首先从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入手。其基本思路是:

(1) 突出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突出职业性和岗位性。通过与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神州数码网络大学等著名网络教学平台的合作,开展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把课程的教学贯穿于实际的网络构建、应用和管理的工作过程中,突出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训练。

(2) 强调学以致用,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与周边网络、通信行业、企业的联系与互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新路子;充分发挥已建立的“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等校企合作平台的作用,深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构建校内网络实验室、网络工程实训室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拓展实践教学空间;以验证性基础实验、案例式组网实训、网络工程综合实训和实际岗位实践等形式,充实完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3) 课程教学与职业证书有机结合。

将网络技术职业技能取证引入课程教学体系之中,在前期已开展的“网络设备调试员”培训考证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思科、H3C、神州数码等著名网络行业资格证书,丰富课程的教学模块,凸现课程教学的职业性。

为此,我们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大胆摈弃了传统的OSI/RM模型为主线的组织体系,新的教学内容的组织体现了一般知识基础、基本技术方法和综合技术应用3个层次,兼顾了网络与通信基本原理、典型局域网技术、TCP/IP原理与技术和Internet典型应用等4个重点,如表2所示。

2.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我们的课程改革探索中,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是其中的重点工作。首先在实践教学内涵的充实上,初步构建了以下较为完善的体系。

(1) 网络基本原理实验:以校内“网络实验室”、“网络工程训练中心”为基地,采用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如Cisco Packet Tracer、Boson等)相结合的实验方式组织开展。

(2) 典型案例综合实验:在校内“网络工程训练中心”及校外合作企业中国电信衢州分公司、衢州市爱得发网络工程公司等基地分别组织实施。

(3) 网络工程实训:主要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在校外实习实施,并与学生的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有机结合。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我们通过依托校外合作企业,在实践教学中聘请了十余名行业技术专家,参与实践教学的指导。本系教师在配合外聘教师工作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锻炼机会。

2.4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取证的有机融合

为了体现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职业性特点,我们将网络技术职业技能取证与相关课程组建设加以融合。相关证书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关系如下:

(1) 网络设备调试员(管理员)技能证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应覆盖该证书所要求的知识、能力规格,学生修完该课程,完成全部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后,具备参加该证书考试的条件。

(2) CCNA、HCNE、DCNE等行业通用证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上述证书的部分教学模块供学生课内选修。学生修完本课程,选修网络技术课程组后续课程,或利用课程网站自主学习,扩展知识能力结构,经过短期培训后,具备参加该证书考试的条件。

3结语

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组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开展以来,大大推进了计算机类专业核心能力“中小型企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组建、运行、维护和管理能力”的训练工作。限于篇幅,课程建设其他层面的工作,如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本文没有系统介绍,留待后续进一步总结和报告。

鉴于课程建设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期性特点,我系前期开展的围绕计算机网络技术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组建设工作,尚在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之中。此前的许多改革实践,借鉴了兄弟院校的宝贵经验,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EB/OL]. [2003-4]. /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193&infoid=13676.

[2] 蔡开裕,朱培栋,徐明,等. 国家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8):69-70.

[3] 张继山,杜玉桥,王坤. 精品课程建设――三联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10):54-55.

[4] 尹德志. 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高等教育研究,2007(3):65.

[5] 周鸣争,汪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综合化的尝试[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74-76.

Professional Competence-oriented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Group

Develop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AN Yi-ming, QIN Ben-tao, LI Lin-jing, ZHENG Yue-zha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West Branch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Quzhou 324000, China)

网络工程云计算就业方向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物联网应用专业 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23

1 引言

随着中国“互联网时代”向“物联网时代”过渡,国家更加重视对物联网的建设,各个城市都相继出台了物联网产业链的建设策略,可以预见,在未来的10年里将形成巨大的物联网产业,作为物联网发展根本要素的人才培养尤显重要。中国教育部在2010年3月了《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数百所本科和高职院校申报和试办物联网相关专业。2010年6月教育部批准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因此,如何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成为我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研究背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最早于1998年提出,即在物体上增加一些射频识别( RFID) 和其它传感器,使物体彼此连接形成网络。物联网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包括网络、电子、射频、感应、无线、人工智能、条码、云计算、自动化、嵌入式等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及应用,它要让孤立的物品接入网络世界,让它们之间能相互交流、让我们可以通过软件系统操纵它们、让它们鲜活起来。

物联网被业内专家称为“下一个万亿级规模产业”。2012年2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中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技术创新能力要显著增强,要初步完成产业体系的构建,应用规模与水平要得到显著提升。并且指出要加大力度培养各类物联网人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目前,物联网产业正处在发展及完善阶段,需要大量的相关专业及知识结构的人才,作为国家级重点高新开发区腹地的高职院校,理应先于社会培养相关专业的技术性人才。

3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依据,实现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训练相结合,使学生成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结合我院依托交通行业的办学特点,通过进行企业调研和行业交流,根据对三年制高职网络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方向)面向的岗位群与专业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方向)主要面向网络集成与工程监理、物联网应用开发、信息安全与网络管理、网络应用开发、网络产品销售等相关行业,具备智能交通运输管理、物联网应用开发、智能家居综合布线和计算机网络建设、管理与维护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从事城市交通(含地铁和轻轨)物联网应用、智能建筑与综合布线工程、无线传感器网络维护与使用、智能交通和设备中信息化应用体系的相关软硬件维护、测试、应用开发等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参见图1的物联网专业职业范围和岗位表。

图1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职业范围和岗位表]

4 课程体系的创建

课程体系的创建就是为了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的构建一般有三大模块,即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岗位模块,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我们还适当开设选修课程,作为能力拓展的必要补充。

我院的教学安排是实行的“2.25+0.75”,也就是大三只有前两个半月在校学习专业知识,后面的20周时间为毕业设计和参加实习的阶段,因此专业的所有课程必须在大三前半个学期全部结束。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围绕学生基本道德品质、职业素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物联网应用的技术框架,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为主线,以服务南京及江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结合我院在交通运输业方面的办学优势,构建服务于交通行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的课程体系。具体见图2(见下页)。

物联网本身是应用性很强,并且知识交叉的学科,需要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从实验和实训入手,光传授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物联网实用人才。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每一学期都开设相应的综合实训课程,专业课程都安排将近一半课时的实验项目。开设实验和实训可以让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融合到实际的项目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些重点实训课程必须让学生参加国家或企业的考证,并获得相应证书,方能毕业,这样就能使得学生在考证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掌握物联网专业的工作技能。

5 人才培养规格

5.1 基本素质

* 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指导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 热爱本职岗位,乐于奉献,尊重同事,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 具有良好的就业观念、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 具有不断学习,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 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

* 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和业务开展能力。

* 具有专业的IT职业行为素质并可以从事相关IT类网络基础服务的能力,具有不断学习,创新实践,自我提高的能力。

5.2 专业技能和知识

* 具有网络工程设计、组建与维护能力;

* 具有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

* 具有物联网应用设计开发能力;

* 具有IT类网络基础服务、个人创业与发展综合能力;

* 具有不断学习,创新实践,自我提高的能力。

* 具有网络管理相关知识;

* 具有网络工程设计、组织与实施相关知识;

* 具有网络安全、网络系统维护相关知识;

* 具有IT类基础服务、智能交通、物联网应用开发等相关知识。

5.3 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学生毕业时可获得物联网应用工程师、高级局域网管理员、CCNA、CCTT、CNCIW网络安全认证等职业技能证书。(其中高级局域网管理员为必考,其他几项中必选1项,在考证学期初统一报名根据人数决定科目)。

6 课程体系的评价

有效的课程体系评价应该结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教育部门或学院制定的课程标准等指导文件,根据社会、企业对该专业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而确定。课程体系经过学习者、学校和企业的评价者评价,制定可行性课程体系评价标准,再来实施评价,最后通过提交报告和答辩的方式进行完整评价。评价流程如图3。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效果较好。

7 结语

物联网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它能使社会的经济、生产、管理更加高效,生活方式更加智能。物联网专业是一个全新的专业,且跨多种专业门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专业的建设上,要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物联网专项课题的研究、紧跟国际和国内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通过到物联网企业定岗实习等形式,促进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提高高职院校在物联网专业上的办学能力,为社会、企业输送合格的物联网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焕玲.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商业会,2011,(34).

[2]刘正,袁华,陈强.高职高专物联网专业建设的定位与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2,(8).

网络工程云计算就业方向范文第8篇

关键词:物联网;综合项目;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210-03

一、背景

物联网将物理世界网络化、信息化,对传统的分离的物理世界和信息空间实现互连和整合,代表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物联网引领了信息产业革命的又一次浪潮。目前,物联网理论与技术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和制高点。2005年11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上万物从轮胎到牙刷都可通过因特网主动交换,RFID、传感器、纳米、智能嵌入技术更加广泛的应用。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在2009IBM论坛上公布了名为“智能的地球”的最新策略。IBM希望“智能的地球”策略能掀起互联网浪潮之后的又一次科技革命。欧洲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台(EPoSS)于2008年在《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报告中分析预测了未来物联网发展阶段。2009年,欧盟执委会发表题为《Internet of Things-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的物联网行动方案,描绘了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前景。韩国通信委员会于2009年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目标是要在已有的RFID/USN应用和实验网条件下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服务、研发物联网技术、营造物联网扩散环境等。2009年8月,同志在无锡微纳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表示中国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并提出要在无锡建设“感知中国”中心。《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2010)》报告指出未来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将经历应用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3个阶段,形成公共管理和服务、企业应用、个人和家庭应用三大细分市场。中国物联网产业的总体规模,预计到2015年将超过1万亿、2020年将超过5万亿。随着国家对物联网产业的重视,物联网相关人才的培养显得日益紧迫,2010年7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30所高校新设立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同时,更多院校利用网络工程等专业开始以物联网方向等形式进行招生。物联网专业作为一个涉及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网络工程等多专业学科的交叉专业,毕业学生可能从事传感器制造、网络融合、集成应用开发等多领域的工作,其涵盖学科的多样性、系统集成的复杂性都比较高,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二、存在问题

目前,在物联网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中,尽管各个高校不断创新,但依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1)学校的物联网教育跟不上企业现实的需求,太多的基础教育课时使得学生没有时间接触新技术。(2)教材落后于物联网的发展,课程讲授脱离物联网工程的实际,课程体系设计不是以职业化为导向,而是以专业学术发展和研究为导向。(3)缺乏同物联网专业相适应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大纲同传统计算机网络方向基本一致,缺乏层次性、特色性与实用性。(4)培养出的学生脱离应用实际,学校过分的强调学习,掌握知识却忽略了实践,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懂的理论知识多,但实际动手能力不强,普遍不熟悉国际物联网标准及相关国际规范。基于以上的原因,当前网络人才的培养偏重于学科性,而直接面向产业发展、适应企业需求且具有实际工程能力的人才缺失,这造成了学生进入企业需要一个“转型”过程,实际上造成了企业需要人才的“滞后”。目前社会上出现大量的继续教育机构,专门为企业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熟悉就业单位生产模式并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门人才,从中获得高额利益。这些机构的绝大部分生源来自于高校的高年级学生。一个从正规高校毕业的学生,竟然需要经过一个没有稳定师资和固定实验基地和场所的社会机构“再培养”才能被社会承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连理工大学作为首批设立物联网专业的学校,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摸索,以培养能力为导向,改革教学方式,注重实践环节,建立与工业界接触的渠道,从多方面培养物联网的“卓越人才”,力求解决课堂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特别是在教学内容方面,不断推动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单一型内容向综合型内容的过渡。图1为自主开发的物联网实验平台。

三、教学模式探索

以物联网感知技术课程为例。在传统模式下,根据课程进度与课程体系将教学安排分成三部分:(1)感知节点的嵌入式与基础通信部分。该部分主要是从嵌入式基础入手,掌握I/O、中断、串口、定时器、“看门狗”等基础编程,并进一步理解无线通信协议栈的体系与配置方法。(2)不同类型感知节点的应用程序部分。该部分根据培养学生不同的感知节点,开发相应的应用层程序,使得感知节点可以正常采集数据,例如温湿度、光照、人体红外、干簧管、超声波等。(3)网关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及软件部分。该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在不同嵌入式操作系统下(linux\Andriod\WinCE),开发人机接口软件以及网关功能程序的能力。可见,如此之多的内容按照“目录式”教学进度执行,教学周期将非常长,而几部分之间的联系会变得松散、不紧密。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时和进度的限制,很多时候不得不使得学生“被动”的在接纳,几乎无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因此,教学团队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大胆进行尝试,即在不讲授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直接设立综合型项目,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开发。这也是借鉴国外顶级大学本科生教学的一些理念,“说明书中的内容不应该出现在课堂”。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得教学内容更为紧凑。我们设置了9个综合型实践内容:数字大棚、精确定位、公共安防、家庭医疗、智能交通、环境监测、智能控制、异构网络和云计算。在课程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团队,进行不同内容的系统开发。以数字大棚内容为例。首先由学生团队确定自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什么是数字大棚以及智慧农业?该系统需要包含哪些组件?从而确定系统开发所涉及的硬件与软件。比如,经过某组学生的调研,他们的系统需要实现大棚温湿度数据、光照强度数据显示、入侵报警和远程控制等基本功能,并提供历史数据记录显示等功能。需要的硬件环境有:计算机、ARM11开发板、人体红外节点、光照节点、继电器节点、协调器节点。软件开发方面需要在ARM11开发板上使用Linux2.28+Qt4.7运行库作为网关系统的载体,并使用QtCreater开发及调试网关应用图形界面。传感器节点使用ZStack-CC2530-2.2.0-1.3.0协议栈,IAR作为开发环境。在确定开发的软硬件环境后,学生团队需要自行根据技术手册、参考书等进行每一阶段的开发。比如如何连接硬件、如何在ZStack协议栈中添加驱动,何如在协议栈中添加应用层代码,网关是如何采集到传感器数据的,如何设计出美观的Qt图形界面等。如图2。

再以公共安防为例。经过另一组学生的团队调研,该系统需要实现如燃气检测、红外检测、蜂鸣报警和短信报警的基本功能,并提供简单的日志记录服务。需要的硬件环境有:计算机、ARM11开发板、人体红外节点、GPRS节点、可燃气体节点、蜂鸣器节点、协调器节点。软件开发方面同样需要在ARM11开发板上使用Linux2.28+Qt4.7运行库作为网关系统的载体,并使用QtCreater开发及调试网关应用图形界面。传感器节点使用ZStack-CC2530-2.2.0-1.3.0协议栈,IAR作为开发环境。如图3。

可见两组综合实验在软件方面基本一致,而硬件只是在传感器类型上有所不同,因此在开发过程中两个团队会产生共性问题,这时需要指导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统一讲解。而两个团队项目的不同之处,也会使得团队之间无法过多依赖,注入“水分”。

四、培养阶段性成果

经过3年来的教改探索,教学团队克服了学时受限且没有可参考成熟教学方案的不利条件,跨越式地提出了以综合工程模式为导向的教学体系;以最大限度调动本科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他们探索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使学生具备软件、硬件开发的双能力以及整体方案设计的能力;在项目管理模式下,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与领导能力。图4、5、6,为本科生课程作品。多名物联网方向毕业生,通过综合工程的锻炼和实践,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了通过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的孵化基地创业,成果得到了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宁焕生.RFID重大工程与国家物联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研究专家组.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