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数民族的特色

少数民族的特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少数民族的特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少数民族的特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特点;保护对策

前言

广西少数民族的民居是其生活的重要场所,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生产功能。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不仅是一种建筑物,更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民居的保护,就是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面对社会文明的快速进步,现代化气息越来浓重,这对少数民族民居的保护非常不利,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弘扬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之下,加强广西少数民族居民保护是有巨大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1.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特征分析

受到历史文化与经济政治条件的影响,广西少数民族的民居呈村屯状分析。加之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的影响,广西少数民族的民居大多以田为基础而存在,因田设村,以地立寨是民居存在的重要特征。广西少数民族的民居分布于山顶、山腰等不同的区域,规模大小不同,风格迥异。下面,我们就来对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

1.1地形运用合理,建筑形式多样

山与河是广西少数民族民居分布的主要依据,这样居民的生活会更加便利,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开展。广西地区耕地少山岭多,一些居民为了腾出平地进行农业活动,往往将民居设在山岭上,呈阶梯状分布。广西北部的居民为了应对多雨且潮湿的天气,会建设吊脚楼,上面为人居住所用,下面用来进行牲畜的饲养。而东北部的居民则会建筑硬山搁檩式的民居,当一些外族人迁入到广西之后,为了应对炎热且多雨的气候,会将民居的大门建筑为向内收缩的形状,留下一个人们出入的缓冲区域,方便雨天在檐廊下休息。另外,出于同样的目的,民居的大门之下还会有一道相对较矮的门,这是为了杜绝家禽闯入室内的情况发生,也是为了杜绝雨水飘入室内。

1.2建筑风格因生活风俗而不同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族的价值观与生活习惯、风俗习惯等等,这些思想因素会在民族的建筑风格中得以体现,对于建筑的布置与空间具体形式都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拿侗族来举例说明,在侗族的公共活动场所当中,鼓楼是其中心建筑,因为他们喜欢在室外进行活动,从而使得戏台与风雨桥等成为了地方特色的建筑物。就具有商业功能的建筑来说,骑楼是具有商业集市功能的建筑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少数民族的建筑物将各种功能集于一身,形成了结构简单但功能齐全的建筑物。

2.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的对策分析

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加强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的保护工作力度已经成为文化保护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下面,我们就来对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的对策进行简要的阐述:

2.1加强政府部门的重视

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文明,许多地方都在进行现代化建筑的建设,使得一些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民居面临拆迁的危险。因此,加强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工作,必须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当根据当地的民居分布情况制定出民居保护对策,使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民居得到保留,从而使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政府更加加强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的宣传工作,联合媒体与当地的文化传播机构,对民居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士意识到民居保护的必要性,从而实现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工作效率的提高。

2.2呼吁少数民族保护原生态建筑

原汁原味的建筑体现更多的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因此,相关部门要呼吁人们进行民族原生态建筑物的保护。但这并不是要人们不去接触日新月异的建筑风格,也不是要人们杜绝与外界的交流,只是将更多的原始的民族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建筑当中,使得民居仍然可以具有广西少数民族的风格。从建筑的形式来讲,原生态的建筑要更加符合广西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信仰。从建筑的内容来讲,原生态的民居与其它建筑物更能给当地人们带来生活与生产上的便利。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原生态建筑的保护已经成为必然手段。

2.3推动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区域的建设

无论什么样的保护形式与保护力度,原始性的广西少数民族民居都会受到现代化文明的影响。在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特色民居在消失。因此,当地政府可以选择最具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民居区域进行重点保护,规定这一区域中的民居不可进行拆除与重建,也不能融入其它民族的文化,以此来确保单纯具有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民居被中保留下来。进行广西少数民族居民保护区域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政府部门首先要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其次,加大这此项建设工程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投入,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留与弘扬做出努力。

结语

综上所述,每一个地方的民居都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广西少数民族的民居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载,加强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的保护工作,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本文以此为目的,对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的特点与保护对策进行了阐述,希望以此加强当地政府部门对于特色民居保护的重视,采取有效的对策实现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的保护,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郑培;连璐;冯慧.浅析具有陕西特色的居住建筑[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0)

[2]蒋巍.浅谈关中传统民居的现代适应性转型[J].新西部.2010(05)

[3]吴育忠.贵州喀斯特地区民居建筑风格研究――以铜仁地区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5)

少数民族的特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传承

舞蹈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主要就是通过人体的表演,并不会受到语言的限制,从而能够更好的承载各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审美心理。云南彝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其本身舞蹈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必须要做好其舞蹈的传承工作。

一、少数民族舞蹈的教育现状

(一)民族特色文化流失严重

不同的民族往往会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传说,并且能够通过舞蹈进行展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在进行少数民族舞蹈传承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形体以及成绩,从而忽视了民族特色文化,导致其特色文化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在进行舞蹈传承的时候,必须要真正的了解民族文化,才能够真正的保障少数民族舞蹈得到传承。

(二)过分注重教授形式

少数民族舞蹈在学习的过程中,一部分高校或者机构更加重视学生们的成绩和兴趣爱好,并没有真正的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进行舞蹈学习,其教授方式十分的单一。一部分民族舞蹈对于身材、身姿等具有不同的要求,比如云南花灯往往需要身段较好的舞者来表达。一部分高校为了能够及时的完成教学任务,在进行少数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分解舞蹈动作,要求学习人员死记硬背,并没有了解学习人对舞蹈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最终会导致人们对学习少数民族舞蹈的兴趣日益下降,逐渐的丧失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少数民族舞蹈教育在现代经济冲击下,机遇和挑战并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民族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不仅给少数民族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同时还带来了发展挑战。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各个少数民族逐渐的实现了对外开放,不仅能够促进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还能够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国少数民族本身的聚集地比较多,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其本身就具有诸多特色。彝族舞蹈本身就能够成为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不仅能够在短期内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够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民族舞蹈。

二、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措施

(一)学习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是保障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文化的发达程度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民族的发展程度,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导致民族灭亡。比如苏美尔本身的民族文化十分繁荣,其本身不仅发明了车辆运输,还推算出太阳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舞蹈本身是人类通过形体动作来表达的文化艺术,人类能够通过舞蹈来表达自身的思想和感情,也是向往美好生活的主要愿望,彝族民族舞蹈本身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彝族文化,做好彝族民族舞蹈的传承就是对彝族文化的传承。

(二)深化少数民族舞蹈意识

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其本身的文化与生活习惯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少数民族在发展初期阶段的时候,其经济方式与生产作物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进而导致每个少数民族都独具特色,舞蹈作为少数民族主要文化之一,其更是能够体现少数民族文化,其中彝族主要舞蹈来源于劳作,从而造成彝族舞蹈本身具有力量,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烟盒舞,其主要可以分为正弦以及负弦,甚至在当地都有一种说法,弦子一响脚就痒,即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等,从而能够说明舞蹈在彝族人们自身的重要性。

(三)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多元化、多层次发展

云南本身的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信仰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经过我国相关部门的调研,云南本身少数民族舞蹈种类众多,其中具有六千多个舞蹈套路,少数民族舞蹈如果脱离少数民族文化,就会导致其不会具有鲜明的特色,甚至还会直接失去其文化。舞蹈与音乐一样并没有国界,是国际通用语言。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必须要坚持自身的特色,才能够实现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比如彝族的左脚舞比较出名,在当地许多地方都具有左脚舞,能够为客人提供娱乐,但是由于外人对彝族民族舞蹈缺乏深入的了解,最终会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舞蹈的血统。

(四)政府大力宣传推广少数民族舞蹈

我国政府积极的鼓励云南民族的宣传工作,提出将云南建设成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并且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比如精品工程、民族文化工程等,从而在保护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对舞蹈家进行了进一步的评名,比如云南民族舞蹈民间舞蹈师等,能够进一步促进人们对于舞蹈的热情和积极性。云南政府不断的加强对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措施,涌现出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云南印象》等作品,对于少数民族的舞蹈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代民族舞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必须要充分的意识到民族舞蹈的重要性,必须要将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放到首要位置,真正的了解和尊重民族的历史文化,最终才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R俊杰.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通俗歌曲,2015(9).

少数民族的特色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资源

中图分类号:J64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57-2

云南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有146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5.7%,该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切记录了每一个民族的、痛苦和快乐,也体现了云南地区自然景色、风俗民情、情节场面的深层内涵。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资源进行有效的传承和开发,可以让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延伸,从而很好地保护和发扬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一、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

云南省是少数民族众多、民族自治相对集中的地区,云南各少数民族从孩童到老人,人人都喜欢唱歌,在他们的生活中,民间歌唱、民间器乐演奏和民间歌舞活动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内容十分丰富,特色鲜明、形式繁多,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云南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是“伴歌生活的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夺目的民间音乐,而且在这些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和其他各种表现手段上都形成了鲜明而浓郁的风格。

云南地区的民族音乐共包括民歌、民族器乐、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5大类。在云南的各个少数民族中,从“民族舞乐”到“民族器乐”;从“创世古歌”到“劳动歌”;从“情歌”到“婚嫁歌’;从“合唱、合奏”到“奏唱、舞蹈”;从“民族戏乐”到“民族曲乐”再到“宗教音乐”;从“独唱、独奏”到“重唱、重奏”,正是这里丰富的音乐资源,云南被誉为“歌舞之乡”、“音乐的海洋”。

二、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特点

(一)多样性

云南的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相连,山川纵横,中部是起伏缓和的云贵高原,东南部地形崎岖,这就导致了各地区的地势和气候等复杂多样,由于云南各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经济发展、土语乡音等各种条件的差异,流传于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呈现出形式多样、色彩各异的特点。云南是个多民族省份,包括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等等。在云南地区,各民族各地区各有特点,各方言的人民由于居住在各个地域,从而形成了各自的土语,而每个土语的民歌所唱出来的曲调和唱腔风格也有些差异。比如回族及撒拉族的花儿会、侗族的采桑节对歌、苗族的龙船节及绕三灵、布依族的老鹰坡歌会、瑶族的耍歌堂、白族的大本曲、壮族的末伦、彝族的火把节等等。在云南,即使同一地区同一民族的音乐,也因其表现的内容不同而具有不同风格。就以哈尼族民歌来说,种类十分繁多,不同类别有严格的区别,唱法、曲调、内容、形式都有差异。再例如拉祜族民间歌曲就多达叙事歌、颂歌、情歌、儿歌、催眠歌、丧葬祭祀歌等五类。

(二)鲜活性

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每字每音都十分鲜活的散发出浓郁的生活韵味。比如傣族的很多乐曲都表现了欢乐热烈的生活情景,反映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十分的具有生活感,具有表现生活的深刻性、生动性和鲜活流畅感。《摘果歌》《拔刺歌》贴切地反映了傣族人民的采集生活;《傣族古歌遥》则形象地描绘了傣族先民穴居生活时老人如何叫孩子们防御野兽袭击;《打猎歌》唱出了傣族劳动人民的狩猎生活。在彝族的村寨,不论是村边、田野或家中,到处都可以听到悠扬的歌声和清越的乐器声,这些音乐是彝族劳动人民的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传达了彝族人民热爱生活、向往未来的真实感受,也体现了彝族人民淳朴、乐观、耿直、刚毅的性格。在哈尼族更是歌声不断,无论在农耕节日还是少儿游戏,无论是恋爱婚姻还是社交往来,哈尼族都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思、所感。再比如傈僳族的音乐活动几乎都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串亲访友、节日聚会、打猎放牧、春种秋收都要唱歌,那里的音乐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

(三)艺术性

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价值,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原始生态的生命和艺术之美,勃发出诱人的艺术魅力。比如佤族的民歌结构多为上下句对应式的单乐段或两对上下句构成的复乐段,极其富有特点的音乐让这个少数民族的音乐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但凡一人一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应景而生,随感而发、开口成调、歌咏成章,艺术特色极为浓厚。拉祜族小三弦的“跪指按弦法”堪称音乐界一绝,由于用跪指按弦演奏,使得拉祜族小三弦音色纯净,如山间溪流般清澈、透明,具有深厚的审美价值。纳西族的东巴音乐包含有唱腔音乐、器乐音乐,以及舞蹈音乐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纳西族保留并且传承至今的古代音乐文化,在国内外音乐界享有极高的声誉。纳西族民间所流行着两部大型古典乐曲《丽江古乐》和《白沙细乐》更是被西方国家的听众称之为“仙音”。

三、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传承和开发措施

(一)将音乐资源开发为各种产品

中华民族音乐传统是一条长河,那么,云南各民族音乐就是注入这条长河的重要支流。如今,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处在十分关键的时刻,有一些在政府和媒体的支持下得以传承和弘扬,但同时也有一些可能随着老艺人的离去而逐渐消亡。因此,云南地区要把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开发成各种形式的产品,发展并且弘扬该地区的音乐文化。比如云南地区的音乐工作者可以和社会各界联合一起,充分利用其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音乐,将其开发成种类丰富的音乐产品,例如建立音乐博物馆,从各个少数民族那里收集各种少数民族的乐器,收集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制作成风格独特的短片,陈列与各个少数民族音乐生活相关的服饰或者图片资料。此外,该地区还可以将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制作成普及型的音像制品或者书籍面向社会出售。通过各种形式的音乐产品,让人们全面的接触并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提高人们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促进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发出少数民族音乐产品时要注重原汁原味,要保护好少数民族音乐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能破坏少数民族的生态环境和音乐特色。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的同时,创新和发展这些音乐产品。

(二)将民族音乐搬上现代舞台

民族音乐如果能够走上现代艺术舞台,就能够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最大程度的感受云南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近年来,云南地区涌现了一批舞台化的民族音乐作品,让人们对云南的少数民族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比如《印象丽江》《丽水金沙》《劫巴拉纳西》都是成功的案例,传统的云南民族音乐伴随舞蹈的肢体表现,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都被艺术化地搬上舞台,充分运用了现代艺术的表达方式,通过优美的舞蹈语言、丰富的民族音乐曲调,向世人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和音乐文化,使得云南的少数民族音乐在舞台上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因此,云南还可以打造更多知名的歌舞音乐作品,在舞美和灯光方面运用多种多媒体舞台手段,通过现代的音响和舞台效果设施,制作全新的音乐舞台效果。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少数民族音乐的存续,更好地传承保护了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和音乐文化遗产,而且少数民族音乐在舞台演艺中更好地发挥了价值,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将音乐资源融入旅游活动

随着旅游的发展,少数民族音乐与旅游的结合产生了音乐旅游这一新的旅游形式。旅游业的发展给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一条最佳的道路。因此,各个群体,包括政府部门、旅游经营者、民间音乐艺人都应该积极和支持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旅游项目,整理和挖掘这些宝贵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积极地展示当地的音乐特色,为少数民族音乐艺术注入了发展动力。

云南地区应该大力开发和运用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采用山寨表演、民族民间流动音乐艺人、大型音乐活动等多种方式,让旅游活动为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拓宽道路。在传承音乐文化的同时,让更多的人们看到该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风俗人情,促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恢复和回归。云南还可以在一些少数民族人民的聚集地建立民俗文化村或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园,让这成为整个旅游线路的重要环节,让欣赏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整个旅游的起点或重要内容,使其他旅游项目得到延伸和充实。此外,主题公园在现代旅游业中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目前以音乐为主题的公园还不多见,比如陕西西安的秦腔主题公园、广西桂林的“刘三姐”文化主题社区、广东佛山的粤剧主题公园等等。在云南还未建立大型的知名的音乐主题公园,因此,当地旅游部门可以结合少数民族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音乐为主题作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音乐旅游产品,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建立诸多娱乐内容、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

四、结语

随着民族文化融合的不断加强,少数民族音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有很多宝贵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由于时代的变迁,丧失了生存的环境和功能而日益衰落,甚至濒临消失。在这种背景下,加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不仅是每个音乐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贾建伟.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跨文化比较研究[J]. 音乐探索,2008,(01).

[2]路瑜,李珊.从原生态民歌热看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羌族音乐文化的当代问题为例[J].音乐研究,2008,(03).

[3]郭德钢. 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内蒙古高校音乐教育[J]. 中国音乐,2010,(01).

少数民族的特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世界音乐;地位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个大家族由56个民族组成,同时也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韵味。少数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音乐文化特色,深层次地推动着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我国当代的音乐文化,十分注重与其他国家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所形成的音乐在囊括中国优秀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也适时迎合了世界音乐文化的特征。伴随时代的发展,国内的文化逐渐认识到,仅仅将部分的音乐文化与国外音乐文化进行融合所形成的音乐本质是不完善的。中国的音乐文化,需要全面地挖掘优秀音乐特色,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长期以来一直未曾给予其适当地重视,导致其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化和地域化,十分局限。紧跟着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们应当正确审视少数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将其中的优秀内容全面地提取出来,实时地对中国现代的音乐文化进行进一步地完善,从而将国内的音乐文化本质完全地凸显出来,有效促进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现如今,世界发展呈现出了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伴随这样的趋势,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也产生了一些碰撞与接触,音乐文化便是其中的主要内容。而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少数民族音乐也应当融入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交流中,成为世界音乐教育中的一部分。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合理地挖掘,发现其中的优秀部分,对于世界音乐教育主体有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中国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实时地将少数民族音乐的优秀内容发掘起来,并参与到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当中,以推动民族优秀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一、世界多元音乐教育在中国的开展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国家的音乐教育,都不再局限于单独的国内音乐成分,更多地引进了国外的不同音乐风格和特色,甚至成立于了专门的音乐专业。对于我国而言,开展世界多元音乐教育十分有必要,不仅能够完善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还能够使国内的音乐发展更加科学合理,因而它也成为了国内音乐教育的主导发展方向。现阶段,国内的许多文化学者开始适当地引入了国外音乐文化,并开展相应的宣讲会,将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进行了组织翻译,不仅提高了国内民众对其的认识,还能够帮助国内音乐教育正确地审视国外音乐的优秀内容,汲取其中的优秀音乐技巧,进而使得国内的音乐教育质量得到全面地提高。现如今的我国,对于国外音乐的融合交流已经有相当大的成果,也为世界多元音乐教育形成了相应的音乐课程。但是,却严重忽略了国家内部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未能在宣扬国内优秀音乐的时候高效结合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为其他国家的音乐交流提供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我国的多民族因素,也导致了音乐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各个地域和民族都形成了独有的音乐文化。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这些音乐文化只会被少数民族所推崇,并不会得到中国主流音乐文化的关注。在时代的发展中,许多文化学者发现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少数民族音乐与国内的主导音乐文化,也存在着许多的相似之处,融合起来也十分容易,而且少数民族音乐有着多方面的音乐特色,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思想,因而,其在国内的音乐教育中,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我国推崇的主要音乐文化之一。少数民族音乐与我国的传统音乐一样,同属于世界的音乐文化,因而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少数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其适当的发展契机,促使其实质性地成为世界音乐教育的一部分,从而为中国的音乐文化打造出全面多样的特色。在我国现阶段的音乐教育中,欧洲的音乐文化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而国内的传统音乐以及少数民族音乐,只有很小的教育比例,而且仅仅发挥着辅助作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与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体系不明确有很大的联系。我国的地域相当广阔,所包含的音乐文化也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在与世界音乐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需要优先调整国内的音乐体系,使其呈现出一致的成长姿态。相对而言,欧洲的音乐文化具有更高的整体性,因而受到了世界地广泛推崇,而我国的音乐则脉系较多,呈现一种杂乱无章的姿态,因而在与欧洲音乐的接触中,很难以整体的音乐文化特征与其进行融合,只能以部分的优秀文化进行交流,而这样所形成的音乐风格是不完善的,并不能代表国内音乐文化的整体特色,尤其是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几乎没有一点儿彰显。此外,国内的音乐教育,对于少数民族的音乐,几乎没有丝毫地看重,在现有的音乐教科书上,可以明显地发现,少数民族音乐内容占了相当小的比例,远远不足以得到有效地传承和发扬。由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缺失,使得我国在世界音乐中所呈现出的音乐文化是不完整的,对于中国音乐的发展也十分不利,亟待我们进行重新地审视,提高少数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二、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概述

(一)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

除了汉族以外,我国还包括55个少数民族,而每一个民族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同时也衍生出了多样的音乐文化。这些音乐文化深层次地展现了少数民族的固有文化,具有相当大的音乐价值。大约在5000年前,中华文化就开始出现了分支,呈现出了多元文化混合发展的状态,并且随着时代的演变,这些文化愈加成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体系。在时代的演变中,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地发展壮大,到今天已然铸成了完善的音乐文化体系。而国内的传统音乐文化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少数民族发生过交流与融合,因而,现代的中国音乐文化,无疑也包含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成分。同时,传统的音乐文化特色也相应地影响到了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如在音乐的表演形式上,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同样包含了民间乐器、戏曲艺术、歌舞等。因而,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对于国内音乐文化的形成,有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我国应当对其形成正确地审视,加以积极有效地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状况

对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而言,少数民族音乐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应当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形成奠定最为基础的效益,能够有效地推动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许多学者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开展了实时地研究,相应地发表了一系列专业著作,指出国内音乐文化在发展的同时,需要加大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汲取其中的优秀内容,才能使得音乐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和合理。但是,这些观点并没有得到文化领域一致地认识,很多学者依旧认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现代中国音乐文化主流并没有太大的接轨,反而存在很多矛盾的地方,如果进行盲目的融合,很可能会使得国内音乐文化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失去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本质。在这样的思想下,我国音乐文化对于少数民族音乐,依然未能够进行全面有效地融合。

三、提高少数民族世界音乐教育地位的策略

(一)确立少数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在世界一体化的走向中,国内的音乐文化,不可以再长期地将传统音乐放置在主导音乐文化的位置上,而应该倡导音乐文化的多元发展,给少数民族音乐的融合提供思路和渠道。为了较好地推进国内少数民族音乐走向世界,我国应当多方面地理解和认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汲取其中的优秀内容,将其实时地放置在音乐文化的教育体系中,进而确立少数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与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一样,少数民族音乐也是国内的音乐艺术结晶,其音乐文化特色是独有的,因而在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中,我们需要积极地将少数民族音乐推崇出去。

(二)创设少数民族音乐教材

在我国现阶段的音乐教材中,不难发现,少数民族音乐占据了十分小的比例,而且仅仅包含了几个民族的音乐作品,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产生了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误解,认为其是一个很小的音乐体系,不需要进行格外地关注与学习。事实上,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内容,不仅有传统的各种音乐舞蹈内容,还包括了独有的音乐展现风格。为了改变当前音乐受教育者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认知,我国有必要创设多数民族音乐教材,将更多的少数民族音乐增设入其中,从而加强国民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促使少数民族音乐得到有效地发展,进而成为世界民族音乐的教育内容之一。

(三)开展多样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活动

在现代的音乐教育体系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着较高的体系,而且许多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也实时地进入了人们的心中。在这样的状况下,为了有效提高少数音乐文化的影响力,加强人们对它的认识,我国可以开展多样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活动,吸引民众积极地参与进来,进而使得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比如,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展览会、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创新竞赛,将更多的传统音乐因素实时地添入其中,进而使得其在世界音乐教育的地位更加明显。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世界音乐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我国的音乐文化需要全面地融合各个民族的不同音乐文化,以为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加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为此,我国必须重新审视少数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积极地开展多样的少数民族教育活动,以全面推进世界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沈贺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关志英.少数民族音乐和文化的鲜明特点[J].参花(上),2016,(12).

[2]包其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现状调研[J].戏剧之家,2016,(01).

[3]王亚莉.高校声乐教学中少数民族音乐的融入探究[J].北方音乐,2014,(11).

[4]荀雅丹.关于高校声乐教学融合少数民族音乐的改革研究[J].雪莲,2015,(20).

少数民族的特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图案;包装设计

广西壮族自治区风景秀美,聚居着壮族、瑶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历史悠久,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族图案文化,这些图案多依附织锦、刺绣、建筑、蜡染等得以续存。如,壮锦是壮族人流传至今的一种纺织工艺品,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区域文化特色,其构成纹样图案是壮族人依据生活、文化信仰中的造型进行提炼、加工而成的抽象的几何图案。这是一种客观对象由具象形转化为抽象形的飞跃,同时又保留了原有的形式特色。这些广西少数民族图案蕴含丰富的故事,其造型、工艺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当下,对于广西少数民族图案所承载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还比较有限。从广西本土旅游商品包装设计来看,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旅游商品的外包装与前几年相比虽有进步,但部分商品包装仍存在整体形象较差、画面设计元素单一的问题,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图案的应用没有结合商品的特点和消费对象来考虑。广西少数民族图案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但其原生态文化的风格未能在广西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将广西少数民族图案应用于广西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能够使来桂游客在欣赏美丽图案的同时潜移默地接受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发展,还可以使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游客的生活。

一、广西旅游商品包装设计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方调查,目前广西地区的旅游商品包装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商品包装设计中较少使用代表广西地方特色、富含民族文化内涵的少数民族图案。如,桂花糕是桂林的特产,但部分商品的包装没有很好地体现地域性文化特点,更多的是采用中国传统竖式排版,难以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其次,对图案的应用脱离了包装对象的特点。如,对壮锦的包装,部分包装设计中对龙纹的运用虽曲线优美,但是不符合壮锦的工艺特点,若将几何形图案与重彩相结合,则可衬托商品的华丽而不显得俗气。最后,部分商品包装的视觉元素制作粗糙,没有考虑游客的购买动机和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二、广西少数民族图案及其时代价值

广西少数民族图案记载了多民族聚居地的人们对于自然的观察、感悟和想象,体现了少数民族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图案承载着少数民族的喜好和社会文化,如,凤凰图案是壮族人喜爱用于壮锦中的元素,“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这句民间流传的俗语足以证明壮族人对于凤凰图案的喜爱。壮锦中凤凰的造型提取自南方的各种鸟类,在此基础上大胆夸张、组合重构,对自然物象进行写实超越,通过曲直变化的线条,勾画出的凤凰图案形神兼备,更加简洁,将壮族人心中的幸福、吉祥呈现出来。凤凰的造型和神态极富浪漫色彩,体现了壮族人独特的审美与精神追求。今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将本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会贯通,销售商品的同时能够传递文化。广西少数民族图案是广西民族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可以满足消费者的视觉和心理需求,同时也代表着广西的文化形象。广西少数民族图案可以通过其民族文化优势,宣传地域优势。

三、广西旅游商品包装的提升

目前,广西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现状为:市场需求量很大,来桂的游客购买能力也非常强。但是,仍有部分民族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差,究其原因:其一,部分旅游商品的生产制作与其包装未能很好地融合;其二,旅游商品的文化价值未能很好地体现在包装设计中。广西少数民族图案为本土旅游商品包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将少数民族图案特色、商品文化、包装设计进行有效结合,是提升广西旅游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支持,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旅游商品包装更容易吸引消费者,因为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精神信仰。同时,少数民族图案的亲和力和神秘感可促进旅游者的购买。这些符号、精神需求可以通过商品包装直观地呈现给游客。对同一民族不同支系的民族图案元素的视觉差异化特征的提取,无形中可以促进商品的细分,因此,具有少数民族图案特色的包装设计是提升少数民族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广西旅游商品包装的设计师要重视运用本土少数民族图案,在运用中要挖掘包装对象的特点和图案所依附的文化背景,探究具有广西特色的少数民族图案的功能和形式,并将其运用到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解决广西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缺乏特色的问题,对于广西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郭立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参考文献:

[1]郭立.浅析广西本土文化特色的土特产品包装设计.中国包装工业,2014(22).

少数民族的特色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新疆经济跨越式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新疆,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文化也开始慢慢的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但是由于新疆地理位置等原因的限制,仍然会存在有些人、有些地区对新疆少数民族及其民族文化的不了解和误解。因此,为了加强民族间的交往,增进民族关系,我进行了相关了解和调查问卷。

关键词:民族交往;民族关系;特色文化

一、调查方法

这次我主要是通过调查问卷来了解不同人们的观点和想法,调查问卷是通过自己亲自去找人做问卷和通过网络找人来做问卷。其中也和一些人们通过访谈式的方法了解更多信息。

二、调查对象

这次的调查对象主要以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为主。共64份,其中包括疆内38份,疆外26份。汉族46份,维吾尔族9份,哈萨克族2份,锡伯族2份,回族2份,满族2份,蒙古族1份。

三、调查内容和结果

在这部分我会通过我调查的各种问题、表格、数据来告诉大家我的调查结果。

1、您的内地朋友、同学或者您去内地的时候,内地的人们会对新疆存在不了解或者误会的情况吗?

在问卷中对新疆存在不了解或者误会的情况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生活落后,没有现代化城市,没有高楼,新疆的人们都是住在草原或者山上。到处都是沙漠戈壁,普通人都骑马或者骆驼。有些人认为新疆缺水是没有水稻的。

B 认为新疆的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程度很落后。

C 完全不了解新疆人们的生活习惯,认为都是少数民族、没有其他民族。

2、您来到新疆,认为和您印象中的新疆一样吗?

在问卷中认为跟印象中的新疆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在:

A 比想象中的辽阔,也是现代化的城市,城市很漂亮,和内地没有什么区别。

B 饮食很好,新疆的人们很豪爽、热情,治安很好。

C 城市相比内地城市小,气候干燥,但是要比想象中气候要好很多。

D 不都是少数民族,有汉族,和其他的少数民族。

3、您对新疆特色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吗?

在调查问卷中对新疆特色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的主要有:少数民族的文字语言、舞蹈、音乐、乐器、手工饰品、饮食、服饰、节日、风俗民俗习惯、文化、伦理文化。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锡伯族射箭。对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锡伯族等的许多方面都感兴趣。

4、平时在生活中,你会和少数民族朋友在一起聊天,学习,出去玩等等?

5、如果条件容许的话,您会主动了解或者学习新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吗?

A.问卷中会主动了解或者学习新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原因主要有:

a个人感兴趣26人 b因为学习需要6人 c因为工作需要2人、

d因为自己本身就是少数民族8人、

e从小生活在少数民族的环境中7人

B.问卷中不会主动了解或者学习新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原因主要有:

a没有时间,工作或者学习的压力太大没有多余的精力5人

b没有现代流行文化新潮、创新和吸引5人

c不感兴趣,觉得没有必要5人

6、如果您家周围举行关于“新疆民族特色文化的活动”,您会参加吗?

问卷中不会参加关于“新疆民族特色文化的活动”,的原因有:

A认为都是经常看过、参加过或者听过的活动9人

B没有创新、认为没有把新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精髓表现出来3人

C认为没有兴趣,觉得对自己的没有什么帮助4人

7、您认为通过何种方式来表现具有新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认识新疆,从而加强民族交往,增进民族关系。

这道题是一道问答题,是自由发挥的所以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A多在中国内地进行有关新疆的文化宣传,不仅仅是宣传新疆的风土人情,还有新疆的经济发展、城市化程度。现在许多文化宣传还是停留在以前的状态,跟现在发展中的新疆是不符的。

B宣传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让其他地区的人们了解少数民族,消除距离感。

C开设旅游文化节,与内地建立对口旅游交流城市。

D要懂得创新,在宣传新疆特色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要创新文化,让更多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接受少数民族文化并且喜爱它。

E举行的活动大多都是形式化的东西,让人们对此活动失去动力、兴趣。因此建议相关部门真诚的组织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

F建立门户网站,建立有新疆的网址,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商业相结合,拍摄好的有关新疆的纪律片,在报刊、媒体上加强宣传。

G各级领导多支持举行少数民族的特色活动,提高组织者的思想素质,尤其是基层单位更要加强民族间的交往、沟通。

H在全国各个大学、大中专院校中可以设置“交换生”,让更多没有来过新疆或者对新疆有兴趣的同学到新疆的学校来学习,以此来了解新疆、宣传新疆。

四、对问卷调查的几点思考

在这次的调查中,虽然调查的人数、范围不是很广泛,但是我仍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了解到了,在中国大陆上存在许多人们对新疆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现代化程度等许多方面的不了解和误解。“加强民族交往,增进民族关系”是需要各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共同努力的。因此通过这次的调查问卷,我也一下的几点思考:

1.转变内地人们对新疆和新疆少数民族的看法和观念。从调查问卷和访谈中可以看出,内地的没有来过新疆的人们都会对新疆和新疆的少数民族存在一些错误的看法和观念,例如:生活落后,没有现代化城市,新疆的人们都是住在草原或者山上生活;认为新疆的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程度很落后,治安落后;完全不了解新疆人们的生活习惯,认为都是少数民族、没有其他民族等等。这样不仅会不利于新疆发展,也会不利于各少数民族之间和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了解。因此,我认为,政府机关多在中国内地进行有关新疆的文化宣传,宣传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大力推广旅游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新疆,知道新疆。

2.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的人们都对新疆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是感兴趣的,他们是想了解新疆的,大多数人们都会主动去了解有关新疆的特色少数民族文化。但是为什么还会存在问题呢?我认为原因是有很多的,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各个民族间的交流是很少的,也很局限的。在现在举行的关于“新疆民族特色文化的活动”中,有些人不愿意参加首先突出的原因就是认为都是经常看过、参加过或者听过的活动,其次是没有创新、认为没有把新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精髓表现出来。还有就是各级领导的关注度不高和新疆旅游业的发展还是较内地落后。在宣传上还是不够,总是停留在以前的状态,跟现在发展中的新疆是不符的等等。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的特色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民族;民风;语言

在这块4省(市)边区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土家、苗、瑶、侗、白、回等10多个少数民族,他们“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如罗汉帽、狗头帽、哭嫁歌、苗歌剧、上刀梯、火把节等等。

我们此次的考察地点主要就在湘黔一带。这一带居住人群以苗族居多。

此次考察收获颇多,无论是同学间友谊的增强,还是开阔自己的眼界,无疑都是丰富我们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也不免留有遗憾,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少数民族逐渐汉化。部分具有地方特色的东西日趋减少。比如类似火把节具有特色代表的活动我们没能遇上。据介绍,这样的活动每周只有两次,大多在双休日举行。甚至有些景点是专门开设给观光者的,平时没旅游者,它们基本上算是空壳。这就失去了观光他的意义。对此,我深表遗憾,毕竟类似集体出行的这么具有深刻意义的机会在大学期间里不会再有。由此可看出,部分少数民族观光景点正逐步失去了其固有的特色,且其特色活动越来越商业化,一些本土的东西并不是在发自内心的、具有纪念意义的情况下举行。虽然能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但对于来此旅游的人来说,不免有欺骗含义的嫌疑。

随着历史变迁,国家的改革开放等一些外部因素,许多具有地方的特色都被逐渐汉化。此次考察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少数民族正逐渐退化其地方特色。相对来说,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的汉化比较具有代表性。

首先,语言方面尤为突出,现在少数民族的人们几乎无人能说出自己特有的古老民族语言。以凤凰为例,凤凰居住着苗族,他们自称语言叫“朵雄”,他们有自己完整的民族语言,但无文字。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苗汉交往日益密切,原有的苗语已不能表达新事物和新概念,因此在苗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

其次,服饰方面。我所上交的四幅作品中可体现这一方面,作品体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苗族人,他们均穿着汉服。现在人们很少穿着少数民族服装了,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融入,渐渐的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习俗。虽然还有一些老人还在守着古老的东西,但是年轻人对那些东西已经很陌生了。

再次,虽然我们参观了许多民族博物馆,但里面所收藏的衣物纹样、头饰、农作工具等都是以前老祖宗保留下来的,手工工艺正逐渐失传。

最后,民族房屋建筑,现在在民族风景区看见两层小洋房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但是,令我惊讶的是在一个具有独特造型的古宅外居然还安装了空调!令人感到一种强烈的不协调感。

在中国加速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少数民族被汉化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损失。对于旅游业来说,缺少的又不仅仅是一些民族风情。

先生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结尾处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少数民族的现代化是否意味着更大程度的汉化?

少数民族的汉化指的是少数民族在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文化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个反面被汉族所融合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在以上方面接受汉族的一套价值观的过程。而现代化指的是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一个过程,“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它将传统社会打碎,并在其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现代性的社会。

在中国加速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也需要加入现代化建设中,所以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中,随时都能感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也能感受到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文化失调现象,以及人类为适应变迁而被同化或异化,随之而来的种种影响及后果。在不断的相互融合过程中,文化的失衡和平衡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对文化的最终检验就是看这种文化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因而在剧烈的社会融合过程中实现文化自觉,深入思考文化的调适问题,也就显得非常迫切。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传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现代化的冲击,民族问题同样也不例外。在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各少数民族面临的挑战最为严重。由于汉族在事实上是中华民族中的“强势民族”,汉族的生活生产方式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少数民族现代化的方向。

少数民族被汉化是好事还是坏事?

在网上我听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利大于弊,汉化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些落后的东西被摒弃;也有人认为弊大于利,各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丢失了,民族多样性也降低了,也不用谈中华5000年的历史了,因为中华5000年历史是各民族历史构成的。汉化意味着少数民族的一些传统的东西将逐渐被取代,渐渐消失,这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绝对是巨大的损失。

少数民族的特色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原地区;少数民族建筑装饰;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200-01

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的产品之一的建筑装饰艺术,文化通过建筑的来体现,而建筑装饰本身也代表了一种文化。建筑活动不单单是一种人类的基本实践,也是组成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中国在建筑方面反映出的文化内涵则更为多姿多彩。中国少数民族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原地区地区的少数民族建筑装饰艺术同样是在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相互交融中产生的,它承载着两种文化互相交汇、认同、渗透的历史过程,从而使建筑装饰艺术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格表现出文化自身的发展。这些建筑装饰具有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还具有“感情价值”。它向人们描述着一座城市发展的历史及其延续性,人们在这些建筑装饰面前体验到人类自身的创造力。也许建筑曾经有过一些光荣的历程,但作为历史它们今天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文化内涵。

与中国传统的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的发展过程一样,少数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发展的历史轨迹是在社会经济和人文思想的不断进步中,坚守着自己的宗教信念和适应地域性差异中实践和探索自身的存在价值的。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我国地域性的民俗特点做出积极的回应和调适,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和交流,在吸收了国民精神的精髓的同时,也丰富了我国宗教文化的宝库。我国56个少数民族的信仰成为了各自民族的精神上的很大支撑的能量,因而,信仰的思维能量会在生活中释放出来,影响到他们的民族文化、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很多相对发达的民族,其居住格局呈现的“大分散、小集中”的时代特征,例如穆斯林以清真寺寺坊为聚居中心,并且在相对固定和略带流动性的生活习性中,清真寺寺坊对回族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精神文明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少数民族在被改变其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也成为了其教义传播的主要载体,我国56个民族人数占到中华民族的8.41%,因此他们的中国社会的公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性特征结合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共同体现在少数民族的身上。也正是因为宗教的影响,使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跻身时代主流,为中国文化在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发展中做出了突出和伟大的贡献。许多宗教学家在研究宗教的发展,摆脱不了那种面面俱到的“宏大叙事”的传统思维定式、研究方式。我们应当摈弃这种研究方法,应该抓住宗教最为主要的精神核心,深入到专题性的地域性、民族性的宗教及其文化研究当中去,并且将宗教文化的发展与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了解到宗教的宏观的概念和在在地域性的发展中的地方特色。比如,要研究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我们首先要了解伊斯兰教的特征和内在规律,对其有整体性和宏观的把握,在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特色、以及中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伊斯兰教的影响局部的、专题的深入探讨和阐释。这样我们才能了解伊斯兰教在中国多元一体格局中所体现出的民族性、地方性特征。也能在一个宏阔的当代视野中,认识到中国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伊斯兰教的一个支流所具有的中国特点。中国伊斯兰教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使我们在分析现代化进程中,其在从传统向现代社会中迈进的时候,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研究、分析和深入探讨的空间。而且这种研究将伴随者中国社会现在和未来的精神文化发展的进程。

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对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做出一个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作为积淀,才能对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做出更加宏观和正确的全面认识。如果不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区域性特点,而做泛理论研究,得到的结论只能是片面的,宏观的,不带有地域色彩和民俗特征的。

中原地区的民族化和地方化的特征很多都是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它的建筑风格和装饰的特点反映了少数民族在宗教结构的表层和外部社会生活中,对中国的影响。不单只有宗教色彩的影响,中原地区的装饰特点还融合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传承了内在精神核心价值,也将少数民族的追求人通过宗教功修和直觉体悟表现的淋漓尽致。加上苏非主义思想影响下的门宦制度,因为有导师的指点、精神引导,强调朴素、真诚的信仰,虔敬地苦行功修,更加容易的被中原地区长期生活和居住的少数民族所接受和传承。也实现了他们的宗旨。

宗教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体系,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现当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和延续,传统也是一个延续、动态的发展,不断吸取新的思想的过程,因此两者之间是不相悖的。传统宗教文化价值理念在坚持原典精义原则的同时,也在随着作为社会群体不断流动和新旧时代变迁的穆斯林信仰者的时代观念的变化,在保持基本的精神内核的前提下,灵活的再根据时代和地域的文化特征不断的更新,适合社会发展中人的精神需要。

中国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的发展轨迹表明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宗教与社会之间,在宗教与信仰者之间,都是彼此互动和相互影响的,宗教传统的核心价值和理念仍然会对社会中的信仰者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伦理道德观的教化、塑造和内化,具有持久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而社会环境的变化、时代的发展进程,社会潮流的更新,也会对身处其中的信仰者群体和个体发生影响,从而影响到信仰者群体对所信仰宗教的认知、理解和时代性变化,并在传统和时代社会的发展不断自我调适和积极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中国少数民族的地方化、民族化的发展历程,就充分说明了具有世界性宗教的鲜明特征。而少数民族在世界各地的发展也进一步证明:“从它兴起到迄今的13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最终形成今天人们所闻所见的伊斯兰教,正是经历并完成了地方化和民族化过程的伊斯兰教。当我们说它的地方化和民族化时,并不排斥它的信仰的统一性;相反的,只有在它的地方化和民族化之中,才能真正体现它作为世界宗教的普世性。换句话说,世界性宗教只有在它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中显现其普世主义;否则的话,它只能是民族宗教而不是什么世界性宗教。可见,它既是统一的宗教,又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宗教。”①(余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10月第498页)中国少数民族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既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也以其鲜明的东方中国的特色,丰富了作为世界性宗教的少数民族的内容,而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化、地方化特征,以及在现当代社会中的发展、变化是我们值得长久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论题之一。

结论:本研究命题是从文化角度出发,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地区少数民族建筑的要求,由此对少数民族建筑装饰艺术形成造成的影响,以及作为外来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传统的中国文化的相适应进而达到融合,来探讨文化与建筑、装饰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文化与建筑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分析,初探了以中原地区少数民族建筑装饰为例的中国建筑的文化性格,在目前中国建筑,正在寻求、走向民族文化精神与西方现代建筑“语汇”相融合的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之路上,以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楼庆西著.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美]约翰·D·霍格著.杨昌鸣等译.伊斯兰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