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国际贸易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在党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在“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就给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明确目标。
要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农业、林业园区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城市。
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必将是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和和谐社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因此,在环境经济理念下,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就是指制定适应世贸组织相关要求的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和环境保护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大、加快环境标准认证工作,推行清洁生产,通过贸易的战略性调整,从根本上解决国际贸易发展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努力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发展的“双赢”。
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循环经济理念下,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模式是指在不牺牲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存在的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都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所造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协调好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才能化解这些危机。因此,在实现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处理好国际贸易发展与人口、文化、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按照循环经济理论,在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中,选择适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可以考虑以下方式:
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把对外贸易与社会、环境、人文等各项指标综合起来评价发展的质量,这是与传统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上的本质不同。
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强调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与今后的永续发展结合起来。因此,在利用环境资源时,要学会珍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知识,把人类与自然融合在一起,使人类与自然界永久地和谐相处。
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强调贸易自由和环境保护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在经济发展,贸易自由的时代,必须强化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做到对不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节约使用,为可再生资源不断增值,永续利用,为子孙后代造福。
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生态和环境保护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以科学发展策略实现节约能源,珍惜资源,减少废物排放,建立和谐社会。自然界不是一种可以任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是人类发展的一种基础和生命源泉。只有对自然界的精心呵护,才能得到大自然的回报。
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和完善促进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的建设步伐,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涉及循环经济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鼓励更多的外贸企业加快ISO14000的认证工作。
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树立循环经济的思想和理念,统筹考虑贸易与环境、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循环经济理念下,把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科技进步,珍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对外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国际绿色贸易的性质及其正负面的影响,参与、参照国际环境准则,结合我国国情,努力提高我国环境标准,如企业环境管理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等,并使之与国际标准接轨,实现我国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战略。
调整国际贸易政策,优化国际贸易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国际贸易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科技兴贸,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同时提高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商品的利用――再利用率,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减少国际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的破坏。
当前,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绿色产品因其环保、健康、清洁而倍受各国消费者青睐,是突破贸易绿色壁垒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具有潜在的动态比较优势,完全有条件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国际市场上形形的绿色产品层出不穷,从“绿色食品”到“绿色用品”,从“生态玩具”到“生态时装”,从“绿色汽车”到“生态住宅”等,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十分宽广。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市场上对该类产品的需求量将会有更明显的提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应制定一系列的宣传措施和优惠政策,以推动绿色贸易与环保产业的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绿色贸易发展之路。对于外向型企业而言,一是确立生态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理念,将循环经济理念作为企业的经营指导思想,把绿色贸易作为企业的发展方向;二是选择先进的绿色贸易生产方式,使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生产设计、能源与原材料选用、工艺技术采用、设备维护管理和产品的生产、运输、消费直至报废后的资源再利用等各个环节。按循环经济理念组织生产,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三是大力推进绿色服务,创建生态型企业文化,健全法制完善标准。四是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把走生态型企业之路纳入工作规划,建立相应的协调工作机制,认真研究走绿色贸易之路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共同探讨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策略。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制定适应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法规。为了使国际贸易顺利实现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并且能够跨越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技术壁垒,就必须加快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在《清洁生产法》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的绿色贸易法律法规,如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法》、《绿色贸易法》或《绿色消费法》等。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中的权利和义务。从立法的角度规范企业利用外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行为,减少外资对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实施有利于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支持政策。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加大对绿色贸易的投入,通过政府行为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方向和企业的生产方向,同时帮助企业建立ISO14000认证体系。此外,对那些技术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以及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小的出口企业实施财政补贴政策,以此来鼓励其他的出口企业提高自身的技术含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建立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贸易体系。按照循环经济理论,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人文效益统一起来,开发设计绿色国际贸易体系,降低出口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污染和浪费,实行奖惩制度分明,利用经济杠杆作用,实施污染付费。在投资方向的鼓励和限制上,向符合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项目倾斜,并给予政策方面的优惠,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使绿色贸易深入人心,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定位及设计理念
1.课程定位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研究国与国之间货物买卖的有关理论和实际业务的课程,也是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的内容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汇兑与结算、国际市场营销等多个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2.教学设计
国际贸易要比国内贸易复杂,因为在国际贸易中交易的双方分别处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这就要求从事国际贸易的工作人员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设计必须符合用人单位对这一行业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工作能力为目标,探索“教、学、做”一体式教学模式,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3.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经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必需的基本文化科学知识和对外经济贸易方面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进出口业务能力,适应外向型企业和市场经济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分为四个方面:①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熟悉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掌握有关国际贸易的惯例与法律,能够制作和审核国际贸易中使用的单证,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对外贸易活动。②能力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进行进出口贸易的实际操作能力。③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实际问题的能力,拥有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与团队合作精神,懂得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基本礼仪。④创新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探索国际贸易的新途径,能够运用新思路开拓新市场。
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设计及组织实施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设计分为课堂理论授课设计和实训教学模块设计两个部分。
1.课堂理论授课设计,旨在使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涉及外贸的整个操作流程,环环相扣,互相影响。根据这一特点,按照操作环节的先后顺序来设计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分为几大模块:交易前的准备、交易磋商与报价、合同的签订、出口合同的履行、进口合同的履行,共安排34个学时。(见下表)
理论课程按照外贸行业的基本业务程序和主要工作任务进行设计,并以真实的国际贸易案例为例,分模块按任务来讲解、操练,使学生在仿真的学习环境中理解和掌握进出口贸易的实际流程和各个环节的能力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把相同或相似的内容集中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整体把握,又有利于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深度挖掘,使他们在学习完知识的同时,素质也得以提升,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2.实训教学模块设计,旨在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实训教学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要求,通过项目教学实训、情景仿真模拟、素质拓展训练、企业实习等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练、练中懂、懂中强,最终达到课程目标。
情景仿真模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具体的场景模拟,把教室布置成谈判场所,分别让学生扮演进出口企业的谈判人员,双方进行交易磋商,并签订交易合同。通过情景模拟仿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加深对外贸工作流程的认识。
软件实训:利用学校的实训室,通过外贸实训软件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流程。
校外参观:带领学生到外贸公司现场参观,让学生了解所学的知识和实习流程的联系。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外贸实践经验的专家举办讲座,使学生对将来要从事的外贸岗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企业实习:主要通过校外企业参观和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体验、学习,进一步消化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实现从动脑到动手、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除此之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外贸行业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
3.考核内容和方法
国际贸易实务课考核要以能力考核为主线,建立全过程化考核体系。总成绩=平时出勤表现(20%)+理论考试(40%)+软件操作(20%)+调研报告(20%)。尽力让考核做到知识和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样既规范了学生成绩评定的客观和公正,也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有序实施,使考试更有效、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三、教学效果
国际贸易实务课涉及的理论比较多,首先通过对理论的系统介绍,让学生了解贸易的产生,贸易各个作业涉及的环节,什么是贸易术语,如何遵守国际贸易惯例等,为下一步的实践实训奠定基础。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少知识仅靠教师的讲解,学生会觉得非常抽象,不易理解,所以就需要通过实习实训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课堂讲授以基本理论为主线,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预先设计教学体系,系统地讲授《国际贸易实务》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实践应用,以引导学生形成该课程的基本框架和思维方法。在课堂讲授中采用提问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通过布置作业、习题等形式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利用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外贸单证系统软件以及国际结算软件,组织学生在实训中心上机模拟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理论,而且为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贸易实务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校外参观实习,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书本上的知识在实践中都有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促使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一些资格证考试,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丰华.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改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4).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创新;风险控制
国际贸易是在国际市场下进行贸易往来的一种经营形式,其需要面对的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也需要规避国际市场的多种风险。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提品与服务,需要自身具备较好的资金支持,融资是国际贸易活动中资金的主要来源,而商业银行是提供给企业贸易资金的主要途径。
1国际贸易融资的含义及特点
国际贸易企业以融资的方式向商业银行贷款,是对企业国际贸易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与应收款等资产进行的融资。所以国际贸易融资实际上是商业银行根据企业资金与信用,为企业提供贸易资金的一种方式。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向银行融资,不仅能够促进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打开国际贸易市场,促进国家贸易发展,也能够促进银行业务的发展,解决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从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来看,其主要体现于两点:一是融资方式具有多样性;二是融资手段具有灵活性。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与发展环境下,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融资方式与手段都在不断创新,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手段与方式也在不断完善,良好的适应了社会需求与国际贸易融资发展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结构的完善。
2国际贸易融资的现状
国际贸易是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相接轨的一种方式,也是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相互合作,达到经济贸易交流的一种方式,所以在国际贸易中,企业与银行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际贸易融资的迅速发展,在融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上也逐渐得到更多的关注,商业银行融资活动增多,在融资的安全性考量上也更加重视。特别是当前在国际交易市场中,交易环境不断恶劣,人民币币值不断提升,国际贸易企业在贸易活动中面临着汇率市场波动的影响,在融资需求上更高,也给商业银行形成了更高的融资压力。当前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活动中,对于国际贸易融资市场的前景认可度较高,因此在国际贸易融资中的资金投入较多,已经占据了商业银行的较高业务比重。从商业银行对国际贸易企业的融资类型来看,当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融资业务。一是出口保理业务,二是出口退税托管贷款,三是货权、动产质押授信业务,四是供应链融资。国际贸易企业向商业银行的融资方式正不断增加,商业银行也提高了对企业的资金供给份额,这很好的促进了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的经营发展优势,更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与经济建设。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国际贸易融资也存在多种问题。一是国际贸易融资市场的影响。我国在国际贸易融资中的发展还不够深入,受到国际贸易融资市场的多种影响,在融资活动中面临多种风险。例如受到国际贸易融资体系与政策的影响,由于当前未形成专门的体系,所以融资行为缺少有力保障。再者,经济全球化也对国际贸易形成影响,国际贸易市场具有盈利性,而当前未形成专门的管理体系,融资结构单一,常引发多种融资风险。二是国际贸易市场的面向性较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市场被推出,其中的参与者多是经济水平较高的企业,其面向性较窄,贸易融资在盈利上并不高。且国际贸易市场的融资所需要的资金较多,风险也相对增高,其不平衡发展更是给融资形成了较大压力。
3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
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中发挥着重要性作用,通过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贸易资金的方式,促进了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发展,但同时企业与银行都面临着财务风险。国际贸易活动中,贸易结算环节若是出现资金问题,或商业银行在结算资金提供中出现问题,都造成企业及银行的贸易风险与财务风险。在当前国际贸易市场环境下,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我国金融市场,而国内银行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较低,这都表明了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需要进行创新发展,应积极适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形式与特点,更需要不断创新,借鉴成功经验,为国际贸易融资提供更加具有科学性的融资服务,推动国内银行与国际贸易行业的同步发展。
3.1创新业务发展理念
国际贸易融资需要商业银行与国际贸易企业同步发展与建设,为创新国际贸易融资,需要更清楚的认识与了解国际贸易市场的需求与发展情况,对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化、需求变动与管理理念更新情况形成全面了解与掌握,从而形成对自身业务发展的适应性变化。当前在国际贸易市场中,买方具有市场主导性,在这种市场发展特点下,可能引发供应链资金断裂造成国际贸易的平衡被打破的情况,所以商业银行向买方提供足够的流动资金,保持供应链平衡,减少流动资金占用,转移合作风险,能够更好的保证国际贸易活动的平稳进行。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合理转变与创新业务发展理念,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业务,促进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占有率,以中小外贸企业扩展市场为理念,满足中小企业国际贸易发展需求,创造更多的金融需求,既发展商业银行业务活动,又促进中小企业与市场经济发展。
3.2创新国际贸易融资新品种
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下,新的融资形式、融资手段与融资方法都在不断创新与优化。融资品种更是不断增多,商业银行不断创新国际贸易融资新品种,对于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战略具有支持作用,提高了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国际贸易融资新品种包括供应链融资、结构性贸易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根据国际贸易企业的需求,针对性的设计融资品种,为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竞争提供更多的优势。
3.3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技术创新
信息技术与网络化发展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技术创新优势,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需要对贸易结算各环节形成针对,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信息化平台,能够促使贸易结算以自动化、网络化形式完成,在结算准确性上更高,也更加具有及时性。在国际贸易活动的信息提供与信息获取上更加迅速。因此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还需要积极创新技术手段,提高信息平台建设水平,利用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不断促进国际贸易业务的创新化发展。
4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与控制措施
4.1完善风险监控体系
国际贸易融资在融资风险的监控上需要形成更加完善的体系,这不仅是规避银行融资风险的有效措施,也能够降低国际贸易企业的贸易风险。一方面,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监管需要形成对国际市场发展的动态化监管,调动国际贸易企业经营发展的动力,以国际贸易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经营、管理与发展提高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深入认识,提高融资资金的投放效率,从银行层面上减少资金的错误投放,提高银行经济效益,规避融资风险。另一方面,国际贸易融资需要形成信用评价体系,对融资风险形成较好地规避效果。信用评价体系是针对与国际贸易企业所形成的体系标准,在信用评价体系中应呈现国际贸易企业的战略部署,并对企业的资金偿还能力进行评价,降低银行信贷危机。这需要参与国际贸易融资的银行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对国际贸易企业形成评估与评价,从而为企业提供融资机会,促进区域对外贸易,同时也减少融资风险,形成对融资风险的合理监控。
4.2引进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国际贸易融资在风险控制上需要有良好的风险控制与管理体系,也需要有高素质人才队伍形成风险预防与融资管理。而国际贸易融资涉及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还包括国际市场相关法律、国际业务结算信息化技术等,因此在人才需求上更高,需要引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国际贸易融资形成较好的管理模式,以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与管理手段形成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合理管理。一方面,需要向外部引进人才,如向高校吸引专业学生,进行校内外培养,扩宽人才来源与途径,增加专业人才数量。另一方面,还需要形成对人才的内部培养,以专家讲座、外派交流、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提高专业人才对于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在风险预防与控制上形成更高的专业意识。从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入手,提高了专业人才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预判与识别能力,在风险控制与管理上能够形成较好的实际效果。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是高收益与高难度、高风险并存的,如何做到既要拓展国际出口业务又能有效地防范风险?作为企业的核心与骨干必须准确把握上述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国际贸易风险具有的两个功能,其次,分析了国际贸易风险的特性。最后,就国际贸易中风险的规避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国际贸易中还存在不少风险。国际贸易业务中,由于受不可知因素的影响,与外方发生贸易纠纷是不可避免的。国际买方可能采用以下手段损害卖方企业利益:利用中国出口商对国际贸易规则不熟悉而设圈套进行欺诈,从而侵吞货款;因自身财务问题而拖欠货款,甚至破产倒闭从而逃避债务;因市场问题,以各种理由中止与中国厂商的合同、并拒收货物,或采用拒付货款、要求降价等手段让中国厂商蒙受损失;发生国际贸易纠纷时,中外双方解决争议因人力、物力的消耗造成的成本较高问题。
国际贸易风险主要是指在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中发生的风险。比如在交易前的准备环节,由于市场调查失真而引起的信用风险。由于国际贸易是一个紧紧依赖于环境的活动,尤其是对国际环境的依赖,所以,诱导国际贸易的风险因素极为繁多,国际市场竞争的激烈,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多变,更使得国际贸易风险因素复杂化而难以准确把握,致使国际贸易风险事件经常发生,并导致重大的风险损失。
然而,也正是环境的复杂多变,又给国际贸易带来了有利的机会,使国际贸易活动有可能获得风险收人。企业常常会对这种风险收人与风险损失、风险成本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并实施相应的管理行为。本文就国际贸易中风险的预见及规避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
2、国际贸易风险的功能、特性及规避
2.1诱惑功能
诱惑功能是指国际贸易风险诱导经营者追逐风险利益。马克思曾这样评价过风险利益的诱惑功能:对于资本家来说,如果有20%的利润,他们就会活跃起来;如果有50%的利润,他们有的就会挺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他们就敢践踏一切法律,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杀头的危险。马克思所描述的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已经成为过去,但他所指示的风险对企业经营的诱惑功能却是深刻的,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收益与风险伴生的规律。
风险诱惑功能的强弱,取决于风险收人与风险成本之间的比率或差额。风险收人是指国际贸易活动在风险因素构成的环境中所获得的收人,它是国际贸易活动全部经营收人减去非风险经营收人的余额;风险成本是为克服风险因素的作用,企业所投人的资本、人力、时间、信誉和社会利益等。风险收人与风险成本之间的比率或差额越高,风险的诱惑功能越强,反之则越弱。
2.2约束功能
风险是一种带来费用、损失与损害的不确定性。因此它在引诱贸易活动、追求风险收益的同时,也对贸易管理行为构成了约束。这种约束具体表现为国际贸易活动的威胁、抑制和阻碍,也就是风险成本与风险损失对国际贸易活动的约束。
国际贸易风险约束力的大小取决于风险损失的大小与风险成本的大小。当风险损失与风险成本都很大时,风险约束力就强;当风险损失较大、风险成本较小或风险损失较小、风险成本较大时,风险的约束力也较强;当风险损失与风险成本较小时,风险将更多地表现为对国际贸易行为的诱导。
2.3国际贸易风险的特性
(1)经营活动中风险的共性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经营活动中都有可能会遇到风险,经营活动中的所有可能遇到的风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
第一,风险的客观存在性。人类存在的历史证明,无论是自然界中的地震、台风、洪水等,还是社会领域中的战争、瘟疫、冲突、意外事故等,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们是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说,风险处处存在,时时存在。人们无法回避它,消除它,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从而避免费用、损失与损害的产生。
第二,风险的相对变化性。风险的相对变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风险性质的变化。比如车祸,在汽车没有普及以前,表现为特定风险,到20世纪在西方国家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后,车祸就成为基本风险。又如国际贸易货物运输中的海难,对船东和出口商或是进口商而言,是纯粹风险,而对承担大量货物运输风险的保险人来讲,却是一种投机风险。②风险量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风险、抗御风险能力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风险能够加以控制,使其发生的频率降低,导致损失的范围减少和损失的程度降低。预测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完善,对风险的估测日趋精确,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风险的不确定性。③某些风险在一定空间与时间范围内被消除。比如,随着通信技术和银行业的发展,电子信用证和SWIFT格式成为信用证结算的主要手段,使得以涂改或伪造信用证进行欺诈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控制乃至消除。而同时,伴随一项新活动的开始,又可能有新风险的产生。比如,EDI贸易方式的产生及发展,引起了电子提单及其他电子数据安全哇风险的产生和其他风险。
第三,风险的可识别控制性。所谓识别,是指可以根据过去的统计资料,通过有关方法来判断某种风险发生的概率与风险造成的不利影响的程度,诸如费用、损失的损害;所谓控制,是指可以通过适当的技术来规避风险或控制风险发生导致不利影响的程度,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为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提供了理论、技术和方法支持。
(2)国际贸易业务中风险的特性
既然风险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能够引起损失和损害的不确定性,而国际贸易风险则是这种不确定性事件发生、表现和影响于市场参与主体的经营活动和结果的特殊形态。因此,我们可以分析、推导出国际贸易风险所具有的特征。
第一,国际贸易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国际贸易风险是国际经济交往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国际贸易风险是国际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这种客观性表现为形成国际贸易风险原因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产生和诱发国际贸易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主要源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规律的复杂性和市场经济参与主体的认识及其他方面能力的局限性。由此国际贸易风险就有了存在的客观基础和依据,就必然以风险成因的角度表现出来。国际贸易风险的客观存在性还表现为国际贸易风险的不可避免性,在国际贸易风险存在基础消除之前,国际贸易风险是“必然事件”,国际贸易经营者只能将其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但无法将其降低至零。另外,国际贸易风险的客观存在性还表现在它是通过偶然性体现出来的。国际贸易风险的存在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但风险的表现形式却有个体性和差异性,风险的发生无论是范围、程度、频度,还是时间、区间、强度等都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形态,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
第二,国际贸易风险的无意识性。国际贸易风险形成于国际贸易主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失误,又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承担了这些失误及其所产生的后果。总体说来,首先,国际贸易风险与有关经营商的主观意识的无意识性密切相关。因为即使比较复杂的国际环境,在正常情况下,只要经营主体能够准确意识到所处的环境,有意识地采取切实有效的避免风险的策略和措施,国际贸易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或降低。因此,国际贸易风险往往与经营行为主体的主观无意识性相关,经营行为人的主观无意识性包括其无意中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无意中采用了不适合的贸易方式方法,无意中遗漏了贸易过程的某些环节,对贸易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分析失误等。其次,国际贸易风险是经营主体无意中接受的,经营行为人事先对风险的发生并无足够的觉察,或对风险的强度判断失准,所采取对策与实际发生的风险不对等。再次,国际贸易风险不包括经营行为人故意行为所产生的后果。
2.4国际贸易中的风险规避方法
(1)广泛咨询收集贸易中的对方相关信息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谁掌握的信息量越多,胜出的机会就大大增加,就能避免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盲目性。到海外投资,一定要请国际政治专家帮助考证当地政治环境是否稳定,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关系如何等;与国外大公司、金融财团合作,一定要设法弄清楚他们与该国政府、议会之间的关系;虽然不能完全消除这些风险,但可以了解这些风险的发生规律。
(2)风险转移
所谓风险转移,就是将风险转由其他主体承担,自己不承保。保险是一种最典型的风险转移技术,企业为避免火灾、水灾等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通常会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万一企业遭受这类损失,保险公司将给予相应的赔偿。这样,企业就可以不承担或不完全承担这类损失,风险得以转移。与保险类似的还有期权。对于将来准备以外币支付来进口某项产品的企业来说,汇率上涨极为不利。于是,为避免汇率上涨带来的损失,该企业将愿意支付一定的费用用以购买“保险”,即买入一个买权。保险是防范贸易风险的重要工具,企业应加强认识,积极利用。出口信用保险主要通过承保出口过程中面临的政治风险和买家风险为出口企业提供风险保障。此外,信用保险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衍生功能:一是通过对买方信用风险的承保,推进银行介入贸易融资,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二是促进企业间交易由现金交易甚至易货交易模式,变为更高效经济的信用交易模式,企业的交易过程,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三是保险后的应收账款资产质量得以提高,从而改善企业总体财务状况,改善财务报表;四是帮助企业采用灵活的贸易条件,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巩固贸易关系。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是高收益与高难度、高风险并存的,如何做到既要拓展国际出口业务又能有效地防范风险?作为企业的核心与骨干必须准确把握上述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国际贸易风险具有的两个功能,其次,分析了国际贸易风险的特性。最后,就国际贸易中风险的规避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国际贸易中还存在不少风险。国际贸易业务中,由于受不可知因素的影响,与外方发生贸易纠纷是不可避免的。国际买方可能采用以下手段损害卖方企业利益:利用中国出口商对国际贸易规则不熟悉而设圈套进行欺诈,从而侵吞货款;因自身财务问题而拖欠货款,甚至破产倒闭从而逃避债务;因市场问题,以各种理由中止与中国厂商的合同、并拒收货物,或采用拒付货款、要求降价等手段让中国厂商蒙受损失;发生国际贸易纠纷时,中外双方解决争议因人力、物力的消耗造成的成本较高问题。
国际贸易风险主要是指在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中发生的风险。比如在交易前的准备环节,由于市场调查失真而引起的信用风险。由于国际贸易是一个紧紧依赖于环境的活动,尤其是对国际环境的依赖,所以,诱导国际贸易的风险因素极为繁多,国际市场竞争的激烈,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多变,更使得国际贸易风险因素复杂化而难以准确把握,致使国际贸易风险事件经常发生,并导致重大的风险损失。然而,也正是环境的复杂多变,又给国际贸易带来了有利的机会,使国际贸易活动有可能获得风险收人。企业常常会对这种风险收人与风险损失、风险成本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并实施相应的管理行为。本文就国际贸易中风险的预见及规避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
2、国际贸易风险的功能、特性及规避
2.1诱惑功能
诱惑功能是指国际贸易风险诱导经营者追逐风险利益。马克思曾这样评价过风险利益的诱惑功能:对于资本家来说,如果有20%的利润,他们就会活跃起来;如果有50%的利润,他们有的就会挺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他们就敢践踏一切法律,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杀头的危险。马克思所描述的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已经成为过去,但他所指示的风险对企业经营的诱惑功能却是深刻的,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收益与风险伴生的规律。
风险诱惑功能的强弱,取决于风险收人与风险成本之间的比率或差额。风险收人是指国际贸易活动在风险因素构成的环境中所获得的收人,它是国际贸易活动全部经营收人减去非风险经营收人的余额;风险成本是为克服风险因素的作用,企业所投人的资本、人力、时间、信誉和社会利益等。风险收人与风险成本之间的比率或差额越高,风险的诱惑功能越强,反之则越弱。
2.2约束功能
风险是一种带来费用、损失与损害的不确定性。因此它在引诱贸易活动、追求风险收益的同时,也对贸易管理行为构成了约束。这种约束具体表现为国际贸易活动的威胁、抑制和阻碍,也就是风险成本与风险损失对国际贸易活动的约束。
国际贸易风险约束力的大小取决于风险损失的大小与风险成本的大小。当风险损失与风险成本都很大时,风险约束力就强;当风险损失较大、风险成本较小或风险损失较小、风险成本较大时,风险的约束力也较强;当风险损失与风险成本较小时,风险将更多地表现为对国际贸易行为的诱导。
2.3国际贸易风险的特性
(1)经营活动中风险的共性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经营活动中都有可能会遇到风险,经营活动中的所有可能遇到的风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
第一,风险的客观存在性。人类存在的历史证明,无论是自然界中的地震、台风、洪水等,还是社会领域中的战争、瘟疫、冲突、意外事故等,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们是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说,风险处处存在,时时存在。人们无法回避它,消除它,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从而避免费用、损失与损害的产生。
第二,风险的相对变化性。风险的相对变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风险性质的变化。比如车祸,在汽车没有普及以前,表现为特定风险,到20世纪在西方国家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后,车祸就成为基本风险。又如国际贸易货物运输中的海难,对船东和出口商或是进口商而言,是纯粹风险,而对承担大量货物运输风险的保险人来讲,却是一种投机风险。②风险量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风险、抗御风险能力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风险能够加以控制,使其发生的频率降低,导致损失的范围减少和损失的程度降低。预测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完善,对风险的估测日趋精确,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风险的不确定性。③某些风险在一定空间与时间范围内被消除。比如,随着通信技术和银行业的发展,电子信用证和SWIFT格式成为信用证结算的主要手段,使得以涂改或伪造信用证进行欺诈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控制乃至消除。而同时,伴随一项新活动的开始,又可能有新风险的产生。比如,EDI贸易方式的产生及发展,引起了电子提单及其他电子数据安全哇风险的产生和其他风险。
第三,风险的可识别控制性。所谓识别,是指可以根据过去的统计资料,通过有关方法来判断某种风险发生的概率与风险造成的不利影响的程度,诸如费用、损失的损害;所谓控制,是指可以通过适当的技术来规避风险或控制风险发生导致不利影响的程度,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为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提供了理论、技术和方法支持。
(2)国际贸易业务中风险的特性
既然风险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能够引起损失和损害的不确定性,而国际贸易风险则是这种不确定性事件发生、表现和影响于市场参与主体的经营活动和结果的特殊形态。因此,我们可以分析、推导出国际贸易风险所具有的特征。
第一,国际贸易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国际贸易风险是国际经济交往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国际贸易风险是国际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这种客观性表现为形成国际贸易风险原因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产生和诱发国际贸易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主要源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规律的复杂性和市场经济参与主体的认识及其他方面能力的局限性。由此国际贸易风险就有了存在的客观基础和依据,就必然以风险成因的角度表现出来。国际贸易风险的客观存在性还表现为国际贸易风险的不可避免性,在国际贸易风险存在基础消除之前,国际贸易风险是“必然事件”,国际贸易经营者只能将其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但无法将其降低至零。另外,国际贸易风险的客观存在性还表现在它是通过偶然性体现出来的。国际贸易风险的存在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但风险的表现形式却有个体性和差异性,风险的发生无论是范围、程度、频度,还是时间、区间、强度等都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形态,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
第二,国际贸易风险的无意识性。国际贸易风险形成于国际贸易主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失误,又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承担了这些失误及其所产生的后果。总体说来,首先,国际贸易风险与有关经营商的主观意识的无意识性密切相关。因为即使比较复杂的国际环境,在正常情况下,只要经营主体能够准确意识到所处的环境,有意识地采取切实有效的避免风险的策略和措施,国际贸易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或降低。因此,国际贸易风险往往与经营行为主体的主观无意识性相关,经营行为人的主观无意识性包括其无意中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无意中采用了不适合的贸易方式方法,无意中遗漏了贸易过程的某些环节,对贸易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分析失误等。其次,国际贸易风险是经营主体无意中接受的,经营行为人事先对风险的发生并无足够的觉察,或对风险的强度判断失准,所采取对策与实际发生的风险不对等。再次,国际贸易风险不包括经营行为人故意行为所产生的后果。
2.4国际贸易中的风险规避方法
(1)广泛咨询收集贸易中的对方相关信息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谁掌握的信息量越多,胜出的机会就大大增加,就能避免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盲目性。到海外投资,一定要请国际政治专家帮助考证当地政治环境是否稳定,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关系如何等;与国外大公司、金融财团合作,一定要设法弄清楚他们与该国政府、议会之间的关系;虽然不能完全消除这些风险,但可以了解这些风险的发生规律。
(2)风险转移
所谓风险转移,就是将风险转由其他主体承担,自己不承保。保险是一种最典型的风险转移技术,企业为避免火灾、水灾等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通常会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万一企业遭受这类损失,保险公司将给予相应的赔偿。这样,企业就可以不承担或不完全承担这类损失,风险得以转移。与保险类似的还有期权。对于将来准备以外币支付来进口某项产品的企业来说,汇率上涨极为不利。于是,为避免汇率上涨带来的损失,该企业将愿意支付一定的费用用以购买“保险”,即买入一个买权。保险是防范贸易风险的重要工具,企业应加强认识,积极利用。出口信用保险主要通过承保出口过程中面临的政治风险和买家风险为出口企业提供风险保障。此外,信用保险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衍生功能:一是通过对买方信用风险的承保,推进银行介入贸易融资,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二是促进企业间交易由现金交易甚至易货交易模式,变为更高效经济的信用交易模式,企业的交易过程,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三是保险后的应收账款资产质量得以提高,从而改善企业总体财务状况,改善财务报表;四是帮助企业采用灵活的贸易条件,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巩固贸易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普及,加上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贸易每年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发展。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虽然我国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不能完全符合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因此,在之后的我国国际贸易中应该注重单证标准化问题建设,不断完善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建设。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建设的现状,并提出了积极的措施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
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建设;问题
在国际贸易业务中国际贸易单证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到相关的单据、文件和证书。国际贸易单证确保了贸易双方进出口货物的顺利进行,类似一张“通行证”。国际贸易单证是否达到标准化对贸易交易费用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是促进贸易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当前相对自由宽松的贸易环境下,我国应该积极加强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效益,促进外贸经济的发展,从而拉动整体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一、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的定义
国际贸易标准化,顾名思义就是营造一种最佳的秩序环境有效解决已经存在以及潜在的问题,促使贸易双方得以顺利进展。从实质上来讲,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包含单证内容和格式标准化两大部分。之所以加强我国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是希望通过这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不断改进进出口产品的质量,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避免贸易壁垒的出现,实现贸易双方的顺利进展。由此可见,在我国国际贸易过程中加强单证标准化建设刻不容缓。
二、我国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建设的现状
1、国际贸易单证格式标准
20世纪末期首次颁布并实施了《联合国贸易单证样式》,为了积极响应国际自由贸易,我国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单证标准,结合自身的实际国际贸易情况,在1993年首次制定出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单证国家标准——GB/T14392-1993《国际贸易单证样式》。在之后的不断实践发展过程中,又陆续制定了国家标准GB/T14392-1993《贸易单证中代码的位置》及GB/T16832-1997《格式设计基本样式》。这些标准的制定都是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而制定出来的。后来,随着发展需求的不断提高,又对其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有效完善了我国国际贸易单证格式标准内容。
2、国际贸易单证涉及的代码标准化
国际贸易单证名称代码和单证具体内容的代码是国际贸易单证的主要代码标准。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一旦缺少相对应的国际贸易单证名称代码将会导致贸易无法正常进行。因为,国际贸易单证名称代码使用不同的数字代码以及英文描述将不同种类的单证区分开来,确保了国际贸易单证使用的正确性。比如,在联合国国际标准中,生产单证是由1~199不同代码表示的,而代码
3具体代表生产单证里的质量证书。
虽然我国尚未制定国际贸易单证分类以及代码,但是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研究符合我国国家标准的国际贸易单证分类与代码。另外,单证具体内容的代码也是国际贸易单证代码标准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单证具体内容代码的分析,能够显著提高业务的工作效率,切实减少在业务过程中的一些差错。在联合国国际标准下,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国际贸易单证涉及到的具体内容代码的国家标准。GB/T15421-2008《国际贸易方式代码》、GB/T6512-1998《运输方式代码》、GB/T15514-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口岸及相关地点代码》、GB/T16962-1997《国际贸易付款方式代码》等都是典型的代表。
三、我国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建设的发展对策建设
1、提高主观上的认识意识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加上国际贸易形势日益严峻,加强国际贸易单证的标准化对于我国国际贸易来说刻不容缓。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国门逐渐打开,与全球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逐渐密切,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以2012年为例,全年中国货物出口额数据惊人,遥遥领先占据世界第一位;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因此,大量进口国外的货物,全年货物进口额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同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为38670亿美元,严重减少了与美国的差距。根据WTO的测算结果,2012年我国国际贸易单证花费的平均费用在国际贸易总额中占据高达8%的比例,如果有明确的国际贸易单证标准指导,那么能够减少其中50%思维费用。由此可见,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对我国整体经济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能够有效减少国际贸易过程中不必要的额外支出,对我国经济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必须从主观上提高对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的认识,将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建设真正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确保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建设顺利进行。
2、主管部门加大宣传,建立专门的机构
政府作为市场宏观调控的主导力量,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加大对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建设的宣传,促使企业以及外贸人员全面深入认识到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的重要性。例如,召开相关的新闻会或培训咨询会,向社会各界推广普及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的重要性,积极运用相关的案例引导群众看清实施国家标准的积极作用。不但能够切实提高单证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业务水平,确保单证的正确性,而且有效避免了贸易壁垒,提倡外贸企业主动实施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同时,设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专项负责我国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建设。为外贸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协调好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3、加强培养专业人才
人才作为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中的主导力量,其自身的专业水准直接决定了我国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是否能够贯彻落实到位。因此,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融入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建设内容,对学生加强在这一方面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单证人才,从而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我国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建设。
4、外贸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到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建设
在外贸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对其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影响。在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的支持下,为外贸企业提供了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有效减少了企业不必要的开支,促使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是外贸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因素。因此,外贸企业应该积极学习与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相关的知识,加入到我国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建设中,汇聚外贸企业的力量,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外贸企业在不断的实践发展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建设恰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推动单证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外贸企业能够提出独特的意见,加快我国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建设的顺利完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贸易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为了有效防止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的顺利实施,我国不得不加强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建设。因此,政府、外贸企业以及外贸人员应该积极主动联手,汇聚来自各方的力量,不断推动我国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建设的顺利实施,有效减少因为外贸单证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实现国家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一终极目标。
作者:侯迪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策略
伴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举动极大优化了我国国际贸易环境,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再次腾飞。国内的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等也随之作出相应的整改,同时对社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与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而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大大改革了教学内容、目的、方式方法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很多院校的重点专业课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了市场经济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强大支撑,切实结合社会发展的状况,大胆进行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
一、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现状
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实际情况、难度与整合途径等,决定了其课程整合的现实性,加之之前的国家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侧重于知识体系与能力训练体系的传授,比较重视案例教学。而现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因此,在转变教育理念时,教育教学的实际整合露出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不能深入理解整合的概念
整合不单单指结合与融入,而是更高层次的主动适应。整合是对个体特性的有效继承,也就是被整和的个体一方面有着自身特征,另一方面又再次重申个体中基本要素的融合与交叉,最终使不同个体表现较高的和谐与融洽。而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效地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结构、内容以及实施方法等融为一体,并成为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开展课程整合的教学环境不足
新形势下,信息技术环境需要适应时代变化,不断更新换代。而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环境的建设速度要赶超更新的速度,但仅仅从网络的宽带发展速度来看的确一般。因此,只有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建设环境的脚步,用最新、最先进的信息载体来传播丰富的信息资源,这样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才可以达到理想目标。
(三)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储备不足,培训工作不到位
教师是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驱动者与传播者,需要逐渐转换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思想等,积极设计教学课程、参与教学活动、构建良好的的教学环境,并全面认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同时利用图像处理、文字处理与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进行创作、整合。此项工作的核心人物就是教师,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必须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
二、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策略
要想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加大国际贸易的就业率,国际贸易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具备全球的眼界以及开放的心态,还要有雄厚的学科基础、精深的业务知识、一流的交际能力以及强烈的竞争思维。但目前我国仍存在着整合认识不够、教学方法陈旧等在诸多问题,很难较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所以,针对整合现状,需要适当的调整策略:
(一)加强网络教学实训室的建立工作
据调查表明,学生在实训室教学中,教师可以完全控制学生的电脑,实际步骤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快速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学习进度等,并且根据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找到问题的根源,适当进行课程的调整。对于学生不会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节省时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部分课程可以允许学生链接网络,使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其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学习网页加强对其整合概念的理解
针对大部分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整合的含义问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网站,把一些国际贸易的最新动态与热点问题投放进入。使教学内容时刻与时代接轨,利用课程传授的专业知识开设专题学习板块,帮助理解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概念与精髓。学生在关注国际贸易最新的变化和动态时,潜移默化的把课程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更有利于充分、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加大教师业务培训力度,努力构建良好的整合教学环境
目前,我国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存在业务掌握不成熟、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很多教师不能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仅限于讲解书本内容。究其原因在于自身业务不过硬导致。为了跟进时代步伐,适应全球经济大环境,学校需要定期对相关教职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可以适当采用案例分析法等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记忆。同时,学校领导和教职人员需要积极创造良好的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教学环境,加快信息技术建设环境的脚步,用科学的、先进的信息载体更好的传播相应的专业知识,促使学生的进步,为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通过整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而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真正为培养快速适应时代、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以及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营造有的放矢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黄学锦.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4):113-115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逐渐关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一门与国际市场直接对口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越来越受到学校及家长的高度重视,它为培养全面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利帮助,而信息技术为国际贸易是无可趁教学创造了较好的学习环境,同时给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创新平台。本文就主要从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中所出现的问题入手,并针对整合中的不足给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策略
伴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举动极大优化了我国国际贸易环境,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再次腾飞。国内的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等也随之作出相应的整改,同时对社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与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而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大大改革了教学内容、目的、方式方法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很多院校的重点专业课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了市场经济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强大支撑,切实结合社会发展的状况,大胆进行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
一、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现状
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实际情况、难度与整合途径等,决定了其课程整合的现实性,加之之前的国家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侧重于知识体系与能力训练体系的传授,比较重视案例教学。而现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因此,在转变教育理念时,教育教学的实际整合露出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不能深入理解整合的概念
整合不单单指结合与融入,而是更高层次的主动适应。整合是对个体特性的有效继承,也就是被整和的个体一方面有着自身特征,另一方面又再次重申个体中基本要素的融合与交叉,最终使不同个体表现较高的和谐与融洽。而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效地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结构、内容以及实施方法等融为一体,并成为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开展课程整合的教学环境不足
新形势下,信息技术环境需要适应时代变化,不断更新换代。而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环境的建设速度要赶超更新的速度,但仅仅从网络的宽带发展速度来看的确一般。因此,只有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建设环境的脚步,用最新、最先进的信息载体来传播丰富的信息资源,这样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才可以达到理想目标。
(三)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储备不足,培训工作不到位
教师是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驱动者与传播者,需要逐渐转换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思想等,积极设计教学课程、参与教学活动、构建良好的的教学环境,并全面认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同时利用图像处理、文字处理与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进行创作、整合。此项工作的核心人物就是教师,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必须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
二、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策略
要想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加大国际贸易的就业率,国际贸易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具备全球的眼界以及开放的心态,还要有雄厚的学科基础、精深的业务知识、一流的交际能力以及强烈的竞争思维。但目前我国仍存在着整合认识不够、教学方法陈旧等在诸多问题,很难较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所以,针对整合现状,需要适当的调整策略:
(一)加强网络教学实训室的建立工作
据调查表明,学生在实训室教学中,教师可以完全控制学生的电脑,实际步骤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快速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学习进度等,并且根据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找到问题的根源,适当进行课程的调整。对于学生不会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节省时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部分课程可以允许学生链接网络,使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其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学习网页加强对其整合概念的理解
针对大部分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整合的含义问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网站,把一些国际贸易的最新动态与热点问题投放进入。使教学内容时刻与时代接轨,利用课程传授的专业知识开设专题学习板块,帮助理解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概念与精髓。学生在关注国际贸易最新的变化和动态时,潜移默化的把课程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更有利于充分、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加大教师业务培训力度,努力构建良好的整合教学环境
目前,我国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存在业务掌握不成熟、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很多教师不能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仅限于讲解书本内容。究其原因在于自身业务不过硬导致。为了跟进时代步伐,适应全球经济大环境,学校需要定期对相关教职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可以适当采用案例分析法等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记忆。同时,学校领导和教职人员需要积极创造良好的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教学环境,加快信息技术建设环境的脚步,用科学的、先进的信息载体更好的传播相应的专业知识,促使学生的进步,为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通过整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而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真正为培养快速适应时代、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以及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营造有的放矢的机会。
作者:朱莎莎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学锦.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4):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