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对孩子心理教育方法

如何对孩子心理教育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如何对孩子心理教育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何对孩子心理教育方法范文第1篇

[关健词]: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 特殊需求 共同关注 基本原则 主观心理感受 心理体验

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那么,对于我们教育者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呢?下面我就结合我教育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心理教育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心理教育不是让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因此,它主要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许多课程普遍采用的教师讲授的模式显然对心理教育是不恰当的。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实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的目的,仅靠教师的讲授是无法达到的。唯一的解决途径主是:使教育内容尽可能直接地与受教育者的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为此,利用活动教学的形式是必须的。我通过班会课让学生讨论、表演、游戏、咨询等多种多样的具体方法,将生活中富于典型意义的情境引进课堂,纳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并投入其中,并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接受相应的教育;通过讨论、交流、学习有关知识,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讨论、模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等等。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l、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

2、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

3、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

4、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产生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5、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6、引导反思,纠正自我,寻求新知。

二、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以学生的特殊需求为主

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是与受教育者现实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的,要从每个年龄段学生的特殊需求出发来选择、安排教育内容,建立自己的逻辑系统。这个逻辑系统所针对的是学生个体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说,什么因素对于他们的心理状态最具影响力,就应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教育内容,而不应当是某种学科知识的体系。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了解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三、心理教育需要学校与家长共同关注。

今天,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习、工作及思想的影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与学生成长密不可分的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尚是一片空白。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只重视子女的学业成绩、只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身体锻练轻心理保健的误区。个别家庭,不仅不能意识到孩子心理需要,而且面对子女的反常行为往往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则在孩子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时不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障碍。

如何来观察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呢?我是这样向家长提供一些表象可供参考:心理健康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主动,好奇心强,跟父母的关系融恰,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同学关系好,是非观念强,自觉性强,学习欲望强烈不厌学,面部表情愉悦,精力充沛,善于交友不孤独等。同时建议家长:(1)全面耐心的了解自己的孩子。(2)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3)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

当然,家庭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可能简单化,要避免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排斥心理健康教育。表现为没有认识到子女心理健康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愿意接受这方面的宣讲,不相信自己的子女会出现心理障碍,把子女有过失行为、违规行为统统视作对子女管教不严所致。对子女的某些需要不选择地满足或根本不理睬;常常拒绝他人对其子女的心理帮助或象对待感冒病一样轻描淡写地处理子女的心理问题。

第二,把心理健康神秘化。对发生在自己子女身上的心理问题大惊失色,对子女的行为疑神疑鬼,把心理问题框框化,在探寻致障因素时也把主要原因归结在孩子身上,没有也不会从自身、从家庭、从亲子关系去寻求原因,过分地依赖心理辅导教师协助解决子女心理问题,而自己明显地束手无策。

第三,知行冲突。表现为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子女成长的作用,也能从自身出发,在作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调适的过程中,选取对子女的心理保健途径和手段。

现代家庭与学校都必须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尽管目前尚无统一的模式可供借鉴。不过,老师与家长广泛涉猎学生或子女保健的常识,建立和谐的师生或亲子关系,平等地同孩子交流,及时地发现并正确的指导孩子在成长期的行为变化。同时,借鉴青少年心理保健的有益做法,多花精力,借助自己、孩子、老师和社会多方位的力量,不失时机地、恰如其分地开展孩子心理保健,是能够取得效果的。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通过实践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知、体验、明理、反思、迁移、运用的过程,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平等性原则。我们要求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2、尊重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言行,呵护学生的人格。

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坦白观点。

4、参与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心理训练全过程。

如何对孩子心理教育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生 心理教育 抗挫能力 培养方法

抗挫折能力是高中生克服挫折带给他们的消极、焦虑等不良情绪和心理的一种行为和能力。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高中生受个人素质、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影响,面临着实际生活中诸多方面的压力,在种种压力之下,他们经常会产生挫败感,很多学生面对一个小小的挫折都可能会情绪失控,从而引发极端行为,这也是近年来高中生犯罪率攀升的原因所在。抗挫能力的缺失已经不再单纯是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而是已经逐渐发展为一个社会问题。正确对待挫折,拥有良好的抗挫心理,不但是高中生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更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对高中生的生活、学习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新时期,应如何理性分析目前高中生抗挫能力缺失的原因,积极探寻提高高中生抗挫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是每位高中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生抗挫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欠缺。

心理脆弱,是目前很多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他们大多数人都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失败与挫折来临时,即便是很小的一件事情都会被他们无限放大,面对困难消极应对,甚至是选择逃避,当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时,怨恨、不满、自暴自弃,对自己失去信心,挫败感日益加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挫折感,只有当人心理感受到之后,才会对精神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心理素质良好的学生,对于一些小挫折和小失败他们并不会看在眼里、放在心上,挫败感也不会那么明显,往往是通过自己积极的心理调节就能很快克服和化解挫败感。

2.家庭教育中精神关怀的欠缺。

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大包大揽”式家庭教育方法,使很多学生从小就享受着家庭其他成员的极度宠爱与呵护,从蹒跚学步到步入校园,每个阶段都在家长极度迎合的状态下成长。家庭教育中缺少对孩子的挫折教育,使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他们缺少对他人的关注与关爱,更缺少成长过程中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挫折体验。很多家长更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略对他们的精神关怀,当孩子面对挫折与困难时,并没有给予他们及时的心理慰藉,也不会教给他们科学而理智的应对方法,学生的抗挫经验无从谈起,久而久之,一点点的挫败感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

3.学校心理教育机制的欠缺。

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在心理教育体制上存在很大缺陷,并没有较为具体且有效的措施对高中生心理状况进行科学评估,也不注重对“问题学生”及时给予“心理干预”。学校是高中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这个场所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严重影响。美国理工大学赵承熙枪杀案,就说明了这一点,该学生在犯罪前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暴力幻想等问题,由于教师及学校没有进行及时疏导,最终让悲剧发生。

二、培养高中生抗挫能力的方法

1.制订抗挫教育计划,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由于高中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这就决定了他们对待挫折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受挫后会将自己的不良心理与情感压抑在心里,表现出冷漠孤立的态度;还有的学生遭遇挫折后,会产生出明显的愤怒与怨恨情绪,并引发带有攻击性的行为,等等,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根据不同的心理教育对象要制订符合学生个性和教育规律的抗挫教育计划,因人而异,因材实施。如针对压抑情绪的学生,可以通过宣泄法引导他们对不良情绪进行合理宣泄,并教给他们一些简单且有效的缓解方法,如,音乐疗法、运动疗法等,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学生就学会了应如何通过自我调控解决心理问题,当心理不再受情绪影响,学生的抗挫能力无形之中就得到了提高。

2.利用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抗挫教育。

如何对孩子心理教育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 化学教育 心理教育

现代心理学表明:学生的求知过程和成长,就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学校教育给予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其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主要由他们的心理素质所决定,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各学科老师将心理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下面是本人在中职化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学会换位思考,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中职学生正处于半成熟期,生理和心理都处在重要的转变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其鲜明的特点,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大人。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正处于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冲动与自觉矛盾交织发展的时期。教师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真正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发展规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化学教学效果。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办法去了解学生。

1.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直接面对面与学生沟通。刚刚踏出中学校门的孩子走入职业技能学校,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有着极大的新鲜感和不适应。中学教育是管制型教育,教师基本为主导,而进入职业院校后学习和生活都要由自己来独立完成。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亲自走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孩子换位思考,及时了解并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这样既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又可以达到教与学互相促进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座谈会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在整个班级中开大会,也可以在个别学生中开小会。

2. 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在不同时期下发不同的问卷以了解学生在不同时期的需求,真正做到因才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每学期开始,我便会在所教班级下发一些问卷,了解学生过去的化学成绩如何、对化学的哪些部分最感兴趣和对教师讲授方法的期望等等;在每学习一章节完毕时,我就会下发问卷,了解学生在此章节中还有哪些问题、对老师的教学方法的意见等。

二、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爱因斯坦成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一种带有感彩的认知倾向。兴趣的萌发必须建立在对某种知识渴求的基础上。它是人们探求真理的推动力,是一种心理上的需要。但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探知主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渴求和渴望。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 做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中职教学中,化学作为一门枯燥理科知识课程并没有丰富有趣的语文、政治甚至专业课程那么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通过问卷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老师的课程兴趣最高,所以要想提高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就要做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要想成为学生的偶像,教师首先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其次是投其所好,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化学教学中。如:在讲解硅及其化合物时,会利用女孩子对水晶的喜爱,而漂亮的水晶其实就是二氧化硅(SiO2)还有红宝石和蓝宝石,其主要成分就是氧化铝(Al2O3)。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树立威信做学生的朋友。以德服人,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互尊、互敬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自觉的投入学习中来。

2.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为新型教学结构提供理想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互联网最大程度的扩大了教师和学生的知识信息量,利用互联网学生甚至可以自主对一些内容进行学习研究。多媒体教学将沉闷的化学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过去一些有危险性的实验,不能当场试验让学生看到现象,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让学生清楚直观的看到,将无法拿入教室的事物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眼前。

三、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引入自主学习之路

1、纵观教育改革历程,现代教育将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改换为以学生为主体,知识和能力并重。我们教师的任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育不仅要求我们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求我们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我们要让学生在心理上改观,接受自己已经从中学步入职业院校,由青少年转变为青年。指引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逐步减弱教师在教学中的分量,使学生完成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的转变。

2、要善于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真挚深厚的情感,是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心灵的钥匙,是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更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积极的教学情感,可以使教学活动别开生面,生机盎然。因此,教师必须在情感教育研究上下工夫。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总之,各学科教学进行中的心素质教育不仅是学校进行心理教育的途径,也是各学科教学自身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学过程历经社会历史积淀,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的积累。教师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沉积下的知识、技能、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财富,从而成为学生的思想理念、人生目标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使得化学教学能够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高海英. 浅析学习心理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 才智. 2010(22)

如何对孩子心理教育方法范文第4篇

关健词 素质教育 主观心理感受 心理体验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了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那么,对于我们教育者来说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呢?笔者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外,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心理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心理教育内容包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1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以学生的特殊需求为主

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是与受教育者现实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的,要从每个年龄段学生的特殊需求出发来选择、安排教育内容,建立自己的逻辑系统。可以说,什么因素对于他们的心理状态最具影响力,就应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教育内容,而不应当是某种学科知识的体系。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了解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比如,对于初中的学生,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的剧烈变化是他们生活中最具影响力的内容,因此这时期的心理教育应当以此为主要内容,引导他们接受和适应变化;对于高中学生,升学与就业的压力和选择是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心理教育应当以此为主要内容,引导他们正视压力和面对选择等等。

2心理教育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心理教育不是让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因此,它主要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许多课程普遍采用的教师讲授的模式显然对心理教育是不恰当的。心理教育的目的不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实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温馨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愉快地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

(2)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根据这一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采用故事法。这一方法对低年级学生效果较好,如六年级的《寻找快乐》一课,教师播放了一段配乐故事《国王与农夫》,听后引发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国王拥有那么多的财富为什么还不快乐?而一贫如洗的农夫整天在地里干活却觉得非常快乐呢?这正是这节心理健康课要讨论的重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读文,反复思考得出:国王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它欲求过高,而农夫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经常想着那些比自己还不幸的人。从而使学生悟出了寻找快乐的第一种方法――“降低欲求”。

(3)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学生由于年龄、经历等不同,是非评价极其不稳定,教师创设情景恰到好处地引起争论,可帮助学生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讨论中明辨道理。如出示《怎样看待的人》的标题后,笔者恰当地运用了这一方法。首先笔者播放了一段录像,然后让学生针对片中的“小刺头”对小组长小明的评价:“臭美,不关心同学,不爱帮助人,批评人粗鲁、骄傲。”展开激烈地辩论。正方、反方各自举出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们也是各抒己见,相持不下。那么到底哪种意见是正确的呢?笔者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来到“智慧泉”边的森林里看看小动物们是怎样给即将报考杂技学校的小猴子写评语的。从而得出:评价他人要从事实出发,既看优点,也看缺点;不能从自己的好恶去评价别人,要客观、公正。

(4)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产生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学生通过扮演主持人、特约嘉宾、观众,模拟生活情景,实话实说,坦白内心。学生那一句句热情洋溢的赞美与致谢,一声声发自内心的歉意与忏悔,催人泪下,引起了其他学生感情的共鸣,有些学生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泪花,真正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5)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小品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心理健康导向课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更适合学生表演,而每一个小故事中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

(6)引导反思,纠正自我,寻求新知。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补步的解决。

(7)捕捉教育时机,弥补缺失的爱。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时机,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孩子的心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在一节班会课中,一个男学生勇敢地讲述了自己心中最隐秘的故事,他说:“我父母在我四岁的时候就已经离婚了,可是他们一直瞒着我,前几天才告诉我。听了以后,我非常地恨他们,躲进了自己的小屋不理他们。”

心理教育与一般文化课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文化课是要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关的概念、原理等等,这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而心理教育是要改变人的心理状况,这就必须首先引起人的主观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和干预,才能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维护。而人的心理是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产生和变化的,因此要改变和影响心理状态,必须在活动中进行,这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

今天,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习、工作及思想的影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与学生成长密不可分的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尚是一片空白。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只重视子女的学业成绩、只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身体锻练轻心理保健的误区。个别家庭,不仅不能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要,而且面对子女的反常行为往往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则在孩子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障碍。

笔者在与家长沟通中,一位母亲说:“我的孩子上了初中后,简直象变了一个人。平时,我们都忙于工作,上下午和晚上孩子都在学校,只有到周末一家三口才能团团圆圆,但在一起的时候孩子与我们说的话却越来越少。上次孩子过生日,他请了很多同学到家里来,却要我和他爸爸到外面去吃饭。有时,对他的学习、生活多说几句,他就显得十分不耐烦,有时甚至还要和我们顶嘴。我真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教心态可以理解。但事实上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习要求超过了子女的生理和心理承受限度。并且,当孩子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如考试没考好)时,“恨铁不成钢”的父母总是更加责难孩子不认真、不努力,甚至打骂孩子。结果造成的恶果是:子女怕学习、行为习惯也不好;在学校与同学关系不好,对老师的教育反感;在家里与父母的关系更是一团糟。有些学生因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与家长最初的愿望背道而驰。

如何来观察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呢?我是这样向家长提供一些表象可供参考:心理健康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主动,好奇心强,跟父母的关系融恰,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同学关系好,是非观念强,自觉性强,学习欲望强烈不厌学,面部表情愉悦,精力充沛,善于交友不孤独等。

3家长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全面耐心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孩子的中学阶段,家长应充分关注他们的成长情况,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情感、思想等精神世界,给孩子充分倾吐和宣泄心理感受的条件和机会,与其建立真挚的情感基础,在履行监护责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监护孩子的心理发展。

(2)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对子女错误地采取严厉惩罚、无情打击,往往不但没有起到教育作用,反而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并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在民主、宽松、温暖的家庭气氛下的孩子,活泼、外向、受朋友尊重,也懂得尊重别人。相反,父母对子女的虐待、专制、忽视、放纵、溺爱和过分苛求,都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

(3)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对子女的关心并不等于对其物质上的绝对满足,也不是对其精神上的无原则放纵。真正的关心和爱护是从小培养子女的自立自强精神,锻炼子女的受挫能力。因为,如今太多的 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子女长期处于顺境中,受挫机会少,受挫的心理能力相对较弱。家长要有目的地为孩子的发展设置些障碍,增强其受挫折的能力。当然,家庭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可能简单化,要避免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排斥心理健康教育。表现为没有认识到子女心理健康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愿意接受这方面的宣讲,不相信自己的子女会出现心理障碍,把子女的过失行为、违规行为统统视作对子女管教不严所致。对子女的某些需要不选择地满足或根本不理睬;常常拒绝他人对其子女的心理帮助或象对待感冒病一样轻描淡写地处理子女的心理问题。

第二,把心理健康神秘化。对发生在自己子女身上的心理问题大惊失色,对子女的行为疑神疑鬼,把心理问题框框化,在探寻致障因素时也把主要原因归结在孩子身上,没有也不会从自身、从家庭、从亲子关系去寻求原因,过分地依赖心理辅导教师协助解决子女心理问题,而自己明显地束手无策。

第三,知行冲突。表现为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子女成长的作用,也能从自身出发,在作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调适的过程中,选取对子女的心理保健途径和手段。但或因工作原因,或因个人性格等等因素,对子女进行心理保健并不能切中要害,或不能持之以恒,有的则采取教训的口气要子女强迫接受或用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去要求子女仿效。

现代家庭与学校都必须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尽管目前尚无统一的模式可供借鉴。不过,教师与家长广泛涉猎学生或子女保健的常识,建立和谐的师生或亲子关系,平等地同孩子交流,及时地发现并正确地指导孩子在成长期的行为变化。同时,借鉴青少年心理保健的有益做法,多花精力,借助自己、孩子、老师和社会多方面的力量,不失时机地、恰如其分地开展孩子心理保健,是能够取得效果的。

4心理健康教育应体现的基本原则

通过实践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知、体验、明理、反思、迁移、运用的过程,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平等性原则。我们要求教师在课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

(2)尊重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言行,呵护学生的人格。

(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坦白观点。

(4)参与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心理训练全过程。

(5)目的性原则。心理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学生原有心理水平高,教师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随之提高,反之亦然。

(6)娱乐性原则。心理训练应在学生愉快的活动中操作,只有产生愉快的体验,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因此,只有融心理健康教育于轻松自然的导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人入胜的画面,张激烈的竞赛,积极参与的小品表演,热烈的讨论,形象的练习,及时的反馈之中,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维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管理[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如何对孩子心理教育方法范文第5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成长中的儿童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许多孩子追求物质上的享乐,对学习提不起精神,好高骛远,缺乏毅力,精神寂寞,甚至个别出现逃学、吸毒、自杀等现象。如何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困境呢?孩子们的这些心理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 追根溯源,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从社会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改革。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对儿童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也带来了不利影响。一般说,社会对个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环境等渠道来实现的。

   

一、家庭方面。

   

这些孩子大多数家庭结构不正常,父母离异多,单亲家庭使儿童经常性产生失落感。有的家庭气氛不和协,父母经常吵架,让孩子时时感到焦虑不安。不少的父母,尤其是从事经商或人体企业等行业,终日忙于外头的工作,经常外出,孩子或独自在家,或交给别人看管,缺少亲情,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同时,由于竞争激烈,风险系数增大,父母在外面经受了更大的压力,困扰与挫折,家庭往往成为其宣泄压抑的场所,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引起孩子严重的内心冲突和紧张。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好,家长在物质上是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要求;另一方面,家长又望子成龙,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压力很大。前者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低下,难以应付挫折;后者又使他们面临重重挫折,经受种种压力,让孩子在无休止地陷于较严重的心理不平衡之中而难以自拔。

   

二、学校因素。

   

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同样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尊心,教师对学生随意发表否定性评价,如笨蠢猪等,使学生形成低下的自我概念,产生自卑感,并引发退缩,破罐子破摔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又如,教师对学生过高的期望和要求,也会对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

   

三、社会环境。

   

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通过每天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都对儿童心理造成负作用。由于社会的不良观念与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不协调一致,儿童心理和谐也受到不利影响。

   

心理教育者在培养学生完善、健康的人格。它力图"使当事人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之人"(马斯洛)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心理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开展。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非常重要。

   

一、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亲子之情不可代替,父母重视子女的教育,善于运用教育方法,善于处理家庭问题,对孩子既温和,又严格要求,让孩子在一个充满关心、爱意、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

   

二、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纪。

   

良好的班风班纪有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激发求知欲,形成合理竞争与会作的态度和方式。建立一个团结、活泼、文明、进取的班集体,同学间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孩子在集体中去寻求归属和依托。儿童的友谊、集体的活动促进着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心理教育需要爱的情感,需要对孩子的满腔热情。教师要从平等尊重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用爱的情感去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们吐露心中的积怨与秘密,解除其心理负担。

   

四、帮助获取有利信息。

   

儿童每时每刻都受着社会传媒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影响最大的传播媒介便是图书和电视。为了开阔儿童的视野,增长知识,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帮助儿童选择健康向上的读物及电视节目。

如何对孩子心理教育方法范文第6篇

一、影响女大学生创业心理因素分析

(一)学校创业及创业心理教育滞后

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被定义为正规教育以外的一种必修课,具有“重讲座轻教学”的特点,与主体的主体性关系较少。高校创业教育进行了合理的改革,虽然我们在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创业竞赛等活动,但仍然没有心理健康作榇匆到逃的重点。创业者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以一种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对于一个未知的问题要有勇气面对决心和胆量,敢于挑战,永不放弃的精神。学生在创业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当他们情绪上有波动时,必须有强有力的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沉着应对突发事件的唯一途径,因此,我们注重心理教育应该为创业教育,高校在这方面的创业教育相对滞后。

(二)家庭对女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缺失

目前,从创业的心态环境,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缺失。另外,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家人过分溺爱子女,对于子女有求必应,生活事事代劳的现象。使得她们缺乏毅力,经不住社会的困难的磨砺,而这些品质正是创业中必须具备的。

(三)女性性格特点对创业心理的影响

从生理结构上说,女性确实有缺点,月经期、生育期、哺乳期、更年期,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女性创业的难度。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女性创业动机的多样性,不仅专注于创造财富,而且能够有一个更灵活的时间,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家庭或社会目标上。因此,只有从追求经济利益的角度来对所有女性做出判断,即女性不能特别关注企业,不符合企业的成功与理念。

(四)性别角色分工影响女大学生创业心理

社会角色的男女分工,看似很清楚,但不合理,但很普遍。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对社会和高校都有很大的影响。现代女大学生具有知识分子的思维能力,拥有丰富的知识,充满了青春的精神,敢于尝试,很多人想通过创业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成为社会精英。但在社会角色分工的影响下,性别偏见和舆论的负面影响,使创业想法真正付诸实践的女大学生少之又少。

二、女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基本路径

(一)完善创业心理教育课程设置

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女大学生关注的焦点,与女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发展,与他们的实际创业心理教育课程,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包括创业者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创新素质,在这些方面的心理教育应作为高校创业心理教育的切入点。运用课程论实现创业心理知识的理论素养从女大学生入学开始,创业教育应立足于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的研究。对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女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有效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还应通过构建心理知识和创业教育的研究,构建创业教育的课程结构特征。加入知识管理心理学的一部分,创业与社会心理学的课程,传统的心理学课程,也可以突出创业教育,女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心理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掌握挖掘潜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知识,为未来的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家庭对创业的心理支持

女大学生的家庭观会对企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家长要继续转变观念,为孩子的事业提供中肯的建议。要积极提供一个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自主性,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信息和创业机会,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不仅缓解了企业的心理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创业之间的矛盾,这对他们的成长和成功都很有用。家长应为孩子树立榜样,敢于冒险,敢于探索,主动承担责任。例如,在财务管理方面,坚持一个合理的投资,适度的消费,节约资源。只有对创业教育的内容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孩子的创业意识才会激发。

(三)强化创业心理自我教育

女大学生创业不仅解决了个人就业问题,也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为女大学生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商业意识。首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培养创业风险意识。企业家往往遇到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的困难和障碍,这可能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企业家要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有吃苦的精神。同时,女大学生的自我就业压力大于就业。所以,决定选择创业的女学生有更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勇气。第二,项目的准备。选择创业者的切入点的选择,是否选择合适的切入点直接关系到创业成功与否的成败。那么如何选择创业的出发点呢?分析自己的条件,了解创业的机会,选择那些有发展前景的人,他们自己更熟悉的社会和经济热点作为一个切入点。对所选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项目的可行性、发展前景、风险大小等都大致了解。第三,资本储备。风险投资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资金就无法启动。你拥有的钱越多,你获得的机会就越多,你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最后,企业还需要有一定的业务知识,如如何打开销售、消费者定位等。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扩招,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困难。女大学生由于受社会性别的限制和时代观念的束缚,就业的选择面相对较窄。结合自己和环境因素选择自主创业的出路,但女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其中,自我内在因素有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创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外部因素有学校、家庭等。对于外部影响,可以通过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妥善解决。内部原因始终是一个决定性的影响,需要女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在学习和实践中避免缺陷,培养和创业相关的创业素质。只有结合这些创业相关因素,才能起到促进女大学生创业的作用。

作者简介:李墨(1982―),男,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纪检监察处,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学、心理学研究。

如何对孩子心理教育方法范文第7篇

一、家庭方面。

这些孩子大多数家庭结构不正常,父母离异多,单亲家庭使儿童经常性产生失落感。有的家庭气氛不和协,父母经常吵架,让孩子时时感到焦虑不安。不少的父母,尤其是从事经商或人体企业等行业,终日忙于外头的工作,经常外出,孩子或独自在家,或交给别人看管,缺少亲情,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同时,由于竞争激烈,风险系数增大,父母在外面经受了更大的压力,困扰与挫折,家庭往往成为其宣泄压抑的场所,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引起孩子严重的内心冲突和紧张。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好,家长在物质上是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要求;另一方面,家长又望子成龙,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压力很大。前者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低下,难以应付挫折;后者又使他们面临重重挫折,经受种种压力,让孩子在无休止地陷于较严重的心理不平衡之中而难以自拔。

二、学校因素。

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同样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尊心,教师对学生随意发表否定性评价,如笨蠢猪等,使学生形成低下的自我概念,产生自卑感,并引发退缩,破罐子破摔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又如,教师对学生过高的期望和要求,也会对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

三、社会环境。

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通过每天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都对儿童心理造成负作用。由于社会的不良观念与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不协调一致,儿童心理和谐也受到不利影响。

心理教育者在培养学生完善、健康的人格。它力图"使当事人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之人"(马斯洛)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心理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开展。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非常重要。

一、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亲子之情不可代替,父母重视子女的教育,善于运用教育方法,善于处理家庭问题,对孩子既温和,又严格要求,让孩子在一个充满关心、爱意、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

二、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纪。

良好的班风班纪有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激发求知欲,形成合理竞争与会作的态度和方式。建立一个团结、活泼、文明、进取的班集体,同学间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孩子在集体中去寻求归属和依托。儿童的友谊、集体的活动促进着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心理教育需要爱的情感,需要对孩子的满腔热情。教师要从平等尊重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用爱的情感去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们吐露心中的积怨与秘密,解除其心理负担。

四、帮助获取有利信息。

如何对孩子心理教育方法范文第8篇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了一系列针对小学生的关爱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索并形成了优化学生情感体验、人格发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方的.。主要是在教师以身示范下,对小学生开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抓陶冶、抓体验、抓渗透等展开教育,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四、抓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