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 阅读能力

一、提出中学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的依据

1.历史阅读的特殊性。 我们常说:“文史不分家”,说明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历史学科的语言更具有科学性。很多历史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内涵,不像写作文,可以灵活一些。第二,历史学科的知识概念存在着两类不同的概念:一般概念和学科特有概念。一般概念的认识和掌握的手法注重概括;学科特有的概念则注重分析与综合。第三,历史学科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认识形式:考实性认识、抽象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考实性认识是“全部历史认识中最基础的一步”,其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之真”

2.中学历史学科能力培养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首先,中学历史教学心理学认为:历史阅读能力是中学历史学科的三项能力之一,也是其它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基础,因此,必须把培养历史阅读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首要途径。 其次,从教学的主体性原则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所以要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推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使学生会阅读。

二、中学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把中学历史教学心理学应用于中学历史阅读的教学实践,可以构建中学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体系,进一步建设和丰富中学历史教学心理学,同时,为中学历史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能够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历史学习能力的发展,而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第三,改革传统的课堂教 学,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成绩。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师的精力主要用于对知识的整理和诠释,而对学生学习心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过程缺少应有的重视,从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成绩不太理想。而随着学生以阅读能力为基础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自主性的增强,教师就能够逐步摆脱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把主要精力放到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师生的交流互动上,这样就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

三、中学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1.加强指导阅读的示范作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受年龄、知识积累的影响,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讲授新课时,老师应作阅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反复强调和不断的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2.指导学生带着目标仔细阅读课本。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前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筛选几个知识性、思维性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让学生阅读时,带着问题,有目标地阅读。有目标的阅读有利于学生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本的中心、重点,对提高学习效果起重要作用。

3.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阅读思维能力。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转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活动来完成,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①强调历史课的预习作用。②指导学生设计板书标题,培养学生概括提炼观点的能力。③由学生用简炼的语言来概述历史事件,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④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广开思路,根据历史的客观情况,作出合理分析,使学生得到阅读能力训练的机会。⑤设计适当、适量、高质量的练习题,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应用,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⑥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做好笔记有助于学生明确记忆目标,提高阅读水平。

4.利用课本原始材料,通过对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的训练,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课本原始史料是对课文重要内容的补充说明,在历史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往往被学生忽略。指导学生如何把握史料与课本正文的关系,如何从材料的出处、时间、内容等信息同课文整体内容相结合。对提高阅读能力、解题技巧、答题的正确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注重导读

从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来说,加强导读应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历史教学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差距拉大。由于不具备阅读能力,学习中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有困难,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促使学生由机械学习向有意义学习发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历史成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

二、导读首先应立足于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1.认识、掌握历史重大事件是历史阅读的一大特征。

学习历史就是要认识、记忆并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历史阅读的基本活动内容。如何帮助学生高效、省时、牢固地掌握历史事实是导读的一项任务。记忆与表达历史事件必须牢牢抓住时、地、人、事 四个基本要素。也就是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时间、空间、重要人物、基本过程,并采用归纳法阅读,要求做到准确、精要、完整。摒弃逐字逐句 、整段整章地死记硬背课文的陈旧阅读方法。

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还包含原因、影响或性质、特点、地位等。这方面内容的导读,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的 思维方式,学会带着问题阅读,学会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方向。另一方面,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不同的阶级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因此导读时,必须把阐释历史现象的钥匙交给学生。

2.认识并掌握历史的基本结构,是历史阅读的又一特征。

人类社会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许多看起来孤立的事件之间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是立体的,多方面同时进行的发展过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互相制约,双互相影响。因此必须把历史发展过程看作一个整体,而且是动态的整体。

历史导读的又一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认识知识的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明确每一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全过程中的特定地位。通过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的阅读,使学生对历史知 识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整体的,动态的、有联系的,使知识的认识水平能够由表及里逐步提高。

三、引导学生采用层次阅读式学习历史

在掌握历史事件记忆方法与认识历史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采用层次阅读法学习。

1.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

利用新学期导言课或专门开设学法指导课指导阅读方法介绍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社会横向面貌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历史结构有初步认识,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反复强化认识,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

2.加强教师的导读示范活动。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而且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积累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导读活动必 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 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导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反复强调和不断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教师的反复示范,促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特点的认识不断强化,阅读能力也就逐渐随之提高。

3.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阅读能力。

要使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活动来完成。导读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采用活泼多 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思维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笔者就这一方面作了 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有:①强调历史课的预习作用。学生依照教师的预习思考题预习课文,通过预习,认识课 文内容的基本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②发动学生设计板书标题,教师对他们设计的小标题进行评论、评比 。培养阅读概括和提炼观点的能力。③讲授完某个历史事件后,要求学生根据“四部分”、“四要素”,用简 炼的语言概述历史事件,培养归纳、概括能力。④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不局限于课文结论,不简单灌输观点。而 是开展课堂讨论,发动学生广开思路,根据历史的客观情况,作合情合理的分析。这样,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得到阅读能力训练的机会。

阅读能力训练的另一个渠道是课外的习题训练。适当的、高质量的练习题能够起巩固知识,弥补阅读缺漏 ,培养阅读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科学设计习题,通过练习、考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良好的阅读能力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积极转变思维,认识到历史学习必须加强学生对史料阅读的能力培养,这一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2001年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编排有序、图文并茂、重难点突出,需要学生自主阅读的信息量非常大。第一,课前提示(导入框),放在每课最前面的方框内,以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诗歌、文物、图画等形式呈现,便于把师生带入正文的学习;第二,正文,也就是课文,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既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线索,又补充大量史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三,穿插许多图表和注解,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情境,便于学生感知;第四,利用黑体字(即竖排字)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真实性;第五,设置了许多课内动脑筋和课后活动探究题,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第六,课后附设诸多自由阅读卡,扩展与课本有关的历史知识。这样的教材安排,增强了课本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对学生而言,是比较符合口味的,对教师而言,可以把课本作为培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范本。

二、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

1.对照课文子目,阅读课前提示

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每课前面都有课前提示(导入框),主要概述本课主要内容和帮助教师引入正文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照课本子目阅读课前提示,明确本课主要内容,并在出示学习目标时,突出“重点、难点目标”,点明三维目标时,突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强调贯串整个初中历史课本的主线: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以历史事件为纲,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分清主次,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大字和小字相结合阅读

大小字结合,小字多于大字,内容富有弹性,是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的一大特点。大字言简意赅,但结论性比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小字则是对大字的补充,尤其是课后附设的自由阅读卡,多姿多彩,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拓展历史知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大字和小字结合起来阅读,加深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结论的理解。例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课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一部分内容时,涉及到经济术语,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了解当时一些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早期资本家,一些小的家庭作坊变为大型手工工场的过程,就不难理解课本出现的“机户“机工”“机房”三个历史概念和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3.文字和图表相结合阅读

图表文并茂,以图表佐证文字或直接叙史或充实文字等是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的又一大特点。学生喜欢看图,但往往肤于浅表,抓不住图中反映的问题,或者仅仅看图,而忽视文字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把看图和阅读文字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学习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中“凡尔赛体系”这一目内容时,对“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的新秩序”这一结论,学生在空间概念上是难以理解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两幅地图,通过对比,就能从空间看出帝国主义国家在一战前后势力范围发生的变化,从而就弄明白了“凡尔赛体系”确立的统治新秩序。

4.讲练结合阅读黑体字

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几乎每课中都有黑体字(竖排字)引用的大量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既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真实性,同时也是学生平时考试或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重要素材。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这些黑体字,还要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弄清意思。同时,要根据文献资料,设置一定问题,加强训练,提高学生阅读和解决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能力。

5.整理课堂笔记

学生整理课堂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的过程。教师应以规范的板书和醒目的提纲进行示范,指导学生领会知识要点,建立知识体系。学生在整理课堂笔记时,教师指导学生既要记住知识点,也要记住重点、难点和疑点,而且要简明扼要抓住关键“字”“词”“句”。这样,学生既归纳整理了课堂笔记,也提高了识记效果和阅读能力。

三、结束语

初中学生具有爱看图、爱发问、爱动手等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积极性,尽量为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阅读。同时,教师要抓住初中学生的阅读心理,精心设计阅读模式,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加强对他们的阅读指导,让他们逐渐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历史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导读即指导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阅读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要求培养的学 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等。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 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培养 学习能力的载体。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着重强调了阅读对智 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指明了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从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来说,加强导读应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学历史教学的课时容量之大,阅读记忆量之 多,远胜其他学科。近年来教科书的改革,使课文内容富有弹性,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故事,使 课文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大,而且教科书对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已成为提高历史 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步骤。

    此外,根据高中学生目前学习历史的状况,加强导读也是势在必行。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基本上局限 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以及对历史观点的一般了解。由于对历史学科重视不够或不重视,绝大多数学 生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依靠考前突击记忆,谈不上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也不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因 此,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具备与教材要求相适应的学习能力。带着这方面的欠缺,步入高二文科 班,由于历史教学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差距拉大。阅读历史书籍处于机械、无 意义状态的学生往往成为教科书的奴隶,为记忆历史知识背上沉重的包袱,渐渐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由于 不具备阅读能力,学习中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有困难,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 ,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促使学生由机械学习向有意义学习发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提高 历史成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并与高中历史教学同步进行。

    二、导读首先应立足于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1.认识、掌握历史重大事件是历史阅读的一大特征

    历史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由无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的,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历史学 习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记忆这些客观现象,不过,这是较低层次的阅读能力。第二步的学习要求是,认识为什 么发生这些事?这些事件在历史上起什以作用,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并能找出历史的基本规律。这属于较高层 次的阅读能力要求。

    记忆并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历史阅读的基本活动内容,占去学习历史的大量时间。如何帮助学生高 效、省时、牢固地掌握历史事实是导读的一项任务。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经过 、结果、影响(意义)四个部分。其中经过和结果是历史事件的客观存在。历史的经过又分为时、地、人、事 四个基本要素。也就是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时间、空间、重要人物、基本过程。这四要素是历史事件的精髓 ,记忆与表达历史事件必须牢牢抓住四要素,并采用归纳法阅读,要求做到准确、精要、完整。摒弃逐字逐句 、整段整章地死记硬背课文的陈旧阅读方法。

    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还包含原因、影响或性质、特点、地位等。这是人类对历史事件上的探索、分析、总结 而得出的结论,是基于客观基础上的主观认识。掌握这部分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理论基础 和分析方法。这是历史学科高层次阅读能力要求的体现。这方面内容的导读,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的 思维方式,学会带着问题阅读,学会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方向。另一方面,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不同的阶级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因此历史又带有阶级 性的特点。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理论 为武装去解析历史现象,并能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导读时,必须把阐释历史现象的钥匙交给 学生。

    2.认识并掌握历史的基本结构,是历史阅读的又一特征

    人类社会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许多看起来孤立的事件之间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往往A事件的结果是B 事件的原因,B 事件的结果又是C事件的原因。同一类事件发展的进程就形成了历史的基本线索。 人类社会的 发展又是立体的,多方面同时进行的发展过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互相制约,双互相影 响。因此必须把历史发展过程看作一个整体,而且是动态的整体。认识并把握这个历史发展的基本结构,是高 考要求考查的能力之一。然而由于课本编排的局限,学生难以在阅读中认识历史的整体结构。

    所以,历史导读的又一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认识知识的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 向联系,明确每一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全过程中的特定地位。通过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的阅读,使学生对历史知 识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整体的,动态的、有联系的,使知识的认识水平能够由表及里逐步提高 。因此,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阅读,采用结构式的记忆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 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三、引导学生采用层次阅读式学习历史

    在掌握历史事件记忆方法与认识历史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采用层次阅读法学习。所谓 “层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历史时间的发展过程从粗到细,从大阶段到小阶段不断分割的层次;另一是 把历史的全貌所包含的内容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的分割,一直到每一个知识点。在归纳和分割的过程中,尤 其要注意史和论的结合,我们往往采用表解的方法,把某一阶段的历史知识及其联系展现出来,例如中国近代 后期国民大革命时期的知识表解为:

    附图{图}

    (这样的阅读方法一般适用于期末复习或高三第二轮复习)

    采用表解辅助的层次阅读法,具有要点突出、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等优点。既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历史基 本进程,又能突出各个阶段特点,能落实每一个基础知识点。实践证明,采用层次阅读法复习,大大提高学生 认识知识的准确性和学习的效率。

    四、加强导读的基本做法

    1.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

    利用新学期导言课或专门开设学法指导课指导阅读方法,学法指导课应注意介绍历史学科特点,把记忆历 史事件的“四部分”、“四要素”交给学生。介绍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社会横向面貌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 历史结构有初步认识,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反复强化认识。

    学法指导课的另一重要任务是介绍学习历史的基本理论武器,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 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

    2.加强教师的导读示范活动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而且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积累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导读活动必 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 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导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反复强调和不 断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例如:讲授新课内容时,应注重讲授教材中的章、节、子目的标题含意 ,讲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注意引导认识教材中史实与结论的关系,突出历史事件的四要素。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性质、影响等。带动学生由浅入深,由 表及里地阅读课文。在掌握课文内容精髓的同时,开拓思路,进行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这样,由于教师的反 复示范,促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特点的认识不断强化,阅读能力也就逐渐随之提高。

    3.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阅读能力

    要使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活动来完成。导读必须重视学 生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学法指导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就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掌握学习的技能,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树立终身的学习理念。但是,长期以来历史课堂教学一直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弊病。在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这与国家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一、课前备课在备教法的同时兼顾学法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预先设计,作为教学基本环节的第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所以,教师课前首先要备课。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在“备学生”方面做大文章,要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学生的思维障碍是什么?怎么突破?等等。在备课中要兼顾学法指导,并对此作精心设计。例如,在备《鸦片战争》这一课时,如果单从教材、教法角度,教师只要把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讲清楚就完成任务了,但要考虑学生的因素,还要设计一些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能使学生掌握历史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的问题?可以在教学中设计: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传授根本原因一般应从经济基础中去寻找)2.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何称之为民族英雄?(传授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理论)3.是否可以认为没有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传授偶然性与必然性辩证关系的观点)4.是否认同“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是必然的”观点?(传授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观点)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既加强了方法的指导和理论的传授,又为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尤其在现今新高考模式下的历史教学面临着课时减少,而高考难度增大的情况,仅依靠一周三节课的课时安排要让学生学好历史困难很大。而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学法,那么学生在课下就可以自主学习历史了。所以,课堂教学中能否有机地渗透学法指导是关键所在。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历史教材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从事学习的基本活动,是获取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自学的手段,学会阅读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发现学生不善于通过阅读教材来学习、掌握知识,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教材的方法。阅读教材的方法可归纳为“三读法”:初读理层次,再读抓重点,三读记规律。只要我们老师善于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出发,进行引导、概括和调适,并耐心帮助其掌握适当的方法,我相信学生一定会习有所得,真正读懂教材,走进文本,逐步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2.指导学生找准学习重点,解决关键突破难点。现行历史教材(人教版新教材)具有体例新、容量多、学术性强、难度大、融通古今中外、内在逻辑严密等特点。假如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抓住重点,找准关键,那么必然会在繁多的史实中迷失方向。那么如何才能抓住重点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告知学生教科书的重点章、节、子目和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使学生学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学习时有的放矢。二是教会学生掌握确定重点知识的原则或方法。

3.教学生学会记忆。首先要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从字、词、句的角度以及知识的特征、结构、联系、规律等方面去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自己复习知识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以使复习的效果最佳,在复习的同时经常尝试着回忆,也就是自己考自己,更牢固的记住所学的知识;最后,还可以通过反复阅读识记知识,但是不是消极地一遍又一遍的重复阅读,而是读了两三遍后便尝试着背诵,背不出时适当地看看原文,这种识记比较有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的识记效率,增强记忆力。

除此之外,历史学科的学法指导还应包括如:怎么去阅读材料,从中搜集有效信息;怎么去区分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内因和外因;怎么去把握历史事件前因后果;怎么去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怎么去比较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等。这些学习方法,要想在一节课上都能面面俱到,那么整节课的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就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来进行某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既可以突出重点和难点,又可以教会学生某种学习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学会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历史学科的能力将会大幅度地提高。古人云:“授人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三、课外辅导点拨、强化学法

一方面课外辅导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另一方面它也让学生在机会在课外去实践或自我探求学法。因此,课外辅导中点拨和强化学法是学法指导中的又一重要步骤和手段。教师对学生课外学习如何进行方法的指导与点拔呢?

策略一:提供实践材料,进行方法实践与巩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许多实用而有效的学习与思维方法,学生不一定马上就能掌握和运用。因为学生对能力的掌握往往还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具体可以向学生提供有关实践材料,让学生反复实践与提高。例如向学生提供预习复习的内容或提纲,提供有关学法指导的参考书籍等。

策略二:在解题指导时加强方法指导。解题不仅需要知识、理论,同样也需要方法和技巧,而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和掌握,需要训练和指导。例如材料解析题成为近几年高考试卷里重要的题型之一。可见材料解析题是构成学生历史高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了解到有的学生不重视材料解析题,有的学生习惯性地认为只要把历史书背好,就能得高分,甚至有的学生害怕做历史材料解析题。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教给学生做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①先浏览问题,再阅读材料,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阅读材料;②认真阅读、理解材料,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观点);③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联系教材;④紧扣题意、认真作答。作答时还应注意有三种不同的回答形式:纯粹用所引材料或归纳概括材料观点;引用教材观点和材料回答;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教材知识回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陈红梅.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当代教育,2009(04).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 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策略

古人云:以史为鉴,读史使人明智。然而在当今处处充满功利性的社会中,对不少人而言成了一种奢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多数人眼中的阅读,认为是语文课才需要培养的能力。在家长和学生传统意识中的历史学科,主要以死记硬背为主。经常考试前碰到学生问我,有没有背诵提纲及测试重点,说明学生学习历史的观念和方法有待改进。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能力,要想教给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阅读理解能力是历史学习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运用所学历史知识,从特定历史资料中获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经过加工整合,形成较为科学、准确的认识史料的能力。如《必修二》中“中国古代商业”教学目标: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中国古代执政集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发展的内在关系;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从“理解”、“分析和概括”等字眼中可以看出其强调对历史学习能力的考察。

高中历史教学虽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实际经常出现课程任务紧张,课堂上不能过多给学生讨论和思考时间,最终回到老师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由于不具备基本阅读理解能力,学习过程中无法准确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变得非常困难,直接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和教育素质的培养。所以教学中注重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是历史教师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重要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我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应贯穿于平时训练中。学生做题往往从材料中的时序、关键词等获取有效信息,做出判断,而忽视对材料中的每一句的充分理解。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有意识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归纳,是培养学生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最好途径。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老师设置问题,限定时间,把教材中的正文当成材料阅读,通过材料找到答案。如学习《必修三》“百家争鸣”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儒、道、法不同学派的思想主张,在学生阅读中进行一些方法指导,用笔做好记号和批注,使学生阅读时思想集中,提高阅读效率。通过找关键词关键句提取有效信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也可以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如今各个版本的新教材可谓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以高中人民版教材为例,除了正文外,通常配一些插图如文物、地图体现历史真实感,同时设计了“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采用大量原始资料、诗歌、民谣等,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图示和表格等多种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横纵向历史思维能力。另外配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思考”、“自我测评”及“材料阅读与思考”题。

二、借助多媒体、网络等教学平台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除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外,将历史课外阅读引进历史课堂,让学生真正感到有趣实用的历史课堂,拓宽中学生课外阅读是一种方法。随着网络、多媒体等新信息平台的出现,历史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样。对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把更多课外资源引进课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同时增加历史学习乐趣。如上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材料创设情境,在学生阅读教材之前,适当创设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节教学中,先用多媒体打出一张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照片,然后在PPT上打出外交史上的幽默故事,设置问题:有人说,是典型的谦谦君子,他的外交风度与机智令无数人折服,你同意吗?为什么?为讲授新课创设一个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远比直接设问“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灵活有效,符合如今考试问题设置多样化的特点。

三、进行适当的课堂练习

在课堂上结合课外练习,引用一些典型高考题目,结合不同题型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观近几年高考历史考试,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试题常常以“大跨度、高概括”、“小切口、深分析”等材料题型出现,具有“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的特点,且形式多样化(文、表、图),问题具有创新性,重视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就考查形式来说,文字性材料居大多数,可分为叙述性文字材料和原始性文字材料,参考答案是对材料的高度概括,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把历史材料概括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对学生和老师而言,这都是一种能力的挑战。以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40题为例,根据所给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本题利用中国古代和近代海洋利用的相关史料,综合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及辨证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中明清之前的相关史实可以提炼出其“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的特点,利用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等史实提炼出“海洋意识不足”的特点。而有些考生没有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找不到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停留在泛泛而读的层面,从而得不出答案。从实际教学和平时改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材料阅读缺乏兴趣,阅读理解能力比较有限,浏览完材料后无所适从、不知所云。或找不出重点句和关键句,答案变成照搬原文,抄原文不能抄到重点。所以课堂上进行实战演练,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是有必要的。

常言道:“读无定法,读贵有法。”让阅读走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师和学生在阅读上多下工夫,提高阅读效率,掌握方法。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阅读能力,将远比死记硬背来得实用有效。

参考文献: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利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历史阅读能力是学好历史的基本能力,在高一阶段教师就要细心培养、训练,使学生能够学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具体而言,教师要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一是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读。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给学生处几道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很快就能抓住课文重点,取得很好的阅读效果。二是阅读之后进行讨论。学生阅读之后,对于教师给出的思考题就有了自己的见解,学生可以直抒己见,和教师、同学进行讨论,这种互问互答的沟通方式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问题的内涵,从而开阔了思路,加深了记忆和理解。三是多思考,多总结。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和综合,进行思考总结,透过现象看本质,将这些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深化掌握。

(二)鼓励学生探究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是新课改的重要目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点滴渗透。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看法。一味地遵循教科书、各种参考资料的观点,只能因循守旧,没有创新,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在质疑问难中让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化,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历史思维能力。

环环相扣,保持课堂组织的流畅性、整体性

一堂高效的历史课堂,必须是结构严谨、周密,组织流畅、环环相扣、首尾呼应,才能让学生和教师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做到三点:第一,教师在课下要精心备课,巧妙设计课堂流程。教师要在备课时精心准备、设计好课堂环节,尤其是内容之间的衔接、过程之中的过渡,这些细节更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课堂组织的流畅性、整体性。第二,教师要提升自身素质,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中随时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小插曲,学生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者学生的反面见解,都不在教师的设计中,这些偶发事件如果教师运用得当,就能成为助推课堂生动有趣的因素,使得课堂高潮迭起,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第三,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保障课堂顺畅进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高效课堂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因此,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思想变化,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在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保持流畅的课堂教学,形成高效的优质课堂。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阅读方法 阅读能力

人类的知识主要是以书籍的形式存储的,因此对知识的摄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一个人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提高观察、分析、思维等高层能力的基础。21世纪的今天,新一轮课程改革来临,历史课程目标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阅读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一环。革命导师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通过阅读汲取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融入《资本论》,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斗争。伟大领袖,在行军打仗之余,博览群书,把吸取来的精华加上自己的发挥应用于同进行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斗争中,理论联系实际,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这一切都得益于阅读。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阅读能力,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但是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一些教师可能会认为阅读能力主要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因而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没有充分重视对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到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近年来,中高考的历史试卷都有史料解析题型,某些考生解此类题颇觉困难(此类题在考试中考生失分严重),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有阅读障碍。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流畅地阅读、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

教材是学生的主要阅读材料,特别是历史教材,它本身具有可读性的特点。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课本知识的难易情况、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认为历史学科的阅读可采用以下方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提纲阅读法

对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内容,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主掌握,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学习,即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时,可列出这样的阅读提纲(括号中部分由学生填充):

一、秦统一六国的时间: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地方――(推行郡县制)

2.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

4.思想上:(焚书坑儒)

5.军事上:(北御匈奴,开发南疆)

三、秦朝疆域四至:

这样,本课的脉络就一目了然了,难度降低,重点突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问题阅读法

这种方法就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边阅读边回答问题,适用于知识点较密集,重、难点较集中的学习内容。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选编的题目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而且题目要体现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难度要适中,以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还可以课前把设计好的习题印发给学生,学生带着题目有针对性地看书,到课本中找答案,通过动眼、动手、动脑,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课,可设计如下问题:(1)我国经济重心为什么会南移?什么时候南移最后完成?(2)南方经济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3)宋代时,南方出现了哪些重要城市?学生依照课本解答题目,能够准确而简明扼要地得出正确答案,有利于学生答题的规范化,提高解题能力。

三、语文阅读法

这种阅读方法是让学生用类似学习语文的方法阅读历史课文。使用这种方法阅读时,要求学生逐段、逐句、逐字地通读课文,先找出知识点,排一排知识层次,再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概括,然后做好读书笔记,对看不懂的疑难问题做上标记。教师在学生阅读时要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考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讲解。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课“最可爱的人”一课。本课知识点少,层次分明,故事性强,学生阅读兴趣浓厚,采取“语文式”阅读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避免教师讲解过多而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

四、地图阅读法

历史和地图关系十分密切,历史课本上有许多的插图,与历史课本相配套的有历史地图册,这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工具。“地图式”阅读法要求学生在阅读历史知识的时候,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记忆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历史知识、历史信息,并能进行图文转换,利用地图说明问题,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中所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可充分利用课本中“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结合课文,在图中标记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瑞金)、遵义、泸定桥、腊子口、吴起镇、会宁及渡过的河流、经过的省份,然后由学生按图复述课文内容。又如初三《世界历史》“殖民主义的罪恶”这一问题涉及“三角贸易”时把欧洲殖民者的出程、中程和返程的出发地、携带的物品利用地图由学生照图说,从而形象、直观而容易掌握这一知识点。

五、线索阅读法

历史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有非常明晰的线索,最常见的是时间线索,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都是以时间线索叙述的,按这一线索阅读,能快速地完成阅读。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和抗击沙俄”中部分可按1624年荷兰殖民者始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出击荷兰殖民者,1662年,1683年清军入台,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等线索阅读,这样台湾在17世纪重回祖国怀抱的来龙去脉就一清二楚。又如讲初三《世界历史》美国内战的经过时,把1774年、1775年、1776年、1777年、1781年、1783年这些年发生哪些事通过阅读弄清,美国内战的主要问题也就解决了。

六、比较阅读法

首先要进行比较阅读,即对同类内容的课进行对比阅读,找出它们的异同,得出一般规律,比如在教学“资产阶级革命”这一主题时,可把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日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德意统一作对比阅读,这样识记更容易,而且能对比异同。其次要进行迁移扩展阅读,即用课内已学过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从而扩大知识面,畅游于阅读王国。

总之,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通过以上几种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再加上通过学习自己不断总结出新的阅读方法,学生就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海霞.临川二中.怎样上好历史课[N].抚州日报,2011.

[2]岳立荣.山东省平邑县平邑镇第四小学.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N].学知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