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能医疗应用案例

智能医疗应用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智能医疗应用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智能医疗应用案例范文第1篇

从人机对弈,到智能医疗,人工智能浪潮突起,有点像前几年的“互联网+”,大众的期望不断攀升,纷纷视之为绝对不能错过的战略机遇,而此次人工智能的发展浪潮主要是企业引领。

在国内,BAT不断将人工智能融入产品方案。淘宝的商品推荐越来越准确,百度的无人驾驶技术获得进展,这些都是依靠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拍立淘”可以使用照片来搜索商品,主要得益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成熟。除此之外,科大讯飞、海康威视也分别在语音识别领域、安防领域建立起了竞争优势。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空前广泛,从物流管理到智慧交通,再到智慧医疗,开始改变不少传统行业的运行模式。

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融入生活,从感知、预测、指导,到形成综合方案,价值创造的生态系统正在形成。在感知环节,科大讯飞的“超脑计划”正在支撑多个项目的商业化应用,如车载辅助系统、语音处理系统等。在预测环节,基于人工智能的天气预测,能够提升能源使用的效率。在辅助指导环节,智慧医疗已经开始帮助医生做出判断,基因组技术能够帮助人类克服癌症等病症。在综合方案环节,无人驾驶,乃至城市智慧交通的系统方案已经非常完善。据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人工智能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 270亿美元。

从人工智能的商业化过程来看,基础支撑、关键技术、应用场景是非常关键的三要素。基础支撑环节包括传感设备、用户数据、云计算技术;关键技术则包括视觉处理、语音识别、深度学习等内容xxx;应用场景则有智能制造、金融、医疗、家居等。与大众强烈的乐观情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工智能应用目前仍偏重B端业务,与传统业态的融合程度不高,提供的用户体验不够多。

首先,AI与信息物理系统结合有限。传统业态中能够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改造的业务环节很多,但目前人工智能企业大都处于创业阶段,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不足。按照麦肯锡的预测,如果企业对人工智能持开放的态度,到2055年有50%的工作都可以实现自动化和数字化。利用“人工智能+”,随着市场容量的释放,将会产生更多的独角兽企业。

其次,基于AI的革命性产品不多:除了美图秀秀、科大讯飞,能让消费者想到的适用产品很少。其实,相对于德国,中国有最优秀的互联网企业;相对于美国,中国有规模庞大的制造业。中国的优势在于用户形成的庞大数据,如果创业企业能够利用开源的算法,把人工智能与用户数据结合起来,创业企业所创新的极致产品、体验服务将会越来越多。

数据基础、硬件能力、算法是人工智能的三大支撑,数据的井喷式成长,来源于中国庞大的用户市场。硬件能力正在被突破,比如我们已经有了“太湖之光”。算法是人工智能的短板,基于浅层次的识别和判断,人工智能目前只能替代那些重复性、简单性的劳动,而创造性、艺术性的工作则有赖于人类的感性和对美学的认知。

智能医疗应用案例范文第2篇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社会从移动互联网时代进入智慧互联网时代,近几年人工智能在医疗方面提供给我们越来越多高效的帮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呼声认为人工智能将会取代未来人类的工作,但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的说法并不准确,人工智能有所能、有所不能。医疗里的许多东西并不是简单的科学,有更多东西是个人经验,个人经验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是没办法让机器来直接学习的。

我们总是片面地去看影像信息,而忽略检查检验的结果,心电图的信息、体温信息等因素,怎么把这些信息和影像信息结合起来,产生最终的诊断结果,这是现在人工智能的算法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专家的知识,把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建立在医学体系上而不是离散的板块上,让这个技术更有效地解决各种临床问题,去服务于医生。

人工智能的第三次高峰

人工智能的历史是从1956年开始,期间已经经历了两次高峰,从2009年提出深度学习的概念之后,人工智能正式进入发展的第三次高峰。如今的深度学习有很多延伸的算法,且在许多领域都有成功的案例。霎时间许多新闻媒体都纷纷议论人工智能是否真的可以取代人类的工作,从我个人角度分析,人工智能仍然有许多的局限性,用医疗来讲,医疗里的许多东西都是个人经验,并不是一个可以让机器机械化学习的知识。但是目前的人工智能在医学方面不光可以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一些信息,还会收集分析并基于专家知识的层面进行理解思考,做出推理协助诊断治疗。

智慧医疗的“三驾马车”

一套完善的智慧医疗体系离不开以下几点:

行业大数据:行业数据要标准化、完整、准确,且一定要和应用相关。只有最客观真实准确的数据才会尽可能地完善智慧医疗体系。

行业专家:我们需要有行业专家来指导应当着力于哪些领域让我们有的放矢,在专家的指导下建立知识库,并且利用专家的协助尽可能地完善。

核心技术:在技术层面,软件的便捷、实用是一切程序的基础,软件的出现应当尽可能地减少医生的工作流程,帮助医生提高效率、提升工作水平。

基于完整数据、行业专家的支持和先进的核心技术的角度发展,我们可以服务政府机构,去做政策决策。可以服务医院,做到医院的运营管理;服务医生,对三甲医院的顶级医生来讲,每天可以更高效地诊疗大量病人。对于基层放射科医生,每天的片子很少,经验不足,我们可以提供大量的实践素材。服务用户,用户在进行检查或体检后获取信息的速度将会更加快速,并且可以通过上网自助咨询信息更加高效地去了解自己的身体,管理我们的健康。

临床问题驱动技术发展

智能医疗应用案例范文第3篇

根据智库在线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可穿戴行业共发生投资案例30起,产品主要集中在手表、手环、医疗健康等领域,PreAngel、深创投、英诺天使等机构投资较为活跃。市场环境下,智能可穿戴行业中有关企业的投融资话题也愈发瞩目。

主流方向

“由于智能硬件的领域比较宽泛,在智能硬件产业的投资也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当前最为集中在可穿戴设备领域。”深创投信息产业基金总经理贾巍在出席11月20日举行的“2014中国(深圳)智能产业创新暨投融资峰会”时表示。

作为中国本土知名的投资机构之一,深创投在智能硬件领域的投资动作也极为频繁,贾巍指出,以智能手环这一可穿戴设备引发的玩乐经济不仅带动了实体经济的上升,更让智能硬件得以兴起。另外,基于可穿戴设备监测而来的相关数据的产生,给智能硬件带来了消费以及发展的基础,“作为投资方而言,投资有一定的逻辑基础,而智能硬件的产生和发展则恰恰符合了投资的重点方向。”

创业价值

互联网云计算技术日益发达,诸多的企业家开始从运动、娱乐、医疗健康、交通、户外活动、旅游等产业类别中寻找思路,创新研发智能硬件,而手环、眼镜、耳机等可穿戴设备在其中表现尤为突出。

但在智能投资方面有20多年投资经验的IDG投资合伙人朱建寰看来,要对前述领域内的企业家予以肯定,但“创业不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和产品只局限于手机、手表等产品在‘量’这一方面的简单扩充。”有远见的企业家,在进入可穿戴设备领域进行创业或者吸引投资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去发现传感器、移动设备、社交圈子、大数据等方面,“这才能够最终沉淀出可穿戴设备的价值”,朱建寰指出,这也是投资人在火爆的可穿戴设备大潮中寻找真正创新产品的关键。

未来机遇

智能医疗应用案例范文第4篇

目前有种说法是互联网公司针对硬件再发明带动了硬件业的复兴。而目前来看,以运动穿戴、医疗健康、智能家居、汽车智能化这四个领域最为热门,国际上的互联网巨头布局智能硬件已经呈如火如荼之势,相对来说国内BAT三巨头目前动静较小,但从腾讯与小米合作的传言以及百度在智能硬件的频频动作可以知道,BAT从软件领域冲入硬件领域的全面厮杀,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布局硬件领域与互联网上抢占入口,先圈用户再圈钱那一套玩法是不是通用,应该有哪些思维逻辑,这些应该是互联网巨头布局硬件需要思考的问题。

布局智能硬件:互联网固有优势不能迁移只能融合

快速迭代、用户体验、免费模式,混这个圈子里的人都能脱口而出,但这些思维在智能硬件面前,也只能是空谈。硬件与软件在运营模式、生产资料、盈利模式上有着天壤之别。首先在于技术研发的门槛高,互联网企业常说的是快速迭代,但智能硬件由于工艺以及品质的要求非常高,产品从立项到推出市场,其中周期漫长,甚至不允许有试错的机会,不可能做到快速迭代,快速迭代无疑也会导致产品的质量口碑不断下降,如果涉及到生产质量环节,对整体的品牌都会有影响。

另外,BAT三巨头都有用户的优势,布局智能硬件必然会寻求用户规模的增长,但智能硬件的生意不同,因为背后还有供应链、产品研发等方面的问题,用户的大规模增长,会影响到硬件销售渠道的各个环节,另外,在设计研发、供应链、硬件设计、成本控制、库管等各核心环节均是互联网巨头所不熟悉或者并不占据优势的领域,这些环节风险无处不在。

固有优势不能迁移,只能融合。以目前BAT均杀入了“智能家居”领域的案例来说。目前阿里巴巴和美的合作首款物联网智能空调。百度入股智能家居企业海眸科技,它的核心产品是家庭智能遥控产品。微信合作伙伴大会则展示了利用微信遥控空调和电视。BAT进军智能家居领域,都涉及到硬件、云服务和智能终端。而BAT三巨头的优势是云服务和智能终端,懂用户、擅长互联网思维和云端技术,包括数据存储、计算和挖掘能力。那么BAT只需要做好智能家居终端上的App的人机界面、控制枢纽,而云则连接、数据和服务的中心。传统家电厂商擅长的是硬件,真正的硬件研发等需要放手给传统家电的资源和渠道,如何与传统家电的硬件优势互补融合,挖掘用户需求,是BAT需要做的功课。

互联网的盈利法则在智能硬件领域不通用

接下来谈盈利模式。中国的互联网拉用户的核心是免费,而互联网的盈利法则是流量加商业模式。互联网必须有用户才能支撑商业模式的构建,这一套模式迁移到智能硬件是否能通用?我们做一番假想,互联网巨头在拉取到海量用户后然后再寻找商业模式。互联网思维逻辑是硬件不挣钱,作为用户入口存在,如果智能硬件等于互联网硬件,那么硬件大多要免费或者低价,进而在亏钱的基础上烧钱抢用户,假设一款高质量的智能硬件亏50~100元左右,100万用户则是5千万到1亿,而如果用户达到1千万甚至上亿呢?烧钱模式如何持续?

一般来说,互联网盈利法则都是通过硬件背后连接的信息、广告实现等增值服务来盈利,或者通过内置的软件沉淀下来的用户行为数据来变现。但这种服务在智能硬件领域能不能变现还不好说,而目前,比如百度随身Wi-Fi、路由器、电视棒和摄像头这样的产品,除了低价之外在产品本身没有什么亮点。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做软件,当用户数海量增长时,支出的成本可控,而硬件则会面临库存的压力。所以对于互联网巨头布局硬件来说,需要遵循的盈利思维逻辑是:硬件产品应该具有满足用户需求并具备优质体验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个性化数据探索反过来应用在硬件本身提升用户个性化需求,需要通过产品本身的亮点与创新超出用户期望,仅用便宜的价格或者免费模式来圈用户恐怕行不通。

布局硬件领域的要点:市场成熟、关联性强、符合国情与未来发展趋势

那么互联网巨头应该如何布局硬件产业?首先看几个案例,亚马逊推出的Kindle,为什么可以占领数字媒体内容入口,并且改变了数字出版的生态?原因就在于这款产品本身为用户创造了更好的阅读条件,并切实改善了用户的阅读体验,而反过来更确保为亚马逊整个数字媒体内容生态带来更多盈利模式。目前360推出智键,尽管争议颇多,但基本沿袭了360的主线业务与移动互联网的布局的逻辑需求,作为小型产品,定价低,主打安全和定位功能,对于小白用户而言,这款产品也是刚需。目前360智键的发展前景暂时看不到,但是从布局来说,硬件定位于互联网产品本身推广的思路逻辑是没有问题的。

在国内互联网三巨头的硬件布局中,目前看起来好像只有百度对于硬件布局比较感冒,可能在于百度在移动互联网一直缺乏好的路径与入口,寄希望在硬件上找到出口。

百度硬件的布局值得一提的是百度小度以及dulife。小度系列产品以及百度的dulife平台都是通过与第三方公司合作,百度植入了互联网服务尤其是百度云的产品,目的在于拉动用户规模与百度账号活跃度。dulife是由硬件公司独立开发可穿戴或体感设备类智能硬件,专注于提供人体健康服务的可穿戴设备品牌,深度整合了包括健康数据存储、分析、处理,展现以及为用户定制所需的健康云服务。

百度的“健康云”是不是在炒作概念暂时不提,但这个概念却无疑是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领域。针对智能医疗领域,百度的产品还包括MUMU血压计、Latin智能体脂测量仪等。从我国的国情可以知道,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现状凸显的非常严重,医疗体制改革依然步履艰难,“就医难”顽疾短时间内难以解决,而且老龄化社会在加速到来,基于健康的投资是绝对刚需,智能硬件往医疗健康去契合无疑是吻合未来趋势的,而且有着充满想象力的市场空间。

因此,智能硬件布局必须找到大众消费者的“痛点”所在,接地气并满足切切实实的需求,针对用户体验与需求、自身互联网产品布局的关联性和未来趋势方面进行全面把控与思考。

做好产品细节、渠道、应用场景、赢利点的闭环

互联网巨头布局硬件产品,大多数硬件公司寄托于产品的先完善,再慢慢改进细节与做工。但智能硬件一旦大规模生产,由于产品的硬伤,致使在后续需要多次研究和改造零部件,造成资源的损耗。比如国内的360智键与小米快按钮,目前就有网友吐槽:产品只支持Android系统,而且安全性无法把控,容易与耳机打架,并且容易被原生按键替代。这些问题怎么解决?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环节,却往往是硬件产品布局的关键。

另一方面,布局智能硬件往往是站在一个空白而且未普及的市场,很容易忽略掉的就是产品的应用场景。在这些应用场景里目前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产品,用户的挑剔不仅会针对产品的做工是否够精致,而是来自于应用场景是否够充分。

智能医疗应用案例范文第5篇

图为:城市场景 来源:wallhalla

腾讯的数字中国建设,落地到智慧城市方面也是建树颇丰。除了深耕深圳与广州等地区,云南、重庆、上海、青岛等省市也在腾讯的助力下相继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综合其目前整体智慧城市业务开展情况,雷锋网认为腾讯具体有3套逻辑:

一是数字广东公司所主导的“数字政务”实践,旨在消除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孤岛,连接更多城市信息;

二是腾讯云的超级大脑所代表的技术体系,在各个具体场景上构建人联网、物联网和智联网,让AI in All;

三是在微信、QQ、支付、位置数据等应用上连接民众、政府和企业,让民众真正感知到政府的努力和企业的贡献怎样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因此,想要了解腾讯的智慧城市的整体布局,除了对腾讯旗下的具体应用矩阵有所接触,还必须深刻解读“数字广东”与“超级大脑”两个关键体。

腾讯做智慧城市,天生优势在应用场景

目前,根据最新数据显示,腾讯拥有微信10.4亿用户、QQ 8.05亿用户、微信支付8亿用户、日均600亿次的全球定位请求。。

为了真正便捷民众生活,腾讯在技术和场景上形成了点线面的结合,其中,以各式各样的应用最为明显,也是目前腾讯整个“互联网+”战略的实践,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人工智能:涉及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主要有腾讯优图实验室、腾讯AI Lab、微信AI研究团队、音视频实验室、量子实验室以及机器人实验室等前沿技术团队。

·云计算:计算、存储、数据库、大数据、AI、数据处理、网络、CDN与加速、互联网中间件、安全、开发者工具等超过180项的产品与服务。

·服务升级:涉及查询服务、智能服务等,主要有微信智慧医院、腾讯微校、微信城市服务、微信公众号、小程序。

·生态:涉及投资合作,主要有众创空间、腾讯开放平台、微信开发者生态、腾讯产业共赢基金。

除了这些具体层面的一些应用,智慧城市的模型“可复制性”至关重要,而“数字广东”则为这种复制做出了宝贵的样本打造,提供了最切实的可能性。

解码“数字广东”:广东省政府“头号政务工程”

数字广东公司在腾讯整个数字中国战略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全名是数字广东网络建设有限公司,由腾讯、联通、电信和移动共同投资,于2017年10月正式成立。其主要业务集中在:

为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承担方案设计;

省级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系统的建设运维工作;

提供解决方案、系统管理、应用开发、数据融合、安全机制等专业化的技术服务。

据腾讯副总裁、数字广东首席执行官王景田告诉雷锋网,这个公司是专门为了配合广东省政府的“数字政府”改革成立的,目前拥有超过500名员工,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研发人员,其中包括来自腾讯和三大运营商的上百位常驻专家。

在业务开展上,数字广东相对独立,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却创造性地取得了不小的业绩:

·根基:在广东,省级政务云平台采用两地三中心模式,在广州、汕头两地建设三个机房,部署超过2000台服务器,共6万多核CPU,21000TB存储,建成后建设规模将为全国第一。

·政府上云:对广东省56个省直部门共1000多个系统以及21个地市政务信息系统进行迁移上云,迁移完成后上云系统数量全国第一。提供从底层基础设施到上层应用软件等各类服务超366种,服务能力全国第一。

·“粤省事”APP:2018年5月正式上线的“粤省事”移动民生服务平台,是广东“数字政府”首个改革建设成果,是全国首个集成民生服务微信小程序。

在推进数字政府的过程中,腾讯基本是以省为单位,或者是以市为单位推进——他们眼里,这是最有效的路径。此外,其构建的“1+N+M”的“数字政府”政务云平台,形成“全省一片云”的总体架构,包括:1 个省级政务云平台、N个特色行业云平台、M个地市级政务云平台。

图为:数字政府的总体架构

“我们选择数字广东整体推进,同步考虑一个地级城市做数字建设。既有省政府的建设规划内容,也会有地市的建设规划内容,两者是相结合的。”王景田如此谈到。

“数字广东”的打法是什么样的?方法论解析

数字广东依托腾讯“数字政府”工具箱理念,创新了“数字政府”的“3+3+3”建设模式,在他们看来,这个模式是一套非常系统的“数字政府”建设“方法论”:

“3大资源平台”:为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提供政务云平台、政务大数据中心、公共支撑平台三大基础资源平台;

“3大应用”:根据民生、营商、政务等相关业务场景,提供“粤省事”移动民生应用、广东政务服务网、协同办公平台三大应用;

“3大群体”:针对民众、企业、政府三大群体提供相应服务,从便利民生事项办理、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府行政效率等多方面助力“数字政府”建设。

王景田一直说这个模式让“数字广东”更容易分清在数字建设中的定位。如何理解呢?“数字广东”一方面希望实现“数字化助手” 这个目标,一方面会扮演连接器的角色,连接政府和民众、连接政府和企业,同时在技术工具箱内输出能力,打造方便快捷的产品,最后再寻求合作,形成整个的生态体系。

“政府无论大小、经济强弱,3+3+3都需要的,我们在复制的时候会根据体量不同来复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复制的难度其实不大,速度和效果都很好。”

图为:腾讯政务云技术架构

很明显的看到,“数字广东”非常强地依赖于政务云的建设。王景田告诉雷锋网,腾讯政务云建设主题思想是能够以政府需求为导向,抓住其核心诉求,全方位解决问题,将政务问题提到极致,这也是腾讯云政务系统建设当中秉承的一个基本思路。

2018年8月20日,腾讯与上海市政府达成协议,双方将合力推动智慧零售、智慧城市、政务云等项目落地,腾讯还宣布设立华东总部,加速“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借助微信等互联网平台提升便民惠民服务能力。

看得出来,尽管智慧城市概念可能更大,但是数字政府、政务云可以成为智慧城市里边非常重要的建设内容,而这就是“数字广东”公司要去做的事情。

数字广东的经典案例解读——粤省事

2018年,数字广东落地哪些工作?王景田介绍说,有3点:

基础平台:政务云平台+大数据平台

标准支撑:统一标准+公共支撑

民生/企业服务:微信/网厅/公众号+协同办公

“粤省事”这款APP可能集结了数字广东过去一年的所有技术能力,因此成绩也是喜人的:截至2018年8月中旬,小程序注册用户338万,最高日访问量在1456万,公众号粉丝数累计78.8万,累计实名用户数193.7万,上线服务超过156项,累计查询办理量约2101万。

图为:“数字广东”粤省事APP界面

它有4个突出的作用:

·“实名+实人”身份认证:对接公安部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服务平台, 通过“实名+实人”或“实名+密码”进行身份认证核验单点登录。通过实名身份验证,统一管理电子证件。

·高频事项指尖办理:“粤省事”已上线驾驶证、行驶证、社保卡等十大证件,同时可办理社保缴纳、公积金查询和领取、电子税票服务、结婚登记预约、一键移车、交通违章处罚、出生证领取、居住证登记、灵活就业人员公积金自愿缴存等一系列高频民生服务事项。

·关爱弱势群体:“粤省事”面向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老年人三类特殊群体提供“指尖办理”服务,其中残疾人办理残疾人证、享受困难补贴、老年人养老金异地领取、劳动人事调解仲裁以及围绕居住证积分入户、外来子女享受教育等多项服务,线上办理实现根本性突破,解决了特殊群体最迫切需求的政务服务。

·优化营商环境:将把更多与市民或企业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汇聚到该小程序,让企业或群众通过人脸识别、信息共享等新技术手段在手机上即可办成事,个体工商可以实现在线登记。

“粤省事”已经成为“数字广东”一张靓丽的名片,在步入到别的不同城市进程中,他们还会打造更多类似的便民产品。当然,切进政务领域的这一套打法很容易赢得更多的订单,但除此之外,腾讯的智慧城市布局还是需要更多的技术作为支撑,除了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最底层的技术,“超级大脑”或许是集大成者,可以理解为充当了整个智慧城市的指挥系统。

揭秘“超级大脑”:数字世界的操作系统和下一个十年的答案

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在踏足云计算产业时,都喜欢给出“技术输出”的概念,腾讯云也不例外,并且希望在计算能力之外寻找差异化优势。

超级大脑的技术本质是一款能够连接云边端的“智能操作系统”,这其中既包括以计算机图象、语音识别、传感器为代表的感知技术,来感知整个物理世界,也包括NLP、语音助手相关技术帮助人与物理世界和计算机世界沟通的智能交互,也包括使用智能决策来辅助医疗诊断、升级智能制造等。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云总裁邱跃鹏近期表示,在腾讯云是“AI in All”,与各行业紧密结合,主要有城市超级大脑、医疗超级大脑、工业超级大脑、零售超级大脑和金融超级大脑。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此前也指出,超级大脑可以看作是一个让人工智能无处不在的智能操作系统:

“腾讯推出超级大脑的初衷,正是希望助力企业和政府建立自己的超级大脑,并且在城市、工业、零售、金融、医疗等各行各业提供智慧解决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城市超级大脑”,针对不同城市的场景化、细分化需求,城市超级大脑覆盖了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政务、智慧园区等功能,比起单一的警务平台,城市大脑搭建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服务,旨在实现解决便利性的量变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量变。

据了解,在深圳的警务试点中,城市超级大脑一年为市民节省办事时间428万小时,节省办事成本约1亿元;而宁波服装小镇的消防局依托城市超级大脑为1000家企业80000人守护平安,仅在2018春节期间就排除火灾风险79起,将灾难扼杀于萌芽阶段。

由此可见,数字化转型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城市的管理方式,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城市超级大脑”的应用,无疑就是最好的例子。

当然,超级大脑并非是腾讯云的一己之力,而是联合腾讯AI LAB、优图实验室、微信AI团队、机器人实验室、量子实验室等内部优势团队的前沿技术之力推出的产物。另一方面,腾讯云也将联合更多合作伙伴不断拓展超级大脑应用领域,让各行各业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超级大脑。按照腾讯官方的说法,超级大脑是一个不断进化的体系,将智能连接云、边、端与行业,推动所有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目标。

超级大脑的诞生,某种程度上说是腾讯内部技术体系融合的结晶。

不得不说的城市场景案例——腾讯觅影

在大大小小的场合,腾讯一众高管们为“腾讯觅影”站台不是一回两回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产品,以至于一提到智慧医疗,就会立刻将彼此联系?

腾讯觅影是腾讯在医疗领域应用的杰作,作为医疗超级大脑应用的一个侧面,但因为其在城市场景与居民生活中较为常见,本文暂将其算在智慧城市的范畴。它的原理是采用AI影像技术、NLP技术等提升医生诊断效率,降低漏诊率,借助这一平台,腾讯已和超过100家三甲医院合作,对食管癌、肺结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进行筛查。

据了解,国家科技部已经明确依托腾讯建设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而自2017年8月推出以来,腾讯觅影已经构筑起两项核心能力:

AI医学影像分析:利用AI医学影像分析辅助医生筛查食管癌、肺结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结直肠肿瘤、乳腺癌等疾病;

AI辅诊:利用AI辅诊引擎辅助医生对700多种疾病风险进行识别和预测。

图为:腾讯觅影AI辅诊开放平台架构图

目前腾讯觅影正通过与三甲医院共建人工智能联合医学实验室的形式,推进AI在医疗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截止2018年7月,腾讯觅影已累计辅助医生阅读医学影像超1亿张,服务90余万患者,提示高风险病变13万例,有效辅助临床医生提升诊断准确率和效率。

目前,腾讯觅影团队由50多位博士以上学历人工智能科学家,400多位AI应用工程师以及数名医疗专家和产品经理组成。腾讯觅影拥有价值数亿的GPU计算集群,支撑着深度学习网络的快速迭代,单个检查超过500张图片,6s即可运算处理完成。

随着AI技术与城市场景不断深入结合,腾讯觅影所代表的未来的城市医疗大门正在打开。

智慧场景落地 150+城市广泛合作

在全国,腾讯的智慧城市正在进入哪些城市?

目前,腾讯智慧城市服务已全面覆盖了河南、海南、上海、重庆、云南、天津、四川、贵州、湖北、陕西等超过35个省(市)地区,与150多个城市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合作领域涉及智慧城市、警务、交通、医疗、教育、出行、新零售、商圈等多个生活社交场景。

·广州:除了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微信城市服务、微信小程序、人脸识别、位置大数据等创新技术相继落地,电子就诊卡、微信医保支付、电子病历、医学人工智能等医疗创新服务服务民生。

·深圳:腾讯慧眼的实名核身能力让线下政务可以线上完成。深圳电子政务平台,在微信上打造出一站式民生警务深微平台,也实现了“数据多跑路、老百姓少跑腿”。

·重庆:腾讯近期宣布了西南总部将落地重庆,这对于地处西南的山城来说是个产业大发展的机遇,毕竟腾讯的技术或者生态整合能力还是挺突出的。在重庆,腾讯还与武隆区共同打造全国首个区域级全域智慧旅游平台——“一部手机游武隆”。

·上海:2018年8月20日,腾讯与上海市政府达成协议,双方将合力推动智慧零售、智慧城市、政务云等项目落地,腾讯还宣布设立华东总部。。

·云南:从2016年底开始,腾讯就积极参与云南省"云上云"行动计划战略的实施,助力云南营造具有活力的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围绕"互联网+警务"、"互联网+创业创新"、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展开一系列合作。

·黄石:2018年8月16日,湖北黄石市与腾讯公司签订《“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黄石市相关单位与腾讯相关部门和单位签订了“微信乘车码”、“智慧城市建设”、“引进智慧城市支撑项目”、“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智慧医院”等项目协议。

眼下,这个版图正在与其他巨头的硬碰硬中实现扩张。

中国智慧城市领先全球 但仍需理性对待

智慧城市如火如荼,腾讯会因此陷入急躁冒进的怪圈吗?目前来看,似乎不会。

“人们对于智慧城市的认知不一样,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梦想,实现时间需要10年。腾讯做智慧城市,一年能做到什么样,我们就跟用户说清楚,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会用一个比较稳妥、安全、实在的方式推进。”王景田如此谈到。

腾讯是如此,其他厂商理应也保有这种理性。

眼下,智慧城市年均复合增长率有望超过30%,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8.7万亿元,市场巨大,但在行进过程中容易忘记维护自己的口碑与声誉,或者忘记真正的找到属于自己的打法。

智能医疗应用案例范文第6篇

郭义合回答“是的”,“馨厨”冰箱于是发出订单――冰箱已与苏宁易购、本来生活、蜻蜓FM等联网,芹菜将通过快递直接送到郭义合家里。

这是智能家居生活的一个典型场景。通过近年来的努力,物联网技术日益嵌入人类生活,从智慧家居生活领域逐渐扩展至行业应用、城市管理,与人们生活、社会运行深度融合。其日益进化的“类人”功能,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无处不在的家居应用

“物联网有三大关键主体――传感器、数据传输通道、数据处理设备。通过三者有机结合,不断创新解决方案,能为人们生活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应用。”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院士李世鹏说。

应用需求是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家居服务是物联网发展最快的应用领域之一。《中国智能家居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5》称,2016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会出现明显增长,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800亿元。

海尔集团的U+智慧生活平台是业内物联网生活应用的典型案例。记者了解到,海尔U+智慧生活平台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智能家居生态圈,涵盖美食、安全、娱乐、健康等生活领域,就像给用户打造了一位“管家”:“馨厨”冰箱,通过图片识别、语音识别、电子商务等技术融合,提供自动采购服务;智能防盗、防火和防水,通过手机APP实时告知“主人”家居安全信息;用户在客厅里说一句“我热了”,空调会听到并分析用户以往的温度习惯,自动打开、调整到适宜温度……

目前,国内外众多家电企业和IT巨头均在瞄准智能家居市场:联想创投5亿美元二期基金2016年5月初启动,聚焦四方面技术创新投资,首当其冲即是开发智能家居等下一代智能设备;小米公司也推出“米家”品牌――“小米智能家庭”;苹果、谷歌等均大力涉足智能家居市场。

不断进化的类人功能

近年来,物联网正在不断“进化”,具备的“类人”功能日益丰富,呈现出日益智能化的特点,进一步提升着人们的生活体验。

专家介绍,每个物联网应用方案,主要由三部分功能实现:一是全面感知,即具备各种前端传感器,广泛收集数据。二是可靠传输,即通过卫星、蓝牙、WiFi等实现数据传输和交换。三是数据处理,具备数据分析、决策、执行、互动等功能。

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赵峰说,总体上看,我国物联网生活应用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个比一个先进:控制阶段,即把手机变成“遥控器”,通过发送短信等方式远程控制家用电器,十多年前便已基本实现;感知阶段,家用电器增加了数据计算功能,如空调实现自动开关;思考阶段,电器实际上成为一个“能听、能看、会说、能思考、有情感、会执行”的“人”。

“它采用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自然交互技术,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数据处理技术,并融合电子商务等多种‘互联网+’服务解决方案,可以像人一样分析、决策、执行。目前,此类产品多数已开始在企业的实验室里完善。”赵峰说。

如今,不同品牌、不同行业之间的机器正加速兼容、互联互通。

华为荣耀公司总裁赵明表示,华为去年底启动了“华为HiLink计划”智能家居战略,将与越来越多的厂商合作,化解各品牌智能家居APP和产品之间各自为阵、产品互不兼容,用户家电不能很好互相连接、体验大打折扣的问题。

联想集团也表示,将在智能家居领域打造更加智能的连接,让用户能够方便地在多种设备之间迁移和切换。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6)》预测,随着语言、手势甚至眼神和意念等交互方式和虚拟现实、深度学习等技术创新推动,硬件之间、网络之间的交互将会变得更为智能。

万物互联前景可期

除了智慧家居服务,物联网技术正在不断扩大应用领域,向物联网农业(衣食)、智能交通(行)、医疗保健、政务商务、环境保护、治安及边防管控等领域深度延展。而且,随着5G、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万物互联、万物感知前景可期,电器和人的融合将会更加全面、无缝。

在近期举行的“2016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上,记者了解到,一种农业物联网应用,可根据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自动卷帘、打开风扇或喷水;一种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可实时监测并播报各个路段的交通状况,引导人们选择交通畅通的道路通行;一种智能环保设备,可通过自动采集、分析排污口的水质指标,提示环保部门排污情况;一种智慧医疗保健产品,通过穿戴设备分析用户的运动习惯、血压等规律,并和权威的健康医疗服务信息平合,能为用户提供运动方式、饮食习惯的健康指导……

专家指出,物联网要实现万物互联,涉及跨品牌、跨平台、跨设备间的无线通讯,尚需进一步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强化知识产权应用等问题。

智能医疗应用案例范文第7篇

作为数据科学的一个专业分支,生物信息学正在深入影响现代医学研究和新药开发,众多富有前景的疗法和个性化药物,都是基于受众个体独特的遗传学特征展开。

众多数据科学家正在加入传统的药物研发团队,他们与原有的生物学家和临床医生通力合作,利用自身在计算机和统计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筛选信息、提出假设、完成验证并尝试得出答案。

与此同时,移动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数据的获取和应用速度,类似的新产品层出不穷,例如:支持电话功能的医疗设备、各种移动应用、可穿戴设备,以及利用大数据和小数据将药物交付给患者并进行更精准药物分析的技术。

近年来,全球最大的制药公司诺华集团在以上领域展开诸多尝试,把“数字科技”作为其战略重点之一,并宣布在经营范围上“超越药片”。

2015年1月12日,诺华宣布与移动技术巨头高通联盟,两家联合出资1亿美元成立投资公司。此外,诺华旗下的爱尔康品牌在2014年7月已与谷歌达成协议,合作开发一种“智能镜片”。

在药品功效越来越趋同的今天,制药公司更愿意将自己定位成一揽子解决方案提供商,而不是单纯的药品供应商。他们希望通过为药品配备一系列的增值服务,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诺华这样的健康医疗企业,未来的收入来源,或不再基于卖出了多少药物,而是基于患者治疗的效果来获得收入。

3月22日,围绕“新技术如何重塑制药业”这个主题,《财经》记者在北京专访了诺华集团CEO江慕忠(Joseph Jimenez)先生。 诺华+硅谷能生出什么孩子

《财经》:作为全球顶尖的制药公司,诺华近年来主动与高通和谷歌等高科技公司展开合作,能否详细介绍下这两个合作项目?

江慕忠:与高通和谷歌的合作,对诺华非常重要,体现了生物学和科技的融合。

与高通的合作是由诺华的制药部门提出的,我们正致力于打造一个投资机构,通过与高通的合作,将更好地实现对初创企业的投资。这些初创企业的经营范围将不仅限于药品,更多的是专注于“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这样的领域。

而诺华和谷歌的合作,是因为我从媒体上得知谷歌正在开发一款智能隐形镜片,并希望通过这款隐形眼镜监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我们在生物学上有非常强的专业能力,但是对于传感器、微芯片和微电池这样的电子技术却不太了解。

所以,我们希望通过与谷歌的合作,把双方的优势结合起来,开发一款智能隐形镜片,通过这款隐形镜片,实现两个方向的突破。

第一,是让眼睛能够像照相机一样自动对焦。因为一般情况下,近距离阅读和眺望远处对人眼的要求不同,所以需要远视、近视两用的眼镜(bifocals)或隐形眼镜。

这种新型智能镜片,能够在你读书的时候,自动对焦成读书模式;在你看远处时,自动调焦成远视模式。故而,能够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视觉准确性。

第二,这种智能镜片还能检测患者的血糖水平,频率达到每秒提供一次数据。对血糖水平的实时监测,能够连接到胰岛素泵,实现每秒实时调节胰岛素的供应,调节患者的血糖水平。我们认为,这可能成为打造人工胰腺的第一步。

《财经》:在对糖尿病胰岛素实现监测的同时,如何能够实现治疗?

江慕忠:这种智能隐形镜片每秒提供血糖水平的数据。

在智能隐形镜片上有一个传感器,可以将这些数据传到手机上。二者之间并没有实体的连接,而是通过无线来传递信息。这个传感器装置是由谷歌提供。

我们会选择一些医疗器械公司作为合作伙伴,他们提供能够读取数据的胰岛素泵,之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胰岛素,实现治疗效果。

《财经》:听起来你们在这项合作中比谷歌受益更多?

江慕忠:诺华和谷歌的合作协议,具体的细节还未完全敲定。

这项合作的分工是谷歌提供传感器、微芯片和微电池技术,而诺华负责生产配有传感器和电池的智能镜片。诺华负责所有的生产和商业化环节,谷歌只是在研发阶段加入。

对于谷歌来说,跟我们的合作可以使他们的技术能够得到应用,而且谷歌可以从合作中收取特许权使用费(royalties)。如果我们与其他的合作伙伴共同使用这个技术,谷歌同样也可以从中获得技术使用费。

对于诺华来说,如果我们有了能够每秒提供血糖水平数据的智能隐形镜片,本身就是一个突破。这意味着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看手机上的数据,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注射胰岛素。

这个项目我们仍处于早期的设计阶段,将来会通过爱尔康这个眼科保健品牌来执行。 诺华与谷歌合作的智能隐形眼镜涉及的技术包括非侵入式传感器、微芯片和微电池。

《财经》:这个合作让人兴奋,在别的领域有没有类似的合作?

江慕忠: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医疗的领域,新技术能使我们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我举一个心衰患者的例子,诺华有一款新药将会在一年内上市,这款药品将降低心血管患者因心衰而死亡的风险。

同时,我们正在研究新技术,使患者在家就可以接受监控,测量血压、心率和体温,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是否需要去医院,降低他们的20%的住院风险。

我们相信,通过将新型心衰药和远程的患者监控相结合,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一个例子,我们的产品诺适得(Lucentis)的智能手机APP,诺适得是一款用于治疗黄斑变性的药品。

有一些老年患者,并没有得到足够剂量的注射。这一智能手机APP将帮助患者在家中检测视力和视觉准确性,告知他们什么时候需要联系医生注射药品。 制药业如何运用大数据

《财经》:获得数据一定要通过一些手段,比如说硬件公司通过智能手机,通过LBS的服务,对传统医药公司来讲,你们怎么能够获得数据呢?

江慕忠:很多时候,数据是我们自己获得的,比如临床试验中有一些肿瘤患者,在得到患者的许可之后,我们用他的肿瘤样本来进行肿瘤基因的测序。

掌握了这方面的数据,就可以了解这种类型的肿瘤在基因方面有什么样的变异,我们可以再利用这样的数据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来自于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当然更多,但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佩戴者是否愿意提供患者信息,或者他自己的重要生命体征信息给我们。

我们现在正和一些可穿戴设备公司讨论,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

《财经》:在这些案例之外,从公司战略的层面来看,大数据和新技术怎样改变诺华?

江慕忠:所以从战略层面来讲,我们可以更好地去实现公司的使命和愿景。

诺华的核心就是不断的去探索和研发新药,来满足患者的需求。大数据和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针对这些患者的疾病,开发出更好的医疗产品或者药品。

《财经》:有一个词叫作物联网(IOT),你如何从制药行业理解这个概念?

江慕忠:在我看来,物联网和新技术将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以前未被满足的需求。从前,我们只是单纯的通过药品去帮助患者,未来将会如虎添翼。

例如,患者与医生办公室的连接度在今后几年将会大幅上升。正如我刚才所举的远程患者监控的例子,医生和患者的联系将变得日常化,医生能够读取患者的生命体征(vital signs),然后给患者打电话:“我发现你的心衰进程恶化了,请来医院检查。”这样紧密的连接度能使我们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 谁会是制药业的颠覆者

《财经》:会不会出现一些颠覆性的创新,进而改变制药业的格局?

江慕忠:颠覆性的创新的确会使我们的医药健康行业发生巨大的改变,比方说现在的细胞疗法和基因治疗方法。

诺华有一个细胞疗法项目,叫作CART-19,专门针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的白血病患者。

我们抽取患者的血之后,对血液当中的T细胞进行基因工程的重组,经过基因重组的T细胞能够自动追踪癌细胞,之后我们将血液重新输入到患者体内。T细胞能够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害其他组织。

还有一个例子是基因疗法。诺华正在进行有关基因编辑的研究,一些基因缺陷型的疾病可以通过这样的治疗,来修复有问题的缺陷基因。

人体的DNA得到修复之后,很多相关的疾病就可以被治疗。既不需要用普通的药品,也不需要用传统的治疗手段。

以上两者都是颠覆性的创新例子,会给医疗行业注入新的活力。诺华决定先把自己颠覆了,重新塑造,免得到时候被人家重新塑造。

我们一直都有适度的忧患意识。我们会不断地关注生物技术,了解任何新兴科技,并研究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否又是一个需要保护的技术。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将会努力获取这个技术。

《财经》:是通过收购获得这些技术吗?

江慕忠:在公司内部,我们自己就进行颠覆性的创新。但是,如果在市场上看到一些颠覆性的创新技术是我们所没有的,就会考虑去收购它。

《财经》:科技行业发生过很多巨头被后来者颠覆的故事,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制药行业的大公司被小公司颠覆。

江慕忠:现在的确是这样,但是诺华一直具有危机感。

这也促使我们在内部不断创新、拓展视野,对新技术保持开放的态度。纵观科技界这些被颠覆的案例,这些大公司之所以会被取代,是因为他们太过抗拒新技术,不愿意创新、不愿意跟上时代的脚步。

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认知,就是(在制药行业)小公司也完全可以替代大公司的业务。只要我们有了这样的态度,就会通过内部的创新,或者外部的收购,来确保不被后来者颠覆。

《财经》:基因医疗看上去是最有可能颠覆传统化学医疗的领域,但也有专家表示这只是对传统制药的补充,是这样吗?

江慕忠:基因技术其实是分两类,一类是基因测序技术,比如中国的华大基因专注的就是这种技术。

基因测序技术确实是对传统化合药物的补充,通过基因测序可以了解哪类患者对于某些药品有着更好的应答率,以此来指导医生用药的处方。

但是还有一类基因技术,就是我刚才说的基因编辑技术,这种技术专门针对由于基因缺陷引起的疾病。通过基因的重新编辑和编程,就能实现很好的治疗,不再需要传统的化合药物。

《财经》:基因编辑技术现在掌握在老的制药巨头手里,还是掌握在新公司手里?

江慕忠:大部分的基因编辑技术都掌握在小公司手里。

诺华正在和两家小企业合作,他们就拥有这样的技术,这两家公司的名字,一个叫作Caribou,还有一个叫Intellia。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我们可以使用他们的技术。

《财经》:其实你们就可以自己去收购这些新的技术,为什么你们还要跟高通做一个合资公司去收购?

江慕忠:因为你至少要知道该去买什么样的新技术。

我们双方都各有自己的优势,诺华在生物医学这块有技术专长,高通在数字技术方面有技术专长,所以我们合作建立联合投资企业,是把双方的优势加以结合,这样的合作能够加强我们投资的成功率。

智能医疗应用案例范文第8篇

2018年,是AI赋能行业、展示威力的关键年。企业和公众已经不再质疑“AI能不能”,而是迫切的想知道“AI怎么能”。AI必须要在生态建设、行业应用、产业赋能等方面取得比以往更大的成就,才能更进一步,形成燎原之势。

针对这个趋势,在1月16日CSDN举办的“AI生态赋能2018论坛”上,CSDN副总裁孟岩重磅了《2017~201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路线图V1.0》。

本路线图从AI基础资源、AI基础技术以及AI技术主要应用领域等方面着手,基于十多位特邀业内专家的支持及众多的实际案例调研,探索不同行业的企业智能化升级的路径,并首次提出了AIMM——企业智能化成熟度模型,并将随时更新,动态开放,希望成为中国企业实现AI转型的有益参考。

CSDN《2017~201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路线图V1.0》

主要观点摘编

1. CSDN首次推出AIMM——企业智能化成熟度模型

根据AIMM可以将企业按照智能化的程度划分为0~5级6个发展阶段:

0级企业无信息化

1级数字化:企业核心流程标准化和数字化

2级商业智能:在业务中运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实现描述性分析

3级算法模型:企业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模型,预测和优化决策

4级AI采用:在业务中使用AI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实现创新和效率的提升

5级AI驱动:以AI为核心的全新企业形态和商业模式

2. AI投资热潮来临,然而超过五分之一的企业还不具备基本条件

2017年CSDN中国软件开发者大调查显示,22%的企业还未进行信息化改造,51%的企业刚刚在核心业务中实现了核心流程标准化和数字化。

3. AI人才需求迅速增长,薪酬比IT工程师高出一个等级

2017年,AI类工程师在全部IT技术招聘岗位中的占比为9.86%,是2014年的8.8倍。

十年以上工作经验的AI工程师,最高年薪可达140万,而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普通IT工程师的最高年薪还不到55万。

4.中美互有胜负:美国垄断AI芯片,中国在AI应用领域蓬勃发展

中国在AI芯片领域实力薄弱,玩家多为创业公司。而美国在这一领域既有英伟达、英特尔等重量级玩家,创业公司也层出不穷。

中国在AI领域除了BAT之外,还诞生了包括商汤、旷视、云知声在内的新兴独角兽,融资额度甚至超过美国同行,支撑AI应用蓬勃发展。

5.金融、文娱、安防等领域向AI转型的条件最成熟,农业、制造业等还有待观察

AI对各行业赋能需具备数据、计算力、算法、应用场景这四个要素,其中计算力属于通用基础设施。

金融、文娱、安防等行业条件最成熟,农业、制造业等还在积累阶段。

6.人工智能领域投资额逐年攀升,智慧金融、智能汽车、智慧医疗最受资本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