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范文第1篇

用知晓率描述产褥期妇女掌握婴幼儿喂养及疾病预防知识的现状;比较不同户口所在地产褥期妇女掌握婴幼儿喂养及疾病预防知识的现状及其相关知识获取途径及利用率,用R×C表检验。采用Epidata3.02进行数据录入,导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419例产褥期妇女年龄18~44岁,平均(26.74±4.38)岁,中位年龄26岁。户口所在地:城市205例(48.93%)、乡镇85例(20.29%)、农村129例(30.79%)。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8例(4.30%)、初中128例(30.55%)、高中及中专130例(31.03%)、大专及以上143例(34.13%)。职业:医务工作者10例(2.39%)、教师40例(9.55%)、公务员14例(3.34%)、个体75例(17.90%)、公司职员或工人53例(12.65%)、服务人员10例(2.39%)、临时工25例(5.97%)、无业157例(37.47%)、其他35例(8.35%)。

2.2产褥期妇女掌握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现状419例产褥期妇女对婴幼儿喂养及疾病预防知识总知晓率为37.06%,其中仅有4.06%知道果汁、蔬菜汁等的添加时间,11.69%了解预防佝偻病的措施,42.48%了解预防缺铁性贫血的措施,13.13%知道开始断奶的时间,能正确回答首选辅食者仅占18.62%。

2.3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及利用率城乡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及利用率不同,均为城市大于乡镇和农村,农村大于乡镇;除“保健培训”和“其他”2个项目外,城乡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及利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均以“医务人员”告知为主要途径,“保健培训”利用率最低;但城市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及利用率以“报刊、书籍”次之,乡镇以“健康知识宣传册及资料”次之,农村则以“亲朋好友告知”、“报刊、书籍”、“健康知识宣传册及资料”次之,见表2。

3讨论

目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婴幼儿食品丰富多样,小儿营养不良患病率明显减少。但父母在婴幼儿喂养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懂科学、不会喂养等因素,仍是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与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大问题[4]。因此,医务人员应做好产前宣教,包括孕期营养与保健、母乳喂养知识与技能等[5],增加早期教育方面的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儿童保健的预见性指导作用,将早期教育纳入儿童保健常规工作之中,向父母灌输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理念,让每位儿童拥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6]。

3.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4个月内婴幼儿最好的喂养方式的知晓率达70%以上,关于婴幼儿过敏应对的知晓率达90%以上,这说明母乳喂养的宣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反映出人们越来越强的保健意识。但产褥期妇女关于婴幼儿喂养和疾病预防知识仍相对缺乏,且对大部分知识的知晓率均低于50%,尤其以乡镇妇女表现突出。如辅食的添加时间,首选辅食,果汁、蔬菜汁等添加时间,开始断奶时间等知晓率均出现城市大于乡镇和农村的趋势,而过早或过晚添加辅食或断奶都会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且与婴幼儿的营养不良有关[7]。因此,保健人员需重点加强乡镇、农村产妇的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宣传和普及婴幼儿保健知识[8],使家长掌握正确的辅食添加及断奶时间,从而满足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使其健康成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和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常见疾病,家长对这两种疾病的患病原因及预防知识知晓率都较低,也基本呈城市大于乡镇和农村的趋势。有研究表明,儿童骨营养水平与维生素D摄入量及日晒时间密切相关,特别是4~6月龄婴儿需添加富含铁的泥状食物如含强化铁的米粉以补充铁营养[9-10]。因此,相关部门应普及相关疾病的患病原因及预防知识,倡导家长携带婴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接受阳光以补充维生素D,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D和钙剂,从而预防佝偻病。其次,应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婴幼儿辅食,控制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和营养不良的发生。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范文第2篇

儿童贫血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贫血可导致体格及智力发育障碍,免疫力低下,继之并发多种疾病。对其发病原因和相关因素的分析,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本文对443名健康婴幼儿进行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分析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择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7月31日出生,在本院儿童保健门诊接受系统管理的443名儿童健康婴幼儿,其中男245名,女198名。6个月~1岁健康婴幼儿257名,1~2岁年龄组186名。

2.系统管理方法:接受系统管理的婴幼儿,按照《北京市儿童保健记录》内容,分别在3、5、8月、1岁、1岁半、2岁时接受健康体检及血液检查。

3.血红蛋白浓度检测:分别在儿童3、8月及1岁半检查时,采集左手无名指末梢血液20 μg,应用多项目自动血球计数仪(型号KX21N,执信公司)进行常规血液检查。按照儿科学规定的诊断标准,0~2岁Hb

4.辅食添加调查:在测定的同时询问家长给婴儿添加蛋黄、米糊、菜泥、肝泥、肉泥等食品的月龄。在4~6个月添加上述食品为辅食添加及时。

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贫血检出率:婴儿6个月~1岁龄贫血检出率22.57 %(58/257),1~2岁检出率9.8 %(18/18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2,P0.05)。

2.喂养方式与贫血检出率的关系:6月~1岁时纯母乳喂养儿贫血检出率29.61 %(45/152),非纯母乳喂养贫血检出率为12.38 %(13/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4,P

讨论

小儿生长发育快,出生后的第一个生长突增高峰在1周岁内,到1周岁体重为出生时的3倍,血容量也相应增加约3倍,而血红蛋白增加2倍。血液的增加同时需要各种造血原料的充分供应,然而1岁内婴儿由于咀嚼和消化功能还不完善,饮食较单纯,铁的摄入相对不足,容易引起贫血。本次调查443例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检出率为17.16 %(76/443),其中6个月~1岁组检出率为22.57 %(58/257)明显高于1~2岁组。

是否及时添加辅食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有关。人乳含铁量极小,每升仅含1.5~2.0 mg,婴儿出生时储备在肝脏的铁到5~6个月也已基本耗竭,因此,如果婴儿6个月时没有开始添加辅食,特别是富含铁质的蛋黄、动物血、钙质、鱼肝油等,造成铁摄入不足,机体内储存的铁被用尽,就容易使婴儿机体内铁储存不足而引起贫血。在本次调查中发现,8个月组贫血婴儿大部分未能及时添加辅食或喂养不合理。由此可见,喂养方式的不合理对0~1岁组婴幼儿发病率有显著影响。

母乳是婴幼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不仅营养丰富,容易被婴幼儿消化吸收,而且还含有多种免疫物质,这些物质可以保护婴幼儿不易患病,从而减少体内铁的流失。母乳中含有乳铁蛋白有利于婴儿对铁的吸收。

2岁内婴幼儿消化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感冒或腹泻可使小儿的食欲减退,胃肠道吸收功能降低,导致铁的摄入不足和吸收减少,患感冒和腹泻的几率增高,这些疾病又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从而增加患缺铁性贫血的机会。

合理饮食是预防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手段,对基层人员培训以及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做好家庭和儿童集体机构的营养知识指导,开展健康教育营养知识宣传,传授辅食添加、平衡膳食的知识,改善不合理膳食结构,正确添加辅食,是保证各种营养供给、促使婴幼儿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婴儿期喂养以母乳喂养为最好,其次是配方奶粉。维生素C能加强铁的吸收,因此,婴儿4个月后应开始添加米粉、果汁、菜泥、蛋黄等。到6个月以后开始添加肝泥和肉泥,幼儿期时要注意偏食的问题。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范文第3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96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2007年5~7月来我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0~3岁儿童的父母380例,年龄23~35岁,平均27±3.6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7.9%。职业分布:干部占52.1%,工人占38.4%,个体占8.2%,其余1.3%;孩子抚养人为父母的占75.8%,为祖父母占18.4%,保姆和其他占5.8%。

调查方法:①问卷内容:自行设计问卷。内容主要以儿童保健服务工作中的工作内容为主。包括一般情况,了解家长的职业、文化程度;儿童家长希望开展什么儿童保健业务,获得了解的途径,喂养行为。问卷由经过培训的儿保医师发放,解释后由幼儿父母现场填写,当场回收。②家长保健知识调查:添加辅食的时间回答正确率42.1%(160);发热的孩子如何处理回答正确率52.1%(198);A.D滴剂使用的时间回答正确率48.9%(186);哪些食物可预防贫血回答正确率36.1%(137)。

家长儿童保健服务需求情况:计划免疫100%(380),体格检查87.9%(334),听力筛查62.4%(237),早期教育81.6%(310),婴儿洗浴80%(304),游泳抚触47.9%(182),智测91.1%(346),

家长获得儿童保健知识途径:书籍、杂志获取率61.3% (233),医务人员获取率10.3%(39),家人获取率11.1%(42),朋友获取率8.4%(32)。

家长希望开展业务的环境最佳是:个性温馨化占36.8%(140),儿童化35.8%(136),家庭化占17.1%(65)。

家长希望儿保门诊的服务:朋友之间的交流占61.1%(232),专业的指导占40%(152)。

讨 论

家长保健知识有待提高。就诊的家长中以女性占多数,从主要抚养者来看,父母占75.8%(288),他们是婴幼儿的主要看护人和启蒙人,不仅是儿童保健知识的传播者,同样是建立和传播保健行为的行动者,只有通过他们掌握一定的保健知识并转化为保健行为,同时使家庭成员建立保健行为,这样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儿童保健知识水平。儿童保健知识回答正确率不超过50%,说明儿童保健知识宣传力度要加强,因此基层保健工作者应以讲座、咨询、指导等形式进行儿童常见病的知识宣传。

进一步加大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力度。健康教育的实质使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干预活动和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和侧面影响个体和群体,营造有益于健康的社会氛围,达到形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的目的。而健康促进不仅包括了健康教育的行为干预内容,着重于个人与社会的参与意识与参与水平。结果显示,家长获取儿童保健知识主要途径使科普资料,而通过儿童保健医务人员来获得的仅占少数。这值得我们妇幼工作者思考。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范文第4篇

记录婴幼儿龋牙数、失牙数、补牙数、龋失补牙数、龋蚀严重度指数(cariesseverityindex,CSI)[4];CSI无龋记分为0,因龋修复记分为0.5;继发龋、釉质龋或牙本质浅龋记分为1;牙本质深龋、露髓、残冠或残根记分为2。计算公式:患婴幼儿龋率=(患婴幼儿龋人数/受检人数)×100%,龋均(dmft)=患婴幼儿龋牙数/人数,龋面均(dmfs)=患婴幼儿龋牙面数/受检人数,患婴幼儿龋牙数=龋牙数+因龋失牙数+因龋补牙数,CSI=(龋牙计分总和/牙数)/2×100。1.5儿童口腔卫生知晓程度调查自编口腔卫生知识知晓程度问卷,包括儿童出生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对儿童龋病及婴幼儿龋知晓程度、父母对儿童漱口知晓程度、父母对儿童刷牙知晓程度、父母对儿童使用含氟牙膏知晓程度等内容。知晓程度分为不清楚、了解和熟悉;知晓包括了解和熟悉两个层次。问卷由幼儿园老师统一派发给家长,按要求填写后一周内收回。剔除无效问卷,根据口腔检查的结果,将有效问卷按被调查儿童有无婴幼儿龋分为对照组和婴幼儿龋组。1.6统计学分析数据均采用EpiData3.0软件进行双份录入,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80份,回收1003份,排除数据缺失较多的废卷及年龄不在(33-39个月)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为915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4.70%。其中男童461名,占50.38%,女童454名,占49.62%,性别比例接近1:1。患婴幼儿龋情况 915名3岁受检儿童中婴幼儿龋患病率为44.48%;对照组儿童508名,其中男童、女童分别占51.77%和48.23%;婴幼儿龋组儿童407名,其中男童占48.65%,女童占51.35;男童、女童间患婴幼儿龋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88,P=0.35)。受检儿童龋均为1.96,患婴幼儿龋儿童龋均为4.40,受检儿童龋面均3.82,患婴幼儿龋儿童龋面均为8.59,CSI为9.41。治疗情况915名3岁受检儿童中婴幼儿龋牙数合计为1791颗,补牙数合计为103颗,龋失补牙数合计为1894颗,因龋病失牙数为0颗,婴幼儿龋充填率为5.44%,其中男童的充填率明显高于女童,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47,P=0.002)。2.4口腔卫生知识知晓程度915名受检儿童家长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占43.28%,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占38.03%,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18.69%,对照组和婴幼儿龋组家长文化程度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6.70,P=0.035,)。对照组受检儿童家长对儿童龋病知识、刷牙预防龋病和使用含氟牙膏预防龋病的知晓程度均明显高于婴幼儿龋组家长,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儿童家长对漱口预防龋病的知晓程度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44)。

由于婴幼儿龋侵袭性强,常规的充填治疗较难控制,因此婴幼儿龋对儿童的口腔健康和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分析婴幼儿龋患病特点,可为制定儿童口腔健康策略奠定基础。尽管3岁是儿童龋病的高发年龄,但国内对3岁儿童婴幼儿龋患病的关注程度却不高,有关3岁儿童婴幼儿龋患病率的国内报道亦较少。本研究中3岁儿童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4.70%,样本代表性较好[6-7];受检儿童婴幼儿龋患病率与北京市[8]和上海市[9]幼儿园3岁儿童婴幼儿龋患病率相接近,但高于长沙市幼儿园3岁儿童的婴幼儿龋患病率[10],提示3岁儿童婴幼儿龋地区差异明显,因此需在分析沈阳市3岁儿童婴幼儿龋患病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婴幼儿龋的影响因素。本次调查显示3岁儿童婴幼儿龋患病率较2006年差别并不明显[11],提示目前沈阳市3岁儿童婴幼儿龋防治工作仍然很艰巨。本研究中平均每名儿童需治疗2颗龋齿,需充填4个牙面,每名婴幼儿龋儿童需治疗4颗龋齿,需充填9个牙面。这种流行趋势与北京[8]和上海[9]地区3岁儿童的婴幼儿龋龋均及龋面均较接近,但明显高于长沙地区3岁儿童的龋均及龋面均[10]。结合婴幼儿龋率资料,可见婴幼儿龋患病儿童比较集中,提示可充分利用幼儿园集体管理的优势,对少数高危儿童开展重点监测。婴幼儿龋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而漱口、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均为预防婴幼儿龋的措施,只能减缓婴幼儿龋的进展,并不能起到治疗作用。本研究中对照组受检儿童家长对儿童口腔卫生知识的知晓程度高于婴幼儿龋组家长,但两组儿童家长文化程度间的差别与这一趋势并不一致,可见文化程度在预防婴幼儿龋中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更重要的是儿童家长对预防婴幼儿龋措施的认知,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沈阳市3岁儿童婴幼儿龋患病率较2006年降低不明显的原因。儿童一旦出现婴幼儿龋,防龋措施无法阻止婴幼儿龋的发展,只能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沈阳市3岁婴幼儿龋充填率仅为5.44%,与上海市婴幼儿龋充填率相接近[9],但低于长沙市的治疗水平[10];原因之一可能为多数家长认为3岁儿童的婴幼儿龋不需要治疗。3岁儿童的乳牙列刚刚形成不久,若发生婴幼儿龋而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将直接影响儿童期的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因此应充分利用孕期体检、产后体检和婴幼儿期体检,宣传婴幼儿口腔保健知识,早期预防3岁儿童的婴幼儿龋。此外,3岁儿童的自理能力较差,需要家长的帮助来完成口腔的清洁,并且家长须做到长期监督。综上所述,沈阳市3岁儿童婴幼儿龋患病情况较严重,家长口腔卫生知识知晓程度偏低,若能早期预防3岁儿童婴幼儿龋,不仅可降低儿童期婴幼儿龋的治疗费用,而且可提高儿童的口腔健康水平。

作者:赵磐玉 宫建 李福生 程丹 李景姝 郭颖 李景栋 郑刚 马红梅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沈阳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 辽宁省人民医院骨肿瘤科 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社区卫生;儿童保健;问题;对策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发展。良好的儿童保健是保证未来一代能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因素。社区儿童保健工作者是儿童保健的具体执行者,他们对儿童保健工作的积极性及工作能力决定着儿童保健工作的优劣。本文旨在通过对双井社区儿童保健队伍的调查,了解基层儿童保健服务人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卫生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双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儿童保健的工作人员。

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社区所有保健人员现状进行调查,核对后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

双井社区儿童保健基本情况:朝阳区位于北京城区东部,全市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中CBD、奥运、电子城三大功能区聚集在朝阳。双井社区位于朝阳区中南部,毗邻CBD。作为CBD商务、生活、服务功能区,近年来双井社区进行了大规模城市建设,新型高档小区纷纷建设落成。双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辖区内常驻13万人口的医疗与保健。其中,保健科负责

儿童保健人员基本情况:从事儿童保健工作人员共12人,均为兼职。在编9人(75%),编外合同2人,返聘1人。年龄24~56岁,平均38岁。从事社区儿童保健服务工作年限1~30年,平均9.7年。文化程度以本科为主(58.33%)。所学专业以预防医学专业为主(41.67%),职称集中在初级和中级,分别占50%和33.330/0,见表1。

培训情况及评价:最近5年,双井社区儿童保健人员获取儿童保健相关知识及技能的主要途径以自我学习为主,50%参加过现场培训。培训项目以继续教育为主(66.67%)。然后是岗位培训、规范化培训。对于培训效果,满意率较低(25%),但100%的人表示仍愿意接受儿童保健知识技能培训。

讨论

社区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儿童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家庭及社会的稳定。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开展的好坏,与地方经济发展、人们认识程度以及教育力度等因素相关,关键在于保健机构自身的业务水平。城市社区儿童保健除婴幼儿生长发育监测、营养状况分析、提供营养指导、免疫接种外,还应提供心理行为发育咨询,注重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双井社区大部分居民收入高、文化水平高、居住条件好,对于良好而全面的保健服务有更迫切的需要。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范文第6篇

一、什么是育婴师

育婴师主要是针对0~3岁婴儿提供服务和指导的新行业。育婴师的产生是填补了一个市场的断档,因为根据国家制定的学前教育条例,把原来3~6岁的学前教育专业扩大到了0~6岁,所以针对0~3岁婴儿阶段的培育教育的需求,育婴师职业就出现了。

育婴师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现有的从业者大多都是有幼教、儿科、产科背景的。这些专业都与育婴专业联系紧密,实际上育婴师的知识构成主要就包括孕期的保养调理(产科)、临产分娩(产科)、婴儿保健喂养(儿科)、早期教育(幼教)等方面。如果有这些基础,培训、学习起来就容易一些。但是在学习要求上,育婴师不要求对专业知识有非常深刻的了解,而是要求有比较宽的知识面能够应对家长随时提出的各种问题和需求。

因为是新职业,又与家政服务和婴幼儿教育相互有联系,因此育婴师面对市场的定位是家庭服务,介于家政服务和婴幼儿教师之间,略高于传统的家政服务,低于专业教师水平。初级的育婴师的收入应该和月嫂家政服务员持平,而高级育婴师可以达到相当于教授级的待遇。

二、育婴师的培训与认证

为了进一步推进国家就业准入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逐渐实现对从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从2002年7月开始就聘请国内婴幼儿教育、心理、营养、健康等方面的专家进行论证,在借鉴国外婴幼儿早期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育婴员国家职业标准》,编写了《育婴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推出了育婴职业培训与认证体系,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考试、统一颁发证书,对从事0~3岁婴儿生活照料、护理和教育的人员和后备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考试认证。

在《育婴员国家职业标准》中,首次将育婴员的职业定义为:主要从事0~3岁婴儿生活照料、护理和教育的工作人员。并对育婴师的职业活动、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都做出明确的规定。《育婴员国家职业标准》还将从事0~3岁婴儿生活照料、护理和教育的人员划分为3个等级,即育婴员(国家职业资格五级)、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使育婴师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职业。

育婴师的主要职责是育人,既不同于保姆,也不同于保育员。必须经过若干标准学时的培训,全面掌握0~3岁婴儿的生理、心理生长发育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婴儿的言行、思维和情感方式,懂得如何与婴儿相处和沟通的技巧,能够适时地开发婴儿的自身潜能。在参加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育婴职业培训主要分为生活照料、日常生活保健与护理和教育三个部分。育婴职业工作者经过专业培训和训练,将根据0~3岁婴儿生理、心理发育特点,采用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婴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高质量的服务。

三、育婴师必备的知识

作为育婴师需要了解幼儿教育知识、幼儿心理学知识、医疗保健知识、运动学知识、饮食营养等,但是并不要求掌握很深。

从育婴员、育婴师到高级育婴师,级别越高相应要求掌握的知识自然也越多。比如说对孩子眼睛功能的训练,通过调动眼睛周围所有的肌肉,上看,需要什么样的速度,下看、左看、右看等,根据设计的生活化的动作,让宝宝在玩耍中得到相应的锻炼。经常训练,宝宝的眼睛就明亮有神,注意力集中,也善于通过眼睛感受别人的心情。通过逗孩子大笑,以调动其面部表情,给人亲切柔和的感觉,一般来说,爱笑的孩子心态也比较开朗。

1岁半至2岁时是孩子基本性格的发展期,育婴师在这个时期要将孩子身上发现的问题在尚未形成积淀之时各个击破,把影响孩子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现在有很多孩子,甚至到了成年,会出现一些极端行为,与早年胎儿妊娠期、婴幼期的养育过程有关。作为育婴师就需要有这种挑战精神,因为这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全新的、未知的空间。

四、育婴师必备的心理素质

0~3婴幼儿的教育可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一阶段孩子的变化是以“月”计算的,仅仅吃好、喝好、睡好还远远不够。一个合格的育婴师除了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与耐心、幼师般的“说唱弹跳画”技能,还须深入学习婴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并掌握相当的医学常识。

爱心是从事这一职业的前提,一种职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有热情去工作,去指导家长从科学、适度的角度去爱孩子,既不能溺爱,也不能任其发展。孩子很小,很多心理活动不能表达出来,要有耐心,通过相应的锻炼,如亲子操等活动,帮助孩子表达。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早教机构 服务质量 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9.2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关注婴幼儿的发展。“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成为新生代父母的座右铭。2010年5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标志着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正式纳入到国家教育体系当中。在课余时间,通过课题组成员的走访和兼职工作发现A市早期教育机构的服务并不尽如人意,在师资力量、早教机构、家庭配合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婴幼儿身心的发展。这些问题都从专业角度引发了同学们更多有关早期教育机构教育问题的思考,因此,我们申请立项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试图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一些符合A市本土化的优质早期教育机构服务经验,为相关早教机构科学开展早教服务提供建议。

2研究目的

本文中所提到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是指以0-3岁婴幼儿为对象,以家庭为基础,以早教机构为依托,以政府为统领,为广大婴幼儿设置的教育设施和教育活动,是多层次、多内容、多种类的区域性社会教育。通过本课题研究深入了解A市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服务现状及其现状产生的原因,在思考借鉴的基础上为与此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和早期教育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建议,以促进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3研究对象和方法

3.1研究对象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A市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服务现状现状,课题采用了个案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选取了一所在A市创办最早的一所优质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和一所位于社区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进行个案调查研究。

3.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馆和相关网站,对国内外早教机构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大量查阅和搜集,掌握国内外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的相关理论。

(2)问卷调查法:查阅相关资料制定了《A市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现状的调查问卷》,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问卷调查,一是对早教机构的调查,主要是对所有教师进行调查,从早教机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服务效果、师资建设、指导家长现状五个方面了解机构服务质量,二是对家长的调查,主要是从家长的基本情况、对早教服务的认识、对早教服务的需求、对早教服务的满意程度、对早教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五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共发放100份,回收94份,剔除无效问卷12份,有效问卷82份,回收率94%。有效率82%。

(3)访谈法:根据调查的需要,笔者围绕A市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现状形成的原因设计了访谈提纲。选用了半结构性访谈中的个别访谈法对两所早教机构的相关人员进行深入访谈,获取早教机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指导家长现状的相关资料及服务现状形成的原因,为科学提出有助于A市早期教育质量的建议提供依据。

4 A市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笔者了解到,A市政府对婴幼儿早期教育十分重视,通过市政府推出促进婴幼儿早期教育健康发展方案。研究中通过走访与调查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笔者从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的服务设施、师资队伍、服务需求时间需求、服务收费情况等五个方面分析婴幼儿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的现状。

4.1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服务设施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婴幼儿早教机构的环境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70.7%的家长选择了温馨舒适的早教氛围, 80%以上的社区家长更愿意带孩子到小区周边的早教机构。之所以出现上述现状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A市早教机构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部分小区周边没有早教机构;二是早教机构条件不够完善。

现代教育十分重视环境的教育价值,将环境作为隐性的教育课程。对于早期教育机构来说,家长首先考察的内容就是机构的硬件设施,所以,环境通常是取得家长认可的前提条件,创建一个宽松的环境与和谐的精神环境,能够极大的增强早教机构教养活动的实际效果。

4.2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有67位家长选择了为孩子选择教师专业对口的早教机构进行教育,占总人数的81.7%。但在访谈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在从事早教行业之前并不是幼教专业,只是在上岗前进行了专门的育婴师等教育培训便进入早教机构。

如今家长对早期教育高度重视,如何选择早教机构、选择什么样的早教机构已经成为家长关注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早教机构条件不够完善,物质环境以及师资力量均有待改进;二是家长对于婴幼儿的早期教育认识还不够科学,选择的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4.3婴幼儿家长对早期教育机构活动认识的现状分析

调查发现90%以上的家长对婴幼儿早期教育已经有初步的认识,了解早期教育对婴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但数据分析后显示大部分家长对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适宜年龄没有科学的认识。68.3%的家长普遍希望能通过参加早教机构的活动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通过对家长选择早教机构的情况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家长听说过的早教机构主要集中在专业化的早教中心和幼儿园开班的早教班,51.2%家长愿意并带孩子去参加过专业化的早教中心或幼儿园开办的早教班参加早期体验活动。家长获取早期教育相关信息的渠道主要还是通过口碑、体验课和网络信息,呈现出多元化选择的状态。78%以上的家长认为比较理想的早教活动方式是亲子活动,大部分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社会往能力的培养。

4.4婴幼儿家长对早期教育机构服务时间需求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家长对于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影响有着强烈而又多样化的需求。如今的家长十分重视婴幼儿的社会往,体现了家长对早期教育较为科学的认识,但仍有多数人更注重智力。在接受早期教育的时间上85.4%的家长希望孩子一周内的课程为1-2次,表明家长能合理考虑婴幼儿的接受能力。对于希望早教活动安排在双休日的家长人数占57.3%,表明半数以上家长希望课程安排在双休日。

调查发现目前家长对于婴幼儿早期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之所以产生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两方面:(1)早教机构在安排早教内容和时间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家长的需求,(2)部分家长的育儿理念不正确,观念传统,更加注重婴幼儿智力的发展,忽略其全面发展。

4.5婴幼儿家长对早期教育机构服务收费情况分析

调查发现97.4%的家长希望早教机构每课时价位不要超过120元,但是目前部分早教中心价格过高,使部分家长每月用于早期教育的资金过大。但大部分家长愿意且能够在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上给予一定数额的开销,这表明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

如今早期教育费用是备受家长关注的问题。对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其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有:(1)政府没有相关的明确管理条例对婴幼儿早教机构的收费进行限制,导致收费现状混乱;(2)早教机构收费门槛过高,导致不少家长早期教育的负担较重;(3)部分婴幼儿家庭收入水平不高,导致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

通过调查与访谈了解到,A市婴幼儿家长能够充分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早期教育是婴幼儿人生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A市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在服务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服务质量。

5建议与对策

社会、早期教育机构、家庭是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最重要的主体,要提高婴幼儿社区早期教育质量必须要发挥出其不可替代的、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职责。

5.1社会方面

社会的重视和帮助会加快问题的解决,促使婴幼儿早期教育取得更好地质量和效果。

5.1.1从政府出发,提高全社会对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视

(1)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主要是对教育事业发展相关主体的责任、义务和权力等进行的法律规定。政府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婴幼儿早期教育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实施“依法治教”。

(2)构建和实施有效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要想顺利实现早期教育的整体目标,政府要充分发挥管理系统中各因素的作用,正确引导早期教育发展的方向。要坚持政府主导、专业引领和强化服务,构建较为完整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

5.1.2从社区出发,构建良好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网络

目前,在具体社区,由于经济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条件、家庭状况等方面不同,不同阶层的民众难得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因此,社区要帮助不同层次的家长转变育儿理念。

(1)做好对社区婴幼儿早期教育的调研及宣传工作。社区肩负着对管辖区内0-6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现状及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的职责。

(2)提供社区的相关资源。社区需要利用各种资源为社区婴幼儿提供安静舒适的教养环境,发挥社区内专业人员的特长,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高效优质的保健知识服务于社区居民。

(3)构建有特色的工作模式。社区需要因时因地制宜,根据社区实际情况,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作模式,来保证社区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工作运行。

5.2早教机构方面

早期教育机构是具体组织早期教育活动的场所,遵循0-3岁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科学规律,开展科学、有效的早期教养活动,促进婴幼儿健康发展。

(1)要有合理的管理体系。任何一个机构的正常管理都需要一个健全的组织。分层管理是建立组织系统、明确职责的重要手段。一般需要三个管理层面:高层、中层和基层。一个好的管理体系需要做到管理层次分明、权责相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时各平行部门之间应做到关系分明、分工协调。

(2)确立和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需要结合婴幼儿生理与心理特点与母婴群体服务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完善机构自身的教育模式和课程,更好的为家庭提供优质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

5.3家庭方面

家庭是培养孩子能力的最重要的条件,而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良好家庭环境是实施婴幼儿教育的出发点。

(1)提供有利于婴幼儿成长的家庭优质教育环境,让婴幼儿的身体、情感和精神得到充分的发展,父母要做好婴幼儿的第一任教师。

(2)提高家长自身的教育素质,实施科学教养。家长要十分重视婴幼儿的教育,不断学习和借鉴科学的育儿理念,掌握科学的早期教育规律。

只有建立起社会、早教机构和家庭教育有机联系的综合功能发挥的运作机制,才能使婴幼儿的社区早期教育形成正向合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高教重点资助项目《0-3岁婴幼儿社区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编号:B-a/2011/01/003)、2015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立项项目《常州市民办早期教育机构服务现状的调查研究》(201511055012Z)研究成果之一。该课题之后被立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参考文献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范文第8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回访;妇幼保健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6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07-02

妇幼健康教育是一门以妇女儿童为中心,传播妇幼卫生保健知识和技术,促进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方式发生改变,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妇幼身心健康目的的科学,其中孕产妇与婴幼儿的健康教育不仅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的重要措施之一,而且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平均寿命指数的重要保障。妇幼健康教育的对象包括:青少年、婚前夫妇、育龄妇女、孕产妇、更年期妇女、老年期妇女、学龄前儿童、幼儿家长以及其他与儿童教养关系密切的人群。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是促进妇女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调动服务对象主动保护健康、主动利用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的积极措施。在妇幼保健工作中,根据工作任务和要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正确选择最有效的教育方法,这一工作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健康教育回访工作模式是一种医院走向社会的延伸访视形式,使患者与医务人员间进行有目的的互动,可以不断提高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1健康教育加回访的过程模式在妇幼专科医院的效果分析与探索

彭珊[1]等关于电话回访对孕产妇保健行为的作用的研究中,采用对照原则进行观察,对照组进行常规指导,未实施电话回访。观察组按计划行电话回访。孕(4-7)月,每月1次;孕(7-9)月,每2周1次;孕(9-10)月,每周1次。告知孕产妇早、中、晚3期所需检查的内容。回访内容包括了解孕产妇饮食、卫生、活动、休息等情况。进行健康保健知识宣教和解答。告知保健的重要性,督促其定期产检。评价方法包括①是否早孕建卡建册;②是否按期产检及产检次数(5次以上);③是否住院分娩;④产后42d回访情况了解产妇产后身体康复情况。结果表明孕产妇保健行为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

龚家娟[2]通过产后访视上门访视产妇及新生儿及时发现产妇和新生儿存在的各种问题,给予针对性社区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母婴发病率,促进母婴健康。

赵红玲等[3]通过两种回访形式――责任护士回访和电话回访对产妇产褥期康复影响进行分析发现责任护士回访比电话回访更有利于产妇出院后产褥期的康复(P

健康教育回访为母婴切切实实提供一些治疗、护理上的信息,让母婴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得到实惠,满足产后母婴的保健需求,延伸了产褥期服务,避免了产褥期母婴保健出现医院与家庭脱节的现象。

健康教育回访可以通过电话回访、邮寄调查问卷、上门访视等方式进行。电话访视借助现代化通信工具,即使几句简单的咨询或问候也会让母婴、患者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体验到友好、尊重、融洽的情感,提高了医院的满意度、知名度,拓展了医院市场[4]。在众多回访形式中使用电话回访比较节省人力财力,并且所需时间不多,易被受回访者和护士所接受。但是电话回访只能通过孕产妇或患者的主诉来评估康复情况,评估不够全面,尤其是很多心理问题不能暴露。将电话回访和上门访视结合,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可以更好地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增加孕产妇或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

2健康教育加回访的过程模式在新生儿科的开展

麦玉娟[5]通过制定电话回访记录本的方法,对80例不同程度病情的新生儿于出院后的第1天、第7天及第30天进行回访。回访内容包括一下几条:患儿的疾病康复情况、院外服药情况、喂养、大小便、三浴、生长发育情况等。通过回访给予正确的、针对性的指导,在第30天的回访时观察到前两次回访中出现的症状消失,问题得到完满解决,患儿家属对回访工作比较满意。

利用电话回访进行健康教育的模式使护理服务更贴近家庭,能满足患儿及家属的需要,弥补年轻父母育儿知识的不足,同时避免了患儿从医院过渡到家庭的护理上的脱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患儿出院后护理不足的问题,有助于护患关系的和谐。

3健康教育加回访的过程模式在医院的源头作用

回访式健康教育是一种随着医学模式转变而出现的开放式健康教育的良好方式,使护理教育从医院走向社会,把封闭式服务转变为开放式社会化服务。通过回访方式实施健康教育在提高出院母婴或患者遵医行为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其对于医学知识的了解,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保证有效实施健康教育;对我们所做的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从中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利于经验总结,改进工作方法,为今后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回访工作作为一种开放式、延伸式的健康教育形式,缩短了医患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完善整体护理的内涵,对普及医疗知识,减轻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对于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帮助母婴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了疾病的康复,提升了医院的整体形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医院的妇幼保健中起着源头作用。

4健康教育加回访的过程模式与传统健康教育模式比较

传统健康教育模式未重视实际效果,只重视知识的单向传播,不注意信息反馈。相比较而言,健康教育回访包含以下特点:

41保证健康教育的及时性、有效性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干预。通过健康教育向人们提供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及服务等,使人们在面临促进健康和疾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等各个层次的健康问题时,有做出行为抉择的能力,减轻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回访式健康教育在进行系统化健康教育的同时及时对家属掌握健康知识的程度进行回访,使其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从思想上引起重视,使健康教育的有效率达到100%。

42加强了护患沟通回访式健康教育要求护士及时与孕产妇、患儿及家属沟通,及时发现存在的健康问题和护理隐患及时解决,杜绝了护患纠纷的发生,使执行健康教育方案正确率达到100%。及时的回访也从根本上提高了护士对健康教育的重视,激发了广大护理人员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提供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回访式健康教育的开展大大降低了投诉率。

43护士的专业素质及良好的沟通技巧顺利进行电话回访的重要保证是护士的专业素质及良好的沟通技巧。电话回访通常要求回访人员在短时间内回答提问,因此,回访护士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待人接物热情得体,而且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提高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及综合满意度,进而提升医院的信誉,争取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彭珊,罗丽娟电话回访对孕产妇保健行为的作用[J]当代护士,2010,5:158-159

[2]龚家娟社区产后访视对产妇及新生儿保健的作用[J]大家健康,2012,6(10):21-22

[3]赵红玲,金平两种回访形式对产妇产褥期康复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27(9):706-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