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世界经济的走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年的春节,北京放鞭炮的人少了许多,不如往年那般热闹。问了不少外地的朋友,也有同样感觉,可见这不是个别地区的现象。有人说是因为鞭炮太贵了,也有人说是经济原因。在世界经济尚未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下恢复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实难独善其身。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2011年中国经济逐季回落,四季度已低至9%以下;与此同时,全年5.4%的CPI涨幅,不仅高于年初4%的预期,也较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高出1.9%。这其实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吻合度越来越高。不久前达沃斯经济论坛主办方决定,从2013年开始,冬季达沃斯论坛将提前一周举行,以避开中国春节假期,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角色。
鞭炮市场冷清与否,也许和我们关系不大,但人们在不买炮的同时会不会也不再买车,却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要回答起来,既复杂也不复杂。首先,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之一,汽车与经济的联系不言而喻,2011年国内汽车产销同比增长仅为0.84%和2.45%,增速明显放缓,可以说与经济的步伐是一致的。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愈发吻合,中国汽车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与日俱增。2011年,国内乘用车排名1、2位和3、4位的企,其合资外方分别为通用、大众,而它们恰恰是全球销量冠、亚军。这种“得中国者得天下”的态势恰恰说明中国汽车的“世界地位”。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不认为2012年的国内车市能抛开经济环境的背景,出现“鞭炮齐鸣”的繁荣景象。
然而,我同样不认为车市会像春节时的鞭炮声一样走向萧条,甚至崩溃。不久前,中国汽车工协会预测,2012年我国汽车总销量将在2000万辆左右,这和我的判断基本一致,即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增幅略高于2011年。一方面,国际经济的走势并不像很多人想得那样悲观。从不久前的底特律北美车展看,汽车企普遍认为北美经济出现复苏,奔驰、宝马、奥迪纷纷宣布将增加在北美投资,这是我没有料到的。不久前与法国一公司的高层聊起欧债危机,他告诉我,法国人认为欧债危机已到了谷底。他不认为欧洲经济有那么悲观,这说明对于世界经济走势的判断,国内、国外还存在着差异,真实情况如何还有待观望。另一方面,不要忘了2011年中国汽车市场1850万辆的高基础。在这样基础上的增长具有很高的含金量,甚至可以说只要是增长,都是了不起的事。
今年车市究竟如何?“鞭炮声”也许多多少少能说明些问题,但大可不必悲观。
可是笔者在这里要不客气的对股民们说:这极有可能是美股的又一个忽悠。或者说是国际金融炒家又一个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杰作。
根据股市是经济晴雨表理论,美股创近期新高的上涨,反应了美国经济开始走上了复苏之旅,这必将带动全球经济的走好。于是,世界对资源的需求就会增加,这必将在有色金属、商品、原油等期货市场有所反应,于是相关期货必涨无疑。
可是,我们看到的情况刚好相反,其相关期货在近期出现了暴跌走势。我们知道,期货是反映市场对未来相关产品走势的预期反应。
近期期货出现的暴跌走势,这只能说明投资者预期未来世界经济将出现二次探底,世界的需求开始下降。之所以人们会有这样的预期,就是近期欧债危机的甚嚣尘上。因为,2007年10月美债危机导致世界资本市场暴跌的走势,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
我们来看道琼斯日线图:
近期道琼斯指数与2007年底的走势何其相似。
圈1反映了美债危机的前期(2007年10月初)构筑的头部,圈2的反弹是遇到圈5的密集成交区后出现的技术性回抽(构筑了双底),可是反弹到圈1的颈线L1时又遇到了强大的抛压,以至于无功而返,再次下跌,之后美债危机愈演愈烈导致美股加速下跌甚至暴跌。
历史再次重演!圈3(2011年5月初)前后欧洲危机爆发,美股再次构筑了一个头部。之后欧洲危机愈演愈烈,美股破位下行将颈线L2一举击穿。有趣的是,破位之后的走势与圈2几乎一样,也是在前期圈6密集成交区出现了强劲反弹,并再次构筑了双底(圈4)。前一次反弹受阻于颈线L1,这次美股的反弹再次回到了颈线L2附近。
于是接下来美股的走势就极为关键!如果美股出现有效向上击穿颈线L2,则我们会空翻多,反之,我们将继续看空并空仓观望。
因为,我们看到2008年5月(圈2)之后的美股在美债危机愈演愈烈的时候出现了暴跌(期间期货也出现了暴跌行情)。无独有偶,当下的市场欧洲危机已经触发了局部亚洲债务危机以及世界各国的抗议游行。
1)随着主要国家金融市场恢复稳定,全球投资者的风险胃口开始回升,其主要反应之一就是将资金从作为避难所的美元国库券抽出,投向其他非美元资产。
2)欧洲经济衰退程度在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减缓,市场预期随后几个季度衰退会继续减缓,日本经济也出现类似状况,这些信息都吸引了部分资金撤出美元资产。
3)太宗商品和美元的负相关关系:大宗商品特别是原油价格在最近回升,引起资金从美元资产抽出投入大宗商品。
近期美元将何去何从
美元最近的大幅下跌让世界再度对美元的未来充满了疑惑。那么近期美元到底何去何从?
在此轮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受美国巨额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以及美联储大幅降息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在2001年以后一度连创新低。但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对黄元的需求突然变得非常强劲,导致美元汇率特别是美元对英镑和欧元的汇率以及美元指数不断上涨。美元在美国经济衰退,金融市场动荡背景下逆势上升,主要原因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都出现剧烈动荡,主要经济体同时进入衰退,美元资产特别是美国国库券相对于其他市场及其他货币资产变得更加安全。所以各国投资者纷纷选择美元资产来规避风险,导致对美元资产特别是对美国国库券的需求居高不下。
通过1971-2009年38年间美元汇率走势的周期性特征分析可以得出一条基本经验:每当全球经济发生危机时,美元对主要货币汇率呈升值状态;危机之后,美元对主要货币汇率呈贬值状态,或是继续保持一段时间的升值后再进入贬值状态。可以预期在世界经济完全走出衰退和金融危机阴影之前,美元的避险天堂作用都会继续存在。而世界经济在近期内完全走出衰退和危机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对美元的需求不可能大幅下降。
基于以上分析,九月份美元指数贬值压力很大,但是风险偏好升速放缓,央行干预威胁仍在,且美元世界货币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预期美元上行下行的力量基本平衡,9月波动区间为[7530,79.28]。考虑到对商品价格的判断,商品货币面临调整压力。将预测时间拉长,随着市场价格决定的逐步正常化,市场将越来越意识到欧洲和日本经济复苏将滞后于美国这一现实,从而支撑美元汇率走势。预计这一时间段为2010年上半年。
从一段更长的时间来看,特别是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随着欧、日经济的复苏,市场焦点回到美国双赤字等顽疾,加上量化宽松退出难题,将再次令美元走贬。
美元汇价、黄金价格之间的变动关系
美元走势与黄金走势显反向运行的关系(如图一、美元指数与国际金价变动图所示),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美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一直是排在第―位的,同时又因为全球黄金现货及期货都是用美元来标价的,这就使得美元走势对黄金价格有重大影响且呈高度负相关性。
回顾1970-2009年39年的国际金价走势(如图二所示),我们不难发现黄金的大涨、大跌都不仅仅是由供、需、政治环境这类特定的因素决定的,它还受一个更加普遍的自然因素,一种简单而又巨大的投机性需求的影响,而黄金的这种投资需求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并成规律性变化(如图三所示)
在图(三)中黄金在衰退期和衰退后期的走势要好于白银和铂的走势,尤其是在衰退后期,现如今我们正在遭受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种种迹象表明危机已经不像起初2007年8月发生时那么严重了,虽然我们尚不能断定危机已经过去,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即我们不是处在衰退的早期,那么我们即将迎来的就是衰退的中期和后期,正如图(三)所示在衰退后期黄金有较大幅度的上涨。
结合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情况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金融危机尚未结束,但是已经发展至危机的中期或后期阶段。
2)以英、美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为摆脱经济困境,缓解资金面的紧张局面,一方面加速实行零利率化进程,另一方面加紧印制钞票,未来一到两年里通货膨胀可能会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各国为尽早摆脱经济危机,纷纷打起贸易战,这两点因素对金价上涨有利。
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由于美国启动了“201条款”限制我国钢铁产品进口,使得国际国内经营环境急剧变化,市场形势跌宕起伏。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及时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从而保障了2002年国内钢铁市场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2年1月~10月份,国内钢产量14653万吨,同比增长22.3%,成品钢材产量15727万吨,同比增长19.97%;钢材进口2056.6万吨,同比增长45.47%,钢材出口444.6万吨,同比增长13.14%,钢坯进口423.7万吨,同比减少40.6%,钢坯出口100.3万吨,同比减少57.8%。1月~10月份消费钢材17339万吨,同比增长22.7%。全年钢材消费可达2.08亿吨。在钢材资源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国内钢材市场还能够购销两旺,保持欣欣向荣的景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经济快速增长,钢材需求大幅增加。2002年前3季度,中国经济增长7.9%,全年经济增长将达到8%左右,比去年有明显提高。1月~10月份,全国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53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3%。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869亿元,同比增长24.1%。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拉动了钢材需求。1月~10月份消费钢材较多的工业产品产量高速增长,对钢材价格上涨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际钢材市场环境及国际钢材价格的高位运行,为国内钢材市场价格的回升提供了有力支撑。2002年,国际钢铁市场最突出的事件是美国动用“201条款”限制钢铁产品进口,随后欧盟、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限制钢铁产品进口,由于世界上3个最大的钢铁进口市场先后都采取了进口限制措施,使世界钢铁贸易自由度下降,导致各区域市场相对封闭,供不应求的状态得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价格扶摇直上。以热卷为例,2002年11月与去年底相比,美国国内价格上升140美元/吨以上,欧洲上升了50欧元/吨以上。同时,国际钢铁进出口价格也快速上升,11月份与去年底相比,日本热卷出口价上涨110美元/吨、冷卷上涨135美元/吨、镀锌卷上涨150美元/吨,独联体热卷出口价上涨115美元/吨、冷卷上涨135美元/吨,中国热卷进口价上升120美元/吨、冷卷上升160美元/吨、镀锌卷上升140美元/吨。国际市场价格的大幅上扬为国内价格的回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部分进口钢材采取临时保障措施,减轻了进口钢铁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由于2002年美国、欧盟先后对进口钢铁产品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导致主要钢铁出口国将出口重点转向中国大陆,造成中国进口压力急剧上升。1月~10月进口钢材2056.6万吨,同比增长45.47%,这还是在国家5月份已经采取临时保障的情况下取得的。11月20日,外经贸部决定对热轧普薄板、冷轧普薄板、彩涂板、冷轧不锈钢薄板、非取向硅钢采取正式保证措施,对保护我国钢铁工业,维护国家利益将起到重要作用。正式保护措施的出台使进口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控制在可接受的限度,保证国内钢材市场的稳定。
成本增加是推动钢材价格上涨的内在动力。2002年钢铁原燃材料煤、电、油、运及钢坯、废钢、铁合金、焦炭等价格上涨(如:洗精煤与去年同比上升30~80元/吨,焦炭同比上升80~120元/吨,钢坯同比上涨100~150元/吨)使企业制造成本增加。企业大规模技改造成财务费用的增长,以及薪金支出的增加等因素推动了钢材成本的增长,形成成本价格上涨。
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严格自律,中国钢铁协会积极进行区域市场价格研讨和市场协调,使市场保持了良好竞争秩序。由于各企业之间加强信息交流、价格研讨和市场协调,钢铁企业对钢材市场形势认识进一步深化,研究市场、驾驭市场的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国钢铁协会、各地区价格网络小组组织召开了多次市场研讨会,价格研讨和市场协调已开始深化;重点企业严格自律,遵守承诺,维护了市场的稳定;企业对销售渠道的管理开始深化,无序竞争的现象有所减少。这些对保持钢材合理价位、稳定市场价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3年钢铁市场依然看好
国际市场环境
世界经济形势趋好,钢材需求增长加快。最近联合国发表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25%,高于2002年的1.75%;经合组织近期作出预测,2002年、2003年两年中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期为1.5%和2.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3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7%,高于2002年的2.8%。从这些权威机构的预测看,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前景好于2002年。
作为世界经济发动机的美国在减税、降息、股市大幅上涨等因素的作用下,美国经济复苏步伐明显加快,2002年,美国3季度经济增长率为4%,比2季度大幅跃升了2.7个百分点。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个人消费开支。2002年10月份上升了0.4%,是过去3个月中升幅最大的一个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在连续5个月下降之后,于11月份回升了4.5点;同时,企业投资数据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上涨,表明美国企业的投资愿望在增强。考虑到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前景乐观。
世界经济的复苏将拉动钢材需求增加。据国际钢铁协会预测,2003年全球钢铁消费将增长3.1%,其中西欧的钢铁消费量将增长3.4%,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将增长4.6%。钢铁需求的增加有助于世界钢材市场保持繁荣景象。
钢材生产增长难度加大。2002年是世界粗钢产量最高的一年,当年实际粗钢产量为8.48亿吨。从2002年的情况看,由于价格一路攀升,世界粗钢产量逐月放量,10月份达到创记录的7763万吨,折算成年产量为9.3亿吨,现有世界粗钢生产能力已基本释放。根据世界钢材市场权威研究机构美国钢动态咨询公司估计,目前世界钢材生产能力利用率已高达94%。由于钢铁生产自身的特点,一旦钢材生产能力利用率达到高水平,必然出现影响钢铁生产顺利运行的不利因素,如钢铁生产设备故障、原料供应短缺、钢材品种系列不平衡、钢材资源供应和需求之间存在着地域上的错位等问题,生产进一步增长难度加大。预计2003年世界钢铁产量将继续增长,但增长幅度有限。
贸易环境依然严峻。虽然美国、欧盟、中国缩小了钢铁进口保护范围,但由美国点燃的世界钢铁贸易保护之火已呈燎原之势,印度、越南、泰国、印尼等国先后实施了钢铁进口限制措施,预计后期将会有更多的国家跟进,钢铁贸易自由度进一步下降,贸易保护在更广大的区域实施。
世界钢铁价格走势预测。2003年世界钢铁需求总体向好,产能压力不大,价格将延续2002年的走势,但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力量将有所减弱。
国内市场需求
2003年,中国钢材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依然存在:一是,经济仍然将快速增长;二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环境的改善,全球制造中心进一步向中国转移,国内企业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钢材消费可能会进一步提高。
国内生产――钢材生产增长率有所下降。根据重点钢铁企业上报的材料分析,2002年~2003年度主要生产能力增长情况为:
炼铁:重点企业到2003年底约增加1694万吨,淘汰29万吨。
炼钢:重点企业将新增能力1532万吨,其中:转炉1276万吨、电炉256万吨;淘汰559万吨,其中转炉480万吨、电炉79万吨。连铸能力约增加1818万吨,淘汰30万吨。
轧钢:重点企业将新增能力3198万吨,淘汰537万吨;其中:热轧薄板(带)约增加1520万吨、冷板约260万吨、镀锌板175万吨、彩涂板30万吨,淘汰77万吨;中厚板增加45万吨,淘汰18万吨;型棒材增加796万吨,淘汰323万吨;线材增加325万吨,淘汰119万吨。
从生产计划上看,2003年轧钢生产能力增加较快,但由于钢坯生产增长较慢,资源制约造成轧钢生产能力利用率下降。因此,2003年国内钢材生产增长幅度将小于2002年。
进出口――钢材进口增长势头将减弱,出口难有起色。
进口:由于对5类钢铁产品实施了保障措施,2003年进口产品高速增长的趋势将得到有效遏制,不会出现像2002年前10月那样的钢材进口累计增长45.57%情况。
出口:尽管美国钢铁贸易保护有所松动,但世界钢铁贸易环境仍然继续趋向紧张,贸易保护范围进一步扩大,2003年国际钢铁贸易环境大幅度改善的可能性不大,中国钢材出口从根本上难有起色。
2003年国内钢材市场价格走势预测。经过2002年钢铁产品的价格上涨,企业已经习惯钢铁产品的市场价位,静态价格对市场需求的影响进一步减小,价格预期对市场需求的影响进一步加大。2003年国内钢铁市场供求形势与2002年相近,价格上也将延续2002年的发展趋势,总体上仍然比较乐观。
相关链接
线材、螺纹。需求:2003年国家采取新的措施加快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国家最近加大整治小钢厂的力度,这将为线材、螺纹市场需求的增长提供新的空间。供应:2003年生产将保持平稳增长。价格走势:价格稳中有升。
冷热卷板。需求:受经济增长及世界制造基地转移的影响,2003年需求增长形势乐观。供应:国内生产快速增长,受保障措施、冷板反倾销的影响,进口增幅大幅度降低,供应保持较快增长。价格走势:随着供求关系的周期性变化,价格上下波动,但总体价格稳中有升。
中厚板。需求:2003年机械、忾车行业仍然将保持快速增长,受西班牙油轮事件的影响,造船行业将快速增长,预计2003年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供应:中板机组2003年计划中厚板产能增加45万吨,淘汰18万吨,连轧机、组将新增部分产能,总体上2003年中厚板产量增幅将有所降低。价格走势:价格稳中有升。
关键词:全球金融危机;贸易不平衡;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反弹;人民币升值
2009年12月5日,由世界经济学会、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世界经济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China & World Economy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九届三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暨理论研讨会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重点高校及研究所的代表共聚一堂,就“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走势及中国如何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在全球经济逐渐进入反弹的时期,此次的会议对于预测世界和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及探讨相应的发展策略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形势
(一)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可持续
2008年来的全球经济衰退使得全球经济不平衡,尤其是中美之间经济的不平衡问题极大地暴露出来,并引发大范围的讨论:究竟这种“中国储蓄,美国消费”的经济模式是否有待调整?对此,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余永定认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此次全球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不可持续的,亟待纠正。他提出,美元在长期内趋于走弱。美国净外债与GDP的比值走向反映出这种趋势。近年来,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不断累积使得其净外债占GDP比重逐渐增大,而GDP则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偿债能力的表现。自1982年开始,美国就成为净债务国,且外债越来越多,截至2007年底,美国积累外债达到2.4万亿;从1985年至2009年10月,美元战略贬值61%,美元的不断贬值将最终导致外国资本流入的减少,将对美国造成深重危机,因此危机前美国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余永定运用宏观经济学基本公式“I-S+G-T=M-X”来分析了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国贸易逆差的变化趋势:经济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私人投资大幅缩水,储蓄率有所提高,数据显示“I-S”缩水1万亿左右,而美国2009年财政支出达1.6万亿,因此,在危机爆发之后、政府出台财政政策之前,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略有减少;但在财政政策生效之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又逐渐增长。2010年,美国为了实现其“保增长,维持美元稳定”的双目标,将大幅运用贸易保护政策,来促进出口减少进口,拉动就业并减少其经常项目逆差,这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面对挑战,中国应该重点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降低投资率,减少对外依存度,减少贫富差距并大力发展非贸易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世界经济形势与未来展望
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起伏不定,剧烈动荡。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认为,目前的世界经济具有以下三特点:
1、经济危机基本稳定。
2、世界经济在经历了第一、二季度的最低点之后开始逐渐反弹。
3、当前世界经济是否进入一个全面稳定的复苏阶段仍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1)失业率,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仍维持在高位水平。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当前失业率为10.2%,欧洲为9.9%,日本为5.2%,且目前看不到高失业率将得到解决的迹象。(2)个人消费水平低。金融危机带来的“负财富效应”使得财富普遍缩水,家庭储蓄率提高,消费疲软。(3)发达经济体的产能利用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10月份美国产能利用率为71%,欧洲为70.7%,低产能利用率意味着大规模投资受到抑制。(4)脆弱的金融体系。以美国为例,其金融体系的坏账或被政府购买,或被冻结,只有借助经济复苏来加以消除。而且,美国银行体系中有大量资产与金融衍生品紧密相连,一旦利率波动,整个很行资产将大幅缩水,从而对经济复苏产生抑制,因此,脆弱的银行体系阻碍货币当局利用利率来对经济进行调节。(5)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货币,其未来走势非常不明朗。(6)金融监管对全球金融体系影响不确定。严格的金融监管增加了全球的投资成本,但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信心,因此,其对未来经济复苏的影响难以确定。(7)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但其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也难以确定。(8)初级产品、能源产品、大宗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大,不能确定其未来明确的变动区间。而这些产品的价格又与经济形势紧密相连。(9)“低碳经济”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影响难以把握。张宇燕指出,基于以上九个特征,虽然全球经济目前进入反弹,但断言全球经济已进入复苏阶段还为时过早。
二、“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的贸易形势
自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中美作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个经济体,不断发生贸易摩擦。对于这一问题,国家发改委中国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深层问题在于中美发展模式都需要调节。而在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中,有三个问题尤其值得关注:一是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实际上是美国与世界贸易的不平衡。二是美国用来平衡中美贸易逆差的主要产品为农产品而非其先进服务业产品。三是中美真正竞争性的贸易摩擦实质上还未开始,今天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有更多非经济因素作用。张燕生直言,只要全球经济减速,贸易保护主义就会抬头。但是,无论危机前后,中国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针对国,发达经济体利用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特保等手段对中国发起贸易战,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巨大压力。当前,为应对这些贸易保护政策,中国应“亮剑”,改变中国与发达经济体双方在贸易博弈中的不对称性,变被动为主动;在国际上建立广泛的应对贸易保护的统一战线;大力调整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
张燕生指出,从长远来看,“后危机”时代,中国要破解贸易保护主义困局,一是利用区域化加速发展的背景,加强东亚内部贸易、投资及货币方面的合作。以德国为例,德国的外贸依存度高于中国,但其所遭遇的贸易冲突却远远小于中国,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德国高于50%的贸易为区域内贸易。因此,中国可以通过区域合作来减少贸易保护的阻力。二是东亚应加快建立区域化全球金融中心,提高整个区域的风险对冲能力,从而为产品贸易走向新兴市场提供更好的贸易融资手段与体系。三是中国应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张燕生着重强调了“渠道为王”,中国全球营销渠道的缺失是这次经济衰退中中国出口贸易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虽然中国拥有庞大的对外出口贸易额,但大多数都是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进行,中国应大力加大渠道建设。四是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应着力培育和发展零部件的贸易体系。德国之所以面临的贸易冲突小,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其产品大多是关键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在国际商场的定价能力强。
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认为,今天中美之间贸易的不平衡实际上是由全球化条件下,各个不同类型的国家发展结构差异、改变世界格局的基础差异决定的。中国目前实现的发展仅仅为经济规模的扩大而非经济结构的优化,出口顺差主要以来于低端劳动力产品,因此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此次经济衰退的根源在于20世纪90年代的IT泡沫破裂之后,世界没有找到新的主导型产业来带动经济,转而依赖房地产和金融产业。长期的增长复苏必须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世界经济面临两大根本性困难:通胀风险与通缩忧虑同时存在;实体经济还未恢复但很多资产泡沫已经形成。目前,各国都出台了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政策,但何时以及如何进行政策转型成为各国政府的难题。如果退出过早,则经济复苏很可能夭折,如果退出过晚,则很可能引发新一轮的通胀与经济泡沫。
对于中国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这一课题,张幼文提出,中国应对贸易的上策为中国影响国际规则的制定。今天的国际规则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制定的,主要维护的是发达经济体的利益,不能适应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要求。因此,中国应该通过增加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消除国际范围内不利于本国国力提升的因素。
三、中国应对国际经济衰退的战略评价
由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实体经济,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为刺激经济恢复,中国政府实行了刺激经济的夸张性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中国政府实行的经济刺激计划,曹远征认为,在此轮经济反弹过程中,农产品价格波动不明显,CPI指数波动较小,同时,由于此轮经济衰退中中国制造业出口下滑,积累了大量库存,因此未来几年中国发生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在币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由于积极的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不断增加,将导致资产价格上涨,资本市场脱离经济基本面,最终形成资产泡沫。最为重要的是,流动性的不断增加还导致人们无法判断此次金融危机是内生还是外生的,因此无法判断其是遵循传统经济危机“高涨――繁荣――危机――复苏”的外生时间路径,抑或是此次经济衰退的周期已经变形。因此,中国政府在决定何时以及如何退出这一问题上就面临严峻的困境与考验。
而对于2005年中国开始启动的汇率制度改革,张斌教授从稳定性和增长性两个标准入手,详细评价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并提出了折中性方案。从稳定性方面来看,传统的观点认为,资产泡沫的形成遵循以下路径“人民币升值预期――热钱涌入――央行货币供给增加――资产泡沫形成”,但2007年数据显示,央行2007年度M2总量(即货币供给量)并未大幅增加。张斌指出,即使M2稳定,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够强,资产预期收益就会大幅上升,因此必然形成资产泡沫,危害人民币的稳定性。同时他指出,美元的“名义锚”的作用不强,他将美元价格、中国进口商品价格和中国生产者CPI指数联系起来,认为美元的涨跌直接影响中国进口商品的价格,进而影响中国生产者CPI指数的高低,最终导致国内物价的不确定性变化。
张斌提出,从增长性角度来看,盯住制下的低廉货币有助于形成中国制造品的出口优势,但同时也造成国内制造业相对于非制造业的优势,导致国内资源错配,服务业受到歧视和挤压,制造业和服务业市场出现供求失衡的状况。因此,长远来看,盯住制会损害经济的长期增长。替代盯住美元的方案为人民币应升值10%,并在此后维持对美元3%的浮动区间。他以日本为例,日元对美元升值给日本经济结构带来的巨大变化,认为相似的变动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改革与优化。
此外,李卓教授将美国政府看作一个私人部门,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具体分析了其救市政策的有效性以及进入、退出的最佳时点。
关键词:美元指数;上证指数;协整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070-02
一、引言
随着后WTO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各国经济互相渗透,相互影响的程度越来越大。美国仍然作为世界第一大国,其经济和政治地位仍然是任何国家都未能撼动,其美元的基础地位仍然十分稳固,以美元为中心的一系列资本市场自然高度相关。目前国内众多研究更多的从感性角度及定性来分析美元指数与上证指数的关系。更多地强调谁影响谁,较少从定量角度展开分析,缺乏准确度和实践指导性。本文将以2006―2010年间的美元指数和上证指数周线数据作定量分析。来实证分析美元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影响。首先,我们来界定两个概念,即美元指数与上证指数。
1.美元指数。美元指数是美元的有效汇率,它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用来衡量美元对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它通过计算美元和对选定的一揽子货币的综合的变化率,来衡量美元的强弱程度,此外美元指数还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变化程度。
2.上证指数。上证指数即“上证综合指数”(上海证券综合指数),它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的,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全部股票为计算范围。上证综指反映了上海证券交易市场的总体走势。它目前在A股的投资实践中的影响十分重大。
那么美元指数与上证指数是否存在关联性,是否具有一种稳定的长期关系,我们从统计数据中予以分析,试图得出相关的数据和解释。
二、实证分析
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在迅速加快,中美两国经济相关程度进一步提高。这必然要从实体经济传导至资本市场,那么美元指数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上证指数,下面我们选取2006―2010美元指数和上证指数的周线走势来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为了更好地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分别对美元指数和上证指数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形成新的2006―2010年经过自然对数处理的美元指数数据(LNMYZS)和上证指数 (LNSZZS)数据,然后画出图1和图2所示的美元指数和上证指数折线图。
图1美元指数周线图
图2上证指数周线图
从上面两个图中可以很直观看出,LNMYZS与LNSZZS之间有很明显的负相关性,我们通过统计数据得出两者的相关系数(见下页表1):
表1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两者相关系数达到-0.69,已经呈现出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美元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影响很明显。我们进一步分析美元指数究竟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上证指数。首先对取两个变量作单位根检验,经过检验,两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因此可以进一步作协整检验,通过Eviews5.0统计软件,得到回归方程:LNSZZS =―4.4116LNMYZS+27.3012,对协整方程产生的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发现,残差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序列,因此两变量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从协整方程中可以看出,方程与样本观测值拟合较好,Adjusted R-squared为0.474766,F值也非常大,T值也很好的接受检验,总体线性关系十分显著。
结果表明:美元指数每波动1个百分点,上证指数将反向波动4.411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若美元指数下跌1%,那么上证指数将上涨4.4116%,反之亦反。从这个意义角度,我们可以得出上证指数对美元指数的弹性是非常大的,因此,美元指数能够作为一个好的标的来跟踪上证指数,因此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通过四年的数据及走势分析,他们的负相关关系在实践投资中已经广泛呈现出来。
美元指数之所以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上证指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国际市场以美元为中心的定价模式。目前,世界上包括原油、黄金、铜、农产品等商品期货均采用美元计价。因此,美元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些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一旦美元大幅贬值,这些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将出现大幅上涨,直接导致到国际市场上商品价格的飙升,从而引发国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而国内商品包括煤炭、有色金属在上证指数的权重非常之大。因此,他们将带动整个上证指数的一个价格走势趋向。(2)美元指数本质上只是一些货币组合,货币怎么影响到上证指数,这个问题本质上就是个货币问题,从国际货币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经济的本质及货币背后的经济问题。(3)美元贬值过程中,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国际资本要寻找更加有利的投资渠道,新兴市场提供了潜在的投资机会。美元贬值使国际资金进行资本流动的同时,人民币也会成为这股浪潮的受益者(热钱涌入)。因此,一波资金推动的市场行情促使上证指数飙升。
三、结论与建议
最后,根据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并提出相关的投资建议。
结论:(1)美元指数每波动1个百分点,上证指数将反向波动4.411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若美元指数下跌1%,那么上证指数将上涨4.4116%,反之亦反。(2)后WTO时代,世界经济相互影响进一步增强,美元指数通过影响世界其他商品期货的价格,还包括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使世界资本市场紧密相连,影响程度已经远远大于WTO时代。(3)经过协整检验和投资实践检验,美元指数与上证指数存在着一种稳定的长期关系。当然两者之间也会经常发生短期背离现象,但这个短期背离的出现正好引发滞后效应,反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入市契机。
投资建议:(1)我们可以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以美元指数作为投资参照标的,对上证指数进行一个长期的跟踪,捕捉市场的投资机会,将风险控制到最低,获取稳健的收益。(2)美元指数对商品期货的影响更为直接,我们可以利用观测美元指数,抓住上证指数里面的原油、黄金等板块或替代板块的投资机会。(3)由于美元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影响时滞,特别是会出现短期背离现象,因此利用美元指数的趋势的确立,来捕捉机会和规避风险。例如,假设美元指数出现中期上涨趋势,这时就必须放弃上证指数的操作。因为,从中期来看,上证指数的收益率将为负值。
参考文献:
[1]曲春清.金融计量学实验[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美元指数[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省略/view/725538.htm.
[4]上证指数[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省略/view/157256.htm#2.
美元:在矛盾中前行
4月29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报告显示,美国经济继续在衰退中前行,一季度美国GDP折合年率下滑6.1%,超过了预计的4.7%,该数据也可以作为4月份美国糟糕数据的总体概括。尽管奥巴马之前表示经济数据已经出现好转迹象,但是这样的数据表现实在很难让市场人士保持乐观,市场普遍预计当前美国以及世界经济依然没有达到所谓的“底部”。美元也在避险资金和经济数据的矛盾中徘徊。
从走势看,美元指数弱势明显,近期欧洲各国公布的经济数据出现回暖迹象,市场风险偏好情绪有抬头迹象,因此Bankrate【银率】网认为,美元在短期内会出现震荡下行的走势,以消化避险资金出逃的影响。但是,在全球经济出现普遍回暖之前,美元多头仍有机会反攻,而且主流观点并不认为目前世界经济已经到达底部。
欧元/美元:受益回暖 短期可能受数据干扰
4月29日公布的欧元区经济信心指数自2008年5月以来首次出现改善,从64.7升至67.2,比预期的中值65.3好了不少。分项数据显示,工业信心从-38升至-35,服务业信心从-25升至-24。欧洲相关分析人士也指出从当前的调查数据来看信心已经开始筑底。同时分析人士也提醒投资者注意短期可能出现的糟糕数据的干扰。
从4月份欧元区经济信心指数的回暖来看,欧洲经济的复苏似乎并不像大家预期的那么遥不可及。数据显示欧元区3月份的货币供应也低于市场预期,这说明欧元区面临的困境可能比此前的预计要好一些。因此,欧元区经济中长期可以有相对乐观的预期。
从技术层形态看同样支持欧元走强,短期预计欧元将会出现小幅回调,然后形成冲高的走势。第一支撑位在1.3200附近,1.3650会形成较大压力。投资者可以积极关注欧洲以及美国相关经济数据的情况。
美元兑日圆:经济局部回暖 或冲高回落
日本财务省4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日本国内经济衰退严重,截止3月31日,日本在2008-2009年度出现了7253亿日元的贸易逆差,这也是自1980年以来首次出现逆差。与此同时,分析人士还发现,日本3月份出口环比降幅出现了放缓迹象,因此日本经济也可能处在危机缓冲区。而且中国作为其重要出口国,其经济的复苏必然会对日本经济的稳定起到巨大作用。
日本4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3月工厂订单出现近半年来首次增长。日本央行同日也宣布维持基准利率于0.1%不变。Bankrate【银率】网认为,目前这样的利率水平已经非常低,因此其利率决定已经很难真实反应其货币政策走向。投资者可以关注其政府债券操作方向的变化作为政策依据。
从目前美元兑日圆日K线图看,美元兑日圆短期受到糟糕数据的影响有冲高动能,避险资金短期内主导效应明显。但是随着局部经济数据的回暖,这样的走势将会有所改变。预计短期美元兑日圆冲高回落,压力位在100.00附近,局部回暖的数据将会带动日圆的反弹。
英镑兑美元:地产有回暖迹象 英镑有望走强
英国房产网站Rightmove于4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4月份的房价连续3个月出现回升并创下了14个月以来的最大单月涨幅。英国破产服务局还在5月1日传出负面消息09年1季度英国申请个人破产的数量高达2.98万人,创下了1960年开始统计以来的最高纪录。
分析人士认为,虽然英国经济有可能在年底触底,但是英国经济的复苏也将面临重重困难。英国财政部预测明年英国经济增长1.25%,但是经济学家预计仅能增长0.3%。
从近期公布的数据来看,英国方面的经济数据喜忧参半,尽管制造业等相关数据依然不乐观,但是英国房地产回暖迹象的出现让市场似乎看到了若隐若现的底部,英镑近期的走势也基本反映了这一判断。近期英镑兑美元出现了震荡上扬的走势。
Bankrate【银率】网认为,各国经济数据的局部回暖让市场逐渐看到了经济复苏的希望,市场的风险偏好情绪也会逐渐平息,预计英镑将在风险偏好减弱的情况下继续走高。第一压力位1.5230附近,第一支撑位1.5000。短线英镑可以积极做多。
美元兑加元:数据喜忧参半 指标显示超卖
4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加拿大3月份消费物价指数月率上升0.2%,年率上升1.2%,比预期略低;但是核心消费物价指数月率上升0.3%,年率上升2.0%,比预期略高。
4月23日,建安大公布的2月份零售销售强劲,上涨0.2%,核心零售销售增长0.6%,好于市场预期。但是加拿大央行对未来的预期并不乐观,该行认为加拿大经济将会连续第四个季度出现经济萎缩,预计09年第二季度GDP萎缩幅度将会收窄至3.5%。
从技术上看,美元兑加元短期指标出现背离,超卖迹象明显,短期技术回调的可能性增大。但是从数据来看,全球经济回暖的迹象时有显现,因此做多美元的投资者应该积极关注回暖的数据情况,防止市场预期的变动。预计近期美元兑加元将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反弹,但是整体趋势仍然将维持下行走势,短期投资者也应以做空美元为主。
美元兑瑞郎:瑞士央行主导瑞郎贬值
世界看好中国经济
根据《证券市场周刊》报道,参与2009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的四分之三以上的经济学家表示看到燕子回来的迹象,甚至部分经济学家表示,“本轮经济最坏的时候在2008年第四季就已经过去。”
最为乐观的专家之一,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表示,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在8%左右。其同比增速可能呈现逐季攀升局面。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在去年第四季或今年第一季见底,在第二季之后开始恢复,并形成“V”形走势。
而根据“预测”统计结果,26家机构的经济学家对2009年第一季GDP增长率预测均值为6.5%,参与机构对2009年全年GDP增长率预测均值为7.77%,和“保八”的目标极其接近。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也持着类似的观点。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0%,如果2009年中国经济达到5.5%就可以达到同样的贡献率。在2009宏观经济预测年会上,王庆将金融危机中的中国经济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天寒地冻的情况下,有一枝梅花鲜艳地开放”。其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可见一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一卡恩预计。世界经济在2010年初会出现复苏,一些经济体可能今年年底就开始恢复。不过他警告,世界经济发展前景仍很不确定,亚洲国家需增加内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他认为,中国经济今年虽然面临很大挑战,但仍可能实现8%的增长。
香港中评社分析。中国在近30年来,历经多次经济风波却皆能平安渡过艰险,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其根本原因乃是中国的改革方向及其经济模式具备了四大优势。包括迄今保有雄厚的实体经济、强大的财政实力、稳定的金融体系和庞大的内需市场。是以有充分理由可以在世界性经济危机中,率先走出困境,实现经济复苏。
如果一个人或媒体如是分析,那么公众还可以产生质疑。但如此众多的权威媒体和专家皆持类似观点,难怪在各网络的相关调查中大多数人都坚信中国式暖春在金融危机中即将出现的预测了。
暖春:可期与不可期之间
2月16日,上证指数大涨68.60点,涨幅为2.96%。而在刚刚过去的一周,上证指数全周上涨6.40%;更早前的一周,上证指数一周上涨近10%。而与此同时,日本、美国等世界发达经济体,纷纷报道着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的事实。即使如瑞士等国,也在金融危机中困难重重。一时,专家及媒体仿佛看到了中国经济提前复苏的某种迹象,经济出现拐点成为应有的预期。
近期股市的持续上涨,究竟意味着什么?日前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最近各地不少企业开始补给库存以及近期股市的好转,都是经济可能复苏的信号。这是经济学家中首位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角度对“经济可能复苏”作出的判断,也是对股市走势所具有的“晴雨表”功能和“信号”意义的重视和认可。
话音刚落没几天,股市又开始调整。在瞬息万变的A股市场,一切预测与分析总结,似乎都显得跟不上调一样,曲高而和寡。去年同期。股市在2007年趋热之后,进入了漫长调整的一年。人们一直在期望着红五月的出现,然而事与愿违。直至年关,也未看到股市有明显好转的迹象。
从实体经济角度看,自从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不仅市场的流动性状况大为改善,实体经济也在信贷资金的支持下出现了库存快速减少、盈利状况改善的喜人景象;而“各地不少企业开始补给库存”更表明受经济刺激计划拉动,中国经济已有复苏迹象。
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2月10日的商务预报显示,受益于钢铁产业振兴规划出台,以及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方面的因素。目前的钢材价格出现了明显反弹。据监测,1月份国内钢材平均价格为4266元/吨。较2008年12月上涨3.4%,其中,板材价格环比上涨5.6%,线材价格环比上涨2.8%,管材及型材价格环比上涨1.8%。与此同时,春耕即将开始,氮肥、磷肥价格开始出现小幅上涨,这将加快库存产品及原料的消化,使部分停产企业重新开工。此外,在工业品出厂价格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厂价格也同比上涨22.7%。其中原煤出厂价格上涨12.3%;汽油、煤油出厂价格分别上涨2.1%和3.1%……
同时,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更提振了分析人士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截止到日前,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已经基本审批完毕。其对于当前提振信心大有裨益。
辩证的宏观经济信号
一个可以援引论证中国经济暖春到来的证据。无疑是1月信贷的激增。根据2月12且公布的经济数据,中国刚刚公布不久的1月份的新增贷款达到了令人瞠目的1.6万亿,这是一个创纪录的数字,超过自2002年开始的中国经济增长周期的任何一个月,并且接近今年预期新增贷款5.4万亿的30%。
对于新增贷款的猛烈增加,业界专家们认为,中国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潮中,率先实现实质性信贷扩张。这或许是中国经济下行速度减缓,形成一个拐点的最新证据。而此前公布的PPI、CPI和进出口数据也显露出经济运行的一些积极因素。
对于中国经济的走势,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仍在继续发展,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下滑的背景下。美、欧、日经济将陷入“L形”衰退,中国则可能会出现“V”形调整。
可见,银行及时的大力支持,给予了困境中的经济一分不小的信心。然而,与其相伴生的金融风险也不可不防。专家普遍如此分析。
分析人士称,虽然信贷指导仍然具有强大的效力,对于刺激经济的增长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并非一场可以放纵的狂欢。保增长、保企业是大局,银行的风险防范也是大局。危机时期的权衡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我们还必须关注这些资金是否真正充实于实体经济,而不是助推了股市的热闹。2月17日之前的一周,股市日成交量达到了9个月来的新高。这可能不乏资金对于市场基本面的看法出现的积极理解,但是信贷资金也可能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市。果真如此,实体经济真正可能享受到的好处就会大打折扣,我们对经济的研判也可能因此出现大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