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当今世界经济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何谓“世界城市”
世界城市(World City),这一术语是由歌德发明的。1966年,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得・霍尔(Peter Hall)将这一术语重新使用,并对其进行了经典解释:世界城市是指那些已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城市。后来,“世界城市”逐步成为一个代名词,即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除了世界城市这一术语,国内外学者还用全球城市、超级城市等来指代类似的城市群体,特别是“全球城市”这一术语也被广泛使用。
当前,由于国际社会对世界城市缺乏统一而权威的界定,对于世界城市的划分标准、范畴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2009年,“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组”将全球242个世界城市分成5级12段。处于顶级的世界城市是纽约、伦敦和东京。除了这三个顶级的世界城市之外,还有顶级B段的世界城市:巴黎、芝加哥、法兰克福、香港、洛杉矶、新加坡。此外,其他一些组织和个人也按照自己的理解做过类似的划分。但不管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划分,大家基本都公认纽约、伦敦、东京为三个最典型的世界城市。这三个城市都是具有强大的综合影响力、控制力和辐射力的城市。此外,仅就某一领域而言,也存在一些领域型的世界城市,例如经济领域的香港、阿姆斯特丹、新加坡等;政治领域的华盛顿、北京、布鲁塞尔、日内瓦等;历史文化领域的巴黎、罗马、维也纳等。总体而言,这些城市与纽约、伦敦、东京相比较,它们的综合性程度相对欠缺。毕竟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相互渗透、彼此交融的当今世界,“综合”的重要性、必要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强大的“综合”功能已经成为世界城市的显著标志。
由此可见,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城市是有特定内涵的,并非说具有一定世界知名度的城市就是“世界城市”。
世界城市的基本特点
分析纽约、伦敦和东京三大典型的世界城市的资料,我们发现,这些城市虽然立足的国度不同,发展的脉络、侧重的领域等也各有千秋,但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支撑其为世界城市的重要因素。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它具有较高的城市知名度。纽约、伦敦和东京都具有高度的世界性声望,是世人时刻都在关注的焦点,且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单位”。这三大城市成为很多人梦想中的旅游、居住之地。事实上也是如此,它们正在成为世界“公民”的聚集地。它们一方面每年吸引大量的旅游人士,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移民目标地,是各种“公民”混居的城市。
第二,它是“总部”基地,是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综合性中心。例如纽约是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的总部所在地,纽约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之一。伦敦、东京也聚集了一些国际组织的总部。这些国际组织是各国相互间进行交流、博弈的重要场所,各国的各类人员每时每刻都在这些国际组织的所在地活动着。同时,纽约、伦敦和东京是跨国企业、机构总部的聚集地,一半以上的日本跨国公司总部设在东京的千代田区,英国和美国的很多跨国公司总部也设在伦敦和纽约。很多著名的媒体、律师事务所、会计所的总部也设在纽约、伦敦和东京。例如,美联社总部在纽约、路透社总部在伦敦、共同社的总部在东京。这些“总部”是纽约、伦敦和东京所拥有的重要“资源”。从上述“总部”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到,纽约、伦敦和东京往往是多个领域的“总部”基地,这体现了世界城市的“综合性”,即不是在某一个领域,而是在多个领域同时拥有影响世界的“资源”。
第三,它在多个领域拥有显著的世界性“标志”。例如,在政治方面,伦敦和东京则分别是英国和日本的首都、政府所在地,而纽约虽然不是首都,但却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这是其他城市无法获取的专有的政治“标志”。在经济方面。这三个城市拥有全球知名的股市,而且这三大股市之间正好相隔八小时的时区,三个城市绕地球一周形成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世界股市链,共同显示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在文化方面,这三个城市是很多享誉世界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所在地,且拥有很多著名的歌剧院、博物馆、交响乐团等文化实体,它们确保纽约、伦敦和东京时刻处于全球文化交流的中心。
第四,它自身拥有超一流的人口数量、交通运输网络和服务设施、机构。拥有庞大的人口已经成为世界城市的一个重要特点,纽约、伦敦和东京拥有的人口都是以千万计的。纽约和东京的居住人口超过了1000万,伦敦则接近1000万。作为国际大都市,每天进出这三大城市的人士也多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要支撑如此庞大的人口需要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工具和健全的生活、生产设施、机构。在这方面,纽约、伦敦和东京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它们均建立了发达的市内、国内和国际交通网络,能够提供便捷、快速、多元的交通运输服务,是所在国乃至国际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为人们提供便捷的生活、生产服务也是城市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为广大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是世界城市的共同特点之一。纽约、伦敦和东京均有健全的银行、医院、体育设施、剧院、学校等各种方便人们生活、生产的服务设施、机构。
世界城市的影响
作为当今世界的“中心”,世界城市对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控制力和辐射力。
在这种复杂的国际投资形势下,我国正以稳定的增长速度,逐步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投资主体之一。虽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我国对外投资受到技术、人文条件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整体投资质量并不是很高,并且相对规模较小。在这些制约条件及负面因素影响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之路注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在我看来,我国加强对外直接投资,不能只看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而应该建立统一的考察投资指导意见,帮助对外直接投资者寻找正确的投资方向。最重要的一点是,努力提高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技术含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才能应对一些国家的非贸易壁垒中,甚至在经济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的话,外表喜人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只会在一场风暴中化为乌有。在这之中,尤其需要加强对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统筹规划安排。
跨国公司,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在国外设立分公司或控制东道国当地企业,使之成为其子公司,并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国际性企业。根据资料统计,全世界跨国公司母公司数量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的20000家左右,而到了2006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了73000家左右,而子公司数量更是从90000家增长到了近100万家。从数字上不难看出,跨国公司的总体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并且其所占GDP比重正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单项跨国购并规模日益扩大,金额屡创新高,比如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购并金额达到3500亿美元之巨。
而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也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截至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累计达920.5亿美元。在这么辉煌的成就背后,我国的跨国企业对外投资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我国的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大多集中于“国字头”企业。在中国跨国企业一百强中,民营企业仅仅占了不到15家,而大多数的企业,则是以国有或者国营企业身份露面的,这种现象就造成了我国对外投资的数据喜人,但是真正应该唱主角戏的民营企业却被挤在角落处,这也是我国跨国企业对外投资结构不均衡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2.我国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质量有待提高。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跨国企业对外投资额逐年迅猛增长,但是受到外国技术封锁等多方面条件制约,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和领域大多都集中于采矿、制造等技术含量低的方面,从而造成了我国对外投资基础的不稳定,如果产生经济危机,则这些企业最容易遭受重创,以至于增加对外投资结构的不稳定性。
3.跨国公司目标不够长远。我国跨国公司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中长期企业跨国购并等形式,对外投资并不是十分理性,往往局限于公司声誉或者眼前对本公司所形成的既得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层面可能对公司发展的风险性威胁,盲目冒进,从而很容易在公司未来的发展中,举步维艰。比如,跨国购并的过程中多数跨国公司都会忽视公司文化的问题,而这个看起来并不十分起眼的问题很可能导致跨国公司在购并后的发展方向与当初所预计的方向南辕北辙,偏离预期。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跨国企业对外投资虽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同时也与问题并存,只有真正解决中国对外投资发展之路上的障碍,才能够真正地在对外投资之路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
在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使用理论中,小规模技术理论无疑比较适合我国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特点以及发展导向的理论基础。小规模经济理论主要强调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来自三个方面,即拥有为小市场需要提供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发展中国家在民族产品的海外生产、低价产品营销战略三个方面的优势。对于我国而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可以很好地将低价产品营销战略优势和民族文化产品的推广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同时,跨国公司应该尽量避免企业“虚荣心”作祟,而应该从实际层面出发,谨慎评估对外投资的可行性,从而避免“得了面子,失掉了里子”。
参考文献:
[1][美]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认为货币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演化过程,首先各种货币产生于经济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随着各地区经济交往的深化和广化,以及各种货币之间的竞争,在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方就会形成货币中心,该地区的货币就成为核心货币,其它货币则变成外围货币,像各行星围绕在太阳周围一样,外围货币也围绕在核心货币周围。这个理论得到了历史的验证,有记载以来,人类社会大约生成了1.7万余种货币,而现在只剩下几百种,且少数货币具有霸权地位。美元就是当前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货币。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元又是当前的国际结算货币,所以很多国家要想参与到世界经济中,就必须储备美元,美元也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的功能。历史上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还通过国际合约的形式将美元确定为世界货币的核心。虽然随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欧元的出现,动摇了美元的核心地位,形成了当今世界的货币体系,很多国家选择了多种货币作为储备货币,施行浮动汇率制度。但如果仔细研究则会发现对于很多国家来说尤其是东亚国家,美元仍是核心货币,为了规避世界贸易中的风险和增加出口,仍然将美元作为主要的储备货币和货币锚。因此有学者就将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称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①可见货币星云学说揭示了世界货币体系发展的逻辑,在发展的任何时期国际货币总有核心和外围之分。同时这也是本文将其作为理论基础的原因。
一、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作为核心货币的数据验证
从两个方面可验证美元的核心地位,首先美国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这是形成核心货币的基础。根据McKinsey(2008)的研究,美国GDP占世界总GDP比重为21%;美国资本市场金融资产价值为56万亿美元,接近全球金融资产总值的30%。②其次,美元在世界经济中起到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的重要功能。目前世界4/5以上的外汇交易、60%以的国际贸易用美元结算,虽然欧元占世界外汇储备的比重从1999年成立时的17.9%增加到2008年的26.5%,同时美元的比重从2002年开始就逐步下降,但相对于欧元的26.5%、英镑的4.1%和日元的3.3%来讲,2008年美元仍占有64%的比重。③综上所述,美元有着其它货币不能取代的地位,美元绝对是当前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货币。
二、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人民币作为外围货币的数据验证
根据上文分析,当前的外围货币国家有着以下特点:出口是这些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为了降低在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和刺激出口,这些国家采取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并且大幅度低估本币价值。由于长期稳定的汇率和贸易顺差,这些国家也形成了较高的外汇储备。
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 A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各国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国际贸易市场发展加快,使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为了稳定经济发展,必须要加强国际经济法的改革,本文主要就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新特点进行解读,希望为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益加强而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对我国在世界贸易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据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制定合理的对外经贸策略。
一、国际经济法发展新趋势
1.国际经济法原则日趋统一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跨国经济交易大量增加。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保障预期利益,就需要为跨国交易设立能被交易各方普遍接受的规则。同时,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市场一体化必然要求市场规则的统一;市场规则的统一又使市场的统一成为可能。国际经济法原则统一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进行:一是国际公约,二是国际惯例,三是各国法律,主要是各国经济法、商法方面的趋同化,四是通过各种跨国交流平台,如国际会议等开展学术交流,通过教学等方式来促进各国法学界观念的逐渐接近。
2.对各国国内法影响日益加深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各国在普遍选择实行经济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同时,对内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以市场经济作为国内经济运作的基础,从而推动作为国际经济法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国国内经济法律制度,尤其是有关涉外经济法律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缩小。随着WTO、欧盟等国际公约或组织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加入或准备加入的国家或地区越来越多,各缔约方及申请加入方必然要依据有关公约或协定等对国内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国际经济法律规则也就越来越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权威性。
3.国际经济法的统一加快
国际经济法统一趋势的表现之一,就是处理各种国际经贸关系的国际公约不仅数量日益增多、作用日益增强,而且各国规制市场方面的经济立法出现趋同现象,在这方面,以WTO为代表的各类经贸国际公约和国际协定,是效果最为显著的实体法统一化的突出范例;表现之二,就是作为相关国际经济法主要法律渊源的现存条约或公约的参加国的数目大幅增加。国际经济法作为调整是世界间贸易关系的部门法,其作用及地位早已在许许多多的方面充分地展现,涉及国际间金融、投资、债券、货币、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与纠纷都是需要国际经济法这一大杠杆的平衡的。
二、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变化的策略
1.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最终能够迫使一个国家执行裁决的还在于政治实力和经济实力。我国要获得国家利益最大化,最重要的途径是要依靠自身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尚不足以使我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因此,要通过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推进世界经济贸易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中,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产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有效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
2.运用国际经济法来保护贸易发展
加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的研究并构建处理WTO事务的法律体系。主要注重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的研究,利用关于豁免成员国义务的规定,分析研究WTO关于义务豁免和例外情况的规定与实践,有效运用豁免条款或例外条款的规定,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切实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充分研究、利用WTO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等优惠条件,努力发展高新产业和知识产业,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观察了解和学习其他成员方运用解决机制维护自身权益的实际情况;在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充分、有效利用保障制度,为我国产业发展建立起“安全阀门”,确保经济安全,从而强化和维护国家。
3.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法规则制定
在国际法、国际条约及国际惯例的制定过程中,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政治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异,在国际条约的谈判及规则制定过程中拥有不同的话语权,往往出现大国、强国利益优先的现象。当今世界南北冲突日趋激烈、贫富差距不断加剧,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重视国际规则的制定,增强各类国际经济组织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使国际法最大限度地反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更有效地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要更加重视对现行国际经济法规则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相关人力资源建设,培养一大批精通国际法和国际谈判的高素质人才。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要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合作,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中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使国际规则能更好地为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小结
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性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利用它,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和与世界的交流,还可以减轻来自世贸大国的压力,在国际市场争取一席之地。中国要想在国际经济发展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必须要加强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宁.经济的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动向[J].法制与社会,2010(03).
[2]仲亚维,李雷,李宁.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5).
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益加强而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对我国在世界贸易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据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制定合理的对外经贸策略。
一、国际经济法发展新趋势
1.国际经济法原则日趋统一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跨国经济交易大量增加。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保障预期利益,就需要为跨国交易设立能被交易各方普遍接受的规则。同时,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市场一体化必然要求市场规则的统一;市场规则的统一又使市场的统一成为可能。国际经济法原则统一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进行:一是国际公约,二是国际惯例,三是各国法律,主要是各国经济法、商法方面的趋同化,四是通过各种跨国交流平台,如国际会议等开展学术交流,通过教学等方式来促进各国法学界观念的逐渐接近。
2.对各国国内法影响日益加深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各国在普遍选择实行经济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同时,对内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以市场经济作为国内经济运作的基础,从而推动作为国际经济法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国国内经济法律制度,尤其是有关涉外经济法律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缩小。随着WTO、欧盟等国际公约或组织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加入或准备加入的国家或地区越来越多,各缔约方及申请加入方必然要依据有关公约或协定等对国内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国际经济法律规则也就越来越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权威性。
3.国际经济法的统一加快
国际经济法统一趋势的表现之一,就是处理各种国际经贸关系的国际公约不仅数量日益增多、作用日益增强,而且各国规制市场方面的经济立法出现趋同现象,在这方面,以WTO为代表的各类经贸国际公约和国际协定,是效果最为显着的实体法统一化的突出范例;表现之二,就是作为相关国际经济法主要法律渊源的现存条约或公约的参加国的数目大幅增加。国际经济法作为调整是世界间贸易关系的部门法,其作用及地位早已在许许多多的方面充分地展现,涉及国际间金融、投资、债券、货币、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与纠纷都是需要国际经济法这一大杠杆的平衡的。
二、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变化的策略
1.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最终能够迫使一个国家执行裁决的还在于政治实力和经济实力。我国要获得国家主权利益最大化,最重要的途径是要依靠自身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尚不足以使我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因此,要通过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推进世界经济贸易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中,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产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有效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
2.运用国际经济法来保护贸易发展加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的研究并构建处理WTO事务的法律体系。主要注重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的研究,利用关于豁免成员国义务的规定,分析研究WTO关于义务豁免和例外情况的规定与实践,有效运用豁免条款或例外条款的规定,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切实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充分研究、利用WTO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等优惠条件,努力发展高新产业和知识产业,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观察了解和学习其他成员方运用解决机制维护自身权益的实际情况;在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充分、有效利用保障制度,为我国产业发展建立起“安全阀门”,确保经济安全,从而强化和维护国家主权。
[关键词]争端解决机制 区域贸易体 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争端解决机制构建的重要意义
多边贸易自由化不断推进和区域经济合作开展的如火如荼,成为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虽然区域贸易安排具有歧视性,但是真正的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域及其非歧视性原则是相容的。世贸组织的大部分成员国都参与了一个或多个区域贸易安排,截止到2006年9月15日,全世界向世贸组织报告并生效的区域合作组织共有211个。有效避免分歧,真正达到互利共赢,是每个区域贸易组织体成员国的共同愿望,而建立一个内部的有效解决机制是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整体机制能够高效运行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二、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特点
(一)欧盟争端解决机制特点
欧盟作为当今世界发展最为完善、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是由欧洲经济共同体经过长期的动态整合过程发展过来的。欧洲法院分为两个审级的,第一级是初审法院,第二集是欧洲法院。凹在对初审法院的设立目的来看是为了减轻欧洲法院的压力,并非真正设置成一个对案件有普遍性管辖权的审级。因此,就欧盟法院制度设置的目的而言,它实质上是一个类似于国内法院审级权限划分的制度。
欧盟法院的另一主要特点就是其受理案件的广泛性,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不同的是,欧洲法院不仅受理因条约义务而引起的争端,而且还受理对欧共体的解释案件(初步裁决),受理对该国际组织机构的立法,如指令或法规等的效力、作为义务的违背等方面的案件。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特点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美、加、墨三国签署的一个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环境保护、劳工等诸多领域的区域性贸易协定。在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WTO囊括全球的局面中仍有其一席之地。因为NAFTA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在成员国之间并没有建立像欧盟那样超越国家政权的争端解决机构,并且在合作规划,解决等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因此对于我国与东盟、以及其他各个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提供了较为实用并且完善的借鉴。具体而言,N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为依据而建立区域性经济组织,与欧盟组织模式不同的是,NAFTA具有自己独特的组织模式
软法兼硬法的组织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三个成员国拥有了更为自由的空间,解决争端的方式更为灵活与快捷。2,NAFTA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不是一个统一的机制,而是针对不同的争端设立了各自的争端解决机制,体现了NAFTA的灵活性,不仅如此,为了各成员之间的争端解决,NAFTA争端解决机制还兼容了其他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它吸收了国际贸易协定中有意的争端解决机制为己所用,甚至利用国内规则。由于NAFTA成员也是WTO成员,NAFTA规定,当一争端既涉及NAFTA又涉及WTO规则时,可以任择其一来解决争端(除另有规定外)。3,NAFTA采取了外交方式和法律方式相结合的争端解决方式。这是北美贸易区的一大特色。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特点及其完善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特点
1.争端解决主体的多元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框架协议是由中国以及东盟11个成员国共同签署的框架协议,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中国与东盟的协议,缔约方并非是中国与东盟这个具有独立法律资格的国际组织而是中国和东盟十国,共是十一个成员国各个缔约方在《CAFTA争端解决机制协议》项下的权利是平等的,这就决定了协议的多边性与多元性,争端解决机制正是构筑在框架协议之上,所以中国与东盟各国争端解决机制呈现出了多元化、多边性的特点。
2.适用范围的广泛性。《争端解决协议》第二条全面规定了该协议的适用范围。根据该条规定,《争端解决协议》适用于《框架协议》下发生的争议。由于《框架协议》的范围包括其附件,各缔约方也可以继续根据《框架协议》缔结更多的协定,因此《框架协议》的内容除目前已达成的协议之外还包括将来依据其内容缔结的所有法律文件,另外,缔约方的中央、区域或地方政府根据《框架协议》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也在《争端解决协议》的管辖范围之内。
3,选择管辖的排他性。在《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第二条第六款规定了协议下不妨碍缔约方根据其他条约的规定解决争议的权利――及规定了当事方的选择管辖权。为了保证争端解决机制的稳定性与可预见性,《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在选择管辖的基础上增设了排他性条款,即如果该协定项下或其他条约项下的争端解决程序已经启动,方所选择的争端解决场所及方式应排除其他争端解决场所对该争端的适用。
(二)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意见
1.专属管辖。建议《争端解决机制》增设专属管辖制度,而不是只有一套争端解决机制。在NAFTA争端解决机制中根据不同的争端采用不同的争端解决机制,有效解决矛盾,快速高效的化解国与国间的贸易冲突。
2.常设机构的建立。这一点建议充分采纳了欧盟在争端解决机制构建方面的做法。虽然不建立超国家性质的强力司法机构,但是有效的常设机构会使争端解决变得可控制并且富有成效。
四、建立并完善CAFTA争端解决机制对于我国的作用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迫切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和平的外部环境,我们需要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与东盟地理上连成一片,在经济上互补性强,在政治上也相互支持、相互信赖。因此,中国与东盟有足够的理由进行全面的经济合作。《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的签署和生效,预示着中国与东盟进行全面的经济合作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来自各国的利益,来自于在规则的层面下进行经贸往来的自觉性与可能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AFTA的发展也不例外。相信通过各成员国的不断努力,CAFTA争端解决机制将会更好的与CAFTA的区域贸易实践相结合,更好的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区域贸易合作。
关键词:中小型;货代企业;问题及对策
引言
服务贸易指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开始进行越来越频繁的经济活动。而服务贸易也在当今世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在为越来越多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为本国的经济进步,GDP增加做出显著贡献。
一、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在货物贸易方面的进步,我国服务贸易的总量也开始扩大。原本,我国服务贸易是出现了贸易顺差,在服务贸易领域尝到了甜头。但是很快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开始出现贸易逆差,且这种逆差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扩大,拉大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差距,削弱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尽快缓解服务贸易逆差,解决服务贸易方面的障碍。我国大力发展创新服务贸易迫在眉睫,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要求。
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猛而突破,自加入WTO以来,中国服务贸易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事实是中国的服务贸易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只有不遗余力的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才能在国际服务贸易市场站稳脚跟,才能更加提高国际影响力,获得更高的国际声望。根据目前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必须首先认清我国服务贸易的基本国情,然后立足基本国情。针对基本国情转换外贸增长模式,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贸易结构的优化。并且不断地加大国外人才的引进与国内人才的培养,加大对科技产品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只有这样,在面对任何危机时才能处理的井井有条,游刃有余,才能信心十足的迎接来自服务贸易的挑战,向发达国家看齐,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抓住机遇,跻身强国之列,书写更加宏伟的蓝图。
二、我国服务贸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不可忽略,我国在享受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各种可喜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水平科技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同台竞技,面临的挑战究竟多大可想而知。而发达国家之间的较量也十分激烈,各国马不停蹄地谋发展求进步,努力做服务贸易的主导者,最大利益的获得者。
(一)我国服务贸易面临的机遇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活动早已超越国界。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在服务贸易上面站稳脚跟。我国在服务贸易面临的机遇:①我国服务贸易总量的确在稳步提高,势头良好,世界排名同时也上升;②我国在新兴服务业方面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③我国出口结构有所优化;④服务外包业务呈现增长势头。我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基本国情制定符合我国的最佳战略,扩大出口,抓住机遇,激发竞争意识,争取发展。
另外一方面,虽然发达国家因为本身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服务贸易引导者,起到导向的作用,其优势所在自不必说。但是,他们同时不能忽视发展中国家的优势所在,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的状况妄自尊大,而应该不断精益求精,争取更大的发展,更快的进步,这才是发达国家的该有作为。
(二)我国服务贸易面临的挑战
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是经济社会的要求,是历史的必然。毫无疑问的,服务贸易为我们当今社会带来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与经济科技先进的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竞技所面临的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领域占有明显优势,这对我们发展中国家而言将在与其同台竞争时面临更多的困难。
①我国服务贸易起步较晚,整体平较低,内部结构不合理,市场发育有待完善,企业竞争力相对较弱,而服务业本身形势也相对复杂,综合,广泛;②我国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分布不合理。发达国家占有服务贸易五分之四的份额,发展中国家份额较小,现代服务贸易比重不断上升,传统服务贸易比重不断下降,国家服务贸易高科技化特征明显;③因为我国对外开放相对较晚,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因此我国贸易自由化程度低,世界服务贸易参与度低。④我国关于服务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贸易管理滞后。⑤我国服务贸易区域发展不均衡,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开放早,发展脚步快,而其他城市则明显落后,存在较大的经济发展差距。⑥全球服务贸易发展复杂多变,当今世界经济与贸易处于低速复苏阶段,全球服务贸易发展动力仍然不足。
三、我国应对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达程度及社会发展程度上存在劣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上面毫无资本。我国是时候根据自身的特点根据本国基本国情,抓住机遇,利用优势,毫不犹豫地加入服务贸易进程当中去,努力向更强更远的位置迈进。那么我国面临服务贸易方面的压力,面对经济科技相较发达国家处于劣势的现状究竟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一)发挥劳务与旅游优势
我国的优势是劳务和旅游。中国劳动力成本低,是劳动密集型。我国完全可以根据中国基本国情及国际经济发展的惯例考虑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保留度与开放度。宣传特色地域旅游,创造旅游机会,抓住机遇,谋取发展。
(二)实施选择性开放政策
中国经济发展地区之间相比十分不均衡,例如北上广地区在开放程度与发展程度上面比其他地区存在优势。因此,国家可以实行选择性开放政策。让发达的适合开放的地区先行开放,带动其他地区的不断开放与发展。或者在发达地区开放产生了良好效益的基础上对其他地区试点开放,减少风险。
(三)放宽贸易市场准入
我国也可以放宽服务贸易市场的准入,鼓励非国有经济加入服务贸易市场,为市场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然后,我国需要加强对服务贸易的正确引导。政府需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制定完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
(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我国在科技创新与人才方面不够注重。而这方面恰巧是发展服务贸易最重要的。我国必须加大科技支持与投入,加大人才对鼓励与培养。不然,我国将会丧失原本的“比较优势”,在服务贸易领域处于劣势与被动地位。我国传统服务产业比重大,而与科技创新息息相关的新型产业比重较小且不够重视,科技创新产业的长足发展又是社会的必然。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服务贸易在一个国家的经济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也在国际经济舞台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开始着手发展创新服务贸易,争取以此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取得优胜。相信不久的未来,服务贸易将更加重要,更加人性化与先进化。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对不断发展的科技的要求。(作者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千帆团队”计划之《智慧港口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戴翔.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变迁及国际比较[J].中国软科学,2012
关键词:科技;经济全球化;经济结构;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007-01
一、济全球化突出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和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发展上
其表现主要有:
第一,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
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到了80年代末,发国家的资本输出额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3/4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
第三,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
第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是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它把世界经济全球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和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
具体表现在:
①各国把经济安全确定为对外战略的重点。
②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
③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
④争夺科技人才成为高科技竞争的焦点。各主要国家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争夺经济和科技优势作为主要目标。
三、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70年代又掀起了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这次科技革命中充当“火车头”的作用。科技知识空前快速地生产、传播和转化,对世界经济、各国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国际经济竞争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巨大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和改造,另一方面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兴起,各国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对世界经济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将会逐步表现出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这一全新概念被广泛接受,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源配置以智力资源(包括科学技术及其一切成果和信息)为第一要素,对智力资源的占有比工业经济中对自然资源的占有更为重要。经济信息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四、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市场经济是指时常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它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市场经济属于经济运行方式的范畴,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与社会制度没有直接关系。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最早根植于资本主义社会,因此长期以来,它一直是资本主义的同义语,受到非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场大规模的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又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一方面,世界市场的人为分割被消除,全球统一市场得以出现;另一方面,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了市场经济概念,并以此为目标进行经济改革。然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行,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体制方面的条件。进一步完善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运行机制和效能,将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长期任务。
五、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这种不平衡既是指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1)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美、日、欧三足鼎立,美国经济实力仍居首位。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南北差距愈来愈大。
(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致使南北经济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六、世界各国经济调整经济结构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进行了重大的经济改革与调整,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调节机制的调整与改革
(2)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
(3)国有经济的地位、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4)企业的现代化改造
(5)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
七、跨国公司的作用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就实质来看,跨国公司是高度国际化的垄断资本组织,经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国际高额垄断利润。从作用来看,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扩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跨国投资与兼并,不断改变着国际经济分工协作关系,推动生产向全球一体化发展。跨国公司生产经营所到之处,努力与本土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习俗融合,从本土化出发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在使企业适应地区市场竞争需要的同时,将新的竞争规则带到了本土文化中,逐渐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纳入全球经济竞争中来,促进了全球市场的一体化。而且,跨国公司越来越独立于某个确定的国家,与多国经济竞争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国家与市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博弈产生了重要影响,并通过企业制度创新革新市场竞争规则,不断推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化。它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加速了先进技术的转移,促进了生产结构的调整,弥补了资金的不足,客观上成为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推动者,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是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这一国际环境既是历史的发展机遇,又是现实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2000,1.
[2]光明日报,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