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类专业特色

计算机类专业特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计算机类专业特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计算机类专业特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特色化;教学模式

1前言

地方院校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地方院校由于处于地方,受地理、财政、师资等条件制约,一般为二本院校或职业学院,但却担任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而且地方院校数目众多,很多都有着自身的特色。在教学模式上,非常有必要进行特色性研究,因地制宜的进行改革,探索出符合自己实情、符合地方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应用课程作为各地方院校必开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操作和使用计算机,提高办公能力,同时也为其他专业课提供支撑的基础性课程。由于计算机应用课程重在实践,而实践往往来自于现实的需求,自然分析和挖掘地方院校的特色对计算机应用课程进行特色化的教学模式改革,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必要。因此,下面从地方院校特色性分析、计算机应用课程特色化教学模式等方面探讨地方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特色化教学模式改革。

2地方院校特色性分析

地方院校一般为二本院校或职业学院,这些院校有些共同点,但更多的是他们有各自特色。这次研究,我们选取了湖南城市学院和湖南工艺美术学院作为改革对象。这两所院校分别为二本院校和职业院校,因此具有明显的典型性,值得进行对比研究。湖南城市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全国内陆第一所以“城市”命名的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学校连续13年毕业生年度就业率达到95%以上,2012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5年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校”。湖南城市学院立足行业,面向基层,强化实践,突出城市主题,产学研用结合,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高等应用型人才,被誉为“城建人才的摇篮”。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是全国4所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之一、全国100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湖南省唯一一所完全艺术设计类全日制公办高校,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秉承“致用致美”的校训理念,牢固树立“面向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发展产业,培养工艺美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培育了一大批工艺美术大师、知名设计师和能工巧匠等高素质工艺美术人才。可见,湖南城市学院的特色是培养高素质服务城市建设、管理、信息、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而湖南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是培养服务地方、行业、产业的工艺美术技能型人才。两所院校都面向地方,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特色,突出对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这两所院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非常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特色化教学改革,以达成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

3计算机应用课程特色化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湖南城市学院以城市建设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计算机应用课程做了如下特色化的改革:(1)按照专业进行分类教学。主要分为文科类专业和理工类专业两类。因为理工科专业,如土木、规划、市测、化工、物电等专业,有对动手编程能力的需要,将计算机应用分为两个学期:第一学期讲解计算机基础,第二学期讲解专门的计算机语言课程,如土木、规划、市测等讲解Fortran语言,而化工、物电、数学等专业讲解C语言。而对文科类专业,如音乐、体育、美术、外语、中文等专业只开设一学期,讲解计算机基础。(2)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转变考核方式。为了更科学反映学生掌握实际操作计算机的能力,防止计算机应用课程办成“识记”类、“纸上谈兵”类课程,计算机应用的考核采取机试方式进行。只开一学期的专业以考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的成绩为课程成绩。开两个学期的专业,第一学期在学校采用上机考试,以系统得分为第一学期成绩;第二学期以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语言类考试的成绩为准。(3)积极推动开放实验拓展课外实践。立足实际,实验室开放出适当的实验供学生课外进行实践,以提高动手能力。(4)通过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学校创新创业基地,提供创新创业项目,学生组队进行申报,培养创新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的能力。(5)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面向全校学生通过ACM程序竞赛选拔优秀的、有潜力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为了适应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以工艺美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计算机应用课程做了如下特色化的改革:(1)突出计算机应用的信息化教学。学校购买了“世界大学城”的网络学习空间,供师生在其上建立自己的学习空间。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资料到空间,并在此与学生交互。学生也必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自己的空间,自己的学习资料,如作业、作品等,并与教师互动。(2)教材融入美术类特色。由于美院的层次是职业学院,所以计算机应用课程只开设一个学期。教材中通过融入美术类案例来体现课程的特色化教育。如Word中有制作精美的求职简历,PowerPoint中有展示自己的作品的汇报等。(3)以机试来考核学生的成绩。对计算机应用的课程考核采取湖南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为准。

4结语

地方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任务,一般为二本或职业学院。通过对湖南城市学院和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特色挖掘,对应提出计算机应用课程特色化的教学模式,值得其他具有特色的地方院校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向军,王晓芳,李超.应用型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6(6):147~150.

[2]鲁荣波,李宗寿,段伟业.吉首大学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7(3):94~96.

计算机类专业特色范文第2篇

Analysis for Reformation of“Basic of Computer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LI jun1 LIU Mingtang1 YU Guijun2 ZHANG Weijian1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 Henan,450045,China;Henan Admissions Office,Zhengzhou Henan,450011,China)

Abstract:"Basic of Computer Culture"as one of the basic course in Universities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is a introductory course water fo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fessional students to learn and master the computer knowledge.This paper firstly analysis and investig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Basic of Computer Culture“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then propose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individualized, focusing on experiments, combined with programs to develop quality,”,according to the computer-based teaching culture of teaching object,and discusses new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reform ideas from the teaching objectives,hierarchical aspects of teaching, information literacy,exam mode, and so on.

Key words: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Basic of Computer Culture Guiding ideology Teaching Reform

随着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在水利水电专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就在水利水电类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上就显得日益重要。作为水利水电类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之一,《计算机文化基础》就成为水利水电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在水利水电类专业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计算机文化基础》在水利水电类高校教育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计算机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成为高校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尤其是水利水电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大学生更需要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

水利水电类《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目的就是使水利水电类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的水利水电类设计软件操作,从而提高水利水电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为今后的水利水电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目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还是较差,有的已经阻碍了相当一部分学生为水利水电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水利水电类《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也和一般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特点也不一样。因此,对水利水电类《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1 水利水电类《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特点

水利水电类《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有着突出的特点,即具有水利水电行业的特色,偏实践性和专业化。水利水电特色,也就是有意要培养学生的水利水电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往水利水电类专业设计上用,为水利水电类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好计算机文化基础;所谓实践性,是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计算机,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专业化是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既要跨越多个学科,但更要和水利水电其他课程结合,因此,水利水电的的理性知识传授相对多一些。另外,水利水电类《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还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能应用到水利水电专业中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水利水电类《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没有考虑授课对象,不具有专业特色

目前,我国各类学校开设的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课程都没有考虑不同的授课对象,所授课的知识和技术都是大一统。但是水利水电类教学在地域上和专业上存在差异较明显,这使得水利水电类高校学生在入校之初就存在着对计算机常识和基本技能的一些差别,有的基础好,有的基础差,如此复杂的水利水电类学生群体,更加大了水利水电类计算机教学难度。

2.2 内容陈旧, 时代感不强

当前,水利水电类技术日新月异,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相对缓慢。一方面是计算机技术不断加速的变革性,另一方面是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更新周期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从而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例如操作系统部分仍然在讲述Windows XP,而Windows XP已经被微软公司不再提供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而学生自己电脑上安装的操作系统实际上很跟进当前流行的系统,像Windows7,甚至是Windows8系统等等。使用这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时代感不强,没有新技术的引入,必然会导致学生误认为所学的课程不具有时代感,实践性和应用性不高,对该课程不感兴趣,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2.3 方式单一,效率低下

水利水电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水利水电类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面临着丰富的课程内容与有限的学时之间的矛盾。目前,水利水电类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理论授课虽全部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但现在的多媒体教学还是处在演示的初级阶段,大多数时候仍然是被动的听、看,而且和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样,学生不能主动的参与和实践,远不能满足水利水电类专业学生的要求,不能实现个性化和专业化教学,更不能因材施教,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差,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3.1 突出水利水电特色教育

首先在新生入学后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摸底考试,将学生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类是只具备少量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同一类别的学生要分到同一个教学班。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第一类学生知识水平都要通过教学得到提高,同时加入水利水电类专业软件的教学,进行简单的软件编程和设计。第二类就先提高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加强试验和操作能力,使学生每次上机都有所突破。

3.2 加入水利水电基本知识,引入专业软件的操作练习

水利水电类专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要及时地加入水利水电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操作应用,适时地引入水利水电专业软件的实践操作。选择合适的水利水电类专业知识教学内容,才能促进水利水电类专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持续发展,确保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同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加大文化基础实验课时比例,让学生练习操作水利水电类专业软件,为将来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水利水电类高校也可以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课堂搬到计算机实验室里进行,让学生能边听讲边操作,这样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3 采用项目驱动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我校教师实际参与和主持的科研项目为背景,通过实际的相关水利水电设计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所学习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多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能参与到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项目和科研实践中,自然就有了学习兴趣,对相应的计算机操作就能更深入的掌握。同时也加强科研项目案例教学法,着眼于对案例的分析、研究,重视科研工作从前期调研、规划、设计和后期的调试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等全过程。水利水电科研项目案例教学模式把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为将来学生实际参与科研项目做好了准备工作。

3.4 参加水利水电创新设计大赛,加强水利水电特色教育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探索方法根据知识内容设置若专题,鼓励学生多参加水利水电创新设计大赛,参加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竞赛和课外活动实践和学习,锻炼了水利水电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整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同时还提高了学习热情,从而促进了水利水电类《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提升了水利水电类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和实践水平。

3.5 改革考核方式

水利水电类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考核方法应该采取上机考试和基础知识纸质卷面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上机考核的方式是水利水电类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考核方式变革的大势所趋,同时也要结合传统的基础知识考核。上机考核可在计算机上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题库,考试时系统自动产生试卷,学生上机操作,最后系统可自动判卷,这样也更为专业和智能化,减少了人工操作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

计算机类专业特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培养目标 专业认知度 算法设计 模块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08-02

信息与计算数学专业是高校本科数学类专业,其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实际上,不同的高校对专业的定位还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度来创建自身的特色。不管主要方向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为主,信息与计算科学不应是理论数学与计算机操作的拼盘,而应在科学计算方法设计上充分发挥数理逻辑思想的优势。教师在专业模块课程建设上应重视这一点。

一 计算机专业学生与信息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比较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走向了与IT行业相关的工作岗位。有人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就业是在抢计算机专业的饭碗,其实不然。从就业岗位情况上看,至少表面上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毕业生确实与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一样,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等工作的较多,但是若干年以后会发现,他们的发展方向有所区别,他们的工作能力特长是不一样的。我所执教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的普通高校,因担任数学建模课程以及全国竞赛的指导工作,我有机会认识和了解一些来自我们学校数学、通信、电子信息、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安全、财经和管理类的学生。他们都是所在学院成绩优秀的大二、大三的本科生。在研究如何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大数据的实际应用问题时,我发现大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具有专业性的特色差异:将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作比较发现:计算机类学生思路很活跃,搜索现代科技学术成果能力较强,重视一种方法的计算实现,具有较强的编程能力。他们比较注重计算结果的好坏,也比较喜欢拿程序作为研究成果,对数学方法原理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算法选择的随机性较大。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由于大规模数据计算实现能力的训练不足,面临着长无所用的问题。得益于基础数学逻辑思维训练,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数学方法的逻辑表述强于计算机类学生,更注重于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和数学方法本身的质量,但是能把比较复杂的算法编程实现的学生很少,对于数据存储与读取方法、算法设计技巧往往缺少足够的了解。也就是说,该拿的学分都拿了,学了不一定真正理解,也不会应用。而事实是,掌握计算实现能力的学生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而只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却无法实现计算的学生,没有别人的合作无法完成一个能解决大数据问题的算法实现。

二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应重视算法设计能力培养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究竟要培育什么样的专业特色?毕业生将从事的研究或应用领域在什么方向?不同类别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来设计自己的专业特色。在大规模数据处理已成为通信、商业、交通管理、军事等领域的必要手段的今天,快速、有效的算法设计方法研究及计算实现凸显了算法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我们从算法设计能力培养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相关性、社会效益与可行性等方面,来讨论专业建设在这一方面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1.专业相关性

强化算法设计能力可以使数学方法与现代计算工具的使用有效结合,这一目标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全一致。算法设计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有利于培养数学方法在科学计算方向的应用型人才,以研究算法效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也是一个值得建设的专业模块。

2.专业特长认知

算法设计能力培养有利于提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对专业定位的认知度。了解自己专业的特点与长处,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可以对自己的发展建立一个适合于自身条件的规划,有利于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热情。应让我们的教育对象真正认识到所学专业是现代社会有用和有很大发展空间的专业,有了正确的认识和定位,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和动力。

3.科学计算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色方向

强化算法设计训练可以促使数学理论到生产实践问题计算实现的有效结合,大数据综合问题的计算方法设计与实现研究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计算原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激发科学计算方法的研究兴趣。有效的算法设计训练能使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多元化,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更具备数学专业的特色与潜在优势。在专业模块课程设置中,加强算法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可以使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得更加紧密,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4.社会效益

现代社会处于国际化大市场、大信息环境,不管是通信、交通、生产、管理还是军事及安全部门都需要能及时处理大量错综复杂的各类数据,提炼有用的信息与情报,并依此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的计算机人才。从社会需求角度看,当前许多企业及行政管理机构的市场分析、经营管理与决策都需要大量这方面的人才。高校输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将对高校的就业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都将产生积极作用。从一些优秀毕业生的反馈情况来看,与证券业或银行以及IT行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从事计算机算法研究有关的工作。

5.可行性

目前全国设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高校多数都有计算机类专业,只要制订培养计划的学校相关部门以及分院真正认识到算法设计在专业建设的必要性。我们通过师资培训以及增进数学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师资融合与交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强化编程实现训练的实验条件已经充分具备。

从已经毕业工作若干年的毕业生发展情况来看,很多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得十分出色,有从事投资与证券分析、电子商务网搜索算法设计、金融行业风险评估管理、市场分析与生产管理方面的各种工作的毕业生来自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我们的专业特质和潜在能力有待于社会发现,是因为这些优秀人才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还没有形成规模。有很多单位提出要我们推荐一些数学能力与计算机编程都比较强、不经过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的毕业生,我们发现这方面的社会需求缺口很大,有些IT行业对算法设计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甚至带着算法设计试卷到学校招聘。

经过我们对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系统的加强,以及增加一些必要和有效的训练,相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会办得更有质量,不仅仅是帮助本科生直接就业,对于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良好的算法设计能力对于进一步研究数学的现代计算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当毕业生在社会各行业和部门起到主导作用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将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考虑,在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中强化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算法设计训练作为专业特色切合专业培养目标,操作上可行,同时符合社会需求和广大学生的利益。

三 实践课程要从基础抓起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设立至今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培养目标大框架是教育部制定的,学校的课程设置虽各有所侧重,但基础数学课程和计算机语言都得到了普遍重视。问题是计算机编程实现能力在学生中的差异往往超过其他任何理论课程。不少学生计算机语言课程考试成绩不差,但不能真正独立完成编程和计算实现。我们的教法是传统课堂讲解,作业和考试几乎都是在纸上。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缺少在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语言时给予操作上的必要指导,或在最初需要实践指导时教学环境没有及时跟上,现实存在的课程体系分工太明确,理论课归理论课,实践课就是实践课,缺少一种过渡过程的训练和氛围。像福州大学将数学与计算机合在一起设立学院是相当有远见的,该校数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社会上就很受欢迎。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教研室除专业实验室正常实验教学活动外,还成立了一个攀峰工作室,由若干年轻教师负责在课外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计算机编程技术、图像处理、统计数据分析等传帮带工作,这一项工作已经开展了许多年,教师的付出是巨大的,学生受益面很大,学生还可以再带学生,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跟随攀峰工作室的老师直到毕业的三年多时间,这些学生群体在就业方面很受欢迎,工作后个人发展空间比较大。

当前高校理工科类专业普遍重视数学基础的背景下,数学专业的不少学生却对专业前景比较悲观,在普通高校,一些学生们感觉数学难学,认为自己不是做研究的料,而计算机应用能力又比不上计算机专业的,不知道自己将来可以做什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应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数学背景,在新生入学阶段学会基础的计算机编程技术,对算法设计与分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培养对计算科学的研究兴趣,从而提升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认知度。正确的专业认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个人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在本科阶段打下良好的研究基础,为今后的发展做好准备。从长远的角度看,强化算法设计能力不但有利于提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更有利于拓宽将来的职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计算机类专业特色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北京服装学院专业设置以艺工为主,艺、工、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北京服装学院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团队积极开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深化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为动力,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教材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大力度的改革实践,在团队建设、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研究、考试方法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以下经验和成绩,供大家借鉴。

1.面向北服特色专业的、艺工融合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体系

本教学团队立足于本校的专业特点,以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服务于专业需求为出发点,逐渐形成了面向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服装材料、艺术设计等特色专业的、艺工融合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体系。艺工融合的思想体现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

(1)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虽然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初衷是要提取出各个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需求的共性部分,但不可否认每个专业对于计算机的需求仍然有其专业特点。如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广告、工业设计等艺术类专业对于计算机的视觉表现、图形图像处理领域有着较强的需求;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对于信息处理、数据库理论与应用有较强的需求;而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对于计算机系统、编程等有较高要求。因此,在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必须反映出这些差别,以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知识为其专业服务。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专业的结合。艺工融合不仅体现了具体知识的运用上,还应该反应在学生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对于形象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较弱的文科与艺科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对程序设计产生兴趣,并帮助其理解基本原理,然后引导学生完成具体案例的实现,从而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拓宽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解决问题能力的引导从本质上促进了艺工融合,提高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3)设置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为不同专业学生提供合作机会,进一步促进艺工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团队还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通过综合实践项目,将工科、艺科、经管与文科等不同专业的学生联接在一起,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更进一步体现和促进艺工融合。比如在《综合实验-多媒体虚拟展示系统构造》课程中,由艺科学生为主体完成场景的建模工作,由工科学生为主体负责系统分析与设计及编程工作,完成场景与人的交互。在《综合实验-电子商务系统》的中,由经管与工科学生为主体负责系统的分析、设计及编程工作,而以艺科学生为主体把握网站的图像、色彩、布局等。

2.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强化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针对我校文科和艺科专业学生的思维模式,基于案例的教学实践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应用软件的学习方面,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练的模式,而是先将案例给学生练,之后老师对其中的要点进行讲解。由于讲解是有针对性的,而非系统的知识,因此学生有较强的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课程体系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方面都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再是单一的一两次考试,而是由学生平时作业(平时作业也是由案例构成)、综合作业和两次考试成绩构成。此外,在考试中也引入了操作题,更多考察的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非理论知识的记忆水平,对于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

3.深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全方位地推进分层次教学等创新性教改实践

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各专业对计算机需求的不同,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体系中,实行分层次教学。

教学内容分层次: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次有“计算机应用基础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二”;教材分层次:使用不同的教材,有自编并正式出版的教材,也有选用的面向21世纪的教改教材。

4.全部计算机课程都开通网络课程,完善电子教案,打造立体化的课堂

为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尤其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网络教学,计算机信息中心专门成立了教育技术应用室,统一管理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我校计算机公共课程共有11个模块课程,都在网络教学平台开通了网络课程,并通过网络课程收交批改作业,课程答疑,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发现问题时都能得到老师的指导,大大提高了本科生的教学质量。

5.大胆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实践,建设试题库、研制自动组卷系统完善考核的客观性

按照我校的特点,我们进行了考试考查方式的改革,采用以平时作业、阶段测验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学生成绩评定机制,在试点班中对部分内容采用写实验报告和小论文的考核方式。

我们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精选习题,并分类录入电脑组成试题库,将之用于自动组卷系统,大大提高了组卷的客观性,同时降低了组卷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计算机类专业特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力电子;电力特色;信息类专业

作者简介:唐忠(1964-),男,湖南武冈人,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学院,教授;江友华(1974-),男,江西南城人,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学院,副教授。(上海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11309、2011131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070-02

电力电子技术就是使用电力电子器件(如晶闸管,GTO,IGBT等)对电能进行变换和控制的技术,是一门应用于电力领域的电子技术[1],也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更是上海电力学院培养学生具备电力特色的一门专业课程。电力电子技术如今已发展成了一门横跨电子、电力和控制三个领域的新型工程技术科学,该课程以其电路图多、波形图多、波形图复杂、实践性强等特点,给其教学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尤其对于信息类专业学生,其自身电力知识体系不是很完整,去深入理解拓扑变换、器件开关物理状态、换流方式比较吃力,从而使信息类专业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没有自信心,最终失去兴趣,使得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2-3]。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培养出电力特色的信息类专业应用型电力电子技术人才,又只能利用有限的课时进行教学,就必须对传统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即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和教学大纲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使不同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的认识都有一个提高,都能知道电力电子技术介绍的主要内容,但知道的细节和深度不同。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需要熟悉电力电子拓扑变换、换流方式及原理、公式推导等知识,而对于信息类专业学生可以要求其不进行复杂的公式推导和知识的深入讨论、研究,只需知道结论和应用即可。

一、上海电力学院信息类专业人才电力特色培养要求

上海电力学院是一所电力特色明显的电力高校,被誉为电力工程师的摇篮。作为具有电力行业背景的高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信息类专业坚持“行业为背景、注重实践、培养能力”的培养理念,以“信息与电力结合,以信息为本,电力应用”为特色。图1显示了上海电力学院培养方案中电力知识相关课程的设置分布。

通过这一特色培养计划,上海电力学院信息类专业学生除了掌握信息领域中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还掌握了电工学科中关于电的生产、传输、变换、使用等内容,因而真正将“信息与电力结合,信息为本,电力应用”。而电力电子方面的知识是这一特色培养计划及其知识结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开设电力电子课程时,同时又要根据信息类专业内涵及培养结构体系,着眼点在控制,授课重点在于电力电子器件及电能变换的控制、信号的检测、保护与数据处理等,主电路变换及拓扑、器件选型等强电知识作为熟悉、了解内容,知道的细节和深度不需要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那样,这样学生将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其自身专业背景与知识点,而不必纠结于强电中的功率流换相等复杂的拓扑分析中,从而弱化这门课程的难度,学生会更加有信心学好这门课程,既熟悉了电力相关知识及背景,又加深了信息类控制技术的应用。

二、信息类专业“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人才培养方法探讨

信息类专业重点在于弱电及控制,在学习电力电子专业课程时,应该回归本位,把学习重点放在弱电及控制原理,把难于理解及复杂的强电拓扑进行弱化,通过给学生讲解电能变换原理,然后让学生利用所学“DSP原理”课程知识进行编程,产生出电能变换中所需要的脉冲,至于实际的强电变换结果则通过PSIM软件进行仿真。

1.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直观地展示电力电子拓扑及原理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逐渐代替了板书成为主流课堂教学手段,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不同电力电子器件开关状态下电路拓扑结构,可将枯燥的分析变得生动[4]。如在讲解晶闸管整流电路时,对于信息类专业学生,重点不在于每个拓扑电路电流分析,而在于其不同触发角所对应的直流电压,触发脉冲如何产生等。图2所示课件中,点击显示波形,电压和电流波形将动态地显示出来。电路电流和波形显示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掌握触发角、移相范围等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分析和掌握电路。

2.利用PSIM电力专用仿真软件加强信息类专业学生培养内涵

利用多媒体方式的课题教学只能授予学生理论知识,无法提高学生的工程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无法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尤其对于“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其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这门课,有必要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的软件和硬件环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利用现有条件,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学习中,提高自己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满足人才市场日渐增长的需求。因此,必须要增加大量的实践、实训教学环节。

但是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所涉及的都是功率器件、三相电源、示波器等。这些设备费用高、实验所花时间太长,且危险性大。利用PSIM电力专用模拟工具代替实际元件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既不担心元器件损坏,也没有任何危险,具有直观易懂、改变参数容易、精度高和重复性好等特点,学生完全可以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在计算机上自行完成电力电子线路仿真实验[5]。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信息类专业学生,不用去分析主电路变换及拓扑、器件选型等强电知识,只需要从库模型中直接拖出,使其不必纠结于强电中的功率流换相等复杂的拓扑分析中,把学习重点放在弱电及控制原理,有利于对所学理论有深刻的理解,而且新的思路和想法可以立即通过仿真加以验证,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实际效果。比如在讲解电能变换中的逆变器章节,信息类专业学生只需要了解主电路工作原理,重点在于逆变器的控制及SVPWM信号的产生,如果通过设计实际控制电路来完成,效果不佳。因为所用时间比较长,且学生水平及经费受限,因此可以利用PSIM仿真软件来建立SVPWM模型,如图3所示,其为SVPWM波的产生模型。

3.实际效果分析

通过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信息类专业学生在学习“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后,其理解深度及体会均得到提高,具体实际效果可从表1对照看出。通过改进教学方式,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理解力加强,表现在作业的正确率得到提高;做实验时,实验设备损坏率降低,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做实际实验时,先通过PSIM软件进行模型搭建,并分析其各点波形,理论通过后,才允许进入实际实验室进行真实物理模型实验,这样学生在做实验前就已经对实际实验有所了解,设备损坏也就减少,同时其建模速度也得到提高。

三、结论

电力电子技术是对电能进行变换和控制的技术,是电力学院培养学生具备电力特色的一门专业课程。可以把它看成是弱电控制强电的技术,是弱电和强电之间的接口。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属于信息学科,侧重于弱电及控制,因此授课重点在于电力电子器件及电能变换的控制、信号的检测、保护与数据处理等,主电路变换及拓扑、器件选型等强电知识作为熟悉、了解内容,这样学生将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其自身专业背景与知识点,而不必纠结于强电中的功率流换相等复杂的拓扑分析中,从而弱化这门课程的难度,学生会更加有信心学好这门课程,既熟悉了电力相关知识及背景,又加强了对信息类控制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兆安.电力电子技术(第四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杜,2008.

[2]梁永春,闫彩红.“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立体化教学方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63-64.

[3]陈新河,杨汉生,鲁业频.实用型电力电子技术教学[J].巢湖学院学报,2010,(6):140-144.

计算机类专业特色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计算机类课程; 教学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13 . 070

一、不同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几种模式

目前,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许多专业都开设了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已成为许多高校的通识平台课程。

计算机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应用,不同行业对计算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高校中对应的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要求也会不一样。

我们不妨将计算机的研究和应用简单分为以下4种类型:① 计算机学科研究和应用类;② 工程技术和工业控制中的应用类;③ 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类;④ 其他方面的应用类。这样可清楚地看出不同类型的专业对计算机的不同要求。

1. 计算机学科研究和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计算机学科研究和应用类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安全、智能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

这类专业的特点是研究的目的和对象就是计算机本身,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会把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原理与结构讲得非常全面和深入,以使学生具有研究与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这种类型的学生将来主要在it行业就业。

2. 工程技术和工业控制中的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这类专业较多,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土木工程中的工程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

这类专业研究的目的和对象各不相同,但其有两个共性:一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工程技术和工业控制中的各种问题,即属于工程类和计算类的问题;二是其对计算机的要求主要是应用,即应用计算机快速解决问题。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几种工具软件或计算软件,解决工程中的问题即可,而没有必要对计算机系统内部的原理与结构作过多过深的教学。这种类型的学生将来主要在工业制造业或一些工程类、计算类的研究所就业。

3. 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这类专业有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行政管理等专业。

这类专业也有两个共性:一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管理和商务中的各种问题,它们属于管理类;二是它们对计算机的要求也主要是应用,即应用计算机提高管理效率,减少差错。这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计算机能干什么,而且要学会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特点,去规划和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对计算机的各种应用要学习比较多的内容,特别还要将计算机的应用与管理相结合,但仍然没有必要对计算机软硬件内部的原理与结构作过多过深的教学,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一般的了解就行。这种类型的学生将来主要在一些管理类或信息类的行业就业。

4. 其他方面的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计算机还可在教育、医疗、数字多媒体及其他生活方面应用,相关学校也开设了相关专业,如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还要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这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主要就是讲授计算机在一些专门领域的工具软件的应用,如利用计算机进行动画设计等。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的专业和领域对计算机的应用和要求有很大的差别,学科所跨的领域也比较宽,不可能也不应该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甚至名称类似的课程可能由于专业特点不一样,教学的内容的侧重点也应不一样。所以,一个学校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完全靠一个计算机系或计算机学院来统一开设,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只有每个专业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计算机教学模式和内容的研究,开设适合本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才能将专业特色体现出来,才能将专业建设得更好。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

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特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也有别于管理专业,更不是计算机专业与管理专业的大拼盘,而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的学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交叉的一个专业。在该专业中计算机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和技能、支撑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其在课程设置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构建适时、科学、合理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体系是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特征,即以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科学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管理与技术并重,培养以应用为目标,管理、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技术型管理人才。这一方向和目标要求在教学中以计算机作为工具,注重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树立“技术进步促进管理理念的发展,管理理念通过技术实现”的思想,让学生获得信息化管理与决策的专业技能。

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高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方向上主要有信息技术导向型、管理导向型、信息资源导向型和公共管理导向型4种模式,这些模式虽各有自身特点和优势,但无论何种模式,其课程体系的共同特点都是计算机类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计算机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分界明显,不能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融合与及本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特色需要。

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习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加强管理的水平,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该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企业管理创新的知识,具有驾驭信息资源知识与能力的新型管理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指学生能够在某一领域内将与其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具体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成为理论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高级技术工作者。其不同于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技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没有必要对计算机系统内部各个组件的原理、结构及工作过程作过多过深的介绍,而是应该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把计算机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应以计算机如何为管理服务或管理中如何应用计算机为主要宗旨,将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用程序和案例贯穿其中。

将计算机技术和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构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和教学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内在规律性,使其区别于其他专业。

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几个要点

(1) 多用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以及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还可以达到帮他们进行复习的效果。

(2) 多用实例或多媒体演示。对于一些难点,或不好理解的知识,老师应多举一些实际例子或现场操作加以辅助说明,如有可能,应利用一些多媒体手段(如动画、电影片段)进行演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多做课程设计。有条件的课程可打破传统的作业模式,将做习题改成做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应尽量来源于实际工作中,通过做课程设计可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

(4) 不断完善实践体系。各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有步骤、分阶段地来完成。这里每个阶段的内容设计,都必须和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相关联,如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信息化调研与咨询、网站设计、软件项目外包等。实践教学环节是能否实现信息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5) 灵活的考试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有条件的课程可打破一次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方法,实现考试多样化,采用笔试、口试、操作演示、开卷、闭卷、小论文、项目规划、项目设计或开发、答辩等形式全面考核学生整体水平。

三、结语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展,不同的领域和专业对计算机的要求各不相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也无法用同一标准来统一,只有深入研究各领域和各专业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和研究,才能更好地促进各领域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吕永林,师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体系设计[j]. 计算机教育,2010(6): 15-18.

[2] 王学颖,黄淑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3):378-381.

计算机类专业特色范文第7篇

(1.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语创系 江苏 无锡 214153;2.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

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现状,介绍专业群建设思路,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抓住产业升级新契机,阐述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建设方法和具体实施过程。

关键词 :产业升级;高职;计算机专业;专业群

基金项目: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ZCZ35)。

第一作者简介:华艳,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多媒体计算机应用,5329371@qq.com。

0 引 言

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紧贴社会经济发展。“专业”是高职院校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学校建设的核心,也是高职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的结合点,专业建设要及时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调整,高职教育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

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无锡市已形成新材料、旅游度假、现代商贸、电子信息、物流、文化创意、纺织及服装、新能源、生物医药、机械装备等产业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其中电子信息成为重点发展的五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如何抓住产业结构升级的契机,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从全局角度出发,建立与新兴产业对接的专业群,创新专业建设途径与内容,以期更好地培养产业升级下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各高职院校急需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1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包括5年制高职)开设的计算机类专业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网站建设与管理、电子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计算机软件)、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计算机及外设编修)等,这些院校计算机专业之间充满了竞争,各种问题也随之逐渐显现。

1)没有与学校原有专业特色交叉融合,失去原有办学特色。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兴起,学习计算机技术成为热潮,各高职院校纷纷随之开设计算机专业,没有充分利用原有资源,没有与学校已有的特色专业交叉融合,只是随意地、粗放地开设计算机专业。而且大多数高职院校建设计算机专业时,定位不明确,缺乏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缺乏长期整体规划,专业建设缺乏层次性和稳定性;过分追求“职业导向”,各院校专业设置重复、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浪费、趋同现象很明显,当人才市场需求变化时,不能及时根据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办学特色。

2)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预警机制,不能有效进行专业调控。

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容易受到产业政策的影响。比如2007年,由于计算机人才市场需求旺盛,高职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但2009年由于物联网产业得到大力发展,产业结构随之调整,各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随之下滑。目前计算机行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逐年减少,而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却快速增长,随着计算机行业对就业人员的岗位技能要求不断提高,很多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标准已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预警机制且专业定位不准,不能有效进行专业调控,造成了学生就业困难、专业对口率不高。

3)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专业软硬件建设滞后,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强。

相对于高校,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实训设施条件滞后。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其教学质量的管理主要由教育领域的权威机构监控,而接收这些教育“产品”的企业很难参与其中。因此,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很好地与行业企业需求契合,所用教材也远远落后于计算机行业发展趋势。以上因素带来的结果就是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强,教育质量不高。

2 区域产业升级趋势下良好的发展新契机

按照无锡市“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无锡产业升级行动计划》,到2015年,将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1]。这意味着无锡市将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提升城市产业结构层次,给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1)区域产业转型的方向带来产业与专业的匹配新契机。

根据无锡市的产业集群规划,将重点打造电子信息、汽车零配件、新材料、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物联网、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这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向都有利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因此,各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在进行集群建设时要把握区域产业转型的方向和新的契机,把握专业结构、规模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匹配程度。

2)行业需求发生变化带来产业与专业的结合新契机。

经研究分析《无锡市2012年紧缺专业人才调查研究报告》《无锡市2013年度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结果显示:①行业需求市场特征明显,随着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设计类人才人才仍然是重点需求,物联网与云计算行业、工业设计行业、电子信息行业、文化创意行业、软件与服务外包行业招聘需求旺盛;②随着无锡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市场分工愈加细化,岗位需求分类也愈加明确,新兴的具备较强专业综合素质的咨询人才、网络营销人才开始紧俏,如商务服务行业、物联网与云计算行业等。

由于行业需求随着无锡产业结构层次在变化,各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集群建设也应结合软件业、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发展需求,积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大力培养无锡新兴产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2]。

3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建设思路

1)注重职业能力,加快课程体系建设。

合理调整文化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的结构和比例,注重实践课程的教学,课程内容紧跟计算机行业企业先进技术发展,结合生产服务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构建核心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行业基本从业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迁移能力。

2)针对区域产业升级人才需求变化,设置多层次培养模式。

根据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多层次培养模式。在培养适应大多数计算机企业所需的技术工人型人才的基础上,重点培养适应产业升级的生产维护和售后服务的技术服务型人才,加强培养高端计算机企业所需的辅助研发型人才。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

建设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加大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校内外结合进行“双师”培养,一方面聘请新兴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或担任兼职教师到院校开展专题讲座或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另一方面选派专职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从而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4)建设“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实训基地,积极推进产教结合。

院校应积极与当地计算机类企业紧密合作,采用“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学生在校内学习时,为其营造企业职业氛围,实训过程企业化;实训管理按市场化要求进行成本核算,加强设备管理、工具管理、材料管理以及教学管理等。结合企业需求,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校内外实现资源共享,积极推进产教结合。

5)提升专业服务功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

为区域经济服务是专业群建设的目的,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师资、场地和设备,针对社会需求开展培训,积极参与周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科研开发,支持企业在岗人员技能更新;拓宽专业建设领域,促进专业群建设,从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3-4]。

4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建设

1)对学校现有计算机专业进行梳理,建设专业群。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包含计算机专业(动漫、软件),会计专业,商贸专业等专业,这些专业各有特色。在结合这些专业特色的基础上,我们又认真学习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构建计算机专业群,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专业:

(1)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专业:培养计算机软、硬件维护,数据处理及信息维护,Web与手机端开发人才。

(2)数字媒体专业:培养平面设计、广告创意、三维设计、影视动漫人才。

(3)电子商务专业,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站设计与管理、企业信息化、网络营销人才。

2)适应产业升级,确定群内专业的发展规划。

如前所述,随着无锡产业结构层次的变化,计算机专业集群建设应结合软件业、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发展需求,积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层次,使专业建设形成梯度,培养出技术工人型、技术服务型、科学研发型人才。我们的专业发展规划详见表1。

3)根据专业规划,构建群内模块化课程体系。

专业群的课程体系主要根据“学习、使用、应用/服务、管理/设计”的递进原则进行构建,构建动态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可以在学习后期按照专业方向的需要实现模块的组合与取舍。

(1)以基础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专业通用课程模块。专业通用课程模块可在计算机专业的各方向通用,该模块课程属于计算机专业入门课程,包含软件、硬件和多媒体等多方面知识,这样既利于合理利用师资,又能使学生快速全面地了解计算机专业。具体精选课程有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程序设计基础、网页制作、图像处理、电子商务等。

(2)适应专业素质全面发展要求,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主要针对计算机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属于深层次学习,要求学生对计算机专业有初步了解,并能明确自身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具体课程应包含某一方向的基础性理论课程,强调理论为主,实践为辅。①计算机应用与软件课程模块:数据库设计与实现、小型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实训、Java程序设计、利用JSP开发Web系统、软件测试技术与方法;②数字媒体课程模块: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动画原理、flash动画设计;③电子商务课程模块: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互联技术、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动态网页设计、网站建设与开发、市场营销。这些课程模块设计成基础能力部分和提升能力部分,可以根据实际进行高层互选。

(3)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构建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方向模块是学生在掌握本专业方向的基础上设置的提高课程,针对性更强,其核心课程应积极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①计算机应用与软件课程模块:Java小项目设计与开发, Android手机开发技术;②数字媒体课程模块:三维动画制作、影视后期处理软件应用、广告与多媒体产品设计;③电子商务课程模块: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与应用、企业信息化实现。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强调理论实践相结合。

(4)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构建职业方向课程模块。职业方向模块针对就业岗位需要,开设的课程紧贴企业用人需求,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①计算机应用与软件课程模块:计算机产品策划/营销/推广, Android手机端面程序开发;②数字媒体课程模块:影视产品制作及宣传、动漫游戏设计与开发;③电子商务课程模块:网络营销策划、计算机文化创意/营销/推广。该模块一般在4年级开设,强调实践加岗位实训。

结构合理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才能保证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才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才能在产业升级的形势下使专业群在人才需求的适应性、层次性、和拓展性等方面显示集群优势[5]。

5 结 语

专业群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专业布局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新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经济优势,结合原有的办学特色,探索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创新之路,努力把计算机专业群建设做优、做强。

参考文献:

[1] 无锡市政府.无锡市产业升级行动计划[S]. 锡政办发, [2011]288号.

[2] 胡逸, 薛梁. 无锡市2012年紧缺专业人才调查研究[J]. 人事天地, 2012(4): 17-19.

[3] 刘霞. 基于产业链的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3): 116-121.

[4] 顾京. 基于产业结构的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J]. 教育与职业, 2012(17): 16-17.

计算机类专业特色范文第8篇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艺术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艺术院校学生相对简单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已无法满足和适应当今数字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结合艺术类学生的思维特点、专业特点,通过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育,既:课程定位的合理化、内容更新常态化、实验项目设计专业化,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使其达到“通识教育”与“特性教育”相平衡,成为学生今后进入数字化艺术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门集基础性、实用性、系统性、前瞻性为一体的课程,最终使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有较大提升。

关键词:艺术院校 计算机教育 特色实验项目 教师知识结构

目前各高校艺术类专业均已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能利用所学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但现在艺术类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归属于文科范畴,故在教学定位、教材内容、实验教学等教学环节上采用的是文科模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艺术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艺术院校学生相对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已无法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就要求艺术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只满足于大文科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即简单的计算机技能、办公软件操作、网络应用基础等,而更应该结合艺术类学生的思维特点,专业特点,通过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育,使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有较大突破。

一、艺术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没有合适教材:目前各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仅分为文科与理科两个大类进行,艺术类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归属为文科范畴,于是在教学内容上就形成了 “通识”知识强、“专业”知识弱这样一种状况。

2、实验教学针对性弱。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研究已逐渐成为高校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各种计算机基础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在陆续出版和编写,然而,综合国内各方面的研究可看出,针对艺术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内容很少。

3、教师专业单一。艺术院校现有教师大多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对艺术类本科专业如:艺术设计、美术、影视、音乐、舞蹈等不了解,在教学中难以根据学生专业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计算机教学。

二、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色教育研究与实践

为使艺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具有特色,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定位课程、教学内容与艺术学科相结合、设计特色实验项目、拓展教师专业知识等方面入手并进行了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课程定位合理化:要使艺术学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别于“大文科”环境,课程定位很重要,因为艺术类专业学生首先从思维方面看,具有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的特点,其次从专业方面看需要的是将计算机知识运用到他所学的专业课程中,计算机对于他们而言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一种应用技能。故本门课程应定位要始终围绕以学生为本、以学科为中心、以应用为重点这一思想去定位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使其达到 “通识教育”与“特性教育”、“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平衡,成为学生今后进入数字化艺术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门集基础性、实用性、前瞻性为一体的课程。

2、内容更新常态化。由于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摩尔定理,决定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滞后不可避免,尤其是计算机在艺术领域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音视频编辑等软件版本不断升级,这样使教学内容的更新成为每一个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的必然任务。笔者从编写具有艺术学科特点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参考讲义(简称“教参”)入手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教参”不是教材,具有内容更新快,有一定前瞻性、与后继相关专业课程衔接好、且无出版周期限制的特点,向学生介绍计算机领域软硬件知识及在本专业应用的最新成果迅速快捷,时效性灵活性强。如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需要用Photoshop、CorelDraw、Flash、Maya等软件来完成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动画设计及网页设计制作等实践项目,影视媒体类更是少不了对Premiere、After Effect等音视频制作处理工具,因此,“教参”可针对以上软件版本的升级及与之适应的硬件配置,加入新内容、新应用、新操作的编写。“教参”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后,在达到教学质量要求标准的前提下,又可作为教材推广,让学生能用上专业学科特点强、内容充实的计算机基础教材。

3、实验项目设计特色化:即改革实验教学,设计出符合艺术类学生思维特征、专业特点的综合性实验项目,改变当前实验教学单调、针对性弱的状况。在教学中以实验项目为主线引导教学,以实验内容展开教学,最终用实验结果来检验教学。如在“操作系统Windows XP”教学部分笔者设计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信息的采集与存储》实验项目,主要内容有“使用键盘截取屏幕图像(Print Screen SysRq键的使用)”、“采集数码设备图像信息(复制存储卡的照片)”、“用 ‘录音机’程序通过麦克风采集声音信息”、“文字、图片、音视频文件刻录到光盘保存”等操作,这样使键盘操作、文件(文件夹)管理与操作、应用程序的操作等内容的教学不再单调。

4、教师知识结构的多元化:由于艺术学科涉及艺术设计、美术、影视、摄影等多个艺术类本科专业、专业软件非常多,于是各个专业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要求各不相同,这就要求从事艺术类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要在了解教学对象专业的前提下至少掌握1-2门本专业软件的应用,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再仅限于计算机学科而应涉及艺术学科,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如教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就应了解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动画制作等软件的应用及艺术设计构成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最好是能承担一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这样在教学中就可将两个层次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专业基础)进行有机连接。使教学更生动、案例更“专业”。如个性名片设计,就可分别在Windows XP环境下用“画图”程序、Word环境下用“绘图”工具、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 CS下用“工具箱”中相关工具分别进行教学与制作。

作为高校艺术类计算机基础教师如何在教学内容每隔一至二年就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进行教学,使得计算机教育既必须紧跟计算机的发展,又必须结合艺术院校课程设置及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尽快掌握和运用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和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