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冷链物流的盈利模式

冷链物流的盈利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冷链物流的盈利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冷链物流的盈利模式范文第1篇

十一黄金周前,一则消息再次轰炸了生鲜界:号称为消费者提供“精选食材”的生鲜电商壹桌网突然全部商品下架。其在微信公众号上公开信息称是进行业务调整,暂停生鲜订购服务。一时,让本已是风雨飘摇的生鲜界更是人人自危。

其实,早在今年4月,曾是上海生鲜电商巨头的美味七七就突然倒闭,这家由亚马逊背书的生鲜电商从投资到倒闭还不到一年时间;7月,半成品净菜电商青年菜君被曝出因投资人跳票公司陷入崩盘困境;同月,生鲜O2O品牌爱鲜蜂大规模“劝退”员工,将全国1100人左右规模缩减至700人左右;8月,生鲜O2O企业果食帮宣布停业……

生鲜电商们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淘汰赛,一边是关停、裁员和关店,一边是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巨头的进入与加持。生鲜走向电商化,不可逆转。那么,哪些因素制约着生鲜电商的发展?生鲜电商又应该如何生存下去?

万亿生鲜是风口

生鲜电商萌芽于2005年前后,彼时大多是区域性小规模的经营,直到2012年,京东7000万美元领投天天果园;阿里巴巴投资易果网;亚马逊投资了包括美味七七、21cake、都乐中国、獐子岛;苏宁超市上线苏鲜生正式进军生鲜品类;华润万家上线e万家主营生鲜类目;顺丰上线顺丰优选……各巨头开始扎堆入局,生鲜电商业也在资本和巨头的重金加注下扶摇直上。

生鲜电商为何有如此吸引力?究其根源,在于其高速增长的千亿级市场规模,给投资者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据权威机构艾瑞《2016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农产品交易规模达4.8万亿元,同比增长24.8%,预计到2018年可达11.2万亿元。而生鲜电商2015年交易规模达497.1亿元,同比增长80.8%,预计到2018年可达2365.8亿元。生鲜电商的交易量仅占整个农产品交易规模的1%,发展潜力巨大,已然成为下一个风口。

而随着收入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群和中产阶级对于生鲜上门的需求会变得更加强烈。企鹅智库在2015年做过一次在线调查,统计发现当年网上购买过生鲜的人占24.5%,没买过但是有兴趣尝试的人占48.1%,加在一起的总消费意愿超过70%。且随着城市居民对农产品消费已从追求安全趋向于追求品质,生鲜电商获得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巨头与资本方不愿意也不可能放弃这个风口。

95%赚不到钱

那这个领域真的谁都能分一杯羹吗?

来自中国农业生鲜电商发展论坛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仅有1%实现了盈利、4%持平、88%略亏、剩下的7%处于巨额亏损的状态。

这意味着,生鲜电商行业有高达95%比例的企业在亏损。“要么亏损,要么巨亏”几乎成了生鲜电商的生存写照。

从这点来看,生鲜电商的确难做。齐鲁证券农林牧渔行业分析师胡彦超对记者表示,生鲜电商的成本较高,其中物流成本5%、仓储成本10%、管理成本15%、损耗在8%、推广成本10%以上,尤其是区域生鲜电商成本更高。而生鲜电商的客单价在100元左右,毛利润不超过30%。“很多企业都是在贴钱。”

对此,天天果园CEO王伟同样对记者表示:“水果和生鲜品类的电商想要稳定盈利,客单价起码要做到150元以上,毛利30%以上。”

而生鲜商品的易损耗和非标准化也是影响盈利的关键因素。王伟表示,“易损耗的特点,决定了初入行业的公司面临着比同行高得多的运营成本和投诉。非标准化的特性,决定了公司不可能做一个甩手掌柜――只要搭好了平台,做好了流量就万事大吉。它需要行业公司比农民更懂农业,比物流商更懂物流,比包装厂更懂得设计包装。”

可见,生鲜电商是一个潜力无限的行业,却不是一个谁都能赚钱的行业。

冰与火的煎熬

资本最终都是要盈利的。没有良好的盈利模式,也就意味着最终只能被舍弃。

2015年大部分的生鲜电商都遭遇了资本寒冬。“2015年8月5号开始,我的投资人跟我发微信,说资本市场转冷,让我节约现金流。果然,8月份开始,生鲜行业出现大量问题,比如补贴抢占市场、大量刷单等等。”王伟对记者表示。

于是,2015年下半年开始,很多公司陷入资金枯竭,2016年上半年从美味七七公司倒闭开始连锁反应。“据我所知,至少四五家公司陷入资金枯竭,有几家公司已经卖掉了,或者开成便利店,还有一些公司大幅度裁员或者倒闭,剩下的就那么几家公司。”

果食帮就是倒闭中的一员。记者注意到,其停业声明里有这样一句话“弹药总有耗尽的一天,这一天,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这其中不无对资本的无奈。

不过,资本并没有撤退。就在频现生鲜电商倒闭门之时,易果生鲜却宣布完成了C轮融资,天天果园宣布获得1亿美元融资,每日优鲜宣布获得2亿元B+轮融资,本来生活宣布完成了C、C+轮融资,数额达1.17亿美金……

融资与倒闭并行,冰与火两重天的煎熬,生鲜电商企业正在经历一场淘汰赛。

活着是第一要务

B2B、B2C、O2O……每一家入局的生鲜电商都曾给自己打上一个模式的标签。不过,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标签依旧掩盖不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到目前为止,生鲜电商还没有涌现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所有的商业模式都还在验证当中。

目前,在中国生鲜电商市场上形成了三大阵营竞相追逐的局面。第一阵营是以天猫、京东为代表的大电商平台生鲜频道,第二阵营是以天天果园、沱沱工社、易果生鲜等为代表的B2C垂直生鲜电商平台,第三阵营是传统超市O2O生鲜电商,例如永辉超市。

“目前来讲,我国生鲜电商定位雷同,产品差异化较小,目标市场相近。”分析师胡彦超称,比如很多生鲜电商不约而同地都去抢占中高档市场,争夺优质的原产地资源,以追求高毛利、高客单价的订单。“因此,我们看到国外的车厘子、奇异果,国内的阳澄湖大闸蟹等,每当销售旺季都会成为国内生鲜电商的争抢和营销焦点。然而,无论是企业策略还是经营模式,本身并无高下之分。活着,才是当下第一要务。”

“坚持做正确的事,内心真的想去的地方没有捷径。钱多创业谁都会,但死法不同。钱不多的时候一定要想怎么活下来:找个单点,变现利润,不影响前进的速度,活着。”7月13日凌晨,食务链创始人张颂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话。

供应链是绕不过的坎

无论何种模式,供应链都是生鲜电商不可能绕过的坎。

中国产业调研网的《2016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发展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认为,在所有的生鲜电商发展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运输配送这一环节,在整个运作过程中,配送成本会占去20%甚至更高,而在所有的客户体验中,配送又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这就决定了配送成了调动整个生鲜电商发展的一个咽喉式环节。

胡彦超表示,“配送占用了大量的成本,又决定了终端消费者的客户体验度,从而影响再次购买的决定以及客户忠诚度的累积,而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配送环节还反过来一定程度地影响着企业的资金链。没有大资金,玩不了生鲜概念。”

而王伟的解释更具体:“生鲜产品在存储、运输过程中极易出现损耗,因此必须冷藏,对仓储和配送的要求都相对较高。而冷链流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并具有投入成本高、回报时间长的特点,是生鲜电商不得不面临的一大痛点。”

记者了解到,目前顺丰、阿里、京东这些涉足生鲜电商的巨头都在砸巨资建设自己的冷链系统。生鲜电商的创业公司完全可以搭便车,借助巨头已经搭建好的冷链物流系统,完成自己的产品配送。

但因为借道巨头搭建的冷链物流,议价空间小,只能看别人脸色吃饭,且开疆拓土依然是现阶段大多数生鲜电商的心愿,他们并不满足于区域市场,于是自建冷链物流就成为一种主流做法。

美味七七就是在拿到亚马逊2000万美元投资后开始打造自己的冷链物流,先是建立全程冷链物流干线,并在上海建立1万多平方米的中央仓储,紧接着还在冷链车和零单配送之间加入了中转站。2014年底,美味七七已在上海设置了30个站点。

然而,自建冷链物流成本巨大,不计成本的投入很难维持公司运转。一旦资本不愿意再输血,那死亡便在所难免。今年4月美味七七宣布倒闭时,还拖欠供应商货款上千万元。

当然,生鲜电商还有一种选择,就是采取第三方冷链干线运输+自建落地配送的方式。现在,天天果园、本来生活、沱沱工社等均在自有冷库、车队和区域配送团队建设上下功夫,但资本是否愿意继续供养依然是悬在它们头顶的一把利剑。

进入深耕期

其实,从整个行业来看,生鲜电商经过2015年资本寒冬拼杀后,已进入深耕期,在2016年投资方更为青睐深入产业链的品牌。而不少嗅觉灵敏的生鲜电商企业早已闻风而动。

近日新加坡健康食品公司SunMoon公布,其已接受中国生鲜电商易果生鲜的2400万美元投资,并以每股4.5分的价格,配售3亿3330万股新股给易果生鲜,易果生鲜将拥有该公司51%股权。

SunMoon创立于1977年,涉足水果种植、加工及仓储设施,并在世界各地采集产品并分销至东南亚、中国、中东、印度和美国。据悉该公司已与157个供应商进行合作,交易大约100种蔬果、坚果、果汁等产品,拥有11000个销售网点,共有1019名员工。

如何在世界范围内为各个地区的不同消费者挑选商品,以及选择供应商、采购时间、价格、品控、交付时间等均属于生鲜电商的供应链难题,易果生鲜在2015年10月便已成为SunMoon客户,此次投资,业内人士分析,应是为了加强供应链能力。

易果生鲜曾在上半年开展联营模式,将客户、系统、数据、供应链分享给上游合作伙伴,希望借助各个品类里有专业水准的供应商来共建平台,本质是为了缩短价值传递环节,而选择投资并购供应商则能在短期内让效果更显著些。同时,此次投资也意味着,易果生鲜已从销售延伸至产品供给。

冷链物流的盈利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据分析 供应链管理 社区服务 电商创业 生鲜电商 配送物流 数据化服务

1 新楼盘社区日用生鲜电商的销售服务现状

1.1 社区服务性生鲜电商发展状态

以近年砉阒莅自魄某新建小区的日用生鲜电商的日常销售服务为例来说,此电商平台成立于2011年七月,在新楼盘落户之前主要服务周围的老旧小区,由于老旧小区的地形复杂、人员分布情况复杂等原因,此电商品牌一直都以社区日化用品销售为主,而伴随着电商OtoO模式和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成熟,自2013年来此电商平台逐渐转型到自建物流网络和日常社区生鲜原材服务供应为主,依旧自建物流优势和平台资源优势为新楼盘用户提供一站式生鲜原材供应。近年来,虽然此生鲜电商平台以日常化的蔬菜、水果、海鲜等食品原材的销售为主,也一直保持着较好的趋势的日常盈利和平台建设,但在此电商平台在日常化的配送效率和用户时间定位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我国目前的生鲜电商产业依然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不仅大型的电商平台都在不遗余力的进行生鲜电商销售服务体系建设,中小型电商平台也都在加紧建设自身的生鲜电商平台,所以造成了行业竞争压力大、准入门槛不断提高等问题。另外由于产品的保鲜技术、供应链冷装物流技术还没有彻底攻克,所以生鲜电商的发展势头缓慢,其高效率的保鲜配送也成为了困扰电商平台的难题。而普通的生鲜电商平台都在集中化的进行农副产品销售,但是产品本身的价值还没有自建物流和产品配送物流高,所以很难实现有效的盈利模式,只能在社区区域进行区域性的发展建设无法形成较大范围的覆盖。

1.2 基于数据化供应链管理的电商平台的社区服务体系搭建

伴随着近年来此生鲜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如何在基于发展缺陷的基础上构建体系化的电商服务架构成为困扰此电商平台的首要问题。由于物流配送体系的不健全,构建有效的配送服务模式首先需要建立稳定可靠的产品供应体系。需要以城市周边农村为产品基地作为产品物流配送的依托平台来建立完整的产品供应链,需要以生产农副产品的农村为基地生产高质量的农副产品、辅助其他高质量的农副产品进行销售。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依旧现代大数据平台化管理模式建立产品供应体系数据链和数据模型,保障有效的数据交互。从现代电商发展的趋势来看维持电商平台运转的首要因素就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数据化管理体系实现高效率精准化的物流配送服务,其数据化电商管理模式的主要思路是基于公司电商平台优势与产品农村合作社进行数据化对接,在保障数据化信息共享的前提下将农村合作社中的农户生产模式进行数据化模型分析,及时的了解农户的生产种植状态,以此来保障农副产品的质量。另外要以大数据运算平台为有效载体,根据数据化的平台预测结果来确定农副产品的产出规模,从而实现对商品的有效管理,进行数据化的统筹安排。与此同时,基于电商平台的云计算优势来建立社区生鲜服务网点,不仅是在相应的社区建立货源仓储,而且要进行线上线下的有效结合来配备基本的服务销售网点,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销售配送服务。另外针对日常大宗生鲜商品的销售,在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统一的供应链采购,针对特定的商品属性、商品的销售状态来进行统一的采购销售配送,为每个商品设定特制的二维码标识进行数据录入、物流跟踪、服务终端匹配、保障商品销售配送的有效及时。

2 日本神户品牌生鲜电商的数据分析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

日本神户市某品牌生鲜电商成立于2014年,基于基础硬件设施和品牌平台架构的有效搭建,其成立伊始就从事于社区共享化生鲜电商的销售配送服务,依旧商品的平台化数据管理,从生产到销售的数据化分析平台搭建,不仅在不足两年的发展周期内迅速的垄断了本市的生鲜电商市场,其盈利能力也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在市场空间扩大和盈利能力增强的背后可以看到的是其运营效率的提升,这主要得益于其标准化供应链的数据分析和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基础之上的集中式仓储建设和标准化自建配送体系的建设。

如图所示可以看出与我国的生鲜电商相比日本神户的生鲜电商品牌进行集中式仓储和分布式仓储建设,一方面是可以基于数据化的仓储建设可以通过对供应链的相应数据模拟和数据分析,提升商品的周转效率节约流转成本。另一方面,生鲜电商的仓储建设模式可以增强商品的区域覆盖率,通过数据化的客户商品需求分析来进行统一的仓储货物调运,及时的为用户送达。

另外,由于生鲜电商在采购渠道和商品进货渠道的差异,导致商品同质化较严重,商品质量差异较大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神户生鲜电商品牌为此引进OTB标准化体系进行统一的商品采购管理。基于平台数据计算优势,采用云计算数据处理器根据采购标准和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标准来进行集中化的分析,得出优化的数据需求结果来进行多角度的衡量,确保运营服务体系标准化的运营。

基于数据平台处理,神户生鲜电商实现全方位的全系统自动调拨,根据分布式的仓储的范围得出最优结果进行正向调拨或者是逆向调拨,既可以快速安全的将商品送到顾客手中也实现了配送网络的标准化,根据系统数据支持来全面的提升商品配送效率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3 数据分析供应链管理对生鲜电商平台建设的积极意义

3.1 数据分析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生鲜电商的效率提升

基于现代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的生鲜电商平台在大数据分析的背景下可以有效的提升货物的配送效率和平台的运转效率。在精准的数据准备下,生鲜电商的线上平台基于用户的平台支付信息,可获得用户的精准定位,依据用户或顾客的预留信息可基于附近仓储的产品支撑在网络数据管理平台快速的获得产品信息,通过附近仓储快速的将产品调出为顾客及时的进行配送。而下单顾客可通过电商平台或者电商的品牌移动化客户端进行快速的信息下去,包括货物的产地信息、生产包装信息、物流信息,在物流数据管理系统的有效支持下及时的掌握配送货物的状态,及时的收到货物。

3.2 数据化供应链管理下物流配送优势

基于生鲜电商物流配送标准的不断地提升,生鲜的物流配送成本也在不断地提升,去除自建物流成本之外,包括生鲜冷链和包装成本在物流配送环节中的成本也是高居不下,如何全面的降低物流配送成本,缩短物流的配送周期成为了很多生鲜电商品牌最关心的问题,而数据化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综合建设,基于平台数据化模拟环境的综合分析,可以快速的对商品进行定性化的数据管理,对物流仓储的货物进行准确的定位,及时的将商品从仓储中快速的调出。基于物流数据的统一化平台测定和分析可以快速的将商品发往终端,让顾客快速的收到货物。基于终端的数据构成和多平台的数据支撑和交互,物流整体的配送线路和数据可以达到最优化满足最便捷物流配送需求。在多元化的数据交互情态下,数据化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依据生鲜电商具体销售数据和用户平台使用数据来纵向或者横向的数据分析形成完整的销售采购数据链供平台使用,及时的做出数据分析形成数据参考做出有效的数据对比,从根本上提升物流配送效率。

3.3 数据化管理体系下供应链终端体系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下生鲜电商的供应链终端建设一直都是困扰众多生鲜电商平台的首要问题,在终端的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的保障产品质量和货物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在冷链供应过程当中要高度重视,同时在货物分拣和存储过程当中也要高度重视。而基于数据化平台的有效搭建,在数据的统一监控下不仅可以有效的保障在货物配送过程当中货物的品质和货物安全之外还可以在终端的货物采购的过程当中进行有效的数据化监管,对采购及运输的每一个过程进行详细的管理,从源头到销售和配送顾客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保障不出现偏差。另外,由于现代生鲜电商的自建物流成本的大幅度提升,如何在自建物流和自建仓储的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进行货物分配和原材存储是生鲜电商终端体系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不仅需要对源头货物进良好的配送网络搭建,也要依据数据管理平台数据分析进行终端仓储和配送网络的搭配,要将每一个每一种货物详细的分配到时间效率最高的物流网络当中,将生鲜原材及时准确的送到顾客手中。

3.4 数据化管理供应链数据平台的融合建设模式

随着现代生鲜电商产业市场的快速饱和,数据化管理供应链数据平台也逐渐形成融合性发展的趋势。不仅在电商信息交互方面有了重大的改变,在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分享方面也有了结构化的调整。不仅体现在电商物流信息的集中融合性,也在时间和空间接口上形成了融合性的跨越发展模式。交互性的平台数据共享和不同数据资源对接也形成了高度的集成性,信息数据的交互不仅是资源的有效整合,在信息的来源分类上也更加体现出了平台顾客的主体性地位。对不同信息资源通过数据化的详加整理来实现资源信息的行业平台共享,在面对多种信息的集中时,现代媒体的融合性更趋向便捷,通过对信息集中进行分类和详细标示让受众群体更加便捷化的接收和分享信息,及时获得信息的有效价值。另外,基于电商平台的数据收集和供应链数据类型的不同,对于不同商品的信息数据收集也更加可靠和准确。实现生鲜原材的数据平台资源共享和数据链对接,不断地增强数据化管理供链的数据交互性和融合性,全方位的提升物流配送效率和物流配送的准确性,为广大顾客提供最便捷的生鲜购物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1]陈永平,蒋宁.大数据时代供应链信息聚合价值及其价值创造能力形成机理[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07).

[2]于永利.大数据升级电商供应链管理[J].互联网经济,2015(Z1).

[3]陈涛,李佼.基于大数据的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研究[J].电子政务,2013(12).

[4]冯芷艳,郭迅华,曾大军,陈煜波,陈国青.大数据背景下商务管理研究若干前沿课题[J].管理科学学报,2013(01).

冷链物流的盈利模式范文第3篇

“互联网+”到来,物流进入新时代

早在2014年,“互联网+”概念还未被正式提出时,物流专家、《物流技术与应用》常务副主编王继祥就敏锐观察到互联网将给包括物流在内的传统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提出“物流4.0”概念。他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业互联网大潮的推动,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物流自动化等技术的成熟,物流业正走向互联网化,进入“物流互联网”时代,称之为“物流4.0”时代。物流互联网大幕开启,必将带来物流业的新一轮变革,而每一次变革都将带来无限商机。

“物流4.0”时代应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物流标准化的确立。要实现物流互联网,物流标准化就是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可以讲,没有物流标准化,物流运作实体网络必然难以实现开放与资源共享,不能实现网络化智能运作,这与“物流4.0”时代的互联网精神背道而驰。第二,信息化和智能化装备的广泛使用。信息化实现了物流运作的可视、可运筹、可优化、可智能控制等等;智能化则实现了物流运作中的自动反馈、自动处理、自动作业等功能,这将大大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第三,集约化的物流运作。集约化,既是“互联网+物流”发展的趋势,也是目的。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分布式系统,庞大的网络信息共享,可以在更大网络范围内实现车辆资源、人力资源、仓储资源、货物资源的信息共享和统一调度,做到最优配置。

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三个条件

第一,技术进步。

产业的革命和技术的革命都有一个叠加积累的过程。毋庸置疑,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触发了一系列的产业革命,以互联网为核心,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基础的技术革命,已经可以实现互联网与实体产业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给实体产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让实体产业跨入了“产业互联网”时代。物流行业的创新发展同样如是。

而从物流技术角度来看,也一直在创新发展。物流装备从最初的机械化代替人力,到自动化提高效率,到智能化与柔性化发展以适应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技术进步使得物流行业具备了与互联网对接、融合的基础。此外,面对客户需求的变化,物流信息化公司也在与时俱进变革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更加深入研究行业,开发更贴近客户需求的产品;第二,更加开放的心态,相关的软件系统能够与客户的系统对接,实现物流信息的无缝链接与传递;第三,更关注客户采用信息系统的便捷性和低成本,因此很多软件企业采用SaaS模式提供服务。

另外,作为移动终端的智能手机迅速发展与普及,其性能日益强大,为物流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物流O2O迅猛发展提供了广袤的土壤。

技术进步产生如此大的推动力,以至于在此次专题采访中,几乎所有被采访企业家都表达了对技术的重视,对研发的重视,对技术人才的尊重。在互联网时代,技术更新周期更短;而“互联网+物流”的融合,也使得复合型人才备显珍贵。

第二,思维转变。

一方面,物流是个很古老的行业,也是个有着江湖气息的行业。这个行业中奋斗出来的企业家自然有一股拼搏精神,但也难免有一种“圈子”的概念,固守自己原有的利益。而对“互联网”这种新生事物难免有隔阂和排斥。

但是,时代的潮流是无法阻挡的,互联网经济提倡的就是连接和共享。连接强调信息的无缝、顺畅流动,并且要能互动。具体到物流行业,过去依靠信息不对称牟利已经不太可能。客户对物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物流过程的掌控要求也越来越高,物流企业必须去适应这种变化,主动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系统并与客户对接。这几年,共享经济越来越热,提倡资源的有偿或者无偿分享,其本质是强调资源最大化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个潮流下,需要物流企业摒弃传统的观念与做法,懂得联合同行,甚至联合对手,用新的模式去做大共同的市场“蛋糕”。

另一方面,很多专家和企业家都谈到,要避免对“互联网+”狭隘的理解,即不能把“互联网+”仅仅看成技术变革,看成一种手段;而应跳出技术范畴,甚至跳出物流本身看“互联网+”,把它视为一种历史变革,在整个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再去重新定位自己。只有用这种思维指导企业发展,才有可能迎来企业质的飞跃与升华。

第三,模式创新。

当“互联网+物流”火热起来的时候,一大批创新型企业蜂拥而起。例如,受到“滴滴打车”的启示,货运O2O大量涌现,想以此解决货运需求与货车运力不匹配的问题。但是物流行业与出租车行业毕竟是不同的领域,其间需要处理的问题更加复杂。因此,在一时的热闹与繁华过后,剩下的佼佼者,都在更深入地研究这个行业,推出更贴合市场与客户需求的业务和服务。有的企业深入某些细分领域,有的企业推出更具特色的产品与服务。

要是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待“互联网+物流”所带来的变化,那更是千姿百态。现代物流是具有流动特征的复合型产业,一边连着制造业,一边连着消费者。因此,在各个环节,在各个领域,都有着优化的空间和改善的可能。每个企业都按照自己对物流行业的理解,探寻与摸索着。

但现代物流业的本质未变,就是服务。物流企业要生存发展、要盈利、要上市,必须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虽然企业的特点、产品或者服务千差万别,但是共同追求有两点:一是更加强调用户的体验和参与感二是让客户有更高的满意度。

不要认为行业格局已定,那只能说明你想象力不够。在一个创业如此便捷、经济生活如此丰富的时代,一个好的想法、一个超前的技术都有可能演变为一个商业奇迹。

“互联网+”重塑物流生态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正式,从12个方面对“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作了具体部署。相关文件别指出,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要破除营商环境“软制约”;要突破信息基础设施和冷链运输滞后等“硬瓶颈”,打造智慧物流体系,发展物联网。这对物流行业的发展无疑是利好和促进。

“互联网+”给物流行业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就曾对物流行业变局作出预测,包括:1.轻资产快速扩张,重构物流生态;2.IT技术从后台走向前台;3.物流与电商融合加速;4.加速O2O渗透,线上线下齐发力;5.巨头加快布局物流;6.强化末端物流的渗透;7.延伸供应链金融,创新商业+金融模式;8.资本助力行业加速整合洗牌。

冷链物流的盈利模式范文第4篇

工业车辆行业实现V型反转

张 洁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国内外工业车辆市场相比前几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2009年底世界工业车辆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全球共销售机动工业车辆565748台,相比2008年的930689台下降了39.2%。中国在拉动内需和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带动下,市场需求从二季度开始全面回升,在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开创了V型反转态势,全年销售机动工业车辆114964台,相比2008年的110957台,增长了3.6%。从世界各大洲的销售情况看,美洲、欧洲、大洋州市场整体下降幅度超过40%,亚洲相对来说要好于其他几大洲,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市场的表现称得上一枝独秀。

从世界工业车辆统计数据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在2009年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叉车销售市场,而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俄罗斯、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等国受金融危机影响,叉车市场极度萎缩,整体降幅均超过35%。

具体来看中国市场,从2008年三季度开始,受金融风暴影响叉车销售量开始下滑,从2008年初的每月销售1万多台一直下降到12月的每月销售5000多台,2009年1月下滑到最低点4140台,创出2005年以来单月销售最低记录。2009年2月虽然是中国传统的春节,但受国家宏观调控、拉动内需政策的鼓舞,市场信心和采购需求得到恢复,销售量开始回升,走出了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的V型反转,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2009年底。

在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困境之际,我国叉车制造商在出口方面也受到严重影响,2009年机动工业车辆出口27558台,相比2008年的60333台下降了54.32%。2008年,出口占到总销售量的35.9%,而2009年出口只占总销量17.9%。由此可见,出口下滑是导致我国工业车辆销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虽然从2008年10月出口情况开始下滑,2009年一直在低位徘徊,月出口销售量一直维持在2000台左右,但是根据判断,基于世界经济目前在逐步向好,2010年出口量会逐步上升,虽然这种上升受世界经济整体复苏比较缓慢的影响,不会出现大幅增长,但2010年出口量会明显好于2009年。

在进口方面,2009年我国共进口叉车及装有升降或搬运装置的工业车辆9652台,与2008年的13807台相比,下降了30.1%。其中,进口电动叉车(含巷道堆垛机)4310台,与2008年的6978台相比下降了38.2%;进口内燃叉车1525台,与2008年的3723台相比,下降了59%。

货架行业整体受挫但大项目未减

崔 雄

2009年金融风暴肆虐全球,货架行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整个货架市场较往年有较大萎缩,整体测算,与较为火爆的2008年相比,市场交易量至少下降30%。随着国家多项刺激经济发展政策的出台,下半年我国经济逐渐回暖,货架市场也随之有所好转。

造成货架市场萎缩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国外需求急剧下降,导致国内外向型企业订单急剧减少,产销量降至近几年的最低谷,本应作为保证交货的仓库建设也随之暂停。其次,为降低经济危机对企业运营的影响,控制风险,保证流动资金的安全,企业执币观望的情况增多,投资计划及投资预算也大幅缩减,而作为扩大产能、保证生产或销售供货的仓库建设投资也尽可能被减少或取消。

货架行业大小项目表现不同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2009年初货架市场萧条,但仍不乏大项目出现,这些项目一部分来自国家拉动内需产生的项目,如烟草、医药等行业国企的投资,另一部分来自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的行业,如食品、饮料行业及超市、百货行业等。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使一些乳品企业受到牵连,未检出三聚氰胺的乳品企业趁机扩大产能抢占市场,尤其是三鹿留下的市场空白,因此,乳品市场的货架需求仍然显示出强劲的势头。

2009年,中小货架项目明显减少。这些项目往往是历年货架市场的主力军,但在经济危机影响下,这些可有可无、或不是目前最为紧迫投资的项目,往往在投资预算中被取消。而拉动内需、趁机扩张等项目往往选择在货架价格处于低位的阶段趁势加大投资扩大项目规模,使得2009年大项目没有明显减少的迹象。

虽然整体市场受到影响,但也有逆市而上的企业,如笔者所在的公司就创造了历史最好业绩。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其一是市场因素,大项目的投资占比上升,这些项目工期一般较长,在经济危机时期,往往选择履约能力强的大型货架企业;其二,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客户在选择货架时意识到货架品质和货架供应商设计能力的重要性;其三,经济危机期间,企业投资的谨慎程度提高,信誉好、服务好、口碑好的货架企业受到客户青睐。

在价格方面,2009年货架的售价可谓降到历史低点,各货架企业为维持基本的生产经营活动大打价格战,小型货架企业生存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许多大中型货架企业也在市场中苦苦支撑。9月以后市场逐步回暖,货架的业务量相应上升,但需求总量远不能满足货架制造企业的产能总和,货架的价格仍处于低位运行,竞争仍然激烈。

2010市场总量有望上升

2010年,货架市场总量与2009年相比应有所增加,主要支持因素包括:

1.价格的上升需要缓慢的过程,因此2010年货架的价格应仍处于低位运行,将是一个不错的投资时机。

2.经济的回暖增强了企业投资信心,原有计划有望重新启动,甚至追加。

3.在经济危机中未受影响的企业投资力度会加大,并带动整个行业的竞争性投资。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危机的影响尚未结束,2010年是否能够始终保持2009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还是未知数,因此,货架市场远不会达到2007及2008年初的火爆程度,货架行业的竞争仍会非常激烈。过度的压价、恶劣的付款条件以及盲目而上的竞争性投资,会给货

架市场带来较大风险。

自动仓储系统行业平稳发展

金桂根

2009年虽受金融危机影响,但在烟草、医药、食品、铁路、电力等行业的拉动下,自动仓储系统市场需求和项目建设基本保持平稳。预计201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仍处于惯性强势,加之国家在拉动消费、加大民生工程建设,以及企业产能结构优化等方面的政策导向,自动仓储系统行业将随同国民经济平稳发展。

市场需求状况

1 烟草

2008、2009年,烟草行业“十一五”技改项目建设达到高峰期,对自动仓储系统的需求和投资在生产物流、商业配送物流两条主线上依然处于领潮地位。2010年是“十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技改工作趋于收官阶段,在烟草工业方面,预计项目数量比上年略有下降,但在烟草商业方面需求量会增加。

2 食品饮料

自动仓储系统在食品饮料行业将有更多应用。同时,冷链市场逐渐升温,许多企业已着手规划和建设冷链仓库,但由于技术和成本的原因,自动化物流装备应用还较少,国内供应商将加大自动冷库技术和产品的开发。

3 医药

医药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2009和2010年的市场需求比较平稳。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市场需求预计会呈小幅上升趋势。

4 机械制造

机械制造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影响了对自动仓储系统的需求。由于企业已感受到生产配送型零部件装配自动仓储系统的优势,预计2010年市场需求会有较大提升。

5 汽车制造

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居世界首位,2010年在政策驱动下将再上新高,物流装备业会有更多市场机会,整车装配和发动机装配对AGV会有更多需求,尤其是重卡企业的大量需求已初露端倪。

6 电力

电力行业的自动仓储系统需求主要集中在电力公司,市场需求和项目建设较多。2010年随着电网改造加快,自动仓储系统的需求会稳定增长。

7 铁路

2009年,国家对铁路系统投资约6000亿,计划总投资达2万亿,这是国家在“铁公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量级投资,铁路系统相关产业均从中受益,其中机车制造、铁轨铺设装备、机务段检修、地铁维护等对自动仓储系统有着零部件装配、备件存储等需求,预计2010年市场需求量高于上年。

8 机场

机场物流主要包括行李分拣、航空货运、餐食配送,目前在国内几个大型机场均有应用或正在建设,其中行李分拣物流系统的需求多一些。2009、2010年国家进一步加大机场投资规模,预计2010年市场需求呈平缓上升趋势。

9 零售连锁

2010年,在国家拉动消费、促进内需的驱动下,商业流通将有较快发展,对自动仓储和分拣系统的需求相应增加,其中家电连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会多一些,服务于加油站的非油品零售连锁业务的配送中心建设具有较为明显的发展潜力。

10 军队

自动仓储系统在军需、军械保障方面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由于项目建设在国家统一部署下有序进行,因此需求数量较为平稳。

11 金融

金融单位对自动仓储系统有着稳定的需求,但该行业的企事业单位数量不多,且受国家高度监管,每年的项目建设数量并不多,2010年,印钞厂对自动仓储系统的需求会多一些。

12 服装

中国是服装生产大国,对自动仓储系统理应有较大需求,但目前仅有雅戈尔、森马等少数企业建设了自动仓储系统。由于服装行业对出口依赖较大,受金融危机影响较深,2009年自动仓储市场需求较小,2010年会逐步回升。

供应商和技术发展状况

近几年,国内从事自动仓储系统的集成商和设备制造商基本没有变化,但鉴于客观原因,将有更多国外供应商涌入中国市场。2010年,全球经济的发展尚存不确定因素,企业的生存压力会使市场竞争更趋白热化,自动仓储行业的整体竞争格局也许更加无序和动荡。一般来说,国外供应商会在高端技术优势的基础上采取本土化策略降低成本,国内供应商会在价格与服务优势的基础上加强自主研发新技术新产品。

从技术层面,目前国内供应商的自动仓储技术和产品系列已比较完备,但在常规设备的高可靠性、特殊设备的功能完备性、概念设备的高.性能及新颖性,以及低碳、绿色等方面的研发依然是发展方向。从流程工艺方面,自动仓储系统的存储功能将进一步延伸到生产线环节;从单机设备方面,经济型及高端型产品系列将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从数据采集方面,RFID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从电气控制方面,分布式智能控制及系统节能将有更多发展;从计算机管理方面,不同行业及个性化需求的WMS系统将更加专业和完善。

输送分拣设备行业加快升级调整

马贤祥

2009年初,金融风暴使物流装备需求趋缓,但受合同执行周期长影响及国家振兴经济方案刺激,下半年输送分拣设备需求明显好转,呈先抑后扬态势。据初步估算,2009年输送分拣设备行业总产值增量较前几年低,约为8%~15%。同时,供求关系也呈现出新的态势。

行业需求从粗放式转向精益化

2009年是我国物流装备业的整合时期,也是行业从粗放式经营向精益化发展的阶段,反映在用户的投资心态更趋理性,不仅注重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和维护成本,在系统筹建期间,还积极配合集成商参与系统规划及工艺流程设计评审,其目的是获得高性价比。

用户投资心态变化也促使系统集成和设备供应商的营销策略发生改变。在金融危机、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市场需求萎缩和竞争日趋激烈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工程项目数量下降、在建项目受阻、订单急剧下滑,使供应商自感原有的优势或营销手段已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改变经营策略,采取扩大内需练内功、市场调研寻商机、强强合作定联盟等举措积极应对,在加强技术创新与运作模式创新上下功夫。国内某知名输送机供应商的策略就有一定代表性:首先,从“仅提品”转变为“提品及其解决方案”,方便客户根据不同功能需求找到适合自身需求并且性价比高的产品解决方案,以人性化服务赢得客户青睐;其次,调整产品结构,加强调研、细分市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做大做强本企业有特长且市场容量大的产品,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三,苦练内功,实现生产精益化和规模化,把企业内部管理和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到新的档次,提高品牌知名度。

同时,经济危机自觉不自觉地引发业内企业洗牌。国内一些资金雄厚的企业借此契机开始考虑并购,在加强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积极物色有互补技术特色(如软件、专业装备制造)的企业,通过合作、并购等形式组成战略联盟或产业整合,其目的是扩大企业规模和提供物流系统集成的全方位服务,形成国内系统集成领域的“航母”地位。

经济复苏后任重道远

物流装备业伴随着用户需求变化和技术水

平的提高而发展变化,进入2010年,中国物流装备业肩负着经济复苏后实现物流装备工业化和加快现代物流进程的历史性重任。物流装备供应商在致力于寻求技术领先优势的竞争中,如何应对新形势下市场需求变化是需要其认真思考的问题。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国家加快投资的效应会在2010年显现,从而带动物流技术装备的市场需求。初步预测,物流装备业在2010年将出现约15%的增长,预计输送分拣设备需求增量会高于此数值,其中,除烟草、医药、图书、零售等仍是未来几年需求旺盛的行业外,服装、快递、食品、农业等是经济复苏后拟加大投入和发展的行业,市场份额比重会逐年加大,适合上述行业特色的物流装备需求愈加突出,如轻型悬挂输送与分拣系统、中低速易扩容的箱包类分拣装置、食品冷链及简易高效、因地制宜的农产品装卸、输送、分拣设备等。

除此之外,有专家断言,不久的将来,ILFID技术一定会像其他技术一样释放出其全部能量,引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因此,随着RFID技术的日益完善,其在物流仓储、配送方面的应用前景十分看好,尤其结合上述行业物流的特点和需求,必将呈现珠联璧合的发展趋势。

2010年,我国输送分拣装备行业将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主要表现在: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进程将加快进行;通过观念创新和科技创新,进一步降低产品资源消耗及减少污染,优化结构、改善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逐步推行“大强小专”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差异化市场竞争体系;智能、环保、标准化体系建立也将成为物流装备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托盘行业发展先抑后扬

靳 伟

2009年是中国经济率先企稳复苏的一年,也是托盘生产企业奋力拼搏的一年。

2009年从黑暗到曙光

2009年第一季度,托盘行业处于金融危机之下的“黎明前的黑暗”。大部分企业备受煎熬,尤其是出口型托盘生产企业,因订单减少过半而苦不堪言。第二季度开始看到曙光,出现景气恢复迹象,订单开始增加,特别是塑料托盘。第三季度伊始,中国经济出现明显触底企稳现象,制造业克服了全球金融危机后顷刻之间恢复景气,托盘生产企业,特别是塑料托盘生产企业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力卡、庆豪、派瑞特等知名塑料托盘生产企业业务量骤增,设备24小时运转。第四季度,订稳上升,部分企业基本重回金融危机前的状态,但还不能与前几年相比。其原因,一是金融危机还没有真正结束,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继续;二是托盘生产企业对实体经济的依赖性很强,要真正恢复元气尚需时日;三是我国托盘生产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受到剧烈冲击很难立即复原。

2009年,木托盘仍然困于原材料供给不足,价格持续上涨,产品比例处于下降态势;金属材料托盘紧随汽车制造业从下半年起有所恢复,但11月开始面临美国的惩罚性关税;复合材料托盘也没有走出低迷处境;纸托盘状况略好一些,下半年订单增加,利润回升。

2009年,托盘行业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1.一批优秀托盘生产企业脱颖而出。

2.节能环保、可再生利用的托盘新材料、新产品研发迭起。

3.托盘标准制修订工作备受关注。《组合式塑料托盘》(国家标准送审稿)于2009年底通过审查。2009年3月,国家标准委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了“全国物流标准2009-2011专项规划”。

4.外商投资热情高涨。目前,丹麦Container Centralen公司拟在华投资设立企业。此外,瑞典一家木托盘生产企业在探索投资的可行性;南非Lomold International公司准备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在江苏建厂生产托盘。

2010年托盘行业面临考验

2010对中国经济发展将是一个“大考之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消除,出口型托盘生产企业尤其不可掉以轻心。木托盘依然会受原材料问题困扰;塑料托盘可能受原油价格重上新高的影响,强劲升势受阻;金属托盘和纸托盘前景较难预料;复合材料托盘推广还需要一个铺垫过程。与平托盘相比较,上部带有结构的托盘会继续扩大用量,特别是箱式托盘。同时,我国已成为一块难得的投资沃土,小幅通胀和经济建设热潮不是绝对不会发生。在托盘行业整体处于上升势头之时,存在产能扩大的可能。越是在这种时候,托盘生产企业越要未雨绸缪,着重在低碳、节能、循环持续发展、再生利用、环保和生态平衡等方面下功夫。

2010年尽管有不测因素,但总的情况将好于2009年,上升势头不会逆转,只是不能盲目乐观。

仓储周边设备行业浴火重生

吴春波

仓储周边设备主要应用于物流装卸区域的接口部位或通道上,包括装卸平台、装卸门封、装载房、工业提升门和快卷门以及一些辅助设备等。其中,装卸平台和库房用滑升门仍然是占比重较大的产品。

2009年周边设备市场已见谷底

2007~2008年经济发展过速和金融危机对物流行业的冲击已在2009年到达顶点,众多大型物流企业举步维艰,新建大型仓库或物流中心更如凤毛麟角。因此,周边设备的需求比本不强劲的2008年仍有大幅下降。根据国内相关行业的知名厂家进行的市场调查统计,2009年,装卸平台的需求量同比下降40%,工业门、滑升门的需求量也有较大幅度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国内品牌已基本占领行业中的低端市场和部分中端市场,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不乐观的经济形势让设备使用方更多地关注初期投资的成本控制,而忽视了产品质量。市场的无序竞争又导致更多劣质产品投入使用,势必对日后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针对2009年的市场状况,业内主要厂家在做着不断努力,市场上仍有针对国内需求的新产品推出。这些厂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为行业的发展积蓄力量。

2009年,客户对投资的谨慎也表现在对低价位产品和适应性更强的产品的需求上,如耐低温产品。这些需求即使在经济复苏后也必将成为将来客户需求的主要趋势,所以生产厂家应在节约成本和产品灵活性上多下功夫。

20 10年周边设备行业将浴火重生

2009年的颓势也为2010年的复苏积蓄着力量。2009年底各行业的复苏以及国家政策调控等迹象说明,2010年的物流行业势必为强劲反弹的一年,零售业和食品运输将成仓储周边设备应用新的增长点。国家对中西部和北方的投^、持续增长,也说明物流行业新的增长点仍然在这些地区。当然,经济发达区也将逐渐摆脱2009年的阴霾,市场需求将有较大幅度的上扬。但整个行业应有一定心理准备一经济的复苏需要时间。2009年底,一些企业的振兴也不排除前期观望、后期增加投入的可能。因此,2010年上半年的行业需求尽管比上年同期会有好转,但仍有不如

预期的可能,各厂家要做长期努力的准备。

2010年,仓储周边设备需求仍将以中低价位的产品为主,这部分产品将占整个市场需求的70%以上。这样,国内的一些厂家将拥有明显优势,但盲目追求成本也势必让产品质量大幅下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有关投资方在选择产品和厂家时应慎重考虑。

自动识别技术行业取得多项突破

王 毅

2009年,我国自动识别技术行业发展迅速,技术研发、市场应用与标准化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并展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新的应用层出不穷

2009年,条码行业延续了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势头,随着商品条码系列国家标准的修订与颁布,一维条码的应用更加深化,特别是医疗、建材等专业行业领域内,一维条码应用发展很快,新的应用模式层出不穷。

二维条码也取得新的突破,尤其是以二维条码作为信息载体的移动票务业务以及防伪应用快速发展。从2009年一季度开始,我国多个机场陆续推行手机登机牌服务,旅客出行将无需持纸质登机牌,只需要拿出手机在识读机具上进行扫描,就可使用彩信里的二维码登机牌轻松登机,不必为排队值机浪费时间而烦恼。2009年底,火车票在全国范围内升级改版,采用了二维条码的新版火车票于12月10日起全面发售。据称,该二维条码承载了乘坐车次、座次以及购买者部分个人信息,兼具信息采集与车票防伪功能。此外,二维条码移动商务发展很快,手机电影票、手机优惠券等新的应用层出不穷。二维条码应用的发展也带动了新大陆等一批自动识别设备制造商以及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设备的发展。

2009年,RFID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特别是随着“物联网”概念的再次唱响与《2009中国智能卡及RFID产业发展蓝皮书》的,RFID技术又一次成为最受瞩目的自动识别技术。此外,2009年9月3日,RFID被列入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重点目录。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排头兵,RFID成为市场最为关注的技术。当前,中国RFID应用多集中于低高频段,在出入控制、证照防伪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在超高频段,虽因成本、商业模式等问题而在2009年未出现大规模应用,但仍取得诸如酒类防伪等领域的应用突破,发展势头良好。在超高频RFID标签与识读器研发方面,中兴通信、远望谷等企业取得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成果,并研发了新型RFID芯片、标签、识读器产品并投入商品化,标志着我国自主知识产权RFID技术研发与生产进入核心技术攻坚阶段。

RFID应用关注盈利模式

2009年,神州大地物联网热潮涌动,与RFID、条码等自动识别技术有关的物联网发展已经被纳入国家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之中。展望2010年,我国自动识别技术行业将延续2009年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条码技术将继续快速发展,RFID技术将从先前的技术、资金投入拉动以及政府支持的发展模式,向关注ROI(投入产出比)发展模式过渡,通过RFID技术的自主研发、市场细分以及新领域的拓展,解决RFID成本高、应用项目盈利模式不清等问题,从而带动RFID技术与产业的良性发展。

物流咨询在“严寒”中翘首发展

杨广君

在危机中修炼内功

面对金融危机对国内企业的冲击,中国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犹如一剂强心剂,帮助制造业越过了2009年的经济“寒冬”。但对中国企业来说,仍然存有疑问:外力的作用到底能持续多久?这个不得而知。但是企业明白,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必须练好内功。

2009年,政府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和完善社会物流体系,能够提供社会物流规划和优化的物流咨询企业在这方面不断拓展业务,规划物流基础设施,积极参与内陆港建设、公铁联运、港口物流规划等。

制造企业面对高库存、高物流成本、低响应速度、低信息化水平等问题,积极借助物流咨询企业的力量,推动自身物流系统的改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供应链整合、业务流程再造、库存管理等方面。作为“中国制造”的主角,制造业成为物流咨询业主要的服务对象。

此外,物流企业积极参与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改善企业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在物流咨询企业的帮助下,通过建立物流指标体系逐步提升作业效率,通过完善和优化物流网络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供应链的两极发展已成趋势

在一些新兴企业中,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2009年被称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新起点”,有人甚至用“井喷”来形容2009年汽车行业的发展。此外,钢铁行业等资源型企业也积极拓展全球业务,加速全球化进程。面对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必须在利用全球化的服务、创造价值、降低流程费用、流程透明化与标准化、改善业务流程、提供个性化服务、降低可获得时间和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基于上述原因,一方面,企业供应链必须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必须整合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朝着浓缩型供应链的方向发展。供应链的两极发展对物流咨询业提出新的挑战。

创新物流解决方案

冷链物流的盈利模式范文第5篇

2004年12月底,我国商业和物流业向外资完全开放。物流管理作为我国零售企业和国外同行业竞争的利器,已经得到国内大多数零售企业的重视。但目前国内零售企业已在运作的物流体系普遍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出现了以下带有共性的问题:

物流的整体运作效率低物流效率低在零售企业的突出表现是缺货率高。根据罗兰?贝格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在2003年9月对国内连锁零售3个城市5家连锁零售企业的12家大卖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终端缺货率在10%左右,远远高于国际7%左右的水平。对零售企业来说,商品缺货状况将引发消费者的各种反应,最终导致企业的销售损失,据粗略的测算,我国连锁超市每年因商品缺货造成的损失高达830亿元人民币。有关机构研究表明:在美国,连锁零售企业如果购买商品缺货,60.5%的消费者会购买同一类替代品,21.6%的顾客不再购买,14.8%的顾客会到另一家店购买时再实施消费行为,顾客的转店率是17.9%;而在我国,当出现商品缺货时,48%的人会购买同一品种的替代品,15%的消费者不再购买,31%的顾客会选择到另一家店购买该商品,顾客的转店率是37%。这意味着中国的超市将因缺货而比美国的超市损失更多的顾客。

统一配送率不高目前我国零售业的统一配送率不高,因此不少零售业的仓库和车辆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车辆空载率普遍较高,商品的在库周转期一般都在15~30天。而且,我国零售企业的配送规模普遍较小,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的绝大多数配送中心也未达到经济配送的规模,其中约60%的人员和设施处于闲置状态。据有关机构对内地16家比较成功的连锁企业的调查表明:没有一个企业的配送中心对各分店经营的所有商品实行100%的统一配送,最好的达到80%~90%,如北京的华润;少数企业的统一配送率在50%左右,大多数在60%~70%之间,如北京的好邻居(60%左右),西客隆(70%左右)。当然,统一配送率低也有其他原因,如对于鲜活易腐商品、冷冻商品,分店不愿意统一配送,多采用生产者直接送货上门的办法,因此,虽然在国外连锁店的统一配送率也难以达到100%,但统一配送率低肯定将影响配送中心优势的发挥。

物流成本长期居高不下在零售企业中,物流费用占据了整个流通费用的很大比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连锁超市公司的物流成本通常占销售额的4%~6%;冷链配送(包括冷冻、冷藏)的物流成本是常温配送的2.5倍。而在我国,由于超市连锁水平较低,很多超市各有各的供应商和物流渠道,这种各自为阵的渠道策略造成了物流活动分散,采购批量小,库存积压与断货现象并存,使物流成本长期居高不下。据统计,我国零售企业的平均物流成本一般占到销售额的10%甚至更高,一些企业甚至占到企业经营总成本的20%以上,而因物流环节与企业内部其他环节不协调使得运作效率降低所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计算。

信息共享程度低零售企业与供应商以及零售企业内各部门的信息共享非常重要,但我国现存的状况却令人担忧。许多零售企业把已经掌握的信息作为私有财产,不与供应商共享,使得供应商无法获得零售企业的库存和销售信息,结果商品成本提高,零售企业的商品竞争力也就降低了。在企业内部,单就运营和采购来看,两者的必要信息不能充分共享,沟通不畅同样导致了缺货的严重。在商品管理方面,总店采购部门没有很好地把握不同门店的需求差异,使得有些销路不佳的商品长期滞留在货架上,同时也阻碍了更多的畅销产品上架销售;数据管理方面,由于严重缺乏沟通,总部和门店数据库数据严重不符,由于数据的不准确,门店经理对于总部和配送系统给出的补货提示没有信心。

信息化水平低时至今日,国内零售企业的配送中心广泛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人海战术”。以收货为例,目前,有81.2%的批发企业和74.6%的零售企业仍是手工点货,不仅效率低,而且差错率高。尽管国内一些软件公司也专门开发了各种专业的“商业进销存”软件,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现代物流理念的超前意识,大多数产品过于理想化,无法处理配送中心日常运作中的各种特殊、复杂情况,推广应用极为有限。

导致问题的原因分析

零售企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尽管目前我国的零售企业都在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但规模普遍偏小,组织化程度低,许多企业的店铺规模没有达到国际公认的连锁企业的赢利点(14家以上)。据统计,我国现有的连锁商业企业平均每家拥有的店铺数虽达到17家,但不少企业仅有3~4家。规模最大的上海联华超市公司,2003年店铺数虽达2259家,但与美国沃尔玛在全球拥有5,085家分店,法国家乐福拥有10,378家分店相比,差之甚远。此外,要实现规模效应,各个分店本身的规模(如经营面积、经营品种及配套齐全的程度等)也必须具有相应的规模水平。我国大多单体店铺规模十分有限,而且还存在虽然单店数量不少,但在经营上是各自为政的现象,享受不了由大规模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带来的成本分担的好处。由于国内零售企业的连锁经营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这样连锁经营的优势就无法体现,而实现这一优势的物流配送体系也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能,两者之间还没有形成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面对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限制以后的市场格局,如何做大做强连锁经营,形成与外资商业企业竞争的实力,已成为国内零售企业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落后的物流管理观念我国引进物流管理的时间短,许多企业对物流环节的认识程度不够,更多的企业对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仅限于概念层次的了解,国内商业企业普遍缺乏对物流在经营战略与战术层次的综合运作能力。目前,在这方面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其一是重前轻后,其二是盲目跟进。

所谓重前轻后,是指许多零售企业在不断追求规模扩张的时候,只重视前台门店的扩张,而忽视了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从而导致了后台物流系统的构筑及管理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了在前台店铺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企业总利润却在不断下降的利润负增长趋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对前台和后台相辅相成的关系认识模糊,把前台店面的扩张作为经营的重头戏,而对在经营中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的物流系统的构建和管理重视不够,投入的管理力度明显不足,无法满足需求。

所谓盲目跟进,是指目前一些大型零售企业纷纷热衷于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我国绝大多数大型零售企业都是在原来的国营商业企业基础上改制而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而全”的经营思想仍然禁锢着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者的头脑。在“肥水不流外人田”思想的支配下,一些在物流方面毫无擅长的零售企业开始自办物流,另一些企业则仍习惯于依靠自己原有的储运力量。零售企业自办物流,在仓储、运输、劳动力、设备等方面的直接投入浩大,场地、设备的运营、保养费用以及商品周转占用资金等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由于零售企业主要业务集中于市场营销,对储运业务了解不多,加上市场的波动性,使各个企业分散的储运资源利用率不高,车辆装载率低、仓库空仓率大,整体物流环节效率低下,也进一步造成企业总体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在与供应商的关系上,许多零售企业持利益对立而不是利益与共、共同协作的心态。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盈利模式大多处于第二阶段——向供应商要利润。为了获利拼命积压上游供应商的利润空间,比如收取进场费、促销费、管理费等通道费,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纯粹的异常紧张的竞争关系。

在利益方面,零售企业往往无休止地追求自己单方面利益的最大化,忽视了与供应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争取“双赢”的战略协作关系。一方面尽力压低进价,一方面向供应商索取名目繁多的包括进场费、促销费、广告费等在内的通道费用,并采取拖延货款,压占供应商流通资金等违规做法。特别是一些超级终端航母,更是在和供应商的讨价还价上处于上峰地位,不是正和博弈的双赢关系,而是“你死我活”的针锋相对。

在诚信方面,零售企业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2002年国内发生的“华榕超市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曾两次进入“中国连锁商业企业百强”的华榕超市是当年福建最大的连锁商业企业。然而,在2001年末,华榕超市却出现了高达5,500多万元的净债务,其中欠供应商债务达4,200万元,离破产的边缘越来越近。面对这一形势,供应商们警觉起来,很快一些地区便相继发生供应商逼债、砸碎商场玻璃门窗的事件,接下来,加盟华榕的多家超市相继关门,最终导致了2002年华榕超市的倒闭。这一事件道出了零售企业对供应商的诚信的重要性。我国零售企业和供应商的关系如此紧张,必定不可能心平气和的坐下来,本着互信互惠的原则,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的不可能,也导致了零售企业物流管理的低效,从而影响企业的更多赢利。造成如此局面,有相关法规制定的不健全、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等多方面原因。因此,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和机构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造就有利于形成零售企业和供应商有效的合作机制的市场环境,促使双方关系的改善。

信息技术的应用落后信息技术应用的落后也是导致配送中心作业效率低下,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零售企业已逐步开始在企业内部进行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从整体来看,目前的信息化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客户关系管理、连锁门店间的信息化、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数据的准确与数据模型、系统的稳定性等等都是零售企业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落后,许多采用计算机管理但功能不完善,很多物流信息如订货、存货、补货、销货、货物的陈列配置、财务处理等均由人工操作,同时也造成缺乏顾客购买行为的原始记录、数据分析等的信息处理系统,致使很多企业货架空间分配不当,畅销品缺少陈列而滞销品充斥空间。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商店中,约有30%的商品在相当长时间内无人问津。而据业内人士介绍,仅POS系统的应用,至少可使经营成本降低1.5%,营业额提高8%。另外,由于企业间不能及时交换数据,致使发货方和订货方无法掌握订货状况、货物在库在途状况。

我国零售企业有效实施物流管理的对策

物流配送模式的确定物流配送是零售企业物流管理中关键的环节,如今流行的配送模式有自营配送、共同配送和第三方物流三种。采用适当的配送模式,不但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使企业能整合内外部资源,提高物流效率。

各种配送模式各有特色,零售企业应从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关键性和自身经营物流能力等角度(参见图1),根据实际需要,决定企业是自营物流还是利用供应商或借助于第三方的社会物流,或者某些环节使用企业自营物流,另一些环节采用其他物流模式,所有这些并无定式。比如,物流对沃尔玛的成功有极其关键的作用,沃尔玛自身经营物流的能力也很强,所以,它选择了自营这种物流配送模式。

根据当前国内社会物流服务整体水平还比较低的现状,完全依靠社会所提供的3PL服务或物流全程服务尚不现实。一些新的物流企业服务费用太高,远远超出零售企业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并且,由于当前社会物流服务水平一时未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在近几年内,大部分大型零售企业主要还得依靠自身的力量,在改造自身的物流资源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借助供应商或3PL作为补充,如利用物流企业所提供的物流基地和运输设备,相应减少企业自身在物流方面的大量投入。随着社会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逐步加大依靠3PL的比重。中小型零售企业应积极使用3PL所提供的服务,进一步降低新企业开办初期资本的投入,以降低自身的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加强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随着经济和流通的发展,为得到更高的物流效率,企业物流管理已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延伸至整个供应链,通过和链上伙伴的战略合作,提高自己的物流管理水平。就零售企业而言,与供应商的合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供应商可以通过与同业的伙伴关系,运用科技的力量合力削减成本与改善效率,美国著名的零售商J.C.Penny把其存货控制和产品补充系统与其他供应商整合在一起,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可以利用各自的能力与资源,减少重叠的成本。

国外在建立新型的物流供应链战略合作方面采用的典型方法有两种:ECR(效率型消费者对应)和QR(QuickResponse,快速反应)。他们的共同特征表现为超越企业之间的界限,通过合作追求物流效率化。ECR和QR两种方法,对我国的零售企业和供应商都是挑战。零售企业要成功实施ECR和QR,提高物流效率和管理水平,除了要改变观念和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外,还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信息共享为改变我国零售业信息共享度低的问题,零售企业要更新旧观念,开放必要的信息与供应商高度共享,防止“牛鞭效应”,完善物流管理。

成本分担零售企业实施物流管理所需的条件之一就是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方案。目前,我国零售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紧张关系主要就是由此引发的,长此以往,稳定有效的物流系统就成了空中楼阁,难以实现。所以,零售企业要本着合作双赢的思想,和供应商协商成本分担方案。只有保障了供应商的利益,合理解决成本分担,ECR和QR的成功实施才有可能。

绩效评估和利润方案供应商在零售企业的物流管理中做出了贡献,如何评价其绩效并按一定利润方案分配收益,是我们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供应商对整个物流链条利润的上升做了很大的贡献,应该得到应有的收益。如果没有合理和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这个链条很快就会瓦解。

提升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物流作业模式,拓展了以时间和空间为基本条件的物流运作范畴,为现代物流的实现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新的物流经营理念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破土而出:及时化战略(JIT)、快速反应战略(QR)、连续补货战略(CR,ContinuousReplenishment)、自动补充战略(AR,AutomaticReplenishment)等等。这些物流战略和技术的出现都与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也正是得益于此。

但是,目前物流配送系统的信息化可以说“叫好不叫座”,炒得热火,用起来却差强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对物流信息化认识上存在误区,导致了“一步到位实现‘大而全’的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思路,以至于在实施目标的可操作性和过程的可控制性等工程问题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提升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的过程中,应当把握以下三个基本原则:实用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应用信息技术并非越新越复杂越好,而应以实用为首要原则。我国零售企业要量力而行,因为信息技术的投入使用意味着企业高额资金的支出,并伴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产生很强的流通资金约束力,还要占据一定的设施、设备、专业人员对其容纳、对接及日常运行进行看管维护。所以,我国零售企业一定要选用跟自身匹配的信息技术,避免掉入“信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