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粮食安全;供给失衡

人们对关粮食安全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类人认为我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这些人认为,我国粮食生产在近几年虽然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但这是正常的产量调整,可以通过粮食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能够避免粮食短缺;其二,我国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潜在的粮食安全问题。自此它引起了群众的积极响应。怎样确保粮食安全,这也成了人类面临的一大问题。

一、粮食安全的概念以及安全现状

今年7月以来国际粮价大幅攀升,国际社会着实“心慌”了一回。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粮食安全现状到底如何?

(一)产量稳定性。自2000以来,中国的粮食产量在650万吨以上是稳定,只有2003的人均约330公斤,而在2003的粮食进口量仅为208万吨,中国只占4.8%的总产量,临界线不超过5%,而中国人均每日营养摄入量超过安全标准。上述情况表明,中国的粮食生产一直处于低潮,但是还能够自给自足,并且不需要依靠大量进口。

(二)在粮食的主要生产区一定要保证有足够的耕地去生产粮食。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我国耕地面积有减少的趋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从统计的角度来看,并没有达到不可接受的水平。例如1989年我们国家有1.5亿亩,到2003年,这个数值已达到1.8亿亩,有一定的差异和期望。此外,非生产的耕地资源,在中国具有巨大的潜力,有约2亿亩的荒山,荒地可以使用,1亿亩的开发用地。

(三)技术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潜力。我国每年约有超过6000的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的力量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土壤与肥料技术深应用程序使用,可以提高利用率百分之10;漫灌灌溉,节水灌溉,可以显著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到中国复种指数理论值198%,复种指数为159.7%,1996,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提高复种指数5点,是相当于750万亩的种植面积增加。

此外,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率仍在增长的一个较低的水平,并在2020的人口可能会减少,所以我国的未来,在不会出现决策失误的情况下,不会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然而,在中国食品安全的依然问题不容忽视,如果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面积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粮食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改善,食品安全问题是可能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当前应采取的粮食安全措施

我国根本不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但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依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食品安全危机,例如我国现阶段农民的数量越来越少、人均收入低、农业生产条件恶化等不利因素。假如耕地面积减少的实际情况不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快的解决任何威胁粮食安全问题的。

(一)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技术支持系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高质量种子的培育和推广;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以便解决“农业科学技术;提高脚手架”肥料的使用效率,减少农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条件下,是保证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中国目前的人口有13亿,你需要5.2吨的粮食,以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在中国2020的人口数量将达到最大值是16亿,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对中国的食品大的威胁。为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只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三)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问题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我国现在是因为太多的农村劳动力的粮食补贴政策效率低,大量的粮食补贴更多的劳动,劳动收入都不值得一提,不足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城市,不合理的规定,取消限制农民,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根本。

目前世界粮食危机日趋严重,粮食供需矛盾突出,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既要有近忧,也要有远虑,带着深刻的忧患意识,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健全国家和粮食储备体系、加强耕地保护和严格限制粮食的工业化等方面下大力气,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粮食安全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粮食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淑华,文凤春.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黑龙江粮食.2009年03期.

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种粮大户 现状 特点 建议

陆良县是传统的粮食生产大县,是滇东的粮食主产区,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在土地流转政策的支持引导下,陆良县粮食生产逐渐向规模化生产过渡,粮食适度规模生产渐成气候,种粮大户不断显现。为全面了解我县种粮大户的现状,研究扶持种粮大户的政策措施,全县开展了种粮大户有关情况的调查。据调查,陆良县种粮大户总的特点是:大户不大,装备不足,扶持不够,效益不高。

一、种粮大户现状

1.大户不大、大户不多

据调查,我县共有种植大户170户,共种植6373.5亩耕地,户均35.32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马铃薯等。2010年共产出粮食317.96万kg,户均1.87万kg,亩均498.88kg。其中100亩以上种粮户3户,占1.8%,种植面积共541亩,户均180亩,三户共产出粮食32.753万kg。50~100亩种粮户3户,占1.8%,种植面积171亩,户均57亩;产出粮食81225kg,户均27075kg。30~50亩种粮户164户,占97.6%,种植面积5661.5亩,户均34.52亩;产出粮食277万kg,户均16893kg。

种粮大户中,耕地属自有承包地的1020.5亩,短期(5年内)流转来的耕地3916亩,长期租赁的耕地660亩,属其他情况的750亩。坝区7户种粮大户平均亩产达650kg,其中中枢镇黄涛见2010年粮食单产达816kg,在所有种粮大户中属最高水平。

2.装备不足,设施落后

这次调查中也反映出我县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物质装备能力差,农田基础设施落后。170户种粮大户共有农机具154台(套),多为拖拉机等小型农机,户均不足一套。我县种粮大户中位于坝区的仅有7户,其余163户均位于山区、半山区,坡耕地多,交通不便,排灌设施差,机械化作业困难,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精细化生产受到制约,而且生产成本较高。

3.投入不足,扶持不够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对种粮农民的关注不多,关心不够,针对种粮户的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少或没有。随着国家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及农机具下乡等政策的执行力度加大,170户共获各种补贴79.8925万元,各种补贴增加了种粮农民的收入。但种粮户普遍反映,用于种子、化肥、农膜、农药等生产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据调查,由于农民手中结余资金较少,170户每年约需310万元的生产投资大多需贷款或借款,农户反映贷款需要主要是5万以内的小额度贷款,27.3%的农户需要5-10万的支农贷款,主要用于购买生产资料、购买农机和灌溉水源建设。而农村的支农信贷体系不健全,信贷手续复杂、贷款额度小、贷款利率高等问题普遍存在,部份农户转向民间高息贷款或赊欠的办法开展生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生产成本,影响了投入产出比。

4.生产水平低下,效益不高

我县的种粮大户总体生产水平不高,产出效益低,原因是:其一我县的种粮大户96%以上分布在山区、半山区,因自然环境条件差,土地分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耕作粗放,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单产偏低。其二种粮大户农机农具持有率低,机械化生产水平低,生产投入居高不下,生产效率不高。其三种植结构单一、老化,品种更新慢,市场竞争力不强。其四粮食营销体系不健全,销售渠道窄、少,销售不畅,市场效益不高。

二、扶持种粮大户发展的建议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要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当前应认真落实各项政策,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多树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促进陆良县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根据全县种粮大户的现状特点及县情实际,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1.制定落实扶持政策,优化外部大环境,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扶持政策,根据上级政策,制定适应我县实际的配套政策,并落到实处。一是争取国家增加粮食补贴的范围和力度,增加农民补贴;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粮食营销专业组织,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完善粮食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粮食价格保护制度,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根据中央政策逐步提高最低收购价,从而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二是在保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期不变的前提下,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培育种粮大户,保护和调动种粮大户的积极性。

2.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物质装备能力

一是结合中低产田地改造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加大投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路、田、沟综合改造,并向种粮大户适度倾斜,增强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增加金融信贷投入,缓解粮食投入不足。三是提高农机购置补贴率,并给予税收减免,促进农业机械化应用率。全面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四是抓好农资市场监管,保证质优价廉的农资产品充分供应。

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范文第3篇

一、我州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

(一)粮食生产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我州具有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适宜粮食、棉花、甜菜、番茄、蔬菜等农作物的生产,稳步发展粮食生产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八十年代以前,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粮食作物面积始终保持在农作物总播面积的60%以上。九十年代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计划经济的取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快速增长,这也是我州农业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特色产业规模化的重要时期。但是,同期粮食面积在种植业结构中的比重呈快速下降趋势,1995年粮食作物面积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比率低于50%,20__年下降为30.13%,20__年为23.73%,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不可忽视的一个突出问题。20__–20__年,全州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

1、粮食生产缓慢下降阶段。20__–20__年,自治州提出了特色产业上规模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进一步加大特色林果业、棉花和“菜蓝子”等优势产品的发展力度。同期,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市场行情看好,农民在比较效益驱动下,不断扩大经济作物和特色林果业种植面积,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为保障粮食安全,20__年自治州开始建立州级粮食储备制度,当年储备粮食6.8万吨。

2、粮食生产恢复上升阶段。20__–20__年,在国家实行粮食直补、粮食最低保护价、农业税收减免等政策的调控下,农民种粮积极性出现了恢复性的提高。同时,我州也实行了粮食每亩补贴20元的政策,20__、20__两年州财政共发放地方粮食种植补贴2054万元,粮食生产效益明显提高。20__年,全州粮食面积和产量回升到99.89万亩、40万吨,其中地方粮食面积和产量为75.86万亩、31万吨。

3、粮食生产快速下滑阶段。20__年,自治州对粮食的补贴政策由每亩20元下调为每亩10元,20__收购时按每公斤补贴0.07元,州财政两年实际发放地方粮食种植补贴共640万元(其中20__年发放补贴210万元),较20__、20__年降低了1414万元。同期,由于农用生产资料、水费等出现较大幅度的涨价,生产成本大幅提高;棉花等经济作物市场价格快速拉升,粮经作物比较效益明显拉大,而粮食收购价格一直维持20__年水平(1.30元/公斤),粮食生产又出现了快速下滑的趋势。20__年,全州地方粮食面积仅为40.06万亩,总产16.43万吨,其中小麦25.26万亩,总产9.65万吨,成为粮食生产的低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目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相比,总体上来说收益偏低,处于比较劣势的位置,粮食生产也难以成为增加农民收入重要组成部分。20__年,我州小麦平均亩产414公斤,亩收入648.5元,亩成本453.8元,每亩利润为194.7元;棉花平均亩产籽棉317公斤,亩收入1489.9元,亩成本989元,每亩利润为500.9元。棉花每亩地利润比小麦多306.2元,是小麦的2.6倍,也就是说种一亩棉花相当于二亩半的小麦。同样,工业番茄、辣椒每亩地利润比分别比小麦高出360元、1038.2元,小麦的经济效益远远低于经济作物的效益。尽管如此,20__年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仍呈上升趋势,而小麦的经济效益每亩下降32.3%,进一步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2、粮食生产责任不明确,储备制度不完善。

建立粮食行政领导负责制和粮食储备,是实施粮食宏观调控、保持粮食市场稳定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州境内粮食储备已经形成了国家、自治区、自治州级多级储备,较好地发挥了以丰补歉、调剂余缺等功能,但在制度设计和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粮食安全“县市长”负责制不明确。州上对粮食生产的总体要求是做到“区域平衡、略有结余”,对每个县市下达的只是粮食生产指导性计划,而农民种不种粮食是根据粮食生产效益决定。各县市在不能使用行政命令落实粮食生产计划的情况下,可以把希望寄托于国家、自治区、自治州级粮食储备上,并不承担什么风险,最后责任实际上由州委、政府来保大区域平衡。二是粮食风险基金筹措缺乏长效机制。我州粮食风险基金从20__年设立以来,在资金筹措上主要是根据粮食部门对当年粮食供求状况分析后,按照需要储备粮食的数量和运费补贴,提出具体筹集资金的数额,经领导讨论决定。这种粮食风险基金的筹措方式表现出很强的临时性、短期性,常常因地方财力状况等因素而波动,粮食储备规模不确定,缺乏稳定的长效机制,对保障粮食市场长期供求平衡不利。三是储备粮轮换机制不够完善。在粮食市场超常波动时期,由于粮食储备预警和应急体系不健全,不能在粮价过度上涨时大量抛售,在粮价低迷时及时补库或增储,不能充分发挥储备粮的宏观调控作用。

3、垄断格局未被打破,粮食市场化建设滞后。

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是促进粮食流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粮食购销市场放开后,全州粮食购销市场基本形成了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主渠道,其他所有制粮食经营形式为补充,共同参与竞争的市场格局。但是,目前粮食市场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是尚未建立完善的、发育成熟的粮食市场体系。我州粮食生产量小,流出量几乎为零,从粮食市场的现状看,尚未形成规模粮食交易市场,所以在市场的集散作用、价格导向、交易份额和规模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粮食市场行业中介组织发展尚不完善,服务功能和自律作用有待加强。

二是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遗留问题解决难度大。虽然,我州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然存在遗留问题。还没有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国有粮食企业仍然存在机制不活、效益低下的问题。

三是私营、个体等其他非国有粮食企业比重低。非国有粮食流通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在市场中的份额很低,显得势单力薄。特别是缺少一批大型的、有竞争能力的粮食企业集团。

二、关于粮食直补方式的看法

1、关于粮食直补 方式。

为促进农民增收和确保粮食安全,20__年国家出台了粮食直补政策,其目的就是让粮农在市场销售价的基础上再增加一项政府补贴,以提高粮食的生产效益,保证粮食安全。我国目前实行的粮食直补方式有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种,按农民实际粮食种植面积进行粮食直补;第二种,按预计粮食产量计算粮食直补;第三种,按农民向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售粮量,实行价差直接补贴(目前仅新疆采用这一方式);第四种,按农民耕地面积计算粮食直补。第一种和第二种方式,可说是与粮食生产挂钩的直补,不种粮食即不予补贴,对保持粮田种植面积,多种粮,多产粮起到利益驱动导向作用,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式,保证了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缺点是操作难度大(面积、产量核定难度大)。第三种方式,国家付出直补资金时,可保留收购做为调控资源、掌握粮源的权利,且补贴兑付工作易于操作;缺点是对促进粮食生产作用不大(后面将专门分析这一问题)。第四种方式,已和粮食生产和销售完全脱钩,实质上是对农业生产补贴而非粮食补贴。

2、关于粮食直补政策的受益问题。

自20__年实行粮食直补政策以来,新疆一直采取按商品量补贴的方式,且仅限于向国有粮食企业交粮才给予补贴,造成政策杠杆作用不明显。这样粮农的收益由两部分组成,即粮食销售款和政府补贴。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种现象,即政府一方面实施按农民交粮数量给予补贴,粮食收购企业却可能从另一方面压低粮食收购价格,造成粮农收益不能有效增长。如农民按比较效益认为每公斤粮食收益达1.80元就值得种粮、售粮,若政府没有补贴,粮食企业只有支付1.80元才能收购1公斤粮食,农民交售每公斤粮食收益是1.80元;现在政府补贴0.20元时粮食企业则可以按1.60元价格收粮;进一步推理,如果政府补贴达0.80元时则粮食企业就可以按1.00元收粮;政府若按1.80元补贴时则粮食企业不需付款也可收到粮食,粮农交售每公斤粮食后收益始终是1.8元。这样看来,政府对粮农的补贴资金,又通过销收价格再次调整,可以说农民并没有得到这项收益。

那么政府对农民补贴的这0.20元到哪去了呢?去向有两处。一种情况是:如果粮食收购企业按粮食收购成本,加发生的费用,再加按行业平均利润率计算的利润,按此三项之和确定价格进行销售,则这0.20元补贴利益是粮食消费者得到了。如,粮食收购成本1.60元,发生的费用0.10元,按不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率计算的利润是0.10元,三项之和1.80元,如果企业按1.80元销售粮食,这对售粮农民0.20元补贴利益,实际上是粮食消费者受益。另一种情况是:如果粮食收购企业按粮食收购成本,加发生的费用,再加按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率计算的利润,按此三项之和确定价格销售,则这0.20元补贴利益是粮食企业得到了。如,粮食企业将每公斤粮食销售利润由0.10元调为0.30元,销售价格就是2.00元,这时0.20元补贴利益就是粮食企业受益,也就是粮食企业获取垄断利润。

现行粮食直补政策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一是农民向国有粮食企业交售粮食给予每公斤0.20元补贴,不交售粮食或不向国有企业交售粮食是得不到补贴的。粮农出售粮食后得到的收入并不能体现出国家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难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消费者感觉不到国家补贴的实惠,政府仍然不能确保粮食安全,粮食直补政策的实际目的没有达到。

二是在实际执行中占粮食收购主渠道的国有粮食企业,常常把粮食收购指导价变成了“最高限价”,其他没有获得粮食补贴权的非国有粮食企业,也要围绕着这个价格才能收购到粮食。这就引发了粮食市场的不公平竞争,既不利于粮食市场的发育,也不利于加快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

三是粮食补贴导致个体、私企在市场竞争中趋于劣势。新疆对粮农的粮食直补是按商品量补贴的,即农民向国有粮食企业交售粮食给予每公斤0.2元补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粮食农民可得到0.20元直补资金,民营粮食企业收购粮食必须比国有企业高出0.20元才能收到粮食,因此,民营企业收购成本就比国企高出0.20元。因有这0.2元利差就迫使其他企业不得不退出粮食收购环节,形成国企垄断经营的局面,破坏了市场公平性,限制了粮食经营市场化。

3、关于改革粮食直补方式的几点建议。

(1)取消按商品量补贴的方式,统一按粮食实际播种面积进行补贴。现行的粮食直补政策中,补贴依据各不相同,有的是对实际种粮面积进行补贴,有的是对农村税费改革的计税面积进行补贴,还有的是采用商品粮系数等进行补贴。从保证粮食安全出发,应该实行对实际种粮面积进行补贴的办法,执行这种办法的好处:一是直接客观,充分体现保证粮食安全的政策目标,“谁种粮,谁享受补贴”;二是虽然粮食种植面积核实工作较繁琐,但较之计税面积和计算商品粮数量等更易让老百姓接受。

(2)补贴标准应适当稳定,提高到能补偿农民种粮成本并能保证适当收益的水平。具体标准可按过去三年平均粮食种植面积及商品量,以及前三年粮食平均保护价与市场价差额计算,补贴标准水平应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到能补偿农民种粮成本并保证适当收益的水平。现有的直补标准可稳定两至三年,待粮食生产供需趋势转变时,再确定直补标准。允许适当对种粮大户予以倾斜,按土地种植面积实行累进补贴政策标准,以更好地支持种粮大户的生产。

(3)严格补贴程序,加强资金管理,保证补贴资金能够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如果按实际面积补贴实行粮食直补,就必须逐年对粮食种植面积进行核实,必须本着公开、公平原则,进行阳光操作,对粮食种植面积实行公示,经核实后,将补贴计算到户,并编制好补贴清单和到户的直补卡或补贴通知书。在资金操作过程中,应由财政所、农发行、基层信用社签订三方监管协议。

三、建议完善粮食直补的相关配套措施

1、推行农作物保险计划。即通过政府补贴,对主产区的大宗粮食作物提供作物保险计划,特别是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保险,避免自然灾害给农民造成的损失,为种粮农民提供收入支持。在有条件的地方,有重点地选择市县扩大试点范围。

2、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改进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要根据财力的可能,逐步提高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水平,不断扩大和完善粮食补贴的范围与内容,大幅度地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提高单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达到整体上的优质高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扶贫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粮食生产、销售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范文第4篇

一、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

2004年,我国开始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进行试点,这一政策的实施对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产生了直接影响,推动了农村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1、推动了粮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据调查显示,湖北省监利县粮食补贴资金已由2004年的2963.61万元增加至2013年的23151.59万元,2004年至2013年农业补贴资金的总额呈稳步递增趋势。政策实施十年来该县粮食产量首次实现“十年增”。该县以恢复粮食播种面积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单产和发展优质专用粮食产品为重点,以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为手段,把粮食生产与优势区域布局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加强宏观调控,落实扶持政策,促进粮食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形成,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查数据显示该县2013年粮食总产量比2012年增加2.8亿斤。

2、耕地抛荒现象减少。随着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其他相应措施有:加大反哺农业扶持力度、加快土地平整步伐、实行农村土地流转、改变粮食补贴方式、加大粮食补贴力度、实行组织合作化。这些惠农政策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了国家对粮农的重视和帮助,不少农民放弃外出打工的念头,留在农村种田,这样大大减少了耕地抛荒的现象。监利县自实施“粮补”以来,抛荒现象逐渐减少。图1显示,仅6.78%的人抛荒,减少种植面积,说明“粮补”政策在监利县的实施改善了抛荒现象。

3、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增加。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让农民切实得到利益。监利县政府通过严格执行“五到户”和“七不准”的政策,确保种粮补贴资金不折不扣地兑付到种粮农民手中。另外,粮食补贴由单一的粮食直补到2005年对水稻良种的补贴又到2006年对农资综合直补,再到后来对油菜、小麦、玉米、棉花良种的补贴,逐渐完善的惠农政策让农民的种植成本降低,由此以来,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所提高。以下是我们调查的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图2显示,49.23%的农民认为“粮补”政策对种粮积极性有一些促进作用但不大,而13.04%的农民认为大大提高了种粮积极性。

4、粮食补贴政策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粮食增产也使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推行下,监利县的粮食产量年年大增收,让农民的口袋也慢慢鼓起来了,农民生活也得到了一定改善。图3显示,53.52%的农民认为补贴力度不大,对生活的改善效果不明显,42.25%的农民认为相比以前,生活有一定改善,只有少数人认为生活明显改善。国家的惠农政策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农业物资价格随之上涨,因此农民的生活改善不大。

5、促进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实行粮食补贴方式改革,将原来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使农民得到间接补贴,改变为直接补给农民,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不会受到影响,而且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和价格,可以增加农民卖粮渠道,促进农民学习和运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根据市场需要,调整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改进粮食品种,生产更多适应市场需要的优质农产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行粮食补贴可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有效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实践证明,实行粮食补贴方式改革有效地减轻了国家在粮食收购、存储和销售环节补贴的压力,腾出原来用于流通环节实行保护价补贴的粮食风险基金,用于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而且由“暗补”转向“明补”,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后就相当于政府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

二、粮食补贴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对粮食产量大县的实地调查后,我们发现,现阶段的粮食补贴虽然在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种地负担、缓解耕地抛荒现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目前还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在一些方面还不是很成熟,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类问题。

1、政府对粮食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调查发现,有近三分之二的农民对粮食补贴政策是一知半解的,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清楚政策的具体情况。大部分的农民还处于被动的状态,政府发给自己补贴,按照要求,凭借相关证明,就去领取相应的数额,没有一个合适的渠道去全面了解自己的权益。虽然现在采用的是“一卡通”或“一折通”的形式发放补贴资金,降低了中间环节克扣的可能性,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补贴发放渠道,但是实行政策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的种植压力,更重要的是让政策走进农民的心里,使其全方位地了解政策,合理地维护自己的权益,让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国家的惠农政策。在对监利县粮食局领导的访问中,我们了解到,按照粮食补贴政策的规定,政府分别从粮食、农资、各种农作物良种三方面进行了补贴。但是为了降低工作量,监利县粮食局采用了综合发放的形式,即将各类补贴总和一起发放给农民。但是从农民的角度上看,他们仅仅知道自己获得了多少粮食补贴,并不清楚自己到底具体获得了哪些补贴,可见政府政策宣传力度不大。

2、直补政策资金难以弥补种粮成本的持续上升。近几年,农业物资价格不断攀升,而且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不是一种短期现象,而是近阶段农业发展的常态,直补资金赶不上农资价格上涨的幅度,不足以有效应对农业生产成本的快速上升,农民的种植压力也不会也短期内得到有效缓解。图4显示,71.21%的被调查者认为补贴金额没有这些农业物资价格上升部分来得多,19.70%的被调查者认为补贴与农业物资价格上升部分持平,仅有6.06%的被调查者认为补贴比农业物资涨价区间来得多。

3、直补政策无法显著改善农民生活。关于“粮食直补政策对您的生活影响”,调查发现53.52%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影响,42.25%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活有一定改善,仅有4.23%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活改善明显。由此可以看出,近几年,农民虽然受到了国家的优惠政策,获得了相应的补贴,但是从总体上看,国家发放的补贴对他们整体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小的。种植是农民唯一的收入来源,但是近几年物价起伏不定,农民的收入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国家补贴虽然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在市场大背景下,补贴毕竟只是冰山一角,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直补政策难以刺激种粮面积持续增加和粮食持续增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监利县采用的是土地分配制,即每户按家庭人口数分得土地,耕地面积是非常有限的,也有不少农户也会选择租用外出打工的家庭的土地进行种植。但是由于市场的原因,大部分农户的种植收益并不是很高,所以很多农户不愿意去扩大自己的种植面积,认为付出的劳力和收益是不对等的。关于“实行粮食直补后,您的种粮面积有哪些变化”,1.70%的被调查者认为补贴后比补贴前多,38.98%的被调查者认为补贴前后没有变化,52.54%的被调查者认为种粮面积与补贴没有关系,仅有6.78%的被调查者认为面积减少。

5、直补政策引发土地纠纷和制约土地流转。直补带来利益关系调整,以往强迫农民土地流转和征地补偿不到位的,农民要求纠正或提高补偿标准;许多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纷纷弃城返乡,他们有的索要原有承包地,有的将原转包给种粮大户的耕地转交自己的亲属耕种,担心自己失去土地,从而引发新一轮土地承包纠纷。同时,也使种粮大户的规模变小,影响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也进一步强化了小农生产方式。

6、直补范围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尽管以计税面积和计税常产为补贴依据简化了补贴程序,但却是变“粮补”为“地补”,由此引发的问题包括:粮田撂荒、双季改单季等都能照样领取粮食补贴,违背直补初衷;存在土地承包关系的情况下,直补资金往往由原土地承包人获得,流转后实际种粮人没有享受到政府的相关粮食补贴;以计税面积或常产为补贴标准忽视了“黑地”问题,农民长期耕种的“黑地”不能领到补贴款,尽管2005年财政部出台政策将“黑地”纳入粮食直补范围,但至今仍有一部分“黑地”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政府对粮食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直补政策资金难以弥补种粮成本的持续上升,直补政策无法显著促进农民增收,直补政策难以刺激种粮面积持续增加和粮食持续增产,直补政策引发土地纠纷和制约土地流转,直补范围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等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粮食直补依据农民实际土地面积进行。在监利县调查农民最希望粮食补贴按什么标准来发放,59%的农民希望按自己家的土地面积来补贴。因此,按农民的实际种粮面积来发放补贴可以激励种粮农民多种地,这样就会大大减少土地抛荒现象。同时可以使粮食直补资金补贴给那些在真正种粮的农民,而不是那些虽承包了责任田,但实际不种田已外出打工或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

2、构建粮食直补资金科学化、制度化的动态变动机制。建立直补总额同国家财政收入总额互动增长的长效机制,补贴要有一个合理比例,而不应根据粮食丰欠或粮价的高低频繁变动。政府应该大力支持鼓励农户种植良种,使用有机化肥和符合国家标准的农药,提高粮食的产粮和质量。在监利县的研究调查中,由于有机化肥和符合标准的农药价格比普通化肥和农药的价格高出许多,大部分农户没有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因此政府应当大力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并补足使用普通化肥和农药的差价。

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基层农机 推广工作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0-0214-02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大力发展农业过程中,为国家经济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下,农业生产效率偏低,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为了促进现代农业生产取得显著效果,需要加大基层农机推广力度,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但是,由于手段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基层农机推广时面临着一些问题,限制了基层农机的有效推广。基于此,为了最大程度的增强农业生产水平,需要采取合理的手段实施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确保现代化农业生产为经济增长做出巨大的贡献。

1 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基层农机推广过程中,部分地区由于对基层农机推广工作认知不足,导致农机推广工作未能有序开展[1]。在经济发展期间,有着地方政府对扶持经济支柱企业和工业企业等予以了高度重视,因而在基层农机推广方面的资金与精力投入力度不足,从而对现代农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农机服务体系不完善,没有对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起到指导作用,继而造成在实施基层农机推广工作时存在诸多问题。

2 有效解决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加大宣传与扶持力度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大桥镇位于市境东部,面积达48.4平方公里,该地区的总人口数量是2万人,包含了10个村委会以及1个居委会。当地以农业种植为主,生产的内容包括油菜子、玉米、大麦和棉花等。近年来,在农机管理服务站的帮助与指导下,不断加大了基层农机推广力度,年发放技术宣传资料5万余份,组织各类技术培训班30余期,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800余人次,悬挂横幅、张贴标语近千个,全镇拥有联合收割机185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秸秆还田机138台(套),粮食烘干机23台(套),稻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到75%以上,同时粮食烘干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有效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进而为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大桥镇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了促进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利保障,地区开展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但在开展工作期间,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实施时存在着诸多问题,降低了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效率。因此,为了有效解决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中存在问题,需要加大宣传与扶持力度,通过运用电视、网络和广播等媒体对基层农机推广加以宣传,如加大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的宣传力度。同时,农机推广人员还可以向农户发放宣传资料,耐心的向农户接受农机的使用情况,并且定期举办还田技术培训,使得农户在操作秸秆机时,掌握丰富的秸秆还田与利用方法等[2]。为了促进农户实施机械化生产,农机推广人员向农机介绍相关奖补政策,鼓励农户实施机械化生产。

此外,在粮食生产期间,也要实施基层农机推广,确保粮食生产的全过程实现机械化,从而提高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开展的质量。为了有效解决基层农机推广时存在的问题,需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大力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项目补贴、政策性保险与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合理的利用各项扶持资金,增强补贴资金的利用率,为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依据。

2.2 建设农机科技示范基地

在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确保推广工作有效开展,并解决农机推广时存在的问题,可以建设农机科技示范基地,从而为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创造有利条件。

地区可以将粮食生产、蔬菜生产等作为主要对象,通过构建粮食、蔬菜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示范基地,为基层农机推广搭建有利的平台。同时,还能够建立畜禽养殖与渔业生产等示范基地,对农户实现机械化生产予以指导。另外,大丰区大桥镇加大秸秆收贮运体系构建力度,通过建设5000吨以上的规模化秸秆收贮中心,推进和发展对秸秆予以多种形式的利用,尤其是将秸秆以基料化、能源化与饲料化等还田利用[3]。同时将秸秆的配混、青贮与氨化等技术加以推广。此外,在种植与收获过程中,充分利用机械化,采用联合收割机进行作业,继而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选择食用菌栽培品种时,适当的将麦秸秆作为培养基。对于大蒜、果园等种植区域,可以将秸秆覆草还田技术进行推广,使得秸秆以多渠道消耗,从而合理利用秸秆,加快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进程。

2.3 实施农机安全生产

在现代农业生产期间,为了最大程度的提升生产效率,为地区经济增强奠定良好基础,需要搭理开展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利保障。为了解决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手段解决问题,为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进行发挥主要作用。为了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要实施农机安全生产,通过建立“一岗双责”制度,为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起到指导作用。在农机生产时,农机推广人员要排除安全隐患,并且加大农机监理装备的建设力度,从而提升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4]。此外,还需要丰富机具的配备,在还田过程中,也采取机械化,最大程度的提高还田效率与质量。同时,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开展期间,也可以加大高效植保机械和烘干机等机具的推广力度,将更多的机械设备向农户推广,从而为农业机械化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农业机械化生产得到有序发展时,才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利保障,也为经济增长发挥关键作用。

结束语

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必须对生产模式加以转变,通过加大基层农机的推广力度,继而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利途径。但是,在基层农机推广期间,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机推广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农机难以得到普及,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一定要对基层农机推广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采取合理的手段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田效雨.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11):22-22.

[2]杨明平.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机,2015(5):10-10,12.

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范文第6篇

粮价降 肉蛋跌 食油小幅涨

今年一季度,粮食市场价格持续高价运行,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3.58%;进入二季度粮食价格开始回落,仅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个百分点;三季度农产品价格不仅跌幅增大,且涉及的面也在扩大,价格总体水平出现负增长,总指数比去年同期下跌了2.53个百分点。8、9月份粮食价格开始回升,10、11月保持稳定。目前国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已比国际市场每斤低1角至3角。

据物价局监测显示,2005年食用油价格小幅上涨;肉禽蛋价格继续下跌。

虽然近年来我国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总产量也大幅增长,但从市场供需看我国植物油供应缺口仍然不小,因此,花生油和色拉油价格有所上涨,菜籽油价格平稳。

今年下半年肉蛋禽价格一路走低。牛羊肉的价格从17元/公斤、18元/公斤落至16元/公斤、17元/公斤,猪肉的价格下降到10元/公斤以下,鸡蛋价格为5.8元/公斤。

肥料上涨,长效机制“缺位”

今年上半年的粮价下跌和肥价上涨,已使粮区部分农民增产增收的好年景,再一次面临新的挑战。据有关部门测算,由于粮价下跌和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使农民种粮每亩比上年多支出20多元。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9000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小麦收益情况调查显示,今年全国农民种植小麦平均每亩纯收益为166元,比上年减少33元,下降16.6%。小麦收益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肥料、种子等生产投入增加和小麦价格下降。

据国家发改委对粮棉主产县市监测,今年以来截至8月底,化肥价格依然有较大幅度上涨,6月份全国尿素、钾肥、复合肥等主要品种零售平均价同比涨幅已接近、个别地区甚至超过20%。

能源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者利润造成了“挤压”,农民不可避免地成为为全年价格总水平稳定“支付代价”的群体。对此,相关部门一直在寻找解决之道,以保证农民从农村税费改革中获得的利益不致“缩水”。

“有关部委从去年就对大型化肥生产企业的化肥出厂价实行限价措施,但是效果不明显。”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市场研究室主任韩一军说,“真正的问题是,粮食价格再上扬的空间很小,这对粮食主产区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考验。”

从中长期看,破解中国粮食生产和粮农收入波动问题任务迫切。真正的挑战,在于中国粮食生产稳定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长效机制仍然“缺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徐小青研究员认为,“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从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出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粮食物流困局亟待破解

粮食物流是粮农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的粮食物流企业正面临着以高过国外同行10%以上的流通成本,与之在同一市场上进行竞争。此外,铁路,交通体制改革的滞后,也使物流在运输方面遇到较大“瓶颈”。据调查,国内粮食从生产区运到销售区的流通费用,占在销售区的粮食销售价格的30%到35%,而国外如加拿大则是20%到25%。

目前,我国储备粮库主要分布在东北、黄淮海以及长江中下游粮食产区,东南沿海销售区库容相对不足,中转设施也相对落后,港口接待能力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以东北为例,黑龙江粮食南运,走铁路加水运到广东,流通费用占销售总成本的35%左右,如果从大连口岸出口粮食,流通费用占30%左右,撒漏损失一般占3%至5%。而欧美国家流通费用率最高不超过25%,撒漏损失不超过1%。

据国家粮食局粮食行政管理司司长何毅透露,我国制定的粮食物流发展目标是通过10年的努力,完善重要粮食物流节点设施,建设和完善粮食运输设施,配套建设物流信息和检测体系,在此基础上建成高效、顺畅的跨省粮食现代物流主要通道,实现跨省粮食物流的散装、散运、散存和整个流通过程的无缝化连接。为了实现这一个目标,今年国家还出台了《全国粮食现代物流十年规划》作为实施方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官员日前透露,我国将重点建设东北、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以及京津地区等五大粮食现代物流通道。为提高东南沿海地区的散粮接卸、中转能力,我国将争取用5到10年时间,在浙江、福建、上海、广东一带建设10多个粮食港口中转库及专用码头。这样一来,我国东南沿海港口年接卸散粮的能力可以达到3000万吨以上。此外,我国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进行由铁路“包粮”改“散粮”的运输试点,也将大大缓解我国粮食运输疲软的现状。

明年多少政策可期待

明年对中国特别是中国农民来讲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延续2600多年的中国农业税将走进历史博物馆,9亿农民轻装前进。我国总体上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从近期国家农业政策的取向看:农业部要求各地做好稳定冬小麦等粮食面积,积极发展特色杂粮杂豆;国家发改委也通知各级地方粮储做好市场供应,要求主销区粮库的储备量要有“6个月销量”的存量,并指出从长远看国内粮食将供求偏紧。

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范文第7篇

一、我市粮食生产现状

(一)粮食生产情况:20__年,我市粮食生产扭转了连续减产的局面,出现了多年来止跌回升的好势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达到19.77万亩,粮食总产量12.87万吨,其中小麦种植面积9.13万亩(冬麦1.44万亩,春麦7.69万亩),比上年增加63.2%,小麦总产量3.35万吨。同时依靠科技推广,引进良种良法,小麦单产量也有所提高,由上年的平均亩产300公斤,提高到平均亩产350公斤;玉米种植呈现恢复性增长,20__年玉米面积达到8.92万亩,比20__年增加2.85万亩;20__年玉米种植9.57万亩,比上年增加7.3%,玉米总产量8.52万吨;水稻种植面积1.2万亩,比上年增加20%,产量0.9万吨。

(二)粮食消费情况:20__年,全市总人口21.5万人,根据社会粮食调查,全市平均每人每天消费口粮400克左右,全年每人消费口粮在160公斤左右,全市人口年消费小麦约近35000吨。按全市每年消费量35000吨,仍有20__吨粮食缺口。但我市处在粮食产销结合区,外来小麦制品(主要是__、__面粉)及大米(东北、江苏大米)进入我市粮食市场。预计20__年我市粮食市场将趋于平衡。

(三)粮食种植收益情况:

小麦种植效益分析:按每亩计算,翻地费:28元;切地费:16元;播种费:12元;收割费:30元;磷酸二铵:15公斤(260元/袋、每袋50公斤)计78元;尿素:20公斤(75元/袋、每袋40公斤)计37.5元;麦种:25公斤/亩(3元/公斤)计75元;水费:75元;(用高价水,水费150元/亩);“两工”款(二轮承包土地):50元(国有土地承包费为100元/亩)。按二轮土地种植小麦的投入计算,每亩总投入为401.5元。

国家对小麦种植每公斤价外补助0.2元,小麦产量按350公斤/亩计算,农民得到价外补助每亩70元,自治区对小麦种植每亩综合补贴94元,农民共得到补助164元/亩。20__年小麦单产350公斤/亩,按收购价1.6元/公斤计算,农民每亩收入在560元,加上164元/亩补助款,每亩收入724元,加上麦草收入50元/亩,实际每亩毛收入774元,减去总投入401.5元,每亩小麦纯收入372.5元。由于小麦种植管理简单,宜种宜收,风险低、省劳力,相信有国家自治区及地方优厚的补贴政策,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将逐步提高。

玉米种植效益分析:玉米种植在__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__北疆地区玉米种植的大市和高产区。我市玉米产量一般在750—1000公斤/亩,玉米价格按1.3元计算,亩毛收入在1000—1300元,去掉成本500元,亩纯收入为500—800元。从比较效益分析,近三年由于__天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进入,我市玉米市场收购价格由20__年的0.75元/公斤,提高到20__年的1.36元/公斤,20__年的1.4元/公斤,预计20__年达到1.45元/公斤,平均纯收入高于棉花纯收入200—350元/亩,农民对玉米种植有很高的积极性,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我市粮食生产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目前,我市农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突出表现在耕地灌溉用水紧张,这样造成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差,遇到突然的干旱天气使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据调查,全市98.8万亩耕地有三分之一处于缺水状态,每年我市因缺水造成农作物减产15%--25%。

2、粮食增产技术创新乏力。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农民受知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局限,大多数自己不能解决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在粮食品种调优、病虫害防治、机械化耕作方面,步子迈得不大,限制了收益的增加。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由于经费不足及推广体制的制约,目前农村现有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方式仍停留在原有水平上,粮食增产新技术、新品种不多,能够提供的服务与农民的要求相差较远,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因此,农业科技普及程度还需提高,农业生产服务指导有待加强。

3、农资价格涨幅较大,加大种粮生产成本。近几年农资价格均呈上涨趋势。据调查,20__年,二铵(进口)、二铵(国产)、尿素的市场平均零售价格分别为5.04元/公斤、4.24元/公斤、1.95元/公斤,较20__年分别上涨了61.54%、51.43%、8.3%;棉花、玉米、小麦种子的平均市场价格分别为6.8元/公斤、5.6元/公斤、3.3元/公斤,较20__年分别上涨了30.77%、9.8%、37.5%;地膜平均市场价格为14.7元/公斤,较20__年上涨了13.16%;农用柴油销售价格为5.7元/公斤,较20__年上涨了18.75%,农资价格上涨,提高了种粮成本。

4、粮食规模化生产能力不足,转化增值能力弱。全市粮食生产的品种布局不规范,一乡一村一个品种的局面比较普遍,优良品种生产基地建设还没有形成优势,粮食产品转化增值数量有限,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拉动能力不强。

5、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比较,亟待改善。目前,全市粮食储备库总仓容量为56000吨。但大部分仓库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年久失修,无法使用,现实际有效仓容量为35000吨。随着小麦和玉米面积的不断扩大,现有仓储容量远远不能满足粮食仓储的需求。

6、农民科技培训有待加强。农民接受新知识的意识不强,大多数农民还存在着凭经验种地的习惯,必须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科技素质。

三、确保粮食稳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产出率

一是多途径筹集资金,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搞好田间排灌、高新节水灌溉和干支渠道防渗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消除水利隐患,提高整体抗旱保收能力。同时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二是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争取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和以工代赈等项目进行低产田地的改造,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三是实施沃土工程, 提高耕地质量。切实加强耕地土壤养分跟踪监测,重视地力培养,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秸杆还田和旱地覆盖含量,改良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培肥地力,提高耕地整体质量,提高农田的高产出率。

(二)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采取宣传教育、示范带动、扶持引导等多种形式,强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产和高效农业。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落实各项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和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建议国家、自治区进一步加大粮食补助力度,改变补贴方法,取消按种植面积补贴的模式,提高粮食卖给国家部分的补贴标准,增强价格杠杆作用;在种植的良种购买环节实行良种补贴,从而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的增加和国家粮食收储公司的收购数量。20__年,我市粮食种植面积20.06万亩,粮食总产量为12.71万吨;到20__年,粮食种植面积预计达到31.7万亩,粮食总产量21.9万吨;2015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4.2万亩,粮食总产量24.39万吨; 2020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43.7万亩,粮食总产量34.19万吨。

(三)做好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仓储能力和水平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维修工作。要以企业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通过规划引导、重点扶持等方式,进一步优化粮食仓储设施的区域布局,建设和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粮食物流中心,适应粮食流通形势的变化要求。在做好新仓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旧仓的维修改造工作。旧仓改造的重点是仓房密闭改造、保温隔热改造以及其他影响粮食储存安全的改造,来不断完善粮食仓储设施功能,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建设城市粮食应急成品库,保障全市居民粮食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20__年,全市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20.9万吨,需要仓储容量为7.08万吨,现有实际仓储容量为3.5万吨,要缓解我市粮食仓储紧张的现状,需新建 10个3500吨的标准化库房及辅助设施设备,估算总投资为20__万元。到2015年,预计需要新建19个3500吨的标准化库房及辅助设施设备,估算总投资3080万元。

二是积极推动粮食产业化园区的建设,借助粮油加工企业退城近郊的机会,多渠道吸引资金,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以仓储为基础,以工业加工为龙头,以物流为中心,功能配套的产业集群。建议加快建设__市粮食铁路专运延伸线项目,专运线长度3000米及站台,估算投资约7000万元;建设与铁路专用线相配套链接的装卸货场项目,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估算投资约5000万元;面粉厂扩建项目,年生产面粉7万吨生产线,估算总投资20__.86万元;万康油脂厂搬迁、扩建和技改项目,生产能力扩大到1万吨,估算投资约9000万元;玉米精粉年加工玉米5万吨项目,估算投资8000万元;搬迁和扩建粮食烘干塔项目,估算投资约5000万元。

(四)实施优质粮产业工程,提高粮食竞争力

加快粮食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搞好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品种、实施优质粮基地建设。一是科学布局,推进粮食生产的区域化。重点抓好西大沟镇、甘河子镇、百泉镇、四棵树镇、吉尔格勒特乡等粮食主产区的工作,使之形成一个集引、繁、育、推为主的结构调整新格局,引导推动全市农业向“两高一优”( 高产量,高效率,优质产品)方向发展;二是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推进粮食生产的优质化。三是坚持粮食生产无害化。建立健全粮食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由农业、环保、工商部门实施对农药残留检测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加强作物病虫鼠害综合防治,强化测报一体化,积极利用电视广播播报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最大限度的实现减灾增收。

(五)要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技创新,为增产增收提供科技保障

一是继续实施良种工程,稳步发展杂交小麦、杂交玉米,扩大优质小麦、优质玉米面积,结合市场需求引进和推广适销对路的优质粮食品种;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全市农业科技力量和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加强粮食增产技术创新和推广,并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通过开展高产优质技术培训和示范,积极推广应用农业科技。三是通过加强标准良田、新型农机具引进、病虫害防控、粮食加工转化等的建设,进一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耕地资源,利用效益,主成分分析,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F30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1-0162-08

耕地资源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对农业和国民经济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1-3]。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粮食自给率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内粮食的生产与消费,农业的发展方向[4-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耕地供给表现出不断减少的态势,已经使我国粮食需求与耕地供给呈现出一种紧平衡[7]。耕地数量平衡与质量下降的错位已成为我国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在后备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保护并提高区域内现有耕地的质量[8],持续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益,是解决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提高,除受区域自然条件的制约外,还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种植方式、耕作习惯、投入能力和农田设施建设等密切相关[9]。我国耕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耕地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10-11]。我国山东[12]、广东[13]、湖北[14]、江苏[15]、和贵州[16]等诸多省份耕地利用效益已经呈现下降趋势。国务院新近通过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也再次强调了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性,并为耕地保护与粮食生产制定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和更加详细的措施[17]。

多年来,河南省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供给和安全方面的作用将日益凸现[18-23]。河南省作为全国的粮食主产区,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10%以上,在全国粮食安全保障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耕地资源利用中表现出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随着河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资源利用中诸多相关因素不断发生变化,粮食生产出现了不稳定和较大波动的现象,对区域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和探讨区域耕地资源利用中的影响因素,有助于认识和揭示区域粮食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对制定和调整相关的耕地资源利用政策,改进耕地资源利用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99年、2002年、2005年和2008年河南省的耕地利用效益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河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主要因素,提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研究区概况

河南省是中国历史上农业开发利用最早的地区之一,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土地质量分布差异明显。它处于中国地势的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形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山地、丘陵、平原(包括盆地)面积分别为4.44万km2、2.96万km2、9.30万km2,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6.6%、17.7%、55.7%。西部以山地为主,中东部绝大部分是平坦广阔的平原。平原地区以沙颍河为界,以北是以黄河为主体的冲积扇平原,以南则为淮河及其支流泛滥冲积和洪沼堆积而成的低缓平原。在平原边缘与山地交接地带为洪积平原区。根据2009年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土地总面积16.55万km2,各类土地面积为:耕地11 889.56万亩;园地470.87万亩;林地4 527.84万亩;牧草地21.57万亩;其他农用地1 512.24万亩;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 824.15万亩;交通运输用地182.55万亩;水利设施用地273.24万亩;未利用土地2 277.43万亩;其他土地851.01万亩,人均耕地1.20亩。全省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15.38万亩,建设占用耕地14.67万亩,适宜开发为耕地的未利用地较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2 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耕地利用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耕地利用效益是指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被人类社会实际利用后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果的总称[24-25]。效益指标是参与耕地利用效益强弱的因素,是进行评判耕地利用效益强弱的直接依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层次,其影响的因素也会有所不同。选择的因素应相互联系与作用,共同影响和决定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益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