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物流基本特征

现代物流基本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现代物流基本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物流基本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流业 交通运输 发展 对策

在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纲要规划中,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是重点内容,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运输,我国物流业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的联动发展在近年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但如何突破现有瓶颈,迎来更大发展,亟待研究。

一、现代交通运输

现代交通运输准确应该是指依据系统运输理论以及现代商品经济发展对运输的各种要求,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追求整个系统的高效服务和控制低成本的双层目标出发,通过各种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从而建立拥有适应现代经济和技术发展基本特征的交通运输系统。现在的交通运输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是实现交通运输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受到物流企业形式的单一传统发展的影响,使其相对应的交通运输经济还以服务单一、大批交易量订单等粗放型形式为特征。因此,物流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必然制约了现在“粗放型”特征的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

二、现代物流

物流活动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设计、规划、包装、运输、保管、装卸和搬运。物流信息、物流成本、物流服务质量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并且其能够有效提升商品附加值。从商品价值理论的角度出发,产品或劳动服务的价值有形态价值、占有价值、空间价值、时间价值、心理价值五种不同的价值形态。而现代物流通过仓储、运输、保管等方式不仅有效缩小了供需之间的空间距离,并且使发生在不同时间的生产、销售、消费能够同步进行,从而实现了商品价值的时间与空间的统一。现代物流通过便捷、多样化、低成本、个性化的服务提高了顾客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偏好。

物流业是一种商品中介的载体,显而易见物流是商品流通的基础,但商品流通方向又受到其目标市场的引导。从而,物流业贯穿在商品的供应、销售、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在每个具体的环节构建中,都应该用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最大的物流效率,从而形成企业的综合物流系统。综合物流系统主要包括仓储、综合运输模式、售后运送等子系统。由于物流成本逐渐增大,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在战略目标与资本的约束下,难以实现综合系统运作模式。许多物流企业以单个物流子系统运营,交易成本高,并且在市场分散环境下,各综合性物流企业很难形成。

三、交通运输与物流业发展的联动机制

自然情况下,商品的空间和时间状态是相对稳定的,但运输的再分配、搬运、运送等活动恰恰是改变商品时间、空间状态的主要手段,它也就能以不同的方式地实现改变商品时间和空间状态的全部任务。在上述现代物流概念产生之前,乃至在今天,很多人都将运输简单的等同于物流。究其原因是表面上物流中的物理部分主要是由运输活动来完成的,运输是物流功能的体现。据调查,在物流成本中货物运输费用往往占到总成本的60%之多。从上述论证中很容易看出,现代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实现与科学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其对物流运作的要求以及对物流营运效率的影响;而现代物流的规划与运作也必须借鉴目前实际的交通运输的能力和允许范围。

四、交通运输管理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一)推进道路物流业的发展

道路物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道路货运业与物流业的共同发展,有效实现节能减排的重任。道路物流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通过市场行业准入制度的完善推进物流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交通资源利用率,也是提高货物运输市场规范化的必要途径。企业经营面临的顾客化、不确定性、竞争的外部环境的改变也使得道路运输企业由以前单纯为提高利润而降低成本转变为更多地考虑提升顾客满足度、资源集约利用以及环境保护。

(二)运用新型运输工具和替代能源

成本控制作为物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在物流业与运输经济联动发展机制下,如何降低物流成本中的最主要部分货运成本成为联动发展的根本动因,而降低货运成本就要从运输工具和能源入手。在货运发展的时间方面就要进一步提高重型专用车辆的比重,大力发展集装箱牵引车和重型柴油车,给适合长距离运输的液态以及气态货物的特种车辆、散装货物、冷藏货物等车辆的购买给予补助与政策优惠。各种高科技新型节能运输工具的应用也将使物流企业降低运输成本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资源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新型能源的使用也将推动货运成本的有效降低,比如现在一些试点省份已经实施的正大力推广使用乙醇汽油,这种汽车维持原动力性能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发动机不需改造并且尾气排放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及碳氢化合物均减少三分之一以上、能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三)有条件地推进现代化交通运输业

我国公路运输现代化方面还有许多具体问题有待解决,比如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仅仅依靠资金投入来增大货运能力的手段已经变得不可行了。当前的公路货物运输系统需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才能实现现代化,先进的技术装备是硬条件,科学合理的运输调度是软条件,两者的结合就能在单位的公路货物运输资源上挖掘出更大的运输潜力。推进我国公路货运现代化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管理现代化,二是装备现代化。在管理现代化方面,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调度新体制,同样的货运量下,实现省时、省力以及资源的节约。

五、结语

交通运输对物流业的发展影响机制是复杂的,笔者根据工作经验,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是有限的,总之,政策和科技是作为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两者都得到重视,才能促进现代物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奕凌.我国物流业集群式建构的动力机制分析与路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l(1).

现代物流基本特征范文第2篇

(一)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支持集聚区研发设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技术服务、展示交易等可以显著提高集聚区发展水平的公共服务平台;年度考核优秀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服务业重点项目。重点支持列入和2012两个年度省服务业重点项目计划的现代物流、商贸流通、商务服务、居民服务项目以及电子商务、云计算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项目和其他需支持的重大项目:

1、现代物流业。省级现代物流集聚区建设项目;与制造业配套的采购、仓储、配送等第三方物流项目;以商品贸易、批发配送为主的专业物流中心;物流标准与技术推广工程;行业性、区域性及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和改造提升项目等。

2、商贸流通业。商业连锁经营和配送;农资连锁配送;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城市大型农贸市场副食品安全检测服务体系。

3、商务服务业。国际化、专业化、贸易型为主导的品牌会展;鼓励会计、审计、评估、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发展连锁加盟,培育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大型中介法人机构。

4、居民服务业。面向城市居民生活服务、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便利性、具有公益服务性质的健康、养老、家政、社区服务等居民服务业项目。

5、新兴服务业。电子商务、云计算服务、物联网服务、数字文化、工业设计、环境服务、三网融合、增值电信、科技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领域能显著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点项目。

6、其他。省级服务业重大规划课题研究项目,省级服务业重大推介、宣传项目等。

(三)总部经济。地方新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和地区总部及全国100强企业总部,或其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本省100强企业新建用于研发、销售、采购、结算的总部大厦。

(四)服务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和2012两个年度省级以上服务业标准化项目和创建“驰名商标”的服务业企业。

(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支持国家和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重点领域的服务业重点项目。

(六)服务业创新团队。重点支持省级服务业创新团队项目。

(七)现代服务业人才工程。重点支持列入现代服务业人才工程的省级服务业境内外人才培训项目和基地建设。

(八)与国家服务业引导资金相配套的项目和其他需支持的重大服务业项目。

二、申报项目条件

申报项目除符合上述申报范围外,还需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我省制定的服务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

(二)符合《省现代服务业产业指导目录》,项目审批程序合法、各项手续齐备。

(三)符合现代服务业的基本特征。以信息等高技术为依托,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能运用新的组织方式、管理模式和新技术。

(四)能提升制造业水平、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能扩大市场容量、扩大就业、带动作用强、示范作用明显。

(五)项目已开工建设。

(六)项目建设资金已落实,其中市、县财政已安排相应配套资金的项目可优先考虑。

(七)项目未申报其他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

三、申报企业条件

(一)在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依法经营,具有健全的财务与管理体系。

(三)企业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具有较高的资信等级和相应的资金筹措能力。

现代物流基本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化公共物流信息网络模型。

中图分类号: TN711文献标识码:A

1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现代化的物流系统

现代物流在概念上属于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以高效和经济的手段来组织产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运动和存储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在具体的实现上有以下几个特征:

—物流网络化。指的是物流服务单元通过业务协作而形成的虚拟一体化的服务网络。现代经济的发展在物流的需求和提供方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对立:一方面是需求方要求以更低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完成类型更复杂、空间跨度更大的物流业务;另一方面物流服务提供方为提高效率趋向于专业化并降低空间复杂性,也就是谋求空间和类型上的相对固定。物流系统虚拟一体化既降低了客户视图的复杂性,有利于“一单制”的实现,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也能满足物流行业内部降低复杂性的要求。

—物流自动化。自动化是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之一,只有实现了自动化,才能提高物流的规模与作业水平,才能减少损失,缩短作业时间,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物流信息化。即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是现代物流的基础。物流信息化基于网络,包含但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还包括电话、传真等传统通讯网络等都是信息化的手段。没有物流信息化,传统手段信息处理能力的极限将导致物流网络化的不可实现。

现代经济发展从两个方面对现代物流系统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一是产品市场的竞争要求高效率的供应链系统,而物流系统的效率将直接决定供应链的效率;二是物流产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在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面前,试图获得更大的发展甚至仅仅维持生存都要求用高效率的运作系统去获得市场份额并降低运作成本。

产品市场的竞争对供应链效率的要求是显而易见的。在相对成熟和稳定的产品市场中,供应链效率的提高带来的成本的降低或者转化为利润,或者转化为用于竞争的资源,价格战作为高度竞争市场的最终手段几乎无法避免,这也意味着一个低效率的供应链最终被淘汰出局的宿命。而在快速变化的产品市场上,时间成本比直接经济成本更重要,高效率的供应链无论体现在时间还是经济成本上的优势都会最终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物流系统是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决定性部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物流的时间成本占了整个供应链系统事件成本的90%。从经济成本统计,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约为10%,而我国则高达20%-30%。高昂的物流成本必然最终降低产品的竞争力,而过高的时间成本则带来的整个经济系统效率的损失。

应该注意到即使外部能容忍这种低效率的物流系统,作为物流产业中的企业本身也不能高枕无忧。市场竞争最终会渗透到所有开放性产业领域,低效率的运作系统必然会被淘汰出局。

中国加入WTO已经十一年,相关领域的全面开放已经是眼前的事情。而国内目前物流系统低下的效率在拥有资本、技术、管理等多种优势的国际物流企业的进攻面前,甚至会面临全面崩盘的危险。因此,发展现代物流,也是物流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

2现代化物流系统需要现代化物流信息系统

现代物流系统之所以需要更为有效的物流信息系统,根本的原因在于现代物流系统较传统物流系统更为复杂。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现代物流系统是以第三(四)方或准第三方物流系统为主体的,面临更为复杂的服务对象和更为广阔的地理空间。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是基于社会分工更专业化的要求和趋势而产生的。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更专注于其核心业务,非核心业务上外包给第三方已经是大势所趋(而部分大企业自己的物流系统由于具备足够的规模经济性,并且以相对独立的方式进行业务运作,实际上相当于准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系统由于不再是为固定对象服务,也就产生了业务类型、空间跨度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单独的物流企业实际上难以具备独立完成空间跨度很大的物流业务。

其次,现代物流系统较传统物流系统有更高的目标要求。物流业务可以外包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第三方物流要比传统自足式物流有更高的效率,也就是时间成本和空间成本(经济)上的合理性。

由于业务的复杂性,促使个体物流系统必须通过自建、联合、接力等方式形成各种层次的物流网络。而协作也会成为必然的趋势,从而形成虚拟的全球一体化物流关系网络。其对立面则是全球化的客户关系网络。而伴随关系网络的信息网络也必然成为全球一体化的系统。这样的一种庞大复杂的信息系统显然已经超出了传统信息技术、人工处理能力的上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现代物流信息系统是唯一的现实选择。

现代信息技术由于能够向物流业务提供更经济和高效的信息传递和处理,从而满足现代物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经济性要求。

3地域性物流信息平台是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必要部分和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如何构建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取决于不同建设方法的效果和成本的权衡。

首先,从物流网络和客户关系网络对信息集散的需要看,应确定合理的信息集中度。离散的信息效率太低,而过度集中又会导致信息过载,将有用的信息淹没于信息垃圾中。而地域物流信息平台则可以通过分层模型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其与现实的信息空间分布内在的一致。唯一需要解决的是信息平台的空间跨度问题,比如说是城市范围的还是跨市的乃至于跨省的。

其次,从企业间应用系统集成的角度看,基于中心(平台)模式的集成方式具备天然的优势。

先看两个极端的例子:一个是基于自治系统相连的模型(见图1),每一个自治信息系统都是为物流企业自己量身定制的,在集成模式上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即每一个自治系统都要和与之联系的外部系统进行系统集成,随着业务系统的扩展,集成的工作量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并且由于每个系统都是独立构建的,缺乏事前的统一规划设计,使得每一项集成都需要大量的商务和技术上的协调。这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时间上代价都是相当高的。虽然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系统集成提供了相对的便利,但如果以这种模型集成仍然是个天文数字。另一种极端的模型是整个物流系统采用完全的ASP模型(见图2),物流企业(个体)的管理信息系统、业务信息系统完全由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这种模型显然有最大的经济性。但困难在于公共的平台很难给每个单独的业务个体提供量身定制的信息系统,而且对部分较大物流企业来讲,目前企业既有的企业信息系统将失去应有作用,造成对原有投资的浪费。

图1信息自治系统相连的模型

图2纯粹应用服务提供的模型

因此,合理的选择是采两种方案的长处,形成基于自治系统和中心集成点(公共平台)的方式构建物流信息网络系统(见图3)。物流企业(个体)信息系统通过与公共平台的对接,从而实现与所有其它企业、所有业务单元的对接。这样每个企业信息系统都仅仅需要一次集成工作便实现了全系统的集成。而每个企业(个体)除了适当采用平台接入标准之外,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信息系统。

图3自治系统通过中心点集成的模型

当然,这样一个理想的统一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也是应该由众多的地域物流信息中心平台连接组成,当前就期望采用单一的、庞大的公共平台也是不现实的。根据我国目前的信息化状况,先建立地域性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再通过各地域中心作为一个个的大自治系统连接形成全局一体化的物流信息网络是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徐天亮,刘志学 《中美物流定义之分析与比较》 中国物流与资源网,2003

[2] 陈文 《物流成本管理[M]》 北京理工出版社,2009

现代物流基本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流成本;价值链;成本动因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SLGQD0603)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现代物流及物流成本理论的发展

物流活动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经济、社会多方面的原因,其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一直位于从属地位。1915年阿齐・萧首先提出了“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PD)一词,标志着现代物流的萌芽。但这之后的几十年人们更多地从销售领域出发研究物流活动。直至1962年德鲁克提出了“黑大陆”学说,物流才作为独立的领域引发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全面的思考和研究。1985年美国物流协会采用Logistics一词代替physical distribution,而该组织1998年对Logistics一词的解释则将物流和供应链联系到了一起。在这前后,物流理论和实践经历了成本中心说、利润中心说、服务中心说、战略说的发展,现代物流范畴日渐扩展。

与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相对应,人们对物流成本一直比较关注。1956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研究所的一个个案报告对比了个案公司进行物流网络改造前后运输和仓储活动的成本构成和总量,提出了物流总成本观念。该观念所反映的就是效益背反的物流成本规律。20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的西泽修教授用物流成本具体分析了“黑大陆”学说,提出了“物流冰山”学说,从成本节约的角度指出了物流尚待开发的领域。这也构成了物流“成本中心说”的理论基础。20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得人们认识到了物流在降低成本方面的价值;而这次价值发现与同时期西泽修教授提出的“第三利润源”即“利润中心说”相结合,表明了物流在增加效益价值方面的作用。该学说和之后的服务中心说、战略说虽然没有以物流成本为研究中心,但却将物流提升到战略和竞争的高度,而成本作为企业战略和竞争的主要着眼点和出发点之一,其作用不言而喻。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物流成本理论伴随着物流而发展。现代物流的基本特点就是基于系统化的战略性。这种战略性一方面体现于其概念领域,强调从供应链层面进行一体化物流运作,而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一个战略性概念;另一方面体现于其独特的价值体系。物流的价值最初就是体现在物流成本的降低上,而且物流服务性的本质和中间层次性决定了物流成本管理肯定会涉及不同的主体,要求从战略层面进行。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物流成本管理模式,构建战略意义上的物流成本管理体系。

二、价值链理论与战略意义上的物流成本

(一)价值链理论及其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综述。价值链的概念和思想是由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首先提出来的,描述了价值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可以导致一个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作业而形成的。他将价值链描述为一个企业用以“设计、生产、销售、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的内部过程或作业。企业的活动也被分为主要活动及辅助活动两大类。约翰・沙恩克和菲・哥芬达拉加则在波特的基础上将价值链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把企业仅看成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包括在价值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这个过程是指从最初的供应商手里得到原材料直到将最终产品送到用户手中的全过程。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目前已经形成了价值网络的概念。价值网络强调企业在竞争压力下,彼此间的价值链关系也逐渐地演变成价值网络的关系,企业内部的行为主体间关系及业务联系也构成了内在的价值网络关系。

从目前的研究看,国内对价值链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目前的研究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种研究模式是价值链与ABC模式结合的研究,该研究模式仍然局限于物流作业要素分析的层面;第二种研究模式是基于价值链的战略和竞争层面上的物流成本控制研究,该研究模式缺乏有效的物流成本动因分析,尤其是供应链层面的成本动因分析;第三,价值链指导下的物流成本管理评价的研究模式,该研究模式和国外基于优化的成本研究方法和技术异曲同工,对物流成本的形成机理(以成本动因分析为主线)缺乏有效的分析。

(二)价值链能够满足战略意义上物流成本管理的要求。基于上述研究模式及其缺点,本文在应用价值链对战略意义上的物流成本管理进行研究,首先阐明价值链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适用性。

1、价值链能满足物流成本管理服务于企业竞争战略的要求。物流成本管理服务于企业竞争战略的表现就是通过对供应商、企业、客户间的一体化的物流活动,降低物流成本,使企业获得成本优势。而价值链正是波特在产业结构分析和基本竞争战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以获取竞争优势为目的的概念和思想。波特所提出的价值链产业结构分析本身就包括供应商、企业和客户分析,而以后的学者所提出的价值网络概念则主要涉及上述三个主体的一体化运作;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体系中,基本竞争战略就包括成本领先战略;而成本优势又作为企业可能拥有的两种竞争优势之一,是进行价值链分析的基本归宿之一。

2、价值链能满足物流成本管理按系统化要求实现物流功能要素集成的要求。从形式上看,价值链将企业的经营过程分为两大类、若干个逻辑上前后相连的活动,并集成到一个框架内;从具体应用上看,价值链要求按照活动的经济性和分析价值链的目的对企业活动进行分解,即要求消除无价值或价值量小的活动,强调各种活动之间的联系性;从成本动因上看,价值链在考虑活动内部联系、整合等动因的基础上,强调通过协调和最优化带来成本削减的机会。

3、价值链能满足物流成本管理从供应链角度进行成本动因分析的要求。价值链要求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的价值链的纵向联系的动因出发,分析供应商或销售渠道行为如何影响每种活动的成本,强调与供应商在服务、包装、订单处理以及与客户在包装、搬运、物流设施选择等方面的联系为具体分析对象。

三、价值链在战略意义上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战略意义上物流成本管理的分析框架。战略意义上的物流成本管理要求从竞争和供应链层面,按照一体化物流的模式和全成本理念进行物流成本动因分析和物流成本控制,即指将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的生产、供应销售结合成有机整体,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充分考虑整个物流过程和影响此过程的各种环境因素,对物流活动过程进行整体规划和控制,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按照这种要求,本文构建如图1、图2所示的分析框架。(图1、图2)

其中,图1用网状模型动态表示供应商、制造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其中,Bi(i=1,2,…,m)表示制造企业的物料供应商。需要说明的是,Bi可能也有自己的供应商,即对制造企业而言是供应商的供应商;Ci(i=1,2,…,n)表示制造企业。我们往往以任一家制造企业为对象研究物流成本管理;Di(i=1,2,…,k)表示分销商,代表了商、各级批发商、零售商。

在图1中,通过这种网络关系说明现实世界中产品的复杂供应关系。理论上供应商、制造企业、分销商彼此之间的关系可以涵盖世界上所有厂家,只不过它们之间的联系有强有弱,而且不断变化。这就反映了供应商之间以及供应商与制造企业、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和讨价还价关系。同样,制造企业与分销商和客户也存在这种关系。而该图对这种关系的描述则反映了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中的各竞争主体之间的关系。

图2则对应图1构建了企业价值链、物流活动的相关环节及物流总成本的构成,表示了供应链上物流、价值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需要注意的是,资金流始于用户,终止于供应商的供应商,也就是说供应商的供应商、供应商、制造企业、分销企业的最终价值实现是通过最终客户体现出来的。这也是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从供应链整体研究物流成本的构成和分布情况,即形成供应链和现代物流意义下的“总成本”观念。

而对应企业价值链及其物流活动环节则是我们的研究对象――物流成本的费用构成。从2图可以看出,物流费用由各物流作业要素产生。其中,装卸搬运主要起到联结其他作业要素的作用。而物流作业要素和环节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其他各物流成本费用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要求从总体上进行优化,克服效益背反现象。

(二)战略意义上的物流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是指引起成本发生的原因。了解成本的动因,实际是进行成本管理的前提和根本。战略意义上的物流成本管理应该从供应链层面进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战略成本动因是指从深层次影响企业成本,由企业战略决策决定的因素。供应链物流成本的战略成本动因有如下特点:一是与企业战略决策密切相关,如公司规模、业务范围等;二是对成本高低的影响更持久更深远,是决定企业成本竞争态势(优势或劣势)的根本因素;三是要从按照“供应商――制造企业――用户”的框架进行成本动因分析。

(三)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意义上的物流成本管理。从图2看出,供应商物流成本、采购费用、运输费用、仓储费用、存放搬运费用、包装费用、仓储费用、运输费用、配送费用及相关的物流信息费用等共同构成了整个企业物流成本。企业总物流成本就是整个物流作业链上产生的物流费用之和。因此,可采用作业成本法按物流成本动因分配到物流作业进行物流成本的计算,既提高了物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又为整个价值链上各物流作业环节物流成本管理及整个物流成本管理提供了完整、可靠的依据。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之泰.新编现代物流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王东生.基于FAHP评价的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9.1.

现代物流基本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策略

Abstract:Inthe21stcentury,whomasterslogisticsanddistribution,thenwhowillcontrolthemarket.Modernlogisticsisbecominganewtrendintoady''''sworldeconomy.Thus,itiscriticalforournationtodevelopmodernlogisticsandelectronicbusinessinfutureanditwillbeakeymeasurementofthemodernizationofoureconomy.Thispaper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oflogisticsdistributioninelectronicbusinessandtheissuesofitinthepracticeinoureconomy.Followingthat,thispaperoutlinesthestrategytoaddresstheseproblemsduringtheevolutionofourelectronicbusiness.

Keywords:electronicbusiness;logisticsdistribution;strategy

电子商务是在Internet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

/服务器的应用方式,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企业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的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它与传统商务活动相比,以减少中间环节、缩短周期、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提高服务质量,而受到商界青睐,使企业有效地参与竞争。而电子商务的优势只有物流网络跟上节奏时才能完全显现出来,所以电子商务与物流业也就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最大的增长点。

1物流配送的发展

1.1物流配送的含义。物流配送定位在为电子商务的客户提供服务,根据电子商务的特点,对整个物流配送体系实行统一的信息管理和调度,按照用户订货要求,在物流基地进行理货工作,并将配好的货物送交收货人的一种物流方式。这一先进的、优化的流通方式对流通企业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优化社会库存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配送作为现代物流的一种有效的组织方式,代表了现代市场营销的主方向,因而得以迅速发展。

1.2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催化着传统物流配送的革命。回顾配送的发展历程,可以说经历了三次革命。初期阶段就是送物上门。为了改善经营效率,国内许多商家较广泛采用了把货送到买主手中,这是商务的第一次革命。第二次物流革命是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而产生的,这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不仅影响到物流配送本身,也影响到上下游的各体系,包括供应商、消费者。第三次物流革命就是物流配送的信息化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种种影响,这些影响是有益的,将使物流配送更有效率。我们称这些影响为物流配送的第三次革命。

2电子商务中的物流配送

2.1电子商务中的物流配送的含义。它是指物流配送企业采用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针对社会需求,严格地、守信用地按用户的订货要求,进行一系列的分类、编配、整理、分工、配货等理货工作,定时、定点、定量地交给没有范围限度的各类用户,满足其对商品的需求。也就是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也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物流配送。

2.2电子商务中的物流配送的特点。在传统的物流配送企业中,大量的人从事简单的重复劳动,人是机器、数字和报表的奴隶,劳动的辛苦是普遍存在的。在网络化管理的新型物流配送企业,这些机械的工作都交给了计算机和网络,既减少生产企业库存,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又刺激了社会需求,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宏观调控,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种新型物流配送除具备传统物流配送的特征外,还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信息化。通过网络使物流配送信息化。实行信息化管理是新型物流配送的基本特征,也是实现现代化和社会化的前提保证。(2)网络化。物流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实体网络化。指物流企业、物流设施、交通工具、交通枢纽在地理位置上的合理布局而形成的网络。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要根据市场情况和现有的运输条件,确定各种物流设施和配送中心的数量及地点,形成覆盖全国的物流配送网络体系。二是物流信息网络化,指物流企业、制造业、商业企业、客户等通过Internet等现代信息技术连接而成的信息网。(3)现代化。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必须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为销售提供服务,这些技术包括条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检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只有采用现代化的配送设施才能提高配送的反应速度,缩短配送的时间。而且随着生产、销售规模的扩大,物流配送对技术、设备的现代化的要求也就随之越来越高。(4)社会化。社会化程度的高低是区别新型物流配送和传统物流配送的一个重要特征。很多传统的物流配送中心往往是某一企业为给本企业或本系统提供物流配送服务而建立起来的,有些配送中心虽然也有为社会服务的,但同电子商务下的新型物流配送所具备的真正社会性相比,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3我国电子商务中物流配送现状分析及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对策

我国物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它的发展就显得力不从心。物流配送,表面上看起来传统而简单,实质上是电子商务活动过程中做起来最难、最花力气、最费金钱的一块。物流成本过高、物流配送效率低下、配送服务质量差,严重影响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有: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技术落后;重商流,轻物流;重信息网,轻物流网;物流人才缺乏;物流服务单一化;还没有建立适合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体系,等等。在电子商务时代,我国物流业必须建立电子化物流配送网络,采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为顾客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努力缩小与国外物流业的差距。所以,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发展适合我国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3.1国家与企业共同参与,共建电子化物流系统。要建立电子化的物流系统,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政府要在高速公路和铁路、航空、水运、信息网络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以保证交通流和信息流的通畅,形成覆盖全社会的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发展电子商务网络配送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而物流企业要加大对现代物流技术的投资,要通过信息网络和物流网络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制造业和商业上网,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提高物流的服务质量,增强与电子商务的衔接,使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畅通无阻。而电子商务企业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求最优的物流配送方案,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赢得客户的信赖。只有如此才能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而推动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

3.2发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是指物流由商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完成,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第四方物流是从外协的第三方演变而来的,可以定义为综合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整合和作业组织者。第三方物流一般在物流管理经验、人才、技术、理念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对电子商务交易中供求双方的所有物流活动进行全权,能够保证客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查看货物及提供配套的服务。关于第四方物流,目前我国尚处于探索中,而在发达国家则已进入实施阶段,且不乏成功的范例。所以可以在探索中积极地发展第四方物流企业。

3.3加强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这种人才既要懂物流,又要懂电子商务;既要懂技术,又要懂管理。我国的物流管理教育和电子商务教育都处于落后状态。电子商务物流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当务之急就是加快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步伐。首先,政府部门、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校、咨询机构、社团组织的联系,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合作,实现物流企业的产学研一条龙发展,解决物流企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较低的现实问题。其次,要加快我国高校的物流教育工程。政府主管教育的部门,应当积极鼓励各高校结合本身的特点探索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生的培养问题,以各种形式推动我国的物流学历教育,扩大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规模。有条件的学校应当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外国物流管理机构的交往,积极引进物流高级人才,以缓解我国在这方面的人员欠缺。再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就像其他行业那样,要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开办电子商务物流职业技术学校或者培训班。

3.4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推进物流业的电子商务化进程。物流业电子商务化是指:利用Internet等现代信息传递技术和处理工具,以物流过程的信息流为起点,进行低成本网络营销,同时大规模集成信息跟踪服务,从而在大幅度降低服务成本的同时,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跟踪和反馈服务,使物流业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即时化。物流业作为传统商务领域中的一个行业,是整个电子商务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的运作过程又有许多方面可以利用电子商务来解决传统物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外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方面已取得了很多成果,比如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的自动包裹跟踪系统、发货信息自动获取技术等。我国物流企业要认真学习发达国家在物流理论研究和市场实践方面的先进经验,消化吸收,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理论,并积极支持国外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同时鼓励中国物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加速实现国内外物流市场服务一体化。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的物流是电子商务运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子商务运作的前提和保障。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物流业的发展,使物流业走向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和社会化。

参考文献:

[1]费名瑜.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彭望勤,刘斌.物流实务手册[S].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现代物流基本特征范文第6篇

一、现代物流面临的发展“瓶颈”

过去十多年物流市场的长期放开,江苏省众多区域物流企业得到强势发展,各类民营、个体物流实体如雨后春笋般爆发式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庞大需求,也一度保持着20%以上增速的骄人业绩。然而,受到物流市场发展局限和运输组织机制制约等因素的影响,粗放式的“物流”形态所引发的矛盾也不断暴露。

1.理念与概念的背离

物流的概念从形成到实践,无一例外地突出了货物运输的全程服务,其中包括了如仓储、装卸、配送、信息等功能。当前,个体私营或依赖个体挂靠为主的货物运输占有绝对比重,各类运输主体间相互恶意竞争、多拉快跑、超限运输等现象层出不穷,主观上发展思路不清、物流概念不明,客观上也难以通过自身资源实现配套物流服务。显然,如此单纯的货物运输并不具备物流的基本特征,更加无法提供真正的物流服务。

2.运能与运量的反差

以道路货物运输为主的“物流企业”呈现多小散弱的特征,并保留着以提供小件快运为主的传统货运服务,单一的起讫点中转形式相互雷同,仅为萌芽式、低层次的经营形式,并无明确的经营发展定位。加之货运市场放开,资质审批相对简单,大量的个体运输组织形成的巨大运能与市场的实际运量形成强烈反差。由于这些货运企业并不具备有效的管理与协调,并多以竞争敌对的状态生存,更促使了竞争的进一步加剧。

3.资源与效率的矛盾

受到发展思路与运输主体的限制,多数货运企业承继着粗放的货运管理形式,货运服务信息无法准确及时向市场反馈,同时也无法迅速全面地获悉市场的货运需求情况,货运服务的买方与卖方市场形成双向闭塞。多数物流企业未能引入互联、动态的物流信息系统,更缺乏互通、高效的运营组织方式,对于物流链中的仓储、装卸等服务并未实现对接,单一的个体运输企业多依靠人力完成,站场设施无法配套保障,物流设备严重缺乏,低效率的运输组织更难以胜任空港、海港等货物集疏运的重任。

4.能力与动力的牵制

目前从事货运的人车状况显然不能满足多样化的物流发展需求。一方面,货运车辆以敞开式重卡为主,普通轻载厢式货车为辅,仅能承接小型企业货运或小型市场的货物配送服务,运输工具单一也使其对市场货源的适应性偏弱,无法满足集装箱、保鲜保冷保压等货物的运输需求,迫使其加剧低端货运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多数货运企业为压降运营成本,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业的货运组织经验,无法胜任网络信息技术岗位,经营者又不具备应有的物流发展思路和对应的业务知识,货运生产的目光、重心几乎都瞄准了低层次的货运买方市场,严重制约了货运向物流的转型发展。

二、现代物流迎来的挑战机遇

在经济下行压力中,物流业减缓增速。加快转型升级,既有市场调节的外部压力,也有企业本身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还必须应对行业本身的激烈竞争。

1.市场物流需求回落

受“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量减缓的影响,物流企业的货运总量、周转量和配送量均出现回落,原有饱和的物流市场配额不足,导致竞争加剧、利润额下滑。

2.物流经营成本上升

受燃油、土地等要素短缺的制约,物流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经营成本不断增加。此外,相关安全监管政策法规的日益完善,也迫使物流企业挤占资金,对现有管控模式、设备设施等改造投入资金。

3.发展筹资渠道制约

由于中小型物流企业占据了全国物流企业的绝大多数,特别是地级市区域范围内的物流企业多、小、散、弱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相互竞价竞争,形成了高成本、低收益的运营状态,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然而,新常态下的物流业发展也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机遇。由于国家相关物流业的专项规划出台,表明物流产业的地位得到进一步重视,政策利好将在未来几年逐步释放。包括今年全国两会被首次提出的“互联网+”计划,也将为物流业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大量运用,为物流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也必将引领物流业向专业化、一体化、个性化的模式过渡。全国物流园区的蓬勃建设,也将有效助推物流产业的资源集聚。

三、现代物流发展的应对思路

从货源组织、运力聚合等资源整合的角度看,强化物流信息体系建设应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应有之义,尤其是切合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背景则更具有重大的意义。维持,必须以实践“五个一”来推动传统货运向现代物流的转型。

1.围绕“一个观念”

经济发展引领社会化分工向精细化、专业化过渡,第三方物流是传统货运转型的首位概念,要求货物运输服务完全从企业和客户两者中脱离出来,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完成,其中既包括配套的仓储、装卸、配送等基础服务,也包括货物验收、再加工、保险,以及供应链设计、分析或分销中心建设等附加业务。必须要围绕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总体思路,改变传统货运相对独立封闭的现状,以市场需求为定位,立足企业发展资源实际,对现有的资产、业务和人员进行有效整合,并通过重组、兼并等形式,以资产为纽带,聚合零散的货运资源、资金和技术,逐步发展与货运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多元化、全方位的物流服务系统。

2.明确“一个定位”

现代物流的核心价值在于整合,不仅在于物流服务生产线各环节的集约化,更要注重新常态下的大交通发展思路,更加注重与铁路、港口、航空等运输方式的衔接,更加注重物流产业链的高效连接,积极地发挥货物集疏运及相关功能保障。第三方物流需要形成网络化、系统化的发展,就必须在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引导下,健全一个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发展机制。要强化物流企业的准入限制,合理引导现有的货运及相关产业进行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整合,努力形成规模经营、系统经营、网络经营。物流企业本身也应当从降低运输成本、培育竞争实力为主导,打破单一、孤立的支线运输形式,从提高运输质量、提供专项服务等方面,积极融入大物流系统建设,努力构建科学、系统的物流服务机制。通过高效的运送组织形式,努力降低经营成本,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3.建设“一个园区”

物流服务离不开必要的资源平台,需要设施设备的硬件支撑。货运企业及配套服务商的整合,在一定区域内应当相对集中,以利于将零散的运力、仓储等诸多环节和功能进行高效整合,提升物流服务的总体效率和水平,更好的组织生产,更优的降低成本。然而,建设综合性物流园区的规模及资金需求较大,并要求能与铁路、公路、海港、空港有效对接。因而,物流园区的建设应由政府牵头规划,一方面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注入与原个体运输企业土地等资产置换,加强多方协调,筹措建设资金;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税收优惠等相关扶持政策,吸引相关个体运输实体进场经营,聚合资源优势。

4.构建“一个网络”

理想的物流网络应当具备“区域全覆盖”和“信息全覆盖”两大特征,而我国至今并未形成统一规范的物流信息网络。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物流信息网络,是现代物流业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首先,应当着力于“信息点”的建设,即以市级物流信息网建设为基础,引入GPS、条形码识别、EDI等网络信息技术,在物流基站纳入运输服务订购、运行、库存及配送等信息数据,形成以城市为节点的物流信息“孙网”,逐步辐射联通至省级物流信息“子网”。其次,突出以省级“子网”为单元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以对接国家物流信息“母网”,进一步提升物流运行整体效率,以实现不同区域、不同路线、不同货运需求条件下人车路的最佳契合,实现货源、车源、服务源的最大共享,最终达到集约化调配需求。

5.打造“一支队伍”

现代物流基本特征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 物流信息技术专业

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37-03

人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软动力,高职院校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物流产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状况并不是很乐观,存在着对物流专业的定位不够明确、重视不够、教学投入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阻碍了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使得学校的教育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阻碍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因此,研究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一、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行业在我国的经济交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物流行业创造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如何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已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同时,物流信息技术方面人才的欠缺也在严重制约着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是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据调查,当前物流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典型的紧缺型人才,而掌握信息技术的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人才数量的不足和质量的低水平已经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经济的需要。随着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行业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的增加,物流业必须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让其向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这是物流业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现阶段,信息技术正日益渗透和被广泛应用到物流行业的仓储、运输、营销、财务等工作内容之中来,成为了物流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基本特征;网络技术的应用从计算机局域网到Internet;软件技术的应用从物流企业的内部信息系统到基于供应链的业务整合;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从小小的条码到全自动化的立体仓库,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业的作业、生产紧密相关起来。这些具有鲜明的现代物流特征的企业已逐渐成为物流行业中的佼佼者,但这些企业一直以来都在为找不到既懂物流知识又懂信息技术的实用型人才发愁。由于我国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的大力发展,培养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已成必然;现代物流业中的从业者,无论是业务操作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需要掌握不同程度的信息技术,以适应物流业的信息化进程。

二、高职院校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

物流行业所涉及的工作岗位众多,物流管理所包含的范畴广,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普遍存在泛而不精、精而不深的问题。为此,把物流行业所涉及的管理范畴进行科学分解,以“行动导向”为依据有效地分离出一部分关联度高、要求知识面相对集中的岗位来开设对应的专业,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因此,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初次岗位应该是物流信息系统操作及维护员、物流业务管理人员、仓储配送员、物流市场营销员、物流软件推销员,发展岗位包括物流信息中心(部门)主管、经理,物流信息系统程序设计工程师,仓储、配送中心(部门)主管、经理。总的来说,主要面向基层的物流操作类、IT系统管理类、软件开发类岗位。能够应用IT技术来开展物流的业务,将IT的系统管理模式实施到企业生产的实践中,开发具有企业性质和特点的实用性的网站和运输管理系统等。

(一)高职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立足于服务物流、大型商业、大型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等行业企业,培养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备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既懂现代物流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物流信息应用与管理能力、物流信息系统集成与维护能力,能从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集成和维护等工作;具有物流信息化应用、物流系统终端运作能力,懂得物流运作的规律和组织方式,能够熟练地操作物流管理软件、物流信息系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安装、调试、维护,并可从事物料采购管理,物流管理软件应用与维护,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培训、维护和销售等生产与管理工作。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应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专业拓展技能。专业基础技能主要包括物流管理的基础技能、仓储管理技能、配送管理技能、计算机应用技能等。专业技能包括具备较强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践操作能力,能利用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处理仓库管理的业务,利用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处理运送管理的业务;能够熟练掌握条码技术、射频技术在运输和仓储中的应用;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计算机及OA办公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专业拓展技能包括:学生在掌握网络编程及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基础上,能进行物流企业网站的设计,为企业量身定做开发物流信息系统,并对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了解物流信息技术的各种应用,会制作和识别条码标签,掌握条码技术和射频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

(二)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产出结果,同时,为了满足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有层次性的。从物流信息技术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来看,并非每个毕业生都要从事所有种类岗位的工作,教学的课程也并非要求全部学习优秀,可以让学生根据定位来有选择性的偏向。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有三个层次:第一,操作人才层次。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物流操作人才比普通的物流操作人才更具竞争力,需求量也相当大。第二,工程应用人才层次。这种层次的人才能着手实施IT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工程化应用、实施、推广,并能管理、维护IT系统。第三,软件开发人才层次。此层次要求较高,属于精英教育,这些学生掌握了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并懂得物流业务的业务流程,能熟练地编制和开发出软件系统,特别是物流软件系统。

三、高职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高职教育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不同于其他教育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秉持“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教学理念;高职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又与传统物流的人才培养不同,该专业学生所需具备的知识是跨物流管理和信息技术两个方面知识体系的,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在课程的教学上除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外,在授课的内容安排上,多以任务和项目来引领教学,打破传统的单纯式知识理论的讲授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整授课内容,明确学习目标,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锻炼。多从现实案例入手,让学生学会利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手段去分析、研究物流运作的实际问题,多从具体项目或任务入手,努力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具体的培养模式如下:一是“分解+综合”培养模式。通过课堂分析、讲解,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内容,明确学习目标。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能有效地拉近知识与实践的距离。最后采用综合实训,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所学课程。二是“理论+实践”的培养模式。在模块化教学中,以一个具体的任务或项目为突破口,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较好地配合,既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又能巩固所学专业知识。三是“校内实训+假期实习”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提供学生开展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的各项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真正掌握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各环节中的实际运用能力,深入理解现代物流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同时也有效解决学校实训资源不足的难题,也能更好地使学生了解物流市场情况。

(二)充分利用“校中厂”,给学生一个真正的实践“岗位”。上海圆通速递吴圩分公司成立于2009年10月,办公地点位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实训中心111室,办公、经营面积150平方米,现在专、兼职员工30人。公司现有部门包括客服部、业务部、培训部、财务部、营运部、营销部五个部门。2011年公司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合作,认定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建设项目之一:圆通速递“校中厂”物流实训基地建设。

圆通速递“校中厂”的建立在学校、企业、教师、员工、学生之间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使学校的“专业产业化”,利用企业的力量来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训机制;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零距离”对接,学生身处真实企业之中,能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使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很好地有机融合起来。目前,圆通速递“校中厂”已为圆通系统培养了近200多名合格的快递从业人员,通过公司推荐目前在圆通系统工作的学生已达到了120人,工作地分布在全国公司等。

(三)引进高水平的师资,给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师资队伍的雄厚是一个院校专业能力的批判基础,必须科学地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引进一批具有扎实的高职物流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强的优秀的教师来壮大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加强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训,聘请专业教师定期到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给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指导和训练。二是给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安排教师到物流企业去实践锻炼,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只有切身体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会将自己的经验和所了解到的情况讲解给学生,不再是单一地按课本教学。三是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教师到别的院校去学习和交流,学习和借鉴别的高校的教学方法,从而用来指导本院校的教学。四是加强对新教师的帮助和扶持力度,采用以旧带新的方式让新的教师更快地适应教学,更快地投入和融入到工作中去。五是鼓励并提供机会让教师参加更高层次的学历和学位的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六是请一些在物流行业发展比较好、比较成功、有知名度的专业人来给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实际物流岗位工作的基本流程和基本要求,让学生能够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学习,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实训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对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和建设。在教材的选择中,学校要选择由教育部门指定的教材、国家规划的教材以及一些优秀的具有专业代表性的教材,同时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和物流企业家编写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社会发展的实用性教材,教材要将理论、实例、案例分析统一集合起来,使教材系统化,避免教材的重复。要不断地更新内容,举出具有时代感和代表性的案例。将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出发点,以培养实用型的优秀人才为教学的目的,全面地对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模式、课程的内容、教学的方法以及课程的考核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将教学和资格证的考试结合起来共同地教授。

(四)提高和企业的合作,建立自己的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要加强与物流企业的沟通,通过聘请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授课、派教师去企业实训等方法加强和企业的沟通,让企业了解院校和专业,增强企业对学校的信任度,为以后学生的实训打好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企业和院校互惠互利的合作效果。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在校内建立实训室,让学生通过模拟物流工作的流程和遇到的情况模拟试的实训,同样也能达到实训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训岗位不足和实训不够的缺陷。

同时学校也要建立自己的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通过模拟仿真实验达到实训的,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形成基础实践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相结合的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备课分析和整理,对于教材中重复的内容要进行沟通,统一由该门课程的教师进行重点的教授和讲解。同时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多媒体的使用,通过有图文声音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给学生创造机会交流讨论,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高职院校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的工程,每个高职院校都应结合自身院校的基本情况和行业的需求来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同时加强对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性的高水平物流人才,以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杨从亚,高春津.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职教论坛,2008(8)

[2]郑宁.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33)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112104)

现代物流基本特征范文第8篇

关键词:物流;航空物流 仓储

中图分类呈:F273.1 文献标识码:A

航空物流是以航空运输为主要运输方式发展起来,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产成品从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有机组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便利化、一体化服务。由机航空运输成本核算简单、安全性好,因此航空物流也比较适合附加值高、时效性强的产品,以最便捷的手续、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货物运输的全过程。

一、近几年我国航空物流的发展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依靠陆路物流和海路物流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航空物流呈现出加速增长的势头。国内航空货运量平均每年以26.8%的速度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空运输市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根据民航总局的预测,2006年,中国航空物流同比增长达到11.7%,中国航空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民用航空市场,在中国国际航空运输市场中,其中到东北亚地区的年运输增长率将为7%,成为中国国际航空运输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地区,到北美地区的年运输增长率将为6.1%,到欧洲的年运输增氏率将为5.4%。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我国迫切需求与之相匹配的航空运输能力。

与此同时,国内一线城市均建设有较大吞吐能力的航空物流中心,航空运输量在过去几年增加了十几倍。中国加入WTO后这几年,不仅推动了我国航空货运市场需求的更快增长,而且航空运输的产品也越来越多样化。现如今,中国航空物流主要运输鲜活产品、精密仪器产品、电子产品、商务文件、通讯产品价值高、时效性强的产品。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航运市场呈现出以下特征:

1.航空物流总体水平低。我国航空物流虽然发展较快,但从总体上看,规模小、货运能力低。经营范围窄,多为从事中航空货运或航空,物流整合及技术水平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货源以普通货为主,高附加值和快件等高端产品比重较偏小,航空物流优势发挥不够,航空物流人才不足。

2.适合航空运输的货物增多。在物流方而,无论国内还是国际运输,航空运输量在整个运输量的比例,不足1%,但其增长却很快。这几年适合空运的货物增多了,即附加值高、体积小而且价格高、重视时间价值、讲究新鲜程度等物资。国航空物流主要服务十鲜活产品物冰果、鲜花、精密机械产品和医疗器械、电子产品、商务文件、通讯产品等行业。随着服务开放的不断深入,书籍、药品、软件、玩具等也逐渐会成为航空物流的服务行列。

二、当今我国航空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航空运输能力需要大大提高。面对日益增大的航空运输的需求,国内航空运输能力的增长还不能适应运输需求的增长。航空运输能力主要取决行航空物流中心的货物吞吐能力、工作人员的技能熟练程度、货运飞机数量以及响应时间等因素,而我国的航空物流起步较晚,单从运力来看,国内航空公司货机的数量仅为美国联邦快递公司货机总量的2%,不仅适用货运的飞机数量少,运力有限,而且各项硬件设施和人员的工作技能还相对落后。

2.国外公司已占大部分市场。虽然国内航空公司都加大了货运业务的投入,试图将货运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纷纷成立了专业性的货运公司或货运管理部。但是由于国内的航空公司起步晚,目前有近2/3的货运量被国外的航空公司所控,这就使得本就刚刚的起步的国内航空运输市场面临严重的危机。据统计,目前已有近60家国外航空公司在国内开展国际货运业务,如美利坚航空公司、英国航空公司等国际航空公司由于货运业务相对成熟,货运的均价更是低于国内的航空公司,冲击非常大。

3.基础设施条件及技术水平低。国内航空公司中,有一定规模的货代企业建立自己仓库及处理中心,但存在建设水准不高、网点布局不合理、集约化与规模化水平低、设施总体利用率低等问题,国内及本土物流企业管理与物流技术上严重落后于与国际著名物流企业。

三、面对严峻形势,我国航空物流可采取的措施

1.应该尽快增加航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航空物流业的发展,是以现代化大型立体仓库和专业化的现代机械设备等硬件设施作为基础的。建立和完善现代化、高科技、一体化、专业化、程序化的硬件设施,是实现当前航空物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应加快物流设施的建设:主要是现代化的仓储设施,货物处理中心,保税物流设施,商务办公设施,基础服务设施,现代化专业化的机械设备等,实现场内物流设施的合理布局;另一方面应加快完善地勤交通体系,加快建设机场连接市中心以及主要工业开发区的快速干道,提高进出机场的道路系统建设,逐步形成以机场为中心,发散式的集、疏系统,提高空港物流聚散的效率和能力。

2.加快物流信息化管理建设。现代物流最具特色之处就是网络化、信息化,基本特征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数据的交换得到物流信息和电子商务的服务,以缩短物流的响应时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港口码头、货运场站、货运公司、货主之间的信息共享,甚至实现跨地区、跨运输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将大大提高运输效率,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航空物流信息管理可分为内部的信息处理系统和外部的商务营销系统两个方面。内部的信息处理系统主要负责在作业过程中将运输、装卸、分拣、保管、配送等流程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辅助完成,对整个作业过程进行监控,通过外部公共网络实现流程和货物跟踪的公开,实现信息共用和无缝交换;外部的商务营销系统则是对物流公司、货运等业务链上相关的企业,了解航空物流的运营模式,通过系统进行订单以及过程查询。

3.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全球网络。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的快速扩张,要求国际物流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全球网络而通过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建立战略联系是开展全球物流服务。应对生产及销售企业的全球战略的必要于段。特别是针对于中国当今航空物流的现状,更应积极寻求与国际航空公司的合作。

4.利用优势,加强合作,进行多式联运,降低物流成本。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际多式联运的发展和运作。公路是最具有门到门运输的便利条件,铁路则是多式联运的重要环节,而港口作为物流平台,可以成为物流所需的多种运输方式的交汇点。国际航运企业本身拥有在全球范围的网络,遍及各大洲的分支机构,对就地组织物流作业非常方便,海上运输又是物流链诸环节,流通时间最长、费用最高的一环,其投资也最大,因此国际航运企业应利用自身优势,密切与港口、铁路和公路企业及物流企业的物流配合,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提供全程物流服务,共同构成便捷的供应链系统,达到现代物流服务“高效、节能、迅速”的目的。

5.大力培养专业的航空物流人才。航空物流不同于一般物流,是一个人才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要拥有一批具备熟悉服务对象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熟悉航空物流服务组织、运输组织相关业务,熟悉市场营销、物流网络、现代航空货运业、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等方面知识,了解相关的海关、工商、税务等部门业务运作程序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物流企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为此,要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形势。

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航空运输具有运输速度快、航程远、跨越地理障碍、安全、舒适等特点,同时在货物破损率、包装、储存费用方面优势明显。随着经济的快速成长和物流业的发展,航空物流也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一艘新的物流航母,引领国际物流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何汉武,汪斌. 论我国航空物流的现状与对策[J].当代经济(下半月), 2007,1:34-36.

[2]马骊. 论物流企业的营销战略[J].商业研究,2006,19:71-74.

[3]胡云涛.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环境及竞争对手分析[J].消费导刊. 2006,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