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行双减政策的原因

实行双减政策的原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实行双减政策的原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行双减政策的原因范文第1篇

一、进展情况

(一)建管并重,抓实主要污染物减排。按照《XX市“十一五”主要污染总量削减实施方案》要求,我市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的目标为:so2控制在17741.5吨以内,比2005年削减20%;cod控制在2046.2吨以内,比2005年削减20%;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平均值达到0.10毫克/立方米,实现2010年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为实现减排目标,一方面,加快减排工程建设,我局在调查研究、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了“2铁、1焦、3水、6粉尘”共12项减排工程,即:裕华、龙凤山2家钢铁企业烧结机脱硫工程;通宝焦化焦炉煤气脱硫工程;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及天煜、宝烨2家焦化企业废水处理改造工程;文丰等6家钢铁企业粉尘治理工程。通过落实责任、强化调度、资金帮扶等措施,截至目前,各项减排工程进展顺利:裕华、龙凤山2家钢铁企业烧结机脱硫工程已完成,正在试运行。污水处理厂已完成设计,正在招标,预计6月底开工建设,11月底可完成;天煜、宝烨两家焦化企业废水处理改造工程已完成,并进行了验收监测,预计6月底可通过验收。6家企业粉尘治理工程中,文丰钢铁除尘器改造工程、顶峰热电和云宁矸石电厂原料场地挡风抑尘墙工程已经完成;新金钢铁原料场地挡风抑尘墙工程一期已完成,二期预计6月底可完成;明芳、鑫汇两家钢铁挡风抑尘墙工程正在施工,预计6月底可完成。

另一方面,强化对治理设施监管。认真开展治理设施运行管理年活动。把保障重点部位治理设施正常运行作为重中之重。制定了烧结机脱硫工程、污水处理厂专项检查办法,明确检点,明确检查时间,明确奖惩措施。把建设在线监测平台作为保障治污设施运行的重要抓手,全额安排资金,协调有关力量,加快平台建设。预计月底完成平台建设,实现三级联网并控。把落实责任作为保证治污设施运行的有力保障。所有执法人员对口分包一家企业,该企业的项目审批、污染治理、治理设施运行等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并实行台帐式管理。要求每周至少下企业两天,对工作不力,敷衍塞责者年终取消一切评先资格。加强督导检查。局再次创业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开展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由于措施得力,全市脱硫工程运行管理得到了规范,运行率、达标排放率明显提高。

(二)多措并举,大力改善环境质量。在大气环境治理上,按照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的指导思想,加大投入、强化整治,收到了明显成效。继续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对列入年度治理计划的50家企业、143个治理项目,通过采取检查督导等一系列措施,目前进展顺利,43项已经完成,其他正在按计划推进。开展了大气质量攻坚活动。将城市规划区及以外5公里范围确定为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对监管区内56的23家重点企业加强监管,实行环境质量强制达标;加强燃煤锅炉整治,全市44家、50台锅炉目前已下达治理计划;加强运输散装物料车辆和道路清扫,防止无组织扬尘污染;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上节约资源、从生产的全过程削减污染。截止目前,我市主城区好于二级天数146天。

在水环境治理上,一方面加强了洺河流域综合治理,严禁在洺河沿岸新建水污染的建设项目;强化沿岸现有企业治理尤其是洗选企业的治理;督促有关单位加快城市管网改造和建设,确保城市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继续把落实选矿业年检制度作为洗选企业管理的主要手段,全市124家选厂,109家通过年检,责令15家停产整治。经过监测,我市洺河出境断面水质好于入境水质,达到了XX市的要求。另一方面,强化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牵头组织水利、工商、旅游等部门对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一次大检查。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标准在我市饮用水源地设置警示标志62套。按规定进行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保证全市人民喝上了干净的水。

(三)严格执法,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一是认真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将总量控制作为项目审批的“总闸门”,从严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三同时”制度及国家有关产业政策,严格环评审批、验收,强化污染源头控制。今年以来,共审批项目42个,验收7个,否绝突破环境容量、不符合环保和产业政策要求新建项目5个,环保“三同时”执行率大中型项目100%,小型项目98%以上。二是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实行严处。开展了钢铁行业、重点污染减排设施专项执法行动,共计出动执法车辆140辆(次),排查各类企业70家,立案查处企业环境违法行为22个,罚款50余万元,有力打击了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三是化解纠纷,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建立了24小时接访制度、协调办案制度、案件督查制度、举报回访制度,今年以来,共接待群众举报和案件57起,已办结57起,没有发生一起越级集体上访。由于工作得力,环保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表扬。四是严厉打击重污染小企业。结合乡镇和有关部门,在全面细致排查摸底重污染小企业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断水断电、拆除设备、清理场地”的标准,取缔小选厂、小化工等违法企业80余家,有力遏制了重污染小企业的反弹势头。五是强化排污费征收,今年以来,认真总结以往排污费征收经验,以减少污染物排放为目标,以提高征收比例为重点,以拓展征收范围为切入点,以规范排污费征收管理为突破口,强化排污费征收。截至目前,共计征收排污费2200万元。

(四)抓实基础,为开展环保工作提供强大动力。一是充分发挥电视、报纸新闻舆论作用,对环境治理先进企业和落后企业予以表扬和曝光。二是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在6.5世界环境日前夕,开展了环保街头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材料2万余张,在《武安报》开辟专栏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在新世纪大屏幕上反复播放环保专题片,受教育逾2万人。三是大力开展绿色单位创建,上半年共有2家庭院、2家饭店、1个小区、3所学校、3个家庭被XX市命名为绿色单位。四是认真承办人大建议、政协提案。我局共收到人大建议8件,政协提案9件。通过落实责任,认真办理,所有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全部办结,答复率、走访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满意率均为100%。

(五)转变作风,为全市经济建设助推添力。一是加强执法队伍理论建设。牢固树立抓好治污减排就是发展经济的理念,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落实了政务公开制度,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努力打造一支团结奋进、业务精良、作风端正、纪律严明的环保铁军。二是执法队伍作风建设。鼓励干部职工在其位谋其政,干好自己一份事,敬业爱岗,为民服务。坚持机关不定期查岗、每周五学习制度;坚持请销假制度。对迟到早退、无故离岗的,一经查实,从严处罚。三是强化机关制度建设。建立了科室工作月报制度。局工作每月有要点,每项有计划,每月底有小结。形成安排、实施、小结、反馈的工作流程,促使机关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特别是对再次创业,我们实行半月一调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度,解决存在问题,提出下一步思路。

以简化审批程序为根本,为全市再次创业助推添力。简化办事环节、缩短审批时限。按照能减就减尽量减的原则,将审批时间进一步缩短,其中:环境影响报告书由原来的60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原来的30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环境影响登记表由原来的15个工作日,缩短为1个工作日。我局13项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大厅,“七公开”内容全部在XX市报公布。对来窗口办理业主的采取“一次性”告知,材料齐全一次性办结。

二、存在问题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环保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环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很多。

一是减排的压力仍然很大。尽管近年来我市的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但受历史形成的产业和能源结构偏重等重要原因,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总量仍然偏大。随着近期全市的经济形势的好转,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也将随之增加,既要削减存量,又要控制增量,稍有放松就可能出现反弹。

二是环境监管的难度加大。近年来,随着各项减排工程的深入推进,污水处理厂、烧结机脱硫大部分已完成。但仍有部分企业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甚至违法排污,一些已淘汰的钢铁、焦化、建材等落后产能、“三小企业”有可能死灰复燃,加大了我们监管的压力。

三是我市产业结构偏重、城市布局不当的问题在近期内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国道穿城、污染企业围城”的现状极大制约着城区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改善,在全市“双三十”县市中,我市城区空气质量长期处于中下游,直接影响省节能减排“双三十”任务的全面完成。

四是环保执法力量相对不足。我市企业点多面广,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工作越来越多,本不宽裕的环保执法力量更为捉襟见肘,制约着环保工作的更好更快发展。

三、下半年工作谋划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完成“双三十”节能减排任务的收官年、决胜年、交账年。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重点环节,坚持综合施治,构建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调整产业结构中重要作用,加快环境质量的改善。

(一)强力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一是保障减排工程的正常运行。以开展“治理设施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强化对治理设施运行的监管,特别是脱硫工程、污水处理厂运行的监管。严厉落实各项专项监管措施,健全完善治理设施管理台帐,加大处罚力度,力促治理设施的稳定运行。二是完善管理减排。扎实推进在线监测平台建设,力争及早投入正常使用。充分发挥总量控制在减排工作中的调节和撬动作用,严格新增主要污染物建设项目的审批,不符合要求的建设项目坚决不批。三是落实结构减排。督促有关部门按照产业政策要求,督促淘汰全市钢铁、焦化、建材等行业的落后产能。

实行双减政策的原因范文第2篇

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实现顺差2498.66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其中出口11444.99亿美元,进口8946.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66%和20.45%。我国进出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形势大好。在进口方面,我国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进口需求稳步增长,使得我国进口持续快速发展。从整体数据来看,运输是导致经常项目中的服务项目出现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亿美元,支出343.69亿美元,逆差133.54亿美元,与2005年运输逆差63.32亿美元相比,同比扩大70.22亿美元。

从2003年到2007年经济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基本态势,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的格局。国际收支顺差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这几年里,“双顺差”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国际收支的“惯例”。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同比增长78%,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个百分点。调整、对部分产品加征出口关税等政策执行前抢先出口,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出口5472亿美元,进口411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8%和18%;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较上年增长1.3倍,改变了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62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增长,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80亿美元,增长21%。证券投资逆差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44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7亿美元;我国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流入1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80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增长21%;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汇回6亿美元,增长142%;净流出74亿美元,增长17%。“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特征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美元。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助于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我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这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又是各国国际收支结构实践中罕见的,其之所以能够维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国内特殊的管理体制与鼓励政策,但其本身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这种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些都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由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比较不发达,国内企业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也促进出口的增长,1992年以来境外资本流入中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一)储蓄率过高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所增长,但储蓄快于投资的增长,扩大了经常帐户顺差。当前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无论与本国历史平均相比还是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均处于高位。一般认为中国储蓄率高主要是因为个人储蓄欲望强烈,但更主要的是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高,企业高储蓄率带来的投资增长效益较低并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此外,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

(二)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正相关的关系。深入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我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多年的“奖出限出”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超国民待遇”等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资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导致资本项目净流入大于净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拉动了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而且加大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

三、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对策

我国目前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与其基本国情是极不相称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应是:贸易项目逆差,经常项目保持平衡,资本项目下的顺差。而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家提出“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政策导向,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

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实行降低投资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适度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同时,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进行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

经常项目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出口产业结构失衡,出口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在国际上以低价量大为特点,企业利润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进口缺乏中国真正急需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达国家产业调整仅仅把我国作为制造业基地,真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研发都在发达国家国内。因此,我国现在必须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资源型出口;并把环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纳入企业的出口成本;开发产品核心技术创造力,提高企业自主竞争力,实现在平稳出口量的基础上利润最大化。

实行双减政策的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烟标印刷;VOC排放;原因;治理技术;控制措施

一、烟标印刷中VOC排放的原因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香烟消费档次不断提升,卷烟企业逐步提高高档香的生产比例,并选择防伪技术高、印刷精美的中高印刷包装。烟标印刷常用的印刷工艺包括凹烫、全息烫印、凹版反面印刷、大颗粒幻彩印刷等。由于印刷过程大量采用溶剂型油墨及胶勃剂,导致烟标印刷从原材料选取、印刷工艺的组合到印刷成品的存储,都涉及VOC排放和溶剂挥发及成品上溶剂残留超标等问题。这样不仅给环境增加负重,同时也使烟包企业遭受因溶剂消耗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极大地限制了烟包印刷企业的发展。国家烟草专卖局将卷烟质量合格标准的判定从烟标印刷质量是否合格,提升到生产过程及卷烟消费过程中VOC排放是否达标,将VOC控制放到了与印刷质量同等的地位,因此加强治理烟包印刷企业中的VOC排放非常重要。

二、烟标印刷中VOC排放的主要治理技术

在烟标印刷过程中,由于烟标采用了不可降解的复合铝箔纸、镜面卡纸、溶剂型油墨、胶勃剂及清洗设备采用的高溶剂含量清洁剂,使得烟标印刷从原材料选取、印刷工艺过程到印刷成品的存储过程,VOC排放十分严重。鉴于我国工业生产现状,VOC控制和治理依然以减排为主。目前,企业针对VOC问题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通过新油墨研发、印刷设备改造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VOC排放。如博斯特打造了一款RS3.0凹印设备,可采用水性油墨,实现低碳环保节能;柯美西集团推出了一款C18卫星式胶印机,采用EB油墨,实现无溶剂印刷;江苏彩华亦引入了VOC回收装置,并致力于开发单一溶剂油墨,以利于溶剂回收处理;陕西精华工贸推出“飞扬”水墨,可应用于RS3.0,实现PET材料6色印刷。可见水性油墨、单一溶剂油墨、无溶剂勃合剂及相应工艺、设备改造可从源头上减少VOC排放。

2.采用吸附回收法、燃烧法及分解法处理VOC废气。陕西北人机械公司采用活性炭颗粒吸附技术、纯氮气脱附技术及深冷凝技术对混合溶剂回收,实现98%的吸附效率;北京双燕改用醇水性油墨印刷,并采用活性炭吸附技术对废气进行有效处理;浙江诚信包装材料公司引用天龙科技开发的VOC吸附回收系统,有机溶剂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减少了废气排放。可见生产过程中适当引入废气回收装备,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会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烟标印刷过程中VOC排放的控制措施

结合笔者实践工作经验,认为对于烟标印刷过程中VOC排放的治理,需要从原材料选取、生产过程、末端处理等个方面同时进行,并且加强对烟标印刷的全过程监控。

1.烟标印刷应用清洁原材料,实现对VOC排放的控制。烟标印刷中的VOC减排最佳途径是通过清洁生产减少使用及挥发,例如采用水性油墨、UV油墨、无苯油墨或单一溶剂油墨替代传统有机溶剂油墨,降低溶剂回收难度;采用真空镀铝材料取代复合铝箔纸,用白卡纸或铜版纸替代复合材料,从生产选材上控制VOC的产生。

2.烟标印刷应用先进的工艺组合与设备,实现VOC排放的控制。改进相应印刷设备以适应新型印刷材料的使用,同时考虑到包装印刷企业废气排放一般是无组织排放,建议对生产设备或生产厂房进行密闭控制,区分不同承印物使用性能,合理调节温湿度,加速有机溶剂挥发,通过挥发性有机物的回收装置降低生产过程中VOC的整体排放量。

3.合理应用废气处理技术,实现VOC排放的控制。根据废气含量、成分不同,选择不同处理方法。建议对单一成分废气采用活性炭吸附、低压水蒸气或氮气保护再生回收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复杂成分废气采用吸附浓缩和催化燃烧技术结合的方法进行处理。同时合理规划生产周期,优化印刷品的存储环境,加速印刷品残留有机溶剂的挥发。

此外,为提高包装印刷企业VOC排放控制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政府需要从政策、技术以及资金上为企业提供支持。第一、政策保障。目前VOC废气治理政策及限量排放标准初步实施,大部分包装印刷企业还处在观望期间。此时应在政策、标准执行上实现各企业标准统一,勿使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从政策、标准的执行力度上为企业提供保障,对先改革企业实行优惠奖励措施,让企业在安心的环境下,充分调动积极性。第二、技术支持。要实现废气的全过程监控、有效处理,不仅涉及到材料选择,还需要印刷工艺的改进、设备结构的优化、末端处理设备的引进等。这就要求包装印刷及相关行业开发环保原材料,实行绿色技术改革,为包装印刷企业提供技术指南,以支撑VOC治理政策的有效推广。第三、资金支持。由于大量资金的投入,使得大部分企业只能选择单一方式控制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无法全面实

现整个印刷过程的VOC控制,延缓了大气环境治理速度,这就需要国家和地方在出台相关技术指南的同时,加大对包装印刷企业的资金支持,不单从限量排放标准的实施上强制企业进行VOC治理,还要从政策扶持上让VOC排放企业参与进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以及国家烟草总局关于培养大型烟草集团战略的实施,烟草行业仍保持了稳步增长态势。同时其烟标印刷中的VOC排放对大气污染也日益严重,因此必须加强对其排放及其治理控制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韩祥龙.烟包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检测与控制[J].印刷技术,2009

[2]王军.加液方式对卷烟商标纸VOC检测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1

实行双减政策的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收支;现状;对策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实现顺差2498.66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其中出口11444.99亿美元,进口8946.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66%和20.45%。我国进出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形势大好。在进口方面,我国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进口需求稳步增长,使得我国进口持续快速发展。从整体数据来看,运输是导致经常项目中的服务项目出现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亿美元,支出343.69亿美元,逆差133.54亿美元,与2005年运输逆差63.32亿美元相比,同比扩大70.22亿美元。

从2003年到2007年经济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基本态势,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的格局。国际收支顺差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这几年里,“双顺差”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国际收支的“惯例”。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同比增长78%,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个百分点。调整、对部分产品加征出口关税等政策执行前抢先出口,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出口5472亿美元,进口411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8%和18%;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较上年增长1.3倍,改变了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62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增长,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80亿美元,增长21%。证券投资逆差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44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7亿美元;我国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流入1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80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增长21%;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汇回6亿美元,增长142%;净流出74亿美元,增长17%。“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特征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美元。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助于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我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这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又是各国国际收支结构实践中罕见的,其之所以能够维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国内特殊的管理体制与鼓励政策,但其本身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这种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 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些都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由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比较不发达,国内企业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也促进出口的增长,1992年以来境外资本流入中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一)储蓄率过高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所增长,但储蓄快于投资的增长,扩大了经常帐户顺差。当前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无论与本国历史平均相比还是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均处于高位。一般认为中国储蓄率高主要是因为个人储蓄欲望强烈,但

更主要的是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高,企业高储蓄率带来的投资增长效益较低并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此外,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

(二)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正相关的关系。深入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我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多年的“奖出限出”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超国民待遇”等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资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导致资本项目净流入大于净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拉动了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而且加大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

三、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对策

我国目前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与其基本国情是极不相称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应是:贸易项目逆差,经常项目保持平衡,资本项目下的顺差。而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家提出“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政策导向,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

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实行降低投资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适度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同时,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进行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

经常项目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出口产业结构失衡,出口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在国际上以低价量大为特点,企业利润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进口缺乏中国真正急需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达国家产业调整仅仅把我国作为制造业基地,真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研发都在发达国家国内。因此,我国现在必须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资源型出口;并把环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纳入企业的出口成本;开发产品核心技术创造力,提高企业自主竞争力,实现在平稳出口量的基础上利润最大化。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给予其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子先,张晓静.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经验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7(10).

2、唐丽丽,赵雪梅.浅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J].当代经济,2007(7).

实行双减政策的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产形式;产量预测;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035

1 夏收油菜产量结构及产量预测

浠水县夏收油菜总体趋势呈现“3减1增1保持”的态势,即油菜单产、总产、种植面积略减,每667m2种植密度增加,油菜双低化率继续保持100%,油菜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最近全县油菜多点普测验收数据分析:2016年全县油菜收获面积30015万m2,平均种植密度(加权)15196株/667m2,单株平均有效角果(加权)221.5个,平均每角粒数17.6粒,千粒重3.43g。浠水县油菜平均每667m2理论产量为160.6kg,预计全县油菜平均每667m2实收产量为139.2kg。据此测算,全县油菜籽总产可达6.264万t,比去年总产6.9598万t减少0.6958万t,减产10.0%。

2 气候条件对油菜生产的影响

9月份平均气温24.2℃,总降水量101.3mm,日照时间175.3h。本月晴雨相间,降雨充足,气温正常,对油菜育苗及旱地油菜直播非常有利,全县适墒育苗近2000万m2,基本保证了一播全苗和苗齐苗壮。10月份平均气温18.9℃,降水量111.4mm,日照时间187.4h,气候正常,气温偏高,对油菜苗床生长和旱地直播油菜的生长发育较为有利,为油菜适时足墒、足肥移栽缩短缓苗期和壮苗早发创造了有利条件。11月份平均气温11.5℃,降水量88.5mm,日照时数51.2h,持续阴雨天达21d,气温偏低,渍害对水田直播油菜影响较大,部分田块死苗严重,油菜生长发育受阻。12月份气候正常,平均气温6.9℃,有5次降水,降水量22.5mm,对油菜恢复正常生长发育十分有利。2016年1月平均气温4.4℃,降水量61.3mm,受冷空气影响,1月25日出现极端天气,气温达到-9.1℃,早播油菜正值抽薹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冻害。2月份平均气温8.1℃,有2次降水过程,月降水量33.6mm,日照时间170.8h,本月正值油菜薹期,气温回升促进油菜生长发育,增加养分吸收和光合物质合成。3月气温总体偏高,平均气温12.8℃,有3次降水过程,降水量65mm,日照时间127.3h, 7~10日出现一次寒潮天气,降温达10℃,最低温度0.2℃,正值油菜开花期,少数油菜开始分段结实,中、下旬气温回升较快,天气晴好,有利于油菜开花结实。4月份平均气温18.7℃,降水量356.3mm,其中2―3日、5―6日和19―20日出现大到暴雨天气;日照时数131.4h,本月是油菜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气候条件对油菜影响较大。气温偏高,日照偏少,田间湿度大,极有利于油菜菌核病爆发流行。暴雨频发,雨水较多油菜根系长期浸泡,油菜倒伏严重。部分田块出现渍害,油菜根系生长受阻,吸收输送养分困难,天气转晴后蒸腾作用加剧,导致油菜提前7d左右枯黄、收割。低温寡照严重制约了油菜光合作用,光合产物减少,从而影响了油菜角果数和千粒重。

浠水县油菜主要害虫有蚜虫、菜青虫和菜粉蝶,但危害较轻。4月份雨水较多,田间湿度大,油菜菌核病普遍发生偏重,是造成今年油菜减产的主要原因。

3 主要工作措施

强化行政推动,科学规划保落实。浠水县政府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秋播会议精神,提出了秋播生产“稳油扩粮”的工作思路。继续统一供种,突出重点抓秋播。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思路,引导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秋播油菜生产: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提高种油积极性。提出 “以奖代补”的政策,为提高农民种油积极性创造了条件;发展经营主体,实行规模种植。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强宣传引导,全力支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发展油菜生产;推广轻简栽培技术,提高油菜种植效益。秋播油菜生产最棘手的问题是劳力短缺、季节紧张、机械化程度低,必须在省工、省投、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上下功夫。

加强检查督办,实行奖优惩劣,国家油菜籽收储政策取消后,油菜籽收购价格持续偏低,导致油菜效益下滑,严重挫伤农民油菜种植积极性,尤其是对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的影响更大。受到土壤、气候、品种及农村劳力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加上机械化程度低,导致水田油菜种植逐年萎缩。部分地区水利设施损毁、沟渠淤塞严重,农田抗旱、排涝能力差,也是制约浠水县油菜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实行双减政策的原因范文第6篇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密切的今天,市场经济的局限性也逐渐地显露出来,众多国家都开始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调控。近几年来,中国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均超过预期目标。中央人民银行制定的2008年和2011年货币供应量M2是增长速度为16%,而2009年和2010年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为17%。而在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2008年中国M2的增速为17.8%左右,2009年增速高27.7%,2010年M2增速为19.7%左右,2011年的增速为13.6%左右。由此可见,M2在近几年内巨大的偏差说明了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较差。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大大受限,因此,这样导致了中国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货币政策是该国对经济进行调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减弱显然对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有着很显著的影响。

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的“不可能三角”的推论,可以认为“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固定汇率制和资本的完全流动三者不能兼得,一国最多只能同时实现两个目标,而不得放弃另外一个目标。”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不断发达,各国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资本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也是大势所趋。由于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有限,为了提高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应实行更灵活的汇率制度且不断完善中国的金融体制,促进汇率水平的市场化进程。

本文基于影响GDP的几个重要因素即物价水平、货币数量、利率水平以及政府财政支出等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行分析。选取了1980―2012年的数据,分别设定出双变量、三变量和四变量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一)研究方法

结合货币政策对外独立性检验,本文建立了双变量VAR模型,即货币数量对实际GDP,货币数量对物价水平,利率对实际GDP,利率对物价水平;三变量VAR模型,即货币数量、物价水平对实际GDP和物价水平、利率对实际GDP和物价水平;四变量VAR模型,即物价水平、货币数量和利率水平对实际GDP和物价水平。以此来检验货币政策工具是否是货币数量的原因以及利率是否是货币数量的格兰杰检验原因。

(二)数据选择与处理

在模型中,货币数量指标选用的是1980―2012年度的M2值,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实际利率水平和物价水平数据的来源也是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实际GDP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首先,在国家统计局网站中搜集到用支出法计算的GDP总值和GDP定基指数(1978=100),然后对其进行平减,计算出GDP总值(1980=100)。由于所收集的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为了消除异方差性,对所有的四个变量中除了利率以外的变量取对数,货币数量为LNM2,物价水平为LNC1,实际GDP总值为LNG。

二、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用Eviews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选择ADF单位根检验,当显著性水平确定为α=0.05时,得到如下结果(见下页表1)。

从下页表1可知,货币数量、实际GDP、物价水平和利率四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可以对其进行建立协整关系。

(二)双变量模型的协整关系和误差检验

采取Engle和Granger提出的EG两步检验法对双变量模型进行协整关系检验。首先,检验其是否为同阶单整,如果是,则建立回归方程;其次,再检验残差序列t的平稳性。若残差序列不平稳,即存在单位根,t~I(1),则回归方程中变量间的协整关系不存在。若残差序列平稳,即不存在单位根,t~I(0),则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存在。所得到的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中的协整结果可以看出,物价水平和货币数量为2阶协整,实际GDP和利率为1阶协整。

在下文中,分别建立双变量、三变量和四变量模型,分析GDP、物价水平、货币数量、利率之间的关系,再将政府财政支出作为外生变量加入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有效性进行分析。

1.双变量协整关系检验。物价水平和货币数量、实际GDP和利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其协整方程分别为:

LNC1=0.287659LNM2-2.130295

LNG=-0.018996R+9.981968

LNC1=0.344039LNM2-0.00000437T-2.63694

从协整方程可知,M2与CPI、R与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说明政策目标与变量之间的不稳定因素在长期内可抵消。但在CPI与M2的关系式中,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小,说明在长期内,货币数量对CPI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程度比较小;在利率与GDP的关系式中,利率对GDP影响系数很小,并且为负值,说明在长期内,利率对GDP的影响系数很小。

2.双变量模型协整关系的误差检验。分别检验两个方程残差序列的平稳性,结果如下:

(1)物价水平和货币数量的关系。根据残差检验物价水平和货币数量的关系,可以判断出e1不含有趋势项和截距项,所以可对其进行无趋势项和无截距项的单位根检验。在检验的结果中,所显示的t值为-1.9269小于当显著性水平为10%时的t值,P 值为0.0650>α=0.05。由于本文中所选择的数据为1980―2012年的年度数据,数据选取的数量较少,对实际情况的说明有限,所以可将显著性水平变为α=0.1。当显著性水平α=0.1时,应拒绝原假设,即不存在单位根,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变量物价水平和货币数量的协整关系存在。

(2)实际GDP和利率的关系。根据检验结果可以判断出e2不含有趋势项和截距项,所以可对其进行无趋势项和无截距项的单位根检验。

同样,在此检验结果中,显示的P 值为0.0015

3.用格兰杰检验对双变量模型进行因果估计。由于格兰杰检验对滞后期的要求比较明显,因此采用VAR模型中施瓦兹SC准则和AIC准则确定滞后期。在对物价水平和货币数量、实际GDP和利率(R)以及货币数量与实际GDP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后,得出以下结论:货币数量是物价水平的原因,物价水平不是货币数量的原因;利率(R)是实际GDP的原因,实际GDP不是利率(R)互为因果关系;货币数量与实际GDP无关。

(三)三变量模型的协整关系和误差检验

1.三变量模型的协整关系。在三变量模型分析中,由于货币数量和利率水平对物价水平和实际GDP之间没有协整关系,所以,在三变量模型中对货币数量与实际GDP、物价水平以及利率(R)与实际GDP、物价水平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分析。

对于三变量模型协整关系的检验,本文采用JJ检验方法。首先,对货币数量与实际GDP、物价水平和财政支出(T)这些变量进行JJ检验。 从检验结果可以得知,三个变量之间有1个协整关系存在,所以货币数量与实际GDP、物价水平和财政支出这些变量之间有协整关系,存在长期变动趋势。其次,对实际GDP、物价水平、利率和财政支出进行JJ检验,得到实际GDP、物价水平、利率和财政支出这些变量之间也具有协整关系,存在长期变动趋势。得到的协整方程为:

LNG=0.692805LNC1-0.155820LNM2+0.0000039T

LNG=-0.0898496LNC1+0.169728R+0.00000139T

在GDP与CPI、M2的关系式中,GDP受物价水平的影响较大,影响系数为0.693,而与M2之间呈现出反比关系,说明市场中货币数量的增加会带来GDP的小幅度下降。在GDP与CPI、R的关系式中,物价水平对GDP的系数为负值,这与事实不相符合,但是其值较小,可能是由于数据选取数量有限,使结果出现一定误差。在两个式子中,财政支出对于GDP的影响都十分小,可以忽略不计。

2.三变量模型的协整关系的误差检验。对实际GDP对物价水平、货币数量与财政支出的协整关系进行误差检验,得到检验结果为:

ecmt=LNG+0.431391LNC1-0.550192R+0.00000721T-4.554983

ecmt=LNG-0.99692lLNC1-0.029662R+0.00000499T-9.011545

在双变量模型与三变量模型中,利率水平对实际GDP的影响的变动系数均不显著,说明了利率的政策效应可能为内生的,是受到政策的被动变动。

(四)四变量模型的协整关系和误差检验

1.四变量模型的协整关系。在上述的实际GDP对物价水平、货币数量与财政支出三变量中加入实际利率,在四变量模型中仍然使用JJ检验方法对四变量模型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得到的检验结果为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存在长期变动趋势,其协整方程为:

LNG=-0.23023LNC1-0.067945LNM2+0.052059R-0.00000328T

从所得到的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实际GDP受到实际物价水平的较为显著,实际物价水平每上升一个单位,实际GDP会下降0.2302个单位;实际GDP水平受到货币数量的影响较小,当货币数量每变动一个单位时,实际GDP变动0.0679个单位,并且与货币数量呈负相关,但是相关程度较小。利率水平与实际GDP相关系数很小,为0.0521,说明利率水平对实际GDP影响不大,同样,国家财政支出对实际GDP影响更小,说明国家财政对实际GDP影响有限,因此,对于财政政策的使用,应权衡利弊。

2.四变量模型协整关系的误差检验。对四变量模型进行误差修正检验,得出以下方程:

ecmt=LNG+0.507785LNC1-0.0579343LNM2-0.004788R+

0.00000704T-4.303320

在四变量中,利率对实际GDP的影响系数很小,影响十分微弱,并且,随着对实际GDP的影响变量增加,利率的影响效果有变小的趋势,说明了利率对实际GDP的影响没有长期的自动稳定关系;在四变量模型中,对其进行误差检验与修正后,物价水平、货币数量、利率水平以及外生的政府财政支出对实际GDP的影响系数很小,影响很弱,中国货币政策具有独立性有限。由分析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开放条件下,仅仅用控制汇率的方法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有效性其作用是有限的,因此要对中国的金融体制创新地进行改革、发展与完善。

三、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总结

本文分别通过对双变量、三变量和四变量模型进行协整关系的估计与检验以及在双变量模型中使用格兰杰检验分析因果原因,并且将政府财政支出作为外生变量加入模型。在双变量模型的格兰杰检验分析结果中可以了解到,实际GDP和利率水平是互为因果关系的,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三变量模型和四变量模型中,本文采取JJ检验。三变量模型中,分别作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对实际GDP、物价水平与利率对实际GDP的模型;在利率与实际GDP关系中加入物价水平的因素后,利率对实际GDP水平由双变量模型中的较弱的正相关变为较强的正相关;而在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对实际GDP模型中,物价水平对实际GDP是正相关,货币数量对实际GDP的影响是负相关,并且GDP受到政府财政支出的影响极小,这可能是由于财政支出水平具有滞后效应。在四变量模型中,将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对实际GDP的影响中加入利率因素,模型的拟合优度相对于前两个模型更高,模型对实际经济情况的解释程度更好,并且在对四变量模型进行误差修正后,实际GDP与货币数量和利率呈现了正相关的关系,但是相关系数较小,对经济的影响还是不够显著,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还是有限的。

(二)对策建议

1.政府应当控制中国货币数量,从而保持中国物价水平的稳定。保持国家物价水平的稳定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国家出现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的出现,物价水平的稳定有利于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2.促进利率市场化,加大利率水平对经济调控的作用。利率是国家使用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利率水平不但会影响国家的投资规模,而且还会影响消费、储蓄以及进出口;就目前的数据看,中国利率水平对实际GDP的影响并不显著,没有明显的长期稳定的关系。由于中国进行了利率的管制,利率对经济的作用还是有限的。从本文得出的结果来看,利率与实际GDP之间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因此,在稳定利率水平的基础上需要加大利率对经济的作用,让利率市场化,从而让国家的宏观调控对经济发挥更好的调节作用。

实行双减政策的原因范文第7篇

1  对援助理论的研究

援助容易使受援国对援助国形成依赖,最终造成恶性循环。丹比萨莫约的《援助的死亡》(2010 版)把对非洲的详细援助分为几个阶段,最后得出援助不起作用的结论,对非洲而言是有害的。研究了援助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援助造成的恶性循环,形成援助依赖,援助不是永恒的,提出应该制定系统的终结援助计划,渐渐地减少系统援助,以其他金融方案替代援助,最后实现没有援助的世界。

国外学者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三方面研究了援助理论,经济学方面的援助理论主要由补充论、减贫论、结构调整论。美国援助政策的设计者罗斯托,是补充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的理论在西方影响甚大,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方式是提供援助,这是补充论的核心内容;1966 年钱纳里(Hollis B.Chenery)和斯特劳特(Alan M.Strout)提出了双缺口模型,该模型论证了发展中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和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的必要性,成为传统的外援理论的基础,最初的对外援助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给予资金援助;减贫论主要代表理论是“增长中再分配”理论和“基本需求论”,前者是由世界银行和—英国色赛克斯大学提出的,后者是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结构调整论者认为受援国不发达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政府的政策问题,如体制不健全等;二是政府的能力问题。

政治学援助理论有研究两个重点,即援助国的援助动机和政治作用,政治学援助理论主要有三个,即剥削论、关怀论和国家利益论。激进主义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是依附理论,其兴起于发展中国家,并在发达国家获得一定的认同,代表人物主要有劳尔·普雷维什(Paul Prebisch)、萨米尔·阿明(Samir Amin)和安德烈·冈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等人。激进主义者认为,剥削和掠夺成为援助国的最主要的援助动机,援助行为使受援国对支援国形成一种长期依赖,在经济和政治上长期受到援助国的控制。自由主义学派主要从人道义务论和正义论两个角度来解释援助国的援助动机,道义原则要比政治经济利益更能解释对外援助动机,从道德责任的角度解释援助理论。现实主义理论认为一切形式的对外援助行为都是为了促进和维护国家利益,其代表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认为这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的援助行为。

20 世纪 50 年代末,社会交换理论创立,社会学援助理论开始兴起,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乔治·C.霍曼斯(George C.Homans),从交换论视角看,援助的实质是援助国与受援国都希望在交换过程中获得最大利益,但通常在实际行动中以人道主义作为旗帜来掩饰自己真实的目的与动机。

2  对人才培训理论的研究

首次提出培训理论的是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泰勒系统的论述了科学培训对企业和员工个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员工而言,培训能够提升其专业素质,以适应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对员工进行培训能够提高企业效益。泰勒认为企业要进行科学管理,就要遵守科学管理的普遍原则,即培训。

贝克尔在研究在职培训时分析了分析了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贝克尔认为一般培训不仅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用,而且能够提高受训员工的边际生产力,同时对其他企业也有用处;完全一般培训培训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益,其他企业边际产品也会同幅度增加,但在实际分析时,贝克尔只对完全一般培训进行了分析。特殊培训能够更高提高提供培训企业的效益,完全特殊培训对其他企业的效益完全没有影响。

二、国内研究综述

1  “智力援疆”的研究综述

(1) 对“智力援疆”机制的研究

海外引智对发展经济、促进人才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韩成、李引安在《新疆引智发展现状与引智机制创新研究》(2013 年)中对从国外引进人才对口支援新疆做了深刻的研究,指出了引智过程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解决方案,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把海外智力援疆作为工作重心,经过多年的努力,海外引智工作实现了建设新疆人才队伍的援助目标,对口支援新疆取得丰硕成果。

(2) 对“智力援疆”政策的研究

援疆政策执行存在偏差,通过完善立法,保障援疆政策依法执行。罗斌在《当前智力援疆政策实施现状研究》(2011)一文中分析解读智力援疆政策在哈密地区的实施情况,提出智力援疆政策在执行上缺少法律制约,导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并提出通过完善立法,保障政策依法执行、实现多元化的政策实施路径等措施进一步改进援疆政策。

2  援外人才培训的研究综述

援外人才培训是一种加强与受援国政治经济合作的行为,通常采用多种培训模式。安阳在《中国援外培训历史及问题浅析》中认为“援外培训即以主权国家为主体,以实现及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通过多、双边的渠道,采用培训、派遣专家或接收留学生等多种形式与受援国展开人力资源合作开发,向受援国传授知识及经验,以加强两国合作的方式从中获取经济利益的政治行为”。提出并运用实例分析援外培训通常采取的几种模式的实施效果及优缺点,普遍采取的模式包括开办官员研修班 、技术培训班 等,此外还启动了如短期人员交流项目、援外青年志愿者项目等多种援外培训项目 。

援外培训项目在管理中存在不足,需完从多方面着手完善管理机制。张瑛在《J 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基地援外培训项目管理研究》中以某援外培训基地为例,分析其培训现状,并从国家层面和培训内容设计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从国家层面分析,项目执行缺乏统一的规范;从培训内容层面分析,内容设计与培训需求存在矛盾;教学资源缺乏、管理机制不成熟、后续回访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并从完善制度,规范援外培训管理、做好培训需求评估、培训内容的设计符合援外培训需求、完善援外培训师资库及实训基地库的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团队建设、完善跟踪回访机制,强化目标意识等方面提出建议对策。

实行双减政策的原因范文第8篇

滁州市农委农业局

(20__年11月20日)

今年秋种是在很不正常的气候条件下进行的。秋种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农业部门的精心指导服务下,广大干群充分抓住政策机遇和市场机遇,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积极开展抢墒播种,使今年秋种形势比预料的要好得多。截止11月10日,我市共完成秋种590.4万亩,实现了在适播期内超额完成585万亩秋种计划任务。其中夏粮360万亩(夏粮中小麦333.5万亩),油菜150.2万亩,蔬菜62.9万亩,牧草10.7万亩,绿肥及其它经济作物6.6万亩。

一、秋种形势

今年秋种形势,地区性差异很大,归纳起来,大致有五方面显著的特点:

1、粮增油减。全市夏粮种植面积较上年增加53.9万亩,其中小麦较上年增34.8万;油菜面积较上年减少35.5万亩。主要原因:一是粮价稳定,种粮有补贴,农民种植积极性提高。二是今年午收油菜籽价格不太理想,农民适当调减油菜扩种小麦。三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小麦容易机收机种,省工省时。四是今年秋种期间雨水偏多,南部油菜主产区稻茬田墒情差,难耕难整。

2、秋种形势区域性差距大。总的印象是:沿淮地区秋种好于南部沿江地区;丘陵岗地好于低洼圩区;有良种补贴的项目区好于非项目区;各级抓得高产攻关方(片)好于面上秋种。

3、良种补贴项目内安种及时、苗情好。今年全市8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面积和25万亩核心示范区面积,主要分布在小麦主产区的天长市、明光市、凤阳县、定远县,小麦良补每亩补10元和核心区每亩补8元均直接补给农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秋种的积极性,使项目区不仅安种及时,而且标准质量很高。目前,单株已带蘖1-2个。全市10万亩双低油菜良种补贴项目集中安排在全椒县马厂、大墅、管坝、西王4个乡镇,目前油菜绿叶数均在6片以上。

4、麦油高产攻关点多面广、效果好。今年各级主动抓点示范,开展[:请记住我站域名/]小麦、油菜高产攻关竞赛活动。据统计,全市共建成麦油高产攻关示范片663个,小麦高产攻关示范方280个,油菜高产攻关示范点376个;其中建成麦油万亩示范片12个,小麦7个,油菜5个;示范方总面积达61.25万亩,占小麦、油菜播种面积的12.9%。示范方(片)的秋种标准质量和科技含量均明显高于面上生产,目前,苗情很好。

5、科技含量有所提高。今年秋种虽然墒情不好,但是,在今年秋种中,有些科技质量指标提高较快。如优质小麦推广面积达284.2万亩,占秋播面积的78.9,较上年提高23.3个百分点;“双低”油菜面积达146.3万亩,占油菜安种面积的98.7,较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小麦精(少)量播种面积119.3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37%,比去年提高8.4个百分点;小麦油菜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17.5万亩,占麦油安种面积的24.9%,比去年提高17.5个百分点;秋种订单面积176.7万亩,占秋种面积的30.1%,较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

二、主要措施

今年秋种工作,各地紧紧围绕省政府组织的“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并结合小麦、油菜良种补贴的发放、实施,重点抓了“三个落实到位”。

1、秋种各项准备工作落实到位。早在7月8日召开的全市种植业生产形势分析会上,就共商了今年的秋种思路和调整对策。10月12日,在全省小麦高产攻关专家组座谈会之后,市政府以滁政办[20__]85号文件了《关于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实施意见》,以滁政办[20__]86号文件了《20__年秋种指导性意见》。10月24日,市政府又在定远县召开了全市秋种现场会。会后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秋种工作有关会议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加快了秋种进度。秋种期间,广泛开展培训。市农委及时制定了小麦、油菜生产技术规程,市和各县、市、区组织专家开展技术讲座928次,全市组织618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秋种第一线,印发技术明白纸59.2多万份。进一步整顿农资市场。全市农委系统共出动执法车辆356台次,执法人员1346人次,查处案件91起,查处假冒伪劣商品79吨,其中种子57吨,化肥21吨,农药1吨。

2、小麦油菜良种补贴发放实施到位。为确保80万亩小麦良补和10万亩油菜良补发放和实施工作落到实处,根据省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我市及早谋划,精心组织,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一是建立领导保障机制。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农业、财政、监察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开展工作;各项目县(市)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制定了《小麦良种推广补贴方案》,分级签订了《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责任书》,责任明确。二是精心组织种子招标。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面向省内外种子企业进行公开招标。项目区确定后,对每个项目县所需采购的品种名称和数量,于开标前20 天在省级有关媒体上公开招标公告,并严格按照招标程序,实行公开招标。同时,对个项目县及时在媒体上公告公示了受补贴的乡镇、村名单,并以自然村为单位,对受补贴农户的补贴面积、品种、供种价格、供种数量等张榜公布一周以上,接受群众监督,增强项目实施的透明度。三是加强供种质量监管。市农委组织市种子管理站负责抽检各县(市)小麦种子质量,对不同品种、不同批次的种子按照每5万斤抽取一个样品个,共抽取325个样品;各县(市)农委负责种子质量的现场抽检工作,并专门安排试验田,对纯度进行田间同步种植鉴定,确保供种质量。

3、高产攻关措施落实到位。按照省政府小麦高产攻关方案,市政府也成立了小麦高产攻关专家组和技术指导组,动员各地广泛开展小麦油菜高产攻关活动,市农委带头抓了明光市潘村镇万亩中强筋小麦高产示范基地,天长市高庙万亩弱筋小麦高产示范基地,全椒县马厂镇万亩双低油菜高产示范基地,来安县三城乡万亩双低油菜高产示范基地,每个基地内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建立“三情”监测点,按照省农委的统一部署,定对象、定地点、定时间、定人员进行“三情”监测。各县市区也积极开展秋种麦油“万千百”优质高产攻关示范活动。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