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与老人沟通的说话技巧

与老人沟通的说话技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与老人沟通的说话技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与老人沟通的说话技巧范文第1篇

一、要重视口语交际情境的创设

《新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课要重视交际情境的创设。我们都知道低年级每个语文百花园的“口语交际”里面都配有一幅情境图。如何创造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那就要抓住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在语言环境中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再结合情境图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动口说。如在教学口语课《小乌鸦爱妈妈》时,我先入情入境地用感人的语言给学生编了一个小乌鸦如何爱妈妈的故事,把学生融入故事里的角色、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转移话题:你们喜欢故事里的小乌鸦吗?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地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因为小乌鸦爱自己的妈妈,关心妈妈。就在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时,我要大家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平时是如何关心爸爸妈妈的?学生马上议论开了,有的说我有空就帮妈妈做做家务事,有的说妈妈累了,我帮妈妈揉揉肩、捶捶背;有的说妈妈病了,我给她倒茶、拿药、端饭……我进一步又问:你想对父母说些什么?这时,孩子们的积极性又一次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同学说在我生病时,爸妈总是问前问后,带我去看医生,在这里我要说声:“爸爸妈妈,谢谢你们!”有的同学说:“我要感谢爸妈的养育之恩,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同学们报以了热烈的掌声,我听了也很感动。然后我又动情的说: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都需要大家的爱心。比如无家可归的小鸟,没带雨具的同学,迷路的小朋友,要过马路的盲人爷爷……他(它)们都需要我们真诚的帮助。整堂课,在生生、师生互动交流、说话、评议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这样,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还增进了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人际交流,师生的情感交流,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坚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天地,我们应鼓励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口语交际本领用于生活实际。其次,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交际事件,每个事件中都有着广泛的交际话题,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这些事件进行口语交际实践。此外,还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活动,给学生增加交际实践的机会。如:搞课本剧表演;参加国家纪念日或宣传周、宣传月教育活动;参加走访敬老院为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当校园广播、电视小记者,在校园、去社区采访;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各种组织的活动等。这些“走出去”的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去设计活动方案、召集会议、布置安排工作,让他们自己去与别人打交道、解决问题、请求帮助等。这样,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必然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自由谈话、巡视指导

口语交际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说,所以老师能少讲就尽量少讲。在创设情境和规范性语言指导完成之后,要空出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们自由交流、自由谈话。老师不要担心学生们的纪律,其实口语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们说话的兴趣和能力,是重在说,而不是说什么。然后老师在教室里巡视指导,适时给予孩子们帮助。低年级学生发展不均衡,会出现有的学生很健谈,有的学生却相对比较沉默。巡视的时候,老师当注意关心这些话少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怀,了解他不说话的原因,如有必要,还可以加入到他们的谈话中。要照顾学生的感受,有一些学生可能来自乡村,普通话基础较弱,而且生活阅历较少,所以有时候口语交际教学的主题和创设的情境并不为他们所理解,所以这时老师可以引导他们谈论别的话题,如今天午饭吃了什么呀?最喜欢吃什么呀?最近学会了什么新游戏呀?交到了哪些新朋友呀等等。只要让学生们多于开口说话,就是一种教学的成果。其实我个人认为,口语交际教学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培养学生们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这种性格可以影响到他们将来的人生。对于他们人格的健全,以后的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的时候,应有意将性格培养也纳入其中。

四、开展实践活动,锻炼交际能力

与老人沟通的说话技巧范文第2篇

讲述人:北京某知名小学刘老师

我是四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小真是我班里的学生。这孩子善良、老实、本分,什么都不爱争,和谁的关系都好,但有一点,学习上不求上进,考试最后一名他从来都不着急。当别的同学都做作业的时候,他就坐在那里看着老师发呆,催促几遍才动一下,所以总是做不完作业。其实这孩子并不笨,如果他想算,算术算得特别快。为了激励他的上进心,我可没少下功夫。“五一”节的时候,我们组织了一次拓展活动。有一项活动需要攀一个20米高的悬崖,这是孩子们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当大家都既紧张又兴奋地跃跃欲试时,他却大煞风景地问:“老师,什么时候吃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每天的上午10点和下午4点以后,当别的孩子正在忘我地投入活动时,小真总是不适时地问出这个问题,并且还不是一遍,似乎对吃饭的兴趣盖过了对所有活动的兴趣。

每次活动后,我们请每一位同学谈感想,这次攀岩也不例外。大家很兴奋地踊跃发言,有的说:“以前从来不想的事,自己居然做到了,非常自豪。”有的说:“在攀岩过程中,虽然手和腿被岩石划破了,但是很有成就感,以后会终身难忘。”有的说:“攀岩让自己战胜了恐惧,今后遇到困难再也不怕了。”但是,小真却不思考,也不发言,没有情绪的变化,老师引导他:“如果不去,你会不会后悔?”别的同学都大声地说:“会!”但小真满不在乎地摇摇头说:“不后悔。”问他为什么?他说:“不去有不去的好处,可以在家睡觉、吃东西,就不会被划破腿了。”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总的来说,这孩子除了对吃还有兴趣之外,其他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任各科老师怎么引导,就是没一点儿变化。没有上进心,他干什么都不怕是最后一个,并且还非常坦然。一次,我在班上让大家写下自己将来的理想,同学们都写了,并且踌躇满志地说了出来,但是小真什么都没有写。老师动员了半天,他也没写,只说像现在这样很好,说话的语气像一个退休多年、安于现状的“小老头”。

我与他的父母接触过,了解到他们都有不错的职业和收入,虽然父母比较忙,但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4个人在家里全天候照顾他。我曾经和他的父母谈过他的问题,他们也很着急,但对他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当然一个孩子太争强好胜了不好,但是小真这样像与事无争的“小老头”也对成长不利。我们都很犯愁该怎么教育他呢?

第二节课:实案分析

通过深入了解小真的成长环境发现,问题的根源出在他的家庭上。小真的表现是典型的“隔辈教育综合征”――从小和祖辈在一起的孩子身上的特征。小真从小就生活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4个大人的包围中,但老人由于不懂儿童教育,只满足于对孩子在生活方面照顾得无微不至,而无视孩子智力的开发、习惯和性格的养成以及情绪控制能力的培养。

他们不由自主地替小真做事、思考、做决定,小真只需要坐等享受,省略了思考及争取的过程。小真的世界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吃”,隔两三个小时,估计小真快饿了,老人已经准备好了各种水果、零食。所以,他不仅不需要动手做什么,而且不需要动脑筋想。更让他惬意的是,由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熟知他的脾气,不需要他说什么,就会马上猜到他的需要,所以小真连说话都省了。因此,10岁的小真,虽然已上四年级,但是最惧怕写字、课堂发言,他的语言都是简短的几个字。

过度的溺爱造成小真怕苦怕累的习性;包办孩子一切的事情,又使小真养成懒惰的习惯;代替孩子做主、缺少与孩子交流又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老人退休后过于淡薄的心态更使小真对一切新鲜事物丧失了探究、追求的兴趣,一味地满足于现状。可以说,长期与4位老人共同生活,使小真成为一个身懒――懒得活动和锻炼、手懒――懒得干活和写字、脑懒――懒得思考和幻想、嘴懒――懒得说话和交流、心懒――懒得努力和竞争的“小老人”。就这样,童年的小真人未长大,心已老了。

对未知世界和新鲜事物的探索心、好奇心是儿童非常重要的一项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着孩子智力因素的发展,制约着孩子主动思索的能力、自信心、想象力、创造力,最终决定他学业、将来事业的成就和生活幸福的指数。通过对l15名市级竞赛获奖学生调查发现:他们中智力超群者不多,家庭物质文化条件不是普遍优越;但是大多数人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意志坚强,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强烈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因此健全人格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而小真就是因为长期生活在老人的包围中,这些积极的人格没养成,却养成了消极的人格。许多案例和统计数据表明,由隔辈带大的孩子绝大多数存在着心理、行为习惯问题,并且影响孩子的一生,一般表现为:

心理老化:对该感兴趣的事物提不起兴趣,远离社会、落后于时代,没有进取心和探索精神;

性格退缩:由于生活圈子狭小,缺乏与他人的交流,致使孩子出现交流障碍,不能融入集体,社会化进程受到阻碍,很容易停留在幼稚阶段;

心理脆弱:失去独立思考与活动机会,缺乏自立、自信,性格倾向于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经受挫折;

智力降低:决定孩子智力的因素有遗传、营养、早期教育(主要是0~3岁)、成长环境等,由于许多老人不懂得早期教育,致使孩子的智力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长大后的智力水平与应达到的智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和事业。许多老人把孩子放在电视机前由“电视保姆”看管,孩子不可避免地患上了注意力分散、缺乏耐心、思维迟钝、思维不连贯等毛病。

身体虚弱:老人本身活动量少,对孩子强调保护而忽视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许多和老人长大的孩子身体虚弱、肥胖、耐力差,动一动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容易过早患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等老年疾病。

第三节课:父母对策

家里有老人愿意帮助带孩子是好事,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但是,父母不能因此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老人。如果您家里有一个可以帮助你照看孩子的老人,应该怎么办呢?

策略一,衡量老人是否适合教育孩子。

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具备教育孩子的素质,看看他老人家是否符合以下条件:

身心健康:情绪稳定,无偏执、固执等人格偏差。

愿意承担:愿意承担才会有耐心,而不情愿、被迫承担这份责任的老人会心生怨气,缺乏耐心和爱心,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习惯良好:卫生习惯好,无烟、酒、、麻将、赌博、游戏等不良嗜好。

知识全面:了解营养、护理、早期教育、儿童生理和心理等常识。

心态年轻:性格开朗,乐于交往,跟上时代变化,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认识世界和社会,放手让孩子与他人交往。

善于学习: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善于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新知识,掌握教育技巧。

宽严适度:对孩子既慈爱宽容,善于引导;又不纵容溺爱,能严格要求。

观察沟通:善于细心观察孩子的身心变化,主动与孩子父母沟通、改善教育方法。

策略二,动员老人改变教育方式

当然,事实上能够达到上述标准的老人并不多,年轻的父母就要动员老人做适当的改变,对老人进行家庭教育的“再教育”。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乌鸦反哺”式的文化时代,即年轻一代拥有的知识比年长的一代更多,老人要不时地从年轻人那里学习新的知识,才有可能不落后于时代的飞速发展。为了不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更是如此。

策略三,父母自己带孩子

如果老人既不符合上述标准,又不愿意或不能改变,奉劝年轻的父母就不要心存侥幸或懒惰,宁可自己辛苦一些,也要给孩子正常的启蒙教育,以免错失教育的关键期,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

家庭作业

像小真一样已经产生不良后果的孩子家长,需要花费比正常教育多几倍的工夫去对孩子进行心理和行为矫正。

让孩子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自己该做和能做的事情一定不能由家长代劳,改变他“手懒”的习惯。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孩子自己的事情应该由他做主,大人不应代替孩子做决定,改变孩子“心懒”的习惯。

引导孩子动脑思考。大人不要时时代替孩子思考,而应营造情境引导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学习、探索的愿望,改变遇到问题等待答案的“脑懒”习惯。

宽松的环境、热情的鼓励与严格的规则相结合。宽松的环境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探索欲;热情的鼓励可以使孩子把正确的行为坚持下去,知道什么应该做;而严格的规则和界限则可使孩子知道什么不能做。

与老人沟通的说话技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服务态度;沟通方法;婴幼儿;产妇;老年人

一、对待婴幼儿期的服务态度

婴幼儿时期的患者基本上是不能表达自身情况的,在护理的过程中对于刚出生的婴幼儿,儿科护士要做的是准确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使护理工作变得优质而高效。

(一)对于婴幼儿,他们不能表达自己的需求,啼哭是他们表达的一种方法,儿科护士要根据婴儿的啼哭来判断婴儿的需求及身体状况。婴儿不能辨别护士为他们做的是否是有益的,在护理工作中,他们往往会吵闹,拒绝配合护理工作,这对于工作繁琐的护士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要做到顺利的完成护士工作且平复婴儿的不稳定情绪,儿科护士还应有足够的耐心,爱心,并且娴熟的进行护理工作。

(二)不啼哭的婴幼儿可能也有一定的工作需求,不同于其他患者,平常护理工作中通过言语间的交流,护士就能得知病患现如今的状况。儿科护士需要观察婴儿的动作,眼神,敏锐的观察婴儿发出的微弱信息都能对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关键性的作用,对于患者的疼痛控制应充满信心,从而更好地帮助新生儿应对疼痛,使患儿的机体心理创伤减到最小,如在现在采用的留置针穿刺技术,可以更好的减少患儿的疼痛。

(三)婴幼儿具备很强的探索性,儿科护士因此要保持有一颗童心是很重要的,平时关注一些动画片,促进与婴儿的交流,减少他们对医院,对护士的抗拒感,也让他们能喜欢上为他们而工作的“白衣天使”。

二、对待产妇期的服务态度

产妇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产妇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胎儿的生命健康质量,故对产妇的护理尤为重要,如何让产妇感到身心舒畅,以正常的姿态接受分娩,且满意护理服务,降低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需要护士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日常在与产妇交流中,要严格注意语言技巧,善于运用非语言沟通。如在交流中说话声音不宜过高,但要让产妇听清楚。对产妇提出的问题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的解答。交谈中尽量选择轻松、幽默的话语,营造轻松快乐的交谈氛围,促进护患关系和谐,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给予产妇心理舒适感。非语言沟通技巧包括表情、态度、肢体语言,以微笑面容面对产妇,给予产妇亲切感,感染其心情,使产妇在温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护理,等待分娩。

三、对待老年人的服务态度

近年来,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使得部分老年人可能成为医院的“常客”。但他们自身怕去医院,且心理极度敏感,对待他们日常护理我们可以参照以下几个做。

(一)做一个如亲人般的家属。中老年患者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自身缺乏安全感又怕拖累子女,对他们的护理要从见面的第一眼就面带微笑,让他们减少对陌生环境的抗拒感。要真正的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用你对待亲人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日常生活中,要多问他们需要什么,要不厌其烦的帮助他们,让他们摆脱心理恐惧安心病。

(二)做一个认真倾听的朋友。现在好多老年人是空巢老人,他们日常生活单调乏味,熟悉了新的环境之后会变的异常兴奋,这时我们除了适当的提醒让他别吵到其他人养病外,必要时可以陪他们去走廊或者小花园散散心,说说话,给他们营造一个自由舒适的治疗环境,对治疗疾病,增进护患关系都是事半功倍的好事。

(三)像对孩子般呵护他们。中国有句古话“越活越小”,年纪大的人心理就像孩子一样,会莫名其妙的倔强拒绝吃药或者检查,也会对自己的病情胡思乱想。我们要尽可能的包容他们,温言细语的安慰,让他们即使有泪可落,也不悲凉。

(四)护理要做到推己及人。针扎在别人身上我们永远不知道有多痛,就像我们永远也体会不到躺在床上不能自理,口齿不清的说出“别管我了”这句话时的悲凉。护士要怀着无限的同情心和爱心去对待病人,要多鼓励病人,让他们感觉到被需要以蓄积起所有的勇气去战胜病病魔,所有的尊重与被尊重,爱与被爱都是相互的,我们一切都站在病人角度,以爱之名护理,相信紧张的护患关系一定会慢慢缓解。

四、小结

与老人沟通的说话技巧范文第4篇

私营公司要想做大,不能单打独斗,要有可靠的合伙人。一个不能联手经营的公司,永远只能是个“小虾米”,终有一天会被大鱼吃掉。但是,“一年合伙、两年红火、三年散伙”这一民营企业走不出的怪圈,却又让许多创业者谈起合伙就变色。

合伙恐惧的典型表现

“真没想到,都是很好的哥儿们,他居然这样做,而且我们之间什么协议都没有签,对他个人也没有什么法律约束”,杜晓峰懊恼地对律师说,杜是一家民营企业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公司的另一个发起人陈旭是专利技术持有人,不想在合作了4年之后,公司步入正轨业绩也开始提升时,却提出要带着技术另立门户。杜晓峰当然十分气愤,但也无可奈何,在没有任何法律和协议保证的情况下,公司的运转濒临瘫痪。而陈旭却也有自己的道理,公司运营了4年资产已经有了很大提升,可是既没分过红,也没有股权上的说法,现在有了更大的公司请他带着技术去合作,条件更优厚,他当然选择离开。

创业者中类似这样合合分分的事情似乎天天都在上演。一项调查显示,中关村每天新诞生20家公司,但同时又有至少两家公司歇业或散伙,亲朋好友合攒一家公司,创业时能志同道合,但稍有起色便闹分家,甚至对簿公堂。相对于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的合伙人“分手”事件更多,对企业的影响也更大。

据国外一家研究机构对100家成长最快的小公司所做的调查,发现其中有一半的创业团队无法在公司头5年中顺利存活,而在另一家机构所研究的12个创业团队的个案中发现,只有两家在创立后的5年后创业团队还保持创立初期的完整。

“反恐”战术

合伙是一种契约,契约也就是合同,它规定了订立契约或合同的人相互之间的义务和权利。比如,彼此之间出资的比例,利润的分配方法,不同的合伙人应该承担的债务份额,各自在公司中的地位等。这样,根据契约人的结成关系,合伙人也可以分成好几种形式:普通合伙人,名义合伙人,有限合伙人,秘密合伙人,匿名合伙人,不参加管理的合伙人等。所以合伙不是别的,就是几个人或几个组织和公司联合起来做生意,不管他们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也不管他们把自己的公司登记成什么样的法律名称。

“反恐”实战技巧一

选准合作伙伴

选择合伙人不能凭感觉,也不能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做,必须要有端正的态度,必须从多方面审视自己,同时也必须对周围的环境和切身利益做周密的思考。

首先,你必须仔细地考虑能否独自承担创业的风险。如果你个人能够承受得住创业的风险,最好独自创办公司。

因为合伙人虽然可以帮你承担风险,但也可能给你带来矛盾与问题,其利正是其弊所在,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特别是创业之初存在诸多问题,制度难以规范,公司的运作需要机智灵活,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合伙人之间矛盾的导火线。

当然,如果公司的风险个人实在无力承担,你就应该考虑合伙创业。

一个美国老板在回忆开办自己的公司时说道:“当我自己开始干时,像许多其他人一样,也想成立个合伙公司,而且我也物色了几个合伙人。但当我做完市场调查后,我得出的结论是:基本上没有什么风险。我想:以我自己的能力可能还办不了公司,如果我有几个可以依靠的人,这事可能容易得多。――我认为90%的合伙公司的错误大概都基于这个错误。人们总以为自己没法干的事,几个人在一起就会变得容易一些。其实,这是错误的。”

你真正应该考虑的是你想从合伙人那里得到什么,你所需要的东西是否一定只能从合伙人那里看到。

你应该清楚地知道你需要从合伙人那里得到的是资金、技术、关系、销售网、经营场所或是其他经营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而这些又是你自己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你已经清楚地知道这些问题,你就可以大胆合伙创业了;如果你还是模糊不清的话,你就应该再仔细地斟酌有无合伙创业的必要。

一位从政府部门辞职下海的年轻人,开始时独资创建了一家公司,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但他不愿安于现状,当一个小老板,想把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大。他一直在寻找新的项目,希望能够独树一帜,迅速发展。

经人介绍,他认识了一位身怀绝技的老人。这位老人出身于名医之家,几十年来历经坎坷,行医于民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井摸索出了一种极有市场价值的保健药品。但是这位老人脾气怪,性格倔强,不愿与人合作。年轻人却认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自己真心与他合伙,老人会同意的,况且这样的技术正是自己苦苦寻觅了很久而得不到的,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摸索”出来的。只有通过这样的合伙,才能既使公司迅速成长,又造福于社会。

在多次与老人接触交谈之后,老人终于被年轻人的诚意所打动,同意了合伙的建议。现在这家公司已经发展起来,成为当地最有实力的公司。

最后,你还必须考虑你个人的性格是否适合合伙创业。独资公司只有一个人当老板,其余的人都是雇员,老板一个人说了算。而合伙公司中,合伙人都是公司的老板,合伙人地位平等,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合伙公司中的合伙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公司中老板与雇员的关系。合伙人之间更强调相互尊重、团结合作、互谅互让。合伙人之间的关系,比平常人之间的关系更复杂,更难处理。因此,那些刚愎自用、缺乏团队精神、喜欢发号施令、合作意识差的人都不适合合伙经营。

“反恐”实战技巧二

志同道合闯天下

有好的合伙人是一生的幸运,不适合的合伙人则使两败俱伤。不同的创业者建立公司的目标和动机可能不同,而不同的目标与动机会导致不同的经营战略和方法。

志向远大,才能做大公司。合伙人在一起合作最直接的认同就是“志同”,“志”指的是目标和动机,从广义上讲包含了创业者建立公司的动机、目标,以及创业者确定的公司目标、规划等诸多复杂的内容,可以是赚钱、扬名、实现理想……其次的认同就是“道合”。“道”就是实现志的方法、手段,即公司的经营思路和经营策略。著名公司老板艾科卡选人的首要标准就是志同道合,要求部下必须熟知他的领导作风,对他的管理办法坚决贯彻执行。

选择合伙人时,志同道合很重要。不同的创业者建立公司的目标和动机可能不同,而不同的目标与动机会导致不同的经营战略和方法。办一个公司到底该怎么办,关键要明白你的目的,如果你的合伙人只想尽快收回成本并得到最大利润回报,而你的目的却是要做成一个长久性的公司,做成百年老字号或金招牌。那么,各自的经营策略也会是有所不同的。

应该说,在公司的初创时期,目标还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因为你相对实力不大,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公司没有把握,一切都是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步明朗的。但是,你应该有一个目标。在开头的时候,你们的目标一定要互相配合,纵使未来目标会逐渐改变,但起初的方向应一致。

巨人集团的初期发展值得大家学习。初创的时候是由史玉柱和几个朋友合作搞起来的。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苦的劳动,他们终于让自己的产品被消费者初步接受了。计算下来,公司有了大约20多万元的利润。当时几个合伙的好朋友想一人分得几万元,好好享受一下,也算劳有所获。但史玉柱坚决反对,他说:“既然大家选我当经理,那我就要对公司负责。我们公司现在刚起步,现在还不是享受的时候,要看长远发展。”经过史玉柱的耐心劝说,大家接受了他的建议,把这笔钱全投入了广告,结果他们获得了数以百万元的回报。

“反恐”实战技巧三

不要与陌生人说话

选择一个好的合作伙伴并不难,一个首要的原则就是尽量“不要与陌生人说话”。仔细研究真正合作创业成功的企业选择合作伙伴的方向不难发现,选择你熟悉、了解的人通常是条捷径。

很多人说当当是“网上夫妻店”,“老板娘”俞渝并不介意这样的比喻。“夫妻店不是缺陷。我觉得好处是沟通成本很低,一个公司发展越来越好的时候,企业高层的问题也随之会越来越多。而我和国庆不会,比如在亚马逊的收购问题上,我们谈了谈,再和其他人沟通一下,很快就决定了。”

有着“外胡内南”和谐搭档美称的南存辉和胡成中从小就是同班同学,胡成中比南存辉大两岁,南是班长,胡是体育委员。毕业后,南存辉成了修鞋匠,胡成中做了裁缝。20世纪80年代后期,两人共同集资,创办乐清求精开关厂。由于经营得当,乐清求精开关厂生意红红火火。正是在他们合伙创业后的6年,成为了两个人各自事业的预演。两个人这一阶段最大的收获,一是积累了各自的第一桶金――创业6年赢利200万元,而更主要的恐怕还是两个人都明白了今后应当怎样做。

其实,合伙创业就像选择婚姻伴侣,好的伴侣能带来幸福,坏的伴侣只剩下灾难。尽管谁也不会在结婚时就能预料到离婚的那一天,美满的婚姻不仅仅需要婚后保持温度的技巧,也需要在婚前对伴侣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与调查。因此创业公司在伙伴的选择上也要非常谨慎。专家建议:对于正在挑选合作伙伴的创业者们,不妨从人员、组织结构设计和企业内部矛盾三个方面来未雨绸缪。

“我真的需要和他在一起吗?”这是在进行合伙创业时首先要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你是需要合伙人投入资金呢?还是需要合伙人帮助你摆脱孤独和刚开张公司的不稳定性呢?还是需要在管理风格上互补?专家建议在选择创业伙伴时应有一个基本标准,比如,是否具备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在管理风格和公司行为上的理解是否有一定的协同性;彼此之间是否了解和信任等等。

“我怎样考虑组织结构的设计?”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上,应该尽量避免可能预见的损失,在企业内部应该将权力适当地分散与集中,由科学的分工和权力制衡机制来实施管理。特别是伴随着企业由创业期走向发展期,企业在分配方式、企业组织、企业文化、领导方式、经营战略都要相应地做出新的调整。

“有了矛盾怎么办?”震动起源于企业内部的各种矛盾。股东内部的矛盾、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经营者内部的矛盾,都是非常正常的。由于观念、文化不同,信息不对称,价值观差异等,都会导致矛盾。有了矛盾并不可怕,关键是看矛盾是否能及时得到解决,这样才能防患未然。比如说因为利益分配,那么通过调整分配方式是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再比如内部信息不对称,是否可以通过沟通解决这个问题?

许多人合伙创业到最后总不免落得产生争议的原因,经常是以前合伙条件未谈妥写明,与合作后伙伴的行为态度产生变化等两大要素为主。是以自合伙权责的分派、利润的分享、损失的分摊、信息的披露,到退出拆伙机制与争议仲裁机制的设立等,合伙契约写得愈清楚明白,对合伙人彼此的保护程度也就会愈高。当然若有律师朋友能一同协助合伙契约的拟定,并于合伙双方签署契约后送往法院公证,则是最好不过的了。

在世界产业界闻名遐迩的索尼公司,有一个让人们传为美谈的故事,创始人井深与盛田昭夫在长达51年的时间里,共同经营索尼。他们从青年时期一起走过困境,步入辉煌,进入垂暮,甚至到中风失去说话能力,两个人始终相互沉醉于彼此的高度默契之中。

商业是利益的结盟,需有明确的利益保证条款。索尼公司最早的资金全部是盛田的父亲久作工门为长子筹备的,每有需要都解囊相助。每一项相助都在股份形式上得到确认。现在不清楚最初索尼公司的股权结构,但是,久作工门最多也只占到17%,可见索尼公司起步时期,就已经为管理团队的知识产权留下了足够的回旋余地。正是这样明确的界定,稳固了公司的结构。

合伙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

独立经营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也适用于合伙制。所有的合伙者都要对合伙公司的负债负责,即使这些负债是由于一个合伙人的经营不善或舞弊造成的,而其他合伙者对此一无所知。甚至死亡也不能免除一个合伙人的义务,某些情形下他的财产要偿还负债。除非你通过修改公司合同宣布离开合伙公司,否则都要负无限责任。所以在进入合伙公司之前,对你的合作伙伴有绝对把握并起草正式的合伙公司合同是非常重要的。

合同应包含以下几点。

①利润分配、义务和期限。要说明如何分享利润和分担损失,谁承担哪项任务,还要对每个合伙人每月的开支予以限制,以及约定合伙公司维持多长时间。

②投票权和决策权。除非另有规定,所有的合伙人有同等投票权。合同要规定什么是投票权或决策权,以及如何做出这些决策,你还要决定怎样排斥或接受一个新的合伙人。

③每个合伙者即使生病或休假也有权分享利润,合同要规定假期的长短以及间隔时间,以及某合伙人因别的原因长期缺席,其他人该怎么办。

④撤回资本。合同要规定在合伙人离开或合伙公司解体时决定每个合伙人资本份额如何估价。

⑤你不必自己记账或让别人审计报表,但对会计准则达成协议以及让可靠的会计人员从事这一工作却是重要的事情。不参加实际业务的合伙人,一般都坚持这一点。

合伙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

不参加实际业务的合伙者是指那些投入资本但不打算积极参与公司经营的合伙者。他可以通过把合伙公司注册为有限的合伙公司来回避风险。

1.优点

(1)创办容易。开办费用很低,根据有关法律要求,建立合伙制公司较之于建立其他类型公司更简单、迅速。

(2)直接的回报。由于合伙人能直接分享利润,因而他们有更大的动力。

(3)有可能加快发展。合伙制公司在融资方面比独资公司通常要容易得多。

(4)灵活性。合伙制公司执行决策比公司制公司要容易,但比独资公司要困难。

2.缺点

(1)合伙人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2)不稳定性。如果任何一个合伙人决定退出或者死亡,实际上就意味着合伙公司的解体。公司要继续经营下去就必须得到退出者的所有权并创立一个新的合伙制公司。

(3)获取大笔资金有困难。寻找到长期资本的支持是非常困难的,在有些情况下,以合伙资产作为附属担保品会比独资公司更易得到一些贷款。

(4)公司受到人的行为和判断的制约,所有合伙人要对合伙制公司的经营行为和任何其他合伙人的过失承担责任。

(5)死板的伙伴关系除非在开始合伙之前达成协议,否则要购买某一合伙人的全部产权将是个困难的过程。

3.合伙公司与独资公司的区别

(1)投资人数不同。独资公司的投资者只能是一个人;合伙公司必须在2人以上。

(2)管理决策方式不同。独资公司由投资者本人决定公司的一切事宜;合伙公司的重大管理决策的得出,必须由全体合伙人共同商议而定。

与老人沟通的说话技巧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家庭教育 班主任管理 沟通技巧

这是我班主任工作中一个真实的案例。这个案例常提醒我,老师要做好学生和家长沟通的桥梁。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分别担当不一样的重要角色,然而两者绝非毫无联系,相反,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从细处发现问题

小凌与母亲的问题,我是从他的作文中发现的。

“我不喜欢我的妈妈,她很懒,每天睡到九点十点还不起床,也不会做饭,从来都是奶奶给我做的饭,奶奶做的饭是全世界最好吃的……”

“最讨厌的是,妈妈只看重我的成绩,给我订很多不切实际的目标。”

……

初一那年,在小凌的作文里,我常能看到他对妈妈的种种不满,还有许多消极的念头,如“人生很无聊”、“不知人为何而生存”。

还记得准备接小凌这届初一之前,我对每个孩子的家庭都做了电话访谈。与小凌妈妈的倾谈,最使我印象深刻。小凌的爸爸妈妈长年在广州的周边城市工作,小凌从小就由奶奶照顾。他从小学就过着全寄宿的学校生活。这个自小在家外面长大的孩子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服从、离群、沉默、易怒……但尽管如此,我也能从小凌妈妈的语气中感觉到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和疼爱。

然而,这些期望和疼爱,小凌是不知道的。在他的心中,妈妈有很多缺点,妈妈对他不好。我想,这种成见是源于他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和缺乏沟通。我意识到,如果小凌与家人的隔阂长期存在,将会影响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他的人际交往,影响性格的健康发展。

小凌其实是初中生当中的一个典型。初中生正处于反叛的年龄,希望独立的潜意识让他们对家长的教育有种本能的抗拒。这种抗拒来源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及个人世界观和是非观的逐渐建立,他们开始了解大人世界的一些不美好,并以此作为反抗的理由。因此,这个时期的孩子容易与家人产生意见分歧。有的孩子选择与家人正面冲突,有的孩子则选择背地里“决裂”――什么也不跟家人商量,我行我素。孩子与家长长期缺乏有效的沟通,对家庭关系、对孩子以后处理人际关系都没有好处。

二、用温暖融化坚冰

清官难判家务事。要改善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在教育孩子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之前,老师先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一步:观察和了解。

开学之后,小凌表现出的比较明显的问题是:性格孤僻,脾气暴躁,班上的同学隔三差五就来投诉他。但我也发现小凌有一个优点――很喜欢阅读,尤其喜欢读中国古代的作品,阅读中的他是一个极为安静的男生。他也不喜欢惹是生非,往往是别人惹怒了他,他才会反抗。

小凌对妈妈的意见不会直接说出来。家人在身边,他更是一言不发。但每次作文,他都会借题发挥,大说妈妈的不是,写得洋洋洒洒,酣畅淋漓。在我看来,小凌对妈妈的“怨恨”其实正是他希望妈妈多关注、多理解的心声。

第二步:理解和支持。

我经常找小凌谈话,了解他的内心所想,并如实地告诉他同学们对他的意见。小凌对历史情有独钟,他对人的态度也颇有历史客观主义精神,只要跟他说实话,他就什么都能接受。对于小凌的所有行为,无论对错,我都表示理解,再和他一道分析哪些地方做对了,哪些地方做错了。

多次谈话之后,他对我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开始时,跟他谈话,他就直挺挺地站在我旁边,居高临下地俯视我,什么话也不说,待我说完之后,就面无表情地离开。慢慢地,他的态度软化了,愿意坐下来和我谈,偶尔也发表意见,有时甚至会主动找我反映问题。我知道,他开始信任我了。

三、家长配合抓住时机

得到了小凌的信任,我就开始充当起他和家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我与小凌妈妈、小凌奶奶经常联系,了解小凌在家的表现。由于一直受奶奶照顾,小凌对奶奶要顺从一些,在多次谈话中,他也透露自己喜欢奶奶多于妈妈。只是他的态度无论对谁,永远都是面无表情,冷冷冰冰。

有一次,小凌忘记带体温计回学校晨检,他打电话给奶奶,叫奶奶送过来,但当晚狂风暴雨,小凌奶奶犯难了,问我如何是好。我不忍心一位老人家在风雨中来回奔波,就跟小凌奶奶商量好,把我家的体温计拿给小凌,就说是奶奶拿过来的。

第二天一早,我就把小凌叫到办公室,假装生气地把体温计给他,告诉他昨晚奶奶冒着大雨赶到学校,来到的时候已经十点多,晚休铃已经响过了,为了不打扰他,才托我把体温计给他。我还严厉地批评了小凌,说他一点都不顾及奶奶的感受,只顾自己没有体温计会被扣德育分。我说得十分激动,小凌有点不知所措,我见势就说:“马上打个电话给奶奶,跟她老人家说声‘谢谢’。”这回小凌一点也没有推托,立刻走到电话旁,我也很识趣地走了出去,留他一个在办公室。等我在教室溜达了一圈后,回到办公室,见小凌刚放下电话。他低声跟我说:“已经打电话了。”我看见他的眼里闪着泪光,我心里很欣慰――终于敲开了这块顽固的石头。这一堂真实的感恩课上得很成功。感恩,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家人之间的隔阂往往就是由一次感恩而消融的。

当晚,小凌的奶奶告诉我,那是第一次听孙子说“谢谢”。初一第二学期结束时,学生要搬宿舍,小凌全家都出动了,小凌主动拿重的行李,看见奶奶手里东西很多,就马上帮忙提着。老人家嘴里说着“不重不重”,脸上乐得笑开了花。

四、以亲情的名义进行引导

一天中午,班上一个同学气喘吁吁地跑到我跟前,说:“老师,不好了!小凌发脾气,一拳打到水泥柱上了!”我听了吓一跳,连忙跑去教室。教室只剩他一人,在自己的位置上低着头。我问刚才那同学,小凌怎么会这样。那同学说,可能是因为他的数学测验没考好。

好家伙,没考好就拿自己出气?他什么时候这么在乎自己的成绩了?

我让那同学先回宿舍,把小凌叫到教室外,问他:“你刚才怎么了?”

“没什么。”他好像没事人一样。

“你的手都肿了,你以为老师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其实我什么也没看到。

他知道自己形迹暴露了,但还是心有不甘,一副“不用你管,你也管不着”的样子说:“发泄一下而已。”

“发泄什么呢?昨天的数学没考好?”我试探着问。

他有点吃惊:“你怎么知道?”

我怎么知道的并不重要,我最想知道的是,他为什么突然对自己的成绩这么紧张。他一向是“逍遥派”,从不在乎自己的成绩,为何如今一反常态。问了他很久,他才吞吞吐吐地说,因为妈妈给他定了目标,说达不到目标,就不让他玩电脑。

“我妈真的说得出,做得到。上次我没理她,结果她还真把电脑锁起来了。”

不错,教育孩子就是要“说得出,做得到”,这样才能收到教育效果。

我问小凌:“你现在发脾气,是因为不能玩电脑吧?”

小凌想了想,说:“也不全是,只是觉得自己很差劲,连这小小的目标也达不到。”

我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要实现目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尤其是你,以往一向对自己没有严格的要求,现在一下子要达到你妈妈给你制订的目标,当然不容易。我十分赞同你妈妈禁止你玩电脑,因为就你目前的学习情况来看,你真的不适合玩电脑,容易沉迷。”

他不说话了。我鼓励他说:“你现在觉得自己差劲,知道自己的不足,就是一种进步了。只要你是尽了努力,相信你妈妈会知道的。我也相信,只要你一直坚持下去,你妈妈给你制订的目标也终有一天会达到。与其在这里发自己脾气,倒不如认真检讨这次测验的失败教训,珍惜时间,继续努力。”他重重地点了点头,一声不吭地回到自己的座位,做起作业来。

当晚,我把这事告诉了小凌妈妈,她听了之后,很心疼,甚至检讨自己给孩子定的目标是不是太过分。我安慰她说,小凌知道妈妈是为他好,他并非发妈妈的脾气,而是发自己的脾气,证明他开始要求自己进步了。这是孩子成长的表现。家长给孩子期望的同时,更要肯定孩子的努力,鼓励他们朝着目标继续前行。

听说,那个周末,小凌回家后并没有受到妈妈的批评,虽然电脑依旧不能玩,但妈妈表扬了他的进步。其实,小凌也是很在乎妈妈对他的看法的,实现不了妈妈心中的理想,小凌也会有愧于心。

五、不知不觉的转变

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放暑假时,小凌妈妈打电话给我,说小凌愿意参加给他安排的暑假实习活动了――其实就是去小凌父母的工厂实习――虽然只能做些简单的活儿,但他做得很认真。

现在小凌的生活全由妈妈照顾,因为奶奶年纪也大了。每到周末,小凌妈妈就开着车过来接小凌,回外地的家里去。开学以来,小凌也还像以往安静,但学习上明显专注了,脾气暴躁的情况也没出现过。开学刚几天,我还发现他下午放学之后仍然留在教室做作业。当时,我为小凌的进步感到兴奋,于是拿起手机,从窗外拍下了那一幕,并且马上把照片发给了小凌妈妈。过了许久,收到小凌妈妈的回复:看见小凌的进步,感到很欣慰。

小凌还在班里交了好朋友,课余时间经常看见他们一起打球、讨论问题。我偶尔也打趣地跟小凌说:“这个学期好像成长了不少。”他总是谦虚地说:“哪有哪有……”可他的眼里早就充满了自豪的神情。

最近的一次作文,写家庭小风波。小凌写他与妈妈的一次矛盾,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回他在结尾处作了深刻的反省:

现在回想起这件事,依然让我十分愧疚。其实,妈妈是爱我的,对我的严厉,也只是想让我成才。

母爱,是永不熄灭的阳光,不断给予我们温暖。

妈妈,我爱您!

这份亲情一直都在,只是孩子偶尔迷失了方向,老师可以带他找回那份亲情,让他重新认识身边的亲人,让他在以后更长的路上相陪相随。

参考文献:

[1]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与老人沟通的说话技巧范文第6篇

一、中日两国文化差异

文化体现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人类社会的前进也与文化息息相关。依靠文化,人类才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在文化上一直都联系密切,由此很多中国人的心中认为日本人与中国人同宗同属,然而,实际情况却大有不同。而对于学习外语来说,若能学习并掌握本国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差异,将会令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学习更加熟练,避免文化障碍和语言冲突。

(一)中日文化现状一个国家不仅应该重视经济的发展,更应注重其文化的发展,而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时,最重要的就是研究其主体文化,因为主体文化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以及其历史发展的变化。对于中国来说,不得不提的一个伟大学派便是儒家思想,自古以来,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影响最大,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君子的标准,直到现在,依旧影响甚深。中国人民待人谦谦有礼,尊敬他人,有仁爱之心,这些都离不开儒家思想的影响。现代的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在加入WTO后,人民的思想则变得更加开放。而对于日本来说,古代的日本最初是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的,后来则是在中国汉字和朝鲜语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而来,因此日语有时候听起来某些方面很像汉语,而在其文字中也有汉字在其中。而日本其国家也同样如此,不断的吸收外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改变,最终形成其独有的文化特点,如今日本在动漫的发展上独占鳌头,其科技也十分发达,越来越强。

(二)中日文化差异中国有着长达五千多年的历史,在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形成了其独有的民族文化,博大精神,内含丰富。与中国相比,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的日本则情况迥异。二者有联系也有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礼仪方面,众所周知,我国和日本都十分注重礼仪。然而,在中国,人民初次见面或是很久不见都会用握手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敬意和尊重,以及问候,但在日本,其国民更多的是用鞠躬的方式来表达。在价值观方面,中国提倡儒家思想中仁爱谦恭诚信,应孝敬父母、爱护老人、尊敬师长。而日本人则更注重的谦虚有礼。在语言表达方面“,等级制度”十分严格,下级对待上级,小辈对待长辈时说话一定要加敬语,以表达其谦虚的态度。同时,日语中表达道歉的词汇相对中国来说多很多,在闹市中常见到日本人在互相碰到了身体后道歉。此外,中国人常说肯定句,而日本人在这方面却会询问对方,以此让人觉得并非在强制他人,中国人来说则是“是非分明”。

二、大学日语教学概况

在大学外语学习中,日语是英语之外最受学生喜欢和认可的语言,究其原因,除了有中日之间历史悠久的交流以外、还有大量日资企业对日语学习者的需求,学生需要运用一门第二外语武装自己作为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敲门砖。可是正是由于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动机和心态,再加上中日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中国学生在学习日语中逐步走向以语法化为终极目标的道路,而不是利用语言来进行有效地沟通与交际。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学生只可以读写,应对书面考试,而无法自如听说来应对与人沟通交流,丧失了需要语言沟通的特性,日语的学习逐渐成为了一种“哑巴语言”。总体说来,大学日语现如今的概况就是注重语言系统和语言训练,却单单缺少了语言的实用性。有的老师照本宣科,语法句型讲过之后便草草结束课程,并没有深入剖析中日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这样不仅导致所教授的语言内容、课堂效果受到影响,同时学生忽略了文化差异,这样他们在中日交流中难免出现误会和问题,还影响了人际交往、工作交接。大学日语教学中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教材内容陈旧单一,过分语法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量新词和新鲜事物涌现。如果教材停滞不前,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注定会被社会所淘汰,对于学生而言,旧教材不仅会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会使他们与本国语言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影响他们在社会的竞争与发展。(2)教师整体队伍的数量与逐年增收的学习者的数量不成比例,势必导致学生学习效果的不理想,也只有满足了一定学生数量的日语教学才可以保证日语学习的学习质量和效果,相反,如果大量学生存在一个应进行语言模拟与学习的小环境中,不仅会减少每个学习者的学习、练习时间,还会因为一个人的错误进行集体大规模的操练,势必会影响教师整体的教学进度。(3)传统语言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以传授语法知识和训练语音语调为基本出发点,着重强调应对考试的策略和技巧,对中日文化差异的领域涉及的少之又少,这样学生对中日文化差异的了解也越来越少并忽视了对文化的理解,这样并不利于实际语言交流与操作,失去了使用利用语言从事事务的意义与价值。

三、中日文化差异对大学日语教学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在目前国内的大学日于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有的学生虽然在经历了多年的日语学习后,对日语词汇、语法以及听说读写等能力掌握的很好,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由于对日本文化不够了解,不能对中日文化差异掌握精确,无法达到语言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思考方式上的自由转换,因此产生了交际问题,造成了文化冲突,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为,作为日语学习者,我们不仅要了解中日文化,还要对其差异所产生的影响也尽量掌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针对中日文化差异在大学日语教学中产生的影响找到解决的策略。

(一)中日文化差异对大学日语教学的影响在大学日语教学中,教师应知道,应该让学生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然而,在很多时候,教师对自己本人的角色设定中却对此有所缺失,以使中日文化差异对大学日语教学造成了一定影响,如下:1.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单一在大学日语教学过程中,中国的教师由于深受多年填鸭式教育的影响,不自觉就对自己的学生也施用了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百战题海,而不对学生采用更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更丰富有趣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只做到了“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不能灵活运用。2.学生思维转换僵硬在大学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时间大部分用于词汇讲解、语法分析、句型操练和听力训练等,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转换的训练,使学生只能被动的记录在笔记上,而不能在思维上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更不能在中日文化差异中做到思维的龄或转换。3.语言交际技巧生疏在大学日语教学过程中,由于中日文化差异,使得老师的语言习惯更偏为一国的语言表达习惯,而造成了学生对实际生活中语言转换的交际方式和技巧生疏或造成失误,给学生学习日语带来了障碍。

(二)中日文化差异对大学日语教学的策略通过以上中日文化差异对大学日语教学的诸多影响,可以看出中日文化差异不仅仅表现在语法及语言系统本身,更多的体现在社会心理认知等诸多深层表达上。由于在深层表达了两国的思维差异,比如,日本人多暧昧、含蓄,而中国人更直接。二者在交际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矛盾差异甚至冲突。为了避免矛盾的出现,防患于未然,在与日本人交往接触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彼此尊重和理解,了解他国的文化习俗,那么在学习日本语的同时更应该学习两国的差异,同时避免在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难题。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总结了几点交际策略和学习策略。第一,多学习和模仿日语为母语者的非语言技巧。从影视作品、书本等渠道了解日本人的说话习惯和交流方式,从日本人的体态语、手势语等来作为课堂教师进行安排的教学内容,教师以模仿为课堂组织内容,一来可以大大提高日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二来由于设置了模拟情境,会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与日本人交流障碍和失误减少。第二,教师应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高校应加大对日语老师出国培训学习的力度,同时多组织日语学习者出外交流或与日本学生进行交换学习,做到文化互通,语言互通。第三,教师作为教授主体,应改变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应对实际交际的难题,新数字媒体的使用是教学史的创新和改革,有利于改变传统单纯教师“填鸭式”教学,而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

与老人沟通的说话技巧范文第7篇

2007年11月9日晚上8时,27岁的葛炜炜由于多日未露面,一名同学到其位于香港科技大学宿舍B座4楼的宿房拍门,良久没有反应,后校方发现其在宿舍内上吊自缢。

原籍江苏的葛炜炜,从小学习成绩优秀,中学时曾获全国化学竞赛一等奖。1998年经提前招生,考入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2002年被保送入南京大学化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并在2004年入读香港科大化学系博士班。据葛炜炜的同学称,葛到达香港后,一直十分活泼、乐观,自信能够很快适应香港的生活,他除了是科大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足球队成员,又是科大内地人香港读书手册副编委。

但葛炜炜不久便发现,自己与周围环境有些格格不入,平时和香港学生的接触机会不多,而且香港学生之间都用粤语交谈,不能自由表达和交流让他觉得很不自在。

不单如此,来自学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考托福一败涂地,写论文无从下笔。羞见父母,愧对导师。”以“neverworried”为名撰写网志的葛炜炜,在2004年25岁生日时,就在网上留下了上述一段考试失败愧对导师的诗句,并以“今日奋起,犹可救青云之志,他日回眸,实望能天道酬勤”。

葛炜炜在科大从事生物工程研究,由一名化学系副教授指导,但葛认为自己的研究不获认同,甚至出外学术交流活动也没有他的份儿,因此感到压力很大,担心不能取得博士学位,每周召开的小组会,葛出席但不发言,同学察觉他不开心,劝他去学生辅导处求助,但想不到葛炜炜最后选择了在宿舍自尽离世。

葛炜炜自杀的消息传出后,立即轰动全国,特别在香港内地学生圈子引起很大回响。一时间,在港内地生如何适应及融入香港全新环境,顿时成为香港最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文化差异

葛炜炜自杀只是近年内地生纷赴香港升读大学的潜藏问题的冰山一角。

这些年,赴港念大学风靡内地。许多内地高中生把目光投向香港,社会上也传出“北大清华沦为二流”的声音。数据显示,香港院校取录的内地生人数近年不断增加,由前年的2007人上升至去年的2973人,增加近5成。目前在香港求学的内地学生约有6000人。

笔者在1998年人读香港中文大学,当年是香港大专院校首次招收内地学生。那时,一些内地生初到中大,面对截然不同的生活及学习环境,感到适应困难,有内地生曾对笔者说,最不习惯港人独特的说话方式,“你们香港人说的笑话,我一点也不明白。”甚至宁愿到深圳吃饭也不愿到香港市区,原因是“往返罗湖比到中环还要快”,而且深圳熟人也多。

由于香港的大学特别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团队精神培养,与内地大学喜欢“单打独斗”不同,这也造成内地生在香港结交同学出现一定的困难。在香港,有很多课程的作业、小组报告都要由数名同学共同完成,课程的评定以小组为单位打分,同一组的学生会获得同一个分数。而内地生以前几乎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训练。所以,一身个人英雄主义的内地同学很不习惯,更不愿为他人作嫁衣裳,往往自我中心,造成与香港的同学格格不入。时间一久,有些同学感到懈怠甚至厌学,就整天整夜泡在计算机上,课也不去上。

在这次葛炜炜自杀事件发生之前,香港就曾出现过两起内地生自杀个案。2002年5月2月26日凌晨,由北京清华大学来香港浸会大学人读物理系一年级的21岁学生黄俊汉,怀疑因病困扰,加上功课压力而从学生宿舍19楼自修室露台跳下自杀。

两年后的2004年7月1日,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27岁内地博士研究生张志军,也选择在当日凌晨零时在校内学术大楼高处堕下自杀。据其同学说,张志军生前透露不开心,情绪低落和不愿交谈,怀疑其自杀与生活及学业压力有关。

不过,香港大专院校到内地招收内地生的头几年,由于大部分有提供奖学金,而且能申请来港读书的内地生高考成绩不会太差,取得一级荣誉毕业的为数不少,这些学生除了生活稍为不习惯外,基本上很少遭遇学业上的问题,故在开放内地生来港读书初期,甚少有内地生出现事故或意外。

但自2002年起,国家教育部及香港特区政府提出开放香港各大学招收内地自费生来港升学的名额后,情况开始出现变化。由于港府大幅度将非本地生比率放宽至20%,赴港升学的内地生人数也迅即增长了数倍以上,造成内地生质素普遍出现下降。

去年发生的尹日强失踪事件便是一个例子。在科大就读大三的物理系内地学生尹日强去年9月13日返乡后,竟然因为担心隐瞒父母因成绩未达标而被扣减奖学金一事而在深圳神秘失踪15天。当外界一度以为他被人绑架时,他才露面向传媒解释自己忘记为来港签证延期。

内地早年奉行“一孩政策”,内地生在家中都是天之骄子,一般父母皆对子女庞爱有加,凡事作好安排。而2002年后到香港升读大学的内地生均是这类天之骄子,他们来港后脱离了父母的监管,是否上课、是否通宵达旦玩乐皆由学生自行决定;一些内地生受不了这种自由的引诱,先后变成脱缰野马,成绩自然大受影响。

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内地生庭婷对新生高度依赖学长的现象深有体会。她说,上学年的室友曾接到一个家长“不远万里”从内地打来的电话,说自己的孩子在这边不太适应,留下电话,希望学姐可以静忙关照。“同学当时就奇怪:既然该学生知道我的电话,直接联系我就可以了呀?干嘛还得绕过家长。她猜可能是一个文弱害羞的小女生,结果见面发现,是一个高大的男孩子!”

除了心理素质下降,财政负担更是在港内地生的一个无形压力。

扩招与经济压力

除了心理素质下降,财政负担更是在港内地生的一个无形压力。对幸运拿到奖学金的内地生来说,虽然生活暂时没问题,但由于香港的大学一般要求他们每个学年成绩须达标始可续领。在这规定下,许多内地生都加倍用功,不想因金钱问题而无法完成学业。这种巨大的压力造成部分内地生不热衷参与课外活动,更不用说认识香港朋友。

至于自费来香港升读大学的内地生,目前香港本地院校对他们的收费一年大约由6万至8万港元不等。计算一下,在香港读4年大学,起码要35万港元。许多家境贫困的内地生只好在外兼职。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学线》学生记者曾走访几所大学,追访几名内地生来港所面对的困难。其中,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内地生小青(化名),虽在全省考获第12名,但未能获得奖学金;父母为了她的前途着想,为她张罗了来港读书的学费及生活费。

据小青说,父母月入只有4000元,但她在港的生活开支已须二三千元,她只有节

衣缩食,一天只吃两餐,平日只吃由深圳买来的泡面,就算口渴,她也不会买水喝,返回宿舍才喝水。至于港生的例行节目―逛街及唱卡拉OK,当然没有小青的份,她感到在港生活委屈,因此而落泪。

像小青这样的部分内地生选择省钱努力学习,但另有部分内地生则选择炒股赚外快。

据笔者一些在大学任教的朋友反映,部分内地生去年上半年在香港股市上屡有收获,但11月港股下跌后就开始亏本。“部分人因为没钱生活,被迫要向校方求救,希望校方提供兼职工作。”

内地生来香港读书,原意是希望接触不同的文化,却因经济问题而不敢参加任何活动,因沟通问题而避免与港生交谈,因金钱问题而炒股,在某程度上令内地生更难以适应香港的生活。假如他们不幸遇上什么挫折,便容易变得消极悲观,甚至不想求助于他人,悲剧往往因此而起。黄俊汉、张志军及葛炜炜便是个中的代表。

相比之下,香港政府及院校近年积极扩充招收非本地生的同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在港的学习及适应问题,也似乎要为悲剧的出现负上一定的责任。据笔者了解,现在香港多所大学均有安排本地生作为内地生的“友伴”;或增设辅导员,加强学生辅导工作,但随着收生人数日益增加,这方面的供应开始无法满足庞大的需求。

以葛炜炜自杀的母校科大为例,港府目前只容许大学收取最多10%非本地生,但科大为加快大学国际化的步伐,去年却收取16%非本地生,比例远超其它守规则的大学。这除了衍生学生宿舍不足问题外,连学生受情绪困扰而求助个案也急速上升。据悉,去年向科大学生事务处求助的个案急剧增加,求助者以逾百人计,约占整体学生5%,求助者以本地生为主,当中亦不乏内地生及外籍学生求助者。

长期从事青年工作的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任王耀莹也分析认为,虽然各大院校都积极为内地生推出不同协助计划,但却出现了3大缺憾:支持偏重本科生而忽略了人数占半的研究生;未有重视理工科学生与本地社会缺乏接触的问题;学生辅导只笼统地面向全体,欠缺个案针对性。

他说,各大学为内地生提供的辅导,一般都采取服务全体学生的做法,但由于两地文化差异,造成后果不理想,“内地生比港生更在意学业成绩,也更需要多认识香港工作、求职文化,也有人想加强与港人沟通的人际技巧,这些都应作更具针对性的处理。”

不少香港的大学都表示,日后会考虑举办更多与香港社会有关的专题讲座,以助内地生熟习和适应香港的语言及社会文化,让他们吸收知识时更能得心应手。另外,针对内地生一般性格较为内向,各院校也有意鼓励他们参与或组织学生活动的,积极投入校园活动,促进他们与本地学生的交流。

香港特区政府也表示,将放宽非本地生在香港从事兼职的安排,帮助他们减轻财经负担。

自我调整

解铃还须系铃人。内地生要适应香港全新环境,最重要的是自我调整,融入当地的生活。

近年来,不少有心的内地生也都积极开拓在港的课余生活,有的成为义工,为香港的弱势社群送温暖,同时亦窥探到“东方之珠”黯淡的一面;也有人因缘际会下加入教会,以逛教堂、听圣乐为兴趣,并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

理工大学一年级的内地生王娴,选择了在香港做义工,探访独居长者。她表示,在家乡时也曾到当地疗养院探望长者,“他们大多数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退役军人,讲起历史都很健谈。相比之下,香港的老人似乎较内向。”不过在耐心地讲“慢速”普通话、使用身体语言或半咸不淡的广东话的交流中,不少香港老人也向她们慢慢敞开心扉。

王娴说,以前在家时,若父母谈及的话题自己不感兴趣,便会显得不耐烦。但自从成为义工后,她从与香港长者的沟通中有所感悟,“现在会更珍惜与父母共处的时光!”

有人选择做义工充实生活,亦有人为认识香港社会而加入教会。香港理工大学纺织与制衣学系博士生汪荣华,在武汉念大学时结识了一位韩国留学生,并听这位韩生说了不少圣经故事,感觉很有趣。后来他赴港深造,想解决语言问题及适应环境,便决定到教会,“我觉得教会应该不会骗人,希望认识一些真心好友”。

与老人沟通的说话技巧范文第8篇

通过资料的查阅和工作过程中对幼儿同伴冲突行为及幼儿教师指导解决冲突对策的观察,笔者试图探讨出教师指导幼儿解决同伴冲突的策略,进一步充实关于幼儿同伴冲突领域的相关研究,并以此给现实中的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训练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

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社会技能训练,有利于幼儿解决冲突能力的提高。幼儿社会交往技能训练包括认知、行为、情感三方面的综合训练,主要帮助幼儿改变认知方式、学习交往的知识技巧,完成社会技能的提升。

(一)有针对性地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谈话活动、故事或演情景剧的形式,和幼儿一起模拟现实中幼儿间经常发生的一些冲突情景,并和幼儿一起观看、谈论,从中让幼儿学习一些礼貌用语,并用正确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想法,让幼儿练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想……我认为……因为……”自己的情感,“我生气……我高兴……”或训练幼儿怎样向他人诉说等,让幼儿通过系列语言活动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比如,相互碰撞后互相礼让、道歉;向别人提要求时可以说:“下次小心些行吗?”表达自己愿望时说:“把这个玩具给我玩玩好吗?”想和别人换图书时要向别人请求;好玩具可以轮流玩。

(二)帮助幼儿学习交往规则和交往方式,学习解决冲突的不同方法。

幼儿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能力,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特别是合作性游戏,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遵守规则,以及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学习协商、等待、轮流、放弃、谦让、遵守规则等行为。

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常见的冲突情景或再现幼儿之间的冲突,指导幼儿用多种方式解决冲突。比如,教幼儿如何倾听别人说话,遇到冲突时怎样听别人解释,交往中如何相互帮助,教育幼儿当别人不小心伤害自己时要宽容些,让幼儿相互讨论解决冲突的方法,再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和掌握这些方法。

(三)进行社会性情感的培养和移情训练。

幼儿教师有计划地选择、设计符合幼儿特点的、有明确主题的集体教育活动,如,“幼儿园里朋友多”、“可爱的家乡”、“我有一双灵巧的手”、“我爱……”等。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地、因人而异地进行社会性情感教育。针对个别幼儿的特点,就临时发生的玩具纠纷、同伴冲突或幼儿伤病事件,只要教师启发得当,就能成为有感染力的社会性情感教育的切入点。

在教学、游戏、劳动、散步、娱乐等各项活动中,针对发生的情境、实例,自然而然地进行分散的、渗透性的情感教育。情感伴随着人的所有活动,因而社会性情感教育目标可以渗透、融合于各种活动之中。如,在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勇敢、进取、团结合作、坚定不移的精神;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培养幼儿认真、细致、尊重事实、热爱自然的态度;在游戏和文娱表演中培养幼儿谦让、分享、遵守公共秩序和关心同伴的品质。尤其在语言文学教学中,选择蕴含高尚道德的人物榜样和真实感人的行为实例的诗歌、故事、散文,其情感影响之强烈和深刻并不亚于专门性、主题性活动,在有丰富情感教育经验的教师的引导下,各方面的隐性、显性教育因素都会镌刻在幼儿脑海之中,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情感素养。

二、培养亲社会行为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通常可采取榜样示范、正强化、合作性游戏等方式进行训练和培养。幼儿园教师和幼儿的榜样行为是幼儿学习和模仿的最佳对象,幼儿园教师可充分利用社会活动课,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如,开设社会活动课《我的玩具大家玩》、《我们一起来造房子》等,培养幼儿分享行为和合作行为。

幼儿教师还可有针对性地向4―5岁幼儿进行一系列“怎么办”教育,引导幼儿设想应对策略。如,迷了路,陌生人敲门,看见老人跌伤、昏倒,邻居家有人触电,煤气中毒,失火等。通过观看图片、录像、故事讲述,进行“讲一讲”、“想一想”、“议一议”活动,提高幼儿应变社会事故的自觉性和灵活性。特别要利用社区中发生的车祸、失窃、急性传染病、烫伤,或报纸、广播、电视里有孩子溺水、玩火、从楼窗坠落等不幸事例,引起幼儿的注意和议论,发展幼儿的社会应变能力。

三、引导幼儿独立解决冲突行为

面对幼儿间的冲突,教师不应把教育重点放在“避免”上,如,严格划分游戏区域,提供更多游戏材料,幼儿一发生冲突马上就把他们分开,快速把问题解决掉。对幼儿来说,具体的体验带来的后果比抽象的说理更能发展幼儿的社交能力,幼儿独立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感是言语教育和行为指导无法超越的。

放手让幼儿解决冲突,则孩子体验到的是成功的快乐。游戏中,幼儿同伴间发生冲突,教师不要担心会激化矛盾,为了减少麻烦而包办代替,以自己的想法快速解决问题。应在关注幼儿的基础上,把幼儿视做独立的人,指导幼儿如何正确解决问题,相信幼儿的能力,提供机会给他们,让幼儿体验成功或失败,让他们在感悟中成长。

四、更新家长的育儿观念,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幼儿的冲突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