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云计算的发展史

云计算的发展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云计算的发展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云计算的发展史范文第1篇

视云商店显示没有网络的原因可能是云商店服务器繁忙,建议清除缓存或者重新安装。

网络(Network),表示诸多对象及其相互的联系,由若干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构成。计算机领域中,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网络是人类发展史中最重要的发明,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推动了科技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网络中,由于计算机之间是互相协作、互相备份的关系,以及在网络中采用一些备份的设备和一些负载调度、数据容错等技术,使得当网络中的某一部分出现故障时,网络中其他部分可以自动接替其任务。因此,与单机系统相比,计算机网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网络中,还可以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或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或任务,分散到网络中不同的计算机上进行处理计算。这种分布处理能力在进行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开发时是卓有成效的。

(来源:文章屋网 )

云计算的发展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时间;产生条件

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于何时?是如何产生的?本文欲对此作一简要分析和回答。

一、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起源时间

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是指人类早期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它是人类早期原始计量、记录思想的体现,是会计的萌芽阶段。关于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于何时的问题,国内外会计学者均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一)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郭道扬教授认为,会计的萌芽阶段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而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会计特征,直到原始公社制末期或到达文明时代的初期才表现出来。1982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湖北财经学院郭道扬编著的《中国会计史稿(上册)》一书,标志着中国会计史系统研究的开端。随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了郭道扬的《会计发展史纲》,1988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郭道扬编著的《中国会计史稿(下册)》。郭道扬著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会计史教程(第一卷)》也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郭道扬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会计史研究》一、二、三卷也已经出版。这些论著都进一步论证了他的观点。但1985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人民大学高治宇的《中国会计发展简史》,他认为,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可追溯到原始公社末期。而1987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了文硕著的《西方会计史(上)》。书中的观点与郭道扬教授的看法一致,认为人类原始计量和记录时代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二)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则普遍倾向于会计起源于新石器时代。1605年,荷兰数学家、会计学家西蒙・斯蒂文所著的《传统数学》一书出版,其中第七章“古代簿记探测”,是最早的会计史研究专论,但当时会计史尚未发展成为一门科学。1933年,美国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著的《1900年以前的会计发展》一书问世,奠定了会计史学科的基础。1912年,英国律师沃尔芙编著的《会计师与会计简史》在英国伦敦出版,人们习惯称该书为《沃尔芙会计史》。1977年,迈克尔・查特菲尔德著的《会计思想史》一书在美国问世。1985年,前苏联著名会计学家索科洛夫著的《会计发展史》一书由莫斯科财政统计出版社出版。西蒙・斯蒂文和A・C・利特尔顿均未在其论著中对会计萌芽的起源问题作专门论述。沃尔芙认为,尽管世界上最古老的商业文书是在公元前3 500年以前,但可以推断,记账在公元前4 000年左右就开始了。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则引用Richard Brown的观点,认为约7 000多年以前的巴比伦地区就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商业记录。前苏联会计学家索科洛夫认为,人类对经济事项进行有目的的记录活动开始于6 000年以前。这些论断都说明人类早期会计行为出现在新石器时期。

通过比较上述国内外会计学者的不同观点可知:国内学者倾向于认为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而国外学者则倾向于认为会计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二、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条件

解决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起源时间问题,而会计行为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郭道扬教授认为,人类最初的会计思想与会计行为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是衡量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发生的先决条件,而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与陆续增加则是衡量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发生的具体条件。正是由于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人类才有可能在思维活动方面将生产、分配、储备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从而萌生了一种计量、记录思想,进而便产生了人类最古老的、最原始的计量、记录行为。

高治宇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当人们有了剩余生产物,需要对生产活动进行计量、计算和反映时,会计的原始萌芽就产生了。除了生产发展这个先决条件外,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有了计量、计算和反映的方法,这两个条件相结合,才可以说明会计的起源。总之,研究我国会计的产生,必须明确认识两方面,一方面,它的产生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数量概念的形成,计量、计算和反映方法的采用,为会计核算方法提供了重要条件。

索科洛夫认为,核算(即会计,下同,笔者注)的起源或萌芽状态对我们来说,将永远是个谜。我们只能确信:核算不是一下子产生的。最初人们还不需要核算,因为凭人的头脑就足以容下所有的经济情况,这倒不是说某人有其特殊的记忆力,而是由于经济的规模太小,有关的信息不多。只有在具备了某些条件后才有可能出现书面核算与账簿登记。首先,经济活动的发展应该达到相当广泛的程度;其次,必须要有文字和学会初等算术。文字的出现与算术的发展为核算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而经营活动则有助于它的全面推广。

本文把郭道扬教授的观点归纳为“一条件说”,即剩余产品的出现促使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虽然郭道扬教授分析时提到了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为先决条件,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和陆续增加为具体条件,但本文以为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和陆续增加是社会生产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如新技术(石器打制和磨制技术、石器钻孔技术、摩擦取火技术)、新工具(石球、标枪、骨器与角器工具)的相继发明和应用,因此,这两个条件实则表现为一个条件。本文把高治宇的观点归纳为“二条件说”,即剩余产品的出现和数学的出现共同促使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本文把索科洛夫的观点归纳为“三条件说”,即剩余产品的出现、数学的出现和文字的出现三者共同促使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

三、人类早期会计行为与数学的关系

(一)郭道扬教授在分析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条件时,只提到了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和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这个条件,而没有提到数学条件和文字条件

其实,郭道扬教授是提到了这两个条件的。郭道扬教授认为,人类最初的计量、记录行为,其本身就表现为一种原始的“数学”行为,原始的会计行为与原始的数学行为是同时发生的。本文虽不同意郭道扬教授的这一观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即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人类最初的计量行为(表现为数学,此时的数学为萌芽状态)、人类最初的记录行为(表现为文字,此时的文字为萌芽状态)到了人类社会有了生产剩余物品时才出现。

高治宇在分析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条件时,提到了两个条件:一个是“有了剩余生产物”,另一个是“有了计量、计算和反映的方法”。仔细分析第二个条件“有了计量、计算和反映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条件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有了计量、计算的方法”(表现为数学),第二层意思是“有了反映的方法(表现为文字)。

剩余产品的出现、数学的出现和文字的出现三者共同促使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

(二)由于国内外对“会计”、“数学”、“文字”等概念理解上的差异,国内学者基本上以“早期的萌芽状态”来理解这些概念,而国外学者却按“后期的特征状态”来理解这些概念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起源时间一早一晚结论的出现,即:国内学者主张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距今约十万至二、三万年前),而国外学者则认为会计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八千至五千年前)。

(三)会计与数学的关系源远流长,会计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的支持和帮助

早期会计的出现依赖于数学的产生和运用,后期会计的发展更是依赖于数学的支撑,如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出版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也译《数学大全》),1605年荷兰数学家西蒙・斯蒂文出版的《数学惯例法》(又译《传统数学》),均把会计作为数学问题的一部分进行论述,详细介绍了意大利的复式簿记。复式簿记是会计的基本记账方法,在会计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像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账户余额的计算公式: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固定资产折旧额的计算,产品成本的计算等,都是数学原理在会计学中的具体运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著.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译组译.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人民出版社,1965.

[2]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人民出版社,1972.

[3] 中外数学简史编写组. 外国数学简史[M].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4] 李迪. 中国数学史简编[M].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5] 解恩泽,赵树智.数学思想方法纵横论[M]. 科学出版社,1987.

[6] 傅钟鹏.中华古数学巡礼[M].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7] 周金才,梁兮. 数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M].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8] 成圣树. 会计审计史辞典[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9] 孙邦治. 会计发展史[M].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10] 李孝林. 从江陵凤凰山10号墓简牍研究西汉早期会计史[J]. 北京商学院学报,1996,(2).

[11] 文硕. 文明古国的会计[M]. 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12] 高治宇. 中国会计发展简史[M].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13] 文硕. 西方会计史(上)[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

[14] 卢永华. 广义会计理论[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15] 郭道扬. 中国会计史稿(上册)[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

[16] 郭道扬. 会计发展史纲[M].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

[17] 郭道扬. 中国会计史稿(下册)[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18] 钱雪门,赵佩珏. 现代会计入门[M]. 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92.

[19] 郭道扬. 会计史教程(第一卷)[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0] 汤云为,钱逢胜. 会计理论[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21] 刘文龙. 古代南美洲的印加文化[M]. 商务印书馆,1983.

[22] (美)A・吉特尔曼. 数学史(欧阳绛译)[M]. 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

[23] (苏)鲍尔加尔斯基. 数学简史(潘德松、沈金钊译)[M]. 知识出版社,1984.

[24] (英)斯科特. 数学史(侯德润、张兰译)[M]. 商务印书馆,1981.

[25] (英)L・霍格本. 大众数学(上册)(李心灿等合译)[M]. 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

[26] (苏)索科洛夫. 会计发展史(陈亚民等译)[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27] (美)迈克尔・查特菲尔德. 会计思想史(文硕等译)[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28] (荷)海渥. 会计史(文硕等译)[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

[29] (美)A・C・利特尔顿. 会计理论结构(林志军等译)[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云计算的发展史范文第3篇

在孙云丰看来,这种重新组合表现成三种形态:一是价值本身就是全新的,比如电视机、Facebook等具有全新价值的产品。二是老价值+新手段,即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是旧的,但其实现的方式、模式是全新的。例如,最早汽车发动机是蒸汽机,后来是煤气发动机,然后是内燃机,现在则正在尝试使用油电混合。三是老价值+老手段,但它们的组合是全新的。

按照孙云丰的解释,如果把创新的过程看作方程式,那价值和实现手段便是方程的两个变量。从最初的搜索框,到框计算,再到新首页以及LBS等新形态产品,百度的发展史将这个创新的二元方程式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创新之道与创新精神,便是百度成为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公司的重要推动力。

搜索+UGC模式:新组合孕育新价值

百度的“搜索+UGC(用户创造内容)”模式曾被人津津乐道,这正是孙云丰提到的第三种创新形态的重要体现。孙云丰表示:“搜索不是新事物,UGC也不新鲜,但搜索+UGC的组合却是全新的,这样的新组合使搜索效果大大提升。”

不过,搜索+UGC模式的出现也并非凭空想象。众所周知,最初的搜索是将网络中的网页抓取来,并展现在搜索结果中。“如果用户需要的信息在互联网上根本就没有,搜索引擎又如何挖掘出来提供给用户呢?”百度产品副总监田晓萌道出了搜索引擎发展中的问题所在,“不仅如此,有些东西也很难通过搜索引擎搞定。比如,用户想寻找描述春天的诗词,虽然搜索引擎可以去抓取网络中的诗词,但却很难断定检索到的诗词是否是描述春天的。”

一边是用户对知识类信息的强烈需求,另一边是网络上内容缺乏及内容与需求间难匹配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新矛盾,百度人集智聚力,开始探索解决之道。经过内部不断讨论,思想的火花最终碰撞出了一条创新思路:既然缺乏内容,那就搭建平台,让用户在平台上创造内容。

2003年,百度CEO李彦宏提出了此前其他搜索引擎公司都没有意识到的理念—社区化搜索产品理念,提出搜索引擎与知识类社区产品相结合的战略方向。在该战略思路的指导下,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百度文库先后面世,并巧妙地与搜索引擎结合在一起,打造出了全新的价值。

“以百度知道为例,它很好地实现了两方面的价值。”田晓萌解释道,“一方面它可以把存在于用户大脑中的信息挖掘出来。另一方面即便搜索引擎能在网络上抓到这些信息,有时也很难针对用户的需求,反馈最适合的答案。而在百度知道里,有问有答,可以说用户帮搜索引擎做了问题与答案的对接。而百度搜索引擎就可以基于百度知道中的信息,直接反馈用户所提问题的答案。”

如今,百度知道上每天有超过25万个网友在线提问,近100万个网友在线贡献答案,累计解决超过2亿个问题;而百度百科也已经收录了超过460万个词条,并以每天超过2000个新词条的速度快速“成长”。这一切正在为百度搜索引擎实现“让人们最平等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贡献力量。

框计算:深度变革搜索产业

创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中逐步成型的,百度框计算的发展史就演绎了这一过程。框计算的诞生体现了第二种创新形态—老价值+新手段。搜索并非新鲜事物,但百度却运用新的信息获取方式、展现方式,大大提升了搜索效果。

2004年时,用户在百度搜索框中键入“3+3”,搜索结果页面会直接反馈答案“6”。随后,针对用户的定义类需求,百度将能够解释这一定义的百科类页面排在了搜索结果页面的前几位。但那时,这种根据用户特定需求,以更佳的展现方式反馈更精细信息的理念还局限在很窄的需求范围内,并没有得到扩展。

到了2007年,由于用户对图片搜索的需求变得愈加强烈,百度搜索引擎又做出相应改变。孙云丰说:“假如用户在搜索框中键入搜索词时,我们分析出用户想要搜索的是某位明星的照片,百度搜索结果页面就反馈该明星的相关图片,同时将图片放在搜索结果页面第一或第二的位置上。但这仍是用传统的方式建立索引,改变的仅是呈现方式而已,且成本非常高。”为此,百度人更深入地思考,如何才能以更优的方式、更低的成本让用户精准、快捷地找到所需的信息。

2008年,百度成立专门小组,决定在这个方向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和人力,把事情做大。最终,在百度高层和小组成员的努力下,框计算的理念应运而生,并形成了需求识别、优质资源的准备、优质资源的调权,以及按需展现四个基本逻辑框架。

定下框架不到一个星期,李彦宏找到了相关团队。孙云丰说:“当时李彦宏告诉我们,现在准备的资源都是一些可控资源,非常有限,我们应该做成开放平台,让更多的资源接入进来。”李彦宏的一句话,使框计算理念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框计算毕竟对传统搜索进行了重大革新,因而在其思路定下来后,百度人的心里仍旧有些忐忑。不过,“让人们最平等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的使命使他们坚定了前行的步伐。

云计算的发展史范文第4篇

[摘要]云计算是一项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引起图书馆界的关注。云计算已不是概念的炒作,而是大型企业的实际运作。图书馆学应该关注云计算,云计算也将给图书馆管理带来挑战。云计算在图书馆的可能应用包括:软件即服务、图书馆集成系统、云存贮、平台即服务或基础设施即服务。

[关键词]云计算 软件即服务 图书馆学

[分类号]G250.7

1 引

2009年,信息技术(Inform~ion Technology,IT)的发展再一次强烈冲击着图书馆学。产生这次冲击的技术有许多,其中名称最浪漫的是: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个产生于IT领域的概念。根据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博士的定义,可以将互联网当作一片云,云计算就是“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让互联网这片‘云’成为每一个网民的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

当前绝大部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架构于IT之上,IT不仅决定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能力,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成本。因此,当图书馆人获悉IT领域可能出现一种稳定性、易用性和经济性更佳的基础设施、平台或服务模式时,他们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图书馆界最先关于云计算的报道仍然来自博客。2009年年初,迈克尔・斯蒂芬在博客文章“图书馆如何使用云”对云计算在图书馆的应用做了初步的展望,不久又将云计算列入2009年的图书馆界的10大技术趋势。Keven在总结2008年图情十大技术进展时,也将云计算列入其中。接下来是图书馆应用层面跟进。2009年4月23日,OCLC高调宣布即将推出基于WorldCat书目数据的“Web级协作型图书馆管理服务”,这被公认为是一项云计算服务。由于OCLC在图书馆界的深远影响,此举预示着云计算在图书馆领域广泛应用的开始。紧接着,学术期刊也不甘落后,《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年第3期发表的一组年度综述中,刘炜将“亚马逊的云计算”作为从2008年国内外图书馆界众多的技术进展中选取的典型内容之一。综述中所涉及的与图书馆学相关的云计算研究除了迈克尔・斯蒂芬的研究外,还有Tech Source在美国图书馆协会的网站上编发的多篇涉及“云”的技术介绍。随后《数字图书馆论坛》发表了孙卫的文章《图书馆在云时代的思考》。文章的主要篇幅是介绍云计算技术本身,但在结束部分仍对云计算与图书馆的关系进行了思考,讨论了“全国性的联合编目云计算环境”、“地域性的总分馆图书馆自动化云计算环境”、“利用虚拟机技术,把各自图书馆的多种应用和服务整合成内部云计算环境”等问题。2009年7月,一贯关注技术进展的《大学图书馆学报》高调刊出一组有关图书馆和云计算的文章,包括刘炜的《图书馆需要一朵怎样的云》、胡小菁、范并思的《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带来挑战》和王文清、陈凌的《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模型》。这组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云计算与图书馆学研究的密切关系,描述了云计算在图书馆应用的巨大潜力,云计算应用可能导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在具体项目中的应用。

尽管国际图书馆界对云计算反响热烈,但不同的声音也随处可见。正如当年数字图书馆技术出现后,图书馆界出现很多质疑声音一样,图书馆人研究云计算的尝试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质疑。一些典型的质疑包括:对云计算技术和研究本身的质疑,对图书馆学家或图书馆管理者关注云计算的质疑,对云计算在图书馆的应用前景的质疑,等等。为了推动图书馆利用新的云计算技术与提升服务能力、降低运行成本,有必要对并围绕这些质疑进行一些讨论。

2 几点辩护

2.1

云计算是不是一场新的炒作

客观地说,当前人们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云计算是一场炒作:一个有些响亮的名称,被人描绘出动人的前景,众多大小企业纷纷跟进,涉及IT的行业探讨应用,等等。类似的炒作,在IT发展史上屡见不鲜:大企业提出新的概念,引得他人跟进,使自己获得名声、资金,或使自己领跑某一领域。云计算的概念出现后,我们的确看到有企业“搭车”,将自己早已使用的基于Web的服务冠名云计算。正因为如此,云计算出现后人们看到的是一派乱象。以云计算的概念论,云计算出现时间并不长,Matrix已总结了云计算的20个定义,而在这20个定义之外的定义更是俯拾皆是。以至有了惠普公司副总裁Andy Isherwood的打趣:“很多人在投身云的潮流,但我没有听到两个人说同样的事情”。这样的乱象,很难使人不去怀疑这一概念的“炒作”特征。

但是,我们既要看到IT发展史上有过许多炒作,更要看到IT发展史上有些“炒作”对技术进步和信息服务的重大影响。Web 2.0就是一个有炒作之嫌的概念,但这一概念对人们重新思考网络信息服务,理解互动、共享和网络精神功不可没。退一步说,适度炒作概念其实也能动员社会对于技术的关注,吸引企业界投入研发资金,最终推动技术的进步。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后,社会反响了了。但经戈尔副总统演绎为“信息高速公路”,也就是被大肆炒作后,NII理念得到迅速的普及,对因特网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今天,云计算已经不是学者书斋中的概念,也不是个别企业的单兵突进。云计算已经吸引了众多大型IT企业的关注。例如,在云计算标准制定领域,2009年1月,云计算标准制定组织“开放云联盟”(OCC)成立,思科、雅虎成为其首批成员。2009年4月,包括AMD、思科、惠普、IBM、英特尔、微软等众多知名企业支持成立于1992年的标准化组织“分布式管理任务组”(DMTF)组建“开放云计算标准孵化器”。IT企业之外,公共媒体也对云计算表现出极大热情。云计算文献已经出现在BBC、《经济学家》等重要媒体上。如2008年10月《经济学家》发文评述云计算问题,其中一段被人们广为引用的文字是:“云的崛起不仅仅是使技客们(Geeks)得到又一个兴奋的平台。它无疑将改变信息技术产业,也将深刻地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公司的经营方式。它将使数字技术渗透经济和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并在前进的道路上创造出一些棘手的政治问题”。

云计算概念的“浪漫”是很多人质疑它是炒作的理由,但作为一名学者,应该透过名称表面,去考察它的实质。云计算的实质就是它代表了建立IT基础设

施的基本方向。在缺乏IT基础设施的年代,一个组织需要IT能力,首先是购买服务器等硬件,购买信息系统软件,雇佣IT管理员,然后才能开展信息服务。而这些硬件和软件以及IT管理人员,实际并不属于组织的核心业务。有了云计算基础设施后,组织若需要获得IT能力,需要的只是联网、选择供应商和付费,然后就可开展信息服务。就是说,TT硬件和软件能够成为如供水、供电一样的基础设施,用户无需一次购置大量IT设备并配备维护人员,而是通过互联网,按需付费地从提供云计算的专业公司获取软件运行、数据存储等服务。Nicholas Cart最早将云计算导致的IT模式变化与供电基础设施相比较,他形象地说道:“今天,我们正处在另一个新纪元巨变中,一个世纪前发生在发电上的一切正发生在信息处理上。由个别公司建造与运行的私有计算机系统,正经由公共网格即互联网、被中心化的数据处理厂所提供的服务排挤掉。计算变成了公用事业……如同电力公用事业,新的计算公用事业正达到远超过大多数公司以自己系统所能达到的规模经济”。如果看不到这种变化的前景,我们可能失去重要的机会。

2.2

图书馆学是否应该关注云计算

有人不认可图书馆学家应该关注云计算,大致有这么一些理由:云计算是亚马逊、谷歌、SUN这些大公司的项目,离图书馆太遥远,图书馆学家没有必要关注;图书馆学应该关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而不是云计算一类技术;图书馆学研究必须坚持自己的核心内容,跟着IT走将迷失自己,等等。对此,我想表达的观点是:

2.2.1

云计算离图书馆并不遥远

云计算是一种规模化的IT服务,因此更适合于大企业运作。但云计算有多种类型,至少包括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如果说PaaS和IaaS更适合大企业运作的话,那么SaaS则几乎适合任何规模的组织。不但图书馆服务企业可能提供SaaS,图书馆本身也适合提供SaaS,如总馆通过SaaS向分馆提供服务。如果认可云计算的宽松概念,即将XaaS(x代表所有IT设施)都看成云计算,那么云计算早已在图书馆运用。如,书目数据库或全文数据库商很多年前就以网络数据库取代了光盘版,早期的镜像版也越来越多地被网络版所取代,这可以看成将图书馆接入了数据库云。很多软件提供商不断尝试改变软件提供模式,通过提供IT服务取代简单地销售软件产品;比如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1LS)托管平台,在厂商的服务器上安装管理软件、由厂商负责维护,图书馆通过网络浏览器实现业务的自动化管理。以前这种软件即服务的产品主要面向中小型图书馆,或者只限于图书馆的某些辅助应用,如WebFeat Express就提供托管型的跨库检索系统。由于云计算服务可望从基础设施层面解决许多长期困扰图书馆网络信息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如硬件和软件的更新总是赶不上技术的进步,高薪聘用的IT管理人员始终无法融入图书馆服务团队,等等。可以预料,会有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试水云计算,通过云计算来提升图书馆网络信息管理与服务的水平,降低管理与服务的成本。

2.2.2

关注信息技术是图书馆学的传统 现代图书馆学是伴随着分类编目等图书馆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越来的。计算机出现后,图书馆人对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IT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且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迟早启动对于图书馆相关IT的研究,可以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并推动图书馆学站上学科高地。美国国会图书馆于1960年代后期及时启动机读目录研究,产生了MARC这样的对图书馆自动化和图书馆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成果。云计算作为一项技术,首先是IT专家和企业所关注的问题。但它的可能应用领域包含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因此有前瞻性的研究者应该考虑研究它。事实上,云计算出现后很快见到图书馆学家对云计算的关注。2008年10月,Jason Griffey在《图书馆杂志》旗下的netConneet杂志发表文章,提出“云图书馆员”(Cloud Librarians)的新概念。他认为,“图书馆建筑物不会消失,我们仍将有许多资料需要照料。建筑物将越来越具有当前的双重性质,即仓库与聚会场所,而我们的服务与内容将存在于云中,远离任何物理场所”,也就是说,云计算的到来将使图书馆员依托云而非实体图书馆提供服务,成为“云图书馆员”。2009年5月,英国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供应商Talis公司的Richard Wallis等人讨论云计算,提出了“云计算图书馆”(Cloud Computing Libraries)的新概念,这表明Talis试图找到一个能够聚合云计算在图书馆应用的新的术语。为什么这些图书馆学人如此敏锐地关注云计算?因为他们知道,IT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图书馆的社会生存基础,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几乎都给图书馆事业带来新的挑战,都值得图书馆人关注,云计算技术也不例外。

2.2.3 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带来挑战

因为云计算将改变图书馆的IT基础设施,因而它将超越IT本身,而成为一个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相关的问题。图书馆也许不能成为基础设施层面甚至平台层面的云计算提供者,而只是云计算的应用者。但是,面对迅猛而来的云计算,不可能设想云计算提供商能解决图书馆应用层面的所有问题。图书馆界一方面需要研究云计算与图书馆的关系、云计算在图书馆的应用前景等基础性问题,丰富图书馆学的理论;另一方面,也是更为紧迫的理论问题,是对于云计算应用的行业管理问题。如果图书馆管理者(包括行业管理者和单个图书馆的管理者)有能力驾驭云计算,这种先进的IT基础设施将为图书馆带来巨大的利益。但这只是一种可能。从云计算的基本理念及图书馆应用云计算的可能框架分析,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所带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例如,加特纳公司所指出的云计算七大风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Armbrust等人的技术报告《云之上:云计算的伯克利评论》所讨论的云计算的十大障碍。马里兰大学的Jaeger等人讨论的云计算的八个“规则”。所有这些问题,可能在图书馆云计算这个领域给图书馆管理带来挑战。也就是说,图书馆应用云计算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前方的道路可能比以往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图书馆的进程存在更大风险。这就需要图书馆界迅速应对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提出的挑战,对应用云计算所导致的管理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面对云计算应用可能导致的图书馆管理的挑战,图书馆学家需要尽快启动对于云计算管理问题的研究,积聚理论资源,为国家、行业或图书馆的管理者提供必要的政策思想、管理规则和解决方案。

2.3

云计算在图书馆应用的展望

云计算在图书馆的应用是一个新的课题,在大量研究与实践完成之前,我们无法预料所有可能的应用领域。但这不妨碍我们展望一下云计算在图书馆应用

前景:

・软件即服务(SaaS)。SaaS是最早出现也是目前最为普遍的云计算类型。SaaS的基本理念是将软件置于运营商的服务器上,由运营商对其进行维护与升级管理,购买软件的用户只是购买通过网络使用该软件的权限,并不在本地安装该软件。过去已有的云计算在图书馆的应用,包括大量属于Web 2.0的图书馆应用,例如在图书馆服务中采用Conduit在线服务生成的浏览器工具条、利用即时通讯工具QQ、MSN及Mee,bo、“晒网”等在线服务提供实时参考咨询等,基本都属于这种类型。只是由于市场不够成熟,这些“服务”仅为免费服务,不是典型的SaaS。

・计算机集成系统(ILs)。基于云的ILS其实也是一种SaaS,现有ILS有很多是系统提供商利用Web对用户提供服务,用户支付一定维护费用。但是ILS不同于一般软件,它对于书目数据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更多地系统提供商仍将系统与数据保存于本地服务器,只是通过Web对系统进行远程维护或升级,如Innovative Interfaces公司的Millennium。但是,由于OCLC拥有几乎是全球最完整的英文书目数据,因而它有能力推出完全基于云计算的ILS。2009年4月23日,OCLC宣布即将推出基于WorldCat书目数据的“Web级协作型图书馆管理服务”。这一项目将给用户提供完全基于云计算的ILS,即从软件到数据到用户和书目数字的存贮均完全建立在云之上,用户只要接入网络就可使用ILS的所有功能,不再需要服务器和存贮器。OCLC这一项目的目标是以Web级协作型图书馆管理服务完全取代各类型ILS,它对图书馆自动化产生的影响将是惊人的。

・云存贮。对于图书馆而言,云计算最大的问题应该来自存贮。网络时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依赖于数字资源。由于图书馆服务的特点,图书馆所收藏的数字资源数量大、有永久保存的必要,这对图书馆的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这一挑战,当年图书馆自动化的先行者美国国会图书馆再一次表现出对于信息技术的远见卓识。2009年7月,国会图书馆宣布进行为期一年的试验,在他们的国家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和保存计划中测试云技术对永久保存数字内容的应用,可以预料,这一试验将对云计算在图书馆的应用产生巨大的影响。

・平台即服务或基础设施即服务。即使在软件业高度发达、高度市场化的社会中,仍然有一些图书馆因为需求的个性化,必须使用自己开发的软件。但即使这样,图书馆也有可能利用云计算,即租用因特网上的软件运行平台或磁盘空间,将自己的软件置于云端上的平台或磁盘中。利用PaaS或IaaS,图书馆可以一劳永逸地摆脱对于机房、服务器和专职IT人员的依赖,使自己的业务和员工队伍更加集中于核心业务。

云计算的发展史范文第5篇

关键字:课堂活力、激发兴趣、自主创新、良好的学习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意向活动,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兴趣才获得最后成功的。爱因斯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是成功的关键。学生在开始学习计算机时,由于好奇心所致,大多学习热情、积极性很高,同学们都想学、爱学,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或那的困难时,就怨学、厌学。如何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和保持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这是一个值得首先探讨的课题,试从下面几方面去探讨。

一、抓住学生的心理,充分发挥计算机本身的特点,使教学氛围活泼生动。

1、利用教学软件,使枯燥乏味的指法练习活泼生动。

古人云:“善始即功半”,对于刚开始学习计算机的同学,重点应先放在键盘指法操作能力的培养上,以便为今后的汉字录入及计算机的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开始上课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要讲的课上了,但由于练指法的内容比较枯燥、烦琐、讲解晦涩难懂,老是按26个字母和10个数字,是单调和乏味的,如再要求指法正确,十个手指都用起来,练一会儿恐怕十个手指头都会麻木僵硬,酸痛不止,难以坚持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就难保持长久。要把这课上好,就要活跃课堂气氛,采用金山打字通指法练习的弹指神功、TT软件等供学生们练习就收到良好的效果。因这些软件是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之中练习指法,并插有动画,画面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中。这些软件不但能随时显示击键的正误和速度,还能指出你哪些键成绩差,并把每次练习成绩存档起来,学生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就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用这样的方法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指法练习,变得生动活泼。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之后,同学们打字的速度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为了巩固基础,开展班级打字能手比赛,公开前十名的名单,以资鼓励,增加学习计算机的氛围。

2、引用实例,使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易学、易懂、易记。

枯燥的概念和理论,是和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期盼有点不符。如按书把大段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特点、概念、新名词抛给学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感。如采用生动、直观、感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接触机器开始,用实物对照介绍计算机各部件及使用方法,引入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的发展史、特点、应用、概念等的内容,从给学生们讲当今世界软件奇才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中国的WPS文字处理系统作者求伯君等,他们是怎样学习计算机成为世界闻名科学家的传奇故事来引入计算机的过去和未来,从科学家的成长之路中,渗入计算机的发展史,从世界上第一代巨型计算机的产生,到现在的微型机。短短的几十年,无论是体积、元件、内存、速度等各方面的飞跃引入计算机的特点。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举出计算机在科学计算、信息处理、自动控制、人工控制、国际互联网等方面应用。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不再感到陌生,把注意力集中。真人真事例子、活泼生动的引入,易学、易懂、易记,对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起很大作用。

二、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际,逐渐由浅入深。

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计算机是我们生活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助手。学习计算机软件知识时,由浅入深,从比较直观易懂的应用软件入手,掌握存取文件,排版等有关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生活中。写作文、做计划、做表格、画画、做节日卡、保存自己有用的图片、文章、巩固汉字输入法等。在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开始教程序设计语言,为了使学生对编程的概念、作用有更好的理解,采用倒序的方法,首先运用要学的命令编个程序,把运行结果示范给学生看,然后再逐一分析、讲解,让学生操作,知道其功能,这样学生就有兴趣听了。另外还把计算机的知识应用在其他学科的内容上,例如计算平均分、总成绩、排名次等问题,如编个程序计算,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体会到运用计算机给自己在生活上、学习上带来的方便,对自己学习计算机充满信心,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师生情感和谐融洽,教学氛围轻松、愉快。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学习、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兴趣、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过程。教师应满腔热情地研究和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启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情感,增强其学习信心,锻炼其学习意志,养成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课堂上和学生的谈话应和蔼可亲,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答对的教师应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感到愉快、有信心;答错或不会的,要给予启发、引导,诚恳相助,使学生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切不能训斥、讽刺挖苦学生,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求知欲。最后,让学生充满信心,对自己在上机过程中发现的电脑新功能或好的操作方法,能及时反馈老师,让学生自己当老师,教老师、教同学,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在互相教、互相学的教学氛围里学习,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教学氛围轻松、愉快对激发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也是一个关键。

四、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维

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造是发展的灵魂。中职生喜欢独立的获取知识,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把握好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的空间与时间的尺度。如果说刚接触新软件时,老师课前精心设计的任务实例对学生还有吸引力的话,当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后就不再满足于完成那些照猫画虎的模仿性任务了。他们希望探索,喜欢自己去寻找软件中新的精华,但却常常不知该怎样入手。此时我们不妨为其设置尝试探索性任务,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再创造空间,帮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想象、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尽量避免教学中的面面俱到。因为给学生留出发挥创造的空间,也是教学中的一种残缺美。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将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教知识的同时教思路、教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的、自觉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在不断的探索中遇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结合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和内容。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适当的把教材内容融于问题当中,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思考、摸索、分组讨论、总结积累经验。在课堂上给他们布置上机的设计作业,让他们根据某个主题自己进行设计、排版、编辑。让学生从实际体会到计算机的功能。学生上机时,老师在教室巡视以便解答他们个人随时提出的问题,并争取使他们提出的问题能马上得到回答,因为学生能提出问题本身说明他已经在动脑筋思考了,由“学生――老师――学生”,“学生――机器――学生”,“问题――解决――新问题――新解决”不断循环,使学生掌握学习计算机的思路、方法。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探讨后总结出的方法是最深刻、最长久的,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五、开展计算机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在形式上虽是集体授课,而实际上则是学生个别化学习。课外活动小组则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们既可以有自己的学习进度,也可以互相探讨、交流,使每个人的思路更开阔、更清晰。若老师能适当引导学生们的学习,其学习热情就能很好的保持和提高。课外活动开设程序设计、电子报设计、网页制作、CAI小软件、中英文打字等。同学们对完成每一个课外任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高。老师在适当时候加以鼓励表扬,把他们好的作品在全校展示,让大家欣赏、借鉴起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鼓励的作用,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和保持。

在开展计算机课外活动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方向,不要让学生认为计算机学习就是打游戏、沉迷于游戏当中。注意适当运用教学软件,如依靠类似游戏式的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或乐曲不能滥用。因为学习毕竟不是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长久兴趣,不能靠软件表面的花哨,而是靠教学内容内在的深刻性和启发性、问题的编排、氛围的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的组织。

总之,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大纲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全面发展,随时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他们学习兴趣长久保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新军《研究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云计算的发展史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云计算;企业物流管理;机遇;挑战;产业变革

近些年来,云计算平台得到了如微软、谷歌、思科、阿里巴巴等国际知名IT企业的大力推广,其中阿里巴巴的阿里云更成为了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技术与服务主要提供商。这说明云计算即将引领新一轮的国际技术变革,也将为企业管理注入新的能量与活力。对于社会众多企业而言,将云计算应用于信息技术物流管理体系中已经成为趋势。因为人们都普遍认为基于云计算平台的,以信息技术为源动力的物流管理体系更具有企业竞争力和创造力。它所提供的大规模、集中化及按需高性价比特色服务也是传统物流管理所前所未有的。

一、关于云计算

在人类电子计算机发展史上存在三次明显变革,40年代的电子计算机诞生、80年代的大型计算机单机到客户端、服务器的巨大转变、以及如今的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时代降临。关于云计算,学术界的争议讨论与相关研究众多,但始终没有定论。目前比较推崇的理论来自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他们认为云计算就是集合了互联网络、计算机服务器、存储设备、应用软件以及硬件技术支撑的可配置计算资源共享池。它是智能化、人性化的高科技体系,能够减少人力的投入,能够给予人类交流工作以更多的互动机会,也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便捷、按需分配的合理资源与服务项目。在研究学者看来,云计算主要按照服务对象、类型及资源为主来展示各种IT技术,所以它还可以提供基础设施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平台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和软件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在这其中,软件服务是最为企业所青睐的,企业及个人用户无需购买、维护就能直接获得软件使用权限,享受服务。而平台服务则直接将软件开发平台分享给用户进行信息共享,基础设施服务则涉及到企业硬件的维护管理方面,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定制个性化服务,如果用户使用满意,既可以选择购买也可以选择租赁,它的应用范围广泛,非常受企业欢迎。

总体来看,云计算可以按需提供服务,而且它的消费成本低廉,性价比极高,可以实现自动化集中式管理模式,非常适用于许多中小企业租赁使用。再加之它的个性定制化功能和无实体状态,让它被应用起来更加灵活方便。而它的数据信息共享特性也简化了人们对它的使用流程及理解过程,操作方法也非常简单。是目前企业发展不可多得的得力助手[1]。

二、云计算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所迎来的机遇

(一)对物理管理效率的提升

企业选择云计算,就是希望它能够贯穿于企业运营活动始终,这其中也包括物流管理环节,采用云计算的目的就是使得各项物流活动能够实现最佳协调与配合过程,进而改善传统工作模式中的低效率问题,实现对物理管理的全面升级。首先,云计算平台是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及信息收集能力的,这一点就能帮助物流管理活动实现数据处理、分析统计以及各项决策支持事项,对物流管理的全面电子自动化很有帮助。另外,物流管理活动还可以借助网上云计算平台实现电子化管理模式创设,基于互联网来共享交流物流信息,提高物流信息传递效率效用,这对提高物流管理活动透明,强化员工对物流管理活动的参与度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它同时也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公开或不对称而造成的企业组织内部矛盾问题。

(二)对物理管理成本的降低

云计算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物流运营成本及管理成本,这一点已经在中国企业实践活动中得到证实。因为云计算所采用的应用软件可以实现按需服务特性,并按照用量多少来支付费用,所以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定期租赁软件来运转物流管理工作。再者,云计算服务商能够帮助系统实现维护与管理工作,这也让企业节省了大笔的日常软件维护开支,只需要通过云计算所提供的虚拟网络平台就能够有效实现信息数据交流沟通,它大幅度降低了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成本[2]。

三、云计算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云计算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迎来了诸多机遇,为企业物流活动运营带来了巨大优势,但面对云计算特殊的计算特点与物流管理工作的多元化发展转变及多重性,目前基于云计算平台的企业物流管理也面临着众多挑战。

(一)企业物流管理组织结构的挑战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IT技术的资源整合归纳智能方式,但企业传统的扁平式、科层化物流管理组织结构并不适用于现有的云管理技术要求。如果企业希望适应云计算平台,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节奏,就必须根据云计算平台及自我战略目标由上及下、由表及里逐层分解物流管理目标、传达信息数据命令,将原本固化的命令式结构组织灵活化,让其更加适应于云计算背景下的新型企业物流管理模式,适应目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所以说云计算平台所要求的是拥有更透明的、更快反应速度的、更高柔性的物流管理组织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物流管理体系不得不寻求转型突破,才有机会完全适应并享受云计算所带来的高素质服务及其技术优越性。

(二)云风险的挑战

和传统物流管理系统一样,云计算平台也面临着新的风险“云风险”,它是云计算所不得不面对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是企业物流管理体系新的威胁。因为云计算所提供的是多主租赁模式,由不同用户共享相同的云计算资源,这就可能造成基于云计算服务供应上的信息数据泄露风险,这也会对企业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换言之,云计算平台对于个人及企业的引导,对管理模式的疏通与改变都是显而易见的。它能够为企业带来诸多业务上的便利,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同时它也会涉及和经手各种敏感信息,而这些信息中就有可能涉及企业个人或集体,形成敏感环境。所以在新时代,保证云计算安全问题也是各个企业所不得不面对的巨大挑战[3]。

总结:综上所述,在当代社会云计算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是机遇需要把握,而有些则是挑战需要去甄别和迎接。本文认为,企业如果选择了云计算平台,就应该勇敢面对新社会发展形势,在吃透新时代物流管理特征的基础上,做到敢于挑战和创新,明确云计算对企业物流管理工作发展的利弊,然后扬长避短,大胆变革,坚持实践理论相结合统一,在这条企业信息化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屈海朋.云计算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2015,34(7):90-92.

云计算的发展史范文第7篇

瞻博网络最新制作了一个视频,细数了人类发展史中对的各类创新,包括电灯和第一台Macintosh电脑,不过,这家公司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老本行。他们同时认为,在信息社会中,智能网络同样将成为一个改变人类历史的发明。

在日前于新加坡召开的主题为“释放网络创新(Unleashing Network Innovation in APAC)”的瞻博网络亚太地区媒体和行业分析师开放日活动上,瞻博网络公开了这一视频。对于他们来说,创新、开放、弹性、智能的网络将会如同电灯和Macintosh电脑一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为了达成这一愿景,这家商业网络公司甚至公布了其“白盒(White Box)”交换机产品OCX1100。

应用为先

开放日活动的第一个演讲由瞻博网络战略及市场高级副总裁Mike Marcellin进行。他重点阐述了当前信息社会的形势、发展趋势与合作。

“网络是连接世界的力量。”Mike表示。他所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全球会存在着400亿台设备,并有着38亿宽带用户和53亿的智能终端。这些设备、人和终端全部存在于网络之上。Mike认为,未来是一个“万物即服务(Everyting as a service)”的时代。这些网络连接节点形成了云,并产生了包括虚拟化、安全、高扩展性以及运营商级可用性在内的多样化需求。

“这中间存在着巨大的机会,让我们非常兴奋。”Mike谈到,“网络与云的结合将会是未来的大方向。”结合着这种市场需求,瞻博网络制定了其未来的市场战略规划,包括对垂直行业的匹配、与合作伙伴的共赢以及与用户的合作。Mike非常笃定地表示:“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单打独斗,我们需要与其他合作伙伴紧密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这样的战略规划同样会被贯彻到亚太和中国,瞻博网络亚太区高级销售副总裁Wendy Koh多次谈到了“产品导入市场(Go to Market)”这个词。她认为,电信、有线网络、Web 2.0、云服务、政府和金融等行业将会是未来瞻博网络关注的重点。未来在中国市场,瞻博网络将会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关系,打造有针对性的特殊解决方案和平台,同时增强人才力量。

“复杂的行业互联解决方案,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域位置和行业需求做出匹配。”Wendy表示,“对于很多中国用户,我们会设置专人和专业的团队,与用户构建直接的沟通渠道。”这种直接的沟通渠道作用在什么地方?这就要谈到瞻博网络最新的“白盒”产品。

意料之外的“白盒”

对于“白盒”我们并不陌生。不过一家传统商业公司去做白盒交换机,还是令我们感到有些吃惊。瞻博网络亚太区系统工程和卓越中心副总裁Russell Skingsley对此的解释很简单:“我们不做也会有人做的。”他认为,白盒产品的出现并不会挤占现有商业产品的份额,这反而是一片全新的市场。

通过Facebook的开放计算项目(OCP),以及与台湾厂商Alpha Networks 的合作,瞻博网络推出了其OCX1100白盒交换机产品。这款全新的交换机将于2015年第一季度上市,面向构建大型和巨大规模数据中心的用户。OCX1100运行了基于Linux的Junos优化版本,当然,由于这款硬件设计现已提交给开放计算项目供其审核,同时其支持开放网络安装环境(ONIE),因此在未来,用户可以借助开放的技术文档用任何定制化的操作系统进行替换。Russell对此的评价是,“创新了用户的应用方法”。同时,根据相关资料,OCX1100采用了博通的控制器进行网络流量处理,并由x86架构的芯片进行策略控制,以实现控制层与转发层的分离。

结合瞻博网络在本次开放日活动前刚刚的完全软件化的虚拟路由器产品vMX,以及一年多以前的Contrail SDN开源项目,我们不禁要问:网络行业真的已经开始剧变了吗?

来自瞻博网络的观点是,其未来会在看家的路由器产品上将性能提升,同时降低用户的总体拥有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帮助用户在业务中提升收入。而在交换机策略上,其则会向着网络虚拟化(NFV)和SDN方向,让产品更加适应业务需求,且更具弹性。灵活、弹性,而且开放,这就不难理解瞻博网络近期的一系列举动了。Mike表示,在安全产品方面,现有SRX产品的所有功能将会全部转移到虚拟化软件上,这也完全契合了其在网络方面的策略。

当然,坦白地说,这样的技术变革使得瞻博网络不能再只依靠产品存活,而只能是以解决方案占领市场。“瞻博网络未来会与技术合作伙伴进行极为紧密地合作。”Mike表示。

似乎为了佐证这一说法,瞻博网络和VMware在本次开放日上启动了一项亚太区合作战略,未来双方将开展联合营销和销售活动,并提供集成产品,从而在亚太地区支持对VMware NSX网络虚拟化平台和瞻博网络MetaFabric虚拟数据中心网络架构的简单集成。

云计算的发展史范文第8篇

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育家毕比博士(Brbeeny)在其所著的《发展国家的教育品质》一书中指出:“教育的品质是教师品质的反映;没有好的教师,就不会有好的教育;由于教育专业的品质提高,教育才会有进步。”我们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我们就必须不断的加强和改善自身素质,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首先,我们要加强理论学习,改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建立彼此合作、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观;建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教师的教正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正是为了会学、善学的新型教学观;建立培养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活跃、个性发展的新型质量观。其次,我们要调整知识结构。广博的知识修养是创造力智慧之花盛开的沃土。我们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成为集学科知识、实践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多重化知识于一身的通才型教师。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要培养具有发明创造才能的科技人才,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对待学习的探索性态度。”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应以育人为根本,以课程为载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为渠道,深化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具体要做到三个方面。

1、通过科学发展史的教学,激励创新热情——创新的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的过程,它更需要以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化学发展史的教学,激励学生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精神,及勇于怀疑和敢于探索并富于实践的精神。如:在研究元素周期律时,可向学生介绍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的事迹。诺贝尔是一个有无穷创造力的人,他一生中取得散步多项发明专利权。他把全部精力献给了科学事业。诺贝尔在炸药方面的成就是巨大的,被誉为“炸药王”。为了炸药的使用安全,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反复实验,终于发明了安全炸药。通过化学史的回顾,激励学生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

2、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激发创新兴趣——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要在教学手段上创新,将传统的课本、黑板变为电视、录像、实物展台等现代媒体与计算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电子云”的概念很抽象,我们用语言挂图都不易表达清楚,而采用多媒体仿真技术描述的“电子云”,可以使学生犹如亲身经历在电子云的海洋里,直观感受到电子出现的机会大小,从而形象理解“电子云”的概念。

3、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家奥托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将学生内在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我们要大胆创新,从上课到练习处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索——发现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给他们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己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规则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模仿性强,活泼好动,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机会,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例如:化学中“Cu与HNO3反应的实验”。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在加入铜片前加入少量Na2C03,通过操作的反常,去激发学生的思考:这样操作有什么好处?为什么NO要用C02来保护?为什么CO2能保护NO不被氧化?这样既增加了实验的新颖性、趣味性和思考性,使简单的实验变得不简单,又加深了学生对该反应原理及性质的理解掌握。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有很多种,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和研究,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